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要求与就业状况调查(通用8篇)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要求与就业状况调查 篇1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要求与就业
状况调查
姓名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但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理想和现实相差太大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迷茫、困惑、失落、焦虑等不良心态,进而出现了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事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就业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需要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本科,毕业生,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心理期望,就业观念,人格缺陷,就业心,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群体是走向自立,走向社会 这一过渡期的特殊群体,多重价值观,多重人格的再构成等特殊心理集于一身,严峻的就业形式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就业心理,面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变化,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07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
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在教育系统内部,大多数师范毕业生将来都要从事教育教学或与之相关的工作,但在当前教育系统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口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有些大学生由于自身职业价值认识不清晰、教师职业目标规划不完善、抗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以及考研结果、情感归宿、离别感伤、经济状况、未来前途和跨行业就业渠道的不畅通等方面的影响,给师范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很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而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趋于内化,这无形中更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冲突。调查显示,在心理压力方面,没有压力的学生占11.1%、有压力的学生占88.9%,其中,有正常压力的学生占38.4%,压力很大但能正确处理好的学生占37.4%,压力很大、很苦恼、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的学生占13.1%。在压力来源方面,学习压力占21.9%,经济压力占21.3%、就业压力占38 %、能力压力占11.6%、其他压力占7.2%。在就业压力原因方面,就业岗位不足、竞争太激烈占75.5%(其中:理想工作岗位少占24.1%,大中城市就业岗位少占18.7%),专业不对口占7.6%,能力不足占10.2%,自我推荐不够占
6.7%。其中,大中城市学生的压力、焦虑与困惑程度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压力、焦虑与困惑程度则最为明显和突出。
(二)职业目标期望与失落心理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心理,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自身的期望值比较高。在择业时过多地考虑就业的地域、单位、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等;向往高薪水、高起点、高收人、高回报;向往能到大中城市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到中小城市、基层学校、私人学校或企业工作。调查显示,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大城市占48.3%、中小城市占34.9%、农村占8.6%、去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占6.6%、偏僻边远地区占
1.6%。尤其是来自于偏远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大多不希望再回到农村中小学校工作,不愿“吃回头草”。特别是许多男大学生,就读师范本身就心犹未甘,感觉屈才,对将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也不看好,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希望能从跨行业就业中找到理想的职业。由于大学生的这些一厢情愿的想法,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进而产生偏执、幻想、自卑等心理问题,从而导致就业行为的偏差。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优化建议
(一)认清形势,调整目标期望值
就业的市场化、自主性对师范毕业生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首先,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现实,加深对教育系统人才需求现状的了解,明确教师职业人才素质需要,增加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认识和体验,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当前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现实。其次,大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当然,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就业单位不进行任何选择,而是要在自身职业生
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或修正自己的目标定位和人生轨迹。最后,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要有长远眼光,学会科学、合理、灵活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当前如果不能获得一个理想职业时,可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常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二)明确职业价值,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进行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职业价值观反映的是人的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人对社会职业的评价。从职业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找工作不仅仅就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在考虑就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人、工作条件、就业地点等因素,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看职业是否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树立有利于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那些虽然当前工作条件不太理想,但发展前景好,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地区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如当前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及东北等经济、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就业,可是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地区不久将成为中国经济、教育发展的热点地区。因此,大学生抢先到西部或东北等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就业,可能会更有利于自己在教育或其他领域的职业发展,更有利于个人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悦纳自我,捕捉就业机遇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悦纳职业自我有关,正确认识自我职业特点并悦纳自我,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并可以帮助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只有认清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的择业标准以及依自己目前的能力和自身的潜力能干什么样的工作,才能确认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充分认识并悦纳自我以后,要善于抓住有利机遇,做到主动出击,毫不犹豫,有敢试敢闯的精神;要做到不盲从,不攀比,不惧怕失败;要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育系统及科研部门不是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的唯一渠道。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顺利就业。
(四)直面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业的过程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
会的过程。面对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面对问题的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教师生涯或其他职业生涯都将是非常有利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期望自己一次求职就能成功,要认清教育系统内部的就业形势,明确教育人才素质需求标准,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或素质不高,出现求职失败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自身定位不准确,可能是因为你择业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所学专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等,对此大学生要全面、冷静、客观地分析失败的具体原因,并认真对待,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相信自己、宽慰自己、悦纳自己,坦然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五)调整心态,缓和心理冲突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是否也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某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慰藉,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通过自我宣泄法,如向朋友、老师倾诉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以求得心理平衡。最后,还可以采用自我转移、自我松弛法,如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对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心理缺陷。其实.生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在心理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不同程度的问题,只是在自我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适作用下,没有表现出来或表现不明显而已。因此,毕业生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要客观地认识和正确地对待,要有意识地进行合理的心理调适,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健全自己,使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和完善,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2003.12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
报.2005.12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8王承绪,徐辉.中英高等教育学校讨论会论文集[C].杭州;杭州人学出版社.1993.2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01.5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6.6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要求与就业状况调查 篇2
一、襄樊学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
襄樊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位于有着2800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魅力城市——襄阳市。学校以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己任。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易学等八大学科门类, 面向全国招生。学校以本科教学质量为生命线, 大力实施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 推行“211”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
近几年来, 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规模迅速扩大, 毕业生的规模也逐年增长。就业率方面,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0.23%、93.80%、94.12%;初次就业率也逐年提高, 2008年至2010年一直保持在70.00%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2007年底, 学校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底, 学校又获得“全国2009年就业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从图1可以看出, 学校毕业生人数逐渐增高, 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加, 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逐年都有大幅提高。本文拟从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地域、单位性质、类别等方面对就业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 毕业生就业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基础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襄樊学院毕业生就业有如下一些特点:
从就业地域来看, 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就近就业, 从表2可以看出, 选择在襄阳和湖北就业的毕业生每年都呈上升态势, 而选择去其他省市就业的比例则逐年下降。
学校从图表可以看出, 自2008年起, 毕业生选择在襄阳就业的比例依次为17.27%、31.32%、48.74%;逐年呈上升态势, 这与学校就业服务指导的深化改革分不开, 学校一直将“发展、促进地方经济”为办学理念, 由就业办统筹对在校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就业指导, 使得很多毕业生转变观念, 愿意留在当地或选择较近距离就业, 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二) 就业单位集中在企业及非其他服务性行业
从表3中可以看出襄樊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一些特点:
毕业生在近三年来到机关单位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选择到国家或地方事业单位就业的的比例则逐年增加, 但是比重仍然很小;选择在企业中就业以及在其他行业就业的比例在三年中都是就业的重点和中心。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毕业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转变了其就业观念, 不再仅仅将就业意向局限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而是可以较为准确地认清社会现实, 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就业途径。
(三) 就业去向从单一就业向多角度、多层次分流
注:国家就业项目指: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公务员、选调生、村官计划
从表4可以看出, 从2008年至2010年, 由于各种就业因素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的直接就业率每年都呈现不同的变化, 其中选择继续升学延缓就业的比例逐年增高;相对于国家就业项目的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每年不同, 但总体上仍是呈上升趋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毕业生对于毕业后的去向仍然倾向于就业,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学校应加强教育与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生升学与选择国家就业项目的比例。
毕业生对于到基层就业, 包括参加西部计划、资教以及村官计划等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增长。这与国家的政策引导, 学校的教育、指导有关。现在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投身基层, 到基层去锻炼自己。但是, 从参加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的人数占全体毕业生的比例来看, 还是非常少的。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 将会有更多的基层岗位提供给大学毕业生, 学校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力度还应加大。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
高等学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加快建设, 使之尽快适应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地方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因地域、办学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应加强学校职能部门的作用, 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管理与服务。
(一) 整合资源, 丰富内容, 积极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市场规律,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学校应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注重发挥学生的就业主动性, 切实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着眼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立足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做好扎实的准备, 坚持把择业教育、创业教育和毕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立“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设计、制定职业发展个性化指导系列手册, 实行就业指导工作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基本措施的统一。
从一年级开始, 学校在学业、择业、创业三个方面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 对新生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对毕业生重点进行就业技巧指导, 把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班级建设和寝室建设中。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 使教育空间、教育效能最大化, 并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发展的最大化,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加大对毕业生信息的宣传力度。通过校友、媒体、用人单位等途径寄发学校、毕业生资料进行宣传, 同时参加各地人才市场组织的校企见面会。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及网络信息平台的有机结合, 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地方人事局加强沟通, 共同组织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大型校企供需见面会。加强就业工作站建设, 建立实习基地。地方高校同各地人才市场紧密联系, 通过不定期考察, 按照“校际联合、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共建双赢”的思路,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应正确评价自我, 把握好择业的期望值。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是就业主体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前提。目前, 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部分毕业生因受到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影响, 择业观赏出现偏差, 盲目地追求自我实现。在择业时, 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 注重现实利益的思想普遍存在。自以为大学毕业, 掌握一定知识, 又有一定技能, 便心想到大城市、大公司、大企业、效益好而舒适的工作岗位。因而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要出发, 凭个人的主观想象, 一味地追求体面的职业, 注重眼前的现实利益, 置国家的需要和事业发展于不顾。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地方高校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 引导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能力有较为清醒的认识。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战略性调整, 基层就业的空间会逐渐加大, 而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能否大有作为, 首先是与自身的素质联系在一起的。基层与大城市不同, 条件相对艰苦, 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比较落后, 这就要求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不仅要吃得苦, 耐得住寂寞, 还要经受得住各种各样复杂情况的考验。因此, 地方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工作中, 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方面, 有两个问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仅仅从书本上学到的, 而且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而形成的, 包括在劳动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中不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精神, 毕业生就能够在广大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能够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能够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
三、结语
在当前大众教育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下, 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不但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的问题, 更是一项事关稳定的政治问题, 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由于品牌、地域等因素的制约, 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是艰巨的, 需要在引导、服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 不断探索、深化教育改革, 认真研究人才培养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关系, 更加主动地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以“稳中有变”的模式应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新问题。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持续热点,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转变毕业生的就业意识, 是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通过对襄樊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 对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地方高校
参考文献
[1].盛向东.对职业指导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2) ;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国办发[2009]3号, 2009-01-19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要求与就业状况调查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状况 调查研究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涉及到政府、高校、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等诸多要素,任何一方责任的缺失对解决该问题都是不利的,也不利于社会的长足发展。本文系统的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们也关注社会、心系民生,在实践的道路上探求真知。我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做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高职毕业生从事并非自己的本专业工作。另外,在已经毕业的学生中,很多学生存在着跳槽频繁等情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问卷描述统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苏州地区所有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发放问卷400份,去除无效的问卷之后,收回36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1.25%,其中男同学115份,女同学250份。具体分析结果如下:27%的学生选择继续上学,希望继续提高学历,11%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7%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剩余55%的学生选择就业。其中已经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中,按照不同的企业类型调查如下:28%的学生在小型企业公司,35%的学生在民营企业,22%的学生在股份制合作企业,15%的学生在其他类型企业。
(二)研究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苏州地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的相关情况,采用问卷调查获取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调查问卷分为六大部分具体如下:调查对象的表达能力、专业技能、实践经验、沟通能力、自身素质、面试技巧。最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表1为苏州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认知现状分性别统计表。
表1 就业认知现状分性别统计结果
三、研究结果
从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都认为对于成功就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这2项所占样本数的比例较高。然后是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自身素质以及面试技巧。其中表达能力的样本数比例位居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之后,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就业前景充满希望,认同顺利就业与自身的不懈努力息息相关。高职院校毕业生认为就业过程中,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是就职单位最看重的主要指标。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为2014届苏州市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表3为苏州市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表2 2014届苏州市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
从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苏州地区14所高职院校的就业竞争力指数都在90以上,非失业率最高为95.5%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月收入都在3422元以上,这个收入还是比较高的,有的学校甚至超过了本科学校。就业现状满意度这一项来看还是比较低的,最高的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学院73%,最低的为苏州高博软件学院58%。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过与职业期待吻合度%、离职率、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这几项都是偏低的,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与市场接轨,进行动态调整。
表3 2014届苏州市公办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 单位:%
从麦可思公司提供的数据来看,2014届就业率与2013届就业率相比基本平稳。甚至受大环境的影響,2014年苏州地区71.4%的学校就业率与2013年相比还降低了。只有苏州职业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硅湖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四所学校2014年的就业率比2013年是提高的。
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投资不断的提高,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张。通过调研来看目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存在滞后的现象,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就业供求存在问题。从上面的问题可以看出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通过调研得知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创新,通过政策上的支持给予这类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时政府部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给中小型企业提供支持:首先,从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鼓励中小型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其次,在资金上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从而扩大中小型企业的就业范围,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最后,鼓励大学生自助创业,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集中强化和培训,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稳定性。
政府部门需要建立大学毕业生就创业培训的指导机制,从资金、政策、组织等方面落实。由于高职院校存在办学资金不足,有的课程无法开设。政府部门通过引导社会上的一些职业培训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岗前培训,给大学毕业生一些实用性建议,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例如,根据本地区实际的情况,政府部门依托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并做好职业培训计划,搜集并整理与本地区人才需求信息变化情况并做出预测,培训机构根据市场信息需求的变化,进行设计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引导,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学校方面
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的制定学生人才培养方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对于将来的职业定位不清。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学校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端正就业观念。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有关就业指导类的课程,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培训,邀请校外的专家进入学校对学生召开讲座,大学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树立正确的就创业观念,加深对就创业知识的认识。当代大学生也要不断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尤其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企事业方面
企事业单位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主动参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产教融合”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积极吸纳各层次的大学毕业生,给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承担起共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事业单位应科学制定创新人才的选拔标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只看学生的学历、成绩,应该选拔最适合该工作岗位的人才。
企事业的技术人员和人事部门负责人参与相关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学生,在学校设立人才培养基地,积极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实用型人才。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把企业的文化渗透到职业院校中,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
五、结论
在职业教育进入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把就业市场的认可程度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根据市场的需求设专业,职业院校对新设立的专业,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结合苏州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规格,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程雯.天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新丝路.2016(8):58.
[2]苗雪.经管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调查研究[J].民营科技.2014(10):238-239.
[3]潘曼.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298-302.
[4汪思冰等.苏州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研[J].商业经济.2014(5):127-128.
[5]赵建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高质量就业[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61-62.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要求与就业状况调查 篇4
[摘 要]随着海西经济的不断发展, 在福建省投资的大、中小型外资企业也越来越多, 特别是日资企业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日语专业人才就业率相对较高。然而随着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增设了日语专业, 招生人数也不断扩大, 以往的高就业率是否会产生变化;市场对日语从业人员的需求有多大;企业所要求的外语素质应达到什么标准;这些都需要我们充分调查、了解。本课题组根据命题对日语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 广泛地搜集信息、数据, 力图为决策部门宏观调控招生规模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就业状况;就业趋势;择业观;结果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WTO,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交流骤增。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中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日本跨国企业来华投资。来华投资设厂的除了日本的松下、索尼、东芝、TDK、NEC、富士通等世界知名大企业外, 还有许多中小企业, 除日资企业外, 台资企业以及国内许多公司、企业对日贸易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市场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逐年增加, 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处于就业行列里的佼佼者, 就业率基本上能达到100%。但是, 从2006 年起日本在华的直接投资金额下降30% , 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上升提高了日企在华的运营成本, 这一下降被视为日企在华的大规模投资已渐趋式微。去年末至今,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增长缓慢, 国内失业率趋升, 这使得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由乐观逆转为严峻。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是我们研究的一大课题。本文就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通过走访企业做细致的调查;从市场需求、日语能力等几方面来分析研究;提出从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培养在社会上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日语专业人材。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了解当前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形势。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现状, 了解企业用人标准,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提升有效就业率的最主要因素, 这种需求包括专业需求和人数需求, 学校应积极按市场需求来合理地调整招生规模、培养方案, 使毕业生人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逐步趋于一致。
(二)调查对象
本调查主要采集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石材加工、贸易、电子产品加工、机械制造、运输服务业等需要日语专业人才的数据, 以在厦门的日资企业以及从事对日贸易的中小企业等、相关公司、企业的管理层、人事部门等、日语专业的从业人员、2001年~2006年日语专业毕业生以及日资企业、对日贸易企业中管理、业务、技术人员等为主要调查对象。
(三)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尽可能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就业的主客观要素,我们主要采取了访谈、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采访的问题分为4类:
1.基本的问题
贵公司经营范围;现在是否需要日语专业人员;日语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岗位或负责范围;
2.招聘方面
招收日语专业人员的相关标准;(如日语等级证书,英语, 口语表达能力等)工作期间是否有得到培训或深造的机会;日语人才的招收途径和方式;(如: 大型招聘会、媒体广告、网络平台等)
应届日语专业毕业生是否受欢迎, 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更需要笔译人材? 口译人材?
3.对日语专业的求职者
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需要运用的日语哪些差别?除了日语, 还必须具备的技能?(如: 英语、计算机等)商务洽谈中是否需要用到日语的敬语, 是否频繁地用到?用人单位对学校日语专业教学有哪些要求、建议?日语专业毕业生对所在公司的工作的满意度? 有何优势、劣势?
4.在工作中在和日本人共同工作时, 是否有因文化差异, 需要双方磨合的问题?站在一个日语工作者的角度, 建议在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5.就业趋势
今后日语专业人材的需求量呈何种趋势?
目前日语专业人材供求状况如何?
另外我们又做了问卷调查表400份, 回收问卷38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研究, 我们归纳了主要几个要素:
1.日语就业人员的需求
近两年来伴随着外贸进出口额的滑坡, 厦门以及周边地区对日语专业人材的需求逐年萎缩。由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 许多公司一般不招聘应届毕业生。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又发现;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并不是很多。这样就产生了“企业无人才可用”“日语人才就业难”的矛盾。日本企业最需要四类人才分别是;具有日语能力的营销人才、懂日语的IT人才、会日语的财务人才、日语同声翻译。
2.用人单位选才标准
据调查显示,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 比较注重求职者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另外, 应聘者想要进入日资企业, 除了自身综合素质符合条件外, 还要了解日企的文化特点。企业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专业水平、品德、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以及组织能力。不同岗位对日语人才语言能力的要求不同。一般都要求至少备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水平, 口语流利。除了一些技术性特别强有特殊要求之外, 一般则只要求能看懂相关的日文资料即可。此外, 不同的岗位对应聘者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对从事外贸工作的日语专业求职者, 要求既懂日语知识又具备商务操作能力的业务员。对财务人员, 除了要求具有日资企业财务工作经验外, 具有“语言+专业”者备受青睐。翻译人员除了专职翻译外, 还有不少要求能管理兼翻译、业务兼翻译等。这些翻译岗位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 还要求有相应的工作能力。IT行业的日语从业 人员, 不仅要掌握日语、英语, 而且要熟悉计算机应用、编程、软件开发等。主要工作范围是负责管理对日本营销。日企还有一大特点是讲求纪律性和论资排辈的, 需要每个员工遵从企业的法则, 在这一点上, 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适合。日企大多希望招收应届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习惯自己培养人才。因此, 具备一定日语表达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应届生在应聘日企时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
3.日语能力的要求
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应聘者具备熟练掌握日语、英语口语、日语一级证书和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技能, 能良好使用敬语。在跨文化交际上, 实际生活工作中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随着日资企业不
断本土化和国际化, 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技能, 而弱化了对语言的要求。在降低日语要求的同时, 企业对英语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 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是还是有部分的企业依旧坚持要有良好的日语能力, 因为部门领导和主管大都是总部派来的日本员工, 没有日语能力就不能与之进行日常沟通。
二、顺应需求的培养模式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要明确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的、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及我国加入WTO以后新形势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及模式;建立宽口径、厚基础的, 注重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强化英语、计算机应用及能力型课程教学;实现多学科、多专业的相互依托和相互渗透, 形成复合优势。
(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利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实习, 社会实践等环节。重视课内实践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保证。
(三)合理设置课程
结合实际情况, 设置有特色的课程, 明确学科方向,构建、优化合理的课程体系, 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 本功, 突出外语人才的个性。在日语专业相关课程中加入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完成商务背景下的口笔译任务, 有较强的英语实用能力。熟悉外经贸业务, 掌握国际经济法的理论、国际商法及与日本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金融政策,了解国际经贸和金融惯例以及能运用日语具体操作, 进行一般商务活动, 具有能独立从事翻译、导游、文书、外事及外经贸方面的能力。掌握信息处理和经济核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办公设备处理日常事务;培养出就业市场最需要的既掌握外语又有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人才。
三、结 语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要求与就业状况调查 篇5
2007-3-6 14:33:28
亲爱的同学:
您好!如今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受学校就业指导办委托,我们进行本次问卷调查,以便改进我校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问卷所得信息实行匿名处理,不涉及个人隐私,所以真诚希望您能如实地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想法反馈给我们。下面调查开始,请您支持与协作!
1.个人基本资料:
1.学历_______①专科②本科2.性别_______①男②女3.所读的专业 ______()
4.专业所属性质_______①理工②经管③文法5.籍贯隶属于________ ①本省②省外③港澳台1.就业心理倾向:
1.面临毕业,你的首选前途考虑是____
①毕业后直接找工作②自主创业
③考研④考公务员⑤出国留学⑥目前还不能确定 2.在择业过程中,你较提倡的是_____
①自主创业②靠人际关系找工作③学校就业介绍④自找工作⑤其它_____
3.选择就业时,最看重的是______
①薪金②个人发展空间③地域④个人兴趣⑤工作的稳定性⑥工作环境⑦家里的安排或建议⑧其它_______ 4.择业时,最想去的地方_____
①福建省沿海城市②福建省内其它城市③省外其它沿海经济发达地区④国外⑤其它______
5.求职中,最想去的单位是______
①政府机关②企业③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④自主创业
④艺术④国外
社会学系课题研究组2004年3月
⑤其它_____
6.如果让您选择企业,你会选择哪一类______
①国企②外企
③中外合资企业④私营企业
⑤其它_____
7.您主要接受过以下哪方面的就业培训______
①没有培训②语言、技术等方面训练(如计算机、外语等)
③面试心理训练④面试技巧训练
⑤其它________
8.您是否有参加过就业面试?______
①有②无
9.在面试时是否有压力?______
①有②无
10.当时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 ______
①自卑②恐惧
③焦虑紧张④抑郁
⑤其它______
11.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是______(多选)
①自我期望过高②自愧不如人
③家庭压力(经济、期望值等)④社会认同不高
⑤其它______
11(b).其中最主要原因是
12.在择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______
①专业不对口②学历不够
③就业技巧缺乏④就业相关信息掌握少
⑤就业单位不符合自身期望⑥其它_____
13.经过择业面试后,您觉得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______
①学校知名度②专业
③学历④工作经历和经验
⑤实际工作能力⑥综合素质(如外语水平、获奖情况、在校表现等)
⑦其它_____
14.您觉得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地域歧视吗?______
①有性别歧视,无地域歧视②有地域歧视,无性别歧视
③两者都有④ 两者都无
⑤说不清
15.您觉得这种歧视可不可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即可避免)?______
①完全可以②性别歧视可,地域歧视不可
③地域歧视可,性别歧视不可④完全不可
16.择业过程中,您认为您所学专业在就业形势中的处境是______
①优势②一般
③劣势④说不清
17.您认为您在就业市场上最大的劣势或不足是是______
①外语等非本专业知识②专业知识水平
③专业热门度④社会关系
⑤学校知名度⑥其它_____
18.您对整个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总体评价______
①很好②较好
③一般④不好
⑤很不好⑥说不清
三.学校就业指导:
1.您对我校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吗?______
①了解②听说过但不了解
③毫无了解
2.您自己是否清楚学校在就业方面的一些相关政策?_____
①很清楚②一般
③不怎么清楚④一点也不清楚
3.在就业过程中,您是否有感受到学校提供的帮助?_____
①有②无
③不清楚
4.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学校提供就业指导?_____
①大三前②大三
③大四④没有提供
5.您觉得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的时间是_____
①太早②太晚
③适中④不清楚
6.您觉得学校提供的帮助符合自身需要吗?_____
①完全符合②较符合③一般④不符合⑤完全不符合7.您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应从哪些方面着手?_____(多选)
①提供就业相关信息②就业技巧
③就业心理④就业取向
⑤就业价值观⑥其它_____
8.您最希望学校在就业时能提供_____
①就业指导②介绍就业
③学习机会④其它_____
9.您对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总体评价是_____
①很好②好
③一般④不好
⑤很不好
10.您对学校就业指导有什么建议见意见: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至止结束,感谢您的真诚合作!并祝愿您在就业路上越走越好!
调查员: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6
亲爱的同学:您好!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普通高校毕业生最近几年的就业状况及助学贷款偿还情况,采取不记名方式,所得资料只做宏观分析用,不会对您产生任何不利影响,请放心填写。您的每一个答案都将是我们宝贵的研究资料,真诚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一、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请把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
1.您的性别是A□男B□女
2.您本(专)科毕业的时间是□2007年B□2008年C□2009年D□2010年
3.您是在读期间是□党员B□非党员C□学生干部D□非学生干部
4.您现在是□专科B□本科C□在读硕士生D□硕士E□在读博士F□博士
5.您本(专)科上的是年制A□2年B□3年C□4年D□5年
6.您本(专)科所学的学科门类是
A□医学B□教育学C□法学D□理学E□文学F□历史G□经济H□管理I□工学J□农学
7.您家庭所在地是A□农村B□乡镇C□县城D□市地级城市E□省城或直辖市
8.您家有60岁以上人口人,正在上学的(包括你自己)有人,常年卧病的有人
9.您是否属于单亲家庭子女A□是B□否
10.您上大学时的学费是元/年,住宿费是是/年,生活及其它费用是是元/年
11.您在校的学业成绩是班级 A□前25%B□中上25%C□中下25%D□最后25%
12.您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是 A□本科及其以上B□专科C□中专、中师、技校或高中D□初中E□小学及以下
13.您父亲的职业是您母亲的职业是(请填写下面选项的代号)
A□专业技术人员(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B□各类技术辅助人员(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C□各类行政管理人员D□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如经理、部门经理等)E□各类服务人员(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F□警察及军人G□工农业一线生产人员H□自由职业者I□无业
14.您家庭的年收入是 A□1万元以下B□1~2万元C□2~3万元D□3万元以上
15.您在校期间已经考过 A□大学英语四级证书B□大学英语六级证书C□英语专业四级及以上证书D□计算机二级及以上证书E□HSK八级及以上证书F□雅思、托福、GRE、BEC等G□教师资格证H□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房地产评估师、精算师等)
二、影响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因素
16.您本(专科)毕业时的打算是A□就业B□出国C□读研
17.您本(专科)毕业后实际上选择的是A□就业B□出国C□读研
请选择A答案的同学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18.您毕业离校后多长时间才正式上班
A□毕业后立即上班B□1~2个月C□3~6个月D□7~12个月E□一年以上
19.您本(专科)毕业找工作期间面试次数20.您的求职费用是A□100元以下B□101~1000元C□1001~5000元D□5000元以上
21.您大学毕业前A□接受过高校提供的系统求职训练B□接受过高校提供的零星的求职
训练C□没有接受过求职训练,只是听同学朋友传授一些经验
22.您参加工作的起薪是元/月,第二年的工作收入(包括工资、津贴等所有因工作带
来的收入)是元/月,第三年的工作收入是元/月,第四年的工作收入是元/月。
23.您目前就业的地点是A□外省农村B□外省乡镇C□外省县城D□外省市
地级城市E□外省省城或直辖市F□本省农村G□本省乡镇H□本省县城I□
本省市地级城市J□本省省城或直辖市
24.按工作单位性质分,您目前的工作属于A□国有企业B□学校C□私营企业
D□三资企业E□国家机关F□科研单位G□城市集体企业H□乡镇企业
25.您找工作考虑(请按照重要性排序,尽量涵盖所有选项)
A□个人发展前景B□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C□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D□符合自己
兴趣爱好E□工作单位的声誉F□工作稳定G□工作单位的规模H□工作自由
度I□工作舒适且劳动强度低J □易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K□可兼顾亲友关系
26.您目前从事的是(请填写下面选项的代号)
A□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B□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
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C□各类行政管理工作D□各类企业管理工作(如经
理、部门经理等)E□各类服务工作(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
F□警察及军人G□工农业一线生产工作H□自由职业I□自主创业
27.您目前从事的工作是A□所学专业B□非所学专业但有相关性C□没有相关性
28.您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信息途径是□学校组织的人才洽谈会B□社会组织的人才洽谈会C□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D□学校提供的企业书面招聘广告
E□亲戚、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F□网络招聘信息G□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信息
29.您觉影响您就业的因素是(请按照重要性排序,尽量涵盖所有选项)A□工作能力B□工作经历C□学历层次D□学校名气、地位E□所学专业F□
应聘技巧G□学习成绩H□就业信息和机会I□社会关系J□是否党员K□是
否学生干部L□学校往届毕业生的声誉M□性别N□是否拥有就业地户口O□
家庭背景P□学校或教师(对您)的评价Q□送礼买人情R□职业资格证书
S□个人特长
30.您大学毕业到目前换了几次工作A□0次B□1次C□2次D□3次及以上
31.您对自己目前的工作A□很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很
不满意
32.您读大学期间是否获得过国家助学贷款A□是B□否
请选择A答案的同学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三、影响借款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
33.您读大学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34.您与银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前学校有关领导、老师是否给您个人或者集体讲解过助
学贷款合同条款A□是B□否
36.您借的是 A□生源地助学贷款B□校园地助学贷款
37.您上大学期间A□接受过系统的诚信教育B□偶尔接受诚信教育C□几乎没有
接受过诚信教育
38.为您贷款的银行是 A□农村信用社B□农业银行C□工商银行D国家开发
银行
39.您与贷款银行约定的第一次还款时间是A□毕业前B□毕业后2个月C□毕
业后1年D□毕业后2年E□研究生毕业后2年
40.您必须在毕业后几年偿清贷款 A□6年B□8年C□10年D□4年E□14
年
41.您们班有名同学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每名同学获得助学贷款的额度一般是元/年
42.您把助学贷款还给A□就读高校B□贷款银行C□代理机构D□没有偿还过
43.助学贷款利息到期前高校是否提醒过您利息到期的具体时间A□是B□否
44.助学贷款利息到期时高校是否告知过您偿还利息的具体办法A□是B□否
45.您是否拖欠过国家助学贷款利息A□是B□否
请选择A答案的同学继续回答些列问题
46.您目前已经拖欠助学贷款利息
47.您拖欠助学贷款利息的原因是A□收入不高B□偿还太麻烦C□没有人催要
D□惩罚措施不严E□自己经济负担太重F□其它
48.您有了收入之后,支出的优先排序是(请按照重要性排序,尽量涵盖所有选项)A□基本生活开支B□偿还其他借款C□偿还助学贷款D□孝敬父母E□供
弟妹上学F□买房子G□筹备结婚H□为老人治病I□改善自己生活J□其它
49.您觉得偿还利息A□很方便B□很麻烦C□一般D□根本没有偿还渠道
E□没有去偿还过
50.您拖欠助学贷款利息后是否收到过就读高校的催款通知 A□是B□否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要求与就业状况调查 篇7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为了解高职毕业生整体的就业心理状况、发展趋势及就业落实情况, 笔者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的方式, 以期通过考察、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正、负面影响因素, 掌握就业心理机制问题。在大量借鉴网络上和期刊文献中相关就业心理问卷量表的基础上, 笔者针对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特点, 自编设计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20个题项, 内容主要涉及就业状况、在校经历、对专业和自身能力的认识、就业期望值、就业道德观念及意向、择业心理等方面。
笔者对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系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共发放并回收问卷309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29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50%。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和统计分析。
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
关于高职学生对学校性质的看法, 受试学生在对“你认为在就业过程中, 高职学生和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 是否处于不利地位?”的回答中, 认为“是”的占30.9%, 认为“不是”的占11.2%, 认为“不一定, 看个人实力如何”的占57.9%。可见, 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正确客观地认同高职院校的比较优势, 更没有看到高职生特有的在实践应用技能方面的竞争优势。
关于高职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 受试者在“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在求职中是否具有优势?”的选项上, 选择“优势很大”、“有点优势”、“一般”、“处于弱势”、“不清楚”的学生分别占3.8%、20.3%、49.8%、22.7%和3.4%。关于高职学生对自身综合实力的认识, 受试者在回答“你认为自身的综合实力如何?”时, “对自己非常有信心”的占14.7%, 认为“有信心”的占47.7%, 有30.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只有4.2%的学生“对自己很没有把握”。另外, 还有2.9%的学生对自己的综合实力认识不足, 选择了“无法确定”。
通过比较分析高职学生对学校性质、专业、自身综合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矛盾心理:尽管他们对“自己的综合实力”评价较高, 信心较足, 但面对逐年加大的就业压力, 还是表现出认识上的诸多顾虑, 具体表现在对学校性质和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不高, 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高职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期望
在回答“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 你的求职态度是什么”时, 选择“胸有成竹”的占13.0%, 选择“虽然有压力, 但通过努力可以找到工作”的占70.2%, 选择“就业困难大, 对就业很担心”的占12.3%, 还有4.5%的学生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与管军于2006年所做的调查结果相比, 表示“很有信心”的学生人数比例下降幅度较大, 求职信心不足的比例有所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与2006年相比, 目前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所致。覃干超于2006年调查的结果显示, 对就业前景“很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学生共占41.3%, 其结论与笔者的调查结果有很大的不同。笔者以为, 除了三年前的就业形势相对宽松之外, 可能是因为其调查对象针对的是本科院校的在校生, 本科学生对自身就业竞争能力估计较高, 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在校生而言尚体会不到。
在对“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和筹划自己的就业问题?”的回答中, 仅有12.0%的学生表示从大一开始进行考虑和筹划, 有36.3%的学生从大二开始规划, 高达32.9%的学生直到大三才考虑和筹划自身的就业问题, 甚至有18.8%的学生从未想过就业这个问题。因此, 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前进行就业规划的意识亟待提高。即使面临就业, 一些毕业生仍未开始考虑和规划就业问题, 其就业准备意识非常淡薄, 这再次验证了管军于2006的调查结果。可见, 学校需加强教育, 强化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 在就业准备方面提供更多的指导。
当问及“择业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时, 有47.2%的学生选择“工资、福利待遇”, 这说明在市场经济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 学生非常讲求实际, 在选择单位时最看重的因素是经济效益, 其就业价值观趋于功利化。这印证了覃干超与管军于2006年的调查结果。有32.7%的学生选择“个人发展空间”, 有31.7%的学生选择“发挥特长, 实现自我价值”, 可见学生也比较看重个人发展空间和发挥特长、实现自我价值, 选择“工作地点”的占20.4%, 选择“专业对口”的占12.0%,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择业意向。而“工作单位性质”、“社会需要”等外部因素对学生择业的影响非常微弱, 这凸显出学生在择业时自我导向性强, 追求自我实现, 多考虑个人切身利益, 为社会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待加强。
在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方面, 希望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7.1%, 1000~1500元的占34.8%, 1500~2000元的占37.9%, 2000~2500元的占9.6%, 2500~3000元的占4.3%, 3000元及以上的占6.4%。总体看来, 高职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值主要集中在2000元及以下, 相比之下, 对工资标准的要求并不过高。要确认毕业生薪酬期望值是否趋于理性, 还需对就业后的实际月薪做比较分析。
就业观念及就业定位如何往往成为能否及早顺利签约的关键。对于“如果你目前仍未签约, 你愿意到待遇、条件相对差些的单位就业吗?”的问题, 约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选择了“愿意, 先就业再说”, 其余35.1%的学生选择“不愿意, 继续找自己理想的单位”。可见大多数学生认同“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激烈竞争中不愿意根据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就业期望做出调整, 不愿意降低或暂时降低要求。
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 大部分高职学生会靠自己努力落实就业单位, 这部分学生占61.7%。但诉诸他人的学生比例也较高, 占46.4%。这表明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就业依赖心理, 希望借助于外部力量。另外有3.6%的毕业生选择了“自暴自弃”和“不知所措”。基于这样的就业心理, 学生在就业行为上很可能缺乏主动性, 从而会间接影响就业。因此, 需对学生进行教育, 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提高其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对“你会先与某个单位签约作为保底, 如果碰到更好的单位就会违约吗?”的回答中, 有高达51.6%的毕业生选择“会”。在访谈中, 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表现出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 并表示在择业时会先签一个保底单位, 同时肯定或默许“违约”。这再次印证了王君君于2007年的调查结论。可见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问题比较严重, 学校需对学生加强教育, 提高其社会公德意识和诚信意识。
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薪酬
关于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 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 截至2009年5月底, “已经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占73.3%, “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占23.6%, “不打算就业”的占3.1%。至于未就业的主要原因, 希望“继续上学”的占12.0%, 希望“自主创业”的有20.0%, 因其他原因未找到合适单位的占68.0%。从签约就业后实际月薪分布情况看, 在1000~2000元之间的占64.9%。将学生就业前的期望月薪与签约后的实际月薪进行比较和统计, 结果发现, 实际月薪高于期望值的占25.3%, 等于期望值的占33.9%, 低于期望值的占40.8%。虽然与浙江省平均工资相比, 高职毕业生对工资标准的要求并不过高, 但从实际月薪的角度看, 相当多一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尚不够理性, 因此, 应加强这部分学生对就业市场情况的准确把握及对自身理性评估的能力。
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
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因素是“心理素质薄弱”的占53.7%, 其次为“学校名气不够”, 占40.9%。此外, 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缺乏工作经验”、“知识能力储备不够”、“缺乏社会关系, 存在不公平竞争”、“缺乏求职技巧”、“自我定位不够准确”等原因。总的来说, 学生普遍认为其自身因素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下面, 笔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各解释变量对就业状况变量的影响。
在就业状况方面, 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识 (即“对个人专业优势的认识”、“对自身综合实力的信心”及“与本科院校相比是否处于不利地位”) 是影响就业状况 (是否已落实就业单位) 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 一方面, 认为自己的专业具有优势者成功就业的比例较高, 所以加强学生对专业优势的正面认识, 是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关键任务;另一方面, 无法确定自身综合实力者未就业的比例较高, 所以应尽可能地关注这部分学生, 使其掌握自我综合实力的评估方法, 并为其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此外, 认同“与本科生相比, 就业处于不利地位”者未就业的比例更高, 约有三分之一的高职学生对就业前景持悲观判断, 转变这部分学生的观念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在就业月薪方面: (1) “性别”对就业实际月薪有显著影响, 但对就业前期望月薪并没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 男性和女性的就业期望薪值没有太大差异, 但女性的实际月薪低于男性; (2) “是否做过学生干部”对就业前期望月薪有显著影响。做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期望月薪值相对较高, 但就业后的实际月薪却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虽然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素质较高, 但由于就业竞争激烈, 在就业单位选择用人的自由度较大的情况下, 在工作初期其优势并未体现在收入上。当然, 这一结论是否可靠, 尚需进一步验证。 (3) “学生开始考虑和筹划就业的时间早晚”对其个人实际月薪收入有显著影响。学生开始考虑和筹划就业的时间越早, 就业后的实际月薪收入越高。 (4) “求职态度”对实际就业月薪有显著影响。对就业持“无所谓”态度者就业后的实际月薪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具备能力和信心, 或者由于有家庭或其他关系的支持, 就业保障较高。
研究结论和就业指导对策
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和评价能力鉴于相当部分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尚不完全客观, 已经显著地影响了其就业状况, 因此, 应教育学生客观认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不同性质, 相信高职生在职业技能、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竞争优势。鉴于“学校名气不够”是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需做好学院的对外宣传工作, 从而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另外, 要加强专业教育, 增强学生对专业优势的认识。学校应始终坚持将专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并将专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应尽可能地将专业优势融入学生活动、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中, 使学生客观理性看待专业, 增强对专业优势的认识。
应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 指导其尽早做好职业规划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就业指导部门在日常的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引导、职业指导课中应特别强调就业意识, 使学生主动考虑和规划自己的就业。在新生入校时, 应提供必要的咨询、帮助和引导, 使学生在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不断学习和增加社会阅历的过程中调整、充实和完善职业规划, 积极增进职业适应, 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另外, 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质量, 调查显示, 学生对所接受的就业指导评价不高。就业指导应建立在学生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和实际就业指导需求上, 因此, 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对职业指导的实际需求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和研究课题。
应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合理调整就业定位应尽最大努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 避免其价值取向失衡。在确定就业意向时, 要引导学生兼顾社会需求, 不能单纯地将收入待遇等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而应同时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想, 综合分析社会需求、具体环境和自身综合能力等现实条件, 合理调整、确定就业期望值。在暂时未能找到理想单位的情况下, 要改变“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本着付出的心态、学习的心态面对就业, 抓住机遇, 尽早签约。
应加强诚信教育, 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择业的自由性和机遇的不确定性, 毕业生对违约现象的看法存在着严重误区。毕业生违约带来的诸多不良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对学校而言, 用人单位往往会将一个学生的违约行为与学校教育质量和信誉度联系起来, 从而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对学生而言, 大多数用人单位会对曾经违约的学生敬而远之。因此, 学校应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 要把诚信教育纳入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并将其渗透到教学、生活及管理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 必须规范就业工作的管理, 如建立诚信档案, 对再次申请领取协议书的毕业生查明原因、详细备案,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等。
应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提高其职业适应性鉴于“心理素质薄弱”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 学校应在职业生涯辅导中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授心理调试方法, 使毕业生积极、平和、冷静地看待和面对就业;另一方面, 学校要积极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 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除了帮助学生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心理转换外, 还要培养学生主动与社会接轨、自我推销的能力。要通过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摆脱就业依赖和求助心理, 保持乐观进取、积极健康的心态, 顺利实现就业。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业状况及归因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和评估总体上基本合理, 就业心态基本平和, 但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同时, 一些主观因素会显著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月薪。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就业状况,就业指导对策
参考文献
[1]林友照, 吴昌标.高职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研究[J].职业, 2007, (21) .
[2]管军.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8) .
[3]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 .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1) .
[5]王耀华, 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 2007, (20) .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要求与就业状况调查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成因 表现 对策
[作者简介]尹羿之(1975- ),男,四川武胜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系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川达州635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81-02
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日渐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许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也使大学生就业由“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①。这种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大学生在面对毕业求职时,对可能出现的无法实现原初就业目标的就业失败情况所产生的情绪体验②。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在担心能否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会不会因为自己在校期间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没有任何特长或因为自己是个女生而不录用;或在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自我的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焦虑心理。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时,他们同样会有一定的焦虑。这种焦虑心理在非名牌学校、学历层次较低、冷门专业、成绩平平、性格内向的大学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未就业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大幅减少,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更加困难,大学生们因此也就更加焦虑。
(二)自负心理
自负是一种过高的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③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习和知识积累,早已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想尽快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尽快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优秀大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视条件很好,认为自己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把就业的期望值定得非常高。因此在就业选择时,他们对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只想选择能尽快实现自我、体现个人价值、收入丰厚、地理位置好、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单位,而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去工作,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么常常碰壁,要么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于是抱怨没有遇到伯乐,从而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工作也没有积极性。
(三)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轻视自己,低估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④。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罗列理由,说明自己的无知无能。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去竞争,胆小怕事,行为畏缩,害怕失败,在诸多竞争活动中退缩,甚至把明明能成功的机会也轻易放弃。其多见于性格内向,人际关系范围小,有生理、身体缺陷或专业方向不强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或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学历层次稍低,或因自己专业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一般,在学校表现一般,在就业选择时常常流露出自卑情绪,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一味自我否定,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
(四)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就业中不愿承担责任,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人独立的决策能力,没有进取精神,只是依赖父母或老师、学校甚至只等职业送上门的心理。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养尊处优,大小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他们只负责学习。因此,他们往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依赖性较强,这部分大学毕业生中有的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缺乏进取精神,把希望都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拉关系、走后门上,甚至开始怀恋过去那种统包统分的制度,希望学校能解决就业问题⑤。这种依赖心理的存在会贻误良好的就业机会,失去检验自己、磨炼自己意志、锻炼自己独立性的机会,在就业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⑥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⑦。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独立性不强,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过程中,没有什么主见,易受别人暗示,盲目跟随大流⑧。他们对自身主客观条件不能准确分析,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准备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目标,也不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盲目跟随大流,见别人考研,自己跟着考研,见别人出国,自己也跟着出国,看到哪应聘的人多就往哪跑,别人说哪个工作好,他们就去寻找什么工作,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爱好,牺牲自己的专业优势。
(六)挫折心理
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市场的复杂、就业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而大学生未经世事,在就业中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高、职业期望偏高的情况,在选择职业时容易受到挫折。比如,理想的职业愿望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选择不能被亲朋好友所接受和理解,都容易使他们产生挫折感。
(七)无所谓心理
无所谓心理即对什么都不在乎。如部分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空间和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抱着无所谓心理,仿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心理既贻误了就业机会,也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调查发现,认为目前职业的选择对其一生影响“很大”的大学生占受调查人数的29%,认为“较大”的占44%,持“无所谓”态度的居然占到18%;对“学校没有必要严格控制同学违约”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9%⑨。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与他们自身因素有关,也与外在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一)自身因素
首先是自我认识的偏差。一些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在就业过程中就业期望值过高,瞧不起这看不起那的。相反,另一些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外界环境,不敢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害怕失败。其次是准备意识的欠缺。大学毕业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不能正确认识就业情境、不能全面了解社会,理想与现实往往脱离,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考虑实际条件,就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也有很多大学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如:文科生不懂得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理科生不了解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其三是对挫折的容忍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家养尊处优,父母早已将其物质生活安排妥当,在感情上也是关怀备至,而且大部分人没经历过挫折教育,意志力相对薄弱,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对于什么是苦难、什么是来之不易,除了字面上的感知外,没有更深的体验和感觉。一旦遇到困难,也不论困难是大是小,都会在其心理上造成极大的负担和阴影。如果这种负担和阴影没有及时得到解决,难免让其产生挫折心理。
(二)家庭因素
从家庭期望来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予的期望值过高。虽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大众化教育”,但是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并没有下降,都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之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在这种期望值下,如果花费数万元接受高等教育,而到头来连一份维持温饱的工作都难以谋到的话,尽管这种现状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一种必然,大部分家长与学生还是会感到不可理解和难以接受,势必会给大学生造成心理挫折。
(三)学校因素
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但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及时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需求,很多学生一进学校就开始担心就业问题,长此以往,极易造成抑郁等症状。其次,许多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中还存在缺乏系统性、协调性与科学性的问题,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只局限于毕业生群体,局限于就业这一环节,而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保健等问题重视不够,更缺乏系统的指导与帮助。
(四)社会因素
首先是国际形势不容乐观,据国际劳工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有1~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比较严峻⑩。其次,社会某些单位或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当代大学生不学无术、缺乏实际经验,很难胜任工作,对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很大程度的心理冲击。加之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事业单位裁员、政府机关缩编等原因,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自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加就业信心
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一是要全面掌握各种知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学习理想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二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积累社会经验,注意锻炼人际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三是要正确面对客观现实,结合自身条件,树立正确健康的就业观念,多了解就业信息与政策,为就业打好基础,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
(二)正确认识挫折,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或困难,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对此,第一,要正视挫折的客观存在。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每个毕业生在就业中都会遇到。应有正确的挫折观,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后退,敢于挑战,把挫折当做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第二,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造成挫折的原因:一是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利、自然界的力量等外在的因素;二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等内在因素。因此,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冷静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及时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从本人的实际条件出发,用切实的行动去促成挫折情境的改变。第三,要坦然面对挫折。面对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一些专业热门,有些则冷门;又如女大学生找工作容易受到歧视等。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及时调整自我心态,坦然地面对挫折。只有经过生活的磨炼,经过就业的挫折,才能更加成熟,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三)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家庭和毕业生在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当前,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大学急剧扩招,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同时,家长和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择业中的急功近利、求职怕苦、虚荣等心理误区。
(四)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部门的建设,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能动性,积极开展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正视现实、敢于竞争、放眼未来。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程,应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要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进行未来职业预测和设计,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五)营造和谐就业环境,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扩大就业,构建和谐的就业环境,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重要途径。要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保证公平就业是《就业促进法》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消除就业歧视,确保劳动者不因民族、性别、年龄、地域、宗教信仰、身体残疾等因素而不能就业。要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如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保障,采取免费培训、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等措施,创造就业就会,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
[注释]
①③陈选华.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24,56.
②王春兰.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措施[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231.
④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适[J].教育探索,2007(3):106.
⑤蒋益琴,丁雪梅.毕业班大学生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7(1):34.
⑥高军.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9):62.
⑦⑨邓兵.大学生就业心理挫折分析及对策[J].沧桑,2009(1):53,53.
⑧⑩舒晓丽.大学毕业班学生就业压力路径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71.
孙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性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3.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要求与就业状况调查】推荐阅读:
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12-16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论文)01-19
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11-13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08-28
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论文06-13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12-05
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情况调查报告09-27
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10-05
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情况的调查报告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