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词语教学策略

2024-06-12

高效的词语教学策略(共9篇)

高效的词语教学策略 篇1

每个教师心目中理想的课堂标准之一,就是能听到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有精彩的发言、独特的见解。可是在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我们听到的多是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偶然翻开学生的课本,只见书上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地写着好多词语的解释,细细一看,全是从词典上搬来的,偶尔不小心抄漏了一两个字,还不忘将其补上。乍一看,预习的任务做得很到位,细一想,其实它催生了学生的惰性。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依赖心理,而缺少了创新意识。于是,我对学生的词语理解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调查题型如下:

参与答题者共54人。

从反馈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多是一知半解,并没有完全领悟。借助于教师平时的讲解和对词语的猜测或推理,学生能猜出一二,但如果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学生便不能准确地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对词语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等模式,如此不免显得枯燥、呆板和乏味。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呢?笔者的实践、思考如下。

一、查阅字典

利用“不说话的老师”———工具书,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在学习中,学生经常翻翻字典,这样既可以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提高查字典的能力,也能简单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日复一日,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厚。

如,教学“小猴是个蔫性子”中的“蔫”字时,由于语言的匮乏、方言的影响,学生几乎没有听过“蔫”这个字,更不用说理解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查字典,查过之后,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个字,更明白了“蔫性子”是说一个人说话、做事慢腾腾,不利索。可见,字典或词典真的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二、形象理解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的认识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构建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儿童的能动性,才能使他们受到扎实的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的情境。有了丰富的体验,学生就会将词语铭记在心。

1.插图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我就组织学生从观察插图开始,轻松地理解了课题描述的画面中的词语的含义。

师:同学们,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生:地上杂草丛生。

生:这儿没有小动物。

生:这儿肯定人烟稀少,因为没有庄稼。

……

师:的确,这儿太荒凉了,所以人们都称它“北大荒”。

课文插图是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它能够给学生留下直观的印象,虽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但也能使其入情入境,作用不可小觑。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2.体态

孩子丰富的体态表现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契机,让学生小手动起来,小脸红起来……如,在教学“蹑手蹑脚”时,我让几名学生离开座位,轻轻地走到讲台上,同时安排一些学生假装休息。一位学生脚步轻轻,一脸的诡异,生怕惊动正在熟睡的人。我适时在他耳边轻语:不要吵着大家休息。然后“嘘”了一声。在不知不觉的表演中,学生一下子全知道了“蹑手蹑脚”的意思。这样教来全不费功夫。

3.简笔画

简笔画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生动、有趣、易懂的画面,正好适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如把简笔画同词语教学有机结合,教学效果会很不错。

《西湖》 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描写山峦那一部分时,作者用了“连绵起伏”这个成语。当时学生似懂非懂。我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在黑板上迅速地画出了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山峦,一座挨着一座……学生顿时明白了“连绵起伏”的含义,齐叹“原来如此”。寥寥几笔,事半功倍。

三、联系生活

人们常说,作文离不开生活。其实,对词语的理解也是如此。学生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打开那扇封闭的生活之门,才能收获更多。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5”教学案例:

师:你知道“人头攒动”的意思吗?

生:形容人很多。

师:什么时候人很多?

生:节假日 。

生:赶集的时候。

生:春节、元宵节、劳动节、国庆节……

师:是的。大街上人很多,大家挤来挤去,这就是人头攒动。

对于此类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种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懂得了词语的意思,同时对句子体会得也更深入,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朗读感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师生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充满灵气的,也一定是有效的。朗读好了,一切讲解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是的,朗读好了,学生理解词语也就水到渠成。

如《搭石》教学案例:

师:(引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

师:后面的 ———

生:紧跟上去 。

师 :(速度渐快) 前面的 ———

生:抬起脚来 。

师:后面的 ———

生:紧跟上去 。

师:(速度再渐快) 前面的 ———

生:抬起脚来 。

师:后面的 ———

生:紧跟上去 。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 ———

生(齐):抬起脚来,紧跟上去 。

师:踏踏的声音,像 ———

生(齐):轻快的音乐 。

师:踩到别人脚了吗?跌入水中了吗?有人指挥了吗?(生连连摇头)可动作却如此默契,如此有序,这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五、主动研究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毫无兴趣时,他们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昏昏沉沉”等一系列状态。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掌握了学生喜欢表演的心理,我们就可以刺激此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蚂蚁和蝈蝈》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表演。学生情绪高涨,演蚂蚁的,演蝈蝈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有的“蚂蚁”背粮食,有的“蚂蚁”拉粮食;一群“蝈蝈”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这时,教师再让学生理解蚂蚁累得“满头大汗”,蝈蝈悠闲得“自由自在”,就很容易了。

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切的情境、一个生动的语境和一个自由表现的环境,让词语教学更高效。

高效的词语教学策略 篇2

古潭乡中心小学:周 燕 妮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段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词语教学与画面想象、情景创设、生活实际、查字典、概括文章内容、、指导朗读相结合起来。

正文:在中年级段,很多老师认为识字、学词是低年级的事,跟中年级的教学关系不大,词语的学习只是为学生的顺利阅读扫除障碍,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掌握,不必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认为中年级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年级的强些,作为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会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意思了,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了,教师不需要“浓墨重彩”去做低年级教师的事情,于是很多的教师在处理课后生字词时,无非就是读读抄抄,或自学了事,犹如蜻蜓点水,没有真正达到会读会写会用的目的。特别是公开课,对字词的教学更是微乎其微。课堂上教师或者避过词语直奔课文内容,或者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总以为字词教学是比较简单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学过的词语学生能讲出词语的意思,换一个词学生就拿不准了,在课堂上,学生只会念字典上的解释,但当要求把词意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表述出来时,欠准确。

如何使学生把使用工具书形成学生理解词语的习惯?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本意,如何使他们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如何使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想象画面,用语言描述画面?学生离开了工具书,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何多种方法并用来理解词语,本人就执教《搭石》这一课时的词语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词语教学与画面想象相结合与情景创设相结合1、其实,我们平时在读词语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忽视了词语本身也带着很强的画面感、形象感、情感?当我们出示词语的时候,你读、我读、大家读,这些读词语的形式最终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当我们把这些词语转化成画面后,让学生想象词语所蕴含的意象,有了质感的画面,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是更深入了吗?例如:在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先让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从课文中找一些句子说明这个词的意思。)

再创设情景: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踏踏,后面的---踏踏;前

面的---踏踏,后面的---踏踏(师生合作读)

最后师提示: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师:其实没有人指挥,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

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指名边读正音,边看图,感受身临其境。这样利用图片展开充分的想象,接着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重现那样的情景,学生读起来也很投入。阅读时展开想象,可以拓宽认知领域,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活现出塑造的事物形象,对于词语教学,学生如果没有获得对于词语感性的个人体验、感悟,这个词语在今后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被学生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

二、词语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词语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牢记这些词语,更要让学生透过词语的本质,去体会人物的品质。书本中的知识只有能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了的时候,才叫真正的知识,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例如我在教学词语“理所当然”一词时,我做法是 :

师: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1、指名读正音“伏”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2、创设情景、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例如:“伏”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请学生上台做动作。

创设情景:你真是年轻人的楷模,这样老人就能轻易的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地、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问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

问学生: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里--()的事

2、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师:透过“伏”字,你看出了什么?(尊敬老人)

师:他们的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到了什么?(生谈)

师:瞧,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师:当我们在学校遇到同学摔倒时,我们总是把他扶起来,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没有人使唤,没有制度规定的做起来,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等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理所当然。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唤醒,这样就使他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同时,学生原有的形象记忆被唤起,这样,就直奔学生的精神领域,深深地唤起了学生对年轻人敬意,也为理解下文作了铺垫。

四、词语教学与查字典在语境中理解相结合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了词语的本意,如何使他们在理解词语本意的基础上,联系语言环境及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对“行”字教学时,让学生掌握字音,接着让学生用多音字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对整个词语的意思学生掌握的较好,此时,对单个字“行”的理解并不见得到位,我巧妙的将“行”字在字典中的意思罗列出来,再根据画面理解,学生一眼就能将这两个词语中“行”字的不同解释理解正确。

五、词语教学与概括文章内容相结合在词语教学环节完成后我对内容进行了小结,但课到这儿并没有停止,而是将先前所学的词语再次拎出来,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搭石、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伏、理所当然),理清课文的条理。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与词语教学紧密联系,赋予词语教学以更多的内涵,使词语教学一举多得。

六、词语教学与指导朗读结合起来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感情朗读课文。而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就是像读文章那样,要抑扬顿挫、平仄起伏,用不同的语调来读词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词,而是一段灵魂的颤栗,在这样的词语教学中,给词语赋予了情感的温度,渲染上了生命的色彩。对以上前面提到的词语教学,我均让学生讲自己的送入到句子的朗读中去,朗读可以使语感细腻,学生在朗读中,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多角度体察作品的内在意蕴,“使其言皆出于我口”,“使其意若出于我心”。

总之,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在我们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词语教学一个切实的地位,挖掘词语教学的内涵,让词语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既扎实又活泼的课堂新亮点,让词语教学为学生一生的语文素养奠基。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善于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履祥;《词语教学中应注意的两点》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01期

2、洪宗礼 ,程良方;《字词教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张天麟;《在关联词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天津教育;1980年03期5、小学中高年级用词练习的几种方式[J];湖南教育;1980年10期、王榕春《小学高年级词语教学点滴体会》;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年01期

“词语盘点”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3

中高段教材中的“词语盘点”, 每一个都包括50个左右的词语, 词汇量很大, 而且很多都没有规律可循。为此, 笔者在开展“词语盘点”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分析构词形式, 开拓“词语盘点”

教学“词语盘点”, 在学生充分认读、理解词语的情况下, 教师应不断地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构词特点的能力, 并善于研究和发现其中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我们可以根据词语的构词特点开展各种教学, 激发学生们的成就感。如:

(ABB) 白茫茫金 灿灿 (AAB) 飘飘然

(AABC) 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ABAC) 若隐若现如怨如诉

(ABCC)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AABB) 郁郁苍苍恍恍惚惚

这样的词语, 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了, 从原来的一掠而过、点到为止, 到一步步掌握不同类型的不同词语。除了理解, 学生们能踊跃地向大家展示自己在课内外掌握的相同类型的词语。在同一类词语中, 还可以分出不一样的, 如, “金灿灿、白茫茫”表示颜色;“火辣辣、黑漆漆”表示事物的特点;“兴冲冲、笑盈盈”表示心情等。学生不仅积累了词语, 而且丰富了见识。可是有这么多相同类型的词语, 部分学生还是会出现诸如“一颗颗、一只只、一朵朵”或“美羊羊、喜羊羊、懒羊羊”等问题。因此, 一定要在问题刚出现时, 让学生们明白如何区别和运用。

还有许多用不同方式表示颜色的词语, 例如“梨黄、葡萄灰、茄子紫”等为事物加上颜色, 让学生拓展“天蓝、雪白、漆黑、西瓜红、胭脂红”等;“百合色、紫檀色”等为事物加上“色”, 让学生拓展“咖啡色、玫瑰色、奶黄色”等。教师可以适时地加大难度, 让学生扩充词语, 积累表示颜色的四字词语, 如“灯红酒绿、金碧辉煌、草翠花开、姹紫嫣红”等;利用盘点复习、拓展近 (反) 义词或者带有近 (反) 义词的词语, 如“漫天卷地、天崩地裂”等。可以让学生先到课文或原先学过的词语中寻找, 再根据构词特点拓展书写。这样的词语学习, 变枯燥的读一读、写一写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分类识记和积累, 有助于学生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习惯, 有助于学生习得积累词语的好方法。

二、选词造句, 丰满“词语盘点”

“词语盘点”集中了许多类型的词语, 而词语本身又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选词造句, 也是学生们都乐意接受并积极参与的一种活动。比如出示几个词语, 如“谴责、厉害、怜悯、叮咛、悲哀、号啕大哭、恍然大悟”等,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词语造句;或者选择2~3个词语造一个句子;或者选择几个词语书写一个长句或一小段话;也可以让学生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书写出一个感人的、有趣的小故事。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积累了词语, 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 而且激发了每位学生学习的兴趣。无论是只会说一句简单的话, 还是会书写一个小故事, 学生们都增强了自信心, 拥有一定的成就感, 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夯实了基础。此外还能于无形中提醒学生们平时要善于观察, 多读书, 摘录各种类型的好词, 反复朗读, 积累造句素材, 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运用能力等。

因此, 教师一定要明确选词造句是积累、运用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 必须加强对不同形式选词造句的正确指导,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把句子造得正确、生动、具体, 而且还能展示学生不同的个性, 使干枯的“词语盘点”有了新的、茁壮的生命力, 让学生们造出率真, 造出兴趣。

三、选词回顾课文, 激活“词语盘点”

“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主要是单元中的重点词语, 把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一篇篇文章。因此,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词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将其贯串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巧妙、灵活地组织教学, 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教学中, 如果结合每一组“词语盘点”的词汇特点, 让学生根据相关词语进一步回顾课文主要的或精彩的内容, 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积极性, 这样的教学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四下“词语盘点”二中的词语“赞赏、捶背、许配、尊严、善良、朴实、款待、僵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 可以让学生们运用这些词语, 结合课文的内容或思想, 合理有效地试着用上两个或者更多的词语练习说句子。例如:

句一:尽管哈默当时骨瘦如柴、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但是面对杰克逊大叔的食物, 他并没有狼吞虎咽, 而是要求干完活后再得到食物。

句二:哈默坚持以捶背换取食物, 他的有尊严的行为赢得杰克逊大叔的赞赏。杰克逊大叔不仅留他在庄园工作, 还将女儿许配给他。二十多年后, 哈默依靠自己的努力果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再如五下“词语盘点”五中出自《草船借箭》一课的词语有“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同心协力、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可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复述草船借箭的经过, 评价诸葛亮、鲁肃、曹操、周瑜等人物。

这样有针对性地对课文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回顾, 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词语, 而且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特别是对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这样的形式不是一种简单的重复, 而是一次 知识感知 的强化过程。

通过“词语盘点”回顾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再概括的又一次认知过程, 这种对目标的再认知过程远比刚上课时粗浅的感知要具体得多、深刻得多。在根据词语回顾课文的同时, 学生的大脑中还会产生对知识和过程的回放, 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 而回放的经典镜头往往更能加深印象。

四、激发想象, 延伸“词语盘点”

对于词语的理解、运用来说, 时时刻刻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学生不能拥有一个去发现、去感悟的想象空间, 词语只能成为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我们应该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给词语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的思维不是停留在词语本身, 而是遨游在梦幻的空间里, 让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词语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它开启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在交流“词语盘点”的过程中, 让学生对一些表示动作、情感的词语进行一系列的想象, 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

比如针对四上第四组“词语盘点”中的“高傲、责备、狂吠、引吭大叫、毫不相让、扬长而去”等词语, 我让学生们边做动作边想象白鹅当时的想法, 之后全班交流。虽然白鹅不会说话, 但是它的一系列夸张的动作, 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信息。学生在台下绞尽脑汁地苦思冥想, 试着理解和体会词语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然后在台上惟妙惟肖地表演。他们的大胆想象与传神表演, 使这些词语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借助对不同词语的个别想象, 或对一组词语的连续性想象, 学生不仅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了自己感知世界、触摸世界的能力, 而且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浅议论文 篇4

摘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词语是组成句子和文章的基本元素,学生对于词语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于词语教学的重视,积极反思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对策,本文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此语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渐加强了对词语教师的重视度,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掌握词语的含义以及用法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词语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字的学习到词语的学习然后才能开展句子的学习和课文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词语教学的重视,通过词语的教学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积极思索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以期提高小学生语文的综合成绩。

一、通过联系上下文帮助理解词语含义

在进行词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善于通过联系课文上下文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通过整体的阅读词语前后的句子,来总结和概括词语的含义。例如,在进行《将相和》的时候,课文中有一个新词语“负荆请罪”,如果单单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话,小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上下文的方式,积极思考这个词语的含义,找到这个词语出现的段落,前后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思考这个词语可能会有的含义,当学生读到课文中“廉颇脱下了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了蔺相如家去请罪”这句话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负荆请罪”这个词语的意义了,并通过联系上下文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词语的意思并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词语,大部分的情况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猜测词语的大概含义,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如果遇到不懂的词语或者生字就不用再跳过去了,而是可以借助工具书去查询词语和生字的含义,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工具书来自行学习不懂的词语。例如,可以通过出一些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来借助工具书做题:“浓”这个字有“颜色深”、“程度深”等多个含义,那么在“小明对钢琴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句话里“浓”的意识就是代表了小明喜欢钢琴学习的程度很深。通过培养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的好习惯,让学生可以自行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加以运用。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翻翻各种工具书,例如《新华词典》、《成语词典》等,主动的接触一些生词,并理解和记忆这些生词,从而增加他们词语的存量。

三、使用动作或神态来学习抽象的词语

小学生的性格天真活泼,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会情不自禁的去模仿,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存在很多含义较为抽象的词语,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词语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利用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通过动作或者神态的表现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些具有抽象意义的词语,加深小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这里由于小学生是首次接触到“欣赏”这一词语,可能不太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一面镜子,并在镜子前做出照镜子仔细观看镜子中的自己,那么通过镜子看自己的这一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欣赏”,如此一来教师通过神态动作等表现方式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欣赏”这一抽象的`词语的含义,然后老师可以再告诉学生,欣赏这个词是一个褒义词,是一种正面的词汇,因此在应用到对其他人或者事物上的时候,也是一种正面、善意的情感,表达出喜欢的心情,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这一词语的记忆。

四、结合实际生活锻炼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结合实际的生活情境来更好的帮助小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加强小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语文词语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和遇到的一些词语,教师则可以适当的与生活相结合,来教导学生学习词语,如一些颜色相关的词语“枣红”、“乳白”等等,在学习这类词语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次词语的用处,如向学生提问牛奶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牛奶的颜色和纸张的白色又有什么区别呢?然后老师让大家回想一下生活中都是用什么颜色来形容牛奶的颜色呢,对的就是乳白色,所以大家可以理解到“乳白”这一词语就是用来形容颜色的,这个颜色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白色。语文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的帮助小学生开展词语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词语教学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加强对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提高激发小学生对于词语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词语教学中来,并结合生活实际锻炼小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心强.解析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J].知音励志,2016(22):55.

高效的词语教学策略 篇5

一、联系课文, 让词语教学更有效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是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意的方法, 是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有些课文, 文中的内容提示了或解释了某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文内容对词语进行解释, 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词语内涵的同时理解课文内容, 可谓一举两得。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 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 再提炼出“鲜艳”一词。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词意, 如果让学生查查字典, 读读意思, 那只是让学生从理性上知其意, 可谓“浅尝辄止”而已。

二、直观演示, 让词语教学更形象

词语教学最直观、最便捷、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之一就是演示法。对那些比较抽象或者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 可采用图文结合、实物操作、模拟表演、媒体演示等演示方法。这样既可激起学生学习词语的浓厚兴趣, 又能让学生灵活地掌握词语的用法。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一棵一棵的树砍下来。”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教者可以创设情境, 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的情境, 通过动作的对比, 他们可以很轻松地体会到了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借助有效的表演, 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词语的含义, 这比简单“说教”或借助工具书进行教育显然更有效。

三、对比讲解, 让词语教学更明了

叶圣陶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定义, 记诵文句, 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 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 多归纳, 多揣摩, 多体会, 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 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 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 文中提到:“春天来了, 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 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出”的含义, 我把“抽出、长出”作了比较, 提问孩子在这个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用“长出”而用“抽出”, 开始学生并没有说出缘由, 我便引导孩子从“嫩绿”入手, 这么嫩绿的叶子说明了什么?孩子就会答道, 说明了生命力旺盛, 这时就有孩子想到了运用“抽出”一词给人感觉树木的生命力非常顽强, 长的速度非常快, 快得好像抽出来似的。这样, 既让孩子明白了抽出的含义, 又在无形中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

四、拓展想象, 让词语教学更灵动

在教学词语时, 适时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想象、描述, 这些词语就会被激活, 就会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在学生心里留下长久的生命力。如《孔子拜师》一文中的“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这两个词, 教学时老师先让学生想象“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两个词是怎样的情境, 并要求用语言描述出来, 让学生体会旅途的艰辛。接着, 进行引读:大雨倾盆的早晨, 孔子在不停地赶路;烈日炎炎的午后, 孔子在不停地赶路;寒风凛冽的夜晚, 孔子在不停地赶路。随后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孔子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是为什么?”此时学生很容易就融入了孔子求学迫切的意境, 从中体会到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五、以写促悟, 让词语教学更扎实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想让学生真正有效地掌握词语, 就必须将其与语文实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课文《颐和园》中, 第五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么多的狮子, 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字典上对“姿态不一”的解释是:“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各不相同。”如果只停留在字面意思理解, 那也只能是“蜻蜓点水”,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姿态不一”这个词, 我让学生想一想柱子上的狮子还可能有哪些姿态。学生展开想象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有的小狮子躺在狮子妈妈的怀里撒娇呢!”“有的狮子蹲在地上, 显得很是威武、镇定。”“有的狮子正在地上打滚。”“有的好像发现了猎物, 正注视着前方, 准备发起进攻。”……透过学生写出的文字,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理解了“姿态不一”一词的内涵。这样的词语教学就变得扎实、有效。

词语教学的几点策略 篇6

一、设置冲突, 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案例】《少年王勃》一课第二小节中, 讲“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 在座的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 谁也不敢答应。”这里的“不敢”, 我问学生, “为什么谁也不敢答应?”学生马上回答:“因为是都督大人要求写的, 他们怕写不好, 都督怪罪下来, 所以不敢写。”作为教师, 我明显感到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还不够全面, 与事实有出入。我随即出示拓展资料, 大意是都督早就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庆贺的文章, 这里叫大家写只是形式上说说而已, 如果真的没有人敢写, 都督将叫他女婿取出文章来。前来庆贺的人大都知道这事, 所以不敢写, 免得落个不好的下场。原来如此, 学生看罢资料, 对于文章的探究兴趣更浓了。

【思考】以上案例中设置冲突的用意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从而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引发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兴趣。那么, 在平时的字词教学中应该怎样设置冲突呢?主要从“原则、方式、干什么”入手:“冲突”要符合学生基础, 符合语文课的学习目标, 尽量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冲突”要具有有趣性, 能够创造有趣的情景;要寻找设置冲突的“伙伴”, 如“想象、表演、朗读”等, 使学习和思考活动充满吸引力。

二、发散思维, 展开学生独特的想象

【案例】《赶海》中“嘿”、“哎哟”等语气词的运用体会, 当学生读到“嘿, 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一句时, 我问学生, “还有什么情况下, 会用‘嘿’开头说话呢?”他们马上在记忆中搜索, 有的说:“嘿嘿, 小白兔终于给我逮着了。”有的说:“嘿嘿, 知道我的厉害了吧?”……我又问:“文中的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脸上表情怎样?会流露怎样的眼神呢?”学生们积极发言:“他很高兴。”“一定想摸着宝贝了!”“他一边摸, 一边不禁眯起眼睛, 咧嘴笑了。”在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之后, 我适时让其总结, 语气词“嘿”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用上后有什么作用。因为是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 他们说起来绘声绘色。

【思考】思维的求异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 教师在字词教学中可有效地利用这些特性, 设计教学环节:转换角度思考, 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如以上案例中“还有什么情况下, 会用嘿开头说话呢?”;转化思想, 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案例中“文中的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脸上表情怎样?会流露怎样的眼神呢?”就是根据这一特性设计的。教师要选择有趣的字词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独特的思维活动。

三、联系经验, 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

【案例】在教学《狼和鹿》时, 组织学生体验“恨透”一词。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狼的图片并提问:“你都知道它的哪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学生马上争着回答, 狼和小羊、东郭先生和狼、小红帽等, 显然孩子们脑海中的童话故事出现教育合力了。“那么, 你们对狼有着什么样的感情呢?”几乎是异口同声:“恨!”“文中凯巴伯森林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学生马上找到“当地居民恨透了狼。”因为有了情感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就走进了文本, 接下来研究“为什么恨、怎么恨、恨的结果”学生都感同身受, 仿佛自己就是凯巴伯森林附近的老人、妇女或孩子。

【思考】体验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优势早已被同行们公认, 在字词教学中, 同样散发出其特有的魅力:创设情境, 引发体验, 可以播放相关的音乐、歌曲、图片等, 如上面案例中多媒体出示狼可怕的图片, 当然, 也可以像上例那样用一个话题切入“同学们, 在你的记忆中狼是什么形象?”;角色扮演, 个性体验, 如让孩子们扮演凯巴伯森林附近的老人、妇女或孩子, 让他们想象那里的人们会对狼说什么;对话感染, 互动体验, 可以让学生做一个旁观者, 去劝说人们, 别再捕杀狼和鹿的其它一些天敌了, 通过对话活动加深内心的体验。

词语教学策略摭谈 篇7

一、联系上下文教学词语

在教学词语时,如果脱离了文本内容,只是孤立地让学生进行词语学习,那么,学生很难把握词语的真正要义。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如能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学习词语,那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将会更加深刻。

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时,在理解“滴水穿石”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因此,在课堂教学时,笔者这样启发学生:“并不是所有的词语理解都是靠外来因素解决的,有时候文中就有对这个词语最好的注解,这就看你是否独具慧眼,能够发现词语的奥秘。”在笔者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了“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终于滴穿了石块”。就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仅轻松理解了词语意思,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主要根据所学词语的特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学习词语。这样一来,不仅使文本内容前后贯穿,而且使词语学习更加简单、轻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词语学习效果。

二、结合生活教学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准确,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把词语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很容易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获得对所学词语的深刻理解。

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许多学生在理解“自豪”一词时感到无所适从,虽然知道大概意思,但是并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在这种情形下,笔者并没有引导学生深挖“自豪”一词的表述方法,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谈一谈“有哪些让你感到自豪的事”。在笔者的鼓励与引导下,有学生说“我自己完成了一件手工制作,我感到很自豪”,有的说“我这次成绩很不错,我感到很自豪”,还有的说“我今天帮助妈妈把房间整理得很干净,我感到很自豪”。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结合生活理解并恰当运用所学词语,自然就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并没有就词语的具体解释进行深挖,而是完全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来理解词语、运用词语,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在实际运用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直观演示教学词语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词语比较抽象,如果单凭联系上下文或者查词典等方式,学生就很难获得对词语的深刻认知。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词语特点,采取直观演示的方法,如此一来,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词语的理解。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课文中有“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一句话,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都比较有限,很难理解句中“渐渐”这个词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借助直观操作来让学生理解“渐渐”的意思。在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准备好一个瓶口较小的瓶子,以及水和一些小石子,然后仿照文中句子的描述,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装有水的瓶子里,这时候,水上升的过程就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渐渐”一词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学生学习效果显著。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主要根据词语的特点,采取了借助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这样可以有效地化枯燥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透彻。

四、对比辨析教学词语

在文本中,许多词语的意思比较相似或者相近,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使学生获得对所学词语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教师就可以采取比较、对比、辨析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词语之间的具体区别,这样,学生的感知会更真切,对词语的理解也会透彻深刻。

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文中有“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这句话。在学习其中的“沾”字时,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笔者让学生进行对比辨析。首先,笔者询问学生:“你们认为‘沾’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有学生说可以换成“挨”,有学生说可以换成“贴”,还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换成“碰”……笔者继续引导:“作者为什么用‘沾’而不用其他词语呢?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分别放回原句,读一读,并仔细体会一下这些字之间的具体区别。”如此一来,在对比中,学生对“沾”字的理解也就从肤浅走向了深刻。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换一换”中对比辨析,如此一来,相近词语的细微差别便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认识,教学效果显著。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篇8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发展历程

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是随着相关教学指导文件等的说明而逐渐体现和变化的。最早出现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提出了词语教学的概念,而且将其与识字、写字和阅读等重要语言学习能力放在了同等位置;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将词语教学视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更加重视词语在文章中的运用,这也预示着后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对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直至《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出台,词语教学被视为阅读理解的基础手段。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辨析成为词语教学的重点;2001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件中虽未将词语教学列为单独的教学内容,但是其仍被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与之前的词语教学相比,更加注重词语和语境的结合,避免了单独进行词语教学的不足。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情况不是很理想,在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一点而言,这无疑与课程标准具有很大关系。因为课程标准中并未明确提出词语教学的具体要求,而且语文教材中也缺乏相应的词语学习部分,因此,教师并未认识到词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者是对词语教学无从下手,导致小学生的词语积累量和理解程度都有所不足。上述提及词语教学常被视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若语文教师过分重视阅读教学则会忽略词语教学;同时,从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其词语教学策略也有待改善,如,教师的语文教学会出现过分重视脱离语境的现象,而且有些教师将词语教学视为学生自主通过字典等手段预习课本生字、生词,因此,缺乏有效指导,而没有对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挖掘,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高,这样会大大降低词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小学生即使知道了一些词语的含义却根本不会使用,这也失去了词语教学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一)从生活和学习资源中学习,增加词语积累量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发现、学习和积累词语,如,教材和练习题都是良好的学习来源,而且词语是人类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因此,词语教学应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如,教学“鸟语花香”这一词,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山林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景象,把自己体验到的表达出来,如,树上鸟儿在欢快地鸣叫,山坡上、花园里朵朵的花儿在竞相开放,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词语的意思豁然明朗,既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锻炼了语言,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指导学生培养和提升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有了足够的词语积累量,还应该指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能够用简单词语组成生动的句子,再由句子组成完整的段落,这也是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做铺垫。

1. 巧妙利用课堂教学环境

语言是表达、交流的工具,以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师生交流中提升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透过生活加强词语教学

词语运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尽可能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和感受理解词语,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模块,容易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轻松地理解词语意思,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更加贴切,对词语的意思就更加明白。

3. 通过删换、比较提升学生的词语学习能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教师可以采取删字、换字的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学生在对两个词语比较揣摩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感受文本用词造句的精准,同时真切地感受文章遣词。

词语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词语能大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交流能力的重要阶段和途径,因此,教师应对词语教学给予一定重视并积极探索提高词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克强.浅谈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J].教育界,2014(23):79.

高效的词语教学策略 篇9

一、半亩方塘一鉴开——现象追述

1.三板一眼——教学方法模式化

常见的词语教学流程为教师出示文本中要求认读的词语,通过个别读、集体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认读、学读,接着简单分析要注意的字形结构,最后适当探讨对部分词语的理解。“三板一眼”式的教学看似步调有序、顺利推进,但却沉闷乏味,学生毫无兴趣可言。

2.浮光掠影——词语教学省略化

为了用相对较多的时间解读文本、剖析内容、体会情感,教师往往把词语学习移到课前,作为预习作业加以布置并要求:认读,解决字音;抄写,解决字形;查词语手册,解决字义。整个过程看似条理清晰、要求明确,但教师置身事外,对学生的学习不甚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无法把握。

3.就词学词——语言环境脱离化

很多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单纯通过组词、比较等途径理解词语的意思。整个过程看似操作流畅、意图明晰,实则只注重了对词语本身意思的观照,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二、曲径通幽草木深——策略追寻

1.情境创设,理解词义,从单一走向整合

词语和词语、词语和句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是进行分割,单一地教学词语,往往会存在偏颇。学生学习词语,必须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诵读,关注整体效应,努力形成一种合力。

(1)欣赏图片,情境再现,让词语意思更直观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1》是描写秋天景色、气候特点和丰收景象的三组词语,其中“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学生最难理解。教学时,我在学生正确熟练朗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秋天哪些美丽的景色。学生们纷纷说:“蓝天白云下,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果园里,红红的柿子好像一盏盏红灯笼;田野里金黄的稻子成熟了……”接着,我出示了一组秋季大森林的图片,让学生们说说秋天的大森林有哪些不一样……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慢慢懂得了“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的意思。

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把词语的意思用具体形象的图片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去细细感悟,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2)角色体验,情境创设,让词语意思更具体

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中的“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我让学生想象两个情境。场面一:上任的袋鼠神气地下令小动物们和它一样跳着走路时,小动物们会怎么说?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说:“这怎么办呢,跳着走路太累了。”有的说:“袋鼠怎么能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强加给我们呢?”找准时机,我适时地说,刚才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就叫——?学生们齐声答“议论纷纷”。场面二:一个星期里,小动物们天天要跳着走路,我们试试先跳两分钟吧。看着孩子们气喘吁吁的模样,我问他们:“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学生有的说:“唉,跳着走路太累了,我现在一点力气都没了。”有的说:“短短两分钟就这么累了,小动物们要跳一个星期该怎么过呀?”……这时我说:“刚才我们大家都在诉苦,用课文中的词语就是——?”学生异口同声:“叫苦连天。”

“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是课文中的关键词。教师抓住重点词语,依托文本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把词义理解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加深了对词语的感悟。

(3)触发联想,激活表象,让词语意思更生动

词语的意思很多学生是从《词语手册》上得来的,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词语教学也就大有文章可做。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的“郁郁葱葱”一词,学生按照《词语手册》上的解释一一读来,这样机械的读读,只是一种表象,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看到‘郁郁葱葱’一词,你仿佛走进了怎样的一个小山村?”学生有的说:“我好像走进了一个茂密的原始森林,有很多很多的大树。”有的说:“我也仿佛看到了很多大树,树叶绿绿的,树上还住着很多小鸟呢!”还有的说:“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简直是鸟的天堂,人间仙境啊!”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双翼,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这时的“郁郁葱葱”已经具有详尽的生活画面,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对词语进行画面描述,词语的意思也更加直观、更加形象,小小的文字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2.以词见文,品味内涵,从释义走向悟情

从一个词语移到另一个词语,蜻蜓点水般匆匆走过场,这样的词语教学很容易落入水平推移的状况。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未能把握文中关乎内容理解或情感价值的重要词语,使得词语的功能单一,价值被隐没,教学时我们应力图让学生充分感受词语的意义、体会词语的意味,挖掘词语的意蕴。

(1)比较推敲,辨词析义,让词语内涵更清晰

《纸船和风筝》一文中有“漂”和“飘”这两个动词,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辨别呢?我是这样步步推进的。第一步:读一读,找到文中的话圈出“漂”和“飘”。“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第二步:比一比,找异同。请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这两个字读音相同,但字形不一样,一个是三点水的,一个是风字旁的。”有的学生还补充:“它们的意思也不一样,三点水的‘漂’和水有关,意思在水上‘漂’;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意思在风中‘飘’。”第三步:让学生填一填,“( )在水上漂呀漂。”“( )在空中飘呀飘。”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风筝在空中飘呀飘,气球在空中飘呀飘,白云在空中飘呀飘……树叶在水上漂呀漂,小草在水上漂呀漂,竹子在水上漂呀漂……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发现的快乐,也体会到了汉字的奇特。

若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对词义的理解学生也只是感觉干巴巴的,有点模糊印象罢了,在词语的运用中学生仍然会区分不清。通过比较,层层推进,学生对词语理解更到位,意思也更清晰了。

(2)突破难点,反复研读,让词语内涵更深刻

对于课文中描述的那些年代久远的事情,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有一句描写车夫受伤后的话,“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学生会很奇怪,脚部受伤这点事儿至于那样痛苦吗?更何况是一个久经考验的车夫。学生不会换位思考,对于一个黄包车夫,脚受伤就意味着失去工作,不工作家庭就没有了收入。不经这样思考,学生就难解车夫的痛苦,也难解鲁迅救助车夫的独特之处,更难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抓住关键词“饱经风霜”进行了如下设计:饱经风霜一般形容怎样的人?请你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证明这位车夫是饱经风霜的人。接着追问,看到“饱经风霜”,出现在你眼前的会是怎样一个车夫?学生马上找到在这样一个北风怒号的冬天,黄包车夫竟然打着赤脚。也许是一家老小吃都吃不饱,没有钱买鞋;也许是家中债台高筑,省吃俭用要还债……

抓住关键词语,设身处地体会车夫饱经风霜背后的辛酸,还原课文的时代背景,学生就会比较自然地品味感受,词语含义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3)层层渲染,刻意铺陈,让词语内涵更丰满

如果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能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语,能发掘文中隐含着的具有统领性功能的重要词语,那么在组织教学时,以此为原点,向全文辐射,不仅能让学生的词语意识得到强化,而且教学脉络也将变得清晰、简洁,富有实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谈何容易”虽只在第2自然段中出现过一次,但文章是紧紧围绕“谈何容易”来展开的:寻找骨髓,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谈何容易;抽取骨髓,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利用余震暂停的间隔来进行,谈何容易;运送骨髓,短短24小时的保存期,从台湾到杭州,上千公里的路程,谈何容易;移植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和医护人员连夜行动,不能有半点儿马虎,谈何容易。一个小小的“谈何容易”,贯穿整篇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挖掘好重要词眼,能使教学脉络更清晰,主题更凸显,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由“词”及彼,学会表达,从积累走向运用

“感知一理解一积累一运用”是词语教学的整个过程,能够运用自如是词语教学的价值体现,我们要联系课文内容,积极创设情境,搭建训练平台,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词语、掌握词语、运用词语和发展词语,让词语最大限度地增值。

(1)以词串文,展现合力,让词语表达更自如

在语境中理解词语,并在语境中学习运用词语,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更为有效,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中有很多成语,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成语“栩栩如生、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名不虚传……”。2选择以上成语填空,所填的这段话正好简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安排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不但复习巩固了词语,而且让学生进行了理解运用。

这种练习可以安排在课的起始环节,引导学生在课文语境中再一次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另外,也可根据文本特点,安排在课的中间环节或是课的结束部分。练习时可以利用文本语境,也可以另外创设情境。很多教师在课文结束环节会安排一些读写结合,这样的练习更有助于理解词义,体会意蕴。

(2)联系实际,凸显张力,让词语运用更灵动

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挖掘词语具有的形象,体会词语蕴含的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紧紧抓住文本中有深度、有内涵的词、句、段,慢慢品味咀嚼,使词语的意思具体化、形象化、情感化、生动化。词语一旦被激活,或念诵于学生们的口语交际中,或运用在学生的用词造句、习作中,这时的词语才是鲜活的。

如《桂林山水》一文在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时有许多优美词语,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课文结束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富春江畔、鹳山脚下,到处都是山山水水,随机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模仿“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的写法,用上课文中的优美词语或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选择描写自己家乡的水或山的特点。这样的练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有文本的范例,所以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一段段精妙绝伦的话语随之而出。

通过运用,学生不但巩固了词语的意思,品味了课文的写作特点,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而且能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让小小的词语鲜活起来。

上一篇:现代招贴的创意设计下一篇:电机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