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健康探析

2024-05-10

高中生心理健康探析(通用12篇)

高中生心理健康探析 篇1

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期。华东师范大学王振宇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已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专家研究表明:意外伤害的发生与年龄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的心理因子有关。2010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显示, 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 2010年全年自杀死亡学生8人, 初中学生2人, 高中学生6人, 比2009年增加2人。高中生心理伤害事故在校园频发, 给学生、家庭、学校均会造成极大影响。因此, 作为高中学校, 必须高度重视高中生心理伤害事故预防。

一、高中生心理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

⒈青春期因素

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而又有特色的时期, 呈现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特点。他们的心理自我体验中又有自尊感和自卑感。如男同学, 在女生面前好表现自己, 又不愿教师在女生面前批评指责自己。在情感上有很大的波动性, 呈现两极性, 激情常常占有相当地位。思维的片面性很大, 容易偏激, 容易摇摆, 彪勒将青少年称作反抗期。

同时, 青少年阶段还是价值观确立时期、伦理道德的形成时期。由于时代发展, 他们的价值观有了很突出的自我取向;道德动机既逐渐理想化、信念化, 又有敏感性、易变性;道德意志虽已形成, 但很脆弱。“总之, 这是一个心理成熟前动荡不定的时期”, “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青春期开始逐年增高, 青春期是精神疾病发病的高峰阶段之一”。

⒉学业因素

高中阶段学习课程门类偏多, 教材内容偏深, 学生负担过重, 用脑时间过长, 题海战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面对高考竞争, 压力非常大。

“学习压力太大、考试成绩、父母唠叨、睡眠不够、人际关系淡漠、独生子女抗压能力不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叶斌列举了一些自杀未遂青少年的心理动因。他表示,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成绩优秀生易有危机感, 差生更充满挫败感, 种种压力之下, 人际关系多竞争而少关怀, 学生容易产生苦恼, 心理压力增大。在同类人群中, 这种情绪更有传染性。据介绍, 只有三成的中国孩子能“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喜欢所学的科目, 49%的人感到一定程度的压力。

⒊家庭因素

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对家长的影响。有的家长要求过于严格,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使学生过于追求分数和名次;如学生程某父母期望值高, 要求特严, 我问她:“考班上第五名能不能接受?”她说不行, 爸爸说考不上一流大学不让读, 每次考试只能进不能退, 去年期考她考了班上第二名、年级第三名、获校奖学金, 她都没有成功的喜悦;有的是家庭变故, 父母不和、亲人犯法入狱等。

如今农村还有一种须注意的现象, 大量的“空巢家庭”、“留守儿童”及“单亲家庭”的出现, 而很多父母和孩子交流不够。某校一学生跳楼, 她说就是要以此来引起父母对她的关注。

⒋师德因素

某些教师思想品德败坏, 缺乏职业道德, 经常在学生中散布污言秽语, 侮辱、骚扰学生, 灌输极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着众多学生的面讽刺、挖苦学生, 故意伤及自尊, 辱骂、殴打学生, 使学生的心理受到极大伤害。如有教师竟然骂学生“畜生养的”;重庆一教师汪某骂学生丁某“你不看看你自己, 又矮, 又丑, 又肥, 你只能当一辈子老处女, 你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 导致学生丁某跳楼自杀。

⒌沟通与抗挫能力因素

上海市一份区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显示, 22.8%的学生面临的困惑主要是人际沟通问题, 包括与家人、老师、同学的关系等, 此外还有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 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协会会长吴增强说:“从小缺乏伙伴, 不懂交流, 已经成为儿童发展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国外儿童心理研究者看来, 独生子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 因为这个群体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 只以自我为中心, 亟缺情商的训练和培养。

陕西师大教育学院教授史明轩说:“问题发生在孩子身上, 根子却在家庭里。家庭对孩子的溺爱, 使孩子们情感很脆弱, 自身承受能力太差, 很难接受压力, 这种孩子特别容易导致两极分化, 要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要么过度自卑, 在生活中遇到一点现实打击, 都会以自杀、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而这中间又以女生非外力因素死亡居多。“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女生因父母离异、家庭矛盾, 在中考、高考中选择学校及学科方面与父母产生分歧、个人情感等导致心理压力无法排解, 而发生非外力因素死亡情况。”

二、高中生心理伤害事故的预防

⒈以全面育人为中心, 营造健康育人环境

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真正实现国家要求的:“要积极开展青春卫生教育, 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⑴端正办学方向。认真执行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规定, 坚持全面育人。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与队伍。组建好以学校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培训好以心理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 全体教职员工参与的心理教育队伍。再次用法律和师德规范教师行为。防止和杜绝教师侮辱和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 从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进行调查, 排查教师当中的不轨行为, 组织“德育论坛”等交流活动, 采用新老搭配、领导包班制, 为一线的教师提供援助。

⑵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北京师范大学王全成博士认为:“教师职业普遍存在待遇偏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等问题, 这些都是造成教师诸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使教师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工作, 以减少因此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⒉以班主任为核心, 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⑴班主任要明晰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了解中学生几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强迫症,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应考综合症, 厌学症,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⑵根据观察明确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有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易出现自伤行为的精神障碍者;因心理障碍或突发事件导致产生自伤企图或行为者;因心理障碍而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有暴力倾向或伤害他人倾向者;出现与严重自伤或他伤事件 (或人) 有密切关联者;其他经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认为有必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者。

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进行调试与处置。一是尊重和爱护学生。如对抑郁质的学生, 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增强其自信心, 减少发病的诱因。二是建立学生个人详细档案。分析学生心理障碍所产生的主要原因。三是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调适计划,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咨询和指导。力争得到家长、其他任课老师和整个班级成员的支持和配合。特别严重的, 必须进行重点防护, 要求家长请心理学专家治疗, 解决学生心理疾病。

⒊以家校联合为途径, 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⑴家长要加强与孩子沟通, 尊重孩子, 学会阅读孩子心理。吴增强说:“目前, 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学会阅读孩子心理,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能够更多地教会他们人际交往的技能, 学会合作, 懂得欣赏他人, 并且拥有化解冲突的能力。”

⑵要重视孩子挫折教育, 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磨练。溺爱是“自杀”现象的温床。面对未来的社会, 青少年必须要多参加群体社会活动, 形成较高的抗挫心理素质。据说, 日本有的小学为三年级学生设置了新课, 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 用扁担挑水或抬水, 用煤炉生火, 用石磨磨大豆。

总之, 学生心理事故频发的现实, “独一代”普遍状况, 仅靠一两次生命教育课程或心理辅导, 远远不能解决问题。它更多依赖于学校的正确办学方向、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家长对孩子心灵的沟通、人生的引导。

高中生心理健康探析 篇2

海盐县实验中学周玉妹314300

论文摘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本文指出了中学生常见的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挫折适应和网络成瘾等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家庭社会教育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另外,中学生弑母、自杀、报复教师等有关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对以上表现我把它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由于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期望值过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如,某校有一名13岁(初中一年级)的女生,经常用刀片割自己。小学毕业后,该女生被分到一所较差的中学,她的爷爷设法将其转到了一所好学校,于是,女孩更加变本加厉,不读书不做作业,常常打群架、动手伤人,在作文中大骂老师、同学和爷爷、奶奶,并且又哭又闹地用刀片割自己,不去上学。今年2月份下旬,家里人带她到团市委“手拉手心理辅导中心”去进行心理咨询时才发现,原来这个女孩从小随爷爷奶奶长大,平时爷爷奶奶对她要求很严格,自从转到了较好的中学后,女孩接受不了自己总是差生的现实,于是用伤害自己来发泄心中的压力。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据不完全统计,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县甚至高达60%。有位学生就对我说过:“每当看到听到别人考试作弊时,自己心理就不平衡。当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埋怨老师不公平,觉得认真学习真没意思,不想再学了”。还有位学生告诉我们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的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不想努力去读书了。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主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如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处于中上,但一到重要考试就不能正常发挥。

(二)、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如有一位女生因两位要好的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 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 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各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如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家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他的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非常烦闷。觉得人活着真没意思,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家庭教育问题

不良家教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危害,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良家教 主要表现为:

1、父母品质不好: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2、破裂家庭:家庭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3、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多表现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于社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4、娇惯溺爱型:由于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5、放任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而放任自流。

6、养育态度矛盾:父母间或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利用这种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7、心理虐待型:除了打骂孩子的身体虐待,还存在对子女的心理虐待。一是剥夺孩

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日记、跟踪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形成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四)、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 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

2、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五)、挫折适应问题

当今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和备受宠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在学习和生活中经不起任何挫折。此外,随着身心发育的成熟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日益增强,开始以一个独立主体参与社会活动。但是由于个性及心理发展尚不完善、不稳定,青少年的情绪容易波动。一旦遇到什么挫折和不幸,极易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有的走上轻生的道路。青少年的挫折感(压力)通常来自下列几方面:

1、生理方面:主要是对自己的外表、身材感到不满意。

2、课业方面:在升学主义挂帅的社会下,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相对的提高许多。

3、人际关系:青少年多渴望能与同学打成一片,但难免会因个性、价值观等因素而有争执或觉得不被团体接受的事情发生,而感到挫折、孤单。另外,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也是压力的另一个来源。

4、亲子沟通:此方面的挫折主要是来自青少年开始学习从父母的庇护下,独立并寻求自我,然而,在父母眼中孩子仍是孩子,青少年认为父母不能了解他们,从而形成了“代沟”。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仍以习惯化的方式如

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重的、需要长期而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六)、络成瘾问题

当前对网络成瘾已成为青少年学生中日益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特别是网络上流行的有些活动与内容,如网络游戏、网恋、浏览黄色网站等,已经在青春期心理发展中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表现在:

1、交往方式错位。网民的行为往往在虚拟情景或虚拟情形下进行,这是一种技术性的“人--机式交往”,不是一种人性化的真实的人与人交往。这种情况如果长期下云,就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交往方式,导致真实的人际交往萎缩,产生偏离式交往。

2、人性异化。沉溺于网络中的青少年学生,对网络世界的环境、信息污染、信息过剩、信息欺骗等现状,就会失去对现实环境的感受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等不良心理,进而导致“数字化”人格。

3、自我迷失。青少年学生网民的自我系统中,有三个“自我”:即真实自我、实现自我和“虚拟自我”。这三者有时相互冲突,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结果有可能导致出现多重人格问题。网络有整合世界的功能,同时也有分裂学生自我结构的作用。

4、道德失调。网络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状态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行为披上了漂亮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的泛滥及非道德现象的发生,在网上做出一些平时不做的明显不道德行为,如粗言恶语、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等。

5、技术崇拜。网络成瘾实质上是一种网络资源迷信,即“信息人”的上网成瘾或技术成瘾,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作用非生化成瘾症。

6、社会功能退化。学生网民往往一有时间就去上网,参加社会活动越来越少,人与人互动时间太短,对社会缺乏了解与认同,导致社会适应能力减退。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要求加强中学生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前不久,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中小学校要逐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那么,该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应该自觉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总之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二)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繁复的系统工程,环节众多,孩子对教 育的接受也是没有选择的。因此,教育者必须首先提高自己的素质。解决了教师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据有关调查,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认为“应该绝对禁止”的占39%,认为“可以”或“偶尔可以”的占61%,甚至有些教师体罚学生从传统的打骂发展到让学生钻桌子、吃苍蝇、动作定型、脸上刺字……怪招迭出。这是部分教师心理失衡的体现。所以,一方面,这些教师需要端正教育观念,接受现代化的、合理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

2、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 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等,在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 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又如,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会、团队活动中,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通过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普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强调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心理气氛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4、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现有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

5、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如果学校难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那么,由团委书记及班主任做心理咨询教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对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要舍得投资,培训应课程化,要学习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心理辅导概论、心理卫生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等专门课程。

(三)重视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家庭决定着人们的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奠定孩子成才的基础。然而不良家教却束缚着孩子心身健康的发展,影响着孩子成才,并对社会的危害严重。因此,(1)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消极思想、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有一位离了婚的中年妇女,恨死男人,她经常对她女儿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得提防点。女儿就在她的这种告诫中读完初中、高中、大学,再进工

厂。这个女孩由于患异性恐惧症而来看心理医生,原来病因都在她母亲身上,是由于母亲不良的教育方法导致她对异性的恐惧。(2)父或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父爱或母爱。不可因为自己工作忙和心情不好而对子女不闻不问和弃之不管。此外,有的家长对孩子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因此,父母加强自身的修养,注意孩子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是避兔不良家教的关键,也是孩子成材的基础。家长应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对孩子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父母在关心子女成长时,要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要及时矫正他们的心理缺陷,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尊心、自信心和承受力、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精神。

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净化社会环境,通过学生参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塑造学生的心理品质。如由学校、家庭和社区有计划有意识地增加青少年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的机会。为青少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各种设施。如组织中学生体验自然(观察自然和野营活动等)、社会志愿活动(护理老年人等)、劳动体验(参加工农业劳动)和参观科研机关等。这些活动能够陶冶性情,有助于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对解决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功。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又要分析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要不断探索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资料:1、《大众心理学》2002年第10期

2、《引导人生-心理卫生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3、《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英)朱莉娅、贝里曼等合著,陈萍、王茜译

4、《父母必读》2003第1期

高中寄宿新生心理探析 篇3

关键词:心理探析;寄宿生;高一

一、案例

1.要回家的小文

新生入学,开始了正常的寄宿学习生活。没过几天,女生小文就跑来向我哭诉,她要回家,因为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埋怨她总是给寝室扣分,经常影响整个集体的荣誉,她在学校生活得很不开心。

2.常走神的小丽

小丽是个安静的女生,可是每个科任老师都说她上课注意力从来没有集中过10分钟以上。虽然安静地坐在那里,但有时整节课都在走神。

3.爱出风头的小祥

高一学生年龄大都在15—16岁,此年龄段的学生爱表现自己,但往往方法用得不对。老师专心讲课时,小祥突然说:“老师,他打我”“老师,我要上厕所”,惹得同學们哄笑连连,正常的课堂秩序无法维持。

4.自暴自弃的小伟

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小伟对什么都不关心,只知道玩手机游戏、手机网上QQ。和他交谈,发现他对生活毫无目标,只是在家长威逼下来学校混日子。

二、高一寄宿新生心理障碍分析

我们倡导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真正做到为一切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而努力。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常常把表现不好的学生武断地归类为品德不好,而很少从表现的表象中探究其内在的心理本质,结果造成许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他们的心理障碍分析如下:

1.自卑脆弱型

有的学生在家中受到了过多的娇宠,“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心理上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赖感,根本没法学会,也不想学会独立、自理,来到陌生的环境,尤其是寄宿生活后,就容易觉得低人一等,以至于在为人处事和适应新环境等方面对自己失掉信心和勇气,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稳定。

2.自我封闭型

形成自我封闭心理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自卑而采取自我保护态度;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渴望独立的一种过激认知和行为。如“我自己行,不要你们管。”这种心理的学生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他人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爱幻想,常异想天开。因而他们只有不断寻求新的刺激,才能获得满足。

3.心理逆反型

这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为所欲为,无论在什么场合,从不考虑他人的存在,没有约束自己、遵守纪律的观念和好的习惯,从而经常在课堂上做出一些使人手足无措的事情。这是因为他们很少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表现欲难以得到满足。补偿效应的作用使他们不断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实现自己的价值观。

4.精神空虚型

这部分学生或因为自卑,或因为父母离异,对人多疑恐惧,缺少追求,缺少对未来生活的热切向往,进而以一种消极倦怠的态度在应付日常学习生活。

三、矫治高一寄宿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在生活方面,离开了温暖的家庭堡垒,需要学会适应、独立。高一新生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尤其是寄宿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

1.适应环境,和谐相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教育犹如春雨润物。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长辈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而在宿舍里,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作息习惯都不一样,没人会顺从你,如果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集体,矛盾就很容易产生。关灯、讲话、打扫等一些小事都会成为矛盾的导火线。因此,凡事能以集体为中心,待人处事宽容点,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校园,学校和班主任应当及时组织新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校历史和荣誉,使其在情感上将自己和学校紧密相融,尽快消除新生对学校环境的陌生感。此外,我们还可通过组织寝室“室友会”或寝室之间的联谊活动,加强生活指导,让寄宿生们学会自己独立生活,学会与室友和睦相处,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友谊,进而使其缩短对家庭、父母依恋的“断乳期”。

2.教师赏识,树立榜样

不良行为的减少与良好行为的增加是相对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好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抓住其表现良好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表扬、鼓励。鼓励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还可以创造和谐愉悦的气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一个班级内,优秀学生闪光点很多,常能得到教师的青睐;而少数问题学生总是“情况”不断,常常只有挨批的份。批得多了,自信心没了,破罐子破摔,问题便会越积越多。对此,我们教师要改变错误的重优秀生轻学困生的教育理念,把关爱的目光更多地投向问题学生,多给予他们表扬,这样他们在教师的关爱、鼓励中就能逐渐树立自信,不断完善自我。教师的鼓励和赏识是促使学生上进的一种“催化剂”,能使新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寄宿学习生活。

3.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我们要重视家校联合,教师只有通过深入家访才能了解家长对孩子的认识和方法以及对他们的期望值,才能深入地分析与研究哪些是对孩子产生积极作用的家庭因素,哪些是产生消极作用的家庭因素,从而具体指导和帮助家长,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家长变“任意娇惯”为“科学引导”,变“责骂严管”为“尊重疏导”,变“包办代替”为“自立自强”,变“望子成龙”的“天才教育”为“学会做人”的“人才教育”。

总之,关注高一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班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杨国林.寄宿生心理现状及成因探析[J].考试周刊,2012(24).

2.汪明,卢玲利. 农村留守寄宿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农村留守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探析 篇4

由于父母大都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 我校出现了大量由别人代管的“留守学生”。根据对我校高一564名年龄在18岁以下的“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有55.5%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个案情况

姓名:宋凯 年龄:18岁 性别:男

基本情况:该生家庭经济富裕, 父母常年在外经商, 平时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 自小由爷爷、奶奶抚养。上学期, 由外校转入我班。随着时间的推移, 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现象:

1.厌学心理

经常以身体不适为借口不来上学。尤其是临近周末, 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读书无用论”。宋凯的父母小学未毕业, 但在外面经商赚了很多钱, 并且在宋凯面前多次提及读书没意思, 混个高中毕业也就算了, 宋凯平时花钱大手大脚, 他们也不管。

(2) 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 只想随心所欲地玩。反正不愁吃穿, 要什么有什么, 再说读书也没意思。

(3) 从小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家庭教育, 喜欢单干, 班级活动中常常充当一名“看客”。

2.缺乏集体意识

同学关系紧张, 很容易由小事的戏谑发展到相互间的争吵。思想脆弱, 对批评反应强烈。有时候想法又单纯得可爱, 在班上显现出卓尔不群的特殊性。突出表现为在各种活动和机会中, 小到一次发言, 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 都显得没有热情, 参与意识淡薄。

3.行为放纵

与老师说话时, 眼睛斜视, 看见老师从不打招呼, 经常出口成脏, 给老师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 上课经常迟到, 进教室不喊报告等。

三、问题分析

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宋凯和他的家人。我发现宋凯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

爷爷奶奶对宋凯过分溺爱、事事迁就, 缺少严格的监督。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均包办。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 不严加管教, 却事事迁就。

2.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经商, 宋凯自小缺少父爱和母爱, 父母心里觉得内疚, 因此, 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依顺, 生怕亏待孩子。在物质上, 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 但很少和儿子进行精神上的沟通, 从来不提“学习”二字。经常大把地给零花钱, 物质上的富有使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错位。当我把情况告诉他们时, 又对孩子拳打脚踢。

3.内心深处的自卑

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 使得宋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不愿和同伴交往, 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 宁可逃避一切竞争。所以他通过好勇斗狠表现自己比别人要强。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宋凯的表哥在外地打工, 春节回来后, 常在他面前炫耀自己, 并经常带宋凯出去抽烟、喝酒、打牌, 怂恿宋凯和他一起出去闯天下, 宋凯因而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抽烟, 喝酒, 进网吧是常有的事, 经常和社会不良青年来往, 欺负甚至敲诈低年级同学。

通过以上分析, 我发现宋凯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的过分溺爱、迁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以及逆反心理。于是我决定从宋凯的家长和他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四、主要措施

(一) 对宋凯本人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1.针对宋凯的情况, 平日里做了很多工作, 既有多次的单独谈话, 也有多次的笔谈交心。不管是专门等无人时在办公室的私下交谈, 还是在校园内相遇时的问题交流, 我希望能给他留下受到关心和重视的印象。

2.与班委们共同努力, 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让他佩服的同学多关注他, 常和他玩耍、交谈, 我怕他孤独导致自闭, 但每每发现他总爱得罪人, 然后用满不在乎来掩盖内心的担忧和后悔, 依然收效甚微, 这孩子身上似乎天生有种逆反的精神, 总喜欢和大家对着干, 在集体的成长里表现出不和谐。

3.对其特殊性的特殊处理, 充分尊重他的强烈自尊心, 决不在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 即便需要单独批评时也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更多的希望, 尽量维护到他的面子;对其优点常号召大家学习。

(二) 对宋凯的家长我采取了如下办法

1.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子女的误区

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宋凯的爷爷奶奶多次交谈, 并通过电话与宋凯的父母进行沟通, 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 使他们明白:钱不能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 无节制地给孩子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 会让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我对宋凯的家长提出建议:

(1)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 应当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 让他认识到错误, 鼓励他改正, 而不是教训一顿了事, 教育子女方式简单粗暴容易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2)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 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 而不是替他做。

(3) 父母要经常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 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2.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

我对宋凯家长讲了如下建议:我们都该更多地去理解孩子的行为, 欣赏他, 给他提供表现的正常机会, 让他说话, 而不是采用命令式的教育。咱们先尊重他, 才能换来他对别人的尊重。而且我能看出来, 他对家的感受, 对您的感受是无所谓的, 有家无家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现在孩子大了, 都有自己的思想, 真的要求我们不管是不可能的, 家长还是老师, 都要首先把学生当作朋友, 才有可能被他们当作朋友来敞开心扉。否则, 咱们真的不如他们的朋友说话管用!

在宋凯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后, 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 按时上学, 完成作业是一名中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五、辅导效果

经过我与宋凯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 半年来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1.每天早上特别是星期一, 我踏进教室时不再提心吊胆, 因为宋凯的座位不再空着。

2.虽然偶尔还是有忘带东西的情况发生, 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在整理学习用品。

3.宋凯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还有待提高, 但按量完成作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4.改掉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如抽烟, 出入网吧等。

六、个人体会

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篇5

刘明光 王大国

安徽省霍邱县委党校 安徽省霍邱县一中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给人们带来诸多压力,尤其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近些年心理健康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未出校门的孩子们,心理健康状况很可能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浅探析: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中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小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分好差等级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等,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中小学生在融洽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阂,缺乏应有的同窗之谊。与父母的关系亲密不够。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会造成这样的家庭中的学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中学生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爱又爱别人,把友谊看成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伙伴,会使他们感到苦恼孤独。友谊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和安慰、赞扬,往往比家长、老师的作用大。但由于中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的表现。

3、中小学生在进入青春期的表现:情绪不稳定,表现出严重的自卑情绪。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原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逆反心理普遍,中国传统 “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学生接受他们的意见建议。学生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吃亏上当,于是对他们倍加关爱,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二、当前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才能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现行的中学德育大纲已把“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列入了进去,明确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目的所决定,而且是中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特殊性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对他们终生产生深远的作用。因此,注重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 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3、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捷径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课堂内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博,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竟赛、演讲竟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所谓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是经受不住 挫折失败的,更难经受住诱惑或压力,以后也就难立足于社会。因此,进行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以及耐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高中生心理健康探析 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实施路径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很容易叛逆,心理还没有定型,加之高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这是教师担负的除了教学之外最重要的责任。就体育教学而言,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确保学生有强健的体魄学习,而且要利用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就要改变忽视心理教育的现状,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意识,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教学宗旨,同时以体育活动为引导,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情绪和各种困惑,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注意力不再集中于学习或者其他焦虑的事,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调整心态。体育运动不完全是动作激烈的项目,节奏有快有慢,适合于各种学生释放情绪,有助于学生摆脱消极的心态和挫折感,激发其积极向上的一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1.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比较激烈,比如跑步、打球等活动都需要一定的体力支撑,学生在参加运动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意志力和吃苦精神。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学生很少参加劳动,如果不通过体育锻炼让其体会体力的付出,学生就会害怕吃苦,容易放弃,遇到困难就退缩,也不会明白团结的意义和集体合作的力量,更难以养成坚持不懈、机智勇敢、谦恭虚己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一般而言,与人交好的同学不仅身心愉快,而且学习成绩相对较好,反之,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经常独来独往,无形中会降低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率。体育教学不像其他课程一样,学生会亲身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只有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活动才能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体育运动比如篮球赛、拔河比赛、接力赛跑等都需要学生遵守一定的比赛规则,团结队友,并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进行人际

交往。

3.体育教学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可以让学生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尽情奔跑,通过运动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让学生忘却烦恼,调解情绪。参与体育运动不仅有胜利的喜悦感,也有失败的挫折感,不仅有激烈的竞争,还有团队的合作,一次次的活动会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情感体验,多层次、多角度的情感体验和角色换位有利于学生把握自己的情感方向,并学会调节情绪。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树立健康阳光的教师形象

首先,老师为人师表,必须以身作则,特别是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意识,老师如果不给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就很难信服老师,不仅对老师的授课没有益处,而且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确保体育教学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多方面的学习新知识,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抓住学生的心理;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上课形式要多样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增强体育课堂的吸引力和老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以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作为教学的宗旨,才会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情况、学习表现进行关注,通过与学生交流、与各科课代表交流或是与各科教师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要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多观察学生,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武术、体操等项目具有表演性质,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克服害羞心理;接力赛跑等项目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孤僻的性格;跳高这类项目难度较大,适合于自视甚高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一些适当的挫折,有利于他们成长;跳绳、广播操等相对较为简单的项目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就感,适合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在游戏中需要迅速作出反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果断的性格;太极拳是一项以慢为特征的体育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焦躁的情绪;篮球和足球等项目运动量较大,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调整心态。

3.帮助学生减缓、调节和治疗心理压力

体育课上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上的表现,观察出学生的情绪、注意力以及心态的细微变化。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很多,又要面对高考,学习压力很大,另外在与同学相处期间也可能发生一些矛盾,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这些反映到学习上,就是上课走神,学习效率下降,成绩下降等等。任课老师可能只会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心态变化,因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甚至老师还会给学生造成另外一种压力,适得其反。其实,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心理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予以疏导,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一般而言,运动可以使人忘记烦恼,发泄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例如,在笔者实际教学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学生在文化课上受到批评,而心情低落、烦闷,这种负面情绪如果不清除,会影响学生后绪学习效率和热情。此时,笔者通常会在上课伊始,让学生进行一些爆发性较强的运动,如50米快跑、弹跳类的运动,使学生借助于运动化解心中的负面情绪,这种课前疏导情绪的方式,对于缓解、调节学生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4.利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体育老师还可以采取竞赛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态,其效果也非常明显。体育競赛可以让学生加强练习,不仅提高了课堂效果,还强健了学生身体素质。比如开展一场篮球比赛,老师一般在竞赛前会让学生自由组队,并给予一定的练习时间,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分工合作,有人负责抢球,有人负责防卫,还要一起商量球场对策,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比赛过程中,球员在场上必须以集体获胜为先,不能只顾展示个人球技,同时啦啦队员的呐喊助威也很重要,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当然,竞赛不止是这一种形式,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竞赛最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不能再因循守旧,上课内容也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要切实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求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心理教育融入课堂之中,针对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确保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并克服心理障碍。只有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教学宗旨,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推动体育教学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邓万成.浅议高中体育教育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博览:研究版,2011(6):125-126.

高中生心理健康探析 篇7

在素质教育推进的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素质便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实践来看, 许多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 并设置了一些心理辅导岗位。对于高中生来讲, 由于高考的压力, 其心理健康更应受到教师的关注, 而高中数学因其所具有的综合性和抽象性等特点, 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 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融入心理健康教学的相关内容, 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实现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 在高中数学中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能够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并且对于学习和高考等形成正确的认识, 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一种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传统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相对不足, 通过在高中数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能够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增加, 并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保证了教学相长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为教师和学校所认识, 但是就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 具有较为敏感和脆弱的心理特点, 这就使得其对自己的学习有可能会有一些偏激的想法和观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较为常见的是由于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难度, 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 并且会在考试前出现焦虑、烦躁等现象, 从而影响其整体水平的发挥。

其次, 学生对于学习缺乏必要的信心。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高一数学与初中数学有了较大的差别, 一些学生不能适应,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其成绩仍未实现较大改善的情况下, 许多学生便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并且学生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理解上的偏差, 使得其不能正视自己某次考试成绩, 从而产生厌学等情绪, 在学习态度上也无法端正, 最终影响了其个人的发展。

最后, 各种压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使得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多发。高中直接面向高考, 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使学生在承担繁重的学习压力之外还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 这些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 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使得学生被给予了更多的期望, 对于学生成绩有了更多的关注, 而心理健康教育又无法有效地开展, 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被忽略, 从而造成多种不良现象。

3 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要对高考和学生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高中教育所承担的不仅仅是高考的任务, 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自身教学有正确认识的情况下, 能够有效地改善其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将升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或者教师的唯一指标, 注重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培养方式的优化改革, 使得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从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来完善高中数学教学, 使其能够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得到更多的鼓励和肯定, 从而树立起数学学习的信心, 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二, 以教材为基础来实现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中, 充分发掘教材中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掌握数学教育的有效方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自觉主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一些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应用, 使得高中数学课堂氛围更为活跃, 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收获相应的人生感悟, 使得其心理素质能够得到锻炼和培养, 为其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三, 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创设。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地创设一种轻松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更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习, 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压力, 使其学习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教师对教学环境的组织和创设, 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而自由的学习环境, 促进了师生交流的增加, 有利于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实现。

第四, 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给予充分的关注。高中教学中, 班级学生的数量相对较多, 教师应该对其班级内的学生学习情况及其思想状态有充分的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 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激励措施,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高中数学, 注重其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实现因材施教,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提升。

第五, 不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要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 不再仅仅以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 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支持, 使其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通过积极心理暗示的应用,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从而增强其学习的成就感, 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实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

4 结语

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高中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高中数学又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科, 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 对其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充分的了解, 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使得教学内容包含更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摘要: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高中数学而言, 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其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 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保证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冯光成.怎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 (12) :88.

高中生心理健康探析 篇8

一、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 教师在高中班级中的角色

高中教师传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因此, 高中班主任在高中学生的班级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中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带头人, 一般情况下, 高中班主任会陪伴学生三年, 与学生一起走过高中最艰苦的日子, 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对班主任产生深厚的感情, 语言、行动和思想会渐渐模仿班主任, 家长会通过孩子的班主任了解孩子, 班主任作为家庭和学校的桥梁, 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是平凡中的伟大。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班主任可以利用自己的言行去完成这一工作, 将学生的心理成长引入正确的道路, 指引其更好地面对社会, 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 高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压力的增加,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多, 无形中为高中生增添了许多压力, 高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容易走向极端或者在内心的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影响以后的人生道路。 高中学校尚未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学校方面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书籍和教师,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部由其班主任完成, 若是学生形成扭曲的心理, 就会对自身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灾难。 高中学生因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 与班主任接触的时间最多, 这一优势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二、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 班主任在心理教育工作方面的优点

目前, 大部分高中学校采用“全天式”上课的方法, 除法定假日外, 学生基本都会在学校学习, 学校采用班级责任制, 每一个都会有一个班主任, 班主任会和本班学生一起在校学习, 所以, 班主任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首先,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 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心理状态, 如果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出现不良行为, 班主任就可以及时发现并制止, 根据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进一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其次, 班主任在班级学生的心理较为威严, 与其他任课老师相比, 学生更信任和喜欢班主任, 班主任说的每一句话多数学生都会不折不扣地执行, 因此, 同学生家长相比,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效率更高。 最后, 高中课程较多, 学生学习任务较为紧张, 学校安排的课程中更多的是日常的专业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学校都会取消, 即便安排了专业的心理教师, 也会因为学校的人数众多, 在教学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班主任因为是班级的领头人、组织者, 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多, 与学生联系密切, 使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占据较大的优势。

(二) 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中是学生心理波动频繁, 且心理状况极易发生改变的时间,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不完善,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学生成长, 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使高中生适应生活中的压力,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而且有助于班级内部的团结。 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影响自身行为, 导致做出许多不正常的举动, 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也会破坏班级内部的团结。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改善班主任和学生的关系, 打造团结友爱的班级。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老师不再是惧怕, 而是尊重, 亦师亦友的关系有助于班主任对班级内部进行管理,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可以减少班主任的负担,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高中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时间, 高中生活影响高中学生的人生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中班主任必不可少的工作, 班主任对学生的点拨和教育有助于学生走出迷茫, 明确人生方向和人生目标, 提高综合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班主任应该学生为核心, 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国是一个教育大国, 一直以来, 中国人都以孔子作为教育的典范, 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人拥有较大的成就, 孔子也是桃李满天下, 其主张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一直沿用至今。 高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与时俱进的同时, 也要学习古代教育的精华之处, 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内心,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 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政策方面, 对于教育, 政府都是全力支持的态度。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 越来越多的学校进行改革, 创新学生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素质, 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于森, 陈伟.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 2013 (33) :101-102.

[2]彭琼洋.高中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2014 (34) :97-98.

高中生心理健康探析 篇9

一、加强学习兴趣培养, 构建积极心理场

学生的好学性对于其学习成果具有明显的影响, 因为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场的形成具有直接作用。高中政治教学内容较为深奥, 其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的自身生活实践具有较远的距离, 并且许多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是学生难以想像的。所以许多高中生面对高中政治学习内容会表现出一定的厌烦情绪, 没有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高中政治中涉及到的哲学内容, 因为其理论性较强, 所以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影响很大, 要加强积极心理场的建设, 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

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 可以放慢教学的节奏, 利用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的时候, 其涉及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 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与生活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比如说最近发生的“昆明暴利事件”或者是“马航事件”, 可以让学生扮演成一名人大代表,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人民代表大会的模拟。在会议中, 学生需要了解作为国家权利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与性质, 更要对人大代表的职责进行明晰的判定。这样一来,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政治学习的内容进行消化, 并且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于是学习兴趣提高, 积极心理场构建成功。

二、加强教学评价建立, 构建积极心理场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评价体系的正确建立与使用会对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一个良好的教学评价, 会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以提升, 可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也是一样, 教师利用正确的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进行分析, 不仅可以使学生找到高中政治学习成就感, 更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高中政治学习氛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更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引导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心理场。

比如在学习《个人收入的分配》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具有层次的作业, 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完成一定量的高中政治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 教师可以将熟悉与记忆课本知识作为作业, 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则可以引导其以建议信的方法写出自己对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感受与想法。对于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习能力一般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时, 教师要对其进行肯定, 利用积极的评语激发学生积极心理的产生。比如“你完成得真好”或者“你的政治水平提高真快”等等。在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时, 教师要将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鼓励他们做得更好。与此同时, 其它的学生也可以找到学习的动力与目标, 整个班级大的积极心理场也得到建立。

三、加强师生关系建设, 构建积极心理场

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鉴于教师的威严, 许多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积极性被压制, 积极心理场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 在当代的高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角色, 认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 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建立起民主与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的积极心理场得到构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比如在讲解《文化与社会》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就课本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对社会与文化的关系、影响进行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 可以提出学习问题, 向教师提问, 或者自主解决。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合作中对自己所了解的社会文化进行分享, 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教学资源。而教师则可以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也可以对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添加或者规范。这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场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探析 篇10

青春期是学生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 也是个体心理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首先, 步入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刚从小学升入初中, 他们需要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 其次, 他们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上重点”“考名牌”及许许多多新的社会要求;第三, 由于身体的形态、生理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他 (她) 们还需要适应生理方面突如其来的变化, 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据调查:青春期是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和多发期, 因此, 为中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确实应该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要对青春期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首先要了解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有哪些突出的心理变化表现, 以便, 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生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由于身体迅速成长, 新陈代谢旺盛, 青少年精力旺盛, 爱动不爱静, 好像身体有使不完的劲。第二, 由于身体内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巨大变化, 使中学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大大增强, 独立活动的愿望日渐增强。第三, 由于身体发育和心理的逐渐成熟, 学生对两性关系已有朦胧意识, 但又不十分清楚, 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成为他 (她) 们生活的一部分。第四, 虽然他们的独立意向发展很快, 但认识能力往往跟不上, 以致是非不清, 对一些问题认识不明, 如自由与纪律、友谊与哥儿们义气等。

针对以上特点,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一、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 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

利用心理教育国培项目, 培养心理学教师, 设置心理咨询室, 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和心境;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 通过物化环境、广播站, 宣传栏开展健康宣传,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学校多组织活动, 不要把学生禁锢在书本和教室里, 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如开展野外登山、义务劳动、公益劳动, 球类比赛、各类兴趣小组活动等, 在这些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 使他们体内的过剩能量得以合理释放, 进而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

二、班级要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加强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进行跟踪辅导;在班级多举办“崇高的理想成功的一半、换位思考律己宽人”等主题班会, 以及“我能行、我心中的荣辱观”演讲比赛、班级“每天一歌”等活动, 对班级问题和同学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共同管理班级, 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以榜样力量感染学生

宣传“三 好学生” “优秀学 生干部”“ 班级之星 ”的光荣 事迹感染 学生, 利用同龄人的群体效应影响学生;宣传革命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垂范作用的教师、家长的先进事迹, 通过榜样示范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这对学生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尊重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

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学生正确的一面 , 逐渐给他 们更多独 立的权利 。同时, 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解决好独立与依附的心理矛盾。另外, 教师要多实施赞美激励策略, 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 能增长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要积极寻求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积极的一面, 不失时机地加以赞美, 运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个满意的评价。

五、开展知识讲座

学校通过生物课教学, 开展青春期知识讲座, 向学生讲述有关青春期发育的科学知识, 解除他们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做到自我了解, 相互了解, 同学之间建立正常的关系。对于一些不正常现象, 教师可通过个别谈心, 循循善诱, 做好思想工作, 并且给予具体帮助, 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恐惑和好奇心的心理矛盾。

六、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 把学生们的独立意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教师要用正面和反面的事例教育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由和纪律、民主与法制、理想和前途等问题, 使他们从正面的事例中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从反面的事例中学会分辨是非, 解决好“心理断乳期”产生的逆反心理矛盾。

七、高校联合

教师要向家长传授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取得家长支持,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多数家长还未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普遍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 及时地把学生情况反映给家长, 同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状况。

总之, 了解青少年心理活动的特点, 做好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 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青春期是学生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 也是个体心理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笔者依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结合工作实践, 认为要从学校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班级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榜样力量感染学生、尊重孩子独立意识、生物课教学中开展青春期知识讲座、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向家长传授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七个方面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探析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卫生      教育

现行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生物圈中的人”是让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通过学习人体生理卫生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用学到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学会自我保健,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由概念可知,健康包括“身”和“心”两个方面,具体来说,躯体健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能促进躯体健康,反之,躯体不健康,则将影响心理的健康;而心理有缺陷或者有某种心理疾病,也会影响躯体的健康。故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青春期是学生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首先,步入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需要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其次,他们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上重点”“考名牌”及许许多多新的社会要求;第三,由于身体的形态、生理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他(她)们还需要适应生理方面突如其来的变化,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据调查:青春期是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和多发期,因此,为中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确实应该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要对青春期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首先要了解处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有哪些突出的心理变化表现,以便,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生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身体迅速成长,新陈代谢旺盛,青少年精力旺盛,爱动不爱静,好像身体有使不完的劲。第二,由于身体内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巨大变化,使中学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大大增强,独立活动的愿望日渐增强。第三,由于身体发育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学生对两性关系已有朦胧意识,但又不十分清楚,对异性的好奇和渴望成为他(她)们生活的一部分。第四,虽然他们的独立意向发展很快,但认识能力往往跟不上,以致是非不清,对一些问题认识不明,如自由与纪律、友谊与哥儿们义气等。

针对以上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一、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

利用心理教育国培项目,培养心理学教师,设置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和心境;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通过物化环境、广播站,宣传栏开展健康宣传,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学校多组织活动,不要把学生禁锢在书本和教室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如开展野外登山、义务劳动、公益劳动,球类比赛、各类兴趣小组活动等,在这些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使他们体内的过剩能量得以合理释放,进而促进学生的相互交流。

二、班级要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加强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辅导;在班级多举办“崇高的理想 成功的一半、换位思考 律己宽人”等主题班会,以及“我能行、我心中的荣辱观”演讲比赛、班级“每天一歌”等活动,对班级问题和同学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共同管理班级,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以榜样力量感染学生

宣传“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班级之星”的光荣事迹感染学生,利用同龄人的群体效应影响学生;宣传革命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垂范作用的教师、家长的先进事迹,通过榜样示范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帮助。

四、尊重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

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学生正确的一面,逐渐给他们更多独立的权利。同时,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解决好独立与依附的心理矛盾。另外,教师要多实施赞美激励策略,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长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要积极寻求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积极的一面,不失时机地加以赞美,运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个满意的评价。

五、开展知识讲座

学校通过生物课教学,开展青春期知识讲座,向学生讲述有关青春期发育的科学知识,解除他们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做到自我了解,相互了解,同学之间建立正常的关系。对于一些不正常现象,教师可通过个别谈心,循循善诱,做好思想工作,并且给予具体帮助,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恐惑和好奇心的心理矛盾。

六、加强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把学生们的独立意向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教师要用正面和反面的事例教育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由和纪律、民主与法制、理想和前途等问题,使他们从正面的事例中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从反面的事例中学会分辨是非,解决好“心理断乳期”产生的逆反心理矛盾。

七、高校联合

教师要向家长传授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取得家长支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多数家长还未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时地把学生情况反映给家长,同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状况。

高中生心理健康探析 篇12

据调查, 目前初中生对数学学科仍存在着畏惧心理课堂上, 他们沉默寡言, 提心吊胆, 害怕老师提问, 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若被老师叫到时, 面色通红, 讲话前言不搭后语, 答非所问, 甚至于双腿发抖.在课外, 对作业无从下手, 只能瞎编乱造, 或者一抄了事, 或者干脆不做.在考试时满脑子的是“不会做, 不会做, 不会做……”, 以至于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做不出来了.由于畏惧心理, 他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产生了厌学情绪, 个别同学一提起数学, 性格变得孤僻, 脾气变得暴躁, 认为自己的数学学习没有前途.

二、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

分析学生心理, 有畏惧感的学生不外乎以下几种类型:

1. 后进型.

由于基础较差, 对以前的定理、公式、方法掌握得不好, 许多东西在大脑中似是而非, 思维零乱, 缺乏系统与条理.这类学生可谓受老师、家长关注多, 自然批评相对较多.

2. 内向型.

此类学生的基础不差, 学习也十分认真, 但是这些学生生性腼腆, 害怕老师提问, 在课堂上不敢提出不同的想法, 思路比较单一, 方法比较死板, 对老师存在一种畏惧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数学知识的学习, 影响了数学能力的发展.

3. 自卑型.

这类学生, 尤其是一部分女生, 总觉得自己接受新知识没有男同学快, 逻辑思维能力没有人家强, 这种心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 压力型.

有些学生, 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比较迫切, 或者自己家庭条件较差, 学生自己又十分懂事, 希望自己有十分理想的成绩, 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所以在考试中只要碰到一点小小的困难, 也会十分紧张, 变得脸色通红, 汗流浃背, 造成把不该失的分失掉.

三、学生畏惧心理的克服方法

1. 鼓励表扬法

常听到学生说:“我怕老师点到我的名字, 讲错了多难为情, 同学会看不起自己.”产生这种想法的根子是害怕产生差错.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 在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 差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古人言:“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因为产生了差错, 我们才会去分析寻找原因, 去避免差错, 失败是成功之母.

2. 教具模拟法

学生认为, 初中数学学习中代数繁, 几何难, 遇到较难的题目或较难理解的内容时, 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老师应多从学生实际出发, 采用各种教具, 使学生听懂并接受所学知识.

3. 兴趣培养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 必定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故要引导学生立定志向, 并通过努力争取成功.初中生喜欢听故事, 教师可结合教材讲数学史和古代数学问题, 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 使学生感到自豪.组织开展抢答赛、小组赛、数学知识应用设计比赛等活动, 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失为一种妙法.有了兴趣, 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对数学的畏惧感也就逐渐消除了.

4. 明确目标法

初中生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 因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向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教师要按照课时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掌握什么知识、技能, 解决哪类问题, 并及时检查和校正.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学业上要分别提出不同的期望.对后进生辅导, 也先要规定短期目标, 例如测验合格, 并帮助他们达到目标.

5. 抗挫折法

学生解题时遇到挫折, 主观愿望得不到实现是常有的事, 如果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够, 就会产生焦躁颓丧的情绪, 致使他一事无成.这种现象若出现在重大的考试中, 则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 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波利亚说:“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抗挫折教育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学生受挫后, 要冷静地分析受挫的原因, 在困境中奋起, 调整解题思路, 努力将“山重水复”转化为“柳暗花明”.如几何题证明时往往思路较多, 但经常只有一两条路行得通.教师讲解时, 不应只讲行得通的方法, 而应先讲最常规的、最一般的方法, 一条思路不行就再换一条;对于较难的题目, 甚至先讲四五种行不通的方法, 让大家束手无策, 尝尝失败的滋味, 然后再通过审题、看图、类比等多种手段分析解法, 逐渐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从而消除畏惧心理.

6. 创设情境法

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的效率又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继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够觉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并利用这种觉察去创设、去发展能引起学生关心和探索的情境, 那么, 课堂教学就会处于最佳状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说话风趣, 使人兴奋的气氛, 会使学生产生悬念, 积极开动脑筋.如探求较难几何题解法, 碰壁几次后, 终于找到解法, 但证明还很复杂, 教师一句“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 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不是一蹴而就能见实效的, 在当前新课改实施的反思前进阶段, 如何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学习自信心, 努力消除畏惧心理,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是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摘要:本文列举了学生学习数学时畏惧心理的表现, 浅析了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以及消除学生畏惧心理的对策.

关键词:畏惧心理,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下一篇:平面解析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