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感想

2024-07-30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感想(共14篇)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感想 篇1

新课程标准将美术教材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在我们通常的课堂教学中,会产生“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我们老师缺乏对欣赏课的重视的态度,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

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应该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旧的“一言堂”、“满堂灌”、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坐享其成的听权威答案,是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使他们习惯了当“配角”。新课程理念强调“启”和“导”。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

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每个同学运用美术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 ,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感想 篇2

1 教师活动前的准备

(1) 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 让家长准备好作画所需基本材料, 如勾线笔、油画棒或者水彩笔之类的。很多农村的家长认为幼儿园里只要有一只铅笔就可以了, 这还需要老师的耐心解释工作。

(2) 内容的选择要了解各阶段幼儿的技能水平, 从兴趣入手。在选择美术教学的内容时, 首先要先了解3-6岁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能够达到的水平, 例如小班幼儿绘画要以简单的线条.涂色和添画的形式为主, 中班幼儿要在前一个内容达到的条件下再以简单的图形简单的颜色为主, 而大班幼儿要在前面的内容都能达到的条件下再以颜色的搭配为主。每一个阶段的内容都是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好基础, 做好铺垫, 用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 选择使幼儿不会感到太难, 但是又对自己有一定挑战的内容, 就更容易让他们更积极的投入。

内容的选择还要从幼儿的兴趣入手, 例如小班的幼儿喜欢食物, 那么绘画的内容最好就以食物为题材, 如苹果、梨子、香蕉、糖葫芦等;中班的幼儿喜欢动物, 绘画的内容最好就以动物为题材, 如熊猫、狗熊、狮子、鱼等;大班的幼儿喜欢人物, 绘画的内容最好以人物为题材, 如老师、同桌、自己、妈妈、芭比娃娃等。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对题材产生兴趣时, 他们才会积极的配合老师, 与老师互动。

(3) 教师上课用的材料和幼儿创作与练习用的材料要事先准备好, 并注意适当多准备些, 以便临时增加和损坏时用。

(4) 活动中可能要设计图画, 那么范画一定是完整的作品, 丰富色彩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是吸引幼儿的一个点, 能引发幼儿强烈的模仿的愿望。还要有分解图片, 以便幼儿整体和局部的观察。教师要事先练习, 体会其中的重难点,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和指导。

2 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 幼儿常常把握不住事物的全貌和本质特征, 也不知道如何表现, 因此, 我们首要的任务不是教幼儿绘画技巧, 而是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1 学会有目的地、整体地观察

幼儿自发的观察往往比较盲目随意, 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目标。因此, 教师要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观察, 克服观察中的片面和零乱。如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及周围的各种楼房。孩子们发现楼房有正方形、长方形, 有多层的、高层的, 房顶的花样更多, 有三角形、半圆形、梯形等, 许多楼房排在一起高高低低、各种各样。然后, 教师引导幼儿深入细致地观察房子的窗户、阳台等。这样从整体到局部观察, 有利于幼儿比较全面了解事物。

2.2 学会比较物体的外形特征

我们在引导幼儿全面观察的同时, 还要培养他们分析、比较事物, 迅速捕捉事物突出特征的能力。例如, 熊猫是黑白颜色, 有圆圆的头、圆圆的肚子和胖乎乎的腿脚;小白兔是红眼睛, 有长长的耳朵, 肥肥的身子, 短短的尾巴等等。

3 尝试不同的美术表现形式

幼儿喜欢尝试不同的绘画形式给他们带来的新鲜的绘画体验, 所以, 要不断的丰富美术形式。比如添画、粘贴、喷画、撕贴、拓印、名画欣赏等等。可以尝试变化绘画工具、绘画材料来丰富绘画的形式, 例如绘画工具可以是棉签、纸团、牙刷, 甚至是萝卜都可以用作拓印。如果操作太难, 幼儿不容易达到操作目标, 会使幼儿失去兴趣和信心。而绘画材料除了纸还可以用种子、树叶、鹅卵暖石或者废旧物品等。

4 活动过程的组织

组织幼儿安静迅速地坐到座位上, 集中注意力于将要开始的活动, 如学习一些小的手指游戏和拍手游戏, 吸引幼儿注意力, 自然愉快地进入绘画教学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用游戏的口吻向幼儿说:“我们像小花猫一样轻轻走到自己座位上, 看谁走得又快又轻。”

绘画活动时要让幼儿安静下来, 然后才提要求, 要求幼儿尽量能添画一些已经掌握的东西, 比如太阳、云、树等等, 装饰的纹路可以和老师的不一样, 只要美观大方就可以了, 尽量启发幼儿求新。

活动中老师的引导语言和角色的定位在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 要以引导者的身份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 给予相应的人性的评价和建议, 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肯定, 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的发挥想像, 大胆的创作, 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在活动中当幼儿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不统一时, 要冷静处理, 问一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如果孩子能说出理由, 老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给予理解和建议。例如在一次美术活动《可爱的大熊猫》中, 一个小朋友将熊猫的手画到了腿的位置上, 此时, 老师如果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给予纠正的话, 小朋友可能会感到被否定, 下一次在画画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害怕和排斥, 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所以有的孩子在绘画时不敢动手。如果老师装作看不见的话, 小朋友会因为没有得到正确地引导而继续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老师也不要操之过急, 最好是趁其他的小朋友不注意时, 用先表扬的方式委婉的提出自己的意见。

5 给幼儿展示自己的平台, 满足幼儿爱表现和渴望被关注的心理

每一堂美术活动结束后, 我都会马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并及时评价表扬幼儿的优点和进步。美术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展示幼儿的作品, 这是提高幼儿自信, 帮助幼儿互相学习和提高的最好的平台。每个幼儿都希望自己的一番辛苦和努力得到认可和赞赏, 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 尽量给每个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幼儿感到被老师和集体理解、重视。所以, 老师要引导幼儿大胆的描述自己的作品, 同时也要学习别人的优点,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教师在评价幼儿的作品时一定要真实、具体, 不能简单的敷衍孩子, 要具体分析好在哪里, 是构图合理还是色彩搭配漂亮还是造型优美还是富有想象力。不要轻易否定幼儿。总之, 教师不要太注重活动的结果, 要注意寻找孩子在活动中的进步和亮点, 要以孩子是否在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愉快的、自主的动手动脑为目标原则。当孩子看到老师给予了自己肯定和尊重, 会更喜欢美术活动, 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使幼儿产生自信, 提高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感想 篇3

星期五早上,我和孩子早早起来,准时9点来到公园北门集合,看到同学们冒着一头的汗而神情兴高采烈的样子,作为家长觉得这样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活动第一部分,是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家长和孩子共同参观在西关苑举展出的文昌学子的创作,作为百年老校,学子们的作品丰富多彩、视野开阔、立志远大,在孩子们的心中会产生一定的共鸣。

接下来,那就是和孩子们共同参加各类游戏,在各类讲求合作的游戏中,能和孩子更好的沟通,更能了解孩子的想法,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美术学习感想 篇4

今天我去了西湖小学,在那里,通过一节老师的美术活动,和柳松老师多年对幼儿国画的研究所总结出来的经验而开展的知识讲座,让我学习了很多关于幼儿绘画的知识。

下午2点就抵达了西湖小学,老师正在做着准备。老师的美术活动是《》,就是让幼儿学习用毛笔画出弯弯曲曲的、有深有浅的、有粗有细的藤蔓。活动之前,幼儿已经仔细观察过藤蔓植物的茎,知道藤蔓是杂乱无章的、弯弯曲曲的、有粗有细的。在活动中,周老师用“和毛笔一起跳舞”的方式现场作画,引起幼儿注意和活动兴趣,并用生动的语言提出要求,如:“转个圈、抖一抖”提醒幼儿画画要一笔完成,而且藤蔓是弯弯曲曲的;“没墨了”提醒幼儿没墨了才能停下来,有墨就不能停下来,等等。藤蔓本身是无生长规律的,所以周老师在画的时候也是即兴作画。为了加深幼儿对藤蔓画法,周老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请幼儿从画面中找一些自己认识的符号、图形,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了许多自己认识的符号和图形。幼儿作画时我发现许多幼儿不会被画杂乱的藤蔓难住,所以我觉得这种将已有经验迁移至新的学习中是非常好的方法。

我本来很惊讶于这些幼儿居然知道那么多关于国画的知识,如:笔尖、笔肚,浓墨、淡墨等,并且能运用自如,但是通过柳松老师的讲座我就茅塞顿开了。原来,宝善街幼儿园从幼儿小班起就为幼儿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国画基础。当然啦,小班是不会用笔作画的,老师们就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作画,幼儿用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球,蘸上颜料在纸上滚来滚去,这样他们就会发现,颜料会在纸上。中班上半学期,老师们运用多种材料让幼儿进行作画,如:海棉纸、喷壶、手等。这些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我却没有想到如此利用它们,这让我感到很惊奇;中班下半学期,幼儿开始学习使用毛笔,但不是以往的用笔方法,而是蘸上颜料,将它抖落下来„„到了大班,幼儿开始学习正确的用笔方法。此时,幼儿已有了丰富的绘画的经验,用笔绘画并不会影响幼儿。

听美术课的感想 篇5

玉树市二完小 索南文加 接到马海军老师的通知,让我们参加古小优质课件展示活动时,我们跟刚学员都特别激动,但当我们踏入5楼的多功能室时,发现展示课是两节美术课,我感到学员们都很失落,对于我们这些从农牧区过来的老师来说,听美术课感觉是浪费时间,但是听课后我有了截然不同感受,美术课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到美术知识,还要利用美术知识来制作作品,从作品当中发现美、感受美。不仅如此,它还与各学科联系紧密,既体现了美术课中的学生的观察、体验,又贴近生活,融入了生活。

一、整体感受:

教师更注重美术术体,更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视觉因素;更注重表现方法的传授与注重学习方法的启发,教学更加追求课堂的时效性。古小的朱金辉老师,运用平板教学,让同学们对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及早适应。北京的张红讲授更是让学生对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二、课堂中给我们传递的信息:

1、形式主义少了,学科本体认识强了。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视觉以外的嗅觉、听觉、触觉甚至第六感观让学生有更多的感受,花架子很少,课堂上是热热闹闹。本次的优质课例中——形式主义少了。

2、课堂中的视觉因素被强调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教学中,教师围绕着教学主题,自发补充了丰富的图片,对学生进行更多的视觉刺激和感受。对视觉因素的强调更加突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将一些课堂上的干扰因素排除掉,去实现有效的美术课堂。

3、课堂导入时间短了。

4、充分展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真叫人佩服不已。课的开始教师自己绘画,每一笔都让人眼前一亮,课中带领学生做的时候又是那么的娴熟,可见两位教师的基本功是多么扎实。

5、学生展示的机会多了。

教师把作业点评提升到为学生作品展示,展示中学生的发言多了,老师的主观评价少了,选择了合适的形式,扬长避短,使展示更为生动有效。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感想 篇6

什么是活动教学?本文研究的活动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小组活动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动态、开放的活动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小组活动教学从表现形式来讲, 更强调积极主动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成分;从学生总体活动来分析着重于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活动教学,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小组活动教学的组成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 学习小组以4人为宜, 由前后排两大张座位组成, 每组推选一名美术成绩比较好、性格开朗、有一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任组长。组长产生后, 每节美术课上课前, 都要提醒组员带好美术工具, 并做好上课准备, 组员有困难, 可以向组长寻求帮助。课堂中, 组长要积极“领导”组员参加课堂活动, 遇到困难, 大家一起出谋划策, 为小组争光夺彩。这种组成形式, 可以较好地创设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机制, 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也融入了新课程理念, 更具有时代气息。

二、小组活动教学的活动形式

1. 小组合作使活动教学层层深入

民主、宽松的小组合作学习,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学生进行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有利于学生大脑思维的开放, 从而迸发创造性灵感。教学过程变成了组内学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共同探索的过程, 学习内容层层深入的过程。

如小学美术四年级《染纸》一课, 为了加深学生对折纸法的探究, 特地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小实验:一张小小的白色宣纸如何变成美丽的染纸图案呢?教师边讲边指导一个小组做实验:拿出一张生宣纸, 直接浸在染色水中, 生宣纸本身具有很强的吸水性, 所以颜色顺着宣纸的纹路很快就吸上来, 以此展示给大家看。另一小组先折叠宣纸再染。我问:哪种染纸比较漂亮?有什么不同?两分钟后每组组长汇报实验总结:第一种没有规律, 花纹不漂亮;第二种有规律, 花纹很漂亮。接着, 每组发一张有几种折法的示意图, 观察纸是怎么折出来的。我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折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米字格折法、折射状折法和井字格折法, 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都兴趣高涨, 在探索折法的过程中, 组长根据各自特长进行分工, 共同活动, 这一步的难点往往是技术和心理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鼓励、确保创造活动的顺利完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们取长补短, “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学生互相激励, 团结协作, 还发明了其他折法,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一张张色彩斑斓的作品把教室打扮得非常漂亮, 这其中当然体现了小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这就是小组合作教学的独特优势。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中, 教师如果只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 就不能指导他们讨论问题, 而且会让学生认为老师高不可攀,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大。所以, 老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 可以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走下讲台, 积极地参加到学生热烈的讨论中, 还可以适时给予学生帮助。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就会感到老师是大家学习上的朋友, 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还能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个成员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2. 小组游戏使活动教学有声有色

当前小学美术课程中, 部分内容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 转向强调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而且, 小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大多很强, 学校给他们提供的机会又不多。因此, 在教学中合理渗透小组游戏, 合理安排游戏角色, 会使活动教学有声有色。如《有表情的面具》一课, 我以小组为单位, 设计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的教学方案, 学生围绕故事内容完成作业创作:画表情、做面具。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被调动起来, 在组长的带领下, 每组学生兴高采烈地带着有表情的面具表演自编自导的故事:狼和羊群、森林音乐会、武松打虎新传……千奇百怪的面具, 生龙活虎的表演, 幽默风趣的台词, 使台下学生无不伸颈侧目、拍手称快, 几乎是一组比一组精彩, 整堂课充满了笑声和掌声。

如果这堂课用传统的方法, 也可以完成教学计划, 但小组游戏激励着不同类型、不同爱好的学生都在小组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作业效果特别突出:有的学生把风趣幽默的表情画在卡纸上, 挖两个孔当眼睛, 装上橡皮筋带在头上;有的学生用立体构成的形式做了立体的面具;更精彩的是废物利用 (树叶、毛线、瓜壳、盒子……) , 把有表情的面具装扮得栩栩如生。在安排游戏任务中, 教师要引导小组长尽量考虑本组组员的差异, 让不同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擅长的方面表现其优势。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 小组成员配合越来越有默契, 还懂得了谦让。这就潜移默化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了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组竞赛使活动教学淋漓尽致

由于活动教学是以小组学习为主, 是在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组与组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有利于开展竞赛。如在四年级《看新闻、画新闻》一课, 为了能使学生了解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为了能让学生做个有心人, 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也为了让学生在创作时能用美术特有的形式表现丰富的画面, 我在课前就布置了作业:让学生通过书报、网络等手段收集近日国外、国内的重大新闻, 校园重大新闻以及班级重大新闻, 组长可以合理分配任务。在课堂教学中, 特地安排小组竞赛——小组新闻联播, 比一比谁的新闻最有实效、最全面?哪组可以评上“最佳播音员”?课上, 小组长带领组员上台进行“新闻联播”比赛, 个别调皮的男生也有种为组内争光夺彩的使命感;轻声细语的女生, 上台播报新闻的时候声音也特别响亮;令人惊讶的是有的学生竟然把新闻背了出来, 像模像样地做起了“新闻播音员”……对于表现突出、进步较大的学生, 我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 并给小组加分, 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给予肯定, 从而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里,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了!

但在小组竞赛中, 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另外, 在小组竞赛活动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采取必答题、选答题和抢答题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作业展评的形式开展比赛。教师对每次学习小组的答问、活动、作业等进行评分。每次按评分的多少评选优秀组、达标组和未达标组, 以此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增强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

对美术艺术创作的心得感想 篇7

纵观绘画艺术的发展,从古埃及壁画开始,绘画创作的一步步演变,可以看出,绘画创作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真实的描述社会现象,作为比文字更早出现的东西,它们负责记录,随着时间的发展,绘画开始有了新的目的,透视的发现与完善,让绘画创作更加接近于准确的表现出客观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写实。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对于自然风光、人像的描述精准且美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摄影技术越来越完善,写实已经无法满足画家了!写实主义重点在于真实的描绘客观事物,而人们欣赏时往往死抠细节而忽略画作背后画家的思想与情感,于是他们像更能表达自己思想的领域进军!于是印象派、抽象派等等更加大胆抽象的风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它们用色大胆,打破常规,往往让人一眼看上去满头雾水不知所云;然而又是那么的和谐美丽,画作中隐藏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长期以来绘画创作的本质一直是画家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画家总是会在创作题材、形式上煞费苦心。怎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绘画作品是画家一生都在研究的问题。画家的个人品质和生活情趣影响着画家的绘画表达形式和语言。

在艺术的世界里,画家的气质往往决定了画家绘画作品的艺术语言;画家的情感与智慧决定了作品的好坏,可以说气质与情感 智慧是绘画作品创作的基础。

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每一幅画都表达了画家不同的内心情感。可以说画家的每一幅画都是不可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在绘画艺术实践中,有什么样的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绘画语言。可以说气质决定了画家的绘画语言。首先,独特的气质来源于独有的个性和独有的成长环境。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早年的他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在阿尔,梵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此后,梵高的疯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这位易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他曾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此时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凡高他对大自然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具有一种如火山般狂热爆发的个人气概。这种热烈疯狂的气质来源于他笃实虔诚的性格和不入俗流的个性情操,也就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气质。凡高成长于一个牧师家庭,成年后他也成为一名牧师,在为矿区的工人祈求上帝给予他们食物时却饿起了自己的肚子,把这种情绪用一种什么东西表达出来呢?于是他就拿起画笔,来描述矿工,反映他们的生活,以唤起人们去拯救自己,这样就产生了矿区素描。这是他的一张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线条是那样粗重,实在拙笨,但恰到好处,。阿尔的明丽日光、太阳的儿子向日葵金灿如火的花盘使凡高发疯,纯纯的土黄、中黄、柠黄直接上到画面上,纯色勾出的线条是狂热激情的喷发,至今我们还被那瓶金黄灿烂的向日葵激动着!凡高的个性语言就是在他独有个性气质与自己情感撞击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其次,独特的气质直接对应独有的情感世界,个性的情感丰富强化了作者的气质,更完善了个性的艺术语言。八大山人是我国著名的花鸟画家,他是前明帝室之胄,对明王朝怀有无限眷恋,对满清王朝有着骨子里的反感,因此,形成了他避世孤傲、蔑视清庭的个性气质。他画的水鸟或仙鹤眼睛都向上翻着,甚至他的怪石也如同人一样露出蔑视之态,这独特的个性语言符号让人过目不忘。当人们看到八大的画,不必看署名,便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对于一个画家,有什么样的个性气质就会有什么样的个性绘画语言。

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应该能与参观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真情实感”是艺术作品感染人的关键所在。这里的真情实感是指不忸怩作态,而是自然生发的作者的创作冲动。毕加索在血淋淋的国内战争时期,挥汗创作的鸿篇巨制《格尔尼卡》,虽然运用了立体分析的手法,但那对战争控诉,那如西班牙凶残牛头对生灵蹂躏、践踏,人民在哀号的表现,让每个欣赏者都被拉回到那个时空中,把他对和平的热爱对内乱者的控诉之情凝固于画布之上,至今都会让人为之感动。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江南水乡作品,把我们从作者情感物化的画布上带到了秀逸迷人的江南水乡,那鲜明的白墙黑瓦和水中的红鱼、小舟让人自然联想到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优美自然风光,这源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低头思故乡”之情结与“举头望明月”之思绪,在他举头握画笔之时的强烈思乡、恋乡、爱乡之情感宣泄于画布上,所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使多少人为其作品放大瞳孔!真情感于人,真情出于人,人所共知,人所共有,这才是绘画作品真正打动人类灵魂之所在。画家正是结合自我的情感取向,开动自己的智慧头脑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的。林风眠创造了中西合壁的独一无二的绘画新风格,新语言,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他对中国画中特有的墨线非常感兴趣,同时又痴迷于西洋油画凡高的如流淌式的狂热色彩表现,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艺术创作的本质所在,就是画家把自己的真情感与独有的智慧相融合,也即把自己的情感与智慧凝固于画面上,去感染人,让人在赏心悦目中进一步欣赏画家智慧的哲思与创造。

每一个画家拥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世界,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绘画语言及绘画形式,可以说绘画作品是画家个人品质情感与智慧的综合体现。一个画家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应该不仅仅在绘画技能上锻炼自己,还要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要热爱生活,用心去体会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小学数学教学的感想 篇8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触颇多、收获颇多。

现把我个人的感受和收获跟大家一同分享。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以前,教师很威严地高站在讲台上,享受着被学生仰视,滔滔不绝的讲述着知识,让师生之间“近在咫尺远在天涯”。新课改的浪潮席卷而来,教师角色的改变,让老师走下讲台,弯下腰,面带微笑的与学生平等对话;也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发展自己的个性。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更和谐了。

2、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趣味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我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孩子们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态度端正了。

3、巧施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组算出来的人多”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小学美术教学初探 篇9

一、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社会要发展, 需要人去开拓创造。需要造就一代新型人才, 在他们的心灵播上“独创”的种子。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 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 从不同角度开展、强化, 创设情境。求异思维训练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 没有创造就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未来的世纪将创造竞争的世纪, 要把美术教育和智力开发融于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使他们知道自己处在一个美的世界和社会, 知道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他们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 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需要他们运用智慧以双手去创造、去建设。这样才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美的种子, 使他们爱美、会美、能创造美。

二、正确指导, 因材施教

学生看待世界的方法与成人不同。因此, 我尽可能适应他们天性的要求, 从不苛求统一的模式。无论是工艺品制作还是其他, 我都是本着这一原则。只要他们自己看得懂, 学得会, 画、做起来有兴趣, 有创造性就可以。我上课时把作画要领和制作方式言简意明地讲授, 并结合理论亲笔作画, 亲手制作。这一示范活动是师生在艺术与心灵上进行传递的重要媒介,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强化教学效果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 美术教师必须具备极高的专业素质, 这样才能言传身教, 真正发挥教学指导作用,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

由于小学生的性格、年龄、家庭影响及社会因素不同, 对美的感受和追求不同, 思维和想象力也不同。为此, 我注重因材施教。对爱好不同的学生, 我采取鼓励发展长处、精益求精的方法。对思维和想象力强的同学, 以启发诱导为主, 因人而异地教他们把不会的部分画出来, 并帮助他们不断深化主题, 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对那些想象力差、喜欢临摹的同学, 我以直观教学为主, 让学生按我示范的方法和步骤练习作画和制作, 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观摩一些有新意的作品, 并做适当点评, 使他们受到一定的启发, 提高想象能力, 逐步学会创作有新意的作品的方法。

三、重感知的升华, 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 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的能力, 即“看”作品的本领。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的, 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 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 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小学生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 好奇心、好胜心强, 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 从制订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 都要从便于他们观察记忆入手, 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 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地进行分析, 指导他们“看”作品的方法, 让他们在直观感受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对于对美术作品尚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 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观察、亲自体验, 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 对作品感知思维。教师应根据《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 让学生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 在此基础上, 进行理性分析, 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 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 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 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 从而提高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的能力。

四、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作基础, 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 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我们承认模仿是人的本能, 但吸收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巧, 不等于千篇一律地照葫芦画瓢, 何况国内大量印刷品印刷技术有限, 明暗、色彩等方面与原作比都不准确, 无法达到临摹的目的。长期“照葫芦画瓢”不但破坏了学生的感知认识, 而且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这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 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师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 主动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发展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种作用”必然形成一定的观点, 这是受教育者一种独特的思维想象的开端, 为创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摘要: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它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式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心得感想 篇10

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考查和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可以组织如下练习:(1)教师口述题目,学生直接写出得数;(2)教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这类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记忆能力。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如在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后,可以设计如下一些练习(出示图):观察,阴影部分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概念进行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在观察中发展智力,逐步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这样,教师既可以了解后进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维的障碍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锻炼。提问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对回答好的,敢于发言的要给予鼓励。

六一活动感想小学生作文 篇11

今天,我带着爸爸和妈妈一起去参加了“共圆中国梦,庆祝六一”活动。

因为我和爸爸妈妈都不熟悉越秀公园,所以早早就来到了越秀公园,经过一番寻找,我们终于找到了我们的第一站:北秀歌舞台。当时,我们看见了同学们在辛苦的彩排者,我不禁想起了他们以前在舞台上精彩演讲时的情景,没想到在这精彩的背后,竟有如此艰辛地彩排,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紧接着,同学们陆陆续续到了,表演也开始了,我们个个拍手叫好,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年五班那位大姐姐表演的“小树的.梦”这个节目,他充分讲了这棵小树的梦,以及环保意识,还有好听的歌声伴随着我们看这个节目!表演过后,我们四年十班集体照了好几张相呢!

我们现在要去执行老师发下来的任务了!我们先去镇海楼,可找不到方向在哪,请问了好多志愿者阿姨,才知道,好不容易到了镇海楼,盖完印章,就立刻要出发去五羊石像了,经过一番幸苦的寻找,终于,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五羊石像这,那时,我和爸爸妈妈已叫苦连连,大汗淋漓,腰酸背痛!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 篇12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小学生进行绘画或雕塑练习, 必须先观察对象。观察是学生认识对象、描绘对象的主要途径, 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和认识对象, 才有可能较好地表现对象。

因此, 在美术教学中, 首先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 借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 在美术创作时, 观察事物就较敏锐、细致、正确、完整;对形状、明暗、空间、色彩的区别、判断、理解、分析也比较准确。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并且是知识的来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 低年级学生绘画表达的完全是他们内心思想的真实再现, 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想象力, 从而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 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组织写生是提高学生美感的有效途径

组织写生, 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 从而激发他们美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我认为, 艺术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情感, 任何作品都和作者本身的情感紧密相连。在组织学生对家乡风光写生时, 我启发学生把树木的千姿百态理解为舞蹈演员婀娜的舞姿;岸边的小道犹如姑娘的彩带;蓝天上飘动的白云, 恰是一池碧水上仰卧着的朵朵荷花……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是处在如此的诗情画意之中, 会顿时感到心旷神怡, 美的情感油然而生。学生一旦用美的情感来指导作画, 那么对生活的爱、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爱, 就会充分地跃然纸上。实践证明, 抽象的理论有时无法征服学生;丰富多彩、看得到摸得到的事物, 却能打动学生的心, 激发他们内在的爱美之心, 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

四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 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 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第一,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茵茵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 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感到欣慰和喜悦, 乐于接受, 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面前, 他们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第二,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 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细节。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 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 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 变成了看花。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刺绣时, 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做绘画作品看。

第三,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 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的, 无意识属性强, 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 未能仔细琢磨, 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第四,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 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 他们大都能接受, 并常常用来作为自己的范本。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 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 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 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儿童之所以喜欢欣赏美的造型艺术作品, 是由于生动直观的视觉表象容易唤起他们的心声, 但并非每种艺术作品儿童都爱欣赏, 都容易接受。只有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 根据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习惯, 不断加强欣赏指挥, 才能有效地完成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任务。小学生天真幼稚, 求知欲旺盛, 对各种新鲜事物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些心理特征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常常反映出来:年龄较小的儿童喜欢强烈的刺激, 他们对于色彩艳丽、对比性强烈、明朗、简练、结构完整的绘画作品, 外表华丽、富有儿童趣味的工艺品很是喜爱。所以,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 应该对欣赏的内容有所选择, 要讲究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 这样, 艺术作品美的因素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才能启发学生思维, 陶冶情操。

五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

绘画是一种艺术, 是学生心理世界的反映, 是培养绘画能力的主要途径, 它对陶冶情操, 创造智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绘画由兴趣产生, 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 首先要鼓励学生天天画, 自觉画, 色彩感受力的培养也很重要。用方形和圆形组合汽车时, 有的学生喜欢黑色, 就把汽车染成黑色, 整理后感觉压抑, 视觉效果差, 这时教师要先整体表扬, 再让学生对比就会自然认识到不足, 尽量指导学生一次成功, 干净整洁, 富有情趣。

总之, 小学美术课教学要在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等特点基础上, 以直观性教育原则为主, 把审美教育贯穿于美术教育的始终, 才能使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才能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关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感想 篇13

扶余县永平中心小学

刘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形势下,英语教学尤为大家所重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英语普及也成为大势所趋,英语学习起始年级下降。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为落后,教学条件简陋、教学信息闭塞、领导不够重视、家长文化水平有限,不够重视英语教育,致使应试教育在农村英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多采用听、读、背机械的记忆方法。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思想负担,打击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更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身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深感责任重大。为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课改的具体要求,结合农村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农村英语教育实际情况,我认为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下面,我就谈谈在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中一些教学心得体会。

一.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就是根据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把游戏、舞蹈、音乐、儿歌、童谣、竞赛、绘画、制作等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歌曲是必不可少的。针对儿童天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用英语歌曲来组织课堂教学,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用了歌曲还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精心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好动、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英语对话操练中,适当运用英语游戏,不仅可以缓和课堂教学的紧张气氛,还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疲劳。另外,又可以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游戏中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并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令课堂气氛热烈,这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 新旧同现,加深记忆

现行的小学英语教学,按照要求,一般是每周3课时。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想让学生记住所学知识是比较困难的。那怎样强化所学知识,使学生们牢记呢?

根据记忆的规律:人的暂时记忆转变成长时,记忆的最好途径是不断强化信息。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不断得到运用,才能永恒的储存在大脑之中。教师应将所学过的知识经常在学生面前显现,以帮助他们不断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在遇到这种情形时,教师绝对不能因为时间紧张而忽视了教学效果。先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以前有没有学过这个单词。再者我们可以利用黑板一角及时更新所学单词,强化视觉效果,加深印象,把新变旧,把旧吃透。最后可与家长沟通,让家长鼓励孩子们把每天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比如用五年级第四单元新课中出现的单词:closet, curtain, mirror等结合四年级所学单词:window,bed,chair等回家后描述自己的房间。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新课中遇到的问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还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巩固了教学成果,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 课上课下多沟通,及时给于学生肯定

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被关心的快乐。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弯下腰来,多和学生交谈,通过交流,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给与辅导,通过交流,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的个人情况,在生活上给予及时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他是被关注的对象,感受到了被关心的快乐。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没错,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块天地,等待着“夸奖”雨露的滋润。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使用Good!Well done!Wonderful!等称赞的词语,变着花样给学生及时的肯定,让他们感觉在英语面前,他们是巨人。可以看出夸奖过的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并能够把这快乐变为学英语的热情。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感想 篇14

我校每学期的常规教育教学中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最好使用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训中,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训正融入课堂教学大家庭中,以其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等给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鲜血液。如今“公开课”好象少了多媒体的使用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也就不能算是一节高质量的好课,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数学教师平时的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若干口算卡片和一张嘴;多媒体则是:文字、图形、声音、甚至动画一应俱全,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的无所不能必将彻底优化课堂教学。但,一味追求多维动画功能,使数学课似乎成了电脑动画欣赏课;信息容量大、节奏快,学生容易受干扰,导致注意不易集中,抑制大脑深层思维活动;教者忙于多媒体的点击使用,缺少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二、板书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一种教学手段。优秀的教学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单等特点。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具有短暂性、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即使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对于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那是在八年前,我参加 市数学优秀课堂教学评比。为了取得成功,课前我除了积极查阅资料,备课,而且还准备使用刚流行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个人技术有限,我拜请了一位计算机高手,他的制作动画水平一流,但由于缺少教学经验,不懂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很难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我只能提供想法,而不能参与制作。这样的课件,抓不住重点和难点。在具体教学中,我个人总感觉使用课件必不如我所想,有种哗众取宠的感觉。

过去我和大家对多媒体的使用有跟风,盲从的现象,现在,教师对多媒体使用更趋于理性的思考,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位”。任何教学手段都各有所长,各有其短,它不可包揽一切,更不可能是万能的。多媒体也有自己的局限。但它确实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其直观的动态的形象的演示效果,使原先教师只能在想象中才能实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及以梦想成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有其直观、动态、形象等优势,这恰恰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多媒体创设出的画面情境,能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一课时,设计了小动物捉迷藏游戏。

课件出示:小鸭子躲在写字台上面,书的左面;小狗躲在写字台的下面;小兔躲在床的后面;小猴躲在床的右面。随着学生回答点击该动画,它就会闪烁显示。这四个学生熟悉并喜欢的卡通形象,通过多媒体演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融入捉迷藏的情景中。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全班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情境创设,多媒体的优越性得到较科学的展现,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上面、下面、后面、右面”等抽象的词,利于今后的实际运用。

2、刺激感官,陶冶情操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我在教学《统计》时,课件出示美丽的校园图片,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并且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良好品德。同时,学生们看到校园里的花园一角,园丁们种植的各种颜色的花,美化了我们的校园,这些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能教育学生欣赏美,体验生活美、艺术美,珍惜劳动美。

3、发挥优势,突破难点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会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突破重点、难点。例如:我在教学《位置》一课中看电影,找座位这一环节。考虑到我们的县城没有电影院,大部分学生没有这样的经历。我就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模拟的电影院,让学生观察座位上的号码是怎样排列的?得出:从中间起左边是双号,右边是单号,中间号码小,向两边逐渐变大。学生掌握了这一本领后,课件演示“帮同学找座位”等练习,在学生的回答中,点击座位,判断是否正确,加深学生的印象,很自然地就突破了难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学习整合,开拓视野

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促进是巨大的,它进一步完善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在课堂上,适当的利用网络教学,会让学生感受多媒体给学习数学带来的神奇与快乐,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悟到知识的无穷。

例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一课。在最后设计了网上学习,知识延伸这一环节。在网上搜索景德镇的陶瓷,潍坊的风筝上的漂亮的图案。通过浏览,让学生感受到图形拼组的实用,美观,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师生充分利用网络和电脑,结合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把小小的课堂拓展到社会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开拓了。

上一篇:2020优秀驻村工作队员经典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国名人张学良痛感“9·18”自己判断失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