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特点

2024-07-02

词语特点(共6篇)

词语特点 篇1

一种民族语言的词汇折射着该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 汉语中约定俗成、民族色彩浓厚的国俗词语则是探究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隐性窗口。

一、汉语国俗词语概述

20世纪70年代, 王德春教授首次从苏联引入“语义国俗学”, 并在深入研究汉语国俗词语语义的基础上, 建立了国俗语义学这门语言学的新学科。所谓国俗词语, 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 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这类词语在其他语言系统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语, 因此, 国俗词语也被称为“非等值词”。国俗词语不仅与独特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而且自身也负载着明确的文化信息, 蕴涵着丰富的国俗语义。所以,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 其中能够从某个或几个层面反映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词汇, 必定是国俗词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的特点

汉语中的国俗词语数量繁多, 这些国俗词语与一般词语不同, 它们是汉民族文化在汉语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是特定文化范畴下的词语。一般词语只有表层概念意义, 汉语国俗词语却承载着汉民族悠久的文化, 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除了具有国俗词语的普遍特点以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最基本的直接反映, 这些词语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 学习掌握和运用它们, 对初步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有几大帮助。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名词, 饱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是汉语学习者初探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茶”“太极拳”“京剧”“针灸”等词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名片, 其蕴涵的国俗语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处于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 汉语学习者在掌握这种基本国俗词语时难度相对较小。相反, 来自浩繁文学典籍或带有浓厚时代文化内涵, 汉语学习者理解难度较大的国俗词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鲜有涉及。

其次, 汉语国俗词语运用的广泛性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语的特点之一。汉语学习者以提高跨文化交际为目的, 汉语交际中广泛运用且语义鲜明的国俗词语, 是汉语学习者最感兴趣的内容。“龙”“福”“拜年”等词语在汉语日常交际生活中出现频率极高, 词语表示的特定国俗语义也为汉语学习者所熟知;对于“炒鱿鱼”“泼冷水”“画蛇添足”“朝三暮四”等国俗词语, 虽然汉语学习者在刚开始接触它们时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 但这些词语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教材学习中, 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又如“红色”是汉民族最常用、最喜欢的一种颜色, “红色”在汉民族文化背景下象征着幸福、吉祥、兴旺。人们喜欢在春节的时候贴红色的对联、红色的福字;新人结婚时要贴红双喜、穿红衣;事业兴旺发达的人, 我们可以说他走红运等。因此, 汉语学习者只有了解了“红色”这个词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涵义, 才能更好地理解由“红色”衍生出的其他国俗词语。

最后,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国俗词语还具有差异对比性。由于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的国俗词语必然受到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的影响, 因此, 在不同民族文化视角下会出现相同事物具有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 或同样的意义内涵却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等现象。汉语学习者只有充分掌握汉语国俗词语与对应母语词汇的差异对比性, 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汉语国俗词语, 为跨文化交际服务。喜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鸟, 人们认为“喜鹊登枝”是有好事将来到的吉兆, “喜上眉梢”“欢天喜地”等词都与喜鹊有关;在西方文化背景下, 人们厌恶喜鹊的叫声, 因此英语中的“magpie”常比喻爱唠叨的人。对于另一种动物“乌鸦”, 中国人认为乌鸦叫是不祥之兆, 是民间最流行的禁忌, “乌鸦头上过, 无灾必有祸”等都是对这一传统文化观念的反映;但是“乌鸦”在日本被奉为“国宝”, 是日本神的象征。

由于国俗词语与特定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密切相连, 两种不同的语言相比较所得出的国俗词语系统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汉语学习者不了解不同民族间国俗语义的差异, 在学习汉语国俗词语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多障碍和负迁移的困扰。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汉语学习者熟练掌握国俗词语的用法, 理解其内部蕴涵的中国文化, 我们必须在重视国俗词语绝对性特征的基础上, 注重国俗词语的相对性。

三、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怎么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最快、最好地学习好、掌握好汉语”是陆剑明先生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然而, 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 汉语国俗词语作为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直接反映, 在语义和结构上都渗透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因此, 具有特殊国俗语义的国俗词语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 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难点, 把语言和文化有机结合的国俗词语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摘要:汉语国俗词语具有浓厚的汉民族文化色彩,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尤为重要。本文拟从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的特点方面进行分析, 强调国俗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国俗词语,对外汉语教学,词语特点

词语特点 篇2

满园春色:春色满园,四处都是春季的景象。举例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东风送暖:东风,春风。春风送来暖意,表示春季来到。举例子:“东风送暖,春回大地。”

三春: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为“三春”。如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春季:春季。举例子:“明媚的春季,万物充满了生机。”

春意盎然:春季的气氛浓厚。举例子:“鸟啭莺啼,花红柳绿,到处春意盎然。”

芳春:春季气温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季又有“芳春”的美称。如:陆机的笔下有“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之句。

野草:野生的草,野草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季春:指春季的末一个月。

新春: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泛称新春。如“新春佳节”、“恭贺新春”。

余春:犹暮春,晚春。

词语特点 篇3

关键词:冷暖色调;形容词;悲剧形象;作者态度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塑造了许多的生动的鄂温克人的形象,这其中有精明开朗的林克,有温和能干的达玛拉,有力大无穷的伊万,有性格倔强的伊芙琳,形形色色的人物通过作者特殊的用词安排,变得生动有趣,独具个性。

在这许许多多的人物之中,有一个人是另类。他的另类不同于一看到狼就红着眼要报仇的老达西,也不同于因为惧怕日本人清洗蓝眼睛人而仓皇逃走的娜杰什卡,他是拉吉米。他的另类在于两点,一是他因为意外而变成一个不完整的男人,并且因此造成了心理扭曲,二是他对自己的养女马伊堪病态的爱护,却不幸造成了马伊堪终身悲剧。拉吉米的一生可以分为少年、青年、中老年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体现了作者在处理词语冷暖色调上的特点。

一、少年时期的用词特点

拉吉米一出生就是悲剧,他的母亲因他难产而死。十年后,因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拉吉米失去了所有亲人,“我”把他接来“我们”乌力楞,这是顺叙中,少年拉吉米首次出现。少年拉吉米的形象是矮矮瘦瘦,沉默寡言的,带有消极色彩,因此这一时期的描写中,作者主要运用着冷色调或消极性词语,比如:

拉吉米那年十三岁了,他矮矮瘦瘦的。他原本是个活泼的孩子,当他眼睁睁地看着亲人一个接着一个地像黎明前的星辰别他而去后,他就变得沉默寡言了。我去接他时,他像一块石头一样蹲伏在河畔,手里握着他父亲遗留下来的口弦琴——木库莲,一动不动地望着我。……拉吉米对我凄凉地说:黄病是天吗,它怎么能把人说带走就带走?说完,他把木库莲放在唇边,轻轻吹了一声,眼泪刷刷地流下来。

在这个语境中所使用的“矮矮瘦瘦”“沉默寡言”“一动不动地”“凄凉地”“眼泪”等冷色调词语给人以冰冷或孤单的感觉,但这些冷色调词语的程度还是较轻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冷色调词语,比如:

眼泪;蹲伏、遗留;警惕、可怜的、矮矮瘦瘦的、凄凉地、远远地、眼睁睁地、战战兢兢地、一动不动地、沉默寡言、死里逃生。

而暖色调词语则较少,比如:

笑声;天真、快乐;天真的、和煦的、悠扬的。

像例子中的“活泼”一词属于暖色调,相比之下,暖色调的程度更轻,使用的频率也很低,在少年时期的描写中出现了冷暖色调呈现出初步融合的趋势。

二、青年时期的用词特点

在日本战败后,拉吉米骑马逃跑,遭遇苏联的轰炸,马受惊狂奔,他也因此变成一个不完整的男人。他企图自杀,被瓦罗加救下来,带回乌力楞。这个时期的拉吉米是青年了,本应娶妻生子,过着平稳人生的他,却因为一场意外而注定成为最孤独的人。

此时作者对他是饱含同情的,因此在描述时多用采用婉转或暗示的方式,比如用一只闷死在蛋壳中的小鸡,被战争的老鹰叼走来比喻他已经不是完整的男人了。相比前一时期,作者在这一时期增添了词语的悲剧色彩和同情之感,给人以沉重或悲哀的感觉,比如:

他把睾丸交给拉吉米的时候,脸上现出奇怪的笑。拉吉米什么也没说,他脸色苍白、双手哆嗦地接过熊的睾丸,摇晃着走向一棵松树,将它放置在树杈上。等他返身归来的时候,他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在这一语境中为了暗示出他的心理由此开始变异扭曲,所使用的词语像“苍白”“哆嗦地”“摇晃着”等充满消极意义的冷色调词语,而且程度比前一个时期加深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程度加深的冷色调词语,比如:

泪花、鲜血;哭泣、伤害、泪流满面;苍白、紫红、离别、忧伤、深深、狠狠、奇怪的、侮辱性的、哆嗦地、天昏地暗。

而这一时期的暖色调词语,虽然程度也加深了,但数量仍占少数,比如:

吹奏、喜欢、笑;精心、诚恳、羡慕的、情不自禁地。

虽然已经不是完整的男人了,但作者认为此时的拉吉米还是个好人、正常人。比如:

拉吉米叹了一口气,他对马粪包摆了摆手,起身拾捡刚才被他乱丢的那些熊骨,就像寻找一个人的魂灵似的,那么的精心和诚恳。

用了“精心”“诚恳”两个暖色调词语,程度也较前一时期加深,但程度仍不如冷色调词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冷暖色调呈现出不断深化的特征,同时交织的程度也在加深。

三、中老年的用词特点

拉吉米在收养马伊堪的初期,找到了人生的希望,因此在这一时期,作者用积极的暖色调词语来营造出一种快活的气氛,表现拉吉米的父爱与难得的快乐,比如:

小孩用一床蓝地白花的被包裹着,脸蛋粉嫩粉嫩的,乌黑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着,……拉吉米说他一眼就相中了那个孩子,她实在是太美丽可爱了。

在这个语境中所出现的“粉嫩粉嫩”“滴溜溜”“美丽”“可爱等暖色调词语大多是用来描写拉吉米眼中的小马伊堪的,给人快乐或开心的感觉。在描写拉吉米的一生中,暖色调词语使用频率最高的便是这一时期。

像这样的暖色调词语有许多,比如:

花;喜欢、抱;快乐、粉嫩、美丽、平静;白净、可爱、赛天仙、俊美俏眼的、滴溜溜地。

然而随着马伊堪逐渐长大,她越来越漂亮的同时,拉吉米心理变异的程度也在加深,他对任何喜欢马伊堪的男人都持有警惕。为了暗示这种病态的心理,作者又换回了冷色调的词语,比如:

拉吉米看到马伊堪出来,气得浑身发抖。马伊堪就好像是一颗被人盗走的明珠,而他就好像守着空盒子的珠宝的主人,那份苍凉和凄苦全都写在脸上。所以马伊堪的腿在快乐地旋转着的时候,拉吉米的肩膀却像受伤的鸟的翅膀,在痛苦地抽搐着。

像“发抖”“苍凉”“凄苦”“痛苦”“抽搐着”等冷色调词语,程度有明显加深的趋势,作者对拉吉米这种病态的自私持有一种既可怜又可恨的态度,因此在用词上,两种感觉交相融合,表现拉吉米病态的情绪。

像这样的冷色调词语,还有:

悲剧、梦魇;颤、剜、抽搐、抽打、忌讳、干嚎、嚎叫;凄凉、痛苦、哀愁、哀怨、黯淡、苍黄、苍凉、赤红、孤单、可惜、冷漠、凄苦、银灰色、疯癫的、受伤的。

马伊堪一直不能像正常姑娘一样出嫁,最终她心灰意冷,留下一个私生子西班接替她照顾拉吉米,随后跳崖自尽。在马伊堪死后,拉吉米哭的几乎瞎掉。如果说失去成为一个完整男人的机会让拉吉米失去了正常的心态,那么失去马伊堪则让已经认为自己是“废人”的拉吉米的世界彻底崩塌。

第二次的打击比第一次的打击更加沉重,因此词语的色调也更浓更冷。作者对他含有同情,但更多的是批判,因此所使用的词语也具有这两种色彩,比如:

拉吉米留在营地守候着,哭得眼泪都快干了,连续几天不吃不喝不睡,就那么坐在火塘旁,眼睛赤红,脸色苍黄,一遍又一遍地叫着马伊堪的名字,叫得格外凄凉。

马伊堪的死,几乎使拉吉米哭得失明,从此后他看东西总是模糊的。他常常在喝醉了酒后痛苦地嚎叫,好像谁在用刀子剜着他的心。

像“凄凉”“痛苦地”等冷色调词语透漏着悲剧色彩,而“嚎叫”“剜”等词语则具有批判意识,尤其是用“赤红”“苍黄”这样厚重悲凉的色彩显示了这出悲剧的高潮,在这一时期词语的冷暖色调上呈现出最冷与最暖的强烈对比。

四、小结

作者说马伊堪“是开在深山峡谷里的一朵最寂寞的花”,这朵花之所以凋零,与拉吉米的自私有直接的关系。拉吉米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他虽然有短暂的欢乐,但他的一生都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中。从恐惧黄病,恐惧别人的嘲笑,到恐惧别人抢走马伊堪,他的心理在一步步变得扭曲,他害怕孤独,却总是孤独,他自私的留住马伊堪,却最终造成了马伊堪的悲剧。

作者在描写拉吉米这个人物时,所使用的词语多是冷色调、消极性的词语,暖色调、积极性的词语居少数。但不管是数量多的冷色调,还是数量少的暖色调的词语,都处在一个相互对立,相互交织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二者也同时在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http://vdisk.weibo.com/s/zhJfINY8vEMfI

[2]管怀国.迟子建艺术世界中的关键词[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柳钰.浅谈词语的冷暖色调[J].青春岁月,2015(01).

语境中的词语运用特点分析 篇4

一、语境

对“语境”的研究, 历来被学者所重视, 并获得了重要的成绩。童庆炳先生认为语境 (context, 又译上下文) 是指“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 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简单的说, 语境就是语言在使用中所存在的具体环境。一般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前者是指在交际过程中, 话语信息的发出者对话语中所运用的词、短语、句子等进行筛选和重组的过程;后者是指交际双方在谈话时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谈论的话题和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所以, 对特定“语境”下的交际双方的心理、文化及社会等一些因素的研究是必要的。

二、语境中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不规则的难以把握的动态的活动。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在进行话语交际时, 个体的人是从自己的心理规则出发, 对要传达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发送, 并在接收方那里对其进行接收和解码。在这一过程中, 个人心理背景因素, 将对交际双方话语信息的发送与接收产生重要影响。如在面对身份地位等客观上的差别因素时, 恰当的心理因素解码, 将能顺利实现话语交际的目地。

比如, 下面这个对话:

司机:张处长, 没出门!忙吧?

处长:是啊!老王, 你家小王现在开车不错吧?

司机:我现在对他很担心, 处长同志, 你能给小王调个工作不?

在上例中, 老王用了两个同义的称呼语来称呼对方, 我们可以认为, 称谓由“张处长”到“处长同志”的变化是为了缩短双方的心里距离, 以示亲近, 使其符合正在谈话的氛围, 以获得预想的谈话目地。所以, 例子中老王的心理背景因素是积极的也是主动有效的, 成功地完成了语码的转换过程。也为下一步的谈话铺垫了良好的话语氛围。

三、语境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 作为一个浅显的外在因素, 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活动的变化, 也不断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

古汉语的词汇系统远没有现代汉语这样发达、庞大。很多字词在当时所附载的意义也较固定, 变化也较缓慢, 不像当下新词、新义的出现这样迅速。在这一点上, 尤以词义的转变最为明显。以前是褒义词的, 现在已转为贬义词。如“走狗”的本义原是指一种善跑的动物, 而现在则是指帮助他人作恶的人, 且作为其主要意义而被沿用至今。在当下, “狗”也是不被人们所喜爱的。比如“走狗”“狗腿子”等说法, 常被用来称谓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但在西方文化观念中, “狗”则是令人喜爱的动物。在英语中, “幸运儿”会被称为“a lucky dog”, “聪明的家伙”被说成“a clever dog”等等, 都是赞美的说法, 体现的是东西方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的心理认知特征, 而这也为我们研究不同文化下“语境中的文化因素”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例证。正如顾嘉祖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能揭示东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中的隐蔽部分, 就能找出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各民族文化特征的交际策略。”这句话指明, 当我们真正地揭示出了隐藏在不同民族文化内部的深层的文化因素时, 才能更好地理解东西方的文化观、人生观的不同, 进而找到不同文化下言语交际可行的策略。比如, 以前有一种被称为“白翎钢笔”的商品, 因为它的英语商标被直译成“White Feather”, 而在英美文化里面“White Feather”是有着“软弱、胆怯”的内涵, 以至于在英美国家很少有人买这种产品。究其原因就在于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内在差异的存在, 使得语言的使用不符合当时的语境, 运用的不得体。从而可见:“语言运用得体”与各自不同的“语境中的文化因素”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也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了这二者的关系,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 也才能顺利地完成交际的任务。

四、语境中的社会因素

从语境的定义中,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因素在语境中起着极大的作用。若是我们能很好地理解不同阶段的社会文化特点, 并了解那个时代里的一切的社会文化活动特征, 将为现代语言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有力地支撑。在童庆炳先生看来, 交际双方的话语行为是发生于特定的社会领域, 主要有具体语言环境和社会生存环境两方面。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个体的人, 在每个人的心里面所存在的“世界”都是彼此不同的,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语言世界”。并就语言本身来说,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直接体现。但个人的“语言世界”又存在着一些共性特征, 尤其是在一个共同的语言文化圈内, 这种共性特征更加的明显和突出。比如, “支那”一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就伴随着社会语言环境的大的历时变化过程, 并掺杂了大量人为的因素和社会历史的因素在内。“支那”一词, 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国的称呼, “支那”原是“Cina”的音译, 分别被译为:“China”“支那”“至那”或“震旦”等, 其中并不包含有贬义的成分。在日本语中, “支那”一词的理解基本上是中性义。因“支那”一词在日语中是古今中国的总称, 并非贬义词。但由于“二战”时, 日本人使用这个词来称当时战败的中国人, 也使该词带上了一种特殊的语义特征。且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 也进一步加速了“支那”一词的贬义化特征。

基于上面的分析, 由于交际的双方是处于一个不同的文化圈之内, 因此, 对同一事物的理解, 会有不同, 因此, 我们需要恰当地理解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因素, 为我们的社会交际服务。

五、语境与“语言运用得体”

存在于一定语境当中的言语活动成品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 都受当时语境因素制约。张敏在《标语中语用预设的作用》这篇文章中, 把语境的构成因素分为“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临时因素”这三类。对于语境来说, 要想很好地理解和把握, 必须加强自身语言灵敏性的感悟。作为社会活动中的人, 对新事物的认识都是以语言作为媒介来交流和传达。而语言的运用, 又受到和语言运用过程中相关语境因素的影响, 如心理、文化、社会因素等, 只有恰当地处理好这些, 才能顺利地实现预定的交际目的。

比如有一个例子是说一个人要请四位客人吃饭, 来了三位, 还有一位没有到时, 请客者说:“该来的还不来。”一个客人心里想:“该来的还不来, 那我是不该来的了。”于是站起来走了。这时请客者见状接着说了一句:“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位客人心里想:“不该走的走了, 那我就是该走的。”于是也站起来走了。这时请客者见状就急不择言地说:“我又不是说他们的。”最后一位客人这时则想:“你不是说他们的, 那你是说我的了。”于是也很生气地走了。在这里可看作请客者没能做到在特定“语境”下, 使“语言运用”地得体。也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心理、文化因素对语言表达和理解的影响作用, 所以没有收到预期的话语交际目的, 最终造成不欢而散的场面。可见想让语言表达运用地得体, 就必须要很好地处理“‘语境’与‘语言运用得体’”的内在关系。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特定的语境下, 获得良好的言语交流。正如聂焱在《三一语言学导论》中所说的那样:“语言是以民族文化为其中介物来反映和表现客观物理世界的, 语言运用本身又是一种文化行为, 表达的效果是一定文化的产物。”这也进一步的证明了在运用语言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我们所要面对的语言现实的环境。

从上面这篇文章的简短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在运用中的语言词语, 一定要和当时的语境整体情况相适应。无论是何种交际方式, 都应在进行交际时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 并且还应随时适当地做出调整以适应整个交际环境的需要。所以, 我们就必须得注意对在特定的语境下的交际中的词语进行一定的选择, 进而调适出恰当的全民语言的序列, 使得语言交际得体而又规范, 最终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

摘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里, 词语的运用, 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在当下人们的日常交际用语中, 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语言运用现象。而所有的这些都和语言运用的大环境, 即“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便试从“语境”的角度来谈当下, 在语言运用中, 影响词语运用的语境中的一些因素。如心理、文化、社会等因素。并就运用中的话语的特点谈下看法。

关键词:语境,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语言运用得体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1]胡壮麟.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顾嘉祖, 陆昇.语言与文化 (第二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3]顾嘉祖, 陆昇.语言与文化 (第二版)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形容春天特点的四字词语 篇5

1、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完美景象。

2、细雨和风:温和的风,细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温和而不粗暴。

3、花枝招展:招展,迎风摆动的样貌。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4、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5、燕语莺呼: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春天里大好的景象。也比喻女子说话声音婉转动听。

6、腊尽春回:腊:是是指腊月,即农历十二月。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

7、春意盎然:意:是是指意味;盎然:洋溢,深厚。春天的意味正浓。

8、春深似海:春天美丽的景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到处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9、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10、燕语莺啼: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形容大好春光。

11、春光明媚:明媚:是是指完美,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

12、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貌。

13、春华秋实:华:是是指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14、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15、草丰林茂:丰,茂都是茂盛,意思是生机勃勃,草和树林长的都很茂盛。形容春天草木生长的十分茂盛,一片生机勃勃的样貌。

16、莺歌燕舞:黄莺在歌唱,小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现常比喻革命和建设蓬勃兴旺的景象。

17、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18、春意阑珊:春意,春天的气象;阑珊,将尽将衰。形容春天就要过去了。来源: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19、桃红柳绿:字面意思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绚烂的春景。

20、秋菊春兰:秋天的菊花,春天的.兰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21、红瘦绿肥:绿叶茂盛,红花凋谢。形容暮春景色。

22、春色恼人: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23、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24、柳暗花明:①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暗:是指树荫蔽日。明:丽。②也比喻突遇到新的境界或形式。

25、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26、桃李争辉: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用以形容春色美丽。来源:元·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花也,则为你不与那繁花争媚,花也,则为你不一样他桃李争辉。”

27、春意盎然:春意:是是指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貌。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

28、春色撩人:撩:是是指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来源: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29、春兰秋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30、春意阑珊:阑珊:是是指将尽,将衰。是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31、风光旖旎:形容景色柔和完美。

32、五彩缤纷: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貌。是指颜色繁多,十分好看。

33、百草权舆:是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

34、春光漏泄:原是指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将至的信息。比喻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漏出来。

35、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36、姹紫嫣红:姹嫣:是娇艳的意思。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37、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是指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是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38、阳和启蛰:春天来了,过冬的虫豸都活动了。比喻恶劣的环境过去,顺利和完美的时光开始了。

39、一阳复始: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是指春天又到来了。

40、花红柳绿:是指花木繁茂的样貌。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

41、春暖花开:本是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

42、春暖花香:来源于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

43、春宵苦短:为春天的夜晚太短而苦恼。形容人处在欢乐之中,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44、芬芳馥郁:芬芳:是指香气;馥:香气;馥郁:香气浓厚。形容香气十分浓。

45、雨后春笋:是是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很多地涌现出来。

46、春晖寸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对儿女的慈爱抚养。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无限感戴心境。

47、春风雨露:像是春天的风和雨滴露水那样滋润着万物的生长。旧常用以比喻恩泽。

48、绿草如茵:绿油油的草好象似地上铺的褥子。常是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

49、花团锦簇:形容春天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50、花明柳媚:形容春天绿柳成荫繁花似锦的景象。

词语特点 篇6

这类网络新词是模仿“宅男”一词而产生的。宅男, “御宅男”的简称, 日语外来词, 最初的含义是指沉迷于美少女类成人动漫或游戏的男子, 后来泛指对某事物极端喜爱, 整日窝在家里的男人。这个词进入汉语以后, 用来指代那些痴迷于电脑网络, 足不出户, 厌恶上学上班的80后男子。

这类词语之所以能够在网络上走红, 在构词和使用方面有其显著的特点。

首先, “男”“女”类词语在构词方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生成能力强。

(1) “男”“女”作为自由语素, 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做宾语或定语, 如男/女老师、男/女装。另外, “男”“女”也可以作为词根, 与另一词根构成复合式合成词, 如男/女人、男/女方, 或与词缀构成附加式合成词, 如男/女子。

(2) 这类词语由前后两部分构成, “男”“女”处于后位, 定位性明显, 其前位构成成分是表示所指群体共有特征的关键成分, 名词、动词、形容词及缩略语等都可充当, 其中:名词性成分居多, 如玩具男、便当男、孔雀女;形容词性成分的有经济适用男, 简单方便女;动词性成分的有食草男;缩略语成分的有三高男、三低男、普相女, 等等。但不论与“男”“女”组合的成分是什么性质的, 一经形成“男”“女”类词, 则一律为名词。

(3) 从音节数量上看, 这类词的前位成分从单音节到四音节的都有, 如宅男/女、凤凰男、孔雀女、经济适用男, 但以二音节的为多, 因此所构成的“男”“女”类词语以三音节为主要形式。

(4) 这类词语前后两部分组合形式多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段, 曲折表意, 如:凤凰男, 指出身农村, 家境贫寒, 经过自己努力考上大学, 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的男子, 出自于“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其次, “男”“女”类词语在使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反映社会群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如三高女, 指的是当今社会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优秀女性。虽然她们在事业上很成功, 但在婚姻方面却很难找到合适的伴侣。因为大多数人在选择对象时, 强调“男强女弱”“门当户对”,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男性选择与“三高女”谈恋爱的机率。学历和条件低于“三高女”的男士们害怕被舆论定格自己为“攀高枝”“小白脸”“靠女人吃饭”, 等等。毫无疑问, 这是任何有自尊的男人最怕听到的评语。所以, 男士们即使喜欢三高女, 也往往顾虑重重。同时, “三高女” 的择偶眼光也较高, 喜欢追求完美, 对男方的长相、才华、学历、人品、经济、地域等各方面都很挑剔, 结果择偶范围狭窄。这也就导致“优剩女”的出现。“优剩女”是“剩女”的升级版, 指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 长相无可挑剔, 择偶要求比较高, 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这类网络词语反映出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所以, “男”“女”类词从产生到被人们广泛使用也是社会现象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

另外, “男”“女”类词语多数源于外来语, 后经港台辗转进入普通话。如来自日语的便当男, 指不再热衷于金钱游戏, 而是爱上简单纯朴生活的日本新一代单身男性;干物女, 源自日浦悟的漫画《萤之光》里对二十七岁的女主角雨宫萤的生活形容, 后泛指那些不爱打扮, 放弃恋爱, 假日躲在被窝里, 凡事都说“这样最轻松”的年轻女性。还有来自韩语的玩具男, 取自韩国20世纪90年代一个流行音乐组合“玩具”, 泛指韩国新一代男性。他们的特点是:居家, 对待女性温柔体贴, 内心敏感、喜爱音乐, 主要集中在20岁至30岁。除了来自日韩语的, 还有来自英语的阿尔法女 (孩) , 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肯德伦的著作《Alpha Girl (阿尔法女孩) 》, 是精英女性的代名词, 该类女孩在各方面的表现几乎都是“第一”或“最好”, 故以希腊文的第一个字母“α” (阿尔法) 来形容。

“男”“女”类词汇的出现与流行, 充分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社会上有什么新的群体出现, 就可能出现什么男, 什么女。这类词语也为我们观察社会, 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好的窗口。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上一篇:化工检修下一篇:信息化企业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