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2024-08-17

新形势下和谐班集体的建设(共8篇)

新形势下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篇1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和谐班集体

近年来我国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一词我们耳熟能详。和谐发展的人是由和谐的教育产生,和谐的教育归根到底在于和谐的班集体建设。在教育越来越重要的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首先,应创建和谐的班级环境。班主任应让学生明白:我们在同一个班,就像一个家一样,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大家要相亲相爱,团结互助,一起努力。班主任应主动关心学生,对学生嘘寒问暖,积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要多跟学生一起玩游戏,多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们更多信息。这样,孩子们会觉得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亲人,从而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班主任还可以根据教室的特点,以及学生们的意见,让大家一起布置教室。教室里放置学生们自己种植的花草,墙上可以张贴学生的照片、绘画作品、手法作品、手工作品等等。这样,是学生们觉得布置得不仅仅是一个教室,而是一个温馨的家,而且还会促使学生们自觉爱护公物。

其次,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其和谐发展。学校每学校都开展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班主任应利用学校开展的活动,结合班上的日常学习,让班级有一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我们利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和班干部在上课前组织诸如讲故事比赛,古诗朗读,名言背诵。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增强审美情趣。在传统文化的的熏陶中,让孩子们更爱我们的民族文化,产生美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等等。班主任还应注意让这些活动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团结的精神。这样,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了班级良好班风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群体学习氛围,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增进了教学效果。

二,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班委

班委是一个班级的“龙头”,一个协调统一,凝聚力强的班委对良好班风的建设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首先,班委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民主。班委作风要民主,要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班委应经常听取同学们的意见,通过开班会等形式创造条件,让同学们发飙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2、应有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的工作作风。班委应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带动全班同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否则,整个班级将会成为一盘散沙,班集体就无法凝聚。

3、要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委应该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扬长避短。

其次,班主任要建立规范、合理、适用的班级管理制度。规范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合理要求体现公平公正,适用要求必须要与办理的情况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该交给学生们一起讨论,虽然学生们的讨论不见得会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不会对老师提供的管理制度有较大改动,但经过大家的讨论和认可,学生更容易接受,更会认真遵守,而不会认为是老师强加的以至于排斥。班主任还应利用机会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价,或

褒或贬。该肯定的给与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及时否定,给与批评瑜教育,从而形成扶持争气,阻止不文明的良好班风。

三、建立友爱、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班集体由人组成,班级建设归根到底在于人。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了友爱、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和谐班集体的建设起了重大作用。因此,应注重协调这些人际关系。

首先,要协调好科任教师之间的关系。一个和谐的班级离不开科任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在班级刮泥中,应重视科任老师的教育功能。一个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学习成绩能否提高,跟科任教师队伍是密切相关的。班主任应总揽全局,跟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使其能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真更让其感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从而是他们不会只盯着一门学科而对班级发展的整体不在意。班主任还应有效化解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不能顾此失彼。

其次,要协调好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若学生与老师的关系紧张,老师会成为学生的促进者、鼓励着、帮助者是不可能的。班主任应主动协调任课教师跟学生的关系。科任老师与学生的交往多限与课堂,似的他们的关系比较单一,班主任应从培养感情这个角度出发,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两个方面协调师生关系。

班主任要及时跟任课老师沟通,主动与之交流本班情况,如班上的总学习情况,某些学生的表现,班干部配置等等,以便科任老师对本班情况有大致的了解,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计划。还应发

挥科代表与科任老师之间的桥梁关系的作用,积极向老师反映情况。还要在学生之间树立和维护科任教师的威信,努力要学生多了解一下任课老师。此外,还应加强学生与任课老师的感情沟通,班主任应利用机会,比如邀请科任老师参加本班活动等,从而曾几时科任老师的班级认同感。

再次,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在一起总会有些矛盾,班主任应及时究其原因,用适当的形式化解矛盾。在和谐班级建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的能力,班主任应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熏陶教育等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只有协调好这些关系,班集体才能团结一致,和谐进步。

总之,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追求和谐是教育的需要,班主任是和谐班集体的缔造者,在实际工作中应适应时代的需求,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创造适合自己与自己班级的途径。

新形势下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篇2

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基础, 也是古往今来人类梦寐以求的最美好理想和愿望, 对和谐的追求, 渗透于政治、经济、社会的一切领域,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要求。在和谐理念中, 和谐教育思想, 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许多文献表明, 和谐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雅典, 指的是健美体格和高尚道德的结合。最早提出和谐教育的是柏拉图, 柏拉图在《理想国》提出应通过德、智、体、美诸因素使受教育者成为“身心既美且善”的人。而我国和谐教育最早由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 和谐教育贯穿了孔子教学过程的始终。孔子所说的“成人”就是“仁”、“智”、“勇”“三达德”的统一。在孔子的课堂上, 学生随时可以与老师交流, 还有人弹琴, 可以说他老是我们中国和谐教育的鼻祖。而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曾明确提出:“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 以美育为桥梁, 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1]

2. 创建和谐班级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的提出赋予了和谐教育新的内涵。在新形势下, 我们所说的和谐教育理论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素质教育与教育现代化发展, 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与责任。

湖南大学党委书记曾指出:“广义的和谐高等教育体系, 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分工明确、相互促进、高度协同、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一种良性体系。”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元素, 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培养21世纪青少年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环境依托。尽管高校学生已经是成年人, 但由于受我国现有教学体制限制, 大部分学生在进入高等学府前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成长起来的,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往往心智尚未成熟, 因此目前的在校大学生的成长仍需要依托班级。和谐班级, 是师生共同向往的一种理想班级, 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和谐的班级更是每一位班主任和班级每一位积极上进的同学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

3. 创建和谐班级的途径

在班级管理的实践过程中, 构建和谐班级并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 这与目前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个性的多元化,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在校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传统的大学生有较大改变有着密切关系。[2]

我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谈一谈班主任在构建和谐班级的过程中应做出的努力。

3.1 在班级管理中确立“和谐教育”的理念

首先, 班主任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观。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土壤, 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 在创建和谐班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实践和谐教育, 班主任就要以身作则在班级中倡导教育是服务的理念, 明确为孩子服务的意识和职责, 为学生提供适合所有学生发展的教育, 为他们成才创造条件, 把“和谐教育”的理念灌输到自身的工作中。

其次, 班委会实行民主选举, 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必须有一个好的班级领导核心。这个核心, 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委会。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可见, 班委会在构建和谐班级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把学生的思想尽可能地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治班理念, 创建班级文化, 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管子》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才能使班级欣欣向荣。

最后, 在班级学生中要树立和谐理念。高职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整体素质差异大, 个性强, 要创建和谐班级, 就必须在学生中树立“和谐”理念, 把“和”融入班级的各个方面, 融入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3.2 在班级管理中健全“和谐教育”的制度

要创建和谐班级, 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班级的规章制度, 以确保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很多学生自认为高考失利, 来到新环境中往往缺乏归属感, 因此要健全班级制度, 首先要确立学生“主人翁”意识, 充分相信、尊重学生, 始终以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为核心, 把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要倡导“人人爱集体, 个个做主人”的管理原则。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 就必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班主任可以在新生刚入校的时候由较积极的学生先组成临时班委会, 临时班委会参照学校的规章制度, 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起草, 然后全班同学分小组讨论, 拟出草案和意见, 再在班上讨论、修订, 最后出台适合本班“班情”的班级规章制度。因为班规是大家自己定的, 比起不得不服从的校纪校规, 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同, 制度的执行力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既可以发现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 形成新的班委会, 又可以形成以班委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

3.3 在班级管理中创造“和谐教育”的氛围

要想创建和谐班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生活习惯不同, 生活习惯迥异, 个体素质差别很大, 同学之间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摩擦在所难免。加之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 新进教师较多, 大多缺乏经验, 师生之间也常有不和谐音符。

3.3.1 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 师生关系应民主平等, 互相尊重。教育民主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潮流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 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学生的各方面潜能才能发挥,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尊重学生, 平等对话;学生尊重老师, 尊敬师长。只有在这样的“和谐”气氛中, 老师愿意教, 教得好;学生愿意学, 学得精。

其次, 师生之间的交往要注意“适度”原则。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不能太亲近也不能太疏远。关系太好了, 教师的威严会荡然无存, 不能造成“严师出高徒”的效应, 过分地亲近对部分习惯屈服于权力的学生反而是坏事。新教师与学生年龄差异不大, 往往容易出现此类问题。但也不能太疏远了, 如果师生关系疏远, 师生之间就不可能就某个问题达成共识, 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教育教学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班主任必须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亲其师, 信其道”, 进而“乐其道”。[3]

3.3.2 和谐的同学关系。

首先, 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以诚待人”交友观。坦诚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素。同学之间都应该坚持以诚待人, 当然因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刚刚从高中走来, 初次离开家乡, 虽互相略有戒备, 但只要打开心扉,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是不难的。

其次, 创造和谐的沟通环境。良好的同学关系全依赖互相了解, 要达到互相之间彼此了解, 就要加强交流, 在思想和态度方面加强沟通。在高职院校, 往往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一个宿舍的因为天天吃住在一起, 交流比较密切, 所以往往关系融洽, 但临近宿舍、临近班级的同学之间缺乏交流, 关系往往比较陌生。学校和班主任应当创造机会在课余时间多搞一些社交活动, 如打球、郊游等集体活动, 增进了解, 加深友谊。

再次, 要树立“包容他人”理念。“人无完人”, 任何人都是有缺点的, 也总会有做错事的时候, 同学之间对他人的缺点和错误能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不要计较, 这样关系才能融洽, 这样的班级氛围才能真正和谐。也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如果出现不和谐音符, 在适当时候给予帮助和调节, 使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包容观”。

最后,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如果班级出现个别同学在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或者家庭因为某些原因遇到难关, 应当倡导大家互帮互助, 形成“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氛围, 让受帮助同学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体会到同学情谊, 也让伸出援手的同学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3.4 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和谐教育”的活动

开展“和谐教育”的活动是创建和谐班级的主要途径, 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是实践“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必要手段。

班级活动的开展可以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设计。在保证活动的安全性和正确的导向性的基础上, 注重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由班干部组织, 以宿舍为单位具体分工, 班主任可以作为普通的一员参与进来, 与学生一起沟通, 一起服务, 这样的活动既可保证其效果, 学生又兴趣盎然;既能锻炼大部分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 又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4]

综上所述, 确立“和谐教育”的理念、健全“和谐教育”的制度、营造“和谐教育”的氛围、开展“和谐教育”的活动是构建和谐班级的必要条件, 创建和谐班级, 能够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院校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因此必须致力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 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简论和谐教育[EB/OL].http://www.sina.com.cn, 2009-9-6.

[2]王新荣.创建和谐班级, 构建和谐社会之基[J].教师, 2010, (9) .

[3]王静.光辉的事业, 崇高的师德[EB/OL].[2009-5-18].http://blog.teacher.com.cn/.

新课程体系下如何建设和谐班集体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建设 和谐班集体

一、班主任要做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调动学生的思想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类人才。

(一)班级框架需合理化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班级是学生成长的第二环境,要组织好班级,就需班级框架合理化,班级框架就是指学生座位的排列,一般都采用秧田式排列。排列时需互相搭配好,即前后、左右、男女生、动静、学习态度、思想状况等要兼顾好,设计出合理的框架,这样有利于管理,有利于互相激励,更有利于团结同学,形成合力,为班级管理打下一定基础。同时也需注意教室的环境布置,挂一些伟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更为老师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树立典型,全面育人

通过典型的树立,全面育人,使学生更佩服、尊重班主任,顺利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首先要树立正面典型,以班级中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作为典型,进行积极的指导,指出他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要求他在各方面都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要树立思想暂时落后的转变典型。要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肯定和指出他的闪光点,增强他的自信心,并以正面典型激励他,启发他,一点点一滴滴,他定会转变的,这样就可以以一带十,点面结合。

(三)寓管理于各项活动之中

班主任充分利用好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在做好总指挥员的同时,寓管理于活动之中。根据各项活动的特点,制定开展活动的规则,来管理约束学生。通过活动的发动和组织,开展和总结,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同学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道德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集体主义荣誉感,更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而更好地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发奋学习的信心和热情。班主任在活动从学生的语言、行为中折射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寻找到管理好班级的新思路,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掌握好处理自然群体的尺寸

班级中形成的自然群体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时往往“一人有难,众相帮忙”。但自然群体是无组织的,往往很容易涣散,不利于班级管理。因此班主任要掌握好尺寸,正面引导,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伙伴。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伙伴会终身受益。积极的引导,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有利于同学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学生既是班级的客体又是班级主体

学生对生活充满好奇,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渴望在班集体中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所以要在班级中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体。

(一)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具体谈到自治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全体学生参与,“假如我是班主任”的活动,征集“金点子”,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组建责任心强的班委会

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班委会民主选举班长的做法。然后,由班长组织班委会,制定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由班干部负责。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三)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小组。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每个小组各不相同,每位学生有自由選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结合,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班级相应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

新形势下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篇4

姚娟娟,高 雪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湖北随州 441300)

摘要:从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意义出发,对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影响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并提出了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和谐;对策

一、高校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了一种师生间的互动关系。高校师生关系体现了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未来的发展。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可以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师生如父子”、“严师出高徒”等,这种关系确有其积极的一面,影响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的进步,这种等级观念鲜明的师生关系的消极一面也逐步暴露。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信息浪潮的巨大冲击和民主观念的强烈抨击,传统的师生关系已濒临解体,师生关系的重建已迫在眉睫。1月4日晚,在中国政法大学发生的“杨帆门”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高校师生关系问题的关注。该事件看似个案,实际上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折射出了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不被注意的问题,即师生关系的改革问题。概括来讲,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高校师生关系的疏远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有一个较为普遍现象就是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学生不愿让老师管,老师也懒得管学生,最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不存在关系”,因为这样的师生关系很少发生冲突。致使高校师生关系疏远的情况有三种:一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封闭关系。(论文范文 )有些教师常体现出一种“唯我性”,把师生关系简单化为控制与被控制的主客体关系,其实质是一种不平等的教学关系。这种关系很难赢得学生的欢迎,因为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已逐步形成,他们渴望自由和平等,而不是约束和控制。二是知识传授的单一线性关系。有些教师忽视了大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体性作用,采取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没有包括学生认知能力发挥和思想品德升华的教学,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是一种单赢式的教学活动。大学生已经有了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自我意识,而这种知识传授的单一线性关系很难从内心深处、知、情、意、行方面触动学生的灵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无法赢得学生的青睐。三是忽视学生成长的临界点。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面对学习、恋爱、就业等问题的多重困扰,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宽容、疏导和指引,而许多大学教师却对此漠不关心,自然也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其次,是师生关系的“市场化”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产业化的“邪风”也一度盛行,几乎使“教育成为赚钱的机器”。一方面,学生们觉得自己是花钱换取知识的“上帝”,可以向学校和教师提出各种服务和要求,或者只要能拿到学分,顺利毕业就行;另一方面,教师也觉得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没有意见就行。这使得教与学像“市场交易”一样。这种交易性质的思想使得原有的师生关系日渐冷漠。与此同时,许多大学教师整天忙于在不同校区之间“奔波”(在不同校区上课)或到校外“走穴”,导师变成了“老板”;许多学生买毕业论文,雇“枪手”考试等等。这些不正之风玷污了圣洁的知识殿堂,使得教师不像教师,学生不像学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的不健全、法律的不完善、道德的缺位和失范;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师生关系和教师伦理的关注不够;究其具体原因在于,对教师的教育不到位,特别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够。

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对策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念。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理念应该是:教师具有尊重、合作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并培养健全的人格;而学生作为独立自主的人,应该敬重教师,独立思索,在积极参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人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在高校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及独特的个性,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努力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自己和老师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不仅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消除学生的思想压力,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在交流中进发思想的火花,在争论中产生创新的萌芽,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能使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思想在学生中产生共鸣。因此,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纠正教育思想的偏差,改进教学中的不当行为。

(二)扩大交往时空,增加交往频度。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为了加强与学生的交往,首先,教师要增强交往意识,提高交往的主动性,尽可能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丰富交往形式或内容。虽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客观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但是,如果能借用互联网,同样也可以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比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博客、电子邮箱、QQ号码和电话号码告诉学生,或者学生也可以建立班级QQ群请教师加入。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可以打破时空的封闭,实现师生间的更好交流,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关系加强。其次,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打破一讲到底、满堂灌的作法,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强师生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第三,为了弥补课堂中的有限交往,教师还要走出书斋,积极参加学生的课外活动。

(三)热爱、关心和尊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方式。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首先,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一切措施应当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作为推进工作的首要手段。其次,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克服教师中心、单纯灌输和信息单向传递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树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四)加强自身修养,做学生之楷模。加强师德建设是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也应自觉提高道德水平。高校应该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示范基地,教师则应是道德实践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教师应从外在做到“为人师表”。“师者,人之模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的学生。教师的言谈举止、仪容仪表,乃至精神面貌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注重“内在修炼”如果说较好的外在形象是学生对老师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师内在底蕴就是学生对老师的理性认识。后者远比前者更为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久远。在长期的交往中光靠感性认识是不够的,要想与学生建立长久、稳固的和谐关系,教师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注重自身的“内在修炼”:第一、良好的道德修养;第二、渊博的知识;第三、广泛的兴趣爱好。

(五)学校要重视提高办学质量。高校办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只有提高办学质量,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才能密切师生关系,使之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所以办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高校应从全面质量观出发,综合考虑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学校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机制调动和鼓励广大教师热爱教学,潜心教学研究,熟悉教学规律,善于运用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教学;倡导创新教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力,创造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促进师德和教风的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形成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经常深入教师和学生群体中去调查研究,实时掌握和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要形成对师生关系的良性约束和管理机制,建立师生问题的预防和监督机制,以防患于未然。对于问题教师和问题学生,要及时予以适当的教育。另一方面,要不断净化校园周边和校园内部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关心家庭经济困难教师的生活;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使学生对自己所受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新形势下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篇5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安机关提升工作效能、维护良好社会治安秩序、迎接新时期挑战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高群众满意率是衡量公安工作的一把标尺,也是公安机关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群众的满意率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界对公安工作的评价,也是公安机关发挥职能,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更关系着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形象,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如何在公安工作实践中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高群众满意率,我们就必须去分析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深挖原因,进而探讨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影响和谐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原因

(一)群众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与部分民警陈旧的执法观念之间存在矛盾。在过去长期执法过程中,在惩罚与教育的问题上偏重于惩罚,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偏重管理。另外,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要求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群众在遇到公安部门管理时,不再唯命是从,唯唯诺诺,而是用法律法规来衡量执法者的行为是非对错,部分民警的陈旧的执法观念导致一些执法工作不但没有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反而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增加了社会矛盾。

(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比以前更高了。在我国贫富差距日渐拉大,部分群众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很容易因为治安、环保、福利待遇等敏感性问题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从而产生对社会、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不满情绪,希望找一个倾诉对象,解决问题,希望民警能到社区、居委会、厂矿、企事业单位多走访,了解情况,与他们沟通。但对于群众的这些要求,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因警力和经费保障不足以及其他实际困难等而达不到群众的要求,有的民警工作方式方法不对,工作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客观上造成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信任。对有些涉及群众自身利益的问题,公安民警不可能面面俱到、及时解决,也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群众的不满。

(三)少数民警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损害了公安机关的社会声誉。少数民警损害群众利益追求个人己利,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的声誉;少数民警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复杂情况下思想滑坡,信念缺失,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严重,为民服务意识淡薄,片面追求金钱和享乐;更有少数民警对待群众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视群众的疾苦于不顾,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徇私枉法、办人情案,严重伤害群众感情,践踏了警察队伍的威严,造成了群众对整个公安队伍的误解。尽管这些年来,公安机关开展了一系列纪律教育整顿活动,但是仍存在着教育整顿不平衡的情况,个别民警仍然我行我素,缺乏斗志、不思进取,工作拖沓;不注意警容风纪、着装不规范,工作场所脏、乱、差。

(四)公安机关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将民警推到了社会矛盾的制高点。不可否认,不断持续增多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因城区拆迁、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土地征用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造成了大量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本应是基层党政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职责,而现实确是公安民警往往被推到矛盾的制高点。当警察参与强行拆迁等各项非警务活动时,公安机关长期苦心塑造的正面形象,就会在一起起涉及当事群众利益的冲突中被冲淡,群众很容易把矛头转而指向我们警察,加深了人民群众和公安机关的矛盾。

二、营造和谐警民关系需要找准的三个切入点

(一)要从思想认识上转变执法观念。当前,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意见最大、反响最强烈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执法问题。而执法工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形象,关系到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执法传统观念、执法习惯和执法方式。坚决防止出现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的执法行为。要妥善处理,把群众的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在执法工作中,真正做到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爱护群众。

(二)要从“小”事着手做好和谐的“大”文章。民警一句不规范的语言、一个不文明的小举止、一项工作中的小疏忽、一次执法中的小漏洞等等,都会成为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小隐患”,从而产生警民隔阂,造成疏远脱离群众。因此,切不可忽视、放任、放纵、放过日常工作中任何一个“小患”,对影响警民关系和谐的任何小患,要实行“零容忍”,消除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工作实践中,要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采取工作措施,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开通“泄洪闸”,畅通“疏导渠”,防止积压、积怨、积恨、积仇,化怨气为和气,解小结通心结,消隔阂变密切,确保警民关系和谐。社会治安问题,案案牵及民安,件件关乎民生,事事关系民和。既要攻坚克难、力破大案,又要下功夫、花精力,侦办好多发性小案。对危害民生、民安、民利、民权的小案,要做到不忘记、不放弃、不抛弃,全力破获。老百姓最痛恨什么,就要打击什么,老百姓反映什么突出问题,就要集中整治什么问题,维护群众利益,赢得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放小案,能破小案”的信任,做到破一件小案,赢一片民心,促一方和谐。

(三)要加强外部宣传,积极营造良好和谐关系。公安宣传是联系社会各界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只有不断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载体,活跃宣传形式,才能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社会意识、法制意识、参与意识和防范意识。一是组织民警,深入企业、学校、居民区广泛发放安全防范常识,更好地帮助广大群众提高防范意识,协助公安机关打击犯罪。二是在各主要路段、繁华地区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三是以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公安宣传活动,加强警民互动、沟通,切实做到将民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摆上平台,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三、实现和谐警民关系要把握的三个重点

(一)必须着力提升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会做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走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密切警民关系的有效途径,是公安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广大公安民警务必要练好群众工作基本功,着力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做到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提升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讲学习。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对于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才能大胆面对、主动触及、及时化解。要勤读“有字”之书,即在各类著作和网络中获取为民想事、为民谋事、为民办事的间接经验;要善读“无字”之书,即坚持向同事学、向群众学、向实践学,努力获取执法为民的直接经验;二是要善思考。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间,注意倾听群众心声,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并学会善于在走访中“思考”,思考自己在服务群众、执法为民和自身建设方面存在哪些不足,思考如何接触群众、如何同群众交流能让群众感到亲切、朴实。通过思考,使自身的沟通技巧不断成熟;三是要变观念。必须根据社会变化的实际, 调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思路,积极改进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提炼出符合工作实际、适应时代需求的群众工作法。

(二)必须尽力做好打击犯罪和安全防范双重职责。警民关系好不好,先问社会治安好不好。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最重要的前提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现实损害,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因此,公安机关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和衡量社会治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尽力做好打击防范双重职责,创新打防工作机制,增强打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有效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良好的战斗力取信于民。“打”,必须从严。要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出发,真正做到群众最痛恨什么犯罪行为,就严厉打击什么犯罪行为;群众反映什么问题最突出,就集中整治什么问题。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始终坚持“打早、打小、打苗头”的原则,适时组织开展打击“两抢一盗”、“黑恶势力”、“命案攻坚”等一系列多发性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稳控治安形势,让群众安心;“防”,必须从细。要以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和群众满意为目标,实施“矛盾排查,源头化解,积极治安,超前防控”,逐步建立起技防监控、“网格化”巡控、“群防群治”、“矛盾排查”等系统在内的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延伸防控触角,加强社会面治安信息情报动态的收集验判,探索和完善新的治安管理勤务模式,不断提升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让群众放心。

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 篇6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把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思想意识,升华为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这是新形势下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建立和完善新型经济制度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意识的生成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规范的发展,必须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以高品位道德为依托。

要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高尚的动机。市场经济发展史表明,一旦物质贪欲冲动变成经济行为的根本动因,经济活动就会失去理性,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贪欲的冲动就会使拜金主义盛行,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这样的社会必然会道德沦丧,在动荡中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鼓励物质贪欲发展市场经济屡遭失败之后,转而注意升华经济行为的动机,提倡“合理谋利精神”,把个人的谋利动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动。分析新加坡和韩国经济起飞的历史,可以发现,其社会各阶层形成了一种共同发展经济的精神凝聚力和贡献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因此,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能丢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而且必须把市场经济带来的追求物质财富的冲动,与新时期社会健康发展所要求的责任感有效结合起来。

要把投机致富意识转化为创业精神。在全球化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生产与流通都不可或缺。但是,近些年,社会上一些人一味热衷于流通领域致富,他们的经济行为带有浓厚的投机色彩,造成大量的泡沫经济,相反真正投身到实业的人却越来越少。经济活动主导取向是否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否真正得到发展。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海盗掠夺型的资本主义和高利贷型的资本主义及以英国工业资本主义为代表的理性资本主义。历史已充分说明:荷兰海盗式的资本掠夺,德国暴发式的高利贷投机都没能使本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得到长足发展,而英国工业资本主义伴随着理性、科学获得了成功。历史上靠商业投机和高利贷敛财的资本主义之所以败给工业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商业投机、高利贷敛财虽然能获得巨额财富,但不能使民族工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组织得到发展,管理水平得到提高,更难以培植起一个民族的靠自身诚实劳动获得发展的创业精神。对于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的中国来说,经济活动的主导取向应该是实业。如果我们在政策导向上不注重培育创业精神,长期下去,必然会严重影响我国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以,培育创业精神,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

新形势下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篇7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 确立怎样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更深入、更理性的认识, 也表明了我国将继续坚持贯彻“三个有利于”、“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决心。特别引人瞩目的是, 此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在历次三中全会中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得最高的一次, 为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所有制结构, 增强经济和社会活力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集体经济,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 融入市场经济元素, 企业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组织形式和体量结构等都出现了很大变化, 成为多种形式的独立市场主体。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集体经济发展迅速,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 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 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特别是扩大社会劳动就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应该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来抓, 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城镇集体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建国60多年来, 城镇集体经济曾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第一次大发展在建国初期到“一五”期间, 为解决失业工人就业问题, 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 通过说服教育和示范, 引导城镇小私有制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并组建了一批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 形成了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第二次大发展是1958年后到文革之前, 是传统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时期。它分为四个时期。一是1958年为引导城镇妇女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掀起大办街道工厂和生产组的热潮, 组织了集体所有制街道工厂等;二是1961年, 党中央发布《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 (试行草案) 》 (即手工业35条) , 将一部分不适合转为国营工厂的, 重新改革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或合作小组;三是1966年, 许多机关、学校、部队、工厂把职工家属就地组织起来, 分别兴办“五.七”家属工厂。四是1978年, 为解决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以回城知识青年为主组成的各种形式的生产、服务合作社。第三次大发展是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这次大发展持续最久, 规模最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 城乡集体经济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已超过国有经济。据统计资料显示, 1978年全国集体所有制工业共有企业10.1万个, 职工1215万人, 年产值602.5亿元。1991年, 全国城镇集体经济工业总产值3315亿元、职工3628万人, 达到最高峰。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 城镇集体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5%以上, 城镇就业总人数的20%以上, 城镇新安置劳动力的30%以上。城镇集体经济在扩大就业、发展生产、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期, 相当数量的城镇集体企业, 由于受历史包袱、固旧观念和产权制度的影响, 难以冲出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中陷入困境。传统集体经济处于萎缩状态, 集体企业和从业人员大幅减少, 企业亏损严重, 负债率居高不下, 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离岗、下岗职工生活困难, 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以全国轻工集体企业为例, 据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 1990年全国轻工集体企业数为50427户, 到1998年底为26118户, 减少了48.2%。天津市1980年~1990年每年新建城镇集体企业1000~2000家, 而到90年代中期, 每年减少1000~2000家。广州市1994年城镇集体企业有10053户, 从业人员41万人, 到2000年底城镇集体企业下降为3169户, 从业人员28.7万人。现实中, 集体经济特别是城镇集体经济处于了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进入21世纪以来, 制约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城镇集体经济不仅相对地位持续下降, 而且绝对规模趋向萎缩, 尤其是就业功能减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集体工业企业单位数由2000年的37841家减少到2010年的9166家, 下降幅度达75.8%;城镇集体企业从业人员2012年有589万人, 不足2000年的一半, 相反私营企业城镇就业人员却高达7557万人。城镇集体经济的地位几乎被私营企业取而代之。

二、关于城镇集体经济发展重要意义的思考

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企业的兴衰成败, 所有制问题不是决定因素, 而是要看一种所有制形态的经济组织, 是否具备足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基本要素。城镇集体经济既是历史的产物, 又是现实的存在, 即使在当今, 它仍然是一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就当前来看, 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政治角度来看,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国家战略。我国的公有制形式目前有两种:即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我国《宪法》规定, 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集体经济。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 “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更是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实质上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多层次、所有制结构多样化的体现。

2、从经济结构来看, 集体经济直接关系到基本经济制度中各种经济形态的合理结构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 在维护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中至少发挥了两大作用。其一, 在国有经济调整结构过程中, 集体经济填补了国有经济从竞争领域退出的部分份额, 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其二, 集体经济积极向多方面渗透, 不断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目前, 集体资本的分布不仅在现有城镇集体企业中, 而且大量进入到混合所有制企业中。

3、从本质内涵来看, 十五大报告指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尤其要提倡和鼓励。”这是对集体经济本质特征的新概括。肯定了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个人所有权, 是新型集体经济的重要标志。新型集体经济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一方面, 集体经济有独立的资产、明确的产权, 形成了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能够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不断创造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在集体经济组织中, 由于劳动者与资产所有者的一致性, 在制度上消除了不公正的根源。职工共同劳动, 经济上实行民主管理, 收益与风险由全体职工分享和承担,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和共同富裕。

4、从发展空间来看, 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 “高中有低”也有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和集体资产的增值潜力。从当前来看, 我国也确实存在薄弱的地域空间和经济空间, 如西部地区的城市社区和农村城镇的城镇社区, 都是薄弱地带, 实际上都存在着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 集体经济也可以出一臂之力,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5、从社会需求来看, 集体经济主要从事日常消费品生产和传统服务业, 同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 对整个城市产业的发展能够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事实证明, 集体经济贴近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因而城市经济包括郊区城镇经济中服务经济特别适合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此外, 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很大, 创业带动就业的任务也很重, 集体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带动就业的作用, 也可以用比较低的创业和立业成本安置城乡就业人口。

三、城镇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因此,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过程中,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集体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尽管城镇集体经济改制比例已经不小, 但与乡镇集体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相比, 城镇集体企业改制步伐并不快, 存在着以下问题。

1、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探索, 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一方面因“二国有”的思维定势以及“集退民进”和“集体经济消亡论”的影响下, 一部分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企业在抓大放小中受到随意拆散消失;另一方面, 因集体经济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状态, 导向不够, 支持不足, 于是便任其行其事, 小打小闹, 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2、有关集体企业的一些基本认识和政策始终未予明确。

一是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舆论界关于集体经济很少听到声音, 往往宣传国有经济时, 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相提并论;或者宣传非国有经济时, 又突出个体私营经济, 不讲各种新型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 使人们错误地认为集体经济过时了。

二是对集体企业的改制方向不明确。有的地方政府可随意规定本行政区域内的集体企业的资产归全民所有, 或者以“公有资产”为名将集体资产划归国有。有的在改制过程中非法挪用集体资产, 或者流入私人手中, 低价出售、强行并吞等造成集体资产严重流失, 致使集体企业经济实力严重削弱。

三是不合理地干预企业改制。城镇集体经济改制, 制定改革方案是职工的权利, 应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但一些地区, 采用向本企业职工出售企业资产的改制方法, 职工出不起钱, 就丧失购买的机会;有些地区采取出资买断职工工龄的做法。这样做, 违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经营者如果低价获得较大比例的集体资产, 还会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引起职工心理不平衡, 极易引致社会不稳定。

3、缺乏法律规范和政策支持。

目前,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作为城镇集体企业唯一法规, 由于制定得较早, 其部分内容已明显落后于改革实际。同时, 缺乏相关的法律政策, 又缺少有关的管理机构, 问题就更严重了。过去政府还有相关部门管理、指导集体经济, 现在由于机构撤并, 干部分流转岗, 政府部门缺位。对集体经济社团机构长达2~3年的清理整顿, 重新登记, 使集体经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过去集体企业的许多政策方面一直是参照国有企业政策执行, 现在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政策较明朗, 改制进展快, 而集体企业由于基本法律关系不同, 无法参照有关政策, 使得其在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许多政策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四、深化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在新的历史时期, 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出现的一系列阻碍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老问题, 如何发挥集体经济的积极作用, 如何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部署, 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应当紧跟时代步伐, 积极作为;政府作为监管与服务者, 应当履行好职责, 为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共同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一) 企业策略

1、加大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低成本扩张发展模式使得集体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 需要向依靠技术、知识和资金投入转变。产品创新源于市场需求, 源于市场对企业的产品技术需求, 也就是技术创新活动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明确产品技术的研究方向, 通过创新活动, 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适销产品, 使市场需求得以满足。

海尔集团的历史由1984年张瑞敏担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开始。三十年来始终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从一家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2013年, 海尔全球营业额1803亿元, 利润总额108亿元, 继续保持利润增长2倍于收入增长。截至2013年底, 海尔累计申请专利15737项, 获得授权专利10167项。正是通过专利技术和标准的制定, 自主创新在企业市场竞争中间接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为海尔的全球化战略迈出了稳健的步伐, 开辟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创品牌的新路。

2、落实转型升级, 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广平台交流。

集中城镇集体工业的财力与物力, 建立起综合管理的有机系统, 转变思想观念,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力求实现由单一的集体经济向股份合作制经济转型;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由封闭的自成体系的行业向县域经济转型;由传统手工业向低碳产业、服务“三农”上转型;发挥联社合作经济优势向服务城镇化建设转型。通过多方面的转型跨越发展, 促进信息、资源、市场等等要素资源在更广的平台交流。

3、完善新型集体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是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之一, 也是集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问题。法人治理结构的焦点是:关于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它必须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职工股代会、经理班子组成一种组织结构, 并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委托代理制。然而集体企业由于其独特的财产组织形式, 仍然存在着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矛盾, 存在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而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主要矛盾在于股权结构与决策机制的不一致。因此, 必须完善集体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集体企业制度。 (1) 集体企业决策机制的建立, 必须结合经营者持股比例大小, 实行“一股一票”经营决策模式和“一人一票”基础决策模式, 将“一股一票”与“一人一票”两种决策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2) 集体企业约束机制的建立, 必须解决“新旧三会”的机构设置和矛盾, 实施新的“两会合一”结构设计。其内容有:一是建立由职工股东大会选举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经营决策和对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制度;二是形成职工参与和股权制约相结合的民主管理制度。 (3) 集体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其最佳方案是实施“劳动力期权股份制”。

(二) 政府策略

政府部门作为经济和社会的管理者,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 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 服务引领企业发展责无旁贷。改革开放以来, 城镇集体企业实现了长足发展,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扶持。

1、集体经济的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 城镇集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宏观指导。

建国以来,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 城镇集体经济管理部门经历了多次撤销、恢复的起伏。进入新世纪改革后, 政府部门组织、指导和协调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机构明显削弱, 同时也缺乏政府委托的非政府组织机构来指导和管理城镇集体经济。

以轻工企业为例, 各级集体经济联合组织——联社, 有的法人地位不明确;有的在机构改革中被撤销;有的成为“空壳”机构;有的经济实力不强, 服务功能难以体现。同时, 联社政社合一的传统模式与市场经济要求也不相适应, 制约着对集体经济的指导和管理, 造成了许多集体企业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及时反映和有效解决。

在新形势下,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发展新型城镇集体经济组织的任务和推进城镇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应给予联社平等、独立的机构定位, 以保证我国的城镇集体经济合法权益, 促进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2、国家有关集体企业改制的政策法规滞后, 要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企业条例》作为城镇集体企业唯一的一部法规, 《条例》已颁布实施二十多年, 对促进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 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当前新的形势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例如, 在集体资产出资人、股权安排、治理结构、利益机制和对劳动者经济补偿、经营者激励机制、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变更的审批、企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问题, 条款的内容都需要加以修改补充。同时, 近年来有的地方陆续出台了一批地方性方案、文件, 但由于缺乏全国性集体企业改革配套政策, 造成集体企业改制缺乏政策指导。因此, 建议立法部门结合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 适时对条例加以修改和完善。

3、加快制定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相关政策。

尽快研究制定全国性《进一步深化城镇集体经济改革的指导意见》。为了指导和帮助各类城镇集体企业 (包括厂办集体企业, 国有中小企业转制为集体企业) 进一步深化改革, 鼓励和支持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发展, 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全国性《进一步深化城镇集体经济改革的指导意见》。其内容包括:明确集体企业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途径;推动集体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劳动者“两个联合”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改革的政策措施要从稳定大局出发, 切实解决职工就业、生活保障问题, 保护企业的自主权和集体资产所有权的合法权益。

抓紧制定《促进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股份合作制是我国改革中群众创造的新事物, 是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有效形式, 也是集体、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城乡大量存在。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全国性的《促进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进一步指导和规范股份合作制企业新发展。

4、建立集体资产监管组织, 加强集体资产的监督管理。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共同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针对国有企业改革, 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法》。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负责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而同属公有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城乡集体资产, 至今仍没有适当的监管法规。因此亟待比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 确立各级集体资产监管机构, 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确保集体资产运营安全、流转顺畅和保值增值。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是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中, 凡是有共同共有集体资产的企业或组织, 都应建立集体资产运营和监督管理机制, 明确集体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监督者, 并以法律规章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益。按法律规定, 所有者必须是法人或自然人, 才可以作为出资人, 成为投资主体。所有者是个群体, 但不具备法人资格的, 不能作为投资主体。因此, 有集体资产的企业, 需要有成员 (代表) 大会做出决议, 确立或建立一个负责管理集体资产的组织, 负责集体资产管理, 行使出资人职能。

摘要:城镇集体经济, 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为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通过梳理城镇集体经济自建国以来的发展历程, 以及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促进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从而推进城镇集体经济科学发展。

关键词: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历程,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手工业合作化和城镇集体工业的发展[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8.

[2]刘惠玲.城镇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若干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2) .

[3]刘培秀.新时期城镇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13.3 (285) .

[4]李建伟.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废止考——兼论集体企业法制的改革与完善[J].南京社会科学, 2014 (3) .

[5]朱明娜.海尔与苹果公司技术创新模式对比分析[D].南昌大学, 2013.

新形势下和谐班集体的建设 篇8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班集体建设;班主任

功能健全的班集体,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和学习成果。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和组织者。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观,是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的重点工作之一。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学生,五年制师范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五年制师范学生的特点

“五年制师范学生入学年龄小,在校时间长,可塑性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阶段。”总体而言,五年制师范的学生是积极向上的,在班级工作和实践方面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校的各类实践活动。但随着师范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悲观失望,并产生浮躁的心态。同时,受生源素质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控力较差,有不良学习习惯。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范学校的班级管理。然而,师范的班级管理并不是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照搬照抄,而是针对这一学生的群体特殊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注重学生获得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的系统建构。

二、五年制师范班级管理策略

1.制定培养规划,分阶段层层引导

建设良好的班集體,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各种技能。如何引导学生尽快明确各阶段学习的重点,为就业做好准备,对学生的发展和班集体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制定个人计划,和班级计划相结合,从长远制定培养目标,分阶段层层引导。

(1)预科阶段,以“严格、规范”为重心

前三年预科阶段是学生在校的基础阶段。班主任的重心在于“严格、规范”。让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师范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从学生管理制度、班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全面规范学生的行为;整顿学风,培养学习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

氛围。

(2)专科阶段,以职业规划为载体

在预科“严格、规范”的基础上,专科段的管理目标是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走上社会奠定基础。班主任在大专段管理过程中首先得分阶段、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培养专业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本专业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其次,通过各种活动唤醒学生职业的谋划,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为将来职业目标的制定打下基础;再次,在制定班级规划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将班集体的发展规划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联系,从而促进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的融合,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

2.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每个学生

对师范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不能强硬,而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关爱与包容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了解学生真实需求的关爱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关心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和点滴进步,及时地加以引导、表扬、鼓励;关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班主任应该充分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尤其是对那些家庭困难、学业困难和心理有问题的特殊学生,班主任更要关心他们,不能把他们打入另类,另眼相看。关爱学生便是要用心和学生真诚交流,与学生建立互信的朋友关系,以情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班级管理中,关爱是唯一的语言,需要班主任付出更多的诚心、爱心和耐心。

3.坚持主体性原则,以自我管理为主

坚持主体性原则,首先要坚持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在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其次,在班级管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相信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来自己管理自己,真正使学生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

(1)自主健全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主任和学生联系的桥梁,是教师的助手,是自我管理体现最明显的一部分。班主任在选择学生干部的时候要全面考察、民主选举、用心培养。首先,在选任班团干部方面公开、公正、公平,让那些道德品质优良、学习成绩优异、有信心有能力又自愿为同学服务、为集体作贡献的学生担任干部。一个优秀的干部可以带动一群人,一个不合格的干部也可以带垮一群人。因此,一旦发现不合格、不称职的学生干部,班主任要及时地加以教育引导,必要时要果断进行调整。或实行一年轮换制,通过优胜劣汰增加压力。同时,实行“班团干部岗位责任制”“班团干部工作民主评议制”来监督和保证每位班团干部做到各司其职、尽心尽力、相互配合。

(2)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的管理要从“保姆式”管理转变为民主管理,努力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我教育能力。在班级管理中将原先集中在班主任和班委手中的事务与权力下放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事管”。将班级具体事务分解到个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另外,班级事务要民主商议,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对班级重大事情全班学生共同交流,充分发表意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决策能力。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班级工作运行的机制,如班级公约、班级常规量化考核等,以制度来引导、约束学生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

4.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开展班级活动

良好的学风是班集体的生命线,是促进班级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因此在强调行为规范的同时,学风建设犹如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重点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即兴演讲、辩论赛、书画展等学业竞赛,促使其尽快适应专业学习。坚持练好“三字”,加强对师范生基本功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大专段积极鼓励优秀学生参加自考或“专转本”,提高学生的学历层次;帮助普通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引导他们加强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意义深远。而五年制师范学校的班级建设和管理更需要站在学生五年发展的高度来确立工作重心,制定班级和个人规划,坚持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这对班主任来说,更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创新,使之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04.

[2]刘守旗.班主任教育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8.

[3]吴智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班集体建设剑新的实践与思考.科教文汇,2008(01).

[4]张岩.五年制师范学校班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新教师教学,2011(03).

(作者单位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上一篇:化妆师合作合同下一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