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分析

2024-06-06

编导分析(共12篇)

编导分析 篇1

1 电视编导应具备的素质

1.1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并不只是一张文凭,它是指一个人的文化内涵与修养。电视编导应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使自身的文化层次得到提升,使创作出来的电视栏目对大众起到精神引导、情感熏陶作用。

1.2 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政治素质

过硬的专业素质,能够使电视编导掌控节目的发展方向,提供专业的规划、指导,把握节目发展的整体局势。电视编导应当将自身的政治觉悟与党的政策方针保持同一高度,时刻存有社会责任感,并将其融入生活与节目中,做到真正的严于律已,以身作则。

1.3 注重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使电视编导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职责。此外,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交际在电视编导进行对内统筹与对外联系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种能力是保证栏目开发与制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 电视编导素质在栏目中的作用与体现

2.1 拍摄采访阶段

电视栏目的声音材料与影像,均需要通过采访和拍摄获取,而采访人物、拍摄与采访地点等,均需要电视编导进行落实和设计。在采访与拍摄中遇到突发情况,电视编导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提前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并做好应急方案。因此,电视编导具有较高的素质不仅能保证电视栏目的质量,还为栏目的创新提供新鲜的血液和动力,是拍摄采访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

2.2 栏目制作阶段

在电视栏目制作过程中,不管是与栏目相关的背景、事实等,还是素材的播放时间、顺序与形式,都需要电视编导进行确定,电视编导在制作中具有把关的作用。例如:央视七套的《乡约》栏目,电视编导在采访拍摄过程中,对声音与影像等方面都要有全面把握。在栏目制作中,男女嘉宾,都由电视编导有意进行安排,这样,不仅能够使主持、嘉宾与观众之间进行互动,又使整个节目显得很自然流畅,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栏目的创新与电视编导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分不开的。

3 基于电视编导素质的栏目创新分析

(1)通过提升电视编导的创新能力与素材挖掘技能促进栏目创新。目前,急需加强对电视编导的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培养。电视编导在素材选择、挖掘,节目制作等方面,应以容易被观众接受、记忆为原则,对栏目进行创新,使其更具独特性。例如:1999年,新疆电视台创办的《农牧天地》栏目,以服务农牧民,报道农牧业为宗旨,在开播以来,经过多次改版,特别是“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施后,紧跟时代步伐,最大限度地为新疆农牧民服务,积极发挥好农牧民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作用。

(2)通过加强电视编导的敬业精神与艺术鉴赏能力促进栏目创新。电视栏目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因此,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新颖的栏目,对电视编导是一种考验,不仅需要电视编导具有敬业精神,还需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够在高强度工作的同时,为栏目提供新的方向,从而使电视栏目的收视率得以提升。

4 提升电视编导创新能力的措施

4.1 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想要提升电视编导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其提供一个平台,使其自身素质与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然后为其提供利于创新、展现创新能力的环境。电视编导对栏目的创新与参与,不仅满足了自身的发展,展示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还能够从节目的制作中更好地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其充分发挥才能。

4.2 推陈出新

要创新,就需要打破过去的思路模式,否定过去,从而开创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观众的思维意识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变得异常开放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变强,这就需要电视栏目更加新颖,尤其是文艺节目,电视编导需要不断对节目内容进行创新,提高节目的质量与观赏性,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节目的生命力。

4.3 创新与传统相结合

创新性思维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过程,它的特点在于集思广益。电视编导要在保有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例如:在文艺节目中,在保留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加入新奇的元素,这样会使观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4结语

电视栏目能否获得观众的认可,与电视编导素质息息相关。电视编导不断将其创新能力注入电视栏目中,不仅能够使栏目获得新生命与活力,还能使栏目不断发展。因此,只有不断提高电视编导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才能为观众提供更优秀的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黄海滨.浅析电视编导素质与栏目创新[J].新闻实践,2010(3).

[2]李琳.浅谈电视编导的能力与素质[J].北方文学,2015(1).

编导分析 篇2

编导专业考前辅导:编讲故事举例和分析 第一、编讲故事分析

1、什么是故事

故事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核心之一.故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各大艺术院校对故事的重视程度

2.什么是编讲故事

给出一个既定命题,比如说一个开头、一个或者若干个关键词,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即兴创作,并且将故事在规定时间内复述出来。

例题1:他惊讶地对我说:“这完全不可能!”„„.例题2:月亮,三轮车.例题3:胡子

它是命题创作的灵活变体,也是剧本创作的基础考察。在短时间内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目前被各大高校在复试或者三试中采用。考题灵活多变,考试氛围相对较为轻松,考官在综合素质考察的前提下,一般不会为难考生。

3.不同院校、专业的考试分析与考察目的4.应试总论。A.时间控制问题.拿到题目后首先对考题进行分类,用2/3的时间写提纲,用1/3的时间简单串讲一遍,讲述的过程其实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但再创作是在提纲的基础上,而不是重新创作。考试开始后对自己的语速有充分的了解和控制不必太计较时间不愠不火地叙述,有节制地抑扬顿挫

B.五大得分重点。良好的形象.适合情境的语言.语言组织能力.逻辑创作能力.故事的节奏与张力

5.第一得分法则:良好的形象

A.个人形象。第一个5秒:考官对于考生的第一印象,主要建立在考生个人形象和语言之上,而这样的一种判断,在5秒钟之内就已经基本完成。形象上要有学生的共性,也要略有个性。

B.自我表达与自我定位。自我表达与自我定位,也就是考生所希望展现给考官的一个局部自我。包括:.语言的感染力.形象的亲和力.自我表达能力.对表演区域(舞台)的掌控能力

C.礼貌

6.编讲故事例题:

1、台灯,海绵.梦想.我悄悄地打开门,将一杯温水放在桌子上„„

2、相机,香蕉.仓库,影子,妈妈.铅笔,鼠标

3、我打开书,掉出一张发黄的信纸„„

第二、考题分析及编讲故事基础

1.考生试讲及讲评

2. 编讲故事考题的分类

1.给出开头类命题、以续写为主,创作空间较小,难度较小。但是个人化难度较大。多见于中央戏剧学院考试。例题1:他惊讶地对我说:“这完全不可能!”„„

2.多名词类命题

给出多个无直接逻辑关系的词语(主要是名词,2-3个),要求创作一个故事,创作空间较大,难度较大,容易显露出个人倾向和才华。多见于中央戏

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考试

例题2:月亮,三轮车

3.单一词条类命题

给出一个抽象或具象单词,可以将其作为主旨、关键词、关键道具等进行创作,创作空间较大,难度较小,但是容易跑题

多见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考试

例题3:胡子

3.编讲故事基础

编讲故事应该遵循如下规律

1.结构简单

考虑到时间问题,故事结构应当尽量简单,出场人物不宜过多,对道具的使用不宜过杂,尽量减少对白,讲述尽量以顺叙为主,情节线不要超过两条,并且是在很有把握的前提下才使用两条情节线和简单的时空倒错(倒叙、插叙等)

当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类孤独地坐在房间里的时候,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这个微型小说完整地再现了一个故事应该具有的全部因素。有时间(人类灭绝以后),有地点(房里),有人物(幸存者),有事件(人类灭绝),有故事(灭绝后如何如何),有情感心理描写(孤独),有悬念(来的是谁),有余韵(能让读者发挥想象,来得是个什么)

2.语言平实

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切忌大篇幅的引用,更不要使用大量的书面语言,切忌文白混杂、古今汉语混杂。(老舍之于中国文学、中国戏剧)

3.人物鲜明

创作的人物以简单人物为主(拥有鲜明的独立个性),仅允许第一主人公在可控的情况下成为复杂人物(有质变),其余的人物以符号化为主。人物数量切忌过多,出场人物不能超过3个,人物姓名也尽量简单化、符号化,不要“诗意化”“琼瑶化”

4.节奏得当

把握好故事的节奏,不要求有过多的情节。对于戏剧化的故事,交代背景之后直接进入情节点,情节点直接推向高潮。对于生活化的故事,不要求有绝对的高潮段落,但求虚实节奏的张弛有度。

5.对白得当

考到对白会增添口述故事的叙述难度和辨意难度,因此请尽量减少对白的相对数量。

《红楼梦》27回: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的。”

对白也要注意语言的生活化,平民化,不要刻意追求具有多大感染力的对白。对白切忌刻意煽情。

6.逻辑清晰

叙述的逻辑清晰,事先一定要有一个叙事提纲,在没有必要的时候不要随意更改叙事提纲。

故事的框架合情合理,尤其是发展段落和结尾,切忌天马行空,尽量贴近人类的理解范围和人性范围。

7.构思巧妙

如果没有一个特别有把握的巧妙构思,宁可让故事平淡而具有生活气息。不要为了追求与众不同而脱离实际。

往往是最后一句的颠覆,让整个故事充满意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8、用最平实的语言,叙述你的故事,不要肆意抒情,不要肆意浪漫,不要肆意去描写捕捉不到的东西。

编讲故事的三个常见问题:

1.结局问题

结局可以有,但是不强求。开放式结局是趋势,可以让个人更自由地发挥;封闭式结局是传统,可以显示出个人的创作把握能力。

2.题材问题 题材不限制,但不支持过于天马行空。不要去叙述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不要刻意追求新奇特。

3.真实还是虚构

根据第一直觉,最稳妥的办法是生活中既有的故事,其次是道听途说、阅读、观看到的故事,最后才是虚构。不过如果有良好的虚构能力和灵感,虚构仍然是最凸现个人性格和创作能力的方法。

4.第二

得分法则:适合情境的语言

考生自身的语言修养

.普通话问题

.语速、语调的问题.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俚语、方言、歇后语、流行词汇

.考试的语言要求

.一切以平实为主。.戏剧语言的目的:叙事 > 抒情,为表演者和观者的再创作留有充分的空间。

.影视语言的特点:画面 > 内心。

.语言的准确、凝练

.《人间词话》中的三个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 《鹊踏枝》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 《蝶恋花》

3.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 《青玉案》

第三、编讲故事一

1.第一类题目:给出开头续写类的详细分析

.给出了一个开头,要求考生完善后续的故事

.题目分为两种:给出开端式的开头或者结果式的开头

.开端式:我推开一扇门,一个陌生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他说„„ 引发一个新的故事,人物的关系可以在故事开始之后才开始建构,故事的创作空间相对来说较为开放。

.结果式:他惊讶地对我说:“这完全不可能” 要求创作一个“已经发生了”的故事,在给出题目的时候人物关系已经初步建立完成,故事的创作空间相对来说较为封闭。

.对于这种题目,以

“解构”为主,从给定的开头中提取出尽量多的因子。例如:他惊讶地对我说:“这完全不可能!”

.分离出元素:人物:他,我.情绪性名词:惊讶、不可能

因此,本文的创作应更多地集中于“这”和“不可能”。“这”是指什么,以及为什么“不可能”。“惊讶”为故事的情绪奠定了基础。

考生的任务是“完成一个故事”,而不是“抒发一种情感”。考生的创作能力大于创意能力。故事中尽量塑造出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多见于中央戏剧学院考试。创作空间较小,难度较小,但是个人化难度较大。建议稳妥地完成故事编讲。

2.随堂模拟出题

.在我家的隔壁,住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

3.小组讨论创作、点评考生编讲

4.优秀考生范文评讲

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

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我于是咬紧了牙关,一步一步地跟在他的身后。山路越来越陡,我身体的一侧是刀劈斧凿般的石阶,而另一侧除了两根铁链之外,就是茫茫的云海,每迈出一步,我都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尽管恐惧一直缠绕在我的心头,但心中却一直有一个声音提醒着我,“一直走,别回头!”

他是一个挑山工,在黄山脚下,二话不说扛起了我重重的摄影包。他的话不多,唯一的口头禅就是“一直走,别回头。”在一路的攀谈中,我知道了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弟弟在外地念书,母亲卧病在床,在农忙的时节他会帮妹妹一起种地,而闲下来的时候就会来做挑山工,不管多重的活儿,只要有活,他就肯干。我品味着他的这些话,也同情着他的生活,相比之下,我为了生活所付出的努力比他简单太多了。我问他,“累不累?”,他笑笑说,“还行,就是肩膀上的东西沉了点。压的难受。”其实我问的是他的生活,他却答非所问。

他又说,“再苦再累不是也得走吗,知道山顶在那里,人就有盼头了。不过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可不能往回看,回头一看,人就泄了气,脚步变沉了,就再也上不动了,想要回头看,得等上了山顶再说。”

一阵风吹来,云开雾散,黄山的最高峰就出现在了我的面前,那是我的山顶,我的终点,却不知道他的山顶在那里。面前的石阶变得特别陡峭,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你看,山顶就在眼前了!”

思路分析:他紧紧地拉住我的手说:“一直走,别回头!”

人物元素:他、我情感元素:紧

紧.动作元素:拉手、走、回头(别回头)

这是一个具有两个人物的题目,第一句话已明确将讲述人,也就是“我”拉进了故事中,并且限定了故事的视点。而“他”的出现和“他”的动作和语言特点(简练,带有命令性),为故事发生的环境、情境限定了一定的范围。对白“一直走,别回头”进一步地缩小了选题的可能性。

在“他”和“我”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中需要存在着“拉手”、“走”、“别回头”的动作契机,以及“紧紧”情绪必要性。

范文的优点:

构建了一个需要“拉手”、“走”的客观情境:爬山。

构建了一个需要“紧紧”地“拉手”的客观情境:陡峭的黄山。

构建了一个哲理体系:生活与爬山,同样的艰辛,山顶就在眼前,不能回头。塑造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人物形象:挑山工

人物、地点、事件、人物关系都交待得很清楚。.反复扣题,“一直走,别回头!最后能够上升到哲学高度。

范文的缺点

有些地过于书面化,如“我身体的一侧是刀劈斧凿般的石阶,而另一侧除了两根铁链之外,就是茫茫的云海。”

听众有的时候会难以理解,也使得讲述不自然

人物塑造过程中,思路不够完整,前后有轻微矛盾。

人物对白篇幅较大,但是缺乏特点,增加了讲述难度。.一定要“说理”,增加了编写难度。

5.第三得分法则:语言组织能力

在没有时间将全文写出的情况下,写出故事提纲是最安全的办法。因此,在讲述故事过程中,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提纲。

语言组织能力直接反映了创作者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艺术再现能力。

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减少自己语言中的不良习惯.注意语速,不要超过思维的速度

一旦跑题不要担心,“如何应变”很重要。对人物、事件的构建尽量一次完成,不要反复描述。(是速写,不是素描)

6.放映影片

相声瓦舍《哈戏族》

第四、编讲故事二

1.第二类题目:给出多个关键词编写类的详细分类,是指给出多个无直接逻辑关系的词语(主要是名词,2-3个),要求创作一个故事。这样的题目给考生留有较大的创作空间,但是创作难度比较大,但与此同时的优势在于,只要故事讲好了,就很能显示出个人的创作才华。

分析题目:

月亮,三轮车报纸,啤酒口红,护士.胡同,男人,足球

1. 建立关系(最重点)

单词与单词之间,无具体逻辑关系,因此创造

几个单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占了整个创作过程极大的比重。可以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关系,就相当于创作已经完成了一半。.在有人的情况下,人就是主角.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以人为主角,(或者有主观意识的物体).选择一个道具为核心道具

另外的道具可以用以抒情,如“月亮,大雨”,可以用来交待故事的场景,如“食堂、胡同.一切尽量以人为本2. 选择视点

选择视点其实也是选择主角.第一人称:主观视点,更真实,容易表达情感第三人正:客观视点(全知视点),更灵活,显示出掌控能力。

3、完善故事

一个短篇故事,不宜有太多的人物、情节点,理想的状态是:另一种状态是:对于戏剧化的故事,交代背景之后直接进入情节点,情节点直接推向高潮。对于生活化的故事,不要求有绝对的高潮段落,但求虚实节奏的张弛有度。结局可以有,但是不强求。开放式结局是趋势,可以让个人更自由地发挥;封闭式结局是传统,可以显示出个人的创作把握能力。

4. 选择叙事逻辑与时空

第一人称,适合用顺叙,倒叙第三人称,适合用顺叙,插叙,甚至平行叙述

5.组织语言

随堂模拟出题.金鱼、士兵 月亮、三轮车、小组讨论创作、点评考生编讲

优秀考生范文评讲: 月亮、三轮车

如果你见到我和我的车子,你会很快判断出我是做什么的,你甚至会不假思索地喊我,“喂,那个拉三轮车的!”是的,你可能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是你却能够一下子叫出我的职业,我就是那个拉三轮车的女人,我的名字叫“月亮”。

我有个听话的小女儿,今年已经五岁了,他们都叫她“月牙儿”,每天我出去拉三轮车的时候,就把女儿寄托在隔壁的陈伯伯家。城管抓得越来越严了,可这是我仅有的赚钱方式,我还有个听话的小女儿要养活,我得给她一个温暖的家。

去年中秋,我去给我的小女儿月牙儿买一块月饼吃,我告诉她,月饼就是月亮变的,吃了圆圆的月亮,我们就会有一个幸福的家。月牙儿很高兴,在家等我,可我偏偏鬼迷心窍地半路上拉了一个客人,心想这下子能多赚点钱,买块好点的月饼。没想到却被城管看见了。两个陌生的魁梧的男人在后面追我,我拼了命的骑啊,也不知道要往哪里去才好,可是我一个女人家气力是有限的,我终于被他们抓到了„„他们罚了我的款,没收了我的车,我再也没有钱给我的孩子买一块月饼了。

第二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被从拘留所里面放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陈伯伯带着月

牙儿在门口等我,月牙儿捧着一碗水,扑在我怀里,哭着对我说,妈妈,我不要吃月饼了。你看,这里面就有个月亮,只要喝了这碗水,就像吃了圆圆的月亮,我们就会有一个幸福的家了。我抬头一看,天上一个圆圆的月亮,默默地温暖地照在我们的身上。

思路分析:月亮、三轮车月亮和三轮车是两个无生命的道具。月亮可以被情感化,成为表达意境的手段之一。通常的构思,可能会集中在“月亮照在三轮上”。怎样让月亮和三轮车这种单纯的照应关系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创作的关键。作者将月亮人格化的处理,使得创作空间增大了,而女性化的视点,与三轮车这种泛男性色彩的物体逆向呼应。男性角色的缺失让故事富有女性色彩,而根本不需要去弥补这一缺失,给出合理解释,故事却十分圆满。

范文的优点: 构思巧妙,活用名词.女性视角增加故事的个性化色彩,对“月亮”的两次解构,提升了故事的品位节奏把握很好,结尾不拖沓

范文的缺点:文学气息太浓,某些考官可能会不喜欢.创作难度比较大,很难掌握,不建议模仿

6.第四得分法则:逻辑创作能力

所谓的叙事逻辑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 人物角色构建是否合理。2. 人物关系构建是否合理。3. 人物动机是否合理。4.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是否合理。5. 人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是否合理。6.数据、道具、服装、环境是否合理。因此,这种叙事逻辑是在故事大纲阶段就建立起来的第五、编讲故事三

1.第三类题目:给出单个关键词编写类的详细分析

给出一个抽象或具象单词,可以将其作为主旨、关键词、关键道具等进行创作,创作空间较大,难度较小,但是容易跑题。多见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考试

这样的题目有:饺子;中彩;电梯;鞋丢了;天黑了;隔壁家的猫;艳遇;钱包;电梯坏了;球迷;雨天

这样的题目分为如下几类: A.叙事类:中彩;鞋丢了;艳遇;电梯坏了B.名词类:饺子;电梯;隔壁家的猫,球迷(人物)C.状态类:天黑了;雨天。

对于叙事类:要做的工作是对一个事件的扩写。在规定了事件之后,怎样选择一个叙事角度成为了关键,比如说:中彩。那么是谁中彩,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中了一张彩票,故事的张力、色彩、氛围就都不相同了。有点类似于第一种命题。

好莱坞的基本创作规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是不符合基本故事逻辑的,换句话说,一个不该发生的事情,在不该发生的 时间和地点,发生在了一个不该发生在他身上的人身上。Wrong place, wrong time, wrong person, right story.比如说: 《小鬼当家》、《侏罗纪公园》、《Matrix》、《魔戒》《情归巴黎》、《E.T》如:鞋丢了,【我忧郁,因为我没有鞋。直到我在街上看到一个人,他没有脚】

对于名词类:要做的事情是挖掘事物的属性,找出与之具有对应关系,或者是具有对立关系的人物、道具或事件。有点类似于第二种命题。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单一名词的反复使用,另其反复出现在故事里,这个名词应该是故事的核心。甚至可以将此名词解构为多个物品,比如《月亮、三轮车》例题重对月亮的反复、多重使用。

对于状态类:参见叙事类,只不过创作空间更大,在给出的情绪范围内,考生可以自己选择一个事件,其余与叙事类相同。

2.随堂模拟出题

.电梯.艳遇3.小组讨论创作、点评考生编讲4.第五得分法则:故事的节奏与张力 传统的叙事方法,也就是所谓的线性叙事,它分如下几种结构:

1.三段式:开始 高潮 结局2.四段式:“起、承、转、合”。其中“起”又分为“开始+纠葛”3.五段式:开始 纠葛 发展 高潮

编导分析 篇3

关键词:电视文艺节目;编导策划;艺术性;娱乐性;参与性;内容与形式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54-1

当下,我国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建设,为地方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再加上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各种文艺节目的需求越来越大,做好文艺节目,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成为当下一个新的工作重点。地方电视台文艺节目的编导及策划要吸收地方曲艺元素,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不断结合现实实际,创作优秀的文艺节目,为地方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一、地方电视台文艺节目编导及策划上的不足

地方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可谓是各有各的精彩,有的依靠新颖的节目内容吸引观众,有的借助高新科技、灯光音响效果留住观众,有的则走明星路线,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是在文艺节目的编导和策划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艺术性或娱乐性偏重,节目形式单一,缺少生活色彩

文艺节目要集艺术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于一身,地方要做好文艺節目,不能简单地进行艺术展示和娱乐表现,要使艺术性、娱乐性和参与性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大多地方电视台虽然利用了地方的一些艺术资源,但是在文艺节目的编导和策划上缺乏创新,只是单纯地进行艺术展示,或者娱乐表现,策划缺乏创意,编制与导演有的甚至存在着单纯的曲艺展演,节目形式单一,缺乏生活色彩,根本无法满足群众需要,甚至造成群众的审美疲劳。

(二)节目参与环节缺失,参与性低,群众参与渠道少

文艺节目的宗旨是服务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文艺节目要有参与性,要让老百姓成为节目的策划者、节目内容的参与者、节目的观赏者。现阶段,大多地方电视台在文艺节目的编导与策划上缺少节目参与环节,使得节目缺少观众反馈;有的电视文艺节目设置了群众参与环节,但是参与性低,群众的参与渠道少,无法真正地实现服务群众的宗旨,无法实现“群众的生活群众演,群众节目群众排,群众节目群众享受”的目标。[1]

(三)节目缺少地方特色,无法紧跟时代步伐,节目收视率低

我国地方有着丰富的曲艺资源,这可以说是地方文艺节目良好的发展土壤。但是在文艺节目的编导及策划上,地方电视台存在着节目策划上缺少对地方曲艺资源的利用,致使节目缺少地方特色;在节目编导上,编导人员无法结合当下实际生活,使得节目缺少时代气息,展现的多是老故事、老内容,使得观众形成了审美疲劳,节目收视率下降。

二、做好地方文艺节目的编导与策划工作

(一)做好文艺节目的前期策划工作,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地方文艺节目的创作要做好前期的策划工作,节目策划要详尽细致,为节目编导做好准备。节目策划要积极挖掘地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借助地方曲艺形式,不断地结合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通过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来创新节目形式,创新节目内容,实现文艺节目与群众生活的结合。文艺节目要注重节目内容,利用丰富的节目内容、多样的节目形式、高水平的节目策划提高节目的收视率。策划人员要从多个方面展现节目内容,针对不同的受众群,灵活转变节目形式,提高节目质量,以高品质的文艺节目满足观众需要。

(二)文艺节目的编导要以普通人为主角,利用多种方式吸引观众

文艺节目的创作要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拍老百姓的故事、让老百姓来演、让老百姓来评价。地方电视台要深入群众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感人镜头,寻找新的发现、新的课题,以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为节目素材,编制排演老百姓生活。地方文艺节目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加强与群众的交流,借助群众反馈来实现文艺节目的不断完善和提高。[2]

(三)文艺节目编导与策划要坚持艺术性与娱乐性相结合,拓宽群众参与渠道

单纯地展现节目艺术性和娱乐性都无法充分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地方电视台在文艺节目的策划期要树立“艺术与娱乐结合,提高节目参与度”的意识,从群众的欣赏习惯进行节目的组织编排,实现艺术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结合,严防因单纯的艺术展示和娱乐播报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不断地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可以采用电话短信、网络参与、现场参与和节目表演参与等多种方式提高节目的参与程度,将文艺节目的艺术性、娱乐性和参与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结束语

一个优秀的文艺节目要集艺术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于一身,单纯地展现娱乐性或艺术性都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地方电视台文艺节目的编导与策划要有地方特色,要充分地弘扬地方文化,展现地方发展中出现的好人好事,要以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形式传播时代气息,服务地方百姓。

参考文献:

[1]张英兰.地方电视台文艺节目的编导与策划[J].大舞台,2012,(04).

[2]程丽亚.地方电视台如何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J].新闻世界,2011,(03).

作者简介:

电视栏目编导的创新意识分析 篇4

一、成功电视栏目的特点

(一) 时代性特点

电视栏目的成功都必须遵循时代发展的特征, 栏目的策划要求根据时代发展作为编导主体, 栏目要对于其针对的观众群进行引导, 透过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发展和快速进步做出更好的体现, 总体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大方面和总体趋势, 节目要准确地把握所表达的意愿和方向, 表达社会进程, 传达给群众积极正确的态度, 如《焦点访谈》, 这档节目通过对于实时事件的报道跟踪, 反应出现今社会存在的种种实际性问题, 反映了社会实际, 体现了真实性, 从不同的层次体现了民生等方面问题, 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度。

(二) 包容性特点

电视栏目的编导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包容性, 节目的实际表达内容中应具有这种特性, 其应结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性和观众的地域性差距, 体现出不同艺术表达的共存性。电视栏目的方向性不同, 总体而言, 成功的电视节目能够融合时代流行的因素并且对其进行加工融合, 节目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固有特点可以通过主持人进行准确的表达, 主持风格的不同可以吸引不同层次和兴趣爱好的观众群体, 多样化因素的集合和节目构造的优化才是节目成功的前提, 电视栏目包容性的体现和进步, 可以经过实践过程不断改革和完善, 让电视栏目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进步。

(三) 独特性特点

电视栏目的创新离不开独特性, 节目的独特保证其在众多电视节目中的存活, 使得其对于关注群体更有吸引性。节目的独特是对于编导创新意识的更好体现, 也体现了主创人员对于进展状态的把握。例如, 现下十分受欢迎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 其收视率相对较高, 这与栏目编导的设计和排版密不可分,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 应对与节目的方向性进行准确评估, 确定自身的独特点, 保证这种独特性可以成为节目自身的看点和突出点, 让这种独特性成为抓住观众眼球的主导优势。节目的独特性可以通过节目设计、排版、环节的构成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并且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实际发展情况, 随机应变, 保证栏目独特性优势。

二、电视编导对栏目创新的作用

编导是栏目设计创新过程中的重要组成人员, 专业工作中人员应该具备执业工作素质, 独到的眼光和职业敏感度, 要以编辑工作的专业水平为前提, 通过对于社会生活的观察, 挖掘有意义性的节目题材, 基于对实际事物, 新鲜的社会现象, 大众的关注程度, 切合实际的数据调查, 多方面共同灵活运用感到节目编导中。节目设计过程中, 应该确定节目的总体体系, 完成构思, 保证拍摄和采访, 完成对材料的后期加工, 通过共同的工作将其总体合成优秀的节目。完整的工作流程中编导是节目创造的灵魂人物,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 节目工作过程中离不开实际的采访拍摄工作, 这是节目得到素材的基本步骤, 编导必须保证实际工作开始运行过程前, 落实具体的人物和事项环节, 对于实践现场的突发性因素和意外状况做出分析并制定应对策略, 保证节目的总体统筹工作。对于拍摄现场进行总体指挥和安排, 控制采访工作的全面性和方向性, 制定突发事件处理措施。从全局方面考虑, 编导的工作对于节目的水平和质量有着深远性的影响;编导控制节目的前后排列位置, 播出实际时间控制, 进行全体版面调和;编导对于栏目的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 通过正确的管理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质量的电视栏目。

三、电视编导创新意识的形成和贯彻

(一) 电视栏目编导应建立持续学习模式

编导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对于节目影响深远, 相关的电视栏目工作人员应该加大自我认识程度, 保持正确的心理状态, 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思想, 保持自我的不断发展进步,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现今电视栏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各种风格的节目和不同的设计结构不断涌现, 编导人员应结合实际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保证所创作节目的实效性, 创作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 脱离以往的单纯模仿创作形式, 并对于栏目的发展和方向进行控制把握,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节目。编导自身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例如, 学习国外优质栏目的构造思想, 设计方式, 保证我国栏目的持续化发展, 改变我国电视栏目的现状, 结合我国的时代特征和流行元素发展形势, 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电视节目。

(二) 电视栏目编导培养创新思维

优秀电视栏目的创造离不开编导工作人员的创新性思维, 编导工作人员应该结合各种电视节目的优点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栏目创造。编导工作人员应该自身具有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思维, 保障自身思想的先进性和时代想, 保证思维流畅性, 在栏目创造过程中, 编导应该通过多种层面, 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量, 多方面的思考问题。编导的创新思维是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项因素, 编导人员必须积累素材实现创新思维, 保证自身能力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栏目的创新可以通过一定的细节项目进行提现, 编导人员应该把握节目的细微变化, 通过适当的沟通了解, 及时调整内容和结构, 积极听取观众的反馈信息, 保证栏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综上所述, 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创新, 应该正视电视编导对栏目创新的作用, 顺应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需求, 电视编导人员应该正确分析成功电视栏目的特点, 加深工作认识度, 建立持续学习模式, 培养自身的创新性思维, 保证自身的创新意识, 提高自我的敏锐性, 在以往的经验教训基础上, 听取观众意见, 遵循时代发展的脚步, 带动电视栏目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激发[J].新闻与写作, 2014.

[2]吴子亮.电视新闻节目需要创新思维[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3.

编导分析 篇5

课题:中外电影发展概述 影视术语:景别的划分与作用

教学目的:了解电影现状与电影专业术语作用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观摩、写作 教具:投影仪、录像机、DVD机 教学重点:再认识景别 难点:了解的景别作用 教学过程:

一、师生见面(自我介绍、点名)(5分钟)

二、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法。(15分钟)(教材、作业、考试、要求)

三、简介中外电影发展现状与景别的讲解(30分钟)中外电影发展现状比较均衡,各个国家都把电影当作本国的形象重视起来。在艺术手法与技术设备的运用方面也同样追求高标准,而且几乎没有大小国家之分。以每年各大电影节获奖情况可以看出,小国家同样具有极强的竞争能力与水平。当然美国好莱坞电影从资金、技术手段、导演及人才的储备方面,还是领先与其他国家很多,这主要是历史与财力的原因造成的。相信在未来的十年中,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此种情况会有所改变的。

(一)景别的划分基本标准

常用的“景别”主要有五种: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细分还有大远景、中近景、大特写等景别。我们了解景别的划分目的是要明白它的作用,如何欣赏、如何有效的运用,以此来实现我们的艺术欣赏与艺术创作。(请看片例)

(二)模仿人的感知——再“理解”景别 影视创作其实就是“模仿人的感知”。比如:我们到一个大型的商厦,首先是看它的全貌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然后进到商厦中看到它的一层全貌,再找你要购物的“化妆品”柜台,再找“护肤霜”专柜,再选定“小护士”品牌的护肤霜。请仔细琢磨一下,到商厦的购物的过程就是一个“景别”变化的过程,其实等于“一个镜头序列”。同样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过程,所以影视创作其实就是“模仿人的感知”。

(下面我再请一位坐在后面的男同学和我做一个“实验”)

(三)景别的变化与作用

景别的变化是根据影片的创作需要而决定的。但是现在许多影视界的人员还不大明白“景别”的作用,所以就“瞎用”、“滥用”。通过前面的师生课堂做的“实验”,我们又可发现远景、全景主要可以表现空间关系;近景、特写则可以表现局部和细节,中景则可两者兼顾。我们在影视艺术欣赏与影视艺术创作的时候要记住景别的变化与作用。(让学生了解的景别划分与作用)

四、观摩日本影片《砂器》、《追捕》(100分钟)

五、“随堂”撰写一篇500 — 1000字的分析文章(了解学生赏析影片的程度,以利于因材施教。)(50分钟)注:

三、(一)重点、(二、三)是难点]

六、课后作业:“拉片”中国影片《红高粱》 注:“拉片”既要求学生们一段、一段、一个、一个镜头的观看影片。第二周

课题:分析中国影片《红高粱》

教学目的:认知叙事结构、熟悉民族文化融入电影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结合讨论 教具:投影仪、DVD机 教学重点:叙事结构 难点:民族文化的融入 教学过程:

一、点评上节课,随堂撰写“短文”(10分钟)(肯定课堂作业的优点、指出不足)

二、简介叙事结构(电影剧作结构)(15分钟)

(一)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的故事表达总要预先有个情节骨架,这个“骨架”就是情节的布局,也就是叙事结构。

(二)叙事结构(剧作构思)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安排结构。

(三)基本叙事(剧作)结构都会有一个开端、展开、高潮、结尾这样一个过程。这四个阶段可以与文学创作相联系,叫做起、转、合。一个剧作的总体结叙事构就是有这四个基本阶段组成的。

(让学生认知叙事结构三个要点)

三、分析影片《红高粱》片头特色(20分钟)

(一)字幕的色彩搭配红黄、红黑,然后黑画面加旁白介绍故事情节,将观众带入影片中。

(二)女主人公“九儿”的八个特写镜头,声音是旁白:介绍新娘子将嫁给什麽样的男人和喜庆的吹打乐与嘈杂的贺喜群众声音。这一段采用(声画对位的手法)用画面与声音向观众介绍了人物关系。

(字幕、色彩、黑场、景别、八个特写与声音)目的:再认知用视听语言的表情达意。

四、分析三个主要段落(155分钟)

(一)“颠轿”一段的叙事结构。

“颠轿”一段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正常的抬轿行走,后一部分是“颠轿”。这一段的叙事结构采用了前松后紧、先淡后浓的创作手法,取得了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

(教学生以小见大,认知叙事结构“既怎样讲故事”)。

(二)“野合”一段,写实与写意的创作手法。

“野合”一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九儿”随父亲回娘家的路上,父亲边走边对女儿洞房之夜的“不合礼数的行为”不停唠叨、责怪,女儿厌烦骑驴先走入高粱地。第二部分高粱地中遇“轿把式头”拦截“九儿”,相见、默认、完成“野合”。第三部分“野合”后“九儿”骑驴迎着阳光、面带微笑前行,此时,从郁郁葱葱的高粱地里传出“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的歌声。这一段:第一部分是写实,第二、三部分是写意,将高粱地里的“野合”升华为“洞房的圣坛”。

(了解人物出场的实与虚,隐喻的作用。)

(三)“祭酒神”一段分析,祭神、民歌、歌词、五行学说。“祭酒神”一段:“祭神”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种民族、民间的图腾行为。在中国有大家熟悉的祭财神、祭河神、祭山神、祭天神、祭武神(关公)、祭文神(孔子)、祭门神等等。影片《红高粱》中“祭酒神”主要是表现酒作坊的人们一种寄托与向往,同时也是酒作坊的人们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示,还体现一种敬业精神。片中演唱的歌曲是中国民歌的“劳动号子”的调式,营造了一种热情、豪放、威武、雄壮的气氛。歌词更是包括了医术、数术、易术、五行学说的内容,巧妙自然的将中华民族文化与影片情节融合在一起,无形中感动了中外的广大观众。

目的:再认识民族文化与电影的融合 注:一、二、三段重点,第三段是难点。

五、课后作业:“拉片”中国影片《双旗镇刀客》 第三周

课题:分析中国影片《双旗镇刀客》 教学目的:了解武侠片与艺术片的异同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讲授、讨论 教具:投影仪、放像机

教学重点:电影中声音的基本作用、武侠片的特色 难点:武侠情节与电影艺术融合 教学过程:

一、简介电影中声音的三个组成部分(20分钟)

(一)人声:电影中人所发出的声音,如:独白、旁白、对白、群众话语声等。

(二)音乐:电影中的歌曲、乐曲。

(三)音响:电影中除了人声、音乐其他的声音均可称为音响,主要有环境音响、自然音响。电影中声音的基本作用是参与叙事,与画面配合表情达意。(了解电影中声音的基本作用声)

二、分析影片《双旗镇刀客》‘教材53页’(30分钟)

(一)影片导演简介

中国电影导演成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学,另一种是经过学院的培养。影片《双旗镇刀客》导演何平属于第一种自学成材。主要代表作1988年《川岛芳子》、1993年《炮打双灯》、2003年《天地英雄》。

(二)何平导演的影片特色与艺术追求

影片《双旗镇刀客》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非常独到,何平导演不用多余的人物对话叙事与介绍人物性格,而采用诗意与浪漫的视听语言风格表情达意。首先是二十世纪90年代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向市场化的方向迈进,艺术电影的创作也逐渐成为某种很难奢求的东西。尽管这样,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在有志于此的电影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仍然拍摄出一部部艺术电影,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双旗镇刀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拍摄完成的影片。这也成为当时电影界的一个亮点。其次是将武侠影片的创作回归为中国传统武侠的境界。中国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的独特处种之一,也是世界电影史中的一颗璀璨之星。中国的武侠影片的创作,主要是受千百年来武侠小说的影响。《双旗镇刀客》这部影片就摆脱了当今流行的武侠片以及武侠小说的套路,在提高武侠片的艺术价值审美情趣方面迈出了新步子。

三、武侠片的分类与特点(10分钟)

(一)朴实与真实

(二)猎奇与神秘

(三)武侠片分类与人物特色

1、儒家之侠

2、英雄(革命)之侠

3、道家之侠

4、佛家之侠

5、平民之侠

6、知识之侠

7、痞子之侠

8、市井之侠

四、该片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人性的探索。(140分钟)

(一)《双旗镇刀客》的叙事结构很简单,就像较为松散的一篇散文。该片选取“孩哥”到双旗镇娶媳妇的人生历程的一段,将“孩哥”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作为故事讲述,并用开放式结尾,达到散文化影片的艺术追求。尤其对武侠片而言,可称得上一种创新与探索。

(二)视听语言的诗意与浪漫的艺术追求

(三)在人物造型的艺术创作方面《双旗镇刀客》做出了大胆的艺术追求。多年来武侠影片的人物造型主要分两大类。

正面人物,形象威武高大,武功超人或者年少聪慧英俊潇洒,有的为国家兴亡出生入死、大义凌然;有的为家乡父老除暴安良;有的为报杀父夺妻之恨而奔波。反面人物,有的为贪图富贵卖主求荣,有的争名夺利背叛师门,尽管他们武功高强,但最后不得善终。该片则打破以往武侠片的直观的英雄性造型的手法,采用朴实中见锋芒的造型手法,表现出人物的双重性格。《双旗镇刀客》在人物造型的艺术创作方面作出了大胆的艺术追求。该片则打破以往武侠片的直观的英雄性造型的手法,采用朴实中见锋芒的造型手法,表现出人物的双重性格。造型语言运用先抑后扬,先反后正的艺术手法,使这部影片的戏剧冲突更为合理,也更有力量。

(四)美学的艺术追求:何平的《双旗镇刀客》所表现的武侠世界是一个没有英雄的世界:无论是手刃仇敌的“孩哥”,还是傲视江湖的“一刀仙”,他们都不是传统武侠片中的那种神话般的英雄,在他们身上不仅有普通人的血肉和灵性,而且还有现实中所无法逃避的命运劫数。但是。就在这部影片中却充溢着、激荡着一种英雄的魂魄。他在大漠的狂沙中,在长河的激流里,在闪着寒光的刀光剑影下,在刀客死前的微笑中。他们共同营造出一种重信义、任性情、抛富贵、忘生死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创作者襟怀所在,也是影片人文精神所在,美学追求所在。

注:一、二、三重点;四难点

五、课后作业:“拉片”中国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第四周

课题:分析中国影片《我的父亲母亲》 教学目的:熟悉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再认知色彩 难点:色彩在影片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讲色彩“两要点”及“八种”常用色彩的含义与象征

(一)《色彩——影片成功的情绪元素之一》(50分钟)

电影诞生是从黑、白、灰的单调来反映世界的,尽管如此,观众在欣赏黑白影片时也能聪明的从黑、白、灰的单调中找到蓝天、白绿树、红花。这就是艺术的假定性,马克思说的好:“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色彩的运用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技术角度而言,我们首先要求色彩的准确还原,尤其是接近真实。二是在影片中,追求色彩的再现并非绝对准确还原,而是注重美学上的思考。现实生活中色彩斑斓、绚丽夺目,但是人们对它的选择、喜爱则各有不同。中国人喜欢用黑白来表示悲伤;用红色来表示喜庆;以黄色显示富贵。欧洲人则喜欢用黑、红色装点葬礼;用白色打扮新娘。尽管国度不同、习惯各异,但色彩能够表现人的情感,这一点是共同的。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一种手段,是从情绪上、心理上感染观众的一种重要造型因素。

请10位同学谈(色彩的作用与象征性)

(二)“八种”常用色彩的含义与象征

色彩可分两大色调体系:暖色调(黄色为主)冷色调(蓝色为主)

暖色调:白色、红色、黄色、紫色(中性色彩)冷色调:黑色、蓝色、绿色、灰色(中性色彩)(结合影片讲授让大家再认识色彩的作用)

二、分析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艺术特色(150分钟)

(一)色彩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运用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在色彩的运用方面独具特色

1、现实时空采用“黑白”色彩,过去时空采用“彩色”色彩,将色彩与剧情有机结合。(“彩色”表现美好的纯洁爱情的多彩人生,“黑白”色彩表现现实冬天与对先生逝去的哀思。)

2、影片人物造型运用色彩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绝妙的艺术效果。(“招娣”服装色彩的变化与“先生”服装色彩的对比,人物服装色彩与自然景色色彩的对比。)

(二)影片的叙事结构(两部分,四个点)

1、影片的叙事结构由“现实时空与过去时空”两个部分组成。

2、影片的叙事结构由四个点(等、追、找、看)补充完善。

(三)影片艺术特色与风格

影片采用朴实、自然的视“许多如中国民间版画”听叙事手法,诗意、散文化、抒情、浪漫与纪实性巧妙结合的艺术风格。

(四)影片思想内涵

关于“爱情观”对当代人的一种忠告或者挑战。(强调观摩时注意摄、录等讲过的内容的分析。)注:

一、二为重点,二为难点

三、作业:自愿交一篇分析“一个都不能少”的分析文章。

四、课后作业:“拉片”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 第五周

课题:分析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

教学目的:熟悉韩国影片的崛起与该片的艺术特色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再认知韩国影片与都市青春题材影片 难点:影片《我的野蛮女友》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有关色彩内容,本节课再强调色彩的作用(10分钟)

二、讲解韩国影片的崛起(50分钟)

韩国电影的起步是近六、七年的事儿。2000年韩国电影第一次以整体的形式到中国,当时在北京电影学院办了一个并不是太多人关注的《韩国电影周》,那时有两部影片令人回味“八月照相馆”与“加油站袭击事件”。而近两年中,韩国电影更是以其逼人的气势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之上,他们获得了电影界的认同,并且在中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韩国电影浪潮。韩国电影表现内容城市化,这是我国现代电影题材最薄弱的环节,在爱情电影中轻松并不是容易表现的。韩国偶像爱情剧的风格,将浪漫冲动的爱情与轻松幽默地对白熔于一炉,充满甜蜜温馨的气氛。短短几个月韩国就连续推出了3部票房大片,征服了包括本国观众在内的众多亚洲观众的同时,还闯入了美国人的视野。颠覆男权主义。归根结底,电影首先是视听艺术,极为精致的好看也是韩国电影魅力。

三、影片《我的野蛮女友》的艺术特色(50分钟)

(一)叙事结构与人物状态颇具特色 本篇在叙事结构与状态颇具特色。初看本片采用的是倒叙这种常用的叙事手法。细细品味会发现该片导演对剧中主人公个人生命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微观而深入,专家称之“状态化叙事”。这种叙事方法常常取代情节化的处理,使原生态的生活流闪现光彩,突出个人化印记。本片的叙事可分为四个段落,在这个段落中体现着叙事状态化的艺术特色。片头部分大山上的树下(牵牛独白)照相馆牵牛照片叙事 上半部分

餐馆“儿朋友”聚餐地铁车厢初遇旅馆“遇艳” 第一次进监狱餐馆初会醉卧旅馆 教室逃课郊外“论写作”枪战设想 陪葬幻觉地铁助人牵牛装睡

第二次进监狱游乐场过生日遭遇兵哥 下半部分武侠片段车厢内红线高跟鞋 第一次见岳父舞台送花重温中学生 第二次见岳父见她的男友地铁寻找 大山上的孤树列车上分手

尾声牵牛报社送稿大树下的牵挂读信解密团 树下见大叔姑母家重逢

通过四段落我们可以看出,片头与上半部主要谈起因。讲述男主角地铁偶遇醉酒女生,开始认识、接触、了解,萌生爱意的感觉。此部分用比较夸张的手法给出了柔弱男主角与野蛮女主角的感情的外观。下半部分是变故。

(二)匠心独具的人物视觉形象的塑造

1、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的对比

男主人公牵牛是一个相貌平庸、心地善良、品行憨厚的小伙子。

女主人公是一位容貌秀美、性格任性、泼辣、敢爱、敢恨、敢做、敢当、感情细腻的姑娘。

2、服装的色彩对比

牵牛在重要时刻穿黑色西服一般是白色、奶油黄色为主,而女生则以红色、淡粉色、淡绿色、白色为主。这种极具青春亮丽色彩的包装,为完成人物视觉形象的塑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现代化风格的电影语言运用

1、用视听语言展示城市现代化

如餐馆年轻小伙聚会,镜头用中景表现,然后接特写牵牛举杯喝酒,那个杯子造型令人产生一种想喝酒的欲望,接着遥摄窗外一个身材高挑红衣女青年,切中景牵牛站起来看。几个镜头配合声音,让观众感知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导演通过局部小餐馆,摇摄至窗外,观众看到一个无限大的都市空间整体。

2、视觉语言与剪辑联手表情达意

所谓视觉语言就是用画面说话。如牵牛在地铁站“勇救”女生后,俩人同时进车厢内,镜头的正打反打表现醉酒的女生要吐的情景;表现牵牛看到此景的感受,表现女生让一位男青年给老人让座位;表现老人坐定之后女生要吐,最终还是吐了老人一头。这一段28个镜头,把男、女主人公的性情、心态基本表现出来,同时也把观众吸引进来。

(四)数字技术、电视节目、电视广告片的创作手法与影片视听语言的完美结合。

1、数字技术近年来发展可谓神速,他首先被电视节目制作大量使用,而后影响了电影被其接受。影片《我的野蛮女友》就利用这些技术,取得了轰动效应。如片头部分10个镜头,大远景——铁路、公路(俯拍),叠化为大远景——运行的火车、汽车(俯拍),叠化至山上的大树,大远景——树与人,五个大远景接中景——人的腿,接近景人头,黑场接中景(推)牵牛在照相,转特写“牵牛儿时照片”(拉成全景)接近景“牵牛儿时与母亲照片”(遥、拉至全景)。这10个镜头前7个配以淡淡的音乐和牵牛的独白,接照相馆时,用一声夸张轰响声与画面配合,给人以强烈刺激感觉,再接牵牛独白“自我介绍”配合两张儿时照片。这个片头部分的叠化、黑场,作旧的儿时照片,将照片拉拍、淡淡的音乐、独白的引子,将观众引入本片剧情中。

2、使用的是数字技术,电视节目创作手法(儿时照片拉、摇、拍),形成了片头部分独特、清新、淡雅的视听语言风格。如:牵牛与女生在小餐馆吃饭一段,两人对话。先用中景摇,介绍餐馆环境及两人坐的位置,然后侧面拍两人对话。下面再接两人面对观众近景,表现两人对话。打破以往正打反打表现人物对话模式,这里又显示出数字技术与电视节目“划像”的创作手法的巧妙。

(五)民族文化精神与影片思想内涵的追求

任何艺术要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保持、展示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最为重要的。韩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他们的社会习俗与民族特性同中国具有许多相似之处:积极向上、团结友善、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礼貌大方、矜持自重、含蓄儒雅、重信义、讲仁爱等精神与信仰。影片《我的野蛮女友》的导演在弘扬本民族精神方面颇下功夫,而且在叙事的进程之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如尊老爱幼,上半部女生醉酒后在地铁车厢内,让男青年给老人让座就是一例。尽管女生态度不好,男青年还是让出座位,因为他懂得“敬老”是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注:

二、三为重点,三为难点

四、作业:自愿交一篇分析“我的野蛮女友”的分析文章。

五、课后作业:“拉片”中国影片《洗澡》。第六周

课题:分析中国影片《洗澡》

教学目的:学习影视导演的总体把握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投影仪、放像机

教学重点:导演对影片的总体把握 难点:通过分析影片再认识导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有关都市题材内容

(本节课再强调都市题材影片叙事与色彩的作用)(10分钟)

二、影片导演的总体把握几个方面(190分钟)

(一)导演的基本职责

1、剧本、创意、构思、完成。

2、指挥、协调、视听、剪辑。

(二)导演的总体把握的主要几个方面(重点)

1、叙事结构的把握(怎样讲故事?)

2、场面与段落的把握

3、视听语言的把握(如何讲故事?)

4、声音语言的把握

5、人物造型的把握

6、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把握

7、思想内涵的把握(讲什麽故事?)(包括:时代性、趣味性、综合性)

三、影片《洗澡》导演的总体把握(纪实、再现、写实、写意)

(一)实力强大的演员阵容与完美的人物塑造 《洗澡》这部片子最为本质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感情,那么什么人来扮演这些富有浓厚情感的人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北京人艺的朱旭、李丁、封顺、濮存昕和影视新锐姜武、何冰这些表演功力深厚的老、中、青艺术家,参加影片的拍摄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刘师傅的扮演者是朱旭老师,他在许多影视片中扮演了令人难忘的角色。

(二)叙事、情节与细节的巧妙安排

《洗澡》这部影片叙事结构可以这样划分:

快餐式洗澡—北京传统式洗澡—陕北缺水的洗澡—清水池中鸳鸯洗澡—青藏高原的圣湖洗澡。

这种叙事方法是一种自然而层层递进方法,先用快餐式洗澡引起观众惊异,随后转入传统的旧式洗澡堂,再引出陕北缺水以粮换水洗澡,又引出治疗心理障碍的鸳鸯洗澡,最后升华到西藏“圣湖”洗澡。

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个叙事结构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由低到高的划分是一致的,正是因为叙事的层层递进的手法,才满足了中、外观众的欣赏心理需求。

(三)朴实自然的视听语言

电影是靠光波和声波来完成创作的。视觉与听觉语言的使用恰当与否决定着影片的成败。这个道理当前已不是什么新观念,但是在运用视听语言要做到朴实自然也绝非易事。因为近几年不少创作人员过分追求所谓拍摄技巧,把画面拍得让人眼花,其实达到的是哗众取宠的效果。

张杨导演的影片《洗澡》在视听语言的运用可称得上朴实无华、自然典雅。关于拍摄技巧的问题,张杨曾经说:“这不是他的强项”,他自己是学戏剧出身的,考虑的更多的是情节的问题,但是摄影师张健可是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我们通过观看影片明显感觉到,《洗澡》是戏剧与电影的有机结合,该片视听语言的运用自然流畅。

(四)影片娱乐性、思想性、严肃性及文化内涵

《洗澡》这部影片娱乐性强,首先片头部分的“快餐式洗澡”,观后令人惊异与认同。其次是影片情节有许多喜剧成份,如:二明“儿童化痴傻”;苗壮正常人的心理障碍,只有在沐浴才能唱好《我的太阳》;张金浩夫妇“感情波折”情节等都具娱乐性。这部影片之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其思想内涵也渗透在朴实的情节中。

《洗澡》这部影片还有一个成功的要素,就是影片的思想内容的严肃性,首先是画面内容的严肃性,要拍洗澡最先想到的总是脱光衣服以及怎么脱?显然不能穿着身服来洗澡。影片快要结束时,澡堂要拆迁,画面斜挂着一块字迹醒目的匾额,上面有四个字《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于老子“道德经”的第八章的第一句,意思是最善的人,品格如水。水善于滋润万物,普度众生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这个画面其实向人们提出的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社会进入现代化,中国这种传统的美德“上善若水”还要吗? 影片中《我的太阳》这首歌一共出现了七次,苗壮身着西装演唱《我的太阳》这是影片导演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中,试图“国际接轨”、试图“文化输出”。而《洗澡》正是精心策划下满足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想象的精巧文本,它将澡堂文化为象征东方传统表现得暖气融融,用“水”的隐喻,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安全、温暖、平和、纯净的东方家园。张杨传统而严肃的主旋律化策略与面向西方的东方主义策略,在《洗澡》这部影片中天衣无缝的叠加在一起,创作者通过对主旋律化和东方主义的双重满足,争得了自己的主流定位和利益的回报。注:

二、三为重点,三为难点;结合影片《洗澡》让学生再认识导演

四、课后作业:“拉片”澳大利亚影片《鄂鱼邓迪》 第七周

课题:分析澳大利亚影片《鳄鱼邓迪》 教学目的:学习“细节”在影片中的作用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重新认识情节与细节 难点:细节与影片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导演的总体把握”(强化、检查学生记忆)(10分钟)

先放《鄂鱼邓迪》结尾部分,问学生注意到什么?

二、讲解情节、细节的关系与作用(190分钟)

(一)情节的概念(重新认知)提问:什么是情节? 情节的基本概念:“事情变化与经过” 影视专业角度:“创作者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过再安排以后的具体题材。又称情节构思。

(二)细节的概念(概念确认)提问:什么是细节?

1、细节的基本概念:细节是文艺作品描绘形象的基本单位。从广义讲,组成情节的每个细小部分,都可称为细节。从狭义讲,从具体、严格意义上说,细节又是特有所指。情节与细节的关系:主次、从属、辨证。

2、细节的分类:电影创作中任何表现元素都可称为细节。常用的细节有:语言细节、动作细节、物件细节(道具)等。

3、细节的运用应注意两点

(1)独创性。细节的运用一定要考虑创新。

(2)细节在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欣赏、创作中要区分开。

4、细节的定位与作用

(1)细节的定位一定要准确,有利发挥其作用。

细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与时间、地点、条件发生联系。(2)细节作用于情节结构(3)细节作用于人物心理(4)寓情于物、借物抒情(5)以物拟人、物以人化(6)细节的时代印记

三、澳大利亚影片《鄂鱼邓迪》的细节分析

《鳄鱼邓迪》这部影片的导演把细节的使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该片中“动作细节”的描写:上半部分邓迪出场一段,先是一把短刀插在柜台的栏板上,接着,一条鳄鱼竟然闯入,女记者“休”吓的一跳,不料鳄鱼竟站了起来,掀掉头上鳄鱼皮,原来是邓迪。这一段短刀飞入吸引观众视线,再加上鳄鱼惊人带出邓迪出场。

又如:物件细节的运用。影片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物件是邓迪的那把锋利的短刀。我们看到邓迪出场是“飞刀”先至;在丛林中短刀杀死鳄鱼,表现短刀的坚韧;当从丛林返回途中,邓迪为“休”开启关头时,他用的是那把短刀;邓迪来到美国在街头闲逛,被骑警送回宾馆时也交还他那把刀;夜晚,邓迪与休路遇持弹簧刀抢劫者,是用“刀爷爷”吓走了“刀孙子”;在结尾段落,休来到宾馆找邓迪,知他离去,将邓迪那把落在轿车中的短刀交给看门人,当看门人拔出闪闪发光的刀在欣赏时,周边客人马上避开。这把短刀在影片中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其功能也在变,它既是武器,又是工具,还是凶器。

影片最精彩的段落是结尾,这也是各种细节各显其能的汇集。女记者“休”得知邓迪去了地铁迅速追赶,身穿红色服装的她脱掉高跟鞋狂奔,当她进入地铁站内,在拥挤的人群中看见邓迪,但为人群所隔,无法与他对话,只好朝着远处的邓迪高喊“邓迪!”因离得太远,邓迪根本听不见。有一位离“休”较近的头缠红头饰的大胡子黑人便问:“怎么啦,小姐?”“休”对大胡子说:“我要和那个戴黑帽子的男人说话。”大胡子转过身去,朝着邓迪的方向喊道:“喂,那个戴黑帽子的,这位小姐要和你说话!”这时,一位头戴橙色安全帽的男人又把话传给邓迪:“喂,那个戴黑帽子的,有位小姐要和你说话!”邓迪不明原由,便问道:“她要干嘛?”戴安全帽男子回问:“她要干嘛?”大胡子回问休:“你要干嘛?”休说:“告诉他,别走,我不和瑞查特结婚了!”大胡子转身重复说:“告诉他,别走,我不和瑞查特结婚了!”戴安全帽男子转告邓迪:“别走,我不和瑞查特结婚了!”邓迪听后反问:“为什么?”戴安全帽男子先自己嘟囔了一句:“我哪知道?”随后又尽义务地问道:“为什么不?”大胡子也问休:“为什么?”“休”回答三个字:“我爱你!”大胡子兴奋地传话说:“我爱你!”戴安全帽的男子传给邓迪:“我爱你!”邓迪闻言,不胜欣喜,告诉戴安全帽的男子说:“告诉她,我出来啦!”戴安全帽的男子告诉大胡子:“她出来啦。”大胡子告诉休:“他出来啦。”休在盼望着邓迪快出来。邓迪在向拥挤的人群说道“对不起”,并从人群头顶上走了出来,他终于和休拥抱在一起。人们欢呼,祝贺他们。影片是以男女主人公拥抱的中景配有人群的欢呼声结束。随着音乐的响起,字幕的出现,观众也开始退场。然而,观众的激动的情绪却还未平静下来。究其原因,是细节的妙用。色彩细节:休红色衣裙;黑人大胡子红色的头饰;橙黄色的安全帽,都在黑压压的人群中是闪光的点。语言细节:所传话语的真情流露;所传话语的人称变化,配合动作细节,构成了结尾精彩的情节。这个情节是带有喜剧因素的构建,同时充分展示了喜剧手法与细节的绝妙结合,达到了绕梁三日的美学效果。注:二是重点,三是难点

四、课后作业:“拉片”前苏联影片《战地浪漫曲》 第八周

课题:分析前苏联影片《战地浪漫曲》 教学目的:熟悉战争题材影片概况。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设问、观摩、讲解。教具:放像机、投影仪。教学重点:认知战争题材影片

难点:战争题材片“年代”的不同变化。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分别设计一个“二战”期间前沿阵地的情景(要求分别设计情节、细节、画面、声音)(15分钟)

二、观摩《战地浪漫曲》序幕一段

影片“序幕”一段艺术处理的特色。首先“序幕”具有十分浓厚的浪漫色彩。士兵萨沙在战前去向柳芭告别的一场处理的别具一格:萨沙痴情的站在营长帐篷外的战壕里听柳芭的笑声,他时而呆立、随着音乐想象柳芭起舞。这时远处的枪炮声显得那样虚幻。当萨沙向柳芭献上一束花告别后,总攻的声音出现在柳芭的想象中。“序幕”一段好像萨沙的回忆与影片战后真实生活环境完全不相同,这“序幕”是在影片中特殊的含义与特色。(分析该段情节、细节、画面、声音)(25分钟)

三、该片段落、艺术特色分析(160分钟)

(一)影片“色调”符合情节环境

整部影片色调凝重,符合当年严峻的环境。凝重的色调从“序幕”起一直延续到战后甚至当柳芭在萨沙家迎新年时也不例外。画面上始终没有出现过鲜艳的色彩。如:薇拉在表演时装、变戏法用手绢都像是蒙上一层灰蒙蒙的色调。影片把战前、战后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中,从而使人们对战争的后果感受更深。

(二)剧作的成功之处(三次“笑声”与“献花”)

柳芭的“笑声”从剧作上贯穿整部影片,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笑声”配合“献花”三次出现决定了萨沙命运的三次波折。“笑声”与“献花”在三种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发出,都带有特殊环境特色和深刻的内涵。

(三)视觉形象的独到处理——对比

影片编导在视觉形象的处理上运用了匠心独具的对比手法。主要是柳芭本人的形象在战争期间和战后时期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战争期间的“战地皇后”光彩照人;战后时期生活“潦倒落魄的女人”和被真情唤醒精神复苏后的“精神焕发的女人”。)(讲“柳芭”战前、战后、中间、结尾)

(四)人物造型的对比

影片塑造了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女性——柳芭和薇拉

柳芭是个容貌美丽、热情奔放、性格开朗,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女性。

薇拉是个理智型的女性,她不以貌取人,但善解人意。她注重实际,善于分析,她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比较理智地处理问题。

(五)战争题材影片的追求、深层思考与探索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苏联电影在战争题材领域的创作有了新的开拓:视角起了变化、内容进一步深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不是正面表现苏联军民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与敌人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事迹,而是以这场战争为背景,反映更为广阔的层面。这类影片着重表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后果,创作者深刻表现了战争在人们精神上留下的影响。尽管这场战争距今已有60多年了,但它给人们留下的心灵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这类战争题材影片虽然没有表现硝烟弥漫的战场,也听不到枪炮声,但它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使人们对战争进行反思。

影片《战地浪漫曲》就是从战后人们生活困难这个角度来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通过男女主人公两次“三角恋爱关系”把战前与战后的年代连接起来。但是影片并非宣扬“三角恋爱”,它只是想表明一种美好的感情使人变得更善良和崇高。影片中男女主人公谁也不想破坏别人的幸福,只是希望他人生活的更美好。影片包含着强烈的道德成分,以善良的心愿对待他人,对他人的不幸不能默然视之。应当关心他人的命运,甚至为了拯救别人而牺牲自己。影片歌颂了这一崇高的精神思想境界,它是从道德探索的角度来探讨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又通过与战争有联系的事件展示了人物之间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注:

二、三是重点,三(1 — 5)是难点

四、课后作业:“拉片”法国影片《女歌星》 第九周

课题:分析法国影片《女歌星》

教学目的:熟悉警匪片和艺术片的结合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讲解、讨论 教具: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认知警匪片的特点 难点:警匪片与艺术结合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该片导演及获奖情况(10分钟)

本片导演让—雅克 ? 贝内克斯生于1946年10月6日,24岁开始进入电影界,连续当了7年的导演助理,期间也写了几个剧本。1977年独立制作了一部短片《米歇尔先生的狗》受到了“法国电影中心”的高度评价,并在同年的特鲁维尔电影节上获得一等奖。1978年,该片被提名参加凯撒奖的评选。

1980年贝内克斯拍摄的第一部长片《女歌星》也震动了法国电影界,从此更受到了影评界的重视。

本片获1982年芝加哥电影节最佳处女奖;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电影节大奖;还获1982年凯撒奖的最佳处女作、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效果四项大奖。另外,还代表法国参加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

二、分析《女歌星》创作的几个方面成功之处。(190分钟)

(一)叙事结构的特色 几条交织的叙事线

1、朱尔与辛西娅的爱情

2、台湾唱片商与朱尔

3、警方与黑社会

4、越南女孩与朱尔(阿尔芭、戈洛迪)

(二)摄影与视觉语言

高超的摄影艺术让人感受到《女歌星》这部影片壮美与秀美。

第一是外景的拍摄非常壮观。如:巴黎歌剧院、艾菲尔铁塔、米尔在戈洛迪和阿尔巴为他安排养伤的塔楼、巴黎街道和凯旋门夜景等,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第二是内景的画面表现很有特色。如:朱尔的家在剧情中是用一个废旧车库改造的;再有朱尔好友戈洛迪的住所,是一个废旧厂房改造的,辛西娅的住所,具有艺术家气氛的豪华美感。第三是镜头运动、自然光线、微弱光线以及色彩的有机结合,达到写实与写意诗化的画面效果。

(三)音乐、音响与听觉语言

第一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威金斯 ? 弗尔南德斯精湛的演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直到影片结束时字幕的出现,人们不知因为歌声还是回味剧情,观众并没意识到影片结束其实是咏叹调的魅力给人以绕梁三日之感。

第二是辛西娅演唱的咏叹调参与了影片剧作。

第三是音响效果的艺术处理。利用声音创造真实环境感。(充分发挥声音的作用,声音空间,声音叙事)

(四)视听语言的巧妙结合

1、影片开始巴黎歌剧院,镜头从剧场外朱尔的摩托车转到剧场内,镜头缓缓地“摇摄”巴黎歌剧院内楼上楼下和座位上的观众包括朱尔,直到辛西娅出场,摄影随着音乐的节奏,女高音演唱的咏叹调,自然地把观众带入到现场,引入到美妙的歌声中。这是几个镜头拍摄、光线、色彩、推、拉、摇、移等摄影手法运用的娴熟而令人拍案。

2、影片结尾一场,辛西娅独自站在舞台上不自觉地哼唱,画面由大远景缓缓推至全景、中景,以表现歌唱家此时的心情。忽然音乐响起,镜头又是辛西娅的远景然后切到放映室朱尔的近景,再接朱尔下楼走近辛西娅,辛西娅说:“还从来没听过自己的演唱”。朱尔回答:“那就好好听听吧”。两人手拉手在舞台上慢慢走,镜头由中景缓缓地拉至远景,然后摇至舞台全景,随着歌声缓慢拉成远景,然后定格,几秒钟之后字幕慢慢升起,这时人们才知道影片已经结束。这一组镜头的运用非常自然,尤其结尾定格画面后与音乐的结合,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之感。

(问学生:我们现在电视台播出的文艺晚会,为什么就不能拍出这样的艺术效果呢?)

(五)人物形象的塑造 《女歌星》成功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导演大胆选用非职业演员而不用大牌明星。让—雅克 ? 贝内克斯力求寻找符合影片剧情中人物性格和气质的人来担任角色,而不是靠请“大明星”来做招牌,这一点显示出导演的过人之处。扮演女歌星辛西娅的演员威金斯、费乐南德斯,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位著名的黑人女高音歌唱家;扮演辛西娅歌迷的邮递员朱尔,在现实生活中也正是一位疯狂喜爱音乐的年轻小伙子;而从未上过银幕阿尔巴的小姑娘是一位年仅14岁的中学生,是在一次滑冰时被导演看上的,她甚至不知道拍电影是怎么回事。但是,由于这些人的生活阅历与影片中人物的性格和气质极为相近,因而尽管都是“新手”,但一经导演的开导,他们所创造的角色就活灵活现了。让—雅克 ? 贝内克斯在继承“新浪潮”和“左岸派”表演观念的基础上,又加入自己的大胆创新与追求。力求寻找符合剧情人物性格和气质的舞台演员(真正女高音歌唱家)及非职业演员来担任影片角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注:二

(一)重点;二

(二)-----

(五)是难点

三、课后作业:“拉片”(北京电影学院第三届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展)部分获奖影片和日本影片《情书》。第十周

课题:期中考试(随堂、考试)教学目的: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写作 教具:放像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向学生讲明考虑目的与要求,并在黑板上写出具体考试内容。

(要求:随堂撰1500字的分析文章,故事梗概200字,可以编、导、摄、录、美、表、剪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05普制三个班所看片目各是: 一班:贾樟柯的影片《三峡好人》 二班:宁浩导演影片《疯狂的石头》

三班:曹振奎(韩国导演)的影片《我的老婆是大姥》 第十一周

课题:分析日本影片《情书》

教学目的:通过对该片分析,认知电影剪辑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提问、讲解 教具:DVD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认知影片叙事与剪辑手法

难点:叙事结构、情节设计、剪辑与影片结合 教学过程:

一、点评“期中考试”的情况(15分钟)

1、考试结果与开学比较,大部分同学有进步。

2、不少同学有独到见解,这一点大家要发扬。

3、也有少数同学没尽力,希望加紧努力。

二、分析日本影片《情书》(185分钟)

(一)导演简介

岩井俊二生于1963年1月23日,从小爱好广泛,学生时代已经爱上电影、美术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1987年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进入日本的电视行业。此后的几年中,“岩井俊二”一直从事MTV、广告以等电视节目的导演工作,拍摄了大量的MTV和广告,对他日后电影的影像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3年岩井俊二为富士电视台的拍摄了儿童题材的电视短片《烟花》,受到了普遍好评。由于岩井俊二出色的编导才能,日本电影导演协会破例把他评为当年的最佳新人电影导演。而1994年岩井俊二的电视短片《爱的捆绑》继续受到好评,被制作成电影发行,还赢取了1995年柏林电影节的NETPAC奖。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长片电影处女作《情书》。《情书》首先在日本国内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不但成为众多亚洲影迷心中的最爱,更被众多影评人视为日本“新电影运动”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二)关于爱情情节设计 《情书》是岩井俊二指导的第一部在电影院公映的剧情长片,上映后立即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引起轰动。这部清新感人的《情书》已经成为九十年代最为脍炙人口的日本爱情文艺片。《情书》讲述了一个优美伤感的爱情故事:渡边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在一次登山中不幸遇难,渡边博子固守着虚幻的爱情,一次次回忆着美好时光,以致异想天开地给男友中学时曾经呆过的北方学校寄了一封情书,结果无意中认识了和男友同名同姓、和自己面貌酷似的少女藤井树。随着回忆的不断掀开,渡边博子开始怀疑,恋人深爱着的究竟是自己,还是与自己容貌酷似的女藤井树?两个一样美丽的女子,一个爱而未得,一个爱而未知,如果不是因为死亡,便不会共同发现一段关于暗恋的故事的真相。

《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个人的两段爱情。女主角渡边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朦胧的情感,都没有由于藤井树的意外死亡而枯萎,而通过细腻感人的影像深深地印在每一个观众的心里。

(三)关于影片《情书》剪辑

1、转场(场面转换)特写(局部镜头)转场、(空镜头)转场

2、“越轴”剪辑

3、快速剪辑

4、平行/交叉剪辑

5、问题剪辑

(四)时空组织与结构

1、“现在时”时空组织与结构

2、“过去时”时空组织与结构

〈情书〉的时态分为现在时与过去时,两种时态是交混在一起的——过去由现在带动,而现在又与过去呼应。尽管现在时态在影片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大于过去时态(过去时态直到影片放映到52分46秒才进入),但是与现时相比,过去留给人们更深刻的印象,也更加美好和充满青春的活力。这也许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

(五)、影片关于“爱情”的思想内涵

电影,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形式之一,它可以唤起人们多种多样的情感反应。《情书》在内容、风格、剪辑和结构上作为一部个性化的作者电影,它为那些有类似情感体验或经历的观众提供了回味、反思自己心路历程的契机,同时感叹生命的无奈和温馨。《情书》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昨天尽管有不少缺失和遗憾,但是在今天的回忆里,一切又是那样的温情和美好。

注:二为重点,二(2 —— 4)为难点

三、课后作业:“拉片”日本影片《人性的证明》、《生死恋》

第十二周

课题:分析日本影片《人性的证明》

教学目的:认知推理片、言情片独白与旁白的作用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讲授、讨论 教具:DVD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认知悬念、推理、独白、旁白 难点:推理、独白、旁白,如何在影片中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讲解悬念、推理基本概念,结合影片《人性的证明》讲解分析(开端、展开部、结尾部)(100分钟)

(一)悬念的基本概念:处理情节结构的手法之一。利用观众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挂念],在剧作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未知)

(二)推理逻辑学的基本概念:逻辑学中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信息、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三)结合影片《人性的证明》讲解、分析,(悬念、推理)该片是1978年由日本推理小说家森村成一的代表作《人性的证明》改编而成。影片导演“佐藤纯弥”把八杉恭子著名的服装设计家这种人的丑恶灵魂,放到侦破一起谋杀案这样特定的环境中加以鞭打。并通过侦破与反侦破的斗争,更形象典型的加以暴露,其寓意是深刻的。影片巧妙的利用一本诗集、一顶草帽、一块金表等细节,把故事的发展一环扣一环的连接起来,利用悬念、推理引人联想参与影片案情的侦破。(通过片例分析认知悬念与推理)

二、讲解电影独白、旁白基本作用(100分钟)

(一)内心独白: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人物内心独白。它是电影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基本手段之一。它与旁白不同,它只能是“第一人称式”的。

(二)旁白:以“画外音”形式出现的解说性、评论性语言。通常是以“第三人称式”形式出现的。

结合日本影片分析《生死恋》,“开端、展开部、结尾部分”为重点,“高潮部分”为难点(即夏子到大宫家和分离的一部分)

(通过分析了解“独白”与“旁白”的不同作用)(普制2班第一节做个悬念设计小作业)注:

一、二为重点,与影片结合是难点。

三、课后作业:“拉片”美国影片《群鸟》 第十三周

课题:分析美国影片《群鸟》

教学目的:熟悉悬念的常用几种方法。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教具:录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掌握几种常用悬念手法 难点:悬念手法在影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悬念、介绍常用的几种悬念方法(15分钟)(悬念的基本概念:处理情节结构的手法之一。利用观众关注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挂念”,在剧作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悬念”是未知,“推理”是已知。这两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分清楚,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尤其是电视台法制类节目!)

1、滚雪球式的设悬

2、“蒙住”观众

3、让观众着急

4、挖掘戏剧性

二、分析影片《群鸟》(BIRDS)(185分钟)

(一)该片导演简介:影片《群鸟》导演,阿尔费莱德.希区克柯1899年生与伦敦。在他从影年60 的生涯中,一直以拍惊险片为主。希区克柯曾执导过50多部很有价值的影片,其中他赴美执导的《蝴蝶梦》一举荣获了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他拍出了五部颇有影响的力作:《眩晕》《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鸟》和《玛尔尼》。希区克柯是享誉影坛的艺术大师,他能够在类型标准模式的戒律之内,独辟蹊径,创作一种新的电影形式,使他的作品与同类型作品有所区别,又能深刻的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内涵,电影史上称他为“电影形式的伟大发明者之一”。希区克柯的影片具有强烈的个人艺术的风格,但他坚持认为影片首先是商品,他的影片票房收入一再名列前茅,被广大观众赞誉“悬念大师”。希区克柯的影片常把悬念作为一种基本的结构手法,如:让观众知道主人公有危险将要发生的信息之后,制造挫折延长观众期待得到结果的时间,使悬念一再发生作用,直到观众的期待得到结果或毫无结果不了了之。

(二)该片独到的叙事方法

影片《群鸟》叙事方法是独特的悬念叙事结构,先将观众引入歧途,再设重重悬念。希氏名言:“真正的技巧是不露痕迹的”。

(讲解影片中“九次”鸟对人的袭击,谈独特的悬念叙事结构)

(三)该片思想内涵

1、如何对待爱情的考验与磨难?

2、鸟的认知与环境保护;人与鸟“禽兽不如”本性 注:

一、二是重点,二

(二)、(三)是难点

三、课后作业:观看电视文艺节目、MTV等 第十四周

课题:影视作品中(MTV)的节奏

教学目的:对节奏的重新认识(广义与狭义)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录像机、投影仪 教学重点:重新认知节奏

难点:节奏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节奏概念的讲解(50分钟)

(一)什么是节奏?(定义)

1、美学定义:节奏是时空运动有序的连续,是有组织的序列。

2、本课主讲教师关于节奏的定义:“强、弱、快、慢”有规律的运动。(广义理解)

(二)节奏与生活:现实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

如:一年四季;一月里的月圆月缺,每个人的呼吸、心跳、走路、说话(语速)都有自己的节奏。

(三)节奏和语言: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节奏。语系不一样其节奏也不同,汉藏与印欧语言节奏就不同。举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个字一拍,改变节奏就意义不同了。)(英语与汉语对照念:紫罗兰)

(四)节奏的变化:

以音乐为例,同样的音乐(歌曲、乐曲)采用不同的节奏,加快与放慢、加强与减弱可以改变音乐形象。

(五)节奏与影视作品:

在影视作品中:画面的一明一暗、镜头的一长一短、画面内容的一动一静、景别的一远一近等等,产生影片的节奏。

二、结合影视片例,具体分析(1)“电视广告片”的片例《饕餮之夜》(2)“翠赶春晓”“锡鼓”等片例

(3)1994年、199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等作品

三、音乐电视(MTV)的赏析认知

(一)音乐电视(MTV)的认知

MTV是音乐电视(Music Television)的英文缩写,它包括乐曲和歌曲,这种“视听”文化形式已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人。其主要原因是观众在欣赏MTV的时候,即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又可以看到画面所展现的广阔空间,以及多元化的信息,同时还引导欣赏者对音乐与画面结合起来的“声画同步”和“声画对位”所产生更多的遐想,以达到美的享受。

(二)音乐电视(MTV)的欣赏与创作注意几点:

1、创意、2、旋律、3、歌词、4、演唱

5、画面

6、人物造型、7、剪辑

8、思想内涵。

通过理论讲解,影视作品片例的分析,使学生真正了解到节奏的作用。注:

一、三是重点,二、三是难点

四、课后作业:观看中国影片《老井》 第十六周

课题:动画片的重新认知

教学目的:了解动画片的特点及分类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 教具:DVD、投影仪 教学重点:重新认知动画片 难点:当代动画片特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节奏”、“音乐电视”的内容。(10分钟)

二、重新认知动画片(美术片片种之一)(30分钟)

(一)电影四大片种:(纪录片、故事片、科幻片、美术片)

1、美术片:动画、剪纸、木偶、水墨画等。

2、美术片的特点:让静止造型运动起来 ⑴、夸张、神似、变形、借助。⑵、幻想、想象、象征、隐喻。

⑶、二维、三维、四维(创作技术手法)

三、分析美国动画片《狮子王》(160分钟)

(一)分别放三个动画影片片段,进行分析、比较。

1、《花木兰》

2、《宝莲灯》

3、《狮子王》(让学生辨别动画片的异同,创作艺术的精良。)

(二)分析电影化动画片《狮子王》

1、获奖情况:

本片获第6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作曲和最佳原创歌曲两项大奖。

2、打破童话的动画片模式 1994年,是美国动画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迪斯尼公司推出它的第32部动画《狮子王》。这部动画片一经上映便引起轰动,被誉为“动物化的(哈姆雷特)”。这一次,迪斯尼摒弃了改编童话形式表现为习惯做法,第一次展现成人世界中爱、恨、情、仇的主题以童话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一部拍给成年人的动画片,满足了观众求新、求奇的愿望。影片被誉为迪斯尼公司不朽的巅峰之作。

3、拟人化的人物造型

在人物造型方面。每一个人物都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片中的三个雄狮(狮王):木法沙、刀疤以及辛巴。不论是从视觉造型上,还是性格特征上,都符合各自身份,被拟人化并且塑造得生动而丰满。首先来看“狮王木法沙”。作为万兽之王的他健壮威猛,成熟稳重,金色的鬃毛,配上浑厚的声音,颇有帝王之风范。他深受臣民的爱戴,对儿子辛巴更是能适时机地教导。而其弟刀疤却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各种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1)莎士比亚的小说(哈姆雷特)“英国”;(2)为辛巴祝福撒糖与盐,美洲印地安人习俗、欧洲吉普塞人习俗;(3)草裙舞“非洲”(4)少林棍“中国”等。

5、电影化的动画片

《狮子王》的成功因素之多是有目共睹的,动画片的电影化是其中之一。如影片第一段:祝福。天亮了,所有动物要赶到圣岩,向新生的王子辛巴祝福。随着三声呼唤,天,开始渐亮,红日东升,百兽苏醒。每一声呼唤配合一个镜头的变化,画面内容也作调整,然后各种飞禽走兽向一个方向运动,有长颈鹿、大象等。镜头切换到一个瀑布大远景,一群鸟入画,在鸟入画的同时,镜头也转为俯拍大远景,观众看到河流上空鸟的飞行,而且是不同高度的群鸟飞行,画面以暖色调构成一个俯视的透视图。即而又接大象等走兽经过画面。有五颜六色的小鸟落在白色象牙之上。又是一个俯拍结合高速摄影手法,加上情绪由低到高的音乐,镜头和音乐把观众的视线吸引到由远而近的“圣普岩”上(推镜头)。一头威风凛凛的金黄鬃毛的雄狮屹立在“圣普岩上”,沙祖也随之飞到“圣普岩”,接狮王木法沙微笑的近景,转逆光拍摄全景斑马群,马群由中间分开,阳光显现之处走来大法师拉菲奇。“圣普岩”上的木法沙面带笑容,迎接老前辈、老朋友的到来,镜头全景推至中景拉菲奇与狮王的拥抱。转至王后沙拉碧与王子小辛巴。木法沙入画,暖色调画面,给人温馨和美的家庭之感。注:二是重点,三是难点

四、课后作业:观看电视广告片与纪录片。第十七周

课题:分析纪录片《平衡》

教学目的:学习人物类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讨论。教具:投影仪、放像机

教学重点:本片结构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影片,学习题材的选择及人物形象对纪录片主题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纪录片的认知(10分钟)

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也称新闻纪录片。主要是如实纪录,真人、真事,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事件。

二、纪录片与专题片的界定(10分钟)电视专题片应该纪录片的一个分支,现在评论界对此争论不休。电视纪录片是源于电影纪录片,它的本性是纪录真实,纪录片的英文是DOCUMENTARY。专题片的英文是SPECIAL,从英文直译应该是特别的、特殊的,最后的解释才是专门的。如果进行国际纪录片交流,你用英文字幕如果按专题片“SPECIAL”上交很容易被人家当作“特别的、特殊的、另类的”片目对待,如果英文是DOCUMENTARY那一定是按纪录片对待。

所以对于“纪录片”与“专题片”界定的争论,对于电视界是毫无意义的。(英文交流的误解)

这一点请同学务必注意!

三、分析纪录片《平衡》(180分钟)

(一)简介:1998年初至2001年,彭辉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来到中国著名的“生命禁区”------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创作一部反映中国政府打击武装盗猎分子的大型纪录片《平衡》。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国家纪录片电影节;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匈亚利国际艺术电影节;获金鹰奖纪录片最高奖:最佳长片纪录片奖

(二)具体分析如下:

1、运用“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来表现真实

2、用主人公的讲述代替解说词,通过讲述串联画面

3、影片的“平衡”在一开始就凸现出不平衡:野生动物与人类欲望,民间反偷猎与偷猎,生命的尊严与金钱的欲望,游牧民的生活生存与大自然保护等,随后展开还有志愿者力量与政府力量措施的对比。

这些失衡是反偷猎队恶劣生存状况的原因,也是可可西里地区生态严峻的原因。本片并不是一部单纯的反映环保题材的纪录片,其实反映的是中国的体制问题。

4、志愿者的出现——起到背景介绍的作用

5、本片成功的关键——对扎巴多杰这个人物的塑造。并没有陷入英雄的模式,他也有缺点,他对着镜头也会不理智,这些恰恰表现出他真实的一面。

(三)有关话题

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国际性主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跨越世纪的步伐中更是把环境保护放在了“基本国策”的重要位置上。电视纪录片《平衡》,以精湛、流畅的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讲述了一支活跃在中国著名的“生命禁区”——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武装反盗猎队伍的命运。

(四)思考:

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对纪录片成功所起的作用

四、课后作业:观看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 第十八周

课题: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摄影角度与构图的分析 教学目的:了解摄影师是如何把握摄影角度、构图 课的类型:职业基础理论模块 教学方法:观摩、讲授、讨论。教具:录像机、投影仪。教学重点:摄影角度与构图

难点:影片摄影角度和构图的暗示作用 教学过程:

一、日本影片《远山的呼唤》分析(50分钟)

(一)影片基本情况介绍:

1、获奖情况:本片获1980年日本《电影旬报》最佳影片第五位,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2、导演情况介绍:导演山田洋次是一位深受日本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一位著名电影导演。有人称他为“现实主义的悲喜剧”大师。山田洋次出生于1930年,60年代末他开始以每年拍两部电影的速度,导演了喜剧系列电影《寅次郎的故事》,70年代初以来,他几乎每年都有两部“寅次郎系列”影片是当年上座率最高的十部影片之列,而平均每部影片的票房收入要超过十亿日元(约值一千万人民币)。期间,山田还挤出时间拍了一些正剧,其中包括《家族》(1970年),《幸福的黄手帕》(1977年),《远山的呼唤》(1980年)等名作。在山田的大多数作品中,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充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让人们时刻沉浸在平民百姓、街坊邻里之间那种友善和睦的气氛中。在他的作品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居高临下的上层人物,也看不到一个居心不良的“反面人物”。“山田洋次”始终把镜头焦点聚集在人们温情、善良的一面,而回避了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反面、丑恶的东西。第二个特点是在他的作品中,无时不刻流露出一种怀旧情绪。

3、摄影师介绍:摄影师高哲羽夫是山田洋次多年合作的老搭档。《寅次郎的故事》系列电影全由高哲羽夫担任摄影。本片的摄影更是令人称道。首先是远景的妙用,高哲运用大量的远景表现了日本北海道的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春天,一片枯黄的原野已呈现出淡淡的绿色,远处依稀可见的群山显得雄伟壮丽,在那春风吹拂的辽阔草原中,民子与耕作相遇了;夏天,牧场的生机再现了,一群群健壮的奶牛随着升起的太阳而出行,又随着日落而行走在回归的旷野间,高大伟岸的耕作在劳动中与民子由相识而相助;在金色的秋天,丰收后人们的喜悦体现在赛马节上。马背上耕作英姿勃勃,就像一名威武的骑士,民子和武志为他助威,镜头的慢速摄影,表现出耕作的矫健的阳刚之美;冬天的北海门道被白雪覆盖,远去的列车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影片的景色清新淡雅,使人心旷神怡,它像一幅幅美丽的油画展现在观众面前,恬静、平和的景色之美,与影片中人物的坚忍、朴实、真挚、善良之美达到了诗一样的和谐统一。

二、摄影角度与构图段落分析(150分钟)

(一)全片摄影角度

外景——景物风光以俯角为主。人物以平角,仰角为主。内景——平角度(底机位)为主

人物交流的重场戏——田岛耕作背角度,侧角度(中景,远景)为主

风见民子正面角度(中景,近景)为主

(二)构图的特点分析

构图中借助门,窗作前景是影片摄影造型的一大特点,环境中物的前景——表现环境空间,营造氛围。人物的前景——人物心里活动。

三、影片思想内涵

人们在思考与想象中加强对美的追求,加深了对美的想往。山田洋次通过影片《远山的呼唤》的画面与声音,在向世人呼唤,呼唤人世间积极向上、奋进求新;呼唤着那些未被污染的、最美好的情感!

注:

一、二是重点,二、三是难点

舞蹈编导的创意思维 篇6

[关键词]舞蹈编导创意思维能力培养

舞蹈编导在本质上来说是区别于舞蹈演员和舞蹈教师的,舞蹈编导更倾向于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了导演、编剧等等各个阶段,舞蹈编剧缺乏了创造性其艺术本身就不会获得创新性发展,这样一来作品也会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作品呈现出来出来之后也很难得到大众的欣赏和认可。动作编导也需要创新,这不仅要表现在形式上的创新也包含有利益结构的创新,所以编导在编排过程当中不能模仿他人。无论是动作的创新还是形式的创新以及视觉的引入,都需要体现出创造性。

一、舞蹈编导创意思维的重要性分析

舞蹈编导的发展动力在于不断地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类的感情处于激烈的时候就必然会手舞足蹈来体现自身内心难以表现的情感。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于艺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当中提取能够满足大众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创作。编导创新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生活多姿多彩,大众个性更加鲜明这些都为编导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和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满足舞蹈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更是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当代社会舞蹈已经不能够继续采用原先的模式了,需要编导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加强舞蹈艺术的创新。

二、舞蹈编导创意的特性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舞蹈行业也取得了迅猛发展,我国的舞蹈创作也出现了新特点,各种优秀作品也层出不穷得到了大众的喜爱,要想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性:

(1)独创性

众所周知,舞蹈艺术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不仅要继承古代传统舞蹈的先进部分更要做到与时俱进,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使得舞蹈艺术获得新的发展,实现新突破,做到标新立异,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好的舞蹈作品要使得观众有置身于其中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舞蹈编舞有长期的艺术积淀和标新立异的艺术思维。

(2)塑造性

对于舞蹈来说也应该具有其具象性,做到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于实物的模仿舞蹈创作都要做到清晰明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当中,我们在观看舞蹈作品的时候看到舞者在尽情的狂舞,动作技术也相当精湛,但是却不知道舞者具体在表现什么意思,这就使舞蹈失去了原有的灵魂。因此,舞蹈编导要加强舞蹈灵魂的塑造,需要明确化妆以及道具等等可以帮助舞者来加强人物的塑造,但是作为舞蹈编导需要加强舞蹈灵魂的塑造,用多样的动作体现舞蹈的核心。

(3)变通性

艺术创作要强调的就是一个“变”,对于舞蹈编导来说,让他们觉得困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动作较难,动作与动作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基于这样的状况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舞蹈编导缺乏变通性、灵活性。舞蹈的艺术创作不是华丽动作的简单罗列,这样的艺术创作缺乏灵魂。舞蹈编导要学会灵巧多变的道具以及多彩的动作给观众以全新的感觉,因此,编导要加强舞蹈创作灵活性思维的探索。

三、创新性思维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就当前艺术发展的现状来看,任何的艺术作品都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任何不具备有时代感的作品都难以被人民群众所接受,难以接受必然也会使得艺术作品失去其该有的价值。我国的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满足人民对于舞蹈的审美追求。长期从事于民间舞蹈的艺人,在民间进行演出的过程当中也积累起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在音乐节奏以及肢体动作的把握上也能够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他们也做到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表現的淋漓尽致。在精神面貌上的创新与突破使得舞蹈艺术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看到随着音乐起舞的扭秧歌、跳街舞的人们,在他们动作当中表现出来的快乐之情也使得城市增加了更多的欢歌笑语。在各种舞蹈培训中心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中心,民间舞蹈也深入人心,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成绩,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舞蹈编导的创意思维

舞蹈创意在整个舞蹈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良好的舞蹈创意也为整个舞蹈的编排起了一个导性作用,整个作品的创意与舞蹈后期的编排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支撑。因此,当编导有了一个好的创意的时候就需要通过编导来实现。

舞蹈是有灵魂的,整个舞蹈的编排结构也要做到和谐统一,舞蹈作品一定要有观众的看点,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结构可以将舞蹈的编排呈现得更为流畅,也更为生动。

(1)构建良好的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是围绕着舞蹈作品所具体阐述的故事情节而逐渐发展到高潮,情节结构式的模式较多的是用来叙述舞蹈和戏曲舞蹈的,他的结构模式也要按照具体的模式来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加强舞蹈的层次性和吸引力。

(2)打造良好的情感结构

情感结构是舞蹈编导根据具体的情节的动人之处来安排的,情感结构的设计多用在抒情舞蹈,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单一情感和复杂情感两种,但以情感任务的刻画是比较简单,热舞的情绪变化也较为单一,这样的舞蹈主要是通过舞蹈的动作和情节来实现的,然而复杂的人物情感是根据舞蹈当中人物情感的感情交织来实现的,这样的编排不是根据舞蹈的结构而是人物的情感来决定的。

(3)音乐结构的编排

一个舞蹈作品的呈现必须是完整的,音乐作为舞蹈的一个重要辅助,对于舞蹈的精彩呈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舞蹈的音乐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完整的音乐,这要求舞蹈编剧对于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根据音乐的具体情感来编排舞蹈,使两者能够达到有机结合实现统一,另外一种就是要根据舞蹈自身的需要,在对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来加强对于音乐的选排,从而使得舞蹈的呈现更为生动、更加吸引观众。

(4)根据人物的心理结构

舞蹈的心理结构就是要按照舞蹈当中人物的具体的心理活动来安排,舞蹈的心理结构也是需要体现复杂的人物结构,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来加强舞蹈结构的顺序性,使得舞蹈能够给大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结语

在当前色彩斑斓的社会当中,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需求,舞蹈编辑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要抵制住低级文化趣味的影响,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力度,以实现舞蹈的创新和发展,以好的舞蹈作品来实现人们思想的更新和创新。我们坚信,在广大人们群众精神需求不断进步的时代召唤下,舞蹈编导完全可以通过强烈的艺术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来实现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巧用打击乐器 创建多彩课堂——浅谈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1);

[2]王海峰.论音乐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3]林琳,李伟.舞蹈形象的产生——浅谈舞蹈编导、舞蹈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2);

[4]梁辰,朱清泉.论中国舞蹈的杂技化倾向——观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有感[J].成功(教育),2007(12)。

作者简介:阿霞(1973—),女 ,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国舞编导。

1、1994年—2002年在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村艺术团工作,出演了《蓝太阳》、《四季回旋曲》、《八面来风》、《百艺盛会》、《绿宝石》、《东方霓裳》等大型晚会,在晚会中担任的角色均为女主演。

2、2004年参加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作品《天唱》获得编导二等奖。

3、2004年—2008年在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村表演部工作期间,参与策划编创了《中银百年》、《梦水情谷》、《中华情歌会》、《同一首歌》、《世界大学生模特比赛》等旅游主题晚会。编创了景区大量的主场表演,例如:泼水节、藏族风情周、蒙古风情周、客家风情周、各大节庆(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等)、大巡游等等活动,

4、2009年—2010年在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公司工作。参与策划、编创了华侨城区外项目的几大晚会,泰州华侨城《梦水浮花》、成都华侨城《天府蜀韵》、《大巡游》等。其中《天府蜀韵》获得成都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任深圳锦绣中华《东方霓裳》主创人员。

5、2011年,任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开场舞《欢聚》的策划、编创。获得市级优秀工作者嘉奖。

6、2012年—2013年策划和编创了辽宁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主题精品晚会《锦绣神州》

7、2014年至今参与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有限公司与美国百老汇团队共同打造的《极力道》晚会的制作。

分析知识类影视编导的创新思维 篇7

一、知识类影视的新兴思潮

社会初期, 新兴的知识类影视形势拘谨呆板, 结构单一抽象, 并不能让广大群众吸收接纳, 但是信息传播与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这是一种信息知识的普及, 观众不再通过多个途径才能获取知识丰富自己, 完全可以借助电视媒介不出门却知天下事, 这样不仅是知识的传递, 更是对于信息化社会的塑造。

但是, 现如今有很多知识类影视为了取悦于观众, 开始逐渐私有化、娱乐化, 使原有的知识内涵匮乏缺失。致使观众逐渐对于知识出现了歧义, 无法辨知该影视作品的真实性, 由于此类作品的呈现无法承担起传播知识, 提高公众科学技术和个人素质的责任。因此, 知识类影视作品需要与时俱进, 为广大观众提供真实、明确、鲜明、丰富的信息资讯, 满足时代的需求。

社会中期, 逐渐开始涌现出大批的知识类影视创作的领导核心——编导, 他们根据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 进行思考加工与创作, 呈现出很多优秀作品。能够使知识类影视作品常拍常新, 不断提供新鲜血液供给于社会需求。

二、知识类影视领导核心——编导

伴随着电视机这种传媒的快速发展, 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编导迅速的崛起, 与此同时并成为了知识类影视作品的领导核心。编导必须具备专业素质, 对于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拓展理解, 对于未来信息传媒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想法和规划, 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创作表达能力等, 只有这样的影视编导才能够将抽象的知识类影视作品, 简单化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直观表达, 从而迅速提高知识类影视作品被广大观众所熟识和接受。在这一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编导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影视编导除了需要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生活和扑捉社会发展走向的能力, 以及用广播电视手段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必须熟悉党和国家新闻及文艺宣传的方针政策法规, 了解广播电视的理论前沿的技术发展的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能力, 这样才能借助媒体的作用引领社会的良好风气向前发展。

但是, 往往影视编导的构思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比如会受制于传统的表现模式和科学知识的严谨性的局限, 往往容易按部就班依旧老一套的传媒传播方式走老路, 导致观众的新鲜感缺失。同样, 因为系统化的思维模式, 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习惯模式化, 致使信息化社会演变停滞不前, 所以影视编导自我定位和未来行业规划很重要, 他们需要打破传统模式的普遍性逻辑思维, 开拓创新, 才能使未来的影视业更上一层楼。

三、影视编导的主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上, 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飞跃。创新思维是在人的智能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 创新思维应具备鲜明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哲理性等等。因此影视编导在知识类影视的创作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从质疑中求异出新, 创新思维内涵中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聚合思维和辩证思维对于未来影视创作和信息传播拓展起到至关重要。

如果影视类编导往往拘泥于形式, 不进行深刻的开拓创新, 那么, 所谓的信息时代便不会到来, 我在电视上所看见的知识类的影视作品将系统化抽象化, 观众没有办法吸收和兼容, 影视编导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把创作建立在科学性、艺术性和大众化的坚实基础上, 才能够使未来的影视作品不断的创新。编导正式依靠长期的职业素质、鲜明的艺术个性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积淀, 从新的角度发现生活、提炼形象、调动语言, 在自己的头脑中预先把人类纷繁的理性智慧转化为生动的大众影视形象, 最后实现物化只是的梦想。

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 拥有创新性的思维一直是编导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的重要精神源泉, 很多优秀作品的诞生都是与创新性思维紧密相连的, 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 都依赖于创新性思维为其提供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并要将这种全新的创作过程贯穿于作品创作的始终, 这就有赖于编导要具备很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 从宏观上把握信息传播的本质与便捷方式, 例如可以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上着手, 读懂哲学的经典著作《易经》、《道德经》等, 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维与想像的疆域, 在思维中凸显出时间与空间的特质, 对任何问题都要采取辩证的认识方式, 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冲突中找到和谐存在的途径, 这是创新性思维运用在实际工作中的突破口。

四、总结:

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传播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这也就决定了影视传媒对知识传播竞争的激烈性。在当前的背景下, 知识类影视作品对社会风气的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众也需要大量优秀的知识类影视作品, 因而对影视编导的素质要求更高, 这样才能日益满足大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东.创新管理和新产品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贝蒂塔·范·斯塔姆.创新力[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颜晓峰.创新论[M].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2.

[4]G·马丁·妮普.教师成功密笈--创新教育八法[M].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

关于影视编导中的创新思维分析 篇8

1 影视编导中创新思维的内涵

所谓创新, 实质上就是指新发明和新思想,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产物。创新思维是一种创建人类新行为的思想和心理机制的进程, 在影视编导中, 创新思维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生产影视节目的过程中, 主要包括影视策划、实际拍摄、影视编辑、播出等一系列环节, 在每个不同的环节之中, 都蕴含了创新思维。在整个影视节目的制作中, 影视编导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 其能够在整体上对影视节目进行宏观的把握, 使节目的效果和质量得到充足的保证。

在创新思维中, 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发散性思维的运用, 在影视编导的创作实践和影视节目的指挥中, 创新思维有着充分的体现。影视编导对选取的新主题开始创作, 最终以视频的形式将其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其中, 必须要利用创新思维, 从而使影视节目保持足够的新鲜性和独特的艺术个性。

2 影视编导在创作时的要点

影视编导在整个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扮演者十分关键的角色, 所以, 对于影视编导本身也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 影视编导在进行影视节目创作时, 必须要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

2.1 对影视主题的选择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影视编导要对影视节目的主题进行认真的选定和诠释, 将节目中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完整、客观、准确地表现出来, 这样一来, 观众便能够从影视节目中吸取一些积极有效的观念, 从而将其用在实际生活中, 进而影视节目就实现了其传播价值[2]。

2.2 对故事情节的掌握

在影视节目中, 所选择的故事情节一般都会有开头、中间、结尾这3个部分, 影视编导要对整个故事情节实现准确的把握, 将相应的概念元素融入到每个故事的不同阶段之中, 将影视作品中所要阐述的事实呈现在观众面前, 并且帮助观众加强对事实的理解。故事情节将整个影视作品贯穿了起来, 所以在对故事情节的掌握上, 影视编导也要采取分段进行的方式, 保证作品的每一步都是完整的状态。

2.3 对人物的刻画

一部影视作品的优劣, 与演员对故事的诠释有着密切的关系, 演员将故事人物演绎的生动、形象、逼真, 影视作品的效果才能得到充足的保证, 这样的影视作品往往会受到大众的喜爱[3]。但是对于影视作品而言, 演员的实质只是将故事表演出来, 真正对故事进行把关的还是影视编导, 影视编导对于人物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表演。所以, 影视编导要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实现有效的领悟和渗透, 将其创作思想在影视作品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2.4 对制作技术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系列新的影视技术开始不断兴起, 并逐渐得到了大幅度的应用。在新技术的环境下, 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影视效果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利用新技术, 采取虚拟形式达到所需要的影视效果。所以, 影视编导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要实现不断的创新, 对影视创作需要用到的新技术和高科技实现全面的掌握, 利用影视制作技术, 将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效果通过镜头向观众完美地呈现出来。

3 影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

3.1 找准影视节目的定位, 树立创新意识

准确定位影视节目的类型, 在对影视节目的主题、观众的喜好程度、以往相似类型节目的优劣进行了确定之后, 通过影视编导自身的创新思维, 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有效的改造和利用, 最后采取艺术形式开始进行影视作品创作,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将影视作品呈现给观众, 使得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得到实现。

3.2 正确认识影视作品的创作需求

影视编导进行作品创作, 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中一部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因此, 正确认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 能够使创新思维的动机保持足够的准确性与活力[4]。对创作目的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此基础之上, 影视编导才能够如实地将创新思维运用到实际的影视创作中, 保证最终形成的影视作品既能够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 同时也能够使观众形成对影视编导本身艺术能力的认可。

3.3 积极参与影视作品的竞争

在现阶段内, 影视作品的种类和数量十分繁多, 使得影视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5]。但是, 能够真正为观众所接受的优秀影视作品却并不多, 所以, 要想在激烈的影视作品竞争中脱颖而出, 影视编导就要充分将创新思维运用到创作中, 保证影视作品在实现了创新的同时还能够符合观众的审美标准, 能够满足观众的精神追求。通过积极参加作品竞争的方式, 可以为影视编导提供更多的创新动力和来源, 从而以此推动更多优秀影视作品的出现。

4 结论

对于整个影视节目来说, 影视编导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其对影视节目的策划与编排能够直接影响到整个影视节目的质量, 也就是说, 影视节目的整体水平体现的就是影视编导的整体能力。所以影视编导要在节目的创作中牢牢发挥好创新思维的作用, 将创新思维运用到节目创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为影视节目带来更多的活力[6]。

参考文献

[1]胡智锋, 刘俊, 周建新, 等.2014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当代电影, 2015 (3) :168-178.

[2]李小平, 许琼, 胡博.基于影视艺术的教学资源建设新模式——网络影视课件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 :153-160.

[3]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全国新书目, 2015 (2) :48-200.

[4]邢祥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影视编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 2015 (23) :62-64, 67.

[5]胡智锋, 刘俊, 王锟, 等.2012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J].当代电影, 2013 (3) :151-168.

编导分析 篇9

1.1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发展

传媒人才是社会发展稀缺的人才, 而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值得关注。传统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模式仅仅局限于对于职业性或者学术性的研究, 导致部分开设的课程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 更多广播电视概论开始转为向实践技能型和职业修养方向发展, 。因此,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发生很大的变化。

1.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存在偏差

电视编导属于电视和传媒类的基本内容, 但是长期以来, 针对高校的开设的课程和分类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就可能导致一些就业的人员在工作岗位中分不清自己的具体职责, 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盲目地去扩展自己的能力, 从而造成了在社会需要发展的专业人才上没有做到很大的定位。尤其是在课堂上传统的以先教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练习方式, 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不能更好地掌握实践能力。

1.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质量有待提高

毕业生在理论上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和分析能力, 但是进入传媒公司或者影视公司中, 更多的是如何把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这是最基本的能力。但是近几年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入单位都是通过理论的考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这就对于人才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源质量存在着差异

从高考招生的情况来看, 大多数广播电视编带专业术语艺术类招生。这种院校的招生较为普通院校集中, 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招生类别的差异导致了生源质量的差异。长久下去, 就导致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人才的需求上并不能够合理的均衡, 从而使一些文化课很强的人才并不能够与专业的编导进行相比较, 无法均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

2.2 教学资源和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是根据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观念的更新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应用型的专业, 有部分高校在教学硬件和软件的过程中, 并不能够很好地平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这就需要高校能够根据广电传媒行业的发展, 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2.3 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弱

高校在制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中, 很少能根据社会调研的状况尤其是针对广电传媒行业的发展状况来合理的安排人才培养计划, 这就导致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未能按照社会的发展来塑造人才。尤其是创新的意识和观念上, 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更新教材的内容, 这种没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是不利的。

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3.1 加大对于师资力量的引进

根据目前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已经教师专业的需求, 可以从学生的基本特点出发, 从广播电视台和广电传媒的专业人才出发, 聘用一些实践能力加强的学者和专家, 从师资力量上加强高校的进步, 以此发展学生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或者可以将此类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 让感兴趣的学生自愿选择学习, 并请相应专业的教师给学生授课。在拓展学生学习领域的同时, 为学生就业增加更多选择。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艺术类院校或者传媒类院校的考试来说, 应该从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 这样才能够实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 尤其是在创新人才方面,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根据广电传媒行业的现状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身的特点, 来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我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非常必要。

4 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培养新兴人才的过程中, 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采取相应的对策, 为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若实行跨专业联合实践, 并形成长期常态化的机制, 则在加强专业间合作的同时, 更能发挥各专业特色, 打造专业、学院及学校品牌。尤其是针对存在的基本问题, 能够加强一定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建军, 刘万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思考[J].电子测试, 2013 (7) .

[2]高祥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池州学院学报, 2014 (8) .

编导分析 篇10

一、培养电视新闻编导人员的创新思维

电视新闻编导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审美、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都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编导的质量, 因此, 在新媒体背景下, 电视新闻媒体要想保持一定的市场地位和收视率, 有必要首先对电视新闻编导人员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以便其能更好地适应新媒体背景下观众对新闻需求的变化, 编导出具有时代特点, 能够与网络媒体新闻相竞争的高水平电视新闻。用于培养电视新闻编导人员创新思维的方法具体表现如下:

(一) 提高电视新闻编导人员的艺术创新思维能力

电视新闻是集艺术和技能于一身的节目, 因此, 在新媒体背景下, 电视新闻编导人员不仅要重视新闻编导的技能性, 更要注重于提升新闻编导的艺术性, 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新闻编导人员在电视新闻的编导过程中, 要丰富新闻主体的情感表达形式, 创新艺术思维, 在画面表达中要注重形态、时间和空间交错模式的应用, 以利于鲜明主体情感的表达, 并以充分调动观众的情绪和心理上的共鸣为主要的新闻编导目标;二是要注重专业性新闻编导和剪辑技能的运用, 并将新闻主体所用表达的情感融入画面视觉中, 增强新闻播放时的画面感染力。

(二) 增强电视新闻编导人员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

作为电视新闻编导的主体, 编导人员在电视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不仅会受到自身心理素质、审美观念、专业技能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亦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 电视编导人员在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既要具备独立性的工作能力和负责任的职业意识, 以提升自己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 获取更有效的新闻编导素材;又要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的能力, 以便于在外部环境中能更好地开拓思路去寻找新闻编导素材所需的各项信息, 并及时反馈, 满足新媒体背景下, 观众对电视新闻媒体的需求。

(三) 摆脱惯性思维对电视新闻编导人员的束缚

惯性思维是电视新闻编导人员创新思维的最大束缚力, 因此, 在电视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相关编导人员要善于推陈出新, 既要拜托惯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限制性, 同时亦要在原有的思维角度上进行创新, 学会多层次、深领域地思考问题, 从而将习惯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结合在一起, 对新闻编导内容、形式进行创新。

二、创新电视新闻编导的改革策略

在电视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编导人员是电视新闻的幕后创作者, 而真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其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因此有必要对电视新闻的编导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型改革, 以推动电视新闻媒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

(一) 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的核心价值之一, 这也是电视新闻媒体落后于网络新媒体的重要方面, 因为网络新媒体可以对当前发生的新闻进行即时报道, 而电视新闻媒体很难做到这一点, 其从发现新闻, 到进行新闻编导, 再到播放出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这就导致很多电视新闻在播放时往往已经失去了价值, 而观众对于已知的新闻也就自然没有了关注的兴趣, 这是导致新闻媒体收视率低的原因之一。

因此, 为了提升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就必须增强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即必须要缩短发现新闻、编导新闻以及播报新闻之间的时间。而对于编导人员来讲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的编导, 以便及时播报给观众。若新闻编导人员所接收到的新闻时属于短、平、快式的, 那么为了增强新闻播报的时效性, 其就必须对新闻内容进行快速的整合, 并以滚屏式的播报方式来向人们播报第一手的新闻资料;若新闻的信息量较大, 包含图片、视频等内容, 在新闻后期的编导过程中, 编导人员既要一边对多项资料进行整合、剪辑处理, 同时另一边要准备好相应的新闻报道的简短文字性叙述, 以便于播报人员能够进行口头播报, 抢占新闻先机。

(二) 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亦是新闻的核心价值之一, 而与网络新闻媒体相比, 电视新闻媒体更具有权威性, 也具有更强的公信力。因此, 在电视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相关新闻编导人员要充分利用这优势, 保障电视新闻的市场竞争力。为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在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相关编导人员要紧紧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即新闻内容的传播化以及新闻形式的直观化、形象化, 从而充分显示出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此外, 在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相关编导人员亦要牢牢把握新闻剖析的真实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新闻细节的把握, 体现新闻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二是对新闻深入剖析的真实性, 即在新闻编导的过程中相关编导人员不能人云亦云, 将别人或者是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加入到新闻的深入剖析中, 以保障新闻内容的客观真实性;三是保证播报新闻中图片及视频的真实度, 即在新闻编导的过程中既不能对视频或者是图片进行随意的剪辑, 尤其是不能漏掉关键性的片段, 同时也不能对图片或视频进行PS, 一切剪辑等后期编导行为都要以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为准则。

(三) 增强电视新闻的互动性

网络新媒体对大众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其时效性, 亦在于其互动性, 如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等, 大众在查看过新闻之后, 就可以实时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 这一点是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 为进一步增强新闻媒体的竞争了, 就必要增强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 以增强新闻媒体对大众的吸引力。

因此, 相关编导人员在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不仅要保证电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亦要注重新闻形式的灵动性, 在新闻编导中加入互动性的环节, 开通短信、微信、微博等形式的新闻互动平台;此外在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亦要注重将新闻参与者中某些有代表性的或者是有价值的互动内容添加到新闻编导的内容中, 以增加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

(四) 增加电视新闻的报道深度

增加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是弥补电视新闻媒体时效性不足的重要手段。即在电视新闻编导素材的寻找过程中, 相关编导人员不能仅局限于发现新素材, 亦要注重对当前热点新闻的深度挖掘, 并在新闻编导的过程中将其于前期的新闻编导相连接, 以系列专题报道的形式来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以弥补其在时效上落后于网络新媒体的不足之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 电视新闻编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相关编导人员在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既要重视来自同媒体形式的其他电台的压力, 亦要与网络新闻新媒体相竞争, 以保证自身电视新闻的收视率。因此, 在电视新闻编导的过程中, 相关编导人员既要创新思维, 亦要保证新闻编导的时效性和真实性, 同时亦要注重新闻编导互动性等新因素的增加。

参考文献

[1]莫凡.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发展[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2]崔丽萍.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编导策略探讨[J].科技传播, 2014 (12) .

如何培养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 篇11

关键词:舞蹈编导;创作思维;应用技能;提高素养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51-01

要提高一个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首先舞蹈是一种艺术活动,舞蹈是美的展示,所以,舞蹈编导就要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气息和脱俗的境界。作为一个编导工作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理论应用技能,使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舞蹈表演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舞蹈可以更好的诠释音乐,音乐也可以是舞蹈表演更加唯美,使舞蹈表演更想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所以,舞蹈编导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艺术是相通的,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能够有效提高舞蹈的可观赏性自己编舞的质量。

一、强化理论知识,培养应用技能

作为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他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的舞蹈技能[1]。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进行下一步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才能在理论的基础上创新。也只有在熟练掌握了舞蹈动作之后,才能在编舞过程中,将不同的舞蹈动作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展示出舞蹈中最美的一面,才有可能在舞蹈编排和创作上有突破性的创意,达到最好的效果。

舞蹈编导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创作思维是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对原有形式不断的进行升华,突破和创新。所以在平时的创作思维培养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自如。并且,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提升应用技能,否则就只是纸上谈兵,而不能有所成就。

二、提高音乐素养,达到融会贯通

舞蹈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能使二者相得益彰。音乐增强舞蹈的意境,使舞蹈的展示更吸引人,为舞蹈注入灵魂,使舞蹈的展示不仅仅是技术表现,而是可以传达出舞者的情感,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舞蹈和音乐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但是艺术是相通的,通过舞蹈的展示又可以更好的诠释出音乐内在的情感和意境[2]。音乐本就是一种情感的诉说,而舞蹈恰好是通过动作演绎了音乐情境。

一个舞蹈编导,他应该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舞蹈,更要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可以为自己的舞蹈创作配上最和谐的音乐。音乐是能够直击人类灵魂的声音,通过提高舞蹈编导的音乐素养,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要培养音乐素养,就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多接触音乐,更多更广泛的了解音乐。不能只是听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也有它特别之处。在音乐中感悟情感,由情感引发舞蹈创作,这样的创作更走心,融入心意和情感的作品都是优秀的,而且能打动人的。

三、提升文化底蕴,注重内在发展

舞蹈是经过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形成的产物[3]。在我国舞蹈的发展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以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蹈文化,很多民族都有提现自己民族的特色的舞蹈,这些舞蹈经过历史的演变,已经拥有了其特有的内涵,成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特色民族舞蹈,提现着其特有文化。例如,孔雀舞、篝火舞等优美的舞蹈。

作为舞蹈编导,要更多的了解不同形式的舞蹈。不同形式的舞蹈可以给人不同的启发,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创作思维。要了解不同形式的舞蹈,就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不但了解舞蹈的外在表现,更要深入了解舞蹈的内涵。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舞蹈编导应该更多的接触,学习中国文化,通过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可以在舞蹈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使所创作的舞蹈更有灵气。作为舞蹈编导,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拥有更脱俗的创作思维,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舞蹈。

四、注意观察生活,增加实践机会

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要经过长期的努力,通过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创作水平,使自己拥有一个优秀舞蹈编导必须具备的能力。一个舞蹈编导,要想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首先他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通过不断的观察生活,培养自己的创作思维。生活是舞蹈创作的基础,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应该多去了解生活,感知生活,使自己的创作不仅充满了艺术水平,更能够触碰到人类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才是高質量的作品。

对于培养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作品的好坏,要通过实践才能够甄别。在实践中可以发现不足,可以不断纠正提升。而且只有将创作思维应用到实践当中,才能够避免纸上谈兵。通过在实践中舞蹈动作的展示,舞蹈与音乐的结合,以及与舞台灯光等的和谐程度,不仅可以检验作品的完整性,从中也会对创作思维有所启发。

舞蹈的创作是一项非常有难度的工作,要想创作出经典的作品,就必须拥有相应的创作思维。所以,对于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培养创作思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分别举例,说明了强化理论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自己培养音乐素养等方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创作思维。并且,在平时要更多的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感知艺术。要想使创作的舞蹈,形式更加多样化,了解不同形式的舞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作为一个舞蹈编导要提升创作思维,也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创作思维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高志毅,毛洪庆.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J].艺术教育.2012年09期

[2]张守和.当代中国舞蹈编导学科发展历程与前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编导分析 篇12

记者和编导在电视新闻报导的第一线,他们要采访、编辑和播报。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其中之一就是不要说外行话。

譬如,有的报纸说,乾隆东巡吉林的主要目的是封拜龙潭神树,实际上乾隆东巡主要是为祭祖、巡查边疆防务等。还有的报导满族风情及冬天捕鱼中谈,网从冰眼中下去,一直向前,其实冬捕时,网的前端从第一个冰眼中送下去,在湖上兜一个大圈,还要从第一个冰眼中出,这样才能使网成为一个网兜,而把鱼捕上来。类似的外行采访举不胜举,尤其是现场采访时,稍一不慎,就会说出外行话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客观上说,我们的国家太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各行各业都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再加上各民族,各阶层的民风民俗,其知识博大而精深,不是每个记者和编导都能全面掌握的,尤其不是做专业采访而做综合采访的,接触面更大,遇到自己不知的问题更多。

对于有些专业性的问题,记者的知识、经验、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在报道中阐述的被访者对事件的描述,难免会有偏颇,甚至失真。

第二,我们的年轻记者和编导,大多是从“三门”过来的,即家门、学校门、单位门,他们在家中受的是宠爱,在学校学到的都是单一和死记硬背的一些知识,到单位则忙于紧张而繁重的公务,尤其是任务急的时候,匆匆披挂上阵,只是在路上有点时间,将所采访的内容捋顺一下,准备的非常不充分。

第三,我们一些记者和编导,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不是认真地和原采访对象沟通,不去问内行的人,而是去网上搜索,网上是可以查到很多的东西,也许你采访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在网上查到一大堆,非常便捷,抄过来就可以用,但是网上知识从哪里来的,绝大部分是抄来抄去的,抄者又大多是一些年青人在操作,他们为了完成网络给予的任务,也就是凑条数和字数,将一些书中类似的条目凑在一起,胡编乱造者有之,伪知识者有之,记者分辨能力又低,因此无法不说外行的话。当前社会的一些学者浮躁得很,为了出名为了钱,什么都敢说,比如说有一个文物民俗专家,2012年在北京电视台一个讲座上曾大讲中国的节日,说上元节是正月十五,中元节是七月十五,下元节是八月十五,因为八月十五离七月十五较近,所以人们就记不住八月十五这下元节了,其实,翻一下《辞源》,就可以查出下元节是阴历十月十五,根本不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这些自命为学者的人,将一些错误的知识,以讹传讹,记者们不说外行话才怪呢。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在做节目时说外行话呢?

首先,要把好采访这一关,如果时间允许,事先知道采访的对象和内容,要在采访前备好课,就如老师备课一样,先解决自身对这方面知识不足的部分,一一解决,看书尤其是资料性的书、权威作者的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平时要养成看书的习惯。我们不是研究者,但要知道各行业、各领域里的大概知识,要知道哪些问题到哪些书中可以查到。

充足的案头准备是采访成功的基础。而无论记者的社会阅历、采访经验、知识储备多么深厚,也不可能对所采访的行业、对象有全面的了解。所以,采访前的案头准备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新闻稿件能否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在采访前应了解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信息,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记者不一定非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但是要掌握基本知识点,以便在采访时占据主动,也可以使采访更加深入。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来设计提问方案和制订采访提纲,对采访方法、采访过程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阻力或问题等做好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采访的时候有两条禁忌,一个是记者不能先入为主,先入为主容易睁着眼睛说瞎话,采访内容容易太主观,对采访对象的谈话断章取义。例如见到市民说家里暖气不暖和,记者就直接判断供热企业偷工减料,殊不知新老管网在换压环节也可能存在问题;再一个是记者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容易导致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最后造成事倍功半。

其次,采访过程中要虚心,我们不懂的行业很多,要向被采访者虚心学习,不要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人物,采访他是给予他的恩惠,其实很多被采访者,他们本身所具备的知识还是我们所需要的。俗话说:“隔行隔山”,每一行有每一行的专业术语,每一行有每一行的特殊知识,譬如说近日某权威电视台现场报道一个水库的冰层厚度时,说了一句:“不厚也不薄”,先不说不用术语的表述是否合适,还有表述不准确、概念不清的问题,再譬如说采访一个桥梁坍塌事故,木桥、铁桥、石桥、混凝土桥各有特点,桥的主要关键的部位数十处,各部位名称百处以上,发生事故的部位就可能涉及多少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备课,现场人员有懂的,我们就需要虚心地请教,只要不是现场直播采访,我们应多问一些问题,采访结束后,尽量把认为是说了外行话的语句再核对一遍,实在一时弄不懂的地方,宁可删掉也不要播出。

最后,要层层把关。记者采访回来后,责编要层层把关,做到万无一失,因为说了外行话,出了笑话,不只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也是对电视台的不负责任,要时时刻刻地真正地体现出敬业的精神来。只有敬业,我们才能进步,为应付而工作的人永远做不出大文章来。

记者不仅要有过硬的写作功底和表达能力,而且还要在采访或报道的过程中注意表达的平民化、口语化。面对广大老百姓,其受众群体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男女老少都囊括在内,这就要求记者不能将语言表达得晦涩难懂,而是要简单易懂、生动有趣,让观众快速弄清事实,这样才不会出现观众不知所云的现象,要迅速加快观众的理解和记忆。

记者既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又要有真挚的百姓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让节目贴近观众,走进生活,向观众之所想,急观众之所急,解观众之所需。只有做到热爱生活,积累生活,同时又提炼生活,不断学习,才能培养记者的专业素质,这样采访时才能更有贴近感、真实感和生活感。

记者只有具备较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才能快速地使被采访对象心情放松进而敞开心扉。记者应当钻研提问的艺术,使采访对象与记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从而使采访过程得以顺利开展。应当合理地提问。在采访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为了弄清一个真相而引发很多问题的情况,这时要注意所提的问题应当简明扼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应当注意提问的方式。采访中的提问可以分为引导性提问、正面提问、假设性提问、激将式提问和追问等。语言技巧是保障采访顺利进行的关键。对不同的人要注意不同的说话方式,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变通。例如采访农民,说话就得通俗易懂,最好从生活状况、种的庄稼、家庭情况等家常事入手来了解农民,并慢慢引导,使采访顺利进行;采访工人、教师或者公务员等,就要先了解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以便使交流顺利。记者应当对之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设计出能够打动人心和触动采访对象兴奋点的问题,使采访过程按预想的思路进行。

另外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是很有必要的,记者在报道后也要与新闻涉及的各方交流意见,对报道失误的地方取得相关部门谅解,并予以及时纠正。对于报道真实的问题,记者也要与相关部门沟通,采访相关部门对此事件的看法和处理态度,并对该事件的处理方案及解决进度进行追踪报道。不说外行话,准确地叙述采访的对象和内容,是我们行业的基本准则。

摘要:记者和编导在电视新闻报导的第一线,他们要采访、编辑和播报。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其中之一就是不要说外行话。

关键词:外行话,采访,把关

参考文献

上一篇:航空碳排放税下一篇: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