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的技术与理念(精选4篇)
舞蹈编导的技术与理念 篇1
摘要:群众文化舞蹈是群众文化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也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 同时群众文化舞蹈对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因此人们需要加强重视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与编导。在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和编导过程中, 专业人士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将高雅舞蹈艺术的创作理念、编导法则应用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 使之创作出的优秀的舞蹈作品既能丰富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 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编导
当前, 伴随人们经济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更多的人倾向于工作之后、茶余饭后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群众文化舞蹈的不断兴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不断提升, 诸如秧歌之类的普通性娱乐活动已无法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于是乎以人民群众自身为活动主体, 基于群众文化将高雅舞蹈艺术融入到群众文化活动创新中已成为时代趋势。因此, 如何将高雅舞蹈艺术的创作理念、编导法则应用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 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使之融入群众文化生活, 既丰富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 又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和研究。
一、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
(一) 把握题材的群众性
题材是舞蹈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 它来源于客观的现实生活或是历史资料, 舞蹈创作者根据自身的创作意图、创作主题来选择构成舞蹈文本和舞蹈作品的原始材料。作为舞蹈创作的起步, 好的题材选择和处理是成功的一半, 能够为舞蹈作品的创作奠定坚实又雄厚的基础。由此可见, 题材对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而由于群众文化舞蹈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特殊性, 所以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首要标准是:把握题材的群众性。一部优秀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需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的、能够接受的题材, 而非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题材。因此, 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 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背景、知识水平、审美兴趣等, 从而选择具有平民性、通俗性且广大人民群众可直接参与的客观现实生活题材。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群众舞蹈创作的主要对象, 满足他们的喜好和参与才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 而群众性的题材更易于吸引和带动广大群众对群众文化舞蹈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二) 力求形象的亲和性
舞蹈作品中的形象包括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拟人化的动植物、器物、景物等形象, 这些形象的塑造是构成整部舞蹈艺术作品形象的基础, 展现了舞蹈艺术作品的基本格调, 是给予欣赏者的第一印象。人们常说良好的形象塑造是成功展开后续活动的有效保障, 也是激发和调动他人兴趣的首要前提, 因而在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中需要考虑合理树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舞蹈形象。与题材的群众性原理相似, 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若想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接受, 那么就需要力求群众文化舞蹈形象的亲和性, 如此才能拉近广大人民群众与群众文化舞蹈的距离, 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舞蹈心动。一些成功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那些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 即形象的亲和性, 如东北大秧歌舞蹈中的“小人物”形象;汉族民间舞蹈中的龙和狮子等。这些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大多是人民群众熟悉的、敬仰的, 极具亲和力, 因而也更易于取得群众的青睐。
(三) 侧重情感的平民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人们抒发情感、表达情感、传递情感的渠道, 而舞蹈艺术则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高手段, 无须更多声音的表达, 所有浓郁、深厚的情感都可通过各式各样的形体动作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超常审美效果。因而, 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需要重视情感的抒发、表达和传递, 同时还应侧重情感的平民性, 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应表达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 以传递老百姓真正的情感。毛主席曾指出, 只有具备人民性的、符合人民生活的东西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才能永久流传, 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 如《红绸缎》中抒发了建国初期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一般情况下, 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共鸣的起点较低, 只要是自然的、真挚的情感抒发和表达都能够很轻易的打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抒发平民情感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重中之重, 通过舞蹈形体动作来抒发人民群众之情, 达普通老百姓之意, 这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重要任务, 也是为群众文化舞蹈奠定广大人民群众基础的必备条件, 需要引起创作者的高度重视。
(四) 注意风格和样式的地域性、通俗性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 而鲜明、独特的地域特色恰好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主要区别。鲁迅先生曾说过, 越是有地方色彩的更能为别国所注意, 更容易在世界上凸显魅力。因而, 立足于民族性的、地域性的艺术更具发展前景, 所以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应加强重视风格的地域性, 凸显和强化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 这是促进群众文化舞蹈多样性、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 由于群众文化舞蹈的主体是广大的普通民众, 为了更易于普通民众接受群众文化舞蹈, 以及在人民群众队伍中广泛普及群众文化舞蹈, 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还需要满足样式上的通俗性。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需要创作出具有简单易学且不失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 样式通俗性、风格地域性这是群众文化舞蹈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群众文化舞蹈的编导
(一) 基于群众文化特殊性进行编舞选题
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 是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 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一定的引导和激励效用。因而, 群众文化舞蹈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舞蹈的创作和编导需要专业编导认真对待, 充分基于群众主体和群众文化的特殊性来进行编舞选题, 精心构思、巧妙编排出能够反映当今社会现象且适合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 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在编舞选题时舞蹈编导可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选材, 结合群众文化特殊性对这些原始素材进行提取和处理, 以能够吸引群众关心和参与性的舞蹈选题来激发更多民众的关注。
(二) 巧妙编排构思充分发挥即兴舞蹈作用
考虑到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的表演水平和既有条件, 群众文化舞蹈的编导应尽可能的满足可操作性和普及性, 在舞蹈选题完成之后开始精心构思舞蹈作品的编排。舞蹈编导需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找寻熟悉适用的素材, 结合普通群众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舞蹈动作设计, 同时注重充分、巧妙的发挥群众舞蹈演员的即兴舞蹈创作能动性, 以此达到超常的编舞效果。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动性不容忽视, 因而舞蹈编导可以深入到普通群众的文化活动当中, 从中找寻有用的舞蹈素材, 根据群众的即兴舞蹈创作提取优质的动作, 以获取舞蹈编排构思的灵感。如此编排出的舞蹈作品更易于符合广大普通群众的特性和需求, 以良好的默契来提高舞蹈编排的质量, 达到理想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 围绕舞蹈主题进行音乐制作营造意境
在完成舞蹈选题和编排之后, 就需要进行音乐制作的关键环节。音乐能否与舞蹈完美合成, 这要求所制作的音乐需充分围绕舞蹈主题来进行, 音乐伴奏需要与舞蹈队形变换实现默契、协调的配合, 通过贴切的音乐来凸显舞蹈主题, 营造更为丰富的舞蹈意境, 从而让广大群众通过舞蹈作品的演绎感受到视觉、听觉和内心的多重震撼。一般来说, 音乐是舞蹈的最佳“配料”, 合理、恰当的音乐能够丰富舞蹈作品的审美性、思想性和动作性, 使得舞蹈动作和舞蹈情感、舞蹈主题绝妙融合, 从而为观众营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 帮助观众接受和理解群众文化舞蹈作品。如此可见, 音乐是群众文化舞蹈的良配, 在舞蹈编导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积极作用。
(四) 巧妙灵活的运用道具和布景增添修饰效果
道具和布景所发挥的积极效用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秒, 这也是群众文化舞蹈编导需要把握的要点。在群众舞蹈编排的过程中巧妙、灵活的运用道具和布景不仅能够增添作品演绎的修饰效果, 而且也是最直接表达舞蹈意图、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有效方式, 使得整个舞蹈构思具体化, 充分提高了舞蹈的编导质量和表现效果。多样性舞蹈辅助道具的选择和运用, 以及表演舞台的布景, 这需要舞蹈编导的深思熟虑和巧妙灵活的创新, 如此才能更深刻的表达舞蹈的主题、中心思想和情感, 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辅助作用及增添修饰效果。因而, 鉴于道具和布景的重要性, 舞蹈编导需要充分运用好这些附加要素, 以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舞蹈的审美性。
三、结语
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和编导是一个极其讲究且复杂的工作, 鉴于群众文化舞蹈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这决定了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和编导并非简单设计和编排舞蹈动作, 并不是随意的进行舞蹈表演。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和编导需要充分重视主题的确定、题材的选择、情感的表达, 从而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舞蹈艺术形式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当中, 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引导着广大普通民众, 从而为丰富民众精神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兰.群众文化舞蹈作品编排之我见[J].四川戏剧, 2009 (1) .
[2]张杨.群众舞蹈艺术的探索和培养[J].魅力中国, 2011 (4) .
[3]段亚勋.民族舞蹈编排技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 2012 (9) .
[4]郑舸.创作中舞蹈编导怎样实现创新独特[J].魅力中国, 2014 (20) .
舞蹈编导的技术与理念 篇2
一、编导与舞蹈演员
编导与舞蹈演员之间有着莫大关系。舞蹈编导是作品创作, 排练以及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专业特性是“编”和“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戏剧导演与舞蹈编导有些不同, 戏剧导演叫做二度创作。他们之间区别在于戏剧艺术中, 作家只负责写剧本。而进行舞台艺术创造, 则是导演的事。在舞蹈艺术中, 舞蹈编导既是整部剧本与“台词” (舞蹈动作) 创作者, 又是把它搬上舞台的导演, 肩负着编和导双重使命。舞蹈艺术表现手法特点的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与情节内容,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在舞蹈创作中, 编创作者要深入生活捕捉舞蹈形象, 创造和组织舞蹈语言, 编排设计舞段, 最后将其艺术构思通过舞蹈排练最终由舞蹈演员展现于舞台之上。很多人都说舞蹈演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其实不然。舞蹈演员是最辛苦不易的, 他们不仅要完成编创者要求完成的任何动作, 还要在最快速度下反应编创者想要什么, 以什么状态和形象来展现。除了这些以外, 还有音乐配合, 道具配合, 服装配合, 剧场舞美配合等。在作品中, 舞蹈编导和演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评判一部舞蹈作品是否优秀, 就看舞蹈编导的别出心裁和舞蹈演员的精彩呈现。舞蹈编导要勇于去探索实践, 只有这样才能在编排舞蹈作品中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舞蹈演员要有二次创作能力, 但是也要根据编导要求才能更好表现出舞蹈情节与人物情感的流露,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在经过许多验证下, 编导与舞蹈演员是不可分离的。
二、作品与舞蹈演员
作品通过编导创作活动产生具有艺术、文学性质而以一定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切成果。舞蹈作品是通过连续动作、造型、表情等来表现思想感情, 它含音乐节奏, 画面构图以及动作编排三个要素。作品需要优秀舞蹈演员来诠释它。作品内容很丰富, 如刻画人物形象, 动物形象, 植物形象, 还有很多是在特定环境下表现情景, 表现意境等。舞蹈演员是在编导编创作品基础上进行表演和排练, 一部好作品诞生并不是编导有个好主题和想法就可以一气呵成编排完整个创编。而是在编排过程中与参加演出的舞蹈演员一起进行艺术创编, 来完善修改最初想法理念。舞蹈作品理解以及完成度要求舞蹈演员同编创者一样全身心投入, 为表演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有人会问“舞蹈家和舞蹈演员的区别在哪?”其实答案很简单, 那就是对作品理解和感悟。舞蹈演员只是一味追求动作技巧完美却忘记作品本身所要表现思想。而舞蹈家不仅动作表现完美内容思想更是到位甚至比编创者要求还要好。作为演员要深入了解自己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性格或所要表达的社会现象, 再或者是编导对于某种生活的思想感悟等。而这些内容没经过直接体验或间接体验是不能感受到的, 说白了就是需要时间积累沉淀。舞蹈演员跳作品不能光跳表面, 要通过作品看到本质并探索这些人物内心世界, 思想感情, 或编导所想表达的深层意蕴。在这基础上深化舞蹈演员对作品理解, 才能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三、剧场与舞蹈演员
剧场, 又称剧院, 意指特定、永久性建筑体构成的表演场所, 是表演场所总称。剧院是室内表演场所, 而剧场适用于户外和室内。剧场两个基本要素表演台和观众台。古代剧场属于露天建筑, 现代剧场以室内建筑颇多。剧场里有许多舞美设备如吊杆, 顶灯, 侧灯等, 已成为现代剧场不可或缺的配置。很多人都不看重剧场, 认为剧场环境好坏不会影响编导或演员, 其实不然。剧场有大有小, 不同大小的剧场还会分舞台长宽, 短窄, 就在这大小不一的剧场中, 舞蹈演员要运用不同方式来驾驭它。如果说剧场驾驭了演员, 那就是失败的演出。所以剧场利用对编导和舞蹈演员来说极为重要。编导可以充分利用剧场, 把它装饰成作品需要的情境, 演员受到环境影响就能更好的投入角色当中。有不少人问“剧场和舞台除了空间会改变其他都不变, 那演员还需要在演出前走台吗?”在剧场里, 舞台空间是多变不规则的, 演员必须演出前从头到尾合一遍, 让自己快速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剧场舞台。剧场是把舞台与舞蹈合为一体, 充分利用剧场环境, 调动演员情绪, 更在舞台设计上别出心裁, 整体画面使人哗然。所以说剧场很重要, 不容轻视。
舞蹈编导的技术与理念 篇3
一、舞蹈编导教学中音乐的选择
(一) 根据教学进度选择音乐
对于一直进行单一模仿舞蹈动作学习的学生来说, 最初接触编导学习一定存在着思想上的局限性, 由被动式的模仿到主动式的创作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 教学进度合理的安排是学生完好掌握专业知识的关键。
1. 借用纯抒情音乐放松肢体
笔者认为, 在学生初步接触舞蹈编导学习时,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从心理到身体都得到放松。舒缓的音乐不仅能调节学生的呼吸, 在心理上能得到放松, 并且缓慢的节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控制身体动作的运动。所以课堂上, 教师可选择一首毫无任何明显标志性感情的纯抒情的音乐, 让学生在即兴舞蹈的过程中自由发挥、释放肢体, 跟随音乐舞动起来, 使其在初步接触这门课程中产生兴趣以及培养创新的基础意识。
2. 借用影视音乐感受情绪
在纯抒情音乐放松肢体的基础上, 情绪的表达应该是编导教学中进一步需要掌握和提高的。这个训练, 笔者通过九年舞蹈编导教学归纳总结了一种方法, 那就是借用当代影视剧作品中的音乐。大家都知道, 影视剧作品主题鲜明, 情节完整, 有典型的人物形象, 其音乐的制作与主题息息相关, 具有明显的情绪主导性。将其借用到课堂中, 不仅能帮助学生确切把握情绪, 还能结合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塑造舞蹈形象, 创作动作语汇。例如, 先由学生聆听音乐《灰色空间》, 感受音乐中的感情, 接着请学生表述在聆听音乐中所感受到的情绪, 然后由老师讲解曲目的出处:电视剧《斗鱼》中的主题曲及故事大概, 在了解之后再一次聆听音乐, 并在二次聆听中假想主人公感受情绪, 最后根据感受到的情绪来创作。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况下, 又可对舞蹈的主题内容进行要求, 比如要求学生表演一只发怒的小猫, 这段表演就要求学生不仅在情绪上要求表现出愤怒的感觉, 还要抓住猫的特性来表演, 这样同学就可以通过地面上的动作来表现出猫的动作形态, 再通过手以及脸部表情对这个动物的情绪来进行表演。这个例子说明学生在舞蹈过程中不仅仅在情绪上有所表现, 并在创作过程必须有意识地表现一个思想内容。
(二) 根据情绪选择音乐
不同的情绪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表现, 不同的肢体动作要顺应不同的音乐情绪发展。在编导教学中, 情绪的练习 (喜、怒、哀、乐) 是编导技法外表演训练的重要内容。一般说来, 让学生在理解把握主题情绪的基础上去编创动作语汇, 往往出现更良好的编创成果。在教学中, 以四大情绪练习为主, 如:以“悲”的情绪练习为例, 首先选择性地选取情绪性明显的几个音乐作品, 比方说《红旗颂》、《兰花花》、《梦中的唐古拉》等各种风格, 让学生从旋律中感受并找出其中悲伤情绪的作品, 显而易见, 《兰花花》的旋律是能悲伤动人的, 再延伸至该作品的深层背景, 然后再请学生紧闭双眼结合自身经历感触内心悲伤的状态, 最后让学生从音乐、情绪、主题到塑造人物形象进行编创。
(三) 根据主题内容选择音乐
由于舞蹈与音乐是属于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的同步展示, 所以一般情况, 舞蹈的创作要结合音乐来进行, 而音乐要紧密围绕舞蹈主题来进行选择。例如课堂练习, 笔者给学生的主题为“离别”, 那么编创的动作语汇及音乐的选择就必须紧紧围绕“离别”这一主题。在音乐选择上, 笔者就会去引导学生首先感受离别的情绪, 是悲是喜?是痛彻心扉是黯然落泪?然后在情绪的推动下结合自身要创作的舞种选择合适的音乐, 如借用古典元素编创, 悲愤的离别的可选择《梁祝》中的“哭坟”一段;不舍的离别可选择“十八相送”, 最后再进行动作创作。
二、舞蹈编导教学中音乐的运用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 音乐可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 可帮助渲染舞蹈的内容, 可打动观众的感情, 可让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魅力。因此, 音乐的合理运用在舞蹈编导教学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编创舞蹈。
(一) 借用成品音乐, 进行风格性编创
中国有多部音乐名作, 或长或短, 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借用成品标志性的音乐进行舞蹈创作, 既能加深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 又能结合音乐在舞蹈编导技法上有新的风格性的突破再创造。如借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编排的《黄河》,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描写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猛浪搏斗的情景。舞蹈的开始部分, 演员们形成一排排蜷缩低伏的群体造型, 脊背拱起, 似黄河船夫拉纤艰难前行, 几个依次挺身立起的身躯和他们的手臂似大河中激起的浪花。男女集体舞表现了水波、船夫、大浪、表现了冲破激流、闯过险滩、登岸远眺的形象。第二乐章《黄河颂》, 展现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壮丽景色。采用双人舞的表演, 一组组的生动雕像为背景, 用充满深情的肢体语言的诉说黄河之水对黄河儿女的养育、精神的推动与鼓舞, 既象征了黄河儿女对母亲纯洁、神圣的感情, 也象征了中华民族刚柔相济、宽厚博大的精神。第三乐章《黄河愤》, 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 中间插入《黄河怨》为材料, 结构宏大、情绪而多变的场景揭示富有深度的民族精神。一组带着无限惊恐和承受深重苦难的女子四人舞和男子四人舞相继出现了, 随后的群舞展示了生活在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下,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的痛苦与煎熬及对光明的期盼。而双人舞的动作设计中也注入了新的冲动与渴望。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当“保卫黄河”的号角吹响后, 一男子冲锋陷阵般指引大家凝聚在一起, 无数双手臂伸向空中, 以此为无声的誓言激发战斗的豪情。男女演员铿锵有力的动作, 三人舞、四人舞舞台调度的错落衔接, 极力烘托出黄河儿女的誓师之态, 也象征着怒吼的黄河之水奔涌势不可挡。乐曲最后出现《东方红》的主题音调, 全体演员如泻闸狂涌的河水快速集结在舞台后区, 天幕呈红色, 场上场下人们的心血沸腾, 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深邃与伟大, 为强大的民族精神具有的凝聚力感到由衷的自豪。尾声, 演员们又回到开始时的低身向前的造型中, 与前面开始的视觉形象遥相呼应, 构成舞蹈整体感不丢失的效果。
(二) 运用影视音乐, 进行情景式教学
舞蹈编导是一门给学生自由想象和创造表演机会的课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场地条件等, 在相应的音乐伴奏下有计划地设置主题、情景和情节, 让学生们集体、小组或单独地运用多钟手段进行即兴、自由创造性的舞蹈。其中, 运用影视音乐进行情景式教学创作, 是一项结合戏剧表演综合舞蹈音乐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 由学生聆听一段音乐 (如舞蹈剧目《蘩漪·药》的音乐) , 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并表达出音乐给自己的第一感觉 (学生感受到音乐给人一种悲伤、凄惨的感觉) 。其次, 在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后, 可以请同学口述出《雷雨》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出处的背景及主人公的感情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 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 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 也不放在眼里。当然, 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她在重压下, 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正像作者所说, 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 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 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 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 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就更加深刻和突出) 。最后, 再请学生在音乐的听觉冲突下感受情绪进行编创。学生认为要根据作品的背景和人物形象选择简练且具有典型意味的服饰道具, 譬如:蘩漪身着民国时期女款式的服装;药碗;中式木茶几;“黑袖管、白挽袖边”的侧幕隐形人等。刚开始时蘩漪可侧对观众, 伴随着悠扬的长笛旋律, 动作轻缓但透着沉重, 给人的印象是矜持、含蓄、神秘甚至是阴鸷的;在围绕逼她喝药的虚幻情景里, 动态更多地表现为压抑、痛苦而又具有韧性的特点;在舞蹈的中间部分, 为了突出她的顽强个性, 显示出不屈服于压迫她的阴暗势力, 极力想逃脱出那个使人感觉郁闷和窒息的生活环境的心情, 动作配合奔放的、大胆的、果断的情绪变化而展开。然后面对舞蹈四面的跑动, 伴随着阵阵滚雷声, 预示着她想冲出去的急切心理;最后, 随着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和人声伴唱的背景音乐中, 蘩漪绝望地喝下药。
摘要:在舞蹈艺术中, 音乐是舞蹈的声音, 舞蹈是音乐的形体, 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的编创者和导演者。所以, 音乐的选择和运用是编导在舞蹈创作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样, 在编导教学中, 巧妙地选择和运用音乐, 不仅仅能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 更能帮助学生从中完好地掌握编导技法的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舞蹈,编导教学,音乐,选择,运用
参考文献
[1]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汤凌.浅谈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M].科教文汇.2007-01
[3]杨易, 孙泉.浅谈舞蹈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12.26 (4)
[4]孙天路.中国编导舞蹈教程[M].2004
[5]陈鸿.舞蹈创作中的“有机统一”[J].艺海.2006-01
[6]余玉丽.话说舞蹈创作的主体地位[J].福建艺术.1997-02
[7]邬燕萍.论舞蹈创作与生活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0-01
舞蹈编导的技术与理念 篇4
一、舞蹈编导教学中对于音乐的选择
(一) 所选择的音乐要符合舞蹈节奏
舞蹈都具有一定的节拍, 音乐的选择方面, 要与舞蹈的节拍相符合, 以利于舞蹈演员的舞蹈技巧有所掌握。舞蹈编导教学中, 教师选择恰当的音乐, 使得学对于音乐产生认知, 当音乐所形成的感染力是学生对于舞蹈的理解以感性思维形成, 学生就会自然地对于舞蹈肢体动作进行调节, 实现音乐与舞蹈的相融。
音乐是美的, 优美的旋律中还能塑造美的境界。优美的音乐环境中, 学生会塑造属于自己的美的意境。舞蹈动作是音乐审美的反射, 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觉, 就会跟随着音乐伴奏驾驭舞蹈的动作, 学生完全沉浸在舞蹈的境界中, 艺术修养逐渐形成。
(二) 所选择的音乐要能够发挥情感效应
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表达的艺术, 在音乐伴奏下舞蹈表演会更为完美。但是在音乐的选择上, 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考虑到学生对于音乐的可接受能力和对舞蹈的创作能力。在舞蹈创作中, 如果舞蹈节奏感强, 教学中可以选择节奏明快的音乐, 学生享受旋律优美的音乐的同时, 提升舞蹈创作意识。如果学生欣赏音乐的层次相对较高, 可以选择节奏变化较为复杂的音乐。当学生处于这个舞蹈创作阶段, 通常所设计的舞蹈动作幅度较大, 在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音乐伴奏下, 音色婉转变化, 学生所创作的舞蹈技术动作难度也会相对较高。基于音乐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对于舞蹈伴奏音乐的选择, 除了要考虑音乐韵律, 还要考量音乐对于感情的激发。舞蹈是语言动作的表达, 在音乐的感染下, 情感就会被激发起来, 从而形成了创作灵感音乐调动下的舞蹈创作并不是舞蹈肢体语言的创作, 而是舞蹈情感的创作。对于舞蹈的理解, 也要超越艺术本身, 而是通过对舞蹈内涵的理解而在音乐的伴奏下得以释放。
二、舞蹈编导教学中对音乐的运用
(一) 运用电影音乐捕捉舞蹈形象
在舞蹈表演中, 音乐可以深化观众对舞蹈艺术的理解。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语言, 是通过对观众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电影音乐对于观众而言所熟悉的并不是音乐本身, 而是音乐渲染下的电影情节。在舞蹈编导教学中运用电影舞蹈音乐, 电影音乐要与舞蹈内容相符合, 且音乐效果能够激发舞蹈表演的激情。实施舞蹈编导教学, 就是培养学生的舞蹈创作能力。引入电影音乐, 学生在感受舞蹈情节的同时, 创作灵感会被激发起来。另外, 电影音乐中囊括这多种音乐语言, 运用各种乐器组织音乐节奏, 旋律配合电影情节, 无论是音乐的节奏, 还是音乐的力度, 多会对电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影音乐具有一定的情节表达, 运用电影音乐开展舞蹈编导教学, 对于学生而言是借助音乐, 激发学生对电影情节的想象力, 将自己的主观意象注入其中, 以对于舞蹈形象以定位。以电影《花样年华》的主题曲为例。该音乐具有圆舞曲风格, 当音乐响起, 就会令人不自觉地响起电影中那扣人心弦的情节, 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就会对人的心灵产生影响, 从而创作出激动人心的舞蹈形象。电影音乐更能够激发起人的情绪, 更能够使舞蹈动作的语言性配合节奏得以体现, 以表达思想内容。
(二) 运用成品音乐多舞蹈风格以定位
中国的音乐创作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且创作背景也具有独特性。在舞蹈创编过程中, 运用成品音乐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风格进行创作, 然后逐渐实现技法上的突破。以中国大型音乐《黄河大合唱》为例。《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创作的交响乐作品, 以黄河为背景而创作吗, 主要是为了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歌颂。进入到二十一世纪, 中国经济崛起, 更需要这种民族精神。乐曲中所展示的磅礴气势, 令人不自觉地将能够想想猛浪搏斗的情景。此时, 学生就会在头脑意识中形成蜷缩低伏的纤夫群体造型。创作灵感由此而激发起来。如果是双人舞蹈, 则可以运用黄河大背景展现中国的河山壮丽景色, 充分运用舞蹈形体造型, 体现中华儿女对于黄河的情感, 从而将民族精神呈现出来。音乐强化了舞蹈的情感, 使舞蹈内容更富于魅力。舞蹈编导教学汇总, 合理选择音乐,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舞蹈创作。
(三) 运用抒情音乐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意识
舞蹈创编过程事实上是感性激发的过程。音乐的作用就是对学生的舞蹈创编内容以定位, 学生通过调动文化综合能力, 结合舞蹈形体技术, 对于自身的音乐内容体会运用舞蹈动作表达出来。在编导教学课堂上, 教师播放抒情影月, 学生可以即兴发挥, 伸展肢体, 释放情绪, 可以对于学生的创新基础意识以培养。不同的情绪, 飙到对于舞蹈技法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在抒情音乐的感染下, 情绪相对平稳, 肢体放松, 就会对音乐内容以深入理解。以《兰花花》为例, 学生通过体会音乐的风格, 就会透过音乐对作品的背景以探寻, 并深入思考。当学生的情绪与音乐主题相吻合, 就会运用舞蹈形象将音乐内涵深刻地表达出来。
总结
综上所述, 在舞蹈艺术创作中, 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对于舞蹈创作具有良好的灵感激发作用, 使得舞蹈节奏更生动有力。舞蹈编导教学中, 教师选择恰当的音乐对学生的舞蹈创作以引导, 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编创出更多的优秀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黄清林.浅谈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设置舞蹈教学的必要性[J].昆明学院学报, 2008 (03) .
[2]彭分田.音乐创作应用策略研究——谈电影音乐在舞蹈编导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与艺术, 2009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