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2024-09-22

大学生思想信仰状况调查总结(通用8篇)

大学生思想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篇1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此次调查的意义: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与宗教信仰

当代大学生对宗教本身的认识正确而简单。只有1%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36人选择了“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占调查总人数的77% ,这表明大多数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宗教的认识是清醒的。3%认为宗教是“一种崇高真理”,占有宗教信仰学生总数的20.1% ,表明在科学与理 性的熏陶下即使是信教的学生也很少把神、佛看作是绝对的真理。另有19%把宗教看作是求神拜佛, 认为宗教是荒诞学说。显然他们对宗教的认识不够全面。这说明虽然当代大学生基本上能够以一种客观而清醒的态度去看宗教,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有失偏颇。

大学生对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认识基本正确,但稍显片面。虽然有69%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既冲突又互补促进”,但仍有31%的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理解和模糊认识,或者认为“宗教即科学”(6%),“相互对立、不可调”(8%),或者相反认为二者“互通有无、没有矛盾”(8%),抑或“说不清楚”(9%)。这表明多年的教育在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从科学的立场对宗教与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但长期以来对宗教教育的忽视也使得部分学生对宗教本身及其与邪教、科学的关系认识模糊。第二,一个人能否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宗教徒。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只有32%的学生明确这一点,42%的学生认为既可以入党又可以信教,另有26%选择了说不清。

显然,不仅需要对党员学生加强党章学习,而且需要对所有学生加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学习和信仰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能否公开传教。我国的法律保障各宗教进行合法的传教活动。但在我们的调查中,仍有30%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公开传教和开展宗教活动,同时有26%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也有44%的学生选择了校园禁止传教。但我们很难确定44%中有多少是因为知道法规而选择、多少因为态度而选择,可以肯定的是除此之外的56%的同学对于这个问题的存在着认识误区。显然,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误区颇多。在这个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宗教精神)信仰同时受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世界的诸多因素影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以宗教和主流生活存在距离而很少主动去了解,同时被动了解的渠道也很有限。因而加强宗教政策的有效宣传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不信教的学生是绝大多数,但他们不信教的原因主要是不需要(50%)和不了解(28%),接下来是“我是党团员”(13%),“宗教不科学”(9%)。这一方面与年轻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积极乐观的自我筹划、自我实现相关,另一方面长期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也对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了解宗教或认识偏颇而不信的。当然,对宗教的理解并不必然会导致信教人数的增加。在对不信教学生未来是否会信教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只有9%认为自己以后会信教, 31%表示将来不会信教,而60%则认为不确定。总结:

在当前各种思潮荟萃的大学校园,共产主义信仰是我们的主流信仰,但在当前信仰多元化、价值多样化的时代处境下,主流信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处理主流信仰和宗教等其他非主流信仰的关系,如何提高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如何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就需落到人文课的教学之中,落实到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之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青年学生、高校和社会的实际情况,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引导大学生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的多元信仰结构,建构自身的和谐人格。这不仅是大学生的精神信仰问题, 还关系到能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大学生思想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研究,综述

本研究考察的范围限定在中国东北部、东部、中部和南部等汉族为中心的高校, 而对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等因其少数民族聚居而几乎整体信教, 从而与前者信教状况有重大区别的地区不做研究。

一、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研究的综述

1、从信教人数的比例上看, 普遍存在信教大学生所占比例不高的状况, 不排除有地区较高。

湖北省对“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13所高校发放并回收的有效问卷2064份中, 只有184人信教, 占8.91%”;在河南省对“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和商丘学院三所高校被调查的1958名大学生中, 只有152人信教, 仅占7.7%”;西安市对“1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的信教比例是6.8%”;福建省对“闽江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福州大学三所高校的调查中, 有90%大学生没有宗教信仰, 仅8%的大学生参加过宗教活动, 5%的大学生对宗教了解”。但是在广州地区大学生调查中, 信教学生比例相对较高, “在979分有效问卷中, 信教的有182人, 占19%, 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由此可见,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但从地区差异看, 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省份, 信教比例低, 而在信教人数众多的广州仔学生信教人数也多。

2、从信教动机看, 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好奇或者心理需求, 而非虔诚的信教徒。

从各地区高校的调查问卷中, 普遍显示出大部分信教大学生并非虔诚的信徒教。在信教比例较高的广州地区, 调查显示, 信教学生当中“经常参加的只有4%, 偶尔参加的有57%, 不参加的有39%。”;湖北省的调查问卷中显示, “60.91%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宗教行为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认为宗教的神秘性具有感性的美;沈阳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45%的学生认为宗教对人的帮助主要是‘能给人以安慰和精神寄托’, 27%的学生则在遭受到挫折开始信教, ……从宗教中寻求和获得心理平衡和精神慰藉心理意识强”

可见, 大学生信教的感性因素大于理性因素, 显示出信教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因此, 只要给予大学生及时适当的引导, 就可以避免他们信教。

3、从宗教选择上看, 佛教和基督教影响最大。

湖北省的一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问卷中显示:“信教学生中, 信佛教的占54.35%, 伊斯兰教者占19.02%, 基督教者占13.04%”;河南省“对调查的152名信教学生具体分析后得知, 信仰基督教的为79人, 其余73名学生信仰佛、道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西安13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信仰佛教的比例最高, 占信教人数的40.4%, 其次是基督教, 比列是23.8%”。其他地区高校也显示出相似的情况。

从以上数据看, 大学生信仰何种宗教, 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佛教在我国传播历史悠久, 且已经渗入到民俗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一方面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4、从认知水平上看, 大学生对宗教本质及宗教政策存在误区。

信教与不信教的学生都显示出对宗教本质认识的模糊性。信教学生大多是基于感性而非理性去选择宗教, 不信教的学生中大多数也并非正确完整地认识了宗教的本质、历史、存在原因及与科学的区别后才选择不信教的。“他们不信教的原因主要是不需要 (50%) 和不了解 (28%) , 接下来是‘我是党团员’ (13%) 、宗教不科学 (9%) ”[12], 可见‘因为理性认识到宗教与科学有本质区别才不去选择的所占比例甚少。另一方面“认为信仰宗教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有帮助的学生占39.92%”可见, 大学生对于宗教的消极作用的认识不够。

对于宗教政策, 很多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暗含着鼓励宗教信仰, 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党员可不可以信教。“像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这样的重点高校, 却有高达68%的被调查学生对此认识错误或者认识不清, 甚至在访谈中还有学生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入党以后仍可以信教。”

二、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研究的综述

本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国际因素、社会因素和高校思政建设不足等三个方面。

一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大量的外国文化进入到国内。带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学生, 急迫地想主动了解西方文明。其中, 基督教文明以其神秘的色彩引起了广大大学生的吸引力, 他们开始阅读《圣经》以及与其相关的宗教书籍。此时,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部分学生就有可能认为已经成为基督教信徒, 甚至鼓励身边的亲戚朋友信仰基督教。

另一方面, 尽管文化的交流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的有效途径, 但其中还有文化交锋的问题。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其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利用商品、在华教师和传教士等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其中一个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宗教信仰。

1、社会因素的影响

目前中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期, 从封闭到开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新鲜事物与现象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 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 思想越来越具有独立性、在选择上呈现多样性, 对新生事物的接纳呈现更大的包容性。然后, 同时在信仰领域呈现空白。

大学生思想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篇3

关键词:吉林农业大学 大学生 宗教信仰 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共26题,单选为主,多选为辅。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自然情况;第二部分为宗教信仰认知状况;第三部分为对国家宗教政策的理解和获取宗教信息的途径。2014年10月共向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70份。参与问卷调查学生,在家庭城乡分布上,来自省内城镇比例为19.7%、来自省内农村的比例为17.2%、省外城镇的比例为25.5%、省外农村的比例为31.8%。

二、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1、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楚。在调查中,问及什么是宗教时,75.8%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3.2%的同学认为它就是迷信,是一种荒诞学说,14.6%的同学认为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6.4%的同学的观念很模糊,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在问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时,1.3%的同学认为宗教即科学,11.5%的同学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相互对立、不可调和,50.3%的同学认为宗教与科学互通有无、没有矛盾,36.9%的同学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说不清。

2、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宗教。在问及父母或者家庭成员信仰宗教是否信教时,3.8%的家庭成员全部信仰,24.2%的家庭部分成员信仰,52.9%的家庭全不信仰,19.1%的家庭不清楚。

3、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传教途径广泛。0.6%的同学经常有人向自己宣传宗教,43.9%的同学偶尔有人向自己宣传宗教,55.5%同学从未听到过有人向自己宣传宗教。问及,了解宗教知识的途径时,19.7%的同学通过受父母朋友信仰的熏陶,28.0%的同学通过选修相关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36.3%的同学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4.5%的同学通过与教会以及与教职人员的接触,11.5%的同学通过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

4、对宗教教育和国家宗教相关政策不了解。问及,国家实行宗教自由这一政策的看法时,89.8%的同学认为是对的,有利于团结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者,1.9%的同学认为是不对的,中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神论,7.7%的同学没什么看法,0.6%的同学有其它看法。

5、信仰缺失、宗教暧昧情况同时出现。问及,人生是否需要信仰时,15.9%的同学认为需要,36.3%的同学认为不需要,47.8%的同学认为可有可无。调查中显示,12.7%的学生明确表示想要皈依某种宗教,87.3%的學生没有皈依宗教的想法。问及是否想读一读《圣经》、《古兰经 》、《心经 》或《黄庭经》之类的宗教典籍时,40.8%的同学想,37.6%的同学不想,11.5%的同学将来想,10.2%的同学不知道。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大部分信仰宗教者的家庭成员都信仰宗教。学生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中总是在或有意、或无意的被动接受宗教。如果是对心理已经成熟的孩子来讲,他们会有意识的去筛选辨别,但是如果对一个心理尚未成熟的小孩来讲,他们被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世界。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宗教在校园内的渗透。大学生身边的宗教活动比较频繁。虽然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在校园内进行传教,但是大学校园一直是部分宗教团体重点关注的区域,传教等非法宗教活动在校园内经常发生。在宗教加紧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渗透和影响的新形势下,大学生事实上已经成为境内外各种宗教势力努力争取的对象,但他们却由于对宗教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缺乏足够的知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1],极容易成为他们的宗教信徒。

3、信仰缺失。调查中显示,36.3%的同学认为人生不需要信仰,虽然各高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爱党爱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但是依然有一部分“90”后学生表现出对共产主义的“不感兴趣”,没有共产主义的决心和信仰。这个时候一旦有“宗教”这样新鲜的事物吸引这些学生就会表现出对宗教异常的向往。

四、新形势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对策

1、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宗教势力不断在高校渗透的严峻形势,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结合学生的思想现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年学生,占领学生阵地,从源头上阻断青年学生信仰缺失问题。

2、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宗教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宗教问题的理论政策体系[2]。我们既要贯彻执行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又要让青年学生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宗教知识,引导高校学生在实践中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3、加强党团建设,发挥榜样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部分学生信仰宗教是因为周围党员团员没有树立起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共产主义没有信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党团活动,引领学生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让周围同学真正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认识到我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培育广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氛围,通过广大基层党员的努力,解决青年学生信仰缺失的问题。

总之,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和信仰缺失的原因复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要在充分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团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宗教相关课程。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

参考文献:

[1]王康.论大学生科学宗教观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2,(03);79-82.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M].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3]沈桂萍.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看高校宗教工作[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5);14-17.

居民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篇4

 宗教概况: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宗教的学科是宗教学。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

中国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国民教育中,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宗教组织开办的宗教院校中,根据各教需要进行宗教专业教育。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诵经、礼拜、祈祷、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河北省宗教概况:

全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种宗教,信教群众25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3%,分布在全省173个县(市、区)。现有正式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3392处,各种教职人员1586人。

河北省有五个宗教团体,即河北省佛教协会、河北省道教协会、河北省伊斯兰教协会、河北省天主教两会(河北省天主教爱国会和河北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河北省基督教两会(河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河北省基督教协会)。有5所宗教院校归以上团体管理,即河北省佛学院、河北省道学院、河北省伊斯兰教经学院、河北省天主教神学院、河北省基督教培训中心。

河北省宗教的主要特点,一是五种宗教俱全,信教人数多,分布广,且多在农村。二我省有些历史悠久的寺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影响比较大,如佛教的临济宗祖庭临济寺,赵州禅发祥地赵县柏林寺和藏传佛教重点寺庙承德外八庙等,每年都吸引众多海外教徒来观光朝圣。

 佛教在河北:

佛教传入河北的时间大约在两汉时期。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我省南宫市的普彤寺是河北乃至全国最早的寺庙,它比号称“中国第一寺”的洛阳白马寺的建寺时间还早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隋唐时代,佛教达到鼎盛时期。这期间,由义玄禅师在我省正定县的临济寺创立了闻名于世的“临济宗”,现在佛教界素有“临济子孙遍天下”之称,其宗派在佛教界的影响之大,略见一斑。另外,由赵州和尚从谂在赵县柏林禅寺开创的“赵州禅”,也在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到清代,我省的承德形成了北方的藏传佛教中心。

建立新中国以后,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佛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83年国务院60号文件中,将我省正定临济寺和承德普宁寺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随后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1988年5月18日,省佛教协会成立,为佛教活动正常化、规范化以及积极配合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引导广大佛教信众为两个文明建设做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6月初省佛教协会召开了第四次会议,顺利地进行了换届。现任会长为净慧法师(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县柏林禅寺方丈)。

目前,我省共有佛教信徒50余万人,其中藏传佛教16余万人。比丘、比丘尼有580余人,开放的佛教寺院280余座,除省佛协外,市级、县级佛协28个。

 道教在河北:

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也是世界宗教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

我省是早期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道教在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唐、宋、元时期是河北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从停滞逐渐走向衰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有宫观102座,乾道(道士)、坤道(道姑)共285人。我省较为著名的宫观有曲阳的北岳庙、涉县的娲皇宫、邯郸的黄梁梦、鹿泉的十方院等。

我省的道教工作起步较晚,1995年6月22日省道教协会成立。2000年8月底召开第二次代表会议,完成换届工作。现任会长为黄信阳道长(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常住北京白云观)。全省道教信众8 万多,教职人员200多人,开放的道教宫观有鹿泉十方院、沙河甄泽观等88处。除省道协外,市级、县级道协10个。

 伊斯兰教在河北: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目前全世界穆斯林约12亿,仅次于基督教(20亿)。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公元七世纪中叶,即唐永徽二年(公元652年)。我国伊斯兰教也把这一年看作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开元。

伊斯兰教传入我省的时间,约始于元代,即公元十三世纪,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我省有回、维吾尔、撒拉、哈萨克、柯尔克孜、保安、东乡、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族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也是这10个少数民族)。

伊斯兰教属于民族宗教,在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基本是全民信仰。正因为如此,许多伊斯兰教的活动、节日等,已逐渐演变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及节日,例如宰牲节、开斋节等。

我省比较著名的清真寺有:定州清真寺,原名礼拜寺,元代至正八年(公元1343年)重建,为我省最古老的清真寺;沧州北大寺,建于明代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占地7400

平方米,为我省最大清真寺之一;泊头清真寺,占地1.12万平方米,为我省最大的清真寺。

我省伊斯兰教工作起步较早,1963年底至1964年初,召开了河北省伊斯兰教第一届代表会议,省伊协宣布成立,“文革”中停止活动。1981年,河北省重新恢复伊协组织,随后各市地及回族自治县相继召开伊斯兰教代表会议,成立各级伊协组织。省伊斯兰教协会于2003年12月下旬召开了第五次代表会议,进行了换届。现任会长为张珍山阿訇。

目前,我省穆斯林为58万多人,人数在全国列第六位,在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列第一位。阿訇600多人。清真寺418座,其中女寺30余座。除省伊协外,市级、县级协会23个。

 天主教在河北:

明朝末期,天主教从京师(今北京)传入河北省。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保定府安肃县(今徐水县)安家庄有一安氏人家,在京师广安门外开一纸坊,期间经常听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讲道,逐渐信奉了天主教。后来,利玛窦在这位安氏教徒的协助下,到安肃县的安家庄、帅家庄、遂城及完县(今顺平县)等地传教。自此,河北省有了天主教。据记载,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时,直隶(今河北省)境内的天主教教堂有10座,到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直隶境内天主教教堂有27座。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失利后,天主教在直隶境内的传播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据统计,到新中国成立时,河北省内已有天主教徒80多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天主教界开展了反帝爱国运动,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1958年起,我省天主教界开始自选自圣主教。1980年10月,河北省天主教第一次代表会议上,决定按行政区划分为8个教区。

目前,河北省有天主教信众100万人,占全国天主教信徒人数的1/4,约有教堂900座。

 基督教在河北:

基督教于1858年传入中国,随后陆续传入河北省。186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柏亨利设立了直隶公理会第一座基督教堂。之后,基督教各教派纷纷在河北建立各自教派的教会和传教区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河北省共有基督教教堂365处,信徒近7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宪法法律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河北省基督教得到较快发展,2003年全省有基督教信徒35万人,活动场所2000多处,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

 附录:

(一)城乡居民宗教信仰状况调查表

1、您觉得宗教离我们是否遥远?是()否()

2、您是否信仰宗教?是()否()[如填否,第4、6、8、9题不用回答]

3、您的亲朋好友中有信仰宗教的吗?有()没有()

4、您信仰哪一种宗教?佛教()道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其它[自行填上]______[排名不分先后,纯

属偶然]

5、您为什么会信仰/不信仰这种宗教?(由第二题决定)

家人影响()朋友影响()自主决定()宗教团员宣传()媒体宣传()教规限制()

6、您觉得信仰宗教后是否给您的生活带来了改变?是()否()

7、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祈求过宗教神明的保佑?是()否()

8、您是否严格遵守教规?完全是()大体上是()心诚就行()

9、您多久去一次宗教场所?定期()有机会就去()

10、您平常去过宗教场所吗?是()否()

11、您觉得宗教的作用主要是什么?精神寄托()救苦救难()结交朋友()修身养性()

12、您平常会把秘密说给谁听?家人()朋友同学老师()自己憋着()吉祥物品()宗教神明()

13、对于您周围人的宗教信仰状况,您持什么态度?不在意()尊重他人选择()劝说他人()要求他人与自己一致()

14、是否会因为他人的宗教信仰状况而影响您与他人的关系?会()不会()

15、如果您信仰某种宗教,但现在您想加入中国共产党,您会放弃您的宗教信仰吗?会()不会()

视情况而定()

16、您是?共产党员()民主党派人士()群众()

17、您的职业?农民()学生()教师()干部()企业职工()其他_____

18、您的学历?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

19、您是?城镇居民()乡镇居民()

20、您的年龄是?15岁以下()16岁—25岁()26岁—35岁()36岁—45岁()46岁—55岁()56岁—65岁()66岁以上()

青年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 篇5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得出一结论:整体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积极向上,慷慨激昂,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和激情,我们大部分同学很清晰自己的目标,并在计划为实现自己的大学目标以及人生目标付出实质性的努力。以下我来分条例进行汇报:

一、现实形势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中90后为主力军,其中独生子女的占据主要部分,特别具有青春气息的新生代大学生,同时性格叛逆,自我意识较强,这几点值得我们关注,以便以后更好的开展相关活动,从而达到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自农村的同学还占着比较重要比率,我们应当注重这一独特环节,应充分考虑到农村和城镇同学的差异性,并为此多开展些活动;同时开展一些思想教育,努力把那个我们这个整体协调好,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展开一些相互间的交流,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主要是农村和城镇的差异性,一边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奠定好实地调研的基础,以便更好地在我们自身的岗位上发挥才干。

二、工作想法

针对同学们要求的多样性,我觉得应该尽量开展一些新形式的团组织活动,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适应新时期情况下广大青年的需求,进行思想上的解放,与时俱进,不能够固守陈规,要在思想深处变革观念,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我们团组织活动的开展。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同学的聪明智慧,深入同学内部,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适时地进行端正和指导,以保持青年们思想的先进性,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一批又一批先进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代青年的独特性,摈弃陈旧的思想,通过积极开展谢先进的思想理论研讨会,集思广益,注重新思想的诞生,从而提升大家整体的思想理论水平。

三、展望前景

广大青年在祖国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胡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我们广大青年给予厚望,作为青年组织的领头者,我们应当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将培养“四有青年”作为我们的重任。相信通过我们集体的努力,我们一定会不辱使命,为祖国输送更多的有为青年,这要求我们时时刻刻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将我们团委的工作融入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挖掘和培养可造之才;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提高我们组织的纪律性和工作效率,本着为同学们服务的原则开展好工作。相信我们会做得很出色!

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篇6

为了全面、客观、正确地估价我系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做好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日前,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谈话、典型剖析等方式,对我系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了解,本次调查共涉及全系两个年级,十多个专业,发出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8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

一、我系学生思想状况评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在系大学生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全方位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影响着我系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一方面表现出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进步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社会和学系发生深刻变革带来了许多复杂情况和矛盾冲突,大学生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迷茫、困惑与混乱,一些可能是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一)当前形势下,我系学生的思想主导方向是积极向上的。

从表面上看,现代大学生似乎缺少以往的政治热情,但我们决不能用“政治淡漠”来简单加以概括,如果说学生已经由盲目的冲动变为勤于理性思考,逐步趋于成熟则更为客观准确。他们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战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观察和处理问题,更多地表现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

1、政治观

我系学生是比较关心政治的,他们了解时事、了解政策的愿望比较强烈,对于一些国内外大事,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关注形势的发展变化。

(1)对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基本正确。

多数学生政治上进步较快,能够接受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而且自发学习理论的人数和要求加入党组织的人数日益增多。对于马克思主义,92%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理论,科学的理论只有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无穷力量,但科学的理论并不是停滞不前的,是需要不断发展完善的;在理论学习方面,56.3%的同学自觉地学习过邓小平理论,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有接近30%的同学认为应该成立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学生社团组织。

(2)基本政治立场比较坚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功,高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系有88.5%的同学同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的说法。领导和道路问题的正确认识导致大学生要求入党人数逐渐增多,对加入党组织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是大学生政治上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据调查,近几年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比例均在90%以上,(3)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普遍认同。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给予了热情关注。近年来,大学生的改革开放意识明显增强,对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深感欣慰,认识到只有改革才有发展。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感兴趣,认为这是振兴国家经济的正确选择。97.6%的同学认为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坚持改革开放;88.8%的同学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此同时,同学们也表现出对党做出的重大决策的基本认同:98.8%的同学支持党中央对“法轮功”组织的定性及处理,而且对党中央能够高瞻远瞩及时发现和处理“法轮功”组织表示赞叹。在与同学谈话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虽然腐败现象还十严重,但党中央不断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监督机制和相关法律出台,腐败现象一定会得到根本的治理;对祖国统一大业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要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决不能放弃使用武力。

2、人生观

在我系,虽然大学生的人生观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但总体上看,大学生人生追求的基本心态还是积极的,立志成材,全面锻炼,争取有所作为是大学生人生观的基本点。

(1)自立、自强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目前,学生做家教的现象十分普遍,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够利用一切机会如为企业发送宣传品、做市场调研、做促销员等走向社会,在锻炼自己的同时,能够得到一定的报酬。调查中,89.5%的同学赞成“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的观点;65%的同学认为“知识是竞争的手段”或“知识是自下而上的工具”;分别有82.5%和75.3%的同学对考试和就业等一系列竞争行为有信心;90.8%的同学认为“人生在世要靠自己”。这些说明,大学生已经承认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当前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以前的优越感正在且已经为现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所代替。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识明显增强。

现实社会需要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只有文凭没有水平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们一致认为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我系,大学生努力学习全方位锻炼的劲头空前高涨,他们表示“现在还是想把功课学好”、“更希望学一些诸如经济管理、计算机等实用技术”,“读书热”、“考本热”和“社团热”在我系悄然兴起。调查显示,87%的同学大部分课余时间在上自习或参加各种活动,目前已有200多名大学生参加了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关于自习时间的问题,有的同学明确提出要求,教学楼应该再晚一些关灯等。

3、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既不是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倡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也不是惟利是图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强调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兼顾,奉献与索取的统一。

(1)价值目标多样化,带有明显的务实倾向。

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裂变在大学系里的反映强烈,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变革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一样,带有明显的普遍性、同一性和同步性,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并向获取实惠方向发展的趋势。问卷中发现,在选择“一生中什么东西最重要”问题时大学生的答案是相当分散的,把健康排在第一位的同学比例是最高的(30%左右),知识次之,接下来是理想、金钱、权力等,原来一直比例很高的理想、信念已经不占优势,逐渐退居二线。这种多样性和务实性的价值取向同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分配形式和多元利益主体等体制的出现是相吻合。

(2)择业观念基本正确,顺应时代的要求。

大学生择业观念是他们价值观的最好体现。由于社会的进步,就业市场的拓宽和就业渠道的增多,学生上大学,国家包分配的分配体制成为历史,大学生中的“铁饭碗”思想已经不复存在。我系学生已经抛弃了头脑中的“等、靠、看”的念头,在选择职业时,不再过多地考虑专业对口,而是考虑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调查中,回答“你如何看待就业”这一问题时,78.5%的同学选择“自主择业,学系应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这一答案,一部分同学甚至认为就业是个人的事,不需要国家和学系负责,仅有6.5%的同学选择“学系应对学生就业全面负责”;78.5%的同学职业选择的首要标准是体现个人价值。

(3)团结协作精神有所增强。

多数学生认为应当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应当在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中,书写自己的人生。在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46%的同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奉献或奉献应大于索取”;65%的同学赞同实现人生价值要达到“奉献与索取的统一”的观点。他们意识到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会为社会认可,只为自己着想的人目光短浅,思想狭隘,不会在成材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同时国家和社会也要对乐于奉献之人有所回报,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这样的人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

4、道德观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和思考,系园的大学生群体大体上完成了东西方道德标准的否定与肯定,一贯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与西方文化中积极因素逐步融合,形成当代大学生的新型道德观念。

(1)传统道德意识的回归。

前些年,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文化和道德观念汹涌而来,大学生从茫然无措到

兼收并蓄。进而发展到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全盘否定,甚至连大学生自己也感觉到道德的伦丧,真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似乎每一个人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经济人。但是,受到5000年文明熏陶的大学生们并没有完全醉倒,长期积淀在他们身上的优良传统教育成果唤醒了他们,使他们在扬弃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了中华文明,并且名正言顺地接受了,有的同学主动开始研究代表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调查中,98.2%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96%的同学认为“待人要真诚”;79.5%的同学认为“自己和同学关系融洽”;67%的同学愿意听人文类讲座。在他们看来,增长才干固然重要,但自身修养也同样重要。

(2)崇尚理想人格。

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的课外读物中,领袖著作、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有逐步增多趋势,他们为领袖人物的历史功绩而赞叹,为他们伟大的人格力量所倾倒。89.8%的同学认为“雷锋精神依然体现时代特征,应继续发扬”,表明当代大学生们崇尚理想人格,希望自己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

(3)追求平等

人人平等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大学生在这方面一直是身体力行的。我系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和小城镇,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与那些来本市及其它大城市的学生相比窘迫得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某一理想的实现,而且在个别的学生中心里压力比较大,但在调查过程当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他们要求平等意识非常强烈。其中大多数同学对考试作弊,“双选”时的拉关系、走后门和找老师提分等现象深恶痛绝,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没有给他们平行竞争的机会和权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没有用武之地,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们渴望相互理解,渴望被人尊重,把这些当作追求平等的最高待遇;他们愿意参加有报酬的社会活动,对所得的劳动报酬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如综合测评加分、家教工资等,)是对他们付出的回报和承认。

5、对学系的改革观

我系的大学生十分关心学系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对学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时,更多的同学关心学系的前途、声誉、教学质量、外语和计算机过级等问题;对于后3%制度,有近90%的学生认为这一制度有背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应彻底修改;对早操有98。6%学生认为这种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提倡早操内容多样化,学系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内容和形式,对学系的发展前途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满怀信心的同时也不无忧虑,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如此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扩大了高系的招生规模,为我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大庆将成立大庆大学后,这无疑是学系发展的大好机会,但又怕学系没有竞争实力,好机会抓不住等。对于高系后勤社会化问题,部分学生认为怕是换汤不换药,服务质量提高不上来就大幅度提高费用等;虽然一些学生对教学、伙食、学生工作等提出诸如教学手段落后、伙食质量不如去年、管理较严等意见,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关心学系的改革和发展。

(二)目前我系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的前提下,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思想认识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重智育,轻德育。

要想在社会上立足,要想使自己在所发展,必须依靠真才实学,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要求,所以大学生过多地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和衫知识的学习中,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则少之又少,忽视德育、不注重全面提高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一直未能有效解决。这些直接导致大学生意识开矿的淡化,一部分学生政治现任感不强,不愿上政治理论课,不愿意担任社会工作央政治上不求进步,政治性活动不愿参加,甚至是厌倦和反感。我系大学生中,18。8%的同学赞成多党制或一党多派;33。3%的同学赞成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和学管奉行什么主义,只要经济上去就行的观点;“趋同论”在我系在大学生中也颇有一定的市场,37%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正在“逐步融合”。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同意上述观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0%、36%。说明随着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受其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心态越来越不平衡,反叛性越来越大,也反衬出德育工作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的弱点。

2注重实惠,缺乏理想。

“小学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在学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评论是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的现实写真。过去对宏大理想的追求,代之以对更加现实、更加具体、更能体现个性的目标的选择。这样虽有其得增减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得减轻心理压力等积极的一面,但其生活缺少动力、格调不高、得过且过等消极因素持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我系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活动不是以锻炼能力为目的,仅仅是为了综合测评加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理论功底不强,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一部分同学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处在一种茫然混沌的状态中。调查中发现,33%的同学觉得“学习无动力、生活无目的、无聊苦闷”;15%的学生不明白“人活着窨是为了什么”。

3贪图享乐,怯于奉献。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同学中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据调查,把金钱看作是人生首要目的的比例,近年来大幅度升高,现在占被调查者中的16。7%。49。7%的同学认为“赚钱是个人生活的根本前题”。另据了解,高虽未在大学系园内形成主流,但少数学生由于社会是“大款”现象对他们心理的冲击,已成为系园内的“款爷”,上酒楼,下舞厅,玩游戏现象在系园内屡禁不止。

4强调自我,忽视他人。

一些大学生曲解个性化教育的真正含义,以为提倡个性就是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把个人同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割裂开来,有的竟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现在在大学生的演讲稿和话语中运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实现自我”。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缺少为集体争光的心理,甚至做出打架斗殴、酗酒赌博等损害班级荣誉的事情;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同学关系紧张;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出现偷盗、借财物不还等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自我意识的膨胀使大学生相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意义就在于我想怎么样,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二我系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

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具有时代特征。我系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全国其他高系的大学生不同的是,除了具在主体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外,其选择性、两重性和层次性更加突出。正是大学生思想变化有如此特点,才使人们感觉到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令人不可捉摸。

1选择性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者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窨和选择权利。新的人才下策与国际用人制度的接轨,社会上允许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充分展现,致使整齐划一的枷锁被蜕去,激发了长期以来一直压抑在体内精神能量和动力。

2两重性

由于生活在多变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学系思想教育也存在着弱点和不足,加之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半成熟期,思想变化非常之大、非常之快,朝令夕改,多数大学生明显表现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观念与行为的不一致,只注意从大处着眼,不注重从小事做起。这种是非判断的双重标准应是大学生思想主体性、多元性、务实性选择性等因素多重作用的结果,是其它多种特点的集中体现,典型地表现于大学生的政治原则、意识形态、价值倾向和道德信仰等许多方面:他们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却赞成多党制这些人加入共产党主要是为了实现个人目的,考虑到将来有一个比他人更优越的“双选”条件,可以选到一个待遇好的工作单位,为有光明的发展前任而铺平道路,至于中国由谁来领导者倒无所谓,只要过的好就行;他们有变革的思想和意识,拥护改革,支持改革。但当改革触及到切身利益时,又顾虑行政重重,不理解、不满意,牢骚满腹。有的可以由改革的促进派变为改革的反对派,想方设法阻止改革的进程;在思想上,他们认同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可那是对别人提出的要求,由于社会现实的影响,一旦在行动上需要自己做出牺牲时,他们就要左攀右比,瞻前顾后,最终选择的还是物质第一,金钱至上;他们赞同“天下兴亡,匹夫有现”的观点,可却有一部分同学相信“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同意“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说法这也说明他们思想的不一致性。

3层次性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向度群体,无论是在思想水平、道德准则,还是综合素质、初中能力都差别较大,层次清晰。一是积极进取层(占学生总数的10—20%),是

学生中的骨干层,有明确的理想信仰和道德追求,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希望早日成材;二是努力前进层(占学生总数的50—60%),虽有较强的上进心,但意志品质较弱,注意品行修养,能乐观地看待生活,心理压力小,能把握住自己;三是实惠享乐层(占学生总数的10—220%),缺乏远大理想和学习动力,缺乏政治现任感受和集体荣誉感,在系期间吃喝玩乐,不思进取,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表现突出;四是悲观消沉层(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悲观迷茫,思想斗争激烈,心理压力过大,个别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悲观厌世。

基础部团委

大学生思想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篇7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80后”和“90后”全日制在校大学生, 家庭出身涉及农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 问题覆盖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家庭、就业等多个方面, 问卷的发放涉及重庆市的多所独立学院, 收集的信息全面有效。经过对信息的处理, 发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有以下几点。

1.价值取向多样务实。当代大学生价值选择更趋多元化。如在对“你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选项调查中, 选国家领袖的为17.86%, 明星偶像的11.43%, 家人朋友的为12.86%, 而57.86%的选择了在自己感兴趣方面有建树的人。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 现在的大学生因性格不同、所处环境差异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 所追求的内容也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同时, 在当今社会快速转型时期, 为能尽快融入社会, 实现自身发展目标, 当代大学生非常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各种培训班和积极考取各种资格证件, 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重视自身能力培养, 忽视道德品质塑造。在调查关于对“人才”的理解时, 28.57%的大学生选择有专业技能, 选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为25.71%, 选会做事懂交际的为32.86%。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出, 当代的大学生非常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他们虽然身处校园, 但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情况, 特别是今后的就业问题。他们能够面向社会的需求和自己今后的发展需要, 积极积累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交际交往能力, 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他们在关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是他们普遍重视的内容, 而对道德素质的培养看的就不那么重要。

3.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在调查关于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就业压力如何减压时, 选择找家人倾诉的为32.86%, 而选择做运动来转移注意力的为50%, 不去看、闷在心里的各占8.57%。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现在的大学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非常担忧, 表现出诸多的无奈。他们中大部分人感到压力, 但缺乏正确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当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一定极限时, 各种心理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而且, 通过与大学生的谈话和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出现担忧、焦虑等心理症状的不在少数。

4.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受欢迎。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多样, 效果显著。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特别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如在调查“你认为你所在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时, 45.71%的大学生认为不切合实际, 效果一般;20%的学生认为敷衍了事, 没有效果。

5.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收效甚微。各高校为引导学生理性就业, 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但就业指导课只是对学生灌输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 而且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可操作性, 理论与现实需要差距较大, 就业指导课讲授的信息, 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已经获知。因此, 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兴趣不大, 课堂关注度不高, 教育效果很不理想。

6.大学生思考问题渐趋理性。调查发现, 独立学院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发展形势, 理性地对面临的事情做出选择, 而不再以天之骄子自居, 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在就业方面, 更多考虑的是自身能力的展示和专业知识的发挥;在待遇方面, 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 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薪酬标准;在就业去向方面, 更向往经济发达、用工需求旺盛的地方, 但对祖国中西部发展比较缓慢的地方, 仍然不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在就业与择业方面, 遇到就业形势严峻, 更多的同学宁愿选择先就业再择业。

以上种种情况, 反映了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合理疏导和有效解决, 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为此, 高校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作为高等院校,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充分了解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习惯, 善于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采用多种手段、多样方式;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授课内容要紧跟社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不要仅仅局限于课堂, 要有“走出去”意识,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 要通过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贯穿其中;要善于运用新型传播载体, 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要以大学生为本,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就一定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就业指导课内容要充实、教学方法要改革。就业指导教育非常必要, 但课程的实际效用更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高等学校, 一定要转变观念, 把就业指导课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把该课程看做大学生今后能否有效谋生的一个必备手段。高校在就业指导课课程安排上, 方式要灵活, 但更多的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技能。应该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 把学生带出课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社会进行实际体验, 在体验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情况再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也可通过专题报告或讨论的形式, 组织优秀毕业生进行经验交流。这样的方式、方法, 会对大学生产生更大共鸣, 就业指导才会真正产生效用, 学生才会对该课程予以充分重视。另外, 在向大学生传授就业技能等的同时, 还要向学生讲述国家的就业政策, 要对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去向进行科学预测和引导,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和到祖国的西部去发展以及舒缓学生就业压力等。

3.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转型, 对大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家庭等多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独立意识比较强, 但其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 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限, 而且, 抗挫折能力弱, 遇事不够冷静, 在各种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的话, 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甚至做出过激行为。作为高等学校, 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的许多高校虽都设有心理咨询室, 配备有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但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完全不到位。一是心理咨询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二是心理咨询室虽然建立, 但形同摆设, 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 学生参与度不高, 咨询数量很少, 或者是设施落后, 人员紧张, 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心理咨询需求;三是咨询方式单一, 不能有效借助网络、校园媒体等多种途径来开展工作, 学生感觉不便或者对心理咨询不太重视, 这些都影响到对学生心理矫正的及时实施。因此, 各高校在学生的心理干预方面, 一定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切实提高“心理化疗师”的道德和专业素养, 大力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积极主动地运用新型传播载体, 灵活选择心理咨询方式、方法, 使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 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

4.学校领导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日常性的工作, 作为高等学校的领导, 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摆在突出的位置, 要常抓不懈, 要抓出成效, 抓出学校的特色。学校领导要制定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机制, 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 树立全员育人观念,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优化各方面因素, 步调一致,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战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群体, 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工作方式、队伍稳定等, 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但在各高校, 辅导员在地位、待遇、职称评定和发展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这些因素使高校辅导员队伍出现很大的不稳定性, 很少有人会把辅导员职业作为一项终身职业来看待, 若条件许可, 纷纷转岗。而新进入的辅导员群体, 由于欠缺工作的方法和技巧, 以及有同样担忧等, 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因此, 作为高等学校, 一定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和提高, 给热爱辅导员职业的人员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涉及个人利益方面要给予更多政策倾斜, 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不断壮大。

诚然, 思想政治教育是持续性的重要活动, 然而, 时代不同, 教育对象不同, 实施的方法和措施也就不同。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 只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以学生关注点为实施教育的突破口, 以灵活多样的方法为依托, 以全面育人为指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一定会深受学生喜爱,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摘要: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和经济结构快速转型背景下,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做到及时发现、正确疏导与及时防范, 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需要, 也是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需要。

关键词:独立学院,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书会.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高校与党建, 2006, (12) .

大学生思想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篇8

本次调研对象是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所高校有勤工助学经历的大一至大三学生。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08份;(见表1)组织召开座谈会5场,共有77名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参加。本文通过对来自城市、城镇、农村的大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尝试探究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思想品质的总体状况。

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思想品质的整体状况

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在回答“勤工助学对你的品质提高较大的是什么”时,74.8%的农村大学生选择了“责任”,在所有选项中比例最高。城市大学生、城镇大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也是最高的,分别占62.5%和66.7%。(见表2)

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有较强的“诚信意识”。77.6%的农村大学生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有借必有还”,在三类不同学生中比例最高;认为“经济实在困难,不还也值得原谅”的农村大学生占10.3%,低于城市大学生(17.9%)和城镇大学生(15.6%)。(见表3)这两组数据表明“借债还钱”的诚信观念在大部分农村大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

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有较强的“感恩意识”。对于国家助学金的态度,84.4%的农村大学生选择“我一定认真努力学习,并积极参与服务帮助他人的各种活动,不愧对助学金的宗旨”,比城市大学生高出28.4个百分点,比城镇大学生高出15个百分点;只有7.3%的农村大学生选择了“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不违法犯罪就行了”,比城市大学生低29.9个百分点,比城镇大学生低14.9个百分点。(见表4)这说明大部分农村大学生有着朴素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情怀,希望通过自身行动来回报社会。

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有较强的“集体意识”。面对集体分配的任务,虽然自己不喜欢,但仍有87.9%的農村大学生选择“承担并尽力完成,同伴如果有困难还可提供帮助”,比城市大学生高出11.1个百分点,比城镇大学生高出16.8个百分点,且无一选择“反正是自己不喜欢的,不去做”和“同伴有困难不会帮助,会在一边看笑话”两项。(见表5)这说明农村大学生对集体有较强的认同感,愿意尽力去维护集体利益,乐于帮助集体成员。

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有较强的“进取意识”。在回答“如果朋友或老师交给你一件事情,有一定难度,你会?”时,94.8%的农村大学生选择“想方设法把它做完、做好”,分别比城市大学生、城镇大学生高出15.7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且无一人选择“困难太多,我告诉他们没办法完成”。(见表6)这说明农村大学生有一股子冲劲儿,不愿在困难面前低头。

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有较强的“博爱意识”。“当你讨厌的人向你求助,而且你能帮助他时”,90.6%的农村大学生选择“既然他来找我,我还是帮助他吧”,比选择此项的城市大学生高出13.9个百分点,比城镇大学生高出7.3个百分点,且无一人选择“他对我不好,活该,我不会帮助他”。(见表7)这说明农村大学生更宽容大度,有更强的助人为乐的博爱精神。

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当学习中遇到问题时,39.6%的农村大学生选择“有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并能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城市大学生高出9.4个百分点,比城镇大学生高出20.2个百分点。(见表8)这说明农村大学生更懂得“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遇事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善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有较强的“自信意识”。在回答“上课时老师提问,你会站起来表达见解吗?”时,只有8.4%农村大学生表示“胆怯,知道答案也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站起来发表见解”,而选此项的城市大学生、城镇大学生分别占17.9%和17.8%;37.4%的农村大学生选择“站起来,即使答案不够成熟也要大胆表述”,分别比城市大学生、城镇大学生高10.6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见表9)

参加勤工助学的农村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强意识”。98.1%的农村大学生不羡慕有钱、有权、有关系的同学,其中61.7%的农村大学生认为“凭自己本事所获得的才是值得尊重的”,这两组数据均高于城市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见表10)这说明农村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较强,有着一种不卑不亢的精神,决心用自身努力来赢得他人的尊重。

对策与建议

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一剂良药,但在座谈过程中,有同学提出以下问题:“僧多粥少”,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更是非常困难;报酬偏低,与学生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量不匹配;标准不太统一,管理不够规范,有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并没有提供给真正需要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挖掘各类资源,有序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数量。由于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远低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许多大学生迫不得已迈出校门寻求勤工助学机会,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简单重复劳动,且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学生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会让学生产生心理阴影。所以,高校要转变观念,广开渠道,倡导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学校落实、学生参加”的工作格局,积极深化拓宽勤工助学领域:一要抓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契机,大力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二要大力开拓社会市场,面向社会建立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增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参与面。三要逐步提升勤工助学的层次,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加大资金投入,适当提高勤工助学岗位补贴。一是政府应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贫困生勤工助学基金。二是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的大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三是引导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高校设立、捐助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四是高校根据困难学生的多少和困难程度等情况,制定合理的勤工助学基金提取比例,最大限度地保证资助贫困学生。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非常比一比》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社区工作者入党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