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社会实践心得

2024-10-25

绿色发展理念社会实践心得(共10篇)

绿色发展理念社会实践心得 篇1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张高丽,7日上午分别参加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一些代表团的审议。

在黑龙江代表团参加审议。在肯定黑龙江过去5年的工作后指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一项重大战略,要善于抓重点、攻难点,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衡量工作、指挥行动、训练干部,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机遇、打造亮点、拓展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束缚各方面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要深入推进法治建设,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法治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深化基层依法治理,把法治建设建立在扎实的基层基础工作之上,让依法办事蔚然成风。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其中积极性又是首要的。党组织对待干部,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热情关心。要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领导下,去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逆势而上,成绩难能可贵。今年发展任务复杂艰巨,一要“建”字当头,打造沿海地区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二要“破茧成蝶”,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三要先行先试,在改革开放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上积累经验。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紧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创新能力,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和谐共生,坚持对外开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年初以来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但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格局和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保持充分信心。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

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要解决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要清醒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大逻辑,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必然性,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绿色发展理念社会实践心得 篇2

一、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

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党深刻反思我国现实发展状况和深刻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治国理政的新发展理念, 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指引, 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要求的本质体现。

1. 绿色发展理念迎合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实践需求

在改革开放30 余年的持续发展中, 我国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 经济总量迅速攀升,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民主政治得到巩固和加强, 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 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我国各阶层的不懈努力, 同时也离不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但是要想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 我们必须对当前的国情有清醒的认识, 由于以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低效能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发展仍然以简单地追求GDP增长为评价标准, 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自然约束愈发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 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 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发展, 制约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 如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平衡发展。实现双赢, 是我们在实践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必须坚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经济社会转型, 使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真正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

2. 绿色发展理念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盼望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和国家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履职伊始就明确的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确立为奋斗目标, 并郑重强调, 党要随时随地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人民的现实需求, 可是近些年中国大多数城市空气污染现象愈发严重, 雾霾天气的出现愈发频繁, 以北京为例, 就北京市环保局在2016 年初发布的《2015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报告》来看, 2015 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86天, 这样的数据也就意味着在北京市生活的人们在2015 年一整年中约有近180 天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除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水体污染也不容忽视, 就2015年6月份我国环保部颁布的《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告》来看, 在968 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中, V和劣V类水分别占到了6.8%和9.2%, 而且地表水的监测显示六成地下水质量差。除了上述讲到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 我国还存在着严重的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等问题, 环境的污染给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为此党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为指导理念, 优化发展战略、完善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不断满足人民的现实需求。

二、绿色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今“环球同此凉热”, 各国已经成为唇齿相依的生态命运共同体, 我国正处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历史阶段, 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 绿色发展理念的应势提出, 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1.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进一步探索

在改革开放30 余年的发展进程中, 在党领导人民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进程中, 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重大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战胜各种困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其明确指出了我国在新常态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举措。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 深刻体现了我国在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2. 绿色发展理念拓展了中国特色主义的治国方略

绿色发展理念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 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造就了“中国奇迹”, 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问题, 尤其以资源环境的承载力逼近极限问题最为突出, 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种种情况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制约就是资源环境。绿色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 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其要求走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是突破环境资源制约瓶颈、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绿色发展理念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这使得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从制度和体制上确保资源被高效开发,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准确把握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潮流的科学理念, 为全面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强大理论支撑。

绿色发展理念本质上是以人为本,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 还能够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 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走生态文明发展新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

参考文献

[1]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11.

[2]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J].人民日报, 2014-7-11 (第012版) .

[3]任理轩.坚持绿色发展[N].人民日报, 2015-12-22 (007) .

[4]陈吉宁.为建设美丽中国筑牢环境基石[J].求是, 2015 (14) .

[5]熊晓琳.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教育导刊, 2016 (1) .

绿色发展理念社会实践心得 篇3

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按照《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要求,狠抓重点行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编制完成《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方案(2016—2020)》,聚焦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求,明确提出绿色制造工程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组织编制“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工业绿色发展宏观指导。开展工业绿色低碳试点示范,组织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批复51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11个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积极利用专项建设基金支持了一批绿色制造项目,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支持51项节能、节水技术示范项目建设。联合国开行遴选出200个绿色重点项目,带动总投资约1500亿元。深入推进四省一市甲醇汽车试点工作,共批准备案11个甲醇汽车试点城市,投入运行车辆数达到628辆。

二是大力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工程,利用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对高风险污染物削减项目予以奖励。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组织实施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计划的通知》,加快指导、督促地方实施汞削减、铅削减和高毒农药替代清洁生产重点工程。加强有毒有害污染控制,发布《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管理要求》公告,制定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推进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发布电器电子、机械装备等重点行业41家试点企业名单,指导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制定发布生态设计产品评价通则、产品标识、家用洗涤剂等产品评价规范等国家标准。加快环保装备产业发展,落实《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组织开展环保装备科技成果鉴定,促进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发布工业清洁生产审核规范、工业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估规范,组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能力提升培训,累计培训学员6457人次、企业772家。

三是狠抓工业节能降耗。编制《全国工业能效指南(2015年版)》,推动制修订一批强制性能耗标准。印发2015年工业节能监察重点工作计划,推动电石、铁合金行业能耗限额标准贯彻实施。实施数字能效提升计划,发布钢铁、轻工等行业企业能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会同国管局、国家能源局推进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确定第一批14个试点地区名单,推进全国工业节能监测分析平台与山东、湖南、上海系统对接。加快节能技术、产品、服务推广,评选发布《节能机电设备(产品)推荐目录(第六批)》和《“能效之星”产品目录(2015)》,组织实施配电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电机能效提升计划,编制起草水泥行业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实施方案,会同财政部印发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编制《电解铝企业电耗核查手册》,会同国家发改委起草《关于水泥企业用电实施阶梯电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制定《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细则》。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推动建立节能服务产业联盟。

四是切实抓好工业节水指标的落实。组织制订一批取水定额国家标准,发布乙烯、味精等行业节水型企业标准,健全节水标准体系,开展节水型企业评价,在钢铁、造纸、纺织、饮料等行业评选了首批12家节水标杆企业和标杆指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会同水利部对安徽、江苏两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了现场考核。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水技术,筛选91项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公告印发《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第一批)》,推动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印发《重点工业行业用水效率指南》,引导企业对标达标。

五是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积极推动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联合国家安监总局实施34项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组织开展评估验收。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重要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推广及装备产业化)实施方案》。规范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管理,制定废塑料等一批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发布一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推动85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开展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工作,扩大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范围,起草完成废弃电子产品资源化利用指标体系。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组织开展产业对接,推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联合住建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工作的通知》。推动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发展,组织对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进行验收,启动第二批试点,深入推进再制造产品认定,发布《再制造产品目录》(第五批)。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工业系统要坚持把推进工业绿色发展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硬任务,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为实现国家“十三五”绿色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组织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全面落实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实施重点区域流域生产过程清洁化改造、重点行业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高耗水行业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等行动计划,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工程建设、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绿色标准,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制造服务平台。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有关要求,抓紧组织开展落实工业领域污染防治相关工作。实施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行动计划,加强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交流。深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继续开展国家资源再生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试点,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建立区域间协调发展新模式。推动提升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推进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实施工业园区和城镇供热一体化工程,促进产城融合。

三是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开展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编制发布能效之星、节能机电产品推荐目录,提升终端用能工业产品能效,推进工业电机系统节能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继续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工作,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开展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专项。实施先进环保装备应用示范工程,发布一批落后技术装备负面清单。编制第二批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技术目录,组织召开工业节水技术交流会和鉴定会。推进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创新中心等建设。编制并实施《重点流域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和《重点工业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削减计划》。

绿色发展理念社会实践心得 篇4

“创新发展”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2、发展新空间: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加快开放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

3、发展新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4、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5、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6、构建发展新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

“协调发展”

1、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2、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

“绿色发展”

1、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倡导合理消费,反过度包装;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开放发展”

1、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2、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维护国际公共安全,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共享发展”

1、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政府购买服务,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缩小收入差距,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五大任务去产能 去库存 去杠杆 降成本 补短板

“五大任务”是性的,主要针对明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具体分解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去掉的就是无效供给,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本着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原则。

“去库存”,去掉房地产库存要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 “去杠杆”,强调的是防范经济风险。“降成本”,体现了制度供给能力的提高,降低企业成本。“补短板”,体现了要尽快弥补在劳动力供给、技术供给上的欠缺,通过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继续抓好农业生产等方面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4个歼灭战和4条主线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4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应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4条主线上推进。

一、优化劳动力配置: 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二、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鼓励“两众两创”,提升创新转化,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

四、政府自身落实供给侧改革

一是通过改革行政体制、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1.国务院决定,从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对购买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实施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的优患政策。不考虑其他因素,该政策对此类汽车供求的影响是(注:D、S为变动前,D1、D2为变动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国家积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用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表明 A.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着人们消费理念的更新 B.要坚持物质消费与栉祌消费相协调的消费观 C.国家提倡以可持续性消费为核心的绿色消费 D.消费行为的更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3.目前,我国已确定将器官移植作为大病救助的主要项目纳入医保范畴,成为全民享受的基本医疗权利。包括移植费用和移植后的维持费用,都由政府财政负担。这表明 ①生产要索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体现 ②运用再分配调节机制促进社会公平③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 ④商业保险提供的是驻本生活保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5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闭幕。会议提出,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房地产库存问题。下列调节手段的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①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进城落户→增加住房需求量 ②严格土地审批→减少土地供应量→减少新增商品房数量 ③降低银行利率→降低贷款购房成本→增加商品房购买量 ④征收房地产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近年来,我国高铁全方位拓展海外市场,其影响力和发展力不断提升。中国高铁“走出去” ①增强了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能力

②避免了我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摩擦

③提高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④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 规划的建议中,首次系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从实际情况看,“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30多年科学发展理念的继承,也是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理论上的飞跃,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战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破解发展难趙,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接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析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理念上是怎样“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9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才能走好创新之路。(9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材料一: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先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1)结合材料一说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经济意义。(8分)

材料二:某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集聚各方资源,多点发力,共同给力,形成全社会扶贫攻坚的译大合力.该省坚持分类施策,将贫困户纳入省级创业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和创业贷款担保基金支持范围,落实搬迁安置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降低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起付线,探索扶贫线和农村低保线合一的 实施办法„„举抽分门别类、细致入微,“四个一批”扶贫行动扎扎实实落了地。(2)结合材料二,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该省是如何实施扶贫的?(6分〉 1A 2C 3C 4 A 5C 6.(1)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五大发展理念是根据中国30多年的实际发展状况而提出的,是对中国30多年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大指导作用。(3分)

②坚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我们党对发展提出新的理念,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3分)③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的认识也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党提出新的发展理念正是建立在30多年改革实践基础上的新认识,也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分)(2)①走好创新之路,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3分)②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走好创新之路,必须继承过去发展理念,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3分)

③走好创新之路,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3分)7.(1)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分)

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2分)

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2分)

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扩大就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2分(2)①善于抓主要矛盾,抓重点。该省善于抓工作重点,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任务,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攻方向。(2分)

②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该省坚持分类施策,举措分门别类,落实“四个一批”扶贫行动,做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分)

绿色发展理念社会实践心得 篇5

2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端正高校体育文化指导思想

坚持绿色发展,需要我们形成绿色价值取向,正确处理体育事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保护改善体育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及有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中更加自觉地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体育等新形式,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多种功能得以实现。坚持绿色发展,需要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中西结合,注重体育文化建设的内生与长远社会价值。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将为人类发展史开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道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主旨和内涵。遵循绿色发展观,我国高校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要注重塑造个体身体形态、提高身体素质等外在表现,更需要重视体育活动中个体心理体验或团队精神分享等内涵的丰富;不仅要注重人通过体育活动去征服和改造自然,更需要注重人与自然的融洽相处,达到所谓“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做为教育组织的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应将追求超越的体育运动价值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体育文化精神相契合,将“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等大学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综合考量。

3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设体育制度文化

绿色发展观做为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需要来自科技、资本、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科学健全的体育文化体系,制度支撑尤为重要。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保障体育文化活动的规范性,才能满足绿色与发展有机结合、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要求。体育制度文化的全面建设包括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

3.1领导体制

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体育文化活动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领导体制是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体育文化领导体制是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其中主要是领导制度。各高校体育文化领导制度的设计受高校整体实力及其它各种因素的制约,差异性和个性客观存在。但是与其它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设计一样,必须把绿色发展观做为设计的基本因素和重要考量依据。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体育文化领导体制,一般需要高校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才能保证制度文化的系统建设和顺利实施。在领导核心坚强领导下各高校还应合理设计领导层次和领导跨度。领导层次与领导跨度的选择设计可以参照各高校现有工会和学生管理系统的管理层次和幅度来进行,然后根据具体的体育文化活动对此进行科学调整,让决策、咨询、执行、监督与信息反馈等五大功能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既系统又能相对独立的正常运行。各高校的体育文化领导体制的建立是各项体育文化活动遵循明确的管理层次、等级序列、指挥链条和沟通渠道等顺利展开的前提,而规范化、常态化的实施落实仍然需要科学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支持。

3.2组织结构

高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体育制度文化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或组织来开展体育文化相关活动,并且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高校体育文化组织结构是指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方式。它包括两种基本关系:一是纵向的关系,即隶属的领导关系;二是横向的关系,即平行的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高校体育文化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这两种关系,建立职权明晰高效率运转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需要在利用原有的体育教学,工会事务,学生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在每个领导层次都设立专门负责的体育文化职能部门或者将拟定的具体决策、计划与方案等管理任务落实到个人。职能部门或者承担任务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重视绿色发展观在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在常态化的日常工作中正确、科学、合理地开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要在组织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绿色发展理念,以其做为工作的主导,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顺应时势。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效运转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机制,让体育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展开。

3.3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是指为实现管理目标所采取的组织,控制,协调,反馈等活动所依据的规范形式的总和,是管理规范的制度化成果。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文化管理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制度建设方面有科学合理和充满实效的安排。具体来说需要在充分考虑校园环境、学校发展目标及师生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等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体育竞赛制度,体育测评制度,体育优秀奖励制度,校园体育活动规范等综合条例。这些条例必须反映绿色发展与生态体育的内涵,综合考虑学生利益、学校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效、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体育文化。

4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水平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许多高校近年以来在政府支持下纷纷建成了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也加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力度,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目前很多高校师生对体育场馆的设计风格和便捷性满意度一般,校园体育宣传设施与宣传方法仍然较为传统不能与时俱进,体育教材版本陈旧形式落后不能很好的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需要等。

4.1注重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和谐性

弘扬绿色发展价值观,结合各高校个性化的校园环境,注重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和谐性,加强体育场馆建设的生态性可以让校园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好。高校在具体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应遵循绿色思维方式,更新体育文化的目标内容与形式,在体育文化传播和宣传上引入新的理念与内容,不仅发挥体育活动的强身健体功能,还要发挥直接或间接的育人功能。例如在体育教学方面,教学理念上强调生物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教学设施方面现代性与差异性相结合,教学内容上群体活动与竞技活动相结合,让教学功能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这样就能让各项体育物质文化活动在绿色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实现其教育性、竞争性、娱乐性和健身性等多种功能的同时得以综合发展。

4.2丰富体育物质文化载体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多元化的体育文化载体。体育文化建设的领导部门在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遵循绿色发展观引入生态体育等先进理念,百花齐放,博采众长,为丰富体育文化提供思想土壤;其次采取社团化组织、项目化组织等创新举措,这些新的活动主体会增强体育物质文化活动的教育性和社会性,也会成为体育物质文化载体的创新主体;最后在体育文化活动的传播上注重网络化和专业性,网络化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尤其可以让个人移动终端成为新的体育物质文化载体,这会让校园体育活动与广大师生员工的生活结合得更密切。专业性传播方面可以利用学生会或各种体育社团组织一些体育知识讲座、体育艺术展览、体育文化交流,创新出更多的体育物质文化载体,营造出多姿多采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结合绿色发展内涵,既要利用好传统的诸如体育馆、运动场等设施,还需要开发出新型的多样的生态体育运动项目,更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等各种现代化工具来丰富体育物质文化载体,以便提升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水平,为各高校的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体育文化体验。

总之,在新时期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观念上应该更新旧的体育价值观,以人为本大力倡导生态体育观念,在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同时和谐发展;健全高校体育制度文化,认真领导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同时促进体育文化管理的科学性;在绿色思维与绿色生活方式指引下,与时俱进开展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让校园环境更美好,让师生员工更健康,让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有社会长远价值。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4(1):14-20.

[2]路佳,郝丽娜.体育强国视角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发展[J].运动,2016,12:34-35.

[3]何斌,罗湘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5(6):522-52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心得 篇6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政法干警,首先要有明确的法治理念,要从意识形态领域正本清源,明确我国的宪法制度,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检察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保持清醒的头脑,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要使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特别是执法者养成自觉准受法律、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执法为民,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法工作中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要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的问题。那种执法不公,以权谋私,以案谋私以及霸道作风,都是背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要求的。坚持了依法治国和执法为民,才能做到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神圣职责。公平正义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公平与效率并重,维护法律的权威。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法机关理所当然地要为党的建设事业服务,服务大局是政法机关职责的根本,也是政法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服务大局要求政法机关必须积极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服务大局要求政法干警胸怀全局,立足本职,在执法和法律监督的各个环节发挥政法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整体效能,正确处理好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政法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职责,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必须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必须明确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关系是在党的领导下的相对独立。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 篇7

绿色建筑的背景及理念我认为, 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绿色建筑的催生剂, 即形势造就了绿色建筑的诞生和发展。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生存环境的变化速度非常惊人, 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的短缺, 让我们感受到发展离不开能源, 持续发展必须要进行节能。

归纳来说, 绿色建筑是由资源与环境组成的, 绿色建筑的一个基本理念是节约资源, 包括节地、节水、节能、节材。

其中, 节能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对于自然资源的节约, 一个是节约地使用、一个是新能源的使用。

绿色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绿色建筑的参与者来说, 建筑设计师、建筑的使用者、建设单位等等, 绿色建筑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最关键的参与者是建筑设计师, 也就是建筑设计应该先行。

绿色建筑应该是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共存。除了新能源的使用和节地、节水、节能、节材, 要考虑建造、使用建筑的各环节是否有悖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包括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的材料消耗等。

绿色建筑是由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技术单位的总成, 包括:绿色的建材, 就是建筑材料的绿色化;智能化的管理;新型能源以及能源的节约使用;水的循环使用;雨水收集及储存;水土保持等等。

关于绿色建材。一是材料自身作为直接的原料或者辅助原料需要绿色化, 生产过程资源的消耗与绿色建筑是密切相关的, 譬如发泡剂的使用, 有一些发泡剂是非常高的温室气体。二是在材料生产过程中也有能耗, 污染、用水、占地等等。三是在材料使用过程中, 涉及使用寿命、再生循环的能力、维修维护以及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等等。

另外, 在材料储运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也涉及衡量绿色建材的一些因素, 如运输方式、运输距离, 制品的密度、重量、尺寸, 对温度的要求、湿度的要求等等。如泡沫塑料是节能材料, 但在运输过程中, 长途运输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要关注绿色建材节能的净贡献率, 它对节能的贡献应该要减去它自身的耗能部分。

智能化管理如用能、用水的剂量管理, 如室内环境的智能化调节, 室内温度、湿度控制、新风系统、照明系统的管理等等, 这些都需要智能化。

目前, 有非常多简单易行的新型能源, 像太阳能在建筑的使用, 光电光热转化等。我曾提到, 热水也是衡量我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指标, 太阳能的直接换热和利用, 以及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在有些城市广泛使用, 可以大大节省能源。

围护结构的保温围护结构的保温是能源节约最重要的部分。65%的节能标准, 很多是体现在围护结构上, 如遮阳技术、蓄热技术、局部的蓄能、跨季节的规模蓄能以及蓄冷技术等等。

现在, 建筑的隔热技术发展很快, 像植物的植被隔热、太阳能墙等, 照明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大, 如把室外的光资源储存起来传递到室内使用。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绿色物流发展 篇8

关键词:绿色物流;循环经济;物流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1-0009-0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logistics and circular econom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environment logistics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idea of circular economy promotes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logistics. The environment logistics and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be practiced in coordination, it is favorable to their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 environment logistics; circular economy; logistics system

1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

绿色物流与循环经济是在同一经济背景下提出的。20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那就是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及资源的过度消耗,以致人类后续的生存环境和经济运行受到严峻的挑战。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enneth Boulding)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系统内,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经济,转变为依靠于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特征,既强调资源的再使用和循环利用,提高重复利用率,使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内在价值,缓解生态压力,保证资源永续利用,又强调保护环境,要求实施清洁生产,从经济活动的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遏止环境恶化。因此,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同时保护环境。这一经济体系以其与自然和谐的生产方式,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将循环经济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从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种与资源、环境共生的闭环物流系统。在闭环的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储藏、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中,采用近代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上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绿色物流(environment logistics)。可见绿色物流既追求经济效益,又追求社会与生态效益,这正是符合循环经济所要求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一般说,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由此看出,物流绿色化对发展循环经济之重要,可以认为,绿色物流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

2循环经济理念促进物流绿色化

循环经济的内涵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它是以高素质劳动力、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尤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所谓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对传统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这些理念贯穿物流活动全过程将促进物流绿色化。以减量化而言,绿色物流着力于降低物流整个过程的成本,如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开展共同配送,包装模数化、大型化和集装化等措施来降低物流成本。然而绿色物流在审视物流成本时,不仅要计算企业内部物流成本,还应审视企业由于不合理物流对社会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成本。而这种社会环境污染所耗的成本几乎可见于物流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在物流运输的环节中,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在城市,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汽车尾气经太阳照射后形成的光合烟雾,使城市空气长期处于污染状态;汽车的废旧轮胎大量堆积将是环境污染的潜在隐患;废弃的机油、柴油经常渗入到土壤和水体中,又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再者输送的商品也可能造成环境损害,如石油在海运过程中发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污染。在储藏环节中,如农药、化肥储藏不当,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又如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储藏不当,发生爆炸或泄漏所造成污染和破坏。在包装环节中如白色塑料污染;或是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均造成资源的浪费。在装卸环节中,运输货物的装载和卸载,都可能造成商品体的损坏或环境污染。在流通加工环节中,如加工中资源的浪费或过度消耗,或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可能造成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在废弃物处理环节中,如酸液、有毒类药品、油类、放射性物品等有毒有害物质在物流过程中因处理不当而发生泄漏,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城市生活垃圾因处理不当而产生各种重金属元素污染水体和土壤;废弃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也污染大气。传统物流由于上述外部性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导致两种后果:一是负外部效应(如环境污染)的收益归个人所得,而成本则由社会支付,将导致社会个体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过度使用;另一方面,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为内容的物流模式收益归社会,而成本却由个体支付,则会挫伤个体投资的积极性。绿色物流是把物流影响环境的外部性问题进行内部化,在成本减量化上有了新的理念和措施。循环经济的再利用理念用于物流管理,可见于废弃物处理,废弃物是指生产过程中未能形成合格产品而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料,如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件,钢铁厂产生的钢渣,机械厂的切削加工形成的切屑等等;或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被捆包的物品解捆后产生的废弃的木箱、编织袋、纸箱、捆绳等。废弃物再利用就是将这些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回收处理后再使用;或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废弃物再利用进一步发展就成为逆向物流,即包括消费、流通、生产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使物流从消费者向生产企业流动,包括回收旧产品、旧产品运输、回收产品的修理或复原、再循环产品的销售几个环节,使传统物流末段的废旧物质可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过程中来。这种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相互协调,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闭环的体系,实践了循环经济中再循环原理。当然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绿色物流,不局限于上述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即在物流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优化组合,发挥整体优势的功能。

3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互动推行

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发展循环经济理所当然。2003年3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推行循环经济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之举。循环经济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合理设计,综合协调,整体优化,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统一。现在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环境得到有力的保护。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它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不平衡关系。经济行为通过自身的媒介(金钱)、符号(财产)、组织(企业)、合理性标准(利润)整合成一个自足、封闭和专业化的社会子系统。经济系统依靠自身的媒介与符号在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外部环境进行交流,利润是衡量任何行为是否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生态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这种经济价值标准与生态价值标准之间存在明显冲突。随着经济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与环境的不平衡关系也日益激化。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效益,导致了物流整体效益的下降。绿色物流以循环经济的一般原理为指导,对物流的经济行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协调,谋求最佳结合能较好地解决其间的矛盾。于是绿色物流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要把绿色物流纳入循环经济建设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循环经济带动绿色物流,以绿色物流推动循环经济,两者互动推行,有利两者蓬勃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都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现正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现在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已影响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绿色物流的研究与实践。首先思想观念更新十分重要,务使各级领导干部、生产者和社会公众都充分认识到实施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相关性,积极行动,主动融入,联动发展,形成政府大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除此之外,技术、管理措施与立法保障也是十分必要的。尽管两者研究对象不同,具体措施有所区别,但其基本原理有互通之处,总是要求建立和完善政策和管理体系,把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并能与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相连,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激励,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同时要改进与调整系统目标、技术和管理措施、设施设备和活动组织等,实现整体优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物流管理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物流业缺乏规模,又是各自为政,存在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为此要加强规划。政府要通过制度设计、政策指导作用,使物流业发展有合理的布局,为物流的绿色化铺平道路。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限制交通量,控制交通流,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控制污染发生源、治理污染、减轻环境压力,提高物流质量水平。鼓励物流企业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准时制生产(JIT)等,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物流企业要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角度制定经营管理战略。选择绿色运输策略,优化配送路线,实施绿色包装,开展绿色流通加工,减少废弃物污染等等。这些措施将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4绿色物流业蓄势待发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的精神,经济发展要走循环经济之路。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加速了全社会商品、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带动了物流总量的持续增长。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物流热”,许多地方政府把物流上升到产业的高度,着手建设区域性以至全国性“物流中心”。随着物流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提升,绿色物流成为21世纪物流管理的焦点。绿色物流可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使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由于许多原材料、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许多企业致力于对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同时,又在技术上下功夫,以最少的自然资源投入,创造最大的产出,有利于企业取得新的竞争优势。随着消费者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商品消费服务提供的效率性、便捷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物流模式势必向现代物流模式转化,于是电子商务、食品物流、家电物流、出版印刷物流、IT物流、配送物流、快递业等与终端消费相关的物流业将应运而生,并进一步呈现出专业化发展的特征。绿色物流的核心思想在于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的深入人心,企业厉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营策略,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取信于民,提高其声誉度,也增强了产品竞争力。而且面对日趋严厉的环保法规,企业必须转变危及环境的物流方式,建立绿色物流体系,以求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以大城市为主,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物流业的发展较为迟缓。今后要加强发展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物流业,特别是绿色物流业,使其在促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已达70%,国际物流需求日见增长,这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业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ISO14000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而ISO14000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因此要参与国际物流市场竞争,必须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对接融合式发展,呈现绿色物流业蓄势待发的形势。

参考文献:

[1] 朱鹏颐.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策略探讨[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38.

[2] 林向红.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J]. 生态经济,2006(2):110-111.

[3] 王振如,钱静. 发展城乡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6(1):33-35.

[4] 黄中鼎. 现代物流管理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382-393.

[5] 黄祖辉,刘东英. 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5(4):49-53.

创新发展绿色共享心得体会 篇9

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日前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下一步,关键是要凝心聚力抓落实,蹄疾步稳往前走。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作出批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紧紧抓住人的城镇化这个核心和提高质量这个关键,用改革的办法和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增加适应居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着力构建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惠及更多城乡群众,为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张高丽23日出席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

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篇10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将牢固树立首位意识,按照市委的要求,在产业建设、城市建管、辐射带动、作风建设方面争当楷模和旗手。为此,我们将树立高远目标,力争到实现园区营业总收入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150亿元,企业总数过10000家,培育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00家,园区综合实力力争进入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梯队。

聚焦新兴产业,在产业建设强起来上当标杆。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向全产业链布局,并争取成为中国商飞公司第二试飞机场和第二总装厂,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航空产业城;大力发展光电光伏产业,瞄准国内外一流企业和前沿技术,引进落户LED应用产品、触控产品、集成电路、光伏、光学等项目,建设中部领先的“南昌光谷”核心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一手抓中成药、仿制药、生物保健及医疗器械等产业化项目,一手抓好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设,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医药国际创新园;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互联网+”为方向,发展壮大智慧产业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建设国内领先的软件服务外包基地。

擦亮绿色品牌,在城市建管强起来上当窗口。坚持以世界眼光谋篇布局,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全面打造以瑶湖为中心的圈层式产业新城空间形态。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统筹好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促进城市管理向精细化、网格化、智慧化、人性化迈进,进一步巩固高新区在全市城市管理考核中首位的地位;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高标准推进瑶湖郊野公园三期建设和艾溪湖湿地公园提升改造,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科技新城和中国最美高新区。

坚持创新引领,在辐射带动强起来上当龙头。提升创新发展境界。深入贯彻落实省市领导的要求,以高标准、高定位严格要求,树立世界眼光和国际思维,主动融入昌抚一体化、昌九一体化的区域竞合发展中,推动高新区继续在全省创新发展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举全区之力推进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将其建成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集聚地,成为著名高校院所的科研机构集聚区、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汇聚区、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示范区、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样板区,发展成为全国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家大学科技城,争创全省创新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上一篇:女生自拍的好方法下一篇:四川二本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