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精选12篇)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1
一、引言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取得好成绩的必备条件, 笔者对两个年级的高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 竞争压力越大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明显, 宽松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方法
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采用量表为《心理健康测试》, 源于《高中生心理素质培养自测与训练》。接受测试的为2013 级全体新生和2014 级全体新生, 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状况从症状类型中标准分稍高和以上的总数0.45 可以看出, 高一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已经接近4 成, 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中, 以焦躁神经症为主, 其次是神经质比较突出, 再次是抑郁和躁郁。
三、结果分析
1.学生的心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13 年的学生班级分配方法是按照成绩从高到低排列, 分为实验A班和实验B班及普通班, 在实验A班的学生成绩是年段排名前60, 收回有效试卷46 份, 在实验B班, 学生成绩是年段60~120 名的学生, 收回有效试卷40 份, 普通班学生是120 名以后的所有学生的随机组合, 取任意两个班级的12份有效试卷, 结果显示在实验A班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的心理状况越差。而在实验B班里, 二者的相关程度也不明显, 但是方向性正好与实验A班相反, 学习成绩靠前的反而心理状况比较好。普通班里学习成绩与心理状况相关程度不高, 方向是正相关。
2.学生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中, 心理状况与个性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中独立意识增强, 当“理想我”与“现实我”发生矛盾的时候, 内心的矛盾冲突会推动个体寻找显示自己力量的出口, 而进入青春期以来, 学生个性中的反抗性仍旧在发挥着作用, 以反抗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力量成了主要的个性成长方式, 当然, 这些都受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
3.高度的竞争压力给学生带来了高焦虑
调查显示, 比例在18.55%的焦虑问题也正是学校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 在心理咨询的个案中, 实验A班的学生会出现强迫症和焦虑症的现象, 近些年来, 片面追求升学率, 频繁的考试, 会导致学生害怕考试, 而且高考一旦失败, 不仅会辜负父母的期望, 还会受到教师的歧视、同学的讥笑等, 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焦虑症和考试焦虑症的诱因。高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 焦虑程度明显高于高二、高三学生。
四、结果讨论与建议
1.教育公平的隐性丧失应引起重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健康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的职责是塑造人, 塑造健康的人, 有用的人, 但在现实中, 某些教育方式却严重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经常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关注, 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不断地遭到批评和否定, 而在学习成绩方面, 学校的标准是建立在成绩好的学生的标准之上, 然后以此标准来要求成绩差的学生, 这本身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 成绩差的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不能得到肯定, 他们怎么可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而这不健康的心理状况的根源恰恰就是教育的不公平。
2.针对问题学生, 教育应该有所举措
每个学校都有许多问题学生, 但是对学生中出现问题的解决, 多数学校都没有明确的方案。如学生的逃学现象, 如果采用惩罚的方法, 罚站或者停课, 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逃学现象。对待问题学生, 很多学校都没有明确的标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筛选出优秀学生, 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其次是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教育界研究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好学生, 而不是单纯培养成绩好的学生, 如此, 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到解决。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2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实习老师,因实习工作,要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以真实反映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现状,请大家按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从各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填写在每道题目后面的括号里。
真诚地希望您配合调查活动!不甚感激!
性别_____年龄_____年级_____
1、你认为学习的作用是()
A.提高自身素质B.考大学C.没有考虑
2、你认为下列哪些人最赚钱()
A.大学毕业生B.高中毕业生C.初中毕业生
3、你对自己的学习的热情?()
A.热情较高B.热情适中C.害怕学习
4、在你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态度和对老师的希望(可多选):()
A.对学科感兴趣B.希望学其他些生活中实用的知识C.希望得到老师帮助
5、高中毕业后的打算?()
A.上大学B.参加工作C.无方向
6、面对高中三年的学习,你的感觉如何?()
A.目标明确B.没有方向C.只需完成高中学业
7、你认为现在读书对以后我们的事业用什么影响?()
A.有利于事业的成功B.没什么关系C.至少对考大学有帮助
8、你认为你目前的压力来自于哪方面?()
A.老师的期望B.家庭的期望C.自己的期望
9、对于学习兴趣低下,你怎么看待?()
A.学校教育方法欠当B自身价值取向模糊C.没有
10、写出自己最喜欢和最讨厌的课程(文科写文科的,理科写理科的)、。
喜欢的原因:;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3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行为障碍 伊宁市
1.前言
从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来说,全球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中,文化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面对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节奏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工作时,成年人都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随之也出现了众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正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的高中学生,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他们的心理健康又将是怎样的状况呢?
2.研究实施过程
2.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择了伊宁市四所中学为调查学校,在这四所中学中分层随机抽取了171名高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此次研究在民族划分中将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归为少数民族类,年级的划分为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
2.2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的是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本表由8个量表组成,共80个项目。每10个项目组成一个分量表,它们分别用英文字母A、B、C、D、E、F、G、H表示。其含义是:A学习障碍,由1—10题组成,其中前6题主要反映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综合征的症状,后4题反映儿童厌学症的症状。B情绪障碍,由11—20题组成,其中11—14题反映高中学生的焦虑状态,15—17题反映高中学生的恐惧状态,18—20题反映高中学生的抑郁情绪。C性格缺陷,由21—30题组成,基本上涵盖了教育实践中常见的高中学生的性格缺陷或障碍。D社会适应障碍,由31—40题组成,其中31—37主要反映高中学生的人际适应障碍,38—40题涉及挫折、应激等内容。E品德缺陷,由41—50题组成,排序由轻之重,所选项目是教师或家长公认的品德缺陷或障碍。F不良习惯,由51—60题组成,其中51—57题反映高中学生的不良抽动习惯,58—60题反映学生的吮吸、嚼咬习惯。G行为障碍,由61—70题组成,其中61—64题反映高中学生的强迫行为,66—70题反映高中学生的多动行为。H特种障碍,由71—80题组成,其中第71题反映高中学生的排泄障碍,72、73题反映高中学生的言语障碍,74—78题反映高中学生的睡眠障碍,79、80题反映高中学生的进食障碍。它采用三级累加计分模式,即:选“没有”计0分,选“偶尔”计1分,选“经常”计2分。将各量表项目的分数分别累加,即可得到各量表的合计分数。若一个量表的合计分数达到10分以上。一般可认为存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
2.3实施方法
调查进行的方式是给抽取为样本的学生发放问卷,学生带回由父亲或母亲填写。在发放问卷时向被调查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及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与注意事项,打消被试疑虑,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获得被调查者认真如实的填写,次日收回问卷。问卷收回后,及时复查,对不合格问卷予以剔除。数据录入完毕后,随机抽取20%进行数据复核,最终形成数据库。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71份,收回问卷162份,回收率为94.74%,有效问卷 158份,有效率为97.53%。统计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3.研究结果
此表表明:在此次研究158名学生中,只在特种障碍维度上不存在问题。其他七项维度都分别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在学习障碍维度上有6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3.8%;在情绪障碍维度上有3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1.9%;在性格缺陷维度上有14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8.9%;在社会适应障碍维度上有1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0.6%;在品德缺陷维度上有2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1.3%;在不良习惯维度上有1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0.6%;在行为障碍维度上有5人存在问题,占被试总人数的3.2%。
3.2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在高中阶段,男生与女生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八个方面都不存在差异(见表3-2)
3.3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将调查所获数据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可知(见表3-3):总体上,伊宁市高中学生在品德缺陷、不良习惯上存在年级差异,其他各项均无年级差异。但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相比较在品德缺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良习惯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二年级学生的在品德和不良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多于三年级学生。
3.4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民族差异
在高中时期,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行为障碍五个方面都不存在差异,但在学习障碍、不良习惯和特种障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学生在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特种障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少数民族学生严重(见表3-4)。
3.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的差异
在高中时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情绪障碍、性格缺陷、品德缺陷、不良习惯、行为障碍、特种障碍六个方面都不存在差异,但在社会适应障碍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学习障碍上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独生子女的学习障碍问题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行为障碍上要少于非独生子女(见表3-5)。
4.结论、讨论及对策分析
4.1结论、讨论
4.1.1从总体上说,伊宁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究其原因有:
① 当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人们的竞争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处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的高中学生也深受影响。
② 各种现代传媒影响,众所周知这些现代传媒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出许多社会问题,而对于心理上还处于发展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适度对待和综合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还不够,因而在高中学生接受这些现代传媒时若未能及时的加以引导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将高于正面影响。
③ 家庭经济收入及家长对子女教育关注程度,在此次调查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家长都是为生活奔波的农民工或小商小贩,不可否认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经济投入、教育时间投入和学习环境的营造。当然我们也无法忽视另一个事实就是由于遗传、疾病等因素造成学生的个体差异。
4.1.2高中二年级学生在品德、不良习惯上存在的问题多于高中三年级学生。由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刚刚适应高中的生活,而到了高三,学生的目标明确,并且经过三年的教育,学生已经在品德和习惯培养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4.1.3汉族学生在学习障碍、不良习惯、特种障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少于少数民族学生。笔者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最大原因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受语言的限制,文学出版刊物相对较少,使其与外界交流及沟通相对受阻。再则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少数民族家庭的子女相对的多于汉族家庭,而且在此次调查的少数民族学生里,多数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之上有哥哥或姐姐,更有甚者家中兄妹众多其上哥哥姐姐皆有且有些年龄较长于被试对象,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予了较多的照顾与迁就,这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依赖性。
4.1.4独生子女的学习障碍问题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行为障碍上要好于非独生子女。据相关调查在当下每个家庭对于学生的成绩期望值与关注度都很高,这种现象独生子女家庭更甚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殊不知不切实际的成绩期望会带给学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4.2对策分析
4.2.1正确及时的引导
高中时期是教育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各方面都在逐步形成阶段。尤其是在伊宁市这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因此要依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批评了事,更不能讽刺挖苦。需要教师在点滴小事上关爱每一位学生、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对症下药,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心理问题对自身学习、生活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4.2.2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环境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要求学校和家庭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把教育思想从单纯的关注学习成绩转变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教师和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有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多给学生时间,多给学生鼓励与尝试,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使他们拥有希望并相信有努力就会有成功。
4.2.3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和家长要能够认识到学生也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与思维。要注意倾听学生说话。多给孩子说的机会,多与学生做思想上的交流,只有如此,才能了解学生,才能知道学生的需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理的学生。
4.2.4奖罚得当,宽容与约束并重
中国古话说,物极必反。同样,教育学生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与家长要把握好教育标准,要让学生明白是宽容而不是放纵,是约束而不是寡爱,使学生在宽容中成长,在约束中进步。还有就是教师和家长一定做到积极配合,标准一致,奖罚得当。
4.2.5合理对待学生的同辈交往
无论家长和教师是多么的体贴与善解人意,都无法替代学生同辈之间的交往。这种同辈间的相处是建立在一定的爱好与兴趣之上,合理的对待这种交往将能使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不同民族学生间的同辈交往,不但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而且有利于民族感情的增进。
5.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由于笔者研究能力有限,笔者在选取调查对象时选择了三所民汉合校和一所兵团高中,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调查范围还是相对较
小。除此外,本研究无法避免的不足:一是问卷是由学生带回家由学生家长填写的,虽然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已经向学生申明此次调查仅做研究用,但是仍不能排除部分家长善意的隐瞒孩子的部分真实情况。二是本研究采用的是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同部分高中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开发出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虽然它对筛选、诊断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成效,但是这是一份针对全国性的普遍问卷。伊宁市是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有一定的地区差异,这些地区差异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有些许的误差。
参 考 文 献
[1] 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
[2] 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J].中高中心理教育,2009(9).
[3] 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 殷炳江.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5] 徐晓杰.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J] .考试周刊,2008(31).
[6] 罗桃兰.深圳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5).
[7] 邓积珍.中高中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7).
[8] 王耘,叶忠根,林崇德.高中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9] 高平.影响中高中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2).
[10]卫萍,陈雪梅.影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11]张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2]王晓茜.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大学学报,1999(5).
[13]艾德平,蔡诗凤,罗安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3.
[14]郭德俊.高中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12.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4
一、学生状况
调查工具及对象: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在本次调查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从哈尔滨某重点中学选取高一学生620人, 收取有效问卷607份, 其中男生272人, 女生335人;一批次学生290人, 三批次学生317人。重点对该量表中学习焦虑一项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注:*p<0.05, **p<0.01, ***p<0.001, 下同
研究发现, 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占了总调查对象人数的42.7%, 即学习焦虑高分的学生有259人, 学生表现出对考试怀有恐惧心理, 无法安心学习, 非常关心考试分数, 继而影响正常学习。因心理焦虑水平过高而导致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则有71人, 即自身焦虑水平较高时, 学生会出现一些如失眠、呕吐等症状, 这说明高中生考试焦虑水平较高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普遍, 但并不代表正常, 说明目前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和身体的煎熬付出, 而这一焦虑水平在男女生和不同批次方面差异表现并不显著, 也就是说性别和不同学习程度两因素不是影响焦虑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高中生学习焦虑水平较高, 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学生自身因素。
调查对象为省重点高中高一的学生, 其对自身的期望值高, 加之个人目标没有及时得到调整与修正, 使得他们承受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较大。同时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其心理承受能力表现不如人意, 因而心理上容易失衡。此外, 处于“暴风骤雨”期的高中生, 总想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为了拥有这种独立感和成人感, 他们会不惜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举措。这几点在学习焦虑水平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2. 家庭教育方式与家长期望水平易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
现在的高中生基本上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家长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孩子, 因此内心特别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各方面都优秀。然而孩子间是有差异的, 家长这种高期望很容易成为孩子成长和学习的巨大压力, 加之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会有一些不恰当的做法或理念, 导致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压力释放的途径。学生在达不到家长的目标, 或是满足不了家长过高的期望时, 就会对学习产生恐惧、焦虑、挫折感等不良的心理。
3. 学校与社会环境因素。
高考体制与导向使家长、社会仅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重点率, 学校则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以学生知识学习的情况和考试的成绩作为学校工作重点, 而老师则在学校的评价下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重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指标, 这一链接反应直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态, 使羽翼还不丰满的孩子过多地承受与体验这种高压下的生活。同时重点中学对学生成绩的重视, 学生平时的课业量多, 定期频繁的考试和成绩排名等, 使得学生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竞争压力, 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产生焦虑, 有的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三、辅导案例
◆案例陈述
求助者是一位高一女生。她目前的成绩不理想, 进入高中后的所有考试, 每次成绩与其意愿相差甚远 (她认为自己应该是班级的前三名) , 特别是与初中相比, 成绩滑落的更是让她难以接受。数学原本是她的长项, 不过最近这次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不到90分, 结果导致她不愿意上数学课, 现发展到不敢上数学课, 目前状态无论上哪科的课, 听不懂也坐不住。自习课上看到其他同学积极认真学习的样子, 对她来说是莫大的痛苦, 她害怕考试, 害怕上课, 最后, 她不想上学了。就这样, 一次期末考试, 让这位学生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案例分析
对于这个学生来说, 树立积极心态和信心是今后应解决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帮助她理顺事情的前因后果, 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才能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事件背后心理上的变化:一是一贯的“优生”心理, 导致心理承受力较差;二是进入高中后较大的心理落差, 不再是“优生”;三是以点带面的消极心态;四是来自家长的高期望、来自学校及老师的排名、来自自己的心理设障以及周围大环境等;五是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强, 患得患失;六是完美心理, 自我要求过于苛刻, 希望自己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
四、具体措施
基于调查与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我认为要想实现我们理想中适度的焦虑水平, 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努力实践:
◆外因方面
1. 在学校与社会环境方面:
学校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发展阶段, 仅重视高考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需求, 因此学校发展应开拓视野, 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层面, 在学校发展的同时学生才能得到更优更好的发展。同时应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老师师资力量和硬件配套建设, 树立积极心理教育理念,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开展好团体与个别心理咨询, 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最好的帮助, 也应适当考虑个别学生需求, 给予其特殊政策, 可以根据主观意愿减少一些考试, 缓解学习压力。
2. 在家庭及家长方面, 建议学校开展家长心理讲堂。
普及心理知识, 使家长了解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 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做孩子合格的听众。从过来人、长者的角度做一个合格的引路人, 教授孩子必要的成长阶段知识, 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摆“家长”的谱, 高高在上, “一言堂”, 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 给予精神与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
◆内因方面
1.改变认知。
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是对考试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是认为考试越重要, 焦虑水平会越高。心理学中提出了焦虑与成绩的关系是倒“U”型的, 也就是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个人的最佳状态得到调动, 只有适度才能最佳。因此适当调整考试期望水平, 方能正确对待考试和发挥正常水平。
2.具体行为。
“视练为考, 考似练”, 即把平时的练习当作考试, 那在真正大的考试面前时就能够像平时一样参加了。也就是说, 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说一说就能解决的, 而应是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实现的,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在平时的小考或练习中能够严阵以待,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在真正考试时其认真与紧张程度不过如此。
3. 给自己留有余地。
目标的制定应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 也就是每个人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应有一定的余地, 这样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不会出现“瓦伦达心态”, 即因压力过大关注结果而无法专心做当下应做之事, 从而适得其反。
4. 调整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大, 源于自身的一种主宰心理。何不把这次当成成长路上的磨炼, 因为这事发生在高一而不是高考中。要学会积极对待生活中的事, 换个角度看世界, 这样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收获与成长。
5. 懂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完美是人人追求的, 但我们也知道人无完人, 能够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地扬长避短就是最棒的。人与人是有差距的, 而缩小差距的方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做到的, 所以还应客观地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正如前面所说, 关键不是别人对你说了什么, 而是你对自己说了什么!你觉得你行你就行, 你觉得你不行你就不行, 别人说你行你也不行。
6. 了解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侧面, 各有所长与所短, 正确对待自己的薄弱环节, 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
7. 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
建议对惧考、惧学进行自信训练和系统脱敏训练, 逐步树立信心并解除过敏症状, 慢慢恢复正常学生生活。
(1) 何为自信训练?
自信训练主要是运用交互抑制原理, 通过考试焦虑者自我表达正常的情感和自信心, 使得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 借以削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自信训练的设计直接针对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如“离考试时间越近, 我越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这次考试”;“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这次考试中都比我强”等。研究表明, 当一位应试者出现充满担忧的情感时, 便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 妨碍正常的认知活动。自信训练的两大步骤:
第一步学会察觉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如当得知即将参加一场十分重要的考试以后, 就会产生朦朦胧胧的担忧念头。针对这些朦胧的念头, 把它清晰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也就是在一张白纸上把这些担忧的想法逐条记下。这种做法可以把个体朦胧的潜意识提高到意识的水平, 从而可使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消极的自我意识究竟有哪些。这是自信训练的第一步, 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二是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当你逐条记述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以后, 下一步就是要训练自己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 这是自信训练的决定性步骤。所谓挑战, 是指向消极的自我意识中不合理成份进行自我质辩, 其中包括指出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 阐明由此对个人所造成的危害, 并明确今后应取的态度。 (主要是三个问题:这种担心有必要吗?此种担忧对自己有危害吗?个人应取怎样的态度?)
(2) 何为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是将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基本方法是, 在产生考试焦虑反应时, 同时引起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 (放松训练) , 以使考试焦虑者原来的不良反应强度减弱, 这种做法又称交互抑制。将交互抑制按等级排列, 从弱到强, 渐次实施, 直到最终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 此即系统脱敏。
下面, 我们对考试焦虑进行系统脱敏所用的假定等级程序, 并让考试焦虑者大声朗读这段假定程序 (进入情景) 。
(1) 班主任宣布, 三天内将进行一次小测验。
(2) 明天就要考试了, 今晚我觉得准备得还不充分。
(3) 我走在去考场的路上。
(4) 我看见其他应试者陆续来到。
(5) 监考的教师到了, 我等得得急, 脑子也好像失去了知觉。
(6) 我收到了考卷。开始做题之前, 我把卷子仔细看了一遍。
(7) 我中断考试, 考虑自己怎么才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
(8) 我被一道试题难住了。
(9) 我看见有人在我之前答完题, 交上了卷子。
(10) 时间快到了, 我根本做不完了。
进行系统脱敏时, 要求考试焦虑者先进行放松训练, 待全部放松程序完成后, 要考试焦虑者按假定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进行想象, 看自己是否会出现紧张。如果感到不紧张, 肌群继续呈松弛状态, 便可转入下一个情景。假如在某一个情景的想象中感到存在紧张状态, 即应在自觉紧张的肌肉部位做一遍放松练习。以此类推, 直到每一个情景均不感到紧张为止。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5
尚久华1,李文菊2,王建平3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高中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校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往往忽视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也偏重于学习成绩,对生长发育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知之甚少,这些都加深了高中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使学生自身心理行为问题增多,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人数增加.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对齐齐哈尔2所重点高中学生高考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及对睡眠时间和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分析,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研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生理规律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和齐齐哈尔市第1中学高中3年级的班级为单位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731 人,其中男生453人,女生278人.1.2 方法
采用文献[1]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在2001年高考前1个月,将被调查学生按班级集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用无记名的方式答卷,以保证答卷质量有效.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设60个测定项目,依症状的严重程度按0~5级评分.在60个项目中又分出10个因子,即因子1:强迫症状;因子2:偏执;因子3:敌对;因子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因子5:抑郁;因子6:焦虑;因子7:学习压力;因子8:适应不良;因子9:情绪不平衡;因子10:心理不平衡.各因子也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按0~5级评分.在填写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同时,对每天睡眠时间,是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也作了问卷调查与统计.结果与分析
2.1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使用标准,以各因子是否达到或超过中度水平(≥2)为界,划分有无心理问题.731名被调查的高中生有心理问题的为275名,占37.61%(见表1).本次问卷调查按不同学校和班级取样进行,所用量表的60个项目与量表的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4027~0.7587,结果能较客观地反映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表1的结果显示,高中生尤其是高考前的高中生是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表1 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程度水平/分健康状况人 数百分比/(%)
1~1.99心理健康456 62.38
2~2.99轻度心理问题238 32.56
3~3.99中度心理问题32 4.38
4~4.99较重心理问题5 0.68
5严重心理问题0 0
2.2 高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所调查的731名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依据中国中学生健康量表中10个因子所达到的平均程度水平列出表2.由表2可见,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依次为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对老师、同学及家长的态度忽冷忽热,学习成绩忽高忽低;学习压力的主要表现为学生感到学习负担重,怕
老师提问,讨厌做作业,讨厌上学,害怕和讨厌考试等;焦虑主要反映学生感到紧张,心神不定,无缘无故的害怕,心理烦燥,心里不踏实等.虽然调查中心理症状的出现有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需要看心理医生的只是个别人,但这种出现在高中生中的普遍心理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表2 各因子所达到的程度水平
因子平均程度水平位次
强迫1.95 5
偏执1.77 8
敌对1.75 10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1.897 6
抑郁1.752 9
焦虑2.03 3
学习压力2.10 2
适应不良1.98 4
情绪不平衡2.18 1
心理不平衡1.84 7
2.3 高中生睡眠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每天按人体生理规律睡足8~9 h的212人,占29%;睡眠不足8 h的400人,占54.72%;睡眠无规律、早醒、有失眠症状的119人,占16.28%.我们知道,睡眠是大脑休息的最好方式.科学研究也证明[2],大脑疲劳时,脑内的能源物质减少,5—羟色胺、芳香族氨基酸等假神经递质增多,这些神经递质不能产生正常的生理效应,由此而产生困倦.所以说睡眠是大脑疲劳的保护机制.在青少年这一阶段,只有保证8~9 h的睡眠才能使大脑恢复疲劳,否则大脑疲劳的连续积累会产生过度疲劳,导致睡眠障碍,继而出现体力下降及神经机能活动的紊乱.这些身体机能尤其是中枢神经机能的变化,很可能与高中生不良的心理变化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2.4 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
本次调查中,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每天锻炼1 h以上)529人,占72.37%;偶然参加体育锻炼的(1周不超过3次)168人,占22.98%;怕影响学习不参加体育锻炼的34人,占4.65%.这一调查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因为多数学生(72.37%)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说明高中生中不乏体育锻炼的参加者.但令人担忧的是仍有22.98%的人对体育锻炼不够重视,甚至怕影响学习根本不参加体育活动(4.65%).这一方面说明这些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跑跑跳跳浪费时间的层面上;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双重作用.结论与建议
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的培养方向不能只是向社会输送知识的占有者.任何缺乏健康心理素质的人都将很难立足于社会,更难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整个社会都应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从多方面、多渠道,寻求和探索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有资料表明[3]: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体育活动中获得的快乐,是扩大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体育活动一般都是符合人体生理学规律并能娱悦心情的,如篮球、排球等集体活动形式既能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又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巨大,同时也明白自己作为集体中一员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自己喜爱和擅长的项目可以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使人产生自信、自尊、自强,对那些有人际关系紧张、敌对,适应不良心理症状的人无疑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教育作用.体育教师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对有些学生安排一些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克服一定困难才能完成的项目,如爬绳、爬杆、攀岩等,这对那些抑郁、情绪不平衡等心理症状的人是非常适合的,因为这些同学往往缺乏信心,做事总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旦能克服困难,达到即定目标,并受到大家的承认,就能激发他的信心.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有趣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体育课或课余体育活动中,体验到愉快、欢乐.这种良好情绪可以
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激励,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起到调节心理紧张的作用.这对许多抑郁、焦虑,有学习压力心理症状的学生能起到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从学校方面讲,在制定教学方针、政策时,不要一味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学生首先是自然人,他们有自身发展的生理学规律和心理学特点.如睡眠这一生理学规律就常常被学校的管理者们所忽视,一味地延长补课时间,不断增加学生课后作业,是导致本文调查者中一半以上的高中生不能完成8~9 h睡眠的直接原因.当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不能满足时,心理必然会产生不良反应,而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也是导致学生厌学和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学校领导层普及一下人体生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他们能从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出发,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保证学生享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和充分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领导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学生心理压力的一种缓解.如果还能为学生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那就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家庭这一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在的高中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表现的盲目无措、简单粗暴或溺爱等等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孩子上了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期望值逐渐升温,很少有人考虑这些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有何生理特点,有何心理需求,对学校不断加码的课业负担,往往能表示“理解”,只要孩子能刻守做作业,做习题的本份,哪怕做到天明也很少有人心疼.高中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家长和学生心理变化的晴雨表,学习成绩好,全家皆大欢喜;学习成绩下降,学生本身情绪低落,家长又不能正确理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和敌对等不良情绪.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家长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首先学会克服自己的急燥情绪,要考虑到孩子尚未成年,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要从正面鼓励孩子,使他们认识到,在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曲折和障碍等不利因素.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追求的目标越高,遇到的困难,挫折就越多.学习成绩的好坏都是暂时的,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己,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才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开辟家庭这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就是要使家庭既是学生躲避心理风险的港湾,又是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我、勇攀高峰的加油站.总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运动员的“早熟早衰”现象[4]已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高中生过早过重的生理和心理负荷,会不会导致他们在今后事业上的“早衰”呢?教育界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千万要把眼光放长远些,不要只盯着眼前的升学率,而应切实制定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至于高中生目前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带来的远期后果,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177-183.[2]冯美云等.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213-214.第4期尚久华等:高中生高考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99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6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叛逆和轻度的社交障碍。压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因此,为有效减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除了对学生本人进行教育和辅导外,更要动员学校、家长、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综合系统地加以解决。
民办高校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主要心理压力
尽管民办高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上对民办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低估甚至轻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这些错误观念直接加重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中强化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和恶性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自主意识,成人和独立的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自我知觉和心理状况还未达到成熟,容易同周围环境发生冲突,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剧烈波动。
自卑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约占调查总数的46%),不愿参加中学同学聚会,不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是民办高校的学生,甚至封闭自己。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社交障碍 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在与本班或本校师生交往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但在社会交往中则表现出一定困难。有超过一半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公共社交场合选择沉默,即使在没有任何暗示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愿参与社会性的人际交往(约占调查总数的58%)。更有些学生缺乏社会交往意识,把自己的社交圈子局限于班级内部或校内(约占调查总数的22%),极力避免与社会上的人交往。
焦虑心理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对未来前途的担忧(约占调查总数的76%),而且高年级学生心理焦虑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处于不利地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很多在读学生看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后,也对现状产生了焦虑。公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恋爱、社会适应等方面都遇到了很多新问题,而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焦虑心理更为明显。
叛逆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缺课率最高的是思想品德、政治理论等课程,他们认为这些课程是空洞的说教(约占调查总数的62%),不但从心理上格外厌烦、抵触,而且往往对社会阴暗面过分关注,甚至刻意模仿。另外,互联网的发展使一些学生禁不起诱惑,借助虚幻的网络世界排遣压力,结果是原来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带来更多新的问题,更加重了心理负担。
减轻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但影响其在校期间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也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减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借助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方力量综合完成。
首先,学校和家长应共同配合。学校与家长应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联系,随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和心理变化。学校应设立心理辅导室,及时对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比如,调研中的某民办高校每年在大一新生开展辅导员与学生签协议的活动,以约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帮扶教育,并且通过“两感信”(感谢师恩、感谢父母)等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家长建立情感联络。
其次,民办高校应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提升个人心理素质相结合。很多条件较好的民办高校在大一年级就引入心理辅导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大学新生迅速适应新角色,学会自我疏导心理压力,尽快找到新的努力方向,走出刚进入大学时的“迷茫”心理。
再次,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应该帮助民办高校大学生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个别家庭经济负担、就业问题,等等。比如,某些省市推出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特别对民办高校的高职高专学生给予实习期间的补助。还有针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的奖助学金和各类贷款,等等。这些措施有效地解除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大大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最后,全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应该广泛树立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正确认识,在招聘及用人等环节给民办高校大学生以平等的待遇。比如,国内东部沿海某发达城市的優秀企业,更愿意聘用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他们认为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有吃苦精神和动手能力,更愿意从底层做起。这种市场人才观念的转变,必将大大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自信心,从而有效地缓解其心理压力。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方法选择整群抽样法。选取2012年9—11月上海某社区内的3所高中年级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工具
本次评定工具采用1975年由Derogatis编制完成的症状自评量表[3],即SCL-90(90项症状清单),内含90个条目,包括强迫、抑郁、敌对及焦虑等10个相关因子。当前,很多综合性医院以及心理咨询、精神治疗门诊中常运用此量表,它在对个体心理卫生状况的筛查方面有着明显的可靠性[4]。
1.3 调查方法
本次通过问卷调查方法进行了数据采集,即让被测学生每人1份设计好的自评量表SCL-90(90项症状清单),经过独立填写后进行数据采集与整理。问卷调查方法和过程均与施测程序和要求保持严格一致,团体测试使用统一指导语,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填写。对回答偏向明显的试卷给予清除,以期使测试结果真实性得到有效保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年龄、性别及年级等基本资料,采用Z检验对全国常模和SCL-90量表汇总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年级、年龄和性别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组,并采取测试各因子得分≥2分者即判断为阳性[3]的方法,即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问卷发放情况
上海市某社区内的3所社区高级中学内所有学生1 431人,共发放1 431份问卷,回收1 422份问卷,回收率为99.37%。核对录入的问卷信息时,对18份无效问卷进行了剔除,最后剩余1 404份有效问卷,有效应答率为98.73%。
2.2 一般资料
共有高中学生1 404名学生纳入调查分析,其中男生675人,女生729人。所有因素中,除年级与年龄之间有相互关联外,其余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按年级与性别分级的调查对象基本资料具有一致性,具有可比性。
2.3 全国常模与高中生SCL-90各因子比较
通过对全国常模与高中生SCL-90各因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各因子和我国一般人群之间差异有着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与我国一般群体相比,高中生得分普遍很高,见表1。
分
人(%)
人(%)
2.4 不同性别的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分析
将学生按照不同性别进行分组后,通过x2分析SCL-90因子数据表明,P焦虑<0.05,P偏执<0.01,说明男生与女生在偏执与焦虑因子方面差异显著,且男生焦虑因子中的阳性率低于女生,而女生偏执因子阳性率则低于男生,见表2。
2.5 高中生不同年级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通过χ2检验法对不同年级进行分组,高中生的SCL-90因子数据分析显示,其P<0.05,说明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敌对与焦虑因子方面差异显著,其中面临毕业的高三学生阳性率比高一、高二学生明显偏高,见表3。
3 讨论
3.1 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态有待改善
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水平相比,本文中参与心理健康水平抽样调查的高中生水平普遍偏低。根据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此现象不仅可能是由于高中阶段个体躯体、心理处于不稳定发展,使其较易引发各类心理困扰,更可能是由于高中阶段个体可能存在现实与理想自我角色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所引发,即角色同一性混乱,极易引发个体紧张焦虑、叛逆等心理行为问题。整体看来,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会因为逐步完善的身体发育而有所减轻,反而会因为心理的发育产生更多青春期特征明显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健康状态不理想。
3.2不同性别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生理上的变化使女性产生很多困惑,胆小害羞且敏感而细腻,心理困惑明显多于男生[5],理科学习如逻辑、空间想象等有所局限。男生自信程度相对较高,但其心理发展亦同样处于一个不成熟阶段,因此,会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偏执行为。因此,高中阶段的个体心理干预需要根据不同性别的发展和特点来制定具有特征性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的进行心理干预。
3.3毕业年级学生相对普通年级学生更可能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本次调查显示,高三毕业年级学生中焦虑、敌对因子阳性率显著高于高一、高二等普通年级学生,分别达30.57%和43.14%,受高考影响的毕业生,经常处于一种因无知而心生畏惧与精神焦虑的“病态”中。所以,受我国教育体制影响,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应试教育,这无疑是让我国很多高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6,7]。可见,处于毕业年级的学生更可能处于心理应激状态。
综上所述,要有一整套完善的评估机制,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日常监测、持久观察和定期测量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心理健康档案。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展开针对性很强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丁松柏,赵汉清,高志勤.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自杀行为的风险因素[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39(4):221-223.
[2]杨邓红.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34(2):165-167.
[3]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4]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18-323.
[5]李倩妮.平顶山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3):119-123.
[6]武晓云.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2):54-57.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8
一、高中生心理问题导致身体症状的调查
为了更好了解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对某重点高中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采用周步成教授修订的、适用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在调查的8个维度中就包括了“身体症状”的测量, 具体数据如下: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选取的有效数据中, 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全量表分在65分以上的学生有7人, 这些学生我们认为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 重点高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是1.2%, 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不适应行为, 有的可能表现为攻击和暴力行为等, 因而需要制定特别的个人指导计划。
从表3中可以看出, 身体症状高分的学生有71人, 男生43.7%, 女生56.3%, 有身体症状问题的学生占样本总数的11.7%, 男生身体症状的问题检出率占样本总数的5.1%, 女生身体症状的问题检出率占样本总数的6.6%, 即自身焦虑水平较高时, 学生会出现一些如失眠、呕吐、发汗等生理现象。
注:*p<0.05, **p<0.01, ***p<0.001
从表4中可以看出, 高中男女生在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女生相对于男生在上述心理健康因素中反映出更多的问题和困惑。
二、讨论分析
我们发现目前高中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总体的1.2%, 而由于心理问题导致身体症状的学生却占总体的11.7%, 这两个数据的比较还是有非常显著差异的, 这说明身体症状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加强身体症状的心理调节也会降低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首先, 我们要知道心理问题导致身体症状的出现是个体高焦虑的表现。
生理症状的出现是心理对某一问题或应激事件的回避反应。比如:每次考前的发烧、闹肚子、去厕所的频率增加;考中的发抖、出汗;考后的失眠等现象, 如果每次都规律地出现如上现象, 那么在考生的潜意识里面, 他们是想通过以上的现象回避这次考试和结果。身体症状越强烈, 说明心理焦虑水平越高, 甚至不能正常进行某项活动, 这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
其次, 我们要对身体症状的出现有正确的认识。
人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 心理问题会伴随着某些生理反应, 相反也是如此。因此, 每个人在焦虑的时候都会出现身体症状, 只不过每个人的受影响程度不用而已, 有人感觉不到身体症状的出现, 有人却表现得非常强烈。从心理学的角度说,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伴随着适当的焦虑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 当然焦虑太高或者太低都不是最佳的水平, 这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为此, 我认为有适当的焦虑感觉并不一定是坏事, 关键是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焦虑调节方法。
第三, 心理问题导致身体症状是可以疏导和治疗的。
由于心理健康状况导致个体身体症状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心理问题, 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身体症状是可以缓解和消失的。比如, 辅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指导学生进行放松训练, 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等等。
三、现实案例
例1:小A是一名优秀的高三学生, 学习成绩位于班级前列, 平时表现并无异常, 可是连续两次参加高考都中途退场, 原因是在高考考试过程中会突然出现右手不能写字的状态。
分析:小A没有采取任何办法, 而是第二年继续参加高考, 然后重复相同的景象, 高考已经成为小A心中难以跨越的障碍。其实, 这个问题很简单, 只要他接受一段时间正规的心理治疗, 并在高考前经过心理专家的指导, 小A一定会考取理想的大学。
例2:小B学生成绩一般, 平时比较厌倦学习, 更惧怕考试, 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的前一天都会出现发烧的情况, 为此也错过了一些考试。
分析:这是典型的考试焦虑症, 高焦虑导致身体症状的出现, 这是对考试的心理回避, 不参加考试是“发烧”的最终目的。其实, 小B可能确实发烧了, 但发烧的原因并不一定是体内有病毒造成的, 而是心理因素导致的结果。家长和老师一定劝导小B能主动接受心理辅导,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
例3:小C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 确有生理感觉, 担心自己得了什么重病, 走了很多家大医院, 也做了全面检查, 都没有器质性的病变, 但是他还是忧心忡忡, 心神不定。
分析:这是健康忧郁症, 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身体症状。建议小C多出去散散心, 多跟朋友交往, 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分散注意力, 保证休息。
四、教育建议
1.积极的心理暗示, 用积极情绪替换消极情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能激励自己, 使自己能心情平静和增强信心的话, 在心中默念3至5遍。要求语言简短、具体、直接、肯定。比如:“我已平静下来, 我能够考好”“我现在的情绪很好, 今天我学了很多东西, 真令人高兴”, 等等。或者, 通过积极的自我想象, 体验过去的成功经验, 以唤起自己的良好情绪, 同时要学会放松, 在出现紧张情绪时, 采取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呼气、吸气, 同时放松全身肌肉, 持续做3~5分钟的练习, 也能缓解紧张情绪增强自信。
2.掌握瞬间放松的要领。具体做法是:仔细体验心理焦虑时身体哪些部位的肌肉变得紧张。再把紧张的肌肉逐渐绷紧, 坚持数秒后自动放松。然后双目微闭, 缓慢进行深呼吸, 重复几次, 使心情平静下来。如果平时经常练, 那么在考场上只要几个简易的动作就可以使你过度的紧张缓缓释放。
注意:做深呼吸的要领, 吸气的时候要“深”、要“满”, 吐气的时候要“慢”、要“匀”。
3.家长及教师给予高中生的关注度要适中, 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在前面我们说过, 某些身体症状的出现是对某一压力源的心理回避。因此, 为了减少给孩子压力, 家长及教师给予孩子的关注度要适中, 不能过大, 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我们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 这个空间会成为他们减压和自我疏导的重要领域。
4.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 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受到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体现。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因此家庭中的父母一定给学生积极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学校也应该积极与家长保持沟通, 从学校制度、人文环境、教育教学等方面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大一学生第二学期心理状况调查 篇9
一、心理现状
1. 适应大学, 对大学的认识趋向理性化
经过半年的大学生活, 大一学生在怀疑和彷徨中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 理性的去认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1) 对学校的认识。大一学生入学时, 对大学生活期望值普遍偏高, 真正进入大学后, 往往会感到失望, 由失望产生的不满情绪被其归罪为学校差。于是, 大部分学生入学后, 会对学校的方方面面进行批判。经过半年的生活学习, 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 同时经过与其他高校的比较, 学生对学校有了客观的评价。
(2) 对学习的认识。高中时代, 部分老师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把大学描述为人间天堂, 不会再有学习的压力。因此, 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时代的学习已不重要。然而进入大学后, 学生逐渐认识到“在大学, 学习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
对于大学学习方法, 93.2%的同学开始时不适应, 反映老师上课进度太快, 内容讲解不够详细, 课后作业太少, 并且在课下无人监督其学习情况。大一学生在自由自在与迷茫不适的矛盾中, 真正明白了自学与自觉的含义。
(3) 对学生干部的认识。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 被大学学生干部的光环所吸引, 学生干部的竞选十分激烈。半年大学生活之后, 无论是学生干部还是普通同学对学生干部均有了比较全面的看法, 在看到学生干部权力的同时更认清了学生干部的责任和压力, 学生干部普遍认为“大学学生干部确实能锻炼能力, 但责任和压力太大了”;普通同学一边批判学生干部, 一边感叹“学生干部实在是受累不讨好的差事”。
(4) 对能力素质的认识。大一学生对锻炼能力, 提升素质有较强热情, 调查发现:有98%的同学将“提高个人各方面素质能力”视为大学期间的主要目标之一, 但是对于素质能力具体包括哪些、如何去提高, 却缺乏清晰的认知。
(5) 对自己的认识。调查发现, 大一学生普遍认为经过半个学期, 自我认知有很大的提高。以前学生的自我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 并且缺乏主动思考自我的意识。上大学后, 受大学环境的影响, 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 经过独立的生活和学习, 学生开始主动地进行自我分析, 了解自己的性格、分析自己的优点、弱点, 对自己有了相对准确的定位。
2. 批判自我, 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经过学习气氛高度紧张的高中生活, 学生进入环境相对宽松的大学, 精神方面难免有所放松上, 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对比高中生活, 大多数大一学生经常会有浪费时间的罪恶感。
大学里人才济济, 部分高中时代的佼佼者开始变得普通, 不再是老师和同学们目光的焦点, 优越感顿时消失, 尤其是农村孩子。面对大学里全方位的竞争, 没有谁可以在各个方面都优秀, 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不足, 这必然导致会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学生一般不会全面分析客观原因, 而认为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
虽然大一学生不断的在进行自我批判, 但总体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纷纷设定目标, 期望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活动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3. 独立生活, 重新审视金钱的作用
经过半年大学生活, 同学的独立生活能力提高, 对生活的认识也有所改变, 尤其表现在消费方面。初入大学, 学生拥有了较大数额的生活费, 学生普遍认为生活费会非常充裕, 结果学期末大部分学生出现了生活费紧张的现象。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情况, 明白了自己每年的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并纷纷表示从这学期开始学会正确理财。
4. 注重情感, 对感情充满渴望
高中单一的生活方式束缚了学生情感方面的发展, 进入大学后,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情感需求, 渴望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调查发现, 87%的学生期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80%的同学将多交朋友作为自己的大学目标。几乎所有大一同学都对爱情充满渴望, 无论其是否决定在大学期间恋爱, 都对爱情抱有积极的态度。
5. 看重家庭, 更加理解父母
调查发现, 寒假回家后, 60%的同学突然发现自己的父母老了, 发现了父母的白发、皱纹, 发现了父母某种时刻的无能无力, 90%以上的同学反映上大学后更加理解父母, 不再与父母争论孰对孰错, 学会了用顺从的态度对待父母。经过半年的独立生活, 大一学生懂得了亲情的可贵, 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父母的不易, 学会去关注父母, 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孝敬父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一学生在第二学期虽已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 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知有了巨大的提高,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消极倾向
在可以自由获取知识的大学环境中, 大一学生对知识充满渴望, 对社会和周围环境也较为敏感, 学生通过网络、图书、课堂等多种渠道去认识世界。然而,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更喜欢关注社会的负面新闻, 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潜意识中觉得批判现实是知识丰富、思想深刻的表现。
2. 自卑心理
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舞台的同时, 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竞争方式。对于只经历过学业竞争的大一学生, 在各个竞争场合都表现得力不从心, 尤其是农村的大学生, 受到现代城市文化的严重冲击, 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即便是中学阶段学习方面的佼佼者, 经历大学一次考试后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成绩在大学已不再突出, 学习方面的自信心也从大部分同学身上消失。
3. 内心空虚
大一学生对待人际关系比较积极, 通过网络、电话、上课、参加各种社团等多种渠道, 与中学同学、大学同学、网络朋友等多个群体保持紧密联系。但是仍然经常感觉到内心空虚。这主要由大学生成长阶段的主客观原因造成的, 大学课程安排相对宽松, 大学生拥有较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空虚提供了客观条件。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三观形成和确定个人人生目标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 巨大的成长压力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无助与迷茫, 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随之扩大, 这是大学生内心空虚的主观因素。
4. 生活茫然
上大学后, 许多大一学生未能在短时间内树立近期奋斗目标, 无论是就业还是考研, 离大一学生似乎都太遥远, 因为大一期间一般不会开设专业课程, 学生对考研方向、就业行业完全没有概念, 因此, 考研还是就业这个目标对大一学生缺乏激励作用。
大部分学生期望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可以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提高自己的素质, 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能力素质的内涵, 更不清楚提高素质的途径, 普遍处于一种“浑身是劲, 却不知往哪使”的状态。
5. 经济压力
经过半个学期无计划的超预算消费, 大一学生对消费变得敏感。无论家庭条件如何, 消费都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消费前的思前想后, 消费后的自责懊悔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现阶段心理引导的措施
1. 正确引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方法论, 看问题要看主要方面, 用实际事例、具体数据以及真诚的态度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重点关注,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优秀学生和差生往往是教育者的重点关注对象, 而众多的中间学生往往被忽略。大一第二学期, 学生未完成分化, 学生整体保持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学习态度, 因此此阶段要对学生进行鼓励, 使之保持这种状态。对于上学期成绩落后的同学, 帮助其分析原因, 多关注、多鼓励, 但不可特殊对待, 避免给这部分同学贴上“差生”的标签;对于中间学生, 则要引导其认清大学是人才聚集之地, 此时的普通不代表将来的平庸, 正确分析自我、抓住机会锻炼提高自己, 保持自信才是最重要的。
3. 交流沟通, 使同学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与同学谈心交流, 争取让老师成为学生倾诉的对象, 为学生提供情绪发泄出口, 让同学意识到此阶段的种种不安、焦虑、空虚、压力是成长的历练, 是进步与发展的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从这些心理产生的痛苦中走出, 去克服这些不良情绪。
4. 提供舞台, 帮助同学实现目标
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多举办学生活动, 让尽可能多的同学融入到大学舞台中。通过这种途径不但提高了同学的能力, 同时帮学生找到归属感、获得成就感, 有利于健康积极人格的形成。
摘要:经过半年的大学生活, 大一学生在第二学期心理方面发生诸多变化, 表现在对大学认识、自我认识、感情认识等方面, 出现了消极倾向, 内心空虚, 生活茫然, 自卑心理等问题, 正确了解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状况, 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关键词:大一学生,第二学期,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朱珍葶, 包生耿.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导刊, 2009, (12) .
[2]任新红.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J].理论与改革, 2009, (5) .
[3]章周炎.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导师和生命导师[J].辅导员队伍建设, 2009, (9) .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高专艺术专业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抽取某高专学校艺术专业的大一学生410名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其中, 有效男被试156名, 有效女被试240名, 有效问卷共396份, 有效率96.5%。测查过程中借助常用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共90个问题进行测试, 调查数据使用“SPSS10.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本研究采用5级评分法, 某项因子得分在2分以上即为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 得分在3分以上则为中度以上的心理反应。从调查中看出, 参与有效调查的396人当中, 有151人在九个因子中至少有一项是在2分以上的, 占总有效被试的38.13%, 说明该部分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不适反应;有45人至少有一项因子得分在3分以上, 占11.26%, 说明他们的心理不适反应达到中度以上。这些数据说明高专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
在男女生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知, 抑郁、敌对性和偏执方面, 男女存在显著差异 (P<.05) 。女性的抑郁性因子得分 (1.83±0.59) 明显高于男性 (1.73±0.56) , 男性的敌对性 ( (1.72±0.61) 和偏执 (1.68±0.57) 得分高于女性 (1.63±0.53) (1.52±0.48) 。
3 讨论与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某高专学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值得关注的, 在抑郁、敌对性和偏执方面存在性别差异。针对以上这些心理现状,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了解整个群体的共同特性, 探索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3.1 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但是专业心理健康人员的缺乏及机构的不足,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重视, 把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将会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便捷、及时地了解、掌握自己的心理状况, 增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及时进行心理调控。
首先,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课的开设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到整体教学中, 让高专学校艺术专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系统地、科学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其次,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每月每周甚至是每一天,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及宣传, 如每天总结, 每周反思, 每月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等。最后,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娱乐活动, 让他们发挥特长, 在广泛的交往与合作中, 建立一种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3.2 关注女生, 增强情绪调控力
随着女大学生的增多, 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女大学生, 由于长期受艺术的熏陶, 心思细腻、感受力强, 比较敏感, 周围同学、朋友的眼神、议论都能让其情绪发生变化。另外, 由于处在青春期, 情绪又很容易波动, 生活、学习上稍微的变化也能对其产生影响。针对调查, 根据艺术专业女大学生情绪体验强烈的特点, 给与更多地关注, 帮助其掌握情绪调节、情绪发泄的一些方法, 有利于提高她们的情绪调控力, 增强心理抗压力。因此, 积极调动女生的积极性, 合理调节情绪, 帮助她们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从而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 去勇敢地面对遇到的各种心理冲突。
3.3 适当进行体育运动,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 体育运动被公认为一种简单、经济、易操作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不仅能促进身体发展, 丰富情绪体验, 改善情绪状态, 而且能够培养良好的情操与意志品质, 为他们塑造强壮的体魄, 及其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有研究表明, 以“娱乐消遣”为动机的大学生, 他们通过体育来消除烦恼、广交朋友, 在锻炼中情绪高涨, 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 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1]另, 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 每周3次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的体育锻炼, 对于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预防非感染性疾病及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有着积极意义。[2]
3.4 加强朋辈辅导, 提升自助的能力
朋辈辅导是“一人帮大家, 大家帮一人”的互助性的辅导方式, 在互助-自助的机制下, 体现了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它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纵深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且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 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3]实际工作中, 可以通过在各班选择相应的学生进行系列的培训, 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通过艺术创作、晚会、沙龙、论坛、QQ交流、主题班会等形式丰富其心理健康的素养, 使其能够独立地在班级或寝室开展针对性强的活动。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灌输方式, 而且通过充分调动团体的资源, [4]使其在互相帮助的情况下提升自助的能力, 减少了校园危机事件发生的机率。
3.5 用好网络教育, 拓宽心理教育的途径
网络的普及, 使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显身手。网络的匿名隐蔽性给个性鲜明、小规模上课的艺术专业学生一个广阔的参与场所, 也给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和自由。他们不用再担心和害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暴露, 能真实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和期望, 从而规避了面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无效场景。积极推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能保全学生的面子, 保护隐私, 又能够消除因自我暴露所带来的不安全感, 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拓展了减压的空间, 更利于激发学生接受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 从而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提高他们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 保证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同时也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S
参考文献
[1]郭健, 吴洪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科学之友, 2010 (6) :143.
[2]吴永慧, 张宝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5) :923-925.
[3]粱真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5) .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篇11
关键词:中专学生 思想 心理状况 对策
今年春季,我们对某地区三所中专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情况做了抽样调查,了解学生思想心理及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对策,以促进学校思想素质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调查结果
调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以某地区三所中专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抽查涵盖各年级。共发出问卷420份,问卷当场回收,有效问卷402份,问卷有效率为95.7%。
1.学习现状
调查显示,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希望在学校学到过硬的技术。对于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认为书本知识太枯燥的学生占36.67%,找不到学习目的的占21.93%,其他是对专业不感兴趣或上课方式不满意。多数学生觉得管不住自己,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惑中,62%的学生认为学习目标模糊,23%的学生认为不适应学校的教与学,11%的学生认为学习动力不足,其他的是想学的东西学不到。
2.生活观
大部分学生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但感到最大的压力来自家人的期望,行动上缺乏自制力。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调查中提到:你觉得自己经常处于哪种情况,大部分学生回答处于快乐和平稳状态,31.1%的学生觉得经常处于无聊和郁闷状态,12.7%的学生觉得焦虑和悲观,8.1%的认为平稳和无聊郁闷并存。
3.思想政治观
学生的思想主流积极,理想是“做一个不做坏事的清白人”“做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贡献的人”。最佩服的人是自己的父母和伟人,其次是班上成绩冒尖的同学。对于“你觉得目前你是哪一类学生”,45%的学生选择“有理想,有抱负,积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48%的学生选择“知道未来形势严峻,但现在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努力”,4%的学生是“无所追求,过一天算一天,不为将来担忧”,11%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很悲观,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这反映出部分学生茫然无措的状态。
4.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
问卷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尚好,较少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人际关系较和谐。当发生矛盾时,采取主动沟通的同学有75%,对于“总是感到别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没有给自己足够的评价”这一问题,60%的回答是没想过,33%认为是这样,10%的同学从没有这种情况。
5.感恩
大部分学生懂得感恩,希望将来回报父母。存在的问题,如:感恩对象狭隘,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最需要感恩的对象,95%的回答是父母,对老师感恩的人占8%,说明对老师情感淡漠,师生关系缺乏积极情感。
二、问题分析与探讨
由于自身原因和各种因素影响,中专学生心理和学习、生活状况有着特殊性。他们存在的问题也是发展性的。
一是学习动机不强和目标模糊造成厌学,学习生活缺乏目标,动力不足,兴趣不高。
二是对自己期望较高,自制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如不愿做家务,专业实习怕脏怕累。
三是自我认同缺乏,对自己的行为和习惯缺少反思和审视,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不足。对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缺乏思考。
四是存在人际关系不适和情感困扰。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方法单一,与父母沟通欠缺,缺乏正确的办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容易偏执,走极端,感觉无助。
五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淡漠,集体的公益活动不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三、建议与对策
1.树立人性化的新型德育观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其中不乏积极向上的学生,但也存在对学校教育心存疑忌、抵触的学生。时代在进步,学生心理特点也在发生变化,要求我们思想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德育工作应该生活化、人性化和细节化,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更细致耐心,积极引导。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利用参与、探究、活动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以学用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使学生愿意学,能学会,从学习中逐渐获得正向的情感体验,形成良性循环。
3.发展积极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缺失或者不当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学生心理偏激抵触,行为偏差,自我期望低。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无条件地关注学生,给予关爱,走进学生心里,影响和带动学生。
4.培养浓厚的校园文氛围
采用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喜闻乐见的社团活动、校园活动吸引学生,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和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篇12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我校2011级三年制专科学生652人, 其中女生440人, 男生212人, 年龄17~22岁。
1.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统一指导语, 共发放问卷652份, 收回有效问卷533份, 有效回收率81.7%。
2结果
(见表1)
3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年龄一般为17~22岁, 他们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急剧变化的阶段。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差, 而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却复杂多样, 这使他们的挫折感比成人更加强烈, 焦虑体验范围更广[2]。此时最容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矛盾心理, 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甚至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频繁发生[2]。一年级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 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等发生改变,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人际关系的变化等会使其产生很多不适应, 而来自各种渠道的鱼龙混杂乃至冲突矛盾的信息观念, 使得他们无所适从, 普遍感到焦虑和紧张, 无法找到消除紧张和压力的办法, 久而久之, 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据报道, 大约有10.0%~40.0%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 其中, 焦虑情绪发生率较高[3]。本调查显示, 调适能力差的学生占16.7%, 表现为焦虑、烦躁、情绪不稳、易冲动, 不能主动学习, 49.5%的学生自信心不足, 27.0%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2.5%的学生无学习目的, 21.8%的学生常有自卑感, 69.4%的学生时有自卑感, 22.1%的学生常感到孤独, 67.2%的学生时有孤独感, 36.6%的学生有很多困扰, 50.8%的学生压力很大, 承受挫折能力不强的学生占51.6%。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突出, 是班上的尖子生, 各种赞扬强化了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较高的期望值;进入大学后, 不能继续保持原来尖子生的地位, 自尊心受到打击, 开始怀疑自己, 觉得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 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心理上产生了较大的落差, 感到自卑、孤独、压抑, 对所处环境及未来产生困惑。尤其是三年制专科学生, 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 对自己的未来信心不足, 找不到职业发展的方向和人生目标, 自信心不足,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不能及时排解来自多方面的困扰 (如就业、恋爱、学习、贫困等) 而陷入迷茫、困惑。调查显示, 9.9%的学生严重自闭, 拒绝或很少与人交往。大学时代是人生中心理和生理变化最明显的阶段, 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 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敏感而矛盾, 既渴望友情, 又追求孤独;既希望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 又害怕孤独;既渴望与人沟通交流, 而又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因此封闭自己。矛盾的心理使他们陷入渴望理解与友情又无法坦诚与人交往的矛盾之中, 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陷入人际关系紧张的困境。调查显示, 3.0%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49.9%的学生人际关系一般, 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 一方面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 不知如何与人交往,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如父母过度溺爱、袒护导致其孤僻、任性、依赖、自私,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关心和尊重他人, 以及因同学间日常琐碎小事引发的种种矛盾, 使他们陷入人际交往的困境。在与父母的沟通方面, 他们既依赖于父母, 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 又厌烦父母的关心照顾, 调查显示, 49.2%的学生只是偶尔与父母沟通, 3.9%的学生不与父母沟通, 而实际上, 与父母沟通交流是缓解心理压力、疏导困扰的有效途径。
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是粗放型的, 赋予大学生更多独立与自由的空间, 但是面对大学的宽松与自由, 很多人不知该怎样管理自己, 没有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 于是感到迷茫、困惑, 处于适应不良的状态, 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调查显示, 20.3%的学生自律意识不强, 不能自我约束, 自由散漫甚至违犯学校纪律。在大学生活中,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是促进同学之间了解、增进友谊、增加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平台。调查显示, 55.7%的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 甚至有3.2%的学生拒绝参加。对班级荣誉不在意的学生占3.2%, 责任心不强的学生占28.1%, 这种冷漠的态度实在令人担忧。此外, 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自卑、怨恨、抑郁、自闭心理比较严重[3], 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也是高校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 正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逐步形成的时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青年, 他们心理发育尚不成熟, 容易产生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封闭等矛盾, 他们希望得到心理帮助与指导。调查显示, 17.3%的学生渴望进行心理咨询, 46.5%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 希望得到心理指导。但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只是处于亚健康状态, 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只是小部分[1]。因此, 学校要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促使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 使亚健康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教育界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其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特点, 开展全面、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冲突的技巧、方法, 使他们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以及调控情绪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兰蕊.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调适[J].教育与管理:理论版, 2010 (3) :41-42.
[2]李齐, 薛继婷, 韩光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展与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19 (8) :75-76.
【高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推荐阅读:
高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查问卷09-28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问题调查11-02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社科论文11-30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10-2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及分析12-05
高中学生个例调查分析10-26
高中学生的心理教育11-23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分析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