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目标

2024-06-23

理念与目标(共12篇)

理念与目标 篇1

目前我国高校的安全保卫机制主要将安全保卫工作分为几个简单的步骤, 中心领导机构指挥中心、安全保卫分支部门以及到最后一级的安全保卫单个职工, 这样的安全体系在我国高校历史悠久, 然而, 近年来, 这样的安全保卫机制问题层出不穷。作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职能的唯一部门, 其承担着高校安全的重担, 但是在运行过程中饱受诟病的原因在于其所遵循的目标、治安理念以及所担当的职能仍然受传统保卫机制的牵制, 不能面对新的市场要求进行自我更新, 导致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愈演愈多。

一、高校安全保卫目标要求

对处在转型期的高校, 其在对教育服务进行深化改革发展, 更新教学理念, 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 将把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放在高校安全保卫的转型上, 高校安全部门要本着以学校安全为本的原则、从校园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地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 调整以往的工作方式, 服务校园, 建立安全文明的高校校园环境。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工作理念仍然停留在对保卫工作人员的监管方面, 人员管理制度深入人心。可是高校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高校改变服务思想, 不断转型, 提高安全保卫能力, 确保校园安保环境的和谐稳定, 建立新的高校安保目标、理念以及职能, 维护校园环境的稳定, 建设平安校园。安保部门能够在校园出现政治运动、治安问题等安全隐患时, 及时提供制度保障以及行动支持。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 分工配合, 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维护校园安全、建设和谐文明的现代化校园而奋斗。

二、安全保卫的工作理念

安全保卫的工作理念是安全保卫工作部门集体工作人员工作的共同准则以及意志, 建立正确的安全保卫理念, 并且深入贯彻落实确立的理念所引导的方针是安保工作的共同目标。转型形势下高校的安保工作理念应该从以往的“严打”为核心转化为“服务”为核心的治理体系, 这一转换也适应了我国高校目前形势下的建设文明校园的目标要求。据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将近一半的高校都是以服务为主, 打击为辅的安保体系为治理理念, 而且在施行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效果。针对目前的安保工作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工作要求。

首先, 在新的服务理念下, 安保工作应该将工作重心建立在维护高校政治稳定, 校园安全稳定、秩序正常的任务内容上。主要包括防止宗教势力渗透和破坏校园文化, 加强高校留学生以及外教的各方面管理, 把危险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严格管理校园网络环境, 监督安保工作人员的工作, 妥善处理校园发生的一切安全问题。其次, 针对校园财产安全、治安管理以及交通安全、师生员工人身安全问题, 做好保障任务, 预防安全隐患的发生, 预防刑事犯罪问题的出现。建立全面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 提高运作效率, 保障校园安全。

三、安全保卫的工作职能

安全保卫的工作职能大多是以“防范、管理、教育、服务”为主, 打击为辅, 保卫职能的词义是深入到其工作目的以及理念中的。安保部门所承担的管理工作是尽其所能, 对全校师生的安全予以保障, 负责检查各种安全隐患, 通过管理安保职工的方式做到各个部门统筹协调, 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要具备处理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的能力, 控制不法分子的伤害行为, 能够将案件合理处置, 上交案件, 在做到充分行使其权利的同时, 也不能滥用法律赋予其的权利, 导致更严重的犯罪事件的发生。总而言之, 我国高校安保工作是集管理、服务、防范以及教育于一体的。其所体现的价值在于协调工作重心, 加强安保工作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结合, 确保教育工作的安全展开, 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全面提升保卫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以及道德素质, 增强安全保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夯实服务转型基础, 加强队伍建设。

四、总结

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工作职能, 做好检查监督工作, 保证安全工作的面面俱到。建立安全保卫新目标、理念职能的同时, 逐步实现高校安全体系建立的目标, 建立适合自己高校特点的安保体系, 加强安保宣传工作, 努力造就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管理规范的保卫队伍。为维护高校稳定, 建设适应高校转型发展要求的保卫队伍, 建设一心一意为师生服务、为建设平安校园服务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韩洪生, 程国方.新时期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创新与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32.

[2]于勇坤, 陈焘.法治:高校安全保卫与和谐校园建设的文化底蕴[J].决策与信息 (上旬刊) , 2012.12.

理念与目标 篇2

好的工作理念是学生会进行各项工作的灵魂。宿州学院学生会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改革,已经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具体如下:

1、学生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2、学生会的组织形象: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管理型、自律型

3、学生会的方针: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学生会的生存理念: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

5、学生会的工作作风:团结友善、务实高效、严谨活泼

6、学生会的活动定位:特色、精品、可行、广泛、教育

7、学生会的用人原则:有干劲,你就洒下汗水;有知识,你就奉献智慧;二者都不具备,请你让出岗位。

8、学生会的学习途径:于书本上踏实学习,于工作中总结学习,于生活中交流学习。

9、学生会的管理理念:为每一位成员创造一个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让每一位接受服务的对象满意。

10、学生会的任务: 以良好的校风熏陶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健全的制度塑造人、以丰富的活动锻炼人,以优质的工作服务人。

11、学生会的个人定位:学生会是我家

12、学生会的个人收获: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学到了什么。

13、学生会的个人发展机会:如果你不能找到机会,请为自己创造机会。

14、学生会的个人工作目标:于工作中追求快乐,于工作中追求收获。

15、学生会的目标:打造宿州学院品牌的学生会

理念与目标 篇3

【关键词】三维教学  异质教学  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完备有效的教学方针,它不仅包括了对学生知识能力这个智力方向的培养,也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配合三维目标的教学手段则选用了异质教学手段,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来说,异质教学能够提供给学生互相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在不同特长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和沟通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更能通过同学的帮助来促进自己学业的发展。

一、基础知识能力的提高

生物异质教学是一种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来把学生划分成一个个小组,使得不同性格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小组中感受到不同的价值。配合三维教学目标理念,教师首先要注重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分裂、分化和衰亡”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教师把性格不同的学生划分好小组后便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表述的内容来去准备相关的材料,做好预习、探索、实践、总结等任务。学生由于性格的差异,他们能够分工做好不同的工作。学生也可以根据细胞分裂、分化和衰亡这三个部分来进行分工合作,进行细胞探索。例如文静的学生可以进行材料收集或者材料总结等工作,性格外向的学生便更擅长实践和探索的工作。这种分工体现了学生对小组成员特征的了解情况,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促进学习的进步。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求学生把书本内容作为参考资料的方式就是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培养的手段,学生在教材范围内去把握知识才不会离开本质,同时也才能从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认识到生物学科的内涵。

二、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探讨

三维教学还注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有着多样性的特征,每一个学生也有着自己不同的方法。所以在异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完善也可以从不同的学生中汲取各种优点,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接受能力的差异来分组,把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分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帮助式地学习。小组中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先自行进行资料搜查和了解来形成对“减数分裂”的认识,认识之后便可以向组员讲解细胞分裂的过程,最后接受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进行总结:“有性生殖”与“减数分裂”之间存在的联系。这种学习方式顾及到了每类学生的工作,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带头领先做好相关的预习工作,并且对其他学生进行讲解,充分把自己的想法和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小组成员。这些工作使得那些接受力强学生的耐心和细致心得到更大的锻炼,而那些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进行知识总结的工作也加强了对他们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在这样一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才能不断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不断地弥补自己的不足,也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所以这种异质教学法与三维教学理念充分进行结合,不仅对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起到推动作用,也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三、在学习中提升情感价值

教育的目标除了在学生智力培养方面有所成就外,还更应该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价值培养等情商有关的内容。所以教师通过异质教学法可以把家庭条件不同的学生归为一起进行学习,这种方式的教学也体现了三维教学理念中对学生人文情感价值培养的目标。例如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的“生态系统的稳态”这节内容,学生学习时需要借助电脑或者其他设备进行资料收集调查。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的差异,有些学生的家里也许没有电脑,有着学生家里便有许多高科技的电子设备,对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面对这样的现象,学生进行资料查找时,家里没有相关条件的同学可以借助家庭条件较好的资源进行学习。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学生懂得了分享和珍惜。对“生态系统的稳态”查找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针对不同的情况,有学生可以去查找“大气圈”的资料,有些便可以查找“生物圈”的资料,有的也可以查找“岩石圈”……这种任务的分派也是体现了学生的体量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情商发展有着重要的锻炼作用。因此,教师教学并不是照着课本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有效的三维教学理念来进行合理规划,让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得到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总结

高中生物教学的异质教学体现了不同情况的学生一起合作、一起交流、一起探究的学习,他们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能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而这种教学手段也体现了三维教学的目标,学生的智商、情商、情感价值都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也是一种十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 等整理. 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 教育导刊,2003年12月.

[2] 袁振国 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理念与目标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理念,目标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越来越多的人们投入到休闲体育锻炼与健身的行列中来。但是由于传统体育教学中队更多的关注学生体育达标而不是关注学生体育运动习惯与综合素质的养成, 使得许多人在工作后的休闲体育运动中经常性的出现运动损伤。针对这样的情况, 加强我国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的开展, 以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与综合身体素质为目标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已经成为现代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

1 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分析

现代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已经逐渐向学生运动习惯与综合素质培养转移。但是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以及硬性规定体育达标学分的原因,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现代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中非达标项目任然以竞技性体育项目为主, 例如:篮球、网球等。这就是的许多对竞技类项目不感兴趣的学生失去了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 高校体育休闲体育课程的开展应以多样性为基础、着重介绍各种休闲体育项目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安全防护。以多样性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以运动的基本规律与安全防护培养学生终身的运动安全习惯。

2 高校体育休闲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目标

2.1 高校体育休闲课程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教育改革实施脚步不断加快。但是对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仅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 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生对体育知识、运动习惯养成等的需求。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 针对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进行确立, 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现代社会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这也使得人们在闲暇之余多采用休闲体育运动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以此提高身体素质、达到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的目的。同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以及企业工作压力的加大, 使得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现代高校针对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休闲兴趣培养为基础, 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根据现代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需求, 明确教学目的。以学生综合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兴趣爱好养成、基本体育运动安全防护为目的开展高校体育休闲课程。

2.2 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的设计理念

明确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的教学目的后, 高校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地域特点、流行体育休闲项目等为基础, 进行课程的设计。由于不同地域的人对体育运动的偏好不同, 因此, 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的开展不能按照传统体育教学的方式进行, 应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南方学生对篮球、新兴体育项目较感兴趣, 北方学生多对冰上运动感兴趣。处于高等院校年龄段的学生多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 高校体育休闲运动应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 积极引入时下流行体育运动项目, 着重对其安全防护、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 带领学生进行基本动作的学习, 以此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体育休闲项目, 为学生找到和发现自己真正能够坚持的、最为感兴趣的体育休闲项目打下基础。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在基本的体育教学外更多的、正规的接触到多样性的体育项目, 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能够长期坚持的体育运动, 提高学生能够的综合身体素质。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 这里所说的新兴体育项目不仅仅是刚刚出现的体育项目, 还包括由传统竞技项目发展而来的体育休闲项目。例如:传统公路自行车运动、山地车运动为竞技项目, 但是由于人们对其运动的兴趣与爱好, 许多人将其多为一种休闲健身项目。在闲暇之余骑上自行车到城市周边进行骑行, 不仅得到了身体的锻炼, 同时还能够放松心情, 更多的接触大自然。但是这一项目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不曾出现, 而更多的人对自行车的认识还处于代步。高等院校学生整出去喜欢游玩的年龄段, 这一项目正好符合其心理。这就要求高等院校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对现代体育休闲运动的了解和认识, 在体育休闲课程中对自行车运动的基本知识、安全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到运动自行车的基本构造、骑行前的车辆检查、基本的安全防护用具、骑行手势与骑行安全等知识。以便于感兴趣的学生接触这项运动后能够快速的、安全的进行运动。

3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体育休闲课程教学质量

体育休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未曾接触使得在介绍项目运动知识上难以直观了解。这就需要需要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各种新型休闲运动项目以短篇的形式进行介绍, 同时通过多媒体图片、短篇等方式将基本规则、姿势等进行介绍, 以便于学生对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有直观的了解和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电影片段等提高学生对该项运动的兴趣。例如:时下较为流行的“跑酷”运动是通过电影《暴力街区》传入我国后发展起来的, 在进行该项运动的教学时可以引入电影中的片段提高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图片、电影截图等方式对其动作要领、安全注意事项的进行教学, 避免了传统文字及教师照本宣科不能很好表达的弊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程使学生对各项体育休闲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其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接触、培养一项或多项休闲体育运动, 避免了由于基础理论知识不足造成的运动损伤。例如:许多学生在毕业后接触到运动自行车并且喜爱上了这项运动, 但是许多人不但没有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反而由于骑行姿势不正确造成膝盖损伤。如果其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接受到休闲体育运动的教学课程, 即使没有可以的记忆起对基本的运动姿势也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避免学生运动损伤、伤害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现代高校体育休闲课程的开展对我国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全民建设理念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休闲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性, 加强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加强对休闲运动资讯信息的了解, 以科学的休闲运动理念为基础, 提高我国高校在校生的综合体育素质, 为学生培养长期的体育休闲运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基本的运动安全奠定基础, 为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为我国人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启龙.现代高校体育休闲运动活动的开展[J].教育资讯, 2008, 12.

[2]张忠群.体育休闲运动教学目的与课程内容设计[M].长春:长春教育出版社, 2009, 6.

[3]李海星.现代新兴体育休闲运动在高校的开展[J].高校资讯, 2009, 9.

[4]王宇.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目的的分析[J].河南师范校报, 2007, 11.

理念与目标 篇5

摘要:自从我区实施研学后教课改以来,各学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探究例如象贤中学的三元教学模式研究,洛城中学的“332教学模式”研究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课改成果。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找到依据,提出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时应采用的措施和路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70-0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其具有导向、激励、测评等功能。与新课标的规定及新课程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我区实施研学后教以来,对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产生了模糊的概念。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找到依据,提出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时应采用的措施和路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实施出现的问题

1.1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表述不完善。由于对新课程改革把握不准确以至于认为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仅仅是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的“三维目标” 一一对应,使得教学目标千篇一律,尤其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设计时,部分教师仍使用“进行自尊自信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目标陈述。这种目标设计形同虚设,无意义可言,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目标遥不可及虚无漂细。假大空的目标内容,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思想品德的课程具有其特殊的课程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有非常大的空间,对学习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内容的表述应具体。

2.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忽视对学生学的关注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54%的教师虽按照其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但使其陷入到被动呆板的位置。由于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限定了范围,有的教师担心是否可以按事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问题,反而将重点放到了自身的教上,降低了对学生学的关注度,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2 不关注学生和课堂环境的变化,及时修善教学目标。此类状况在新教师中较频繁。实习的第一节课,记忆犹新。我的教学重点只是将备课的内容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去讲授,一节课下来关心的是自己内容讲完没有,重点点到了没有,而没有留心将重点、主体放到学生身上。

2.3 实施教学目标时,主观随意。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且对教学目标的不重视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更明显。没有教学目标就像一只没有线的风筝,随风舞飘,教师会随着自身的反应与兴趣点随便的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或是对自己想谈的问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没有计划可言,随意性强,这样的教学难以实现有效教学。

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优化的策略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从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阐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在课后及时对教学目标的修改进行优化的措施进行阐述。

3.1 优化教学模式。作为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党的大政方针及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都具有严肃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要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化平淡为新奇,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呆板为活泼,变陈旧为鲜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功效。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远不如其形象思维能力。他们讨厌填鸭式的机械灌输,渴望欣赏和倾听生动活泼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只有优化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运用幽默教学艺术,运用漫画、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教学形式,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互动中教学,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懂得道理。

3.2 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围绕课文的内容开展讲故事大赛、让学生上台讲课老师当学生转换角色等活动。学生们对这些活动深感兴趣,学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3.3 探究性学习以教师引导为主。探究性学习是让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维空间和自主空间,但这并不代表探究性课堂就是放羊课,完全让学生放任自流。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要控制课堂进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于那些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用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事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抛出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不断引导他们的思维。对于一些学习兴趣浓厚好胜心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保障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竞赛可以是个人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竞争,可以是一些知识考试可以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是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老师可以在最后将每个同学或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活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完成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对于那些比较有知识基础的学生,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学习。老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

新课程 新目标 新理念 篇6

《数学》(选修)教材以最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为编写的依据,结合职高入学考试的要求和专业技能学习的需要,在知识内容上注意与必修课程的衔接,体现选修课程的拓展功能。它主要具有下面四个特色:

1.反映了新课程、新目标、新理念的时代特色。

2.结构特色:

(1)可供自主选择的专题模块结构——按照拓展篇和应用篇,以专题形式设置模块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实际和各专业课程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模块,也可以调整、删减和增设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后继学习的需要。

(2)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呈现结构:“小节目录—本章概览—引言—正文—本章知识结构图—大开眼界”,这是一个创新。

3.内容特色:

(1)开篇寄语表关怀——以尊重、平等、关爱的姿态,向学生介绍学好数学的方法。

(2)与时俱进添新枝——增加了统计初步模块,加强了概率初步的内容,使学生具备统计思想、随机思想。

(3)传统内容换新颜——以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入数学知识。

(4)阅读时空开眼界——“大开眼界”里新颖的内容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4.配套特色:配有有教学参考书、单元训练、测验试卷。

《数学》(三年级用)教材是为中职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职”和成人高校招生考试的需要而编写。它以近五年的广东省(或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的数学试题为样例,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

每一章按照知识点设置若干讲,每一讲均设置八个栏目:学习目标(参考考纲要求);内容要点(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原理,知识结构图);庖丁解牛(典型例题剖析讲解);综合运用(综合问题解决示范);画龙点睛(要点归纳小结);牛刀小试(基础训练);挑战自我(能力提升,中高档题)。

另外,本书还紧扣职高高考的要求,设置九套综合训练试题,每套试题均按照职高招生考试试卷的结构设计。所有试题按照活页装订,使用时才发给学生。书中的习题、综合训练题均有答案与提示(只发给教师)。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教师们对本套教材的使用心得:

——本套教材目标准、理念新、结构合理,内容难度非常适合中职学生。

——本套教材配套完整,使用十分方便。

理念与目标 篇7

在教育部2012年10月最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旅游管理专业由原来工商管理门类下辖的一个二级专业升级为管理学科下与工商管理门类并列的一个独立门类,现行的旅游管理门类下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四个二级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为特批设置专业。这一变化使得旅游管理的学科专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是我国旅游产业稳步迈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然结果。新的时期和新的形势对我国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创新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和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恰恰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特指高校本科层次旅游管理类的专业人才培养,仅涉及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行业特色鲜明的二级专业。

二、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1、体制障碍导致选才标准缺失。旅游行业的特殊性给其从业人员提出了基本的身体素质标准,然而在现行的招生体制下,旅游管理类专业对人才的这类特殊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给学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带来不少困难。绝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招生过程中都没有面试环节,即使极少数高校安排了面试,但迫于招生压力及招录政策规定必须按高分到低分录取的现实,面试也就成了走过场,这就致使一些身高、面貌、体态等不符合旅游类专业要求的学生也被录取进来,为其今后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埋下隐患。因而在招生阶段对高校旅游管理类生源的自然条件有所选择是对学生负责的重要体现。

2、缺乏认同导致人才严重流失。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在2014年10月举办的第二届旅游教育与培训国际论坛上指出:“认同与热爱是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导向。”诚然,缺乏对旅游行业的认同感已经成为现时广大旅游管理类大学生的普遍心理共性,受传统思想和社会偏见的影响,他们认为服务性行业“层次低”,不屑于从事旅游行业尤其是一线工作,扭曲的专业心态造成其毕业生的大量流失。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上海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后第一年的流失率高达50%,其后两年中,流失率甚至攀升至80%。五年后,只有少数几个人依旧坚守在旅游企业。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端正学生的职业思想,树立学生的职业抱负成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3、目标失当导致市场供需错位。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是介于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核心层次,专科教育专精于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较强研发能力的研究型人才,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这一实际问题给很多旅游高等院校造成困扰,模糊而失当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上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必然带来市场供需错位的结果。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据三星级宾馆抽样统计,员工中75%左右为中专学历、20%左右为专科学历,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仅为5%左右。而现状是我国许多地区出现本科生与专科生在校人数上的“倒挂”现象,这也预示着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局面难以避免。

三、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强调在管理学科平台上实现素质、能力、品德、知识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按照旅游管理门类的专业细分,其人才培养应主要面向旅行社业、酒店业和会展业,同时兼顾相关行业和社会公共领域的用人需求,以培养行业精英为己任。关于精英人才的内涵,学术界呈现出百家争鸣、聚讼纷纭的局面,笔者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精英应该有着远大的社会理想,有着肯关注社会基层和从社会基层做起的人生规划,渴求在各自领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彰显出自身更大的人生价值。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旅游专业认同感和远大的职业抱负,掌握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具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简而言之,培养专心服务于旅游企业的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应当承载的社会责任。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提出将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旅游企业的中高级职业经理人,但并不意味着将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直接送上旅游企业的管理岗位,旅游产业涉及的相关行业都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必须熟悉基层的业务工作,甚至需要从最基层的岗位干起。

四、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五维构建

1、坚持“素能结合”的理念。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基本特点和修养,它构成了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选才标准,主要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两个方面。自然素质与生俱来,具有一定的先赋性,如较好的体格特征、外向型的性格特征等;社会素质则是在后天的生长环境中习得或形成的,如良好的文化修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等。能力是指能够完成某种活动或某项事业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和行为特征,它为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规格要求,包括良好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等诸多方面。“素能结合”的导向有助于在选才、育才、成才的全过程严格控制人才培养质量。

2、坚持“德艺共育”的理念。所谓“德艺共育”是指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本原则,这里的“德”是一个泛化的概念,涵盖社会层面和职业层面的双重内涵。就社会层面来说,“德”的内涵包括坚定的政治立场、觉悟和信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较强的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等;就职业层面来说,“德”的内涵则包括热爱旅游事业,对旅游职业高度的认同感,远大的职业抱负和为旅游事业执着奋斗的信念,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强烈的职业忠诚度等。“德艺共育”的理念体现出现代人才教育思想的核心。

3、坚持“学思相成”的理念。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采取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播方法,致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显得比较被动,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地调动,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应该是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学思相成”的理念指引下,讲授式教学的比重会降低,而且在讲授方式上更加注重“论而有道”,不仅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相对而言,案例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甚至辩论式教学的比重则会有所增加,旨在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

4、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要求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兼顾课堂上的课程教学环节与课外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由于课堂上的课程教学主要为学生提供以书面知识为主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帮助其建立具有一定基础性和专业性的知识背景,在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往往显得力所不逮。而加强实训实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上述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课外活动包括以体现群体合作为目的的社团活动、以体现社会责任为目的的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包括以了解社会现实为目的的社会调查、以积累工作经验为目的的企业实习等。

理念与目标 篇8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 以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为主题, 对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对做好新时期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 以战略思维谋全局, 以创新精神破难题, 以严实作风抓落实, 不断巩固和发展“三农”工作好形势, 确保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 是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粮食连年丰收、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 小康建设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改善全面提速, 农村民生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强;乡村治理水平和农村工作水平显著提升,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三农”持续向好的形势, 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重要基础。

现阶段, 全省农村改革和脱贫攻坚进入重要攻坚期, 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培育进入转型优化期,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条件改善进入城乡统筹加快期, 农民增收方式和结构进入多元调整期。各级组织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 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断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以精准脱贫为重点, 加大创新驱动力度,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脱贫工作方案、双联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同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到2020 年, 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2010 年翻一番,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贫困村整体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城乡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2016 年, 粮食产量稳定在1 000 万吨以上, 农业增加值增长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减少贫困人口100 万人以上。

一、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必须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确保粮食安全,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增强农业综合发展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建立发改、国土、财政、水利、农牧、扶贫等部门共同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化梯田和中低产田改造的有效机制, 整合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等资金, 集中开展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配套电网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16 年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186 万亩, 2020 年总面积达到1 520 万亩。同步推进耕地质量建设、高效农田节水建设、农业新技术推广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分区域、分类型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沙化地治理。建立“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的投入机制, 完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激励机制, 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新模式, 明确责任主体, 落实管护措施。

2.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先推进, 着力构建配套完善、综合效益明显的农田水利体系。加快建设引洮供水二期等项目, 继续改造更新大型泵站, 启动实施引洮二期配套工程。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末级渠系建设、田间配套工程建设, 改造升级河西地区及沿黄灌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打造高效节水现代农业示范区。继续抓好适宜地区的“五小水利”工程+ 特色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实施好《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引调提水工程和小型水库工程, 增强重点旱区抗旱应急供水保障能力。

3.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 优化产业布局, 做强优势产业。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加快以陇东陇中为主的旱作农业区、以河西和沿黄灌区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区、以甘南为主的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50 个牛羊大县、35 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县为主的草食畜牧业优势产区建设, 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特色更加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实施压粮扩经计划, 适度调减小麦、玉米种植面积, 在适宜区扩大蔬菜、水果、中药材、牧草等种植面积。着眼做精做优做强, 加快草食畜牧业、蔬菜、优质林果和马铃薯、陇药、现代制种等产业的转型升级, 形成结构合理、多点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积极开展草牧业、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 推进粮草兼顾、农牧结合、草畜配套、循环发展的草牧产业体系建设。2016 年新增人工种草80 万亩。培育壮大河西地区、沿黄灌区和泾河、渭河“、两江一水”流域五大蔬菜优势产业, 加强高原夏菜品牌建设, 开发菜药两用蔬菜消费市场, 建设全国重要的“高原夏菜”基地和西北地区反季节蔬菜供应中心。以优质林果基地建设和低质低效果园改造为重点, 建成1 000 万亩优质林果基地。着力打造从育种到种植、从生产到加工和销售的陇药产业标准体系, 加强大宗道地药材质量认证, 推动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稳定马铃薯种植面积, 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 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支持各地加快发展油橄榄、核桃、枸杞、葡萄、花椒、红枣、木本油料、食用菌等区域产业, 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产品。

4.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把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作为提升农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着力健全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协作, 整合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单位、科技示范基地、生产大户等科技资源,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研发集成,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新建、改扩建50 个左右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心, 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创新, 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快农业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的研发, 继续加强全膜双垄沟播、高效农田节水、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农业技术推广。开展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规模化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与农机农艺融合配套农机具研制、农产品安全质量与轻简化生产体系建设、农业废弃物与农村能源利用及产业化、特色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电商体系等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发展智慧气象和农业遥感技术应用, 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和成果评价机制、与科技评价相配套的薪酬制度, 制定向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倾斜的职称评定和项目立项办法,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020 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

5.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按照加快推进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要求, 全力推进一期建设项目, 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开展玉米杂交种创制及高效生产、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节本增效、小麦抗逆节水新品种创制与应用、马铃薯主粮化品种选育及加工机械研发、特色油料杂交种创制及节本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种质资源普查, 加大对优质和地方特色动植物品种的保护利用力度。贯彻落实种子法, 推进依法制种。加大种子打假护权力度。

6.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全省教育培训发展规划, 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条件能力建设, 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 以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等为补充, 以现代农业示范区 (园) 和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基地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 促进学历、技能和创业培养相互衔接。加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以县为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 精准对接培训需求, 分层次组织培训, 扩大培训覆盖面, 实施到户、到人、到产业的示范性培训。完善职业培训政策, 建立公益性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制度, 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 吸引年轻人务农。

7.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抢抓“一带一路”战略建设机遇, 发挥我省区位、物种、生态优势, 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出口龙头和基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名、优、特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企业集团。办好甘肃农博会, 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洽谈会。创新农产品营销体系, 加快农产品出口中亚服务平台和霍尔果斯特色优势农产品展厅建设。利用国际文化产业大会平台, 积极开展旱作节水农业、现代种业、设施农业和旅游、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鼓励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走出去”。

8.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拓展农村物流渠道,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农村及偏远地区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探索PPP、委托经营等市场化方式,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进程。完善电商扶贫的行政推进、网店服务、网货供应监管、网络物流、人才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抓好宽带网络建设、快递物流支撑、网店规模壮大、网络品牌培育、金融服务支撑、试点示范引领等工作。实施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电商扶贫试点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加快培育一批在省内注册的电商龙头企业。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国内大平台在农村电商方面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积极利用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 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 提高农村网店物流配送效率, 促进线上线下销售,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二、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树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 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 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9.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加快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 从根本上改变水、土地等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制定全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 规范耕地建设、开发和占补行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 确保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信息共享。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 加强对耕地质量监测和污染耕地的治理, 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和年度计划约束, 严格建设用地预审和农用地转用审查, 减少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 建立省内易地占补平衡制度,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补充耕地, 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 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对重要水源涵养地、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实行强制性保护。建立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 实现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建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的长效机制。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 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 严厉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非法交易。

10.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快农业环境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依法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 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 治理见到明显成效。按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要求, 突出特色优势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积极推广先进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推动企业、园区生产小循环和区域产业大循环良性互动。加快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利用, 积极探索农牧结合、产加配套、粮饲兼顾、种养循环、集约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子。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的激励机制, 开展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 建立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大力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 加快建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 开展标准化改造, 鼓励在养殖密集区配套建设有机肥生产车间或生产厂、大型沼气。推进农村沼气工程转型升级, 开展规模化生物天然气生产试点, 稳步推进沼气“进棚入园”。探索建立废旧农膜以旧换新激励机制, 综合治理地膜污染, 继续扶持建设一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工网点, 支持供销社开展农膜回收利用试点。加快尾菜处理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 扶持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对蔬菜流通环节产生的尾菜进行资源化利用。2016 年,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1%,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提高到78.5%以上。

11.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山水林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落实《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 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和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 积极开展湿地保护生态补偿试点工作, 严格落实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生物多样性保护“四条”生态红线。以经济林为主, 大力推进退耕还林 (还草) , 逐步将25 度以上陡坡地和严重沙化地全部退出基本农田, 对连片退耕的基本农田可先退后调。完成全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和年度森林覆盖率增长目标考核。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2016 年完成营造林300 万亩以上, 到2020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加快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 进一步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综合治理, 加快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力争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及祁连山区“、两江一水”、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 统筹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和南部山区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和退牧还草、沙化草场治理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完善和落实减畜措施及管护责任制, 遏制草原超载过牧, 实现草畜平衡。

12.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产地源头保护和环境治理, 强化农业投入品和动物防疫、兽药饲料屠宰监管。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 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林果和蔬菜标准园、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 加快构建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基层监管机构和人员队伍能力建设, 扩大抽检覆盖面。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地管理责任, 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 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运输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 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 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让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1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附加值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进程, 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认真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向示范基地集聚。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 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债券上市融资。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升级改造农产品加工装备, 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加工档次和技术含量。完善龙头企业认定评价体系, 加强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 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2016 年,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 万个以上, 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65%以上,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 800个以上, 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900 亿元,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1.5%。

14.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 兴流通促增收。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 加快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公益性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发挥兰州、天水、酒泉等流通节点城市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区域性以及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形成全省市场体系骨干框架。加快县乡便民市场建设, 实现重点乡镇便民市场全覆盖。加快农产品流通主体队伍建设, 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 培育发展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2020 年, 全省初步建立起覆盖集散地、销地和产地, 流转顺畅、安全高效、调控有力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

15.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深入实施农耕食文化活态传承工程,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产业。结合全省大景区建设, 深度开发乡村风光观赏游、乡村风情欢乐游、乡村生活体验游、城乡文化互动游等系列产品。按规划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合理安排。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加大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研发,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涵。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 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乡村景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积极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特色旅游村镇创建。到2020 年, 乡村旅游收入占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以上。

16.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农民分享产业链利益的联系机制。进一步加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 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 采取“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等方式, 把分散的农民联结到产业化经营体系中,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分级建立省、市、县示范社名录, 推进利益分配制度规范化。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农业企业向前延伸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 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和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向后延伸建设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体系, 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构建“公司+N+ 农户”的经营模式, 支持农业企业与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自愿平等、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17.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机制。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完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项目带动、信贷支持等政策, 建立规划引领、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把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6363”水利保障行动, 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 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 优先解决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深入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 改善农村路网结构, 提升交通总体服务水平, 2016 年建成1.5 万公里建制村沥青 (水泥) 路, 2017 年底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 (水泥) 路。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 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群众参与、综合治理”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 形成“通村畅乡、标准适宜、管养到位”的农村公路网络和“班车到村、人便于行、安全便捷”的农村客运网络。加快实施全省动力电覆盖工程, 推进自然村动力电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和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等项目,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 完善农村能源结构。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重点, 全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 2016 年全省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14 万户, 2020 年前完成63 万户, 基本消除农村贫困户危房。

18.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 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县域城乡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 公办民办并举, 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和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从2016 年起, 对全省学前教育学生免保教费, 2020 年基本实现有需求的建制村幼儿园全覆盖、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和优化城乡、区域之间的卫生资源公平配置和空间布局, 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固定、有序、紧密、有效的多点执业新机制, 鼓励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联动转诊制度。加大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贫困村卫生室执业乡村医师定额补助标准。加快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推进医保异地就医结算, 完善大病保险制度, 适当提高政府补助标准、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2016 年, 选派9 000 名省市县医院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565 个, 2017年实现全覆盖。逐步提高农村社保补助标准, 2016 年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提高15%, 孤儿基本生活补助实现城乡统一, 集中供养标准达到1 000 元/ 人·月, 分散供养标准达到640元/ 人·月。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切实加大对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整合各类有效资源, 加快实施“乡村舞台”工程, 推动县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 2017 年基本实现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制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本地广播电视节目全覆盖, 2020 年基本实现乡镇固定电影放映点全覆盖目标。全面建立农村“三留守”人员动态信息库, 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农家大院、闲置公共服务设施等资源, 每年建设1 000 个以上农村日间照料中心。

19.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 体现农村特点、乡土味道、民族风情, 保留乡村风貌, 努力建设农民幸福家园。

扎实开展以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 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 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模式。科学编制并落实县域乡镇和村庄建设规划, 提升农居设计水平。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集中力量解决农村脏乱差、垃圾污水治理、人畜分离、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等问题。探索多种形式的治理和管护模式, 持续增加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投入。发挥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作用, 支持改善村内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 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 逐步把农村环境整治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积极推进“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 加大传统村落、历史遗迹、古树名木等人文自然景观保护力度。每年新建200 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 500 个以上的环境整洁村。开展农村垃圾治理行动, 2016 年全面完成陈年生活垃圾清理, 全省村庄垃圾收集点、收集车辆覆盖率和村庄生活垃圾彻底治理率均达到60%以上。

20.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大力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 稳定并扩大外出务工规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加大对农村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县区, 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 鼓励工业园区、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基地等开辟返乡农民工创业创新园区 (基地) , 减免场地、设备、水电等费用, 支持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落实同工同酬政策, 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 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加快劳务市场体系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 扩大技能型、智能型和成建制劳动力输转比例。2016 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 万人次左右, 劳务收入达到900 亿元以上。积极开展贫困地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支持农村妇女发展家庭手工业。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重点解决在城镇有合法住所和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落户问题。制定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办法。加快出台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政策, 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吸引力。加快完善和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保障实施范围。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协调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 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和内生动力, 不断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1.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培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和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功能。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 鼓励承包农户开展联户经营, 引导农户自愿互换承包地块实现连片耕种, 解决土地细碎化和产出能力低等问题。创新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 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 发展跨区域农民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 探索发展“土地托管合作社”等流转方式实现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 在坚持农地农用的前提下, 根据农民意愿统一连片整理耕地, 尽量减少田埂, 提高耕地利用率。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对经营面积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5 倍至20 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各级财政要给予重点扶持。建立健全草原保护制度, 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积极推进草原确权承包试点, 规范草原经营权流转。

22.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不断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 改进投入方式, 逐步扩大担保、贴息、基金、风险补偿, 以及公私合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资金规模, 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办法, 从预算编制入手, 持续推动多层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 2016 年整合省级涉农资金568 亿元, 切块到县, 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完善财政涉农资金转移支付制度, 逐步扩大市县政府对涉农事权的支配权, 逐步将过去以投入为主要因素的补贴模式, 过渡为以投入和产出并重的补贴模式。促进惠农政策与保险政策结合, 调整统筹部分补贴资金和增量资金, 重点支持建立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2016 年组建甘肃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 建立覆盖全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落实中央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政策, 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 着力促进耕地地力保护和农业综合产能、效益、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逐步将适合不同区域的主要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 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精准性。

23.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发展普惠金融, 降低融资成本, 力争到2017 年基本实现建制村金融便民服务网点全覆盖。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 探索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和服务。发展农村金融租赁业务。在风险可控前提下, 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实施办法, 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加快完善涉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健全精准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制度。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计划。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和大中型农机具、仓单、应收账款为标的的新型抵押担保。鼓励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探索开展农村土地信托。进一步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股政策性担保公司, 加快推进设立省级或市 (州) 级再担保公司, 构建以省市县三级政府政策性担保机构为龙头, 商业性担保和民间相互担保为两翼, 多层次担保、联保、互保和再担保协调发展的农业担保体系。强化农村金融消费者风险教育和保护。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开展信用等级评定, 促进农村信用信息和信用评级的有效利用,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4.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 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鼓励市县开展特色农业品种保险, 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 推进中药材、苹果、设施蔬菜、农房等特色产业保险试点。加快农业产业保险由“保底”保险向效益保险转变。积极探索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有序开展农房保险试点。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保险业务。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 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加强农业保险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协调联动, 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加快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建立运营规范、服务优良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着力提升农业金融风险保障水平。

25.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0 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016 年完成50 个县确权颁证任务, 2017 年底全省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 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2016 年出台农村空置宅基地退出补偿办法。探索用市场化方式建立省内易地占补平衡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整治规划整治补充耕地, 新增耕地的60%可用于折抵建设占用耕地的补偿指标。进一步发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用地复垦利用等政策的激励作用, 加大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 通过股权量化到户, 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 着力解决“空壳村”问题, 提升村级组织为民服务能力。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 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 鼓励发展家庭林场、股份合作林场,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抓好陇西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 2017 年基本完成试点任务。2018年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改革方案和收益分配办法, 适当提高农民集体和个人分享的增值收益。继续抓好“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 适时出台全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实施意见, 2017 年全省每个市 (州) 选取一个县 (市、区) 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2020 年全省有需求、有条件的行政村完成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

26.推进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 使农产品供给数量更充足、品种质量更契合消费者需求。不断优化农产品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 积极推广农牧结合, 大力发展肉蛋奶、果菜菌等;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 调优品质, 培育品牌, 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从实际出发, 着力做好调结构、保质量、降成本、补短板、创品牌的工作, 使农产品的供给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 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尊重市场规律, 尊重群众意愿, 不搞强迫命令。

27.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和农垦改革发展。出台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建立联合社治理机制, 构建联合社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双线”运行机制。加快实施以流通为主导的“村级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2016 年在贫困村新建新型村级综合服务平台1 000 个。积极开展农资供应、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庄稼医院、合作金融等新型服务, 支持开展农村土地托管、领办农民合作社, 着力建设村级为农综合服务平台“、网上供销社”服务平台和农村物联网社会化服务平台, 做实供销社发展基金。出台加快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深化农场企业化、股权多元化改革, 明晰农垦国有土地权属关系, 继续推进国有资源资产化整合, 建立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完善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提高农垦国有资本运营水平。积极培育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 发挥农垦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大力推进“一号工程”, 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

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 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 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坚决打赢这场攻坚仗。

28.实施精准脱贫工程。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 创新完善“1+17”精准脱贫工作机制, 因人因地施策, 分类扶持贫困家庭, 抓紧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专项规划。发展特色产业, 以创业促就业, 实现就地脱贫。积极开展劳务协作对接行动, 以培训促转移, 扩大转移就业脱贫。加大易地搬迁力度, 按规划、分年度扎实推进, 以搬迁促脱贫。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贫困地区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实施生态保护脱贫。加大智力扶贫力度, 教育投入要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 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生、省内高职院校学生免学杂费和书本费, 实施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定向招生等专项计划, 促进教育脱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降低起付线, 提高报销比例, 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提高农村低保标准, 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 做到应保尽保。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两线合一”, 对一二类低保对象全部实施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 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涉农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收益, 折股量化并回馈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实施“陇原妹走出去、陇原巧手干起来”精准扶贫行动。

29.实行最严格的脱贫攻坚考核督查问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上下衔接、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扶贫攻坚责任体系。围绕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建立省委常委牵头联系市州、省级领导包抓市县扶贫攻坚的制度。强化县级主体责任, 贫困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 落实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建立脱贫开发工作通报督查机制, 对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问责;对不能完成阶段性扶贫任务和弄虚作假的给予严肃处理。制定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党政正职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和贫困县退出机制实施细则, 落实各项激励措施, 进一步激发和调动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作用。

30.创新完善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围绕省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建机制、抓重点, 着力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出台《脱贫攻坚“853”挂图作业实施意见》, 落实平台“八个准”、村村“五张图”、户户“三本账”, 确保扶贫对象进出动态管理、精准管理, 确保大数据平台信息采集准确。认真落实《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进一步完善“1+17”精准脱贫政策体系。充分调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确保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1.加快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以改变老区发展面貌为目标, 以贫困老区为重点, 着力破解区域发展瓶颈制约, 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困难和问题, 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推动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让各民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支持中央企业开展“百县万村”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县行动。优先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构建综合交通网络, 推动公用设施建设和城镇地下管网改造, 加快大型水利工程。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开发优势资源, 加快特色农牧业发展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电力外送通道建设, 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推动红色旅游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电子商务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企业污染排放监管和水土流失整治。以“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32.推动双联行动和社会帮扶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双联行动“六大任务”, 全力推进“三大工程”, 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要领, 突出与精准扶贫相互融合的导向、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任务、优化力量结构布局和富民产业培育等重点, 全面落实双联行动助推精准脱贫、驻村帮扶工作队落实精准脱贫、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精准脱贫工作机制。细化实化措施、强化督促检查、完善责任体系, 充分履行好双联行动组长单位统筹协调职能、县市区党委主体职能和乡镇党委落实服务职能。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精准扶贫“管道”作用, 严格落实驻村帮扶工作队力量整合和加强管理的实施办法, 建立精细化管理的驻村工作队台账, 对帮办实事、协调项目、宣传政策等工作情况记录在册并进行监督。积极开展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民企陇上行、扶贫爱心平台建设, 实施“千企帮扶千村”活动。加强双联行动新典型、新经验的总结和宣传, 不断深化拓展双联行动。

七、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改进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不断强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农民奔小康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33.健全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各级党委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涉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县一级党委政府及其主要负责同志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上。注重选派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进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 强化统筹协调、决策服务等职能。进一步减少和下放涉农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三农”前瞻性、全局性政策研究, 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水平。允许和鼓励市县实行差别化探索, 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34.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 实现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建立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责任清单, 坚持开展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切实选优配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 注重加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认真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 鼓励和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深入开展先锋引领行动和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认真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 从严要求管理大学生村官。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发挥好乡村便民服务平台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 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制度, 市县都要逐步增加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待遇。各级党委、纪委特别是县委、县纪委要切实履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深入开展“保民生、促三农”专项行动, 坚决查处扶贫开发、土地征收、涉农资金、农村“三资”管理等领域侵犯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

35.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基层群众治理机制, 在有实际需要的地方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 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对阶段性重大问题和多数群众点题公开的内容随时公开。深入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工作, 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社区协商活动, 引导和组织农民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 发挥乡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 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农村不良风气专项治理, 整治农村黄赌毒、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依法打击扰乱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

36.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力度, 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增强农民的公民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和“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 大力开展“乡风文明行动”, 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实施国家和地方应急广播工程。广泛开展城乡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抓好农村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重视农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 加强特色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广泛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 保护和传承农耕文明, 推动文化与特色优势农业有机结合, 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广泛宣传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事迹。

理念与目标 篇9

《中国教师》:安老师, 您好!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 并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 引起广大生物学教师的极大关注。你们多年前就注重了生物学概念的教学, 你们开展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与课标倡导的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之间有何差别?注重生物学概念教学有何意义与价值?

安军:多年来我们确实一直在关注概念教学。记得当时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朱立祥老师到我们学校来组织研讨, 请我们区分生物学概念和生物学事实。我们当初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评价学生的考试试题并不只是考概念, 也包含大量的生物学事实。当时教师的教学是不区分事实和概念的, 只按照考纲区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后来生物学教学界的同仁们提出核心概念、重要概念的教学, 我们教研组也在这方面结合教学实践, 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 特别是2011年4月北京市中学生物学科概念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教研组拿出5节课供大会研讨。教师们在备课、分析、研讨和不断学习过程中对生物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师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区分生物学概念与生物学事实, 在众多的生物学概念中, 区分哪些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 哪些是基本概念 (下位概念) 。教师们在确定教学的重要概念时, 会有不同的看法, 甚至存在争议。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 为初中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具有指导作用。

谈到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知道概念是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 它是学术研究的基础, 也是人们交流的基础。概念教学是要回到学科范畴中实施的,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 课标明确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 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具有生物学概念体系是一个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不可或缺的。概念的建立离不开大量事实的积累与辨别, 科学探究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要以概念教学为依托。通过概念教学, 特别是注重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建立,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生命科学, 有助于生物学核心概念和学科观点的建立。学生可以在毕业后忘记许多生物学事实, 但通过概念教学所形成的学科观点、态度情感及独立解决未来问题的能力, 将惠及学生终生。

《中国教师》:你们生物学教研组是怎样组织生物学教师开展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的?

安军:我们教研组申请了一个研究课题——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实践研究, 目前课题通过了开题, 正进入研究阶段, 教师们正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落实概念教学的方法。开题后我们开了第一次课题跟进会, 各研究小组汇报课题进展。从小组汇报中可以看到教师们在准备汇报内容时, 阅读了与概念教学相关的书籍, 上网查阅了资料。下学期各备课组还要组织研究课以推进课题的深入进行。在研究期间还想请一些专家来给予指导。我们的课题预期三年时间完成, 我想经历过研究过程, 整个教研组的业务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

《中国教师》:您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注重概念教学的?

安军: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 我们现在提倡教师注重概念教学, 并不是说就轻视了生物学事实的作用, 没有丰富的事实性知识是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的。同时, 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科学研究方法, 概念和原理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生物学概念、科学方法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必须全面关注的, 这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必然要求。

课堂实施概念教学可参考下列要点:

1.思考重要概念, 做到整体备课。教师要进行单元整体备课, 单元备课时, 教师参考课标提供的重要概念之前, 要先试着自己独立思考重要概念, 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教学单元的内容。这句话往往就是本单元要传递给学生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思考单元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的重要概念有哪些, 这些概念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这些概念会对学生一生有什么益处。独立思考单元重要概念后, 再参照课标进行比较, 会对课标阐述的单元重要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彻。

2.思考核心问题, 理清教学主线。思考单元重要概念后, 要划分单元教学课时, 思考每一节课为达成整个单元重要概念作出什么贡献, 每一节课的重要概念是什么, 每一节课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这个核心问题是针对本节课的重要概念的。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这节课的教学主线。当课堂结束时,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这个核心问题的答案, 初步形成概念。

3.研究学生情况, 弄清教学起点。研究学生是概念形成的前提。教学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联系学生已知, 将新知识纳入学生的概念框架。学生是以原有概念和生活经验理解新的概念的。教师要为形成新的概念提供足够丰富的教学素材, 为学生形成概念搭建脚手架。

4.促进学生思考, 关注形成过程。关注概念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建立概念。课堂教学实施阶段, 无论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还是启发式讨论, 目的都是使学生在思考中形成概念, 形成概念的过程是一定要花时间的。经历思考形成的概念, 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 正确理解是概念运用的前提。

5.设计评价任务, 检查理解情况。教师在备课时, 要思考课堂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表明学生对概念已经理解了, 也就是注意收集学生理解概念的证据。学生如果能利用概念完成一个任务或解释一个现象就证明他理解了, 也就是关注概念的评价。

6.作好心理准备, 接受个体差异。不要指望概念建立一步到位。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 学生经过一节课建立的概念不一定准确到位, 还需要在练习过程中反复再认。

《中国教师》:在学校教学评价方面, 有哪些举措跟进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施?

安军:教学评价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试题考查学生对事实的记忆而不是考查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我们正尝试重要概念的试题的命制。在评价学生时, 教师要选择好题。所谓好题, 就是命题有立意、有高度, 注重生物学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运用的题目。

《中国教师》:初中生物学新课标教材在编写方面应该如何帮助教师落实重要概念的教学?您有何建议?

安军:建议一, 在教材编写的体例上, 能明确单元教学的重要概念, 明确每一节教学内容的核心要点。建议二, 明确单元和每节的核心问题。由于概念教学往往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或是启发讨论找到核心问题答案的过程。教师备课时遇到的困难往往是核心问题找不准或找不好。建议三, 提供形成概念的更丰富的生物学事实和活动设计参考。建议四, 教材编写者能站在为学生未来更好地生活而教的角度设计教材内容。

《中国教师》:教研组还有哪些举措或研究课题以推进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的落实?

安军:组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自学和践行新版课标理念和目标。比如:组织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内容包括2011年版课程标准内容考查、教学板书、说课等。组织主题明确的研究课评比, 在讨论中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并提倡将教学设计或教学经验撰写成文, 与更多的教师交流。

《中国教师》:目前初中生物学还不是北京中考科目吧?没有中考这一有份量的评价导向, 您们怎么推进初中生物学教学改革以落实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目标?

安军:北京没有生物学中考, 北京初中学生要通过各区命制的初中生物学会考, 否则不能领到初中毕业证书。会考有一定的评价导向作用。另外, 也正是没有中考的压力, 给初中生物学教师以很大的自由度, 有的优秀初中生物学教师会利用这个自由空间, 在教学上充分体现课标精神。初中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和执行力度。市区教研机构应该通过评价教师的工作, 比如设立评比项目来引导教师的教学, 落实课标要求。

没有中考的压力, 也就减少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相对少的矛盾, 课时可以更多地用来完成实践活动。学生的兴趣往往是在初中培养起来的,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实习和体验的机会, 参观、实验、养殖等经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不仅使学生爱上生物学, 而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中国教师》:对于接下来的初中生物学教学, 您觉得一线教学中会存在哪些困难?

安军:首先, 教师是否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是提升初中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中生物学教师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组织教学。初中生物学是非中考科目, 学生、家长、学校都不重视, 因而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教学时要想尽办法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设计各种有趣活动, 思考管理和评价学生方案。正因为上述原因, 很多教学设计往往以有没有活动作为评价一节课优劣的标准, 认为一节课只要有学生活动, 就是好课。其实, 没有针对形成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生活动趋于无效, 没有思考核心概念的课, 是没有灵魂和高度的。

其次, 教师需要养成进行整体备课的习惯, 学会整体备课的方法。备课时教师要具有对重要概念进行独立思考的意识, 真正理解这些重要概念在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都提示我们要加强初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中国教师》:对于未来十年的初中生物学新课标教育教学实践, 您有何寄语广大初中生物学教师?谢谢您!

安军:我很爱看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播出的有关动物的故事, 小北极熊在离开熊妈妈前要和母亲生活几年, 小狮子和小狼也是一样。动物界的母亲们会在孩子离开自己前教给孩子们生存的技能, 而未来它们能否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 只能看它们自己。

人类社会的教育也有与动物界相通的地方。我一直在想这样的问题, 作为母亲我该教给孩子些什么?我要把他培养成什么的人?作为教师, 我们面对国家的下一代, 我们希望国家的下一代成为怎样的人?生物学教学又可以为这样的目标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当我把思考的答案写出来的时候, 发现答案与课标有高度的一致性。建议大家多思考这些问题, 然后再研读课标……

用创新理念审视语文教学目标 篇10

一.语文教学目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四个层次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文明繁衍的工具, 不断地对人类文明成果进行继承和发扬。而在历史变革的过程中, 原有的人类文明的成果又不断被新的社会形态产生的新成果所代替, 因此, 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传授知识, 有其时代的衍进性和发展性, 教育也便有着不断更新变化的深刻内涵。在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学习终身化和国际化发展过程中, 语文教学目标逐步形成四个发展层次:

(一) 教学目标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目标规定下, 教师是课堂的主宰, 是传授知识的绝对权威。教师是整个教学行为的主体, 学生是绝对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 新的知识不断涌现, 教学目标中包括了传授方法的内容。“‘受之以鱼’, 一餐之用;‘受之以渔’享受终生”的教育思想, 影响着众多的教师去研究传授学习方法的知识。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掌握与时代发展节奏合拍的知识, 是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认真研究的内容, 并将其纳入教学轨道之中。

(三) 语文教学自身多样性的特征 (知识性、工具性、基础性、民族性、思想性、综合性、共融性等) , 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在传授知识之时必须融进传授思想, 以及传授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方法, 它的核心是启迪人们的心智和神思。

(四) 经历了本世纪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之后,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教育诸要素转变的关键和前提,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 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市场正在形成。语文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应该锁定在唤醒人的真正人性, 塑造一种独立和创新精神的坐标上。

二.用创新学习的理念审视语文教学目标

面对变化的形势, 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 教育目标应锁定在哪一个坐标点上?事实上, 昨天的进步成果, 在今天很可能成为前进发展的负担。在电视、网络普及的今天谁还抱着矿石收音机不放呢?因此, 在重新反思教育目标, 必须用发展的、创新的观点来分析研究。

(一) 创新学习的理念

创新学习是紧紧依存于创新教育的。所谓创新学习,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以每一个知识点为例子, 不依循常规, 不迷信权威, 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用旧知获取新知, 结合实践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细心论证, 标新立异, 在求异思维中内化知识, 敢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主张、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状况分析, 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与课程标准要求基本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 思维活跃, 求异性强, 但学识较浅, 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不稳定。因此, 我们将“新”不只限定在新发现、新发明上, 更要求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求同或求异的方向。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发明家那样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论或创造出一些先进的成果。学生的创新学习指的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训练, 创新问题的发现, 创新技能的应用, 创新情感的投入和创新人格的形成。

创新学习的实质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 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是一种有目标的不懈的追求。

(二) 创新语文教学目标

1.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是不可取的。它是传统教学“三个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的基础, 任何思维的运作在这种教学目标的圈定下都是停滞的, 毫无生气的, 这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对于这种陈腐的教学目标, 我们有的教师至今还奉为至宝, 把它当做应付考试的重型武器。如此下去, 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产生的创新火花会被腐朽的污水无情地浇灭, 学习毫无热情, 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师生关系也是对立紧张的, 如此方法教育出来的学生走向社会必须从头学起, 否则无法生存。

2.语文教学目标的第二个层次显然是进了一步。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即语文教学紧紧抓住字词句, 再引申开去, 但这种语文教学方式忽视了全篇文章的整体关系。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抓住课文中局部环节或情境或词语, 尽情让学生去“发挥”, 结果是一发而不可收。就个别意义上讲, 学生也许得其“识”, 而不能得其“法”, 这种游离于整体教学以外, 所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 是狭隘而肤浅的。实质上, 语文教学观就是要求师生从“小语文”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走进“大语文”的宇宙中, 注重语文学习的社会实践性, 从而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文以载道, 皆为共识。细究一下:其文何以载道?如何载道?载何道?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如何体现出这个高层次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道”,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我们从不否定在语文教学目标融入思想道德的宣教, 思想性本是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但我们反对用单一的思想去框定那么多姿多彩的优美篇章。语言如此灿烂!怎能以一种色彩去涂抹, 用一种思想去解读呢?

多少年来, 有些人总是回避一个铁的事实:人脑本身的差异决定了人本身的差异, 在语文教学中不敢或害怕提出悟性。从心理学角度讲, 这就抹杀了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 无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启迪人的心智和神思的施教者本身就是一个智者和思想者, 他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活动中, 在求异思维的火花不断撞击下, 通过变式思考, 多维论证, 多元定点, 多角度地分析问题, 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 敢于质疑, 勤于独立思考, 并以此来教育、启发、感染学生, 这是新时期创新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4.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和最终归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21世纪,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在高唱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都在狠抓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面, 身先士卒。在语文教学中, 应通过认识心理的研究活动, 准确地将学科素质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心理空间。人的主体性及其发展是教育领域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人, 是教育的始原点和终极点, 教育主要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来实现其社会功能的。“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联合国前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先生有一句名言:“我们留给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我们应该从培养主体的人, 建设主体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语文教学。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个复兴也意味着主体社会的建立。所谓主体社会, 就是指以主体的人构成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成为实践和生活的主体, 是社会的主人。这样的社会是高度民主、文明和富强的社会, 努力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

应当指出, 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创新并不是不要学习知识。这里就又回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个老问题上来了。众所周知,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核心, 知识的积淀是创新学习的基础, 没有大量的知识积累, 创新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的心灵的唤醒, 这才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并通过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作用”, “要重视终身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判精神和行为能力方面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 例如语感教学, 是培养学生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教育的内在源泉, 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语文课中的一篇篇课文, 无不饱含着作家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 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从生理心理学理解, 每个学生生理特征不同, 生活经历不同, 语言积累程度不同, 对信息接受的悟感和反应机敏度不同, 其心理表象、语感流露、外在感情、表现方式也就不同。所以, 教学交流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表达效果, 加强信息材料的认知, 感怀出课文的外延部分。从思维角度讲,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从表达讲, 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有益于形成独具风格的演讲才能。从人才观角度讲,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特征。从接受信息—分析信息—采纳信息这一复杂的过程看, 是心智、能力、表达的综合训练过程。在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 施教者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的教育思想融入其中, 唤醒学生创新的激情,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以及理念阐述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育;目标;理念

我国幼儿的教育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了,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幼儿教育的目标以及理念已经有些偏离主要的轨道。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幼兒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这就像大厦的地基,大厦是否可以抵御各种风雨,就取决于它的地基是否打得好;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是否收到良好的幼儿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试想如果没有好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同时幼儿教育也缺乏明确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幼儿教育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或价值取向能够有效的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并且我们的幼儿教育应该究竟取得怎样的目标,这些都是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一、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以及普遍理念

我国自从开始有了正规的幼儿教育开始,其基本套路还是只是把这个教育作为孩子上小学的准备,而并没有当作一个很重要的教育阶段。因而这个主要目标导致了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以下一些弊端:

1.过度的强调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品德方面的培育

过度的智力教育其实是指,幼师和家长都着重把智力的开发作为幼儿教育的重点。因为他们的认为只有在幼儿教育阶段打下良好的智力基础,才能在以后的小学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但是这种过早的强调智力教育,会在性格方面的培养造成很大的缺失。在0~7岁是一个人形成自己性格和判断的一个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教育就不应该单单只局限在这一个方面。在我国的实践中,德育工作过于概念化和形式化,我们对品德教育的效果关心不够,以致不少幼儿缺乏做人的基本要素爱心。

2.在智力教育中过多的加入了知识的学习

幼儿教育应包含知识和发展智慧两个方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所以,我们在做幼儿教育的时候,应该主要侧重于智慧的养成而不应过早地涉及知识或素质的培养,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培养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但在各地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知识代替智力的现象,各类名目繁多的幼儿教育培训多如牛毛而我们的家长们也对此兴致极大,例如,双语幼儿园等等幼儿园的火爆现象就说明了,家长过早的把孩子送入应试教育的培养中,而这对孩子以后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3.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极端观念使得孩子失去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人的一生中,必然会经理各种各样的磨难,如果孩子在幼儿阶段就一直处于百般呵护的状态。那么将来,他遇到挫折就会不知道怎么去面对,怎样去调节。因此,应该过早的去帮助孩子去适应这样一种环境,帮助他找到面对挫折的方法。而同时有些家长又特别强调孩子要绝对的服从自己的意志,还有些时候,甚至会去挑孩子的各种过错。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缺少自己做决策的能力,其自信心也会较其他孩子来说,显得不足,有些孩子还会有自卑的情绪。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家长在幼儿教育时,也要有正确的目标和理念,否则就会使得孩子成长缺失良好的环境。

二、重塑幼儿教育目标和理念

我们先阶段的幼儿教育的目标和理念,虽然走入了误区,但是可以通过重建的方式,加以矫正。把重技能和知识的目标和理念,转移到技能知识和人格建立,两者并重的角度上来。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是在健全的“人”。

1.幼儿教育目标的转变

首先,幼儿阶段的教育目标应该更加着重去培养孩子人格的建立,使其思想品德上能够有一定的提升。为此,幼儿教育应该添加一些,活跃亲子关系的活动。让小朋友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让他们懂得家庭的温暖。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孩子能够适应在学校的生活以及明白和他人相处的方法。游戏不仅仅是提供放松和娱乐,它本身也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游戏的过程也是儿童培养动手能力团结精神,克服困难与恐惧,体验友情与成功的过程通过正确设计游戏的内容,可以使儿童在体验快乐童年的同时,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其次,也需要给孩子一些知识的教授,但这种教授不能是单纯的填鸭式的学习。应该给予儿童充分自由的空间,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2.转变幼儿教育的理念

现阶段的幼儿教育理念主要以修正孩子的行为以及超前的开发智力。这样的理念是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我们需要将修正的行为转变为引导式的教育,使其能够自己形成较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修正式的教育往往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一旦外界因素消失后,儿童的行为又会回归原样。因此,引导式的教育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还需要转变超前开发智力这种理念,要让儿童先学习如何独立的照顾自己,在再稳妥的学习技能,否则就会造成“高分低能”这种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李媛.论幼儿教育理念的转变.齐齐哈尔大学学报[N].2012(06)

[2]秦秀丽.试论幼儿教育理念的创新.中国教育学刊[J].2012(12).

作者简介:

企业战略型财务管理目标及理念 篇12

一、战略型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 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的缺陷

传统的财务管理是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目标, 其不足之处一是只考虑了硬资源而忽视了软资源;二是在资源配置上只追求狭隘的自身利益, 只考虑股东的利益而忽视了其他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和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三是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指导下, 只注重财务指标的评价而忽视了非财务指标的评价。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的财务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财务主体不仅包括股东、经营者与员工、政府、顾客, 还包括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及所在社区, 这些利益相关者及其财务要求都是战略型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美国的IBM公司把其目标提炼为“为员工利益、为顾客利益、为股东利益”三原则。这些变化都标志着战略型财务管理目标的形成。

(二) 战略型财务管理的目标的内涵

1. 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即不仅追求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务人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更要追求人力资本所有者收入的最大化。

2. 社会责任。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源与物资资源之间的一个明显差别是知识资源具有可享性、增值性和可转移性, 使得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 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和应用, 更取决于社会对知识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从而也就要求企业更加重视其社会责任, 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维护生态平衡、防止公害污染、支持发展社区的文教和福利事业以及赞助社会的慈善事业等。

二、战略型财务管理的观念

(一) 人本化理财理念

战略型财务管理应贯彻“人本化理财观念”, 增加人力资源投资, 围绕人的价值管理来展开财务管理活动, 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的人的关系,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这是最终实现战略型财务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 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理财观念

战略型财务管理要求财务人员在作出财务决策和日常管理中, 必须善于抓机遇, 灵活地处理和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 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三) 风险理财理念

1.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如果企业的内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 或者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来源于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选择和利用, 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

2.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如果一个企业及职工不能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其知识结构, 就会处于被动地位, 就不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 从而也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

3.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目前, 一般产品的寿命周期已缩短为五年左右, 而像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产业, 其产品更新周期更短。这不仅加大了存货风险, 而且也会加大产品的设计、开发风险。

4.“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以及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 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 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 使得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 如从有形形态演化为无形形态, 从直接价值演化为间接价值, 这些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货币风险。

5.无形资产投入加快, 变化加大, 且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所以, 为使企业在追求不断创造发展与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中取得成功,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四) 信息理财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最快的是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在当今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中已有2/3以上的产值与信息行业有关。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技术成为先导, 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加快, 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 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对变小, 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 这是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五) 知识化理财理念

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知识含量是实现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知识化理财观念。

(六) 权变理财理念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 财务管理的环境也随之变化, 战略型财务管理必然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具有权变的理念, 要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理财方法, 企业才会增加竞争力, 在竞争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树春, 李伟丽.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的纳税筹划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上一篇:选煤技术管理下一篇:状态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