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美学力量

2024-05-26

设计的美学力量(共7篇)

设计的美学力量 篇1

一、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

1、艺术设计美学概念的阐述

我们可以先从语法层面上对美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美学”一词是一个名词,而在此之前的“艺术设计”一词可以理解为定语,也就是修饰“美学”的形容词,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这门学科其实是是美学其中一个具体的层面,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美学。我们继续从语法层面上剖析,可以将“艺术”与“设计”分开,那么“艺术”就变成了修饰词,而“设计”表示名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艺术特性的设计。艺术设计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常常会把它与艺术学、美学等相对综合的大学科相混淆,因此准确深刻地分析其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

2、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艺术设计美学是研究艺术设计在美学上表现,因此其研究对象与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吻合。在传播学中将信息的传播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即信息、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和反馈,转换到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这五部分换一种说法来阐释。信息代表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艺术设计中就是设计的产品,其中包括产品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等内在要求。传播者及设计师本身,与设计师自身的素养、审美意向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受传者及目标消费群体,所有的艺术设计其结果均是面向大众消费的,因此,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挖掘尤为重要。媒介在艺术设计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类别,其中有二维平面设计和三维空间设计等差异。反馈代表了艺术设计结构的最终评价,衡量一个艺术设计产品的好坏,不是靠其艺术特性的高低,也不是靠科技含量的高低,而是受众的反馈好坏,好的艺术设计品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口碑,这也是艺术设计区分纯艺术的一个本质差异。

二、一般美学概念

1、美是什么?

“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追求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可见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使用“美学”一词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他认为人的知识体系中缺少对感性的系统认识,因而提出了对认识的深入研究,即人类的感觉。美来源于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事物是美的,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通俗来讲,美是种感觉认识,美学就是对这种感觉认识的研究,对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因而对美的认识也是千变万化的。

2、一般美学涵盖哪些方面

一般美学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如果不涉及系统化的学科内容,我们可以将一切美的东西归为某种美学上的思想。美学所涵盖的方面总结起来有五个主要的方面: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科学美以及艺术美,当然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美学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优美、崇高的分析,对真善美、丑的对比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以想象的美。

三、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系

1、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

艺术设计美学所重点研究的领域范围只针对设计品,围绕一切艺术设计而展开的美学讨论。主要研究对象为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艺术美,从这些类别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主要构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是对物质文明的再处理。一般美学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它不仅仅是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还涉及了包含精神层面在内的艺术美、社会美等等。从他们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对比出其内在的联系,艺术设计美学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

2、目标群体的对比分析

美学所面对的是大众人群,并没有特定的限制,因为具有一般性的审美原则,因而在目标群体的差异化上并不是很明显。任何有独立思想的人都会因为经历不同或者对世界的认知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意向,所以美学的研究并无特定的目的或者功利性,其目标群体就是全部的人,具有广泛性。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综合两种美学的目标群体,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美学目标群体的相同点。艺术设计美学的目标群体对艺术设计美具有限制性的指导意义,因为目标群体的喜好是检验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艺术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目标群体的审美倾向,但是反过来讲,在艺术设计美指导下的设计产品,也会在不同程度对受众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引领着目标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艺术设计美学与其目标群体是互为影响的。

3、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对比分析

我们提到艺术设计美学第一印象就是,它和艺术有关,它就是研究艺术美的,那么它与一般美学类似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形式美主要是指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而产生的美。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互通性,但这不意味着艺术设计美就是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或者艺术美的替代品,两者虽然有共性,但是却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领域。

四、结论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在性质上都是一种方法论指导,对人的某种行为进行原则规范,二者具有互通性,但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以及表现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阐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所以从哲学上讲,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联性是客观的,但是也是有条件的。艺术设计美学同样是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与艺术设计息息相关,我们不能把其笼统的归为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一类,也不能完全脱离美学,独立发展,二者的和谐共生才是任何美学最理想的发展结果。

摘要:艺术设计美学是专业性较强的研究类别,它的产生与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有着根源性的联系,没有艺术设计也就无从谈起艺术设计美学。一般美学的诞生必然早于艺术设计美学,两者同样都是研究美,所以,常常会混淆二者的关系。要想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各自的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等进行分析,从而理清二者的差异性,找出二者的关联性,从而论断艺术设计美与一般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关系,相同,差异

设计的美学力量 篇2

1 茶艺美学思想概述

中国茶文化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其中包括了饮茶、泡茶、茶道等内容。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茶艺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与哲学、艺术、美学等内容相融合, 传达出丰富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品位。茶艺之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人生美、禅之美和器物之美。

茶艺之中的自然美主要表现在茶与水的自然之美。茶叶源于自然, 集天地之灵气, 茶树生长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需要生长在大山之中或人际罕至之地, 在接受长期的雨露滋润后得到成长。茶艺自然美不仅仅表现在茶树的自然环境之美, 在茶树生长之地的山水之景也融入了茶之自然美中。茶树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无论四季如何变化, 茶树永远郁郁葱葱, 生机勃勃, 充满着生命的色彩。水是自然美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茶的根本, 与茶密切相关, 水与茶相互融合, 好茶配好水, 好水泡好茶, 不同的水有不同的特性, 泡出的茶也有不同的味道。纯净、自然、清柔的水是自然美最好的体现, 也是上好之水。

茶艺之中的人生美在于对茶艺的体味之感。泡茶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行为, 而是一个精神的享受过程。每次泡茶都有不同的味道, 而且相同的茶, 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茶具泡出的茶味道也各有不同。这一泡茶的过程与人生有几分相似, 在品味人生的过程中, 经历成长、奋斗、失败、成功等经历, 而陪伴这一经历的还有从青春年少到老年迟暮,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不一样的体验和经历。茶艺的人生美也正是如此, 从茶的无味、清新到浓郁, 这一系列的变化在泡茶过程中有着不同的体验。也正是这样的不同体验, 使泡茶的感受增添了更多不同的味道。

茶艺之中的禅之美是指一种智慧的思维方式。禅本是佛教中的一支, 与茶的融合, 使茶性特征更加具有理智、冷静的禅味。佛家禅意融入茶中, 使茶这种本属自然生长之物成为一种生命的代表, 人们在它的生长中看到了希望, 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这正是禅意所在。泡茶之水是清白的, 代表着纯粹完满, 白水泡茶, 浸润着每一片茶叶, 最终散发出自然隽永的清香。

茶艺之中的茶器美, 在于茶器设计的优雅之美。茶器是茶艺的基础, 茶艺离不开茶器, 茶器在原料和设计造型方面有着极强的融合性和审美意境。茶器的造型与文学、艺术和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 形成了古雅优美的茶器造型。茶器的材料也较多, 例如瓷器、不锈钢、玻璃等等, 这样的茶器也有着多种多样的造型, 给人以视觉的享受和情感的体验。相比现代化的茶器材质, 传统茶器主要材质还是以陶瓷为主。陶瓷主要是水与泥土相结合, 通过人们思想与智慧的集合, 通过烧制, 塑造出质朴的茶器。这样的茶器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 给人以亲近自然之感, 使人产生浓浓的依恋之情。最具特色的茶器是紫砂壶, 这是陶器艺术的主要代表。紫砂壶所采用的材料是紫砂泥, 这种材质不仅手感极具厚重感, 而且具有透气的功能, 在制成茶器后, 茶与水融合其中, 不仅能够使茶香更加长久, 而且具有保温之功效, 随着茶香不断的浸润, 紫砂壶也逐渐散发出香气, 长此以往, 茶器也越来越具有浓厚的茶韵茶香。因此, 紫砂壶也成为茶器中之极品。用紫砂壶泡茶, 不仅能够从中品味茶之清香绵长, 而且能够将茶与人生相连, 以此来回味自己的人生, 寄情于茶, 融之以器。

2 茶艺情感设计美学

任何物品除了它的使用价值之外, 其内在的情感价值才更让人留恋。美的物品让人获得视觉的享受, 而物品被赋予的情感意义, 则让人身心获得愉悦和享受。

人们喜欢在美的物品中获得情感的享受, 而物品的设计师们更希望能够通过物品的设计传达出积极快乐的情感, 让人们获得更高的精神体验, 身心都获得美的享受。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行动的思维往往受到情感的影响, 情感对事物的判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帮助人们分辩好与坏、优与劣, 以此来做出决定, 减少更多的思考时间。因此, 具有审美价值的物品能够令人快乐, 给人以希望与力量, 使人获得进步, 更好地工作。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美好的体验和感觉, 也更容易激发人们的思考, 更积极地面对问题。

茶艺之中的人生美是茶艺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茶艺的人生美在于茶与人生有共通之处, 饮茶如品人生, 饮茶能够从最初的物质需求层面向更高的精神层面进步, 就在于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茶的思想内涵和情感意境, 这种感觉正是人生的味道。因此, 饮茶与人生体味融合在一起, 给人以情感之体验, 饮茶也成为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活动。器物也是如此。茶器的设计造型能够美化人们的生活, 给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带来影响, 茶器也成为一种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器物。在茶艺的情感设计美学中, 情感化设计在物品中的融合, 既增加了其审美价值, 也增加了情感价值, 是最完美的艺术体现。因此, 在产品设计中, 要充分将产品与人们的人生体验与情感领悟相结合, 使产品附加更为丰富的情感意义,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这样才能够使产品获得更多人的青睐。产品的情感美学的设计方法有很多,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使产品适度退化, 使它们的存在具有更强的情感印记。例如茶器紫砂壶, 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感, 其中茶叶的浸润给人以无限回忆, 越久越值得回味, 这里记录着人生的体验与情感的回忆, 令人无限留恋, 这样的设计产品无疑是最具美学价值的物品。

3 茶艺符号设计美学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许多物品都不仅仅以它的物理形式存在, 而是在向人们传达一种思想与意义, 与人们的感觉、情感进行着交流, 使我们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 符号既可以是一个词语, 也可以是一个实体, 这个实体可以是人们能够看到、摸到的, 也可以是图形、色彩或空间等。无论是何种形式,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愉悦的审美体验, 也可以在设计中得到应用的形式语言。这样形式语言其实是人们在对事物的使用和经历中解读出的意义。符号学所分析的主要对象是文本的集合体, 可以是一张图、一本书或者是一个设计产品, 这些文本的构建都需要有一定的风格、题材以及文化内涵。

符号的意义有指示和暗示两种。指示是指符号的实际意义, 例如一个茶壶、一个茶杯等具有直观体验的物品。暗示意义是指通过符号给人以暗示的环境、习俗文化等, 通过这样的暗示, 能够给人以联想, 传达更重要的内涵意义。隐喻是暗示意义中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 每一个设计作品都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思想情感, 作者通过作品的设计传达出文化意义, 而隐喻正是将作者的思想意境展现出来。一个作品或一个设计能够给人以精彩绝伦的体验, 往往需要用到这一暗示意义,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指示和暗示两种符号意义, 符号还有一个层次的意义, 即神话。这一意义所指的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 通过对人的思维与事物意义的解读与思考, 赋予人们文化的意义。这些符号中的神话使事物更具自然性, 有效地维护了神话的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与茶艺美学思想的融合, 也是现代符号设计美学的最好体现。而符号设计中的神话意义在各种茶艺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各种茶器的设计, 就是对具有美学思想的符号进行设计组合, 即对茶器的造型、色彩及壶身等部位进行设计组成, 以这些形式组合而成的茶器成为一个符合的集合体, 能够给人传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体验。人们通过对茶器的材质、色彩以及视觉的感受, 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暗示。人们对于陶瓷茶器的喜爱, 正是源于茶器的材质来自于大自然, 而茶叶与水也是自然之物, 三者之间的融合更加和谐, 与自然相融, 吸收自然之气息。将集天地之精华的茶叶置于清水之中, 形成天然的茶水, 人们饮下这样的一杯茶, 与自然生命更加亲近。由此可见, 茶器作为一种符号文化, 既有指示和暗示意义, 也有隐喻意义, 不仅传达出丰富的茶文化特色和茶艺美学思想, 而且通过茶艺美学思想中的自然美、人生美、禅之美和器物美的融合, 使国人对生命与艺术有更了更深刻的感悟, 体现出人们的审美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茶艺美学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和审美特性,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价值所决定的。在现代茶器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到茶艺美学中的丰富内涵和美学意义, 以选择更具情感意义与审美价值的符号设计。

综上所述, 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茶艺美学与茶器设计与传统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的文化渗透给茶器设计文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只有将茶艺美学思想融入到设计中来, 以传统茶文化为基础, 不断创新艺术品类, 吸取丰富的美学精华, 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和审美体验, 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寇丹.茶中的美与禅——应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特约而作.农业考古, 2004 (, 4) .

[2]杨永善.陶瓷造型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3]傅华.论商品文化与价值传播[J].商业时代, 2008, (11) .

[4]李雨苍、李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5]吴山.中国紫砂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设计哲学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篇3

设计艺术伴随着其广泛的应用已经逐步科学化。研究设计之中的美学是必然的, 也是自然的, 它理所应当的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设计美学理当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科。人作为一种高智慧的生物, 美是作为人们最喜欢的事物出现的。人对通过现实世界的观察, 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也是美学存在的意义。它与周围世界这种息息相关的存在, 构造了美学的价值。正因为如此, 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设计与人们而言则是人们在追求美的必然的结果, 设计让美更加具象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让人们拥有美, 进而不断创新、创造, 不断更替这人们的所见所闻, 升华着人么心中的美。设计使物质世界更具诱惑力, 更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让人们一直对这个硕大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想象, 盼望着能世界能一直给我们以每天都有新模样的感觉。本质上来讲的话, 美学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而设计是人们享受美学的进取方法, 哲学是保证进取的方向不会出偌大的错误。1设计活动最终归根究底是精神的活动, 尤其是对于现代生活的要求来说, 精神生活的富足才能使一个人真真正正的圆满, 充实。这是设计美学和设计哲学对一个人物质与精神的极大限度的满足。

从古至今, 美学与哲学一直联系在一起, 它们从来没有被分开来对待过。经过千百年来的时代演变, 美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一直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哲学是美学的内在基础, 同样的设计哲学也是设计美学的内在基础。至今, 人们仍然相信即使时代如何的变化, 人们的意识如何的改变, 美学也会始终和哲学联系在一起, 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美学不仅要对自己本身的资料进行直接考察, 而且要从所有其他的或者大多数的科学中获取资料。这种资料来源的复杂性使美学加倍地需要哲学的综合。”2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人们会一直探寻着美的意义, 当然美是“难”的, 需要一代代人的探索与思考。所以, 设计哲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 美学与哲学会一直影响着一代代追求美的人们。

二、中国“中和之美”的探讨

在此, 我们就以中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关系进行探讨。古代中国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的哲学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事实上, 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可以看作来自对自然的观察和认得生活经验的升华。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之中蕴含的深刻的哲学上的领悟可能远远超越了现在, 就像道家体系中的哲学、人性和美学的研究中的一部分就影响了很大的一部分的世界。3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 常常以一两句之言而包含深刻的含义, 可以说是微言大义。近年来中国哲学中蕴含的许多对现代设计有着非凡的价值的思想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特别是其中的“整体和谐”“人本主义思想”等等的设计思想, 对现代的设计美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历史上, 数百家争鸣时代中哲学发展的最为进益, 时代变迁之中虽然有部分哲学的流失, 但一代代传承的根基也得以流传下来了。经过不断的碰撞与融合, 最终衍生出了两大派系, 就是西方世界中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东方和西方的统一在一个层次上的定义都属于哲学和美学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是现代社会想追求的境界了。4

中国人在这种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在美学上也一直追求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和人内心的一种平衡、平静、调和的完美状态, 即中国人追求的中和之美, 是中国古代对美的创造和欣赏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近年来, 中和之内的观念因其对现代设计的指导作用, 引起了设计界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和之美指的是一种内部和谐的调和完美的艺术风格, “温柔敦厚, 诗教也”“发乎情, 止乎礼义”等都是对“中和之美”的较典型的表述。中和之美还包含一种富有辨证精神的哲学化艺术观, 这是一种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和谐观。

“中和”之“中”, “中庸之道”一直是指导中国人做人行事的绝对原则。尚中思想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 多用为准确、得当的意思。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尚书》中的基本含义, 可以在准确和得当上统一起来。《易传》中认为人有正中之道德, 而能实践之, 则能胜利。故得中为吉利之象。5“中和”之“和”, 是万物之间相互平衡的一种完美状态, 万物平衡而“和谐”, 《诗经.尔雅》中说:谐, 和也。“谐”是运动的共振。“和谐”就是指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和谐状态, 最佳状态。“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成果, 也是中国古代设计的重要设计哲学原则。从哲学到美学, 中和的思想概念也转化成为美学的概念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由先秦尚中思想、尚和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结合而成的艺术和谐观。”6在提倡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和之美”更是可以作为中国设计的一条重要准则。

“中和之美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艺术观, 是以正确性为原则的和谐的艺术观”。7中和之美理论对中国的美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已经成了民族什么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 并且对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中和之美是一种普遍的审美和谐关系, 它有理性的“中”的精神和“和”的美学表现, 也是艺术的辩证法。美是一种状态, 是一个过程, 更是一个永远象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人类在进步过程中虽然会偶尔忘却它的存在, 但每一个时代总有人会记得它, 总有人会发现它, 总有人会爱它。静下心来的时候它便会不知不觉的来到你的身边, 无论怎样它都不会主动远离你, 你也会在发现它的时候不自觉的靠近他, 趋于它, 甚至成就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人深思, 它告诉我们, 不能背弃对人的人文教化和塑造, 以及对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中和之美”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

现代设计已经到达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已经被现代人类所高度重视。人们摒除了对于一切不完美的事物的状态, 极力追求美的意义, 不仅要设计其中的优势之处, 更要诠释出一个完美的美。无论是中西方先后对于设计中和之美的理解, 还是对于设计哲学的不同领悟, 都无法妨碍人们追求美的心灵。对于中国的设计, 我更加充满信心, 中国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酝酿中一步步走到了现代, 更应该不忘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于美的理解, 现代设计更应该汲取西方的优点和自身文化的力量, 一步步前行在设计之路上。所以, 将“中和之美”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急需的。近年来, 国学热不断升温, 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历经岁月考验而即将浴火重生的趋势, 在未来设计美学与设计哲学的意义将更加影响着世界, 这就是我们未来所期待的的发展空间。

摘要:美学自古孕育于哲学之中, 由美学引出设计美学的核心问题“设计”, 进而揭示设计哲学与设计美学的关系——设计哲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针对中国古典美学和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 发现“中和之美”的美学中包含的哲学思想, 最后指出“中和之美”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必要性, 利用中国传统民族风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注释

11.邢庆华.思辨的切换——设计美学与哲学美学关系析论[J].美与时代 (上) , 2011 (1) :1.

22.[美]托马斯·门罗著, 石天曙, 滕守尧译.走向科学的美学[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17.

33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30.

44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36.

55 .周易大传今注.齐鲁出版社, 1997:14.

66 .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21.

“超出预期”的设计美学 篇4

本文中的餐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 “回到从前”出现后, 曾在整个市区迅速掀起一股风潮, 改写平邑地区原本不够丰富的餐饮生态。餐厅的营业时间是下午5点到凌晨3点, 主打年轻消费者晚餐、宵夜市场, 一经推出, 缤纷绚丽的色彩、浓厚复古的风格、激情迸发的乐队、迷乱闪耀的舞台灯光, 再加上绝美创新的食材, 引得无数潮人争相涌入。

随着夜色缓缓降临, 餐厅外立面在内外灯光的交相辉映下就牢牢抓住路上行人的视线, 锈迹斑斑的钢管齿轮、龟裂的仿真熔岩闪现貌似灼热的红光、五彩斑斓的落地玻璃、隐约可见室内闪烁的光影, 一切都预示着它并非是一家单纯的餐厅那么简单。

拾级而上进入室内, 首先迎面而来的是11米的超长吧台。除了能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外, 这个长吧台更是兼具收银、水吧、收纳、灯光及影音控制系统等功能于一身。吧台及背景整体采用对称手法布置, 吧台立面中间为订制2.5米长壁炉, 两侧是圆木段、外附铁丝网, 给这个工业味极浓的餐厅添上一抹原始火光般的温暖情愫;吧台背景四棵水泥原色柱子上的壁灯跳动着若即若离的烛光, 与壁炉相印成趣;吧台背景中间是红砖垒成的“酒柜”, 品类繁多的酒水随性地摆着;最吸睛的可能要数顶面吊架立面上与吧台等长的霓虹灯“GO BACK TO THE PAST”, 超大的体量、复古的材质、经典的字体、高纯度的色彩, 加之其直面大部分就餐区, 使之成为整个餐厅最亮眼的视觉中心。吧台区域为餐厅定下了一个基调——这是一家夜·色餐厅, 原始复古、色彩冲击、酒吧即视感都是它的语言。

来到就餐区, 12米的开间并不算开阔, 设计师在其中设置了很多纵向、横向的高隔断, 铁方管夹铁丝网再辅以横向不规则的细方管构成, 既起到了餐区之间半通透的隔挡作用, 又能通过横向的线条使人的视线在穿梭行走过程中得以延展。餐桌上的铁方管U型吊架既是餐桌照明的电源线通道, 又是丰富空间层次的道具;其上点缀的彩色陶瓷陈设品充满童趣和诙谐意味, 对整体冷艳的“硬汉”空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柔化作用。

位于餐厅纵深空间中段的舞台是就餐区的中心, 其直接由红砖精心组合堆砌而成, 在成本控制的同时与整体空间达成了高度的和谐。舞台周圈围绕着铁方管制成的到顶隔断, 把整个舞台笼罩在其中, 仿似一个巨大的鸟笼或者说一个抽象的亭子, 使得演出者在与观众零距离接触的同时又不至于太过干扰顾客用餐, 而从形态上又与餐区间的隔断和谐统一, 即使在没有演出的情况下也能成为一个亮点, 不至于让空荡的舞台显得寡然无味。

论玉雕设计的美学内涵 篇5

中国的玉雕艺术作为传承数千年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以及鲜明的民族审美特性和精神。玉雕艺术作品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历史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一件玉雕艺术作品不仅包含着其材质本身润泽的美, 还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技艺, 乃至文化的美。它的发展迎合着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追求, 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 是一种美化了的器物。

二、美学内涵

材质美。玉石是产生于自然界的矿物合成体, 形成条件复杂, 稀少而不可再生。玉雕设计的对象是玉石本身, 美玉无瑕, 对于多数欣赏者而言, 玉石本身晶莹剔透的材质美最为重要。在千色万种的玉石材料中, 玉料的颜色是至关重要的, 玉料本身也大多具有基本的色调, 各种颜色亦能引起观赏者的联想。白玉之美静雅洁净, 象征人类道德情操;芙蓉玉之美粉嫩欲滴, 如婴儿肌肤般温润;而翡翠之美又青翠恬静, 恰如林中少女。

对与玉雕艺术品的制作, 充分展现玉料本身的材料美便是传统玉雕艺术追求的审美境界之一。玉料名贵, 且每块玉料的质地、色彩、纹理等很难完全相同, 所以对于作者而言如何把握利用好玉料本身的特性, 以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展现其材质的美感, 并通过其材质的美感进而展现玉雕艺术的美, 这都需经历系统而复杂的创作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笔者按照玉料的制作水平高低将作者用料分为三个层次:用尽料、用巧料、用美料。首先用尽料, 即根据玉料体积高点, 尽可能的保持其厚度感、体积感, 若用料造型好甚至可以使得成品视觉上的体积感大于原料。而对于玉料的造型, 作者不仅要本着这一原则, 更应该大胆“破形”并“造形”, 充分用尽玉料本身的, 形、质地、纹理。其次用巧料, 在充分用尽玉料的“形”基础上仍需巧用玉料的颜色、缺陷等进行创作。顺应玉料本身颜色而选定恰当的设计主题能进一步使玉石具有艺术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对于多数玉料而言, 本身都带有或多或少的缺陷, 或瑕疵或裂纹, 若以“用尽料”的准则处理便是掩盖或去除, 而更高明的处理手段便是巧用瑕疵或裂纹, 将其巧妙、恰当的融入设计主题中去。最后用美料, 它是用料的最高境界, 前面两者 (用尽料、用巧料) 是基础, 而“用美料”即展现材质美则是设计者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这是一种综合美感, 设计者除了充分、巧妙运用玉料的形, 质、色、缺陷等之外, 还需充分发掘玉料所具有的艺术气质, 并寻找到最适合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作者而言以上三个层次是一种综合的思维与创作的过程, 它们相辅相成, 层层递进, 统一的目的便是充分展现玉石的材质美。

技术美。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对于原始的未经雕琢的玉石, 其本身即使具有较高的品质也很难很好的直接表达出其内质、色彩等美感。技术美并不是指雕刻的技术、技艺, 而是一种审美的概念。狭义来说, 技术之美是作者在生产技术活动中所展现的审美价值, 常以其情趣、经验、感情等贯穿其中并通过玉石的加工最终展现。而广义来说, 所谓技术美主要指玉料经加工而形成的一种不同于原始玉料的形式美, 而这种形式美又包含着作者的情趣、经验、情感, 它是经过作者思想组织而表达出来的。这种形式美是一种抽象的美学概念, 在中国古代玉器的形式美是建立在玉器本身所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之上的, 而随着时代发展以及生产力提高, 玉器逐渐由满足实用向装饰、美化转变, 其形式美感也在随之变化着。而这样的形式美的变化的过程, 亦是玉雕设计的技术审美倾向变化的过程。

对于玉器而言, 质、色是玉石本身的自然属性, 人难以改变, 而其造型形式则是取决于人的创造。一块原始玉料经过人工开料, 加工成形后作者便可在其基础上进行设计, 选定最适宜的题材, 以及表现这一题材的最恰当的形式。在这种有限的条件之下以恰当的技艺及处理手法来展现无限的形式美, 而对于玉料而言其本身较为通透, 过于细节的刻画总是不太容易显现, 而为了更好的表现玉器的形式美, 玉雕之中作者更注重的是其整体的形态样式, 布局等。如红山遗址的玉猪龙, 阔嘴大眼, 简化造型注重传神;商代的玉龙形式多样、变化丰富、繁简适当;以及后来明清时期的玉碗、玉盂、玉壶、玉爵、玉圭、玉佩、玉带等在表达形式美感上无不以规则的结构形式, 恰当的疏密、虚实、繁简的对比和色彩布局等来体现。此外, 在除注重整体造型的同时, 成功的玉雕作品本身局部的花鸟草木、人物表情、细节纹样等的表现也是一丝不苟, 形成了注重整体形式中又有细节刻画的玉雕形式美感。而这样的形式美, 正是制作者以高超的制作技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产物。因此, 玉雕作品制作所追求的技术审美, 某种程度上是以追求、表现特定形式美为目的的。

文化美。我国的玉器雕刻有着八千余年的发展历史, 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 经过千百年的与人们生活、生产力的磨合与发展, 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它已经深深融合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礼俗之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甚至这种作用是其他工艺作品无法替代的, 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征与寄托。数千年的文化积累为玉石雕刻提供了许多传说、典故、图案等等创作主题。如翡翠, 因其多色常被雕刻成荷花、白菜等, 虽看似平淡无奇的物品, 但以翡翠玉石的形式表现, 不仅很好表现翡翠本身的色调和湿润感, 更是将平淡物体工艺花以及将名贵玉石的生活化表现, 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平淡与高贵相融合的玉石文化美。又如白玉, 由于其本身的通透洁白的特性, 有温和雅致的气质, 常被用作文物题材, 或少女或文人, 或观音或佛像。不同种类玉石所制作的不同的题材的雕刻作品, 也可以说是历史文化沉淀使得人们审美发展趋于某种共识。时至现代, 玉器所带给人们的那种古典的、高贵的气质依旧不减, 而这样的高贵与古典的美正是经历了时间沉淀后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文化内涵首先是表现在玉这一材质本身, 传承年代久远, 应用广泛。然后是玉雕所表现的主题, 生活中最常见有玉如意, 玉观音, 玉佛, 生肖等等这些都既是传承千余年的雕刻主题, 同时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对于现代玉雕而言笔者认为, 虽然现代玉雕设计题材随着人类文化发展和艺术修养提高而不断变化着, 但其中蕴含这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美却永远存在着。应深刻理解好传统玉文化的美学内涵, 不必拘泥传统玉雕的题材和形式, 在尊重传统文化并理解其美学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当代工艺美术师的智慧, 剔除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传统元素, 适当加入一些时代元素并使之与传统玉文化相适应。最终发展和形成新一代的玉器文化美。

三、结语

中国的玉器雕刻不仅有着材料、技艺的展现, 更有着历史文化、精神的流露, 是物质美与精神美的和谐统一。玉雕本身的美学内涵也是相当丰富, 小小的玉器中凝聚着数千年来人们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信息与成就, 它既是具有深刻美学内涵的艺术品, 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象征物。它的存在与发展, 是各个时代人类按照当时的美学规律和审美倾向所制作并呈现的具象化、物化的美。

参考文献

[1].姚士奇, 中国玉文化,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M].

桥梁设计的美学因素 篇6

桥梁美学的前提是安全性, 其次是造型美, 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加入当地风俗文化, 能成为代表一座城市的标志物, 具备以上的因素, 桥梁会是时代象征。

1美的先决条件:安全

首先建造桥梁的条件是安全性, 桥梁的美首先是要与安全性挂钩的, 充分具备安全性才能谈得上美。当然, 作为设计者, 安全性是我们必须的基础知识, 这是贯彻整个职业生涯的先决条件, 无论其他因素在我们眼里多么重要, 安全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前提。

桥梁美包含着安全性, 因为不安全的东西是绝对不会美的, 安全性是桥梁建设的底线, 而美则是桥梁安全性的超越与升华, 是桥梁工程质量的代表与象征。[1]桥梁安全没有保障时, 桥梁美学是无从谈起。所以, 单纯追求美学并不实际, 这些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 追求美的桥梁不代表着是追求没有实用的“空花架子”, 只是需要安全性与美观的完美结合。

古往今来的例子表明, 桥梁的安全与美是可以完美结合的。有位桥梁大师这样说道:美丽的桥梁是经济美观的。[1]若把安全、经济、外观分开的桥梁不会是一座值得称赞的桥梁。由此可见, 把安全与美观分开并不是理智。

桥梁无非两种类型, 一种是为了缩短距离的交通型桥梁, 这样的桥梁也需要美观。第二种就是景观桥, 这种桥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要求, 本就要求美观。

总而言之, 具备安全性的桥梁才是美的桥, 脱离了这个先决条件, 不要说美, 也许连桥梁本身都将不复存在, 所以, 桥梁的美需要安全性。

2美的必要条件:桥梁造型美

桥梁造型是桥型及构件组合成的整体造型。造型的美所呈现出来的是桥梁映入大众眼帘的整体映象。

桥梁包括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 用拱桥来举例阐明桥梁造型美的重要。拱桥指的是以曲线形主拱圈为承载结构的桥梁。[3]它由规则且富感染诱惑力的曲线组成, 这种柔软曲线更迎合人们。这种桥连续顺畅、光滑柔和、富有弹性。[1]具有视觉诱惑性, 更加亲切和顺。但又不失刚毅、坚固耐久、气势磅礴。这种能将柔美与刚强完美融合的桥型确实有不可或缺的美。总而言之, 拱桥这种桥型有着良好的可塑性极有动感。这是拱桥经久不衰的原因。

桥型对于整座桥梁来说相当重要, 这是桥给人的整体感觉, 是人们直观所感。[2]所以, 桥型的美与否是相当重要的, 桥型美则桥美。

3美的发展条件:融入环境

桥梁不是单独存在的, 周围有生态环境、丰富的建筑物, 桥梁的美也取决是否融合于周围环境。

桥梁周围环境 (桥位周边景观) 是桥位区划范围内, 结合城市建设规划、景观和环保要求、周边地理风貌、山水园林的总体景观。[4]桥位周边景观可以展示出桥梁主体结构的造型魅力, 跟环境和谐的整体美感。如果可充分的设计, 使得主体与周围背景的融合, 灯光与周边环境的完美呼应, 桥梁主体结构形状与周边环境的线形结合, 那会创造出一幅桥梁主体高度融入周边环境的“美丽画卷”。[4]

当我们能合理运用周围环境, 周边景观可以对主题景观升华。可以烘托出主题景观, 强化人们对主体景观的鲜明感受。[4]有些设计者充分利用周围地形设计观赏平台, 为人们提供观赏主体景观的不同视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周围环境如何升华桥梁主体的美。

1.建筑:一些景观桥梁的周围有观赏厅、景观小品、园林亭榭等的建筑物, 是为了提升桥梁的主体景观环境。

2.绿化:为使桥体跟周围背景更加融洽, 经常需要大面积的绿化, [5]同时也是在保护周围的环境, 防止山体滑坡, 改善周边环境。

3.水景:水代表柔美、灵动、活力, 配合桥下的水波玲玲, 总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周围没有水流经过的桥址, 也会建造瀑布、池塘、喷泉、小溪水流。

4.照明:除了桥梁主体上的照明之外, 周边照明也是突显桥梁景致, 升华桥梁整体造型的关键步骤。

总之, 只要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些因素, 可以将一座更加美好更加融入周围环境的桥梁设计出来。[5]

4桥梁的升华之美:融入当地文化, 成为城市标志

当桥梁再次升华时会成为城市象征。桥梁蕴含当地文化, 让游客身心上体会到这座城市的气息, 便成为城市风向标。[5]融合有风俗、信仰、文化的桥梁, 必成为富有时代标志让居民引以为傲的建筑物。

举例子来说, 重庆的地标性桥梁是朝天门大桥。这座桥被称为重庆的城市代表一点也不为过。此桥位于长江上游, 穿过由“解放碑”桥墩和大桥桥面构成的“城市之门”。[5]“大桥的两个主墩, 被设计成解放碑的样子, 一剖两半, 分成四个柱子, 托起大桥。”负责人这样描述道。[5]这代表着重庆。

与朝天门大桥类似的城市代表还有:悉尼大桥成为悉尼城市明信片;誉为“天津之眼”的永乐桥;横跨马湾海峡的青马大桥。

综上所述, 当我们能尽量做到保障安全性、桥体设计合理、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融入当地文化并成为城市标志, 这将会成为一座极具交通功能以及文化意义还有景致美观的完美桥梁。

参考文献

[1]王毅娟, 郭燕萍.现代桥梁美学与景观设计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4, 20 (3) :47-50.

[2]罗华莹.桥梁美学设计方法探索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6.

[3]朱曲平, 曾德荣, 王雷, 等.桥梁美学设计及其进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6 (2) :5-8.

[4]刘强.浅谈桥梁美学[J].青海交通科技, 2005 (5) :25-26.

我的设计美学观 篇7

关键词:设计,设计美学,产品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即把美学原理运用到设计领域之中。设计美学将设计的审美规律和美学问题联系起来, 是技术与艺术的交融、渗透,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设计美学主要讨论的是以主观的审美取向对客观事物 (设计产品) 的评判原则。设计产品不同于艺术品, 其审美价值需要建立在其功能价值的基础上, 一切设计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也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物质的需要。因此, 设计过程中的美学理念表现为考虑设计产品功能需要基础上的审美规律。

下面我想具体到产品设计领域谈一谈产品设计中的美学观点:

产品设计美学

(1) 功能与形式之美

功能是产品设计的第一要义, 产品存在的基础是为使用者提供使用价值, 没有使用功能的设计不能称为产品, 就像一件艺术品, 不论其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多么高, 却只能供人们欣赏, 这是艺术品与产品最主要的区别。好的产品在时代的要求下必须不仅“实用”, 而且“好用”, 我们不再讨论形式与功能孰重孰轻, 只有将形式与功能有机结合的产品才能真正为社会为消费者所接受。

(2) 科技 (理性) 与人性 (情感) 之美

科技之美不同于功能之美, 但是与功能美密切相关。功能美构成了科技美的特征, 科技美为功能美提供技术支持和可靠保证。人类的文明受益于科技的贡献, 尽管科技给人类带来两面性的印象, 但无可否认它对社会进步、设计的进步起到的推动作用。对工艺材料的发现和运用, 机器加工技术的发展等等, 科技为产品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满足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科技是理性之美的体现, 高技术风格产品的出现也从外观上直接诠释了理性科技之美的魅力。然而“机器给人的是冷冰冰的感觉”, 要想使产品具有亲和力, 必须为产品注入感性元素, 于是情感化设计应运而生。产品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 因此使用者在使用产品时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感受就成了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们设计的产品应该是符合人体工学、使用舒服的, 关照人的情感世界的, 传承文化与传统的, 给人以审美享受的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只有具备了人性化的设计, 才不至于沦为“冰冷的机器”, 科技之美融入具有情感关照的人性化产品之中, 才会真正发挥其科技为人服务的作用, 使得我们设计的产品更加具有人情味, 这是产品设计美学真正美之所在, 也是目的之所在。

(3) 产品的和谐化设计之美

设计美学表现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以上几个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 美是各部分协调的产物。产品的科技美、功能美、形式美、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的诸因素相互作用构成整体的产品设计之美, 不是各个因素的简单相加, 而是综合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浑然一体的美的价值, 这种价值便是追求人-机-环境之间的互动和谐之美, 也是产品设计的最高境界。

注重设计美学思想的产品范例

对高科技产品而言, 产品的技术性能和指标与其外观和个性同样重要, 也都是设计美学所关注的内容。苹果公司在努力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 十分重视工业设计, 在苹果公司, 优秀的设计不仅是美学的抉择, 也是企业的一项战略。1998年, 苹果公司推出了全新的i Mac电脑, 在计算机设计方面掀起了革命性的浪潮, 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i Mac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和预装软件, 插上电源和电话线即可上网使用, 大大方便了第一次使用电脑的用户, 秉承了苹果电脑人性化设计的宗旨。外形上, i Mac半透明的塑料机壳, 造型雅致而又略带童趣, 采用了诱人的糖果色彩, 完全打破了先前个人电脑严谨的造型, 跳出了“白色的海洋”, 技术与情趣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苹果公司工业设计部主任乔纳森·伊维, 在谈到i Mac的设计时说:“我想让i Mac是这样一种设计, 用户不会害怕它, 即使他们并不知道i Mac是如何工作的。我寻求那种没有技术理解也能使人亲近的元素, 能与人们过去的记忆产生共鸣的元素”。i Mac让苹果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也是设计美学思想应用于产品设计领域的最佳范例之一,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设计师的美学职责

作为产品设计师的我们, 应该充分认识到设计美学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将美学知识自觉运用到设计之中, 把握设计为人服务的大方向, 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之美为目标, 设计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好的产品。让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这是每一个设计师的美学职责, 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著。产品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李月恩。浅析产品设计形态的“实践美学”要素。中国工业设计在线, 2006-05-10

[3]于帆, 陈嬿编著。仿生造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5

[4]黄石。浅谈设计美学。中国工业设计在线, 2003-04-08

上一篇:妊娠期妇女用药研究论文下一篇:区域道路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