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词语

2024-07-05

文化词语(精选12篇)

文化词语 篇1

英汉语言中色彩词汇及用语的运用受到各自文化的影响。由于英汉语言习惯不同, 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和风俗, 赋予词汇色彩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或引申意义也不尽相同。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色彩词汇及用语所代表的事物赋予了某种感情和态度。如红色在汉语文化里通常代表喜庆, 而英语文化中red也有相应的涵义, a red letter day, the red carpet。但是red在英语文化中的涵义有些与汉语红色是不能对应的, 例:The little money that was available was tied up in bureaucratic Red tape.red tape (官方的) 繁文缛节 (贬义) , 源自律师和政府官员用红带子来系他们的文件和记录, 指繁琐的手续, 因此这句话应理解为:可支配的那点点钱都花在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上了。可以看出, 两种语言文化中表示相同色彩的词汇, 有时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联想。

一、红色与red

(一) 无论英语文化还是汉语文化, 红色与red常让人联想到庆祝或喜事。

英语中a red letter day (喜庆日或纪念日) 的涵义源自日历, 平常的日子印成黑色, 而圣诞节等节假日则印成红色。例:My father said that the day I was born was a red letter day for him.我爸爸说, 我出生的那天对他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Red carpet (隆重的接待) 的涵义是指传统的铺红毯来迎接客人。例:They needn’t expect to be given the red carpet treatment, this is a factory, not a county club.他们无需指望会受到隆重欢迎, 这里只是个工厂, 而不是乡村俱乐部。to paint the town red (狂欢、胡闹、饮酒作乐) , 例:Because of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Miss Chen is going to paint the town red with her friends next week.因为大学毕业, 陈小姐打算下个星期和她的朋友们大肆狂欢。

然而, 许多汉语中象征喜庆、吉利的带“红”字的词语与英语中red无关, 不能直译。例如:红榜 (honor roll) 、红利 (bonus) 、红娘 (go between) 、开门红 (to make a good start) 等。

(二) 英汉语言文化中红色与red也有某种情感的联想意义。

例如表示羞愧和尴尬的“脸红”, 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to become red-faced, her face turned red。例:Schools are failing to provide children with proper sex education because red-faced teachers are too uncomfortable with the subject to talk about it, a survey claims.一项调查表明, 学校无法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性教育, 因为易害羞的教师对此类话题感到十分不自在以至于不愿谈及它。表示气愤和激动的词语也都与红色和red有关。“吵得脸红脖子粗”、“气得涨红了脸”, to see red (怒不可遏) , waving a red flag (激怒某人) , a red rag to a bull (激怒人的事物) 都与用红布斗牛有关。例:It always causes me to see red whenever he tells a lie. (他只要一说谎, 总是引起我的愤怒。) Saying something cannot be done is like waving a red flag in a boss’s eyes. (说某件事无法完成, 就是在惹老板生气。) What Andy has said and done are like a red rag to a bull for Lora.She immediately brings up the idea of breaking up. (安迪的所说所为激怒了劳拉, 她立马就产生跟他分手的想法。)

(三) 英汉语言中红色与red都有与共产主义、共产党及革命相关的联想意义, 但是褒贬含义不同。

例如:红卫兵 (red guard) , 红军 (Red Army) 。英语中Red (R为大写) 常被用作“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的代名词, 含有贬义, 意指“赤色分子”。例:“Red songs are mostly about revolution and the violence, ”he said.他说:“红色歌曲大部分是关于革命和暴力的。”

(四) 英语中red的某些涵义与汉语红色没有相应的联想意义。

Red tape指繁文缛节, red cap指宪兵 (英国) 和搬运工 (美国) , red meat指牛羊肉, red-light district指妓院, 色情区, the red指赤字, 源自记账时用红色记录亏损数字, to get into the red指负债, to get out of the red指还清债务。例:This money will get me out of the red.这笔钱可以让我还清债务。

此外, 红色在汉语文化中常象征“吉祥”, 而red在英语中则有“不祥”的涵义。red ruin指火灾, Red Alert指空袭警报, red battle指血战, Red Cross (红十字) 是为战争和其他暴力局势的受害者提供人道保护和援助的国际人道主义保护标志, red handed (现行, 正在作案) 。例:I think my boyfriend is having an affair, so I want to go home and catch him red-handed. (好像我男朋友有外遇了, 我要回家抓他个正着!)

(五) 汉语文化中红色的某些涵义与英语文化中red并无相关。

红糖是brown sugar, 红茶是black tea, 眼红是greeneyed, green with envy, 表示嫉妒。例:We were all green with envy when we learnt that Tom has got a date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on campus. (当我们知道汤姆和大学的校花约会后, 都羡慕极了。) 古代汉语文化中与红色有关的词语常用来代表面容姣好的女子:红颜 (a beauty) 、红粉佳人 (pretty in pink) 等。例:你的室友依然相信魔法和红颜知己。Your roommate still believes in magic and soul-mates.此处“红颜知己”是指建立在精神上独立、灵魂上平等, 并能够达到深刻共鸣的异性朋友。

二、白色与white

(一) 在英汉语言文化中, 白色与white的联想意义有一些是相近的。

1. 纯洁、清纯、无辜的联想。例如, 汉语中的“洁白” (purity) , “清白” (innocence) , 英语的white soul (纯洁的心灵) , white wedding (新娘穿白色礼服的婚礼) , white valentine’s day (白色情人节) 。最初, 3月14日是没有命名的, 与2月14日一样都叫做“情人节”。后来, 人们为了把两个节日区分开来, 便将3月14日定为“白色情人节”。白色在欧洲国家看来是纯洁、清纯、有灵性的, 就好像年轻的少女一般, 也很像西方人结婚要穿白色婚纱。于是就有了“白色情人节”的名称。White lie指无恶意的谎言。例:Sometimes it's better to tell a white lie than to tell someone a painful truth (有时告诉别人痛苦的真相还不如说个谎) 。

2. 都有一事无成, 没有价值的涵义。汉语“白跑一趟”, “白费力”指出力而未达到效果, 徒劳往返。例:他想粉饰事实, 但那是白费力。He tried to varnish over the facts, but it was useless.“白送” (free of charge) 指不附条件地送掉, “白丁” (commoner) 指平民百姓, “白痴” (idiocy) 指智力低下, 言行不合情理, “小白脸” (toy boy) 指外表漂亮的青年男子, 爱打扮风流, 有一种意义只依靠女友或妻子提供经济支持的男性, 带有贬义。例:他是个吃软饭的“小白脸”, 因为他已经被一个富婆包养了五年了。 (He is a toy boy because he has been kept as a lover by a rich old woman for five years.) 英语white elephant指无价值而累赘的东西 (带有贬义) 。The venture has been widely dismissed as a$264 million white elephant.普遍认为该2.64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华而不实。White hope意为被寄予厚望的人, 有时暗含讽刺意味。The white hope of the England side had been given out (英格兰队的台柱已被判出局) 。

3. 都有反动的涵义。如“白色恐怖” (white terror) , 指反动统治者所发动的暴力恐怖活动。在目前的中文语境中, 它往往被用来指中国国民党的蒋介石政权执政期间曾经实行的恐怖统治。在美国, 它则用来指麦卡锡时代的反共恐慌。白色恐怖现在也指医院和医生道德败坏, 敲诈勒索病人的行为, 以及乱扔塑料袋, 塑料包装等污染环境的现象。例:During the reign of the white terror, many progressives fell victim to the secret police. (在白色恐怖时期, 许多进步人士成为秘密警察的受害者。)

(二) 一些汉语文化中有“白”字词语的联想意义无法与英语中white对应。

1.在汉语文化中, 白色是无生命的表现, 象征死亡, 凶兆。古代为死者办丧事是家属要披麻戴孝 (穿白色的孝服) , 至今人们把丧礼就做办“白事” (funerals) 。“白旗”, “白”指失败, 战斗中失败的一方举白旗投降。“文革”期间的常用词“白专道路”, “白”是政治概念, 指反对社会主义, 坚持个人主义。京剧中的“白脸”, “白”意为性情奸诈, 如曹操。

2.汉语中白也指肤色白皙, 引申涵义如京剧“白脸”的太监;“小白脸” (pretty boy) 的另一种意义指外貌非常清秀俊美的男性, 与粗犷威猛的男性相对, 无贬义, 侧重于强调男子长相之美;“白面书生”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 。例:那可有啥办法?咱们白面书生手无寸铁。What can we do?We are pale faced intellectuals with no weapons in our hands.

3.“白”还有空白、缺少、落后的涵义, 例如“白手起家“, 形容原来无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出一番事业。也做“白手兴家”、“白手成家”。“一穷二白”形容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比喻基础差, 底子薄。例:很难相信这个造纸厂仅仅是在几年前白手起家办起来的。One can hardly believe that this paper mill was started from scratch only a few years ago.

4.白色有时关乎颜色, 却与英语中white无缘。如:白菜 (cabbage) , 白熊 (polar bear) , 白蚁 (termite) , 白水 (plain water) , 白天 (daytime) , 白发 (grey hair) , 例:50年前的年轻人, 现在已经白发苍苍了。These people who were young fifty years back are now grey-headed.白眼 (supercilious look/dirty look) 表示鄙薄或厌恶, 例:她很不高兴地白了我一眼。 (She gave me a dirty look.) 由于人长得丑, 他总是遭人白眼 (Being ugly, he was always treated with disdain) 。

(三) 英语文化中有white的合成词用于表达西方社会约定俗成的联想意义, 与汉语文化中的白色并无对应。

White-collar crime (商业诈骗) 指一些以非暴力的欺诈、瞒骗或违反信用为手法的非法行为。A white night (不眠之夜) , white trash (没文化的穷苦白人, 贬义) , white sale (大减价, 尤指床单;枕套等白织物) , white coffee (加牛奶的咖啡) , a white slave (被拐卖为娼的白人妓女) , a white Christmas (下雪的圣诞节, 不下雪的圣诞节为a green Christmas) , 例:People who like snow, but live where it is warm can only dream of having a white Christmas. (那些喜欢雪但是住在温暖地区的人们只能梦想拥有一个下雪的圣诞节。) the white feather (害怕, 胆怯, 源自斗鸡露出脖子后白毛以示认输) , 例:Pull yourself together, do you want 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 in front of these people? (振作起来, 难道你要在这些人面前显示胆怯吗?)

三、黑色与black

(一) 英汉语言文化中, 黑色与black都有表示不好、邪恶事物的联想意义。

Black与“黑”对应, 都有邪恶的涵义:black list (黑名单) , black money (黑钱) , black market (黑市) , black hearted (黑心肠) 。black与“黑”不对应, 但是都有不好、不祥的涵义:a black day (倒霉的日子) , a black look (反感的表情) , a black comedy (悲情喜剧) , a black sheep (败家子, 害群之马) , 例:As the owner of the factory I’m like the head of a family, and as such I can’t allow any black sheep among my employees. (我在厂里好比是一家之主, 我不能容忍那种害群之马。) a black spot (事故多发地段) , 例:This region has been a black spot for unemployment in recent years. (这地区是近年来失业率很高的地区。)

(二) 英语文化中, black也有中性的涵义和好的联想。

例如:in black and white (白纸黑字, 黑白分明) , 例:This letter’s from your mother saying she agrees to your coming with me.Now we have it in black and white. (你妈妈的来信说她同意你和我一起来, 现在我们就有白纸黑字为凭了。) black coffee (不加任何修饰的咖啡, 指不加糖和牛奶) ;black与黑人有关, black boy指黑人男孩, black power指黑人人权运动。黑色在英汉文化中都代表庄重, black suits指黑色礼服。黑色与black都有好的联想意义。商业英语中in the black表示盈利, 与in the red涵义相反, 都源自记账时记录数字的颜色。例:Our company was in the black last month. (我们公司上个月盈利不少。) 汉语文化中的京剧“黑脸”有刚正不阿之义, 源自宋代清官“包青天”, 但英语blackface却是指扮演黑人的白人。

此外, 汉语中“黑”也是政治概念, 有“反动”的联想意义。“文革”中, 极左观点流行, 往往称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为“黑五类”, 多系不实之词。这种涵义显然无法与英语black对应。例:“文化大革命”中, 由于是“黑五类”子弟, 因此两次被拒于校门之外, 无法上学, 只能去放牛。 (Born into a rural land-owning family, Yu was twice ejected from school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espite topping the class, and spent years herding cows.)

通过对英汉语言中基本色彩用语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英汉语言中相同的色彩用语联想产生于相同生理机制对色彩的反应。而不同的色彩用语联想则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有关。英汉语言文化中的色彩用语的文化联想像一面镜子, 真实地反映了各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 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从而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华驹.21世纪大英汉词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2-1.

[2]李庆明, 黄勇.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第1版.

[3]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4.

[4]姚乃强, 译.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 2008-10-01, 第1版.

[5]刘润青,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出版社, 1989.

[6]阮智富, 郭忠新.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12-1, 第1版.

文化词语 篇2

1、 【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文化水平低。

2、 【孤陋寡闻】——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3、 【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4、 【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5、 【一得之见】——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6、 【末学肤受】——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7、 【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8、 【不辨菽麦】——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9、 【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10、 【目不识丁】——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11、 【粗通文墨】——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12、 【绣花枕头】——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

13、 【无能之辈】——笨拙、没有能力或容易犯错误的人。

14、 【蒙昧无知】——蒙昧:知识未开。没有知识,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

15、 【不辨菽麦】——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16、 【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17、 【五谷不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18、 【浑浑噩噩】——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原意是浑厚而严正。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19、 【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20、 【碌碌无能】——碌碌:平庸、无能的。平平庸庸,没有能力。

21、 【末学肤受】——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22、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3、 【管窥筐举】——比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中英红色词语的文化异同及翻译 篇3

【关键词】红色 文化内涵 象征意义

一、引言

在世界上有无数的色彩并各有其特点。每一种不同的颜色还被人赋予了超出其本意的丰富内涵,被生动地反映在语言中。在翻译、语义、文化等各个方面了解色彩的内涵是语言的基本研究之一。虽然在不同语言中,色彩词汇的数量是不同的,但他们有很多相同之处。因为民族文化习俗,地理位置,历史,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想方式,语言所蕴涵的意义、承载的信息也不一样,所以色彩词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蕴含着不同内涵,并且充分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所以从文化角度看红色词语的不同释义是很有必要的。

二、中英文红色词语的不同点

1.词语表达形式的异同——红与red不对等。

(1)英语中的red译为汉语时的表达差异。Red eye指的是低质量的威士忌酒,喝少量这样的酒会使人眼睛变红,所以我们叫它红眼,但它和“红眼睛”没有任何关系;red chicken,指的是海洛因;在球类比赛中,例如足球,篮球等,只要球员犯规,裁判就会出示“红牌”;英语中red tape字面意思是“红带子”,这个词源于17世纪前英国政府用红带子来捆扎公文,现引申为官样文章、官僚作风或繁琐手续。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如:paint the town red欢庆,seeing red生气,be caught red- handed在犯罪现场当场被抓,red alert紧急警报。

(2)汉语中的红译为英语时的表达差异。Black tea指的是红茶,汉语中的红茶是针对茶水的颜色而言,称为红,而英语的表达侧重茶叶的颜色,使用black。眼红green- eyed,在英语中,green表示嫉妒 envious。红葡萄酒purple wine是就酒的颜色而言。在中文中的一些表示物体的名词中有红色的意思却在英语中是没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如:红利是赚取利润是喜庆的意思,而在英语中只是一个bonus表示利润,并没有带有感情色彩的欢乐。此外还有一些词语如:红糖brown sugar,红榜honor roll,红运good luck,火灾red ruin,红颜beauty。造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在于红色词汇常常因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别导致联想差异的产生。

2.生活在不同文化习俗和背景下的人们给予红色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生活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背景,最明显的是在结婚仪式上。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新婚夫妇常常穿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利的红色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是主色,新娘穿着红色的衣服,带着红盖头。红色“喜”字常常贴在窗户,门和墙上等,以显示好运。然而,在西方国家的婚礼仪式上,白色为主色,在西方人眼中,他们认为白色是纯洁,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是源自于英国国家的宗教故事Magi和Draids在基督复活时穿着白色的衣服。并且象征着爱情的纯洁,人们在特殊场合穿特别颜色的衣服,它是一种文化结果。经过长期的积累,它演变成一种文化沉淀,人们通过这种文化积累来表达或维持一种特殊的感情,或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寄托”。

三、中英文红色词语的相同点

1.本色意义的对应性。英语中用于描述事物本色的red所表达的概念与汉语具有相同的意思,都可以当形容词或者名词用。如:blood-red血红色;orange-red橘红色;peach-pink桃红色;red-carpet红地毯;red corpuscle红血球;red wine红葡萄酒。

2.外来词汇的对应性。汉语中许多词汇是有英语中的词汇翻译过来,保存了原来词汇中所隐含的比喻意义,并在长期的使用中成了约定俗成的,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如:red carpet的比喻意义是“迎接贵宾用的红地毯”,来形容铺上红地毯隆重欢饮之意,现在中国的走“红毯”被认为是荣耀象征;red clause或letter of credit翻译成“红条款信用证”,是由于当初这种条款在信用证上采用红色字样。

四、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对词义的理解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了解并掌握颜色词在不同文化中内涵的异同,对促进文化交流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对于颜色词的翻译方面,更涉及两种文化。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状况而形成的,有相当强烈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的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色彩,多了些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包慧楠.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彭秋荣.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l):61-62.

[3]邱春滟.颜色词所体现的中英文化差异及其译法[J].学科教学在线,2008:123-124.

[4]曾祥文.英汉“红色”之文化内涵差异对比[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75-76.

方言词语的民俗语源与文化背景 篇4

诚然, 由于王朝更替、人口迁移、商贸联系、地区间交往等因素, 汉语言一直处于不断的流转演变过程中, 并逐渐形成了以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和粤语为主体的七大方言系统。在各地的方言中, 我们不仅能窥见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事实的地域文化印记, 而且会发现一种方言系统将某些不属于其地域特点的词汇融合进来, 成为与自己方言融为一体的组成部分。譬如, 考之四川话, 能够发现许多至今仍活跃在民间口语中的“出轨”词汇, 它们词义演变的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解中国历史上各地域间经济、文化交流和互相影响的路径。

四川方言曾因郭沫若、李劼人、沙汀、艾芜等人的文学作品和电影《抓壮丁》等而闻名于世, 今又以“樊傻儿”系列———《傻儿师长》、《傻儿军长》、《傻儿司令》等方言电视剧和足球场上的“雄起”、“下课”等词汇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 本文拟对四川的部分方言词语的语源进行初步的分析。

“摆龙门阵”在四川方言中有“聊天”、“闲谈”之意, 其语源在川东渠县一带有着这样一种说法:唐朝皇帝曾敕封张世贵为统帅, 让薛仁贵做他部下。张世贵看出薛仁贵带有“龙气”, 是个不简单的人, 于是眼红 (嫉妒) 薛仁贵, 只让他当了个伙头军。一天, 皇帝前来检阅, 下诏要看五花八门的阵式, 张世贵想尽苦方 (想方设法) 也莫 (无) 法满足皇上的要求。关键之时, 薛仁贵自己站出来, 摆出了符合“龙意”的阵式。民间还传说薛仁贵是天下带有“龙气”的白虎星下凡, 而这个带“龙气”的薛仁贵的将才被张世贵“□[men]” (□表示该方言字没有对应的汉字可写, 用□代替;[]表示该方言的大致读音。以下类似内容均为此意) 起来了。这个传说后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后逐渐引申出“聊天”、“闲谈”之意。同时, “□[men]”也写成了“门”, 这就是把“聊天”称为“摆龙门阵”的语源之一。关于“摆龙门阵”的得名, 成都等地却有另一种说法:人们在闲暇之时喜欢聚集在龙门子 (院子的大门) 里聊天闲谈, 于是便把在龙门子内闲聊称为“摆龙门阵”。后来词义扩大, 也泛指一切的“聊天”、“闲谈”。以上的材料皆系实地调查所得, 这些说法的可信度姑且不论, 但至少提示我们:民俗与方言词语的关系很密切, 对探究方言词语的来源有很大的帮助。又如:

拜客:在方言中特指婚礼中新娘拜见客人, 后亦泛指一般的拜见客人。见于成都等地。

打圆凿:本指木匠用凿子凿一个圆形的洞, 后比喻有的人在遇见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明察暗访某人时, 为被查访的一方说好话;亦泛指替别人说好话。见于渠县、达县、成都等地。

敲破锣:本指敲击破烂的铜锣, 后比喻在遇到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明察暗访某人时, 说被查访者的坏话;亦泛指说别人的坏话。见于渠县、达县等地。

垫背:本指装验死人时在其背上垫塞一些东西, 后指代人受过。见于成都、自贡、渠县、达县、重庆巴南区等地。

收尸:本指尸体因失去水分而逐渐萎缩, 僵硬挺直, 后指带有较多水分的东西因逐渐失去水分而凝固干硬。见于成都等地。

炒回锅肉:本指川菜的一种做法, 后指事情因做得不令人十分满意或不成功而重做。见于成都、自贡等地。

盖面菜:本指请客时摆放在菜面上的质量较好的、做工精美的菜肴, 后指出色、漂亮的人或物。见于成都、自贡等地。

吃□[gen] (整) 心肺:本指一人独吃一副心肺, 后比喻全部独占某物。见于渠县、成都等地。

闪火:本指烧火做饭时中途火势突然减弱, 影响了煮饭的质量, 延长了煮饭的时间, 后比喻做事中途松劲, 从而影响到了事件事情的进度和质量。见于渠县、达县、成都等地。

吃福喜 (席) :本指在别人的喜宴上随便吃, 后指白吃、占便宜。见于渠县、达县等地。

端甑子:本指端走煮米饭用的甑子, 后指被雇主开除而失业;或专指霸占别人的妻子。见于重庆巴南区、自贡、渠县等地。

杂皮:本指由各种皮革混杂而成的皮子, 后指沾染各种恶习、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社会青年。见于重庆、渠县、达县等地。

敲沙罐儿:本指敲破沙罐, 后指被枪毙。见于渠县、达县等地。

砍路板儿:本指修路时拿着利器砍击路面, 使泥沙及混合材料结合紧密, 后指拦路抢劫。见于渠县、达县等地。

蚂寅儿:蚂蚁, 欲传其寅时开始出来活动。见于渠县等地。

夜食鹰:猫头鹰, 俗传其多在夜间觅食。见于渠县、开江、达县等地。

丁丁猫儿:蜻蜓, 一说其飞行时双翅平直展开与身体成“丁”字形, 其头部像猫头, 故得名。见于渠县、成都等地。

渠县有这么一句俗语:起心害心, 屙屎糊背心。意思是想害人整人, 结果反而自讨苦吃、自食其果, “害人反害己”。这句话的来历, 民间是这样流传的:张三是个做生意的, 李四是个务农的。两人住在同一个地方, 相处得很好。有一年栽秧的时候, 李四请张三帮忙。张三认为秧栽得深些才能活, 于是在帮李四栽秧时栽得较深, 但就因为栽得太深了, 秧苗等了很久才转青。李四默倒 (以为) 张三故意整 (收拾) 他, 就总想找个机会报复张三。莫得 (没有) 好久, 张三屋头家要栽高粱苗, 人手不够, 张三就请李四去帮忙, 李四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在栽高粱苗的时候, 李四为了报复张三, 就展劲 (使劲) 把苗朝 (往) 土里头按。哪晓得 (知道) , 高粱苗就是要按得紧才长得好、生得快。因此, 张三家的高粱苗没有死不说, 还结了大砣大砣 (穗子长粒饱满) 的高粱。李四见没有整到张三, 气得眼睛都红了。有一天, 李四趁晚上莫得 (没有) 月亮, 他悄悄跑到高粱地, 按倒高粱吊吊 (穗子) , 解开裤子就朝吊吊 (穗子) 上屙起屎来, 想靠这俟 (这样做) 出口气。等他屙完屎, 站起来正要拴裤腰带, 冷不防高粱杆一下弹了起来。大热天, 他又没有穿上装, 那高粱吊吊 (穗子) 上的臭屎, 就擦到他背壳壳 (背部) 上, 从下到上糊了满背心。从那以后, 这句“起心害心, 屙屎糊背心”的俗语就在团转 (周围) 传开了。

再如:

以前渠县人多用碓窝舂米, 过年过节也兴“耍狮子”。所以, 渠县才会有这么一句歇后语:顶起碓窝耍狮子———费力不好看。类似的歇后语等熟语还有:

黄泥巴揩屁股———倒巴一砣。意为想占便宜, 结果自己反而受损失, 与“偷鸡不成, 反蚀把米”意思类似。见于渠县等地。

耗子尾巴熬汤———没多大油水。因耗子尾巴小, 熬汤油水不多, 比喻没有多大好处。见于渠县、达县、成都等地。

茶馆儿头的龙门阵———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比喻漫无目的地闲聊。见于成都等地。

赖疙 (客) 宝爬花椒树———不怕麻□□[gaga], 比喻吹捧、奉承人时不怕肉麻, 含贬义。见于渠县、开江、成都等地。

十个说客, 当不到一个戳[duo]客———指很多说好话的人抵不到一个说坏话的人造成的影响。见于渠县、达县等地。

又歪又恶, 又不吃豆芽脚脚———形容人又凶又恶。见于渠县、成都等地。

不为那窝草, 不得死那头牛———本指牛是为了吃那棵草才摔死的, 后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才付出特定的代价。见于渠县等地。

收鬼放鬼都是你———本指巫师做法时收回和放出鬼邪之类, 后指一个人说话办事反复无常, 成败都取决于他。见于渠县、成都等地。

脑壳大, 好做瓢;屁股大, 好烧窑———本指大脑袋可以做舀水用的瓜瓢;臀部大的妇人, 善于育胎。因当地将“怀胎”称为“装窑”, “育胎”称为“烧窑”, “生小孩”称为“垮窑、出窑”。见于开江等地。

从以上的一些方言例子中可以看出, 汉语方言是汉语在历史发展中的地方变种, 造成这种与共同语不同的外部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地域历史文化因素, 其来源主要是人民群众从生活中提炼总结的结果。正由于此, 许多方言都具有通俗易懂, “话丑理端”的特点。四川方言词语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不少词语的产生和流行, 实际上是历史文化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在语言词汇上的沉积。历史文化直接引起了一部分四川方言词语的产生。从分析以上罗列的材料可见, 探究方言词语的语源, 绝不应只拘泥于语言的内部研究, 还应该结合其产生的一些文化背景。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指出:“语言学的研究万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 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 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 阐扬语言学的原理。”这就是说:“语言不会脱离文化而存在, 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1.

[2]王松柏.浅析部分四川方言词语的民俗语源[J].达县师范高等专业学校学报, 2000.9.

[3]高梧.民间文化研究[M].巴蜀书社, 2005.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 1989, 9.

民俗文化词语英译方法论文 篇5

摘要: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尝试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朝着跨学科的方向发展。而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文化研究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恰当的结合点。结合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文化翻译观,在介绍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文化层面对绵阳民俗文化词的英译进行研究,并通过例证来阐述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具体方法,以期对民俗文化词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具体方法

一、文化翻译观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的翻译研究开始转向文化层面。翻译研究在借鉴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翻译定义及翻译的过程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新的阐释。首先,翻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还涉及众多的文化因素。同时,翻译现象也可以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来解释,这也正是文化研究带来的益处。从文化层面来探索翻译研究,使翻译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也更富有成果。同时,随着翻译研究不断向纵深深入,文化的内涵也得到不断地深化。“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的相互借鉴和相互渗透”[1],给两个学科的发展都带来的新的活力。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及勒费弗尔等人充分吸收了西方文化研究的成果,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文化转向。巴斯奈特从文化因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起作用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植于文化之中,是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交流。文化翻译观的核心内容包括:

(一)翻译的实质与目的

巴斯奈特指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2]。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词、句子或是语篇,而是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因此,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的传递,是译者用译作再现原作的一种文化交际活动。关于翻译的目的,文化翻译观指出,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在传递语言信息时进行文化移植,从而使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得到交流,最终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翻译的基本原则与评价标准

文化翻译观指出“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文化传真”要求译作要从文化的角度准确再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即把原作中的文化信息在译作中忠实地体现出来。文化翻译观还提出,翻译的评价标准与文化紧密相关,“翻译不应仅仅对原语文本进行描述,还应显示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3]。文化功能等值具体来讲“是要使译语读者在译语文本中所获得文化信息的效果,要与原语读者在原语文本中所获得文化信息的效果对等”[4]。也就是说,文化翻译观把原语文本传递到译语文本的文化信息的信息度作为翻译的评价标准。

二、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必要性

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研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凸显不同地区民族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绵阳作为九环线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其悠久的历史位置使这座城市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如“洞经音乐”“大兴花灯”“梓潼阳戏”等。绵阳民俗文化产生于绵阳民间,并逐渐成为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同时,它在整个巴蜀民俗文化的格局中也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对绵阳民俗文化翻译的研究既有利于促进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播,又有利于促进区域民族文化的传播。其二,由于民俗文化词是民俗文化在语言文化方面的体现,因此,民俗文化翻译的过程主要是民俗文化词的翻译过程。民俗文化词主要指表达各民族物质文化和社会习惯的词语。学者丁树德指出:“民俗文化词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不但内涵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民族语言特色”[5]。民俗文化词的语言特点对翻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翻译是涉及两种语言的文化交际活动,两种语言本身就属于不同的语系,有着各不相同的特征。在民俗文化词翻译实践中,既要考虑汉英两种语言本身各不相同的特征,又要考虑将民俗文化词中所特有的浓厚民族色彩恰到好处地翻译出来,这样的翻译过程是难中之难。如绵阳民俗文化中特有的“沙噶”“云云鞋”“邛笼”等民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为本民族本地区所独有,在其他语言中难以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这些民俗文化词的翻译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对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翻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三、绵阳民俗文化词语英译的具体方法

巴斯奈特在谈及译者的任务时,指出“译者不仅要完成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任务,还要完成文化信息的诠释和传递任务”[2]158。我国学者李建军也指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将原语中陌生的文化信息转换为译语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信息”[6]。因此,在进行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具体实践时,译者应不拘泥于民俗文化中词所表达的字面意思,要正确并深刻理解民俗文化词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文化内涵,并将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与原语文本对原语文化读者相同的效果,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下面笔者就对绵阳民俗文化词英译的具体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对应法

对应法也就是传统翻译理论中的直译法。“对应”发源于西方,主要指“语源亲属关系产生的语义或语形对应”[7]。使用对应翻译法的前提是原语中的词语与译语中相对应的词语在基本概念上所指基本同一或相近。汉英词语间的对应转换是存在的,并且“最佳对应可以达到义形兼备的程度”[7]469。绵阳民俗文化词中一些词语在译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并在基本概念上所指也基本同一。这种情况下,译者就可以采用对应法来翻译这类民俗文化词,在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的基础上,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同时,译者在采用对应法时,译者应掌握以下规范:(1)选择必须在“对应的`语义范畴内”[8]进行调整,不能不顾对应词语的基本概念。(2)选择必须顾及“可读性的要素”[8]145,如含义清晰等。例如:“葫芦雕绘”,“葫芦雕绘”主要分布于绵阳周边的乡镇地区。“葫芦雕绘”的特点是题材广泛,写实又富夸张,传承又求变异。“葫芦雕绘”选用上等葫芦,采用雕刻、镂空、彩绘、烙绘等手法在上面雕绘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刀法细腻,线条流畅,蕴藏着厚重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葫芦”与“雕绘”在译语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而且基本概念所指基本同一,因此,采用对应法将其译为“GourdCarvingandPainting”就可以正确完整地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再如,“烟火架”,绵阳江油重华乡“烟火架”是一种传统烟花。是以纸、竹为基本原材料制作,以火药或火硝为动力,燃放时可燃烧、发光。因燃放时常常悬挂于木架上,故名“烟火架”。“烟火”与“架”在译语中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因此,采用对应法将其译为“FireworkStand”也能够使译语文本与原语文本做到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

(二)阐释法

阐释法实际上是“以释代译”,即将原语中的所指以适度的、恰当的方式来加以解释。具体来讲,阐释法就是在双语转换中,“用译语给原语的可译性障碍点作注释,以利于译语读者理解”[8]156。阐释法是在难以取得原语与译语对应契合时最常用的译词法,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意译代偿手段。绵阳民俗文化词中一些词语在译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同时,按照字面翻译又无法完整清楚地表达原语的文化信息。因此,在翻译这类民俗文化词时,一般采用阐释法。阐释法通常用于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将整个民俗文化词隐去,“只加以解释,译其大意”[8]156。例如:“邛笼”,“邛笼”是绵阳北川羌族的碉楼。碉楼多呈六角形,也有八角、十二角的,高度在三层以上,多数用来御敌或贮存粮食。“邛笼”一词在译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直接将其译出,又使译语读者难以理解。因此,采用阐释法将整个词语隐去,加以正确的解释,将其译为“BlockhouseofQiangEthnicMinorityforself-defenseagainstenemyorstorageofgrain”最为合适。再如,“上壳子”和“下壳子”,“上壳子”和“下壳子”是绵阳平武白马藏族乡的两个寨子,也是白马山寨现存最古老的寨子。这两处寨子分散在一高一低两座大山上,均属于白马藏族乡伊瓦岱惹村。采用阐释法隐去整个障碍点,将其译为“twovillagesofWhiteHorsePeople,locatedinPingwuCounty”也可以完整清楚地表达原语的文化信息。第二,并不隐去民俗文化词,而是“在文中加以保留,并以各种手段加以阐释”[8]156。例如:“龙舞”,又称作“盐亭水龙”,是绵阳盐亭县的人们抗旱祈雨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代表性传承人刘世龙所耍水龙共有九节,用竹篾、棕片、棕丝编织而成。耍水龙的队伍由数十人到数百人组成,并以打击乐器伴奏,随行群众高唱歌谣。采用阐释法先将其译为“DragonDance,prayforrain”,译文中并没有隐去民俗文化词,而是在文中保留,将其译成“DragonDance”然后再加上阐释“prayforrain”。这样,才能将词语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完整地展示给译语读者。再如,“推杆”,“推杆”是绵阳北川羌族的一项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比赛时两人或两组人以一根木杆为器。一人握住木杆的一端,进攻者用力向前推,必须将防守方推出两尺以外才算获胜。如果译者将其直译为“PushRod”,译语读者只能理解出词语推木杆的字面含义,并不能了解是羌族一项特有的体育活动。因此,采取阐释法方法将其译为“Pushrod,atraditionalmasssportsactivityoftheQiangEthnicMinority”。这样,才能完整地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第三,以音译保留民俗文化词,再加以“类属性解释”[8]156。例如,“朝喜”和“朝呆”,“朝喜”和“朝呆”是绵阳平武白马藏族人的敬酒歌。白马人的敬酒歌有两种:一种是称为“朝喜”的一种敬酒歌,是给平辈客人敬酒唱的歌;另外一种是称为“朝呆”的敬酒歌,是给长辈和贵客敬酒的歌。在对“朝喜”和“朝呆”进行英译时,如果译者直接将其直接音译成“ChaoXi”和“ChaoDai”,译语读者将一头雾水,不能正确理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因此,采用音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将“朝喜”译为“ChaoXi”,thetoastsongstothepeerguests。将“朝呆”译为“ChaoDai”,thetoastsongstotheeldersandhonoredguests。这样,通过解释的介绍,译文才能完整地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达到与原语在文化功能意义上的等值。再如,“沙噶”,又称作擀毡帽,是绵阳白马藏族人头上戴的一种白色毡帽。毡帽似盘形,有荷叶边,由羊毛制成。如果没有加入适当的解释,直接将其的音译成“ShaGe”,译语读者将完全不能将其与帽子联系起来,很难了解原语的正确信息。因此,应将其译为“ShaGe,akindofwool-madewhitefelthat”,通过简单的解释说明,译文就能够正确地传递原语的信息,译语读者也能够完整地了解原语的文化信息,从而达到文化传真的目的。

(三)音译法

音译法属于汉字化的词语借用,是解决冲突式转换的一种方法。音译法的常用适用范围包括“专名翻译、民族特有事物名词以及特殊情况下某些名词的翻译”[9]。绵阳民俗文化词中的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英译都离不开音译。例如,“岐伯”,农历三月十七日是中医始祖《黄帝内经》作者岐伯的生日。每年的这一日岐伯故里绵阳盐亭县民众都会举办“岐伯行乡会”等民俗文化活动来庆祝岐伯的诞辰。活动当天,舞桃子、舞蚕龙、耍狮子等节目甚多,意在祈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采用音译法将人名“岐伯”译为“Qibo”,在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也能使译语读者正确理解词语的信息。再如,“郪江”,“郪江镇城隍庙会”是绵阳三台县郪江古镇的群众性民间朝拜活动,于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八举行。届时,四面八方的群众都会聚集在庙会,祈求平安。同样,将地名“郪江”音译为“Qijiang”也可以较好地传递原语的文化信息。

(四)替代法

替代也称为变换,从词法上说是易词而译,即“词语的基本概念并没有变,只是通过改换了一两个词来化梗阻为通顺”[8]159。替换是重要的功能代偿手段。当原语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时,就只好变换词将原语中的所指给予译语的命名。例如,“涪江号子”,在涪江绵阳流域,船工们每当逆流而上时,都会拉纤。船工们为了协调步伐、鼓舞士气,就在航行中即兴创作的节奏,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涪江号子”。而“号子”一词在英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但可用英语中的“chant”一词来替代,两者在不同文化中所表达的内涵意义相同,这样就实现了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内涵上的转换。

四、结语

翻译的本质是信息的传递活动,即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含的信息完整、准确地传递出来。民俗文化翻译的关键在于民俗文化词的翻译,民俗文化词翻译的重点又在于蕴含于词语中的文化信息的处理。这就需要译者在民俗文化词英译的过程中充分理解词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最大限度地消除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准确完整地传递民俗文化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译文与原文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词语探析 篇6

关键词:词语文化节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博曾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提出文化词汇并给其下了定义:“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他还对文化词汇的两大特点作了进一步解释:“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下面我们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词语入手,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其构词方式及文化意义。

一、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守岁、春联、拜年、年货、贺年卡、饺子、年夜饭等。这些词的构词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门神、鞭炮、春联、桃符、年画、年货、年夜饭、贺年卡、压岁钱。

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拜年、守岁、爆竹。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如:饺子。

(二)文化意义

由春节衍生的这些文化词语都传递着年味,与人们的所做所愿密切相关。“年”,《说文》:“谷熟也。《春秋传》曰:大有年。”甲骨卜辞中“受年”即为获得好收成之义。我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百姓最看重的,谷物成熟呈现一个周期,因此“年”是集时间词与收成义于一体。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春节全家人要团聚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将这些文化词语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文化意义。

(三)传统习俗

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人们整晚不睡,这叫“守岁”,除夕一过便是人们常说的“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强调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前一天,人们会贴年画、春联来装点房子,使整个节日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气氛。最丰盛的当属年夜饭,人们会准备不同种类的食物,边欣赏电视节目边享受美味佳肴。凌晨一到,人们便开始辞旧迎新,燃放鞭炮,迎接新的开始。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传说,每到初春叫“年”的魔怪就会来伤害人,为保平安,人们燃放鞭炮使其远离。春节这天,小孩子门会收到长辈的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都是吉祥平安的寓意。拜年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拜年方式变得多样化,短信、电话、邮箱、微信、微博替代了古老的拜年方式——向长辈磕头跪拜,向同辈拱手作揖,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贺年卡由古代的谒刺发展而来,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对春节最真实的写照。

(四)传统食物

春节的传统食物非饺子莫属。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此时饺子是药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辞旧迎新、寄寓美好,人们怀揣着新的愿望迎接新年,所以这些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年”“岁”“春”之义息息相关。

二、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晚上过,夜晚又称“宵”,因此得名元宵节。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猜灯谜、观灯、赏花灯、吃元宵、放焰火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动宾型。

(二)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点灯是汉明帝提倡佛教,对佛表示尊敬之举,流行至今。张灯最初是为人们的生殖目的服务,是祁子也是祁年。现在每逢元宵佳节,各大公园、商场都会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让人乐在其中,感受着节日氛围。

(三)传统食物

元宵节的代表食物是元宵,又称作汤圆,含“团圆”的意思。“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形状食物,可以包上各种不同口味的馅,煮熟或者炸熟即可。元宵节还在年节内,等于年还没过完,家家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都传达着美好的寓意。

三、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清明节一般在阴历三月份,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扫墓、祭祀、折柳、插柳等,祭祀构词方式属于联合型,其余均为动宾型。

(二)文化意义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最美人间四月天,一切生物都开始苏醒,焕发着青春与活力,清新明朗。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介子推与他患难与共,对重耳十分忠诚。后来重耳当了国君,要重赏介子推,此时介子推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不肯出来受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终不肯出山,抱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痛不已。为纪念介子推,将其被焚之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糟糕、蒸饼之类的寒食。由于寒食节也为传统祭祀的日子,与清明节相差一天,也都列入清明节之列。因此清明节主要内容是为祖上祭扫坟墓,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可以看出,节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四、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为“初”的意思,又叫端五节。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粽子、香包、彩绳、赛龙舟等,其构词方式分以下三种:

偏正型:香包、彩绳

动宾型:赛龙舟

附加式:粽子

(二)文化意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传说都与纪念诗人屈原有关。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屈原以是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原就这样离开楚国,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百姓为使屈原免受鱼虾侵食,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肉体。之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香药、朱砂、雄黄,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各异,玲珑可爱。

五、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endprint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俗语“月到中秋分外圆”,所以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月”有关,如祭月、赏月、拜月、月饼等,前三个词语的构词方式为动宾型,月饼构词方式为偏正型。

(二)传统习俗

中秋之夜,月明且圆,因此人们常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的正是团圆之义。至宋代,中秋节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月有关,当然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中秋正值赏月好时节,所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三)传统食物

拜月、赏月是传统习俗,当然少不了传统食物——月饼。传说月饼起源于唐初,但“月饼”一词最早在南宋文献出现。如今月饼的口味多种多样,中秋节馈赠月饼已成为一种礼节,这些都传达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一名来自《易经》八卦,将“九”定为阳数,两个九即为两个阳,所以称“重阳”。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其中登高、赏菊构词方式为动宾型,茱萸为叠韵的单纯词。

(二)文化意义

人们的所做都与所愿息息相关。相传重阳登高是为了祛除祸灾,健康长寿,加上重阳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之际,登高观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诗句,都真切地描写了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的文化传统。

七、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的初八,它是一个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腊祭、腊八粥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偏正式。

(二)文化意义

远古时期,汉民族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来祈求福寿。杜台卿《玉烛宝典》:“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以此来看,古代“腊”与“猎”同义。关于腊八粥,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在成道的前一天,为寻求人生之道,走遍名山大川,因长途劳累,饥渴难忍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用乳粥喂他,才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称为‘佛粥或‘五味粥。”现在的腊八粥也是放入各种各样的粮食及糖类、红枣,象征着五谷丰登。

八、结语

综上来看,传统节日有其自身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些方式都包含在所形成的文化词语中,使词语传递着文化色彩。只有结合文化,才能更透彻理解这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词语的真正内涵。汉语词汇是汉文化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我们必须从汉文化中找到相关词语的源头,寻根问底。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英语词语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篇7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这首先表现在它给词汇涂上一层文化色彩,因为词汇是语言信息的载体,语言中的文化及民族特点自然会由语汇反映出来。Wilkins指出:“词汇的学习涉及到词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对语言有这样的论述:“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

所谓文化内涵,是指英语词汇中与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及生活细节有关的词隐含或附加的意义。

1 英语词语中的文化反映

英语语言文字作为英美文化信息的载体深深地烙上了英美民族文化的历史印记。英语语言文字作为英美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了英美文化的许多方面。

1.1 词汇与文化特异现象

人类文化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的一面。由于英美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传统、价值取向等诸方面与其它国家的差异,英美的文化中有大量为英美国家特有,而为其它国家所无的特殊文化现象。

英国是一个君主制国家,贵族内由君主封给的爵位等级严明,称谓泾渭分明,如:duke,marquis,earl,viscount,baron,duchess,countess,viscountess等,这些均为英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美国黑人一直被称为“black”,这在那时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称呼。为了摆脱自卑心理,黑人提出了Black is beautiful,随后Black English,Black history,Black study Black think等一系列串带black的词语应运而生,black一词由此便被赋予了庄重的色彩。现在,美国人已基本上用African American取代了原来人们普遍习惯的表达Black American.

1.2 词汇与形形色色的社会心态

如果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那么各种各样的委婉用语更象一面反光镜,折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心理状态。

在英美这样崇拜青春的工业化国度里,人老珠黄会不值钱而将遭人鄙视或抛弃。英语中的“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在他们看来,年轻是美的,年老是丑的。正是因为恐惧老,所以英美人就千方百计忌讳“old”一词,而借用其它的词来委婉的表达“old”这一概念,如senior citizen,Elder Hostel,retirement home,adult community,nursing home,honeliness industry.

近年来,英美国家的同性恋虽已司空见惯,但由于同性恋所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和由此所遭受的种种排斥和非议,同性恋者不便将homosexual说出口,于是他们就用其它词来代替homosexual,争取同性恋解放运动成了gay liberation,同性恋争取的一切权利成了gayright,同性恋居住的社区便成了gaycommunity.

西方的政治生活也是产生委婉用语的肥沃土壤。为了掩饰事实,英美各个历史时期的政界都曾创造使用过大量的政治上的化妆词蒙骗人民群众,为统治阶级目的服务。当英国的劳资关系紧张,罢工风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时,将分明是labour strike(罢工)含含糊糊说成是industrial action(工业界的行动),conflict between labour and management劳资争端成了industrial dispute(工业界的争端),美国(水门事件)前后,官方为了掩盖这一政治丑闻,创造了大量委婉语以蒙骗公众,如明明是(窃听),却说成是intelligence gathering(收集情报),“窃听罪”也就成了光明正大的entry(进入)。

1.3 词汇与民族歧视

英语中由Dutch这个词组成的词组在许多用法上都含有贬义色彩,例如:Dutch act,Dutch courage,Dutch comfort,Dutch bargain,Dutch widow.Dutch wife竟然不是荷兰汉子的妻子,而是由藤或竹编制而成的睡觉用具。诅咒用语都离不开荷兰人:I’m a Dutchman if——(我要是——就不是人),“荷兰人”成了“不是东西”的代名词。

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削弱了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之后,法国又成了英国海外和扩张的主要劲敌,最终英国打败了法国。因此,Frenchman常被作为“易变无常,犹豫不决”的代名词。French lever在英国人口语中被用做“避孕套”的委婉用法。“不辞而别”叫做French leave。

英美民族对汉民族的偏见在英语中也多有体现,如Chinaman是美国人对海外华侨的蔑称;Chinaman’s chance(极其微小的机遇)引申的贬损之意来自当年美国加洲淘金热时中国勘探者的不佳运气。Chinese whispers在美语中指“误传”。

英语中受过“耻辱”的不仅仅是Dutch,French和Chinese,其它民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仿佛坏事都是由非英美民族的人干的,例如Italian hand(干涉),Spanish athlete(胡说八道),Greek trust(不讲信用),Mexican standoff(没有好结果的结局),Roman holiday(欣赏别人受苦的娱乐),go to the Jews(向放高利贷者借钱),turn Turk(叛变,堕落),Russian roulette(一种可怕的赌命游戏),即在左轮手枪的弹夹中放一颗子弹,任意转动弹夹,然后朝自己脑袋枪。Indian gift,我们不难猜透Indian giver(送东西给人而希望还礼的人)的心态。

1.4 词汇与社会偏见

英语中有些原表示普通人或劳动者的中性或褒义词语后来发展为贬义词,使词义发生变化。churl在中世纪英语的意思是“农民,乡下人”,现已演变成吝啬鬼和出身低贱的人。peasant由于是“乡下人,农民”,所以英国有钱阶层就认为peasant是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教养,因此,这个词便带上了“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的涵义。

1.5 词汇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各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它决定人们的价值取向,并影响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privacy在英美文化中有其特殊的价值。英美国家的个人价值至上论者对privacy看得很重,他们强调private affairs,private business,private concerns等一切与“个人的事”有关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应受到任何人的干涉。

1.6 词汇与自然、地理环境

英国四面环海,是个岛国。一个航海民族出行、谋生自然离不开船,英民族对船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英语中表示船的词语就特别丰富,像barge,barque,boat,brig,canoe,catamaran,ferry,fleet,freighter,ketch,merchantman,punt等等。

2 文化语境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中的文化痕迹和烙印是随处可见、比比皆是的。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语境对词语的影响,才能更加正确、全面地理解词义。下面分别就文化语境与词义、文化语境与习语典故的分析说明文化语境的重要性。

2.1 文化语境与词义

语言语境是受制于情景和文化语境的。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石是对文化影响最为敏感的一个层面。文化对词语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给词语涂上了一层文化色彩。这类受文化影响较深重的词语,常被称之为“文化负载词”(culturally—loaded words)。如politics,social science,community,lover,boyfriend,girlfriend等都有相当的文化负载。这类词语在英语中还有许多,如gay的本意为cheerful,merry和happy,但在今日谈艾滋病色变的美国,gay很容易使他们联想到“同性恋”homosexual。

若指那些“下流、粗俗”的影片,他们常有blue film,又如dog在英语中大多没有贬义,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行为。

例:You’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人老不学艺。)

2.2 文化语境与习语典故

习语典故常来源于《圣经》(Bible),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传说等。Europe(欧洲)—来自欧罗马公主(Europa)的名字,在希腊神话中,她被化作白牛的主神宙斯劫往克里特岛。Paris(巴黎)—来自希腊神话特洛伊王子帕利斯(Paris)的名字。他拐走美丽的海伦(Helen)引起特洛伊战争。Mars(火星)—来自罗马神话中战神马尔斯(Mars)的名字。Jupiter(木星)—来自罗马神话中主神朱庇特(Jupiter)的名字。就连我们最常用的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也分别来自神话中神的名字。此外,宗教是典故的另一个来源。在英语国里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许多典故来自基督教《圣经》中的事物和事件。例:He is just like a messiah.他犹如救世主。He is very much admired like a Moses who is loading his people.他像摩西首领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此外,要把握、了解这些熟语和典故,还应充分考虑到其特有的文化意义和联想意义。

如:To meet one’s waterloo惨败,To cross the Rubican渡过罗比孔河,Midas touch点金术。

综上所述,习语的起源充分地体现出了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性。

3 结论

本文一方面在词义的方面浅析了语境分析与语义转换的关系,指出在翻译的实践中,应把语境分析与语义分析和信息分析结合起来运用,以充分地理解原文,准确无误地完成语义的翻译转换。另一方面,阐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了解该民族的社会习惯和文化背景,以达到交际融通的目的,任何脱离文化环境的语言一定是支离破碎,片面和不完整的,只有从文化的大背景下透视语言,语言才是积极有活力和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任怀平.语境分析与词义转换浅析[J].跨世纪英语教学人才荟萃,1999,(4).

[2]孙洁.文化语境与词语的联想意义[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3]王建华.语境层级与语义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2).

[4]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5]蒋坚松.词义语境翻译[J].外国语,2000,(9).

[6]陈治安,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J].外国语,1997,(9).

汉英植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分析 篇8

美国人类学家Leslie White指出:“象征的意义产生并取决于使用它们的机体。……用约翰·洛克的话来说, 象征‘由于人的横加影响而获得意义’。”大自然的绿色是地球上生命的象征。人类与绿色植物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人类依靠绿色植物使自身得到延续和发展。人类用语言给植物命名。植物的名称经过人类的妙用, 使人类语言词汇丰富多彩, 语义生动形象, 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但由于时空环境、社会状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差异, 英汉民族通过对各种植物不同的观察体验, 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心理, 呈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 即使对同一种植物也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或价值标准。所以说, 汉英植物词语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不尽相同的。

二、以花草树木为喻体

千百年来, 人们不仅利用植物作为自己生存的物质基础, 而且根据它们的颜色、形状或习性赋予一定的喻义。以花草树木等为喻体述事喻理、抒情托志, 这在英汉语中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1. 汉语植物名称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 我国人民就有种花、赏花的习惯和咏花喻志的传统。在汉语中, 梅花象征高洁, 牡丹象征华贵, 菊花象征高雅, 红豆象征爱情, 雪莲象征珍贵, 松竹象征坚贞, 白杨象征倔强等。

我们用“昙花一现”比喻事物或人物出现不久就消失了;用“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还有“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 蓬勃发展, 而译成英语却是to grow like mushrooms。这是因为竹子不是英国本土生长的植物, 英美读者无法产生与中国读者相同的语义反应。汉语中还有源出于植物名的典故, 如语出 (唐) 王维《相思》诗的“红豆相思”, (清) 李汝珍《镜花缘》的“花香鸟语”和晋朝《晋书·符坚载记》中的“草木皆兵”等。

在中国的文化中, “松”这个词有着特殊的意义。早在两千五百年前, 孔子便赞叹:“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历代文人有不少咏松的诗句, 如“寄言谢霜雪, 贞心自不移” (隋·李德林) , “百尺无寸枝, 一身自孤直” (唐·陈子昂) 等。由于松树不畏风霜严寒, 人们将它同竹、梅并列, 称为“岁寒三友”, 又把它同竹、梅、兰一起称为“四君子”, 认为它们都代表着一种刚直不屈、孤高傲世的品格。由于松树四季常青, 人们又把它视作长寿的标志, 将它同丹顶鹤、梅花鹿放在一起, 赋予一种神奇的色彩。而在当代, 人们又把松树看作革命志士高风亮节的象征:“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陈毅)

在汉语文学史上, 也有志士仁人、文化大师以花草树木为题, 抒情托志, 写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曾以《桔颂》为题, 抒发自己不畏谗言、疾恶如仇、坚持真理的爱国志向;宋朝陆游以《卜算子·咏梅》为题, 表达他“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的高尚情操;毛泽东以“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诗句, 歌颂革命战争胜利的喜悦心情。此外还有, “寸草春晖”比喻父母的难以回报的亲情;“豆蔻年华”比喻活泼纯情的青春少女;“披荆斩棘”赞美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开拓进取精神。

2. 英语植物词语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植物词语也是数量众多、运用广泛、表现力特强。在英语中, lily (百合花) 象征纯洁;palm (棕榈树) 象征胜利;olive branch (橄榄枝) 象征和平;acacia (刺瑰) 象征友谊;Yorkand-Laucaster rose (红白蔷薇) 象征战争;white chrysanthemum (白菊) 象征真理;以yellowtulip (黄郁金香) 比喻没有指望的爱情;以scabious (山萝萄) 比喻不幸的爱情;以snowdrop (雪花莲) 喻指患难中的友谊;以zinnia (百日草) 喻指思念离别的朋友等。

还有以植物为喻体的成语短语, 结构简洁、形象生动, 联想丰富而喻义自明。例如, 用“gild the lily” (画蛇添足) 比喻多此一举, 徒劳无益;用“apple of the eye” (掌上明珠) 比喻珍爱之物;用“sour grapes” (酸葡萄) 比喻因得不到而故意贬低的事物;用“forbidden fruit” (禁果) 比喻非份的欢乐或因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用“under the rose” (玫瑰丛下) 比喻私下或偷偷摸摸的行为或勾当。

在英美文学史上, 有英国诗人彭斯脍炙人口的诗句“O 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啊, 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 六月里迎风初开。) , 以苏格兰高地上迎风摇曳的红玫瑰, 象征情窦初开不胜娇羞的少女, 抒发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思。诗人雪莱在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中以“Oh, Lift me as a wave, a leaf, a cloud!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I bleed!” (啊, 扬起我, 像波涛、残叶和乱云!我倒在人生的荆棘之上, 血流不止。) 气势豪迈地抒发了他反抗黑暗, 向往光明, 呼唤春天来临的革命激情。这些富于哲理的优美诗句, 比喻形象且寓意深刻, 令人深思而回味无穷!

三、以瓜果蔬菜为喻体

不同的民族借助不同的植物寄托不同的情感, 英语中有许多含有瓜果蔬菜名称的词组短语, 形象鲜明、喻义丰富、委婉含蓄, 深受大众的喜爱。

1. apple (苹果)

苹果是人们喜爱的最为常见的水果, 其喻义也特别丰富。如He likes to play apple. (他喜欢打棒球) 。因为在美国棒球运动特别流行, 所以人们用最普通的苹果喻指棒球运动。apple也可指大城镇, 热闹或可以找到刺激性娱乐的街区, 于是纽约被称为“the Big Apple”或“the Apple”, 也就见怪不怪了。apple又常用来俗称“同伴, 家伙”, 如He is a real slick apple. (他真是个狡诈的家伙。)

据说在美国乡村有一种风俗, 小学生上学时常给教师带一个擦亮的红苹果, 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于是to polish the apple由此引申出“送礼、讨好、拍马”之意。该说法源于二十世纪初, 至三十年代开始流行通用, 现在喻指曲意奉承, 讨好巴结的人或行为谓之, apple-polisher和app-polishing。

2. banana (香蕉)

由于外形的相似, banana常用来喻指大鼻子, 尤其是鹰钩鼻, 如He’s got a banana (他长着一个鹰钩鼻) 。banana还常用来指喜剧演员, 最出色的喜剧演员称为“top banana”, 二流喜剧演员称为“second banana”。这种别称是源于此类演员表演时手里拿着一根充水或充气、形似香蕉的假棍, 作为道具用以敲击其他演员的头部。另外, banana oil (香蕉油) 可喻指奉承拍马的花言巧语。

3.bean (豆

豆子大多为圆形, 由此bean也用来指人的头或俗称“脑袋瓜”。如Whistling at a crook is not effective as to crack him on the bean with a hickory stick. (对恶棍鸣警笛还不如用木棍打裂他的脑袋瓜来得有效。)

在美国棒球用语中, bean ball用来指投手投向击球手头部的球。如:Mr.Green places much reliance on the bean ball. (格林先生对投手投出的球充满信心。) 波士顿市民传统上有吃熏豆的习惯, 因此, bean eater用来专指波士顿人或俗称豆城人, 而波士顿市则称为Bean Town。

4. nut (坚果)

nut是各种干果的总称, 可指核桃、栗子、榛子等, 在十九世纪末开始喻指“怪人、疯子、傻子”等。在口语中, nut也常用来喻指“入迷的人、狂热的人”, 如the movie nut (电影迷) , turn sb.into a nut (让某人着迷) 。在商业、经贸用语中, nut又可喻指经费或固定投资等。如The producer has raised the nut to 500, 000. (制片人已筹集了50万元的经费。) nut又可委婉含蓄地喻指“贿赂、非法的受贿资金”。如What they called“the nut”, payoffs to the police. (他们所说的“核桃”, 实际上是指对警察的贿赂。) 而短语“be (dead) nuts on”表示“非常喜欢、爱得发狂”的意思。

5. orange (桔子)

orange用在短语a sucked orange中, 喻指“血汗被榨干了的人、被充分利用而如今不再需要的人”。如:After workin twenty years for the company, Tom was discarded like a sucked orange. (为公司干了二十年之后, 汤姆像只榨干了的桔子被抛弃了。) 在药品用语中, orange sunshine意指“迷幻药”, 吸毒者常用此语。

6. peach (桃子)

peach因其形状优雅、色泽白里透红而惹人喜爱, 常用来喻指“年轻貌美的迷人女子”, “特别出众、令人钦佩的人”或“出色、优秀的事物”。例如:She really is a peach. (她的确是个年轻漂亮的美人。) You are a peach. (你是个令人钦佩的人。) The hotel was a peach. (这家旅馆经营有方而名传遐迩) 。

7. spinach (菠菜)

spinach常用来比喻胡说八道、无用之物。例如:Could you put up with this spinach under such conditions? (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容忍这种胡说八道?) I say it’s spinach and I say to hell with it. (我说这是一派胡言乱语, 让它见鬼去吧。)

8. vegetable (蔬菜)

该词在口语中用以指植物人, 是因为脑部严重受伤而处于昏迷状态或不能动弹、不能思维的人。例如:If he had sur vived the head injuries he got in the crash, he would have been a vegetable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他在一次碰撞中头部受伤, 要是能活下来, 他的余生将像植物人一样生活。)

vegetable也可用以喻指“生活呆板懒散的人”或“智能、感官有障碍的人”。例如:He was fine the first couple of marriage, but then he turned into a vegetable. (结婚头两年他还行, 以后就不能自理了。)

这些瓜果蔬菜的名称在短语中已不再使用它们的字面指称意义, 而是根据英美社会的民情风俗和思维方式派生转义。如以外形特征进行比喻的, 将菠萝比作“手榴弹”;以性质或味道进行比喻的, 将辣椒喻指“生命或活力”;还有短语“swallowa watermelon seed”, 含蓄形象地转义为妇女“怀孕”。这些词组短语在当代英语口语中由于其风趣幽默、雅俗共赏, 得以广泛流传和应用。

翻译最难的是什么?是难在两种文化的不同。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里是不言而喻的, 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国家人民中含义却往往不同。翻译决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 而应透过语言表层, 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语言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活动, 更是沟通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因此, 译者必须深谙所需要交流的民族语言与文化。

摘要:不同的民族借助不同的植物寄托不同的情感。本文探讨的就是汉英植物词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并指出翻译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 也应着眼于文化的转换。翻译者必须透过语言表层, 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内涵,植物词语,比喻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c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1993.

[2]Hatim, Basil, Ian Mason.Discouse and the Translator.London:Longman, 1990.

[3]刘法公.汉英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信息障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12) .

[4]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6.

[5]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6]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7]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8]尹斌庸.成语一百[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0.

[9]陈蕊娜.汉英植物文化的社会差异[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文化词语 篇9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效果,茶文化词语,茶名,茶具,茶水

历经数千年的中国茶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中, 到清朝已经更加繁多和丰富多彩。仅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就提到了与茶和茶具相关的词语和诗词。《红楼梦》小说有两个最有名的英译本, 一个是杨宪益的翻译作品, 另外一个就是霍克斯的作品。但是两个翻译作品有很多不尽相同之处, 由于两位译者文化背景的差异, 导致了译本各具千秋。基于小说《红楼梦》内容的纷繁复杂, 现用目的论思维视觉, 列举小说中的茶名、茶具和茶水等茶文化词语的翻译语句, 就两个翻译作品进行比对, 实现本文研究和探究的目的。

1 关于茶名的翻译

小说《红楼梦》的第五回, 作者道出了一个名为“千红一窟”的茶名, 此处茶名“千红一窟”具有双关意义, 这里的“千红”指在贾府中生活着的所有女人, “窟”与“哭”的读音相同, 其实是作者大有“女性之泪”的指代。杨宪益在译文中体现出来的语句是“Thousand Red Flowers in One Cav-ern”, 解释为“一个山洞中的一千朵红花”, 按照目的论的角度来观照, 尽管给英语读者提供出了一些想象空间, 而实际上译文已经丧失掉了“千红一哭”这个谐音之意, 对茶名的内涵没有完全体现出来。Maiden’s Tears, 是对该词语的翻译, 译者的解释是“少女之泪”, 我们从目的论的角度审视, 这种翻译显然突出了“千红一哭”暗喻意义, 不管那种翻译, 这都会有利于读者对蕴含意义的理解。小说的第八回有这样的一段语句:“一时, 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饭, 又酽酽的沏上茶来大家吃了, 薛姨妈方放了心。”这段话中有个“酽酽的茶”语句, 霍克斯将其翻译成:“very strong tea”, 而杨宪益翻译这个具有民间特点的语句翻译成:”strong tea”。看上去译文有变化, 但是在实际中不会没人理解茶具几乎看不到, 只是霍克斯体现出了茶的味道更浓, 但是如果我们去认真推敲, 就会产生疑问:这茶到底是什么茶?不管是那种翻译, 他们均没有让读者理解的更加清楚, 所以, 我们从目的论角度来看, 翻译的最终目的还是没有实现。

在小说的第八回中作者写出了枫露茶:贾宝玉尽然忘记了林妹妹已经不在贾府里, 他的“林妹妹吃茶。”一出口便惹得大家都笑了:过了一会, 宝玉突然想起“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 当有人告诉他, 那个茶被人喝掉了后, 宝玉将手中的茶杯往地下一扔, 茶杯便摔了个粉碎。文中的枫露茶要做出翻译显然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这要结合小说中人物情绪。在这里, 杨宪益采用了归化法, 将枫露茶直译为maple dewtea, “枫树露水茶”就是他翻译出来的词语。而采用音译法的霍克斯则将其翻译为Fung Loo。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茶进行一下追溯。相传苏东坡曾做诗:“妙供末香露, 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 赐茗出龙团。晓日云淹暖, 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 莫作两般看。”诗句中的香露就是香露茶, 当然是由采集植物露水有关。取香枫的嫩叶, 然后进行蒸煮, 在蒸的过程中制作者获取蒸发出来的水滴, 然后将集中起来的露水烧开泡进枫茶。从故事中不难发现, 制作枫露茶是一个工艺相当繁琐复杂的过程, 因此这种茶自然就属于难得的好茶。从目的论角度去看, Fung Loo是什么就不能让英语读者明白, 而maple dewtea, “枫树露水茶”就很容易让读者对原文的意思有所理解, 同时也将原文的文化蕴含美学效果体现了出来。从他的译文中英语读者至少可以明白枫露茶与枫露有关, 而且其颜色应该跟枫叶一样是红色。《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提到了中国十大名茶之首“龙井茶”, 杨宪益翻译为“Longjing”, 是音译法的结果, 如果对中国茶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读者, 就会对原文有认知, 一旦对茶文化不了解就对译文有一些疑问和歧义。对“Dragon Well tea”, 词语的翻译霍克斯采用的是直译法, 这种译文从目的语来说, 其给对象传达了“有神龙盘踞”的井, 这种译文很显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读者能够容易接受。对于普洱茶、“女儿茶”等茶, 小说《红楼梦》也有故事情节展示, 两位翻译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了各自不同的翻译文本。尽管他们的翻译多少有些差异, 这和他们各种的文化认同, 对小说作品理解的不同所决定的, 无论何种翻译, 他们所传递出来的是文化认同和独特的观点、审美, 只要能够从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出发, 不管是那种茶, 就能体现茶的美学效果与文化蕴含。

2 关于茶具的翻译

茶文化尽管体现在茶杯、茶壶和茶盘等茶具的物质性, 其实际上更注重茶的品种和质量。小说《红楼梦》中对精致的茶具有过描述。例如王夫人房间里的茗碗瓶茶等器物。从目的论的角度我们做出对比分析, 来对待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中茶具, 也从中理解茶具的内涵深度。

在第三回中, 林黛玉到京城拜见王夫人, 她在耳房内看到了鼎、匙、箸、盒、觚和茗碗等器具;茶几上放着茗碗。丫鬟看到有客人, 他们忙给客人端上茶, 放到茶几上。杨宪益用直译法把茗碗瓶茶直译成teacups and vases of flowers;把small trays翻译成小茶盘, 很显然, 这样的翻译直接明了, 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再看霍克斯使用了意译法和省译法。tea things and vases of flowers, 这是他对茗碗瓶茶翻译。如果考虑目的论, teacups应该是文中的茗碗译文, 用tea things替代就显得有些模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霍克斯出生在英国, 他们所在的国度和家庭根本就看不到茗碗痰盒和茗碗瓶茶这些器具, 因此在翻译《红楼梦》的时候, 一定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和限制, 况且遇到中英文化冲突时, 他们就无法用准确的言语实现疑问的准确性, 这是情有可原的。

3 茶水的翻译

“名茶还需好水泡”这是陆羽说过一句话, 这也说明不管茶叶有多好, 有多珍贵, 如果没有好水也是体现不出好茶的味道。泡茶的水质优劣决定着茶的味道。在小说《红楼梦》的第四十一回中, 作者描述过关于用雨水和雪水泡茶的事情。丫鬟妙玉捧给贾母喝的茶是“旧年蠲的雨水”。这种茶对老人的身体有很大益处, 而妙玉给黛玉、宝玉送过来的茶水有很大不同, 因为这种水是他在玄墓蟠香寺五年前收集的, 里面包含着梅花上的雪融化经过过滤之后的水, 并且五年时间一直保存在鬼脸青花瓮内, 在地下保存了五年时间, 她自己从来不舍拿出来喝, 这一次是她第二回从地窖里取出来, 特意与宝玉三人一起品尝。我们能够理解到;梅花象征着高洁, 其不怕寒冷和冰雪。雪是洁白的, 象征高雅和纯洁, 从梅花收集下来的雪水用于泡茶, 体现出了文人品茶的雅趣。例如在原文里:妙玉冷笑道:“真是的, 你这个人, 和大俗人还无差别, 竟然连这水到底是什么水也品不出来, 可惜了。忘记了五年前的事了吗?我在玄墓蟠香寺住了多日, 那里有很多梅花开放, 加上正好落雪, 我就在梅花上的收集那白白的雪, 整整将一鬼脸青花瓮填的满满的, 好不舍得拿出来吃, 所以就一直埋在地下, 我自己也是只吃过一回, 那还是今年夏天才起出来的。这一次是第二回了, 有多珍贵你妈知道吗?怎么你们这么没有品味, 若是雨水能煮出这般味道的茶水?”

妙玉在这里说起的茶水, 当然就是他精心收集的梅花雪水。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冬天和初春收集洒落在树枝头上的新雪, 然后煮沸用于沏茶, 在他们的意识中, 这种来自天然的雪水用于泡茶, 肯定会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他们还偏爱收集梅花枝头的积雪, 然后收到瓮中窖藏于地下, 等待夏季再取出来用于泡茶煮茶之用, 这样的茶水可以用来在酷热的夏天解暑。因此, 杨宪益把梅花上的雪翻译成英文就变为snow I gathered from plum-blossom, 英文的翻译是“从梅花收集的雪”。霍克斯翻译成melted snow that I collected from the branches of winter -flowering plum -trees, 就是“从冬天开花的梅花枝头上收集来的雪水”。我们继续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考虑, 杨宪益译文相对于霍克斯的翻译来看, 多少有些粗糙, 缺少功能更加细致, 这样实际上就很有利于英语读者学习和理解。

在小说里面, 曹雪芹的主人公妙玉道出了另外一种茶水, 那就是隔年蠲的随意收集到的雨水。也就是经过当年收集, 然后经过一年的窖藏, 然后再拿出来的。杨宪益翻译出来的英文就是“lastyear’s rain-water”, 译文表达的语言语境就是在去年收集到的雨水, 显然和小说里表现的相符。霍克斯翻译的英文而是“stored rain-water”, 意思是贮藏的雨水, 这个解释与原文不尽相符。这样来看, 杨宪益的译文对原文给予了准确的翻译, 这种翻译出来的语言有利于读者去理解, 从而会引导读者对茶文化美学意义上的解读。

参考文献

[1]任彤, 张慧琴.从目的论谈《红楼梦》霍译本的茶文化翻译[J].文学教育 (上) , 2011 (1) :101-103.

文化词语 篇10

关键词:英文字幕,文化词语,翻译策略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跨文化交流广泛深入, 越来越多的国外的影视作品相继走入国门。影视翻译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领域, 尤其是在字幕的翻译方面, 越来越多的得到翻译工作者的青睐。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的方法是有许多种的, 但对于蕴涵着深厚西方文化内蕴的特色词汇的翻译, 需要探讨其相应的具体有效的翻译方法。

为观众提供信息, 减少观众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是影视字幕最主要的功能。这一功能是有其独特之处的, 因为字幕所提供的言语信息是与电影中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是同步出现的, 所以在影片播放时这三个方面的信息是密切配合的。就此而言, 翻译者在翻译时, 影片中的画面和声音都是可以同时成为他们的利用工具, 这样就减少了译者在翻译时的难度, 也使得观众在理解影片时多了份依据。字幕是出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 是转瞬即逝的, 它并不像书本上的文字一样可以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推敲琢磨。字幕的这一特点就要求译者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和翻译理论知识, 尽量用简洁易懂的文字来诠释电影剧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1 字幕翻译中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

在字幕翻译时我们发现, 剧本中会出现许多蕴含文化意义的特定词语, 由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性, 中国观众对其并不熟悉, 所以是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的。那要如何去处理源语语篇中的文化词语呢?李运兴在其《字幕翻译的策略》中提到, 对于文化词语的翻译, 可以用直入式、阻断式、诠释式、融合式和归化式这五种翻译方式。直入式, 是对源语文化词语直译或音译;阻断式, 是要略去对影片理解关系不大的源语文化词语;诠释式, 就是要为观众提供相关语境来帮助其理解;融合式, 是要在表达方式上使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融合, 用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归化式, 这是一种做常用到得方式, 是要用目的语文化词语代替源语文化词语。

1.1 直入式 (direct translation)

在英文电影中有许多的人名, 地名采用了音译的直入式方法, 例如:Bella (贝拉) , Edward (爱德华) 等人名和Phoenix (菲尼克斯) , Forks (福克斯) 等地名。这样做的原因是这些专有名词的直译不会造成语义不清, 不会影响观众理解影片。

1.2 阻断式 (deletion)

娱乐性的电影字幕一般就要求简洁和通俗易懂, 只要能使普通观众了解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就足够了, 所以译者可以删除一些与影片的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文化词语或文化信息。

例如:I go to school on the reservation.

字幕:我约好了要去学校的。 (选自《暮光之城》)

评析:reservation (保留地) 是美国政府从印第安人部落原来拥有的土地中划出来供部落全体成员继续居住的那一部分土地, 其边界确定, 范围有限, 印第安人不得随意离开, 非印第安人也不允许擅自进入。但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对应表达的, 并且这一表达又与影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关系不大, 所以译者干脆将之删除。在这种情况里, 观众是可以依据电影故事的情节发展, 理解reservation就是一个供印第安人居住的特别的地方, 所以此处文化词的省略, 没有妨碍观众理解电影。

1.3 诠释式 (paraphrase)

由于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存在着差异性, 有些时候在翻译的过程难免会出现词汇空缺, 对于这一类负载的文化词汇, 在目的语中是找不到可以替换的对应词的, 但是如果不进行解释这些蕴涵文化的词语又不能被目的语的观众所明白。“在娱乐影视片中, 在字幕里对文化词语进行详细阐释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2], 所以在英文电影中的汉语字幕里译者常使用替代、缩减、改写这三种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原文化信息的精髓。

1.3.1 替代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上有许多不同点, 所以当剧本里出现了蕴涵着西方文化色彩的词语, 它们在汉语里又不便解释的情况下, 译者可以在中文里找与其在功能和意义上有相似点的中文词汇来代替, 使观众易于接受。例如:

在英文电影《阿凡达》中的一句台词:

Easy boy!You are lucky swine!Blue monkey!

字幕:好小子, 你这幸运的东西, 忧郁的小顽童。

在剧本里像“Easy boy, lucky swine, Blue monkey”这三个称呼杰克的词语充满了风趣, 但是在汉语的表达里却找不到这样的词语, 所以就只能用另一种表达来替代它们了, 字幕中分别用“好小子”, “你这幸运的东西”, “忧郁的小顽童”来替代, 这样既能让观众理解并且接受, 同时这三个词组又和英文中的那三个词组所起到的幽默效果是一样的, 也符合了口语的表达习惯。

1.3.2 缩减 (condensation)

有些文化语言, 在中文里是没有对应的表达的, 不能用第一种替代的方法, 完全删除又会对观众理解电影产生一定的障碍, 此时使用缩减法这一翻译方法, 可以简洁概要的译出原文化词的意味。

例如:Forest Gump:Every day we'd take a walk, and I'd jab-ber on like a monkey in a tree.

字幕:我们天天一起去散步, 我一直在喋喋不休。 (选自电影《阿甘正传》)

在这个例子中, 英文里“jabber”一词是用来描述猴子的, 形容人时就是“快速且含糊不清的说话”, 而中国观众对于这个词用于此句话中的理解是相当有难度的。其实, 这个词语在原文中是来形容阿甘与珍妮在一起时的快乐与兴奋, 说他说起话来就像树上的猴子一样不停地吱吱喳喳。为了能让中国的观众快速接受, 译者对译文进行了选择性的缩减, 选择了我们的日常用语“喋喋不休”, 这样既使得译文变得简洁起来, 又传达了原文的表达含义, 保证了中国观众的理解力。

1.3.3 改写 (adaptation)

谭载喜先生曾提出, 在源语和目的语中都存在着其固有的、恒定的属性以及语言使用者各自的文化特点, 有时源语的某些文字结构或韵律结构恰好和目的语相似, 此时, 译者可以通过模拟收到预期效果[4]53。但在源语中并不是所有的语言都能在目的语中找到相似的表达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不得不对目的语的资源进行再创作, 以期在功能上寻求与源语的接近。在英文电影中某些文化词语的含义非常抽象, 在中文找不到对应或相似的表达, 必须要结合上下语境才能理解, 这种情形下译者可以使用改写式的意译。

字幕:你真能干, 你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以你为荣。 (选自电影《蜘蛛侠2》)

在译文中对于rest his soul这一蕴涵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表达如果直译的话, 会使中国这个信仰佛教为大多数的国家的观众们不知所云, 而翻译成“在天之灵”这一佛教用语就让观众有了很大的认同感, 很好地弥补了这一宗教文化上的差异。

1.4 归化法

归化翻译法是要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 使其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为目的语观众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由于中西方观众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 为了让观众有文化认同感, 对英文电影的理解不出偏差, 译者必须对那些蕴涵着源语历史文化特色或风土习俗的语言进行相应的转化, 不然就会造成文化意象的缺失, 甚至产生文化空白现象。

例如在电影《阿甘正传》中:

Forest Gump:It was like olden times.We were like peas andcarrots again.

字幕:我们就像当年一样秤不离砣。

在电影中作者是要用“peas and carrots”来表现阿甘和珍妮经常在一起, 形影不离的状态。在美国, 人们常用“豌豆和胡萝卜丁”作为烹饪时主食的点缀, 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味道清淡且营养丰富, 所以就有了“形影不离”的意象。但是, 在中国, 很少人会把豌豆和胡萝卜这两样菜搭配在一起, 所以中国观众对这个意象是很难接受的。为了能让中国观众毫不费力的接受, 译者选择了我们十分熟悉的“秤”与“砣”来替换他们所不熟悉的意象“豌豆和胡萝卜丁”, 这样既使得中国观众在文化上的产生了认同感, 又巧妙地传达了原文作者的意图。

2 结束语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传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交流方面, 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翻译中, 对于文化词语的处理方式一向是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 要怎样传达出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又使得观众易于接受产生文化上的认同, 是我们翻译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要多多学习西方电影字幕翻译中的成功范例, 才能保证获得令人满意的影视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汪桂芬.《卧虎藏龙》字幕中“文化词语”的英译策略分析[J].电影评价, 2008 (1) .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3]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 2001 (4) .

[4]崔红叶, 陈少康.《暮光之城》英文字幕中译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10 (9) .

[5]田源.英文电影《蜘蛛侠2》汉译评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文化词语 篇11

关键词:象征意义;审美心理;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4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80

在汉英语言中,表示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非常丰富,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并且呈多元化趋势;西方经历封建社会时间相对较短,科学飞速发展,教育推广普及很快,对客观世界采取很现实的态度。西方文化中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比较直接,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所以容易追溯其语义理据。

一、颜色词语的不等值现象

颜色词语是在社会发展、历史的积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持久的文化现象,因此,其象征意义与其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文化蕴涵密不可分。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有明显差异,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红色: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的用意极其广泛,体现了中国人对精神和物质的追求。其象征意义既与传统的民俗文化相关,又与激进的政治、革命相连。它象征吉祥、喜庆,如人们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它也象征美丽、漂亮,如指女子盛装为“红妆”,等;它还象征革命和进步,把思想进步、世代贫农的人称为“根红苗正”,如中国共产党的最初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义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因此,它的象征意义大都与火、血相关。它象征残暴、流血,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它也象征邪恶、不正道,如 A thief was caught red-handed in the act of breaking open a lock.一个窃贼在砸开锁时被当场抓获。

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白色的感觉与红色截然不同。在中国的五方说中,西方为白虎,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因此白虎被视为凶神,现在称带给男人厄运的女人为“白虎星”。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

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如 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 white wedding 新娘穿白礼服的婚礼;它也象征幸运、吉利。

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有两重性。自远古以来,人类借助绿色的丛林保护自己,同时,绿色也保护着人类的天敌及其他凶猛的野兽。因此,它除了表示侠义外,还表示邪恶。人们把聚集山林、劫富济贫的人称为“绿林好汉”;“绿林”也指占山为王、拦路抢劫、骚扰百姓的匪徒。然而,西方文化中的绿色(green)象征意义却大相径庭,它主要指草木颜色,是植物的生命色。它的象征意义大都与年轻、不成熟相关。它象征着青春、活力,如 in the green 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 in the green血气方刚, 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

二、颜色词语的等值现象

紫色: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天帝居于天上的“紫微宫”(星座),故而自古以紫色为祥瑞、高贵的象征。典型的一例便是皇帝的居所称为“紫禁宫 ”“紫禁城 ”。臣子以着“紫袍”为荣誉并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英语中的紫色(purple)也跟帝王将相和宗教有关,可谓颜色词语的等值现象。例如: the purple帝王、王权,be born in the purple 生在王侯、贵族之家,marry in the purple嫁到显贵人家,be raised to the purple升为红衣主教。

三、 颜色词语的相互融合现象

黑色:古代黑色为天玄,在中国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庄重和严肃的色调,其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复杂化。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如戏剧中包公、张飞均是黑色脸谱;另一方面,它又与本身颜色相关,给人阴险、毒辣和恐怖感。如黑社会、黑手等。黑色在西方为基本禁忌色,它象征死亡、灾难,如 wear black for father为父亲戴孝;它还象征耻辱、不光彩,如black marks污点;借用西方的“没有生气,令人沉闷”之义。中国人丧事戴黑纱也受西方影响。而西方人在正式场合同中国一样,常着黑色礼服或长裙。

四、结语

颜色词语虽然在词汇中所占比例很小,却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在进行翻译工作或跨文化交际研究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词语的表面信息,要透过其表层意思,探究其内在的本质含义。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李信.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Abstract:There are uncountable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and they possess quite different information due to some factors. Though words on colors are a little part in the ocean of words,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can reflect different cultural,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peoples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ion of color words through cross-culture prospective.

Key words:symbolic meaning; aesthetic psychology; cross-culture

文化词语 篇12

颜色赋予人类的情感和思维正如五颜六色的色彩一样丰富多彩, 大自然呈现的多种色泽美化了人类的生活, 同时也增加了思想的空间, 丰富了人类的语言。例如, 由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提议设计的国际奥委会会旗, 它是由洁白的底色和自左至右依次为蓝、黄、黑、绿、红的五色圆环组成的五环旗。顾拜旦阐述了这面会旗的象征意义:蓝、黄、黑、绿、红五环代表以奥林匹克精神参赛的五大洲, 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平的比赛和友谊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聚。而这6种颜色 (包括白的底色) 毫无例外地包含了世界各国的国旗颜色, 它显然是一种国际性的标志。在中西文化的语言中, 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 其含义是各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在解读颜色词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 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 因为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 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 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千差万别, 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 这样, 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1]。下面就中西文化中颜色及词语的象征意义、文化差异、习惯用法和翻译方法作一些初步探讨。

二、中西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

西方文明一开始, 就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发现, 对客观世界和客观认识采取现实的科学态度。因此, 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 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 所以更容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例如, 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red) 主要指鲜血 (blood) 颜色, 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 一旦鲜血流淌下来, 生命之花也就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而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 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和“流血”, 所以采用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 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及教育和科技的相对落后, 在中国文化中, 颜色的生成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它的发展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较大影响。在先秦, 颜色词就已经与古人的世界观、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 后来又与政治挂钩。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而且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例如,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来讲, 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 因为烈日如火, 其色赤红。我们的祖先在祭祀祈祷的过程中, 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再以白色为例, 在人类初始阶段, 我们的祖先弱小而无力, 无法抗拒凶恶猛兽的攻击、光天化日的白昼使他们暴露无遗, 有一种随时都有被食肉猛兽扑食的危险, 因而对白色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这样白色在中国文化里就成了一种颜色忌讳。可见颜色的象征意义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约定俗成的, 体现出某种心理功能[2]。下面我们就中西文化中一些颜色及词语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一下对比。

1、红色 (red)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 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象征着吉祥和喜庆;它又象征革命和进步;它也象征顺利和成功;它还象征美丽和漂亮。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red) 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 是“火”、“血”的联想, 它象征着残暴和流血;它又象征激进和暴力革命;它也象征危险和紧张;它还象征着放荡和淫秽。至于红色的褒义, 如red-letter day喜庆的日子, the red carpet隆重的接待等, 则得益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3]。据考证, red的褒义是从远东经波斯传到西方的。

2、白色 (WHITE)

在中国文化中, 白色与红色相反, 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所以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 象征死亡、凶兆;白色的心理功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功能的影响, 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它还象征知识浅薄、没有功名。西方文化中的白色 (WHITE) 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 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白色高雅纯洁, 所以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它象征纯真无邪;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它也象征幸运、吉利;它还有合法、无恶意的意思。

3、黑色 (black)

古代黑色为天玄, 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 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 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征严肃、正义;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 它象征邪恶、反动;它又表示犯罪、违法。西方文化中的黑色 (black) 是基本禁忌色, 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它象征邪恶、犯罪;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它还象征沮丧、愤怒。

4、其他颜色

黄色是在中国文化中的五方、五行、五色中处于中央的颜色, 黄色象征中央政权、国土之义, 它更代表权势、威严, 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 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至于现在流行的与“性”有关的“黄色”观念, 有一种说法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现象。西方文化中的黄色 (yellow) 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太 (Judas) 所穿衣服的颜色, 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 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和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外, 主要表示卑鄙和胆怯[4]。

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重性, 它除了表示义侠正义外, 还表示野蛮、凶恶和低贱。西方文化中的绿色 (green) 象征意义跟青绿的草木颜色有很大的联系, 是植物的生命色。它不仅象征着青春和活力, 而且表示新鲜;但是它又表示幼稚、没有经验;它也象征妒忌。无论是在英语或汉语中, 绿色象征着和平、友善、希望和生机的这一意义都是一致的。

蓝色被看作是代表理智的色彩, 是充满梦幻的色彩, 始终保持清澈和浪漫的感觉, 它象征着一种清新、明晰、合乎逻辑的态度, 人们看到蓝色时会感到开阔、博大、深远、平稳、冷静。蓝色也产生有寒冷、消极与肃穆的心理联想。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什么象征意义, 而在西方文化中蓝色 (blue) 的象征意义稍多一些。它能象征高贵、高远、深沉、严厉;它又象征忧郁、沮丧;它也象征猥亵、下流;它还有突然迅速的意思[5]。蓝色的象征意义取决于它的明度:明度高的蓝色象征清新与宁静;明度低的蓝色象征庄重与崇高;明度极低的蓝色向往着孤独与悲伤。

三、中西文化中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 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 甚至截然相反, 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6]。例如, 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 美国有“蓝色星期一” (blueMonday) , 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 所以, 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sky Lamp, 意思便是不合时宜的“没有用的台灯”。另外, 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 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 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 其文化含义是“幸福”, 所以, 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 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 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 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财富的象征。

英语国家视“红色”为残暴、不吉利, 红色意味着流血。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庆, 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的商人们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 大家都来分“红利”。员工的工作出色, 老板发给他“红包”。

美国人一般不喜欢紫色;法国人不喜欢墨绿色却偏爱蓝色;马来西亚人认为绿色与疾病有关;巴西人忌讳棕黄色。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和美好的象征, 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可能将绿色和“缺少经验”联系起来, 而在中国绿色代表春天, 象征新生和希望。

白色使人联想到纯洁、明快、纯真等。白色的圣诞节 (WhiteChristmas) 更使西方人欣喜若狂。而我国传统的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 正月十五“雪打灯”的美好夜景不知给中华儿女带来多少美好想象。英语中关于颜色的字词意义与我们反语的基本相同, 可说是大同小异。比如绿色, 新鲜、和平之意是共同的, 而遥远、安息、安全等却是汉语含义, 嫉妒这一意思也许是外来借鉴之意吧。这一切正是民族文化与传统长期以来在生活过程中的积淀。

四、中西文化中一些颜色词语的习惯用法

生活中的颜色词除表示其具体实际的色彩外, 还会由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而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awhiteday可译为“白色的日子”, 但在英国, 白色往往表示“纯真”、“崇高”、“吉祥”、“幸福”之意。a white day意为“吉日”或“喜庆的日字”。此外, 英语中与颜色词在一起组成的复合词或带有颜色词的词组, 往往有其特殊意义或习惯用法, 这些都是在翻译颜色词时不可忽略之处[7]。例如:

1. RED:红色

(1) The president was treated to the red carpet in Rome.总统在罗马受到了隆重的接待。

(2) It was a red-letter da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 WHITE:白色

(1) They treated us white.他们公正地对待我们。

(2) My children have bled me white.我的一切都为孩子花光了。

3. BLACK:黑色

(1) The black dog is over him.他意气消沉。

(2) Tom is the black sheep of his family.汤姆是个败家子。

4. YELLOW:黄色

(1) 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他太胆怯, 不敢奋起战斗。

(2) I dislike Tom for he is a yellow dog.我讨厌汤姆, 他是个卑鄙小人。

5. GREEN:绿色

(1) He is still green to his job.他对其工作尚无经验。

(2)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你认为我幼稚可欺吗?

6. BLUE:蓝色

(1) He is proud of his blue blood.他因出身名门贵族而骄傲。

(2) 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真金不怕火炼。

五、中西文化中颜色的常用翻译方法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用实物名词来表示颜色的现象。这都是人们长期利用实物来描述颜色所遗留下来的产物。用实物来表达颜色的词有两种情况, 一是专用实物表达颜色[8]。如“茶色”、“玫瑰色”等;另一种是实物词加颜色词。其表达方式有:

1.单用式:如, While laughing, she revealed the red and ivory of her mouth (她笑时露出了红唇白齿) 。

2.实物颜色词加颜色词式:如, snow-white (雪白) , emerald-green (翠绿) 等。

3.实物颜色词加"色"式:如, honey-colored (蜜色) , buff-colored (米色) 等。

4.短语式:如, the color of pig's liver (猪肝色) , the color of cow's milk (牛乳色) 。

5.作定语式:如, the golden sun (金色的太阳) , raven hair (漆黑的头发) 等等。

中西文化中颜色的常用翻译方法有:

1.直译:对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使用的实物颜色词, 可以采取对等直译的方式。例如:But one afternoon I was walking across the yard and stopped to pick up an acorn--one acorn, nut brown, glossy, cool to touch (一天下午, 我在院里散步, 无意中停下来, 拾起一颗橡子--那是一颗栗色的、光滑的, 摸起来感觉很凉的橡子) 。

2.借译:当一种语言中某种实物代表某种颜色而另一种语言则没有用这种实物代表这种颜色的习惯, 可以从翻译语言中找出与原实物颜色相近的另一种实物来表达这种颜色。例如:raven hair (乌黑的头发/漆黑的头发) ;ivory-colored/cream-colored (米色) 。

3.意译:对于那些在一种语言中常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不常用或不使用的实物颜色词, 在翻译语言里面又找不到可以借用表达这种颜色的实物颜色词, 最好使用基本颜色词的方法意译。例如:mulberry (深紫红色) , lobster (鲜红色) , cherrylips (鲜红的嘴唇) , rosycheeks (红润的面颊) 。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 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蕴。不同文化之间颜色及词语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 是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 必然连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只有结合这一背景去了解, 才能正确把握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所在, 使其语义和词义的理据更易追踪。否则, 离开了历史文化背景去使用或理解颜色词语, 其象征意义容易解读不清或被误解。这就要求我们真切地了解产生与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 并把握和探究颜色词语的历史文化涵义, 包括许多俗成和特定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 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对提高我们的英语翻译水平也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苑逸飞, 季明平, 《英语颜色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 郑州大学学报, 1997年3月.

[2]于建平,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 (3) :27-29.

[3]夏征龙主编,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

[4]王同忆主编, 《英汉辞海》, 国防工业出编社, 1987年版.

[5]陆谷孙主编, 《英汉大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版.

[6]杨柳,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求同存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5卷.

[7]平洪, 张国扬, 《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上一篇:针对性手术论文下一篇:物质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