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2024-09-24

高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精选8篇)

高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篇1

一例高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颜雪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

本案例陈述了一个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状态出现前的个人成长历史、他人的反映、对其所做的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使其改变认知倾向,建立自信,消除考试中的过度焦虑。并对咨询效果进行了回访、跟踪与评估,属成功咨询案例。

一、个案基本资料

1、求助者基本情况:学生安某,男,19岁,汉族,哈尔滨市依兰县人,高中三年级学生,现家住哈尔滨市香坊区。父母均为林场工人。从小性格温顺、胆小、内向。母亲对其要求很严格,要求他做任何事都要尽力做好。他有一个姐姐,学习成绩优益,母亲要求他要以姐姐为榜样。

2、求助者个人成长历史:求助者在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益,上课能认真听讲、聪明、思维活跃,而且对一些学习问题能提出独到的见解,作业完成的质量也很高,比较热心帮助同学,老师对其印象也不错。

3、教师陈述:求助者平时不太爱讲话,学习刻苦,但1个月前在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为此他心情一直很低落,总无精打采的,和其他的同学也越来越疏远。班主任建议求助者来做心理咨询。

4、咨询师的观察:求助者衣着还算整洁,身材匀称,五官端正,但眼睛有些红血丝,没有精神。有礼貌,但不爱说话,陈述自己的事情时,思维清晰,语言连贯。

5、求助者主诉:我已经是一名高三的学生了,马上就要面临高考,但一模的成绩不理想,我开始害怕正式考试再不好,怕不能达到母亲的要求,也怕老师失望,在家里、学校都觉得很紧张,虽然我也知道 如果我能正常发挥,考上重点大学没问题。现在我看到同学们都非常投入的学习,我就更着急。现在我上课爱溜号,做什么都没心情,看什么都烦,这样下去,怎么能考上重点大学。我白天、晚上都在想这件事。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就更没精神,我快烦死了。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分析和评估诊断:

1、对求助者进行考试焦虑的量表测试

采用考试焦虑量表测试的测试结果是:总分焦虑水平为70分(0—24为无焦虑;25—49为轻度焦虑;50—74为中度焦虑;79—99为重度焦虑),为中度焦虑。其主要症状是,感到紧张、害怕和忧虑,复习效率降低,失眠、有必要进行自我调节和训练。

2、评估分析

求助者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有很强的自尊心,并且由于母亲对其要求一直很严格,他一心想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但在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后,又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感到羞愧、自卑。这些情感又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出现一些偏差,远离了同学与老师。

3、诊断:严重心理问题、考虑焦虑症

三、鉴别诊断

1、与神经症中的抑郁神经症鉴别:虽然抑郁神经症也有对前途悲观,无助无望,感到精神疲倦,自我评价低等,但抑郁神经症的这些症状至少持续两年,且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抑郁状态,而求助者的问题持续至今只有一个月。

2、与神经衰弱鉴别:虽然求助者也有心情紧张、烦恼和睡眠障碍,但求助者目前的情况还不足以确定为神经症性反应。一则持续的时间不长;二则神经衰弱中的情绪体验强烈程度和持续的时间之久与生活事件和处境不相称,而求助者的情绪体验和持续的时间与生活事件和处境相称。

四、病因分析

1、个体原因:

2(1)个体成熟水平。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考试焦虑水平是高低有别的。一般来说,像求助者这样的高中学生神经兴奋性较强,容易受环境作用而激动,青春发育开始时焦虑水平会有所上升。

(2)认知水平能力。求助者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厉害关系的预测程度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直接影响到其考试的焦虑水平。如果求助者把考试与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连,其焦虑水平必然升高。另外对个人能力的估价低于对考试难度的估价时,也会加重焦虑情绪。

(3)身体状况。体质虚弱、疲劳过度、经常失眠的学生,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容易激起较强的情绪波动,产生过度的焦虑。

2、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体制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都会影响到教师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3、家庭因素

家长对孩子要求与管教过严、期待水平过高,或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不适合孩子的兴趣和专长,往往导致孩子对学习和考试的厌恶情绪,助长考试焦虑。而过于严肃的家庭气氛,高焦虑的父母都是孩子产生考试焦虑的动因。

五、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针对求助者的情况,提高其认知能力,让他明白一次考虑不理想并不能就此否认自己的学习能力,明白考试总有考不好的时候,让他重获学习的信心;教他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知道如何让自己放松,集中注意力,提高睡眠质量;提高他解决问题的技巧,做好复习工作,迎接高考。

2、远期目标。消除他的错误认知,提高其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自信心,并形成其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促进他的身心健康成长。

六、咨询方案:

1、方法和原理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求助者对考试的错误看法。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与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有关,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其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变化也不同。因此,通过改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此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2、责任和义务

(1)求助者有责任提供真实的资料,咨询师有责任遵守保密原则。(2)求助者有责任积极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咨询师有责任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3)求助者有权利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有选择权、知情权和协商权;咨询师有权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相关资料,有权选择咨询对象;有权提出转介。有权中止咨询。

⑷双方有义务彼此尊重,遵守预约,有特殊情况提前告之对方。

3、咨询时间与费用

(1)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2)费用:每次50元。

七、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的划分

(1)咨询关系建立与诊断评估阶段;(2)咨询阶段(心理帮助阶段);(3)结束与巩固阶段。

2、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次咨询(2007年5月5日)

A任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介绍合理情绪疗法,制定咨询方案。

B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通过真诚的交流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获得求助者的信任,用摄入性谈话法较全面、真实地了解了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通情达理使求助者感到了温暖,使求助者焦虑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用解释技术,帮助求助者正确理解焦虑情绪产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确认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是 由于对考试成绩过于看重,一模成绩不理想,就认为高考会失败,这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估价偏低,从而增长焦虑的情绪等。目前主要是求助者出现认知偏差和情绪模糊不清,难以理解自己现状,不知道如何调节焦虑情绪。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求助者表示愿意接受合理情绪疗法,并配合心理咨询。

C布置咨询作业:让求助者回忆记录自己过去一个月来有关考试的各种想法,分别写出诱发事件A,不适感的具体结果C和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解释为何自己有如此的观点。通过让求助者回忆和书面记录,使求助者有机会重新理智分析自己的观点。(2)第二次咨询(2007年5月12日)

A任务:寻找和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改变求助者的认知,让求助者在深层次领悟到他所持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焦虑情绪困扰。B过程:就上次的咨询作业情况进行会谈。(咨询会谈摘要)咨询师:谈谈你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

求助者:以前我没有太在意自己的想法,通过回忆,原来我一直以来对考试成绩是那么的看重,一模考差了,是我不能接受,也是我不知如何去面对的事,各种不好的想法从脑子里都跑出来了。咨询师:具体有哪些不好的想法?

求助者:一模考差了,也就考不上重点大学了,还会让家人、老师失望,同学也会取笑我等等。总之,我心里十分的烦恼。咨询师:你是说,一模考差了,你就考不上重点大学了? 求助者:是的,肯定会考不上的。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肯定呢?

求助者:我以前成绩很好的时候,根据几门科目的成绩估计了一下,我勉强可以考上,一模考这么差的成绩,肯定考不上的。咨询师:那是你自己估计的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你能保证,你的估计准确无误吗? 求助者:(沉默了一下)不能。

咨询师:“一模考得不理想,肯定考不上重点大学了”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有什么科学根据? 求助者:是我自己的想法。

咨询师:你的想法能肯定会变成事实吗?

求助者:(沉思了一会儿)不能,但我心里还是会这样想的呀。咨询师:那是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只是你的主观看法,没有科学根据,不能保证会是事实。其实你想要改变目前的情绪困扰,也不难的,但首先是你要改变已经习惯了的这种想法。求助者:那我怎样改变呢?

咨询师:一模考得不好,并不说明你的学习能力差,也不说明你的知识基础差,偶然的一、两次考不好,是常见的事,并不代表着一切,只要用功,成绩是可以改善的,何况你的学习一直较好的。你这样想想可以吗?

求助者:那让我试试改变一下吧。咨询师:好的,你自己来试一下。求助者:这样一想,我是感觉好多了。

求助者在做第一次作业时,也是他自我理性思考和认识自己的过程;就第一次作业的问题,咨询师通过与求助者进行分析和辩论,让求助者自觉改变过去不理性的想法“成绩是不能考差的”,改变认知,明确一次考不好,不等到于是自己学习能力差,不等于自己的知识基础差,同时学会把对自己“必须”做到的事换成“希望”。

C布置咨询作业:让求助者回家再做一些类似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尝试把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在对成绩评价的中性面或积极面。(3)第三次咨询(2007年5月19日)

A任务:进一步改变求助者的习惯不理性认知,帮助求助者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考试成绩,并辅以渐进肌肉放松训练,帮助求助者克服焦虑情绪。

B过程:咨询师根据上次的家庭作业让求助者谈谈自己的感受,求助者谈到自己经过前面两次的咨询,自己对考试成绩有了新的认识,心情也平静了些,但自己还是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上课和复习,还会有紧张感。

咨询师与求助者继续进行分析和辩论,进一步修正求助者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求助者的症状得以减轻或 消除。并针对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咨询师向求助者介绍渐进肌肉放松训练,并指导求助者进行练习,让求助者学会放松自己的焦虑情绪。最后咨询师提出要求求助者平时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放松紧张的情绪。

C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求助者在学习生活中应用渐进肌肉放松训练进行自我放松,克服焦虑情绪,以及进行体育锻炼放松焦虑情绪,按照新观念进行实践,尝试认真上课和看书复习。(4)第四次咨询(2007.5.26)

A任务:巩固咨询效果,指导求助者学会自我悦纳和自我欣赏,结束咨询。

B过程:通过会谈,求助者分别讲述了自己对于考试旧的不理性认知和新理性认知,咨询师肯定了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作出积极的自我改变,同时鼓励和教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悦纳和自我欣赏,学会从积极面或中性面看待考试与自己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价:心情已好转了,不再有紧张感和害怕感,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上课和复习功课,睡眠质量也有了改善,学会了理性看待考试与自己的关系。

2、班主任的评价:求助者基本上恢复以前的学习状态,上课能专心听讲,心情好了,整个人也变开朗多了。

3、咨询师的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求助者情绪已稳定,能较好进行正常的学习,而且二模、三模考得不错,成绩上来了,可见已达到咨询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高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篇2

刘某, 22岁, 大四女生。性格内向、好强。父母务农,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经询问, 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 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近一个月来情绪低落、焦虑, 总是担心父母会因过于操劳而死去, 无法有效复习, 犹豫是否应该放弃考研而去工作。

个人陈述:父母为老实本分的农民,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自己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一份好工作, 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从小学到高中, 成绩一直都很好, 进入大学后, 成绩却只处在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 认为是高中时选错文理班造成的, 以致现在一直对自己的化学专业提不起兴趣, 而自己感兴趣的是文学。大三下学期, 意识到如果一辈子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会很痛苦, 于是决定考取文学方向的研究生。父母也很支持, 但因家庭条件一般, 父母的身体状况又不好而犹豫不定。前些日子, 同学的爸爸生病去世, 同学说是劳累过度的结果。事后打电话回家得知爸爸感冒, 开始经常梦见爸爸因过于劳累得了不治之症。内心挣扎, 想要放弃考研, 又心有不甘。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神情焦虑、沮丧, 反复揉搓双手。无幻觉、妄想, 智力正常, 自知力完整, 对自己的现状有一定认识, 并有强烈的求助愿望。目前十分焦虑, 并伴有轻度的抑郁情绪。平时比较安静, 和同学、老师的关系很好, 学习上很刻苦。

四、评估与诊断

(一) 诊断结果。

一般心理问题。

(二) 诊断依据。

1.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 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 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求助者自知力完整, 担忧自己的行为状, 有求治愿望;无逻辑思维混乱, 无感知觉异常,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可排除精神病。

2. 求助者心理冲突的特点属于常形, 与现实处境相联系, 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持续时间短, 社会功能损害程度较轻, 痛苦程度也不严重, 构不成神经症。

3. 根据求助者焦虑、紧张等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 现实刺激不是很强烈, 心理紊乱只局限在担心父亲得病以致死亡, 内容并未泛化, 未严重影响其逻辑思维, 社会功能尚可, 能正常学习和工作, 只是效率有所下降, 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 心理测验:焦虑自测量表 (SAS) , 标准分62, 提示为中度焦虑;抑郁自测量表 (SDS) , 标准分57, 提示为轻度抑郁。

(三) 鉴别诊断。

1. 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 求助者知情意统一, 有自知力, 主动求医;求助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协调, 个性未发生明显改变;未出现逻辑思维混乱与精神病症状, 可排除精神病。

2. 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

虽有情绪低落, 但不是主要症状, 也无兴趣缺乏、自罪自责、自杀意念等症状, 可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3. 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性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 预感到似乎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并且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是由具体现实事件和特定处境所引起, 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 心理冲突未变形、泛化, 且持续时间不足一个月, 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求助者主要是在考研的现实压力下对负性信息处理不当, 从而影响正常复习, 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病程不足一个月, 未出现泛化, 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五、病因分析

(一) 生物因素。

未见生物学原因。

(二) 社会因素。

1. 早期经历:成长和生活经历健康、顺利。

2. 人际关系:与父母、朋友、老师等关系很好, 社会支持系统良好。

3. 负性生活事件:同学的爸爸生病身亡, 其同学说是过度劳累致死, 求助者受其归因影响, 担心自己的父母也会因此死去。

(三) 心理因素。

1. 错误认知:求助者受同学对其父离世归因的影响, 产生错误联想, 担心自己的父母也会因同样的原因患病离世。

2. 情绪方面:自己不能解决担心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困扰。

3. 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甚至想以放弃考研来避免父母生病去世, 减轻内心冲突。

4. 个性:内向, 自我要求高。

六、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 同求助者协商, 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父亲感冒就与我考研有关”和“感冒就会死亡”的错误认知;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缓解焦虑情绪。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建构合理的自我认知, 增强焦虑应对能力, 增进心理健康。

七、咨询方案

(一) 咨询方法与原理。

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放松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

放松疗法就是训练人们随意地放松全身肌肉, 以保持心情处于轻松状态的方法。该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如果“躯体”反应改变了, “情绪”也会随之改变。

合理情绪疗法倡导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而是对事件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情绪体验, 使他们在治疗后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生活, 帮助他们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和担心, 这是错误认知负性信息的行为表现。如果任由其发展, 就会严重影响求助者正常的生活、学习。求助者对自己的情绪问题有自知力, 焦虑情绪尚未泛化, 只是存在认知偏差和错误观念, 自己难以调适焦虑情绪, 因此适合采用放松训练, 以放松代替焦虑, 进而缓解症状。同时通过合理情绪疗法从根源上纠正其错误认知。

(二) 双方责任与义务、时间安排与费用。

将已书面打印的双方权利和义务, 交与求助者一份, 并将另一份贴在墙壁上, 以方便随时查看。来访者若有疑问, 可随时提出。一次/周, 50分钟/次, 共5次。学校咨询, 免费。

八、咨询过程

(一) 第一次咨询。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 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进行初步评估诊断, 确定主要问题, 协商确定咨询目标;引导求助者思考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 询问基本情况, 介绍心理咨询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做SAS、SDS自评量表, 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了解求助者咨询的原因, 以及想要达到的咨询目的;发现问题, 作出评估和诊断, 并与求助者一同制定咨询目标;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 引导求助者思考自己的问题;将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贯穿在整个咨询过程中。

(二) 第二次咨询。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挖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引导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通过会谈加强咨询关系;引导求助者分析自己的问题, 以及发现其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焦虑源于“爸爸感冒是因为我, 爸爸感冒了就会死去”这些不合理信念。

(三) 第三次咨询。

目的:以合理信念代替原有非理性观念;纠正杞人忧天式思维, 客观地看待爸爸生病这件事;缓解因错误归因所带来的焦虑情绪。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的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过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 使求助者明白其不合理信念具有糟糕至极的特征, 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 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 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难以自拔。帮助求助者分析围绕考研的不合理情绪, 使其客观看待父亲生病与考研之间的关系,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具体采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 引导求助者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

作业:完成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四) 第四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方法:会谈、放松训练。

过程:反馈作业完成顺利, 继续执行;指导求助者以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情绪;布置练习放松作业。

(五) 第五次咨询。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回顾咨询过程, 使求助者清晰自己问题的前因后果, 认识到自己在咨询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再次施测问卷, 发现SAS标准分39, SDS标准分35, 并与咨询前对比;总结咨询成果, 肯定求助者取得的进步;告知求助者若生活中再出现不合理信念时, 可尝试用合理情绪疗法来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 求助者自我评估。

焦虑情绪明显缓解, 能以正常心态看待爸爸生病, 复习效率提高。

(二) 同学反映。

求助者能专心备考, 不再忧心忡忡和愁眉不展了。

(三) 心理测评复查。

SAS标准分39, 焦虑情绪消失;SDS标准分35, 抑郁情绪消失。

(四) 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 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可以专心备考。

摘要:刘某, 大四学生, 因情绪低落、焦虑、学习效率下降近一个月, 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改变求助者糟糕至极的非理性观念。同时还配合行为疗法, 对其情绪问题进行放松训练。经过五次咨询, 刘某学习效率提高, 情绪稳定, 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焦虑,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级)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郭念锋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基础理论)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高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篇3

关键词:高中生 网络成瘾 认知行为治疗 厌恶治疗

一、资料整理

(一)一般资料

张××,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因网络成瘾一个月来访,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求助者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与母亲学历较低。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决定外出打工,父亲则留在家中陪同求助者。在初中时,父亲管教甚严,求助者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严加控制,不给任何的自由空间,并且与求助者很少沟通,求助者觉得非常压抑,但又碍于父亲的威严,不敢有任何的反抗。在父亲的严格控制下,求助者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并且顺利考上了高中。

到了高中之后,求助者的父亲开始改变对他的教育方式,走向另一个极端,给予他很多的自由和空间,不再管制约束他。突然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压抑很久的求助者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后来在同学的带领下,迷上了网络游戏,将大部分生活费用在了上网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发展为逃课上网,脾气也变得暴躁,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僵。

求助者感知觉正常,逻辑思维清晰,情感表达一致,自控能力较差,对父亲的管教方式有很多的不满和怨言;与同学相处融洽,没有过激行为。

(二)求助者自述

主述:上网成瘾、厌学、想辍学、注意力无法集中等一个多月

个人陈述:近一个月来对上网难以控制,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想着网络游戏,有时忍无可忍就逃课去上网。没有学习的动机,在初中时都是父亲逼着学习,没有任何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到了高中父亲不再管之后,学习就没了动力,不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之后出现了“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找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后,失去了进取心,就从网络游戏的过关中寻找满足感。后来经一个辍学的同学教唆,想辍学出去打工,觉得上班比学习自由,而且可以自由支配平时的生活费用。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老师和同学反映:和同学能和睦相处,自控能力较差,不爱学习,上课没有精神,经常睡觉;和同学的主要话题就是游戏,谈论游戏时精神百倍,对游戏兴趣很浓;没有其它的不良行为。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谈话时反应正常,逻辑思维顺畅,谈及父亲时明显有很多怨气,想要控制上网又控制不住很痛苦。

(四)心理测验结果

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金伯利•杨(Kimberly. S.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测验结果为:回答“是”的题目有6项。

二、评估与诊断

(一)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1)能从网瘾中走出来,不再迷恋网络游戏。

(2)培养自信,寻找成就感,建立学习和其它有益活动的内部动机。

2、求助者的主要症状:焦虑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不足。

3、社会交往:与同学相处融洽,但没有知心朋友。

4、相关资料:母亲外出打工,很少关心小孩,一打电话就是问学习;父亲先是管教严格,不给自由的空间,让求助者产生了压抑;初中时成绩优良,高中后有了自由空间、没人管制,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同学描述游戏的快乐激起了他的好奇,对游戏产生了依赖,并且游戏水平受到了同是游戏爱好者的称赞。

5、资料可靠性: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很完整,求知欲强,态度诚实。与求助者老师家长提供的

资料一致。

6、求助者问题的关键点:所有症状的表层都是由网络成瘾引起。其背后的实质是,对家庭教育的反抗。

7、求助者问题的性质: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可排除重性精神病。理由: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对自己的症状能自知,内心感到痛苦压抑,能主动寻求帮助;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

本案例也不属于神经症。理由是求助者虽然有焦虑暴躁等症状,但时间短,仅一个月左右,对社会功能尚未造成明显影响,生理功能的影响也不严重,故本案例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8、原因分析:该求助者母亲出外打工,一是忽略了对他的关爱,二是让他觉得父亲没用,让母亲在外吃苦,因而对父亲产生了不满;父亲事事管的家庭教育方式让他失去了自我,对学习只有外部动机,认为学习是为父亲学的,后来父亲迟到的觉醒已无法挽救求助者错误的认知,而且反差很大的教育方式让求助者手足无措,最终选择在网络上寻找心理支持;求助者学习上的失败让他失去了成就感和价值感,体会不到存在的意义,只有去网络上寻找。

(二)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无重大疾病史,表现有明显的焦虑情绪。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而可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出现焦虑、暴躁等情绪症状,从严重程度上看,该求助者的反应较重,但没有泛化,并未严重影响其在学校生活的功能;从病程标准来看,只是一个多月;心理冲突也是由家庭教育不当,网络诱惑等现实因素引起,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判断,可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求助者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成瘾。

2、亲子关系紧张。

3、缺乏内部动力。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认识网络的利与弊,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改善与父母的亲子关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培养内部动力,增强其价值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2、咨询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次数:2次。

时间安排:周四、周五下午,每次50分钟左右。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求助者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以合理的人生观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厌恶疗法: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求助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厌恶疗法的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1)求助者自己评价

(2)家长和同学评价

(3)咨询师评价

(4)心理测量结果评价

6.咨询的费用:学校心理咨询室对本校学生免费。

五、咨询过程:共分2次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08年10月9日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通过尊重、关注、共情等技术进行摄入性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求助者问题及原因所在

3、针对主要问题,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

(1)认知行为疗法:向求助者介绍关于情绪和行为的ABC理论,指出他迷恋网络不仅仅是网

络游戏的诱惑,更是由他对家庭教育的不满和缺少成就感所致;网络是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得到的成就感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可从一些有意义的兴趣爱好上寻找被人钦佩尊重的满足感;父亲是全心全意爱他的,只是因为文化水平等因素,选择的教育方式不当;他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不愿把心里话说出来,以致心里积压了很多不满,最终通过迷恋网络游戏爆发;外出打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社会的复杂不是还未成熟的中学生可以承受的。

(2)厌恶疗法:向求助者讲解厌恶疗法的实施原理和方法,确定靶行为为有关上网的想法和行为,具体如下:上课想到游戏和走进网吧的时候就用橡皮筋弹一下,提醒自己转移注意力,改做其它的事情;玩游戏忘了时间时不允许吃饭休息,直到饿到、累到不想打为止(请家长协助)

咨询记录片段:

咨:能具体谈谈你的情况吗?

求:。。。(不语) 。

咨:(换了一个话题)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求:打篮球。

咨:你应该打的不错吧。

求:(兴奋的眼神)对啊,我是我们班球队的,可是现在不怎么打了。

咨:为什么呢?

求:没劲。

咨:是吗?那你目前最想做什么呢?

求:打电脑游戏。(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他来求助的真正原因了)

咨:玩得怎么样啊?

求:(有点惊讶,我听到游戏没作任何反应)是我们那里玩得最好的。

咨:真的吗?那你为什么能够玩的那么好呢?

求:我……我也说不清楚。

咨: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觉呢?

求:(兴奋地)我非常开心,我有成功的感觉。

咨:那种感觉一定很好吧 。

求:是的。

咨:你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啊?(了解他的家庭教育情况)

求:我不想提他们。(出现阻抗)

咨:对不起,我可能触到了你的痛处。我只想多了解你的情况便于我们解决问题。我想你一定很想让自己快点从烦恼中走出来吧。

求:对我们的谈话有帮助吗?

咨:(很肯定)是的。

求:那好吧。他们都是普通工人,我妈妈在外打工,我爸爸在家。

咨:你爸爸跟你的关系怎么样呢?

求:我觉得他有病。他就知道让我学习,上初中的时候他恨不得连我上厕所都要约束,那个时候我不敢有任何的反抗,过的很痛苦。到了高中,他突然变了个人似的,对我基本不管了,还假惺惺地说要跟我沟通。他越是这样我越觉得恐怖,不知道又有什么阴谋。(到这里为止,我大致了解了他问题出现的原因)

咨:你说你喜欢游戏,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求:就是上了高中后,他(指他父亲)突然不管我了,我突然放松起来,在同学的带领下就迷上了游戏,这一个多月来我就想着上网,最近还忍无可忍逃课去上网,我不想这么堕落的,可是玩游戏时每过一关我就很兴奋。

咨:你刚才提到你篮球打的很好,那你进球或者比赛取胜的时候那种感觉能比得上游戏过关吗?

求:(沉思)好象进球的时候更开心,毕竟打游戏是偷着去的,虽然过关心里也不太塌实。

咨:那你的意思是你更喜欢进球的感觉拉?

求:是的。

咨:那你可以重新找回那种感觉,重新投身到球场上啊。

求:对啊,我找的不就是成就感嘛,我也可以在篮球上找啊,何必让自己痛苦呢。

咨:对,这就是转移注意法。将你的精力转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上,既可以满足成就感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

咨:针对你的上网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些心理学方法加以控制,你愿意配合使用吗?

求:当然可以,我不想再上网了。

咨:好。这种方法叫做厌恶疗法(具体实施过程略)。

另外,我们要制定一个上网规则,请你父亲配合,规定你每周的上网时间不超过10小时;上课期间不允许上网,可在周末和课余时间适当上网。如有违反,减少下周的上网时间并给予惩罚,如打扫卫生、没收心爱物品等。

4、布置家庭作业:回顾今天的咨询内容,将控制上网的方法记录下来;向家长介绍方法并请家长配合。

第二次:2008年10月10日 家长咨询(辅助咨询)

目的:1、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与其中存在的问题

2、帮助父亲改变教育方式,纠正其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3、请父亲协助配合,帮助求助者改变上网行为

方法:会谈法

这次咨询帮助家长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家长多和孩子沟通

家人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家庭教育方式过于粗暴、单一是造成求助者上网行为的主要原因。所以,家长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尤其当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沉溺于网络时,首先要调整的就是家庭气氛,加强和孩子的沟通,例如,一起外出游玩,购物,让孩子陪父母工作,让孩子更多地了解父母谋生的不易;同时,父母也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苦闷,学习压力等,多给孩子一些人生的指导,并一起探讨解决家庭难题的方法,让孩子形成一种责任意识,从而明确自己的人生任务来调整其行为。

(二)家长要与孩子同步发展

家长也应该主动学习一些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的指导能力,教给孩子正确如何正确的使用网络,承担起引导孩子上网的责任,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一味的限制孩子上网,切实起到管理和监控的作用。

(三)家长要起监督引导作用

向家长介绍了厌恶疗法的原理和制定的上网规则后,请家长监督和引导求助者实施方法,而不是强迫和威逼;对于奖励和惩罚措施要实施到位,不能言行不一,这会影响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和实施的效果。

六、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评估:“我现在上课可以不想上网了;上网的时间也少了;我越来越高超的篮球技术让同学们羡慕的不得了”。

2、家长和同学评估:他的上网情况大为好转,上网也不单是打游戏,还会浏览一些新闻,写一些心得文章;和同学交流也多了;更开朗更自信了。

3、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求助者已基本达到近期目标,自信心也增强了,对各项班级活动变得热心,有了一些知心朋友。

高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篇4

案例一: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一名高一同学来自农村。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和同学关系良好。自从上高中后,学习上失去了原来的优势,不再象初中那样受到老师的重视。在同学交往中,同学都说他傻,他觉得自己说话时,好像总有人在笑他。他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总觉得现在的同学不如初中的同学好,上课也不愿意回答问题,认为其他人好像在议论自己,和同班同学格格不入。

高一新生入学后,都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新环境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一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表现有:想家、怀念初中的同学和生活,人际关系不和谐,学习上没有了的优势,不象原来那样受到老师的重视,心里感到失落,情绪不稳定,不能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案例1中的的这名同学就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许多同学也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高一新生入学后,教师要预料到这些情况,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多一些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尽快实现从初中学习向高中学习的过渡;教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技能技巧;在班级中开展一些让学生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对于住校生,客观上同学间的接触增多,家长的监督减少,加上新环境的陌生感和心理上的失落感,使高一入学后,有一部分学生发生了早恋行为,这一时期,因为同学之间了解少,很多同学之间的关系,保持时间短,更换速度快,大多数是为了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所以,除了学生适应问题,还要对入学后的早恋问题加以引导。

案例二:我打架了

一名男生平时性格内向,有一些不良的习惯,但没有打过架,升入高中后学习的压力加大,在同学交往中处于弱势,经常听别人的指挥,在家里妈妈经常唠叨,别和坏孩子玩,要好好学习。一次,他和一名外班同学发生口角,那名同学骂了他,他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打了那名学生。在男同学经常会发生打架事件,有些是因为不良的品德和行为造成的,还有些是因为不良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合理宣泄造成的。这些不良情绪一旦遇到诱因后就会爆发出来,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一名高三的男生在踢足球时,因为一点小事,把自己平时很好的朋友给打了,他说当时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打完人自己也蒙了。高三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容易情绪烦躁,脾气大,如果压力过大、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宣泄,不但对自己身体不利,也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因此,当学生犯错误是我们要进行批评教育,还应探究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找到原因,才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排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当情绪不好时,可以找好朋友聊天,一吐不快;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缓解一下激动的情绪;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到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喊叫,甚至痛哭一场;把自己的不快一些日记或写信的方式倾诉出来。这些方式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案例三:我谈恋爱了

在一个学生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升入高中后,我在不知不觉中被一位女生的气质所吸引,她那坚强、开朗、不屈服的性格使我对她充满了好感,随着她在我面前出现频率的增加,抑制不住,我向她倾诉了对她的好感,没想到,她对我也有同样的感觉,随后,我们双双坠入爱河。”

高中阶段,男女同学之间存在好感,以至双方走到一起,应该说也是正常的事情,但作为教师,有责任在这一时期对他们加以引导。在学生情感问题的处理上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班内提倡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

2.老师在男女学生交往的初期不要暗示。比如,班上有男女两个同学单独在一起时间较多,已经有一定的苗头时,可以找他们谈话,但这时最好不要说:“你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正在谈恋爱?”这反倒给他们以暗示,使他们的关系更明朗。我觉得这样说会更好一些,:“我认为你们俩只是一般的同学关系,只不过比别人接触多一些,希望你们在学习上互相鼓励,互相进步。”这样可淡化他们之间的关系。

3.对恋爱中的同学,不要硬拆。如果你发现班里有谈恋爱的同学,而且关系还很密切,不是不管,也不是拆散,而是对他们提出要求,告诉他们对待这一问题要理智,要保持距离,不要在同学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在学习上互相鼓励,给他们制订一定的学习目标。相信他们能处理好学习和情感的关系。在他们基本上能按老师要求做的时候,最好不要请家长。因为大多数家长不同意学生在高中阶段谈恋爱,尤其是女生的家长,被老师叫来,面子上又有些不好看,所以回家后,必然要采取措施,一般的都要他们断绝关系,不再来往。在恋爱中有这样一种效应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由于外界的反对会使二人的情感越来越深。罗密欧与朱丽叶也遭到双方家长的反对,反而使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有时家长、教师反对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反而起到了强化作用。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两个学生老师怎么拆都没有拆开,过一段,老师不理了,他们反倒分手了。

4.关注失恋和单相思的学生。在班级中有一些学生因失恋而萎靡不振,有的因为单相思也会影响学习,他们这些苦恼又不愿意向别人倾诉,所以这类学生也应引起老师的关注。

案例四:我不敢面对别人的目光

一个学生打来的电话,诉说了自己的苦恼,他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就是自己的家里来人,都要躲在门后不愿意见。从小家里人就说他“憷窝子”。上初中时,有的同学看他老实,经常欺负他,但有一个同学经常保护他,但条件是他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他在受到保护的同时其实又在受另外的压抑。上高中后,同桌对他非常差,当同桌睡觉时老师走过来,如果忘了提醒,就要受到一顿责骂。他不想受到这样的待遇,但又没有勇气向老师说,也没有勇气反抗。初中、高中因为它的懦弱别人给他起了外号,而且是很难听的外号。在学校里他学习成绩不好,没有什么特长,没有找到一点可以让自己自信的东西,自卑心理非常严重,而且他人的评价渐渐的成为他的自我评价,我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能力的“憷窝子”,什么也不行,什么也干不好。从初中时,就不敢面对老师的目光,就连和同学、村里人面对面打招呼时,都觉得不敢面对他们的目光,即使打招呼,也觉得很不自然。现在,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担心以后如何和别人交往,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夜里经常失眠。而且因为交往问题已经影响了学习。

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青少年自我评价还不完全成熟,有的还需要他人的评价去评价自己。可见,班级舆论、老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案例中的同学在我们的班级中可能会存在,老师的目光关注较多的是学习成绩好的、经常犯错误、性格外向、在老师面前出现频率高的学生,这是很正常的,但我们还要关注在班级中默默无闻,处于弱势的学生。今年,已经毕业的一名学生来找我,说要办理户口问题,但是我已经认不出她了,她因为学习成绩三科没过,留级了,但她没有念下去,自动退学嫁到江苏,有好几年都没有回家。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记得她学习成绩总是最后一名,好像什么也记不起来了。那时我真的非常惭愧,除了记得她的学习成绩,对她还了解多少?如果当时在我的班里对她多些关心,多些鼓励,可能会使她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即使,改变不了留级的现实,也可以让她能面对挫折,战胜挫折。老师做的可能就是几次谈话、一些鼓励,而改变的可能就是她的一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上发展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一个高处,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关注在班级中处于弱势的学吧。

案例五:我不能坚持考试了

期中考试还没有结束的时候,一名学生来请假,说他不能考试了,头痛得厉害,要去看病。期中考试后,我约他到咨询室,他说自己有头痛的毛病,这次考试也是高中的第一次考试,他希望成功,又害怕失败,在极其矛盾的情况下,头痛开始发作,最终无法坚持下去。他并没有和我谈及家庭情况。后来,通过班主任了解到,他从小父母离异,小的时候,父亲对他的教育简单、粗暴,经常打他,现在和父亲、继母生活在一起,父亲不让他见他的生母。这名同学成功欲望强烈,脾气急躁,情绪不太稳定。

现在单亲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大多数有以下特征:脆弱、敏感、多疑、偏激。严重的对社会和他人持怀疑和敌对的态度,有的甚至有报复心理。还要注意的是,因为在家庭中缺少爱,一旦在同学中有对他们好的同学极易出现早恋现象。因家庭特殊而早恋学生的比例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学生。所以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首先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对他们最好不要在针锋相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案例虽然是个案,但从中可以从个性问题看到的共性问题,从特殊性看到一般性,同时分析这些案例,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心理咨询师案例报告 篇5

张红兰 湖北中医学院

摘要:该案例为一位在校女大学生社交恐怖症的报告。求助者因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负性生活刺激及性格因素,出现社交焦虑的情绪体验,以致严重影响正常社会交往功能。通过咨询,了解到求助者目前的问题实际上是认知、社会支持、人格特性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认知疗法和脱敏疗法同时予以纠正,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一般资料

小李,女,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家住城镇,父母亲为个体户,小李为独生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精神状态:言行拘谨、表情紧张、说话声音低、胆怯,面容姣好,体态匀称,但不事修饰,不重衣着,在外表上对自己不自信。

身体状态:面色苍白,面容沉郁,但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社会交往:害怕与人接触,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脸红,心慌,只想整天躲在宿舍,不想去教室、食堂等人多的地方。

心理测验结果:经求助者同意,做了以下心理测验:

1、SCL-90测试报告:其中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恐怖项目得分偏高,超过2分,总分190分。

2、EPQ测试报告:显示求助者为内倾不稳定的人格特征。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脸红、心慌,不想出门半年。个人陈诉: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管教严厉,对我的要求只要学习好,除了学校的学习外,还带我学这学那,我几乎没有玩的时间,经常一个人在家,没有什么玩伴,但父母在物质及生活上都能满足我。从小学到中学,从未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一次郊游活动,原因是父母担心出安全事故而禁止参加。记得在小学有一次到邻居家与小伙伴玩,母亲回家看到,非常生气,说我贪玩,大力扯我回家,还命令写下保证书以后不再躲到别人家玩儿。

同样在小学,一次在学校上课时,因同桌男同学争夺我的卡片,被老师厉声批评并双双罚站讲台前,后有同学以此取笑我与同桌关系亲密,那种委屈及羞辱感至今记得。

升入高中后第一次离家住集体宿舍,很不习惯,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下子全都要自己做,很不适应。被子叠不好,衣服洗不干净,到食堂吃饭总是最后,有时菜都没有了。一次,轮到我宿舍值日卫生,因被子叠不好,东西整理不整齐,导致宿舍卫生分数低挨同宿舍的人骂。最糟糕的是长时间不拆洗被褥长了跳蚤,受到同宿舍同学的集体攻击,很长时间都觉得抬不起头。就是从那时开始变得自卑,一直到现在都没变回来。

上了大学,情况更糟,基本上不与班上的同学讲话,就连宿舍里的同学也不怎么讲话,有时候看到同宿舍的其他人同进同出,有说有笑,自己插不进去,觉得她们是故意孤立自己。去年下半年有一次与宿舍同学闹矛盾,午睡时我刚把窗帘拉上,她突然从床上起来把窗帘拉开,动作很重,一边说“我没做亏心事,不怕见太阳。”还说“宿舍里一天到晚黑洞洞,简直是地狱,住这个宿舍真是倒霉。”我知道她是针对我,当时就气哭了。那天晚上一觉醒来,听到另外两位同学谈悄悄话,一个说:“她这么胖还整天吃。”另一个说:“这么胖怎么找得到男朋友?”认为她们是在谈论自己,因为宿舍里没有谁比自己更胖。第二天去哪里都觉得不自在,在食堂吃饭感到不自然,去教室上课也感到紧张,慢慢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害怕与人接触,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只想整天躲在宿舍,不想出门。现在最难解决的是吃饭和上课两大问题。一想起去食堂在那么多人的眼皮底下吃饭就口干咽燥,什么都不想吃。也害怕去教室,尤其在众目睽睽之下进去,觉得全身变僵硬,迈步困难,有时又担心走起路来身上肥胖部分会一颤一颤,让人看见很不雅观,不得不走得很慢。总之在哪里都觉得不自在,特别是在人多的地方,更加觉得紧张。自己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因为不想去上课,常常要找学院辅导员或任课 老师请假,很难为情,有时干脆不请假就逃课,可是旷课太多,又怕被学校处分。知道自己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也暗地里看心理学的书籍想自我诊治,但事情还是越来越遭,也想到心理咨询室来,但没有勇气。这次老师陪同我来,无论如何要帮帮我!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面色苍白,面容沉郁。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胖,长得不好看,其实体态匀称,面容姣好,但不事修饰,不重衣着,在外表上对自己不自信。言行拘谨,过于彬彬有礼,言谈过程伴随一些紧张性动作,从谈吐看,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富于内省。

陪同前来的辅导员反映,多次查房看到该女生独自呆在宿舍,问为何不去上课,称不舒服不想去。白天进入该生宿舍,也看到窗帘紧闭,该生在昏暗光线下看书,似很刻苦,有几次替其将窗帘拉开,立即请求将窗帘重新拉上,称光线刺眼难受。经常看到该生一人在宿舍啃饼干或吃泡面,问为何不去食堂,称人多怕挤,多次邀其去食堂均被拒绝。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郭念峰教授提出的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1],该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无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疾病。

根据来访者具有“求医行为”和对症状的“自知”,可排除其为重性精神病的可能。

根据许又新教授提出的“神经症的临床评定”标准[2],病程已超过半年,精神上感到的痛苦程度自己无法摆脱,社会功能已明显受损,学习和人际交往显著下降,评分达6分,“神经症”诊断成立。

根据其主导症状:(1)在与人接触时或被人注意时产生强烈的焦虑甚至恐惧情绪,害怕与处境不相称;(2)病人感到很痛苦,伴有植物神经症状;(3)对所恐怖的场合设法回避,这种回避行为显著干扰了个人的正常生活和学业,直接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害。再结合心理测验的结果,进一步诊断“社交恐怖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诊断结果,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如下:近期目标:

(1)协助求助者面对现实,改变自我认识;

(2)缓解对恐怖情境的害怕情绪,减轻焦虑时的植物神经症状;(3)减少恐怖性回避行为;(4)改善社会功能损害状况。长远目标:

(1)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2)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不断完善个性。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方法与原理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与系统脱敏法。

认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也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使求助者的问题一步步严重起来。因此该咨询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3]。

系统脱敏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所谓系统脱敏法是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求助者的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咨询师首先让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4]一旦某个刺激不会引起求助者焦虑时,咨询师便可向处于放松状态的求助者呈现另一个比前一刺激略强一点的刺激。如此逐级而上,直到求助者对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疗效。

2、双方的责任、权力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求助者的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3)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求助者的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时间等方面的内容;(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4)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咨询师的权利:

(1)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2)有权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咨询师的义务:

(1)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2)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3)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4)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等方面的内容;

(5)咨询师应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七、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诊断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心理咨询阶段

这一阶段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阶段,主要任务是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纠正回避行为。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巩固咨询所获成果,并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诊断阶段 第1次咨询:

(1)通过会谈,与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并介绍咨询中的相关事项与规则。

(2)引导求助者回顾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帮助求助者找出造成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

(3)通过测验,完成SCL-90、EPQ测试量表。(4)约定下次咨询的时间。第二阶段:咨询阶段 第2次咨询:(1)对求助者作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①其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②少儿时,其母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惩罚、同学事后取笑所产生的委屈、羞辱反应在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促使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③高中时与宿舍同学相处不善,产生委屈、自卑心理;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这种心理产生泛化,导致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大学里宿舍人际矛盾再现的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④当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其愈感到“不自然”、“紧张”、“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其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求助者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

对以上分析,求助者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2)布置作业:①设身处地地站在宿舍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她们。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以此,逐渐解除压抑的敌意。②找两位关系较好的女生了解一下她们对自己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目的是让她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

第3次咨询:

1)求助者反馈信息:求助者有些兴奋地告诉心理医生,那天咨询后,有了克服自己心理障碍的信心;对障碍的原因又进行了思考,心理明朗了许多,好像“拨开了迷雾”。这几天对自己过去的想法进行了反思,和同宿舍同学接近了些。关键是,自己鼓足勇气找了两位女同学述说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感觉和痛苦后,一位同学说她“是有些腼腆”,但认为这是她的性格表现,并不以为然;另一位同学说根本没觉察到她有什么“脸红”、“发抖”之类的“不自然”表现,非常奇怪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感觉”。两位同学的评价开始动摇了求助者的“想象观众”观念,认为“可能我在她们面前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自然,那么狼狈”。

对于她的思考、领悟以及行为上的进步,咨询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在对障碍原因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上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作出了必要的指导。

(2)教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虑和恐惧的方法,掌握放松技巧,把引起焦虑和恐惧的情境划分等级,让求助者想象引起焦虑和恐惧的情境同时做放松练习,即在想象中将自己最不愿意见到的场面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

(3)制定下一步的咨询计划:①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②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③布置“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④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后面几次咨询,主要是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进行反馈调节。从反馈中了解到,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特别关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为。”通过对别人的调查,改变了关于“自己肥胖,吃饭样子难看,走路姿势难看”等认知观念,自信心大增。坚持了想象放松训练,执行了逐步与人交往的任务。

第三阶段:结束巩固阶段

(1)求助者与咨询师共同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顺利地结束咨询。应该提示:对她的人格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心理分析,只要不妨碍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就不必刻意改变自己。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 “与宿舍同学相处好了,与班上同学交流也较多。”“以前是自己吓自己,其实人人都有可爱的一面。”“我也是大家中的一员,虽然不能要求别人都特别喜欢我,但别人也不会莫名其妙讨厌我。”

2、咨询师评估:回访与跟踪的结果表明,来访者基本缓解对恐怖情景的焦虑情绪,纠正了不合理的认知与回避行为,改善了社会功能

损害状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心理测试结果:SCL-90测试报告:人际关系敏感项目小于2分,总分142,减分率为25.3%.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P260。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P2。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P87-90。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有关小学生 篇6

报告题目: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问题

姓 名:马洋洋

所在单位:集宁区光明街小学

一例小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摘要: 目前,痴迷电脑游戏的现象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发生率比较高,出现的问题也较多。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一旦上瘾,就会难以自拔,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网络成瘾 认知疗法

一、基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马洋洋,男,我校六年级学生。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父母忙于工作,照顾孩子比较少,由其姥爷姥姥照看,老人非常疼爱这个外孙子。

该生语数外几门功课都有过不及格现象,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偏下水平,性格有点内向,但言语表达清楚,喜欢玩电脑游戏,见了电脑眼睛就发光,操作电脑灵活自如。

2.个人成长史

该生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滑坡,五年级时,家里买了一台新电脑,同学约他玩电脑游戏,他便偷偷地装上了游戏软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学校里,他上课听不懂,而且不遵守纪律,但无品行方面的问题,他想继续混下去,直到小学毕业。家长很着急,但对电脑痴迷也无较好的解决办法。以前老师认为他学习差主要是记不住,还感觉他心理健康方面有点问题。

他痴迷于电脑游戏,痴迷的程度为每天玩游戏好几个小时。如果不玩会出现焦虑、心慌、坐立不安等,同时还有不愿意上学或逃学等心理行为。

3.心理测查结果

SCL—90:选择1-5级的五级评分,总分195,抑郁3.5,焦虑3.3,躯体症2.9,人际关系2.7,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2。SDS:65(标准分)。SAS:60(标准分)。

二、主诉

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玩网络游戏的情况持续达一年以上,近三个多月情绪低落,焦躁,失眠。

三、观察、他人反映及资料收集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

马洋洋身体和智力均发育正常,讲话声音清晰,情绪低落,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言语流利,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班主任反映:

精神状态倦怠,痛苦,烦躁,无奈。

父母反映:

马洋洋最近情绪不太高,因为过分沉湎于网络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每日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一周上网时间有5天,并已持续一年以上,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最近三个多月,整个人没精打采的,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失去了理性,于是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四、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诊断

(一)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对自己的症状能自知,内心感到痛苦压抑,能主动寻求帮助;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该求助者可排除重性精神病。

(二)问题主要表现:

1.语言、思维清楚,智力水平偏高,自知力完整,求治动机强。2.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劲头不足

3.性格内向,应对人际关系能力较差,缺乏有效解决方式

(三)初步诊断:

马洋洋患有心理正常、心理不健康、严重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综合症F型:强迫行为性网络成瘾症。

五、心理咨询目标

(一)最终目标:

协助马洋洋调整认知,摆脱对网络游戏的依赖;增强他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达到促进该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具体目标:

1、弱化“网络游戏成瘾”, 逐渐减少强迫行为性网络游戏成瘾症的行为次数(商定该次数),直到此症状和行为的消失。

2、缓解情绪,改善睡眠;改变不合理认知。

3、用SCL—90评估马洋洋的身心方面的自我评价及症状、人际关系等的改善程度;用SDS、SAS评估他焦虑、抑郁情绪的减轻程度,使抑郁、焦虑分数降低至正常范围。

六、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和理论:

(1)认知疗法: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通过会谈话,使马洋洋认识自身的问题是因为错误的歪曲认知造成的;通过改变马洋洋对网络游戏的认知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中对自动性思维的错误观念进行验证。

原理: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咨询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通过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来帮助求助者确定问题;使用语义分析技术来纠正核心错误观念,并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来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经过认知复习巩固刚建立起来的认知过程和正确的认知观念,使求助者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完全依靠自己来调节认知、情绪和行为。

(2)阳性强化法:家人对马洋洋达到要求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原理:“行为主义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要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

2.咨询时间和安排:

每周一次咨询,每次50分钟(首次和最后一次时间为90分钟),共8次

七、心理咨询过程

1.心理诊断阶段(第1次心理咨询):

①时间:2012年3月16日

②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探寻改变的意愿。

4、找出马洋洋当前急需解决的目标。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④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2、与本人交谈收集临床资料,使刘凯得到充分的渲泄,释放内心的焦虑与冲突。

3、指导他作相关的心理测验,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本人;结合问题行为做出初步分析,让他了解问题行为的成因。

2.心理干预阶段:(四次心理咨询)

①时间:2012年3月23日24日;4月8日与12日

②目的:与马洋洋本人签订行为契约;明确各方的权力、义务;咨询对马洋洋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善情绪的作用;

③方法:会谈法、认知疗法

④过程:

1、分析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核心错误观念),以改变、消除网络游戏成瘾所致的不良行为,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2、与马洋洋家人以及本人共同商定行为契约,明确各方权责后签字。

3、布置家庭作业:记录此次咨询对自己认知转变的启示,并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改善情绪的作用。⑤行为契约内容:

第一步:目标选择。为了我的健康和工作我必须告别网络游戏。我的目标是10周内完全摆脱网络游戏。第二步:对目标行为的监控。(1)目标过程的选择

周一到周日:每天6:30起床,21:00上床睡觉;吃完晚饭与家长交流学习情况。

周六和周日:准许用电脑2-3个小时,第一周每天可以上网1小时,地点在家里。第二周每天可以上网半小时,地点在家里。(2)基线水平评定:目前平均每天网络游戏时间5小时以上。

(3)对过程和目标有关的行为进行记录:每天写完成目标的感想并且由家长签名证实记录的真实性。

第三步:改变环境事件。在家里的墙上贴留言条提醒自己专心学习;把电脑搬到家长的房间并设置密码。

第四步:获得有效结果。

3.结束咨询巩固阶段:(三次咨询)

第六次咨询与第七次咨询

①时间:2012年4月19日与4月26日

②目的:

1、及时了解马洋洋实施行为契约初期的心理状态,以便及时指导他或调整行为契约;

2、使他能更自由的接纳自我的经验,提高自我情绪和行为的调控能力。

3、反馈咨询作业并分析:是他核心的错误观念导致了他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帮助他用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面对学习和生活。③方法:谈话法、阳性强化法、认知疗法。

④过程:

1、马洋洋与咨询师分享实施行为契约后的感受;

2、讨论每周心得中反映出他内心的变化。

3、帮助马洋洋接纳自我的变化,要求他在接下来的时间继续写心得。第八次咨询

①时间:2012年5月10日 ②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④过程:施测SDS、SAS、SCL-90,并与咨询前对照。对前面的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马洋洋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总结整个咨询过程中他的认知过程与行为的改变对自己和家人是怎样的影响。

八、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本人和其他人的评价

1、马洋洋情绪明显好转,自述“可以控制自己不玩网络游戏,睡眠状 况得到改善,心境平和,不再烦闷,愿意与家人老师和同学沟通了,学习动机也变强了。”

2、家长说:“在家里能主动干点家务活,睡眠恢复正常,情绪稳定,心情好转了。”

3、老师和同学们说:“不玩网络游戏了,恢复以往的精神状态,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二)、咨询师评估

通过回访,了解马洋洋本人目前状态稳定,精神面貌较初访时大有好转,玩网络游戏失控现象、焦虑和抑郁情绪得到控制,睡眠状态良好。咨询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三)、心理测验评估 施测SCL-90、SAS、SDS;

1、SCL-90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

2、其咨询效果用总分的减分率评估:因为≥25%为有效,咨询前总分195,咨询后总分125,减分率为36%,可以说是有效咨询。

3、SAS标准分35分,SDS标准分45分,标准分数恢复正常。

综合评估说明求助者马洋洋的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金百利.扬、《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高中生失恋心理辅导案例 篇7

【案例简介】

小符是高二年级的男生, 来自城市家庭的他, 打篮球很棒。因为失恋而产生的阴郁的情绪, 加上较严重的睡眠不足, 让他的脸上少了阳光的气息, 有点萎靡不振。距离高中会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那天我走在校道上, 迎面走来一名男生与我打招呼, 说道:“老师好!”我说:“你好!”我本觉得这只是很简单的师生之间打个招呼而已。但是我从他那欲言又止的神情中, 察觉他一定想跟我说点什么。于是, 我止住了前行的脚步问道:“快会考了, 复习得如何了?”他答道:“没什么心思准备。”“这样可不行喔。”“我可以与您谈谈吗?朋友式的谈话, 可以吗?”通过他的回话, 我感觉他应该是遇到了什么困扰了, 希望与我进行朋友式的谈话, 由此我猜测他的困扰应该不是学习方面的。而是与“早恋”有关的吧。我说道:“可以的。”约定了第一次面谈的时间, 他向我道声“谢谢”便转身离开了。

【案例分析】

“我们相识于初二那年, 一起考入了本市的不同所高中。周末时, 我去她的学校找她或者她来找我。一直以来我们相处得非常愉快。今年2月14日情人节始, 我们就常常争吵。为此, 我曾经提出过两次分手, 但是最终还是和好了。一个月前她突然提出分手, 而且是很坚决的。当时, 我为了面子也就默认了分手。可是, 我非常担心她, 晚上睡不好, 脾气也变得暴躁, 周围的朋友都觉得我变了, 也没有心思学习……”

小符的心理困扰表现如下:

(1) 精神状态:注意力难以集中, 记忆力下降, 情绪不稳定, 脾气暴躁等;

(2) 身体状态:根据医院的无器质性病变, 失眠, 乏力等;

(3) 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慵懒无力, 无心于学习;

(4) 心理状态评估:总体心理状态较差。

1. 原因分析:

(1) 生物性原因:本案例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2) 社会原因:A负性生活事件影响, 失恋;

B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毕竟是高中阶段不被认可的“早恋”, 这样的情感纠结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了;

(3) 心理原因:A小符性格方面, 较内向, 冲动;

B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 面对自身不良情绪反应, 找不到很好的应对处理方法, 只能听之任之。

根据小符的种种表现, 我将其诊断为失恋不良反应。

2. 干预原理及辅导过程。双方商定辅导目标为:改变不良情绪反应;缓解失眠状况。

3. 辅导措施。

(1) 建立良好咨访关系, 运用释意等技术快速了解小符的心理困扰。

小符因为失恋而带着不良的情绪来到心理辅导室。第一次面谈, 首先我告诉他有关心理咨询的保密性原则。这样的告知让他的警惕性下降了, 落座后他就向我叙说起了他与她之间的故事。准许他的滔滔不绝地讲诉, 毕竟此时的他是需要一个叙说恋爱失败过程的平台的。但失恋的人总会有这样的过程——反复叙说这么一段爱情故事, 因此我不能任其继续述说下去。当他提到晚上入睡困难, 总想着她时, 我打断道:“你很难接受分手的事实, 毕竟自己还是很喜欢她的”“是的。真的不敢相信”“现在, 我想把你刚才叙说的内容简要地复述一遍, 看我的理解是否正是你所要表达的意思。”他表示同意。采用了释意的方式。当我简要复述完, 他点头表示认可我的观点。

给他一个空间及平台让他滔滔不绝地叙述着他美好的爱情故事, 是他目前心理最需要的。通过释意的技术, 让他了解到辅导老师已经对他的困扰了解了。

但想改变现状, 从困惑中走出来是需要勇气的。为了让小符走出来的决心更坚定, 我特意安排了这样的“未来假想”——“失恋的你很痛, 目前的你看不到自己的任何力量, 只能让失恋的影响扩大, 它影响了你与朋友的关系 (因为脾气太暴躁了) , 无心学习……现在是高二的你, 很快就是高三了, 明年的6月10之后, 结果会是什么?”“那肯定是考不上大学的了。”他回答道。

(2) 运用NLP的理念, 改变小符对“失恋之影响”认知。

“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这是NLP理念之一。面对失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对小符这样说:“现在的你因不能接受分手现实而痛苦, 那么你想怎么办呢?”我列举了多种可能, 最终他选择了“真心希望尽快好起来, 投入到学习中来, 备战人生的‘第一次高考’”。

一个人可以扮演很多种角色。在每个角色里, 都会有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正因为这样的多角色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那么, 自己在某一个角色中表现得不好, 其他角色能不能扮演好呢?如失恋的你, 还能不能是爸妈的好儿子, 老师的好学生呢?……”其实,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总是在改变的。

任何负面事件背后都会有正面的意义。“我希望你能好好品尝这个失恋之痛, 毕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晓得, 这也是你比其他同学多的一份成长经历。”

(3) 森田疗法原理——顺其自然, 自我暗示法等缓解小符失眠现象。森田疗法将治疗改变的着力点放在情绪和行为上, 而不是放在认知改变上。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顺其自然。如何做到顺利自然呢?途径是通过行动:任其痛苦, 忍受不安, 为所当为。“人只有在很放松的情况下, 才能很快入睡, 并睡得好。一到晚上, 躺在床上的你满脑子想着她, 回忆你们过去的美好, 这是失恋的人共同的经历很正常的。你可以花一定的时间去顺应它, 给它一个空间, 不用试图控制它。越想控制越失控, 越睡不好。好好品尝失恋之痛吧,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4. 辅导效果评估。

“那么, 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使自己好起来呢?”“那怎么办呢?”这些华语都是小符在心理辅导过程中留下的。这些问句让我感受到小符欲改变现状的决定。原本小符预约了第二次的心理辅导, 但是他没有如约而至。愿他能如自己所说的那样试着去改变。高二11班的教室里, 又出现了小符认真听课的身影。

5. 建议与反思。

尽管我们不鼓励高中生的校园爱情, 但是“授人以渔”的教育准备还是应该有的。在多年的高中心理辅导工作中, 我发现, 使高中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因素无外乎有这几个:学习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失恋创伤等。

尽管”早恋”现象不被看好, 甚至常遭到学校老师或是家长的非议。但是, 在高中校园里“早恋”现象并不少见, 我们不能对其视而不见。我认为, 身为教师的我们, 首先应正视它的存在, 并且要用端正的态度去看待它, 宜疏不宜堵。正确地引导我们的学生, 顺利地走过花季时期。

高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篇8

【关键词】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 支持性心理疗法 个性

1. 一般资料

小茜(化名),女,汉族,19岁,陕西省某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来自湖南农村,现住学校宿舍。小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排行最小,倍受疼爱,但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生活自立能力强。父母无人格障碍,无其它神经症性障碍,无家族精神病史。上学后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同时也对他人抱有较高期望,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别人也应该对自己好。性格倔强,有些敏感。在班主任老师的建议和鼓励下,主动前来咨询。SCL—90测验结果:躯体化1.8,强迫症状1.9,人际敏感3.5,抑郁2.5,焦虑3.6,恐怖1.9,敌对1.4,偏执1.9,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75,阳性项目45个。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均高于常模。SAS测量标准分:56,SDS测量标准分50。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近两月前开始与其他舍友关系变得很僵,基本处于被孤立状态,非常压抑。经常觉得舍友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害怕与舍友相处,强烈要求调换宿舍,可班主任不允许,很痛苦。最近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集中精力,总在想与舍友的关系,想不通为什么,曾想过不如死了算了。

2.2 个人陈述

春节后开学不久,我在宿舍可压抑了。我常感觉到宿舍同学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因为我好几次发现,她们几个在一起正聊得高兴,看见我进来,就不说话了。

上学期军训结束不久,我就发现她们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她们也会互相在背后说对方坏话,但之后见到被议论的那个人又装得跟没事儿一样,一起有说有笑,玩得很开心。她们中间也有人很讨厌这种做法(跟我私下說起过),但表面上仍会随声附和,我觉得她们可虚伪了。她们都是陕西本地人,在宿舍基本都说陕西话,有时候我根本听不懂,慢慢地就不想和她们说话,干什么也不和她们一起了。两个多月前我和宿舍的××因为一点小事大吵了一架之后(补充:××脾气可大了),她们几个就抱成一团,几乎不跟我说话,还经常在我试图和她们搭话时对我冷嘲热讽。她们之间可团结了。

她们有很多地方我都看不惯,我从小对自己要求比较严,也比较好强,上大学后学习仍然很用功,上学期末考试成绩也很好,在宿舍做事尽量不影响别人。而她们除了上课几乎不怎么学习,上大学不久就开始谈恋爱,每天晚上在宿舍不断打电话、聊天,有时候夜里三点钟还不睡觉。她们在生活上不拘小节,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明明看见我在看书还把音乐开得很响,或者大声说笑,洗脚时把水泼得满地流。她们经常支使一个舍友打开水,经习以为常,如果这个舍友因为忙或者其他原因没打开水,还会质问她为什么。这位舍友总是忍气吞声,和她们相处得很好,但她曾跟我讲过,她已经受不了她们了,也看不惯她们对我的态度。

我在宿舍里越来越觉得压抑,实在受不了了,就想调换宿舍,可班主任不同意。我有天晚上抱着被子去同班的另一个宿舍住,在楼道碰见舍长,她很怨恨地说:“我这个社长当得真失败”!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自那以后,我也不好再去其他宿舍住了。我和班上其他同学相处得都还可以,她们也觉得我人挺好的,但一回宿舍,就不行。我在宿舍里过得太压抑了,晚上经常很晚才睡得着,所以不上课时我经常在教室自习。最近我不论上课、自习,还是干其他事情,都不能集中精力,总在想和她们之间的关系,不明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真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让我钻进去,我真的还想过不如死了算了。

我早都想来找您了,见到您,我挺高兴的。

3. 观察和他人反映

3.1 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交谈合作,说话有礼貌;精神正常,思维敏捷,语言流畅,表达能力较强;面部表情僵硬,情绪低落,目光充满烦恼和焦虑;自知力完整,有强烈而急切的求助愿望;身材匀称,皮肤黝黑,头发黑而浓密,厚厚的齐刘海遮盖眉毛,着装保守,稍显土气,但不失整洁。

3.2 班主任反映

这个学生来自农村,家境不算太差,挺好强的,学习成绩不错,但有点敏感,老觉得宿舍同学在一起说悄悄话就是说她的坏话,跟宿舍同学关系很僵,几乎被其他同学孤立起来了。前一阵她想换宿舍,我考虑到这样反而会把同学关系搞得更难处,就没同意。她还说不想活了。我也找宿舍其他同学谈了,大家反映并不像她说的那样,平时还挺关照她的。

3.3 舍友反映

上学期刚来时我们处得挺好,这学期开学不久,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就不太搭理我们了,有时叫她一起出去,她也不去,后来就不叫她了。她平时在宿舍有什么也不跟我们说,爱到其他宿舍聊天,跟其他宿舍的同学处得挺好,但一见本宿舍的同学,就什么也不说。每天独来独往,吃饭也独自坐在床前,或端着饭碗到其他宿舍吃,我们有时在一起说话,碰巧她来的时候说完了,她就认为是在说她,其实真的没有。班主任也找我们谈过了,我们现在也挺注意的,都不敢惹她。

4. 评估与诊断

4.1. 心理状态的评估

4.1.1 心理方面:说话有礼貌,智力正常,思维敏捷,语言流畅,表达能力较强;情绪低落,痛苦、焦虑不安,自述曾想过还不如死了算了;自知力完整,有强烈而急切的求助愿望;SCL—90测验显示:人际敏感3.5,抑郁2.5,焦虑3.6,均高于常模。SAS测量标准分56,SDS测量标准分50。

4.1.2 身体方面:常常晚上难以入眠,饮食尚可,体重正常。

4.1.3 社会功能方面:经常看见舍友在一起说话就认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比较害怕和舍友相处,不愿意回宿舍;最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集中精力。

4.2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心理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4.2.1 与异常心理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保持一致,知、情、意完整统一,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已的心理问题有明确的自知力,有迫切的求治愿望和行为,可排除心理异常。

4.2.2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引起求助者痛苦的现实刺激是不强烈的、对其无重大威胁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痛苦情绪持续不满2个月,社会功能有一定程度损害,但不严重,引起痛苦情绪的反应对象未泛化,始终只针对宿舍同学,SAS测量结果为轻度焦虑,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3 原因分析

4.3.1 生物学原因:求助者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自尊心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

4.3.2 社会原因:求助者远离家乡上学,在宿舍处于地缘弱势,生活习惯和语言方面格格不入,本来就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其他同学也存在抱团的实际行动,尤其是在求助者与一位舍友吵架之后,这种倾向更显突出,最终发展到求助者被舍友共同孤立的境地。

4.3.3 心理原因:(1)求助者存在个性缺陷,比较好强,对自己要求较严,对他人的要求以自己为标准,追求完美,比较敏感,自信不足;(2)求助者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错误观念:对同学关系期望过高,认为和舍友的关系就应该和家人一样亲密;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就应当得到相应的回报;认为在背后议论他人就是说别人的坏话,就是道德有问题;认为既然在背后非议他人还继续和此人保持友好关系便是虚伪;认为同学看见自己就中断谈话说明此前一定是在说自己的坏话。(3)求助者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尤其缺乏处理人际矛盾的基本技能。

5. 咨询目标

帮助求助者完善个性,增强自信,克服敏感、多疑的个性特点,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不同的人愉快相处。

7. 咨询过程

7.1 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次咨询)

第1次咨询:2013年5月13日

目的:收集資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支持性心理疗法。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并与求助者商定咨询费用。(3)与求助者交谈,用开放性问题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4)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5)在征得求助者同意的前提下,指导求助者完成SCL—90、SAS、SDS等三个心理测验。(6)通过向求助者的班主任和舍友了解情况,进一步核实求助者有关情况,以便为诊断提供可靠资料。(7)做出诊断,找出求助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确立咨询目标。在咨询全程中,充分尊重求助者,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7.2 心理帮助阶段(第2~5次咨询)

第2次咨询:2013年5月20日

目的:引导求助者充分认识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坚定其咨询决心和信心;帮助求助者发现并尝试纠正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法、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

过程:(1)通过会谈,加强咨询关系。(2)引导求助者充分认识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鼓励其坚信在咨询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完全可以改变现状,解除痛苦。(3)通过与求助者深入交流,引导其发现对人际关系的不合理认知,指导其进行思维转换训练,合理认知,并尝试运用情绪ABC理论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4)鼓励求助者坚持在生活中有意识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认知。(5)布置作业:①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在心里默念3~5遍:“我一定可以改变这种人际现状,我一定可以走出痛苦”;②努力找出每一位舍友至少5个优点,并把它们写下来;③与同学、亲友广泛交流,进一步澄清自己的不合理认知。(6)与求助者舍友谈话,

第3次:2013年6月10日

目的:强化咨询效果;训练交往能力;帮助求助者在人际交往中完善个性。

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

过程:(1)与求助者一同分析作业完成情况,进一步提高她对人际交往的自信。(2)鼓励求助者强化与舍友的交往行为,教给求助者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并鼓励其尽快应用到实际交往中。(3)与求助者共同分析她性格上的缺陷,鼓励主动完善个性,改善人际关系的深层动力。(4)布置作业:继续完成前一次布置的作业,并记录自己情绪与行为的变化。

8. 咨询效果评估

8.1 求助者自己的评价

我在宿舍里不像过去那么压抑了,觉得她们也没那么排斥我了,我们在一起明显比以前多了。刚开始和她们主动交往时还挺别扭的,现在已经觉得很自然了,虽然还不像她们之间相处得那么融洽,但我想以后会更好。我也反思了过去的一些想法,确实挺有问题的,现在用新的观念去看待事情,感觉好多了。我现在更开朗了,干什么事也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比以前提高很多。快到期末考试了,我想好好复习,争取能拿到奖学金。

8.2 咨询师的评估

经过咨询,求助者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人也变得自信,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期前来咨询时面带微笑,还换了发型,衣着服饰变得更加得体,人也显得更加漂亮了。SCL—90测验复查结果:躯体化1.5,强迫症状1.7,人际敏感1.8,抑郁1.0,焦虑1.6,恐怖1.3,敌对1.4,偏执1.8,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52,阳性项目39个。 SAS测量复查结果:46。SDS测量复查结果:43。均正常。

8.3 求助者班主任与同学评估

上一篇:初中中秋思念之情作文下一篇:山中冬思,山中冬思鲍溶,山中冬思的意思,山中冬思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