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24-09-21

苏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精选8篇)

苏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1

***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目标,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全面整治市场环境,着力提升旅游形象,旅游业整体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1-8月,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5.04万人(次),占全年计划的88.3%,比去年同期增长74.1%;实现旅游收入10.8亿元,占全年计划的88.5%,同比增长74.2%。接待海外旅客6558人(次),同比增长11.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04万元,同比增加12.6%。预计全年全区可接待游客266万人(次),同比增长88.3 %;实现旅游总收入12.23亿元,同比增长42.2%;接待海外游客1008人(次),同比增长7.6%;旅游外汇收入460.5万元,同比增长8%。

《***区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旅游工作紧紧围绕‚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抓好规划编制,着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加大宣传促销,着力强化行业监管,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在旅游规划体系建设、旅游产业规模、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研究、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产品营销、旅游市场规范、旅游人才培养、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截至2011年末,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00多人,带动相关行业2万余人就业。2011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86.9万人次,同比增长25.1%,实现旅游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43%,新增就业人数1107人,同比增长23%,并荣获甘肃省旅游局颁发的‚完成全省旅游‘三年翻番和质量提升’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区旅游单位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建设战略决策的结果,是真抓实干、奋力拼搏、积极配合、密切协作的结果。

一、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并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领全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从2011年起,区上每年安排200万元(市上是5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旅游事业发展。全区各部门、乡镇(街道)‚合力兴旅‛ 的氛围日益浓厚,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日趋统一,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二、旅游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区上先后编制和出台了《***市***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规划》、《亥母洞旅游景区规划大纲》、《***区旅游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区

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指导区内各旅游景区编制或修订建设性规划。截止目前,天梯山石窟景区已编制完成景区建设规划。沙漠公园、白塔寺景区和西郊公园正在修改完善建设性规划,黄羊河休闲农业旅游区已启动编制建设性规划。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对我区旅游业的有序发展和旅游招商引资起到了良好推动作用。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3亿多元,用于景区开发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白塔寺、天乙生态园、沙漠公园和***植物园等一批景区(点)新建、改造和修缮了道路、游客中心、星级旅游厕所、电力设施、水利设施和园林设施,通过一系列的‚美化、亮化、绿化‛使景区(点)面貌恍然一新。同时,通过多渠道融资建设了柳湾湖度假村和高坝镇同益村省级专业旅游村。招商引资内蒙古鄂尔多斯客商投资2000多万元组建了***西远旅游公司。

四、旅游整体形象得到提升。今年7月***植物园成功创建为AAA级旅游景区,为我区旅游品牌建设中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区内现有A级景区11家,星级宾馆7家。近年来,通过在央视、甘肃卫视及《读者》、《中国旅游报》等主流媒体上全方位宣传,着力打造了‚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圣地‛的品牌形象。同时,通过‚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及***民间文艺大赛,集中展示和挖掘了丰富多彩的民

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歌舞乐,着力提升了***‚文化古都‛的品牌知名度,吸引了大批省内外客人到***来旅游观光,切实提升了我区旅游品牌的形象。

五、旅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通过与旅游经营单位签订《旅游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的方式,落实旅游安全生产责任。通过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执法使旅游行业变松散型管理为规范化管理;建立快速受理和处理旅游投诉工作机制,切实维护游客权益;定期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旅游执法大检查,重点打击违规开发、违规建设、违规经营行为等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切实保障了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了‚和谐、安全、文明、有序‛的旅游环境。

六、乡村旅游市场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制定了《***市***区城乡融合乡村旅游规划》。我区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实施了天乙生态园、西营药王温泉、柳湾湖度假村等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多方筹资,在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10个专业旅游村,2011年已建成2个,新增农家乐经营户40户,新增从业人员约350人。

苏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2

开封市地处中原腹地,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河南省旅游局对外宣传的旅游资源是“古、河、拳、根、花、红、绿“七个字,开封就拥有其中的六个字,而这六个字中又都与文化密不可分,许多游客来开封旅游后都会说只有跟着导游走才能发现不一样的开封城,仔细分析便可知文化的底蕴是构成开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二、开封市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建筑类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市的建筑类旅游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开封铁塔公园素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因其通体采用褐色琉璃砖砌成,由远处观看犹如铁色,因此被称为铁塔;开封古城墙也是一处著名历史遗存,现存城墙经过多次修复,再加上政府对周边道路的规整,目前已成为开封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城墙下可以看到历史留给开封的印记,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文化、政治等的重要资源之一;除此之外,开封还有繁(po)塔、大相国寺、龙亭大殿、七盛角等诸多的建筑景区或景点。

(二)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以开封大相国寺、铁塔公园为代表的皇家寺院佛教文化,特别是相国寺,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在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因所处京畿,相当于今天的全国佛教协会职务,负责管理全国佛教事物)而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寺内镇寺之宝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据说是国内较少的只许愿而不需还原的菩萨的了。

(三)演艺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的民间艺术是十分丰富的,具有着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特点,例如开封县的盘鼓每一年都会有大批的演艺人士走向全国各地甚至到国外进行演出;每一年十月份一年一度的开封菊花花卉节也是综合了现代与科技因素于一体的现代演艺资源,且成了开封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工程;除此之外,以宋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景区展演也是别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四)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开封本地的饮食文化资源也是别具特色的,每一道菜品的背后都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以赵匡胤黄袍加身为故事背景创作的名菜鲤鱼焙面便是一道开封名菜,朱仙镇的香干和豆腐乳、杞县大蒜、开封花生糕、麻辣花生以及让游客流连忘返的开封夜市等都是我市特色的饮食旅游文化。

(五)黄河文化旅游资源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同时也给开封及下游地区造成过沉重灾难的河流,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变为盛世安澜,开封段黄河有着自己的特点就是“悬河”奇观的形式,除此之外黄河游览区也是开封人们重要的休闲娱乐地带。

(六)现代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城市休闲旅游文化是现代城市中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形成的观念、信念、理想等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开封的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尤以开封的猫狗市场为代表,每周都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猫狗爱好者都会在这里寻找着愉悦身心的最佳感受。

三、开封市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重点文化资源,层次不分明

通过对开封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可知,这里的资源十分丰富,但纵观近些年的宣传和营销不难发现,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起步较晚,虽然数量丰富,但未形成有效开发机制,目前我市大多数景区虽有文化品牌、文化演艺品种,但其内容重复,易造成游客视觉疲劳,另外大多的文化品牌设计的创新性不足,仅仅限于游客看或观赏,真正的能使游客进入体验或参与性的较少;除此之外,我市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层次不分明,缺乏重点旅游文化资源,以清明上河园为例,它是我国5A级景区,规划设计理念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但进入园区后许多现代化元素和较浓的商业韵味使得其文化品牌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北宋文化主题公园。

(二)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管理的技术水平较低

依据旅游业发展趋势可知,传统观光旅游将淡出历史舞台,传统的景区“圈片地、围个墙,建个售票处”开发管理阶段将过去,而互动性较强、游客可以参与或置身体验式旅游开发模式将是未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开封市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所处的阶段恰恰是传统观的观光游阶段,这个阶段旅游主管部门及当地景区、景点、酒店等的管理水平也较低,以开封市旅游主管部门网站建设来看,分为三个基本版块,也有互动交流专栏,但仅限于简单的留言模式,旅游者喜闻乐见的网络互动模式根本无法体现在旅游局官网中,可见我市的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水平也继续提升,以更好满足旅游者不同的旅游动机,办好人民满意的旅游。

(三)城区规划与景区规划间的冲突导致旅游文化发展缓慢

开封市的城市规划文件是2008年通过的《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该文件明确指出将我市城区建设的目标,但对于旅游方面提出的较少,旅游文化方面涉及也更少,众所周知,建筑与文化也是密切联系的,城区建筑风格本质也是区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而在政府区域规划中却未强调,其结果就会导致我市区域规划与景区文化规划开发间的矛盾,这也是我市旅游业发展速度不快的原因。

(四)旅游从业人员缺乏文化素质

到过开封旅游的人士感受过这里的景区、景点、饭店和酒店,会发现开封市的旅游服务水平普遍较低,一著名百年老字号饭店吃饭时见到的服务员都是爱答不理的服务态度,景区中缺少必要的问询、服务处等无不反映出我市旅游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我市景区中清明上河园等为数不多的景区所聘用的讲解员是持证上岗外,大多数景区的讲解工作都是业务外包模式,讲解员知识文化水平极其有限,又不善于学习新的景区知识,甚至部分只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工作现状,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培训与学习过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是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技能等普遍偏低,我市的旅游业发展就急需一批专业技能型人才来不断充实、替换原有的旅游从业人员。最后,非正规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来源于景区周边居民,靠出售饮料、矿泉水等为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的服务也是旅游文化的反映,因此景区周边的非正规从业人员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宣传营销工作不到位

开封市虽然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优美的水域、耀眼的历史名人,但是开封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宣传,开封旅游文化尚没有形成一种品牌效应.例如开封市每年举办的清明文化节、菊花花卉节、等比较重大的庆典活动,活动的外部宣传影响力有限;开封市整体旅游资源在电视各频道和各省市重要媒体上的宣传力度与其他旅游城市相比明显落后.同时,开封旅游资源宣传领域局限在开封旅游资讯网等地市级媒体,力量薄弱,影响有限;旅游文化宣传机制尚未建立,宣传分散性大,没有形成宣传合力。

四、开发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挖掘、研究地区旅游文化,构建独具特色的开封旅游文化发展系统

要做好开封的旅游文化开发工作,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挖掘、把握开封市文化内涵,这是开封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基。而挖掘开封城的文化内涵就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因此,应大力推动开封的文化研究,鼓励学术从业者深入研究,培养开封旅游文化的研究氛围,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深入挖掘开封的旅游文化内涵,突出区域旅游文化特色,将旅游文化产业深入人心。

(二)建立旅游文化管理部门,健全管理机制

目前,开封市旅游主管部门在旅游文化方面的管理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与景区相关的文化资源管理是多部门共管模式下,这样势必会影响我市文化资源优势的发挥。要解决此问题,首先要建立垂直领导系统,确立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这样全市的文化资源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其次,要吸引旅游规划、管理方面的人才进入旅游局的名誉领导职位,为我市旅游业的管理和规划出谋划策,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最后要形成扁平式的管理模式,使得旅游主管部门的政策、通知能够顺利到达市场一线,使信息渠道畅通。良性的管理机制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升旅游人员素质

旅游文化产业的源泉是人才的创造力、智慧与技能尤其是那些懂旅游,“懂策划,又饱含策划管理理念的人才,是推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但是,开封市专业从事旅游文化开发的复合型人才较缺乏。因此,在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的基础上,要积极培养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人才为此,政府可以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策略,邀请知名专家与本地从业者进行经验和技术交流,加强与周边院校、研究机构合作,通过采取开办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人才,并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提供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开发环境。

(四)加大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和营销力度

开封市的旅游文化的宣传和营销也是提升本地旅游形象的必要途径。首先构建多渠道的宣传营销模式,如今的营销手段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电视等手段,要结合不同游客对媒体的需求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已达到足够的吸引力,使旅游者选择开封作为旅游目的地;其次,结合地方政府进行区域形象展示或推介机会走出去,进行宣传营销。最后要利用广大中青年人士对手机的钟爱,制作掌中手游等模式,将旅游文化信息通过游乐的方式传达给旅游需求者。

(五)协调发展城区规划和景区规划间

从规划级别的高低上划分,景区规划或区域旅游规划应该以区域行政规划为主,这样就要求地方政府和地方旅游主管部门要保持有效沟通,地方政府在规划城区规划时要征求地方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而不能一味地将城市在拆建的过程中谋求政治资本,其次,旅游主管部门在制定或审批景区规划时也应以地方规划为本,不适应或相违背的条款应以区域行政规划为本,只有协调发展地方与区域间存在的矛盾,开封市旅游文化资源才能以更快的步伐向前发展。

旅游文化开发的实质就是对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将其外化为旅游产品。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强调其内涵,文化内涵被看作是旅游资源开发中决定旅游产品的品位、级别及生命力的重要因素。然而,并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就能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因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具有无形性,只有将旅游资源丰富无形的文化内涵用具体的物化产品或某一动态过程加以外化,能够为多种层次的旅游需求者所欣赏、所感受、所顿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产业优势[5]。使开封市的旅游文化资源立于不败之地。

苏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九江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92-01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东北与安徽省毗邻,西北接湖北省,西临湖南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011年,全市旅游经济突飞猛进,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2868.76万人次,同比增长43.88%;旅游总收入205.68亿元,同比增长43.88%。但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九江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的对策,以期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九江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旅游资源数量多、质量高

九江旅游资源品类齐全,共有54类,全市重要的旅游景点230多个,现已开放的有130多处,形成了集名山、名湖、名江、名城和名人古迹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适合各种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庐山,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等等,都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具有多重旅游价值。

(二)景点可进入性不断增强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处于长江水运大动脉与京九铁路大动脉的交汇点上,交通运输便利。境内铁路线总长389公里,主要有沙大、合九、京九等铁路,是南浔铁路终点,并与浙赣、京广和鹰厦铁路连网。公路四通八达,总里程3753公里。九江港是江西唯一对外口岸,年吞吐量超过600万吨。九江机场已开辟了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的航线。九江所有景点以庐山为核心而逐次展开,名山、名江、名湖、名洞、名城、名寺、名楼、名院环绕在庐山周边,全长近80公里的双向四车道环庐山高等级公路恰似庐山的一条美丽项链,将各景点有机串联。从九江市区出发,1个小时内能到达98%以上的景点。

(三)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九江旅游配套设施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89家;星级饭店66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36家,二星级19家;农家星级饭店18家,乡村旅游示范点12家。2009年,有9家旅行社通过了全省首批三星级旅行社初评,2家旅行社通过四星级旅行社初评,庐山西海温泉创建4A景区顺利通过省级评定。市内有旅游汽车近500辆,各景区点的通讯、金融、购物等服务设施也基本完备。

(四)九江旅游产业发展机遇难得

1.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机遇。旅游产业作为拉动内需的优势产业,也将获得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些都将有助于提升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并带动旅游产品的开发。随着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项目的陆续建设,将形成新的旅游热点和吸引力,刺激旅游需求的增长。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九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主战场,旅游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优先发展的产业,九江要抓住这个契机,率先打响旅游品牌。九江是环鄱阳湖城市中的唯一沿江城市,使九江的“要冲”位置更加凸显。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促进九江生态经济的发展,推动九江生态城市建设,并带动九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二、九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体现

(一)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紊乱

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景区管理粗放,景区盲目开发,致使资源浪费,景点之间恶性竞争,不能共享游客资源。

(二)资源开发不合理

一些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如鄱阳湖、柘林湖以及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县(市)如共青、彭泽、瑞昌、修水等其旅游开发还还不够深入,处在起步阶段。相反,部分著名景点尤其是庐山风景区则过度的问题比较严重。在旅游旺季,牯岭街、含鄱口、仙人洞等人满为患,堵车非常严重,为庐山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差

九江市内星级饭店很少,四星级饭店10个,五星级饭店只有1个。在旅游交通方面,各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等级状况较差,市内高级公路通车里程少,通往部分景点景区的公路等级低,路况差;车站设施老化,车况较差;管理服务不到位,宰客、超载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旅游市场开拓滞后

由于市内各景区在经营开发方面基本上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行动的市场联合宣传和促销。作为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的旅游局,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和相关因素的制约,无法将旅游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后进行整体旅游形象宣传,更谈不上对全市旅游业的开发进行统一的对外宣传和市场促销。

(五)旅游人才缺乏

九江旅游的专业队伍人数少,质量不高,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管理人才紧缺。在宾馆饭店业,相当一部分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和专业知识;普通服务岗位的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在导游业,导游人员的专业素质、道德水准参差不齐。

三、九江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政府应把理顺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旅游景区应突破行政区限制,建立“全方位”的旅游管理协调体制,进行各精品景区和黄金线路的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客源、市场共享,取得区域旅游生产力的效应最大化。保障九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科学规划旅游产业

通过区域资源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区域区位分析,准确地把握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地方特色,科学、合理、有效地引导九江旅游产业发展,从而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对旅游资源开发,避免低层次开发和先破坏后治理的现象发生。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切实改善景区景点的路、讯、水、电等设施水平,拉近重要景区景点的时空距离,形成“1小时旅游圈”,继续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速建设,配套完善。

(四)注重市场开拓建设,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4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1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打造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会议要求,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本乡实际,紧扣调研内容,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文化旅游产业调研活动。

一、乐居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势

一是产业优势。苹果、水稻田园风光独具特色,为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基础设施优势。全乡水利化程度高,三面光沟渠纵横交错,抗旱水窖遍布地块,为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三是区位优势。昭大公路贯穿南北,渔洞水库专用线途径乐居、上街两个村,洒渔河烟柳与乐居、上街两个村遥遥相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容易进入过往游客的视线。

四是干部优势。有两支好的干部队伍,一支是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支是作风硬、吃得苦、能力强的乡级干部队伍,为宣传乐居和服务游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五是群众优势。广大纯朴、勤劳、善良的乐居人民,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二、乐居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位

根据乐居现状以及历史文化发展特点,认为乐居的文化旅游产业可定位于:

一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发展种植业观光旅游。可以依托科技示范园,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昭大公路沿线引导群众发展庭院果园种植,根据节令适时开展春季赏美景、夏秋季摘果子活动,推动农村旅游经济,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发展水面养殖业观光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周家口子水库、桃树井水库从事水产养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添置一些必要的设施,方便游客垂钓和打捞。还可以设置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劳动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是发展地方民俗风情体验旅游。乐居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迎合城市人到农村的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一年一度的新观音庙会,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都会自发聚集到这个地方。老的`烧香拜佛,年轻的唱歌嬉戏、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风俗,以农村老年协会为载体,不断丰富群众文艺生活,体现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独具魅力的地方文化品牌。

3、农村饮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土”和“特”,乐居的野菜、豆干、腊肉远近闻名,对过往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乐居大河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顺河绿化,打造“乐居烟柳”风姿,使之与绿油油的稻田相依为伴,真正构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建议:

1、要在政策上给与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道路通讯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帮助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的旅游文化资源。

2、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实施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文化旅游功能。

3、注重抓好农村文化旅游品的开发。一是要筛选出能显示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旅游品。二是要在保留其古色古装的基础上,按照旅游品的要求对一些民间艺术品或古建筑物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三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4、要注重文化旅游队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乡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吸引旅游管理人才,努力造就一支素质高的农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2

一、概述。

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我县的铜鼓文化,壮族歌舞戏曲文化,苗、瑶、彝等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必将成为我县的主要优势旅游资源之一。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开发奇特自然风光项目为支撑,挖掘、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发展方向是:以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为龙头,沿西西线、邱广线和县境内衡昆高速公路两则重点打造和开发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寨,为将来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联合开发和州内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奠定基础。

二、开发现状。

经过近十年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宣传与挖掘,不仅使古老纯朴的壮族文化内涵与奇特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名闻全国,壮族三月花街节、壮乡礼乐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步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

到今年,我县已逐步开发和向上级申报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村共有:坝美镇村坝美村、八宝镇三腊村、旧莫乡昔板生态村、旧莫乡的板榔村、莲城镇的法棚村、莲城镇冷水沟村、者兔乡的西牙村等7个景点。坝美村特色以壮族古老的水车灌溉、牛耕、民族服饰织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劳作文化展示为主,三腊村特色以瀑布景观、古驿道马帮遗存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为主,法棚村特色以传统的壮族山歌、岜夯鸡、千层粑、粽子等风味食品展示及农家乐为主,昔板村特色以壮族的杆栏建筑和秀丽田园风光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风光和斗鸡、斗牛行等民俗活动体验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壮族杆栏民居和传统的铜鼓舞、牛头舞、手巾舞等传统文化为主,冷水沟村特色以新型壮族民居风格、河流及泉水风光为主。

三、宣传促销措施。

我县利用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全国公共长假期景区活动安排等机会,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它们在丰富我县旅游活动内容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一是在我县举办的七届“昆明国际旅游节xx分会场”活动中,我们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艺术等集中在活动期间展示,或在“五一”、“国庆”、“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文艺队到坝美景区进行展演。如壮族的跑马、放河灯、沙戏、手巾舞、龙牙歪(牛头舞)、纸马舞、兵器舞、铜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芦笙舞、爬花杆、射驽、吹枪,彝族的铜鼓舞、弦子舞、长笙舞等,省内外的游客在短暂旅程中对我县的独特民间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

二是把有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赶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灯等民族节日向外界宣传,并灵活调整“昆明国际旅游节xx分会场”的举办日期,使之与传统节日同时进行,维持民族节日的原生态性。

三是加大对优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升与保护力度,提高我县民族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

1、新建铜鼓广场、民族博物馆和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点。

2、改建或扩建莲湖公园、皇姑庙和马蹄井等古迹。

3、修复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护国寺、万寿寺、昊天阁、都天阁等古迹。

4、对原有的壮族民间洞经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创新,组建“壮乡礼乐演奏团”投入旅游市场。

5、在部分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我县最具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等民间文艺队到xx民族村壮族村进行展演,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

四是在我县组织xx支部生活摄影协会会员采风、华文作家笔会会员采风、国内百名记者“世外桃源”采风、全省道德研究会会员采风、全国稻作文化研究会员采风、“丽哉,孟僚”壮族文化专题片拍摄等活动,深度挖掘我县各民族的稻作、铜鼓、服饰、民歌、乐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我县十年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工作不仅得到省、州政府领导的肯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我县编导的《壮乡礼乐》在xx省第四届民间歌、舞、乐展演赛中获得“彩云金奖”,xx年9月《壮乡礼乐》获得xx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音乐邀请赛金奖;二是峰岩洞村人类洞穴居文化被载入上海吉尼斯纪录;三是xx县城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是坝美景区建设项目在xx年被列为全省72个重点建项目之一;五是我县被列为全省首批文化产业特色试点县;六是我县被批准为xx民族体育特色县。

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论文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在生态旅游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以正确的对策去应对,本文将对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应对对策进行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应对对策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包括四方面的内涵:第一,生态旅游的对象为一定的自然资源或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人文社会景观;第二,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它在生态上更关注延续性,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形式;第三,注重旅游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四,突出了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通过生态旅游可以改变生态旅游者的环境观和生活方式,提高人们对资源与环境自觉保护的意识。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与自然的融合。并且保留了一大批可供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我国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 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 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旅游垃圾污染、动植物受到威胁、土壤和地质地貌遭到破坏、水体环境受到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噪声污染、自然景观破坏,以下详

细介绍几个方面:

1、旅游垃圾污染

旅游是一种高消费活动,旅游者在旅游时的消费行为最为活跃,其支出额及消耗的物资要比平常高许多,排放的废弃物也特别多。旅游垃圾的大量产生,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特别是在一些山区,由于山高林密,旅游者分散,垃圾无法清扫外运,旅游者又缺少环保意识,造成垃圾污染成灾,不但污染水质,而且影响正常动植物生长。特别是典型的“白色污染”——塑料袋。根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在已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

2、动植物受到威胁

英美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生态旅游正在沦为残害野生动物的“新杀手”。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动物的生活环境,引起动物生存环境质量的下降。同时,旅游者践踏和采摘对植物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大自然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旅游者对他们具有较强的新鲜感和索取欲望,导致了种群结构及植被的完整性。

3、土壤和地质地貌遭到破坏

生态旅游对植被、土壤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产生的游览痕迹。生态旅游会导致大量旅游者进入旅游地,增加了土壤的踩压,引起地面裸露、土壤板结、水分渗透减少,增加了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土壤厚度减少。旅游活动的进行也使景点、路线的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践踏,践踏轻微的地方可在旅游淡季恢复,严重的地方植物难以生长,形成裸地,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在修建旅游设施过程中,必然砍伐林木、铲除地表覆盖物、挖掘移动土石方,破坏植被,使裸地面积不断扩大。

二、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1、更好地发展旅游目的地经济

生态旅游业与其他旅游形式一样,包含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具有一业带百业,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可以为生态旅游目的地个人和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缓解大众旅游对环境带来的破坏与压力

传统的大众旅游一方面使得许多旅游开发变成了变相的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游客的乱写乱刻、乱踩乱踏、乱丢垃圾等肆意行为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并构成了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一种破坏。而开展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大众旅游中形成的种种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够兼顾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保护我们业已脆弱的资源。

3、尽力避免全面生态环境危机的爆发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呈现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点上改善,面上扩展”的整体

格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旅游的发展来说,巨大的环境问题是对旅游业深入持久发展的严峻挑战,严重的环境危机已经使得旅游环境容量在逐渐变小,旅游如果不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4、与世界同步,融入可持续发展大潮

我国在全球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的严峻挑战下,也做出了相应的选择,1996年召开了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把可持续理念日益融入旅游业发展中,与世界接轨。

5、满足国内外生态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中,人们会感到身体的疲倦,更会感到精神上的劳累。生态旅游以大自然的绚丽与博大恰恰满足了人们远离都市,放松身心的愿望。并且,在参与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真正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获得真正的放松和满足。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当地居民等的共同参与,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需要对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监测和疏导,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确保一定比例的生态旅游收入用于自然保护;第四,要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的行动。

1.中国的生态旅游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统筹人与自然发展,这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主旨相符合。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生态旅游就是处理好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内容完全相符合。运用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在满足当代人的同时,又妨碍了后世子孙的发展,做到了公平原则。

2.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重视生态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的欠缺和生态知识的缺乏是我国目前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相对淡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还相当贫乏。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树立良好的环境思想意识,养成文明的环境行为习惯,从而投身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

4、加强对旅游社区生态环境的监管

加大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力度,严禁在旅游区和周边地区新上污染环境的项目,已建项目不符合环境要求的,要建议政府限期关停。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必须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实现达标排放,并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的要求。要切实加强生态旅游的行政监管力度,建立旅游监管机构和机制,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实施督察,对旅游培训及各种资格考试实施督察,对其他旅游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行为实施督察,控制和约束生态旅游朝着规范的方向健康发展。

5、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只有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理所当然地成为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生态旅游能否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生态旅游规划的质量。生态旅游开发过度易造成环境的破坏,一旦规划不当,不仅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而会使旅游资源受到更严重的破坏。只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旅游规划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旅游,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苏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6

智慧旅游起源

智慧旅游来源于“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Smarter

Cities)”。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IBM)首先提出了“智

慧地球”概念,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

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城市的举措。IBM 认为,21 世纪的“智

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

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

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该定义的实质是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

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我国专家对“智慧城市”有自己的解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

长邬贺铨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网络城市,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两院院士、武

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形象的说法是: 数字城市 + 物联网 = 智慧城市。新加坡提出 2015 年建

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相继推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IBM 的“智慧

城市”理念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

源构成了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 号)精神指引下,旅游业开始

寻求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旅游产业体系与服务管理模式重构方式,以实现旅游业建设成为现

代服务业的质的跨越。受智慧城市的理念及其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启发,“智慧旅游”应运

而生。从城市角度,“智慧旅游”可视作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实现“智慧旅游”的某些功能可借助或共享智慧城市的已有成果。因“智慧旅游”是一项侧

重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惠民工程,将“智慧旅游”在城市视角下纳入智慧城市有助于明确建设

主体并集约资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旅游者与城市居民的特性与需求差异,“智慧

旅游”与智慧城市体系下的“旅游”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旅游并不仅发生在城市,前者要比

后者具有更广泛的内涵。

智慧旅游的基本内涵

智慧旅游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据挖掘和信息处

理等技术,借助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等设备,实现旅游信息的广泛采集、挖掘分析、实时传

输和自动感应,提升旅游者从旅游信息搜集、旅游决策、旅游购买、前往旅游地、在旅游目的地消费全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智能性和交互性,为旅游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旅游服务和

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受,最终实现旅游体验的个性化、旅游服务的智能化与旅游管理的数字化。

智慧旅游是一种融合最新科技成果,以旅游者自主体验为核心,以全方位、一体化的旅游行

业信息管理服务活动为基础,服务于旅游者、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的全新旅游发展理念

与运营方式。智慧旅游将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信息技术等运用于游客接待管理、旅游企业运营和旅游政务管理等领域,让旅游者、接待企业、管理部门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互相感应,产生智能服务(Intelligence service),使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内的用户之需求,获得最大限度满足。第一,对于旅游者来说,智慧旅游系统可以让其身居斗

室,全方位、深度掌握旅游地各方面信息,在线预订产品与服务,并通过二维码进行交易;在游览过程中,旅游者可通过携带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景区智能终端等设备,实时掌握资

讯,并随时得到帮助;游览活动结束后,还可通过系统对旅游过程进行点评,分享游览心得,对旅游企业和目的地的营销与服务产生影响。第二,对于旅游企业来讲,智慧旅游系统是展示企业形象,进行旅游营销,提供实时产品预订与销售的最佳平台,增加了旅游者对企业的感知程度与接触界面,节约企业营销成本、提高旅游者满意程度。第三,就政府管理部门来说,通过智慧旅游系统的导航定位、信息提示、安全应急、意见反馈、卫星账户等子系统,便于全面掌握旅游者需求与意见建议、旅游交通状况、旅游景区容量、旅游资源保护程度和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等,为政府旅游公共服务提供和管理职能发挥,创造了便利条件。

总而言之,智慧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科技创新成果在旅游领域运用的典范,代表了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潮流,是我国旅游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之一 “感动芯”技术在镇江市研发成功,并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得到应用。2010年 3 月起,镇江在全国较早地展开了智慧旅游的研究,2011 年 5 月,国家旅游局下文同意在镇江设立 “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同年,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启动打造“智慧北京便利旅游”,四川省提出成都将率先建成西部首个 “智慧旅游城市”,南京、大连、河南省启动智慧旅游。2012 年 1 月,湖南省提出建设智慧旅游城市试点。2012 年5 月和 12 月,国家旅游局分别通知列出首批 18 个和第二批15 个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国家旅游局也相继于 2012 年 5月、9 月就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制订和报送 《智慧旅游试点 城市建设方案》提出具体要求。

镇江作为 “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北京作为被国人符号化的城市形象,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传递智慧旅游发展的未来趋势。(1)“中心”镇江模式。镇江市人民政府以 “智慧旅游,感知中国”为核心理念,编制了 《中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总体建议方案(2010.10 ~ 2012.05)》,规划期末建起 “一感知体系(智慧旅游感知体系)、一平台(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一中心(智慧旅游运营中心)、一联盟(智慧旅游产业联盟)、一智慧旅游谷(智慧旅游产业基地)”的智慧旅游框架。目前,规划目标已全面实现。103 个智慧旅游先行项目的全面建成;构建了总投资 1.5 亿元、建筑面积 1 万多平方米的中国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寻求探索出了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智慧旅游建设的商业模式;坚持走规范化、标准化推进的路子;坚持走产业化拉动的新思路,由于智慧旅游工作的推进,形成了旅游产业拉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反哺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态势。后期即将建设智慧旅游研究院、二维码数据中心、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全国旅游一卡通、身份认证中心、旅游交易结算中心等机构,为全国的智慧旅游提供公共服务。(2)“首都”北京模式。作为国家首都,北京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推出旅游短信服务、出版 “北京旅游手机报”,近400 家旅游咨询站与 12301 联动、打造北京旅游网,实现景区电子门票预订服务,故宫、天坛等大景点早已实现自助导游,智慧旅游发展底子良好。2012 年 5 月,以 “智慧北京,便利旅游” 为核心理念发布了 《北京 “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 ~ 2015)》和“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乡村”4 个建设规范,北京 “智慧旅游联盟”同时宣告成立。2015 年初步建立三大 “智慧旅游” 体系,推动 9 个 “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形成 60 个 “智慧旅游”建设项目。基本建成泛在、集约、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旅游支撑体系,初步实现旅游行政服务职能智能运行、旅游者智慧旅游、旅游企业网络运营等高度融合的旅游公共服务便捷实用的发展态势,形成智慧旅游引领旅游发展的格局。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启动后,目前完成了 A 级景区及 3星以上酒店实现无线宽带网(WLAN)覆盖、A 级景区及 3星以上酒店装配旅游信息触摸屏、实现智能手机景区自助导游、完善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旅游随时随地便利化。

“智慧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很多地方和企

业都积极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智慧旅游建设。根据有关机构对全国 32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16 个地市级旅游管理部门的调查数据表明: 截至 2012 年 7 月,我国绝大部分一线城市和80% 的二线城市均已提出智慧旅游发展目标和建设总体规划。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在内的旅游经济发达地区,已有近40 多家单位完成了智慧旅游总体规划或是智慧旅游总体建设框架。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探析 篇7

影视旅游产业植根于旅游业, 是旅游业与影视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受众需求发生根本性改变, 影视旅游产业便应运而生。

影视旅游产业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 其发展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 出现的形式是影视城的建立, 它的出现立即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在此之后, 影视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特别是横店影视城的出现, 更是掀起了全国各地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高潮。

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更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浙江横店正是通过这种契机发展成为“亚洲好莱坞”。然而作为红色起源的江西, 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文化产业急需出路。影视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投资小、速度快的特点, 这正是江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所要寻求的出路。因此, 这对于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将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1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江西地处中部经济区, 居于长江中下游南岸, 风景优美, 坐拥一大批如避暑胜地庐山、国际湿地公园鄱阳湖等极具特色的、典型的高等级景区。同时, 江西有着悠久的红色历史文化, 文化底蕴浓厚。虽然经济、文化发展欠发达, 但人文景观的条件优越, 这是能够使影视旅游产业在江西各地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条件, 将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快速地发展成为能够支撑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战略性问题。

1.1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除了坐拥一大批极具特色的高等级景区资源外, 还建设了很多初具规模的影视基地, 密集地分布在省城的3小时经济圈内, 如南昌八大山人影视基地、共青城影视基地、井冈山红色影视基地、安义影视基地等。随着大量摄制组的入驻, 这些基地为江西影视旅游产业赚足了眼球, 特别是一些极具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如《新版聊斋》、《新水浒传》、《鄱阳湖之恋》等, 在基地成功拍摄并在全国范围内热播, 将许多观众带入江西, 亲历这些在影片中让人心驰神往的秀美自然景观, 大力助推了江西的旅游业。这些影视作品的发行和热播, 也间接宣传了江西的影视拍摄基地, 为江西影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作了较好的铺垫。

1.2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

江西影视旅游业的发展忧大于喜。江西影视旅游业并非像表面的“欣欣向荣”, 更多的影视旅游基地鲜有问津。许多影视旅游基地除却建设时的繁荣, 之后的发展显得十分无力, 这说明江西影视旅游业的发展仍需要找准方向。

江西影视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 这表现在各地影视旅游产业的投资者不少, 却各自为战, 导致江西影视旅游产业产业链无法形成。

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问题比比皆是。各大影视基地忽略了相互联系, 都只想建设独有的江西影视旅游业品牌, 这就导致游客的分散, 从而造成所有影视基地都陷入困境。

品牌的建设问题没有重视和解决,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目前停留在“坐等”剧组的阶段, 这大大限制了江西影视旅游产业发展的灵活度。显然, 吸引知名剧组的入驻更应该作为重点问题来对待。

总体来说, 江西影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个“不”来描述:不能开发出吸引游客的项目、不能建立最具休闲娱乐的场所、不能打造最有故事性的影视旅游景点。这三个“不”, 充分地体现出江西影视旅游产业的不成熟。所以, 必须改变现状, 寻求可行性对策和措施。

2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可行对策

表面上, 影视旅游产业所涵盖的影视业、旅游业和相互交叉融合衍生的行业, 以及借此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共生行业, 貌似都具有独立运作、独立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只要靠自身就可以很好地生存发展。

实际上, 影视旅游产业涵盖影视、旅游双重元素, 影视业植根于旅游业, 以自身的完善促进旅游业的成长壮大和发展, 并由此构成一条非常完美的、与衣食住行游玩休闲等密切相关的衍生和共生产业链。在当今信息时代, 影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必引领其他衍生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共生产业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 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是颇具内涵和机理的有机结合。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表明, 影视旅游产业具有双重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它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视旅游业救国、影视旅游业振省, 这在韩国和我国云贵川桂等省已然是实践成功的案例。因此, 影视旅游业只有形成良性循环, 才能成为引领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2.1 休闲娱乐一体化

休闲娱乐可以成业, 一系列为休闲娱乐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构成了休闲娱乐业。游客对于休闲娱乐的需要正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发展下, 人们闲暇时间过于充裕, 对生活的追求有新的要求。在所有要求中, 影视旅游业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对旅游休闲娱乐性质的要求。

在当今时代, 影视旅游的崛起同样不能忽视社会的发展态势, 休闲化影视旅游变得更加必要。在外出旅游的同时, 休闲娱乐更是真正契合了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人们选择外出旅游一般是在非工作的状态下, 而在非工作状态下的人更希望得到身心的休息、放松, 故休闲娱乐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

江西影视旅游业想要成功地打造出休闲娱乐一体化模式, 就要从影视旅游产业的本质做起。观看电影、电视剧本身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 而影视旅游产业的打造就应该围绕这个特征来进行。从可行性角度出发, 想要更好地将休闲娱乐因素加入到影视旅游产业中去, 就得从影视旅游产业的衍生产品上入手, 吃住行和游玩是主要的思考方向。

首先, 江西影视旅游基地可以尝试将影视作品中出现过的食物冠以品牌名称, 或者将盛放食物的器皿打造成具有影视效果的“青铜器皿”、“宫廷用具”等。再在特定的地方进行专项出售, 不过所涉及的物品必须紧扣影视旅游基地的主题, 不然将会失去影视作品再现的意义。

其次, 个性化的旅馆、旅行社。住宿的别出心裁可以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住宿前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影视作品桥段选择不同的布景房间。例如:喜欢体验红色时期生活的人可以选择独具红色时期特征的房间、喜欢古时衙门审案的人可以选择衙门布景的卧室、喜欢嫔妃宫廷记的人可以选择妃子居住环境的旅舍。这样可以使得游客连小憩都沉溺在影视旅游的天堂中。

最后, 在影视旅游基地观光尽量使用影片中出现过的交通工具, 让游客流连于影视旅游基地的大街小巷。例如, 可以将影视旅游基地划分为几个时期的场景, 民国时期的地区只能通行人力车、宋元时期的地区只能通行马车等。

只有将“吃住行”的休闲娱乐做到极致, 才能使江西影视旅游的发展更具特色, 才能更好地将旅游业与影视业相结合, 打造游客喜爱的影视旅游基地。

2.2 推出汽车影视旅游

“自驾游”是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而出现的, 然而旅游与汽车的关系一直仅仅停留在“行”、“住”两个元素上。影视旅游产业的兴起, 将使得人们在汽车行进过程中观光游玩, 我们可以称它为“车上的观光”。这是一种快餐文化, 更加轻便快捷的浏览方式可以提供给游客更便利的游乐方式。一如“汽车电影院”的出现是源自于有车一族群体的大量增加, 而这种汽车文化更是开创了家庭休闲娱乐的场所, 为情侣、家庭出游提供了私人的空间, 为影视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同样在影视旅游产业方面, 江西可以将自驾游与汽车电影院的元素特征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为外地游客提供方便, 又能够体现休闲旅游的特点———减少游客行走的疲劳, 以期将汽车文化发扬光大。考虑到可行性, 应该可以再构建出很多具体方案, 如:

(1) 在影视基地的观光点建立几条汽车行驶路线, 并限速行驶。在道路两旁建立影视旅游景点, 具体景点可以重现影视作品中所涉及的场景。在部分景点设置休息区, 使游客能够随时在经典的旅游点休息、拍照, 也可以走下车, 融入影视拍摄的意境中。

(2) 在影视旅游基地里设立汽车加油站、汽车休息区等服务地, 以满足游客停车休息的需要。这样既可以保证游客出行的方便, 又可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用影视旅游产业带动江西经济发展。

(3) 餐馆、旅社等第三服务产业也可以紧抓主题来打造汽车旅行的服务。餐饮业与住宿业的同步发展, 可以大幅增加影视旅游的休闲元素, 为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餐饮业与住宿业的发展同时可以留住新老顾客, 使老顾客带动新顾客, 在影视旅游基地度假休闲, 以此来满足影视旅游基地必要的客源。

(4) 在影视旅游基地各处摆放电影屏幕, 将在荧幕前出现过的影视作品经典桥段以微电影的形式加以改造, 使影视旅游基地被影视元素彻底覆盖。这样可以使游客置身于影视作品的海洋。

所谓的影视汽车旅游模式具有显著的优点, 比如:

(1) 改变景点间交通不衔接的问题。在江西影视旅游项目中, 众多的影视旅游基地无法做到连接在一起, 游客出行必须坐火车、汽车来回奔波。而自驾游形式的江西影视旅游模式, 更好地增加了游客的机动性, 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有自主选择的余地, 这样能够在留住客源的同时带动江西其他产业的发展。

(2) 串联江西影视旅游地, 并打造成江西影视旅游的独特品牌。这种模型可参照横店影视城的发展, 横店影视城正是以影视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 并以此打造自己独有的品牌。江西影视旅游业可以在连接所有影视旅游基地的同时, 让游客产生环省旅游的期望。这样既能够扩大影视旅游业的规模, 更能够创出江西省内旅游的效益。

汽车影视旅游模式的成功实施, 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条件和时机, 比如需要争取政府支持去创建新型的产业发展, 需要巨大资金去打造新鲜的汽车影视旅游产业, 需要投入更多的地域、扩展更多的土地去创建一个庞大的汽车影视旅游基地。

诚然, 江西影视旅游业欲推出这样一个理想中的“汽车乐园”, 还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江西影视旅游产业与汽车业的融合只是笔者的想法, 具体的可行性还有待深入研究。

针对江西影视旅游业提出的对策无论是否可行, 都只能呈滴水之光。从总体来说, 江西影视旅游产业目前最需要的是“创新”和“梳理”。所谓“创新”, 是创建一种合适江西发展又能够吸引游客来到江西的模式, 而“梳理”是将江西已开发的影视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进行再开发, 改变“各自为战”的现状。江西影视旅游业只有解决了这两项问题, 才能够打造出适应时代、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影视旅游产业。

3 结束语

江西影视旅游的发展虽然存在许多问题, 但并非“无药可医”, 能否找准江西本身存在的优势充分发掘利用, 是能否成功发展江西影视旅游业的关键。江西影视旅游业的出现给江西带来希望, 期望其发展能够带来江西社会经济的重生。

参考文献

[1]刘少和, 李秀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的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研究——兼论广东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的趋势特征[J].旅游论坛, 2009, 2 (05) :734-738.

[2]付冰, 周申立.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03) :102-104, 101.

浅谈生态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篇8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 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 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 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 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 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雷默特.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霍洛韦.旅游业:二十一世纪旅游教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上一篇:多伦多大学英文范文下一篇:银行实习员工的优秀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