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发展

2024-09-14

理念与发展(精选12篇)

理念与发展 篇1

自2002年中国男足打进世界杯决赛圈后,中国足球步入了一个急速下滑的阶段,各级国家队战绩不佳,职业联赛冲突不断,后备人才数量急剧萎缩。2009年开始的反赌扫黑更是涉及中国足坛的各个层面,上至足协管理层,下至俱乐部、球员、裁判,以及赞助商、中介等都牵扯其中,中国足球的公信力丧失殆尽,中国足球的发展前景令人生忧。“乱世用重典”后,中国足球正进行着大破大立,职业联赛的管办分离、校园足球的大力推进是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举措,但足球运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足球运动必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必须有完备的竞赛平台,必须有文化和传统的传承才能保证项目的水平。这其中青少年足球开展的普及程度是基础和关键,孱弱的足球后备人才数量是难以支撑中国足球发展的,要发展足球必须将数量巨大的在校学生囊括进来,塔基宽了,金字塔才能稳固。因此“校园足球”成为提高中国足球水平的根本之策,虽然发展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和困难,但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本研究主要针对江苏省校园足球开展学校进行调查,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场地设施器材、师资、生源、政策、竞赛、保障措施、管理、教学训练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反映基层遇到的困难,探寻解决困难的对策。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把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纳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校园足球活动在全国铺开。但是观念的落后、运作体系的不完善、资金投入的不足、师资人才的匮乏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成为掣肘校园足球有效推进的关键。现在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有关于校园足球的推广和发展,校园足球发展好了,中国足球自然就上去了。当前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推进应以普及为重点。校园足球的“四级联赛”模式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校园足球联赛以学校为单位参加,可以调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的积极性;区队、市队、省队和青训体系对接好,组成区综合队,可以从各个体系中选拔人才。这两种模式,共同使得竞赛体系健全起来。“四级联赛的关键和重点在校园。校园足球的发展一定要‘强基础’,也就是说,布局学校或定点学校到底应该怎么去开展校园足球,这是最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体育课一定要教足球,一周至少有一节足球课,定点学校所有学生都得会踢足球;定点学校一定要有年级、班级和全校的足球联赛,在这个基础上组建校队;至少有一块足球场,一个专职足球教师,要有基本的体育课教育和足球训练经费作为保证。将来能够与各俱乐部U系列梯队交融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足球人才。校园足球发展的目标和愿景可以概括为“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即足球运动技能。三则是有利于优秀足球运动员能够脱颖而出。“不能让这些学生光踢球,什么也不会,他一定要是有着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又有专业技能,能够踢好球的人。如果真的实现了良性的、和谐的竞赛机制,市场将是非常可观的,中国的体育水平也可能会因足球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江苏省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

江苏省有全国性的校园足球定点城市两个,即南京市和盐城市,此外还有一个试点县级市,即姜堰市。目前这三个校园足球开展城市均已举办了校园足球联赛,其中以小学组和初中组的比赛为主,南京市和盐城市的小学组参赛队伍数量多维持在30支左右,初中组参赛队伍数量维持在16支左右,姜堰市校园足球联赛的规模要小些,主要是小学组的比赛,参赛队伍数量维持在16支左右。通过调查,参与校园足球的学校在场地设施器材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也均有专门的带队老师组织训练,学校领导对足球队也持支持态度,相关的后勤保障工作也基本满足需要,应该说,能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校,已经做好了必要的准备。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校园足球的开展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使得校际比赛的实施难度增加。从整体上看,江苏校园足球的发展势头不错,参赛队伍数量基本稳定,赛制安排的合理化水平逐渐提高,例如南京市校园足球比赛进行了分区比赛的赛制探索。但是江苏校园足球在发展中也存在硬伤,首先,参赛学校数量有限,而且还有学校因为各种原因而退出的现象;其次,球队的训练工作还不够系统。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校园足球的发展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已初显效应,例如姜堰市山水学校的女足不仅成绩优异,还向省市甚至国家队输送了人才。江苏省校园足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具成效,但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 遇到的主要问题

2. 1 家长支持问题

对于青少年足球的培养,家长的支持是关键。给自己的孩子铺一条什么样的路,家长的心态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怎样做宣传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目前家长的心态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刚开始主要是锻炼身体为主,逐渐进入到为孩子选择方向的阶段,这个过程中,有的家长仍认为,成不了职业球员,练足球就没有什么用。家长不支持是开展“足球进校园”活动普遍遇到的一大困难。许多家长认为,现在学生的升学压力很大,孩子踢球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功课、升学。这样的情况在中学体现得更加明显。由于中考和高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前途,因此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提高学习成绩上。除了学业上,对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家长对孩子踢球支持度不高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从事拥有一定对抗性的足球运动难免受伤,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孩子出现在足球场上。其实,足球是一项全身运动,同时也是一项魅力无穷的运动,对青少年的成长好处多多。它可以锻炼孩子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的能力,协作能力,互相间的信任,让他们懂得怎样靠集体的力量去争取胜利,怎样去看待胜负。足球带给孩子们的是正面的、积极的东西。而且完全免费的模式不需要给家长增加任何负担。在地方建立模范校园足球学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向国家运输更多的最求人才,还可以作为一种对区域宣传的一种手段,让更多的家长看到这项魅力无穷的运动给孩子带来的重要的价值,一些积极的东西,让他们有一种的给自己的孩子去接触和发展足球运动的热情,不要有任何负担。

2 . 2 师资匮乏问题

师资匮乏也是校园足球发展的阻力之一,体育老师不会踢球的现状极为普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校园足球”开展的水平如何,老师的水平非常重要。但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后,很多学校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现在很多体育老师都是师范或体育院校科班出身,并经过严格的筛选,但他们并不一定是学足球专业的,很多老师以前是练游泳或者练田径的,他们都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但对足球却一窍不通。根本不会踢球的老师如何让他们去教那些想踢球的孩子。当然除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一个办法外,还有就是聘请校外老师,但到各足球协会请教练来辅佐学生们踢球,往往经费有限,加上义务帮忙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师资匮乏也令想从事校园足球推广的学校很无奈。

2 . 3 体制机制问题

不能总是说国外的体制好,足球环境好,问题的关键还是在自己身上,怎么才能找出问题的关键,只有虚心求教向国外的成功的案例吸取经验,把国外好的方法带进来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一条自己的道路。德国、巴西等足球强国,近点的日本韩国研究别人的足球发展的方法和培养青年足球人才的有效方法。日本是如何让这个项目成为国球的概念的,他要求每所学校都要有一个俱乐部,欧洲把这个项目当成最能够培养男子汉的项目,德国已经是世界足球的强国了,他们自己还在启动两千家足球教师的计划,要在全国培养两千个以上的足球教师去普及足球。贝利的说法被全世界共识,他讲足球为什么会统治世界。因为他是美丽的运动,因为他具有所有其他的运动不俱备的魔幻组合。这些东西在教育行业,在所有的学校,在校长和教师当中广泛的得到了追捧。国际足联在足球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当中给予了很深刻的分析,就是说全世界的青少年都在参与足球,因为足球是他们最好的娱乐方式和社交方式,他们可以自由的展现自己。足球活动的方法是游戏和竞赛,竞赛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竞赛可以给很多孩子带来快乐。足球是很好的教育手段,教育手段要丰富多彩,不一定是课堂上的书本教育,更多的还是要注意孩子身体、心灵、生理全方面的健康。

3 发展理念

研究认为校园足球的开展可以将体校训练的运动员通过校方个体校的协商签订合同,让他们可以进入到优秀的学校去上课学习,空余时间还可以去体校训练,同时可以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参与到足球这项活动当中,体教结合,不但可以让运动员从小进行好的素质教育还可以在校园推广竞技体育。现在国家队的队员大多是从体校直接进去的,很少有从各地选拔出来的,所以素质普遍较低,这也导致了中国男足的没落。中国不是没有足球方面的人才只是缺少人发现而已,现在体系正在逐步的完善,校园足球试点城市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足球环境越来越好,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既是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体系的实践,也是体教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益尝试。历经一段时间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尤其在广大基层教育、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批极具天赋的优秀足球少年从校园中脱颖而出,被国家少年队、各中超俱乐部选中。校园足球正为中国足球的腾飞积蓄着力量,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心,支持与参与。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走访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校园足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初步概括,对家长支持、师资培养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体教结合的方式仍然是校园足球推广和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而校园足球联赛体系的合理构建是实现体教结合最佳载体。

关键词:江苏,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发展理念

理念与发展 篇2

仁怀市高大坪小学

姓 名:陈 钊

联系电话:***

作者简介:陈 钊 男,汉族,生于1970年3月11日,大专学历,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仁怀市高大坪小学校长兼学校党支部书记。曾有《重视家长学校工作 形成家校教育活力》、《思想引导 专业引领 彰显校长精彩人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新观念走进课堂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偏旁与部首》《如何抓好学生养成教育》等多篇文章在《贵州教育》、《贵州教育报》、《仁怀教育》上发表,曾有几篇文章在仁怀市小学教研经验交流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有两篇论文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论文征集评审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摘要:校长、领导班子、教师、学生,这是构成学校的主要人文因素。学校的和谐、健康发展,领导、教师、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取决于思路是否清晰,思路又取决于人的理念。作为校长,首先应该有明确的学校管理理念,才能指导自己在学校工作中清晰地引领各个因素健康成长,最终获得学校的蓬勃发展。本文主要从校长的管理理念和学校和谐发展方面展开论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

正文:

“一所学校要持续和谐发展,校长必须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作理论支撑,而且把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工作的核心,贯彻到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愿景,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内化成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才能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造就和谐发展的教师,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这是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第一小学王淑珍校长在《我的教育理念与学校和谐 1 发展》一文中的一段话,我非常赞同,同时,我还觉得,校长还应有明确的管理理念,这是我近十年做校长经历的深切体会。

1994年我在茅台渡口小学开始任校长,那时只知道开校写篇工作计划,上班走在老师们的前头,下班走在大家后面,每周组织老师们听几节课,搞搞教研活动,开展一些文艺活动,周前会上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期末组织考试,上报教学成绩,上交学校工作总结。虽然还得到一些老同志的好评,但自己心里根本没有什么指导学校工作的理念,甚至还没有想到这个词语。2000年,靠着自己的踏实又在茅台三渡小学做了两年校长工作。2002年起任茅台一小校长,在2003年10月有幸参加了第二期全国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1个月,参观了北京市几所著名的小学,聆听了10多位专家的讲座,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进行了比较广泛的交流以后,才深感自己原来太差了,几经思考,取专家们“引导”和“引领”的经典,才明确提出了我自己的校长理念——“思想引导 专业引领”。解释为在思想上引导全校师生向着一定的目标奋斗,在专业上引领老师们向着一定的目标发展。

我跟老师们说:“如果有一天,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时,内心深处能为我是茅台一小的一名老师而感到自豪的时候,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我还跟我们年轻的老师说:“我们要在学校站稳自己的脚跟,树立自己的形象”。„„。靠着这些引导,老师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了。2004年,学校90%的老师在自己集资建房贷款欠帐的背景下再次节衣缩食购买了私人电脑练习打字、制作课件。实在难能可贵,当时我非常感动。

我当然不甘落后,除了购置电脑以外,还订阅了《人民教育》、《贵州教育》、《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加强学习(同时也为教 2 师办公室订购了相关刊物供大家学习)。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只要他们需要我帮忙我都愿意。文章写得不好,但好多老师写经验文章时我们都一起商榷过。

靠着“思想引导 专业引领”的理念,靠着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老师的勤奋工作,学校曾经取得了学生参加遵义市语数“联赛”团体总分在仁怀第一和语文、数学单科成绩第一的好成绩和学校连续几年获得仁怀市教育局表彰为先进集体以及连续三年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德育科研先进集体、仁怀市学校学年度目标考核进步奖第一,排名奖第二等多项优异成绩。遵义县、赤水市曾分别有领导到学校参观。我也写经验文章《浅谈新形势下的学校管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环境》、《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分别获得仁怀市第八、第九届教研经验交流论文评选一等奖,有《重视家长学校工作 形成家校教育活力》在《贵州教育》刊物发表,有德育经验论文《针对学校实际 精心确定课题 强化德育管理 实验有效开展》在仁怀市德育活动课观摩交流会上交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体育、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以“我们是一家”为主题的艺术、教学竞赛等师生、家长联谊活动已经形成惯例。老师们参加优质课评选有获得贵州省一等奖等好名次,获奖和发表论文多篇。

2007年3月至今,我在高大坪小学做校长工作,虽然从具体的一所学校的校长到管理全乡十几所学校的校长,角色有所转变,但我还是奉行“思想引导 专业引领”的学校管理理念,《人民教育》、《贵州教育》、《教学与管理》、《小学校长》、《小学语文教师》等还是我喜欢看的书籍。希望通过自身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引导、引领着全乡学校领导和老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一直反对校长站在高楼里向下看校园,而主张走进教室,走近教师,走进学生。我通过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参加教师会议等形式和老师们就师德师风、教师考核、教研教改等 3 方面进行交流座谈,通过不定期抽查等形式了解教师的理论学习情况和教学工作情况。有时,我还和老师一起探讨教研经验文章(如教学反思、教学周记、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校本课程的编写、课堂教学设计、特殊工作研究等,如周后华的“两基”工作研究,李健的文章,田学远的大课间活动方案,银水、校本部、青峰等学校的校本课程,杨健、饶燕、王东梅、赵坚等老师的课堂教学,青峰小学的校园网站、校本部部分老师的教学反思、值得探讨的问题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促使全体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老师们爱岗敬业、关心学生的形象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我从平时随堂听课中发现了少数教师备课不充分及对学生关注不全面的问题;我也发现,研读教材,研究课堂,研究模式正逐步成为教师探究教学的自觉行为,他们的教学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教学设计有了较大改观,教与学的方式正在逐渐改变。

在2006—2007学年度学校主要工作目标考核中,校本部获得B类学校排名奖第二名和进步奖第二名,坪营小学获得C类学校排名奖第二名和进步奖第二名;2007—2008学年度学校主要工作目标考核,校本部获得B类学校第六名,银水小学获得C类排名奖第一名,坪营小学获得C类排名奖第七名,高大坪小学获得乡镇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综合考核第四名;2008—2009学年度,中心校再次获得乡镇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综合考核第四名,C类学校银水小学、坪营小学分别获得主要工作目标考核第三名和第五名,龙源小学进步奖第三名、排名奖第十二名;D类学校考核名次多数学校排在全市前列。2010年度,中心校获得教科局学校综合工作考核第二名。近几年来,教师辅导学生参加遵义市语数“联赛”获奖、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获市级奖励、参加论文评选获奖、发表文章等若干人次,各学校体育工作、安全工作、整脏治乱工作、远程教育工作、党支部工作、“两基” 4 迎“国检”工作等稳步推进,多次得到检查组领导好评; 2008年中心校远程教育工作获得市考核第一名、安全工作获得在我乡参加市级安全工作现场会领导的好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这几年,我自己也有《思想引导 专业引领 彰显校长精彩人生》在《贵州教育》刊物发表,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新观念走进课堂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贵州教育报》上发表,有《专业引领 思想引导 使教师健康成长》、《校本研训:架构教师成长桥梁》在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论文征集评审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少年司法制度的理念发展与改革 篇3

[关键词]少年司法制度;理念;发展;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 A

一、少年司法制度的法理渊源

(一)从“国王亲权”到“国家保护主义”

在古代,统治者以天子自居,自命为上帝派来主管人类万物生灵和一切事物的主宰,“国王亲权”观念便是产生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国王亲权”观念最直接转化为有关法律制度的内容,是从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开始。公元12、13世纪以后,英国监护法部分地继承了由罗马法发展而来的这种“国王亲权”的观念。到17世纪,英国衡平法院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管辖范围,扩大到了一般的未成年人,特别强调对于那些身心发育不正常的未成年人和孤儿的保护和教养。

资产阶级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各种进步思想的出现以及法学等领域的发展, “国王亲权”的观念逐步被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亲权”观念所取代,特别是在19世纪后,随着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少年法的诞生, “国家亲权”的观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并通过进一步制度化和法制化而发展成为“国家保护主义”。所谓“国家保护主义”是与“国王亲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国家保护主义”的观念中,国家取代了以前国王的地位,强调国家对于未成年人加以保护和教育的责任。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开始对“国家保护主义”的观念提出了疑问,从联合国历届防止犯罪会议的精神来看,开始用“公平对待”青少年的概念来取代以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就体现出这一转变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标志着预防犯罪体系从“消极性的策略”向“积极性的策略”方面转化。

(二)刑法革命

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出现许多社会失控现象,导致青少年犯罪剧增。对青少年犯罪进行预防和控制的传统对策已不适应形势需要,少年犯罪成为西方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制定新的社会政策和刑事政策来对青少年犯罪加以预防、控制和治理。在刑事法学领域,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应运而生,从19世纪中叶开始了著名的刑法改革运动,刑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将刑事古典学派提倡的“报应刑主义”发展成为“社会防卫主义”,主张不按罪行轻重,而按犯罪人的类型和犯罪趋势进行审判,强调刑罚的作用不在于对犯罪行为的报应,而在于预防犯罪。这一观点以及保安处分和不定期刑制度,风靡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实证犯罪学派兴起,许多专家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各个学科领域来研究少年犯罪的原因,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治理青少年犯罪的新方法和新对策,并促使各国政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源自北美继而波及许多欧洲国家的“少年法庭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许多法学家和学者认为,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殊性,应有专门的立法和法庭来处理少年犯罪问题。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客观上对促使少年司法制度的产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三)拯救儿童运动

19世纪末,由美国改革者杰克:素尼首先提出的“拯救儿童运动”蓬勃开展,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少年儿童进行照管,将少年儿童从犯罪的深渊中拯救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儿童权利运动有所发展。1959年专门通过了一个《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到70年代,对儿童权利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作为国际儿童年的1979年,这种认识达到了顶点。改革者们认为:儿童和成年人一样是人而不是财富或别的可以任意凌辱和虐待的对象,他们不仅有权得到社会和父母的良好教育和爱,而且还必须象成年人一样同样做为“人”来对待。

二、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

(一)理念的发展:“双重目的”的矛盾

所谓双重目的的矛盾,即对于违法犯罪少年的处理,既要达到刑事政策的目的;又要达到福利政策或社会政策的目的。既要“恨罪人”,为了保护社会的利益,给予罪犯与其罪行相适应的惩罚;又要“爱罪人”,对青少年加以保护,处理少年犯应以有利于少年犯的矫治和更生为原则。而给予少年犯的与其罪行相适应的惩处则往往不利于对他们的矫治和培养,因此,常常表现出教育、帮助、改造与罪有应得的矛盾,普遍遏制与个别保护的矛盾,保护少年本人与保护社会的矛盾以及立法和司法的矛盾等等。现代各国少年司法制度中一直没有十分成功的经验协调处理好这一问题,一般是在处理少年案件时,采取刑事处分和保护处分相结合,以保护处分为主的措施。无论是从古老的“国王亲权”的理念来看,还是从少年司法制度诞生之初的司法实践来看,少年司法机构在处理少年案件时,都是以一种“父亲”的形象起作用的。这也是当时少年法庭的设计者们所着意塑造的一种形象。因此, “一切为了儿童的利益”、“一切为了儿童的福利”便成为当时少年法庭一切活动的宗旨,少年法一般也是以保护和健康培养青少年为目的,而基本上没有考虑保护社会的利益。随着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人们发现少年法庭对少年犯过于偏袒,其处理过轻甚至纵容了罪犯,少年法庭的司法活动成为促使青少年犯罪增加的一个因素。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普遍强调少年司法制度在保护少年犯的同时,还应强调保护社会的利益。各国的立法和司法者们一直没有协调处理好这双重目的的关系,使得双重目的的矛盾一直成为现代少年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保护主义的绝对优先地位已经在现代少年司法制度中消失了。

(二)少年司法的发展

随着儿童权利运动的发展,与儿童权利有关的问题在少年司法制度中被提了出来,例如,少年是否有权享有成年被告所享有的一切法定权利(辩护权、上诉权、沉默权等等),对于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强加给少年的所谓“保护性处遇”,他是否有权拒绝,在诉讼程序中如何保障这些权利得到实现等等。这些问题在各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中已开始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以美国为例,在50年代末,有关少年法对少年法庭的司法程序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把少年法庭的审判分为审查与量刑两个阶段。在60年代的刑法改革运动中,美国最高法院又对几个少年案件进行了判决,随后,各州的高级法院和上诉法院相继仿照判决了一批少年案件。在实行判例法的美国即相当于通过一些新的少年立法,导致了少年司法制度史上的又一次程序革命。例如,在哥尔特案判决之后,少年法庭在审理有关少年刑事案件时必须:(1)书面通知被告指控的内容;(2)给予被告得到律师帮助的权利;(3)给予被告与证人对质并询问证人的权利;(4)给予被告不承认自己有罪的权利。从此,在少年法庭就出现了辩护律师和公诉人,證据制度和上诉制

度也逐渐不同程度地在少年法庭开始适用,少年司法制度开始逐渐向成年人司法制度接近。

(三)少年司法实践的发展:三种模式

世界各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司法模式”、“福利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或者还可以分出一种介于前两者的“中间模式”。一般说来,美国、原西德、法国、加拿大、日本以及其他实行少年法庭制度的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模式属于“司法模式”。而“福利模式”的少年司法制度,主要指的是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原苏联和东欧一些不实行少年法庭制度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现在国家的性质有所改变,但这些国家特别是在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时的少年司法制度有其独特的特点,与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有较深的渊源和许多相似之处,从其处理少年案件专门机构所管辖范围和处理程序来看,与“福利模式”的少年司法制度有相似之处,但是,这类机构处理少年案件的目的在于健康培养青少年,使之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而不仅仅强调促进青少年的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这点与“福利模式”的少年司法制度又有所区别,因此,本文为了论述的完整性,仍称这类模式的少年司法制度为“社会主义模式”。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改变以后,其少年司法制度有向司法模式靠拢的趋向。

三、比较研究

(一)社会主义国家少年司法体系的特点

综观我国和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模式”的少年司法制度有以下几个特征:(1)强调国家对青少年的全面培养教育以及国家、社会各行各业在培养教育青少年和预防、治理青少年犯罪中的责任。(2)一般没有制定专门的青少年刑事法规,审理青少年案件时适用法律以有关刑事法规为主,其他法规为辅共同加以规定。(3)处理有关少年案件的专门机构非刑事性特点比较突出,采取的处理措施一般是非刑事性措施,而少年刑事案件一般由普通法院进行审理。(4)少年司法机构的体系性比较突出,预防、控制和治理青少年犯罪强调社会各部门的综合作用,强调各种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

(二)刑事司法比较

相类似之处:(1)在产生的历史背景方面:a,都是由于青少年犯罪问题发展到比较严重阶段的产物;b,少年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c,改革的产物;d,不同程度都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e,强调青少年犯罪及其治理的特殊性;(2)设置专门的审理机构;(3)简化诉讼程序;(4)在审理和处罚安置方面,坚持以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身心正常发育为原则。

不同之处:(1)在适用法律方面:西方国家少年法庭适用专门的《少年法庭法》,而我国的少年犯合议庭适用的是有关刑事法规;(2)在管辖范围方面,西方国家少年法庭的管辖不仅包括法定刑事责任年龄的“犯法的少年儿童”,而且还包括无人抚养和被遗弃的少年儿童。而我国现在的少年犯合议庭仅管辖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轻微刑事案件,其管辖年龄仅包括14周岁至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3)在刑罚方法和处置措施方面,西方国家少年法庭可采用刑事的和非刑事的两种措施,而我国目前的少年犯合议庭所能采取的措施仅限于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罚方法或有关刑事措施。

(三)处遇类型比较

在处理少年案件时,我国有关少年司法机构可采取的非刑事性措施有: (1)警告;(2)罚款;(3)短期拘留;(4)训诫;(5)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6)送工读学校;(7)收容教养;(8)劳动教养;(9)帮教措施;(10)行政处分;(11)其他。有关刑事司法机构可采取的措施有:(1)无罪释放;(2)不起诉;(3)免予起诉;(4)定罪不判刑;(5)缓刑;(6)管制;(7)拘役;(8)有期徒刑;(9)剥夺政治权利。另外,根据刑法规定,还可采取罚金、没收财产、无期徒刑和死缓等刑罚措施,但在司法实践中对少年犯很少采用。

国外少年司法机构在处理少年案件时,一般可采取的非刑事性措施有: (1)释放;(2)警告;(3)责令父母或监护人严加管教;(4)提出强制性义务;(5)将少年安置在寄养家庭;(6)送交居住性处遇中心;(7)照管、监管或监护;(8)送交医疗机构;(9)罚款、赔偿或补偿;(10)送交有关福利机构;(11)社区服务;(12)送交训练学校或教养院之类的机构;(13)短期拘留或少年禁闭等等。

在处理少年刑事案件时,特别是处理大年龄层次的少年严重刑事案件时,国外一般也是根据各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刑罚类型。此外,少年法庭之类的机构还采取一些富有特色的措施,例如:(1)缓刑考验期;(2)定罪不判刑的考验期;(3)延期判决;(4)不定期刑;(5)准惩性措施等等。象这类刑事性质的措施,在我国的少年刑事司法体系中是很少见甚至没有,并值得借鉴参考的。另外,我国在处理少年案件时所采取的一些刑事性质的措施,例如缓刑、定罪不判刑、免予起诉、管制等等,与国外所采取的有关措施也有相类似之处,但其主要区别是:国外的这些措施一般规定在专门的少年法中,仅适用于少年犯,而我国则在有关刑事法规中加以规定,不仅适用于少年犯,而且适用于成年犯,甚至侧重于适用成年犯。

在非刑事性处遇方面,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一些比较完善的制度,例如“寄养制度”、“委托人制度”、“监护照管制度”、“居住性处遇中心制度”等等,有关内容虽然在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中也有,例如我国的帮教制度,其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比较而言,这些内容在制度化和系统化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同时,还应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补充和充实有关内容。另外,国外的有关处遇内容,例如: “向公私机构买服务”、“判决后的继续管辖”、 “累进处遇”和“消除刑事污点”制度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参考的。

四、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改革探析

(一)建立体系

立法体系。要加强有关治理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法制建设,首先必须有法可依。我国在过去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又正在开始司法改革,各方面的时机已经比较成熟。即使暂时还不能系统地制定有关专门的青少年法规,也可以考虑将现行法律法令中有关青少年的规定系统的加以汇编整理,以法规汇编或法典编纂的立法形式对有关青少年的内容加以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同时,一旦条件成熟即着手有关青少年专门法规的立法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法律解释的角度,以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等形式对法律内容加以充实。

少年司法机构体系。为了建立我国的少年司法机构体系,目前应当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全面总结各地建立少年司法机构的经验并继续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立少年司法机构的试点工作,同时,注意以理论指导实践,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并可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2)加强少年司法机构组织法方面的立法工作;(3)应当建立专门的少年法庭。

(二)在建立健全少年司法制度中应坚持的几个原则

应当坚持“相称原则”。所谓“相称原则”,这与传统刑法意义上的“罪刑相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即在决定对少年犯采取什么处遇时,既要坚持有利于对青少年的健康培养,又要注意对他所采取处遇的处罚程度与他的违法犯罪行为相适应。

应当坚持处遇的多样化、社会化和刑罚从宽的原则。尽量使被矫治的少年不要脱离社会。对于判处机构性惩罚的少年犯,应与成年犯分管分押,采取不定期刑和假释从宽等措施,注意对少年进行社会、职业技术和文化教育。无论少年犯任何罪行,都不应对他判处死刑,对剥夺自由、监内拘禁和自由刑等也应当严格限制,量刑应当从宽。

(三)健全和完善处理少年案件的具体立法内容

调查。其中包括阅卷调查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指负责审理少年案件的审判人员,为了教育、感化和挽救少年犯,进一步找出少年的犯罪原因,从而到少年生活和学习的街道、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调查了解与少年有关的情况。

审理。在审理形式方面,注意采取适合少年犯的诉讼程序,以启发式、疏导式的教育方式为主要形式;在审理内容方面,注意选择“感化点”。

低碳理念与城市发展 篇4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面对文明生存的最大挑战。自《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诞生以至2009年哥本哈根峰会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行动,全面控制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给社会、环境、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增建筑物最多的国家,新增建筑面积达20×108 m2/a,消耗的水泥和钢材占全世界的40%。通常,中国建筑物的平均寿命却只有25 a~30 a。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与环境威胁。

1 城市低碳的理念

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GDP增长跟CO2排放脱钩的1种经济模式[1],其指的是在经济增长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以高能源效率产出,推动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包含三方面内容,即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逐渐脱钩,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实现低碳生存[2]。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CO2显著降低的经济[3]。

可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零碳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变革,也是“碳足迹”“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产生的源头。

1.2 低碳城市的特点

要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及CO2排放脱钩,包括3个方面的经济活动,a) 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的能源;b) 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大幅度地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工业能效、建筑能效和交通能效等;c) 在经济过程的出口环节,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增加地球的绿色面积,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CO2,即所谓碳汇[1]。

仇保兴[4]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有着独特的优势,即城市发展转型伴随着工业化,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正处于城镇化的高潮期,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文明理念有益于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正在推行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发展形态为低碳生态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地形复杂、国土辽阔的特点决定了低碳生态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必须走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创新城市发展模式能够深化国际合作;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必然是社会和谐、充分体现社会公正、能够保证全社会持续进步的城市。

1.3 低碳城市的发展

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研究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确定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任务,遵循城市功能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要求,合理发展城市工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完善规划指标体系,推行规划环境评价,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构建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推广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推进体制创新,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改革城市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变更和优化城市政府职能,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当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实现碳排放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的目标、城市内部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降低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需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低碳城市必须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科学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5]。

2 需要借鉴的国外经验

2.1 区域性示范经验

目前,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如,英国伦敦制订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了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日本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充分利用余热等;德国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发展微型发电等;丹麦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西班牙巴塞罗那规定所有新的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由于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尚无公认的低碳城市。

国外低碳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如,美国政府发展清洁煤,目标是充分利用技术进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排放。目前,美国电力生产的50%来自煤炭,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7%。为了更加环保地、高效地利用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自2001年以来,美国政府已投入22×108美元,用于将先进的清洁煤技术,从研发阶段向示范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推进。政府通过“煤研究计划”支持能源部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如,开发创新型污染控制技术、煤气化技术、先进燃烧系统、汽轮机及碳收集封存技术等。“清洁煤发电计划”主要支持企业与政府建立伙伴计划,共同建设示范型清洁煤发电厂,对具有市场化前景的先进技术进行示范验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对经过示范验证可行的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通过税收补贴使新技术的生产成本具有市场竞争力。随着旧电厂逐步退役,美国决定逐步提高新建电厂的低碳标准,推动高效清洁煤炭技术的商业化,加速下一代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示范,计划在2012年建成世界上第一个零排放煤炭发电厂。

2.2 通过生态链构建循环经济

参照自然界的生物链概念,发展低碳城市形态,使得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低碳概念下得到启示和研发。

国际上的生态补偿方法,消减全球变暖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如,美国政府实施荒漠化防治计划的“保护性储备计划”,采用了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德国政府采用“横向转移”的生态补偿机制,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荷兰政府为保护环境设计了包括燃料税、噪声税、垃圾税、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地下水税、汽车特别税、石油产品税以及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的消费税等等。

美国Ayres等人提出工业代谢的概念,指出建筑业生态系统中,同样存在着多种资源,通过类似于食物链的生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既是一条能量转化链,又是一条物质传递链。

3 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思路

3.1 注重技术创新与利用

注重城市整体设计策略、气候与被动式设计以及交通方式的革新,突破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一切以碳减排和生态性为准则,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建筑高度和城市农业实现“低碳城乡一体化”的集成系统,实行低碳出行方式。

3.2 摆脱“碳锁定”的困境

逐渐摆脱“碳锁定”过程,解除碳锁定和发展低碳经济,把低碳技术的选择、扩散和成长作为社会的主导技术,发展低碳经济。

借鉴国际经验,多层面设计推进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优化能源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等。

3.3 实现发展与低碳的统一

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要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符合城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4 结语

发展低碳城市形态面临多样化的挑战,其中,发展模式和结构调整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巨大压力的关键,借鉴国际经验、挖掘中国内涵,应是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渐进式道路。

摘要:叙述了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城市的特点及国际的区域性示范经验,指出,参照自然界的生物链概念来发展低碳城市形态,提出,注重技术创新与利用、摆脱“碳锁定”的困境、提出中国城市低碳化发展思路。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储大建.讲低碳也讲经济[ED/OL].[2010-04-14].http://news.sina.com.cn/c/2010-04-14/160620073819.shtml.

[2]单宝.日本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及启示[J].科学.经济.社会,2008,26(2):79-82.

[3]梁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经济引领未来可持续发展[ED/OL].[2008-12-09].http://env.people.com.cn/GB/8484175.html.

[4]仇保兴.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ED/OL].[2009-12-04].http://www.cntheory.com/news/Gsftgdfw/2009/124/091241051479E8FCHE96GI HDAEJG3H4.html.

理念与发展 篇5

良好的社会离不开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学校,良好的学校离不开良好的校长。一个好的学校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校长,校长的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下面我结合我校的实际,对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谈谈我的粗浅思考。

一、更新教育管理理念

教育管理理念是校长对教育的地位、作用、过程、方法、内容、评价等方面的理性认识。新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挑战需要校长有全新的管理内涵。

1、教育管理理念影响着校长的管理行为

校长的任何管理行为都受到观念的制约,表现在对教师和学生的期望中,也表现在对教师和学生的态度、行为、方法和评价上。现代的校长在对教师管理上应该定位在人性管理上,自下而上的方法上。创造和谐的氛围,对教师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欣赏,给教师创造展示个性空间的平台。

(一)思想激励:校长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学会运用语言、行为、目标、榜样、民主、荣誉、信任、情感等因素的激励,去做好教师的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来激励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

(二)工作激励: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针对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断层,业务水平欠佳的状况,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实行教学循环制,建立岗位责任制,形成竞争机制,使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面临同样的机会、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责任、同样的报酬,强化责任感,使每个教师在竞争中增长才干,在岗位上提高素质。二是开展教学评价,创建良好的健康的教学环境,引导教师树立起主体意识,开发教师的心理潜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使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能坚持自我调节,自我达标,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评价激励:评价做到全方位、全内容、全过程、全层面,教师建立了成功记录袋,学校出台了全面系统的管理与教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有指标、有要求、有创新。

2、教育管理观念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

校长应该是新课程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引领者,校长要成为复合型的,必须从学习——实践——积累——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来精炼自我、成长自我、创新自我。对自己的岗位能力要树立高标:驾驭学生、驾驭教材、口语表达、手段操作、知识延伸、课堂艺术 等。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校长要成为汹涌奔腾的大海,再流入源源不断的小溪,小溪再穿过平原流入江河激起千层波浪,这才是校长的感动。

校长要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学动态,说好普通话,作好示范课,教学有思路,讲座有思想。同时要积极引领教师具备10种能力(语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法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反思能力、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指导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能力型的方向转变.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兴趣。为适应新课改工作的需要,首先:

(1)指导教导处在坚持抓好教学常规的管理的同时,逐步发挥教导处“导”的功能,利用常规的教学问卷调查、教学日志的功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并以恰当的方式反馈给相关的教师,为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尽应有的作用。

(2)加强常规教学管理,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倡导集体备课,提高业务。注重教师平时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考核相结合,抽考和统考相结合。教师的教学成绩纳入对教师的年终考核,修改和完善考核方案,使之更为公平合理,逐步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较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估办法。教务处从抓课堂教学秩序入手,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在教学中,注重抓好一、二年级的基础教学等举措狠教学工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明确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课堂的唯一资源,让教师指导学生会学,培养学生五个会:“会观察、会思考、会表达、会动手、会总结”。

(3)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狠抓教师业务的提高。为了博采众长,我们实行每周一次精品课课,选择年青教师上教学研讨课,领导和同年组教师参加听课、评课,引导教师拓展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另外,教导处组织教师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分析教学的成败及原因,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教育管理观念影响着校长的创新发展

人类天赋才能超越了万物,是因为人类有了创造力,于是万物皆为人所用,人被称为“万物之灵”。21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创新也是我们做校长的历史责任,校长要实现管理创新,形成管理特色,同时指导教师知识创新,教法创新;也要培养学生要创新思维,对学生从小以“小发明”和“小创造”开始。

二、更新校长教育管理方法

在学校工作中,严格的管理方法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如何使学校形成规章严肃、人情温馨、个人心情舒畅、整体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从而达到治教、治学、治校的最终目的,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应把人文化和制度化有机地融合起来。人文化管理充满魅力,它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人们的需要,使每位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又成为连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的情感纽带。

1、管理人性化

校长在管理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施人性化管理有利于教师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教师创造地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这本身就是校长的影响力、同化力、和感召力,同时也是校长的人格魅力。

高度重视以情治校,以情待人是领导的艺术,做到这一点学校就有了凝聚力,要用严格的眼光看待自己,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教师同研究;以同事者的身份和教师探讨;以学习者的身份和教师共求知;以伙伴的身份和教师同命运。校长和教师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做到以情动人,以诚感人,以信取人,和教师融为一体。关心师生,把教师家的事情当作自己事情,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

2、管理服务化

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越来越为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尤其对于在新课程改革中成长的校长,这一理念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的改革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关注学生的快乐成长与情感。尊重人格,关注人性,感情和精神的柔性管理是最成功的管理方式。首先,校长要把服务意识放在首位,一切从师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管理服务,另外,把创造的权利给师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其次,校长也要服务于家长和社会,积极吸纳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提出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3、管理科学化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管理和决策的中心,校长除了应具备品德、才能、知识等基本素养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学校科学化管理的素养。这是因为校长的自信与追求、探索与创造、魄力与魅力、爱心与奉献、廉洁与公正等心里素养决定着能否科学的管理好一所学校。

4、管理和谐化

和谐是取向、是动力、是财富,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心灵碰撞,只有和谐才能体现群体智慧,有了群体力量是走向成功的平台。校长能够和班子成员、教师密切合作,并要做 到任人唯贤,有才有德提拔使用,有德无才培训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树立身边的榜样,做到以老带新,以能带弱,整体提高的和谐办法。

成功校长都不是单纯靠权力领导和管理学校,主要是依靠以人为本的管理特点。校长的核心作用是靠他的办学思想体现的,不是单纯靠权力。我们的工作不能仅仅按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去做。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规矩,不要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跟在思想后面的。有的校长经常说他的权力不够,权力太小,我们固然需要权力,当权力不足的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发挥我们的作用了吗?学校的成就、质量、荣誉、效益都是全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校长要尊重、理解、信任、帮助每个人,学校发展和老师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校长应该是一名教育家,要有正确的并体现自己风格的教育思想,使自己的学校有所发展,办出特色。要有敬业精神、乐业态度、专业水平。要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5、管理制度化

俗话说:“立规矩,成方圆“,为了达到“以法治校”、“以德治教”的目的,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让广大教职员工自始至终参与全过程,自然而然地就会理解、支持、拥护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度的确定是以人为本,人性化为出发点,我们制定的制度涵盖了学校管理的全方面、全内容,包括班子成员、库室管理人员、教学人员,除了制定的制度职责以外我们还制定了完整的教师工作考核细则,细则包括了教师的考勤、考绩、工作量、各类竞赛、荣誉、承担课题教研、常规工作(备课、写案、记录、反思、班级管理、卫生、安全)等全面系统的规范管理层面。制度与细则的制定以激励为主,而且加大投入,奖优罚懒,多劳多得,体现公平,体现竞争,体现创新。

6、学习终身化

学习决定着理念,理念决定着思路,思路决定着出路,出路决定着发展,校长自身和指导教师要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生命需要阳光,生存需要学习,不学习会今天一步之隔明天会万丈之遥,人大脑输入的信息有效期是三年。我们要求教师要精读一本书,精学一个人,精做一件事。

理念与发展 篇6

当代中国在国内、国际上积极倡导和谐的理念。改革开放20几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再次吸引世界的目光。世界各国更加关注中国,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的孔子学院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数学的理念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体系,是一件十分重要而颇具意义的工作。

1. 中国传统数学理念的成因简述

1.1 “机械化”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理念

我国古代数学是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中产生并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所以,“经世致用”是数学教育指导思想的核心,突出数学的实用性。大禹治水,规矩不离左右,天文历算相辅而行;《周易》的阴阳取法于数的奇偶;“筮法”是随机取样的数的组合。田赋商贸,百工各业,都需要计算。《周礼》载有“九数”,《考工记》随处都有计算问题。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孔子以数学教育作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墨经》中的数学思想和内容别具一格。数学教育既包含于青少年启蒙教育之中,也依存于各行各业的有关计算问题之内。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教育相当发达,而且独具特色,开创了以筹算为工具、以计算为中心、以应用为方向的算法体系,屹立于世界的东方。[1]

曾获得首届国家科技大奖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我国古代数学的精髓是一种机械化的思想,一种机械化的方法,……。”[2]

1.2 “机械化”数学理念的成因探析

1.2.1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观念来谈

专家们研究认为:哲学是对人生根本问题、人的自我理解问题的根本思考与回应。哲学是对生命根本问题的引导。[3]

实践哲学的取向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进路,因此,中国传统数学研究与教育的“机械化”(或“算化法”)的特征就必然会呈现出来。

1.2.2 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来谈

“天地之大德曰生”(《系辞下》),“一阴一阳谓之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系辞上》),这三个命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

西方文化以“技术模式”为导向,“技术模式”立足于造。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模式”为导向,“生命模式”立足于“生”。这两种思想模式在看待世界的出发点上的分歧,就派生出一系列文化观念上的分歧。[4]于是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在数学研究与教育的领域中,就出现了“公理化”与“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区别。

1.2.3 從中国人擅长的思维模式来谈

2002年,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社会学家,曾经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尼斯贝特教授,曾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试验,给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结论:东方人重视背景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西方人聚焦于具体物体而忽略与背景的联系。用简短的话概括:“西方人见木,东方人见森”,东西方的思维方式是如此迥异,反映在数学研究与教学方面,历史上中国人长于算术(计算)而几何偏弱,而欧几里德时代的希腊人却相反。[5] 

2 “机械化”思维模式对当代数学教育的启示

2.1 “机械化”方法适应于现时代的要求与状况

吴文俊先生曾经指出:“如果公理化是导源于希腊欧几里德的西方数学的主要思想,我们中国的数学注重的‘着眼点’就完全不一样。我用一个名称,叫‘机械化’。‘机械化’这个词过去是没有的,但现在它有特别的含义。现在是所谓‘第三次浪潮’,是计算机、信息时代。……,(机械化的理念)正好符合于现时代的要求和状况。因此,我觉得对中国古代的数学要特别加以重视。”[6]

2.2 高中新课程中重视“机械化”(即“算法”)方法的教学

2003年部颁的高中新课标中,将“算法初步”作为全新的内容列入,安排12课时。《课标》中明确指出:“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算法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7]譬如,我国古代《算经十书》之一,隋朝时期数学著作《孙子算法》中提出“物不知其数”问题(又称为“孙子问题”或“中国剩余定理”)后,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对此加以推广,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算法,叫“大衍求一术”。这种解法后来传入欧洲,欧洲学者发现此解法和高斯的解法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比高斯早了500多年。

2.3 当代我国数学教育中要重视发扬中国特色

2006年9月,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发布了一份报告《课程焦点:追求一致》。这份文件中使用的“quick recall”(快速回忆),“fluency with operation”(流利计算)的词汇,在我国数学教育的话语中正在逐渐淡出。[8]

2003年,张奠宙先生曾撰文呼吁:要“多多关注教育的中国特色”,他说:“‘拿来主主义’,必须放出脑髓去拿。拿来,决不能以否定自己为出发点。教育创新决不能靠引进外国的教育理论来完成。相反,真正的创新必定会突出本民族的特点。‘上通学科,下达课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借鉴国外,走向世界’。只有真正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建设好,方显英雄本色。我们的责任,是拿出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到国际上去一较短长。”[9]

因此,“中国的优秀数学教育传统——掌握‘双基’、记忆公式、背诵九九表、快速运算”,[10]完全应该在新时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马忠林主编《数学教育史》(新版),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P20。

[2][6] 《吴文俊论数学机械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P204。

[3] 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导论。[4] 成复旺著《走向自然生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1、P25。

[5] [美]理查德·尼斯贝特著,李秀霞译《思维的版图》,中信出版社,封2、3。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24-25。[8][10] 张奠宙、赵小平,“我们正在丢弃的,美国却要拾起来”,《数学教学》2006年第11期。

发展素食文化产业与理念 篇7

那么何谓素食?素食是相对于肉食而言的,素食的本质,就是人类不以动物的生命作为食品加工的原材料,而是指完全以植物类为原料制作的食品。一般有蔬菜、水果和豆制品类。而严格意义上的素食,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还要求忌蒜、葱、兴、渠、韭、薤(五辛)。

素食文化与素食相伴相生,从人类掌握素食的烹制方法,开始素食之时便有了素食文化,宣传素食的意义与方法的文化就是素食文化,其概念的外延非常之广。众多的素食主义者就代表了素食文化中的一部分,而根据素食主义者吃素的程度或者范围的不一素食者又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绝对素食者、半素食者、蛋奶素食者、奶素食者、蛋素食者。这些不同类型的素食主义者都有着各自的人生信念、宗教信仰、营养学观点,对应的生活起居等所形成的素食者的素食文化。此外还有时下盛的素菜烹饪文化、素食养生文化、素食生态文化等。

我国的素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在唐宋之际才开始形成一个体系,唐朝时,武则天强制推行素食运动。宋代,开始出现素食馆。佛教的传入,对我国素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大范围普及的作用,但是,最早的素食文化却不是发轫于佛教。相传成汤灭夏于乙卯日,武王灭商于甲子日,之后的历代王朝,以史为鉴,为避免重蹈覆辙,便在这些日子施行斋戒。

1908 年,国际素食联盟成立,每年的3 月20 日为“国际无肉日”。纵观素食文化的传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展深深得益于世界宗教,得益于欧洲贵族对素食者的尊崇,更得益于精英人物的倡导,如苏格拉底、但丁、雪莱等等。在我国,现代研究孙中山遗教的人,大多忽视了中华民国国父对素食的推崇备至:“中国全国皆素食,已习惯为常,而不待争者之提倡矣。”这句话如今读起来,值得我们去深思、反省人类的本初。在大多数人看来,中国国民人均肉食消费量的迅速增长似乎表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事实上,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不啻于是灭顶之灾。

美国自1830 年起就开始流行素食,素食运动也颇具规模,这可追溯到最早的移民,甚至是美洲的原住民。我国的素食文化历史绵长,但主要是包含在宗教与饮食文化中,在近年来,人们才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自己,关注其他生命以及自身的生活环境。

不可否认,生态危机的问题亟待解决,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在经济、科技、政府层面上,都可以得到基本保证。关键点在于如何让人们自觉地树立一种生态文明的意识,一颗生态慈悲的心,让“素”不仅仅体现在“嘴”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将素食文化中所包含的一些优秀的我国古代的文化灵活运用在现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增强华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生命活力。

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形成有关素食文化的理念,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便是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最广泛的组织形式。因此,应重视学校教育对于素食文化理念的形成、发展、巩固、宣扬与开拓创新的作用。

我国素食者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其中原因就有对于素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宣传力度不够,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未受重视。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将生态文明教育剔除。仅有的一些生态文明教育也只是注重形式,在实际中难以推行。儿童的启蒙教育与早期教育在后期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在早期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只是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启蒙教育。面对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势,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应该被独立出来,纳入到个人全面发展的体系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国家这一科学思想的指导和政府切实贯彻实施之下,学校教育的确很好地做到了这点,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了人的需要……可是人们却忘了,生态环境才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实体,相对于宇宙来说,人类就如同“坐井观天”故事里的“青蛙”。离开了适合我们繁衍生息生态环境,我们又该如何存在?难道在地球之外真有一个“新地球”?在宏观的角度上,我们倡导的是一种生态素食文化。自觉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首先要怀有一颗生态慈悲的心,学校教育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力武器,彼时,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得到改善,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吃素也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学校教育为何能成为素食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呢?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也会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教育具有生态功能,现代学校教育要承担起生态教育的重任,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教育功能;教育具有文化功能,学校教育因其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专门的场所、集中的时间、精选的内容与适宜的方法等特点,从古至今,一直承担着文化传递的功能。发扬素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说在学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偏向了社会本位论,否定个人价值,生态素食文化追求的是整个生态圈的和谐统一,即素食文化理念里所包含的“和”的思想精髓。

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实践与素食文化理念有机的统一,现从学校、社会等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具体实施的办法:(1)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上的各种教育统一起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重视早期教育中素食习惯的养成,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2)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加以推行,而不是流于形式,明确课程改革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借助于课程改革的大潮流来传播素食文化并发展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如果在中小学阶段的试行能取得一定成效,则可以继续推广到高等教育。(3)在传统的旅游产品中加入素食文化的绿色元素,开发一系列的新型,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以体验式旅游、医疗旅游、生态旅游为主要形式。鼓励大学生投入到与素食文化相关的创新项目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一名素食主义者;如荷兰的大学生用腐烂的水果代替了用动物制成的皮革,未来如果能做到足够结实,就可以用来制作手提包、车座和其他产品。(4)学校教育还应重视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学习;学习古代的思想可以修养身心,古时的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活动也会有一定的启发,也有助于理解素食文化,将食素的观念深深植根在头脑里。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校,它的教育不会缺少对古代文献典章的重视。(5)学校成立素食文化协会,负责素食文化的宣传普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定期组织素食文化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活动等;素食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方兴未艾,主要是一群青年人的运动,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可以通过素食文化协会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人。自2000 年北京大学素食文化协会成立以来,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也都陆续成立了倡导素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学生社团。(6)学校集中力量培养一批能够深入研究素食文化,热心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素食背景下包含的素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人们品味、挖掘。教师是年轻一代的培育者,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在宏观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延续并发展了人类。我国目前关于素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着力于素食文化层面的学术研究仍比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也不够精辟、深入,关于素食文化的研究人员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都还处在初级阶段。

素食并非苦行,在佛道看来,口味变淡说明人的修为在进步,是一种高尚的修行。又由于生活水平大为改善使得我们习惯了肉食的口感,很多人基本上都是“一日不可无肉矣”。忽然从吃肉转变为素食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个非常严酷的考验。在现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之下,生态环境问题变得非常棘手,事实也告诉我们,仅仅依靠科技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但是如果我们愿意调整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许多生态问题的解决却相当容易。我们可以先开始行动哪怕是一小步,如,一周有一天全素;素食就是首先要从嘴上做到生态环保。如同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生命发展始终,素食文化里蕴含的生态文明教育观也需要我们去长期践行。

最后,引用一位法国素食大厨Yves的话“: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因为选择素食而丢了性命,然而工业化以及牛肉、猪肉的消耗,却给不计其数的人类和动物带来了死亡。”

摘要:素食文化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不可阻挡的“vegan”新潮流,时尚达人争相为自己贴上素食的新标签。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体系的大背景下,素食文化不免显得过“热”,浮躁化,素食文化应是安静而有力量的文化,但很多的素食者都是为了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调理自身的机体,甚至有人只是单纯地为了获得“素食者”这一名号。出于此类目的食素,更多的是关注人自身的利益,与生态环境很少联系,应归为人本素食文化范畴,如果从佛教生态素食观点来认识评价,这样的吃素不是正确的吃素,是一种邪行。实际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很多人对于素食之下所包含的理念(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精神)鲜有了解,更谈不上在生活中去实践了。不能为吃素而吃素,基于此,立足于探讨素食之下所蕴藏的文化,并与当今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生态文明教育相联系,以求使素食文化与我国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用教育的手段来实现素食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使吃素成为人们生活自然而然一部分,而不再是“坚持”吃素。

关键词:素食文化,学校教育,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郭岩.黑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黄葵.地球生态哲学[EB/OL].新浪博客,2007-06-04.

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理念研究 篇8

人类进步的过程中, 为了满足生活的需求, 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 人们建造了赖以生存的栖息之所———建筑。建筑起初仅仅是简单的住所。在历史的长河中, 文明与技术不断发展, 建筑也发生着变化, 经历了多次变革, 创造了建筑文明。随着建筑工业化、科技发达的现代, 建筑技术飞速发展, 趋于成熟, 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在另一方面, 环境却在日益恶化, 污染严重, 给自然带来了威胁。这些状况与建筑有着密切关系。不能安于现状的良知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在这种时候, 如何能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大限度节约资源, 并为人们提供适合的使用空间, 建筑“绿色化”, 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逐渐被人们重视。实现绿色建筑的理念也随之诞生。

1 绿色建筑历史

自20世纪60年代, 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将生态学与建筑学相联系, 首次提出绿色建筑概念。随之, 世界众多有识之士开展了多方面研究与探索, 为绿色建筑体系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 建筑师探索与创造了许多有关“绿色”的建筑,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绿色建筑”也在时代的推动下, 不断地成熟化、系统化、完善化。

现如今, 不同地区逐渐开始推出自己的绿色建筑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 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主流。

2 绿色建筑类型

绿色建筑有节能建筑、环保建筑、生态建筑三大类提法, 其中每种建筑类型各有侧重点, 也体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1) 节能建筑:低能耗建筑。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满足室内环境质量的条件下, 一方面是节约资源, 节能节水节材。另一方面是开发利用, 高性能高品质, 可充分回收利用。特征:a.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差异、生活习俗、建筑形式等方面的差别;b.随着时间的不同, 建筑能耗会有一定的变化;c.节能建筑造价不宜过高, 否则即是本末倒置。

2) 环保建筑:使用环保材料, 保护环境, 减少环境污染, 充分利用自然光源以及通风。

3) 生态建筑:将建筑与周边环境视为整体系统, 综合利用资源, 循环利用, 犹如一个生命系统。总的来说, 节能建筑是通过节能材料的应用, 先进技术的使用, 合理设计的调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环保建筑是使用环保材料与环保涂料达到对环境减少破坏的目的, 保证相对合理的循环。而生态建筑, 则是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 使之符合人类居住, 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类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 尽可能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作。

3 环境布局

绿色建筑的布局可大致分为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1) 室内环境。日光照明:合理的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阳光, 使得每一个房间满足充足的日照要求。温度:考虑地域、气候的不同, 使用合适的方式。噪声:舒适的声环境可有利于身心健康, 合理的功能分区, 可以减少噪声的干扰。

2) 室外环境。环境绿化:绿色建筑的环境, 既包括自然环境, 也包括人工环境, 考虑文化、地域、气候的不同, 使用合适的绿化手法, 将建筑与周围环境整体和谐化、自然化。自然通风:根据地域、气候等因素, 利用自然风向, 保证适宜的室内环境。其次, 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气候, 不同的文化, 对于环境的要求与处理手法也不尽相同。各区域要按照人文、生态、资源特点进行编制。深入挖掘, 突出人文特色。以人为本, 尊重民俗, 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文化、历史文化等, 赋予人文景观特色和民俗特点, 赋予建筑生气与灵魂。要因地制宜, 突出生态特色,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保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共建、共有、共享的生态系统。依托优势, 突出资源特色。根据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 合理利用当地资源, 围绕资源开发利用, 打造资源特色。

4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评定体系是推进绿色建筑的主要措施, 具有法规性、规范性的特点, 是用于控制建筑物建造、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准则。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1) 节地与室外环境:包括节约建筑场地, 降低环境负荷, 绿化, 交通设施。

2) 节能与能源利用:包括降低建筑能耗, 提高用能效率, 使用可再生能源。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包括节水规划, 提高用水效率, 污水综合利用。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包括节材, 使用绿色建材。

5) 室内环境质量:包括热环境, 光环境, 声环境, 室内空气品质。

6) 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包括智能化系统, 资源管理, 改造利用, 环境管理体系。

绿色建筑评定的涵义是对建筑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绿色要素的综合评价。研究绿色评定体系, 以明确评定涵义为基础, 掌握依据为要点, 拓展评定要素为中心, 认识评定作用, 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5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 即可持续发展建筑, 涉及环境生态, 资源, 建筑三大体系, 是一种以生态学的方式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的构筑物。其设计要满足节约能源、节约资源, 充分利用资源, 回归自然,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与环境和谐统一。

建筑不应该千篇一律, 而是在绿色的理论之下, 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根据地域性、气候性的差异, 设计合理的布局, 充分利用自然光源, 自然通风, 使得绿色建筑能源消耗少;在绿色建筑建造过程中, 合理使用资源, 节约资源, 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与周围环境要相融相生, 尽可能不破坏生态环境,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 互补互融, 创造舒适健康的自然环境。

绿色建筑理念是绿色建筑的灵魂, 理念决定人的思想行为。在正确的思想领导下, 才能推动绿色建筑。就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的真理, 意识决定行为, 行为是意识的表现;理念是具有引导性, 引导着某一方面的前进与发展。所以, 绿色建筑理念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结语

绿色建筑的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体现绿色生态平衡理念, 实现建筑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率循环、建筑功能灵活多样、人居健康舒适的目标, 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保障社会的发展。

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 从“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建设模式, 转变为“高效益、高效率、低能耗、环保型”推进绿色建筑事业快速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绿色建筑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与发展的经验, 应参考先进的做法, 并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自然环境的不同,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这样才能更具有时代感, 科学性和可行性。

区域、人文、自然特点是研究绿色建筑发展的重点, 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 注重结合区域、人文、自然特点, 传承并弘扬千百年来聚积的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合理使用民族独有的“背景观野”, 有利于推行生态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应敏, 张伟.绿色智能建筑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李百战.绿色建筑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3]蔡军.民族地区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研究——以攀西地区优势特色农业资源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 2010 (12) :129-130.

[4]朱国庆, 郜华.浅析绿色建筑在旧建筑改造的应用[J].城市建筑, 2013 (16) :77-78.

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 篇9

关键词:智慧城市理念,未来城市发展,途径

引言

随着城市数量以及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已经无法较好地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 外来人口的融入也给城市治理和监管带来了众多困难。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增大, 一方面将城市发展引入新的发展领域, 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提出了众多要求。因此, 如今的城市模式如何进行有效变革是当前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给广大城市居民带来了切实的发展福利, 当城市面临人口、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时, 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无疑是给城市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 如何将智慧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模式中至关重要。

1 智慧城市理念的内涵

智慧城市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 其主要原则是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其他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企业以及社会成员的和谐共处。其中, 智慧城市理念专注于打造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民生、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工商业发展等方面。智慧城市的理念首次提出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当时主要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困境, 随着该理念的广泛运用以及城市发展模式的成熟化, 智慧城市理念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以实施, 为城市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智慧城市的理念就在于通过完善、新兴的发展模式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互联网沟通交流体系。智慧城市体系的建立为该理念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照, 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作为智慧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目的是通过广泛采用互联网技术, 将城市的管理和监督置于智能化管理体系之下。在智慧城市体系中, 政府、企业、社会成员作为三方参与者, 通过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分析活动取得各自所需要的信息。智慧城市理念在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同时, 也大大拓宽了互联网在该体系中的运用, 可以说, 智慧城市就是物联网和互联网的缩影。

2 智慧城市理念对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

2.1 有利于提升城市利用效率

智慧城市理念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 将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充分运用到城市管理体系之中, 大大提升了城市利用的效率[1]。首先, 智慧城市理念借鉴了“数字城市”完备的实践经验, 将信息技术与成熟运营理念有机融合, 实现了政府城市管理的高效率和智能化。同时, 智慧城市理念通过探讨互联网下更加有效的交换方式, 与其他城市进行商业合作, 实现了城市经济效益的提升, 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最后, 智慧城市在发展模式上充分发挥了政府监管的服务职能, 一切活动都在政府统筹下进行, 同时, 社会各个生产部门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大大激发了城市各个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协作能力。

2.2 有利于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

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对城市传统的产业机构产生了冲击, 大规模新兴产业开始出现:首先, 绿色能源制造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由于智慧城市将绿色环保作为城市发展的基调之一, 绿色能源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绿色能源在城市建设中的运用大大改善了城市能源浪费的现状。其次,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 因此, 智慧城市理念的普及大大延伸了产业链的发展范围, 带动了物联网服务行业、物联网基础设施以及物联网制造行业的发展。同时, 通讯技术也获得较大规模的增长。

2.3 有利于引发新一轮科技创新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科技的力量加以辅助, 因此智慧城市理念的运用将大力促进城市科技创新活动, 刺激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互联网技术革新, 同时, 信息技术也将会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两大类, 且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将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 运用一系列人工智能手段对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声音、文字、数字、图像、影音、符号及其他相关信号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获取、分辨、加工、处理等活动。因此,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 城市产业将大规模进行集聚, 将人才要素、技术要素以及政策要素迅速集中, 从而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热潮。

2.4 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有利于城市居民以及外来人口生存环境、发展环境以及享受环境的改变和提升。首先, 对于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而言, 城市环境质量将大大改善, 城市居民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次, 对于发展环境而言,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有益的发展条件,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享受环境而言,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发展观念, 城市居民追求自由发展以及协同发展, 城市和谐程度将有效提升, 一个适宜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城市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3 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城市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 而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一样, 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智慧城市的发展以及理念的普及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 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的智慧城市建设在科技创新日益发展的今天也面临着诸多挑战[2]:首先, 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缺少国家统一标准, 在关键的技术领域一些先进技术仍旧由国外所操控。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十分匮乏, 因此, 在智慧城市理念的推行的过程中, 遭受了许多质疑。其次, 国家的信息安全并没有相关技术的保障。政府、企业机构与社会成员在进行信息共享的过程中缺少技术性的保障和支撑。最后, 企业资金、技术力量薄弱, 难以为智慧城市发展进行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4 智慧城市理念引导下未来城市发展的途径

在智慧城市理念的指导下, 未来城市的发展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3]:第一,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无论城市如何发展, 科技如何创新, 以人为本都是其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将城市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政府、企业也切实为广大社会成员谋求福利, 使得城市居民能够真实地理解智慧城市的理念。第二, 加强科技创新。未来的城市发展将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实力的对比, 经济实力的增强要以科技创新作为保障。因此, 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中, 要切实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 研发新的信息技术设备,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优势, 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政府作为智慧城市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力量, 承担着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责任。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利用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城市进行科技创新、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同时对于工业化时期城市的转型升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阻碍了其理念的进一步运用, 因此, 我们要从加强城市规划以及推进城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促进城市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培根.智慧城市与未来城市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 2015, 18:156-157.

[2]路艳君.智慧城市理念及未来城市发展态势解析[J].城市地理, 2015, 16:18.

冰上杂技艺术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篇10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的杂技表演艺术享誉国内外, 期间以吴桥杂技作为中国杂技艺术的代表, 在世界各项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奖项, 其中一枝独秀的黑龙江杂技艺术也溢满神州, 早在1983年, 黑龙江杂技团参加法国第六届明日国际杂技节, 《蹬技》获得金奖, 受到法国人的一致赞叹。认为中国的杂技艺术唯美、富有诗意。1991年齐齐哈尔马戏团在德国驻演100多场, 带来了中国精湛的杂技艺术, 也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先后赴日本、朝鲜、阿曼、法国、德国、波兰、意大利、阿根廷、美国、加拿大、缅甸、奥地利、韩国、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及香港地区演出, 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龙江杂技如此辉煌, 不仅仅是源于体制和人才的活力, 更来自杂技理念与实践的转变。1992年黑龙江省杂技团就提出:“弘扬民族杂技艺术, 展示杂技新生力量, 追求节目技巧创新, 力争综合艺术优秀。”突出节目创新, 强调“技与艺的结合”, 追求“美、难、新”, 以创新为主调, 以求通过高难度创新, 达到有诗意的美感。“新”是途径, “难”是支点, “美”是目的。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技巧上要破旧立新。

2005年4月 , 龙江杂技凭借着顽强的杂技精神 , 成立了冰上舞蹈队, 排演了一批冰上杂技作品, 以其新颖的形式、精湛的技艺, 受到了国内外演出市场的空前欢迎, 至今已推出《北极光》、《COOL》、《幻境极光》、《冰雪飞天》和《Wow秀》五台大型主题晚会, 开辟了北京、法国、以色列、哈尔滨四个驻场演出场地。两获文化部年度“优秀出口文化项目”, , 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规律 , 走上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快速发展的道路 , 取得了初步的艺术成果, 并在演出市场上绽放出自己独特的光彩。

冰上杂技并非穿着冰刀演杂技, 也非花样滑冰, 而是在借着两者元素的基础上, 杂技是结构技巧的艺术, 是各种难度动作的集合。一般杂技达到的是静态平衡, 静止的状态下完成高难度动作, 给人单一维度的审美。冰上杂技达到的却是动态平衡, 要求演员在速度中找到平衡, 在平衡中完成技巧, 是一种多维的、多视角的动态审美。它将花样冰滑艺术和杂技有机结合, 是传统杂技的创新和突破。

从长远发展看, 冰上杂技的未来走向一定是文化、时尚、娱乐的结合。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 杂技慢慢会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通过对杂技自身的规律和对当代发展趋势的把握, 提出新的理念, 提高制作水准、版权意识, 逐渐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些年整体情况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像北京、上海、沈阳等地已经有了长期的驻场演出, 通过一段时间的竞争、比较, 慢慢就会形成氛围。这和我们电影业向美国好莱坞学习是一样的。刚开始学美国大片是模仿式的学习, 现在就能把中国文化和娱乐精神融会得比较好了, 最近几年从内容到票房都非常好。杂技也是一样, 需要一个过程。

服务型政府理念与社会保障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社会保障体系;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1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32-0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學、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体制。构建服务型政府,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公民享受到由“服务型政府”理念所带来的利益。

1 服务型政府内涵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将服务型政府理念落到实处,让公民实实在在享受到政府职能转变后的实惠,我们必须要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功能,然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构建服务型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滞后

社保制度是国家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有一整套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然而我国立法机关还没有制定过一部统一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缺少法制规范,且社会保障立法内容有待完善,立法层次相对较低,国家立法部门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律很少,而行政机关颁布的法规相对较多,造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难以定型,这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实现既定目标,失去了制度应有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2.2 社会保障对象覆盖面窄

从社会保障对象看,其应该是惠及全民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传统的城市社保的实施与就业单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单位性质不同,社保水平也不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三条保障线未能覆盖城镇全体社会成员;养老保险制度仅覆盖了2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25%左右;医疗保险起步较晚,覆盖面狭窄,许多城镇人口无法负担巨额医疗费;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村的保障水平较为低下,占中国劳动力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乡镇企业职工和一些村民几乎与社保制度无缘,可见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还有许多人被排除在社保体系之外。

2.3 社保基金管理低效

我国参与社保基金管理的部门有多个,由于各部门对基金的管理渠道衔接不够紧密,管理不过专业,造成社保基金增速缓慢,增值率低。有的地方甚至发生社保基金被贪污、挪用、盲目投资放贷致使基金无法收回的事件;同时我国在社保基金监督方面缺乏相应的强制性和惩罚性规定,造成监管上的无力。

2.4 政府社会保障职能弱化

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和对社会保障事业进行科学管理。在我国,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明显的不足。首先政府缺乏正确的保障理念,一直将社保事业作为一项临时的或应急的措施来实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其次,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缺乏一个客观的控制,出现了管理分散,政出多门等问题;最后,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不够,用于发展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偏低。

3 在服务型政府理念下完善我国社保体系的对策

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关键是政府对自己的重新定位,把计划经济体制下侧重管制的政府,转变为侧重服务效能的政府,我们应当运用服务型政府理念来指导我国社保体系的建设。

3.1 完善社保体系的立法工作

一个高效的社保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社会保障事业是一个涉及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业,其建设和完善有赖于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由政府组织实施、完善社保立法,依法规范和约束社保工作的运行是加快我国社保事业发展的法律保证,我国应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等法律,尽快制定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以规范和解决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2努力扩大覆盖范围

建立社保制度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是追求公平公正,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其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这是任何时代政府都要确立的精神,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理念。

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应该尽可能建立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全体公民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使社会福利尽可能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正地分配。使各种经济成分,所有地区在可能的条件下都能够享有社会保障,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中国是农业大国,必须使社保制度真正惠及农民,只有这样的社保体系才是成熟的,只有这样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才能真正得到贯彻和实现。

3.3 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加强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建立行政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体系。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上,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考虑效率,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使社保基金增值,加强对社保基金的预决算管理。各级各部门之间社保基金管理渠道要保持紧密衔接和通畅,同时必须要有严密健全的资金监管机制,对基金的收入一律上缴当地财政部门,设立专账,每一项支出要有逐级审批,通过规范的制度来监督社保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3.4 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社会保障理念,加强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区分公共服务的政府属性与非政府属性,政府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务的唯一主体,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充分发挥非政府机构和社会自治组织的积极性,政府应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组织者与监督者,而具体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则实行社会化和市场化操作;其次,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宏观控制力度,加强部门间综合平衡,减少管理成本;最后,还应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杨达,试论建设服务型政府[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1.

诚信与会计事务所发展的理念 篇12

关键词:诚信,会计事务所,问题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因此,会计人员的诚信问题关乎到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大的重视,并对于会计人员的诚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要求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诚信为本,不做假账”。近些年来,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的会计财务工作中暴露出来的诚信缺失问题非常普遍,许多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帮助企业做假账,伪造财务报表的行为屡有发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因此,一定要加强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诚信建设的重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营造良好的会计环境,为国家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内控制度不健全

我国存在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这些事务所的人力和物力都相对比较缺乏,工资薪金比较低,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多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在缺乏有效的二三级复核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审计报告质量低下的问题,从而可能给事务所和服务企业带来损失。

2. 存在恶性竞争

一些小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承揽业务,存在压低价格,恶性竞争的情况,审计的程序不规范,在审计工资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来执行,导致审计质量低下。

3. 缺乏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员工积极性不高

我国很多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完善的内部治理机制,内部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例如,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内部分配制度不合理,导致员工的贡献不能很好的反映。在利润分配的过程中,往往资方和合伙人所分配的比重过大,员工所占的比例过低,导致员工的价值难以体现出来。一些新员工和一般审计人员由于所占股份少,导致贡献和所得不能成正比,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非常低。

4. 业务单一性强,行业专门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中小型事务所承接的业务都差别不大,例如管理咨询、税务审计、验资评估等,这种缺乏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使得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整体行业专门化水平比较低,缺乏足够的品牌经营意识。

5. 定位比较模糊

事务所发展定位较为模糊,业务承接范围及收费标准无界限,目前出现了不管风险大小、收费高低的业务都在承接,对事务所品牌形象在逐渐蚕食,不利于事务所的未来发展。

6. 事务所执业人员缺乏保障

执业人员严重缺少安全感,虽然薪酬有所增加,但近几年来的劳动强度成倍在增加,部分执业注册会计师工作压力过大,身体透支严重,家庭责任严重缺失,业务知识更新慢,学习没有时间保障,执业人员未来养老问题关注不够。

二、会计从业人员诚信建设的重要性

1. 会计人员诚信建设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一切市场活动的基础,没有诚实信用,市场经济的秩序将无法维持。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企业、政府部门还是事业单位,都需要财务会计部门对各项经济行为进行支持。因此,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失信必将造成大量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使得市场的各项经济指标失真,容易导致市场经济主体决策的事务,造成信用危机。

2. 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快,加强会计人员诚信建设,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会计信息是按照一定的会计准则和政策进行编制而成的,目前,在国家贸易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成熟的会计规则。会计信息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一种通用商业语言,尤其近些年来,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很多企业都与外国企业有着贸易往来,跨国重组、并购的事件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会计信息在促进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公允、透明等要求也更加严格,这些都对于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我国一定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为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保证。

3. 加强诚信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新的会计技术,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不断应用普及,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得到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对于其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重视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会与经济形势的发展相脱节。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廉洁自律的能力,有利于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构造良好的会计环境。这又会反过来为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三、加强会计事务所从业人员诚信建设的对策

1.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是会计人员诚信建设的依据和保障。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人员诚信建设方面的道德准则以及规范比较缺乏,现有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涵盖面不广,使得会计诚信建设缺乏指引。国家应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使得会计人员诚信建设能够有据可依。另外,应该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进行丰富和细化,使得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有具体的解决方案指导,从而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

2. 强化对于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

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强化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目前,我国会计教育中存在着重技术,轻道德的状况,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该不断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放在会计从业人员教育的重要位置,培养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国家的相关法律,以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引导会计从业者自觉履行《会计法》中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身应有的责任。还要通过严格的会计资格考试来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考核力度,从而督促会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另外,要积极引导会计从业人员提高自律意识,使其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于企业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从而使其能够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3. 深化对于会计人员的内外部监督

会计人员的诚信建设,需要从内外部加强监督,从而提高诚信建设的效果。首先,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按照《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等要求,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从制度上对于事务所内部的各项行为作出规范,为会计诚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从制度上遏制财务造假等行为的发生;其次,外部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外部监督,提高会计诚信建设的宣传力度,为会计诚信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在社会上行为良好的会计诚信建设的环境,加大对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宣传力度,给会计造假行为等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另外,国家要加大对于会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违法犯罪的成本,从而威慑会计失信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东娜.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3,(06).

上一篇:克服策略下一篇:模型预测滤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