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实践

2024-10-29

理念与实践(精选12篇)

理念与实践 篇1

绿色建筑是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涉及到资源与环境。

绿色建筑的背景及理念我认为, 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绿色建筑的催生剂, 即形势造就了绿色建筑的诞生和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生存环境的变化速度非常惊人, 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的短缺, 让我们感受到发展离不开能源, 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节能。

归纳来说, 绿色建筑是由资源与环境组成的, 绿色建筑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节约资源, 包括节地、节水、节能、节材。

其中, 节能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节约, 一个是节约地使用、一个是新能源的使用。

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绿色建筑的参与者来说, 建筑设计师、建筑的使用者、建设单位等等, 绿色建筑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最关键的参与者是建筑设计师, 也就是建筑设计应该先行。

绿色建筑应该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共存。除了新能源的使用和节地、节水、节能、节材, 要考虑建造、使用建筑的各环节是否有悖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包括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的材料消耗等。

绿色建筑是由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技术单位的总成, 包括:绿色的建材, 就是建筑材料的绿色化;智能化的管理;新型能源以及能源的节约使用;水的循环使用;雨水收集及储存;水土保持等等。

关于绿色建材。一是材料自身作为直接的原料或者辅助原料需要绿色化, 生产过程资源的消耗与绿色建筑是密切相关的, 譬如发泡剂的使用, 有一些发泡剂是非常高的温室气体。二是在材料生产过程中也有能耗, 污染、用水、占地等等。三是在材料使用过程中, 涉及使用寿命、再生循环的能力、维修维护以及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等等。

另外, 在材料储运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也涉及衡量绿色建材的一些因素, 如运输方式、运输距离, 制品的密度、重量、尺寸, 对温度的要求、湿度的要求等等。如泡沫塑料是节能材料, 但在运输过程中, 长途运输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要关注绿色建材节能的净贡献率, 它对节能的贡献应该要减去它自身的耗能部分。

智能化管理如用能、用水的剂量管理, 如室内环境的智能化调节, 室内温度、湿度控制、新风系统、照明系统的管理等等, 这些都需要智能化。

目前, 有非常多简单易行的新型能源, 像太阳能在建筑的使用, 光电光热转化等。我曾提到, 热水也是衡量我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指标, 太阳能的直接换热和利用, 以及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在有些城市广泛使用, 可以大大节省能源。

围护结构的保温围护结构的保温是能源节约最重要的部分。65%的节能标准, 很多是体现在围护结构上, 如遮阳技术、蓄热技术、局部的蓄能、跨季节的规模蓄能以及蓄冷技术等等。

现在, 建筑的隔热技术发展很快, 像植物的植被隔热、太阳能墙等, 照明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大, 如把室外的光资源储存起来传递到室内使用。

建筑的环境友好建筑环境一是室内环境, 一是室外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避免乱拆乱建, 提高建筑物的寿命以及建筑垃圾的再生使用、污水处理等等, 这些都是绿色建筑理念里不可或缺的。

理念与实践 篇2

教师:XXX

在我校有序地组织和安排下,为更好地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我参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学习活动。现在我把本人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配合组织,周密计划,加强措施,保障到位。

结合学校继教领导小组制定的学习方案,特精心安排了个人的学习活动,做到安排周密,细化具体。领会学习活动的意义,端正思想,积极参与学习。坚持学习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积极参与课堂观摩。

二、学习优质的课堂教学,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学中教师注意提出有效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善于从感性活动出发,自己总结和发现知识。教学内容能贴近生活、回归生活,增强了学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服务于生活的能力。除此之外,在这些课堂上还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扩充了课堂教学的容量,通过音像声等途径向学生展示相关的信息与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课堂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了授课教师崭新的教学理

念。

三、对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处理。

1、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处理。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材无非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范例,教师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喜欢新鲜有趣的活动,有积极的表现欲望。我们在教学时可设计一些闯关等活动游戏。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学习兴趣,既学会了知识,又体验到成功。

2、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处理。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学习背景。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些旧知识如何以新面孔来叫学生,从而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同时又充分地利用学生中的优势学习资源,互帮互教,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成长的舞台。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观点,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展示的机会;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才能有了充分表现的机会。

我们应该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新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改变了以往单

一、封闭的方式,而且还减少了详尽的教材分析。教师只有充分地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并将蕴含于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音乐创作理念与实践—转化与展现 篇3

音乐创作的缘起,是具有创造力的冲动,可能始于个人主观的心境与体会,也可能是客观对象的写照;但最终都必须从这些感受与事物当中抽离,从音乐的逻辑上思索并粹炼出一个共通的表达形式,是只要透过学习即可以领受的客观形式。一如色彩形式与布局的于绘画,有组织的声音与其在时间中的展现的于音乐一般。文章拟以自身创作历程中的思考与作品的体现为主轴,试图分析与归纳笔者音乐创作当中灵感转化的手法,以及透过乐念的展现进行创作与表达的可能性。

一、转化

转化是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一环,作曲家藉此将创作“灵感”具体化为音乐上可用的”乐念”。灵感与乐念的间不必然是相互对应的关系。而作为音乐作品,欣赏者能不能够从作品当中透视出原始的意义,也不是聆听的目的。一个乐念的成型,其可能历经不同程度的转化过程。从转化的角度,除了找出两者的间相互连结的逻辑的外,既名为乐念,最终还是必定回归音乐的观点上进行审视,而并非滞留于声音与情意的间的联结。毕竟连结与感受是个人化的,可是乐念作为创作的初始,它必须具备创作中得以沟通与表达的空间。

(一)由物境转化

物境的转化是以透过感官可以知觉到的事物作为对象。所谓的事物,则举凡存在于自然界当中有形的,即实体与形象,和无形的,即概念与现象。有形的实体与形象是最容易知觉到的事物,举凡虫鱼草木、花鸟、山水车舟…等,都是实体;而抽象化的自然实体,举凡图形几何、造型、文字符号…等,皆为形象。

(二)由情境转化

情境的转化是以人的感受作为转化的对象。人与对象或客体环境互动后,心中油然而生的内在心灵活动,即感觉与反应,皆是情境的范畴。这种情感与心境的感受,可以是源于个人经验,也可以是脱胎自其它艺术作品当中,例如诗词。

五重奏《玉阶》也应用了李白的诗《玉阶怨》作为转化的对象。李白运用一个女子的形象,以及其身边冷峻的各种事物来描写等待的情感波动与过程的心境变化。诗的第四句为“玲珑望秋月”,而这个“望”字,点出了盼望与期待,而诗句当中,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因为这个“望”的心境,而显得缓慢。因此,笔者便将聚焦于此,以“望”字的音韵为对象,转化为一个下行的三音动机,形成的音形,即为这个望字被展延化的声调拟态。

【谱例1】五重奏《玉阶》,语调转化形成的动机

二、展现

转化的影响可以从最基础的声音表象素材到整个作品的布局与结构。但转化只是阶段性的手法,透过这个手法,创作者可以将无形的思想化为有形的声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因此,如何从创作的角度组织铺排这些音乐材料、如何形塑这些材料的起落张合,都必须回归音乐性的思考。唯有透过音乐自体的逻辑加以规范与运用、布局与铺陈,始能展现这些内在关联。本章以提纲挈领的方式整理音乐在时间中展现的技巧与手法,藉由起落张合、审美情趣以及留白与想象探讨的。至于详细的实例,拟于第四章作品分析当中详谈的。

(一)句法与抑扬

当代音乐创作当中,句法的概念也许不再以清晰工整为其美感价值;但是作曲家对于句法的意识与安排,仍是表达的手法的一,透过一些抑扬顿挫的安排与句逗暗示的痕迹,作曲家的意图才能在聆听的过程中展现。乐句与段落是一个音乐意义上相对完整的单元,当中可能包含各种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除了各自表意的外,还必须要能够完整形塑一个共通的音乐形象。因此,此处所探讨的句法,是为统摄材料的分布的手法。至于乐句的间、段落的间的衔接方式与其在音乐上形成的起落张合,即为此处所谓的抑扬。

(二)表情与姿态

表情与姿态是以音乐性作为表达的手法:同样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润饰而有了独特的表情,甚至于透过不同结构的安排,使其呈现出另一种姿态。表情是一个音乐现象,因为在时间中展开的方式而产生的细腻情态。有时候因为演奏方式的特殊而产生。例如在具有余响特质的乐器上,突然刻意以止音的方式演奏,它能够造成一个不同于延音的表情;或是织度上的安排,从多声部的层面当中粹炼出一个独奏声部,也能够造成一个织度张力变化的表情。而姿态相较于表情,是因应在时间中展开的动向而产生的样态,它所营造出来的起伏是比较具有结构表达上的意义。

(三)小宇宙与大宇宙

音乐的形象在时间的流程当中展开,会以各种不同的变化形式出现:从动机的形塑、句法的内部结构、段落的间的关系到整个作品的布局,从音乐的最表象素材到最隐而不显的内在关联,都有可能受到这个形式的影响与牵连。动机可以作为句法内部结构的缩影,或是句法的内部结构关系正好可以投射出段落的间的关系,甚至于是整个作品的结构。这正所谓的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的阶层关系(hierarchical)。

[1]Schoenberg,Anord(阿诺德·勋伯格).《作曲基本原理》(Fundamentals of musical composition(Zuoqu Jiben Yuanli))[J].昊佩华译.上海:上海音乐,1991(10).

创意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探讨 篇4

一、创意教学的主要特征

台湾的吴清山教授在《台湾:创意教学的重要理念》一文中将创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做了对比, 突出强调创意教学的教学理念具有以下六个特点:活泼多元、主动参与、资源运用、人际互动、学习动机以及问题解决。其中, 他特别提到“创意的教学除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之外, 学习内容和空间设计的多样化, 亦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为了展现创意教学, 需要将智能、用心与巧思三者相结合。换言之, 创意教学的教师必须以智能为基础, 充分运用巧思, 而且用心去做, 才能于教学过程中推陈出新, 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笔者以为创意教学应突出以下主要特征。

1. 创意教学是兴趣教学, 重视学习主体的经验。

教师选择课堂情景或者教法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并且能结合教学目标的完成来设计教学情境。由于将枯燥的文字、数字转化成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 用知识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易触发学生的兴趣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和应用知识, 同时也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2. 创意教学是过程教学, 体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创意教学不是简单的情境教学, 它要针对教学目标对一个情境反复加以系列化改造, 也是一个逐步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教师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与经验, 不断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知识困境, 让学生经历新的认知冲突, 不断感受学习化的过程, 最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创意教学正是通过活动体验逐步达到揭示学科教学规律、结构及相互关系的目的, 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行之有效的。

3. 创意教学是问题教学,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科知识应用和创新意识。

创意教学注重对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传授。创意教学活动就是知识的具体化, 而创意教学正是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不断变换下感受到知识在不同情景下的实际应用, 又在实际应用中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果教师长期用学科眼光关注生活, 将对学生的实践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创意教学能更典型、更具体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 创意教学是和谐教学, 有利于建立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合作关系。

创意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师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构建。在紧张、闭塞甚至敌视的教学氛围中是很难产生创意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意教学的前提, 而随着教学的逐步开展, 创意教学则能滋润环境、温馨氛围。因此, 创意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无形中会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了解、沟通和关怀的润滑剂。

二、创意教学的实施策略

创意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 但创意教学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意。因此创意教学注重以学生为本, 了解基本的学情, 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志培养确定教法, 设计活动, 完成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创意、教师的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缺少思考、缺少创新意识的教师很难有创意教学法的显现。

1. 实施策略。

(1) 将熟悉的场景陌生化。

思维科学认为, “陌生能够调动人们思维的积极性, 促进人们去思考、去探究, 增强思维的活力, 从而带来新鲜的感觉。这种新鲜感就是新认识的起点。往往导致创造性思维的新结果”。创意教学正是将“陌生”带入熟知的课堂,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它摒弃了从概念、从原则出发的逻辑推理式的课堂设计, 规定了以观察事物为出发点, 以学生最广泛参与为过程, 以发现陌生视象, 思考、总结、提升为归宿点的课堂路线。

(2) 将思考的问题情境化。

教师要善于将要解决的问题情境化。教师要将学习的重难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通过展现生活情境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强化他们的体验, 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组合, 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境, 因为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 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经过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 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 讲授抽象知识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教师要寻求方法, 做到从直观入手,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影片和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进行创意使用, 特别要善于使用学生作品范例来进行创意教学, 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抽象、概括等引出问题, 加深理解。

2. 案例展示。

创意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下面展示的是一堂数学课的完整思路和一节语文课教学的创意设计。

案例一:

高二《数学》上册第七章第四节《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片段。

教师问题一:同学们, 今天我站在这里, 不是大家的老师, 而是一家花店的老板。国庆节快到了, 我店即将推出一项趣味售花活动, 详情请看店门前的销售广告 (多媒体显示) :国庆节期间, 本店开展趣味售花活动, 凡购买康乃馨和玫瑰的顾客, 能以最低廉的价格购得鲜花, 但你要懂得一些数学知识, 因为花价要求如下: (1) 1枝康乃馨的价格不低于1元; (2) 3枝康乃馨与5枝玫瑰的价格之和不超过25元; (3) 4枝玫瑰与1枝康乃馨的价格之差不低于3元。想一想:我如果买2枝康乃馨和1枝玫瑰最少需花多少钱? (停顿)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 我们能否将它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呢?也就是列出什么数学关系式表示上面的关系?大家动手试一下。

教师问题二:看来买2枝康乃馨和1枝玫瑰只需花3元钱, 实在很划算, 下面, 大家再来替花店老板算算, 以多少钱卖花, 可获利最大?请同学们谈谈思路。

教师问题三:我们的趣味售花问题是用作图的方法解出来的。下面, 大家一起来小结一下解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 (停顿) 在列出了线性约束条件及目标函数之后第一步干什么?

案例二:

在《祝福》一课中, 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颇有特色。在让学生详细分析了鲁四老爷的书房描写后, 学生发现景物描写可以凸显人物身份、突出人物的性格。教师请学生根据鲁四老爷的书房摆设进行写作, 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 设想文中“我”的房间应该如何布置, “我”的屋中会有一副什么对联, 屋内会放着什么书, 屋内会有什么特殊的摆设等, 以突出“我”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学生习作一:五月的鲁镇老是昏昏沉沉, 绵绵不断的梅雨, 更是让这里有些不太精神、痛快。推开古色古香的老木门, 本来采光就不太好的屋子, 让阴沉沉的天气变得更加潮湿, 阴凉。窗边是一张红木桌案, 在窗户照进来的阴沉的光下, 它显得那么陈旧, 压抑。桌上有一个盘龙青花瓷笔筒, 里面歪着几支没有精神的毛笔, 与这盘龙的气势一点也不相称。桌边是一个一人高的红木书架, 鲁镇的潮气太重, 本来平整白净的书籍, 也变得有些泛黄褶皱, 旁边是一幅装裱精致的对联, 左写“品节泰山乔岳”, 右题“襟怀流水行云”, 苍劲的笔体为阴沉的屋里提供了几分生气与灵魂。对联的两边是一对鸾凤相飞青花瓷花瓶, 文雅的图案更使屋内的书香气变得浓密。雨依然没完没了地下着, 本该书香四溢、精气充盈的书屋, 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

学生习作二:走进书房, 迎面是一幅字体清秀的却又刚劲的对联, 道是:“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东墙放着衣帽架, 朝南的窗下是一朴素的木书桌和破旧的藤椅。桌上放着一盏煤油灯、一个旧式闹钟和一个相框, 相框中的人正是这屋子主人的恩师。桌上放着许多手稿, 虽繁多却并不零乱, 书桌的左端放着一些书, 其中却可以隐约发现一些《新青年》之类的纸页。在书中有一张纸条, 写的是:“人淡似菊, 屋小如舟。”若在盛夏时打开窗子可清晰看到庭内种的枣树、竹子与丁香花。四下里很是安静, 只偶尔地有鸟鸣声入耳。

…………

上述两个个案的教学创意设计非常成功。第一个案例以一个卖花的情境范例, 使数学课变得生动活泼, 尤其是在师生互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有一个学生将引用例题用不等式组完整地表示出来后, 教师亲自奖给这个学生2枝康乃馨和1枝玫瑰, 全场一片掌声。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达到了师生情感交流的目的。第二个案例, 在教师没有对“我”这个人物进行分析时, 这样的一个问题既让学生意识到景物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性, 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为学生要在归纳人物“我”的性格的基础上去描写“我”的书房环境。所以, 学生会因为对“我”的不同理解而呈现出不同的书房环境的描写, 而正因为如此, 教师的点拨就越发触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他们的学习动机会更强。

如果我们用熟悉的方式按部就班地讲解函数知识, 或者提出熟悉的问题“小说中的‘我’是怎样的一个人”等, 恐怕就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两个案例正是将熟悉的场景陌生化、思考的问题情景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经参与而思考, 经思考而参与, 突破了学习重难点。

三、创意教学的再思考

创意教学是根据现代教学论的一般发展原理构建的旨在通过创造性教学活动, 唤醒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塑造学生创新品格、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

创意教学表现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创意教学的方法可以是不拘一格的, 无论是一个章节的整体设计, 甚或一个环节的细部设计, 只要是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而进行的教学创意行为就应该是可取的。创意教学更应是一种态度。创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对课文文本的精细研读和深刻体会, 需要教师反复认真的思考、研究与设计。创意教学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它需要教师突破思维定势的努力与实践。教师要有创意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要有创意地面对较复杂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更重要的, 创意教学是一种改革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是教师以新的带有时代特点的教学理念为支撑勇于改革教法的方向。

普惠金融:理念、实践与发展前景 篇5

普惠金融的理念

普惠金融的社会经济背景在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社会结构最大的区别),即发达国家就是橄榄形社会结构,而中国是金字塔形社会结构,越处于社会底层的企业和人群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社会结构的金字塔对应的是金融服务的“倒金字塔”,金字塔底层弱势的群体,特别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金融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即存在非对称的结构性矛盾。这就是我们讨论普惠金融的出发点,即怎样去改变这种现状。

普惠金融英文是Inclusive Finance,也曾经被翻译为包容性金融。但是,普惠金融这个词可能会带来一些歧义:有人以为“惠”就是优惠、减税、让利、低息,但实际上普惠金融没有优惠的意思。普惠金融不需要政府补贴,而应该是商业上的可持续。普惠金融特别强调内在的公平和正义的概念,强调社会的转型,换一个说法就是由金字塔形社会转型到橄榄形社会。

那么普惠金融的意义何在?首先,联合国将之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即融资权利、金融权利,也是人的基本权利。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全球普惠金融形成一个浩荡趋势的重要原因。其次,普惠金融除了改善金融结构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平衡的意义。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所谓的产业过剩,与产能过剩相对的是有效需求的缺乏。由于金字塔底端的人收入和消费能力低,带来了部分产品过剩的问题。如果通过普惠金融,通过消费金融解决这一问题,将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复苏,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转型。

问题和挑战

现实中的金融社会打破了经济学教科书的原理。经济学理论认为穷人、小微企业的资本回报率高,因而应该有更多投资,但现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现实中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存在着较高的不确定风险,存在信息不对称,经常会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因而对于实务操作而言,普惠金融难度非常大,因为边际回报非常低。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普惠金融区别在于,中国有一个很好的储蓄系统,即资金的“抽水机”功能非常好。因此中国的问题在于与高效的“抽水机”相对应的是低效的“灌溉器”。此外,在中国更重要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不够,包括评级系统、征信系统、信息分享系统,以及各种指标系统都比较缺乏。

最后一个问题是“最后一公里”,即使金融建设广泛,但很难落到“最后一公里”的农村。原因有很多,其中跟基础设施有很大的关系。另外,金融欺诈盛行,民众缺乏金融知识,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从需求角度来看,问题更深刻。现在互联网金融的机构也存在困惑,不清楚客户是谁,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还是为微型企业或个人服务?因而也就不清楚自己的商业模式。对于贷款规模,利率定多高合适,这都是经常面临的问题。由于微型金融的运营成本高,因而高利率是合理的,但问题是,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是合理的?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号召,要求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为小微企业服务。银监会要求每年对小微企业贷款必须增长50%。但事实上,这些统计数据是打问号的,因为对小微贷款的定义并不清楚,里面的水分非常多。这也反映了不应该强求定位高端的银行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这也是不现实的。

互联网金融的形式是有创新,但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都叫作创新,很多P2P模式,更多是一种金融脱媒现象而非金融创新。真正的金融创新在于,可以抓住真正好的资产,使得资金落到金字塔底层去,而这也是难点所在。

发展战略和发展前景

2016年1月16号,国务院正式颁布我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五年规划。其中有四个要素非常重要。首先,需要量化,要确定目标,要有指标体系。比如成年人中有银行账户人群的比例等等。按照世界银行201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这一比例大概是64.5%,而发达国家大多达到90%多,北欧国家差不多接近100%。一个企业,不管是大中小微,它对外融资多少是通过银行信贷获得的?多少是通过家庭亲戚朋友父母给的?这个也需要有一个统计指标。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指标,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建立各省的指标,让每个省知道各自普惠金融的状态。

其次,作为战略,一定要有重心。要做的事情特别多,对于政府来说一定要突出重点,而政府重点就是建设金融的基础设施。目前市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是值得重视的问题。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目前超过80%的数据都分别掌握在政府的各个部门,包括税务、海关、农业、扶贫等等,这些信息是可以分享的。现在讲的分享经济,强调让大家建立一个信息平台,让市场可以共享。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一种基础设施,就是为征信提供渠道,为评级提供渠道,重点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再次,是实施,需要有每年的计划,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的协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企业法律制度和信用制度。现在要重新认识普惠金融,就是要设计一种体系,包括从监管到审计评级担保征信的整个流程,都要围绕普惠金融来做。目前整个社会的这一套体系中,普惠金融比较难以推进,这是现在一个主要困境。

普惠金融基本的发展方向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普惠金融要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现在世界上有三大科技趋势,有可能使我们普惠金融的能力迅速提高,即人工智能、互联网和终端设备,这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的普惠金融进入了新的阶段,颠覆了微型金融经济学一些基本原理,使得商业模式降成本、增速度、广覆盖都得以实现。而且,上文提到的双重绩效困境也可以得到解决,无论是金字塔顶端,还是金字塔底端,将来都可以做个人银行业务。那样的话,整个全球的市场就可能从1.5亿个的家庭发展到6亿个家庭。这个事情将在未来5年中实现。有了技术的支持,将产生出最有效、最廉价、全覆盖的普惠金融。

最后,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普惠金融。数字化普惠金融很容易理解,第一,有一个金融服务商,可能是传统银行,也可能是新型的金融服务商,或者新的科技企业,用来提供APP,提供一个金融产品,一个金融的解决方案。第二,有网络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很多普惠金融都是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第三个是代理商。普惠金融一定有代理商,尤其是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这个代理商很重要。最后就是终端用户,企业、个人,都是用一个终端设备来解决它的金融问题。所以,就是这样一个系统形成了数字化普惠金融,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用传统金融方式也是很难解决的,因而需要依托于数字化普惠金融。

基层检察文化理念与实践探索 篇6

一、对新形势下检察文化价值功能的再认识

检察文化是检察机关在长期法律监督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相关的思想观念、职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以及相关载体和物质表现的总和,是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当前,检察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价值引领功能

检察文化决定着检察人员的目标价值取向,是凝聚团队履行职责使命的无形力量。检察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的价值整合:一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检察人员思想,用“中国梦”的共同目标来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来鼓舞斗志、引领风尚;二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将“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融入检察队伍建设全过程,转化为检察人员的自觉追求;三是始终践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职业宗旨,确立检察人员的职业信仰。

(二)行为约束功能

检察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检察机关的文化氛围、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舆论、典型示范、人文关怀、共同的习俗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使检察人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实现行为的自我约束。

(三)形象优化功能

检察文化的形象塑造功能主要通过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和扩大检察机关的社会影响力来体现。一方面,推动检察人员在工作实践中严格司法,公正执法,捍卫法律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另一方面,通过检察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传递出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行为表现,让公众感受到检察机关整体的良好风貌,这也是一张无形的“社会名片”。

(四)传播辐射功能

良好的文化具有辐射效应,能够对周围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检察文化的辐射传播功能对外主要体现为检察机关实践活动中与社会成员互动,如通过法制宣传、在办案过程中进行释法说理等活动,教育公民增强法治观念,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当前基层检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检察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检察院和检察干警对检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的不到位,认为检察文化是务虚的东西,只要把案子办好就完成了中心工作,把有限的资金用来开展文化活动是浪费;有的将检察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化上,认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就是文化建设;还有的认为开展文化活动会影响正常工作。

(二)只注重物质表现形式,忽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把检察文化建设等同于改善机关环境、发展娱乐文化,发表外宣、调研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其实物质文化只是形式形体,精神文化才是内存本质,物质文化是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精神文化的承担载体。

(三)文化建设缺少特色创新

特色创新是检察文化的生命力。有的基层院在文化建设中,互相模仿,没有考虑到本地区历史、人文、社会环境的特殊影响和本院及检察人员的自身特点,使检察文化建设的面目雷同,趋于庸俗化和功能化。

三、宁城县检察院开展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宁城县检察院以凝聚检察力量、构建精神家园、强化人本管理、服务发展大局为重点,不断探索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在队伍管理中的实践经验。

(一)传承历史根基,打造宁检文化品牌,为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队伍凝聚精气神

近年来,宁城院紧紧围绕检察文化如何“成特色、创品牌”的目标,注重以文化塑灵魂,以文化树检魂,以文化凝聚人,着力增强检察文化创新发展的实力。邀请本县文化艺术界名人召开检察文化论坛,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出台了《关于加強检察文化建设的20条措施》。

宁城是著名的“契丹文化”发祥地之一,史称“紫蒙之野”,历史上先后有东胡、匈奴、契丹、女真、蒙古和汉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二)以氛围营造为载体,以构建检察人员共同精神家园为目标,为打造优良队伍注入活力

坚持以文化人,建设多层次的干警精神家园,打造浓郁的文化环境,营造清新优雅的文化氛围。在二楼大厅集中展示院训和宁检精神的主题文化,彩色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廉政格言、名人警句,以此为依托,形成“两个文化长廊”(法制文化长廊和廉政文化长廊)、“三个文化展厅”(3楼休闲文化厅、9楼才艺展示厅、11楼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为主体的文化陈列区,各层楼道、走廊都展示着干警创作的书画摄影作品,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道德情操。

坚定理想信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人。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每年确定一个专题,开展一次专项教育。

(三)强化人本管理,使先进文化“固化于制”,为打造过硬队伍培养后劲

注重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把规范检察人员行为作为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覆盖各项检察工作、涉及各个执法环节的规章制度,实现职责明确化、工作流程化和质量标准化。

(四)以文化建设为助推器,引导促进检察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

坚持以文化引领带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向文化“软实力”要“硬成果”,实现检察文化与检察工作同频共振。

四、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

从领导者层面来讲,要充分认识检察文化在塑造检察队伍事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站在长远发展的高度来重视检察文化,把文化建设纳入检察工作重点,精心谋划,制定思路,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消极等待,以一种温和的成长态势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发挥检察人员主体作用

检察文化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检察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尊重检察人员的主体地位,满足其物质精神需求,让检察人员在文化建设中做主角,激发其潜能与热情,继而让文化因素融入到检察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一言一行逐步展现检察文化特有的风采。

(三)突出个性特色,打造品牌文化

魏书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篇7

纵观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其核心便是“民主与科学”,无论是其课堂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渗透着“民主”思想,从而建立了一种民主型师生关系。魏书生特别注重这种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在课堂上,重要的往往不是教师要教什么,而是学生要学什么。如一次上课,按教学进度,魏书生应该讲《陋室铭》,然而在他外出开会的几天里,学生早已自学完毕了,因而在学生举手表决后,他尊重学生的意见改上另一课。在教学内容上,魏书生也会征求学生的意见。如在确定课堂任务时,他也会与学生商量,寻求学生的意见。甚至在课后作业上,他也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可以选择性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选择自己比较陌生的还掌握不好的习题。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比教师更清楚自己哪方面已经掌握了,哪方面还有欠缺。笔者在教学中也十分注重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发言非常积极,答案也天马行空,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并没有一票否决,而是利用互评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互相评价,教师起引导、补充的作用。

鉴于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的现状: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现在的学生在这种长期传统教学的“熏陶”下,绝大多数难以真正做到自我管理,然而他们的身心在不断发展,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受到重视,希望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关系,却被一种无形的规定紧紧束缚着。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后,一部分学生选择屈从,另一部分学生则以与教师对着干来进行反抗。一种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一种是自我放纵,与自我管理背道而驰,显然,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利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的,也就是只有在师生关系平等的条件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我管理。从魏书生的管理体制中我们可以看出,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不仅限于教学上,也不只存在于一个阶段,而是应长久地融入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魏书生不仅注重教学决策的民主平等,而且注重尊重学生人格,走进学生心灵。在魏书生的教学中,有不少环节需要和学生商量,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其结果当然是学生自己做决定。对于教师来说,要明确与学生的关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以服务学生为己任,这种服务不同于保姆式的服务,而是旨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二、自信自立的积极心态

魏书生的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参与管理的机会。不同于一般的考试,魏书生的试卷是由学生自拟的,学生在规定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自己出试卷。而其班级管理也采取“学生个人承包责任制”。这些学生如何把这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做好呢?一是来自于学生的自信自立,二是来自于教师的信任与放手,三是来自于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信任。魏书生曾说过:“从宏观的角度看世界,人永远不要骄傲;从微观的角度看自我,人永远不要自卑。任何一位平凡的学生,内心深处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都有人性中最美好的资源。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开发人性中这些最美好的资源,并帮助其成为可再生的资源。”有些教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总是帮学生把一切都准备好,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上就会止步不前甚至倒退,但实际上,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有时只需教师一个点拨、一个刺激,就能引起学生潜能的爆发。而这也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以及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师的帮助下,一些自信的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一些原本缺乏自信的学生在发现自己的优点后逐渐变得有自信。而自立的形成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放手,教师把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的权利给予学生自己,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在这种承包制的管理体制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笔者目前任教于二年级,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积极性却很高,例如笔者将浇花的任务分配给一个内向却十分认真的女生,在浇花的过程中,为了解花草的习性,她不得不主动向花草的小主人请教,在一番悉心照料下,花草长得格外茂盛,她自己也很有成就感,自信心随之而来。此外,在交流中,她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又如笔者班里有一个很调皮的男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他是想通过捣乱来引起教师的关注,因而笔者让其担任纪律委员一职,一方面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另一方面也督促他自身守纪律,以身作则,并协助教师管理好班级。然而二年级的学生毕竟年纪尚小,所以这种“责任承包制”必然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帮助的。心理学中,马斯洛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位于成长需要的最高层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一种创造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而需要又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也就是说在承包制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其积极性也被带动出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三、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

实现自我管理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任何半途而废、放低要求都不是自我管理的体现,当然也不能完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意志品质是在不断克服困难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那又如何来克服这种困难呢?首先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实践证明,目标越明确、对目标的意义和结果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动机和积极的行动,学生越具有克服困难的力量,也越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坚韧性等品质。魏书生曾带领学生实行“自我强化训练”,其中有一项是俯卧撑训练,通过一步步地制定目标,一步步地完成,学生能做俯卧撑个数从刚开始的3个到最后的120个。每一次的进步都预示着这个阶段的困难被成功克服,所形成的成就感更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笔者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时,首先从常规入手,例如课堂上的坐姿,要求学生每天多坚持5分钟,并给有进步的学生贴上一朵小红花,久而久之变成40分钟,一天,一个月,鼓励他们慢慢坚持下去。其次是榜样的作用,无论是名人事迹还是座右铭都对学生有一定的榜样作用,榜样之所以能成为榜样,那就是学生在认识上必定是认同它的,在情感上也必然受到它深深的震撼,因此达到心灵上的崇拜和与之无限接近的欲望。尤其是自己身边的榜样,更便于学生学习、比对,从而形成一种不服输的竞争意识,这样自然能够坚持下来。再次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坚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坚持的道路中有不少学生因为收效甚微而选择放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担当鼓励者的角色。魏书生曾用一句话来激励他的学生:“苦是一剂灵丹妙药,我们要想强大起来,就得天天吃它。”除了宏观的鼓励,教师还要做好微观的鼓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甚至是学生自己也未曾发觉的进步,使学生在漫长的坚持下保持充足的自信心与动力。

四、公正有序的监督机制

魏书生的学生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机制———“学生个人承包责任制”,在这个机制中,班规班法有三十多条,每个人都承包一部分工作,上一级对下一级进行管理,下一级又对上一级负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干”,另外还配有监督检查系统,“监督检查有五道关口:第一道叫自检关,第二道叫互检关,第三道叫责任人检查关,第四道叫集体舆论关,第五道关口才是教师、班主任、校长出面抽查。”在这五道关口中,前四道都是学生的自我监督、相互监督,可以说是教师放权、学生自治的最佳体现。其中学生有很大的自由与权力,但由于这种严密的监察机制,学生在行使权利时又不得不依照相关规定约束自己。如班长没有按体育委员规定的时间到场,而是迟到了一分钟,然后班长甘愿受罚,在操场上站了半个小时。虽然魏书生反对体罚学生,但是学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正是他们的这种自我监督、相互监督才使得这个“学生个人承包制”得以正常运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都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被概括为“归属与爱的需要”,在多数学生融入这个机制中后,少部分偷懒懈怠或是将要半途而废的学生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与焦虑感,随后便会自然而然地被大多数人所影响,自觉加入到大部队中去。

摘要:魏书生作为语文学界的一位名师,在其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他更注重管理,这种管理不是教师的专制独断,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另外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自信自立的积极心态、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以及公正有序的监督机制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可或缺的四个条件。

作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作曲理念,创新,实践

一、前言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其本质在于声音的创作与聆听的接受。作曲家在乐谱上创作组织的一切, 在某种程度上, 只是音乐的蓝图, 真正的音乐产生于声音开始的当下。然而, 只有声音单独一方的表现, 缺乏听者的聆听与欣赏的意识, 那音乐所提供的艺术交流也不足以成立。因此, 作曲家除了必须熟悉声音的特性及其组织手法之外, 仍须考虑以聆听与欣赏的意识, 以其作为创作衡量的基准。作曲的缘起, 是具有创造力的冲动, 可能始于个人主观的心境与体会, 也可能是客观对象的写照;但最终都必须从这些感受与事物当中剥离, 从音乐的逻辑上思索并提炼出一个共通的表达形式, 是只要通过学习即可以接收的客观形式。因此, 将创造力的冲动 (灵感) 赋予共通可理解的音乐形式 (乐念) , 乃是“转化”的手法;而进一步运用音乐自体的逻辑营造出乐念在时间中的铺陈与布局, 即“展现”的手法。

二、音乐的本质:声音与聆听

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结构被聆听与理解的过程。因而可以从“声与音”的角度切入, 探讨声音的素材 (声) 与声音的组织 (音) 的定义与其在音乐创作中安排与运用的基础, 并进而引导出聆听的角度。

一是声音的素材。声音作为音乐创作的本质, 其最初步的形式, 在物理性层面上当以音高 (频率) 、节奏 (时间) 与音色 (波形) 为基本要素。但是对于创作与聆听的层面而言, 这些要素必须更进一步地区分成为乐音与噪音、节奏与节拍以及音色与色泽。作曲家不停地探索声音作为创作本质的意义, 也因此拓展了声音的范围与可能性。二是声音的组织。 (1) 和弦与共鸣。声音的迭置产生了“和”的观念。而就结合的逻辑来分类, 可将这些纵向声音组织的方式分为“结构性”与“实时性”两种。和弦是从音高组合的结构当中生出, 随着作曲家的不同, 和弦的规划方式也不一, 甚至于同一位作曲家的不同作品当中, 具有结构性功能的和弦也不同。因此如何从一首曲子开始逐步地释出这些信息, 建立原则、变化与统一, 乃是作曲家所致力的方向。即便是共鸣, 作曲家也可以通过固定的逻辑与手法, 让共鸣也形成一定的意义与分量。这些也都能够拓展表达的范围可能性。 (2) 旋律与轮廓。音高结构横向展开的形式即旋律与轮廓。旋律是将特定的音高展开成为流动线条 (line) 的形式。在这个概念之下, 其所指的是单一的“声部” (voice) 与其通过纵向迭合的各种变化形式, 例如配器上的重迭或音高的平刷 (plane) , 都属于该范畴。轮廓则是多于一个声部 (可以包含各种声音素材) 共同构成线性而流动的织体形式。而这个轮廓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 它与旋律一样, 都可以借助句法的划分展现其表情与姿态 (gesture) 。

三、音乐转化

转化是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一环, 作曲家借此将创作“灵感”具体化为音乐上可用的“乐念”。灵感与乐念之间不必然是相互对应的关系。而作为音乐作品, 欣赏者能不能够从作品当中透视出原始的意义, 也不是聆听的目的。一个乐念的成型, 其可能历经不同程度的转化过程。从转化的角度, 除了找出两者之间相互连结的逻辑之外, 还必定回归音乐的观点上进行审视, 而并非滞留于声音与情意之间的联结。毕竟连结与感受是个人化的, 可是乐念作为创作的初始, 它必须具备创作中得以沟通与表达的空间。

具体来看, 包括如下内容: (1) 灵感的来源。灵感的来源可以三境作为分类, 即物境、情境与意境, 其分别是具象的事物、情感与感受以及精神与哲学思维。 (2) 转化的手法。转化的手法影响着形成的乐念, 没有不能用于转化的初始对象, 只有转化手法运用得当与否的层次之别。因此, 由赋、比、兴 (模拟、比喻与象征) 这三个概念引伸而来的手法之间, 并没有优劣与高下之分, 当是根据转化与表达的需要, 择优处理。 (3) 乐念。声音作为音乐的表达形式, 作曲家必须以可感知的声音形式——乐念, 进行音乐创作。也就是必须赋予创作的灵感以乐念的形式。然而来自于物境、情境与意境的灵感, 通过赋、比、兴的转化手法, 可以化为音乐的表象素材、起落张合与内在关联。

四、音乐展现

转化的影响可以从最基础的声音表象素材到整个作品的布局与结构。但转化只是阶段性的手法, 通过这个手法, 创作者可以将无形的思想化为有形的声音,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因此, 如何从创作的角度组织铺排这些音乐材料、如何形塑这些材料的起落张合, 都必须回归音乐性的思考。只有通过音乐自体的逻辑加以规范与运用、布局与铺陈, 才能展现这些内在关联。

(一) 起落张合一是句法与抑扬

当代音乐创作当中, 句法的概念也许不再以清晰工整为其美感价值;但是作曲家对于句法的意识与安排, 仍是表达的手法之一, 通过一些抑扬顿挫的安排与句逗暗示的痕迹, 作曲家的意图才能在聆听的过程中展现。二是表情与姿态。表情与姿态是以音乐性作为表达的手法:同样材料可以通过不同的润饰而有了独特的表情, 甚至于通过不同结构的安排, 使其呈现出另一种姿态。表情是一个音乐现象, 因为在时间中展开的方式而产生的细腻情态。有时候因为演奏方式的特殊而产生。例如在具有余响特质的乐器上, 突然刻意以止音的方式演奏, 它能够造成一个不同于延音的表情;或是织度上的安排, 从多声部的层面当中提炼出一个独奏声部, 也能够造成一个织度张力变化的表情。而姿态相较于表情, 是因应在时间中展开的动向而产生的样态, 它所营造出来的起伏是比较具有结构表达上的意义。

(二) 审美情趣

一是文脉与网络。音乐的发生是同时由许多的信息所组合而成的整体, 而这个整体形象, 包含其中的信息与细节皆会被聆听所记忆;因此, 这些信息一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脉络、发展或消失, 但却又同时做为整体形象的一份子;既是自成一格, 同时又是相互交集产生意义, 因此形成了音乐当中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二是变化与统一。对比性与一致性 (coherence) 是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 尤其对于音乐这种抽象声音的表现方式, 声音材料的变化与统一是理解形式与结构的基础。借着这些基础, 在聆听的过程中, 对原先前建立的形象的改变、对比或重新获得, 可以进一步获得更深入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姚恒璐.结构分析——音乐分析学中的价值核心[J].音乐研究, 2010 (01)

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实践与思考 篇9

一、关于过程性评价的不同理解

目前, 虽然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都在尝试进行评价改革实践, 但关于什么是过程性评价, 其评价的对象和目的却没有规范的说法, 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归结国内有关文献, 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 过程性评价是为了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的动态效果。这种观点关注的是教学活动计划的实施过程, 忽视了对学生在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第二种观点认为,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3], 在此评价观念下, 评价的典型方法或工具是“基于学习档案

/张文杰

袋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运用学习档案袋等评价工具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 拓宽了学习评价的领域。但是, 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很难通过有形的学生作品表现出来, 使得评价过程难以有效实施, 评价结果的信度也值得怀疑。这种评价理念,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对成长记录和表现性评价的狭隘理解。

第三种观点认为, “过程性评价往往是在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进行的”[4], 这与第二种观点类似但又有所不同。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将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 如一学年划分成一些相对短暂的阶段, 将一个个小阶段或章节的评价看成过程性评价[5]。实质上, 这种评价理念关注的仍是学生具体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只不过把评价内容分散在了整个学习过程中。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但尚不能全面体现评价改革“不仅应关注学习的效果, 还应关注学习的情态动机和方式”的评价原则。

第四种观点认为, 过程性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认知学习的过程[6]。然而从评价的可操作性来看, 任何评价都需要有明确、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但是基于当前人们对认知学习过程的研究和了解, 还无法提出关于认知学习过程本身的可行性评价标准。因此, 此类评价理念的可行性和评价结果信度也值得怀疑。

上述各种观点从不同侧面对过程性评价的优势和特点给出肯定, 但又都有所偏颇, 没有一种说法就过程性评价的评价对象、评价原理和功能给出一个全面系统的阐述。

二、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内涵

广义地说,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以学习过程和学习绩效为主要评价对象,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法。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 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 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 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 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不仅强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同时也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若不能保证学习结果,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 教育也是失败的。因此, 不能因为强调关注发展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

对于过程性评价的定义, 大家比较认同两个说法:“过程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建构学习者学习活动价值的过程”[7];“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全面渗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 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8]。笔者认为, 过程性评价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综合性评价。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影响学习效果的情感态度、学生的发展、进步和最终的学习绩效等, 都属于过程性评价的范畴和内容。

三、过程性评价的优势与不足

由于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 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评价理念和方式, 过程性评价具有一定的优势。

1. 体现了以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趋向

过程性评价本质上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 无论从评价的价值取向, 还是从评价的内容方法上看, 过程性评价对教育目标和评价本身的理解都更能体现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精神。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去判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符合人的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和实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2.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与终结性评价相比, 过程性评价不是在相对较长的一个阶段 (如一个学期) 结束之后实施, 而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实时评价。它提倡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互交叉和融合, 评价主体与客体间的互动,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协商, 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和肯定学生的成绩, 引导学生元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的正确发展。这种评价方法, 不但关注学生正确知识的形成与掌握, 同时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问题解决与科学研究的技术性过程 (技术性过程:在实践活动中, 系统地运用科学或其他有组织的知识的过程, Galbraith, 1967, P12) 及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形成,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过程性评价不过分追求评价目标的标准化和评价方法的规范化, 不过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形成自己的特点,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 过程性评价也有其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施困难

由于过程性评价更多地采用了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 特别对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和元认知能力的评价, 其标准无法做到统一, 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无法做到规范化一, 给实施增加了难度。这不仅要求评价实施者首先要对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理论有详尽的了解, 对评价方法也要有全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如果只是模仿别人的做法和流程, 可能会导致评价失败。

(2) 不适用于甄别和选拔性评价

在当前公务员考试、高考等选拔性评价工作中, 公开、公平、公正是十分重要的, 这不仅关系到选拔的人是否合适, 也关系到人们对执政党的信任度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性评价由于较多地带有参与者 (包括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的主观性, 很难证明评价的公平与公正, 所以在人才选拔时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很难被社会接受。因此, 过程性评价不适用于选拔性评价, 即使把学生在学校的过程性评价结果作为选拔评价的参考, 也需要谨慎对待。

(3) 评价成本高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而且对每个学生都要做评价, 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由于学生较多、评价的份量过重等因素, 常常使教师和学生不堪其烦, 使评价流于形式, 导致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降低。即使借助电子学档、Moodle等评价工具, 也很难实施生师比超过5 0的过程性评价, 对于一些不可量化内容的评价则更困难。

(4) 评价支持工具的局限性

现在的过程性评价支持工具, 大多是基于电子学习档案或信息化学习文档管理工具等。这些过程性评价辅助工具在对学档作品或文档进行评价时常常借助量化评价技术, 如果不注意把握过程性评价的实质而只是热衷于这些工具的推广, 可能导致评价的形式化。

四、过程性评价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过程性评价是针对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传统评价过分重视静态的、可量化和浅层次的学习绩效, 而对动态的、难以量化和高层次的抽象技术性过程、元认知能力等方面难以进行评价, 但正是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 关键就在于评价的改革是否成功。正确理解、科学实施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几种倾向应该引起注意。

1. 在评价观念上不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

大家公认,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 不要因此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 进而主张用过程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事实上, 两种评价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 各有各的优势和用途, 既不会互相排斥, 也不能互相取代。

2. 在评价技术上要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过程性评价总体上来说属于质性评价范畴, 但具体实施过程中, 常常借助量化评价工具对学生作品和阶段性学习绩效进行评价。所以一方面不要提到质性评价的好处, 就把量化评价全盘否定。不论是在过程性评价中还是终结性评价中, 量化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技术。另一方面, 不要只强调量化评价的科学性, 把过程性评价变成分阶段实施的终结性评价, 比如用单元考试成绩加权平均, 作为过程评价成绩等不良倾向。

3. 不要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排除在过程性评价之外

不要认为过程性评价只能评价情感态度和技术性过程等一类无法量化的评价内容。事实上, 过程性评价也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电子学档中学生自己精选的系列作品, 最能反映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 同时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具体地展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程。

4. 不要简单地将某些特定的评价工具与过程性评价等同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泛化的评价方式。具体实施过程中, 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诸如电子学档、教育博客、评价量表等, 都可以是评价的工具。有些内容可以量化, 而对于有些技术性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评价, 也许不可能设计出明确规范的量表。所以, 不要把过程性评价简单理解为基于某种评价管理软件或工具的评价, 这样会偏离过程性评价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R].中国教育报, 2001年7月27日第2版.

[2]朱德金, 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彭广森, 崇敬红.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11) .

[4]张豪锋, 孔凡士.教育信息化评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6]王秋红.浅议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课[J].北京教研, 2002 (3) .

[7]谢同祥, 李艺.过程性评价:关于学习过程价值的建构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6) .

食品短链的理念与实践 篇10

1.食品短链兴起的背景

当前世界农业和食品业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就, 如多数人口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庞大食品产业部门的建立以及营养健康状况的改善, 主要来自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模式从生产技术的角度, 就是典型的所谓的“石油农业”;从经营组织角度, 就是典型的所谓的农业工业化、食品标准化和企业跨国公司化, 在国内就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 也可以形象地概括为食品产业链的延长和最终产品附加值的增加。

然而, 现代农业既为人们带来了丰富而廉价的食品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大量的国民经济增加值以及不菲的就业机会, 同时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 大规模的食品工业化生产导致了对小农生产模式的破坏, 致使世界上大量小农户的家庭生计不能维持, 甚至破产; (2) 食品的标准化生产破坏了食品当中应当包含的地域、文化、口感、多样性等价值, 使人类饮食需求面临生态危机; (3) 工业化食品生产模式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圭臬, 忽视食品体系造成的负外部性影响, 包括水资源的耗费、农业环境的恶化, 以及长距离贸易导致的大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

2.食品短链的主要理念与内容

在这种背景之下, 近年来, 伴随着对上述“现代”食品供应链模式的反思, 国际上 (特别是在欧洲) 出现了两个方向的主要的应对思路, 一是寻找和实现所谓的农业的“多功能性”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 在农业产品价值之上附加文化和环境价值, 即在现代农业体系之内寻找出路;二是实践一系列的所谓“替代性食品体系 (alternative food system) ”, 即在现代食品体系之外的传统经验和智慧中寻找创新性出路。

欧洲替代性食品体系的探索主要是针对上述“传统”食品体系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的。替代性食品体系中较为代表性的实践模式有“都市农业 (urban agriculture) ”、“本地化食品 (local food) ”、“慢食 (slow food) ”、“短链食品 (short food supply chain) ”来等。实际上, 其中的多数模式都不是新鲜事物, 它们都是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地延续下的传统食品生产方式。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适应当代现实需求, 从而向传统农业和传统食品生产模式中的精华部分回归。传统农业在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受到了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背景下的石油农业的严重威胁而濒临消亡的边缘, 人们都在为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而欢呼。替代性食品体系运动的兴起的意义正是在于对多样化农业和食品生产模式的尊重和恢复。

根据一些国际同行的研究, 本地化食品是指利用本地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生产、在本地消费、并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食品 (Forsman and Paananenmtt, 2002) 。从问题导向性看, 鼓励本地化食品意味着反对食品的长距离贸易和运输。短链食品是一个包容性更强的概念, 指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食品。其中的“短”字不只是指空间距离, 同时与围绕着产品的各种信息的传播有关。“短”意味着各类信息都是透明和可见的, 即通过中间环节的尽可能减少来确保消费者尽可能了解食品生产和流动过程的全部信息 (Gralton, 2009;Sustain, 2008) 。在这个意义上, 本地化食品以及其它提法如慢食、都市农业等各种替代性食品体系其实都可以用短链食品来形象地概括。具体地说, 食品短链与现代食品产业链有以下区别 (表1) 。

二、两个食品短链的案例

在上述观念的基础上, 世界各国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开发各式各样的短链食品实践模式, 其中欧洲国家与他们所秉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样, 从思想、理念到行动表现得更为自觉、积极和主动。各国通常的做法有两种思路, 一是在本地的食品企业与本地的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 二是在本地的食品生产企业与餐饮业之间建立联系。

1.都市型农业——在本地食品生产与消费间建立联系

都市农业在国内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 都市农业是指为满足城镇、城市或者大都市的消费者日常需求而采用集约化生产方法, 对自然资源和城市废弃物进行利用和再利用, 在城市内部和城市周边的土地和水面上所进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食品和燃料的产业 (Jac Smit, Annu Ratta and Joe Nasr, 1996) 。中国的都市型农业的概念系从都市农业转化而来, 主要是指位于城市的郊区甚至更远的地区, 为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多样化的农业类型, 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功能。都市型农业与都市农业的共同点在于城市需求导向性;不同点在于地域特性, 前者强调城市外围更大地域内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 后者强调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的相关产业的功能 (檀学文, 2003) 。当前, 中国的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城市都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他们的郊区农业的发展目标。例如, 北京市已经有十余年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历史,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广的籽种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以及科技农业就是其核心内容 (牛有成, 2007) 。

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思路与食品短链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显然是发展食品短链的一种有益尝试。如果单纯依据区域经济学的原理, 比较优势比较低的农业生产应被置于距离城市更远的地区, 并在城市郊区发展第二、三产业以增加国民收入, 而城市的食品需要则可以通过贸易和运输的方式加以解决。都市型农业的思想显然超越了这种一般性认识, 赋予了城市外围的农业以更多的功能, 主要包括新鲜、安全的食品的供应;更多的休闲、体验、娱乐的功能;城市生态维护的功能等。都市型农业的这些功能都与食品短链的理念一致, 缩短了食品链长度, 增加了信息透明度, 使食品中的地域文化价值尽可能得到实现, 尤其是地方特色的食品原料和烹饪技术以及与农业有关的农业旅游。都市型农业既能提供市场化的消费品, 也能提供公共物品, 所以一方面得到市民的亲睐, 另一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2.可持续餐饮——在本地食品生产与餐饮业间建立联系

将本地食品生产尽可能地转化为本地消费的典型例子是位于意大利都灵市的公共餐饮的生态配送企业Sotral。Sotral公司从食品配送起家, 现已演变为一家食品配送与环境服务企业, 不仅在本公司的食品配送业务中, 通过对车辆、燃料、路线、先后顺序、装卸方式和材料等的精心设计, 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 致力于做可持续配送企业, 还为其他食品企业提供环境服务 (Sotral, 2008a) 。Sotral公司所属的研发部门RISTECO (可持续餐饮研发中心) 如今已分离出来, 成为一个非营利组织, 从事研发和培训活动。2007年, 由Sotra公司提供赞助, 由RISTECO提供技术支持, 一家位于都灵市中心的合作社餐厅De Amicis开始供应所谓的“可持续餐饮 (Sustainable meal) ”。 (1) “可持续餐饮”的食谱由RISTECO开发, 所有的原料均来自于距离市中心100公里以内的地区, 包括面包、蔬菜、肉类、乳制品、红酒等。据测算, 运输每公斤“可持续餐饮”的原料所产生的CO2数量为0.66公斤。比较而言, 从新西兰运送1公斤水果需要排放10.7公斤CO2, 从智利运送1公斤芦笋需要排放6.9公斤CO2。

三、对食品短链的评价以及中国的实践

食品短链的理念主要是由欧洲人提出的, 具有明显的反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倾向。这种观念从经济学的常识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因为经济学认为贸易是一件对谁都有好处的事情。事实上, 当初当我们第一次听到对“可持续餐饮”的介绍时, 很多人 (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 都是不约而同地摇头表示怀疑。然而事实表明, 所谓的“可持续餐饮”在2008年保持了盈亏的平衡, 至今仍在维持。Sotral公司的可持续食品配送业务也很受欢迎, 它的投资额和营业额在近年来都快速增长, 未来还有大规模投资于废弃物减排、食品配送安全、生态车辆等计划 (Sotral, 2008b) , 这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这个理念。

1.食品短链的微观合理性分析

如果将各种类似于食品短链的社会实践看作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改变现实的局部行动, 那么便可能形成对于食品短链的正确认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人们愿意花10元钱去购买1单位外国水果而不愿意花2元钱去购买1单位本地产水果, 那是因为洋水果会让他感觉到更大的满足, 所以他的选择是合理的, 贸易也是必要的。现在如果有企业将那些原来呈现为“外部性”的因素——CO2减排、文化价值传承、本地农民就业和增收、特殊品种资源和耕作方式保护等——明确地表达为商品的一部分, 即使商品的这些潜在“价值”显性化, 因更高的价值而提高价格。如果这种商品“包装”能够吸引到足够数量的消费者认可其价值, 或者说接受上述“外部性”的内部化, 那么其作为商业模式便可以获得成功。而商业模式一旦获得成功, 便会产生累积的示范效应, 对消费者产生教育作用, 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各种外部性的内部化而支付, 这对其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食品短链的理念如果与政府的目标一致, 便会被政府接受, 得到鼓励和支持。食品短链企业会与食品长链企业在市场上形成竞争, 尽管不会对现代食品企业造成致命打击, 但仍能形成压力, 促进后者在某些方面予以改进。例如农业部门的“气候中和”行动, 就是由政府推动现代企业而展开的。

2.食品短链的宏观背景因素

上述可持续餐饮的例子中, RISTECO对食品短链的理解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食品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量消耗, 从而减少CO2排放。实际上, 受全球气化变化议题持续发酵的影响, 农业和食品部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已经在国际层面引起了高度重视。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中和网络 (Climate Nuetral Network) ”的估计, 欧洲各国农业与食品部门造成的碳排放约占所有的经济活动造成排放量的30%。正因为如此惊人的高比例, 联合国环境规划和欧盟才会致力于推动农业部门的节能减排行动, 尤其是运输环节的改进。而这些行动则都是建立在现存的现代农业食品体系基础之上的, 即对现代食品供应链的改良。相应地, 以此为背景, 欧盟也从政府层面支持民间和企业的类似行动。例如, 2006年, 欧盟颁发的“欧洲企业环境奖 (European Business Awards for Environment) ”中的唯一的管理奖项就颁发给了上述意大利Sotral公司。这表明, 在某种程度上, 可持续餐饮的出现与欧洲关注气候变化的宏观背景相关。在农业和食品领域, 各种替代性食品体系的兴起, 尤其是所谓的食品短链的实践, 已经超越了早期发展当地生产、改善食品供应以及保障食品安全的意义 (尽管这些意义仍然存在) , 更多地承担了节能减排的环保意义, 与欧盟的环保行动“巧合地”结合在一起, 这可能是食品短链在欧盟能够具有生命力的重要背景之一。

3.食品短链在中国的实践

在中国背景下, 可以在两个层面上看待食品短链问题。

一方面, 从总体上看, 中国的食品供应链是足够的长还是不够长。有研究表明,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为3~4∶1, 但在中国该比例仅为0.8∶1。因此总体上看中国的食品加工程度不足, 食品供应链还不够长, 还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产业。即使食品短链有其合理性, 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在建立现代食品体系上的努力方向。中国小规模食品企业在数量上仍然占大多数, 小企业生产的食品未必都是短链食品, 相反很多都是不安全食品的来源。将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食品企业挤出市场是现代食品产业体系的任务之一。

另一方面, 中国食品工业规模的扩张已经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尤其是产品质量和口味的退化、食品不安全、农业环境污染, 很多传统的地方化生产模式的生存受到大规模商业模式的挤压和威胁, 典型的如地方“土特产”以及“名特优新”产品正在因为生产的标准化和产量的扩张化而失去其本来意义。更严重的是, 这些土特产的以“名特优新”方式的异地移植, 其“原产地”特征也正在丧失。近年来, 受前述问题的困扰, 以传统方式生产的产品、近距离的产品、特定地域的产品重新在市场上热销, 这可以视为短链食品在中国的复兴。一些典型的例子包括全国各地的土鸡和土鸡蛋、大城市周边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尤其是观光休闲农业和民俗旅游) 、北京大兴区的西瓜、安徽池州生产的一种红枣 (西山焦枣) 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由于恪守某种品质、口味或者地域上的优势, 以更高的价格获得了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亲睐, 从而获得商业上的成功。鉴于现代食品体系与短链食品的互补关系, 政府应当从二者相互借鉴、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 同时支持二者的发展。

摘要:食品短链理念兴起于欧洲, 主要针对现代农业模式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希望通过空间距离的缩短、食品产业链环节的压缩以及食品生产过程中信息透明度的增加来增强食品产业链的可持续性。论文以两个来自于欧洲的例子介绍了食品短链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并结合中国的实践讨论了其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合理性。

关键词:食品,食品产业链,短链化

注释

“学会学习”理念的认识与实践 篇11

太仓市中小学深入推进“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指出:学会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下,自己研究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得知识,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

二、“学会学习”理念的实践

前置性作业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作业是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必要的知识和情感准备。通常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设置前置性作业呢?我觉得至少在以下四种情况下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也有利于学好新知。

1.对新课学习有帮助的日常生活材料的收集。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前要求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形体,有利于学生初步感知圆柱和圆锥的形体特征,在脑海里建立表象,为教学圆柱、圆锥的高者以难点做好知识准备。在《百分数的应用——税收、利息问题》时不知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税收和利息知识。由于税收利息这些知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有所耳闻,但了解的不是很多。而且这部分内容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税种和存款方式,税种有消费税、购置税、增值税、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等;存款方式有不同年限和不同利率的。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较全面了解税收和利息这两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从而为计算税收和利息打下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基础。

2.复习和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新课时,往往会用到上学期或者上学年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许多时候不能系统地一下子回忆起来。这个复习回忆的会占用课堂宝贵的时间,可以在置性作业中来布置完成。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有一个回顾以前哪些知识的学习用到了转化的策略环节。我布置了前置性作业想一想:①我们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法的?例如:把1.2×0.8看成( )×( )我们又是怎样计算分数除法的?②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在上周学的《圆柱和圆锥》中,我们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的?你知道吗其实在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都用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的解决也用到了这种思想方法?(试举几个例子)。这样就在课上缩短了复习整理已学知识的时间,使这个环节的交流讨论更加有效。

3.于本堂课教学重点、难点突破处设置。《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的,可以设计在一张长方形纸上表示分数——1/2的练习。体会1/2的表示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这样的练习有利于突破难点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是关于分数的描述式定义,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定义里的三个主要内涵。相对于后两个内涵,单位“1”较难理解,是教学分数意义的关键,是必须突破的难点。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有两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两题的特点是,普通的解法学生经过思考可以想到,但这样的解法比较烦琐。引导学生产生换一个角度思考的需要从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我布置了以下两个练习设法启发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练习一: 试一试

计算 如果把下面的正方形面积看成单位“1”

怎么在上面把这个算式表示出来?

4.延伸阅读,介绍对于本课知识的一些背景。课后的延伸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而课前的延伸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将学新知的思考和研究兴趣。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实际上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因此可以在课前进行阅读延伸,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课外书籍知道了东方明珠塔、古埃及金字塔、马特农神殿、维纳斯、雅典娜女神像等建筑物和艺术品都蕴藏着“黄金分割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创造一个蕴藏着“黄金分割点”作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时,我设置了前置性阅读:《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发明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启发学生思考: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个著名的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非常直接地感受到转化策略的价值。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细节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自己的班级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很差。一部分学生在做作业时胡乱抓过一张纸就把草稿打在上面,有的同学打在作业本上,有的同学打在教科书上,有的同学干脆打在桌子上。只有极少数学生有专用的草稿本,而且看上去草稿打得也比较乱,不容易找到哪题打在哪个地方。没有很好的打草稿习惯是我们班级计算题失分比较厉害的重要原因。我觉得用好草稿有以下几点好处:

1.用好草稿,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根据我的调查分析,班级中计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的草稿打得极其乱,数位都对不齐,字写得潦草,数据时有抄错。用好草稿,纠正运算中出现的错误,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运算乐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第一步。

2.草稿是评价学生计算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平时作业中通常是书写计算的结果,而体现计算过程的竖式往往写在草稿上。随着学生计算熟练程度的提高,学生为了简单化计算过程中还会出现“跳步”的现象。教师要了解、评价学生的计算过程就必须看学生的草稿。而许多同学会告诉老师他打的草稿早就擦了,或者他是口算的。教师一定要抓住草稿这一评价学生计算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来分析研究学生的计算过程,及时纠正错误的计算方法,巩固正确的计算方法,推广简便的计算方法。

3.草稿可以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品质。学生们之所以坚持不了良好的打草稿习惯,一个原因是我们——包括学生和老师对于草稿的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没有严格的检查评价草稿的机制。第二个原因是闲麻烦,草稿抄起来就打了,专门备个本子翻出来一笔一画的认真打费事得很,所以有些好同学都是抓哪就打哪。久而久之他们就逃不开粗心的毛病了。用好草稿不光是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更是培养一种做事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品质。我打算从以下几点出发促使学生打好、用好草稿,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更长远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1.备好专用草稿本。备好一本专用的数学草稿本,不得随意更换,不与其他学科混用。草稿要打在草稿本内页,不在封面、背面等地方写草稿。

2.形成相对规范统一的草稿格式。保持草稿本的整洁,书写字迹清楚,注明题号或顺序号。将一页纸平均分成4份,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书写,合理安排版面。每次作业对应的草稿写好相应的日期、对应的页数,便于检查对照。草稿本上有错的地方自己用红笔画“×”,不可随意擦去错误的竖式。

3.形成检查评价草稿的常规机制。学生自评: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打草稿情况进行评价,分A(优秀)、B(良好)、C(一般)三个等次。

组长检查:每天组长检查组员的打草稿和自评情况,作好记录。

教师抽查:每周抽查一个小组的草稿情况。

每月评选草稿打得最棒的小组。

四、实践中的困惑

理念与实践 篇12

关键词:校园足球,教学理念,训练实践

足球运动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运动, 其魅力让人为之疯狂。随着世界杯、欧洲杯、等各大赛事的举办, 欧洲、南美足球屹立不倒, 究其原因, 是对足球的训练得从儿童抓起。而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必将会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后备人才选拨与发展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 校园足球开始进行系统科学的教学与训练已成为当今我国足球振兴的首要任务。贺新奇, 刘玉东在《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问题再探讨》一文中提出, 校园足球可以作为当前我国体育领域改革继续前行的一个有效“支点”。在全国校园足球模式积极开展的基础上, 对合理的校园足球实践训练方法与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这一模式的完美结合, 使其两者的科学结合来促进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 来填补中国足球史上的缺憾。因此就教学理念的探讨, 结合训练实践来制定出一套完善的、统一的校园足球体系刻不容缓。

1、校园足球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

李卫东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思考》中就指出, 就目前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现状的开展, 呈现出了诸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竞赛体系以及校内学生足球活动、保障体系、评估体系等方面的问题, 并在这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剖析, 同时他也提出了校园足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感想。应对赛事的要求, 我们应该秉承更新校园足球教学观念, 深刻把握校园足球活动的主旨;建立起以教育部门为主, 体育部门为辅的规范化的管理体制。

建立起完善的、统一的、具体的措施来推进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大力推动校内学生足球活动, 以确保贯彻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而为确保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从构建系统而专业化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处着手, 进而必须做出对校园足球基层管理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体系的完善, 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只有将这些体系一步步的完善后, 才能确保校园足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

2、校园足球运动推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王崇喜、陈治的《校园足球运动县域推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以临颍县校园足球发展工程为例》中指出, 对我国校园足球活动试点县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追踪考察, 在以校园足球区域性推进体系的构建下, 分析了校园足球发展的现状与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运用系统工程理论, 构建了校园足球区域推进的系统模式。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 从运行、制度和保障三个子系统运行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校园足球发展工程的实践探索。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 区域的推进是校园足球运动的基础环节;教育领导观念转变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先导;完善的系统模式是区域校园足球事业的中心;当前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的推进应以推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为重点。

3、校园足球应以参与作为训练实践的首要任务

众所周知荣誉的光环背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训练, 有了艰辛的付出, 才可能有机会拥抱成功, 所以要想成功, 参与必不可少。而校园足球的开展就更少不了教练、同学、裁判的参与。只有在确保同学们的参与的前提下, 以下所有的工作的有效开展才能得以进行。而校园足球的推出也切实贴合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因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学校体育工作做出了具体的部署, 明确提出了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根本的教育政策。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布以来, 党中央对学校体育提出明确的要求。由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缺乏合理的运动量, 导致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所以校园足球贴近了当今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 由此学校体育的关键, 就在于师生的参与, 这样不仅能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达到实现学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作为校园足球训练来说, 青少年的体能训练首先要符合身体生长情况。其次要符合学生的作息时间, 让学生在不影响文化课的前提下进行体能训练。同时充裕的训练时间是保证参与顺利进行的前提, 这就要求校园足球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时间。因为对于青少年的训练, 不仅应该符合其身体生长的情况, 还要确保其充足的作息时间。于是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与文化课学习以及作息时间的至关重要了, 这就要求在训练实践中科学、专业的进行调整与安排所以在校园足球训练的推行下, 要以训练实践的参与性为主, 调动全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所以在以后的训练实践下要以师生的参与性为主。

4、校园足球训练实践应确保授以基础的战术为目的

足球活动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集体运动项目, 不仅需要激烈竞争, 还需要团队的团结协作, 那么校园足球训练实践中的战术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 本着可以提高竞争意识与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 以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品质为导向。以良好的体能状态以及基础的战术作备战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在参与足球活动过程中, 良好的奔跑能力以及耐力、力量、灵敏、协调等素质是基本的体能状态, 而在平时的足球活动训练过程中, 这些基本的身体机能都可以通过训练达到。学生在参与足球活动过程中, 可以学习足球的战术知识与技能, 以及掌握足球的技巧, 并可以从中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 养成终身进行锻炼的意识与行为。

由此可见在快速发展的足球运动中, 随着校园足球的施行规模, 足球运动人员规模的扩大, 战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规模要求的同时, 质量要求也得跟上来。教练在校园足球训练实践过程中授予战术将有利于发现有足球天赋的学生, 由此可以储备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 为我国足球赛事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战术的要求是所有赛事的基础, 没有好的战术能力无法完成一个良好的团体作战运动, 进攻或防守任务也依赖很高的战术策略, 所以在日常训练中需要进行专项战术的训练。而作为优秀的的后备储蓄足球运动员, 他们更需要掌握足球的战术。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战术运用的能力, 而教练则应该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不同实际水平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能达到使每个足球运动员都能够掌握和运用的战术, 教练员应该与运动员们进行交流、沟通, 帮助运动员完成各项训练动作。

5、校园足球应以知识和技能普及价值作为校园足球运动的核心价值

国家出台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中指出:“以增强学生体质, 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 通过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 建立和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 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 形成校园足球文化, 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国家之所以对校园足球的理念的推出, 就是因为看到了中国足坛上缺少优秀的后备储蓄人才的现状提出来的。同时国家积极吸收并借鉴优秀的培养模式, 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基础上, 更提出了要提高中国足球水平的要求。但是因为我国校园足球正处于萌芽期, 要想切贯彻国家关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中指导思想的政策, 必须提出科学合理的训练培养模式, 以实现增加足球运动员数量及提高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我国足球运动在世界足坛的竞争力为目的。

在此基础上, 校园足球运动的核心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侯学华的《校园足球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指出, 校园足球蕴含着强身健体、阳光体育、素质教育、足球知识的价值观, 以及推进技能普及、足球人才培养需求。而在文化方面的建设, 其价值理念是由其构成的价值观的统一体。校园足球的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以足球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含了与学生的健康、个体、集体教育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价值指标;而以足球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含了与足球项目直接相关的普及、学校“窗口”和阳光体育等方面的价值指标。就目前的研究来看, 对于价值认同的研究是基于价值论。综上可得, 价值认同是任何事情的核心内容, 是群体价值约束个体观念的表现, 体现在人们之间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主要体现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对于足球价值研究的体现, 还表现在足球商业价值方面、足球运动社会价值方面以及五人制足球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在继续加大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宣传、推广中, 通过网络、电视媒体、广播、报纸等方式进行宣传, 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校园足球;增加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机会, 不断丰富校园足球培训内容, 在各个学校举办定期的足球课观摩交流会, 对足球校本课程建设优秀的学校进行经验推广与展示, 充分发挥校园足球活动的综合价值功能。

6、结语

综上所述, 校园足球的开展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实现中国足球的快速发展, 创造出属于中国足球史上的光辉战绩, 我国逐步落实的校园足球这一教育培训模式, 在实际开展教学理论与训练实践的过程中, 应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构建完善的校园足球为体系为理念, 以教练员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导向, 以重视战术的推广为目的, 采用以地方政府为主的扩散型管理, 将足球队的日常训练视为初期的工作重心。由以学校为单位的模式直接管理教练员队伍, 运用恰当的经费配置比例, 建立起流动的人才选拔与输送体系, 由此可以有利于校园足球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上官义勤.校园足球教学理念与训练实践[J].职业时空, 2010, 05.

[2]张长城, 刘裕.校园足球内涵的逻辑学辨析[J].嘉应学院学报, 2013, 02.

[3]张廷安.我国校园足球未来发展中应当确立的科学发展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01.

[4]时立新, 杜光友.高校体育专业足球资源助力中小学校园足球双赢效应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 2015, 01.

[5]金国文.“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08.

[6]张廷安.开展校园足球活动需要理念引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 08.

[7]王崇喜, 陈治.校园足球运动县域推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以临颍县校园足球发展工程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2, 04.

[8]刘桦楠, 季浏.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培养体系的集聚、辐射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7.

[9]张鑫.探讨校园足球的理念与训练[J].科技展望, 2016, 05.

上一篇:术中蛛网膜下腔置管下一篇:《生死疲劳》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