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策略三部曲

2024-08-02

词语教学策略三部曲(精选9篇)

词语教学策略三部曲 篇1

一、Before-reading,做足课前准备

Before-reading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着根据文章提供的标题、插图等,对阅读材料进行大胆地预测,为下一步阅读文章了解文意做准备。

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英语6A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教师出示大屏幕上的图画,让学生猜测学习新单词,学生很快就掌握了clever, laugh,shout, point at的语义,因为图画展现得很清楚。只有单词“foolish”有的说是“内衣”,有的说是“走路”,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查找课文,看看能否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它的含义,学生很快就能找到:“My King, please try on these magic clothes. 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m.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 这句话当中的“foolish”,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clever”,知道其意思是“聪明的”, 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国王,请试试这些神奇的衣服,聪明的人能看见他们,……的人看不见他们。”学生们恍然大悟。接着教师给每个小组下发一张纸条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把不明白的或想问的问题都写在纸条上,看看哪组找得又快又好。哗!学生们立刻投入到“战斗”中……

通过给学生布置任务,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充分做好读前准备。

二、During-reading,实现能力提升

During-reading是知识的形成阶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并为寻找特定信息进行有效阅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英语6A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 首先是Fast reading快读回答问题“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story? Who are they?”学生能很容易根据插图找出答案; 接着intensive reading,教师可采用分段教学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每一幅图的内容:

图1可设计问题: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Who visited the king? And why?

图2可问:What kind of clothes did the two men show the king? Why did they call them magic clothes?

图3:What did the king do after wearing the new clothes? Did the people in the street like the new clothes? What did they say?

图4:What did the boy say?

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找出答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不一样的,只要有道理,教师应给予肯定,总结出最贴近故事的回答,同时把第一环节中布置的小纸条收上来,看看各组还有哪些不会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通过合作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其快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掌握阅读技巧。

三、After-reading,拓展迁移创新

After-reading是知识输出阶段,是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内化、吸收新知识, 运用所学语言,提升阅读能力。

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英语6AUnit1 The King’s new clothes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全文进行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oy and the people in the street? Why?”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要让学生明白世界上魔法是虚幻的,为人要诚实,待人要真诚的道理。接下来进行听音模仿和做课后习题(1)True or false (2)Read and write,对照大屏幕核对答案,自我查漏补缺, 做完习题之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Read and write提示进行retell the story。下一环节是故事表演: 一个演皇帝,两个表演骗子,一个演小男孩,其余的学生全部表演群众,把教室里中间的过道拉宽些充当大街,尽量模仿故事里人物的语音语调。这一活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表演欲,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最后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也可以查阅其他资料自编新故事。“Long long ago …”

拓展迁移活动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教师不应局限于一篇阅读材料,应利用各种方法,来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为以后的阅读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读前活动是基础,有效的读前准备能够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读中活动是核心,是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能力的关键环节;而读后活动能检查阅读教学的效果。三者环环相扣,方能奏好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摘要:阅读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更应该注重阅读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文章把握的准确性,能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词语教学策略三部曲 篇2

袁微子强调:“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阅读搞得教学轰轰烈烈,包含其中的词语教学却往往被忽视或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不扎实。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重视课堂教学中词语的教学,应采取多种方法,扩展学生释词思路,优化训练,指导运用,以收到较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效果。

1、模糊意会,领悟词义。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

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周总理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比较琢磨,理解词义。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3、互换词语,理解文意。

在进行词语教学时,还可以运用换词法。换词就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换词不仅能让孩子联系已有的知识,启发新的知识,还可以体会到作者使用这个词语时的情感体验。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当时用了“到”、“入”、“过”、“满”,都觉得不甚满意,最后决定用“绿”取代了以上那些字眼。在教学时,可以让孩子尝试着用一些词替换“绿”,并说明为什么要用这个词?最后教师总结说明作者使用“绿”的意图在于它不仅表示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作者将春风拟人化,增添了动态美,“绿”也由此成为全诗的“诗眼”。此种做法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作者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文章之所以生动,之所以具有美感的原因。

4、演示实验,领会意思。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如《乡下人家》中对“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中“大踏步”可以让学生尝试演一演,进一步体会农家的风情。录像的使用也可以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境观,既释词又解句,使学生更好地把课文了然于心。

5、联系生活,理解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二、、运用技术,活跃气氛

现代信息技术已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运用多媒体、教学挂图、联系现实生活等方式辅助词语教学,使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提高学习效率。

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

三、优化评价,调动兴趣

词语教学策略摭谈 篇3

一、联系上下文教学词语

在教学词语时,如果脱离了文本内容,只是孤立地让学生进行词语学习,那么,学生很难把握词语的真正要义。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学习词语,那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将会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在理解“滴水穿石”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因此,在课堂教学时,笔者这样启发学生:“并不是所有的词语理解都是靠外来因素解决的,有时候文中就有对这个词语最好的注解,这就看你是否独具慧眼,能够发现词语的奥秘。”在笔者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了“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终于滴穿了石块”。就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仅轻松理解了词语意思,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主要根据所学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学习词语。这样一来,不仅使文本内容前后贯穿,而且使词语学习更加简单、轻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词语学习效果。

二、结合生活教学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准确,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把词语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很容易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获得对所学词语的深刻理解。

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许多学生在理解“自豪”一词时感到无所适从,虽然知道大概意思,但是并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在这种情形下,笔者并没有引导学生深挖“自豪”一词的表述方法,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一谈“有哪些让你感到自豪的事”。在笔者的鼓励与引导下,有学生说“我自己完成了一件手工制作,我感到很自豪”,有的说“我这次成绩很不错,我感到很自豪”,还有的说“我今天帮助妈妈把房间整理得很干净,我感到很自豪”。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结合生活理解并恰当运用所学词语,自然就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并没有就词语的具体解释进行深挖,而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来理解词语、运用词语,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在实际运用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直观演示教学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词语比较抽象,如果单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词典等方式,学生就很难获得对词语的深刻认知。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词语特点,采取直观演示的方法,如此一来,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词语的理解。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课文中有“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一句话,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都比较有限,很难理解句中“渐渐”这个词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让学生理解“渐渐”的意思。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准备好一个瓶口较小的瓶子,以及水和一些小石子,然后仿照文中句子的描述,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装有水的瓶子里,这时候,水上升的过程就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渐渐”一词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主要根据词语的特点,采取了借助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这样可以有效地化枯燥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透彻。

四、对比辨析教学词语

在文本中,许多词语的意思比较相似或者相近,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获得对所学词语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教师就可以采取比较、对比、辨析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词语之间的具体区别,这样,学生的感知会更真切,对词语的理解也会透彻深刻。

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文中有“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这句话。在学习其中的“沾”字时,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笔者让学生进行对比辨析。首先,笔者询问学生:“你们认为‘沾’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有学生说可以换成“挨”,有学生说可以换成“贴”,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换成“碰”……笔者继续引导:“作者为什么用‘沾’而不用其他词语呢?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分别放回原句,读一读,并仔细体会一下这些字之间的具体区别。”如此一来,在对比中,学生对“沾”字的理解也就从肤浅走向了深刻。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换一换”中对比辨析,如此一来,相近词语的细微差别便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认识,教学效果显著。

词语教学策略三部曲 篇4

古潭乡中心小学:周 燕 妮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段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词语教学与画面想象、情景创设、生活实际、查字典、概括文章内容、、指导朗读相结合起来。

正文:在中年级段,很多老师认为识字、学词是低年级的事,跟中年级的教学关系不大,词语的学习只是为学生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认为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年级的强些,作为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会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意思了,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了,教师不需要“浓墨重彩”去做低年级教师的事情,于是很多的教师在处理课后生字词时,无非就是读读抄抄,或自学了事,犹如蜻蜓点水,没有真正达到会读会写会用的目的。特别是公开课,对字词的教学更是微乎其微。课堂上教师或者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总以为字词教学是比较简单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学过的词语学生能讲出词语的意思,换一个词学生就拿不准了,在课堂上,学生只会念字典上的解释,但当要求把词意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述出来时,欠准确。

如何使学生把使用工具书形成学生理解词语的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本意,如何使他们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想象画面,用语言描述画面?学生离开了工具书,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何多种方法并用来理解词语,本人就执教《搭石》这一课时的词语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词语教学与画面想象相结合与情景创设相结合1、其实,我们平时在读词语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忽视了词语本身也带着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情感?当我们出示词语的时候,你读、我读、大家读,这些读词语的形式最终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当我们把这些词语转化成画面后,让学生想象词语所蕴含的意象,有了质感的画面,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是更深入了吗?例如:在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先让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课文中找一些句子说明这个词的意思。)

再创设情景: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踏踏,后面的---踏踏;前

面的---踏踏,后面的---踏踏(师生合作读)

最后师提示: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师:其实没有人指挥,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

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指名边读正音,边看图,感受身临其境。这样利用图片展开充分的想象,接着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重现那样的情景,学生读起来也很投入。阅读时展开想象,可以拓宽认知领域,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活现出塑造的事物形象,对于词语教学,学生如果没有获得对于词语感性的个人体验、感悟,这个词语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学生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

二、词语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词语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牢记这些词语,更要让学生透过词语的本质,去体会人物的品质。书本中的知识只有能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了的时候,才叫真正的知识,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例如我在教学词语“理所当然”一词时,我做法是 :

师: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1、指名读正音“伏”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2、创设情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例如:“伏”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请学生上台做动作。

创设情景:你真是年轻人的楷模,这样老人就能轻易的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地、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问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问学生: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里--()的事

2、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师:透过“伏”字,你看出了什么?(尊敬老人)

师:他们的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到了什么?(生谈)

师:瞧,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当我们在学校遇到同学摔倒时,我们总是把他扶起来,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没有人使唤,没有制度规定的做起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等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理所当然。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这样就使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同时,学生原有的形象记忆被唤起,这样,就直奔学生的精神领域,深深地唤起了学生对年轻人敬意,也为理解下文作了铺垫。

四、词语教学与查字典在语境中理解相结合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本意,如何使他们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对“行”字教学时,让学生掌握字音,接着让学生用多音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对整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掌握的较好,此时,对单个字“行”的理解并不见得到位,我巧妙的将“行”字在字典中的意思罗列出来,再根据画面理解,学生一眼就能将这两个词语中“行”字的不同解释理解正确。

五、词语教学与概括文章内容相结合在词语教学环节完成后我对内容进行了小结,但课到这儿并没有停止,而是将先前所学的词语再次拎出来,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搭石、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理清课文的条理。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与词语教学紧密联系,赋予词语教学以更多的内涵,使词语教学一举多得。

六、词语教学与指导朗读结合起来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感情朗读课文。而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就是像读文章那样,要抑扬顿挫、平仄起伏,用不同的语调来读词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词,而是一段灵魂的颤栗,在这样的词语教学中,给词语赋予了情感的温度,渲染上了生命的色彩。对以上前面提到的词语教学,我均让学生讲自己的送入到句子的朗读中去,朗读可以使语感细腻,学生在朗读中,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角度体察作品的内在意蕴,“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心”。

总之,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词语教学一个切实的地位,挖掘词语教学的内涵,让词语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既扎实又活泼的课堂新亮点,让词语教学为学生一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履祥;《词语教学中应注意的两点》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01期

2、洪宗礼 ,程良方;《字词教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张天麟;《在关联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天津教育;1980年03期5、小学中高年级用词练习的几种方式[J];湖南教育;1980年10期、王榕春《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点滴体会》;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年01期

“词语盘点”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5

中高段教材中的“词语盘点”, 每一个都包括50个左右的词语, 词汇量很大, 而且很多都没有规律可循。为此, 笔者在开展“词语盘点”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分析构词形式, 开拓“词语盘点”

教学“词语盘点”, 在学生充分认读、理解词语的情况下, 教师应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构词特点的能力, 并善于研究和发现其中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我们可以根据词语的构词特点开展各种教学, 激发学生们的成就感。如:

(ABB) 白茫茫金 灿灿 (AAB) 飘飘然

(AABC) 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ABAC) 若隐若现如怨如诉

(ABCC)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AABB) 郁郁苍苍恍恍惚惚

这样的词语, 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了, 从原来的一掠而过、点到为止, 到一步步掌握不同类型的不同词语。除了理解, 学生们能踊跃地向大家展示自己在课内外掌握的相同类型的词语。在同一类词语中, 还可以分出不一样的, 如, “金灿灿、白茫茫”表示颜色;“火辣辣、黑漆漆”表示事物的特点;“兴冲冲、笑盈盈”表示心情等。学生不仅积累了词语, 而且丰富了见识。可是有这么多相同类型的词语, 部分学生还是会出现诸如“一颗颗、一只只、一朵朵”或“美羊羊、喜羊羊、懒羊羊”等问题。因此, 一定要在问题刚出现时, 让学生们明白如何区别和运用。

还有许多用不同方式表示颜色的词语, 例如“梨黄、葡萄灰、茄子紫”等为事物加上颜色, 让学生拓展“天蓝、雪白、漆黑、西瓜红、胭脂红”等;“百合色、紫檀色”等为事物加上“色”, 让学生拓展“咖啡色、玫瑰色、奶黄色”等。教师可以适时地加大难度, 让学生扩充词语, 积累表示颜色的四字词语, 如“灯红酒绿、金碧辉煌、草翠花开、姹紫嫣红”等;利用盘点复习、拓展近 (反) 义词或者带有近 (反) 义词的词语, 如“漫天卷地、天崩地裂”等。可以让学生先到课文或原先学过的词语中寻找, 再根据构词特点拓展书写。这样的词语学习, 变枯燥的读一读、写一写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分类识记和积累, 有助于学生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习惯, 有助于学生习得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二、选词造句, 丰满“词语盘点”

“词语盘点”集中了许多类型的词语, 而词语本身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选词造句, 也是学生们都乐意接受并积极参与的一种活动。比如出示几个词语, 如“谴责、厉害、怜悯、叮咛、悲哀、号啕大哭、恍然大悟”等,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语造句;或者选择2~3个词语造一个句子;或者选择几个词语书写一个长句或一小段话;也可以让学生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书写出一个感人的、有趣的小故事。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积累了词语, 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 而且激发了每位学生学习的兴趣。无论是只会说一句简单的话, 还是会书写一个小故事, 学生们都增强了自信心, 拥有一定的成就感, 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夯实了基础。此外还能于无形中提醒学生们平时要善于观察, 多读书, 摘录各种类型的好词, 反复朗读, 积累造句素材, 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运用能力等。

因此, 教师一定要明确选词造句是积累、运用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 必须加强对不同形式选词造句的正确指导,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把句子造得正确、生动、具体, 而且还能展示学生不同的个性, 使干枯的“词语盘点”有了新的、茁壮的生命力, 让学生们造出率真, 造出兴趣。

三、选词回顾课文, 激活“词语盘点”

“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主要是单元中的重点词语, 把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因此,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词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将其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巧妙、灵活地组织教学, 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教学中, 如果结合每一组“词语盘点”的词汇特点, 让学生根据相关词语进一步回顾课文主要的或精彩的内容, 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积极性, 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四下“词语盘点”二中的词语“赞赏、捶背、许配、尊严、善良、朴实、款待、僵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 可以让学生们运用这些词语, 结合课文的内容或思想, 合理有效地试着用上两个或者更多的词语练习说句子。例如:

句一:尽管哈默当时骨瘦如柴、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但是面对杰克逊大叔的食物, 他并没有狼吞虎咽, 而是要求干完活后再得到食物。

句二:哈默坚持以捶背换取食物, 他的有尊严的行为赢得杰克逊大叔的赞赏。杰克逊大叔不仅留他在庄园工作, 还将女儿许配给他。二十多年后, 哈默依靠自己的努力果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再如五下“词语盘点”五中出自《草船借箭》一课的词语有“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同心协力、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可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复述草船借箭的经过, 评价诸葛亮、鲁肃、曹操、周瑜等人物。

这样有针对性地对课文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回顾, 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语, 而且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特别是对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这样的形式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而是一次 知识感知 的强化过程。

通过“词语盘点”回顾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再概括的又一次认知过程, 这种对目标的再认知过程远比刚上课时粗浅的感知要具体得多、深刻得多。在根据词语回顾课文的同时, 学生的大脑中还会产生对知识和过程的回放, 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 而回放的经典镜头往往更能加深印象。

四、激发想象, 延伸“词语盘点”

对于词语的理解、运用来说, 时时刻刻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学生不能拥有一个去发现、去感悟的想象空间, 词语只能成为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我们应该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给词语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不是停留在词语本身, 而是遨游在梦幻的空间里, 让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词语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它开启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在交流“词语盘点”的过程中, 让学生对一些表示动作、情感的词语进行一系列的想象, 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

比如针对四上第四组“词语盘点”中的“高傲、责备、狂吠、引吭大叫、毫不相让、扬长而去”等词语, 我让学生们边做动作边想象白鹅当时的想法, 之后全班交流。虽然白鹅不会说话, 但是它的一系列夸张的动作, 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信息。学生在台下绞尽脑汁地苦思冥想, 试着理解和体会词语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然后在台上惟妙惟肖地表演。他们的大胆想象与传神表演, 使这些词语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借助对不同词语的个别想象, 或对一组词语的连续性想象, 学生不仅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了自己感知世界、触摸世界的能力, 而且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低段词语教学策略谈 篇6

一、摄取消化要寻“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低段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教材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基础上。在具体的象形中意会、感知, 有助于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词语,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巩固对词语的记忆。所以, 在低段词语教学过程中, 教者往往借助直观教具或实物、图画、表情、动作等帮助学生体味词语含义和情感, 进行富有趣味性的教学, 让小学生易于接受, 乐于学习。

1. 用动作诠释词语

我们在教学一下课文《两只小狮子》中“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 非常刻苦。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 什么也不干。”这句话时, 让学生扮演勤狮子和懒狮子, 离开座位做做那些动作, 让学生们在演示动作的过程中理解词语、体验情感。特别是在教学二下课文《卡罗尔和她的小猫》中的“蹭”, 很难用“摩擦”去解释那种撒娇、喜欢的意思, 就要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模仿中、游戏中感受动物和人类的亲密情感。

2. 用画面演绎词语

二年级上册《识字1》是描写秋天景致的三组词语。“层林尽染、叠翠流金”这两个描绘秋天美景的词, 学生最难理解。教学时, 教师只要用一组秋季森林景色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秋天的树林美在哪里?在观察与发现中学生明白了什么叫“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教师把词语的内涵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 让学生去体会感悟, 在今后的阅读中如再遇到有关词语, 他们脑海中的形象会更分明、立体, 这些词语随着学生语感能力的不断增强, 随着学生生活积累的日益丰富, 还会自觉地运用。

3. 用故事描绘词语

二年级上册《识字8》呈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在教学前, 教师请孩子们在课前搜集神话故事, 上课时, 教师呈现的是无声的成语故事动画片, 让找到这个故事的孩子在课中配音, 讲一讲神话故事。在听、讲、看神话故事中, 孩子们自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当孩子们再次看到这个词时, 留在孩子们脑海中的不仅仅是这个词语, 还有这个词语背后的神奇故事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情感体验。

4. 用情境感悟词语

在特定的情境中, 学生通过角色体验, 在生动的言语实践中真正进入文本世界, 词语所表达的内在意思只需教师稍加点拨, 便能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了。如在教学人教版二下《画家和牧童》“纷纷夸赞”一词时, 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读读文本中人们对画的夸赞的句子, 然后教师创设一个穿越到现场的情境, 让学生做做不同身份的古人也来夸一夸。教师问:“这位官老爷, 您来夸一句!”学生模仿官老爷的语气回答:“画得太好了, 画得太好了!我真喜欢!”教师再请其他学生模仿秀才、读书郎等来对画夸赞一番, 最后老师小结:小朋友, 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夸赞就叫——学生马上回答是纷纷夸赞。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不仅读懂了纷纷夸赞的意思, 更是学会了不同的夸赞方式, 提升了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二、积累运用要用“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敏锐, 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 而要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联系。”留心生活, 处处皆是词语教学的源头。

1. 利用生活映像唤醒词语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平常的生活会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片片映像。教师就是要让词语学习放在生活的大世界里进行, 连接生活, 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词语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不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个词的意思, 还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个词语。如人教版二下《雷雨》“垂”的教学, 教师让学生说说“垂下来”的意思。学生说是“掉下来”的意思, 教师就让学生想想, 为什么这里用“垂下来”而不用“掉下来”呢?有学生联系自己在农村的墙角观察到蜘蛛垂下来时, 有蜘蛛丝连着的。教师不失时机地请学生想想生活中习惯用垂下来的事例, 学生讲到柳树的叶子垂下来了, 小兔子的耳朵垂下来, 实验没成功, 自己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发呆等;再让学生说说哪些时候习惯用掉下来?学生讲到树叶掉下来, 窗台上的花盆掉下来等等。最后教师小结:“看来, 在生活中, 我们会正确运用这两个词了。回忆一下, 我们会发现, 如果一头向下, 另一头连着, 就用—— (生:垂下来) 如果另一头完全分开了, 就用—— (掉下来、落下来) 。”

这样的词语教学先声夺人, 不是仅仅让学生讲出这个词的意思, 而是把解词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对接, 唤醒了学生大脑中积极的词汇库存, 不仅理解了“垂下来”这个词的意思, 而且能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以后, 在口语交际以及写话的时候, 学生也会正确运用这个词语了。

2. 利用生活细节辨析词语

教学中常常遇到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 在教学时, 可以通过换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比较, 在比较中进行鉴别, 在鉴别中进行赏析, 在赏析中达到升华。这种理解具体、真实, 这种理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积淀, 并进入潜意识之中。

如在教学三年级课文《荷花》时, 紧紧抓住了“冒”字进行教学。围绕“冒”, 引导学生进行换词,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 打开记忆的闸门, 更换出“长”“伸”“钻”“露”“探”等词进行比较。为了让学生体会“冒”字的不可替代性, 可以进行一次选字填空, 感受词语的精准性。例如, 小草从地下 (探) 出头来, 蚯蚓从土里 (钻) 出来, 小鸟 (伸) 长脖子要妈妈喂食, 机灵的小鱼只 (露) 出水面来吹个小泡泡。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文本, 在文本描述的情境中, 想象“冒”的情境, 然后, 教师又通过播放课件,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 继续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后怎么样?这样, 对“冒”字的理解不是简单的解释, 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先引导学生进行换词, 在换词的基础上, 借助文本、借助具体的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使学生对“冒”字理解得实在、透彻、全面。

3. 利用生活实际运用词语

生活和语文是相通的, 只有把读到的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沟通起来, 才能深得文章旨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已有的认识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利用生活实际运用词语, 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 调动相似的经验, 实现与课文有关词句所描写的情境相似匹配, 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入境动情, 对课文的意境有着深切的感受。

例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幸福”一词的教学, 虽然我们平常经常在说这个词, 但是, 却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体会“幸福”的含义, 教学时, 老师可以这样说:每天早上, 老师来到学校, 听到你们一个个对我说“早上好”, 听到悦耳的问候声, 看到纯洁天真的笑容, 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什么时候你也很幸福呢?

生一:冬天的时候, 躺在暖暖的被窝里我很幸福!

生二:双休日, 爸爸妈妈带我去外面玩我很幸福!

生三:我生病的时候要打针吃药, 我想到不生病健健康康时很幸福!

生四:我过生日的时候, 很多人来祝福我生日快乐, 我觉得很幸福……

虽然这样的幸福学生或许还只是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快乐和享受, 但毕竟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生活化”了。

4. 联想生活场景拓展词语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 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 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 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提高学生拓展积累词语的能力, 赋予词语以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人教版一下《31回声》“波纹”一词的教学, 有学生问:什么是一圈圈波纹?老师播放池塘里波纹荡漾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有学生说:哦, 我也玩过的, 我向小河里扔石头就会有一圈圈的波纹出现的!教师趁机拓展:是啊, 生活中除了波纹, 还有好多我们见过的“纹”呢!让我们一起来说说看, 老师先说一个:斑马身上一道道黑白相间的叫——学生接上:斑纹。教师可以请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说说。有的说, 奶奶年纪大了, 额头上有一道道皱纹;有的说, 妈妈的眼角有一条条鱼尾纹;有的从自己的毛衣上找到一条条花纹;有的说手上有一条条纹路;还有学生拿起一支铅笔请大家看自己手上的铅笔, 看上去像一颗螺丝钉, 身上有一圈圈的螺纹……通过教师的引导, 词语在想象、练说中不断丰满壮大, 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形态。

三、感悟品味要求“道”

词语的字面解释后面有着丰富的意蕴和感情色彩。这正是词语教学追求的“道”——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教学, 可以通过对词语背后丰富情感的挖掘, 感受词语承载的文化, 作者对所描绘事物的情感体验等。低年级教师也不能忽视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二上《从现在开始》一文时, 教师针对“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 神气极了, 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 你们都要跟我一样, 白天休息, 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 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 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 动物们都叫苦连天”这段话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这段话, 你觉得小动物们喜欢猫头鹰吗?并请学生找找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有的学生说:我从“叫苦连天”看出大家不喜欢猫头鹰, 如果喜欢就不会用这个词语了;有学生补充说:“叫苦连天”就是说明小动物们恨死猫头鹰了。教师提示学生, 从“叫苦连天”这个词语可以看出大家对猫头鹰的情感, 那就再到课文中找找这样的词语, 能够表达出对别人情感的词语。学生又找到了“直摇头、只好”等, 可以看出大家不喜欢袋鼠和很不情愿的心情。还有学生找到了“欢呼”, 说可以看出大家最喜欢小猴子、心情特好等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更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词语中读到了不同的情感, 真是一举多得。

词语教学策略三部曲 篇7

一、联系课文, 让词语教学更有效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是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意的方法, 是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有些课文, 文中的内容提示了或解释了某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文内容对词语进行解释, 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词语内涵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 可谓一举两得。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 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 再提炼出“鲜艳”一词。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词意, 如果让学生查查字典, 读读意思, 那只是让学生从理性上知其意, 可谓“浅尝辄止”而已。

二、直观演示, 让词语教学更形象

词语教学最直观、最便捷、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之一就是演示法。对那些比较抽象或者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 可采用图文结合、实物操作、模拟表演、媒体演示等演示方法。这样既可激起学生学习词语的浓厚兴趣, 又能让学生灵活地掌握词语的用法。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一棵一棵的树砍下来。”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教者可以创设情境, 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的情境, 通过动作的对比, 他们可以很轻松地体会到了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借助有效的表演, 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词语的含义, 这比简单“说教”或借助工具书进行教育显然更有效。

三、对比讲解, 让词语教学更明了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 记诵文句, 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 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 多归纳, 多揣摩, 多体会, 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 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 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 文中提到:“春天来了, 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 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出”的含义, 我把“抽出、长出”作了比较, 提问孩子在这个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用“长出”而用“抽出”, 开始学生并没有说出缘由, 我便引导孩子从“嫩绿”入手, 这么嫩绿的叶子说明了什么?孩子就会答道, 说明了生命力旺盛, 这时就有孩子想到了运用“抽出”一词给人感觉树木的生命力非常顽强, 长的速度非常快, 快得好像抽出来似的。这样, 既让孩子明白了抽出的含义, 又在无形中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

四、拓展想象, 让词语教学更灵动

在教学词语时, 适时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想象、描述, 这些词语就会被激活, 就会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在学生心里留下长久的生命力。如《孔子拜师》一文中的“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这两个词, 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想象“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两个词是怎样的情境, 并要求用语言描述出来, 让学生体会旅途的艰辛。接着, 进行引读:大雨倾盆的早晨, 孔子在不停地赶路;烈日炎炎的午后, 孔子在不停地赶路;寒风凛冽的夜晚, 孔子在不停地赶路。随后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孔子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是为什么?”此时学生很容易就融入了孔子求学迫切的意境, 从中体会到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五、以写促悟, 让词语教学更扎实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效地掌握词语, 就必须将其与语文实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课文《颐和园》中, 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么多的狮子, 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字典上对“姿态不一”的解释是:“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各不相同。”如果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理解, 那也只能是“蜻蜓点水”,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姿态不一”这个词, 我让学生想一想柱子上的狮子还可能有哪些姿态。学生展开想象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有的小狮子躺在狮子妈妈的怀里撒娇呢!”“有的狮子蹲在地上, 显得很是威武、镇定。”“有的狮子正在地上打滚。”“有的好像发现了猎物, 正注视着前方, 准备发起进攻。”……透过学生写出的文字,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姿态不一”一词的内涵。这样的词语教学就变得扎实、有效。

词语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8

一、设置冲突, 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案例】《少年王勃》一课第二小节中, 讲“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 在座的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谁也不敢答应。”这里的“不敢”, 我问学生, “为什么谁也不敢答应?”学生马上回答:“因为是都督大人要求写的, 他们怕写不好, 都督怪罪下来, 所以不敢写。”作为教师, 我明显感到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还不够全面, 与事实有出入。我随即出示拓展资料, 大意是都督早就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庆贺的文章, 这里叫大家写只是形式上说说而已, 如果真的没有人敢写, 都督将叫他女婿取出文章来。前来庆贺的人大都知道这事, 所以不敢写, 免得落个不好的下场。原来如此, 学生看罢资料, 对于文章的探究兴趣更浓了。

【思考】以上案例中设置冲突的用意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从而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引发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兴趣。那么, 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应该怎样设置冲突呢?主要从“原则、方式、干什么”入手:“冲突”要符合学生基础, 符合语文课的学习目标, 尽量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冲突”要具有有趣性, 能够创造有趣的情景;要寻找设置冲突的“伙伴”, 如“想象、表演、朗读”等, 使学习和思考活动充满吸引力。

二、发散思维, 展开学生独特的想象

【案例】《赶海》中“嘿”、“哎哟”等语气词的运用体会, 当学生读到“嘿, 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一句时, 我问学生, “还有什么情况下, 会用‘嘿’开头说话呢?”他们马上在记忆中搜索, 有的说:“嘿嘿, 小白兔终于给我逮着了。”有的说:“嘿嘿, 知道我的厉害了吧?”……我又问:“文中的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脸上表情怎样?会流露怎样的眼神呢?”学生们积极发言:“他很高兴。”“一定想摸着宝贝了!”“他一边摸, 一边不禁眯起眼睛, 咧嘴笑了。”在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之后, 我适时让其总结, 语气词“嘿”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用上后有什么作用。因为是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 他们说起来绘声绘色。

【思考】思维的求异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 教师在字词教学中可有效地利用这些特性, 设计教学环节:转换角度思考,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如以上案例中“还有什么情况下, 会用嘿开头说话呢?”;转化思想, 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案例中“文中的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脸上表情怎样?会流露怎样的眼神呢?”就是根据这一特性设计的。教师要选择有趣的字词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独特的思维活动。

三、联系经验, 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

【案例】在教学《狼和鹿》时, 组织学生体验“恨透”一词。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狼的图片并提问:“你都知道它的哪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学生马上争着回答, 狼和小羊、东郭先生和狼、小红帽等, 显然孩子们脑海中的童话故事出现教育合力了。“那么, 你们对狼有着什么样的感情呢?”几乎是异口同声:“恨!”“文中凯巴伯森林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学生马上找到“当地居民恨透了狼。”因为有了情感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就走进了文本, 接下来研究“为什么恨、怎么恨、恨的结果”学生都感同身受, 仿佛自己就是凯巴伯森林附近的老人、妇女或孩子。

【思考】体验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优势早已被同行们公认, 在字词教学中, 同样散发出其特有的魅力:创设情境, 引发体验, 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歌曲、图片等, 如上面案例中多媒体出示狼可怕的图片, 当然, 也可以像上例那样用一个话题切入“同学们, 在你的记忆中狼是什么形象?”;角色扮演, 个性体验, 如让孩子们扮演凯巴伯森林附近的老人、妇女或孩子, 让他们想象那里的人们会对狼说什么;对话感染, 互动体验, 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旁观者, 去劝说人们, 别再捕杀狼和鹿的其它一些天敌了, 通过对话活动加深内心的体验。

浅析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策略一二 篇9

本学期, 笔者于教学中在理解词语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现将其中的点滴感触阐述一二。

一、理解课文中一般词语的方式方法

1.拆词法理解词义

即通过理解构成词语的字的意思, 来理解词的意思。这样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思索”先理解“思”, 思就是思考, 再理解“索”, 索就是探索, 那么“思索”就是思考探索的意思。

2.比喻法理解词义

对于一些偏正结构的词语, 前后结构之间是一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 有些词语本身就是很生动、形象的, 往往可以采用比喻法来理解。如“珍惜”, 可以理解为怎样的爱惜呢?像珍宝一样的爱惜, “珍”是表示爱惜的程度的。如“苗条”“雪花”均可用比喻法理解。

3.引申法理解词义

在理解词语时, 不仅要注意对词的本义的理解, 还要注意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 词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如“加油”原指添加油脂“, 为运动员加油”则引申为鼓励、鼓劲。

4.借代法理解词义

有的词我们不能拘泥于本身字义来理解, 它往往是一种借指。如“笔墨”借指文章、文字, “矛盾”借指俩人的隔阂、斗争。还有一些特殊的词的理解, 也要对学生讲解到位。如“人物”通常指人, 而没有“物”义。在这里, 词语的意思只是部分语素义。又如, “老师”的“老”不是表示年纪大, 而是带有亲切、尊敬的意味。

二、明晰关键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

所谓关键词语, 就是指对文章表情达意最紧要和能够在关系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其在课文中的位置可以借助以下几个途径找到。

1.借助课文中的“泡泡”

精读课文中插入了一些“泡泡”, 文中有些“泡泡”就是以学习伙伴的身份指出了理解课文中关键词语的方法。

如三年级下册第15课《争吵》中有这样一个“泡泡”: “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这个“挨”就是一个关键词语, 在教学中, 不但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挨”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还可以尝试积累、运用, 学习表达。再如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中有这样一个“泡泡”:“联系上下文, 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这个“迫在眉睫”就是一个关键词语, 在教学中, 就要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读书方法。

2.借助课后思考题

课后练习题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 或用举例的方式, 鼓励大家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就隐含在课后练习题的答案中。

如三年级下册第6课《燕子专列》一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读读下面的句子, 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寒么, ?顶听着到消息后, 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 冒着料峭的春找冻僵的满燕天子飞。”舞在的教大学雪中, 踏就着可冻以得借坚助硬这的道山思路考, 题四, 处引寻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思考、深刻理解“纷纷”“四处”“冒着”“顶着”“踏着”词语的意思与内涵。

3.课文中反复出现、表达中心思想的重点词语

课文中有的词语反复出现, 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 反复出现的词语也是课文中心思想的所在。

如四年级下册第6课《万年牢》一文中出现了三处“万年牢”。在教学中, 就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三处“万年牢”分别进行体会, 先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的意思, 再说说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

4.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一些词语

细节描写在文章描写中的地位看似闲笔或赘笔, 信手拈来, 无关紧要, 可有可无, 但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和安排的, 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 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 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阅读教学, 就应该引领学生抓住课文细节描写的词语。

如四年级下册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从聋哑青年的外貌描写和他看鱼、画鱼的神态、动作描写, 你体会到青年什么特点与品质?

上一篇:空气悬挂的试验研究下一篇:美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