美术活动漂亮的花布美术教案

2024-07-26

美术活动漂亮的花布美术教案(精选14篇)

美术活动漂亮的花布美术教案 篇1

中班美术《漂亮的花布》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在纸上进行印画,培养幼儿对印章画的兴趣。

2、体验美术活动中的美感和快乐感。

活动准备:

1、胡萝卜印章、盘子各36个,红、黄、蓝颜料若干,

2、范画一张,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重难点:

怎样使整个图形完整的印在纸上,把握好所蘸颜料的量和印时的力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以洋娃娃在哭”引出漂亮的花布(出示范画)

2、引起幼儿兴趣“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花布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二)引导幼儿学习印章画,师生共同参与作画

1、教师示范讲解(重点强调所蘸颜料的量和印画的方法、力度)

2、 请个别幼儿选印章进行操作

(三)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让幼儿乘“快乐大转盘”进行印画,提出要求

2、 重点提醒幼儿在蘸颜料时要适度,不要太多或太少,用力、方法到位

3、 注意卫生,强调一个印章印过一种颜料后,不可以再去蘸其它颜色。

4、 尽量多印,使画面色彩丰富

(四)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以“洋娃娃口吻”说:“今天我们小朋友为我设计了那么多漂亮的花布,我太高兴了,这些花布我都收下了谢谢你们。

美术活动漂亮的花布美术教案 篇2

一、民间工艺是重要的美术课程资源

1、认识和传承本土民间手工艺

民间手工艺是认识、掌握本土知识的一把金钥匙, 是本土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教育只有植根本土文化, 才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由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弗兰茨·恩斯特·爱德华·斯普朗格所提出了“教育是文化的过程”这一命题, 文化过程是指包括文化积淀、文化传递和文化的再创造, 三种方式的无限循环。那么, 今天我们将这些流传至今的民间手工艺, 转化成美术课程资源, 融汇到教学中, 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本地区所具有的丰富的民间美术文化, 这对民间手工艺知识的传播是很有意义的。

在美术教育中, 将本土的民间手工艺中的资源予以提取, 并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 作为教学和学生了解、学习的对象, 是对本土文化进行认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组成中的种种艺术和技艺样式,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独立存在, 但其生存发展均离不开一定社会生存的文化土壤, 离开了或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 那么艺术和技艺的花朵将会枯萎, 这是在历史长河中已经充分证明了的事情。”[1]通过对民间手工艺中的美术资源的开发, 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和认识到本土知识, 为民间手工艺今后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民间手工艺是认知本土知识重要的途径

“民族、民间美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 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2]“在过去长期的学校教育发展中, 少数民族的本土知识与文化在课程中逐渐走向边缘化, 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忽略, 本土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被充分认识和研究;由于过分关注学校教育的普适性 (universality) , 没有照顾到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致使学校课程远离学生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 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状况。在当今多元文化理念和新课改精神的引导下, 少数民族教育和本土知识资源日益受到重视, 并在积极探索如何将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纳入课堂教学。”[3]新疆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 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资源丰富, 许多民间美术资源被列入国家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美术蕴涵着新疆各民族的智慧、气质与素养, 体现了新疆各民族风貌和审美。笔者2012年, 对乌鲁木齐市属的六所校本课程开展的较为出色的中学进行了调研。遗憾的是, 其中没有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是直接与民间手工艺或美术相关的。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芒, 这清楚地使我们认识到, 这些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民间工艺, 在当下所面临的尴尬状况。

3、为文化空间的发展和延伸提供可能性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印花布, 是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民间工艺品, 其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 就这种印花布的实用功能而言, 人们的生活中不再需要它作为壁挂来遮挡灰尘, 服饰上也不需要由它来作为衬里或绑腰, 家居装饰上也不需要它作为分隔视线的门帘, 随着这种印花布在民间实用性功能的消失, 以及手工艺传承老艺人都已去世,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这种民间艺术品也渐渐没有了生产。直至今日, 也只能在贩卖古董的商铺里可以看得到。现在, 稍微年轻一些的维吾尔族人都不清楚这种物品以前是做什么用的。随着城镇化的推行以及消费型社会的到来,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讯息沟通史无前例地便捷, 人们更多的接收到的是较为时尚、流行、强势以及成熟的品牌化的视觉元素产品。这种最初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物品, 在其功能性被取代、因生活方式转变, 或者替代品出现后, 就渐渐在历史中消失了。这种维吾尔族传统印花布手工艺, 在当下所具有的“文化空间”越来越狭小。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农耕文化时期的产物……, 农耕文化所造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 乃至上万年的文明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基因, 但基因的存在并不能够保证人们在当下可以非常顺利、并无障碍地传承它。”[4]现在若想找到, 从事维吾尔族印花布印制的匠人, 只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挂牌的文化单位才能找到, 他们朝九晚五地上下班, 期间, 制做民族工艺品和表演展示, 民间已经很难寻找到, 甚至可以说已经没有, 以印花布为生的匠人。这种手工印制的花布,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随着城市化的脚步, 便受到成品机器印花布, 来自花色、价格、尺幅等多方面的挑战, 维吾尔族印花布的文化空间受到种种挤压, 几近于无。其实“文化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讲能够涵盖艺术、技艺, 如果我们仅仅将保护的重点局限在艺术、技艺的层面, 可能就会造成理念的确实和整体把握的狭义化。”[5]而现在, 这“局限在艺术、技艺层面的”保护都是难能可贵的, 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能看到这种传统工艺的唯一的通道, 维系其生存的文化土壤已经消失了。

“对于文化空间的保护, 其困难在于:第一, 文化空间难于全面记录;第二:文化空间是在历史发展中变动的;第三, 在文化空间中人的精神状态更难以把握和记录”[6]以维吾尔族印花布为例“伊斯兰教之前的维吾尔人的印花布是什么纹样风格, 现在实物罕见, 一直存活到20世纪80年代的维吾尔族印花布, 清一色地没有人物和动物图案”[7], 而笔者在做实地调研的时候, 找到一块儿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的印花木模, 上面是一只侧面鸽子的形象, 这也充分说明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 维吾尔族印花布所在的“文化空间是在历史发展中变动的”, 其题材和范围都有所延伸。

今天, 我们讲维吾尔族民间木模印花布艺术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知识, 利用其间的美术资源, 丰富我们的教学, 扩展我们对本土知识的了解, 同时也为这种本土知识的“文化空间”拓宽和延伸提供可能性。

二、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木模印花布技艺美术课程资源分析

“严格地讲, 一切视觉表象 (visual appearance) 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那界定各种物体形状的轮廓, 是由眼睛所具有的区分不同亮度和不同色彩区域的能力所派生出来的视觉结果”[8]。通过对维吾尔族民间木模印花布中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利用, 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本土的民间美术, 使学生对自己所在地域文化民族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这种独特的民间印花布的结构类型和色彩就是其中值得深入了解和挖掘的知识宝库。“一般来讲, 在对色彩知觉 (visual color) 的反应中, 人的行为是由外在物体对人的刺激引起的, 当然会给人带来情绪影响。但是对形状的知觉, 却要卷入自己的理性过程”[9]。以维吾尔族民间木模印花布的作品为例, 其视觉呈现出来的样式特征, 具有明显的以该民族图示结构类型为主, 兼顾色彩, 这种作品能够激起一种积极组织的心理状态。以下分别从装饰纹样和色彩两方面解析这种民间技艺中的美术课程资源。

1、装饰纹样及结构资源

维吾尔族的民间美术中, 有20项被列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木模印花布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 它的装饰性以及其中所选用纹样, 都是十分讲究的。维吾尔民间木模印花布上出现的纹样和构图, 是维吾尔民族社会经济生活与文化心理状态的综合体现。

民间艺人所创作这些纹样、形象具有丰富的变化。其题材主要来源于a、植物:巴旦木、玫瑰、柳枝、菊花、石榴花、夹竹桃、桃叶、忍冬、鸡冠花等, 这些花卉是维吾尔族群众庭院常见的品种, 其中犹以巴旦木纹、石榴纹最为盛行;b、动物及其器官:石鸡眉、牛眼 (或羊眼) 、羊角、燕尾、马蹄、驼掌、蚕、鸡冠等;c、工具与日用品:花瓶、花绳、席子、车轮、托盘、水壶等;d、建筑:窗格城堞 (女儿墙) 、壁龛、圣龛等;e、宗教标志;f、几何纹样多作为印花布的边饰、骨格用来形成画面基础的构图样式, 可分为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扇形、菱形、椭圆形和月牙形等不同类别;g、其他:涡旋纹、月亮花、月亮、星宿、符箓等。以上这些丰富多姿的题材, 使得维吾尔族的木模印花布彰显出美轮美奂的独特面貌。

操作者如何构思、布局是印制一幅好印花布的关键。维吾尔族木模印花布在构图方式上, 对维吾尔族的地毯做了吸收和借鉴。也可以说维吾尔族的地毯, 给予了维吾尔族民间木模印花布丰富的营养, 如在维吾尔族地毯中常采用的坎力坤式、团花式、壁龛式这些常见的构图, 在印花布中也能寻觅到踪影。尽管, 维吾尔族的民间印花布对地毯有很多的借鉴, 但是在实际的创作生产过程中, 主要还是以民间艺人的即兴制作为主, 加之采用的是手工印制工艺, 有时较大幅面的作品不能计算的很精确, 所以相较于地毯这种严谨的织造工艺而言, 其画面效果的严谨性相对于地毯来说稍有逊色。然而, 也正是因为印制操作的灵活性, 使印花布在构图上又具有它独到的活泼之处, 在题材的选择上和视觉效果上, 这种民间印花布较地毯则更为丰富。

2、色彩资源

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木模印花布, 以在一幅花布上色彩数量的多寡进行区分, 可分为“双色印花”和“多色印花”两种。然而, 不论是双色印花布还是多色印花布, 由于印制时都要使用模具蘸取黑色染料, 在布面上经营布局。因此, 黑色的墨线在整张布面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黑色, 在维吾尔族的色彩审美文化中, 被赋予多重的意义, 用于装饰时的黑色, 就是美的标准和象征。这种浓浓黑色墨线, 配以模具上细密繁复的花纹, 更一步加重了黑色在画面整体构图上的密度和视觉比重, 使黑色在整张画面中起到结构支撑和控制画面节奏的作用。

双色印花布, 是黑、红两种颜色印成的花布。这种花布是现存数量最多, 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作简便适用, 或者, 在印制花布之前, 先将整个坯布在土红色的染料中整张浸染成一色, 乘其半干时, 用模具蘸黑色直接印制即可。

多色印花布, 故名思意就是在黑色墨稿拓完之后, 用多种颜色填染、装饰出来的印花布。多色印花布, 以黑色、红色为基本色, 并填以桃红、宝蓝、翠绿、墨绿、赭石、黄等色泽亮丽的染料, 色彩富丽堂皇、吉祥喜庆, 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在维吾尔族木模印花布中, 因为, 大量黑色墨线的存在, 黑色和彩色之间会形成强烈的对比, 特别是在多色印花布中, 由于早期印制时所使用的颜色的生产, 均来自自然手工加工的天然的萃取制作方式, 色彩普遍为明亮的颜色。这也暗合了维吾尔族审美中绚丽、灿烂的欣赏要求。

三、民间美术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及方式

1、民间美术作为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

“例如传统工艺, 他显然是我们本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就与当代生活的关系而言, 它的绝大部分是已经隔膜了的;从‘用’的角度说, 工业大背景下的人们, 已经不用那些手工制成的物品了。但是经验的感性总是让我们感到亲切, 于是我们在这种心情的驱使下, 对传统做了夸大其词的赞美, 很多时候对它在大工业面前的节节退败熟视无睹, 这种情绪和态度, 是我们建立本土知识体系的最大障碍, 那些不知不觉中来临的, 滋长的乡土情怀, 在越有教养的人群中, 就越成为一种保守的出发点, 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 无不如此。‘本土’不是地球的全部, 然而它是其组成;‘知识’是经验但经验不完全是知识, ‘体系’是一个理性的系统, 我们需要从本土知识出发, 把它放到一个‘整体性’中去关照他的全部。”[10]就维吾尔族民间木模印花布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而言, 它不仅需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命名式、立法式、学术式等这些, 被动的保护形式, 而且, 还需要将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知识, 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和掌握, 知道承载他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生态, 以及蕴含在这些民间艺术中的人文情怀。民间工艺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们有机会了解、学习到自己身边所存在的这些民间技艺。如果能够提供适当的条件, 让学生进行工艺技法的实践, 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学习对所开展的课程更加有兴趣,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认识本土知识。使民间艺术和美术课程自然地结合, 在植根本土知识的美术学习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增强他们对其本土文化的感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整体性”的关照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使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 在将来具有更进一步传承发展的空间和基础。

2、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

“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 增加文化含量,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 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涵养人文精神。”[11]对维吾尔族民间木模印花布工艺, 进行美术课程的资源的利用, 可以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 操作工艺, 即以该工艺品的制作实践作为美术课程资源, 可开发成手工课或版画制作课程等;第二种是, 可赏析的美术资源;第三种是, 从艺术领域的角度出发, 使之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

就前两类而言, 第一种作为美术课程的资源, 对于一般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开展, 在材料准备、模具制作上都有较高的要求, 制作成本和实践操作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 在有条件开展版画课程的高校, 可以作为课程的衍生予以开展。第二种作为可赏析的美术资源, 是普适性非常强的美术课程资源, 对于欣赏维吾尔族木模印花布作品来说, 这种方式适合在各各年龄层次的学生中开展, 课程设计的弹性以及操作空间都有很大的余地。在新疆本地, 可以使用校本课程的方式对其进行开展和探索。这种灵活的教学开展方式, 已经被广泛地采用到中小学以及大学中。第三种类型要求课程资源的利用者, 具备很高的素养以及对理论研究抱有极大的热爱, 能够从理论研究的高度, 深度发掘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艺术原理, 正如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所提到的那样“在艺术领域之内, 探索知觉行为 (visual behavoir) 与人格结构 (personality structure) 之间的关系, 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12]

结语

美术活动与美术教学的探索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 兴趣 推动 参与

初中在校学生年龄常在十一二至十四五岁间,由于课程科目比小学的不断增加和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在不断丰富,动手能力在不断增强,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可是在美术课堂上,他们的激情和兴趣却常常在逐渐地减弱。这在我们学校是个较普遍的现象,我们作为美术教师也常常思考,怎么做才能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而又能让学生不以为苦不以为烦而乐在其中呢?

我认为运用尽可能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美术教学与美术活动相互渗透起到良好的互促作用,进而能对学校中的艺术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形成更好的参与习惯。

一、美术活动对美术教学的带动作用

美术活动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设置的活动。在初级中学不断开展素质教育的环境下,美术在整体的教育框架下越来越受到更多的重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是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首先能够使一部分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在美术技能和美术的认识能力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其次能够使本来没有特长的学生也能在关注美术活动的参与者及作品的同时能渐渐地引起一些学习的兴趣,借鉴一些别人的经验。

例如:我们开展了周六周日的美术兴趣小组,组织特别爱好美术的同学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兴趣小组开展起来以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我们采取了主要是靠学生自愿报名,再挑选一些有美术特长的学生参加。其效果是在课堂教学的练习中和学校的其他美术活动中,小组成员常常能一马当先,在所在班级中起到带头作用。这些小组成员在后来的美术课堂练习中,常能担当起“小老师”的责任,为周围的同学讲方法,做示范,往往是一个学生能带动一群学生,大家比着来做。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好,很活跃,也开发了一些课本里没有的内容。虽然这样的课堂总会显得非常活跃,但是那是围绕着一个内容来活跃的,总体效果还是很好的。

另外,我们发现在实践练习课中当堂就评比作品,效果比课后集中收起来给评价再分发给同学们要好得多。特别是手工立体作品,同学们特别愿意参加当堂的展示与评价。于是,我们加快课堂效率,多组织小组为单位的课堂练习,完成后就在班级中展出,请同学们来评出一二三等奖,遇到非常好的作品就请制作者讲述制作过程。这样的课堂总是不安静,有时学生看到很喜欢的作品甚至会大叫一声,但是从这不安静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和大家对这种课堂形式的认可。其实这就是把活动搬进课堂了。在课堂中安排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小活动,显然使课堂更有生气,学生也更有兴趣。

二、美术教学对美术活动的推动作用

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让学生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美术教学能普及美术知识及技能,使学生能从更高层次理解与欣赏美术活动及其作品,而且使美术活动气氛更热烈、效果更显著。

例如:我们对课堂手工练习作品进行公开展览,把一个年级每个班做的较好的手工都收集在一起,在美术教室中摆放陈列,组织学生集体来参观。我们发现参观过程中气氛很好,有的同学看得不过瘾,还想摸一摸这个是用的哪种材料?用什么方法拼接起来的?有的同学看到别的同学做的作品很喜欢,仔细看后说这个我也会做,我也可以做这样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横向学习的过程。

我们分析了学生兴趣高的原因,觉得由于这是学生的课堂练习,每个学生都做过,都知道基本过程,所以很自然就会去关注别人的作品。我们觉得这种活动形式很好。现在,我们常常举办这样的课堂练习小展示,并且在艺术月等平面作品展示中也常常从学生的课堂练习作品中择优与艺术月参展的作品一起展出。这样,学生参展的积极性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就有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关系。

三、美术教学与美术活动互为动力,共同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及其他学习

有时候,有的老师会怕美术活动会使学生分心,影响正常课堂教学。其实,美术活动与美术教学本就是一体的,美术活动的成果也是美术教学成果的体现,美术教学的过程,可以推动美术活动的进步。只有让孩子们动起来,才能让他们更好地保持兴趣,哪怕仅仅是看展览这样的小活动,也能起到带动作用,让孩子们会各种展览品有加深认识的机会。

有人说: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充分体验到大胆表现的喜悦,随着成就感的产生,自信心也会相应地增强。越是对自己有信心的孩子对知识的接纳度便越好,并越能学习,因此在各方面都会得到均衡的发展,素质也将会更高。这就是美术学习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所能起到的最好作用,虽然它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作用不会马上就表现出来,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漂亮的假发大班美术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够自主选择喜欢的材料用各种技能来制作假发。

2、在制作活动中,体验手工制作带来的快乐。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浴帽人手一个(事先贴好双面胶)、旧磁带、手揉纸、皱纹纸、旧毛线、彩带等材料若干。

2、已经制作好的假发套3个

3、走秀音乐

4、PPT

活动过程:

一、提问:小朋友,今天老师的发型是什么样子。小朋友在家里,发现爸爸,妈妈的发型是怎样的。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漂亮的发型,我们一起来欣赏,看课件。

二、出示神秘袋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袋,里面会有什么东西呢?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摸看!

三、欣赏假发,讨论制作方法

1、教师:你们知道这么漂亮的假发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小结:原来毛线、皱纹纸、手揉纸、旧磁带、彩带这些材料都可以用来

2、探索讨论各款假发的制作方法。

(1)等一会儿我们要开展一个假发秀活动,我得赶紧帮小朋友们设计假发了,谁愿意来当汤老师的模特呀? (先把双面胶上的白纸轻轻地一撕,注意别把胶带撕下来,也别撕烂了浴帽,然后找你喜欢的材料贴上去。做的时候要撕完一条贴满了再撕一条,要贴得均匀一点,密一点,把双面胶全部贴满。)

(2)谁还想来参加等会儿的假发秀活动呀?那你也来当模特吧!(给每一位“模特”带上浴帽,并请他们坐椅子上)其他的小朋友呢,老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们,你们都来当发型师,帮模特们设计不一样的发型!好吗?[每位发型师自选一位模特并帮他(她)设计发型]

四、幼儿制作假发,教师巡回指导。

1、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假发。(播放轻音乐)

2、指导并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3、请先做好假发的孩子在客人老师面前展示,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

五、展示作品

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假发。

2、幼儿戴上假发,在迪斯科的音乐中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发型师们,拉起模特的手,把你们设计好的发型展示一下吧)。

活动反思:

为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的创作活动做好铺垫,我充分利用周边资源,选择了四位不同发型的老师(长的、短的、直的、卷的)让幼儿观察,帮助幼儿对发型的理解;还利用大班幼儿的模特表演,让幼儿了解假发,感受到假发的美,从而喜欢假发,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

中班美术活动:漂亮的围巾手套 篇5

活动目标:

1、在教师启发下能大胆运用简单、变化的点和线或几何图形装饰围巾和手套。

2、愿意尝试用新的方法进行装饰。活动准备:

1、各种样式的“手套”、“围巾”纸样若干,宣纸剪成的手套、围巾、毛线若干。

2、幼儿自带颜色鲜艳、图案分明的手套、围巾实物布置在室内一角。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结伴欣赏各自带来的围巾、手套,还可说说自己最喜欢哪条围巾、哪副手套,为什么。

2、结合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围巾或手套,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围巾或手套不同的装饰效果。

2、幼儿装饰活动“送给爸爸、妈妈的围巾、手套”。

1)建议幼儿为爸爸、妈妈设计漂亮的围巾、手套。幼儿可自由选择不同的区域。2)鼓励幼儿用各种各样的线条、图形组成不同图案,注意色彩鲜明、协调。3)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辅导毛线贴画的装饰方法,指导幼儿用毛线拼成各种花纹后再贴。

4、鼓励幼儿相互介绍自己装饰的作品,并将作品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活动延伸:

小班美术漂亮的泡泡活动设计 篇6

美术——油水分离画《小鱼吹泡泡》教学策

设计意图:

油水分离画,是小班幼儿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新的美术绘画形式,对小班幼儿来说,泡泡并不陌生,一个个泡泡又美丽又可爱,有大的,有小的,很能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表现美的愿望。结合颜料与排刷的涂画,加强了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充分体验在美术活动中的成功与乐趣。在活动中,教师首先以神秘的变魔术来引出“油水分离”这一科学现象,充分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并轻松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幼儿学习用蘸有颜料的排刷在画面上涂刷的技能;然后以帮助小鱼吹出各种泡泡和变魔术的情景,让幼儿采用油画棒来画出各种颜色、大小不同的泡泡,尝试布局画面,再准备颜料来请小朋友涂刷底色,充分感知“油水分离”的现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蘸有颜料的排刷在画面上涂刷,初步感知“油水分离”的现象。

2、能大胆画出各种大小、颜色的的圆圈泡泡,初步尝试布局画面。

3、乐于参加美术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画有小鱼和水草的画纸。

2、各种颜色的油画棒若干,排刷人手一份。

3、已经调好的红、黄、蓝、绿、橙五色水粉颜料。

4、音乐《小金鱼》。

5、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幼儿跟随《小金鱼》的音乐做小鱼游的动作进教室。师:小鱼们,今天鱼妈妈带你们到大海里去玩吧!游啊游,游啊游,摇摇尾巴点点头,游啊游,游啊游,小鱼游的真开心。师:小鱼们,游累了吧!我们来休息一会吧!(坐下来)

(以情境游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变魔术,引出课题,1、师:刚才我们玩的真开心,鱼妈妈高兴的想来吹泡泡了,我们一起吹泡泡吧、、、、、、(带领幼儿做吹泡泡的动作,充分激起幼儿的兴趣。)

2、出示画有鱼妈妈及白色泡泡的范画,提问:鱼妈妈吹的泡泡怎么不见了?我来把它变出来吧!

(以变魔术的神奇,充分吸引幼儿,为学习用排刷涂刷技能做好铺垫。)

三、引导幼儿学习用排刷和颜料涂刷画面,感知“油水分离”现象。

1、教师示范刷画,变出泡泡。

师:小排刷,手中拿,颜料水里走一走,舔舔干,走到纸上变魔术,这边刷到那一边。瞧!,泡泡出来了吗?

(浅显易懂的儿歌指导语和直观的动作示范加之魔术的神奇,能够让小班幼儿一下子就感知到动作要领。)

2、幼儿认识作画工具(排刷、颜料、油画棒)。

师:老师的泡泡是怎么变出来的?

(以提问的形式,引出作画工具,让幼儿认识。)

3、教师简单介绍“油水分离”概念及画法。(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泡泡的画面布局。)

4、介绍排刷的拿法,幼儿拿着排刷跟教师学习涂刷的技能。

(为了逐步消减难度,使幼儿在作画中能够较快地运用好排刷,让幼儿人手一支排刷,跟着一起念儿歌在桌面上练习无色刷。)

五、幼儿绘画作品。

(1)师: 你们想不想也来吹泡泡,用排刷和颜料来变魔术呀? 师:那我们一起去吹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会手拉手和捉迷藏的泡泡吧!吹好了就用刚才学会的使用排刷的本领请排刷姐姐和颜料哥哥来变魔术。(2)提出作画要求。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幼儿相互欣赏作品。

师:小鱼们,跟着鱼妈妈一起来看看小鱼们吹的泡泡吧!跟鱼妈 妈和小朋友说说自己的泡泡是什么颜色的?它们在干什么? 看看谁的画面最干净?

(评价幼儿作品,给予肯定,提高幼儿的积极性。)

七、结束部分。

师:小鱼们吹了这么多漂亮的泡泡,鱼妈妈带你们到外面去做游戏,我们一起出发吧!

(首尾呼应,结束活动。)

(本次活动,在材料的运用上有别于其他传统的美术课,首先,采用油画棒来画泡泡,然后再用颜料来请小朋友涂刷底色。通过刷色,引导幼儿学习刷画的技能,因为刷画最后出来的效果比较突出,在视觉上有冲击力,适合小班幼儿的审美特点,从而感知“油水分离”现象。

本次活动我以学习用蘸有颜料的排刷在画面上涂刷为学习的重点,排刷是小班幼儿第一次接触,所以怎样用排刷刷画也就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如何让小班幼儿在一开始就能够清晰领悟刷画的技能,我认为老师的示范讲解很重要。所以我以变魔术的神奇,结合运用儿歌式的讲解语言示范给泡泡刷色:“小排刷,手中拿,颜料水里走一走,舔舔干,走到纸上变魔术,这边刷到那一边。”浅显易懂的儿歌指导语和直观的动作示范,能够让小班幼儿一下子就感知到动作要领。在幼儿操作过程中,给与鼓励和肯定,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正确的评价与指导,提高幼儿创作的积极性。整个活动,前后呼应,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结束活动,体验活动的有趣和快乐。

大班美术活动:多彩的秋林 篇7

1.感受秋天树林色彩的绚丽,尝试在创作过程中欣赏色与色交融所带来的色彩变化。

2.学习点彩的表现技法,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单一或组合的形式用水粉表现秋天的树林。

3.能合作使用材料,有较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幼儿初步观察秋天的变化,已有初步使用水粉笔和颜料的经验。

2.各色(较多暖色)水粉颜料,课件(风景照片、美术作品),人手一只调色盘、水粉笔,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讨论和观赏图片,感受秋天色彩的独特魅力。

边讨论秋天的景物变化边欣赏秋天树林的图片,感受秋天树林色彩的绚丽和暖色系的色彩的增加。

二、欣赏秋的作品,讨论点彩技法,感受秋的作品和秋天景色的丰富和多样,扩展审美经验。

1.欣赏一幅水粉作品,观察作品中的内容和树叶的丰富色彩,分析、讨论画家用的表现方法——点彩技法,并请幼儿尝试示范点彩技法。

重点:一点一点连成一片,可以点上一种又一种颜色。

2.欣赏多幅水粉作品,引导观察作品的内容、构图、色彩以及点彩技法的运用,扩展审美经验。

三、幼儿作画,尝试运用点彩技法表现秋的景物和色彩的丰富,并欣赏色与色交融的奇妙变化。

1.明确作画内容和方式,讨论作画的顺序。

2.介绍颜料区域、作画区域以及简单的操作要求。

3.幼儿自由选择作画的位置。开始作画。

分别重点鼓励一些幼儿用平涂和点彩的方法表现色彩丰富的树林;鼓励一些幼儿大胆尝试点彩方法:鼓励一些幼儿表现出秋天的树。

四、相互欣赏交流作品。

1.互相欣赏作品,分析作品中美的表现,引导幼儿关注作品中色与色交融带来的变化。

2.共同收拾场地材料。

从《多彩的秋林》分析美术评课的角度

一、活动选题

秋天的树、景以及秋天的色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幼儿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感受自然之美,这符合《纲要》中的目标“初步感受生活中的美”。对于树,幼儿也是能够表现的,选择水粉画的方式是基于水粉色彩和表现的特点和秋天的多彩一致。

二、活动目标定位和教育策略

教学目标定位有三方面:感受、学习和操作习惯。

这三方面都有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和扩展幼儿经验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感受中对秋的认识是已有经验,提炼对秋天树木的变化则是扩展经验:学习中对水彩笔和颜料的初步使用是已有经验,而点彩技法的学习以及在色彩运用中自然产生变化的探索则是扩展经验:操作习惯中对作画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是已有经验,而对公共颜料的取放以及水粉作画后的收拾整理则是扩展经验。

教育策略有三种:

1.引导发现。丰富的秋景照片和绘画作品给幼儿以视觉冲击,让他们发现秋林的多彩和美丽,培养审美情趣。

2.尝试错误。从点彩的不足到知道点彩操作要点到掌握点彩方法是个成长的过程和主动获得的过程。

3.探索积累。每次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一种收获,是新经验融合旧经验的过程,儿童在积累和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获得技法提升和情感满足。

三、活动组织的结构和方式

整个活动大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引导、学习、创作和分享。时间分配引导部分2分钟,学习部分10分钟,创作部分20分钟,分享和整理部分5分钟。

这样分配时间是基于幼儿从创作初到开始投入创作需要7~8分钟,因此必须保证儿童有20分钟的时间才能完成作画全过程。在引导和学习部分的节奏要紧凑,环环相扣,手段和策略紧紧围绕目标,围绕重点和难点。

从组织方式看,分区有利于有效学习。分成交流讨论区、作画区和材料区三个区。比如,作画区考虑到幼儿的喜好问题,体现在作画主材上虽是一样的,而作画的组合上是多样的。

四、幼儿作画过程和作品分析

幼儿作画过程也是教师观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发现幼儿的风格和特点,同时观察幼儿的需要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既要因材施教又不可以干扰孩子创作:还要鼓励或帮助幼儿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

教学活动的作品和参赛作品不是一回事,看待教学活动的作品首先应欣赏幼儿的创造,看到孩子好的表现,看到孩子对今天所关注的信息的反馈,也就是学到的东西能否去实践和运用,哪怕还不够好,也应该去肯定。

五、幼儿的主体性、层次性以及教师的引导性

主体性:对秋天的印象的反馈、由观察作品到探索点彩技法、自由表达自己对秋天树林的感觉、分享自己的作品和作画经历等。

层次性:可以独立按自己的想法去表达、可以利用他人作品给自己启迪、可以模仿同伴的作画内容和构图方式。

美术活动漂亮的花布美术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各样路的图案和颜色美,大胆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2、感知生活环境美给人带来的心情愉悦,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在欣赏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手工剪贴路,提高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和表达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欣赏各种各样路的图案和颜色美。

活动难点:

感受路与周围环境和人融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协调美和意境美

活动准备:

前期准备:周末请家长带幼儿去认识各种各样的路,重点引导幼儿体验路面铺设的图案美和颜色美,并把幼儿觉得漂亮的路用相机拍摄下来。

其他准备:将幼儿照的漂亮的路的照片做成展板让幼儿欣赏交流。将各种各样具有代表性的路制成课件,课件分2个模块:老师找路1(色彩素雅的路)和老师找路2(色彩鲜艳的路),每个模块又设计了两种播放模式:自动播放模式和手动播放模式。公园背景图4幅、各种颜色的卡纸、剪刀、浆糊

活动过程:

一、谈论、欣赏展板照片,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回顾。

师:这些是小朋友找的漂亮的路。你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说说你在哪里找到,它漂亮吗?漂亮在哪里?也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找的路漂亮吗?走在漂亮的路上,你的心情怎么样?

幼:这条是在我爸单位里找的,上面的长方形图案很漂亮,我走在这条路上心情很好。

幼:这条路我见过,在兰溪公园,我喜欢在这圆圈圈里跳呀跳,很好玩。

幼:这条是我们幼儿园里的路,我每天走在这条路上心情很好,很高兴。

幼:这条是街上的人行道,上面的图案也很漂亮。

老师:(总结)我们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路,有的路很漂亮,走在漂亮的.路上心情都变好了。

通过展板照片让幼儿回顾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自己置身其中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美的发现和感悟。幼儿急切地挤到展板前,兴致勃勃地谈论各自寻找的各种各样的路。

二、欣赏课件――自动《教师找路一》(色彩素雅的路)

师:老师也找了许多漂亮的路,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

自动播放课件《教师找路一》配上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营造一种幽雅、宁静的氛围,让幼儿欣赏、体验天天走着的路竟然那么美,那么触动人心。幼儿欣赏时不由地发出一阵阵“哇!”、“哇!”的赞叹声,可以看出这些漂亮的路带给幼儿的心灵震撼。

三、打开手动《教师找路一》

1、幼儿自由欣赏讨论:老师找的这些路里你喜欢哪一条路?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

幼:我喜欢第1条路,第1条路很漂亮。

幼:我喜欢第6条路,上面有花的图案,很漂亮。

幼:我喜欢第5条路,像光盘。

……

教师为幼儿的审美感受提供自由交流平台,让幼儿的审美感受得以自由表达,此时幼儿的审美感受是零散的,细碎的。

2、引导幼儿逐幅欣赏,分析路面图案造型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教师抛出的问题如下:这些路你喜欢哪一条路?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它上面的图案怎么样?是什么形状的?这图案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样排列图案你觉得怎么样?你有没有见过或走过这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路上,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老师找的这些路里你喜欢哪一条路?为什么?

幼:我喜欢第1条路,这条路在河边,是鹅卵石铺的,没有栏杆,走过去很刺激

师:你呢?

幼:我喜欢第3条路。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条?路面上的图案是什么形状的?

幼:这条路很漂亮,上面有许多长方形图案。

师:这些长方形图案的排列有什么特点?这样排列图案你觉得怎么样?

幼:那些长方形图案排列有规律、很整齐,我觉得很美。

师:这样的路你有没有走过?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幼: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很好。

幼:我喜欢第5条路,我觉得它像一张张光盘,还有音乐跑出来,我喜欢在上面跳舞。

幼:我也喜欢第5条路,上面的图案像一片片荷叶。

此环节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审美经验。本着尊重幼儿的个性化体验,我以师幼问答的形式引领幼儿逐幅欣赏、解读路面的图案造型等审美元素,表达审美感受。

当幼儿提到左图《教师找路1》的8号路时,除了引导幼儿欣赏图案、颜色等审美元素外,教师借助问题:“如果把这条路和周围的环境合起来看,你觉得怎么样?”启发幼儿发挥想象,感知路和周围环境搭配能够产生一种协调的美。(此图的周围的高楼大厦一层一层的,路也像两幢躺在地上的高楼一层一层的,这样搭配就产生一种协调的美。这就像人们穿衣服喜欢配套看起来很协调很好看。)

当幼儿提到左图《教师找路1》的5号路时,教师借助幼儿的各种想象(如:路的图案像光盘、荷叶、苹果、圆圈、老师则把路边的草坪想象成碧绿的湖面,把路看成漂浮在湖面上的一片片大大小小的荷叶等)引导幼儿感知同样一条路,大家想象不一样,感觉也不一样,就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素质的提高,我们生活的环境正逐步趋向和谐美。通过老师解读,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周围环境里的协调美和意境美。

师(总结):这些路面的图案不一样,图案的排列也不一样,人们看了感觉也不一样。有的图案有规律、很整齐,给人感觉有秩序的美;有的图案没有规律,比较自由,给人感觉一种轻松,随意的美;有的给人感觉一种协调的美,有的给人感觉一种意境的美。

四、欣赏课件――自动《教师找路二》(色彩鲜艳的路)

师:小朋友再看看老师找的另外一组路,这组路你觉得怎么样?

将各种各样的路分成色彩淡雅和色彩鲜艳两组依次呈现给幼儿欣赏,使幼儿在欣赏时能更鲜明、清晰地感知各审美元素。这组路的色彩鲜艳,很有视觉冲击力,很吸引幼儿的眼球,幼儿看了赞叹不绝。

五、打开手动《教师找路二》

1、幼儿自由欣赏讨论:这组路你觉得怎么样?美在哪里?

幼:第1条红色的路很美。

幼:第3条彩色的路也很美。

幼:哇塞,第8条铁路也有彩色的。

2、引导幼儿逐幅欣赏,解读路面的颜色搭配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教师抛出的问题如下:你喜欢哪一条路?这条路主要用什么颜色搭配?颜色这样搭配你觉得怎么样?要是你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怎么样?你想干什么?为什么?

师:你喜欢哪一条路?这条路主要用什么颜色搭配?

幼:我喜欢第1条路,它是红色的。

师:红色的路给人什么感觉?你有没有见过这种颜色的路。

幼:红色的路给人感觉很美,很像结婚的时候走的路。

幼:也很像去领奖台的路。

幼:实验小学操场的跑道也是红色的

师:要是走在这样的路上,人们心情怎么样?

幼:走在红色的路上心情会很高兴。

幼:走在这样的路上,人们心情很激动。

师:走在这样的路上,你想干什么?你为什么想那样做?

幼:走在这样的路上,我想跑步,因为我很激动。

幼:走在这样的路上,我想大声呼喊,因为我很高兴。

师:你喜欢哪一条路?这条路主要用什么颜色搭配?

幼:我喜欢3号路,它用红色、白色、橙色、棕色搭配很好看,很像通往迷宫的路,我很想走进去看看。

师(小结):这些路的颜色很漂亮,一条路除了图案美,颜色也会把路装扮得更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素质的提高,我们生活里的各种各样的路越来越美。那你们知道这些路是谁设计的?

此环节重点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路的颜色美及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从幼儿的回答可以看出幼儿对色彩较敏感,想象丰富。

六、幼儿设计路(手工粘贴路),迁移欣赏经验。

1、激发创作欲望

师:听说××地方正在兴建公园,公园里的路还没设计好。今天请你们当设计家,帮忙设计一条漂亮的路,好吗?这儿是四张景点图,你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景点设计路,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路,需要什么颜色的路自己选。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小朋友可以发挥想象力,用这些图形大胆设计图案,看谁设计的路最美。如果你想设计很特别的图案,桌上有剪刀和纸,你就大胆设计吧。

借助背景图激发幼儿手工设计路,运用欣赏经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同时启发幼儿设计路时能与周围环境合起来考虑以达到和谐之美。

2、幼儿创作,教师针对幼儿的创作情况进行指导。

3、作品展示

师:请小朋友将设计好的路嵌入背景图,看看你设计的路漂亮吗?可以向同伴介绍你是怎么设计的?也可以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设计的?他的想法和你一样不一样?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相互欣赏、交流,一起体验创作的乐趣。幼儿的作品采用嵌入背景图式展示,旨在让幼儿感受设计对象与周围环境融合。

活动反思:

一、选材生活化。

《幼儿园指导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本次活动教师能捉住幼儿天天感知到的生活环境中各种各样路的美来引导幼儿进行欣赏、体验,实现审美素质的提高。

二、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

在活动前请家长带领幼儿去寻找路,进行初次的审美体验,让幼儿与路对话,与家长对话,在对话中积累审美经验。在活动中教师借助展板照片和多媒体课件的分模块欣赏,引导幼儿再次体验,通过幼儿再次地与路对话,与老师对话来梳理、提升审美经验。

三、注重幼儿的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艺术活动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我在此次欣赏活动中借助提问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如:在幼儿解读漂亮的路的图案美和颜色美中我会问:你喜欢哪一条路?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它上面的图案怎么样?你有没有见过或走过这样的路?如果你走在这样的路上,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想干什么?整个活动过程幼儿情感愉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四、尝试将环境美学理念引入幼儿园审美教育。

美术活动漂亮的花布美术教案 篇9

设计思想: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喜欢涂涂画画,但用色不够大胆,往往只用一种颜色,不会尝试用多种颜色。本次活动就是教孩子大胆地选用各种颜色把自己的小手涂画成手宝宝,从而培养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表现能力等。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运用任意颜色装扮自己的小手,培养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表现能力等。

3.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水彩笔每人一盒。

2.已用小纸片装饰好或用彩笔画好的有眼睛、鼻子、嘴巴的卡纸小手模型各一个,没有颜色的嘴巴、鼻子、眼睛小贴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发孩子对活动的兴趣。

师:“哈,多可爱的手宝宝啊,小朋友们喜欢吗?我们一起看看手宝宝长什么样子? 教师出示已用嘴巴、鼻子、眼睛等装饰好的小手模型,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观察制作的手宝宝,了解手的结构与宝宝的关系。

师:手宝宝这么可爱,小朋友们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吗?(画笔、卡纸)我们叫它手宝宝,那么手宝宝的脸上都有什么呢?(眼睛、嘴巴、鼻子、辫子等)手宝宝的嘴巴、眼睛在手的什么地方呢?(手心)小朋友的手心在哪里呢?……

当孩子的兴趣被激发,有了想做的欲望时,教师可引导孩子观察了解手的结构与手宝宝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孩子制作手宝宝。

三、教师示范制作。

1.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老师要把自己的手装饰成一个可爱的手宝宝。请两个小朋友观察两个手宝宝(模型)的眼睛是画出来的还是贴上去的,并帮助老师的手宝宝画或贴上眼睛和嘴巴。

2.教师示范画辫子,提醒孩子在画的时候要把手指分开伸直,从手指的下面一点一点地往上涂颜色,直到将辫子都涂满。

3.师:看了老师装饰的手宝宝,你们想不想来装饰一下自己的手宝宝呀? 教师可根据孩子的能力强弱,让幼儿为手宝宝画或贴上眼睛。教师示范画三条,画第一条时教师讲解示范,画第二条时引导孩子说老师画,画第三条时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画。

四、孩子动手操作。

1.引导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各种材料装饰自己的手宝宝。小朋友们可以直接在自己的手上为手宝宝画上眼睛、鼻子、嘴巴,也可以将没有颜色的小贴片涂上颜色再贴在自己的小手宝宝上。

2.展示自己装饰的手宝宝,教师对幼儿的作品给予不同的肯定和表扬。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适时帮助能力差的孩子装饰手宝宝。

活动延伸

请幼儿带着自己装饰好的手宝宝到舞台上表演。

教学反思

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多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给予有创意的幼儿,模仿得较好的幼儿适当的肯定与赞扬,同时一定不能忽略没有完成作品的幼儿,加强对这些幼儿作品的指导工作。

大班美术活动《有趣的兔子》 篇10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对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创作欲望。因此在本次活动中,采用了不同的绘画方式表现兔子的动态,如先用拼摆表现兔子的各种动态、后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装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所以本节课主要让幼儿在了解兔子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拼摆,表现兔子的各种动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充分挖掘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活动目标

1.幼儿在了解兔子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拼摆,表现兔子的动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2.尝试用各种线条表现兔子的有趣动作,并添画相关背景。

重点:表现兔子的特征。

难点:通过拼摆,表现兔子的各种有趣动态。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具一套(内有兔子的耳朵、头、身体和四肢。)

2.幼儿绘画工具材料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寻找了解兔子的主要特征

师:今天我们班里有一位小动物。这个小动物它很顽皮,他想让大家先猜一猜?瞧!它先露出了他的两条腿。看到了这两条腿,你们猜一猜他是谁呢?

幼:通过观看、自由猜测是什么小动物的腿。

师:哦!你们认为是小狗的腿……看一看是不是呢?瞧!他又调皮的把他的小肚皮露出来了。

师:哦!你们认为是小猫,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是谁呢?呦!他又把他的小门牙也露出来了。

幼:(幼儿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兔子。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兔子的三瓣嘴。

师小结:兔子有三瓣嘴,是不是呢?(师把布拿开,露出兔子的长长的大耳朵)。你们还真能干,真的是一只可爱的兔子呀。一起跟兔子打声招呼吧!

(二)请幼儿表演兔子的动作

师:刚刚我们跟兔子都互相认识了。谁来学一学兔子是怎么走路的?

幼:上台表演兔子走路时的样子。

师:哦!你觉得兔子走路是这样的,那你能不能来摆一摆兔子的动作呢?(哦!他是这样摆的,兔子的一只腿抬的高高的,另一只腿还弯了过来,两只手还来回晃动呢。)

师小结:原来呀让兔子的胳膊和腿都动一动,就会做出很多有趣的动作。你觉得兔子还会做什么有趣的动作呢?

幼:幼儿自由想象兔子的有趣动作。

师:你觉得兔子会跳,那你来摆摆看。

师:哎呀!他摆的兔子很开心的跳了起来!两只手都举起来了,他又调皮的把他的两只脚也都翘起来了,看来这只兔子是很开心的。

师小结:刚刚你们帮兔子摆出了这么多的造型,都是通过兔子的四肢来改变他的动作。那你们想想看,兔子除了会走、会跑、会跳,还会做什么动作呢?(师可提示幼儿想想看,兔子吃东西时是什么样子的?)

师:哦!他是这样摆的。兔子的两只手都放在了嘴巴的下面,手里还拿了一根胡萝卜,就好像在吃东西一样!想想看,兔子还会不会像我们人一样做运动呢?

师:原来兔子也可以像我们人一样倒立!也真有趣啊!那你们再想一想,兔子累了他会想干嘛呢?

幼:想躺下来休息一会。(摆出兔子休息时会做出的有趣动作。)

师:我们一起来看兔子躺下来休息的时候他的四肢发生了什么变化呀!兔子休息的时候,两只手枕在了自己的头下面,一只腿还放在了另一只腿上面。

师小结:要想兔子做出不同的动作,我们除了可以移动他的头,更重要的是移动它的四肢来改变动作,这样兔子就会做出很多有趣的动作!那么接下来你们就用手中的画笔把它画下来,然后送给他的伙伴们,好吗?

(三)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师:你们在画兔子的时候,一定要让他的四肢都扭动起来,这样你画出的兔子才会更有趣。(此环节主要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大胆想象和画出兔子的各种有趣动作。)

(四)欣赏交流——说说兔子的各种有趣动态(玩接龙游戏依次介绍自己的兔子在干吗)

师:你的兔子在干吗?

幼:我的兔子在跳舞。

(五)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美术《印染花布》教学反思 篇11

本节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探索交流,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染纸的技能和方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并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生动、有趣的作品,课堂成为了孩子们的乐园。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在本课活动之初,我出示扎染围巾、衣服等实物让学生观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些扎染产品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但是很少去留心研究它们。此时能唤起学生的记忆,并有效的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把学生最初的“感兴趣”提升为“探索秘密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基础。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动手操作体验是让学生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必要手段。活动中,我没有用讲的方法去直接告诉学生怎样折和染,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自我体验,寻找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体验,找到正确的染纸方法,这样比教师讲更有效。

美术活动漂亮的花布美术教案 篇12

小班美术活动:

美丽的花布

设计思路

刚刚入园一个月的小班孩子,情绪才基本稳定,他们还只是刚刚熟悉幼儿园紧张有序地一日生活环节。在绘画方面,可以说毫无基础,如果要他们拿笔独立画出一幅美丽的画来,恐怕不太可能。那么,怎样让孩子对美术活动感兴趣,怎样让孩子从美术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呢?用印章印画出的作品,一般色彩鲜艳,装饰性强,容易让孩子体会到成功感。所以我选择了这一活动内容,希望孩子完成的作品有一定的效果,从而激发孩子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小班的孩子从一个个家庭走入幼儿园,他不再是家庭中大家围着转的中心,而变成了群体中与别人一样的一份子,应该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与人合作。那么,在活动中我们应该给孩子多提供一些让孩子“友好相处”的机会,所以本次活动我选择了小组合作画的形式。

印画是小班手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小班幼儿的小肌肉群、各种动作的和谐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为“学习运用印章进行印画”。为了突破此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有:1、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对各种材料有初步的认识;2、通过小组自主操作,让幼儿自己大胆地去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一个印章只蘸一种颜色”,这是印画中的常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但对于初次印画的小班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有:1、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2、运用适当的指导,如:鼓励表扬;榜样示范;个别指导等。

本次活动我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采用情境激励法,即教师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花布展览会的情境,引起幼儿兴趣,使之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去创造。第二,采用讲解演示法,通过教师、个别幼儿的讲解演示,让幼儿学习使用印章印画的方法,感受到色彩的美,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小班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力较强,他们能够正确地辨别几种颜色,但还不能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在作画时,往往任意取用一种颜色或材料,不加选择地进行作画,也不知道换颜色或材料,有的一种材料或颜色一直用到结束。所以,老师在示范时还要注意提醒幼儿使用多种材料和颜色进行印画,使画面色彩丰富。第三,采用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以花布展的形式进行作品讲评。这是对幼儿操作活动结果的肯定与互相评价,使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培养幼儿对使用颜色的兴趣。

2、引导幼儿学习运用印章印画的方法,体验手工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印画常规,知道一个印章只蘸一种颜色。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5、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

1、活动前与幼儿共同收集各种可做印章的自然物或废旧材料,如:有凹凸花纹的玩具、瓶盖、笔套、纸筒等。

2、红、黄、蓝颜料水每桌各2盘,盘中垫上薄海绵。

3、纯白棉布、一次性桌布、抹布每组各一块。

4、花布一块贴在墙上。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小一班要开一个花布展览会,请小朋友一起印一些漂亮的花布。”

2、巩固认识红、黄、蓝三色。

3、引导幼儿学习使用“印章”印画。

(1)介绍各种拓印材料。

(2)示范讲解印章的使用方法。

(3)请个别幼儿用“印章”进行操作。

(4)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老师准备了许多“印章”和红、黄、蓝三种颜料,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料和“印章”来印出美丽的花。

2、每组的几位小朋友要互相合作,共同印制一块花布。

3、注意卫生,强调一个“印章”只蘸一种颜料。印过一种颜料后,不要再去蘸其它颜色。

4、尽量多印,使画面色彩丰富。

5、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将幼儿印制的“花布”展示出来,引导幼儿欣赏自己及同伴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小班美术活动案例:美丽的线条 篇13

1.熟练掌握红、黄、蓝、绿四种颜色。

2.学会弹珠滚画的基本方法、常规,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3.初步产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有弹珠的碗、广告颜料(红黄蓝绿)白纸、托盘、抹布等。

活动过程:

1.谈话、提问引出主题。

老师以谈话的方式,逐一提问:

(1)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它叫什么?噢,是弹珠,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玻璃球。

(2)看看这又是什么?(顏料)什么颜色?有什么用途?你喜欢吗?

分析:谈话的方式作为开场,给人的感觉很亲切,从而认识了弹珠及颜色。

2.让幼儿探索如何去玩玻璃弹珠。

(1)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份弹珠,我们来玩一玩,看看谁玩的方法多。

(2)你们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玩的?幼儿举手发言。

分析:给孩子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3.欣赏观察色彩组合图,体验色彩的美。

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好看的图画,你们知道它们是用什么画的吗?幼儿欣赏,猜测用什么作画。

分析:教师通过电脑屏幕让幼儿来欣赏用弹珠滚画做出来的色彩图,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感,给孩子以美的感受,激发孩子用弹珠绘画的兴趣,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2.教幼儿弹珠滚画。

你们看老师是怎样用玻璃球作画的?教师示范弹珠滚画的步骤:

(1)将白纸放在托盘里。

(2)取一个弹珠充分蘸满一种颜料后放在托盘里,用抹布擦擦手。

(3)两手端住托盘,让弹珠在托盘里均匀滚动。(左右滚动,上下滚动,四面八方都滚动)

(4)用同样的方法蘸其它颜色滚动,然后把珠子放回的颜料里。

你们看,白色的纸变成什么了?(漂亮的图画)

分析: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讲,教师的示范是有必要的,孩子的年龄小,经验少,这样的美术活动也许是第一次接触,教师通过这节课要让孩子学会滚画的基本方法和常规。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操作。

师:你们想玩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份材料,小朋友轻轻地走到座位上,按老师刚才的方法来玩一玩吧!

分析:幼儿喜欢自己操作,在玩中去体验、感受线条的色彩美丽以及活动带来的愉悦、满足感、成就感。

4.教师评价:你们用弹珠做的画真漂亮,我们来欣赏一下吧!展览幼儿的作品。

活动延伸:

老师将幼儿的弹珠滚画剪成不同的图案,如:服装图案,动物图案,各种形状图案等等,贴在彩色的卡纸上,家长也可以将孩子的作品装入相框,成为家居挂饰。

分析:怎样让画更加美,看上去舒服,老师可以进行简单地加工,真正成为一幅作品,幼儿看到自己绘画,有一种成功感,从而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活动反思:

漂亮的房子(美术教案) 篇14

梁忠勤

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熟悉的事物通过夸张变化设计漂亮的房子。

2、培养学生想象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别人的画。

3、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夸张变形创作一栋漂亮的房子。教学难点:房子结构的组合。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同学们,相信你们都见过很多漂亮的房子,他们都长什么样?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栋栋漂亮的房子花费了设计师们的心血,正因为设计师们的创造,使我们生活增添许许多多美丽的风景线。你们想不想成为一名小设计师,设计属于自己的房子呢?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设计漂亮的房子。

二、揭示课题,学习新知.1、出示课题:漂亮的房子

师:你们以前是怎么画房子的呢?

请个别学生上台画房子。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房子吗?你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画的房子。

2、展示教师作品。

让学生通过对比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3、教师指导学生欣赏作品。这些画里有没有你熟悉的东西呢?

小结:其实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我们熟悉的事物都是我们创作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大胆的运用,都可以创造出许多漂亮的作品。

三、画房子。教师边讲边画

漂亮的房子要有漂亮的构造,我们可以把房子分为两部分:一是身体部分,而是帽子部分。

1、设计房子的身体,画房子我们要2或3栋连在一起,我们熟练后还可以画更多。我们可以使用我们喜欢的形状,如:长方形。。或者用我们喜欢的东西进行小小的变化。注意事项:房子连在一起要注意几栋房子大小,高矮变化。

2、画房子的帽子,可以把我们生活里见过的事物作为帽子,如:你喜欢的水果,玩具。。注意事项:我们要把帽子适当夸张变化,适当画大一些。

3、画上房子的窗户和门。形状也可以画形象一些。

4、画上背景,点缀一些小景物。

5、最后把画面在修正,涂上你喜欢的色彩。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指导学生画属于自己的画。

上一篇:党代会报告体会下一篇:过年味道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