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教学

2024-05-15

让词语教学(共8篇)

让词语教学 篇1

让词语教学变得灵动

军民小学 柯秋红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上几个来回‛。词语是文本构建的基本单位,离开词语探究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追求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先得让词语教学变得精彩起来。

如何给乏味的词语教学注入生命之水,激活词语,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呢?进入词语的异度空间(追求效度、感悟厚度、挖掘深度、触摸温度),让词语教学变得灵动、富有生命力,使师生在教与学中收获智慧、情感,生命在课堂中徜徉!

一、追求效度

词语教学的有效性是词语教学的核心。因此词语教学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最大限度的丰富内涵,拓宽外延,使词语处于饱满的状态。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的课例《我们爱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这样引导儿童读懂‚祖国‛一词的:

师:小朋友的意见都提得很好,‚祖‛字写对了,可是还写得不够好,以后我们多练习练习就会写得更好。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

(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

“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得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

师:施尉宁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顿一下,让学生接下去。)

生:(齐声答)祖国。

在上面这个课例中,斯霞老师做到了词语教学的‚工文‛并重,既关注了词语的工具性,在循循善诱中引导学生理解了‚祖国‛一词的含义,但又不停留在‚理解‛、‚积累‛的层面,还把目标指向了‚知识智慧‛,同时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课堂充满情趣。这样的词语教学是有效的,是‚物超所值‛的。

二、感悟厚度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

斯米尔诺夫指出:‚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因此,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

我们把视线投到特级于永正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教学片段去:

师:同学们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恨英法联军,也恨满清政府。

师:(板书‚恨‛字)你读到哪一段最恨? 生:第5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再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个个表情愤怒而且痛恨。)师:谁愿意读第5自然段?(一生站起来读。学生读的时候,教师板书:掠、搬、毁、烧。)师:请坐。看黑板(教师指着板书的‚掠、搬、毁、烧‛),价值连城的国宝被掠走,这个‚掠‛活画出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大车运。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证能销毁得了吗?同学们再看书,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会读书的人,能把黑板上的四个字,读成一幅幅画面,把书读厚。

(生齐读,个个表情严肃,人人把恨写在脸上,把恨通过声音表达了出来。)看了这个教学片断,我们的心弦也被震动了。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掠、搬、毁、烧‛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适当地加以点拨,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侵略者的罪恶,读中增强对侵略者的仇恨,读中深刻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读中彻底领悟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读中生形象,把书读厚,达到真正地理解词语的目的。

三、挖掘深度

词语,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符号,其实却有着深不可测的内涵。纵观无数的语文课堂中,词语的教学模式感觉都是大同小异:老师带着学生认读(或是学生自己认读)之后,让他们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就开始课文内容分析。这样的词语教学,留在学生心中的就是一些冷冰冰的语言符号,是呆滞而没有生命力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要发现它的特征。‛词语教学中也当如是。只有依托文本,深入进行品味、感悟,才能领略到作者的精妙用词。

《装满昆虫的口袋》我围绕‚迷恋‛一词,进行教学设计如下:

1、找出和迷恋意思相近的词或句(浓厚的兴趣、无限的好奇心、强烈的兴趣)。之后,请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感情默读第四、五、六自然段,画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语。(每到、一动不动、‚宝贝‛、怒气冲冲、老是……)

2、让学生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3、回忆自己生活中‚迷恋‛某种事物的现象,用上它说一句话。

4、、反复诵读、品味描写‚五彩缤纷‛的句子。

‚迷恋‛是文中的关键词语。笔者紧紧抓住它,环环相扣,集中下文中的其他描写颜色的词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在充分想像中,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生活链接。引领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四、触摸温度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文本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它还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字中,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的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符号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使词语在学生的头脑、心灵中成为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薛法根老师的《爱如茉莉》教学片断,让学生从‚直奔‛等词语中去体会到爱。

生:我从第七自然段的‚直奔‛这个词,我体会到爸爸很关心妈妈,一听到妈妈生病了,马上去医院看望妈妈。

师:好,你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直奔医院(板书),这个细节有谁关注到了。

生:念bēn的时候慢一点,念bèn的时候快一点。师:没有这种说法。

生:直接往医院跑,是bèn,是动词。

师:都是动词,不过你说对了,这个bèn呢,他是直接往医院去,它是有目标的,直奔医院,对吗?有目标的跑,那叫奔。所以有一句话嫦娥----生:奔bèn月。师:怎么念? 生:嫦娥奔bèn月

师:对。直奔这个词,你有什么体会吗? 生:看出爸爸急切想看到妈妈的急切心情。

师:这是爸爸对妈妈的爱,如果不爱,不会这么急切,这么焦急。轻轻一个动作,直奔医院,真的爱,没有痕迹的,父母的言语当中。(板:真爱无痕)读(指板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从上面的教学中,一个‚直奔‛教学就能让我们一窥于老师高超的词语教学艺术,他充分挖掘文本蕴藏的茉莉般的爱,学生体验更深刻,让语言展示魅力,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是有温度的。

让词语教学 篇2

一、聆听词语的声音

词语是灵动的, 有声有色, 有情有义, 只要细细聆听, 那声音便会轻轻敲进读者的心中, 激起无数的情感浪花!教学中, 让学生潜心体会词语中包藏的声音, 感动便会在不期而至中漾过心尖。

教学《燕子专列》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呼吁”出声:

师:小燕子是不幸的, 可它们又是幸运的。你同意老师的观点吗?为什么?

生:因为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 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师:是啊, 瑞士政府做了通过媒体号召人们来救护小燕子的了不起的决定, 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 (呼吁) 那么老师想请你代表瑞士政府向市民呼吁, 你打算怎样向市民呼吁?

生:亲爱的市民们, 现在我们的朋友燕子遇到困难, 请大家伸出你的手, 帮帮它们吧!

生:广大的市民朋友们, 这突如其来的寒潮即将夺走可爱的天使小燕子的生命, 让我们用爱心拯救他们吧!

生:朋友们, 请走出家门, 用你温暖的手为小燕子架起生命的桥梁吧!

生:当你轻抚小燕子柔软的羽毛时, 当你凝望小燕子渐渐失去生气的双眼时, 你的心可会疼痛?那么, 市民朋友们, 就请你走出家门, 参加到拯救燕子的爱心大行动中来吧!

…………

这真情的呼吁, 打动了很多人, 瑞士人民的行动更是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这便是呼吁的声音, 这便是词语的声音, 细细聆听, 学生听到了真情, 听到了温暖, 听到了一个国家的爱心之举!

二、静赏词语的画面

有时, 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甚至是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将词语化为美丽的画面, 灿然绽放在学生的眼里。以此, 更真切地感受词语包含的意象!

如一位教师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第二自然段。

师:为什么作者说变化前的黄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生:因为这里土地肥沃, 森林茂盛, 所以人们在这里生息繁衍。

师:谢谢你提到了两个重要的词语——— (师板书:土地肥沃, 森林茂盛) , 你觉得这两个词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

生:土地肥沃。

(师指导学生查“肥沃”的意思)

师: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除了生长着茂盛的森林, 还生长着什么呢?

生:树上有鸟儿, 树下有老虎、狼……

师:那森林外的农田里呢?

生:有玉米、稻谷、棉花……

生:农家小院里还有鸡、鸭、鹅……

生:男人在田里劳动, 女人在家里织布、煮饭。

师:是的, 好一派田园风光, 这地方真是物产丰富, 这里的人们真是快乐自在、衣食无忧;看到这样的一幅幅画面, 你会说什么呢?请写一到两句话。

生:这一片肥沃的土地真美呀!

生:我想起了陆游的《游山西村》, 这真是世外桃源呀!

生:黄河, 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是的, 这肥沃的土地上, 天上百鸟纷飞, 地上走兽众从, 水里鱼族畅游……一句话, 这里是不可多得的人间宝地, 让同学们惊叹、赞美, 让先民们富足、快乐。来, 捧起书来, 把我们的情感化为琅琅的读书声表现出来。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我们看到, 教师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 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 学生的想象是五彩缤纷的, 随着次第展开的一幅又一幅画面, 词语的丰富内涵生动地投射在了学生的心湖上。在这样的词语教学中, 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 而是一幅优美的画, 一首婉转的诗, 一曲动听的歌, 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 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 “肥沃”回到了语境中, “肥沃”地生长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激荡出学生多样的感受, 这样的词语教学是灵动而鲜活的。

三、深悟词语的内涵

每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内涵,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再如一位著名教师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师:课文说白骨精“诡计多端”。请大家想想, 这白骨精究竟施了哪些诡计?你们前不久刚好上了节“感悟三十六计”的综合实践课。请大家用“三十六计”分析一下, 白骨精施了哪些诡计?

生:我看出了她的“金蝉脱壳”计。“‘啪’的一声村姑倒地死去, 可是倒地的只是白骨精的化身, 她的真身却化为一缕轻烟逃跑了”。

生:我发现了“美人计”。“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 变成一个村姑, 提着一篮馒头, 笑着向唐僧走来。”

生:我发现了“连环计”。“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 差点丢了性命, 她知道有孙悟空在, 是吃不到唐僧肉的, 决定再施诡计, 让唐僧把孙悟空赶走”。

生:她还用了离间计和苦肉计。“孙悟空扮成老头……我这条老命也和你拼了”。她用自己拼命的方式来离间师徒的关系。

生:她还用了调虎离山计。

师:这里的“虎”是谁?

生:孙悟空。

生:使用了“激将法”。白骨精把孙悟空激怒, 让唐僧责怪孙悟空滥杀无辜, 进而把孙悟空赶走。

师:大家感悟得真好!请看大屏幕, 老师将白骨精施的诡计归纳出来了。

变村姑———美人计借尸还魂

化身逃———金蝉脱壳计以假乱真

变婆子———连还计

变老儿———离间计调虎离山

喊救命———声东击西

说拼命———激将法苦肉计

师:真是计中有计, 环环相扣, 计计相连阴险之至。这就叫做———

生:诡计多端。

师:白骨精肯定没有读过《三十六计》, 但是她的计策却暗合了《三十六计》, 为了吃唐僧肉, 她是费尽心机, 绞尽脑汁啊, 这就是———

生:诡计多端。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老师让学生用“三十六计”来解读“诡计多端”, 以“诡计多端”为支点, 让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 将重重计谋一一展开, 一个“诡计多端”在学生眼里便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 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和深度思维。

四、触摸词语的温度

“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文本中的语言, 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 它还蕴涵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 都可以读懂作者在特定的情景与历史时刻的情与意。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符号化为学生的血肉, 深入到学生的骨髓, 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 感受词语的温情!

薛法根老师的《爱如茉莉》教学片断, 让学生从“直奔”等词语中去体会到爱。

生:从第七自然段的“直奔”这个词中, 我体会到爸爸很关心妈妈, 一听到妈妈生病了, 马上去医院看望妈妈。

师:好, 你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直奔医院 (板书) , 这个细节有谁关注到了。

生:念bēn的时候慢一点, 念bèn的时候快一点。

师:没有这种说法。

生:直接往医院跑, 是bèn, 是动词。

师:都是动词, 不过你说对了, 这个bèn呢, 是直接往医院去, 它是有目标的, 直奔医院, 对吗?有目标的跑, 那叫奔。所以有一句话嫦娥———

生:奔bèn月。

师:怎么念?

生:嫦娥奔bèn月

师:对。直奔这个词, 你有什么体会吗?

生:看出爸爸急切想看到妈妈的急切心情。

师:这是爸爸对妈妈的爱, 如果不爱, 不会这么急切, 这么焦急。轻轻一个动作, 直奔医院, 真的爱, 并不是要说出来, 在言语中是没有痕迹的。 (板书:真爱无痕) 读 (指板书) :真爱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从上面的教学中, 一个“直奔”教学就能让我们一窥于老师高超的词语教学艺术, 他充分挖掘文本蕴藏的茉莉般的爱, 学生的体验更深刻。让语言展示魅力, 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是有温度的。

五、领会词语的意境

意境的悠远绵长, 很多时候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让学生静心沉入到词语所展现的意境中, 体会意境所蕴藏的情, 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享受!

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示画面:李白孤身一人站在长江岸边, 眼前是滚滚东流的江水, 远远的天际之间, 一叶孤帆飘然而去。

师:你从诗中哪些词读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不舍?

生:我从孤帆中读到了李白的不舍。

师:此时正值大唐盛世, 又适值烟花三月, 做为主要交通要道的长江, 仅仅只有一叶孤帆吗?

生:不是, 江上有许许多多的帆船, 但在李白的眼中, 只见朋友的帆船, 在李白的心中, 只有朋友的帆船。帆不是孤的, 人却是孤的。

师:好一个万帆丛中只见一帆, 万人丛中心系一人!

生:我还从“唯”字体会到, 李白此刻孤身一人久久伫立岸边, 心中的孤独就如眼前滚滚的江水绵延不绝!

师:是啊, 此时, 此刻, 此情, 此景, 李白的人是孤独的, 心是孤独的, 眼前的帆也是孤独的, 静静东流的江水承载他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他和朋友的深情厚意!他就这样久久地伫立, 久久地凝望……

一个“孤”字, 一个“唯”字, 将诗中孤寂悠远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将李白清冷寂寥的身影刻画得入木三分!

词语, 一个元素, 一个符号, 一个单位, 但它却包罗万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意!做为教师, 唤醒词语, 让它的内涵一一呈现, 一一回放, 一点一点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 从而让课堂恣情飞扬!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许多课文篇幅短小, 用词精当, 独具匠心, 所以在教学中, 唤醒词语, 让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丰盈语文的教学细胞,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 品悟课文蕴含的情真意切, 触摸作者的脉搏, 从而入景入境入情!词语是灵动的, 有声有色, 有情有义, 只要细细聆听, 那声音便会轻轻敲进读者的心中, 激起无数的情感浪花!教学中, 让学生潜心体会词语中包藏的声音, 感动便会在不期而至中漾过心尖。

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 篇3

一、朗读,让词语教学“有情”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小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盘古开天地》词语教学片段:

师:这个词谁会念?

生:滋润。

师: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

(生茫然,这样的“词语教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头一次)

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

生:(齐)滋润。(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

师: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

生:滋润。(声音柔柔的,感觉很舒服的样子)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滋润”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此时,“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冉是一个平面单凋的词汇,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二、表演。让词语教学“有趣”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准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

三、演示,让词语教学“有味”

词语理解最直观最便捷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法。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词义。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的意思。除了教师演示,学生也可以自己“演示”。如教学二年级的《从现在开始》的“轮流”时,教师出示词语卡片:“现在,请这一竖行的同学念这个词。”学生念完后,教师启发说:“刚才,你们一个接一个,怎么读了这个词?”教师指着词语卡片,学生心领神会地答道:“轮流。”

四、多媒体,让词语教学“有景”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适时出现“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孩子们惊喜的目光、张大的嘴巴、啧啧的赞叹声,不正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了。这时,你只要叫他们认真想一想: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在孩子们不约而同喊出的词里一定会有“五彩缤纷”。

又如象形字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其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而会意字教学,利用课件提供丰富的图景,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如教“笔”字,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五、游戏。让词语教学“有思”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有效的游戏,一定能激发孩子们识字学词的兴趣,不但能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操场上》的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设计了“词语归类游戏”。

教学准备:“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词语卡片,同桌两人一份。

教学方法:

1.同桌两人分别把词语读正确。

2.把这些词语中同类的摆在一起,然后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

3.归类方法可以任选一种。

生组1:与“手”动作有关的为一类(打球、拔河、拍皮球),与“脚”动作有关的为一类(跳高、跑步、踢足球)。

生组2: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打球、拔河、跳高、跑步),由3个字组成的词语为一类(拍皮球、踢足球)。

生组3:属于球类运动的为一类(打球、拍皮球、踢足球),其他的为一类(拔河、跳高、跑步)。

这一“游戏”环节不但复习巩固了六个新词,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给词语归类,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然,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的方法还很多,不过,我们更要透过表面看到方法背后渗透着的设计理念。

彰显人文性,是让词语教学情趣盎然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字词教学中只突出它的工具性的一面,而未能凸显它的人文性,因而显得严谨有余温情不足。字词教学不但可以教得一丝不苟,还可以教出浓浓的人文关怀,让孩子在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中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身心和谐发展。

早在半个世纪前,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儿童读懂“祖国”一词的:

师:你们可知道“祖国”足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

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

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这个学生对“祖国”理解得比较扩大了一些,但还不对)

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

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

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因为常有美国、日本朋友到学校来友好访问,所以学生对这两个国家比较熟悉。)

生:不能!

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准能再说一说?

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

师:施尉宁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强调一下,使学生加深印象)

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呢?

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

生:(齐)祖国。

低段词语教学 篇4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以字词的积累为主要任务,所以,字词积累的本身理所当然就成为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可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字词教学深层次的目的其实还在于为日后的阅读和进入写作奠定基础。我们通常所讲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一方面要求应当在词的语境中进行字的教学,在句的语境中进行词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我们字的教学以词的学习为目的;词的教学以句的学习为目的。教师在进行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时候,就应当注意到自己教学的这一特点,让字词教学的目光更加深广一些,树立起服务于阅读和写作这一较为长远目标的字词教学意识。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识字与扩词、成句紧密结合,让字词教学立体化

低年级学生的言语特点是短句多,以词代句多。识字教学的时候就要从这样的特点出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扩词,并且适时引导扩词成句,扩成超过单一意义的句子,甚至句群。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有效地激发学生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言语运用起来,并成为字词教学的重要补充,实现课内外的融合,立体地进行字词教学。

比如教学“花”这个字,教师先让学生组词。学生可能组成:小花、花朵、鲜花、花篮等。教师则可以选取其中的“小花”一词,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扩词成句的训练。

师:多少朵小花?

生:一朵小花。

师:一朵什么样的小花?

生:一朵漂亮的(鲜艳的、美丽的)小花。

师: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谁看到的一朵漂亮的小花?

生:早晨,我在草地上看到一朵漂亮的小花。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把有一定情节的内容加进去,激发兴趣,让学生继续扩展。这样,在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学生就会很轻松地说出或写出一段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意思的话。这样的做法持之以恒下去,往往会形成孩子们别具特色的课间言语游戏,那就会取得更加大的成就。

二、让字词跟图画结合,做到图文并茂

我从小孩子喜欢画画入手,学习字词的时候,注意引导孩子们把画画与写话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画自己喜欢的画,写自己想说的话”。这种动手动脑自由度非常高的表达方式,深受儿童的欢迎。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不多,我们并不指望他们真能写出什么,只想借此激发他们对“画画写话”的兴趣,早早播下一颗等待萌发的语文的种子。

具体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创设情境,来激发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表现欲望。在教学集中识字课的时候,我喜欢让孩子在充分读词,尽情想象之后,用画笔来表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后写上最想说的话,一句两句都行,用水彩笔直接写在画面上,不讲究任何格式,随心所欲地去“创作”。课堂上,孩子们尽情地画呀、写呀,激动得跑来跑去,互相交流。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上,内容丰富极了:有的画了几座漂亮的小房子,还加上白云、小鸟、小树等,写上“我xǐ欢画fáng子,我画的fáng子很piào亮,我很开心。”有个小女孩画了一只四不像小猫,还画了数不清的雨点儿,写上:“下雨了,小猫gǎn快pǎo回家呀!”„„

作品幼稚可爱,画面色彩鲜艳,虽然只写了一两句话,而且大多是半拼音半文字,版面的安排也很随意,但在孩子的眼里,自己的作品是最美丽的,毕竟他们写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和感受。像这样由词生画,由画生话,不仅巩固了识字效果,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写话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三、引导孩子喜欢阅读,让字词学习在自主阅读中升华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本质特性。就工具性这一点来说,它要求语文的学习要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语文。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识字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但是,正如前文所述,识字的最终目的在于有效进行阅读和写作。经验和专家们告诉我们,大量阅读是巩固识字、活化识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可是,低年级的孩子识字不多,他们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还不强。所以,我们的老师就要在激发阅读兴趣,提供适宜读本上动脑筋,想办法。

通常来说,低年级的读本要做到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图画书的作用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重点,但生活中,教师或者家长在选择图画书方面不太注重情趣却是要引以为戒的。

孩子阅读经典历来是人们所倡导的。笔者建议,一定要在班上设立图书角──花不了几个钱的,作用却很大──图书角放置的图书必须由老师精心选择。要有专门的阅读时间,并要有老师在场,借以维护一个和雅的阅读氛围。

针对并不乐观的家庭阅读,要倡导班级内部的小组阅读、同伴阅读、师生共读。让这样的“共同”有效经营出属于班级独有的语言环境,情感境遇,进而让孩子们拥有共同的精神风貌。

关于词语教学的教学论文 篇5

关于词语教学的教学论文 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谢嫦娥

【内容提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词语教学中,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理解词语、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词语教学应通过点激想象,感受词语的形象;通过比较碰撞,挖掘词语的内涵;通过突破表面,走近词语的意蕴;通过拓展引领,漫生词语的意趣;通过品味感读,展示词语的音韵。让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从而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领略词语的魅力。

【关键词】词语 感性 内涵 意蕴 音韵

一位教育家说过:“不要把‘祖国’这样一些词像廉价的钱币那样塞给学生。”审视当前的词语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是许多老师尽力回避或“浮光掠影”地处理的一个环节,通常是老师带领学生认读之后,让他们谈对词语的初步理解,然后就进入课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芳香来不及品味,尤其是像‘祖国’这样一些美好而意蕴深厚的词语,这样的词语教学,呆滞而缺乏生命活力。

其实,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记得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诚然,小学生学习词语,多半是从感性化、形象化入手,逐步走向概念化、理性化,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词语教学要从这点出发,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教学过程中发掘词语的内涵,实现理性提升。

一、想像,词语形象的感性显现

有些词语经过解释,意义不成问题了,但词语本身所包孕的形象也丧失了,这些词语不能解释了事,要引导学生去通过联想、想象去体味词语的形象性。教学中,教师可经常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这样,词语也就越来越难以遗忘,越容易被提取,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这不由得让我想起王崧舟校长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二泉映月》中的一幕精彩片断。

教学片断1:《二泉映月》片断

(课文中有这样的三句话: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 „„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

生:我觉得是坎坷。(教师板书:坎坷)师:闭上眼睛,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让自己走进70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个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学生反馈)

生1: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苦闷。

生2: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生3: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

„„

在这个片段中,王老师以“坎坷”为支点,通过想象等手段带领学生沉入文本,在多重语境之间实现了词语理解,使本来相对静止的、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赋予了词语强烈的、深刻的、高妙的生命活力,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联想力和深度思维。

二、碰撞,词语内涵的感性灵动

有的词语用同义去代替(即所谓换词),也可以使意思完整,前后畅贯,但表现力会因之而大大削弱。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飞来飞去”。但仅仅通过“换词”来达到对词义的理解,却又显得肤浅,不够全面、生动,缺乏美感的体现。此时,若辅之以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就能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多种方法层层递进式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领会词义。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

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不同的词语表现力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的同时,感悟祖国语言的精妙!

三、突破,词语意蕴的感性放射

有些词,从词语解释上看是很理性的,这相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其实,我们老师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去突破这种客观限制,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如:人教版第十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到鲁迅救助一位受伤的车夫时,对车夫的外貌描写用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学生是怎样掌握这个词的呢?靠背词语解释“饱经风霜是形容一个人经历了很多的艰辛和磨难”,显然不行。老师先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位车夫的脸。对此,学生的反应相当活跃。有的说:车夫的额头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眶深深地陷进去,颧骨高高地突出来。有的说:车夫的脸蜡黄腊黄,他实际上只有三十来岁,但是看上去却已经五十开外了。有的说:车夫的头发乱得像一堆稻草,脸色灰黑、脸颊精瘦,明显的营养不良。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从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还能看出些别的什么来?学生反应更热烈了,有的说:“我看出车夫干活肯定非常累,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暴风骤雨,为了家庭生活,他都要拼命地拉车。”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家里肯定很穷,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有的说:“我看出车夫的身体肯定不好,他因为身体有病、营养不良、干活又累,所以他的健康肯定很糟糕。”这时候,老师动情地说:“是呀!就是这样一个车夫,那么冷的天,还赤着脚在拉黄包车。现在,他的脚被玻璃片刺破了,深深地嵌入了脚掌,地上淌了一滩血,他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他想站起来但又起不来。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学生也跟着动了感情。一个说:“我一定会用黄包车把他拉到医院去。”一个说:“我一定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给他。”一个说:“我一定马上打电话给我爸爸,我爸爸是个医生。”

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的形象、情味和意蕴得到感性放射,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感性方式,“饱经风霜”这个词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四、拓展,词语意趣的感性漫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今的词语教学方法千姿百态,但教师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及文本的把握,以及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吸收。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意象生动,意蕴无限的词汇,这些词汇一经运用便意趣横生,如果以它的意思平实地去表达,那趣味便失去大半。诸如此类词语,容易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教学时,除了教师本身对词语内涵的正确解读之外,还要选择恰当的教法,适当拓展词语的外延。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托学生课内外知识和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展开教学,定然妙趣横生,同时,又夯实了文本教学。

教学片断3:苏教版第十二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师:课文说白骨精“诡计多端”。请大家想想,这白骨精,究竟施了哪些诡计?听你们老师说,你们前不久刚好上了节“感悟三十六计”的综合实践课。请大家拥“三十六计”分析一下,白骨精施了哪些诡计?

生:我看出了她的“金蝉脱壳”计。“‘啪’的一声村姑倒地死去,可是倒地的只是白骨精的化身,她的真身却化为一缕轻烟逃跑了”。生:我发现了“美人计”。“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

生:我发现了“连环计”。“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差点丢了性命,她知道有孙悟空在,是吃不到唐僧肉的,决定再施诡计,让唐僧把孙悟空赶走”。

生:他还用了离间计和苦肉计。“孙悟空扮成老头„„我这条老命也和你拼了”。他用自己拼命的方式来离间师徒的方式。

生:他还用了调虎离山计。师:这里的“虎”是谁? 生:孙悟空。

生:使用了“激将法”。白骨精把孙悟空激怒,让唐僧责怪孙悟空滥杀无辜,进而把孙悟空赶走。

师:大家感悟得真好!请看大屏幕,老师将白骨精施的诡计归纳出来了。变村姑——美人计 借尸还魂 化身逃——金蝉脱壳 以假乱真 变婆子——连还计

变老儿——离间计 调虎离山 喊救命——声东击西 说拼命——激将法 苦肉计

师:真是计中有计,环环相扣,计计相连,阴险之至。这就叫做—— 生:诡计多端。

师:白骨精肯定没有读过《三十六计》,但是她的计策却暗合了《三十六计》,为了吃唐僧肉,她是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啊,这就是——

生:诡计多端。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让学生用“三十六计”来解读“诡计多端”,以“诡计多端”为支点,带领学生沉入多重文本,在多重语境中感悟词语的意趣,从而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联想力,拓展了词语的深度思维。

五、品读,词语音韵的感性展示

古今中外的语言艺术大师都十分重视词语的语言美。我们所说的语言美,主要是指如何使声、韵、调等方面配合协调的问题。而一首作品中押韵、叠音词和反复三种手法运用,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节奏,让作品带上一种浓郁的音乐感。叠音词的使用是语言音乐美的一大特色。在小学课本中常见的,有“AABB”式的“噼噼啪啪”、“絮絮叨叨”、“风风火火”、“嘻嘻哈哈”、“高高兴兴”、“飘飘荡荡”,有“AA”式的“淡淡”。有“ABB”式的“一群群”、“一颗颗”。据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叠字可以增强循环往复的美感,促进语调的和谐。面对这一宝贵资源,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汉字的这一精妙之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在浙教版第九册《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教学片断4:浙教版第九册《在大熊猫的故乡》

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非常美,我们来欣赏一下,请看屏幕——(出示一组词语)苍绿幽静 鸟鸣声声 郁郁葱葱 泉水清清 箭竹茂密 流水涓涓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一生读词语,教师正音:幽,涓)师:现在请大家依次读词语。(学生读,语气平淡)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去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自由读词语,不一会儿,纷纷举手)师:读着某个词语,你脑海里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生: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树枝相互遮掩,看不见天空,里边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声。

师:真美!来,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苍绿幽静。(读得抑扬顿挫,很有绿意浓浓的感觉)生:我读“流水涓涓”,仿佛看到了清澈见底的流水。

生:我读着“鸟鸣声声”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鸟在树林里边飞边叫,周围满是清脆的鸟鸣。

师:老师给你们配音,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热切地)好。

(教师用口哨模拟出了清亮的鸟鸣,学生读“鸟鸣声声”,声音里包含喜悦,读完学生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师:谢谢鼓励。

生:老师,我来读!“泉水清清”(学生充满深情,“清清”两个字读得很舒缓)我仿佛来到了清澈澄净的泉水边,里面有很多鱼儿在嬉戏玩耍,还可以望见溪底的沙石,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格外清晰。

师:好一面天然的镜子啊!你读得真美!

师:读着不同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请你把觉得最有味道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学生读其余的词语,都读得绘声绘色)

师:谁能用这些词语来介绍大熊猫故乡的环境?先自己准备一下。生(在位置上自言自语)

师:好,请一个同学来说说,让他把我们带到大熊猫的故乡。生;同学们,我们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苍绿幽静的原始森林。这里,树木郁郁葱葱,箭竹茂密,泉水清清;鸟鸣声声应和着流水涓涓,咱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天堂!(热烈鼓掌)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婉转的诗,在如诗似画的品读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语言的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词语的魅力就这样牢牢地在学生心里生根了。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这样,就一定能让文本中丰富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使学生成为词语的“富翁”。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山西教育出版社

2、《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山西教育出版社。

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篇6

摘要:词语教学应渗透在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上,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斯米尔诺夫指出:“语词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的咀嚼蕴藏在词语背后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的“生气勃勃的细胞。”这就需要教者在词语教学时,掌握一些词语教学的基本技巧,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

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只有在读中悟出词语意,若去粘讲,则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

(二)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实用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上、下句的层次关系。

(三)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词语。这种方法是被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可利用故事发展情节来理解词语。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二、运用比较法,理解词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段中词语“五光十色”的教学设计:

(1)如果让你把描写海水这段话缩成一个词,你选哪个词?(五光十色)

(2)像这样表示颜色的词你还知道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3)那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不行?为什么?(可以换,因为两个词的意思一样。不能换,书上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

(4)将两个词中表示数字的词去掉,比较一下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一个成了“颜色”,一个成了“光色”。水面是平静的,能反射太阳的光,所以不能换。)

(5)我们到商店,走到卖布匹的地方一看,那是―――;到了卖珠宝的地方一看,那是―――。

(6)请你想像海水的样子像蓝宝石,你再来读读课文……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引导学生联系生实际,看珠宝、看布匹的情境中,两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得以辨析,恰当好处。

三、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次升?A,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分析字词的形体,理解词语。

在朗读中,读准字音,分析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真正做到汉字音、形、义的统一。例如笔者在进行《盘古开天地》中“滋润”词语的教学设计如下:(1)这个词谁会念?(2)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3)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4)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5)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读?这样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不但从字的偏旁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它在语境中的运用范围。此时,“滋润”不再是一个单调的词,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这样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拉近了学生与“滋润”的距离,使学生对它有了感情,有利于上升到情感上深刻理解词语。

分析词语的构成,理解词语。

汉语词的构成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利用合成词的特点,先将合成词分开,给每单纯词组词,找出适合这个合成词意思的两个意思加以合并,这个合成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确定了。例如:《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对“信赖”一词和理解,可先分开“信”和“赖”,给“信”组词,“信念、信任、相信……”,“赖”可组词为“依赖、依靠……”。最后据文中的意思,可选为“信赖就是信任并依靠”。又如“争辩”就是争论,辩论。“皎洁”就是明亮而洁白。

立体感悟——让词语教学充满灵性 篇7

一、启发想象——让词语教学“形象”一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大多是形象感知长于抽象演绎, 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 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 想像再现强于实证推理。在课堂上要启发学生想象, 让词语教学更“形象”。

[ 案例]“识字3”教学片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

出示词语:山清水秀 万紫千红 和风细雨 鸟语花香

师:你读到哪个词, 脑海中好像看见了什么?

生1:我读到“山清水秀”时, 好像看见了山上的小草、大树绿绿的, 小溪里的水很清很清, 很美。

生2:我有补充, 这些水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 泉水清得能看见水里的小石子, 我真想到水里去玩一玩。

生3:我好像看见泉水从山上流下来, 丁冬丁冬在弹琴, 可好听啦!

师:真美啊!老师多想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去看看呀!让我们再读读这个词。

生4:我读到“鸟语花香”的时候, 好像看到了几只小鸟正在树上唱歌, 你一句, 我一句, 真快乐。大树下的花儿都开放了, 可香啦!

生5:我读到“万紫千红”, 好像看到了大地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有金黄色的迎春花, 有粉红色的桃花, 有紫色的蝴蝶花……非常漂亮!

师:小朋友想像力真丰富, 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些词, 把它留在心里吧! (小朋友们兴致勃勃, 有声有色地读着, 被自己想像的世界感染了, 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了!)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对于词语的理解, 要充分让学生想像, 复活他的感性世界。复活感性, 就是要让学生动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像、情感、直觉、灵性甚至下意识、潜意识等, 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肤温、去聆听词语的声音、去掂量词语的体重、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

二、比较品析——让词语教学“生动”一些

现在, 很多教师在词语教学中, 往往采取“就词解词”的方式。这样, 导致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只能明白单个词语的意思。在汉语中, 同音词和近义词非常多, 因此,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品析词语的意思, 这样才能让词语教学更“生动”, 从而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 案例]“漂”与“飘”教学片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纸船和风筝》)

教师给学生出示课文中的两句话:①纸船漂呀漂, 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②风筝乘着风, 飘呀飘, 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这两句话, 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漂”和“飘”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

生2:“漂”和“飘”这两个字非常像。

师:是呀, “漂”和“飘”这两个字是同音字, 它们的读音是一样的。那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3:写法不一样。“漂”是三点水旁, “飘”是风字旁。

生4:“漂”是指东西在水里“漂”, 而“飘”是指东西在天空中“飘”。 (他边说边做起了动作。)

师:你们能用大屏幕上的句式说一句话吗?①出示 ( ) 在水上漂呀漂。② ( ) 在空中飘呀飘。

生5:塑料瓶在水中漂呀漂。风筝在空中飘呀飘。

生6:轮船在水中漂呀漂。树叶在空中飘呀飘。

以上案例中, 教师对“漂”与“飘”的教学采用对比品析的方式,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明白了这两个词的意思, 而且明白了这两个词的不同, 通过辨析, 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的妙处。

三、融入语境——让词语教学“深刻”一些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是学生理解语言的最好方法。很多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也呼吁:“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词义, 淡化脱离语言环境的释词。”因此, 低段词语教学应该把词语融入到相应的语境中, 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让学生感悟到词语的意蕴。

[ 案例]“议论纷纷”教学片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从现在开始》)

《从现在开始》这一篇课文中, 有一个词语“议论纷纷”。这个词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的。

师:同学们, 猫头鹰发布了一条命令, 要动物们和他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动物们听了这一条命令以后纷纷聚在一起, 你们觉得它们都会说一些什么呢?

生1:小兔会说:这可怎么办呀, 我都是喜欢白天干活, 晚上睡觉的, 叫我白天睡觉我睡觉不着呀。

生2:棕熊会说:是呀, 叫我晚上干活我可没有这个习惯。

生3:斑马会说:我白天干活都很累了, 还叫我晚上干活, 这不可能。

生4:袋鼠会说:是呀。但是没有办法呀, 现在猫头鹰是大王, 我们不得不听他的命令。

师:对呀, 小动物们凑在一起, 对于猫头鹰这一条不合理的命令大家是——

生:你一言我一语。

师:这就叫“议论纷纷”。

以上案例中, 教师并没有对“议论纷纷”这个词语进行解释, 而是根据文本内容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说话的语境,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深刻领会到了“议论纷纷”这个词语的意思, 同时学生领悟到了“议论纷纷”这个词语说明了猫头鹰没有尊重别人, 所以没有当上大王, 深入理解了本文的意蕴。

让词语教学焕发生机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词语教学 生活 体态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掌握的不牢固,直接影响小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可以说,词语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阶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老师不重视词语教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简简单单的介绍,毫无特色和活力,难以激起学生的识记兴趣。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识字量,更是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如何有效开展词语教学,让词语焕发出生机,加强学生的识记兴趣,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分析目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有效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我国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过程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放任自流的情况,教师没有对词语教学进行相应的重视,导致小学的词语教学总体水平不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主要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观念

小学语文词语的教学,不管在思想还是实践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小学教师还没有引起对词语教学的重视。在教学观念上,主要运用对学生进行词语意思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对词语的含义进行死记硬背,并将其作为“唯一”的答案进行理解;另外,还不能存在和教师不相同的见解,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的理解语言、课文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进行培养。

2、教学方式

为了更好的运用词语,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需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词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词语教学和语言环境互相脱节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时,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和运用相结合,出现和学生身心发展相脱节的情况,只单纯的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另外,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高,教师没有将自身的主导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最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2、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指导学生理解“盯着”,我是这样做的:“瞧,老师正盯着教室天花板!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马上举手说:“老师在看天花板!”师:“对,‘盯字里有一个目字旁,说明是用眼睛看的意思。大家再观察,老师是怎样看的?”我再一次盯着天花板,学生又举手了:“老师看得很认真!”“老师看得很专心!”“老师眼睛眨也不眨一下!”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有趣,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可谓心领神会。

3、联系上下文感悟词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中去揣摩,能帮助学生攻克以词解词的难点。例如:“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再比如:“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要理解“唯一”,先要让学生弄清“大家赞叹着,讨论着”和“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关系是:“大家”是“除他外有反应的其他人”,表示只有他一个没有反应,所以用“唯一”。

4、巧借多媒体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教学这一段时,可以适时出现“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孩子们惊喜的目光、张大的嘴巴、啧啧的赞叹声,不正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知道“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了。这时,你只要叫他们认真想一想:这么美的景色,这么多的颜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哪个词呢?在孩子们不约而同喊出的词里一定会有“五彩缤纷”。 又如象形字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其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而会意字教学,利用课件提供丰富的图景,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如教“笔”字,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上一篇:引爆全员正能量下一篇:勇者童话故事《桃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