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美学特征(精选10篇)
表演美学特征 篇1
接受美学理论作为文学领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 它存在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声乐艺术体现了音乐与文学的一种融合, 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艺术表现形式。把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中可以促进声乐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接受审美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表现
刚开始的时候, 接受美学理论是在文学艺术的领域应用的, 而且应用的非常成功。声乐表演艺术与美学艺术有相同之处, 它们的审美接受主体是相同的, 都是以人为主体, 所以把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中来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文学艺术有三大要素, 包括作家, 作品还有读者。声乐表演艺术则包括四大要素分别是作者, 作品, 负责演唱的人员还有观众。其中属演唱者是最为关键的,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 演唱者其实也是处在一个欣赏者的位置上, 但是相比较于欣赏着来说, 演唱者还需要根据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将歌曲演绎出来, 通常也被我们称为音乐的二次作者, 创作者创造出一首歌曲后由演唱者演唱出来, 让大家欣赏。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它不像文学艺术无法用文字去进行表述, 而是使用一些音乐符号。所以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审美接受活动前的准备
广大的审美受众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够进行欣赏, 然而由于欣赏着所处的生活环境, 家庭背景以及教育程度等不尽相同, 也就造就了他们各自欣赏能力的不同。欣赏水平的大小决定了欣赏者愿不愿意持续进行欣赏活动, 此外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的人由于文化等的差异, 对某一事物的欣赏心理也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欣赏的心理对欣赏者的一些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同时也造就了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个性化的理解。
2. 审美接受活动中的接受
审美接受也是一种审美的心理活动, 它是比较复杂的。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激发出欣赏者的热情, 让欣赏者更加愿意继续它的欣赏活动, 声乐艺术作品是比较特殊的, 基本上都是一些印刷字体以及一些声乐的乐谱等等。然后通过演唱者的演唱将其展现出来, 让广大的受众进行欣赏, 以此来赋予它艺术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引起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激发欣赏者的想象。欣赏者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便会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回应表演者, 让表演者展现出自己表演的热情。演唱者不仅是创作者的欣赏受众, 在欣赏者看来它也是艺术的创作者, 还可以起到将作者与欣赏者沟通起来的作用, 欣赏者在感受声乐作品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发自内心的与演唱者产生共鸣, 并且在欣赏的过程中让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过程就被称为审美接受, 这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而且非常富有诗情, 并且欣赏者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意境之中, 体
地取材, 就地生产。产品以人民生活必需和急需的日用大、中、小型陶瓷器为主, 如瓮、缸、罐、壶、盆、碗、钵、杯、盘、碟、灯台、花瓶等等。因属民用窑, 产品设计实用大方, 烧制质量可靠。为方便产品销售, 在窑址选择上用心良苦, 大多建在琴江、五华河及其支流沿岸山坡上, 以方便水上运输, 销往县内外各地。在清代末期至民国期间, 我县陶瓷业又有了更大的普及发会音乐的美好。
3. 审美接受的留余
艺术欣赏是以一种积极地心态去接受艺术, 感受其中的内涵, 并且当欣赏的活动结束之后, 他们的这些感受也不会立马消失, 而是会把这些共鸣一直延续很久。声乐的魅力是让人无法想象的, 真正懂得音乐的人对音乐也非常的痴迷, 欣赏者每欣赏一次音乐都会有一种感觉留在心中, 随着逐渐的积累, 就塑造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甚至可以成为欣赏者的精神支柱。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此, 由此看来说艺术作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也不无道理, 这种对于心灵的净化不仅仅是在声乐的欣赏过程中有, 在欣赏完成后的一段时间仍然会持续, 继续发挥它的效用。
二、接受理论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启发
对于声乐作品的表演者来说, 他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他们不能单单的把目光集中在声乐作品以及作者身上, 还要观察欣赏者的反映, 从他们的反映出感受自己表演的水平。
1. 主观视角全面观照表演者的声乐表演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 价值观的不同, 也就导致了对于同一个作品大家的理解也不相同, 对于一个成熟的表演者而言, , 他们会以非常主观的心态去看待问题, 并且非常注意自我反省。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 找出自己表演中的不足, 。此外, 欣赏者的意见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演唱者不仅应该尊重他们的评价, 还要积极地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样有利于发现自己表演过程中的不足, 从而促进自身的提高。
2. 表演过程中的留白
在表演过程中留出空白能够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 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感受艺术的魅力, 用这种方式来实现艺术作品的欣赏, 接受美学理论也认为在进行艺术表演过程中应该流出一些空白, 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沟通, 让欣赏者能够参与其中, 欣赏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清洁, 任务等进行补充。在艺术表演过程中留一些空白, 不仅可以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 还可以及发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声乐作品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 可以留白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足够给欣赏者流出一定的想象空间。
3. 表演过程中的对话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 演唱者, 作品与欣赏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对于一个成功的声乐表演来说, 它对于演唱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不仅要有高潮的演唱技巧, 还要有舞台表演经验, 能够实现较好的舞台效果, 最好是能够与欣赏者进行一些互动, 调动起欣赏者的积极性, 让欣赏者主动地参与到表演活动中来。一个具有丰富表演经验的人可以很好地把我舞台的效果, 让自己与欣赏者之间记性适当的互动, 并且在表演过程中产生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比如在一些表演现场, 演唱者会邀请现场的观众一起唱, 有时也会让现场的观众在下面打节奏之类的, 这些都可以实现很好地舞台效果。
接受美学理论在整个文学领域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声乐审美接受活动也是声乐表演最后需要完成的, 将它与声乐表演艺术相结合, 可以对声乐表演起到指导作用, 进而促进它的提高。
展。至解放前夕, 据载已是“县属各乡均有以此为业者”了。值得一提的是:“瓷器之乡”油田。它从明代早期起, 至今已六百余年, 一直有着相当规模的瓷业生产。在当前改革开放浪潮中, 县、乡、村瓷厂在大双河畔更加兴旺发达起来了。此次文化、文物调查为我县陶瓷业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 填补了不少历史的空白。
表演美学特征 篇2
对于戏曲艺术来说,是我国民族的瑰宝之一,紧跟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逐步转变,戏曲艺术越来越重视其审美的情绪。就我国传统的戏曲理论而言,戏曲是属于表演类的,可见,戏曲的基本特征就是表演。
基本上所有的艺术都是来自于生活,同时,戏曲就是人们对于生活的反映。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紧跟着戏曲表演形式和内容的逐步完善,戏曲逐渐从反映生活转变为鉴赏艺术,为此,戏曲艺术的审美显得尤为重要。
一、戏曲表演形式和审美的联系
紧跟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戏曲也逐步形成了固定的方式来表演,最为明显的就是表演角色的变化,以往角色主要是按照戏曲的内容来变化,而现在角色主要分为五种角色,主要是生、旦、净、未、丑,为此,在进行编写戏曲的时候,就会把全部的人物角色分为这五大类,从而造成了戏曲表演的角色逐步采用固定的方式来表演。
同时,当戏曲内容提及某一些道具的时候,往往都是采用无实物模拟的形式,从而促使了文化特征十分的生动突出。就实际情况来看,戏曲表演的形式已经逐步固定,为此,在进行戏曲表演的时候,能够更好的欣赏每个角色。然而,由于演员的生活经验以及表演经验都不一样,从而造成演员不能够对戏曲的认识以及理解达成一致,同时,演员在扮演同一个角色的时候,对角色的诠释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戏曲鉴赏来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戏曲鉴赏一定要有生活阅历来诠释,从而才能促使戏曲表演越来越生动形象。总的来说,戏曲表演形式已经趋向一致,而审美就会因为主体的不一样,从而所产生的认识也不一致。而且,紧跟着戏曲表演形式和审美有着这种妙不可言的关系,人们对于这种艺术审美行为更加的喜欢。
二、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
(一)舞台
对于戏曲表演来说,舞台是必备的,在戏曲的创作过程中,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为此,紧跟着戏曲表演的不断发展,幕表制在戏曲的特色中尤为突出。在幕表制中,创作的情节以及对象都要具备一定的地点以及时间条件。
比如,锡剧的音乐就是曲牌板腔综合体,同时,男女分腔这个特征也十分的明显,而且,创作主体的意识并不是固定的,是会紧跟着戏曲内容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的。
然而,戏曲主题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为此,将会导致戏曲表演以及创作更加困难。在安排戏剧的情节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把所有的环节都安排在舞台中,从而才能够促使舞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能够更好的表现出戏曲中的情感。在观众的严重,完美的融合戏曲和舞台,更能够展现出戏曲之美。在舞台上,戏曲的合理展示能够体现出表演更具有空间性,同时就时间来说,更加倾向于主观化。就如同《珍珠塔》,其表演舞台的时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同时,就具体的时间来说,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戏曲的场景以及人物,特别是《方卿羞姑》,能够入木三分的对势利小人进行讽刺,能够在舞台空间中体现出人心的险恶。同时,为了突显空间的虚拟性,戏曲一般都会采用道具,以往都会把道具称作为砌末,而紧跟着戏曲的发展,这些道具都能够在戏曲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每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时候,都会附带实践性以及空间性,为此,在进行戏曲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有效的利用该特征,促使戏曲表演具备一定的审美特征。
(二)程式
程式实质上就是舞台动作,但是程式要经过一定的加工以及提炼,从而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人物的特性,并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更好的创造出符合生活实际的角色,最大可能的为观众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对于戏曲程式来说,和表演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戏曲程式是以表演技巧为前提基础的,不管是做、打还是念、唱都需要具备程式,特别是对于锡剧来说,主要讲解的是勇气、行腔以及咬字,同时要按照剧本的特征利用不同的方言。锡剧主要发源于上海一带,主要是由常州、无锡这一带的东乡小调逐步发展而来,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江南民间的多种舞蹈,从而才能够更好的展现出锡剧独特的美。对于锡剧来说,主要擅长于抒情,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江南特色以及情趣,一般情况下,都会在上下句之间添加比较短或者比较长的清版,其中唱腔主要是曲牌板腔综合体,男女分腔十分明显,而曲调主要是簧调。就这些特征来看,剧种的发展以及形成和该地方的方言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对于剧本来看,语文不单单能够体现出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世界的审美情趣。剧本的语言一定要具备真实性,同时,表达方式也一定要真实,从而才能够为审美特征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前提。
同时,戏曲艺术特别重视舞台性,为此,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有武术来辅助,就动作角度来说,戏曲是逐步从武术演变而来的,是经过加工的武术。而且,艺术要求有效的统一形式以及内容,比如,就锡剧来说,其发展的颠峰时期就是百花齐放的时期,通过锡剧,能够体现出社会百态。在欣赏戏曲作品的时候,形式是首要的鉴赏对象,同时,戏曲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程式,从而能够为审美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脸谱
脸谱能够充分的把角色的种类表现在演员的脸上,而且,脸谱具有一定的夸张性,一般情况下,脸谱艺术都会采用比较明显以及漂亮图案,通过脸谱,能够体现出脸部化妆艺术的变化。就实际情况来看,观众对角色的第一印象都是通过脸谱来体现的,从而观众能够初步认识该角色,而且脸谱也能够古往今来我国对美学的认识。就明清时期,脸谱艺术很完善了,不管是勾画还是人物个性,都能够体现出戏曲艺术的发展。同时,脸谱能够促使戏曲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促使观众更加轻易的认识和理解戏曲的内容,进而能够更加好的在民间普及戏曲艺术。就演员而言,脸谱能够帮助演员更加好的体现出戏曲美,同时也能够促使演员的表演更加贴近现实,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四)行当
古往今来,戏曲表演都会把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行当是角色的综合,就实际情况而言,行当是戏曲表演经过漫长发展的产物,在唐代的时候,参军就已经是一个固定的行当了,当到了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区分的十分清楚了。比如,就锡剧来说,其角色行当是有分工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粗略。例如,在对子戏的时候,男角称作上手,而女角将会称为下手,而紧跟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角色行当正逐步发展为花旦、老旦、滑稽、老生以及小生。一般情况下,戏曲表演主要是源于生活,与其他艺术相比较,戏曲表演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就锡剧来说,每一个角色行当由于表演的需要,演员一定要根据表演的要求进行表演,同时,成功的戏曲一定要统一表演形式以及内容,不能出现僵硬等情况。为此,行当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行当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戏曲表演戏曲的审美特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戏曲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紧跟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为此,在发展戏曲艺术的时候,一定要融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的推陈出新,促使戏曲的审美特征更好的满足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燕,董琳 . 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J].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01)。
浅析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篇3
关键词:声乐表演;音乐美学;作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86-01
音乐美学作为美学内容的一项,是音乐和美学的重要组成,更是音乐领域的基础内容。其本质就是分析音乐的美,主要有音乐形式和特点,它属于一门社会学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音乐的美,但在研究音乐的美的过程中会和其他相关学科产生一定的联系,这样就能够研究出音乐的新形式。分析并研究音乐美学的特点,能够强化音乐的发展,强化音乐发展的整体价值。
一、声乐表演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学对声乐表演来说是很重要的存在,对于声乐表演来说音乐美学是其重要的基础,声乐表演是音乐的技术内容更是展现音乐作品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发掘音乐的本质。分析声乐表演的过程,我们可以得知其主要内容不仅是要提升作品的音乐情感,还要展现作品的创作目的,更关键的是要体现作品的内在情感,要将作者对音乐作品的细化理解融入到其中。音乐美学的运用,不仅能够强化表演中的音乐创作水平,还能够站在美学的角度实现音乐基本形式的完美展现。在详细的声乐表演过程中,对于个体表演者的审美有一定的要求,其除了要深入的理解作品内涵之外,还要在表演过程中融合自身的情感,也就是说音乐表演的根本意义就是音乐表演着在进行内外双重角度的演绎的过程中咋会你开的深层次审美,以此强化声乐表演的美观性,进一步强化声乐表演的可观赏性。所以,音乐美学能够积极促进音乐表演的发展。
二、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1.声乐表演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对于声乐表演,其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具体的过程,其表述的内容是表演者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中,承担着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任务,是声乐作品首次创作(作曲家创作作品)和作品三度创作(观众对声乐作品的欣赏)的连接桥梁,表演者不仅需要将作品本身的内涵表现出来,还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声乐表演中,是通过视觉、听觉共同实现的,声乐表演本身就是表演者个人审美情感的外在体现,因此,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与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有很大的关联。
在声乐表演中,人们经常会发现这种情况,不同的表演者,即便演唱同一首歌,演绎出来的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主要原因就是表演主体的音乐文化修养有一定差异,导致其审美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最终造成演唱效果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只是将没有灵魂的音符书写在乐谱上,作品的情感、内涵都需要表演者自己体会,并赋予作品生命力。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很喜欢真人演唱表演,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在欣赏表演者个体的创作性表演,这里面渗透着表演者的智慧、情感,这是非真人表演无法代替的。
人类对于音乐的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在不同表演者的表演下,不同的音乐内容会展显出不同的情感体现,还会引发不同观众的心声。有很多好的表演已经在表演者的演绎下呈现出了新的内涵,甚至要超出原作者的预期,深入的展现出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所以,表演的主体审美状态是音乐美学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展现,是进行音乐作品新的演绎的重要内容。
2.声乐表演中观众的审美意识。
不同的音乐作品都有特殊的传真过北京,在不同的实践进行演绎就会展现出新的效果,另外不同时间的音乐作品在不同表演者的表现下,也会展现出很多的不同。大多数表演者在进行声乐演出的时候,都会在原作者的基本创作感情下进行创新演绎,融合表演者的个人情感理解,这样就会展现出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表演者所表现出来的并不能完全符合所有大众的审美,在表演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背景展开新的解读,这就是在尊重原作品的前提下,展开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只有符合社会的发展状态进行作品演绎,才能够分析出其中适应时代发展的音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观众的审美能够欣赏表演者所演绎的作品,保证作品的基础情感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最好的音乐表达效果。
音乐受众因为生活背景和个人性格都有不同,其审美观念有很大的出入,所以在欣赏音乐表演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很多作品的节奏旋律、曲风结构等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拉丁舞的音乐很热情洋溢,而且有的观众会觉得这种音乐过于轻浮,但这确实是其民族音乐的最大特点,也被其本民族民众所喜爱;而对于日耳曼民族的音乐,其风格典雅含蓄,含有深刻的哲学含义;嘻哈音乐充满了乐观、积极的精神。所以,要关注观众的心声进行音乐表演,要根据观众的实际审美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出符合社会大众所能接受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计划中的音乐表达效果。
感情是激发声乐表演的重要因素,更是提高想象空间的重要依据,好的表演者在进行音乐作品表演的时候要重视处理音乐内容,要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此实现和群众的心灵沟通,强化其内心的情感体验。所以,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美学要重视情感体验,要保证其符合社会大众不断发展的眼光,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必须将注重自身的情感体现,对作品进行再次发现、再次创作,挖掘作品每一个情感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利用优秀的情感表现能力将其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时候表演者的情感投入过于虚假,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因此,声乐表演必须注重情感的真实投入。
总之,在音乐表演过程中要强化声乐表演和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好的音乐表演强化情感体验,实现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将好的音乐作品呈献给大家。
参考文献:
[1]邹俊星;;现代音乐美学对于声乐表演藝术作用探讨[J];大众文艺;2014年04期
真人表演在童话电影中的美学特征 篇4
电影史上在技术层面有几次重大的技术革新, 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黑白片到彩色片、从固定笨重的摄影机到轻巧便携的摄影机, 这些转变对电影表演艺术形态的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随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高科技以眼花缭乱的技术特效, 使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得以实现, 电影囿于现实技术的桎梏一步步被打破。童话题材的电影也走出动画片的类型限制, 能够由真人出演, 以实拍场景结合二维三维特效的方式来呈现。但这也带来了问题, 那就是真人表演与技术之间的碰撞与博弈。反观近几年出现在电影市场上的真人童话电影, 无论在艺术成就还是在观众欢迎度上都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可见演员的表演在此类电影中的美学特征是值得一探的。本文结合《沉睡魔咒》《灰姑娘》《爱丽丝梦游仙境2》这三部真人童话电影来看演员是如何在现实与虚拟之间游走的。
1 打破传统的人物形象设计为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因为电影的母体是童话, 为了符合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脱离现实、追求奇幻的心理预设, 为观众营造一个充满梦幻的动画世界, 真人童话电影中对人物角色的形象设计往往会打破传统电影中的人物造型, 追求新奇夸张的造型方式。例如,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2》就展现了导演蒂姆伯顿独特的美学设计风格。在传统的好莱坞电影中, 人物形象设计一般会按照人物性格优劣来设定, 好人一般面容俊秀, 而坏人一般面目可憎, 而这部影片却舍弃了这种传统风格设定。由约翰尼德普饰演的疯帽子, 身着哥特时代的服饰, 面色苍白, 操一口奇怪的口音, 造型夸张程度比德普以往的出镜有过之而无不及。而片中爱丽丝、白皇后和红心皇后等人也都有着一张过于苍白的脸, 一般在西方电影中只有吸血鬼的脸是白的, 导演蒂姆伯顿这样的设定带有浓郁的哥特式风格, 通过脸色的奇特来暗示并加强这些人物与周围人物完全不同的性格。另外, 导演对主要人物的体形也做了别出心裁的改动, 如在疯帽子本来就瘦高的身材上再加上一顶高顶礼帽, 使人物的身形显得出奇的修长, 透露出一种哥特式的怪异隐秘。对于臭名昭著的红皇后, 后期使用了电脑特技对她的身材进行变形处理, 使其头部增大, 对比矮小的身躯显得尤为怪异和不协调, 配合其角色残忍跋扈的性格特征, 达到讽刺和荒诞的效果。这些颠覆传统的人物设计, 使这部电影带有了独特的审美特征, 也能配合演员的表演达到更加突出和鲜明的审美效果。
2 虚拟的环境与角色要求演员更加自然的表现和细腻的演绎
“电影与戏剧最大的不同在于电影表现时空的真实性和自由性。电影以这种无所不能的表现空间的潜能, 使电影从业者极力挖掘想象空间, 最大限度地在电影中展示无限纷繁的时空世界。”[1在真人童话电影中, 为了展现神奇梦幻的场景, 大部分环境和物件都需要用到电脑特效, 而演员表演的时候是没有这些神奇的画面的, 因此在童话电影中演员们需要面对一个挑战, 那就是在空无一物的情况下, 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凭空想象出电影中虚拟的环境和角色, 在镜头前完成自然生动的表演。例如, 在《沉睡魔咒》中公主爱洛进入摩尔王国后与神奇生物们嬉戏的情景;国王在宫殿里与三个小仙女对话的情景;《爱丽丝漫游奇境2》中爱丽丝和时间之神驾驶着时间飞船穿越时空的追逐……这些都需要演员用自己的想象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状态, 以达到逼真的演出效果。
另外, 真人童话电影往往很考验演员的细节演绎。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不同, 电影表演中不需要演员像在舞台上一样运用夸张的肢体表演来向观众传递信息, 摄像机的特写和近景画面可以将演员的面部表演清晰地传递给观众, 一次皱眉、一个眼神都能达到表意的效果。在景别运用和镜头运动的作用下, 演员流露出的细微情绪变化会得到强化, 恰当的细节表演能够为镜头、场景乃至影片增色。同样, 表演中的任何一处扭捏与不自然也都会被一览无余。这就需要演员对情绪和面部表情的极高的控制力。在《爱丽丝梦游仙境2》中, 当爱丽丝拒绝了疯帽子救回家人的请求之后, 疯帽子内心巨大的心理落差, 不是通过肢体动作或者大声喊叫表现出来的, 而是通过眼神, 他的眼睛瞬间由充满希冀变为黯淡无光, 继而转为冷漠和绝望, 观众可以感受到疯帽子这一刻几近崩溃的心情。安吉丽娜朱莉在《沉睡魔咒》中的表演同样可圈可点, 在影片中大量的各个角度的面部特写中, 她的面部表情行云流水, 感情流露恰到好处。当她醒来发现自己被爱人欺骗失去翅膀时的愤怒和悲痛, 当她发现自己爱上艾洛公主时对自己施加咒语的悔恨和自责, 等, 这些内心情感都从她细微的表情、眼神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3 童话的母体要求演员区分表演情景并适时地营造出梦幻缤纷的舞台剧效果
虽然演员在电影中的表演模式不同于舞台表演模式, 不需要夸张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传递情绪和信息, 但是童话电影的母本依然是童话, 影片中需要一些特定的情景来营造童话故事的梦幻感, 因此演员需要适时地分辨使用电影表演模式和剧场表演模式的情景。“演员需要运用强烈的肢体语言来塑造角色, 观众会感觉表演的夸张具有喜剧的效果。”[2]略带夸张的表演在合适的叙事情境中能够给观众以奇异梦幻的观影感受。《灰姑娘》中表现灰姑娘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的场景, 灰姑娘来到园子里, 一边跑着跟各种小动物打招呼, 一边跟自己的妈妈对话, 然后拉起刚刚走到园子里的爸爸的手跳舞, 一家人其乐融融, 幸福安详, 这里小姑娘在跑跳的时候运用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欢快, 绕场一周的走位和父女二人的歌舞动作营造出剧场式的欢乐氛围。另外, 国王下令邀请全国少女参加舞会时, 两位骑着马身着维多利亚时代服饰的官员在市场上宣读命令, 所有的市民围拢来, 扮演官员的演员用十分夸张的洪亮嗓音宣读命令, 围观的人群欢呼雀跃。这里也同样使用了剧场式的肢体语言形态, 完全符合舞台剧演出的特点, 可以原样搬到舞台上去表演。这样的情景模式引起了观众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喜悦和好奇, 使观众翘首以盼灰姑娘即将改变的命运。
“就本质而言, 任何电影都是综合性与技术性、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3]表演是个人化的、感性的行为, 演员需要用自己的认真和激情去思考每一段表演, 如果只是符号化、模式化的墨守成规的表演吸引不了观众, 也会限制表演艺术的发展。演员要顺着自己独特的演艺道路去探索。
摘要:近年来, 在世界科技发展大潮的推动下, 许多真人童话电影作品出现在电影市场上。这些真人童话电影以童话为母本, 结合二维三维动画, 由真人参与演出, 可以说这既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也是真人表演与技术的一场博弈。那么真人表演在童话电影创造出的现实与虚拟之中表现出了怎样的美学特征呢?本文以2015年上映的三部真人童话电影《沉睡魔咒》《灰姑娘》《爱丽丝梦游仙境2》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真人表演,童话电影,美学特征
参考文献
[1]冯果.数字技术产业中的电影表演.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4 (2) .
[2]朱芳芳.真人版童话电影的表演艺术.品牌, 2014 (4) .
表演美学特征 篇5
音乐美学随着音乐创作和演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并已经成为了一种有着丰富音乐发展及音乐发展形势的思想言论。音乐表演艺术属于一个创造性和独立性的表现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时代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娴熟技巧和独特个性,具体体现了音乐艺术表演者的创造激情和审美意识。所以,音乐美学对演奏者的音乐表演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一、音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研究的关系
音乐美学是在现有的物质及精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涉及到的知识面范围较大,它主要研究人类的情感问题。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个部分,也是当前社会中的独立学科,而音乐表演是音乐美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借组音乐表演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表演的整体规律,为今后的音乐表演奠定较好的基础,以更好地掌握音乐艺术的真正本质。
二、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作用
音乐属于一种高尚的艺术,他的美感是人的感性评价和感情评价,可以在人的情感、心里、听觉世界去感受和体会。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可以很好地通过表演作品体现。因此,音乐作品演奏不仅是旋音、音节的评价元素,还要求音乐演奏者具有特殊的音乐美学修养,可以深刻理解音乐演奏作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很好地诠释音乐美学表达,给听众带来具有真实情感和娴熟高超技术水平低优秀演奏作品。所以,音乐演奏者要不断的学习音乐美学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能更好滴诠释作品的创作意图及其中所蕴含的浓厚底蕴。
三、研究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现实意义
音乐美学是博大精深的学科,它虽然是艺术哲学的分支,但是也属于音乐的一个部分,是音乐学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习音乐的专业人士来说,音乐必将深刻影响其日常的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并在无形中伴随其左右,音乐美学在该过程中发挥了具大的作用,且在深层次影响着演奏者的音乐表演,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有效统一
凭借单一的音乐技巧进行表演会给人一种炫耀感,而借助音乐美学将音乐艺术和音乐表演相统一,把音乐灵魂融入到音乐表演中,会赋予音乐表演一种享受性的、柔性的音乐感受,给欣赏者以想象和思考,并提醒他们单纯凭借表演意识无法打动听众,因而音乐表演者必须在音乐表演者融入音乐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
(二)保持音乐表演的原创性
创作音乐作品时,创作者必须注重音乐作品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因为音乐表演最动人、最发人深省的地方是音乐作品中潜在的真实创作背景,在这个真实的`环境和背景现,潜藏着创作者的真实感情及思想理念。所以,音乐表演中必须遵循音乐作品的原创性,只有用音乐真实的还原作者心底的真实感受及思想理念,才能更好在音乐作品中体现音乐的灵魂,体现不同音乐的灵魂美及个性美。
(三)促进新时代及历史文化的协调
诸多的音乐家都会把新时代的思想与表演相互结合,将时代性的东西添加到当前的音乐创作中来,在音乐创作中体现出时代的气息,通过音乐作品真实的反应时代的气息和风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成功作品。如果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音乐表演者融入新时代的音乐美学,可以更为全面的把握时代与历史。所以,音乐美学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很好的促进新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协调。
(四)保持音乐作品的创造性
音乐作品表演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方面,历史释义要求创作者要回到不同的历史年代,搜寻不同时代的思想及时代潮流,在作品创作的环境条件及历史背景下去追寻和感受作曲家的作品创作思想,深刻感受音乐作品后的不同历史背景,这也体现了音乐作品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求作者将先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观念运用到音乐作品的表演中,音乐表演者需要站在现代舞台上利用各种动作美来释义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使音乐作品在新时代的表演中换发出崭新的光芒,并为音乐作品表演者开拓出宽阔的视野,这也从另一侧面对当代音乐美学研究做出了肯定。
四、结语
表演美学特征 篇6
一般而言,人们探讨接受美学就需知道什么是接受理论。至于接受理论,相关学者对其做了不同的形象鲜明的定义,法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圣伯夫曾提到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是启发的最多的诗人而非是创作最多的人。法国知名作家法朗士曾在其书中提及“书是什么”的问题,并阐发出书的呆板乏味亦或是生气盎然取决于读者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理解的想法,作品蕴含的情感与美学价值与读者受众层和读者的理解息息相关,生动而形象地阐释了接受理论的内涵。
接受美学的概念最初由德国教授姚斯于1976年提出, 核心概念是从接受理论中的接受出发,从接受他的受众出发,他对“书是什么”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一个好的作品,一本好的书,在尚未得到受众的阅读与欢迎时, 它仅仅是个半成品。姚斯从受众的视角道出了接受美学的价值理论。
由此我们综合以上观点来探讨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可以推知,受众不仅可以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欣赏声乐带来的艺术美与价值,甚至可以为声乐表演带来艺术性与活力。受众是声乐表演的接受者与创造者,声乐表演是传达艺术美感与价值的载体与承担者,二者间在和谐互动的关系中共生共长。
二、接受美学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意义
接受美学理论是艺术领域重要的研究与借鉴成果之一, “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研究是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1], 探讨接受美学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必要性与意义也在间接地推动着文化艺术的发展。
姚斯和伊塞尔对接受美学有了新的理解之后,接受美学的概念由此进入艺术研究领域,姚斯曾经提及文艺的实质与人际交流本质息息相关,甚至文艺的品质保证需要靠人为因素来控制,二者这种相互关系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学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艺术如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接受美学理论作为研究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之一,丰富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体系。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的声乐表演,通常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于受众世界,为了使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更有价值,我们应重视其背后蕴藏的理论精髓,借鉴吸收合理的理论与范式来指导和拓展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之路。
三、接受美学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价值
(一)全方位主客观观照声乐表演。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人与人之间也没有相同的观点,每个人会依据自身情况和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评判对事物的看法,对于部分艺术受众来讲,他们也会基于自身审美阅历来进行不同程度上的声乐表演,适当加上每个人人生观与价值观基础上的不同看法,并会在主客观的立场上实现对事物的不同看法。
首先,演唱者需具备内省反思之能力,通过主观内省来反思表演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其次,演唱者需考量受众对作品的喜爱与接受程度,预设受众对作品的反应。进一步讲, 表演者需站在受众视角反观自身的艺术表演,尽量真实地还原主客观当时的想法,充分重视与接受受众的观点;尽量充分全面地站在主客观立场上审视自身的艺术表演,积极修正与完善声乐表演;尽量用客观多元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艺术表演,进而真正实现艺术表演生涯中的突破与创新。
(二)利用声乐表演的“留白”技巧。空白是激发受众想象的一种声乐表演技巧,是完成艺术作品之前留下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声乐表演动力。在接受美学理论中,优秀的艺术作品通常会留有一定的空白感,等待不同的受众以不同视角填充不同的内容,以开放式的姿态融合不同艺术。
(三)发挥声乐表演的“对话”作用。声乐表演是一个栩栩如生的过程,演唱者与作品、受众天然地构成了一个艺术审美体系,成熟的演唱者除具备较高的表演技能与演唱素养之外,还会与欣赏受众达成一种互动的默契,走进受众的内心,使受众积极参与到声乐表演活动中来。
四、结语
声乐表演是一项具有魅力色彩的艺术形式,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离不开接受审美的理论研究视角,同时也要综合考量受众带来的存在价值,这些都对声乐表演的艺术与价值挖掘带来了重要意义,需在作品——受众——表演者间不断建构与完善三者间的联系。
摘要:随着声乐表演艺术逐渐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接受美学理论的重要性也逐渐被广大艺术研究者所重视,二者之间的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接受美学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指出接受美学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必要性,并试图挖掘出接受美学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价值显现的几点策略,以此更好更快地实现接受美学与声乐表演艺术间的衔接。
关于声乐表演中的美学问题 篇7
(一) 声乐美学的意义
声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 声乐是人类最早诞生的艺术, 又是和人类社会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艺术, 人的嗓音又是人类最古老而永久使用的乐器。作为声乐艺术的歌唱自它诞生起, 无论是原始的“吭唷、吭唷”, 还是当今天声乐技巧的高度发挥, 以及艺术表现形态的异彩纷呈, 亦无论从原始歌唱的实用性到当今多层次、多结构的审美感应的丰富性, 声乐艺术都始终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的一切社会生活。声乐艺术的文化发展史表明, 它所具有的永恒魅力的美, 有其自身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美的构成因素与体系, 是一个有着独立意义和表现的、有着整体结构和框架的、有着自身规律和原则的、具有独立品格的小型综合艺术。虽然, 它与纯音乐有着相同的表现手段, 但它在表现形态以及美的构成等方面, 所体现的是声乐艺术内在的规律和个性特征。
在对声乐美学的研究中, 修海林先生的音乐存在“三要素”说是特别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他提出构成音乐存在的三要素为:行为、形态、观念。行为是从事音乐的行为方式, 形态是外化了的乐音音响形态, 观念是人的审美意识、思想和情感, 音乐的存在方式正是由这三点构成。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声乐艺术美学这一学科的探索范畴具有一定的广度, 它的理论广度在于:它要统观其综合系统中的各个构成因素, 探讨其各自本体美的主体性及其综合美的从属性。
(二) 声乐美学的本质
从创作过程看, 任何艺术创作都有一个主观化的过程, 而声乐艺术的创作过程则显得尤为特殊。它是由主观 (作词) →主观 (曲作者) 化的情感表现的多重认识活动。这是声乐艺术创作过程的显著特征。前一个主观因素 (作词) 是在对客观现实的感受基础上形成的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 而后一个主观因素所依据的实际上已是主观化了的客观现实, 为此, 后一个主观意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它必须在尊重前一个主观化选择的同时, 按音乐创作的规律来反映它, 从而形成一个多环节性的综合的情感流动与再创造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 演唱艺术是音乐的二度创作, 它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 是以创作者的心理活动为基础, 并受其支配。因此, 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现的二度创作时, 必须投入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才能去窥探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思想, 理解作曲家所特有的音乐语言, 从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应有的准确的解释。这种解释既要符合原作的风格与思想感情, 又要能体现演唱者的创作个性与感情色彩;在追求音乐美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展示自身的音色美, 从而赋予音乐以有机的生命力。
二 声乐表演的作用
声乐表演的作用,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来自表演的本质, 即创造性地再现原作, 促进与推动声乐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二是作为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节, 为欣赏者提供审美的愉悦和享受, 培养和引导欣赏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因而, 声乐表演的作用, 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得到体现。
声乐表演作为一度创作后的再现环节, 在完成再现与再造的同时, 可以使词、曲作者在时间的效果中, 验证自己的创作构思, 还可以从欣赏者的审美反馈以及表演者的再造结果中, 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使其不断修正和促进自己的创作。如果没有声乐表演, 声乐作品永远只能是以乐谱的形式存在, 而不会成为真正的声乐形式。
声乐表演对欣赏者的影响作用, 主要体现在表演过程中和作品内容中。从本质上讲, 表演的目的就是要把声乐作品传送给欣赏者, 并在其中影响欣赏者。因而, 表演者与欣赏者各自的主体活动, 便形成了一个传达和接受的过程, 这种联系是互动的, 互相影响, 相辅相成。此外, 声乐表演本身是美的创造者和传达者, 它还必须担负起培养和引导欣赏审美鉴赏能力的众人, 不断提高欣赏者的审美感知能力, 同样是表演者重要的使命。
三 声乐表演的美学原则
(一) 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寻求音乐表演的真实性, 必须把乐谱作为基本根据加以认真看待。另外, 对于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和风格范围的研讨也同样主要。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创造, 仅仅忠于原著, 具有真实性是不够的, 它还必需与表演者的创造个性相联合。富于个性是音乐表演走向成熟的标记, 但是要在忠于原作的根基上施展表演者的创造个性。
石惟正在他的《声乐基础学》一书中认为:“声乐艺术表现这个概念的本身也是一个系统。系统中的首要的要素是艺术表现的动机——指令;其他要素皆为体现艺术表现指令的各个方面:以器乐前奏、间奏、尾奏以及临唱前吸气为契机, 以及面部表情、体态为载体的感情先现和延留;感情、声音和语言相统一的歌声;和歌声默契配合的器乐演 (伴) 奏;感情所需要的表情、体态律动和动作。”其描述的虽然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基本过程, 但其中的综合与表现的创造力仍清晰可见。由此可以看出, 剩余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与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如果从创作的主观与客观的相互关系来看, 作品的存在可视为一种主观化的客观, 而表演则是主观对客观的的把握, 也可将其视为主客观的协调与统一。这一美学原则, 恰好结合了剩余艺术主观“多维化”的认知方式和构成特征。
(二) 历史性与时期性的统一
即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作风与表演者所处的时期精力的统一。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存在物。任何声乐作品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这是他原生的基础, 也是它生长的基本土壤。就如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与舒曼的歌曲作品, 印象主义时期德彪西的歌曲作品, 民族乐派的柴可夫斯基与格里格的歌曲作品, 以及我国近代音乐家青主为宋代诗人苏轼做谱曲的《大江东去》, 刘半弄作词、赵元任作曲的《叫我如何不想他》以及抗日时期出现的大批抗日歌曲等, 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 并且体现着这一历史时期的风格和特征。所谓时代性, 指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特证与历史作品之间的辩证关系。时代性具有不可替代性, 并存在时间有相对持续性的特点。
(三) 技能与表现的统一。
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的、互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没有表演技巧根本谈不上是艺术表现, 反之, 脱离了艺术表现, 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在艺术领域, 技巧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和前提, 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 无一不是身怀绝技, 技艺超群。
技巧是声乐艺术表现的基础条件, 但技巧并不是表演成功的唯一条件。因为, 声乐表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示单一的技巧, 而是为了表现声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过程, 技巧则是达到这一表现目的的手段。声乐艺术表演, 从概念上讲, 它既是声乐艺术, 又是舞台表演艺术, 作为一门表演艺术, 声乐表演是有情感转化的听得到看得到的艺术形式, 是演唱者运用声音把感情转变成人们知觉的东西, 并将情感呈现供观众感受欣赏的艺术。因此, 声乐表演更多的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我国最早的音乐专著《乐记》有记载:“凡音者, 生于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石惟正就技术与艺术关系认为, 声乐表演应以“艺术为主, 是目的, 技术为从, 是手段, 二者缺一不可, 而且也不能颠倒主从关系。歌唱必须从感情、情绪的需要出发, 它的演唱效果也要用听者感受到感染, 享受美感, 引起共鸣的程度来衡量。”可见, 只有当技巧性和艺术表现性两者辩证统一, 才是声乐艺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以上声乐表演的美学原则, 实际上也就是声乐表演二度创作的原则。它为表演者提供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和范畴。
声乐艺术以它综合的结构和多维的性质, 构筑了一个形象生动而鲜明、情感丰富而细致的表现形式, 综合的理论体系和多元的创造性, 使其作为本体存在的形式和内容部分更显得内涵丰富而广阔, 情感深远而富于变化。而音乐艺术的研究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不少学者还从声学、数学、生物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等角度研究音乐艺术, 会发现其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但这不是音乐美学研究的终点。只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扬弃、统一和概括, 才可能从总体上认识和把握音乐美和审美的本质和规律, 从而指出音乐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2].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8月版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篇8
音乐是人类文明起源时便已同步发展起来的艺术, 它是在漫长历史时间中发展的特殊艺术形式, 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实践形式, 本身便具有特殊的音乐表现形式, 很多音乐工作者为了使声乐表演更加完美, 给观众以愉悦的精神享受, 提高审美情趣, 以毕业精力不懈追求这种音乐美感, 为大众创造美的体验。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当代社会, 随着电视、网络、晚会现场大屏幕现场直播等技术的发展, 观众对歌唱艺术的欣赏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如今仅仅靠音乐工作者加强和完善表演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用理论武装实践,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需要上升到美学的思想高度去指导艺术实践, 认识音乐表演中的规律性, 因此首先需要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认识音乐的特殊性。
一、音乐美学的审美对象
对于艺术美的产生根源, 历史上形成了不同观点, 粗略可以归纳为三种: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产生艺术美的根源;客观唯心主义则在人的意识之外抽象出诸如“理念”等概念, 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表现。唯物主义则指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 即美来自于社会生活。正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到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 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笔者倾向唯物主义观点, 认为美的产生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当然其中人起着主导作用, 在审美过程中正是由于人的积极参与, 才逐渐形成了艺术审美观。李泽厚先生便曾提出“自然的人化”[1]与这种观点不谋而合。在19世纪2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 朱光潜先生也曾提出“物甲”、“物乙”说, 他认为:“物甲是自然物, 物乙是自然物的客观条件加上人的主观条件的影响而产生的, 所以已不是纯自然物, 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物, 换句话说, 已经是社会的物。美感的对象不是自然物, 而是作为物的形象的社会的物”[2]。时至今日, 大多数学者都秉承朱先生这一观点, 认为音乐表演中的审美对象是在表演主体与观众的互动中生成的, 音乐主体的表演, 包括演唱和外在形式表演, 是构成审美对象的现实基础, 通过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投射到观众的意识当中, 形成了审美意识, 因此音乐表演中美的分析, 必须兼顾表演主体和观众的审美意识。
二、声乐表演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声乐表演往往是一个具象的过程, 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相对写实的, 歌唱所表达的内容也是歌唱者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因此声乐表演主体在舞台实践活动中, 是作为连接声乐创作 (一度创作) 和声乐欣赏 (三度创作) 的中介, 负责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 既要通过自己的表演为观众提供审美享受, 又要创造性的再现声乐作品的内涵。声乐表演是视觉、听觉欣赏的直接载体, 但它首先是表演主体个人审美情趣的外部流露, 所谓“动于衷而形于外”, 意思是:人的情感和他的外部表现是有机整体, 通过外部形体而表现出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音乐美学首先与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息息相关。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 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声带, 常有这样的情况, 不同演唱者的演唱, 即使是风格相同, 效果也不尽相同。这说明文化艺术修养的不同导致审美观不同, 以及个人生理上的差异, 都会造成不同的歌唱效果。实际上, 当作曲家把生动的乐思以乐谱的方式记录下来时, 就已经抽调了活的灵魂, 所剩下的是一系列没有生命的音乐符号, 需要声乐表演者以个人的理解和审美意识重新赋予这些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声乐表演者不仅要对一度创作进行准确传达和再现, 还必须能够体现出表演者的美学创造。尽管表演主体是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按照乐谱原原本本进行演唱表演就足够了, 而是要在乐谱之上再完成歌唱表演的创作使命。
在西方, 早在古希腊时期, 亚里斯多德就把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 认为乐调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 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互相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黑格尔在《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 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已有的领域, 并且还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 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 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3]可以说, 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在现今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 电子合成音乐日趋成熟, 但人们仍然欣赏真人进行的歌唱表演,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是由具有个性创造的人所进行的创造性表演, 具有个体性和差异性, 渗透着表演者的智慧和艺术生命,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人们之所以喜爱音乐者的音乐表演, 是因为音乐表演是由不同个性的人所进行的有创造性的表演活动, 人们欣赏的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 更重要的是去欣赏音乐表演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的再现。有些杰出的表演创造, 甚至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 使得作品的内在深意和作品的精髓体现得更加鲜明, 因此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节, 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地再现音乐作品, 推动和促进音乐创作的使命, 另一方面还担负着通过表演提高观众审美情趣的使命。
三、声乐表演中观众的审美意识
音乐是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产物, 有其特有的音乐风格, 历史性是指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 时代性是指音乐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不同的时代, 常常会有本质性的不同, 会因表演而展现出不同的解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文化氛围, 因而人在精神上的需要不是一个定值, 不同的历史时代对文化的要求也不同, 因而孕育了丰富的艺术, 在音乐方面也就形成一定的音乐美学。表演种类的多样性, 促使音乐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体裁, 由此出现了多样化的表演形式。西方实践形态的音乐美学主要表现在:理性主义美学、感性主义美学、形式美学、现代美学等等。
不同时代的歌唱作品在不同表演者手中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 对作品的理解不同, 诠释就有所不同, 这就造成了审美观的差异, 但是总的来说, 声乐表演者的审美不能与当代大众的审美脱节, 因此声乐表演者不能完全放弃自己所在的时代去演奏演唱作品, 这就要求“二度创作”必须在尊重历史风格的前提下, 以当代人的审美眼光, 从历史出发, 在历史作品中发现新的因素, 以当代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加以丰富, 从而实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以获得最佳的表演效果。就像贝多芬的作品, 他的创作分三个时期, 每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都是与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当时人们思想状态紧密联系的, 正是符合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以及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识, 所以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才能历久弥新, 成为经典。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千百年来的音乐创作和审美实践中积累起迥然不同的音乐审美经验, 也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阶、调式、旋律、节奏以及曲式结构等表现方式。比如拉丁民族的音乐热情华丽而略显轻浮, 日耳曼民族的音乐曲雅含蓄, 注满了深刻的哲学精神。不同的艺术流派也有不同的音乐内涵, 比如基督教的音乐充满灵性, 佛教的音乐则是充满慈悲安详, 使人声心宁静的力量。
综上所述, 声乐表演者将音乐表演与艺术表现力实现完美的统一, 达到感情与理智的统一, 就符合了音乐表演中真实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美学原则。脱离了艺术表现力, 表演技巧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只有把高超的技术融合到深刻的艺术表现中, 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动人心弦的精神内涵, 达到启人心智, 提高观众审美情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77.
[2]朱光潜.朱光潜选集第三卷[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34.
声乐表演艺术欣赏美学问题的研究 篇9
一、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渗透
首先,演唱者通过对作品情感基调的把握,将情感形态的程度、个性特征、有层次地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来, 可以说这是表演者情感体验的一种表达,属于一种“有感而发”的表现。从美学角度来分析,这种情感体验的自然抒发既包含了演唱的形式美,又反映和表现了人内心真正的情感渴求,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的有效统一。
其次,表演者在艺术表演过程中,应将自己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有效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声乐表演是通过声音比拟和模仿对象, 而想象则实现了比拟和模仿之间的有效链接。演唱者在对声乐艺术进行想象的过程中也收获了音乐的激情,这是挖掘声乐表演艺术美学价值的前提。
再者,不同的演唱者在环境际遇、生活阅历、气质素养和个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审美意识自然也就不同,这必然使得作品创作的风格也大相径庭。美学原理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渗透主要通过声乐表演艺术的真诚性和创造性两方面表达出来,表演者保持对作品的高度热情,积极了解作品的背景资料,突破前人研究的局限性,并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或生活阅历实现再创造, 这才能真正使声乐表演艺术具有个性,最终实现艺术创作的升华[2]。
二、如何促进声乐表演与声乐美学的完美结合
音乐为表演艺术的一种,要挖掘声乐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并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关键是表演者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并且拥有娴熟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演出经验,这样才能保证表演的生动和有意义。
(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的有效统一。表演者在秉承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融进自己的表演风格, 真正实现“真实性”和“创造性”的有效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声乐表演艺术不仅是一个本质还原过程,还是一个“二度创作”的创造过程。石惟在《声乐基础学》 一书中提及,“声乐表演艺术概念本身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突出表现是艺术表演动机,表演者的形态、面部表情、感情表达是艺术传承的载体,临唱前吸气、器乐的伴奏都是表演契机,歌声有效结合器乐,感情生动地融进歌声,这样的表演才是成功的。”由此可知,声乐表演中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相辅相成,二者的有效统一有利于促进声乐表演与声乐美学的完美结合[3]。
(二)“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统一。任何声乐作品自身必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且各具特色。声乐表演家应该尽可能去了解挖掘原创者的时代背景、艺术流派、生活境遇等重要信息,以声乐乐谱为主要依据, 将自己置身在原作者的历史时代下,跟着自己的感受前进,从而把握声乐作品体裁的表达形式及思想内涵。声乐艺术的传统特性与时代品位是相互冲突的,但二者也可以实现统一结合,没有人能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用统一标准来具体解释[4]。我们能够做到的不是去选择无条件保留传统,或者大力开拓创新,而是在声乐艺术表演过程中,努力寻求传统特性和时代品位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统一。
(三)表现与技能的有效统一。要达到声乐艺术表演的真正目的,关键是要实现艺术表现性和技巧性两者的有效统一。声乐艺术表演的基础为技巧,没有表演技巧作支撑去谈论表演艺术毫无意义。而声乐表演实质上是声乐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融合的美学欣赏过程,因此不应该单一追求表演技巧,还要实现声乐表演形式的多样化,表演风格的个性化、独特化。这样既能保证表演情感的丰富,塑造出更加完美动人的形象,还能促使声乐表演者将自己的艺术特长和创造个性最充分地发挥出来,真正实现声乐表演与声乐美学的完美结合。
(四)站在主观视角看声乐表演。由于人们的价值观、 人生观不同,因而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 表演者在确保自身表演能力的基础上,要注意欣赏者反映,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感受自己的表演。这就需要表演者站在主观的视角上看声乐表演,理性对待欣赏者的评价,反省自己的不足,积极听取欣赏者的意见,整合观点, 创造性塑造自己的表演风格,切实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表演能力。
(五)声乐表演要适当“留白”。“留白”是一种艺术。根据艺术美学理论分析,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 应该适当留出一定的空白空间,让欣赏者去填补,促使欣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在自由的想象空间里感受艺术魅力。这种沟通形式具有高度开放性,更利于欣赏者突破传统视域的局限,去充分挖掘艺术的美学价值[5]。
(六)声乐表演要强化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 表演者在表现声乐艺术过程中,应该加强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多样化手段最大程度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舞台效果的目的。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者不应该仅仅是艺术演绎手段的丰富和娴熟,更应该保证自身演绎能够真正触动到欣赏者,并通过与欣赏者的互动,有效增强自身的舞台感染力。
三、结束语
表演者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决定着作品演绎的水平和舞台效果,是“艺术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连接点。因此,首先保证表演者自身具有较高的作品领悟能力、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 在准确、全面领悟作品思想和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作品作者的时代背景、创作体裁形式及作者的生活境遇,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将自己的个性风格有效融进艺术表演之中,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同时,应该站在欣赏者的角度上看问题,反思自己的表演,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并且将美学价值有效渗透到声乐表演艺术中,真正实现声乐表演与声乐美学的完美结合。
摘要:声乐艺术是表演艺术中最具个性化、最具特色的一种纯粹听觉艺术,它赋予作品生命和灵魂,是对万物感情的一种生动演绎。声乐艺术表演的前提条件为声乐作品,通过表演,将作品的精髓和灵魂准确传达给观众,以引起观众共鸣。而美学价值是声乐作品中不可获缺的一个重要特性,它升华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欣赏声乐表演艺术很大程度上就是追求声乐作品的美学价值。本文主要阐明了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如何挖掘美学理论的重要性,并为如何解决声乐表演艺术欣赏中的美学问题,实现声乐表演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提供了若干参考建议。
浅谈声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 篇10
一、音乐美学的简述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音乐与美学的结合体,于此同时音乐美学也是音乐学科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的本质是对音乐的美来进行研究,具体的内容包括了音乐形式、音乐特征、人类想象、情感、感知、认知等与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美学它是一种社会科学,它是通过理性的方法对音乐艺术方面进行探究。音乐美学它能够极大的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提高音乐艺术的欣赏价值。
二、音乐美学它对声乐表演起到的重要作用
音乐美学它对声乐表演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音乐美学是声乐表演的基础,声乐表演不仅仅是对声音技术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将声乐作品的内涵与外延展现出来,这才是音乐的本质。在声乐表演中,最重要的是把作曲家创作作品的情感、意图、内涵、利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表演者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作品表演的效果。我们通过音乐美学的广泛应用,实现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创作,并从音乐美学的审美角度出发,把节奏、音程、音色、音高、音值等声乐的基本形式表现出来。在声乐表演中,通常对表演者的审美有较高的要求,表演者不仅仅需要对作品的本身进行鉴赏,还需要结合自己本身的感受和理解去演绎作品,也可以说声乐表演是表演者内在的感受和外在的感知完美结合的一种审美活动,这就需要用音乐美学来提升声乐表演存在的审美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声乐表演的鉴赏性和欣赏性。由此可得出,音乐美学它对声乐表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美学在声乐表演中的审美意识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在与台下观众互动的过程中会形成审美对象,对于表演者而言,也就是声乐表演的主体,其表演有、外在形式和演唱是本身两种情况,表演者本身的表演是形成审美对象的基础,而台下观众的意识、听觉、视觉就是审美意识形成的必须,所以,在对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美学方面进行分析时,就需要我们从表演的主体和台下的观众两个方面进行。
1. 声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主体的审美意识
对于声乐表演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它所表现的内容是表演者本身内心活动的外在体现,因此,表演者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还承担了声乐作品二度创作的任务,是声乐作品作曲者本身创作和作品被观众欣赏创作的连接桥梁,表演者本身不仅需要把作品本身的内容表现出来,还需要满足台下观众的大众审美需求。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是通过触觉、听觉、视觉共同来实现的,声乐表演的本身就是表演者自身的个人审美情感的外在表现,因此,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美学与表演者本身的审美意识有非常大的关联。
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人们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同的表演者,即便演唱同一曲目的歌曲,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异,它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表演者本身在音乐文化修养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美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最终造成了演唱乐曲效果的不同。作曲家在创作一首作品时,只是将没有灵气的音符写在了乐谱上,而作品本身的内容、情绪、情感都需要表演者自己揣摩、感受、体会,并赋予作品生命力和灵魂。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更喜欢真人演唱表演,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观众在欣赏表演者本身的创作性的表演,这里面掺杂着表演者的感触、情感、智慧,这是非真正的人声表演所无法代替的。
大众大多喜欢音乐,热爱音乐的原因主要是音乐表演它经过不同表演者的创作,能产生不同的效果,还能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有众多优秀的表演,会超出作曲家本身的预料,让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更加形象立体,因此,表演者本身的审美意识是声乐表演过程中音乐美学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声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声乐表演过程中台下观众的审美意识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历史风格,不同的时期所演绎出来的声乐作品也有不同的效果,与此同时,不同时期的作品,在不同的表演者手中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许多表演者在声乐表演过程中,会在作品首次创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感受、风格及情感,这就造成不同的审美价值,但表演者本身的审美价值并不能代表台下观众的审美价值,表演者本身需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进行作品的演绎,这就是音乐美学中所说的“尊重作品的历史背景,用当代人的眼光进行音乐表演和诠释”。只有用当代人的眼光和审美,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并从中找出符合这个时代要求的新元素,这样才能满足台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实现作品本身的当代性与历史性相融合,获得最佳的乐曲表演效果。
对处于不同民族的观众,它的音乐审美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导致在现在的声乐表演过程中,作品的节奏、旋律、风格、曲调、结构等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南美的拉丁民族的音乐,它的风格注重活泼热情,并且带有一定的浮躁气息,这种开放的风格有很多观众都难以接受,但是对拉丁民族来说,却是最优美动听的音乐;而对于蒙古民族的音乐,它的风格悠扬豪迈,大气沉稳;嘻哈音乐则充满了积极乐观、诙谐幽默的精神。因此,声乐表演必须从观众的角度和审美出发,演绎和诠释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这样才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同,获得预期的表演效果。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激发和刺激观众想象力的重要因素,优秀的表演者会在处理作品的时候,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唤醒和激发出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给观众留下不可磨灭印象。因此,对声乐表演过程中的音乐美学来说,情感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能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因素,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时候,必须注重自己本身的情感表现,对作品进行再次加工,再次创作,发掘作品每一个情感因子,给它注入新的生命力,并用发自肺腑的情感表现能力将它表达呈现出来,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很多时候表演者本身的情感投入过于虚假浮夸,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和厌恶,因此,声乐表演必须注重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
四、总结
声乐表演的本身就是将音乐和艺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声情并茂的艺术美,通过音乐美学,能对声乐表演加以修饰和提升,提高声乐表演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音乐表演中必须充分重视音乐美学的重要作用,结合完美的表演技巧、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的体验,演绎和诠释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作品,给观众一种艺术美的高层次精神享受。
摘要:在音乐领域中,音乐美学是最基础的部分,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之间的交叉产物,是从美学的角度来欣赏、分析、看待音乐艺术。音乐美学它渗透在声乐表演的各个环节中,比如,作品的情感表达、处理技巧、历史背景、二次创作等。因此,音乐美学在声乐表演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声乐表演,音乐美学,情感
参考文献
[1]张诗杰.浅谈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的重要意义.音乐时空,2013,(01).
[2]马丽萍,樊玲玲.浅析声乐表演与音乐美学的关系.青年与社会,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