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10-20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共12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现如今, 高中生学业繁忙, 学校的重心也放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上, 而对于高中生所产生特有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 举措的实施力度不大。

一、主要存在以下一个方面

1、学校对心理教育课重视不够

部分学校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 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 但很多学校仅仅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一段时间, 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语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这种情况, 部分高中管理人员解释说, 这是因为高中生学习时间非常紧张, 开设心理课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度, 进而影响升学率, 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在课表之上, 却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 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整体重视不够, 成为了一个摆设。

2、对心理健康课开设时间太短

有部分高中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所带来的实效性。有些学校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 “目的是激发学生斗志, 全身心的放在学习上, 不断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的学校在学生刚开学的时候开课, 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但通常是时间很短暂, 就被取消了。

3、心理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不明显

在实际调查几个高中学校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 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大部分学生认为, 老师在讲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 就代表着是作学生的心理工作。主要原因是现在学校做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很希望能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心理座谈会。”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执行的过程中给学生的界定就不清晰。

4、心理咨询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

一些高中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许多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放在一个房间, 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不少教师和学生甚至形成了这种认识即认为“走进咨询室的人和走进医务室的人一样都是‘有病’之人”。这就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一种偏差, 这种偏差, 必然影响到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产生不良反应。

二、讨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

(1) 缺乏针对性。

调查发现, 学生在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时候, 学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的了解, 因此在学生看来总是随口说说、泛泛而谈。例如, 有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 心理落差很大, 在考试结束后情绪波动比较厉害, “但学校和老师总是谈学习, 谈考试, 没有人谈到如何调节情绪, 安慰受伤心灵, 觉得更郁闷”。还有的学生在遇到恋爱问题的时候, 面对学校、教师和家长“铡草除根”的策略, 深感苦闷, 无助, 却找不到可以倾诉和请教的人。另外, 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 就高中生而言, 高中三年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作专门的辅导和咨询。

(2) 缺乏长期性。

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而是以“升学率”为主体, 以分数和成绩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 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这是一种片面教育。同时, 学校受社会和家长“看重学校升学率”的观念的影响, 心理学的教育课一直都是可有可无, 有也是时间很短, 收效不大。

(3) 缺乏专业牲。

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的专业性, 学生分不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 心理咨询室与医务室又区别不明显。由于心理学教师相对较少, 再加上人们的认识偏差, 许多人都认为谁都能做心理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时, 并不注重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效技能, 而是利用本校的空闲人力资源将其他部门的闲置人员或者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 转而聘为心理学教师。因此, 心理课在学生的眼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什么两样。

(4) 缺乏全面性。

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育成绩提高服务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等方面探讨较多, 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方面则时有忽视, 对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考虑较少。对于学生的骄横、自私、虚荣、嫉妒等心理隐患缺少关注。究其原因, 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学的好, 人就有发展”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 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 而是应试的结果, 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

2、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能为学生带来全面性的发展, 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应对考试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的健康快乐的人。学生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 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否则一切都是空白的。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 都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庸。因此应聘用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与医务室区别开来。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讲座,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耐心的讲解并做好工作, 潜移默化的开到学生, 是学生真正的从心理困惑中解脱出来, 轻松上阵、努力学习、力争上游。作为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 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 不要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进行说服教育, 以免混淆学生的认识。

(2) 教育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应的教育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 更应该立足于现实, 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 努力做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劲头有机结合,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 随时检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 作以及时的反馈, 总结经验教训, 让学校真正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更重要的是,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要把收到的成效, 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 亲身的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巨大利处。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3)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1) 系统理论课的讲述。

在调查中, 大部分学生喜欢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的连续讲授, 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 学生才可能从认识上、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许这些理论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 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 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 视野的开阔, 自我心理的调节, 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

2) 要在具体情况下、具体问题中开展心理讲座。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应力求在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 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避免仅从某些方面 (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例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 学生渴望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文理科分班之后, 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 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交往, 和教师交往;考试前, 如何应对考试, 缓解考试压力, 遇到挫折时, 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这样的问题举不胜举, 贯穿整个高中生学习生活, 对他们的学习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 适时的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心理讲座, 教育意义会很大。

3) 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开设书信来往的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 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 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得以倾诉、得到解答等。还可以给学生发放相关的书籍, 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书籍, 开阔心理空间, 主动调节自身问题。开设心理课堂, 经过对某些问题的模拟演练, 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心灵的启发, 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在心理咨询的时候要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 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

总之, 做好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高中生现实学习、工作之必需, 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素质的要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最终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 。

[2]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 2002 (7) 。

[3]吴昌顺:《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 《人民教育》, 1999 (10) 。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案例介绍: 梁某,男, 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打从他进小学起就不断有家长来学校找我要求不挨着他坐,原因就是他从学前班起行为习惯太差,打人、偷摸别人的东西等。父母离异、孩子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觉得孩子可怜对孩子百般溺爱。爷爷有心脏病、奶奶整天忙于社区老年工作,对孩子不做作业行为时管时不管,方法也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只说不导,经常埋怨孩子不用功,但是又不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二、案例分析:

该生缺少父母的爱,渴望引起别人重视,乏自信心、意志薄弱,长期用偷小摸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1、自卑心理

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批评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 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经过观察,我发现梁某头脑灵活,但上课经常在下面偷偷玩玩具,下课也和成绩差的同学一起玩。他学习习惯很差,作业乱做乱画,早晨经常迟到。

2、偷拿成性

学生道德意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偷东西不是偷,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用时方便一些而已;有同学是因为偷东西成功很有成就感,为了刺激而偷,有的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偷东西小的时候是不晓得,长大了家长也没有注意他偷别人的东西,又不给钱给他买东西,以致他去偷别人的东西自己用。到后来有时就是为了报复成绩好的同学。父母未加注意,孩子总是倾向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偶尔的不当行为受到默认,得到强化,以后就会明知故犯,形成盗窃行为。

3、意志薄弱,易受不良习惯影响

有一定上进心,但不能持久,意志薄弱,易受干忧。梁某还喜欢和低年级的一个家庭情况复杂的学生粘在一起偷拿别人的东西,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但是由于他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

4、占有欲望强烈,自我意识浓重

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特地去做不好的事情引起老师的注意,看到别人的成绩好,东西多而眼红,于是,突然偷别人新玩具或学习用品等就成了他感兴趣的事情。

三、辅导策略

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个体发展的“可触摸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寻找根源,改善行为,增强自信

聆听是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首要基本技术。教师必须多方面调查,找学生细心谈话。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教师必须客观的对待他,而不能主观的将学生圈定为“小偷”,教师应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让学生知道偷窃是耻辱,然后了解他偷窃的动机,消除诱因,并告诉他小偷小摸行为被别人知道了会难以得到他人的信任,要求同学们自律。例如:梁某有一次趁大家都不在教室偷拿了同学二十元钱,我找到他后与他单独进行交谈,刚开始时他怎么也不承认,后来经过反复做工作,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把拿走的钱还了回来。我在班上说这钱是老师捡到的。让同学们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锻炼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小学生往往缺乏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因此在矫正过错行为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诱因的干扰,错误行为出现反复。有偷窃习惯的孩子,在新的行为尚未巩固时,当他看见有偷窃机会,又会“不由自主”地行窃。梁某在一次我校外出社会实践活动时,出发前我就先告诉他“出去别去摸别人的东西”可到了目的地他却去偷拿超市的东西,被超市逮了个正着,最后我校的俩个老师去超市购物把他带了回来。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 根源所在,谈心、家访、讨论,对小偷小摸行为的同学说一句话。让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能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在平时,坚持对他进行正面教育,捕捉他的“闪光点”,为他树立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注意正确对待他,鼓励他积极进取,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分析原因,给予帮助和指导,把受挫的自信心及早地树立起来。在课堂上他回答对了问题我会说“梁某回答得真好啊!上课积极开动脑筋,大家为他鼓掌吧!”。班会课上,在会上,我对同学们说:“梁某这段时间进步很大,请大家为他鼓掌?”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他,居然也享受到老师的肯定,对自已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较大的改善。对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进行矫治,必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开始。让他们认识到偷窃是不正确的、不道德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2、激励学生,激起动力,懂得自爱。

学生都需要进步,《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对梁某进行激励。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梁某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梁某同学„„”渐渐的,梁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班上也有近一年太平了,可有一天课间操大家都去做操了,有几个孩子打扫卫生做操十分钟结束后回到班上又有两个孩子笔袋不见了,笔袋从梁某的书包里翻了出来,这让我感到奇怪“当时梁某去外面做操去了,不在教室里”,通过分析我发现是

有孩子在搞恶作剧,有意栽赃梁某,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在班上对恶作剧的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同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梁某:“说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小时不懂事爱搞恶作剧,现在懂事了,是个好孩子”。因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活,同时让他们能多为别人考虑,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学生有了荣誉感,慢慢就会懂得自爱。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当学生出现小偷小摸行为时,教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一种压力。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为家庭所不容,为学校所不许,为社会所不齿的。同时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法,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发现孩子拥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一定要追查清楚。梁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需要,例如孩子们随着季节更换而买的各类玩具。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家长会上大肆对梁某进行表扬让他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满足,增强自信。

四、结论

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 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小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帮人。通过五年的教育梁某改正了这一行为习惯。

高中生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3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

二、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三、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

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2)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象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四、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的观念。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2)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如何强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4

一、心理咨询

高屋建瓴的开阔视野、广博深厚的学识底蕴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难得的优点, 但是更为可贵的是教师拥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以及深切关怀学生内心的品质。对于教师而言, 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 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一方面, 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传授课业知识, 应该拥有一定的地位, 受到学生的尊敬;另一方面, 教师应该俯下身来把学生当作朋友, 及时了解他们心理的变化。很多时候学生内心被得到关注的渴望并不亚于对知识的追求, 因此, 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 当然这需要教师做好相关功课, 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高中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即课业压力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以及生活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二、及时辅导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具备相应的业务素养, 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 还应该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其他相关的学问及技能, 以便在学生面临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辅导。

“打铁需趁热”, 当学生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众所周知, 很多严重的心理疾病都是长时间累积而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结果。要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把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控制在最低限度, 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 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多与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等, 这些方式都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除此以外,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交流、电话通讯等方式关注学生。

三、自我调节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很多时候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 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调节心理和控制情绪。作为教师, 最为直接也最为彻底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高中学生在生活上都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很多高中生寄住在学校,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 生活不适应、与同学产生矛盾、学习压力大等现象都很常见, 很多学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下降, 对于教师而言, 既要解决好学生出现的问题, 还应该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例如,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 心理都有一定的压力,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通过运动或是进行短暂的娱乐等方式来调节紧张的情绪。当学生为生活问题而感到烦恼时教学生学会释放等。总之, 教师的参与以及学生自觉的调节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田自然.如何强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玉屏民族中学, 2011 (14) .

[2]马廷湖.如何强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 2009 (01) .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应对挫折

教学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挫折时使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2.使学生学会应对挫折技巧与方法。

课时建议:

1课时

课前准备:

1. 请学生在前几天多看看报纸。

2. 找一个遇到挫折并解决的例子。

3. 准备四种颜色的纸(如:红、黄、蓝、灰)。

教学过程:

一、分组,每组5-7人。

二、开场白:教师问:最近有(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众多的学生的回答中找两、三个比较合适与大家一起讨论的关于受挫例子。

[提示:

第一: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也可以用来讨论。如:某位同学的心爱的狗死了。某位同学学习至深夜1:30,影响到其它同学的正常休息。当然也可以是一些较大的挫折。如:考试出现红灯、贫困、失去亲人等。还可以用我的范例。

第二:讨论的例子不宜过多,一至两个即可。

五、小组总结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交流。

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使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能接受现实、合理的宣泄情绪、调整自己的视角、寻找自己的心理支持并发掘自己的潜能等。

[提示1:

这个环节对教师来说是重点,仔细分析学生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回答都可归结为以下的几步:

出去放松一下心情或哭一次等;(宣泄情绪)

反思自己的这段时间的问题,从他人的角度来看看自己;(调整视角)

工作和生活重心的重新定位;(寻找心理支持)

不断的鼓励自己;

参考资料:

资料一:逆境求生八大守则

环境会变,人更应该求变才能生存。

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不但要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发挥大无畏的战斗意志,也要能随时适应各种艰难环境的考验,体现人类在逆境中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力。

因此,学会一套基本的求生技能,才可在粮食和水短缺的情况下,善加利用周围的资源求生存。

A(Act like the natives)——好像土著那样老练,懂得获取所需的资源。

L(learn basic survival skills)——牢记基本的求生技能。

摘自《长江周末》

资料二:人生岂能无压力

我们一生都试图摆脱压力,但终归是徒劳。科学家认为,人需要激情、紧张和压力。如果没有既甜蜜又痛苦的冒险滋味和“滋养”,人的机体就根本无法存在。对这些情感的体验有时就象药物和毒品一样让人“上瘾”。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人的免疫力,从而延长人的寿命。试验表明,如果将一个人关进隔离室内,即使让他感觉非常舒服,但没有任何情感体验,他也会很快发疯。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6

2014年上半年,学校确定高二年级5个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高一年级6个班作为实验对照班级。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且每半年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

心理研究的实验变量有四项: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心理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开发学生的潜能;组织班主任老师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在班级管理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矫治。

一、在班级管理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班主任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注意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教师明确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等。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有所不同。让老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班主任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指导班主任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避免心理问题德育化。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方法问题、心理问题等,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大都属于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要注意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心理问题德育化,对于心理问题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更不能粗暴急躁,也不能过度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交心,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2)耐心等待。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是水到渠成,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而不可能是立竿见影,所以要耐心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3)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班主任更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充满期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班主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地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重视家访和个别谈话,基本形成了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全校教职工都关心和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尝试全方位、多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能结合各科具体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我们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其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体性原则;保持学习的快乐性情绪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差异性原则;多鼓励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自觉地遵循有机、有意、有序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避免和防止了学科教学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力求让学生在和谐、融洽、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积极地学习。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区实践活动、校运动会、艺术节、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当今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为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保证。我们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包括心理健康诸种知识,每一课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的生活适应、情感、意志,以及人际交往等进行指导,包括适应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等,并运用故事法、情景法、角色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行为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个案咨询

学生表现出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我校建立了“同伴心理咨询机制”,以同伴心理辅导为突破口,高二学生结合自己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策划各种心理教育方案,同伴心理咨询的优点是:咨询者与被咨询者年龄相近,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有利于问题学生的情绪宣泄。为提高咨询人员的水平,我们要求咨询学生和教师对咨询作好记录,事后整理成文,针对学生提的问题组织学习,开展研究,以提高咨询人员的水平和咨询质量。

五、心理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在高二和高一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测试与分析,情况如下:

在人际关系测验中,高二有119名学生参与,高一有154名学生参与,总共收回有效试卷273份。高二学生人际关系很好、较好的比率占74.79%,较差、很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72%;高一学生人际关系很好、较好的比率占79.87%,较差、很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9%。高二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反而不如高一学生,这并不是说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如人际交往的疏导、讲座等不见成效,而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发展更加成熟,有了更多的具有青春特色的小秘密,自尊心也更加强烈,这使得高二学生的人际交往遇到了更多的考验。

从回收的273份有效试卷分析中发现,高二学生情商测验各方面的情况均好于高一学生。测验成绩在16分以上,对自己的能力很是自信,即使处于强烈的情感边缘,也不会被击垮。即使在愤怒时,也能进行有效地自我控制,保持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的同学,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高出了0.15个百分点。过分注重自己,对别人关心不够的自我中心型,高一学生占2.6%,高二学生没有。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二学生身上已发生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了测验,以地区性常模平均分为参考,对高二、高一学生共273人进行了测试,收回有效试卷273份。身心状况测试结果表明,在强迫、忧郁、焦虑、偏执等诸方面,高二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倾向明显低于高一学生,这是班主任、任课教师、校领导共同协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但结果同时表明,实验级部高二学生在偏执、焦虑、忧郁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问题,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2014年上半年,学校确定高二年级5个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班,高一年级6个班作为实验对照班级。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且每半年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

心理研究的实验变量有四项: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在心理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开发学生的潜能;组织班主任老师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在班级管理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矫治。

一、在班级管理和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班主任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注意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教师明确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等。明确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有所不同。让老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班主任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指导班主任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避免心理问题德育化。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方法问题、心理问题等,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大都属于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要注意讲究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心理问题德育化,对于心理问题不能有一蹴而就的思想,更不能粗暴急躁,也不能过度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交心,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2)耐心等待。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是水到渠成,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而不可能是立竿见影,所以要耐心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3)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班主任更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充满期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班主任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地召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重视家访和个别谈话,基本形成了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全校教职工都关心和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二、尝试全方位、多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能结合各科具体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我们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其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体性原则;保持学习的快乐性情绪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差异性原则;多鼓励表扬、少批评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自觉地遵循有机、有意、有序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避免和防止了学科教学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力求让学生在和谐、融洽、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快乐积极地学习。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区实践活动、校运动会、艺术节、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也是当今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为所有学生都能够接受到基本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保证。我们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包括心理健康诸种知识,每一课围绕一个中心,对学生的生活适应、情感、意志,以及人际交往等进行指导,包括适应教育、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等,并运用故事法、情景法、角色法、讨论法、设想法等方法,在老师精心设置的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行为矫正、人格重塑、心理调适等。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个案咨询

学生表现出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我校建立了“同伴心理咨询机制”,以同伴心理辅导为突破口,高二学生结合自己所遇到的各种困惑和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策划各种心理教育方案,同伴心理咨询的优点是:咨询者与被咨询者年龄相近,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有利于问题学生的情绪宣泄。为提高咨询人员的水平,我们要求咨询学生和教师对咨询作好记录,事后整理成文,针对学生提的问题组织学习,开展研究,以提高咨询人员的水平和咨询质量。

五、心理实验结果分析

我们在高二和高一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测试与分析,情况如下:

在人际关系测验中,高二有119名学生参与,高一有154名学生参与,总共收回有效试卷273份。高二学生人际关系很好、较好的比率占74.79%,较差、很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6.72%;高一学生人际关系很好、较好的比率占79.87%,较差、很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9%。高二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反而不如高一学生,这并不是说我们做的很多工作如人际交往的疏导、讲座等不见成效,而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学生身体发育、心理发展更加成熟,有了更多的具有青春特色的小秘密,自尊心也更加强烈,这使得高二学生的人际交往遇到了更多的考验。

从回收的273份有效试卷分析中发现,高二学生情商测验各方面的情况均好于高一学生。测验成绩在16分以上,对自己的能力很是自信,即使处于强烈的情感边缘,也不会被击垮。即使在愤怒时,也能进行有效地自我控制,保持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的同学,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高出了0.15个百分点。过分注重自己,对别人关心不够的自我中心型,高一学生占2.6%,高二学生没有。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二学生身上已发生了一定的成效。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班主任,家长,青春期,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 包括六个方面:思想积极、学习兴趣、自我管理、情绪智能、人际沟通和人格发展。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而青春期“adolescent”又来代指青少年, 可见青春期与青少年内在关联之密切, 其生理和心理将发生重大变化, 是决定个体未来智力、个性和心理发育最重要的关键期。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 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根据多年班主任工作及教学经验, 认为学校和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两个重要环节, 需形成合力, 需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阶段性需求。在此做一理论探讨, 以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班主任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环节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关心教育和管理学生。“全面”自然包括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心, 这是班主任枢纽地位核心角色所决定的。那么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 班主任在教育主导中, 应关注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和阶段性需求。

(一) 关注高中生青春期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是其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极不稳定的时期。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 防止角色混乱。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关注“我是谁”?“我应该成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在人格发展、容颜特点和学习成绩上都体现了较强的关注, 也更重视自己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如果在这一阶段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 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 否则, 长大后极易出现不能肯定自己的多种矛盾情形。为此, 建议班主任主导环节采用理解和尊重, 少些批判指责, 更不能冷嘲热讽。

(二) 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高中阶段需求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问题、人格冲突、人际冲突和学习问题等情形。那么, 学习类心理问题则呈普遍性和突出性。主要体现为学习压力较大, 厌学和考试焦虑。究其原因, 有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客观现实, 也存在学校教育结构和指导思想等因素使学习难度加大。作为班主任如何帮助高中生度过心理难关, 笔者认为除了注意心理教育方法, 还要抓住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建议开展抗焦虑系列活动, 使学生认知:焦虑的表现是情绪控制了自己, 其本质是负面思维习惯, 引导学生强化良性思维模式, 教会学生考前深呼吸等抗焦虑手段;建议开展学习方式交流讨论会, 借助高中生重视同龄人观念的心理特点, 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增强学习自信心。

二、家长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环节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辅助环节, 是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的延伸。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那么针对高中阶段的孩子, 家庭教育必须关注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和阶段性需求。

(一) 关注孩子青春期心理特点

青春期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与社会角色的矛盾、要求他人尊重与不能充分尊重他人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等, 情绪波动较大。笔者建议家长采用N LP沟通教育模式, 沟通的切入点, 应从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入手。借用李中莹先生的话, 情绪本身不是问题, 只是告诉我们:人生里有些事情出现, 需要我们的处理。每份情绪都有其意义和价值, 不是指给我们一个方向, 便是给我们一份力量。在采纳EQ型处理孩子情绪方式时, 注意接受、分享、肯定和策划的步骤。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接纳自己、接纳社会也为社会所接纳, 建立积极的健康人格。

(二) 关注孩子心理问题的高中阶段需求

一是学习类心理问题。如前所述, 学习压力较大, 厌学和考试焦虑呈主要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 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 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 也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可过高要适当, 以缓解学习焦虑。同时, 对孩子的成绩少些抱怨和口号, 多些交流和具体帮助。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让学生清醒的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增强抗压能力,保障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拥有健全的人格。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面对,这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1)重视程度不够。高中生的心理教育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全面开展知识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忽视,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自卑、自闭等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尽管学校号召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认真贯彻实施,对教育结果也漠不关心,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教师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

(2)班主任素养不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班主任本身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教学经验,很多班主任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在授课上显得力不从心。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上的经验以及自身对心理学的理解,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教育。

(3)缺乏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始终围绕着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很多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时没有针对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从生活和学习两方面入手,很多班主任只注重解决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心理障碍而忽视了学生生活方面的心理需求。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中是青少年心理行为得以正确培养的重要阶段,班主任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关注每个学生。班主任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关注每个学生,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心理教育也需要班主任因材施教,班主任在了解每一位学生心理情感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心理教学工作。例如,针对全班同学都会遇到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整体教育;针对部分同学出现的共同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采取小组教育;对于很难解决的个别特例,班主任应该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单独进行教育。

(2)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凭借班主任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是不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对班主任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这就要求班主任定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活动,以开班会的形式,通过互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中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还可以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当然,这些都少不了班主任的有效领导。

(3)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现代课堂趋于多元化,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教学,还应该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的教学效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平台,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受到学生极大的关注,因此,班主任在做好心理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与各科任课老师沟通,将心理教育贯穿到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4)将生活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学生的心理教育分为学习上的心理教育与生活上的心理教育两部分。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也便于班主任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例如,班主任可以在课间、午休以及查寝的时间以语言交流的形式将心理教育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健康的心理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另外,班主任还应该注意与学生交流的氛围,轻松愉悦的环境可以减小学生的警惕,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打开心扉与教师进行直接的沟通。

(5)注意突发情况的处理方式。生活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例如,学生之间吵架打架、家庭变故、经济困难等对学生的心理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时,班主任应该在了解具体情况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处理。学生打架,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告诉他们打架所产生的恶劣影响,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面对有心理负担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关心与支持,班主任的关心可以使学生很快走出阴影,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负担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在学校,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专门开设健康课外, 我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教学内容丰富深邃, 在陶冶学生情操, 开发学生心理潜能, 健全学生人格, 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能力, 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 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 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 情绪易于波动。作为教育工作者, 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行为的研究, 把握其心理活动的脉搏, 帮助学生调理情绪, 平衡心态, 探求沟通师生心灵的新途径,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教育有的放矢。如果教育者缺乏心理知识, 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学生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治疗, 很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尤其要利用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 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时, 对学生进行“凡事勿求十全十美”的思想教育,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 讲清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的道理, 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其次, 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人生, 认识到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这里面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 正因为有了这种心态, 人们做事才更认真、细致和执著, 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但“过分追求完美, 是取得成功的拦路虎”。因为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挫折和压力, 会导致其心理能力的削弱, 轻者陷入自卑或强迫性格缺陷, 重者可能罹患强迫症, 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 我们要教育学生做事“只求尽力, 不求尽美”。在此基础上, 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的现象, 如经济领域的造假、贩假等现象,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事物、看待社会, 扬起灿烂的人生风帆。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纽带, 而且它本身就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为此,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我注重创造良好的课堂活动氛围。例如, 我在讲“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时, 发现一个学生在摆弄手机, 于是我按惯例, 把其手机收缴了, 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 我们用刚才学过的“因果联系的原理:把任何事物既看作结果, 又看作原因”分析这一现象, 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于是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同学之所以手机被收, 从哲学上讲就在于他没有把“在思想政治课上摆弄手机”这个行为看作原因, 从而没有预见“手机被收”的结果。把事物看作结果, 就要求我们要分析其原因, 然后才能将这件事处理得更好。于是我提出“等下课后, 问明原因再作决定”的意见, 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这样既没有破坏课堂教学气氛, 又对学生进行了理论知识的分析, 还对学生进行了“对人多一点宽容, 多一点理解”思想的潜移默化教育, 增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 要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在课堂管理和教学中, 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 多体会学生的内心世界, 并据此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 才能达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有效 开展 个性差异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81-02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第一反抗期、第二反抗期、心理断乳期以及青春期易出现心理困惑。在此阶段,学校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就有可能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方面出现问题。高中学生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学习压力,而且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期,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应激性事件,若个体不能良好地应对,将会引发一系列负性情绪和行为问题。在本课题研究中采用中学生应激源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Reid 设计的感官学习风格倾向调查问卷(PLSP),对在校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压力、自身压力、教师压力、学习压力、同学朋友压力、社会压力均是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认知和评价所造成,提示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关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从而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一)以教科研引领教师自我成长,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不同类型的学生按照自身偏好的方式学习,与自己认知风格匹配的,感觉容易理解掌握,会产生愉悦感;按照劣势风格学习不易理解知识,会深感压力。很多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学,导致有些类型认知风格的学生一直利用自己不擅长的方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听觉型的学生是最有利的,因为大部分的教学用老师讲学生听方式进行;近年来学校中选用多媒体教学,大量视频、课件的使用有利于视觉型的学生的学习;触觉型、动觉型学习的学生,他们经常被说成是多动症,不受教师喜爱,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善于用动作或运动来学习而已。如果学生被迫日复一日地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就会厌烦,并对学习失去兴趣,作为教师要明确这一点,设法创造多样化运用认知风格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可以找到自己的才能与兴趣所在,以免某些学生一直处于失配状态而导致心理伤害。

组织教师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目的就是实现对学习者个性化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自主学习,力争使每个学生从教育中获得最大的收获。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都是他们各自在学习领域的心理机能的体现,必然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长处和不足。教师既可以设计出与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一致的学习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某种学习风格中的长处,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也可以设计出与学习者偏爱的学习方式不一致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扩展学习者学习技能上的欠缺和不足。教师通过匹配和失配的教学,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确保学生能够保持兴趣,主动参与,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学习。

(二)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各不相同,当教师以某种风格教学时,与这种风格相匹配的学生会感觉得心应手,不匹配的学生会感觉力不从心,要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学习得好,教师要兼顾不同认知风格学生的学习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手段、课堂任务以及学习活动多样化,运用符合不同学习类型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视觉型偏好阅读,利用 PPT、微课、彩图、思维导图描述、实验录像;听觉型偏好聆听指导而学习,教师制作音频资料,用描述性、解释性语言及问题链突出所学习材料的意义,让学生结合自己情况反复的听;在教室角落放置几组实验器材、或者设置网络互动平台让喜欢操作学习的动、触觉型的学生通过操作复习。视觉型的学生可以把听到的知识用图表、思维导图、卡片等方式记录描述,听觉型的学生把文本材料、图表等资料利用录音笔录音后反复听讲,教师制作音频微课,帮助学生学习。

(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主力军的作用

班主任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分类教育。还要让所有学生都明确:学得不好不意味着能力差,可能是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匹配,或者采用的学习策略不适合自己,这样小组成员之间会有更多的包容,不会因为某种风格的学生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出现学习困难而产生歧视,每位学生会更有信心地探究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的学习。

例如:在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方面,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教师可以先把自己的学习计划写下来,展示给学生看,讨论分析计划的目的以及实施和评估的方法,并且举例说明,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分析自己的需求、认知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并以书面形式上交,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上交书面形式的阶段评估报告,教师也以书面形式给予评价。对于听觉型学生,教师可以减少书面形式的交流,增加口头讨论机会,例如通过面对面直接沟通来讨论学习计划,和学生定期面谈,讨论分析计划的进展情况。对于触、动觉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资料来培养元认知策略,例如教师推荐网络资料,并要求他们参考互联网资料制定学习计划。

班主任在班级中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 4-6 人组成。研究发现学生喜欢与学习风格相近的同学一起学习,虽然相同风格的学生喜欢一起学习,但他們的学习效果会很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强化各自的缺点。班主任要建议学生与各种不同风格的学生一起学习,这样能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发展新的强势风格。组内异种风格,组间同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互相影响,组间竞争。这样的学习方式还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

二、努力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多角度陶冶学生心灵

学校除了通过建设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硬件。同时提供各种舞台陶冶学生情操:建设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发挥同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如成立以摄影、绘画、心理、文学、科技、体育等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既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同伴交往能力、协调能力、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社团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思维。

青少年渴望被注意的,举办多种团体竞赛活动,提供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如分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的篮球比赛,在比赛中学习竞争与合作,学习正确地面对成功与失败,针对本班的表现,组织学生反思讨论,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有所感悟的,成与败都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在高一新生入学时,开始逐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其内容包括认知风格类型、非智力因素的测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习热情、学习方法、师生、朋友关系等)、人格障碍的调查等。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为教师科学地管理与教育学生提供参考。

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对少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和克服心理问题,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大考之前和大考之后提供专题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注意追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建立克服危机的信心,特别是和家庭配合起来,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三)分年级进行主题培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一开展“我爱学校,适应高中生活”为主题的活动,“我爱学校”系列活动:首先让学生去发掘学校的魅力,通过摄影、绘画、作文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展开;第二步“爱学校”用什么行动来表达对母校的爱,帮助学生规划人生目标,规划高中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第三步,“我爱学校”,学校是一个大家庭,是我们成长的舞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会情绪管理,发现及利用个人特长,学校组织心理测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人优势、利用优势发展。初高中衔接阶段会遇到很多困难,高一阶段要在指导学生适应高中生活方面下功夫:鼓励人人都精彩,人人都自信;如利用军训过程,培训学生良好规范,吃苦耐劳的品质;开设基础的心理训练课程,通过“优势取舍”、“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培养自信,正确对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通过“优势学习”、“思维导图”等活动培训学生聪明地学;通过“走下情绪的电梯”“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学会在愤怒当头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处事。

高二年级开展主题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携手共同进步”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对话”、“我的友谊之花”、“感谢校园活动”、“面对青春期的来临”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和父母沟通商量,明确作为家庭成员,要承担的责任,培养感恩与宽恕之心,更好地处理同学之间的友谊、异性交往。在社会实践中加入心理合作游戏,通过“生命的底色”、“不作受害者”等让学生学会利弊分析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

高三以“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实现目标”为主题的活动,开设心理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开设主题课程,如通过“学习的乐趣”主题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通过“做自己的尺子”课程训练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通过“我的未来之路”课程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激发学生为了实现目标而自我奋斗的激情;通过“微笑走过花季雨季”“我的情绪我做主”系列课程,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花开不败—— 珍爱青春珍爱生命”课程,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不完美,珍惜青春,热爱生命,顽强拼搏提升学生整体自我效能感。

此外,学校还应重视培训家长,让家长能够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支持。很多家长非常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主要是家长不会正确地监管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因此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系统培训家长教育方法,如利用 QQ 群定期发表家教指南,针对本班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家长及时沟通。把家长会办成家长的学校,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家长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家庭支持;如何看待孩子所取得的成绩,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考前焦虑和考后倦怠的应对方法;培训亲子关系相處策略、健康家庭关系的处理方法等。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加强自我调控, 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 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 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 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 乐于接受新事物, 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 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 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 认识自己, 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初中相比, 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 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 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就要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 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 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

基于此, 我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 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端正学习态度, 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境, 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二、开展心理咨询, 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 授业, 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 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

通过探索与实践, 使我深深认识到,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和学生接触的最多, 时间最长, 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 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 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 探究和创新精神, 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 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 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 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三、心理活动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由心理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 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 根据自己的条件, 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 提高心理机能, 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

心理活动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 也是团体辅导的重要形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还要追求和谐性, 即让学生心理因素内部结构和心理品质外部表现的和谐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调整学生心理结构上的偏差, 使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 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

此外, 心理活动课还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调适、自我疏导, 甚至自我提高等, 让所有学生都能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 并且使每个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潜能,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创设心理环境, 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

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 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 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 使团体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是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 也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和家庭心理环境。

此外,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生的问题都与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家长的过分溺爱容易让孩子成为自私、依赖或自我为中心的人;而专制型或暴力型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过于顺从, 或过于暴力......所以, 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 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 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 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 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 充满欢乐和信心, 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 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上一篇:创新教学的开放性下一篇: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