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美学

2024-10-07

设计与美学(精选12篇)

设计与美学 篇1

一、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

1、艺术设计美学概念的阐述

我们可以先从语法层面上对美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美学”一词是一个名词,而在此之前的“艺术设计”一词可以理解为定语,也就是修饰“美学”的形容词,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这门学科其实是是美学其中一个具体的层面,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美学。我们继续从语法层面上剖析,可以将“艺术”与“设计”分开,那么“艺术”就变成了修饰词,而“设计”表示名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艺术特性的设计。艺术设计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常常会把它与艺术学、美学等相对综合的大学科相混淆,因此准确深刻地分析其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

2、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由于艺术设计美学是研究艺术设计在美学上表现,因此其研究对象与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吻合。在传播学中将信息的传播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即信息、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和反馈,转换到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这五部分换一种说法来阐释。信息代表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艺术设计中就是设计的产品,其中包括产品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等内在要求。传播者及设计师本身,与设计师自身的素养、审美意向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受传者及目标消费群体,所有的艺术设计其结果均是面向大众消费的,因此,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挖掘尤为重要。媒介在艺术设计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类别,其中有二维平面设计和三维空间设计等差异。反馈代表了艺术设计结构的最终评价,衡量一个艺术设计产品的好坏,不是靠其艺术特性的高低,也不是靠科技含量的高低,而是受众的反馈好坏,好的艺术设计品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口碑,这也是艺术设计区分纯艺术的一个本质差异。

二、一般美学概念

1、美是什么?

“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追求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可见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使用“美学”一词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他认为人的知识体系中缺少对感性的系统认识,因而提出了对认识的深入研究,即人类的感觉。美来源于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事物是美的,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通俗来讲,美是种感觉认识,美学就是对这种感觉认识的研究,对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因而对美的认识也是千变万化的。

2、一般美学涵盖哪些方面

一般美学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如果不涉及系统化的学科内容,我们可以将一切美的东西归为某种美学上的思想。美学所涵盖的方面总结起来有五个主要的方面: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科学美以及艺术美,当然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美学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优美、崇高的分析,对真善美、丑的对比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以想象的美。

三、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系

1、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

艺术设计美学所重点研究的领域范围只针对设计品,围绕一切艺术设计而展开的美学讨论。主要研究对象为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艺术美,从这些类别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主要构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是对物质文明的再处理。一般美学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它不仅仅是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还涉及了包含精神层面在内的艺术美、社会美等等。从他们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对比出其内在的联系,艺术设计美学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

2、目标群体的对比分析

美学所面对的是大众人群,并没有特定的限制,因为具有一般性的审美原则,因而在目标群体的差异化上并不是很明显。任何有独立思想的人都会因为经历不同或者对世界的认知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意向,所以美学的研究并无特定的目的或者功利性,其目标群体就是全部的人,具有广泛性。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综合两种美学的目标群体,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美学目标群体的相同点。艺术设计美学的目标群体对艺术设计美具有限制性的指导意义,因为目标群体的喜好是检验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艺术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目标群体的审美倾向,但是反过来讲,在艺术设计美指导下的设计产品,也会在不同程度对受众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引领着目标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艺术设计美学与其目标群体是互为影响的。

3、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对比分析

我们提到艺术设计美学第一印象就是,它和艺术有关,它就是研究艺术美的,那么它与一般美学类似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形式美主要是指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而产生的美。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互通性,但这不意味着艺术设计美就是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或者艺术美的替代品,两者虽然有共性,但是却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领域。

四、结论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在性质上都是一种方法论指导,对人的某种行为进行原则规范,二者具有互通性,但在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以及表现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阐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所以从哲学上讲,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联性是客观的,但是也是有条件的。艺术设计美学同样是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的内容与艺术设计息息相关,我们不能把其笼统的归为一般意义上的美学一类,也不能完全脱离美学,独立发展,二者的和谐共生才是任何美学最理想的发展结果。

摘要:艺术设计美学是专业性较强的研究类别,它的产生与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有着根源性的联系,没有艺术设计也就无从谈起艺术设计美学。一般美学的诞生必然早于艺术设计美学,两者同样都是研究美,所以,常常会混淆二者的关系。要想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各自的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等进行分析,从而理清二者的差异性,找出二者的关联性,从而论断艺术设计美与一般美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关系,相同,差异

设计与美学 篇2

一、功能原则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符合目的性、规律性的功用和效能。人们通常用功能和形式是否相统一来作为评判一件工业产品好坏的标准。以可口可乐经典瓶型为例,其整体造型据说来源于女性柔美的曲线,简洁大方,形体自然而优美。瓶口采用圆环状,表面光滑而富有玻璃质感。作为直接与消费者口部接触的地方,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棱角对口部皮肤的伤害,另一方面玻璃这种冰凉的质感又与可口可乐饮料的口感相呼应。同时可口可乐瓶身的下半部分设计成凹形,有利于消费者抓握。这种集功能与审美一体的设计使它成为工业设计的经典之作。

二、经济原则

产品设计师必须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研究材料的选择和构造的简单化,减少不必要的劳动,以及增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在现代社会自然资源极度紧张和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下,设计师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整体环境,从企业和用户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既符合现代审美趣味、功能要求又合乎经济原则的产品。以日本设计师设计的纸质餐具为例。该餐具采用再生纸作为原料,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损害,外形简洁优雅大方。乳白色的配色让消费者感到温馨舒适而又干净卫生。相对于常见塑料餐具而言,消费者在使用纸质餐具时会感到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有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

三、科技原则

工业产品设计这种严谨的设计属性使得其必须含有科技成分。设计的内涵就是创造。工业设计要与科技发展结合起来,以技术为载体,以生产、生活为中心创造出既具有科技水平又合乎美学规律的产品。以苹果手机为例,在其出现之前,诺基亚始终牢牢把握着手机行业的龙头地位。全触屏手机也有出现,不过其灵敏度低,反应慢,屏幕易碎。其应用也仅仅限于手写和部分页面切换。对这种技术的利用率极低。苹果手机采用Multi-Touch(多点触控)技术,这在触摸屏的应用上是一个跨越式的创新。以前的手机只能支持单点触控,也就意味着这当消费者的两个手指同时放到屏幕上,手机只能识别其中的一个焦点。而苹果的多点触控可以实现两个以上的焦点识别。这就为照片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还有其他很多动作提供了便利。同时苹果的软件设计也是别出心裁。举例来说,以前我们是用拖动项目条来实现页面滚动的,而苹果手机则可以根据用户滑动屏幕时力度的大小来调节页面滚动的距离。诸如此类的人机交互式的创新和技术的革新使得苹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超越了占据手机行业领头羊位置几十年的诺基亚,成为了全球手机出货量最大的公司。

四、艺术原则

工业设计产品必须要通过其美观的外在形式使人得到美的享受。现实中绝大多数产品都是满足大众需要的物品,因而产品的审美不是设计师个人主观的审美,只有具备大众普遍性的审美情调才能实现其审美性。产品的审美,往往通过新颖性和简洁性来体现,它必须是满足功能基础上的美好的形体本身。工业设计所追求的形式和功能相统一的终极目标也是需要我们在艺术方面做出更加切实的努力。这需要设计师综合心理学、生物学、美学、哲学等各学科知识,对于所将设计的产品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和SWOT分析,而后进行设计实践。

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现代设计艺术为例,其设计艺术融合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并结合自己的自然环境和设计资源形成了极具人情味的设计语言艺术。丹麦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丹麦设计师主张传统的设计风格和功能主义相结合,创造出既简洁明快又富有情感色彩的作品。例如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系列灯具,在使用钢管等新兴材料融入设计的同时注重使用者的感受。其灯罩是由多个独立的灯伞构成如同一个剥开的松果,发出的光会经过灯伞的至少一次以上的折射

以便达到均匀、柔和的照明效果,从任何角度都看不到光源避免炫光刺激眼睛。同时其独特的外形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带给人温暖舒适的情感享受。并且灯具不附加任何多余的装饰。由于其形式和功能的高度统一使得它成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经典之作。

五、合理原则

工业设计产品并不是随意而为,也不是对于形式的追求。而是设计师基于产品的功能的理性思考。从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功能需求的角度来看,工业设计所要具有的特点便是安全、经济、合理、有效。其中的合理是指设计中各部分形式和功能相协调,去除为单纯的审美而进行形式设定的低级趣味。

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一种式样设计运动——流线型运动为例。这种风格是从交通工具的外形设计开始,波及几乎所有的产品都以圆滑流畅的流线体为主要形式,形成了以流线型风格为主的工业设计特征。它是继“装饰艺术”运动风格之后形成的另一种美学风格,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它以光滑的、流动的、富有戏剧性的线型变化为特征。其对于那些于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的设计领域起到的积极影响毋庸置疑,但后来被作为世界样式广泛应用,甚至冰箱等产品设计为流线外形,导致纯粹的形式主义,造成商业上的失败。

六、结语

版面设计的艺术与美学原则 篇3

版面设计的艺术手段

根据新闻传播学的原则和报纸版面编排的特殊要求,版面设计的艺术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

恰当的内容组合。校报的版面是高校师生阅读校报的第一扇窗户,好的版面,是校报政治性、思想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体现。因此,恰当的内容组合是校报版面设计编排的重要手段,是校报编辑人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审美意识、价值判断的综合反映。校报编辑要根据高校校报办报宗旨和高校的任务及特定时期的具体工作,及时准确地选取稿件,按照报道思想要求和稿件新闻价值大小进行恰当组合,主次分明,使其各就其位,各得其所。整版布局要有鲜明的倾向和主题,要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不可杂乱无序,轻重倒置。同时,一个版面最好要有几种不同体裁的文章,这样版面才会显得丰富。尤其是要有文有图,图文并茂,版面上如果连一张图片也没有,灰乎乎的全是一大版文字,版面就难免单调。

优美的版式设计。校报版面上各种构图单位的不同分布,就形成了不同的版式。优美的版式设计,既要求校报编辑自身要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和审美素质,又要求其在版面设计时要遵循校报不同版面的不同要求和大多数人的审美习惯及审美认识规律。如,高校校报一版通常是要闻版,版式宜庄重大方,三版通常是校园生活版,版式宜生动明快,四版通常是文艺副刊,版式宜清新活泼。

根据报道思想和稿件内容、意义的大小,高校校报的版面设计通常可采用版面上下左右构图单位形态或大小对应的对称式版式,有的可采用上下或左右部分对应,部分不对应的不规则对称式版式,有的还可采用“浓眉大眼”式,大标题,大照片,粗犷豪放的夸张式版式,及把优越和强势集中到一个局部版区的“众星拱月”的重点突出式版式。如果稿件短小且量多,不需要特别突出某一内容时,可采用清秀文雅的综合式版式。通过不同编排手段的运用,这些版式都可使校报版面增强美感。近年来,许多社会报纸打破常规,创立“直通”或“横通”式版面,这也值得校报借鉴。

醒目的标题设置。有人把标题比作报纸的眼睛。在版面上,标题因设置不同常显示出不同的风采,或庄重大方,或轻巧秀丽,或浓眉大眼,或眉清目秀,它既体现着校报编辑对各个稿件的态度,又给人一种醒目、清新、活泼之感。

现在,有些报纸在版面上喜欢设置大标题,用大标题强化内容的视觉效果,但如果版面上都是大标题,就会显得臃肿、窘迫。因此,一个版面的标题最好是大中小结合,并做到错落相间,横竖有变。不同的字号具有不同的强势,重要的稿件要采用较大的字号。不同的标题字体也能显示出不同的风格,如黑体字凝重坚实,粗犷雄浑;宋体字庄重清新,正直端庄;楷体字流动自然,亲切活泼;仿宋秀丽清巧;隶书洒脱飘逸;魏体富于变化,刚柔相济。每种字体的方、扁、长三种形体,又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同的标题字体对表达宣传内容和创造版面形式等也具有重要作用。

生动的图片运用。校报上的图片,包括照片、绘画、图表以及其他带有装饰性的图案等。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叫做“一图值万言”。图片能够以较少的篇幅,说明较多的内容。图片的运用还能提高版面的审美效果,对创造版面美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时下,图文并茂的传播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报纸版面中,人们常利用大照片来强化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增强版面的生动美。

巧妙的线纹装饰。水线、花线、花边和底纹,是报纸版面不可或缺的装饰材料。恰如其分的线纹运用,既可起到为稿件分界、结合、增加强势的作用,又能美化校报的版面,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对重要的校报稿件运用线纹加以装饰,可以使之成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重点,并成为一个版面的中心;对含有喜庆内容的稿件,用花線加以装饰,可以增强感情色彩,渲染浓郁气氛;对揭露问题、批评现象一类的新闻,用比较朴实的水线装饰,可以进一步彰显其严肃性;对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稿件,饰以细线花边,会给人以秀美雅致之感。在版面中,给标题或文章内容铺上底纹,常常会起到与图片相似的作用,既可美化版面,又可突出稿件。

鲜明的色彩对比。目前,有些高校校报采用彩色印刷,版面绚丽多彩,生动美丽,具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少数校报的报头一贯套红,显得醒目、活跃。大多数校报每逢重大事件套红,创造出一种隆重、热烈、喜庆的氛围。日常则采用黑白印刷。黑白印刷的版面则比较简单,只有黑、白、灰三个层次。黑主要是指标题和图片,白是指空白,灰是指排列了稿件内容的版面。黑、白、灰三个层次色的穿插搭配,可以形成丰富多样的版面分割形式。这种黑白印刷的版面的色彩变化,主要是黑白两色的对比反差和跳跃。在处理黑白关系上,校报编辑应注意运用不同字体字号的黑白效果,并在设计标题、题文间距和行文用栏上,适当留出空白,达到黑白相间、疏密相宜。版面设计要重视空白的作用。对于版面来说,空白可以说是一种不着色的色彩,标题及图、文周围留有适当的空白,可以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从而使文与图显得分外突出,引人注意。

版面设计的美学原则

校报的版面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要求校报编辑既要掌握熟练的编排艺术手段,又要把握一定的审美原则。

整体美原则。版面设计的整体美,是指报纸版面各部分完美结合所创造的整体气氛。它来自校报编辑对校报版面布局上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整体把握。

版面的整体美原则首先表现在要有秩序地组合版面内容。这种秩序性,是指一个版面各个稿件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就是要按照稿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稿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读者阅读的视觉习惯,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版面,从而达到上下左右密切相关,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版面的整体美原则还表现在整个版面的和谐统一上。从美学意义上讲,这种和谐统一是事物间质与形的协调与统一。它要求我们在校报的版面设计上要力求做到形式变化与内容要求、局部设计与整体布局的协调一致。标题的字体、字号,图片的摆放,色彩的使用,装饰线纹的运用等都要与内容表达协调一致。各个内容单元的设计与排版应遵循版面整体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但在整体中可以保持局部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形成一种层次丰富而又和谐有序的版面风格。

版面的整体美还表现在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上。这种比例关系包括文题之间、文图之间、块与块之间的比例关系。文题之间的比例要和谐,虽然标题的大小一般以稿件价值大小为标准,如大块文章配很小的标题,小块文章配很大的标题,就不和谐。文图之间的比例也要和谐,如果版面上所编的稿件条数较多,板块多而小,则图片应相对小一些,多一些;若稿件条数少,板块大,则图片也应稍大一些。块与块之间,如果遇到因稿件长短差别大而形成板块大小差别大的情况,可采取“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办法解决。“化整为零”即变长栏为短栏,或穿插题、插图、照片、小标题,或用加框新闻去破;“集零为整”是把同类或相关的短标题集在一起,组合成块。版面设计要把握好比例关系,力求版面布局简洁明了,庄重大方。

稳定美原则。校报版面的稳定美来自版面整体对称平衡所形成的稳定感。对称是最简单的一种稳定形式。校报版面上的对称可分为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和对角对称等。版面布局采用对称形式,可以收到稳定和庄重的效果。平衡是营造版面稳定美的重要方法。讲究平衡就是当在版面的某个位置摆放一定分量的稿件时,要以版心为支点,在相对的位置再摆放一篇分量相当的稿件,使之取得平衡。为达到版面的平衡,编辑可以利用字体、字号、标题、图片、线纹等版面元素进行调节和补充。

变化美原则。新闻贵在于新,作为新闻的面孔——校报的版面也应当常见常新,那种规则稳定却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版面,难以博得受众持久的阅读兴趣。在版面编排中,校报编辑要善于把握统一多变原则,善于在错综中显出系统,在整齐中显出变化。目前,许多高校报纸都意识到了版面设计上求新求变的重要性,进行大胆尝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如《河南大学报》采用对开大报,版面布局简洁大方,模块化版式,行文多用变栏,标题强化,照片突出,版面亲切明朗;《宁波大学报》多沿海新兴气象,“瘦报”多叠,结构简明,善用留白、插画,富有现代感;《石油大学报》多彩色印刷,眉清目秀,色彩艳丽,大气洒脱,视觉冲击力强等。

(作者单位: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设计哲学与设计美学的关系 篇4

设计艺术伴随着其广泛的应用已经逐步科学化。研究设计之中的美学是必然的, 也是自然的, 它理所应当的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设计美学理当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科。人作为一种高智慧的生物, 美是作为人们最喜欢的事物出现的。人对通过现实世界的观察, 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这也是美学存在的意义。它与周围世界这种息息相关的存在, 构造了美学的价值。正因为如此, 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设计与人们而言则是人们在追求美的必然的结果, 设计让美更加具象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让人们拥有美, 进而不断创新、创造, 不断更替这人们的所见所闻, 升华着人么心中的美。设计使物质世界更具诱惑力, 更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让人们一直对这个硕大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想象, 盼望着能世界能一直给我们以每天都有新模样的感觉。本质上来讲的话, 美学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而设计是人们享受美学的进取方法, 哲学是保证进取的方向不会出偌大的错误。1设计活动最终归根究底是精神的活动, 尤其是对于现代生活的要求来说, 精神生活的富足才能使一个人真真正正的圆满, 充实。这是设计美学和设计哲学对一个人物质与精神的极大限度的满足。

从古至今, 美学与哲学一直联系在一起, 它们从来没有被分开来对待过。经过千百年来的时代演变, 美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一直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哲学是美学的内在基础, 同样的设计哲学也是设计美学的内在基础。至今, 人们仍然相信即使时代如何的变化, 人们的意识如何的改变, 美学也会始终和哲学联系在一起, 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世界。美学不仅要对自己本身的资料进行直接考察, 而且要从所有其他的或者大多数的科学中获取资料。这种资料来源的复杂性使美学加倍地需要哲学的综合。”2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 人们会一直探寻着美的意义, 当然美是“难”的, 需要一代代人的探索与思考。所以, 设计哲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 美学与哲学会一直影响着一代代追求美的人们。

二、中国“中和之美”的探讨

在此, 我们就以中国的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关系进行探讨。古代中国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的哲学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事实上, 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可以看作来自对自然的观察和认得生活经验的升华。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之中蕴含的深刻的哲学上的领悟可能远远超越了现在, 就像道家体系中的哲学、人性和美学的研究中的一部分就影响了很大的一部分的世界。3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 常常以一两句之言而包含深刻的含义, 可以说是微言大义。近年来中国哲学中蕴含的许多对现代设计有着非凡的价值的思想渐渐为人们所接受, 特别是其中的“整体和谐”“人本主义思想”等等的设计思想, 对现代的设计美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历史上, 数百家争鸣时代中哲学发展的最为进益, 时代变迁之中虽然有部分哲学的流失, 但一代代传承的根基也得以流传下来了。经过不断的碰撞与融合, 最终衍生出了两大派系, 就是西方世界中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东方和西方的统一在一个层次上的定义都属于哲学和美学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是现代社会想追求的境界了。4

中国人在这种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在美学上也一直追求着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和人内心的一种平衡、平静、调和的完美状态, 即中国人追求的中和之美, 是中国古代对美的创造和欣赏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近年来, 中和之内的观念因其对现代设计的指导作用, 引起了设计界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中和之美指的是一种内部和谐的调和完美的艺术风格, “温柔敦厚, 诗教也”“发乎情, 止乎礼义”等都是对“中和之美”的较典型的表述。中和之美还包含一种富有辨证精神的哲学化艺术观, 这是一种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和谐观。

“中和”之“中”, “中庸之道”一直是指导中国人做人行事的绝对原则。尚中思想早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出现, 多用为准确、得当的意思。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尚书》中的基本含义, 可以在准确和得当上统一起来。《易传》中认为人有正中之道德, 而能实践之, 则能胜利。故得中为吉利之象。5“中和”之“和”, 是万物之间相互平衡的一种完美状态, 万物平衡而“和谐”, 《诗经.尔雅》中说:谐, 和也。“谐”是运动的共振。“和谐”就是指各组成部分之间协调地相互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和谐状态, 最佳状态。“中和之美”是我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成果, 也是中国古代设计的重要设计哲学原则。从哲学到美学, 中和的思想概念也转化成为美学的概念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由先秦尚中思想、尚和思想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结合而成的艺术和谐观。”6在提倡和谐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和之美”更是可以作为中国设计的一条重要准则。

“中和之美是一种辩证的和谐的艺术观, 是以正确性为原则的和谐的艺术观”。7中和之美理论对中国的美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已经成了民族什么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 并且对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中和之美是一种普遍的审美和谐关系, 它有理性的“中”的精神和“和”的美学表现, 也是艺术的辩证法。美是一种状态, 是一个过程, 更是一个永远象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人类在进步过程中虽然会偶尔忘却它的存在, 但每一个时代总有人会记得它, 总有人会发现它, 总有人会爱它。静下心来的时候它便会不知不觉的来到你的身边, 无论怎样它都不会主动远离你, 你也会在发现它的时候不自觉的靠近他, 趋于它, 甚至成就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人深思, 它告诉我们, 不能背弃对人的人文教化和塑造, 以及对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

三、“中和之美”对于现代设计的意义

现代设计已经到达了一个很高的位置, 已经被现代人类所高度重视。人们摒除了对于一切不完美的事物的状态, 极力追求美的意义, 不仅要设计其中的优势之处, 更要诠释出一个完美的美。无论是中西方先后对于设计中和之美的理解, 还是对于设计哲学的不同领悟, 都无法妨碍人们追求美的心灵。对于中国的设计, 我更加充满信心, 中国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酝酿中一步步走到了现代, 更应该不忘中国人骨子里的对于美的理解, 现代设计更应该汲取西方的优点和自身文化的力量, 一步步前行在设计之路上。所以, 将“中和之美”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急需的。近年来, 国学热不断升温, 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历经岁月考验而即将浴火重生的趋势, 在未来设计美学与设计哲学的意义将更加影响着世界, 这就是我们未来所期待的的发展空间。

摘要:美学自古孕育于哲学之中, 由美学引出设计美学的核心问题“设计”, 进而揭示设计哲学与设计美学的关系——设计哲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针对中国古典美学和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 发现“中和之美”的美学中包含的哲学思想, 最后指出“中和之美”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必要性, 利用中国传统民族风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注释

11.邢庆华.思辨的切换——设计美学与哲学美学关系析论[J].美与时代 (上) , 2011 (1) :1.

22.[美]托马斯·门罗著, 石天曙, 滕守尧译.走向科学的美学[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17.

33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30.

44 .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36.

55 .周易大传今注.齐鲁出版社, 1997:14.

66 .张国庆.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21.

设计与美学 篇5

已经读完了卢斯的《装饰与罪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文章很有激情,也挺有见地,但有些缺乏逻辑的严密性。

一、文章中的中心句

这个文章段落分得也比较乱,不好按照自然段找中心句,只能将意思相同几段合起来找个中心句。

1.“人的胚胎在子宫里通过了动物的进化的所有阶段„„他在儿童时代经历了人类历史的全部变化。”

2.“一个纹身的现代人不是个罪犯就是个堕落的人。”

3.“所有的艺术都是性的。”

4.“过去产生的第一件装饰,十字,起源于性。”

5.“文化的进步跟从实用品上取消装饰是同义语。”

6.“人们认为风格就是装饰„„我们的时代不能产生新的装饰了,这恰恰是我们时代的伟大所在。”

7.“人已经发展到了足够的程度,以致装饰不再能够引起他们愉快的感觉。”

8.“政府„„用力去复活和发展装饰。”

9.“装饰并没有增加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也没有增加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生活中的乐趣。”

10.“装饰的复活是危害国民经济的一种罪行,因为他浪费劳动力、钱和材料。”

11.“落伍者降低了文化进步的速度。”

12.“装饰是罪犯们做出来的;装饰严重的伤害人的健康,伤害国家预算,伤害文化进步,因而发生了罪行。”

13.“制造装饰的国家受装饰之害甚至更重。”

14.“取消装饰能缩短制造时间和增加工资。”

15.“由于装饰不再跟我们的文化有机的联系,它就不再我们文化的表现了„„它不能发展。”

16.“少数人强制健康的„„工人„„制作他们发明的装饰。”

17.“装饰的变换使劳动产品过早贬值„„一件东西能够物理的存在多久,它的形式就能存在多久”

18.“损失不但打击消费者;它首先打击着生产者。”

19.“经过装饰的东西中只有那些质量低劣的才是可以容忍的„„(因为毁掉时

会)心安理得„„经过装饰的东西,如果使用最好的材料、最精致的手艺和长时间的劳动做出来,首先就会产生不美的效果。”

20.“现代装饰是扭曲的、牵强的和病态的。”

21.“贵族„„是那个站在人类宝塔尖上,而又深深了解下层人民的痛苦和需要的人。”

22.“我可以容忍(下层人民)的装饰,因为除了这些装饰之外他们再也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达到生存的较高之点了。(但一个现代人不应该去设计装饰)„„(因为)没有装饰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高度„„摆脱装饰的束缚是精神力量的标志。”

二、感想

1.在当时旗帜鲜明地反对装饰,十分有眼光。

卢斯是反对装饰的,他通过对胚胎和儿童的生长的描述,来说明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看事物的眼光会产生变化并由此宣称,“文化的进步跟从实用品上取消装饰是同义语„„人已经发展到了足够的程度,以致装饰不再能够引起他们愉快的感觉。”用个人的成长来类比人类的发展,这个例子举得十分生动而且又颇为贴切。

但他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对落后者低下的审美眼光的不屑,象“落伍者降低了文化进步的速度”,“没有这落伍者和劫夺者的地方多么美好啊”,“我可以容忍卡佛人的、波斯人的、斯洛伐克农妇和鞋匠的装饰,因为除了这些装饰之外他们再也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达到生存的较高之点了”之类都可以看出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就现在的观点来看,各地区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文化意趣,是很自然的事,不但不应当强行要求统一,还要给予保护。

2.对已经出现的消费主义倾向的警示。

卢斯在当时已经看出了因为装饰而造成的产品还未达到使用年限就被抛弃的情况,指出这是对材料和工人工作时间的巨大浪费。“装饰的变换使劳动产品过早贬值。工人的实践和所用的材料是浪费掉了的资产。”面对装饰主义者关于因装饰过时而发生的产品更新行为可以促进经济生产发展的论调,他诙谐地说道:“在城里放一把火,给国家也放一把火,那么,每个人就都要在钱财和繁荣中游泳了。”他非常敏锐地察觉出生产者有新意识地在产品上使用装饰来加快更新换代的速度做法,这正是后来美国消费主义设计所采取的手段,并警告说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现在生态、环保、低碳的呼声越来越高,有识之士指出美国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4.6%,但消耗能源占了世界的23%,无疑是资源和能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也是世界第一浪费大国。这种生活方式遭到世界批评,也引起了有良知的美国人反省。现在人类已经处在资源衰竭危机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再复制西方国家的老路,更不能仿效美国的高消耗生活方式。除了开发新的清洁能源,采用低碳的生活方式外,对现有产品物尽其用,不以花哨的装饰而进行不必要的产品更换,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3.对人们包括手工艺匠人对于装饰的喜爱的描述。

“卡费人,他们按照一种特殊的韵律在布匹里织图案,这些图案只有在拆散布匹时才能看得到;他了解织毯子的波斯人,绣花带的斯洛伐克农妇,用玻璃珠和绸子编精彩东西的老太太。这位贵族随他们去;他知道,他们工作着的时间是它们的神圣时间„„鞋匠„„知道„„这双鞋应该如何以最雅致的方式布满扇贝和窟窿„„我的话又把他从乐陶陶的云端扔进灰心丧气的深渊。”这段话生动地描摹出手工艺匠人对于装饰的喜爱,也间接地反映出了大多数人对于装饰的态度。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卢斯的反对装饰的观点是进步的,但其全盘否定装饰的态度又是过激的。当然,现在指责这一点,应该说是无谓而且是过于求全责备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许正像老话说的矫枉必须过正吧。不过,想到若干年后国际主义风格的千人一面的特性,想到文丘里“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说教所吓服了。我喜欢建筑要素的混杂,而不要‘纯净’;宁愿一锅煮,而不要清爽的„„宁可丰盛过度,也不要简单化、发育不全和维新

派头”的宣言,正是对卢斯的否定,除了有种世事循环的感慨,也有对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认同。

4.对十字的是具有性含义的抽象图案的质疑。

在我之前对仿生设计的研究中,涉及到具象和抽象的问题,所以对卢斯所说十字符号是性行为的象征的说法表示质疑。卢斯说“一横是趴着的妇女。一竖是正在跟她交媾的男子。”而我对人类表现手段的想法是原始人类采用抽象形式主要原因并不是人们的认识水平到了抽象的高度,而是当时的表现手法不够成熟,无法利用写实的绘画手段来描绘具象的形态,但是他们仍然会对形态的明显特征做尽可能的描摹。对于抽象思维远未发达的原始人,我实在难以想象他们会有用简单一横或一竖来代替人的想法。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美学思考 篇6

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教学的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按

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教学程序。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在教学中,好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往往重视的是课件的结构、内容,而对课件的美学则涉及较少,以至有些课件给人的感觉很凌乱,导航不明显,课件整体色调混乱、文字不统一等等,整个课件看上去很不美观。那么如何使设计制作出来的课件更加完美?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得到同行的指点与帮助。

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美学思考

1.创意美

我们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应是对于课程来说利用课件是否有必要性即课件的教学价值。如果一个课件缺乏创意,仅仅是板书搬家,习题搬家,那么其教学价值就很低。

用常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必要使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那样只能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相反,课程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有必要实施计算机辅助教学。比如,在物理学中波动光学中的若干现象、微观粒子的行为等是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感知的,对于这些微观的无法用实验验证的问题就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将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给人以直观的感觉,纳入人的形象化思维中。

2.形式美

多媒体课件的美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而单独存在,反之,内容也不能离开美的形式,因为人们对美的感受都是直接从形式开始的。如何在课件中运用形式美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果呢?笔者试就版面、字幕、色彩、音乐等方面进行粗略的探讨。

(1)版面美。在多媒体课件版面布局的设计中,注重版面的和谐美、韵律美、立体美和简洁美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美的教育。版面的整体风格要一致,屏幕版面主要是由不同的色彩、位置比例、文字、色块、形状等元素组成,版面设计的任务就是要合理地安排各种媒体信息的呈现区域和交互区域的位置与大小。多媒体课件界面中一般包括窗口、菜单、图标、按钮、对话框和热键等元素。界面设计要求这些元素要均衡,要根据功能和地位摆放各元素位置,主题位于上中部,主体信息要放置于中上部到底部稍上的大部分区域,标志符号置于上部的两个角,功能键可放在底部。动态的画面和内容的发展过程占界面的大部分,界面上的按钮、文字解说和菜单等相对面积要小一些,在周边留出适当的空白以强调各自的独立性,这样的安排能使整个版面呈现一种对称均衡、布局稳定之美。

(2)字幕美。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字幕是屏幕图像与声音的补充,其设计应该从画面的整体效果出发,考虑与色彩、画面、内容、运动节奏及形式的关系,力求和谐、统一的美感。字体的选择在字幕的制作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按字幕的位置来分,字幕又分为标题字幕和内容字幕,对于标题字幕,即片头、片尾字幕,为了增强其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书法味浓的草书、隶书、行书或艺术字体。而对于内容字幕则应以易认为标准,采用较正规的字体,如宋体等,这时字幕的意义在于体现教学内容,传授知识。另外,字体的大小也要考虑,它影响着画面的均衡,因此应大小适中。太大,给人感觉笨拙,破坏了画面的和谐美;太小,看不清楚,容易使学生疲劳烦躁。再者要注意字幕的色彩与画面协调。字幕在画面中的色彩,可以选择冷暖对比,既鲜明又突出,给人以活泼有力的感觉。选择临色间的弱对比,给人以平稳柔和的感觉。不宜选择彩色饱和度很高的颜色,避免出现满屏大红大绿的色彩。字幕的色彩选择应配合画面,既使整个画面均衡,又使字幕在画面上层次分明,主体突出,清晰自然,以强化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

(3)色彩美。课件设计上要求色彩协调、醒目、自然。但色彩的运用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如果为了出彩而出彩,以为颜色多才是丰富,红黄蓝紫无所不用,结果反而没了颜色重心。绘画学强调色彩搭配一般不应超过三种颜色,在课件画面的用色上也是如此。色彩的倾向要依据课件内容的需要来进行选择,课件设计要根据主题性质设计出主色调。主色调作为基本色调,必须与主题性质协调一致,特别是背景色,对整个多媒体的衬托起着主导作用,一定要根据主题的性质确定相应的颜色,比如喜庆活泼的主题,最好用亮色的红黄主色调。主色调要在整个多媒体运用中保持相对稳定,在画面中要连续不断地重复使用,产生前后连续紧密的关系,形成和谐的旋律感。另一方面,颜色不能一味不变,要有所变化才能引起注意,产生节奏感。但是,这种变,不能破坏整体的和谐,要合情合理地变化,维护整体的协调统一,或者是变化颜色的纯度,或者变化颜色的亮度,或者变化背景的图案等,不变的是最基本的色调。如,一个课件分三部分,背景的主色调是绿色,第一部分可以是深绿,第二部分可以是淡绿,第三部分可以是草绿,这样,三种色调都没脱离基本色调,但又有所变化,既形成了前后协调的旋律,又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节奏感。

(4)音效美。多媒体课件中如果没有音乐、音效就会大打折扣;音乐和音响效果设计时应注意:音乐的节奏要与教学内容相符,音乐和音响效果不能用得过多,以免喧宾夺主,吸引了学生大部分注意力,而忽略了课程的中心环节;背景音乐要舒缓;音乐要便于控制,画面与声音应该是同步播放、紧密配合的,要避免“音画不同步”现象的发生。好的音效能适当处理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技巧,具有音韵美和艺术穿透力,使具有视觉特征的文学作品立体化,变得鲜活起来。

3.技术美

在整个课件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技术美应成为自觉追求的目标。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它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这里,美是与功能联系在一起的,是以有用性为前提的。多媒体课件的技术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方便。课件要安装方便,可以自由拷贝到硬盘上运行。课件启动要快,不能让师生焦急等待。课件要尽可能占据小的容量,一定要改变认为课件越大越好的错误观念。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课件既要适用于单机运行,也要满足局域网运行要求。

(2)容错性好、兼容性强。当使用者误操作时,要有明确的错误提示,可以很容易地退出或重新启动,要尽量避免死机现象。当课件最终完成基本制作后,笔者建议制作者还应进行一定的调试工作。如测试课件的稳定性,各个链接是否正确有效,课件中各种媒体是否播放流畅,并在不同的机器上加以测试。一旦在调试过程中发现错误应立即改正。

(3)易用性。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要简洁美观,一目了然,要有含义明确的按钮和图标,要支持鼠标操作,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功能键要符合大众习惯。在设计时要安排好界面的引导和提示,提倡有开始页面、目录页面、正文页面和结束页面。每个页面中建议使用统一的按钮控制各个页面之间的切换,能够随时前进、后退和跳出程序。各画面的衔接要流畅,不能跳跃,不能等待时间过长。交互性要强,这样才能发挥出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性。

(4)禁忌——过分追求完美。许多教师希望多媒体课件能有“技术含量”,“花哨”,“档次高”,似乎没有众多动画,没有美妙音乐,就算不得有水平。另外,课件制作如果过分追求完美,片面追求“技术含量”,表面看能激发学生兴趣,实际上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反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结束语

美的东西可以引起人的兴趣、引致人的联想、引发人的思索、引导人的行为,美会使人产生

欲望、焕发激情、唤起力量。增加多媒体课件的观赏性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热情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为制作出一个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美学设计的作用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周文定.谈多媒体课件的设计.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1):364-366.

[2] 丁桂江.学校教育网站建设的美学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4(4):69-71.

[3] 赵丹阳,赵志坚,黄超.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艺术.中国成人教育,2008(2):121-122.

[4] 什么是技术美.http://www.fundfund.cn/news_200838_28003.htm.

[5] 李锋,卢继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与管理,2008(3):64-66.

论网页的原创设计与美学分析 篇7

1 网页原创设计基础分析

好的网页设计不仅能够给浏览者以良好的视觉享受, 同时也是理念、信息及功能的有效传达的关键。为了能够使网页及网站在众多站点中脱颖而出、提高点击率及宣传效率, 网页设计人员必须加强网页设计的原创性。通过对网页浏览者的调研、点击信息需求的调研, 确定网页设计的方式与重点。随着对网页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 网页设计者的理念必须进行转变。改变传统网页设计单纯平面设计的思想, 从网站、网页总体美观性及观赏性入手, 以视觉效果为基础提高网页浏览量。通过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及网页的具体设计实施, 满足现代网页内容宣传及电子商务需求, 实现网页应用目标。

2 网页的原创设计与美学分析

2.1 改变网页设计思想, 提高网页设计原创性

在现代网络信息时代, 网页设计者的思想是决定网页设计效果、宣传目标的基础。针对现代网页设计模版应用带来的网页雷同问题, 网页设计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自身思想。并通过与领导层的沟通, 确定网页设计方向与重点。在此基础上, 实现网页综合设计思想的转变, 改善传统网页设计模版应用带来的网页雷同现象。同时通过思想的转变, 降低企业领导及经营者对网页设计人员工作效率的质疑, 促进网页设计原创性的提高, 促进网页设计及应用目标的实现。

2.2 加强对宣传内容的分析, 以此为基础进行网页设计

在现代网络经济及宣传中, 网页设计必须以宣传内容为基础进行设计, 以此突出宣传内容并传达网页中心思想。针对网页设计目的及宣传需求, 在现代网页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对宣传内容及网页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并通过对宣传目的的掌握确定设计方向与重点。以点击率为中心, 以满足浏览者审美为基础, 开展科学的、符合美学赏析的网页设计, 为促进企业宣传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3 强化同类型网页的调研, 突出特色及特点

在网页设计阶段, 设计人员及市场调研人员需要对同类型内容的网站及网页进行调研。通过对同类内容网站网页的调研, 了解相关网页的设计特点及方式。以此为基础, 确定网页设计的方向与重点, 突出自身特点的同时, 使网页区别于同类网站, 为促进网页宣传及浏览者的认可奠定基础。同时通过对同类网页网站的调研, 综合各家长处开展原创设计, 满足网页宣传及内容宣传、点击率提高的目的。针对现代网络宣传及网页设计需求, 以同类型、类似内容的网页调研及知名网站设计方式的分析, 使网页设计更加符合网页浏览者的习惯, 促进网页点击率的提高。

2.4 注重创新设计基础, 提高网页设计效果

网页的创新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创新能力, 可同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并通过对现代人们美学赏析能力的了解, 科学运用美学元素。以扎实的网页设计基础, 使设计者的创新设计特意体现, 并将创新想法以设计技巧得以展现, 实现网页创新设计目标。因此, 网页设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设计基础技巧与理论, 以扎实的基本功体现设计者的创新能力, 并通过基础设计及功能实现满足网页宣传目的。

2.5 以创新思维为基础进行网页原创设计

在网页设计过程中如何构建有别于常见网站的布局是创新设计的基础, 但是在这一过程需要考虑浏览者的使用习惯, 以富有新鲜感及原创思想的设计, 实现网页宣传效果。在网页设计过程中, 设计者首先需要跳出传统的框架思维, 以富有趣味的创新布局体现网站的独特性。在网站创新设计中, 设计这必须打破既有的传统模式, 以牢记基本概念为基础、以满足可读性及可用性为中心, 实现用户浏览访问目的。从使用者角度出发, 理解并分析网页使用者的目的, 以此为基础确定基本导航工具及网页内容组成。在满足网页基本功能及使用的前提下进行创新设计, 体现网页应用目标。

3 网页设计中美学元素的运用

在现代网页设计中, 除了需要注重网页形式的创新外还需要运用多种美学元素满足浏览者的赏析需求。通过色彩、图形等元素的运用, 突出网页内容及设计者的目标, 使网页能够在众多的网站网页中突出特色与特点, 实现网络宣传目的。因此, 网页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了解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并针对网页目标受众进行相关调研, 以目标受众的普遍审美为基础, 合理运用美学元素, 实现网页设计及宣传目标。例如:在婚庆产品销售、婚庆摄影与服务等企业的网页设计时, 应更多的采用红色进行设计, 以此符合我国人民对于婚庆的习惯。对于婚纱摄影等行业的网页设计中, 则应针对受众年龄特点, 以纯洁的白色或其他色调进行设计, 以符合人员观点及习惯。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现代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网页设计的原创性及美学因素运用是实现网页宣传、销售目的的重要因素。因此, 网页设计人员需要对网页内容所属行业的网站进行调研, 并针对现代人的审美确定色彩主调及功能模块。以人们网页浏览习惯及点击习惯为基础, 确定创新方向。在满足网页基础功能后对网页的版式等进行调整, 以此提高网页点击率、实现网页宣传目的。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体质下, 我国市场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网络销售正在逐步深入人们的生活, 并成为企业新的销售通路。在目前的企业网站、P2P网站销售中, 网页设计的原创性较低, 进而难以突出企业产品特色及企业文化。因此, 现代网页设计人员必须强化网页设计的原创性, 并辅以符合我国群众审美的美学元素运用, 突出产品特色及宣传特色, 实现网页宣传目的。本文就网页的原创设计与美学元素运用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网页设计,原创性,美学元素,运用

参考文献

[1]陈超.网页设计原创性基础及技巧的探讨[J].网络经济科技, 2012, 4.

设计与美学 篇8

1 生态茶园的概念

生态茶园更加体现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种植方式上遵循传统的人工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对土壤的破坏性最小,也避免了机械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但对于大面积的生态茶园,仍然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对茶树生长性状及其环境动态监测方面,必须借助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或者破坏程度非常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茶园的现代化生产能力。生态茶园在第二植被选择上可以选择具有固氮作用、能提供茶树生长养分的绿肥和果树、乔木树种等,以提高茶园保肥固水能力,并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频率,通过不同植被间的共生互利,协调生长,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茶树的生长质量[1]。

2 生态茶园的美学形态

2.1 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就是指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其本性最为贴合,不是经过人工修饰之后产生的,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生态茶园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其在生长过程中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完美的契合,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是锦上添花。比如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有一个景点叫“大红袍”,位于武夷山景区的中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茶园,很多茶树都生长在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面,在300多年的自然生长环境中,形成了盆景式的茶园形态,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生态茶园在规划和设计时也要充分地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准则,在形态设计上扬长避短,充分提升其观赏性。

2.2 人工美

很多地区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生态茶园的自然美开发潜力有限,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较多的人为干预,提高其人工美。云南的元阳梯田就是典型具有人工美的自然景观,其形成并不完全依赖于人为性的创造活动,而是在遵循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适度干预形成的。元阳梯田在开垦过程中,因地制宜,开垦方法根据山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坡度比较缓和的地块就开垦成大田,而坡度较大的地块就开垦成小田,由于该地块地势起伏较大,且开垦率很高,因此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景观,观赏价值和实际的应用价值都非常高。因此,在进行生态茶园的规划设计时,可以参照元阳梯田的开垦模式,遵循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和创造力[2]。

2.3 季节美

季节美主要是指由多种植被综合形成的。因为单一的茶树所营造的美感十分有限,即使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还是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因此,在规划和设计生态茶园时,要根据不同植被的生长特性和季节性的颜色、形态变化,来合理搭配,使生态茶园的景观层次更加丰富。比如在搭配林木时,可以选择在四个不同季节开花结果的植被,比如春种梨树、夏种石榴、秋种柿树、冬种腊梅。

3 生态茶园的发展现状

古代时期,人们饮茶的初始目的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而随着茶文化的逐渐形成,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将饮茶看作是一种精神上的活动形式。因为现在人们生活中可以解渴的饮料越来越多,茶已经逐渐脱离当初的属性,成为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体现。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已经不仅仅在满足于物质需求,更多的人希望借助茶事活动来满足精神需求,不仅表现在煮茶、品茶,还包括亲自到茶园参与采茶活动,或者进行茶叶的加工等。在这种情况下,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且很多茶企业开始建设生态茶园。然而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不合理,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方面。首先,很多茶园都是连片开发,尤其是在山区,这种开发方式不仅使原始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也让茶园失去了天然林的养护。生态结构非常简单,一旦发生了大型的自然灾害,整个生态茶园都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其次,茶园在建设过程中,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不仅使原有的生态体系遭到破坏,茶树失去了很多生长必须的养分。更为重要的是,规划设计不合理,整个生态茶园就没有美感,降低了其游览观光的价值[3]。

4 基于美学角度的生态茶园规划与设计

从自然美学角度出发,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推行立体种植方式,也就是常说的人工复合茶园。人工复合茶园的可行性依据是茶树具备耐阴喜湿的显著特点,并且其植株根系浅,体积小,一般都是灌木或者小乔木。根据种植茶树的特点以及当地的环境特征,选择合适的套种植物,和茶树一起组成2-3层林冠或地被层的生态系统。经过以往的实践应用发现,人工复合种植方式能够促进不同植物种类的协调生长,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帮助茶农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经过专业人员规划设计的复合式生态茶园,还有极强的自然美特征,从而极大地提升其游览价值。常用的有以下三种复合模式:

茶—防护林、茶—果林、茶—草本。首先,茶树与防护林的组合,需要选择适合种植环境的树种,常见的有合欢、泡桐、杉木、托叶楹等。为了提高茶园的自然抵御能力,可以在其周围和园内设置网状或带状的防护林,还能够发挥调节茶园内气候的作用,增加园内的湿润性,并符合茶树喜阴的特点。其次,茶树和果木的组合,要求果木的种植密度和生存条件和茶树保持一致性,能够共同依存,和谐生长。因此,可以选择一些春季生长速度快、分支高且展叶迟的经济性果树,比如常见的梨树、柿子树、猕猴桃等。两种植被可以形成双层的乔—灌结构,不仅能够起到茶园防护的生态作用,还可以极大地提升茶园的经济收益。经过调查表明,这种种植方式的最终经济收益比单纯的茶园要增值大概50%。最后,茶和草木的植被组合,是要在茶树的树冠覆盖度较小的幼龄茶园中套种具有固氮作用的草本植物,并且选择的植物还要有较强的经济效益,比如黄豆、花生、中药等,从而形成双层的灌—草组合。一方面提高了水土保持率,并有改良土壤的作用,为茶树的健康快速生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还能增加经济收益[4]。

人工复合茶园的应用对茶树种植带来的改变是多样化的,除了上述分析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外,还能极大提升茶园的自然美。因为单一的种植茶树或者绿色植被,显得非常单调,美学价值有限,并且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容易引起人的审美疲劳。而人工复合茶园的应用能够丰富茶园的植被层次和颜色层次,各种植被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颜色,极大地增强了茶园的美观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规划之前,要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选择合适的复合植被,既要提高茶园的美观性,又要保证植被的顺利生长,还不能影响茶树正常的养分、水分吸收。

5 生态茶园的建设原则

5.1 开放性和保护性的统一

现在很多生态茶园都成为了非常受欢迎的旅游地,既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又提升了茶园的经济效益,看似是一件有利无弊的事情。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的了很多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生态茶园的持续稳定发展。首先,人为因素的干扰必然导致茶园里各种植被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尤其是很多游客不自觉,随意采摘和践踏植被,破坏了其原有的生长形态,影响产量和整体的美感。其次,生态茶园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没有建设供游客活动的区域,导致其行为不受约束,后期的管理和监督措施也不到位。很多茶园经营者过分注重其游览价值,而忽略了开放性和保护性的统一,站在长远利益角度来看,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在后期生态茶园的规划设计中,要设置专门的游客活动区域,对于一些重点区域,绝对不能受到过多的人为因素干扰[5]。

5.2 生态茶园发展的可持续性

生态茶园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不能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到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选择植被时,要避免种植养分需求量过高的植被,尽管其最终的经济效益较大,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会影响茶树的健康生长,夺走其所需的部分养分,土地的肥沃性也会逐渐降低,导致后期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要不断提升生态茶园植被结构的合理性,既能够提升茶园的经济效益,又不影响茶树本身的生长,还提高整体美观性。

6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生态茶园是对传统茶园的改进,也是未来茶园发展的趋势。为了提高生态茶园的观赏价值和经济效益,在后期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茶树品种和当地的自然条件,不断提升其自然美、人工美和季节美。大力推行人工复合式茶园的建设,从根本上提升茶园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在选择搭配茶树种植的植被类型时,不能只考虑其经济产出比,还要结合植被的特征进行综合考虑,加大绿肥的种植面积,为茶树的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在后期的茶园管理中,也要避免人为活动对茶园整体的生态功能和美观性造成破坏,保证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生态茶园逐渐成为我国茶叶种植的发展趋势,因其具备游览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极大地提升了茶农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态茶园的增多,普通的单一型生态茶园已经不能够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必须从美学角度出发,根据现有的资源条件,提升其美学价值。本文首先提出了生态茶园的概念,然后分析了生态茶园的美学形态和发展现状,最后根据以往的发展经验总结了基于美学角度的生态茶园规划与设计方案和发展原则。

关键词:美学,生态茶园,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可,邵宛芳,侯艳等.从美学角度探索生态茶园的文化魅力[J].吉林农业,2014(2):55.

[2]戚康标.关于发展原生态茶园的理念与思考[J].广东茶业,2013(4):2-4.

[3]黄欢,唐文.农业植被景观的生态美学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0(11):63.

[4]池仰坤.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8):29.

设计与美学 篇9

关键词:建筑美学,规律,房屋设计,实践运用

现代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 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高, 对生活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居家住宅和办公建筑以及公共建筑的审美眼光也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从事建筑设计的人要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建筑业越来越难, 但是, 很多的伟大建筑师总是能够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眼光的归根结底就是建筑大师在建筑美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们能够在设计建筑之初就将想要的设计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草稿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设计将之呈现在图纸之上。总的来说就是建筑美学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建筑美学的几个侧重点在实际设计中的实践应用来进行说明,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当代建筑设计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在建筑美学中很关键的一项就是统一协调性, 在建筑设计的时候, 不但要考虑实用性, 更要注重的建筑外在美, 其中的统一协调性就是其中的关键, 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会前往建筑的施工地点, 以便自己的设计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要统一协调, 不能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要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在建筑美学中是十分关键的。

1.1 建筑外形的统一

在建筑设计的时候, 建筑师要思考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关系, 通过观察一些细节和对周围环境的实地查看, 确立建筑的设计风格, 从而达到美学的要求。在查看时这就需要我们的建筑师要有足够的美学知识来进行筛选, 把最符合当前环境的因素罗列出来, 其中的首要因素就是要保证新建建筑物要符合周围环境, 使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如果没有做到这样, 即使设计的建筑物在美, 也会显得建筑物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给人以整体的美感上就缺少了统一个美感。因此, 在设计建筑时要首先注意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要协调统一。

1.2 建筑设计的主从关系设计

每一次的建筑的设计都要在设计上在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的情况下, 还有突出设计建筑的特点, 应该在建筑的外形突出建筑的特色, 形成建筑上的亮点。这就要求我们的建筑设计师要从建筑的设计上要把握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 按照一定的层次把自己所需要设计的元素融合进去, 在整个的建筑设计要有良好的层次观, 把握建筑和周围环境的主从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符合美学又实际的建筑, 还能拥有鲜明特点的建筑。

1.3 通过建筑色彩实现设计统

每一幢建筑物都有它自身的独特气质, 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有美学中的色彩设计能够实现, 为了保证建筑凸显出这独特的气质, 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师要能将色彩运用到极致, 在不破坏周围环境的情况下, 通过对色彩的运用, 将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统一协调起来。因此, 在建筑的材质和外观色彩的选择上就要小心谨慎, 要在建筑物的设计上通过色彩的变换, 形成一种旗帜鲜明的特点, 但又不破坏美感, 只有通过对色彩的掌控才能做到这一点。

2 均衡稳定性

建筑的设计需要注意建筑的均衡稳定性, 建筑师在对建筑物的选材上、颜色的运用上、层次感上以及建筑的大小、形状都是可以呈现出不同的美感的。但是, 设计师需要注意的在啊这些元素的运用时, 要保持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均衡稳定性。

2.1 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均衡设计

建筑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在设计中注意建筑的层次的设计管理, 通过对建筑物的设计使建筑的各个部分均衡, 做到层次清晰, 在色彩的选择上使之富有变化, 使建筑的各个部位的的搭配上均衡, 只有得当的均衡设计才能保证建筑的美感。通过建筑的设计中的均衡设计就可以突出建筑的特色和主题, 也使建筑本身更加的形象和立体, 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因此, 建筑师要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掌握好均衡设计, 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2.2 对称均衡

在对建筑的设计的时候, 很多的建筑设计师都会使用对称均衡的设计, 这样设计出的建筑, 能够带给人一种简洁、合理的感觉。其实在建筑物的设计采用对称均衡是建筑师在技巧应用方面最好的体现, 通过对称均衡的设计, 很容易给人左右对称平衡的感觉, 这样的设计可以显示出建筑的大气和中正, 给人一种坚实可靠的感觉。

2.3 不对称或不规则房屋建筑的均衡设计

在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 有些时候给建筑师的地方并不是很理想, 在此基础上建筑师往往要别出心裁, 设计出既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的建筑, 还要有很强的实用性, 这就需要建筑师要合理的使用不对称和不规则建筑均衡设计, 通过不对称或不规则的建筑设计使用使建筑达到合理均衡。

2.4 房屋建筑的稳定性设计

建筑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实用性。因此,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建筑的稳定性, 一般的建筑都是下大上小, 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很好的给建筑物起到稳定的作用。

例如世界著名的建筑—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正是采用了这一经典的设计, 但是最初建成的时候, 很多人都说埃菲尔铁塔有问题, 但是, 通过后来的证明, 埃菲尔铁塔不但没有任何问题, 反而是建筑学上的一大壮举。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建筑的稳定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 房屋建筑中的布局设计

在建筑的设计中对建筑的房间的设计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房屋的设计不单单决定了建筑的实用性, 也决定了建筑的内在美观。在进行建筑的内部设计的时候要保证设计出的房屋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也要考虑建筑美学。其实建筑内的房屋的设计是考验建筑师对建筑内部空间的一种掌控能力, 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带给一种空旷或者压抑的感觉, 因此, 做一名合格建筑师要在空间的控制上把握精准,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多方位, 全方面的考察, 从各个角度都要照顾到, 才能使设计出的建筑既坚固又美观。

在对建设设计的时候也要注意建筑的一些细枝末节, 例如, 房间的采光、房间的温度调节能力等等, 很多的地方都是需要建筑师要注意的, 在门的开口方向, 窗户的通风透气能力都是需要设计师要留意的地方。因此, 一个合格的建筑设计师要做到建筑学和建筑美学都要有深厚的功底, 只有对所有的建筑元素都熟悉, 才能在设计中信手拈来, 设计出既符合审美又实用的经典建筑。

参考文献

[1]戴大彬, 任洪国, 刘文庆.浅析建筑设计中建筑美学形式美感法则的作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8) .

[2]戴菲.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神韵[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7) .

论中国绘画及美学与现代广告设计 篇10

一、中国绘画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水墨画讲究用墨和墨色变化的技巧。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 便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以墨代色, 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五色, 即焦、浓、重、淡、清, 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变化丰繁的墨色或浓或淡, 或清或焦, 在白色的画纸上产生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笔墨色彩的意趣可谓玄妙丰富, 蕴藏着极大的变化。因而从宋代之后, 文人的水墨画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和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的文人, 不论画山画水, 画花画叶, 画鸟画鱼, 画虫画兽, 几乎都摒弃了颜色, 而只用墨色来表现。因为在中国画的理论中, 墨是变化最丰富的色, 具有清静高雅的品格, 让人回归于自省的内心, 而得到极大的满足。

如长河湾房地产的招贴广告, 是设计师将中国画笔墨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的很好范例。淡墨与浓墨的和谐组合, 画面纯粹简洁而又丰富, 飘逸非凡, 大面积的白不同层次的墨色制造出空灵的意境, 将中国画笔墨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视觉上达到了辽阔的效果, 使人视野大开, 心胸畅然。

如方置集团为其地产项目所做的招贴, 以水墨的笔触绘制出一朵云的图像, 笔法缓慢稚拙, 有大智若愚的感觉。墨色浓重中有变化, 有一种通透的光晕。最后一笔线条用了飞白, 将云的飘举、随风而至的轻盈感表现出来。广告语渗透着老庄的生活哲学, 悠闲自思, 和万事万物融合在一起。让人顿时对这个楼盘心生向往。

平面设计通过与传统水墨艺术元素相结合, 能够形成简约之美、空间之美、意境之美等审美特征, 把水墨元素的传统性与时代性, 个性与共性整合为一个富于生机的新图式, 能够抒写出富有中国气派的设计理念。在这方面香港的优秀设计师靳埭强做出了较大的突破, 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水墨艺术元素已成为他海报创作的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水墨形式的海报及其他设计作品已经成为他本人的代表性作品。其他设计师也在不断的尝试, 以求将中国画运用在传播领域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二、传统美学在广告中的应用

中国的传统美学是建立在其哲学的整体观上的, 强调整体性, 有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中国传统的审美表现在其各种艺术形式之中, 如音乐、绘画、文学等等。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讲“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非常注重留白, 这是一种辩证的哲学思想。把画面中的留白当做无声的语言。画面中的留白是天空、是湖水、是海面、是土地。白不是空, 而是更丰富的表达, 用人们的视觉和想象来共同完成画面。南宋的马远夏圭画画只画“半边”、“一角”, 其余地方大面积的留白, 来表现水面、表现远方, 更有一种海天一色、辽阔之感。

靳埭强为澳门回归制作的海报。画面中心是一个莲花花瓣, 花瓣下方是水墨笔触绕成的“回”字。莲花是澳门的代表, 澳门的区旗、区徽都是莲花图案。因而莲花花瓣代表澳门。回字像是托在花瓣下方的荷叶, 又像是水波纹。另外“九九归一澳门回归”这八个小字将图形穿起来, 形成一个中国的“中”字, 巧妙传达出涵义。这幅海报非常简洁, 大面积的留白, 将主题衬托的非常鲜明。留白的地方是水面, 留白的地方也承载着人们的思绪。如果没有干干净净的大面积留白, 相信这幅招贴就少了让人思索回味的余地。

中国绘画还讲究“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许多著名的中国画家落笔都非常小心, 甚至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在他们的理念中“少即是多”, 少比多更难能可贵。这对于现代广告传播是个不小的启发。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繁杂, 人们面对大量的宣传内容, 报纸上堆满了小小的广告, 电视里一刻不停的播放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要想从这些繁杂的信息里脱颖而出, 就要用简练的语言来传达必要的信息, 这样才能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目的。

例如一个有关预防艾滋的公益海报, 也是一个关于避孕, 关爱女性的海报。画面中心就是一个简单的英文单词LOVE, 其中字母O用避孕套圈代替, 告诉人们HOW TO LOVE, 爱你的爱人还要爱护你的爱人。这比传统意义的说教型的、讲事实摆道理型的海报轻松的多, 清楚明白的告诉人们要如何爱, 让人很容易接受。画面极其简洁, 只有简单的英文LOVE, 但传达出了必要的信息, 让人印象深刻。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所强调的是一种个人与外界的和谐统一, 决定了中国人空间意识的形成, 即认为宇宙无限, 人与自然并非对立, 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 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哲学思想要求画家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 俯察游观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以大观小, “以一管之笔, 拟太虚之体”。

在广告中即要求多方面考量, 俯仰全局,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 对现代设计、广告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和潜移默化的, 传统美学在现代传播中依然散发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魅力。

中国绘画和中国传统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其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表现是具有穿透力的, 能给人带来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同时也传达出了广告的信息, 在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广告中, 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摘要: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她具有独特的东方美感和代表性, 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美学思想, 契合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绘画与现代广告设计的结合, 创造出更多具有传统美感的现代广告设计作品, 成为现代设计的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美学,广告

参考文献

[1]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2]陈培爱.广告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设计与美学 篇11

关键词:传统文化;设计美学;时代特色;发展融合

“作为历史的存在,每个人都具有受到民族的和地域的历史所限定的侧面,在往昔交通不便的时代,地域的限定曾经决定着艺术的种类……甚至某个民族栖息于什么样的土地上这样一种物质上的事实,都将规定着那个民族的艺术方向。”(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1991年)由此可见,我们对于美的态度,对于设计美学的研究都离不开我们所处的这个地域和民族,设计美学融合了民族的和时代的因素,造就了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兼具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1 设计美学的概述

1.1 设计美学的概念

当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间、物质等条件的富余自然生出对生活需求的要求,当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出现空缺急,由此产生对美的需求,学习研究创造美学的体系应运而生,即设计美学。设计是发现美,创造美,它将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历史、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等种种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创造新的艺术作品,满足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设计使人类更加完整和丰富。

1.2 设计美学的产生

人生存于世界,首先满足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空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类已经不再困顿于基本的衣食住行范围中,人类的思想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取得跨时代的进步,对事物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永恒主题,喜爱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于此,设计美学应运而生。严格来说,设计美学究竟从何时产生,人类又是从何时对设计美学概念产生意识,我们并没能准确地对此查找追究,笔者认为,人类对美所有的追求远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时间要早,也许在人类有意识之初,便对事物之美存在潜在的意识觉醒。

1.3 设计美学的种类

设计美学包含了很多种类,建筑设计美学、服装设计美学,环境设计美学、视觉传达美学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甚至脑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与其相关,遵循着形式美的法则将其转化成物态,供鉴赏交流。如建筑设计,在远古时期,始于人类的动物性,人类的祖先会寻找洞穴居住,这也是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为遮风挡雨、躲避猛兽天敌的袭击。人类发展至今,随着科技进步、思维开拓,人类对于居住地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服装设计中,远古时期的人类由赤身裸体到以树叶蔽体,现代社会则产生了专门以研究服装之美的独立体系。环境设计美学在当今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体系,人类由有地可居到对生存环境的美学研究,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人类对于美的向往这一内在根源,它是推动着这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

2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体系庞大。何为文化,笼统来讲,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发展至今,所经历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为传统,著名艺术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我们对我国前人的历史、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传承。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国度,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再恰当不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为重要的至宝,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包含其中,现代的人民应当从中学习,结合新的文化知识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经典的文化经得起时间漫漫长河的洗礼,不会因人类的向前发展而黯淡无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时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如同生命的火种,一代一代相继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中华文化也是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中华民国解》中所称的:“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3 设计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设计审美都与该时代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经典的艺术作品体现所处时代整体的文化、历史、思想和审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皆能从中探其根源。例如,在考古学中,判断未记载有朝代信息的出土文物,由于器物的造型及材质变化有着一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顺序,通过对统计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变化顺序,就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相对的年代关系。在母系社会,当时的文化环境是以母性的生殖崇拜为背景,所以众人皆以女性的结实粗壮为美。而在古代唐朝,从皇宫贵族到民间百姓,皆以胖为美,究其缘由,也与其文化背景关系甚密,唐朝国运繁荣昌盛,文化文明开放,统治者与人民百姓充满自信,对于不同的事物兼并包容。每个时代的设计美学都与该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由于设计美学本身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也就承担着如文化一般的传承使命与时代印记,对设计的审美追求从未能离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综上所述,文化是设计美学的土壤,美学在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养分,发展壮大。追求设计的美学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言行与思维毫无疑问带有这个时代文化的烙印。

4 结语

设计美学源于生活,凝聚的作用力反作用于生活,填补了人类的精神空白,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设计的美学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更加丰富了整个的文化体系,并反哺文化土壤。设计美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设计的美学思想依赖于人类生存的地域文化与传承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美学思想的肥沃土地,自身也在经受时代的考验,优胜劣汰,传承至今的文化将成为人类日后学习和研究的营养源泉。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得此传承,离不开前人的智慧,同时应肩负起传承人的责任,承上启下,一代一代,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祁嘉华.设计美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志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王强,包晓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昆仑出版社,2006.

设计与美学 篇12

“绿皮车”曾经是中国旅客列车的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这些客车车身通常为绿色底色和黄色色带的涂装。也因为如此,绿皮车往往承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种涂装色彩已经深入到中国普通人民大众的内心中,也不自觉的形成了中国列车设计特有的一种色彩涂装文化和美感。

20世纪90年代初,列车在造型和色彩上有了一定的改变,形式上采用了更多的流线型设计,外部涂装改为白底配蓝、红色带显得更为简洁现代。“中华之星”,上中下部分,分别以天蓝、白色、中绿色为涂装颜色,使整个车体色调清爽明快,色带的形式美感配合流线型造型,突出了列车的速度美感。

现在中国的和谐号动车组从CRH1-CRH5,在形式上都缺乏自己的设计特色,基本是从瑞典、日本新干线、德国ICE、法国阿尔斯通的列车上复制过来的。虽然整车看上去现代感十足,但是缺少自己的特色和文化美感。

列车室内设计美学风格分析:青藏线列车室内设计效果图,整体很好的反映了西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色彩上以西藏民间服饰色彩和图案为主,与西藏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体现出宁静、和谐、自然的设计美感。在造型上,提取了西藏建筑和使用器物的造型特点,很好的融入了列车设计当中。

西藏民族喜欢用暖色,如红黄,同时配以藏青兰或其他原色。喜欢用红、白、黄、黑,其中红色代表护法、白色代表吉祥、黑色代表驱邪、黄色代表脱俗,这些色调与西藏地区单调偏冷的自然环境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呈现出对比美感。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列车设计的美学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在美学上,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另外,“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有人指出,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2. 融入中国美学思想的列车设计

真正融入中国美学思想的列车设计,不是“中国元素符号”不分青红皂白的拼凑。而是将阴阳五行对比的内涵通过方圆线面的韵律去含蓄的表达;是将“天人合一”的精神融入到形式美之中,使无形的中国美学思想通过有形的造型手段表现出来。

列车座椅在形式上与其他国家的座椅有很大的区别,对日本传统花纹布料材质的运用,是其设计的亮点,座面布料纹饰的密集与外侧仿木纹防火材质的干净光洁形成了鲜明的美学对比,大气而不乏精致。同样地,中国传统布料蓝色的客家布料也是一种很好的设计美学载体,在设计实践中可以很好的将中国传统布料的材质美融入到现代材料的搭配和设计中,从而形成科技与艺术的相互对话的美感。在这里我们并不排斥中国元素的符号的合理利用,只不过这种合理利用必须是自然的和谐的,而不是刻意拼凑甚至影响到功能的合理使用。

运用方圆线造型进行中国文化内涵的表达,是列车设计美感呈现的重要方式。中国一枚小小的铜钱,就是对于方圆关系的很好诠释,铜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方圆并存,刚柔相济,这不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中的阴阳辩证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人生处世性格,而这种性格也正是我们在设计实践中所要融入的精神品质。任何器物都会不同程度的承载一个设计者、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定的文化思想,而这种表达就需要我们通过形式美含蓄的表达出来。

中国方圆性格分析:方,往往意味着原则性的,规律性的事物,正气,阳刚,就是“方”的性格,有着一种力量感。圆,往往意味着灵活性的,随意性的事物,中国人讲究诗情画意,中国女人讲究贤良温柔,这也就是“圆”所特有的性格,它有一股内在的柔和。

文敬《方圆之道》中写道:“方,是规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是老练,是处世之道。无方,世界没有了规矩,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将不能自理。为人处世,当方则方,当圆则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可方可圆,中庸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屈能伸,刚柔相济;外圆内方,善于融通;屈伸有度,生活智慧;方圆有度,进退自如;能舍才能得,有得也要能舍。”其中一句“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不管是在自然中,还是在列车造型当中,方和圆都不会独立存在,甚至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从设计实践中分析方圆关系在列车设计中的运用:我设计的一些设计方案,其中进行了一些方圆线推敲形体美感的分析,在此通过这个案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美学思想对设计造型的运用和融合(其中:蓝色线为“方”,红色线为“圆”)。

3. 真·善·美

真(功能美):“真、善、美”是一个高度标准,可以用来评价几乎所有东西。我试着用一个细微的角度解释一下“真、善、美”加之于设计的表达。

真—真性情,即“清晰”,让人一眼看清自己是“好”还是“坏”,是“正”还是“邪”,是“什么”还是“什么”。而不是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让人第一眼得到的是“明确”而不是“疑惑”。

“真”在列车设计中我把它理解为一种“功能美”。功能美是产品所特有的一种审美形态。人对产品的审美总是与一定的功能目的性相联系,从而使人对产品的目的和意义获得一种直观的领悟和体验。有些产品形式设计的独创性,与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和习惯观念可能不相符,使人们暂时领悟不到其所表现的功能美,但这种新的形式总会渐渐的改变人们的审美定势,使人们最终认知其功能美。

善(人性化理念和设计美学氛围的营造):善—即“有用”、“友好”,包括这个设计带给人们物质上的体验,比如“功能”。同时,“善”更是一种人性化理念,善于从使用者的需要出发,从细节进行人文关怀。善还在于,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还进行美感氛围的营造。善,在设计美学中就意味着设计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

美(功能美、形式美、艺术美的统一):美—即精神上的“享受”。这种形式美(造型、色彩、线条、声音、动态)符合美的客观规律,同时符合人的审美要求。产品的美可分为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功能美是技术美的核心,是产品形态所表现出的产品的功能目的性特征;形式美是产品的形式因素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具有自身的独立意义,有时可与产品的实体内容相脱离,如色彩的美;艺术美是产品外加的装饰因素构成的。它对产品的技术美起到某种补充作用。人对产品的审美感受,源于对其感知和使用的统一。

三、结论

一个优秀的列车设计就好比《巴黎圣母院》中的吉普赛女郎,不仅面貌美而且灵魂美。这里的面貌美即是列车设计的外观形式美,灵魂美即是列车设计功能美、形式美、艺术美三者的有机统一。产品的动态形象及其在使用过程中与人的和谐关系,会影响使用者对产品的审美感受。

列车设计美学风格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体现了产品的社会主题和设计者的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取决于时代精神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列车设计必然展现了这一时代的美学风格和特点。同时,审美价值的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学风格的发展。

列车设计的人性化理念,更多的体现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的程度上,对民生的关注与发展,影响着设计者对人性化设计的关注程度,优秀的列车设计在人性化设计上,必然考虑使用者生理与心理的感受。良好的人性化理念不但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有助于提高和完善人的人性和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中国列车设计美学风格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需要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有中国内涵的列车,而不是将国外列车换个名字就成为中国自己的列车,急需发展中国自身特色的列车设计。在社会审美主体上更多的考虑中国人的审美特点和审美情趣,在造型形式上以中国文化抽象内涵为主,通过现代手法加以含蓄的表现。中国文化符号元素应当合理利用和慎用。

上一篇:公路路基施工控制分析下一篇:大采高综采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