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精选12篇)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1
一、高中生过敏倾向现状
近年来,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尤其在高中阶段, 学生处于青春期, 其情绪情感体验丰富而不稳定。情绪存在着两极性和矛盾性, 常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情感中。因此, 平时我们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困惑关注得比较多, 并且重视影响学生情绪情感的原因和事件等。通过《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高一学年学生进行施测, 学生在过敏倾向项目上表现出一定问题, 通过进一步调查了解, 我想弄清其是否是影响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原因之一。
所谓过敏倾向, 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有点神经质”, 即某些人感受性太强, 就连日常中的小事都放心不下, 行动受到严重损害的倾向。过敏倾向较强的人会表现出对周围的噪声特别敏感, 担心亲人中有人会受伤、生病或死亡, 对于事情的决定不果断, 即使做了好事也感到烦恼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中过敏倾向内容量表就是用来诊断这种倾向强弱的。
607名调查对象中, 学生在过敏倾向项目上的总体均分超出其项目均分;过敏倾向高分的学生有219人, 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36.1%。从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出, 高中生过敏倾向水平整体较高, 这种高水平的过敏倾向最典型的心理就是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评价, 无自我定位, 甚至是易迷失自我, 深层次上也揭示学生在重压下明显信心不足, 患得患失。对过敏倾向在性别和不同批次的差异性检验中发现, 男女生之间、一批次学生和三批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
二、过敏倾向形成原因
研究者在对过敏倾向形成原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 过敏倾向的形成主要来自三个因素:
(一) 生理遗传因素。
过敏倾向较为严重的人, 一般都有所谓的“神经质”体质, 它常是具有先天遗传性的特征。即如果父母是神经质, 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也具有这样的特点。通常在幼儿期学生就会表现出体质上的特点。比如, 消化系统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容易发生紊乱, 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身体不适的症状, 这种孩子在小的时候多数被看作是虚弱儿。
(二)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在学生过敏倾向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亲子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以及家长对孩子过分地溺爱等都会容易使孩子形成过敏倾向。
亲子关系紧张使得学生缺乏和家长的沟通, 消极情绪和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和正确的疏导。此外, 家长对其的批评和惩罚也将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影响, 内心就会因为怕受到家长批评感到焦虑和不安。与此相反, 有许多过敏倾向的学生, 他们的父母也常有过敏倾向, 所以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 对于学生过分地关注和溺爱, 谨小慎微, 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小事情也会引起他们紧张担忧。学生在这样过于保护和溺爱的家庭教育中, 会渐渐强化过敏倾向。
(三) 成长中的创伤事件。
有的学生在其生活经历中, 曾经因为某些事情受到严厉或粗暴的惩罚, 而自己并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什么地方, 家长或者老师也没有明确指出学生错误在哪里, 学生又没有主动地进行沟通了解, 因而部分学生为了避免受到批评和惩罚, 就会在日常行为中处处小心谨慎, 怕自己出现错误, 思想上高度警戒, 较多地关注别人的言行, 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谨防他人的言行是针对于自己。
三、过敏倾向案例
小雨, 女, 15岁, 某重点中学高一学年学生。小雨性格内向, 平时不愿意表达自己;新入学初始, 与同学交往较为被动。小雨有绘画专长, 班主任让她每天在班级的板报处画一些图案, 丰富班级展示内容。起初, 小雨画得非常认真, 但一段时间后, 班主任工作较忙, 就渐渐忽视关注她的画画, 班级同学也没有对她的画有什么反馈;一段时间后, 她就不再画了。此外, 她对于班级的各项活动参与度不高。小雨平时学习刻苦, 但成绩不理想。她的妈妈非常关注她的成绩, 如果她的考试成绩不理想, 就会以打骂的方式进行处罚, 家庭教育方式较粗暴, 但她与父亲的关系较好。在对小雨的树木投射测验中反映出她不愿表露自己, 具有较强的防御性, 主观上多隐藏自己的想法。《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测验中过敏倾向得分为9分。
四、案例分析及心理辅导策略
小雨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中过敏倾向项目得分高于8分, 结合其投射测验和他人评价, 我们判断小雨属于过敏倾向高分者, 需要针对她的心理困惑, 有计划地进行心理辅导。
在心理辅导中以小雨放弃为班级画画这件事为切入点, 我们发现她的上述表现多是由于自身不合理认知所引起的, 因此在对她的心理辅导中, 首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引导小雨改变自己对事情的消极想法, 比如针对她的画“被忽视”的事情, 让她先说出自己对于这件事的真实想法, 还有她这样的想法所产生的情绪是什么样的。然后, 让小雨学会换一种积极的想法去看待这件事情, 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引导小雨进行, 比如老师没有过问她的画是因为那个时期老师的工作比较繁忙, 以此来替代她原有的想法, 并且注意让小雨感受想法改变后自己的情绪。
小雨主观学习十分刻苦努力, 但是成绩没有显著提高, 她对于考试、测验等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因而, 对于小雨的考试焦虑问题, 除了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指导其改变自己不合理的想法, 指导她通过放松训练来调整自己的紧张焦虑。
此外我们不难发现, 家庭环境因素是其过敏倾向形成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妈妈的高要求和严格管教, 使得她和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紧张, 为了避免妈妈的批评和惩罚, 她就会时刻关注妈妈对自己的评价看法, 害怕自己犯错和表现不好。我们可以通过和小雨的妈妈进行沟通, 使她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出现的问题, 并注意在对小雨的教育中不应过于严厉和苛责。
在对过敏倾向强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对于有过敏倾向的学生, 他们的心理是隐蔽的、不易走进的, 他们的外在行为不张扬, 不易察觉他们的感受,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疏导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除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和日常观察, 必须重视和发挥个体心理辅导的积极作用。对于过敏倾向严重的学生, 必须由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师进行综合指导。如果只关注改善学生的症状,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反而会恶化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因此, 对于个别心理过敏倾向严重的学生, 应当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指导, 可以考虑使用诸如“森田疗法”等专业心理治疗方法。
五、教育对策
过敏倾向强的学生经常不易引起教师的关注, 在班级中他们常被视为是“乖学生”, 被认为是不需要管理的学生, 因而他们常常会使其他人忘记他们的存在。但是如果过敏倾向严重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相应的心理指导, 他们容易演化成为在各种场合中都容易感到紧张不安, 形成癔症、狂想症等严重的精神类疾病, 从而也将诱发自伤、自残等恶性事件。
判断过敏倾向强的学生其形成原因, 再根据过敏倾向学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采取相应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措施。针对过敏倾向,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教育对策:
(一) 对有过敏倾向的学生评价和鼓励一定要适度和自然。
过敏倾向的学生往往最需要的是家长、老师的认可, 因而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 家长和老师应当根据具体、恰当的事件, 及时并适度地进行表扬与鼓励。比如某次考试的成绩比较突出或者进步非常大, 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或课上抓住、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其进行肯定和表扬。由于这类学生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家长和老师都应积极地注意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还要帮助孩子挖掘自己的“闪光点”。这里不仅是学习中的“闪光点”, 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进步。让他们能够恢复自信心和自我认可度。这里, 家长和老师切不可夸张或过多地对学生进行表扬, 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恢复自信的作用, 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和排斥。
(二)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改善过敏倾向学生的基础和保障。
敏感的学生有可能是因为家庭的过分溺爱或过分严厉而形成。要想从根本上帮助过敏倾向的学生, 那么就必须从调整其家庭环境开始。因而, 家长应当检查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如何, 是不是对孩子过于溺爱———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百依百顺, 孩子也渐渐以自我为中心, 溺爱的父母对孩子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这样的教育方式逐渐使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 形成过于敏感的性格。与此相对, 有的家长对于孩子过于严苛———孩子犯错时多采取责罚的教育方式, 使得亲子关系常比较紧张, 孩子因为害怕被责罚而谨小慎微。
因而, 家长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 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亲力亲为, 要让孩子自主地去处理一些事情。例如, 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鼓励孩子独立去处理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小事情, 如果孩子寻求帮助, 家长主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仍鼓励孩子独立去完成;家长的家庭教育又不过于严厉苛刻, 对孩子的惩罚不能无理由或无原因泛泛而谈, 孩子犯错时, 家长应当明确地告诉孩子受到责罚的原因, 告诉孩子出现问题的地方在哪里、因为什么样的事情, 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此外, 心理辅导教师或者班主任老师可以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指导家长如何改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于本身可能是过敏倾向的家长, 我们应当首先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三)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肯定与接纳自我。
鼓励学生参与班级轻松愉快的团体活动, 教师应充分利用一些主题班团会, 比如可以以“架起心与心的桥”“我的优点你来说”为主题, 在方式上采用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辩论的方式, 以自然的方式上学生参与到其中;当学生开始主动参与到班团会中时, 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关注, 鼓励或安排周围一些同学对他的表现进行肯定, 并最终使其对自身肯定。除此之外, 学校的运动会和校园艺术节等大型活动, 也是为学生创造了自我突破的机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集体项目, 比如运动会中的拔河比赛、校园艺术节上的集体舞表演, 等等, 在团队合作中获得自我认可, 发现自己的优势, 让其充分体会老师和同学的接纳和认可, 从而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来自同学乐于与其进行交流和交往的美妙感觉。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 学生能够开始积极、自主地融入学校环境, 主动和同学交往, 在和他人的交往交流中, 学会避免过于主观的消极自我评价, 及时获得对自己全面、客观的评价与看法, 消除错误认知。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2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吴俊红
(浙江省淳安第二中学311700)
[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校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并作统计分析,希望能给教育教学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年龄特征
一、研究目的有位学者曾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确如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势在必行的。近年来,研究者们采用各种有关量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或某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有10%至30%的青少年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和敌对等症状。同样,心理学家张守臣曾经在黑龙江省对近300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结果显示:25% 的学生在某方面或多方面存在个性发展问题,28.1% 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人格塑造最后一个比较理想的时期,也是心理问题的易发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生理发育过程中伴随着一场“心理革命”,生理发育逐步成熟,心理上正处于“断乳期”,他们除了应付紧张的学习压力之外,还不可避免地遭遇着各种应激源的刺激,如同学关系紧张,严重的升学压力等影响,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可能会导致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笔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本校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并作初步统计分析,以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者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整群分层随机抽取浙江省淳安第二中学高中学生400人,其中男生178人,女生222人,平均年龄17.8岁。测试前未发现经医院诊断的任何心理疾病,测试工作于2004年12月份进行。
(二)材料
测试采用由上海铁路医学院吴文源引进并修订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symptom cheek list,90, 简称scl-90)。该量表含90个项目,为5级计分,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包括10个因子:躯体化(b1)、强迫症状(b2)、人际关系敏感(b3)、忧郁(b4)、焦虑(b5)、敌对(b6)、恐怖(b7)、偏执(b8)、精神病性(b9)、其他(b10)等,被公认为具有覆盖面大,反映症状丰富,能较准确地刻划出受检者的自觉症状及程度变化等优点。该量表的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
(三)方法
心理健康老师按照正常授课时间对本校高中生进行scl-90量表测试,学生按照症状自评量表指导语独立思考填写,教师不做解释或提示,按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量表的填写,学生完成量表的填写后,心理健康老师收回此量表后进行统一评分,数据的统计按5级评分制完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主要是计算每个学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平均分,用平均分表示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如果某学生在一个因子的平均分即: ≥ 1 且 < 2,则表示没有心理问题;≥ 2且 < 3则表示有轻度心理问题;≥ 3 且 < 4表示中度;≥ 4且 < 5表示其心理问题偏重或严重。
1.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表1.400名高中生scl—90量表因子分 ≥2,≥ 3 的人数
因子分 ≥2 ≥3
性 别 男 女 计 男 女 计 合 计
b1 7 4 11 1 2 3 14
b2 17 18 35 5 9 14 49
b3 12 15 27 4 7 11 38
b4 9 11 20 2 6 8 28
b5 6 9 15 2 1 3 18
b6 15 8 23 4 3 7 30
b7 2 7 9 1 2 3 12
b8 8 11 20 6 3 9 29
b9 6 6 12 2 2 4 16
b10 5 7 12 2 4 6 18
合 计 187 96 183 24 39 63 246
★ 一个被试可能同时有一个以上因子≥2,≥3 分。
根据表1数据统计显示:400名高中生中,有183人因子分 ≥ 2分,其中男生87人,女生96人;有63人因子分 ≥ 3分,其中男生24人,女生39人,经φ检验,男女学生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提示有45.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5.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低于国内外有关中学生的研究结果。
2.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表2.400名高中生scl-90量表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表
组 别 本研究被试 国内青年组常模 z
统计量 m sd m sd
b1 1.32 0.39 1.34 0.45 0.672
b2 1.79 0.58 1.69 0.612.376 *
b3 1.86 0.56 1.76 0.672.274 *
b4 1.66 0.49 1.57 0.612.301 *
b5 1.45 0.43 1.42 0.43 0.987
b6 1.64 0.61 1.50 0.573.354 **
b7 1.32 0.37 1.33 0.47 0.334
b8 1.64 0.64 1.52 0.602.736 *
b9 1.42 0.44 1.36 0.47 1.864
* p < 0.05;** p < 0.01
从表2可见,从整体上看,400名高中生在强迫、忧郁、敌对、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等5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提示这5个方面反映了高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这一结果与国内有关高中生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
3.高中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
表3.男、女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表
性 别 男(n=178)女(n=222)z
统 计 量 m sd m sd
强迫 1.82 0.65 1.71 0.42 2.265 *
忧郁 1.60 0.51 1.69 0.43 1.879
敌对 1.75 0.70 1.48 0.38 4.628 ***
偏执 1.72 0.72 1.50 0.45 3.558 **
人际关系敏感 1.80 0.62 1.86 0.43 1.097
* p < 0.05;** p < 0.01;*** p < 0.001
从表3可见,在高中生5个主要心理健康问题上,男生的敌对、偏执、强迫等3个因子的均分显著高于女
生的因子均分,女生的忧郁因子均分显著高于男生,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则无显著差异,提示高中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强的敌对、强迫和偏执等心理反应,而女生比男生则出现更强的忧郁反应。
4.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差异
表4.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及百分比比较表
项目
等级 普 通 班(n=300)重 点 班(n=100)
男 生(n=126)女 生(n=174)男 生(n=52)女 生(n=48)
人 数 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 人 数 百分比≤t < 2 102 81% 136 78.1% 38 73.1% 34 70.8%
2≤t<3 24 19% 36 20.7% 12 23% 12 25%
t ≥3 0 0 2 1.2% 2 3.9% 2 4.2%
(t :表示为scl—90量表的阳性症状均分)
从表4可见,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男生人数所占百分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班学生人数所占百分比高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通班学生人数所占百分比。
四、讨论
1.本调查群体scl-90的症状均分普遍高于国内青年组常模,且差异显著,表明我校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这与国内的有关研究报道是基本一致的。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比小学生、初中生等低年级学生多,可能与他们所处的年龄特征及特定的接触环境背景及社会背景有关。
2.男女学生在scl-90量表的一些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的研究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男女学生在scl-90量表中阳性症状均分是不同的,而且女生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要明显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其不同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等发展及其个性差异有关。
3.不同群体间(普通班与重点班)的比较,重点班学生在总分、总均分以及焦虑、忧郁、强迫等因子分要高于普通班学生,这可能是重点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承受更大的压力,而普通班的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等多种原因对学习失去学习兴趣或学习动机而承受压力相对减轻。
五、建议: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宣传,构造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使转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由陌生到熟悉,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由“怕”走进心理辅导室到“乐”走进心理辅导室等变化。
2、重视对学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女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较快,往往超过男生,而且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更为明显,再加上来自各个层面的影响,常常使他们比男生更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扰或困惑,结合笔者在去年半年的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中女生人数占67%,这要求我们的学校要重视对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3
一、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情况
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法,对1500名农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如下:有63.4%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对高中生存在的集中心理现象进行集中调节和指导。其中学习压力大和学习兴趣不高是最为普遍的心理问题。而另外46.8%的学生认为虽然对于升学有压力但是仍可以接受。最终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农村高中生认为学校应该适时开设心理辅导课,或是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及时解决高中生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村高中生心理成因分析
就实际状况来讲,高中生处于生理过渡期,但是心理发展却明显落后于生理,造成了高中生“表里不一”的不平衡问题。再加上高中生心理发展非常不稳定,自我认识不深,自我定位不准,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控能力不强,因而非常容易走向极端,进而形成叛逆行为和逆反心理。就家庭方面来讲,家长的教育态度和行为举止都会对高中生心理产生直接影响。就学校方面来讲,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巨大影响,升学压力大、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等,这些事情都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形成不健康的心理。而就社会方面来讲,各种非主流思潮不断冲击学生心灵,尤其是农村高中生的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判断能力也不强,因而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影响。
三、加强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加强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对于农村高中生而言,及时的心理教育必不可少,就此笔者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教学措施。
1.适时开设心理辅导课,定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内心世界,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有助于提高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实际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教学形式,积极开展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让学生充分融入活动中去,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向上的心理发展道路。
2.加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及时采取个别心理辅导
对农村高中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具有非常好的实践效果。部分学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专门就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心理辅导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促进互动型师生关系的顺利构建,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经调查显示,对于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这一举措,学生基本持赞同的态度。同时他们认为还可以适时举办心理讲座,加强对具有问题行为和问题心理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
3.加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习是高中生最核心的活动,而许多心理问题也都是因学习而起的,因而在高中时期的各学科中实现心理教育的渗透,加强各学科与心理教育的渗透和融合,能提高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德育和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对学生心理起到有效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拓展心理教育的空间,还可以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水平。
4.及时收集心理材料,构建完善心理档案机制
收集学生的心理材料具有重要价值,因而要构建完善的心理档案机制,对于农村高中生的心理调查、咨询和分析等资料要进行严格的专人保管。这样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高中生的整体心理状况,把握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还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认识,为有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加深高中生心理研究提供经验。及时收集农村高中生的心理档案,构建完善的心理档案保存管理机制,对所有相关心理咨询资料加以收集和保存,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存档而刻意保存,更是为了给高中生心理辅导工作和心理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借鉴。
总而言之,农村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推动高中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高中生的自我完善,为高中生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平衡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学校一定要重视高中生的心理教育,因为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4
一、高中生心理问题导致身体症状的调查
为了更好了解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对某重点高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采用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在调查的8个维度中就包括了“身体症状”的测量, 具体数据如下: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选取的有效数据中, 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的学生有7人, 这些学生我们认为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 重点高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是1.2%, 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适应行为, 有的可能表现为攻击和暴力行为等, 因而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
从表3中可以看出, 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有71人, 男生43.7%, 女生56.3%, 有身体症状问题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11.7%, 男生身体症状的问题检出率占样本总数的5.1%, 女生身体症状的问题检出率占样本总数的6.6%, 即自身焦虑水平较高时, 学生会出现一些如失眠、呕吐、发汗等生理现象。
注:*p<0.05, **p<0.01, ***p<0.001
从表4中可以看出, 高中男女生在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相对于男生在上述心理健康因素中反映出更多的问题和困惑。
二、讨论分析
我们发现目前高中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总体的1.2%, 而由于心理问题导致身体症状的学生却占总体的11.7%, 这两个数据的比较还是有非常显著差异的, 这说明身体症状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加强身体症状的心理调节也会降低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首先, 我们要知道心理问题导致身体症状的出现是个体高焦虑的表现。
生理症状的出现是心理对某一问题或应激事件的回避反应。比如:每次考前的发烧、闹肚子、去厕所的频率增加;考中的发抖、出汗;考后的失眠等现象, 如果每次都规律地出现如上现象, 那么在考生的潜意识里面, 他们是想通过以上的现象回避这次考试和结果。身体症状越强烈, 说明心理焦虑水平越高, 甚至不能正常进行某项活动, 这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
其次, 我们要对身体症状的出现有正确的认识。
人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 心理问题会伴随着某些生理反应, 相反也是如此。因此, 每个人在焦虑的时候都会出现身体症状, 只不过每个人的受影响程度不用而已, 有人感觉不到身体症状的出现, 有人却表现得非常强烈。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伴随着适当的焦虑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 当然焦虑太高或者太低都不是最佳的水平, 这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为此, 我认为有适当的焦虑感觉并不一定是坏事, 关键是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焦虑调节方法。
第三, 心理问题导致身体症状是可以疏导和治疗的。
由于心理健康状况导致个体身体症状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心理问题, 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身体症状是可以缓解和消失的。比如, 辅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指导学生进行放松训练, 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等等。
三、现实案例
例1:小A是一名优秀的高三学生, 学习成绩位于班级前列, 平时表现并无异常, 可是连续两次参加高考都中途退场, 原因是在高考考试过程中会突然出现右手不能写字的状态。
分析:小A没有采取任何办法, 而是第二年继续参加高考, 然后重复相同的景象, 高考已经成为小A心中难以跨越的障碍。其实, 这个问题很简单, 只要他接受一段时间正规的心理治疗, 并在高考前经过心理专家的指导, 小A一定会考取理想的大学。
例2:小B学生成绩一般, 平时比较厌倦学习, 更惧怕考试, 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前一天都会出现发烧的情况, 为此也错过了一些考试。
分析:这是典型的考试焦虑症, 高焦虑导致身体症状的出现, 这是对考试的心理回避, 不参加考试是“发烧”的最终目的。其实, 小B可能确实发烧了, 但发烧的原因并不一定是体内有病毒造成的, 而是心理因素导致的结果。家长和老师一定劝导小B能主动接受心理辅导,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
例3:小C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 确有生理感觉, 担心自己得了什么重病, 走了很多家大医院, 也做了全面检查, 都没有器质性的病变, 但是他还是忧心忡忡, 心神不定。
分析:这是健康忧郁症, 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身体症状。建议小C多出去散散心, 多跟朋友交往, 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分散注意力, 保证休息。
四、教育建议
1.积极的心理暗示, 用积极情绪替换消极情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能激励自己, 使自己能心情平静和增强信心的话, 在心中默念3至5遍。要求语言简短、具体、直接、肯定。比如:“我已平静下来, 我能够考好”“我现在的情绪很好, 今天我学了很多东西, 真令人高兴”, 等等。或者, 通过积极的自我想象, 体验过去的成功经验, 以唤起自己的良好情绪, 同时要学会放松, 在出现紧张情绪时, 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呼气、吸气, 同时放松全身肌肉, 持续做3~5分钟的练习, 也能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自信。
2.掌握瞬间放松的要领。具体做法是:仔细体验心理焦虑时身体哪些部位的肌肉变得紧张。再把紧张的肌肉逐渐绷紧, 坚持数秒后自动放松。然后双目微闭, 缓慢进行深呼吸, 重复几次, 使心情平静下来。如果平时经常练, 那么在考场上只要几个简易的动作就可以使你过度的紧张缓缓释放。
注意:做深呼吸的要领, 吸气的时候要“深”、要“满”, 吐气的时候要“慢”、要“匀”。
3.家长及教师给予高中生的关注度要适中, 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在前面我们说过, 某些身体症状的出现是对某一压力源的心理回避。因此, 为了减少给孩子压力, 家长及教师给予孩子的关注度要适中, 不能过大, 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这个空间会成为他们减压和自我疏导的重要领域。
4.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 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体现。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因此家庭中的父母一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学校也应该积极与家长保持沟通, 从学校制度、人文环境、教育教学等方面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篇5
高中教师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作者:张乃宝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10期
摘要: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必要前提。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必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了解;调查;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41-01
一、调查目的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内容又包括了育德、育心。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日渐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必要前提。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必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次调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高中教师104名,参加统计的问卷为104份。
2、调查工具:《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量表》。量表由80项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组成,80项问题分为10大类:(1)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2)心理承受力差;(3)适应差;(4)心理不平衡;(5)情绪失调;(6)焦虑;(7)抑郁;(8)敌对;(9)偏执;(10)躯体化。每类包含8个题目,每题分值为0.1—0.5分,总计4分。每类分为四个等级:A:低于0.99分,为正常;B:1-1.99分,为轻度心理问题;C:2-2.99分,为中度心理问题;D:3-4分,为严重心理问题。
三、调查结果
结果显示,在调查的高中教师中,除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一类有50%心理正常,其余各类均有80%—9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附统计表)
第一类: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C:14人 13.5% D:16人15.4%
第二类:心理承受能力差:
A:52人 50% B:2人1.99%
C:30人 28.5% D:20人 19.2%
第三类:适应差:
A:8人 7.7% B:60人57.7%
C:18人17.3% D:18人17.3%
第四类:心理不平衡:
A:14人 13.5% B:52人 50%
C:18人 17.3% D:20人 19.2%
第五类:情绪失调:
A:2人 1.9% B:58人 55.8%
C:20人 19.2% D:24人 23.1%
第六类:焦虑:
A:6人 5.8% B:64人 61.5%
C:12人 11.5% D:22人 21.2%
第七类:抑郁:
A:4人 3.8% B:46人 44.2%
C:30人 28.8% D:24人 23.2%
第八类:敌对:
C:4人 3.8% D:20人 19.2%
第九类:偏执:
A:14人 13.5% B:64人 61.5%
C:8人 7.7% D:18人 17.3%
第十类:躯体化:
A:8人 7.7% B:66人 63.5%
C:8人 7.7% D:22人 21.2%
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遇到困难、挫折灰心,心理压力大;心理不平衡;适应性差——对环境及人际关系不适应;情绪失调——心情不愉快,情绪不稳定,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焦虑——心理烦躁,对许多事情感到心烦,无缘无故紧张;抑郁——情绪低落,感觉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感到忧虑等;偏执——对人不信任,固执已见,总认为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和自己作对,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等;敌对——喜欢与人争论,不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爱挑毛病,爱刺激或激怒别人;躯体化——情绪紧张产生的躯体不适症状,如头痛、睡不好觉、胃不舒服、心跳加快等。
四、影响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的成因
1.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教师的工作量除正常的教学工作如备课、上课、批改大量的作业和试卷外,还承担了许多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上操等等。高中教师更是还有周一至周五的早晨、中午、晚上和周六、日全天的值班工作。此外,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教学方法如何更新才能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也是对教师业务能力更新的考验。工作上的压力、更多精力的投入,使得教师身心疲惫。
2.升学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调查发现,许多老师认为升学压力是教师的最大心病,学生考试学绩不理想是教师生活中的最大挫折。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也都以学生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家长把学生的未来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加大投入,给孩子开小灶,通过各种渠道加重教师负担。升学的压力不仅加剧了校与校之间的竞争,还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升学压力既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杀手,更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杀手。
五、改善高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全面提高高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社会宣传、增进理解。关心教师就是关心教育。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给予教师更多的尊重、关爱、理解、帮助和宽容,使各行各业和每个家庭都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正确面对工作、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压力和挫折,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满足的能力。教师在加强业务进修、科研创新和师德修养的同时,应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要不断增强职业的满足感、工作的乐趣感、心理的耐挫感和时代的责任感,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行为障碍 伊宁市
1.前言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来说,全球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中,文化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节奏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工作时,成年人都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随之也出现了众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正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高中学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他们的心理健康又将是怎样的状况呢?
2.研究实施过程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了伊宁市四所中学为调查学校,在这四所中学中分层随机抽取了171名高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此次研究在民族划分中将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归为少数民族类,年级的划分为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
2.2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的是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本表由8个量表组成,共80个项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它们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G、H表示。其含义是:A学习障碍,由1—10题组成,其中前6题主要反映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综合征的症状,后4题反映儿童厌学症的症状。B情绪障碍,由11—20题组成,其中11—14题反映高中学生的焦虑状态,15—17题反映高中学生的恐惧状态,18—20题反映高中学生的抑郁情绪。C性格缺陷,由21—30题组成,基本上涵盖了教育实践中常见的高中学生的性格缺陷或障碍。D社会适应障碍,由31—40题组成,其中31—37主要反映高中学生的人际适应障碍,38—40题涉及挫折、应激等内容。E品德缺陷,由41—50题组成,排序由轻之重,所选项目是教师或家长公认的品德缺陷或障碍。F不良习惯,由51—60题组成,其中51—57题反映高中学生的不良抽动习惯,58—60题反映学生的吮吸、嚼咬习惯。G行为障碍,由61—70题组成,其中61—64题反映高中学生的强迫行为,66—70题反映高中学生的多动行为。H特种障碍,由71—80题组成,其中第71题反映高中学生的排泄障碍,72、73题反映高中学生的言语障碍,74—78题反映高中学生的睡眠障碍,79、80题反映高中学生的进食障碍。它采用三级累加计分模式,即:选“没有”计0分,选“偶尔”计1分,选“经常”计2分。将各量表项目的分数分别累加,即可得到各量表的合计分数。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以上。一般可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2.3实施方法
调查进行的方式是给抽取为样本的学生发放问卷,学生带回由父亲或母亲填写。在发放问卷时向被调查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及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与注意事项,打消被试疑虑,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获得被调查者认真如实的填写,次日收回问卷。问卷收回后,及时复查,对不合格问卷予以剔除。数据录入完毕后,随机抽取20%进行数据复核,最终形成数据库。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1份,收回问卷162份,回收率为94.74%,有效问卷 158份,有效率为97.53%。统计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3.研究结果
此表表明:在此次研究158名学生中,只在特种障碍维度上不存在问题。其他七项维度都分别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在学习障碍维度上有6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3.8%;在情绪障碍维度上有3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1.9%;在性格缺陷维度上有14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8.9%;在社会适应障碍维度上有1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0.6%;在品德缺陷维度上有2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1.3%;在不良习惯维度上有1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0.6%;在行为障碍维度上有5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3.2%。
3.2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在高中阶段,男生与女生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八个方面都不存在差异(见表3-2)
3.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将调查所获数据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可知(见表3-3):总体上,伊宁市高中学生在品德缺陷、不良习惯上存在年级差异,其他各项均无年级差异。但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相比较在品德缺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习惯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二年级学生的在品德和不良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多于三年级学生。
3.4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民族差异
在高中时期,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行为障碍五个方面都不存在差异,但在学习障碍、不良习惯和特种障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学生在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特种障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少数民族学生严重(见表3-4)。
3.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差异
在高中时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六个方面都不存在差异,但在社会适应障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学习障碍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独生子女的学习障碍问题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行为障碍上要少于非独生子女(见表3-5)。
4.结论、讨论及对策分析
4.1结论、讨论
4.1.1从总体上说,伊宁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究其原因有:
① 当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人们的竞争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处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高中学生也深受影响。
② 各种现代传媒影响,众所周知这些现代传媒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出许多社会问题,而对于心理上还处于发展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适度对待和综合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还不够,因而在高中学生接受这些现代传媒时若未能及时的加以引导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将高于正面影响。
③ 家庭经济收入及家长对子女教育关注程度,在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家长都是为生活奔波的农民工或小商小贩,不可否认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经济投入、教育时间投入和学习环境的营造。当然我们也无法忽视另一个事实就是由于遗传、疾病等因素造成学生的个体差异。
4.1.2高中二年级学生在品德、不良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多于高中三年级学生。由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适应高中的生活,而到了高三,学生的目标明确,并且经过三年的教育,学生已经在品德和习惯培养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4.1.3汉族学生在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特种障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少于少数民族学生。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受语言的限制,文学出版刊物相对较少,使其与外界交流及沟通相对受阻。再则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少数民族家庭的子女相对的多于汉族家庭,而且在此次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里,多数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之上有哥哥或姐姐,更有甚者家中兄妹众多其上哥哥姐姐皆有且有些年龄较长于被试对象,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予了较多的照顾与迁就,这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依赖性。
4.1.4独生子女的学习障碍问题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行为障碍上要好于非独生子女。据相关调查在当下每个家庭对于学生的成绩期望值与关注度都很高,这种现象独生子女家庭更甚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殊不知不切实际的成绩期望会带给学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4.2对策分析
4.2.1正确及时的引导
高中时期是教育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各方面都在逐步形成阶段。尤其是在伊宁市这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因此要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批评了事,更不能讽刺挖苦。需要教师在点滴小事上关爱每一位学生、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对症下药,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心理问题对自身学习、生活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4.2.2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要求学校和家庭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把教育思想从单纯的关注学习成绩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教师和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有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多给学生时间,多给学生鼓励与尝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使他们拥有希望并相信有努力就会有成功。
4.2.3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和家长要能够认识到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与思维。要注意倾听学生说话。多给孩子说的机会,多与学生做思想上的交流,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学生,才能知道学生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理的学生。
4.2.4奖罚得当,宽容与约束并重
中国古话说,物极必反。同样,教育学生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与家长要把握好教育标准,要让学生明白是宽容而不是放纵,是约束而不是寡爱,使学生在宽容中成长,在约束中进步。还有就是教师和家长一定做到积极配合,标准一致,奖罚得当。
4.2.5合理对待学生的同辈交往
无论家长和教师是多么的体贴与善解人意,都无法替代学生同辈之间的交往。这种同辈间的相处是建立在一定的爱好与兴趣之上,合理的对待这种交往将能使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不同民族学生间的同辈交往,不但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而且有利于民族感情的增进。
5.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笔者在选取调查对象时选择了三所民汉合校和一所兵团高中,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调查范围还是相对较
小。除此外,本研究无法避免的不足:一是问卷是由学生带回家由学生家长填写的,虽然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已经向学生申明此次调查仅做研究用,但是仍不能排除部分家长善意的隐瞒孩子的部分真实情况。二是本研究采用的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同部分高中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开发出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虽然它对筛选、诊断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这是一份针对全国性的普遍问卷。伊宁市是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有一定的地区差异,这些地区差异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有些许的误差。
参 考 文 献
[1] 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
[2]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J].中高中心理教育,2009(9).
[3] 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 殷炳江.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5] 徐晓杰.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 .考试周刊,2008(31).
[6] 罗桃兰.深圳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5).
[7] 邓积珍.中高中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7).
[8] 王耘,叶忠根,林崇德.高中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9] 高平.影响中高中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2).
[10]卫萍,陈雪梅.影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11]张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2]王晓茜.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1999(5).
[13]艾德平,蔡诗凤,罗安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3.
[14]郭德俊.高中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12.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7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取得好成绩的必备条件, 笔者对两个年级的高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 竞争压力越大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明显, 宽松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方法
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采用量表为《心理健康测试》, 源于《高中生心理素质培养自测与训练》。接受测试的为2013 级全体新生和2014 级全体新生, 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状况从症状类型中标准分稍高和以上的总数0.45 可以看出, 高一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已经接近4 成, 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 以焦躁神经症为主, 其次是神经质比较突出, 再次是抑郁和躁郁。
三、结果分析
1.学生的心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13 年的学生班级分配方法是按照成绩从高到低排列, 分为实验A班和实验B班及普通班, 在实验A班的学生成绩是年段排名前60, 收回有效试卷46 份, 在实验B班, 学生成绩是年段60~120 名的学生, 收回有效试卷40 份, 普通班学生是120 名以后的所有学生的随机组合, 取任意两个班级的12份有效试卷, 结果显示在实验A班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的心理状况越差。而在实验B班里, 二者的相关程度也不明显, 但是方向性正好与实验A班相反, 学习成绩靠前的反而心理状况比较好。普通班里学习成绩与心理状况相关程度不高, 方向是正相关。
2.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 心理状况与个性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中独立意识增强, 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发生矛盾的时候, 内心的矛盾冲突会推动个体寻找显示自己力量的出口, 而进入青春期以来, 学生个性中的反抗性仍旧在发挥着作用, 以反抗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力量成了主要的个性成长方式, 当然, 这些都受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3.高度的竞争压力给学生带来了高焦虑
调查显示, 比例在18.55%的焦虑问题也正是学校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 在心理咨询的个案中, 实验A班的学生会出现强迫症和焦虑症的现象, 近些年来, 片面追求升学率, 频繁的考试, 会导致学生害怕考试, 而且高考一旦失败, 不仅会辜负父母的期望, 还会受到教师的歧视、同学的讥笑等, 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焦虑症和考试焦虑症的诱因。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 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高二、高三学生。
四、结果讨论与建议
1.教育公平的隐性丧失应引起重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健康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的职责是塑造人, 塑造健康的人, 有用的人, 但在现实中, 某些教育方式却严重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经常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关注, 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不断地遭到批评和否定, 而在学习成绩方面, 学校的标准是建立在成绩好的学生的标准之上, 然后以此标准来要求成绩差的学生, 这本身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 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不能得到肯定, 他们怎么可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而这不健康的心理状况的根源恰恰就是教育的不公平。
2.针对问题学生, 教育应该有所举措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8
一、学生状况
调查工具及对象: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在本次调查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从哈尔滨某重点中学选取高一学生620人, 收取有效问卷607份, 其中男生272人, 女生335人;一批次学生290人, 三批次学生317人。重点对该量表中学习焦虑一项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研究发现, 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占了总调查对象人数的42.7%, 即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有259人, 学生表现出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 无法安心学习, 非常关心考试分数, 继而影响正常学习。因心理焦虑水平过高而导致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则有71人, 即自身焦虑水平较高时, 学生会出现一些如失眠、呕吐等症状, 这说明高中生考试焦虑水平较高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普遍, 但并不代表正常, 说明目前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身体的煎熬付出, 而这一焦虑水平在男女生和不同批次方面差异表现并不显著, 也就是说性别和不同学习程度两因素不是影响焦虑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高中生学习焦虑水平较高, 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生自身因素。
调查对象为省重点高中高一的学生, 其对自身的期望值高, 加之个人目标没有及时得到调整与修正, 使得他们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较大。同时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其心理承受能力表现不如人意, 因而心理上容易失衡。此外, 处于“暴风骤雨”期的高中生, 总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为了拥有这种独立感和成人感, 他们会不惜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举措。这几点在学习焦虑水平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家长期望水平易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
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家长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孩子, 因此内心特别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各方面都优秀。然而孩子间是有差异的, 家长这种高期望很容易成为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巨大压力, 加之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或理念, 导致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压力释放的途径。学生在达不到家长的目标, 或是满足不了家长过高的期望时, 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焦虑、挫折感等不良的心理。
3. 学校与社会环境因素。
高考体制与导向使家长、社会仅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重点率, 学校则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以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和考试的成绩作为学校工作重点, 而老师则在学校的评价下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指标, 这一链接反应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态, 使羽翼还不丰满的孩子过多地承受与体验这种高压下的生活。同时重点中学对学生成绩的重视, 学生平时的课业量多, 定期频繁的考试和成绩排名等, 使得学生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竞争压力, 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产生焦虑, 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三、辅导案例
◆案例陈述
求助者是一位高一女生。她目前的成绩不理想, 进入高中后的所有考试, 每次成绩与其意愿相差甚远 (她认为自己应该是班级的前三名) , 特别是与初中相比, 成绩滑落的更是让她难以接受。数学原本是她的长项, 不过最近这次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到90分, 结果导致她不愿意上数学课, 现发展到不敢上数学课, 目前状态无论上哪科的课, 听不懂也坐不住。自习课上看到其他同学积极认真学习的样子, 对她来说是莫大的痛苦, 她害怕考试, 害怕上课, 最后, 她不想上学了。就这样, 一次期末考试, 让这位学生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案例分析
对于这个学生来说, 树立积极心态和信心是今后应解决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帮助她理顺事情的前因后果, 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才能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事件背后心理上的变化:一是一贯的“优生”心理, 导致心理承受力较差;二是进入高中后较大的心理落差, 不再是“优生”;三是以点带面的消极心态;四是来自家长的高期望、来自学校及老师的排名、来自自己的心理设障以及周围大环境等;五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强, 患得患失;六是完美心理, 自我要求过于苛刻, 希望自己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
四、具体措施
基于调查与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我认为要想实现我们理想中适度的焦虑水平, 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努力实践:
◆外因方面
1. 在学校与社会环境方面:
学校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发展阶段, 仅重视高考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需求, 因此学校发展应开拓视野, 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层面,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学生才能得到更优更好的发展。同时应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老师师资力量和硬件配套建设, 树立积极心理教育理念,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开展好团体与个别心理咨询, 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最好的帮助, 也应适当考虑个别学生需求, 给予其特殊政策, 可以根据主观意愿减少一些考试, 缓解学习压力。
2. 在家庭及家长方面, 建议学校开展家长心理讲堂。
普及心理知识, 使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 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做孩子合格的听众。从过来人、长者的角度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教授孩子必要的成长阶段知识, 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摆“家长”的谱, 高高在上, “一言堂”, 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 给予精神与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
◆内因方面
1.改变认知。
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对考试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是认为考试越重要, 焦虑水平会越高。心理学中提出了焦虑与成绩的关系是倒“U”型的, 也就是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个人的最佳状态得到调动, 只有适度才能最佳。因此适当调整考试期望水平, 方能正确对待考试和发挥正常水平。
2.具体行为。
“视练为考, 考似练”, 即把平时的练习当作考试, 那在真正大的考试面前时就能够像平时一样参加了。也就是说, 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说一说就能解决的, 而应是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实现的,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在平时的小考或练习中能够严阵以待,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在真正考试时其认真与紧张程度不过如此。
3. 给自己留有余地。
目标的制定应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也就是每个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应有一定的余地, 这样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不会出现“瓦伦达心态”, 即因压力过大关注结果而无法专心做当下应做之事, 从而适得其反。
4. 调整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大, 源于自身的一种主宰心理。何不把这次当成成长路上的磨炼, 因为这事发生在高一而不是高考中。要学会积极对待生活中的事, 换个角度看世界, 这样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收获与成长。
5. 懂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完美是人人追求的, 但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 能够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地扬长避短就是最棒的。人与人是有差距的, 而缩小差距的方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做到的, 所以还应客观地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正如前面所说, 关键不是别人对你说了什么, 而是你对自己说了什么!你觉得你行你就行, 你觉得你不行你就不行, 别人说你行你也不行。
6. 了解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侧面, 各有所长与所短, 正确对待自己的薄弱环节, 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7. 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建议对惧考、惧学进行自信训练和系统脱敏训练, 逐步树立信心并解除过敏症状, 慢慢恢复正常学生生活。
(1) 何为自信训练?
自信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 通过考试焦虑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 使得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 借以削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自信训练的设计直接针对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如“离考试时间越近, 我越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这次考试”;“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我强”等。研究表明, 当一位应试者出现充满担忧的情感时, 便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 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自信训练的两大步骤:
第一步学会察觉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如当得知即将参加一场十分重要的考试以后, 就会产生朦朦胧胧的担忧念头。针对这些朦胧的念头, 把它清晰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也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把这些担忧的想法逐条记下。这种做法可以把个体朦胧的潜意识提高到意识的水平, 从而可使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消极的自我意识究竟有哪些。这是自信训练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是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当你逐条记述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以后, 下一步就是要训练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 这是自信训练的决定性步骤。所谓挑战, 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不合理成份进行自我质辩, 其中包括指出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 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 并明确今后应取的态度。 (主要是三个问题: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此种担忧对自己有危害吗?个人应取怎样的态度?)
(2) 何为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将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基本方法是, 在产生考试焦虑反应时, 同时引起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 (放松训练) , 以使考试焦虑者原来的不良反应强度减弱, 这种做法又称交互抑制。将交互抑制按等级排列, 从弱到强, 渐次实施, 直到最终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 此即系统脱敏。
下面, 我们对考试焦虑进行系统脱敏所用的假定等级程序, 并让考试焦虑者大声朗读这段假定程序 (进入情景) 。
(1) 班主任宣布, 三天内将进行一次小测验。
(2) 明天就要考试了, 今晚我觉得准备得还不充分。
(3) 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4) 我看见其他应试者陆续来到。
(5) 监考的教师到了, 我等得得急, 脑子也好像失去了知觉。
(6) 我收到了考卷。开始做题之前, 我把卷子仔细看了一遍。
(7) 我中断考试, 考虑自己怎么才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8) 我被一道试题难住了。
(9) 我看见有人在我之前答完题, 交上了卷子。
(10) 时间快到了, 我根本做不完了。
进行系统脱敏时, 要求考试焦虑者先进行放松训练, 待全部放松程序完成后, 要考试焦虑者按假定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进行想象, 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如果感到不紧张, 肌群继续呈松弛状态, 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个情景的想象中感到存在紧张状态, 即应在自觉紧张的肌肉部位做一遍放松练习。以此类推, 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9
一、高中生厌学现状调查结果
1. 男生普遍比女生存在更多的厌学情绪。男生有厌学想法的占66.5%,女生占58%,但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到学习科目、厌学场合、扩招影响、升学、教法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厌学行为。
2. 厌学表现的年级差异显著,高二年级学生的厌学表现最为严重。部分学生对高中生活、学习不习惯,初高中反差过大,由于自身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学习等诸多原因使得部分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很大。所以,进入高二以后各种自身学习问题集中表现出来,成为导致厌学的重大诱因。
3. 扩招、就业、家教、升学、教法等因素都对学生厌学行为产生影响。
二、高中生厌学原因分析
1. 缺乏目标、理想及学习动力,这是产生厌学的最主要原因。进入高中的中学生,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认识不到学习的意义,因而也就没有学习动力。人生目标的迷茫,理想的缺失,懒散、无恒心、无毅力等因素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学习的效率。
2. 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习。因方法不当, 影响成绩,因成绩不佳而失望,因失望而倦怠,因倦怠而厌学。
3. 消极的情绪体验。不少学生对考试成绩的高低缺乏正常心态,常因一次失误而一蹶不振,失去信心、失去动力,缺乏屡败屡战的抗挫能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因此而产生的自卑、无能和失去信心等,加剧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4. 教学方法不当,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有待提高。 有些教师教学方法枯燥,观念落后,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还有部分教师性格粗暴蛮横,对平时表现不好或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或采取鄙视的态度,加剧了学生对学校、班级、学习的不满和反感,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5. 校内外学习环境的影响,包括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大学生就业难、家长期望过高、高考无用论等外部因素,都诱发了厌学情绪的产生。
三、应对策略
1. 内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没有动力,因而帮助高中生建立一个明确而适当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好奇与探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来说要提高“给”的艺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技能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从而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而且能保持下来。
2. 改善学习环境。当前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一定要尊重学生,尤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要加强校风、班风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鼓励引导学生提高自律水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家校联系,学校和教师应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家长注意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克服溺爱和苛求的心态,客观评价子女。
3.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著名教育家班杜拉强调: 多次不断成功使人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而且这种效能感还会泛化到类似情景中去。而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作为班主任和代课老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对结果进行适当评价。通过反馈,学生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对于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尤其对于 “学困生”更应如此。
仫佬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东门、四把、桥头3个乡镇的3所初中分别抽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共700人为研究对象。剔除效度量表得分≥7及部分缺失数据问卷后, 获得有效问卷652份, 其中男生279人, 女生373 人;留守儿童187人, 非留守儿童465人;初一217人, 初二199人, 初三236人。
1.2 方法
采用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等[1]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HT) 》手册, 该问卷测验信度和效度高, 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量表共100个条目, 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8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其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分分为3个等级:分数在 1~53 分之间为正常;在 54~64 分之间为心理状态欠佳或有问题倾向;65分以上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 需要进一步分析, 并进行辅导。此外, 被试在各分量表上得分≥8表示在该项目上有症状, 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效度量表 (说谎量表) ≥7 分为不合格量表。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r=0.796, 有较高的信度。
将被试集中于教室, 经知情同意后, 由主试读指导语, 学生无记名自行填写, 随即收回。测试时间约45 min。
采用SPSS 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 570名学生的总分在1~53分之间, 占被测学生的87.42%;70名学生的得分在54~64之间, 占被测学生的10.74%;12名学生的得分在65分以上, 占被测学生的1.84%。其他各分量表的阳性检出率依次是学习焦虑 (51.38%) 、过敏倾向 (24.54%) 、身体症状 (23.16%) 、自责倾向 (18.10%) 、对人焦虑 (10.12%) 恐怖倾向 (8.28%) 、冲动倾向 (4.60%) 和孤独倾向 (1.53%) 。8个分量表中至少有1项得分≥8的初中生有412名, 占总人数的63.19%。
从表1可以看出, 除孤独倾向外, 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量表总分上得分均高于男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恐怖倾向外, 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量表总分上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一MHT问题检出率最低, 初二其次, 初三最高;除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外, 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量表总分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仫佬族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1.84%, 另有10.74%的学生心理状态欠佳或有问题倾向;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2,3,4]相比, 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但总体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表现在至少有1项呈阳性症状的初中生比例高达63.19%;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是影响仫佬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没能从根本上改变,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 虽然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在减负方面也作了很多努力, 但很多学校变通方法, 从不同方面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过重。二是读书还是当地孩子改变命运的最有效方法, 因此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管教过严, 疏于沟通。来自学校、家庭的重压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过度焦虑, 而学习焦虑又通过身体症状、自责倾向等表现出来。因此 ,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提高认识,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根本上来防治学生的心理问题。
调查结果还表明, 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及男生, 除孤独倾向外, 女生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及量表总分上得分均高于男生。进入青春期后,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 性别差异逐渐明显, 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注重自身形象、更在乎他人评价等特点, 使女生体验到的内心冲突比男生多, 也比男生更焦虑。其次是社会的认同度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社会普遍认为进入初中后女生的学习就会不如男生, 这种观念导致女生们在潜意识里的自我期望值降低。女孩自我期望值降低和父母的高期望、青少年的好胜心理使女生受到的压力更大, 心理更易出问题。因此, 学校要加强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不如非留守学生, 除恐怖倾向外, 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量表总分上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学生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 得不到父母强有力的亲情支持与鼓励, 对父母的思念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情绪波动;自卑、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长期困扰着他们, 久而久之, 由最初对父母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转向了对社会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 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5]。其次, 代养人文化水平一般较低, 教育观念陈旧, 方法简单, 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于生活上, 难以给予孩子学习和心理成长必需的帮助和指导, 特别是祖辈代养人的过于溺爱、放纵, 更容易使一些孩子养成胆小、懦弱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初一学生MHT问题检出率最低, 初二其次, 初三最高, 这与张丽萍等[6,7]研究的结果不一致。笔者认为, 这可能与仫佬族儿童青春发育期较晚有关。一般来说, 初二年级是初中阶段的转型期, 也是青春期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青春期的情绪波动与繁重的学业形成了矛盾冲突, 学生心理起伏较大, 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但仫佬族儿童的青春期大多在初二的第二学期至初三的第一学期, 特别是男生, 大多在初三年级才进入青春期。此外, 初三年级即将面临中考, 升学压力大, 造成学习焦虑高, 同时伴随着较高的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孤独倾向。因此, 初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最高是正常的。总之, 初二、特别是初三年级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期, 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精神卫生,学生,健康状况,少数民族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测验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5-10.
[2]才果, 央珍.西部不同地区藏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学报, 2008, 19 (5) :30-31.
[3]程龙, 柳友荣.巢湖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5) :465-466.
[4]刘万里.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代教育科学, 2005 (11) :38-41.
[5]宋书文.发展心理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8.
[6]张丽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4) :47-50.
初中生感恩心理调查研究 篇11
关键词:感恩;初中生
Study on the Thanksgiving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o Chao-ying
(Tongre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gratitud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evel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Questionnaire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of Thanksgiving of cognitive, Thanksgiving of emotion, Thanksgiving of behavior. Research showed tha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ratitude overall in good condit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expressed gratitude cognitive behavior into relatively weak; Genderand grade and place of residence are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ratitude to the biggest impact factors.
Keywords:Thanksgi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56-02
一、引言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陶志琼,2004)[1]。已有研究表明感恩有很重要的作用,如Rosenberg研究发现,感恩是被人们高度称赞的一种人类特质,与人们的美好生活、优良品德、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使人们体验到被爱和关心[2]。Bartlett和Desteno声称,感恩有助于信任的发展[3]。感恩可以促进个体道德健康发展,培养及安全的人格[4]。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感恩的研究。
现有的研究也初步表明青少年时期是感恩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5],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从儿童的幼稚期向青年的成熟期发展的过渡阶段,是幼稚与成熟并存、面临诸多变化和转折的时期,如果他们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了这些变化,身心也就可能顺利地成长,并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在某些方面的变化中遇到困难又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就有可能出现发展的危机,给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因此必须重视初中生这个阶段感恩的发展和教育。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本研究选取了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所中学的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被试,同时尽可能考虑人口統计学变量的平衡。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回收率91%。299个被试中,男138人,女161人;独生子女235人,非独生子女64人;初一98人,初二104人,初三97人;农村81人,城市218人。
(二)研究程序。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的感恩问卷进行调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问卷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维度了解初中生的感恩现状。在征得学校、教师同意后,分学校集体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一)初中生感恩水平的整体状况。对299份初中生感恩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感恩水平的平均分为78.04分,总分85分,百分比为91.81%,表明初中生的感恩心理处于较高的水平;三个年级的感恩心理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其中初三年级感恩水平最高(M=79.71,SD=5.25),其次是初一年级((M=79.08,SD=6.53)),初二年级感恩水平最低((M=75.41,SD=9.39))。
(二)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不同维度的情况。
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不同维度的情况,经过数据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1 初中生在不同维度上的感恩心理状况
人数平均分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百分数
行为29936.274.243144090%
认知29927.922.82393093%
情感29913.821.71451592%
数据结果表明:1.初中生在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处于很高的水平。这说明初中生对感恩的认识比较正确,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的认识是很正确的,在受到他人的恩惠后,会在心里产生感激之情,并会采取实际的行动回报别人的帮助。2.具体来说,初中生感恩心理在三个维度上没有很大的差异,行为维度要稍低于认知和情感,表明初中生能认识到感恩,而且也能体会到感恩的情感,但是在行动上做的相对少一些。
(三)感恩心理在性别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不同性别在初中生感恩心理各维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T检验的结果如下表:
nlc202309012224
表2 不同性别在感恩水平上的差异检验
性别NMSDtSig.
认知男13827.683.35-1.37.026
女16128.122.27
情感男13813.541.91-2.67.002
女16114.071.48
行为男13835.534.82-2.84.003
女16136.913.58
总分男13876.748.80-2.72.035
女16179.106.10
注:P<0.05
数据结果表明:在感恩总分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t=-2.72,P=0.035),女生的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M女=76.74,M男=79.10);在感恩心理各维度上,男女生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各维度上的感恩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女生要比男生懂得感恩,而且在行为上做得比男生更好。
(四)感恩在年级上的差异。
为了考察年级在初中生感恩心理各维度上的差异,本研究采取方差检验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见下表:
表3 不同年级在感恩水平上的差异检验
FSig.事后比较(LSD)
认知8.82.000.初一>初二;初三>初二
行为11.94.011初一>初二;初三>初二
情感1.058.349
总分10.20.000初一>初二;初三>初二
注:P<0.05
1.在总分上,不同年级的感恩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10.20,P=0.000);初一学生的感恩水平要显著地高于初二学生;初三学生感恩水平显著高于初二学生。2.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感恩水平在行为维度(F=11.94,P=0.000)和认知维度(F=8.83,P=0.000)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这两个维度上,初一学生感恩水平显著高于初二,初三显著高于初二。3.在情感维度上,不同年级初中生感恩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
对独生与非独生初中生感恩心理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初中生感恩水平在独生与非独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六)初中生感恩水平在居住地上的差异检验。
为了进一步地考察不同居住地初中生感恩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表4 不同居住地学生在感恩上的差异检验
居住地NMSDtSig.
认知农村8127.403.73-1.96.003
城市21828.112.38
情感农村8113.462.04-2.26.002
城市21813.961.56
行为农村8135.674.90-1.50.033
城市21836.493.96
总分农村8176.529.43-2.957.008
城市21878.566.65
注:P<0.05
T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感恩的总分以及感恩的各个维度上,城市学生感恩水平与农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生感恩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四、讨论
(一)初中生感恩现状总的特点。
初中生感恩整体现状良好。具体到感恩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也是良好的。初中生感恩认知是很正确的,且在受到他人恩惠后,心里也会产生感激情感,只是行为上做的不够。总的来说,大多数初中生并没有缺失感恩之心,是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感恩传统美德的影响,而学校和家庭感恩教育,也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二)性别差异。
初中生的感恩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感恩水平显著地要高于男生。大多数的研究都认为感恩在性别上存在差异,且女生高于男生。如2010年孙配贞等人的研究,他们认为初中生感戴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感戴总分和人物取向感戴得分要顯著高于男生[6]。还有赵淑娟、董霞、刘晓岚等人。感恩在性别上为什么会存在显著性地差异呢,且女生的感恩水平高于男生。原因是父母以及社会受到了传统文化对男性、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的潜在影响。传统文化要求男生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对女生要求要相对地低。致使家长对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要求不同,教养方式也不同。
(三)年级差异。
初中生的感恩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地差异。这与前人的研究不一致,如江丽丽、赵淑娟的研究都认为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学生的年级增长,以及知识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加之教育的作用,存在年级的差异是可能的。研究还发现初中生感恩发展呈现出初一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初二出现下滑,到了初三,感恩水平有稍微提高的趋势。 心理随年龄增长逐渐成熟,学生的感恩水平应该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而研究结果却与之相反。虽然实行教育改革,但我们发现一些学校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教育越来越弱化,导致初二感恩水平下滑。
(四)居住地差异。
初中生的感恩水平在居住地上存在显著性地差异,城市学生感恩水平显著地高于农村学生。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接触各方面的信息要多,受到社会良好方面的影响机会比农村学生要多,另外城市学生父母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说,要比农村学生父母要高,文化高的父母更懂得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造成城市学生感恩水平高于农村学生。
五、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初中生感恩的整体状况良好;初中生将感恩认知转化为行为表达相对较弱;性别、年级、居住地对初中生感恩心理有影响。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2]Rosenberg E L. Levels of analysi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affect[J].Review of Psychology,1998.
[3]Bartlett M Y,Desteno D, Gratitud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Helping when it costs you[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
[4]江丽丽. 初中生感恩品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Bono,G.,& Froh,J. J. Gratitude in school: Benefits to students and schools. In R. Gilman E.S.Huebner,M. J. Furlong,2009.
[6]孙配贞等人.初中生感戴状况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1).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方法选择整群抽样法。选取2012年9—11月上海某社区内的3所高中年级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工具
本次评定工具采用1975年由Derogatis编制完成的症状自评量表[3],即SCL-90(90项症状清单),内含90个条目,包括强迫、抑郁、敌对及焦虑等10个相关因子。当前,很多综合性医院以及心理咨询、精神治疗门诊中常运用此量表,它在对个体心理卫生状况的筛查方面有着明显的可靠性[4]。
1.3 调查方法
本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进行了数据采集,即让被测学生每人1份设计好的自评量表SCL-90(90项症状清单),经过独立填写后进行数据采集与整理。问卷调查方法和过程均与施测程序和要求保持严格一致,团体测试使用统一指导语,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填写。对回答偏向明显的试卷给予清除,以期使测试结果真实性得到有效保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年龄、性别及年级等基本资料,采用Z检验对全国常模和SCL-90量表汇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年级、年龄和性别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组,并采取测试各因子得分≥2分者即判断为阳性[3]的方法,即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发放情况
上海市某社区内的3所社区高级中学内所有学生1 431人,共发放1 431份问卷,回收1 422份问卷,回收率为99.37%。核对录入的问卷信息时,对18份无效问卷进行了剔除,最后剩余1 404份有效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8.73%。
2.2 一般资料
共有高中学生1 404名学生纳入调查分析,其中男生675人,女生729人。所有因素中,除年级与年龄之间有相互关联外,其余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按年级与性别分级的调查对象基本资料具有一致性,具有可比性。
2.3 全国常模与高中生SCL-90各因子比较
通过对全国常模与高中生SCL-90各因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各因子和我国一般人群之间差异有着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我国一般群体相比,高中生得分普遍很高,见表1。
分
人(%)
人(%)
2.4 不同性别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将学生按照不同性别进行分组后,通过x2分析SCL-90因子数据表明,P焦虑<0.05,P偏执<0.01,说明男生与女生在偏执与焦虑因子方面差异显著,且男生焦虑因子中的阳性率低于女生,而女生偏执因子阳性率则低于男生,见表2。
2.5 高中生不同年级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通过χ2检验法对不同年级进行分组,高中生的SCL-90因子数据分析显示,其P<0.05,说明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敌对与焦虑因子方面差异显著,其中面临毕业的高三学生阳性率比高一、高二学生明显偏高,见表3。
3 讨论
3.1 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态有待改善
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水平相比,本文中参与心理健康水平抽样调查的高中生水平普遍偏低。根据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此现象不仅可能是由于高中阶段个体躯体、心理处于不稳定发展,使其较易引发各类心理困扰,更可能是由于高中阶段个体可能存在现实与理想自我角色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所引发,即角色同一性混乱,极易引发个体紧张焦虑、叛逆等心理行为问题。整体看来,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会因为逐步完善的身体发育而有所减轻,反而会因为心理的发育产生更多青春期特征明显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健康状态不理想。
3.2不同性别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生理上的变化使女性产生很多困惑,胆小害羞且敏感而细腻,心理困惑明显多于男生[5],理科学习如逻辑、空间想象等有所局限。男生自信程度相对较高,但其心理发展亦同样处于一个不成熟阶段,因此,会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偏执行为。因此,高中阶段的个体心理干预需要根据不同性别的发展和特点来制定具有特征性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的进行心理干预。
3.3毕业年级学生相对普通年级学生更可能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本次调查显示,高三毕业年级学生中焦虑、敌对因子阳性率显著高于高一、高二等普通年级学生,分别达30.57%和43.14%,受高考影响的毕业生,经常处于一种因无知而心生畏惧与精神焦虑的“病态”中。所以,受我国教育体制影响,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应试教育,这无疑是让我国很多高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6,7]。可见,处于毕业年级的学生更可能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综上所述,要有一整套完善的评估机制,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日常监测、持久观察和定期测量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心理健康档案。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展开针对性很强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丁松柏,赵汉清,高志勤.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自杀行为的风险因素[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4):221-223.
[2]杨邓红.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34(2):165-167.
[3]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4]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18-323.
[5]李倩妮.平顶山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3):119-123.
[6]武晓云.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2):54-57.
【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推荐阅读:
高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查问卷09-28
高中生调查问卷06-09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10-20
高中生心理健康探析05-10
高中生消费调查研究06-18
高中生学习力调查问卷07-13
高中生消费调查报告08-26
高中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10-18
高中生上网的调查报告05-12
《高中生考前心理健康》讲座讲稿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