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效果(精选9篇)
美学效果 篇1
一.中外审美差异
人类的审美感受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由于地域特点、思维方式、语言形式、民族历史、哲学精神等的差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审美判断, 使审美感受带有地区以及民族的差异性.众所周知中国人崇尚综合思维, 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视自然宇宙及万物皆为有情, 即所谓“天地含情, 万物化生”, 这样的审美观体现在诗歌上就是仅仅简单的意象组合在中国人的脑海里也能浮现出意蕴无穷的画面, 其次, 历史上长期相对平静的农业生活方式熏陶了中国人的心智, 我们更欣赏一种静态的、渐进的、唯美的画面, 在这样的表达衍生美的体验;而西方人则不同, 他们侧重分析思维, 万事一分为二, 其次西方人中表现, 这就导致写作中用语的精确性、清晰性、条理性.如我们很熟悉的《天净沙秋思》, 这首极为简短的小曲, 仅用一些意象与动景相映, 景色与情思相融, 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 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 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 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再看其译文:
TUNE:TIAN JING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这是英译版, 由于中西的语言习惯, 用法差异和思维差异, 译文对原文作了一些改动, 增加了动词, 介词和连接词, 行数也由原来的五行变为了八行, 本来译得还是比较得体, 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内容, 而原文的静景与静景, 静景与动景间都被适当的连接起来, 原文的艺术空白都被适当地填充起来, 既少了原文的简洁, 押韵也当然无存, 原文营造的凄凉氛围就大打折扣了.从这里可以得知, 审美差异的存在往往影响译文的美学效果, 所以, 在翻译过程中就要注意中西的审美差异.
二.翻译过程中美学效果的再现
诗歌的旨意不是提供具体的信息, 是一门艺术.接受美学认为, 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读者在这一过程中, 不停地与作品对话, 连接断裂, 填补空白, 从而产生意义.而在诗歌中, 艺术家以有限的形式, 表现无限的内容诱发读者去感知, 想象, 体验, 认识, 补充艺术形象, 获得比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更为宽广的艺术境界.
1、音形美
诗的节奏, 韵律是音形美的关键.诗的节奏的构成, 与民族的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为表音文字, 以音节为单位, 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为表意文字, 以一字为一言.汉诗依平仄互协的规律, 按字的各个声调在特定的诗句中有节拍的交错出现而形成节奏.英语诗歌则按轻重互协的规律 (轻读音节和重读音节有规律交错出现) 而形成节奏.但无论是英诗还是汉诗, 音步是诗歌节奏的重要标志.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音步的转换.例:
April
Sara Teasdale
The roofs are shining from the rain,
The sparrows twittle as they fly,
And with a windy april grace
The little crouds go by.
Yet the back-yards are bare and brown
With only one unchanging tree-
I couldn’t be so sure of spring
Save that it sings in me
四月
S.蒂斯代尔
屋顶着雨熠熠闪亮,
麻雀鸣啭纷飞四方,
四月的优雅随风漫送
淡淡的云朵飘在了天上.
而后园秃秃呈一片褐黄独树一株也不肯变变模样-
该不是春儿迟迟未曾来临
仅把它的歌儿唱在我心上.
原诗为一首很美的格律体, 抑扬格, 每节为四, 四, 四, 三音步, 用大量模拟风声[f][w]及雨声[f][r]以及头韵和重重格, 听觉和视觉相交融, 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它的运动型节奏, 感受到诗的语感美.而译文也恰如其分的注意到了这点, 在翻译中集成了汉诗的起承转合的手法, 前节写景后节抒情, 用语简练明快, 易于上口, 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其主体结构也与原诗大致对应, 使孩童般淡淡的惆怅溢于行间, 耐人寻味.
2、意美
意美即意境之美, 它是原作的艺术内涵通过译作准确而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时所蕴涵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共鸣.它对翻译艺术美构成的深刻理解.有关意境的营造, 诗学大师维廉先生曾说过“诗以暗示托出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像, 造成一种别趣, 使我们不觉得语言文字的存在, 而有一种无言之意从语言中涌出”.就是通过暗示的手法, 而让读者得到感情升华.另有许渊冲在形似与神似之间, 他更看重的是“神似”.他说, “翻译求似 (或真) 而诗求美, 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求真是低标准, 求美是高标准;真是必要条件, 美是充分条件;” (许渊冲, 2000) 许先生所说的“真 (或似) ”, 主要是指形式上的相同或相似;许先生所说的“美”, 则是指原诗的意境之美, 神韵之美.可见, 当形式与意境不可兼得时, 许先生也是以保留意境为最高原则.而在汉诗中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的要素和结构, 诗歌的意境有一些基本特征:画面的动态性, 形象的主观性, 言意的两层性 (竹亦青, 1985) .
英诗中译过程中, 我们不妨赏析Alan Alexander Milne的《The Mirror》的原文和译文:
Between the woods the afternoon
Is fallen in a golden swoon,
The sun looks down from quiet skies
To where a quiet water lies,
And silent trees stoop down to trees.
And there I saw a white swan make
Another white swan in the lake;
And, breast to breast, both motionless,
They waited for the wind’s caress…
And all the water was at ease.
午后飘落在丛林
洒下一片金色的眩晕,
太阳从静空投下目光
下面是安谰的水域一方,
沉默的树向树低首躬身.
我看见一只白天鹅在湖畔
与另一只相恋为伴;
胸贴着胸, 不曾移动,
他们期待着凤的抚爱…
这水域改多轻松自在.
恰当生动地译出文学形象有助于意境的传达.而出文学形象又取决于语言的选用和锤炼.该诗的意象之美集中体现在“多觉”意象触发人的感官经验并向情感世界深化的审美过程:其中“wood” (视觉意象) 是全诗的主导意象;“is fallen”是动觉和抽象意象的交融, 而围绕这一主导意象的则是一系列的意象群, 其中:“golden swoon” (抽象) , “look down” (动觉, 抽象) , “a quiet water”和“silent trees” (视觉) 及“wind’s caress” (触觉, 抽象) 等.这些意象画面激发了读者于静谧氛围下对爱的憧憬和伸延.对这幅幽静氛围下充满爱和温馨的画面, 翻译的着眼点似应选择最适宜构织画面, 又引人联想的词语.译文第一二行, 把“swoon“译为“眩晕”再加上“金色的”, 生动的表现了阳光挥洒在丛林里, 暖暖的, 焕发出生机, 抬起头, 感到漫天的阳光似乎让人晕乎乎的感觉, 用“飘落”“洒下”两个富有诗意的动词,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一个动静结合想象的空间, 第三行把“look down”译成“投下”后面再加上“目光”, 把太阳拟人化, 甚为亲切, 接着把“a quiet water”译为“安谰的水域”延伸了我们的视野范围, 把“stoop down”颇具匠心的译为四字句“低首躬身”恰到好处的呈现了一幅阳光下的丛林景象.接着是第二节, 译者把岸上的白天鹅与水中的白天鹅描绘为“相恋为伴”, 既贴切又传神, 把“wind’s caress”译为“风的安抚”暖暖的爱意溢于行间, 温馨惬意.因此, 全诗的意美既传达得真切又出神入化, 不仅表达了原作的思想感情, 而且再现原作的气氛和基调, 配以形象化的语言, 使得短短的一首诗深动地展现了一幅由太阳, 丛林, 天鹅, 湖组成的生态美图.
总之, 翻译诗歌, 在理解把握原文的写作手法, 用语技巧, 思想内容的同时, 应深刻理解原作的美学境界, 进而凭借自己的审美体验形神兼备地再现其美学效果, 带给读者启迪和美的感受.
摘要:本文讨论翻译英语诗歌应力求再现原文的美学效果, 译文不仅要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而且要结合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 创造性地再现原作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诗歌翻译,美学效果,再现
参考文献
[1]李云启.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M].人民出版社, 2007.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伍晓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美学效果 篇2
【摘要】目的:探讨医学美学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间来我院治疗的烤瓷冠修复牙齿患者9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均采取烤瓷冠修复牙齿,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修复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口腔修复美学的融入治疗,治疗后进行随访1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功能性及美观度上的差异。结果:通过随访发现,在美观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修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肤色等个体差异,制作因人而异的修复体,将医学美学充分应用于修复体的制备,修复体呈现自然和谐之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探讨医学美学口腔修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81.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23-01
医学美学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将口腔医学与美学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用于前牙牙体缺损的修复,在恢复患者前牙咀嚼功能的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肤色等个人条件差异,因人而异的制定特殊的修复方案恢复牙齿的形态、功能,同时满足患者的审美要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1〕。本报道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间来我院治疗的烤瓷冠修复牙齿患者9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36例,治疗后进行随访1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功能性及美观度上的差异。观察组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间来我院治疗的烤瓷冠修复牙齿患者91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与对照组36例,91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52例,年龄14-62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修复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清洗牙齿、矫正、修补等,主要考虑经济要素,材质选用一般材质,仅作恢复功能的治疗,对美观要求不高。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融入美学治疗,选要优良材质,重点测量牙齿间的距离、外眼角与口角距离,鼻底至颌底距离,然后利用面部金三角定律确定中线,确保口唇丰满度,对于牙冠缺损者,应烤瓷修复,并尽可能和自然牙相似。根据性别的差异,应注意排牙方式,一般男性近方圆,尖牙凸出,会让面部轮廓更分明;女性近椭圆形,不可凸出尖牙,让面部线条变得柔和,整体效果清晰、自然。特别注意矫正畸形或是牙列排列不齐,以不影响美观。同时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不断进行对比、观察,如检查正中关系和垂直距离合理与否,咬合关系平衡与否,前牙排列是否具有生命感、动态美感等。
1.3疗效判定标准
假体形状完美,边缘粘合强,颜色无色差,无继发龋,看起来自然、和谐、美观,则为美观,恢复程度良好,功能性则为舒适;假体不变色,附着力好,无松动,未见继发龋,功能性为尚可;假体松动,附着力差,且会变色,还有继发龋,恢复程度较差,则功能性功能为不舒适,美观度为不美观[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访1年,两组的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从使用功能角度看,两组间则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从美观角度看,观察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牙齿的功能与美观度对比〔(n)%〕
组别例数功能性美观度舒适尚可不舒适美观尚可不美观觀察组5551(92.72)2(3.63)2(3.63)50(90.9)5(9.09)0(0.0)对照组3633(91.66)2(5.55)1(2.77)21(58.33)12(33.33)3(8.33)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正在提升,使以往单纯以治疗和修复为目的的口腔修复工作发展成为在恢复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将该部位的美感也体现出来,使口腔修复医学和美学相结合〔3〕。线条在人类造型艺术中属于最原始的一种造型方法,也可以说是最高级的一种可视的造型语言。不同的美感、感受以及心理反应都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线条造型来形成。男性患者应以力量和坚韧为主要特征表现,特别是青壮年患者,人工牙应做到角线分明,其排列方式为中切牙平直,且尖牙外转,而侧切牙内转,使中切牙突出,使男性刚强的性格得以展现;女性患者则是呈现出阴柔之美,若患者为年轻女性,可以园钝的牙冠为首选,依照均衡、对称及平均角度排列,使全部角度均呈弧形;若患者为老年人,人工牙切端的所具有的磨损痕迹,其颈端呈现出尖形,将牙根暴露在外,邻牙接触面为主,以上都需要对人工牙进行调磨、修改,才可达到理想效果。成品的人工牙具有不同的色泽,在选择时应注意与邻牙色泽相近,天然牙有浅黄、淡黄色及浅白,光泽良好。在对成品人工牙进行选择或是制作烤瓷冠时,应注意与天然牙的色彩尽量相符,还应和邻近牙齿及皮肤的颜色相配合。在美学修复中,其设计除了要符合美学的原则,还要依照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性格等因素,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体现出患者的个性特征。在排牙要注意对称均衡,颜色、形态比例协调,使其和相邻的牙齿关系比例协调,大小及颜色一致。在对人工牙进行选择时,要尽可能与两组患者天然牙的色彩相符合,还要注意和邻牙、同名牙、对颌牙以及皮肤的颜色相匹配,要在自然光线的环境下进行比色,要对颜色的色调、明度、透明度以及饱和度的四维特性予以充分的考虑。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口腔四周环境对色彩产生的影响。在制作烤瓷冠时,要仿照同名牙,将牙表面不规则的窝、沟研磨出来,自然磨损的痕迹,可以在光线照射下,在视觉上产生和天然牙齿色泽相似的感觉。
参考文献
[1]王新知.口腔固定修复中的美学重建〔J〕.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2010,13(1):12-15.
[2]郑娟.医学美学在口腔修复临床治疗中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2):17-18.
美学效果 篇3
1 护理美学在护理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医院是各种患者人群聚集的场所, 在医院内, 患者面对冰冷的器械、生硬的语言常常会产生排斥、抵触的心理, 所有患者以及家属都希望在入院后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 专业的治疗和周到的护理。护理美学在这一护理实践的全过程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护士的形象美可以让患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以促进患者积极的治疗。
护士的语言美可以让患者从心理[2]、生理与环境之间达到平衡, 树立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护士的心灵美可让患者树立对护士的信任感, 提高护士的亲和力, 以保证患者接受各种治疗的最佳效果。在护理实践的过程中将美学运用到各个方面, 不仅会对患者产生积极康复的心理, 还会进一步加强了护士自我培养、自我锻炼的心态, 促进其在面对突发状况时, 能以沉着、冷静, 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来面对, 在整体护理过程中发挥最佳作用, 有效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使护患共同达到身心的健康。
2 形象美是提高护理实践工作的基础
护士的形象是展示其风采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护理实践工作的基础, 护士的衣着整洁、端庄、大方合体, 会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士的专业性, 以便树立信任、依赖护士的情绪。护士要保持心情愉快、饱满的情绪进行护理工作, 促进患者的康复。
护士的形象美不仅表现在护士的外表,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气质, 还表现在面对患者的病痛及时给予专业的指导, 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痛苦, 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 使患者产生温暖的护理美感。护士应该通过不断对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学习, 加强自身内在品质的不断改变和提高。
3 礼仪美是提高护理实践效果的必要条件
随着人们对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礼仪是提高护理实践效果的必要条件。护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技术操作来完成的, 在操作过程中, 护士的大度、体贴、关心既能给患者美的享受, 又能体现出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品德。护士的礼仪美还表现在面部表情和举止中, 护士的表情是展现其美好内心世界的具体表现[3], 当患者由于病情心情沉闷、烦躁, 护士温和、鼓励的目光, 可促使患者与护士进行交谈, 吐露内心的感受,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护士的举止包括动作幅度、速度、力度和优雅的程度等, 可安抚患者情绪, 给患者安全感和镇静感, 使患者真正体会到关心和爱护。
我们护理人员应在具体护理实践过程中将最美的礼仪展现在患者面前, 严格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 以灵巧、规范、准确、敏捷的思想和技术对患者进行护理, 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是塑造完美护士形象的手段。
4 语言美是护理实践中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保障
语言是护患之间沟通的桥梁, 也是护理实践中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保障。护士在护理实践中用最恰当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可有效促进和谐护患关系,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我们护士要高度重视自己语言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提高自己的交流技巧, 使患者在语言沟通中对自己的病情发展、治疗目的、经过、预后有所了解, 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 提高对护士的满意度。
5 心灵美是提高护理实践效果的前提
心灵是展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最高境界, 也是提高护理实践效果的前提。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 真实的反映出护士的高尚情操, 护士的心灵美是情感、情操、宽容、诚实的综合体现[4]。在面对疾病时对患者赋予同情、关心和帮助, 不因为患者家庭环境、社会背景而差别, 舍身处地的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将患者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 全心全意为其服务, 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 给予综合性、个体化护理, 因人施护;改变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消极状态, 也是护士的道德、人文等综合素质得到完全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婷, 董爱琴, 袁芳.浅谈美学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6:203.
[2]房婧.护理美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及实践体会[J].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1, 11:419.
[3]李佩娜.护理美学在临终护理活动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21:330.
西方美学景观美学辨析 篇4
关键词:西方美学;景观美学;内涵
一、西方美学思想对景观美学的影响
美学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而景观美学是一个宽泛的、多学科交叉的概念,它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连。同时景观美学需要面对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化的自然,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景观美学主要研究自然美的保护,探讨自然美的成因、特征、种类以及开发、利用和装饰自然美的方法、途径等。景观美学拥有其自身的形式美、构成美以及工程美学的综合要素。
景观设计,是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设计一切有关人类户外空间的学科。随着人们对景观设计审美态度的改变,我们逐渐以景观美学为体,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为两翼,构成了所谓“一体两翼”。这里的“体”是一个具象化的存在,而生态和环境的两翼是景观赖以存在的抽象化的基础。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有一些主流美学观点。这些美学观点深深的影响了景观美学,充实了景观美学的内容,让景观美学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发展,以致影响到景观设计,推动着景观设计朝改善人居环境、修复生态的方向奋进。以下对影响景观美学的部分西方美学思潮做一简单介绍。
自然美学:自然美学观点伴随着景观设计成为独立学科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然美学观点的诞生使得人们审美对象得以扩大,同时也对景观设计中常用的人工造物的手法提出了新的看法和原则。
环境美学:环境美学讨论的基本问题是生活质量的问题。自20世纪中叶,处于经济与科技狂热中的人们逐渐开始一场新的觉醒,即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开始把深沉的家园之思寄托于对环境的审美之中。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日益高涨的环境保护运动,环境美学由此崛起。环境美学侧重于从哲学角度来思考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将对环境的体验上升到理性层面,是在当下的感性体验中实现了精神的超越。
生物法则:景观美学基于心理学来研究人对于景观的“客观”反应,而生物法则则可以作为人类审美行为的基础,人类的心理反应是生物法则研究的出发点,并且涉及到相关的社会以及其他领域。这些生物法则有:栖息地理论、嘹望一庇护理论、信息一处理理论、格式塔理论。
(一)栖息地理论:创建者杰伊.艾普尔顿。它的原理即满足生物需要的环境会自发地在人们那里产生积极的反应,动物也会产生相似的本能反应。例如,戈顿.H.奥利安就将热带草原看作一种原始的环境类型:草原上星星点点的树木和茂盛的枝干,使人产生了良性反应。栖息地理论为判断景观设计价值中的功能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嘹望一庇护理论:创建者杰伊.艾普尔顿。嘹望一庇护理论强调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人类需要景观提供庇护的场所,并且这个庇护的场所能够拥有较好的视线以便他能够观察。嘹望一庇护理论反映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反映了人是作为一种高智能的动物出现于自然环境中的。他不会只满足于眼前的生活空间的安全和舒适,他还要利用种种景观信息去预测、探索未来的生活空间。
(三)信息一处理理论:创建者卡普兰们。他们提出人们偏好促进和刺激知识获得的环境,因为这种环境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并且适应于偏好有益于生存的环境。并提出了偏好矩阵中的四个景观特征:一致性、复杂性、可理解性、神秘性。经过实验发现,人们似乎偏好带有神秘性的景致和可理解的公园式景致。某些一致性和复杂性似乎对于一些偏好的景致是需要的。然而,可理解性和神秘性越高,偏好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障景、视距、空间限定、物理可及性和“光亮森林”五个要素又与神秘性密切相关。依据汉弗莱的看法,由于我们喜欢给事物分类,因此我们会受到韵律,节奏和关于同一主题的各种变化的吸引。但是过多的一致性回到周厌倦,而信息一处理理论很好的为我们景观变化韵律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格式塔理论:代表人物库尔特·考夫卡,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柯勒(W.Kohler),称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格式塔理论的基本关注点使前景与背景的关系。提出要使图形成为知觉的对象,不仅要具备突出的特点,而且应具有明确的轮廓、明暗度和统一性。
此外还有所谓的后现代主义。随着西方艺术的发展,后现代主义逐渐取代了现代主义。它的影响从建筑逐渐扩展到建筑的后花园——景观中来。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传统元素又被重新运用到设计上:一种是将其单纯作为形式语言;另一种则是对其进行分解重构,使得景观呈现出新的姿态。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设计思维,让设计师向着更为自由的创作方向走去。因此,景观设计的风格,形式,内容也变得多样化了。
由此看出:景观美学作为自然美学的分支包括了环境美学和生物法则。而生物法则中的栖息地理论为景观设计中的景观功能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认为,瞭望一庇护理论和信息一处理理论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正是因为有了前者从不同视角对景观环境的观察产生的神秘感,才为信息一处理理论中提到的对神秘景观的渴望提供了先决条件。它们二者共同为景观设计中的借景、障景、框景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而后现代主义景观则让景观设计形式与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西方景观美学思想的特点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西方园林景观显示的是人工美,即“人工化的自然”。
从形式与意境的表现形式看:西方园林追求形式美,讲究轴线的对称性、布局的均衡性、构图的几何性和节奏的韵律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给人以秩序井然的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对人精神的愉悦和启发成为其价值体系的基石。
西方景观美学,更多的是注重一种形式美,讲求几何秩序以及节奏韵律,对自然抱有一种征服的态度。
在后来的景观设计师当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重新做出了认识。当代的西方景观设计师更加看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对大地景观做出了更多的研究与设计。
三、结语
美学效果 篇5
关键词:光固化复合树脂,前牙美学修复,效果
临床上在对患者前牙进行美学修复中主要采用烤瓷贴面、烤瓷全冠等几种技术。光固化复合树脂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性能提高明显, 且近年来这一材料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主要具有色泽自然美观、粘结性能强、不磨牙或少磨牙、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适应证广等几大特点, 因此, 其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美学修复治疗过程中以提高患者牙齿的美观度[1,2]。为分析光固化复合树脂行前牙美学修复治疗的临床疗效, 笔者选取88例接受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 均以康特 (COLTENE) 前牙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实施治疗, 结果显示效果十分理想, 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就诊的接受前牙美学修复治疗的患者88例, 患者年龄19~56岁, 平均 (34.2±0.5) 岁;口腔疾病患病时间1~8年, 平均 (2.3±0.6) 年。疾病类型为:龋齿31例, 牙釉质发育不全19例, 牙折20例, 楔状缺损18例。
1.2 方法
采用康特前牙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对患者进行口腔美学修复治疗, 采用康特 (COLTENE) 前牙美容树脂, 首先对患者患牙牙面进行清洁, 去除牙齿上的腐质和牙垢后, 将牙体病损周围牙体组织磨除干净, 便于修复体和患牙牙面之间形成自然的衔接面, 增加修复体的固位性, 通过倒锥钻将磨成斜面的牙断缘或边缘处修成倒凹。根据患者患牙不同类型通过光固化复合树脂进行修复, 对于因为龋齿导致牙齿出现Ⅲ类、Ⅳ类洞的患者, 在备洞时从患者舌侧沿进入患者病变区, 将牙体组织去除, 并减少牙体组织, 有效保护活髓, 根据患者缺损形状做相应的洞形, 不需要做特殊的洞形, 同时, 也不需要做辅助固位形, 在患者切轴唇点角处做几处倒凹;对于楔状缺损Ⅴ类洞患者, 可对其做特殊形状, 并在洞底做几处倒凹, 洞缘釉质壁处做成斜面。深窝洞近髓处放置氢氧化钙盖髓, 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在洞底垫一薄层便可;对于四环素牙或牙釉质发育不全患者, 应根据患者患牙状况进行相应修复, 唇面切端病损破坏面积较小的患者可通过备洞树脂充填, 唇面切端病损破坏面积较大的患者应将唇面釉质磨去0.2~0.5 mm后再实施树脂修复。基于四环素牙颜色较差, 因此应先用金刚砂将牙面打磨至粗糙状, 之后酸蚀处理, 并对染色较深的牙面涂一层遮色剂, 之后实施处理便于获得良好美容效果;对于牙间隙宽的患者, 应先实施常规酸蚀处理, 加大在实施酸处理时最好全面覆盖, 便于增加树脂固位效果[3,4,5,6]。
1.3 观察指标
选择患者在前牙修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前牙美学修复治疗效果、修补治疗后四年内的失败例数、修补治疗操作总时间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优秀:树脂修复体外形美观、边缘密合性好、色泽逼真、修复体同原牙咬合功能完全相同, 没有牙髓炎、牙龈炎等症状出现;良好:树脂修复体出现轻度磨损, 但边缘密合、着色尚可、同原牙咬合功能基本相同, 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牙龈炎, 但没有出现继发龋、尖周炎和牙髓炎等不良反应;差:树脂修复体变色严重、修复体断裂, 部分患者甚至脱落, 边缘没有良好密合, 且患者继发龋, 出现中度、重度牙龈炎和牙髓炎等不良反应[7]。
2 结果
2.1 前牙美学修复治疗效果及修补治疗操作总时间
采用康特前牙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治疗后, 修复效果达到优秀32例 (36.4%) , 良好48例 (54.5%) , 差8例 (9.1%) , 治疗总优良率达90.9%。康特前牙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修补治疗时间为 (41.65±6.41) min。
2.2 不良反应及修补四年后失败例数
采用康特前牙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治疗后患者出现继发性龋齿3例 (占3.4%) , 牙髓病5例 (占5.7%) , 牙周炎4例 (占4.5%) , 不良反应率为13.6%。
采用康特前牙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治疗后, 4年内有10例失败, 失败率达到11.4%。3讨论
光固化复合树脂为一种超微型的复合树脂填料, 其具有适中的流动性、黏稠度、便于操作、固定操作时间适当等几大特点, 口腔修复时间充足, 确保治疗能够顺利进行[8]。抛光后颜色亮丽自然, 同时具有良好机械性能、高耐磨性、减少磨牙操作和脱落, 便于重新修复操作, 提高修复治疗的成功率。临床上在对患者前牙进行美学修复中主要采用烤瓷贴面、烤瓷全冠等几种技术, 但这几种磨除牙量较多, 大部分患者不易接受。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主要具有色泽自然美观、粘结性能强、不磨牙或少磨牙、操作简便等几大特点, 因此, 其被广泛应用于口腔修复治疗过程中, 以提高患者牙齿的美观度。已有研究显示, 在对患者前牙进行美学修复时选择光固化复合树脂材料的效果较为理想, 其具有外形美观、色泽自然逼真、牙体破坏少、一次成形、修复治疗操作时间短、可反复成形、便于修改等几大优点, 受到广大口腔疾病患者的广泛青睐,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虽然光固化复合树脂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然而部分患者在修复治疗过程中仍可出现许多问题。经对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笔者认为前牙树脂美学修复中发生率较高的问题主要为容易出现脱落、牙周炎、龈炎、补丁式充填效果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总结如下: (1) 牙龈炎发生的原因主要有龈边缘悬突、修复体造成压迫、牙齿外形高点未恢复良好等; (2) 边缘色素沉着的原因主要有隔湿不良、粘结剂过厚、边缘线抛光不到位等; (3) 树脂部分脱落的原因主要有树脂使用不当、咬合创伤、医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材料温蒂等。
在为患者以光固化复合树脂行前牙美学修复治疗时, 应做好下述几方面细节处理, 从而避免上述总结的常见问题。 (1) 美观方面。应注意选择修复体颜色, 便于修复后牙齿同原有牙齿色泽一致, 选色时间一般控制在5 s之内, 并要求患者去除唇膏、浓妆, 保持肤色自然, 避免视觉疲劳后影响色泽辨识能力, 提高患者牙齿的美观度。选好颜色后将比色板放置在患者口腔中, 并征求其意见, 让其参与选色, 提高满意度。在将着色腐质去除干净以后可以小棉球对窝洞进行衬垫, 以便对是否遗留有色斑进行有效而便捷的检查。若在将缝隙关闭时牙齿显得过宽, 可通过以下方法予以解决:借助于错觉原理, 向牙中线方向将近中邻面边缘嵴稍微偏移;对龈乳头进行轻压, 促使牙冠延长;实施冠延长术。 (2) 固位方面。同时应尽可能恢复患牙原有形态, 雕刻牙冠时应该保证对称、均衡、协调, 让修复牙同对侧的同名牙或邻牙之间的色泽和形态相近, 提高牙齿修复治疗的成功率。另外, 可通过以下措施对固位问题加以解决:慎重调解咬合, 将创伤消除;严格进行隔湿、排龈;分层并斜向进行树脂充填, 从各个角度进行光照固化, 确保固化完全;注意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可以前牙对过硬食物进行啃咬。 (3) 自洁方面。在自洁方面应对以下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重视唇面、舌腭侧边缘嵴、接触点和外展隙的恢复, 确保牙齿自洁作用良好;充分排龈保证隔湿效果, 避免形成悬突, 以免对牙龈和龈乳头造成压迫;对抛光处理予以高度重视;嘱咐患者认真漱口、刷牙, 坚持应用牙线。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康特前牙光固化复合树脂技术治疗后, 出现继发性龋齿3例, 牙髓病5例, 牙周炎4例;修复治疗总优良率达90.9%;4年内有10例失败;修补治疗操作时间为 (41.65±6.41) min。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 可以提高口腔修复治疗的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率和修补失败率, 在最大程度上缩短修复治疗的时间, 这对于改善患者口腔功能及颜面美观而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 可以将该项技术作为临床对口腔疾病患者实施前牙美学修复治疗的常规方法, 同时在修复治疗过程中对可能导致修复失败的因素予以高度重视, 保证治疗成功,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姜东锋, 顾海佳, 娄亮, 等.纳米树脂美学修复前牙缺损牙的临床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0 (6) :861-863.
[2]王玫.纳米复合树脂和光固化复合树脂材料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效果比较[J].中国药业, 2014, 23 (10) :33-34.
[3]苏存萍, 邓旭亮.纳米复合树脂材料和光固化复合树脂材料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15) :1669-1671.
[4]诸葛通人.光固化树脂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8) :143.
[5]朱雪梅.光固化复合树脂在前牙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6) :93-94.
[6]葛兰兰, 陈贵敏.光固化复合树脂应用于前牙美容修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7 (1) :86-88.
[7]王亚玲.镍铬合金和钴铬合金烤瓷冠修复前牙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9) :138-139.
美学效果 篇6
哥特小说源于英国, 其最大的特点即是怪诞与恐怖, 小说通常“把人和非人的东西怪异的结合”, 多用人鬼相通、现实与异境相连和死而复活等情节突出小说的怪诞;而被痛苦的叙事风格紧紧地控制住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那一个个血淋淋的黑暗世界, 则是哥特小说中的恐怖的最佳体现。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彰显其独特的阅读效果。哥特式文学是西方通俗文学的一种, 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诅咒、吸血鬼等为标志性元素, 偏爱黑暗凄凉的场景。《红死病的假面具》是Allan Poe的经典哥特小说, 哥特元素的使用也是其一大艺术特征, 并且为其小说中塑造的阅读效果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坡的短篇小说以其著名的效果论而著称, 其独特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手法也使坡的作品成为众多文学作品爱好者的研究对象。坡关于短篇小说的论点主要包括在《评霍桑重述的故事》和《创作的哲学》中。首先他认为小说的长度应以阅读时间为半个小时到一两个小时左右为宜, 这样作者才有可能集中笔力充分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从而得心应手地控制读者的喜怒哀乐, 给他们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文字的扼要和情绪的强烈程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比例关系。”反之, 任何体裁的作品, 如果不能让人一气呵成地读完, 则该作品的整体效果将荡然无存, 会因为缺乏整体统一而苍白无力。因为越是冗长拖沓, 越容易分散作者的注意力,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更喜欢一开始就考虑一种效果。由于始终把故事的独创性放在心上 (因为只有自欺欺人者才敢摒弃如此明显且如此容易获得的趣味之源) , 我总是在动笔前就问自己:“于此时此刻, 在无数易打动读者心扉、心智或心灵的效果中, 我该选择哪一种呢?首先选好一个故事, 然后选定一种强烈的效果, 接下来我便会考虑, 是否能用情节或独特的情调, 或是用一般的情调和独特的情节, 或是让情调和情节都具有独特性——最后我会在手边 (更确切地说是在心中) 搜寻这类情节或情调, 这类最有助于我创造出心目中那种效果的情节和情调。”通过对效果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坡非常注重文字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效果, 而且影响读者阅读效果的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字的篇幅, 即文字的篇幅不能太长, 因此在坡的诸多著作中诗歌和短篇小说占了大多数。其次是作者预设的效果, 效果是坡写作的核心, 可见小说中效果是坡考虑的首要因素, 所有的文字都是服务于文章所塑造和带给读者的效果。坡在其小说中继承了传统哥特小说中的经典元素, 例如超自然现象的出现、死亡主题的大篇幅描写等。同时在人物形象描述和恐怖场景的描写中坡也展示了其独特的哥特魅力。而这些元素的使用使小说情节引人入胜, 使小说内容带有神秘色彩。坡的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有:《厄舍府之倒塌》、《红死病的假面具》、《丽姬娅》、《贝蕾妮丝》等。本文将以坡的代表性的哥特小说《红死病的假面具》为例, 来了解坡的独特的哥特式恐怖小说的风格, 从而来体验小说中哥特元素带给我们的效果美学。
2 哥特元素的体现形式
坡的大部分小说都具有哥特传统的因子, 他致力于塑造其光怪陆离的场景、独特离奇的故事情节以及与众不同的主人公。在小说《红死病的假面具》中坡对哥特元素的使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塑造畸形的主人公、描述封闭或半封闭的场景以及对死亡主题的细致入微的描写。
1) 塑造畸形的主人公
英国哥特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可谓形形色色, 不过, 最突出、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四类, 即暴君形象、教徒形象、不幸女子的形象和鬼怪形象。在《红死病的假面具》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其中两类:暴君形象和鬼怪形象。而且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坡把哥特元素与人物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无疑对其小说的写作效果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红死病的假面具》中的主人公可以分为心理和生理上的畸形。其中普洛斯佩罗亲王眼见其疆域内的人口因红死病而锐减一半, 还召集了一千名健壮而乐观的骑士、淑女, 带着他们隐退到一座非常偏远的城堡式的宅院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在这国家危难时刻普洛斯佩罗亲王并没有挺身而出想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良策, 而是寻欢作乐, 实在是有悖常理。而这种心理上的畸形带给他的只有最后无尽的死亡。另外在小说最后出来的关键性人物——带着红死病的假面具的主人公的描述更是为其小说的写作效果起到了点睛之笔:在这个化装舞会上出现了一个陌生人:可那位陌生人太过分了, 他居然伪装为红死病之象征。他的裹尸布上溅满了鲜血, 他的额顶及五官也洒满了猩红色的恐怖。可当他们抓住那个一动不动地直立在黑色巨钟阴影中的瘦长身影时, 他们瞠目结舌地发现, 他们死死抓住的那块裹尸布和僵尸般的面具中没有任何有形的实体……这种超自然的描述让坡的小说中的哥特元素更加浓烈。坡的小说中不乏这种畸形的主人公,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小说中的哥特效果起到推动、辅助作用。
2) 描写封闭或半封闭的哥特场景
坡的小说致力于描述光怪陆离的场景:那封死宅院的高墙代表着权利、黑暗, 与文中恐怖因素交相辉映。封死宅院里的人们看似安全其实却被黑暗的权利封死在这里, 以致最后无法逃脱红死病而暴毙于此。再例如《红死病的假面具》中有一段对假面舞会场所的描述:一共是七个房间——组富丽堂皇的套房。在一般的宫殿里, 这样的套房只需把各间的双扇门推开到墙边, 就能形成一条笔直的长廊, 整个套房也就几乎一览无余……套房中每隔二三十米便是一个转角, 每拐过一个转角都有一种新的效果。每个房间左右两边墙上的正中都有一扇又高又窄的窗户, 窗户面对一条封闭的回廊, 回廊绕着这组套房蜿蜒迂回。这些窗户都镶有染色玻璃, 色彩随各房间装饰物的主色调之不同而变化。譬如说, ……第七个房间四壁从天花板到墙根都被黑丝绒帷幔遮得严严实实, 帷幔的褶边沉甸甸地垂在同样是黑丝绒的地毯上。但只有这个房间窗户的颜色与事物的色调不配, 它的窗玻璃的颜色是殷殷猩红——红的好像浓浓的鲜血。在散步或悬垂于这七个房间的大量贵重装饰品中, 没有一盏灯或一个烛台。这组套房中没有任何日光、灯光或者烛光。但在环绕这组套房的回廊里, 每一扇窗户跟前都立着一个三角支架, 每一个三角支架上都放着一盆火, 火光透过染色玻璃照亮里面的房间, 从而产生出绚丽斑斓、光怪陆离的效果……对黑暗凄凉的哥特场景的描述无不让人感到压抑、恐慌, 暗示了人们如果无法抗拒这种恐怖孤立的环境, 将难以避免地导致自我毁灭, 为后面的死亡埋下伏笔。小说中畸形的主人公、死亡主题与其描述的哥特场景交相呼应, 映衬出不一般的阅读效果。
3) 死亡主题的突显
死亡主题的突显无疑是坡小说中一大艺术特点。坡对死亡描写的细致入微也是哥特元素最有力的体现。在《红死病的假面具》中, 坡对超自然现象的使用, 对死亡过程、死亡状态的描述极其精辟。在有限的篇幅中凸显着死亡的主题张弛着读者的神经。例如在小说的一开头就提到:宅院四周环绕着一道坚固的高墙。大门全用钢铁铸就。亲王的追随者带来了熔炉和巨锤, 进宅院之后便熔死了所有门。而在这个化装舞会上却出现了一个陌生人, 它又是如何潜入这封死的宅院?可那位陌生人太过分了, 他居然伪装为红死病之象征。他的裹尸布上溅满了鲜血, 他的额顶及五官也洒满了猩红色的恐怖。可当他们抓住那个一动不动地直立在黑色巨钟阴影中的瘦长身影时, 他们瞠目结舌地发现, 他们死死抓住的那块裹尸布和僵尸般的面具中没有任何有形的实体……那这究竟是什么?这些超自然现象的使用使小说的恐怖效果达到极致。小说的最后狂欢者一个接一个倒在他们寻欢作乐的舞厅之血泊里, 每一个人死后都保持着他们倒下时绝望的姿势。随着最后的欢乐结束, 那座巨大的黑钟也寿终正寝。三角支架上的火盆全部熄灭。黑暗、腐朽和红死病开始了对一切漫漫无期的统治……最终主宰世界的还是这永恒的死亡, 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物体都被死亡揽入怀中, 让人们在死亡与绝望之间挣扎。而坡对死亡主题的唯美表现无疑也是效果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增强小说的阅读效果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哥特元素的审美意义
哥特小说以奇幻为取胜特点就决定了其中必定含有大量的非现实、幻想性的情节。因此对于坡的小说中的哥特元素的审美绝对不能停留在这些光怪陆离、奇幻的描述之上, 我们更多的是要发现这些哥特元素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与丑陋黑暗。因此我们在赏析坡带给我们感官的恐怖效果的同时更多的是应该审视其内在含义和现实意义。
坡在创作上对读者反映的重视有别于传统哥特小说, 他更加重视文本带给读者的阅读效果。除了对读者带来感官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带给读者心灵上的震撼。坡的哥特小说也极具现实意义, 而当时美国早期社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人们的社会心理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而这些小说正映照了当下社会中人们已经异化了的心理状态:孤寂、恐惧、焦虑、烦恼、绝望等与文中的主人公心态不谋而合。在《红死病的假面具》中, 坡所描述的畸形的主人公——普洛斯佩罗亲王, 与其说坡在描述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如说坡在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小资产阶级。当时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 广大小资产阶级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现状, 沉溺于个人的痛苦与悲哀中, 此时的人们开始质疑人类理性的力量。这就正如小说中的普洛斯佩罗亲王:表面上他是一国之君, 尊享着荣华富贵与权力, 实际上他的国家遭受着红死病的肆虐, 他空虚、彷徨、无奈、绝望最终带着他的人马弃他的子民而不顾退隐到偏远的城堡式的宅院中。而普洛斯佩罗亲王带着小丑、诗人、舞女、乐师、美女和酒浆正是对他孤寂、恐惧的最佳表现——他害怕面对现实于是用表面的繁荣来虚掩他的焦虑、烦恼与绝望。而封死的宅院则尽致的表述着他对死亡的恐惧。普洛斯佩罗亲王认为与世隔绝便可获得一丝安逸与宁静, 实际上他依然改变不了红死病对人类的肆虐直至最终红死病侵入城堡。而对封闭半封闭的场所的描述也应该是当时社会最好的写照: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处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 他们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虽然有着诸多不满与困惑, 但是又无力改变这个世界, 身处迷茫之中。就正如小说中的那个封闭的宅院, 纵然里面有着歌舞升平, 有着锦衣玉食, 但是他们依然无力改变这个国家的厄运。于是他们过着腐朽糜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但是他们同样有着对生的希望和死的恐惧。
小说的最后虽然彰显死亡的主题给人一种压抑、阴郁的感觉。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 反映着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人们在阅读消遣时, 渴望从超现实故事中获得愉悦, 因此, 哥特类的恐怖小说从一定意义上折射出这种精神状态:孤寂、焦虑、压抑的人们渴望获得独立、自由。而《红死病的假面具》则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阅读口味和情感需求。因此我们在阅读此类的哥特式小说时更多的是要分析其所存在的内在美。因而从《红死病的假面具》中我们除了对其小说中哥特元素所体现的怪诞、恐怖效果进行赏析外更多的是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一些病态问题。
4 结语
坡所有的文字都致力于效果的塑造, 《红死病的假面具》以其简短历练的文字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新与奇的结合:这部哥特小说无论是在细节上的塑造还是在主题上的升华都带给了读者不一般的效果美学。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哥特场景的描述、死亡主题的突显带个读者们感性的震撼, 但通过对其小说中的哥特元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理性美学的一面——展现社会的现实问题, 使其也彰显了哥特小说中独特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 2001 (2) .
[2]张琪:《一桶白葡萄酒》---心灵式恐怖的哥特小说[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10) .
[3]Edgar Allan Poe.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M].Boston, Mass:Mc Graw Hill Companies, 1999.
美学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收治的85例上颌前牙种植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研究行为均获得患者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同意, 按修复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 (35例) 和研究组 (50例) ,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9:16, 年龄21~52岁, 平均 (31.28±8.64) 岁, 共置入35枚种植体, 其中上颌中切牙25例、上颌侧切牙7例、上颌尖牙3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7:23, 年龄20-52岁, 平均 (31.23±8.71) 岁, 共置入50枚种植体, 其中上颌中切牙36例、上颌侧切牙10例、上颌尖牙4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取两组患者上下颌印模, 拍摄牙根尖片及口腔曲面断层片, 行局部麻醉;对照组行即刻佩戴粘结临时冠塑形牙龈修复:常规植入种植体, 对骨量不足者行人工骨粉填充, 并覆盖生物膜于表面行引导骨再生, 10 d后拆线佩戴临时冠, 并采用树脂粘结剂将粘结桥置入缺牙区邻牙舌面, 每隔1月复诊1次, 调整临时冠, 3月后行永久修复;研究组行种植体支持牙龈诱导成形修复:行常规上颌前牙种植, 即刻安装种植体支持临时冠 (与对颌无咬合接触) , 行牙龈诱导, 每月复诊1次调整临时冠的穿龈轮廓, 4~6个月后行永久修复, 对骨量不足者先行引导骨再生术, 术后3月再行牙龈诱导[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红色美学评分、骨吸收评价及龈乳头指数评价。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 正态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骨吸收评价及红色美学评分
研究组临时时冠塑形后及永久修复后骨吸收评价及红色美学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对比两组龈乳头指数
修复后研究组龈乳头指数较对照组优,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两组修复后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对上颌前牙缺失患者常行种植美学修复, 不仅要求恢复患者缺牙区牙齿和软硬组织, 同时还要求达到自然美学状态, 使得种植牙与软硬组织相协调。相关研究表明, 牙龈诱导能够显著提高龈乳头美观效果[6]。为证实该结论, 该文对该院收治的85例上颌前牙种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取得满意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时冠塑形后骨吸收评价 (0.21±0.14) 、红色美学评分 (7.32±1.62) 及永久修复后骨吸收评价 (0.28±0.23) 、红色美学评分 (7.79±1.23)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说明对上颌前牙种植患者行牙龈诱导可有效提高美观效果。同时, 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龈乳头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 这个与岳嵚的研究结果相似[7], 说明对上颌前牙种植患者行牙龈诱导可有效改善龈乳头外形, 提高美观度。
分析原因可能为:种植牙不仅需要恢复缺失牙及其软硬组织, 还要求具一定自然美观度, 并与邻牙软硬组织相协调, 使得种植牙能够最大限度达到天然牙的功能及美观效果。传统种植义齿修复受缺牙间隙、软硬组织质量、种植角度、位置、深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导致美学效果较弱, 医师通过调改种植体修复方案, 采用临时冠对患者种植修复体周围的牙龈软组织进行塑形, 并对患者牙龈进行诱导, 有效维持修复后牙龈与龈缘的曲线连续性, 可避免牙龈萎缩以及“黑三角”形成, 故通过牙龈诱导可显著改善患者上颌前牙种植修复体的牙龈外形及美观效果, 促进患者上颌前牙种植的修复, 达到一定美学效果, 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8,9]。此外, 牙龈诱导还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 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并通过定期回院复诊, 对临时冠进行调整, 利于牙龈成形修复[10]。受时间、环境以及样本例数等因素限制, 该文未对两组修复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需进一步扩大实验予以探究并作合理改善。
综上所述, 种植体支持牙龈诱导成形在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龈乳头外形, 提高美观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红.种植体支持牙龈诱导在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7) :985-986.
[2]何寅翔.上颌前牙种植修复中牙龈诱导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 2015, 18 (3) :252.
[3]戴印和.牙龈诱导对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13) :94-95.
[4]贾保军.外伤前牙即刻种植美学修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3, 22 (20) :2054-2055.
[5]林凯申.上颌美学区早期种植修复临床初探[J].广东牙病防治, 2014, 22 (9) :486-487.
[6]吴康.牙龈诱导在上颌前牙种植美学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14, 23 (7) :573-574.
[7]岳嵚.上颌前牙翻瓣与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临床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5, 23 (7) :118-119.
[8]李国平.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临床美学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35 (13) :213-214.
[9]王清芝.上颌前牙美学种植修复43例临床评价[J].医药论坛杂志, 2013, 11 (10) :98-99.
美学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2月在本院治疗的需前牙美学修复患者100例。患者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34.35±5.35)岁。纳入标准:(1)患者平时具有较好的口腔卫生;(2)患者不存在牙周炎等口腔疾病;(3)所修复牙齿为上前牙。排除标准:(1)口腔存在畸形者;(2)患者原有牙齿颜色与正常颜色具有较大差距者;(3)不愿配合实验者。将患者按其意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组
患者采用二氧化锆全瓷冠美学修复。修复要求为牙体无倒凹,线角圆钝。采用硅橡胶印模材料制模,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制作二氧化锆全瓷内冠支架。真空中粘结,调磨抛光。患者试用合适后,使用聚羧锌进行粘合。
1.2.2 对照组
患者采用传统IPS Empress铸瓷冠美学修复。修复要求为牙体无倒凹,线角圆钝。其修复过程如实验组。
1.3观察指标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牙周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义齿边缘着色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比。
1.4 义齿边缘着色情况评判标准
A级:修复体边缘线上未出现边缘着色现象。B级:修复体边缘线上出现边缘着色现象。C级:修复体边缘线上出现边缘着色现象。且已经渗透到牙髓。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牙周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中4例患者出现牙周出血,3例患者出现牙龈炎,牙周并发症发生率为14.0%;实验组中1例患者出现牙周出血,没有患者出现牙龈炎,牙周并发症发生率为2.0%。实验组患者牙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89,P<0.05)。见表1。
2.2 义齿边缘着色情况
对照组中,义齿边缘着色A级43例,B级7例,C级0例,A级着色发生率为86.0%;实验组中,A级49例,B级1例,C级0例,A级着色发生率为98.0%。实验组患者A级着色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4.89,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前牙是口腔中最易受到机械性损伤的部位。机械损伤导致的前牙缺损不仅影响患者的美观,还严重影响患者切割食物的能力[1,2],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五官美观的要求程度越来越高,有众多患者为改善前牙美观,而来医院做前牙美学修复。在前牙美学修复中,不仅需要义齿韧度要高,义齿颜色要与患者本身牙齿相仿,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要低。故对义齿材料具有较高的要求。
二氧化锆全瓷冠,其特点为一体化形成,其颜色光泽更加接近牙齿本身,且光滑、亮丽[3,4]。在灯光下亦能展现完美状态。二氧化锆全瓷冠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牙冠,结合计算机模拟,制作出最佳牙冠。二氧化锆全瓷冠,整体都是瓷[5,6],使得义齿韧度更强,咬合度更好,二氧化锆易与骨骼融合[7,8],从而能使义齿能更好的与牙床相融合。研究表明,将二氧化锆植入猪的下颌骨,能形成骨整合,效果良好[9]。IPS Empress铸瓷冠亦为临床上常用材料,虽其具有较好性能,但其牙冠颜色不易达到患者对于美观的要求[10]。
综上所述,二氧化锆全瓷冠材料的前牙美学修复,其出血、发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义齿边缘着色情况优于临床其他义齿材料。二氧化锆全瓷冠材料的前牙美学修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比较二氧化锆与铸瓷冠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需前牙美学修复患者,按其意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二氧化锆全瓷冠前牙美学修复,对照组患者接受IPS Empress铸瓷冠前牙美学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牙周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义齿边缘着色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牙周并发症发生率为2.0%,低于对照组的14.0%(χ2=4.89,P<0.05)。实验组患者A级着色发生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6.0%(χ2=4.89,P<0.05)。结论 二氧化锆全瓷冠材料的前牙美学修复,其出血、发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义齿边缘着色情况优于临床其他义齿材料。二氧化锆全瓷冠材料的前牙美学修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二氧化锆,铸瓷冠,前牙美学修复
参考文献
[1]宋阳成.二氧化锆和铸瓷冠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比较.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25-26.
[2]孙旭东,佟宇,王玮园,等.个性化全瓷基台在前牙区种植美容修复中的应用.中国美容医学,2013,22(22):2230-2232.
[3]李二红,薛彬.氧化锆全瓷冠应用于前牙修复中的美学效果及对牙龈影响的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0):48-50.
[4]崔栓龙,张翠娟,莫艳艳,等.应用纤维桩联合铸瓷冠修复前牙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1):90-91.
[5]高海,梁美莲,何小山,等.前牙唇侧齐龈肩台EMAX铸瓷全冠修复后唇侧牙周状况的评价.江西医药,2012,47(3):203-205.
[6]钟倩,周国兴,光寒冰,等.个性化铸瓷复合基台在前牙种植美学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31(4):429-431.
[7]杨帆,徐梅,陈鹤良,等.三种前牙美学修复体边缘适合性的比较研究.浙江医学,2012,34(9):681-683.
[8]陈霞云,江浩顺,刁惠波,等.IPS emax铸瓷贴面修复上颌前牙牙间隙过宽的疗效分析.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2,18(5):380-381.
[9]吴王喜,陈筑苏,周磊,等.美学区基牙根尖病变冠桥再修复短期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5,8(7):415-418.
论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 篇9
一、生命美学
有学者认为实践美学其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已经导致了实践美学缺乏一定的先进性,其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派别例如温和派、激进派,其都阐述出自身的理解,但是不管怎样争论,其最终还是需要将问题归置到美的本质上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生命美学。从某个层面上而言,实践美学发展出来的生命美学,可以说是巩固了美学的基础[1]。实践美学通过实践的群体性、现实性等推出了审美的群体性与现实性等,并没有将审美的带有情感因素在内的内容囊括其中,因此正是由于这种缺陷导致本体论的重点放在了生命这个方面,也正是因为“生命”的出现促进了生命美学的发展。实践美学想要丰富自然美、人体美相关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生命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理论基础不断丰富,甚至已经将当代哲学、美学等各种研究成果引入其中。
二、实践美学
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学讨论当中,实践美学本体论是当时的主要派别之一, 经过了20年的发展,再加上当时马克思《手稿》的出现,逐渐成为了当时的主流。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李泽厚将马克思的实践观念作为构建美学本体论的基础,该做法影响了当时美学界大多数人。研究实践美学本体论,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其主要的理论观念是在生活当中避免出现庸俗化,努力追求一种与现实生活相符合的状态。当时关于实践、自由等词汇在美学界出现的频率十分频繁。放在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由于受到左倾的影响,其接受实践、自由等理论并没有受到多大的阻碍[2]。在我国背景下发展的实践美学随着李泽厚与将孔阳观点的提出,将实践美学理论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在实践美学当中,我国最突出的代表任务就是李泽厚,其出版的一系列著作将实践美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李泽厚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基础就是主体性实现哲学,什么是主体性实践哲学,就是以关怀的角度谈论人的命运,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与内在的自然人化两个方面。其中重点阐述内在的自然人化,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欲的人化,另一个是感官的人化。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生命美学逐渐进入到中国的人学美学视野当中。所谓的生命美学是通过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与超越的美学,其主要的追问方向放在了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上。其中生命美学的代表性人物潘知常,其对生命有着独特见解。其认识在生命美学当中就是体现出一种对自由的追求。这种审美活动的结果就是美,同样美感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存在的。
在这两种美学理论的论争当中,生命美学对实践美学的反驳主要放在了审美起源于本质问题上,认为实践美学模糊了审美的性质,形成了一种与自由对立的局面,忽视了人在其中的主体地位等。针对生命美学的汇总反驳,实践美学的支持者则认为实践美学是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的,其通过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逐渐走向成熟,是不可超越的。反而认为生命美学过分强调了人的非理性,十分不明智。关于学术研究,其必定是存在争议的。只有能够站在本体论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一个参考的对象,才能够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
因此,针对美的理解与美本质的探索,应该是客观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上,采用中立的方式同时接纳中方与西方的美学思想当中的精华,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