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教学

2024-07-05

编导教学(精选12篇)

编导教学 篇1

“纪录片编导”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主要讲述的是纪录片的概念、历史、选题、拍摄、剪辑等一系列的问题。广播电视学专业也有纪录片课程, 由于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招生分数、生源质量方面的差距, 两个专业的“纪录片编导”课程也有不小的差距。本文主要结合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编导”课程的教学情况, 结合自身的体会, 谈一下“纪录片编导”课程的问题与对策, 以期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纪录片教学水平, 提升纪录片创作的质量。

一、存在问题

一是教材方面的问题。由于国内高校普遍以理论为主, 目前纪录片教材多是理论性, 而实验教材偏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纪录片实验课程的教学。当前地方高校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一系列应用型教材的编写成为当务之急。“纪录片编导”课程本身是以实验为主的课程, 实验课程是纪录片编导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我们力求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纪录片制作的能力。目前国外的纪录片教材主要是《纪录片完全手册》、罗森塔尔的《纪录片制作教程》、《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等, 国内的纪录片教材主要有何苏六、丰瑞等编著的《纪录片创作》, 朱景和的《纪录片创作》和浙江大学出版社董春晓的《纪录片制作教程》等。国外纪录片教材的优点在于编者实践经验丰富, 切合实际, 理论阐释方面较好。尤其是《纪录片完全手册》, 其中设置的一些实验项目和质量评价标准对我们启发很大。国内的教材逻辑清晰, 条理清楚, 案例较为丰富。当然, 国内纪录片教材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许多纪录片生搬硬套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等课程的部分, 没有突出纪录片自身的特点, 这可能将纪录片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混淆。在制作能力培养上, 可操作性的步骤和质量评价标准没有, 缺乏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纪录片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 制约了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纪录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纪录片观念理解不够, 对纪录片理解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学生对纪录片的理解比较狭隘, 认为纪录片一定是有解说、有采访、节奏比较缓慢、知识性强的片种, 文化价值比较深刻但是不太受欢迎。这可能源自于长期以来观看纪录片的数量偏少, 国内观赏性强、有影响的纪录片偏少的原因。在纪录片领域, 本身也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学生看过的有限纪录片普遍是《舌尖上的中国》《故宫》《圆明园》等, 大多来自于当年艺考的培训课, 主要为应付考试的需要, 平时观看的纪录片比较少。其次, 纪录片和专题片区分不够。真正的纪录片创作最需要的是时间, 需要足够的耐心, 创作过程比较辛苦;专题片因为主题比较固定, 可以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 学生主要还是以专题片为主, 真正有特色的纪录片尤其是社会问题类的纪录片相对较少。在提交的学生作业中, 一个年级的30多个小组, 只有2个小组是典型意义上的纪录片, 其他一般都是专题片, 真正直面社会问题的纪录片非常少。此外, 这些专题片还存在叙事能力缺乏、故事性不足、逻辑结构不清晰等情形。

三是设备问题, 这也是纪录片创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纪录片课程以学校摄像设备和个人摄像设备为主。学校的摄像机普遍体积笨重, 数量较少, 在多机位拍摄中往往捉襟见肘, 摇臂、滑轨等设备偏少, 制约纪录片创作的质量。个人摄像设备以单反为主, 单反拍摄普遍成为纪录片创作的趋势。单反体积较小, 比较灵活, 一般一个小组有一到两台就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二、原因与反思

当前“纪录片编导”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 主要的原因在于:

首先, 纪录片本身的问题。和微电影相比, 纪录片本身的问题比较明显, 最突出的是其质量和传播问题。由于纪录片的市场化不足, 纪录片普遍叫好不叫座。许多纪录片, 特别是独立纪录片经常在国内外获奖, 然而在院校播出的很少, 及时在网络中播出也不是很多。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故宫》等一系列纪录片的出现, 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纪录片其实也可以叫好也叫座。

近年来, 国产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火热, 导致整个电视节目娱乐化太严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推出系列纪录片、扶持纪录片的创作方面拟定和发布了许多扶植政策。总体而言, 当下国产纪录片在故事性、观赏性上存在很大不足, 传播面不广。这也导致学生对纪录片的理解较为狭隘, 突出表现为以解说、采访贯穿于纪录片中, 忽视了镜头语言的作用。纪录片本身是以镜头来讲故事, 以镜头来传播思想。纪录片的文化属性和较高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当下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局面, 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 思想观念问题是当下纪录片创作的核心问题。正是由于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高, 传播面不太广, 导致学生在对纪录片的理解, 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较为保守。突出表现是片面理解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片的真实其实只是纪录片的原则, 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的情况下, 纪录片应该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故事, 富有魅力的时刻或瞬间。如莱尼·里芬斯塔尔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奥林匹亚》, 并不是只是记录奥林匹克运动会, 而是将运动本身的力与美展示出来。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快慢镜头的转换、巧妙的蒙太奇组织等展现出奥运会的魅力, 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美国的纪录片《极限乔丹》以乔丹篮球比赛的激烈场景作为贯穿始终的画面, 适当加入解说、采访等, 能够使人理解乔丹这个伟大篮球运动员的同时深切感受精彩激烈的篮球比赛。所以, 纪录片的真实只是一种原则, 纪录片不是为真实而真实, 除此之外还要展示生活的魅力, 展示最具有闪光点的东西。在创作和拍摄手法上, 纪录片可以向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特别是优秀的电影艺术学习。“事实上, 我们的故事片从纪录片那里学习了很多东西, 以增强自己的纪实性与真实感。而故事片创作观念与方法中的许多东西, 是能够帮助纪录片的创作者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1]当然还有地方高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设备的投入不够、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等多方面的原因。

三、针对性的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原因, 为了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编导”课程的教学质量, 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解放观念。打破传统的专题片式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破除纪录片创作的思想观念束缚, 让纪录片向其他艺术学习, 丰富自身。具体而言, 打破纪录片唯真实论的思想, 尝试在真实的原则下运用虚构、情景再现等形式。在真实的基础上, 纪录片应该展现一切美与善的东西。打破纪录片观赏性不足的传统认识, 尝试运用镜头语言来描绘、探索真实的世界, 给人以美的享受。中英合拍的《美丽中国》, 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美丽的中国形象;《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在欣赏令人惊叹的美味的同时, 揭示出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根源等。打破解说词、采访等手段的束缚, 尝试直接电影的创作手法, 不用解说词和采访, 以长镜头和同期声真实呈现富有魅力的故事。

其次, 撰写实验教材。实验教材缺乏是普遍问题, 反映出纪录片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了提升纪录片创作的质量, 本专业教师尝试撰写适合纪录片教学的实验教材, 弥补国内高校在纪录片实验教材方面的不足。在实验教材的编写中, 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简化理论。以项目和问题为引导, 通过实际的操作步骤和相关的案例分析, 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验教材中, 将纪录片和微电影创作相区别, 不以简单或重复性的前期、拍摄、后期等划分, 从纪录片类型出发, 提出某一种纪录片类型的创作方式和需注意的问题。

再次,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针对地方高校普遍设备不足的问题, 让学生尝试利用手机、网络新媒体等创作和编导纪录片。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 同样, 自己的纪录片也是自己的相册。除了用手机拍照外, 可以采用手机、DV等设备随时随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 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许多的独立电影都是采用简易的设备, 但却做出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DV在许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DV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崇尚个性, 它要求用平民视点观察和拍摄平民生活。与其说DV的这种理性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纪录片采集方式, 倒不如说它选择的是一种立足民间的个性化创作态度。这种态度主张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 以平等的眼光、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意识, 平实地纪录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和生存状态。”[2]

纪录片创作最重要的是时间, 采用灵便的设备, 利用充足的时间, 肯定能够发现生活的魅力, 能够创作出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摘要:“纪录片编导”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结合教学经验, 认为“纪录片编导”课程教学中存在实验教材偏少、理念陈旧、设备缺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纪录片本身的原因, 也有纪录片教学中的思想观念的原因。要提高“纪录片编导”课程的教学, 必须解放思想观念, 撰写实验教材,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编导,教学

参考文献

[1]谢晓晶.90年代中国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28.

[2]王敬松.中国纪录片年鉴2007[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430.

编导教学 篇2

1.什么是舞蹈编导:舞蹈作品的编者和导演。

2.戏剧导演与舞蹈编导有哪些不同:戏剧导演是把文学剧本搬上舞台演出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工作。但这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即把文学剧本变成表演节目的再创造(也叫二度创造)。

在戏剧艺术中,剧作家只负责写出剧本就可以了。而进行舞台艺术的再创造(演出),则是导演的事。在舞蹈艺术中,舞蹈编导本身既是全部剧本和“台词”(舞蹈动作)的创作者,又是把它搬上舞台的导演。肩负着编和导的双重使命。对舞蹈作品来说,不参加“编”就无法“导”,导演也就是编者。

由于舞蹈的特殊性,一个舞蹈创作从一开始就不能不同时考虑,原本是属于“导演构思”中的很多部分,如:形体、表情、台词、场面调度,对作曲、美工和舞美的特殊要求。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现技能和舞蹈创作知识以后,才可能开始创作工作。首先,必须透彻地理解舞蹈艺术特征,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舞蹈的类别等,才能掌握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进行编排舞蹈节目,否则将无法入手。

教育学生应该注意的三大方面

不同舞蹈之间的借鉴程度

舞蹈编导们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为了创新和新颖,常常会把自己的舞蹈作品注入“新的血液”,并通过其新的加工和融合,使其作品在呈献给观众时,更加有新鲜感,试图用这种取长补短的方式,让舞蹈作品更加有创意,从而激起人们对作品的观赏欲望,冲破人们的眼球。从这一点来看,这种舞种与舞种之间的相互借鉴,对其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是有利的。但是,凡事有一利就会有一弊。有些舞蹈在呈献给观众时,往往会因为注入了过多的“新鲜血液”,而忽略了继承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没有给作品添彩,反而让观赏者在看的过程中一直徘徊在是与不是之间,让观赏者觉得舞蹈编导对于舞种界限的划分模糊不清,给作品大打折扣。

注意肢体语言对情节的把握

舞蹈是一门善于抒情而琢于叙事的艺术。虽然如此,可情节舞是舞蹈的种类之一,虽然它在小型的舞蹈作品中很少被舞蹈编导所采用,但是,在大型的舞蹈作品以及舞剧中的运用是较为广泛。情节舞的创作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舞蹈编导在创作情节舞的舞蹈作品时,很容易因为太过于注重故事情节的表达和情绪的渲染,在不知不觉中,过多的借鉴了哑剧的表现方式,忽略舞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肢体语言,从而使整个舞蹈作品变得戏剧化,让人觉得像是一部情景哑剧。所以,舞蹈编导在创作情节舞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运用肢体语言讲述故事,渲染情绪,用肢体魅力诠释舞蹈作品,这样才是佳作。

不要过度运用技巧

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不排斥技巧,特别是在关键的时刻,在情节或情感发展到关键的时候或最紧要的关头,高超的、准确的技巧将对着一切的展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情节或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沁人心脾或酣畅淋漓或震隆发匮。但优秀的舞蹈作品拒绝过多的炫技,在作品中,一种毫无理由、莫名其妙的技巧展示,会把一个好端端的作品推向死亡。因此,在舞蹈的创作工程中,舞蹈编导一定要谨记,舞蹈艺术不是杂技,技巧的运用要适当,否则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怎样引领学生提高舞蹈编导能力

学习舞蹈编导的理论知识和编舞技法编舞的技法多种多样,不是独立存在,它们是相互联系,可以灵活使用的。如动作元素编舞法(最基本的编舞法),造型贯彻法,动律与律动的连接法,动作、动势编舞法,动作部位限制法,交响编舞法,本体元素法,音乐编舞法,即兴编舞法,独舞编舞技法,双人舞编舞技法,三人舞编舞技法,群舞编舞技法等。我们不仅要在排练厅实践编舞技法,还要学习相关的舞蹈理论知识,唯有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助于编舞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找些相关的教材和书籍,结合大量观摩现场、观摩光盘,从模仿开始,并尝试编排一些节目,逐步摸索经验,使自己成为一名有个性的编导。

浅析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 篇3

关键词: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舞蹈编导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模仿式舞蹈教学,它是通过编舞技术技法的训练、编导理论知识的学习、创作手法的解析等方法,引导学生走向创作的道路。教师应在舞蹈编导教学中抓好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舞蹈编导教学方法的宏观把握

1.教师应从“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舞蹈,什么是舞蹈编导”入手,让他们明白真正的舞蹈创作并不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简单连接,而是根据舞蹈本身表达的思想和内在结构发展变化成为外在的肢体语言。教师可以通过舞蹈作品欣赏与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对舞蹈编导的概念更加熟悉,逐步了解不同的编创手法和表达方式。例如,让学生欣赏舞蹈作品前,将作品主题及创作构思做简单介绍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之后请学生说一说各自的体会,并尝试回答问题,然后教师将动作、节奏、调度、结构等方面进行讲解,长此以往,学生可较快地进入舞蹈编导学习的状态。

2.应让学生从“舞蹈编导理论和舞蹈创作实践”两个方面共同学习,使其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更加牢固地掌握舞蹈编导技能。在舞蹈编导技法教学中,先对学生进行系统教学,之后对课后作业进行评讲与修改,帮助其掌握舞蹈编导的编创技法。同时,使其通过编导理论的学习加深对舞蹈编导技法的理解,并将实践中遇到的编导问题反馈于编导理论学习,最终达到学生对编导技术技法的全面掌握。

3.应给予学生实践创作的机会,采用“自己创作自己表现、别人创作自己表现、自己创作别人表现”等不同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例如,作为编导编排时,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整体的创作构思,但排练过程中会发现许多创作灵感都来自演员;而作为演员被排时,他能切身体会完成动作的可能性,哪些动作因演员的能力无法表现出来,哪些动作因演员的体力完成不了,让学生逐渐领悟舞蹈编导的排练艺术,提高排练的效率与质量,锻炼学生独立完成创作的能力、熟悉舞蹈编排的过程及细节,为今后的实践奠定基础。

二、舞蹈编导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1.舞蹈动作语汇教学

(1)舞蹈动作即兴教学。即兴包括动作即兴、情绪即兴、命题即兴、音乐即兴等,以挖掘肢体语言为主要目标,可以有效地解放学生的肢体,让学生在瞬间本能地产生最具感情的动作,积累大量的舞蹈语汇。例如,编导教师分别给出不同类型的代表性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本能地舞蹈,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传递给自己的信息,不要太多考虑节奏、调度、结构等要素,仅仅是用肢体表现,挖掘其最本能的自然动作。即兴对于舞蹈编导学习非常重要,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尤为重要。

(2)舞蹈编导技术技法教学。编舞技法包括即兴编舞法、音乐编舞法、动作元素编舞法、动作动势编舞法等。动作语汇要想有所长进就要进行动作元素编舞练习,如动作分解变化练习、舞句编舞练习和舞段编舞练习。动作变化练习是指把动作的四个因素(动态、动率、动力、节奏)分别进行变化练习,保留一部分因素、变化一部分因素,再加上空间变化、方向变化、综合变化练习等。舞句编舞练习是指通过对音乐短句的理解,展开想象,找到主题,选择运用各种动作发展变化的方法,把主题呈现出来。舞段编舞练习是指在句的基础上扩充、展开,较完整地表达主题。掌握了这些技法,动作语汇会有很大突破,能让学生大量出动作,反复做此作业,把学生逼出无动作的“绝路”,从而激发更新更好的动作出现。

(3)舞蹈作品和舞蹈形象的产生源于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常观察生活,把生活中不经意的动作加以加工提炼,就会创作出意想不到的动作。艺术离不开人的情感,从心底产生的情感所引发的本能舞蹈动作,更能打动人心,使观众产生共鸣,达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大量地观看舞蹈作品,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各种舞蹈语汇的熏陶,也会成为学习舞蹈编导的有效途径。在平时动作的设计中,应多思考、多琢磨,那么动作语汇将不再是一个难题。

2.节奏教学法

(1)节奏示范教学。教师做一种节奏型的示范,让学生模仿,待学生掌握了此种节奏型后,教师给予其一定的模式让其发展变化。

(2)节奏即兴教学,先给学生单一节奏型音乐,让其根据音乐即兴,之后再对多节奏型的音乐进行即兴练习,让其学会在一首音乐中处理不同的节奏。长时间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处理音乐节奏上遇见的问题。

(3)情绪节奏教学。让学生欣赏情绪性较强的舞蹈作品时,带着问题观察作品中的音乐有哪些情绪,分析舞者是如何处理情绪节奏与动作节奏的,从而弥补自己在情绪节奏处理方面的弱势,也可以掌握多种情绪节奏的处理方法。

3.舞台调度教学

(1)扩大语汇量教学。学生在学习调度时会遇到原地打转的问题,原因是动作语汇量的缺乏。首先引导学生克服动作语汇方面的难题,不要太过于注重动作语汇的发展而忽视舞蹈整体的发展,应从专注于动作的框框中走出来,把思路打开,置身于整个舞蹈中,让动作语汇为整个舞蹈服务。

(2)借鉴优秀舞蹈作品中的调度运用进行教学。调度是表现舞蹈内容的一种方式,它辅助舞蹈动作向欣赏者传达舞蹈作品内在的情节和情绪。让学生先模仿优秀舞蹈作品中的调度运用,然后开始自己创作,同时要考虑什么调度贴合什么主题,怎样调度会产生舒适的视觉效果,使舞蹈更加出彩,思路一旦打开以后,便会游刃有余。

(3)借鉴日常生活、调查资料及其它类艺术作品进行教学,画面调度也来自观察生活。例如,从姊妹艺术中学习,当电影中出现的精美画面符合舞蹈的表现情境时,可以运用到舞蹈中,并根据舞蹈的特殊性加以发展和改变。

4.舞蹈作品的结构教学

(1)教师的点评及指导。在讲解舞蹈结构时,教师无法通过自己的表达及示范向学生传授结构方面的知识及内容,它主要是依靠学生自己的领悟能力及研究摸索而习得的。但是,教师可以在学生回课时,通过对其所编创的舞蹈作品点评及指导来启发学生。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创作一个完整的舞蹈小品,要求是情节性舞蹈。学生在回作业之前,先呈交给教师一份关于情节结构的书面文字,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构思去检查其作业,当教师发现学生的舞蹈处理与文字中表现得不一样时,即刻给予点评,指出问题所在并根据情况予以修改。

(2)借鉴优秀舞蹈作品及专家点评进行教学。当欣赏一部舞蹈作品之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观察他人是如何将主题与舞蹈完美结合的。欣赏完之后,自己先分析该作品是如何安排结构的、创作手法有哪些,然后查阅此舞蹈的作品分析及评论文章,从而使自己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把舞蹈作品中的精华吸取到自己身上,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3)借鉴姊妹艺术及文学作品进行教学。如,文学作品、电视电影等。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种类,并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生活、表达情感。虽然形式不同,但内在却是相通的。因而我们可以从优秀的电视电影、戏剧等艺术种类中学习它们的结构处理和创作手法。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为日后的舞蹈构思积累素材,还可以为日后舞蹈创作积累创作手法。当看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应该根据作品中的情节内容,构思一个舞蹈剧本,即将文学形式转化为舞蹈形式,经常练习改编文学剧本,对于提高结构能力有很大帮助。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编剧理论,例如人物行动的连贯性、事件之间的递进关系、推进关系、静与动、虚与实的辩证关系等等,虽然没有在舞台上呈现,但剧作家要安排,要有构思。结构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的内在支撑,因此,教师对结构的教学不可忽视,一定要引导学生适当掌握。

综上所述,舞蹈编导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老师有方法的传授以及学生有效的学习,不仅使他们了解舞蹈作品创作的全过程,而且还能接触到舞蹈创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使之尽快成长为优秀的舞蹈编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阳泉市职业中专学校)

舞蹈编导教学有规可循 篇4

一、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

对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可分为两种:一是直接体验生活;二是间接体验生活。直接体验生活是指:体验者有目的地直接与事件、人物接触体验的过程;间接体验生活是指:通过中介物 (如书本、电影、听故事等方式) 有目的地来达到认知事件、人物的过程。如:与当地民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听老人讲述古老的故事;听老人们唱传统的民歌;和他们一起跳他们的舞蹈;第一时间用多种方式记录下你所获得的全部资料。

二、编导技法训练

是在舞蹈作品中,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和对舞蹈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是编导在深入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表达其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理想。舞蹈作品的主题要寓于舞蹈形象之中, 要避免采取非舞蹈的手段把某种抽象的思想概念硬塞进舞蹈里。有从社会性的大问题来表现创作者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以及人类的爱情、憎恨、嫉妒、不安、愤怒、憧憬、欢欣等感情。也有从艺术性得来的作品主题。

具有鲜明形象的动作, 如:工人、农民、军人、动物等。它是舞蹈欣赏中被感知认识的主要对象和体现舞蹈艺术审美作用的主体, 是由人体的动作、姿态和造型, 并借助于音乐、道具、服饰、化妆等其它艺术因素构成的舞蹈思维的产物。

形象符号举例:

富者:欢容、笑眼、弹指、声缓、威容、正视、声沉、步重;贫者:病容、直眼、抱肩、鼻涕;卑者:冶容、邪视、耸肩、行快;痴者:呆容、吊眼、口张、摇头;疯者:怒容、定眼、啼笑、乱行;病者:倦容、泪眼、口喘、身颤;醉者:困容、模眼、身软、脚硬。

具有形象性但要表现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一种概念性的东西, 一种涵意感。一种特殊的节奏性动作。舞蹈在动作、姿态、造型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幅度的大小等方面的对比规律, 是形成各种不同舞蹈风格特点的重要因素。

三、人物、环境、情节

人物是舞蹈作品表现的主要对象, 在舞蹈作品里, 编导往往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他对生活的评价。舞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要坚持典型化和性格化的原则, 塑造人物主要通过行为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 在舞剧里常把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典型环境之中来展现其性格;在叙事性舞蹈里, 生动巧妙的情节结构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方法。

舞蹈样式, 是舞蹈作品表达思想内容的外部形态, 从表演形式上分为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组舞、音乐舞蹈史诗、舞剧 (芭蕾) 等。根据舞蹈不同的风格特点, 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根据塑造舞蹈形象的不同方法, 可分为抒情舞蹈、叙事性舞蹈、戏剧性舞蹈等。

舞蹈节奏指舞蹈在动作、姿态、造型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幅度的大小等方面的对比规律, 舞蹈动作的连续和交替反复与音乐的旋律节奏的吻合, 能表现出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1) 力量:即动作活力。人们能够表现出强制力量、缺少力量、部分力量。力量是某种类似肌肉“紧张度”的东西。通过它能产生动作。对力量概念的感觉通过重量的获得和给动作注入力量来体会。

(2) 速度:速度通过某段时间内进行着的运动的性质体现出来, 五种较常用的速度:很慢、慢、中等、快、很快。

(3) 节奏:节奏给动作以活力。它构筑在强拍和弱拍交替进行的基础上。每个动作都有它自己的节奏, 无需音乐的支撑。

(4) 持续的时间:持续的时间是指舞蹈行动自始至结束之间的这一段时间。在跳舞蹈时, 人们使用时间的概念不仅指舞蹈的全部, 还指它不同的部分, 这些不同部分的持续时间安排得合理与否, 取决于舞蹈作品处理得是否均衡。一般的时间安排处理、突出主题目有关。通常, 时间分割的规律为引子、发展和结尾三部分。

舞蹈编导教学中的空间研究 篇5

舞蹈的创作总是孕育在一定的社会领域里,舞蹈创作要出新,首先要力求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所以,舞蹈编导教学必然带着时代的烙印,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从舞蹈编导教学的过程看,创作主体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展开和运动。在编导教学中不断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人体运动形式、人与物的组合方式等,呈现出千姿百态、千奇百怪的变体。如果把舞蹈划定在空间艺术的范畴内,那是因为不论是何种风格的舞蹈,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形式。空间的变化属于舞蹈创作的基本要素之一,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与空间环境的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提到空间,人们立刻会想到方向、距离、位置等,这些概念都是确定特定物体运动过程的参量,参量越多,描述物体运动空间状态就可能越具体、越深刻、越丰富。因此,在舞蹈编导教学中首先要对空间这一概念以及它的特质给予分析和研究。舞蹈编导教学中对“空间”的认识

首先看一下对“空间”概念的解释。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一切物质运动的外在表现,空间时刻围绕着我们,但它是无形的,是不依赖于人们意识的客观存在。一定性质的物质形态,是以一定的时空为其特征的。任何空间都是具体物质对象的空间,是与具体物质对象的运动范畴联系在一起的,是具体物质对象的存在形式,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共同的、绝对的空间。人们可以无休止地任意构筑空间或者呈现空间。空间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在舞蹈编导教学中所讲的空间概念有内外两层含义:首先,是以人体为结构内容的空间,称内空间;其次,是以人体外部的结构为空间,称外空间,舞蹈的编创要着意于形态内空间结构的理解,着眼于物态外空间、即物表与环境关系的刻画。舞蹈是诉诸视觉空间的艺术,因此,舞蹈被称为空间的艺术。

在教学中,对于空间理解表现为多维性的层次。美术中的线是一维空间,面是二维空间,体称三维空间。而舞蹈的三维空间则为地面是一度空间,以人体身高为水平的空间位置为二度空间,人体双脚腾空离开地面为三度空间。人体动作在三维空间中以直观可感的形式,这在编导教学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认同和运用。学生在空间练习的过程中按动作运动的规律,运用各种对比和时间及力量的变化,编织出各种形态的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前、后、远、近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间效果。

再进一步把空间延伸到舞蹈的实际创作。编舞家可以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按主观设想对物象(动作)进行选择,对主次关系加以调度,对画面形态位置大小作以安排,对空间层次予以支配,以突出舞蹈作品主体要旨,尽可能使空间富有真实可感的具体性因素。在抽象舞蹈风格或形式舞蹈艺术中,空间的概念已被转化为编导者纯粹人为的主观__形态,空间处理是作为实现视觉经验的内视心理意象的表现。在中国传统的编舞教学中,空间处理体现为高度的表现规整。现代编舞教学则不受规整局限,给予充分的空间自由,不受瞬时时态的约束,不受光影虚实空间客观的具体性约束,以虚为实的空间处理,把动作画面大片空间做对比处理,留给观众以想象的余地,使不同的空间产生了多维层次的艺术感染力。对舞蹈运动“空间”特征的分析

众所周知,几何学事先设定了空间的概念,并假设了空间中各种建构的基本原则。几何学最著名的改革家雷建德认为空间首先要从一般“量”的概念中建立“多元延伸量”的概念。“多元延伸量”是可以容纳若干度量关系的,人们所处的空间只不过是三元延伸量的一种特例。由此可以看出,几何学中的定理并不能由“量”的一般概念中导出,而是要源自经验和能够将空间从其它易知的三元量属性区分出来。如果把几何学对空间特征的描述,移植到舞蹈编导教学中来,同样可以得到一个道理。就是建立多元空间的想象,“多元延伸的量”同样可以容纳更多人体动作,可以塑造更多的人物形象、更广的情感表现空间,这样以空间表现的“量”来丰富舞蹈创作者的思想与创作手段。

下面来分析一下人在幼年时期的无意识空间运动。人类在早期与周围世界的接触中,就开始获得形状与空间结构的体验,从儿童就开始探索、识别与描述各种形状并通过探究进行观察。如,幼儿1 ~ 2 年级就可以用各种形状认识到“矩形”很有用,因为它们有四个“完美的角”,这是人本能的空间认知。那么,在编导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空间的想象、描述、表现、分类、变换与探究的技能,可通过纯动作发展和形成。这样可使学生体验大量各种三维空间的相互联系,这些技能训练随着动作及运动过程中力量相互关系的转换,依次感受空间和运用空间。

舞蹈中“空间”,是一个较为复杂,涉及面宽泛的命题。这是因为舞蹈里的空间不仅有具象的和抽象的空间形象,而且还由舞台以外观者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特点来决定。在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让观众所能看到的那个部分,就只是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空间,从空间特性的角度来看,对于空间的组织和运用主要是取决于编舞者的自身愿望和技术手段的运用。舞蹈属于突出“动势”的艺术,谁想要跳舞首先就要考虑到动作。舞蹈又是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表现感情的艺术,换句话说,是艺术家们通过“动觉”表现自己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编导教学主要还是靠开发动作来完成所要塑造的舞台形象,何谓“动作”呢?动作可理解为人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因此,编导教学中对空间的运用和理解必须明晰动作和空间的相互关系。空间的调度特征是指教师通过学生的运动方向、所处的位置的变动、以及学生之间发生交流的动态与静态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调度是通过运动方向与位置的变动来实现的,虽说千变万化,但仍有规律可循。如纵向、横向、环形、斜向、上下等空间调度,以上所举的几种空间调度形式,应该和整个练习或作品的场面调度设计统一起来考虑,局部应服从整体。假如从单个的人物空间调度来看是可取的,而放在整个的场面调度中,如果不协调,则是不可取的。这时,就应该调整和改变单个的人空间调度,以适应整体的需要。编导教学中对于空间调度要做充分的练习,它具体地规范了教学的思维活动,但也制约了教学的创造,既要要求学生在舞台空间范畴中思考,同时也在不断地考虑摆脱它们的束缚,努力突破空间给予他们的限制,以期获得创造上的自由,展现广阔的生活,揭示更为深邃的思想。舞蹈编导教学中应该把握的两种“空间”形态 3.1“真实”的空间

观众在舞台画面中感受到的内容皆为真实的物质空间,也就是人物的活动空间。舞蹈作品里各类型人物之间或人物个体发生矛盾冲突的物质空间环境,其中包括天然的自然景观和人为建筑空间的总体结构、平面装饰、环境气势、风格类型、民族特色等;人物的形态、服饰构成关系、人物间的行为色彩对比与协调、人物群体与个体的组合关系等。其美学作用是衬托舞蹈人物思想、性格等方面特征,交代地点和时间、引发矛盾冲突等美学作用,也是构成或生化为心理空间、心灵空间的母体或载体。

舞蹈编导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空间。人们所认识的物质空间具有延伸性或区域性两个__方面的内容。物质空间的度量关系是由相关的定理进行推理后所得,学生选择了一定的物质空间是依赖其编排的经验,在这里,创作中物质空间的延展关系和度量关系差就不难理解了。前述第一种延伸性的特征在动作编排的时候,他的状态可能状态是离散的,而第二种可能状态是连续的,这样的理解虽未必完全确定,却是相对准确的。对于空间感受经验准确率再高,仍不如物理或数学的精确运算,这种分别将经验扩充到观察所不能及的大范围和小范围时,会特别重要,对物质空间的实际运用具有极大意义。

当物质空间的建构推广到超乎量度之大时,要求学生要注意“无界”与“无限”之别,一个是延展关系的,一个是度量关系的。空间是一个无界的三元流形,是被用于所有对外在世界理解的一个假设。动作在扩充感官认知时要用到它,身体在探索物体的可能位置时也要用到它。所以,要从这些用途中不断肯定这个假设,空闲无界的性质,其确切性比任何一种外在的经验都强,那么,编导教学对于舞蹈真实空间的探索就更是无限的。3.2“虚幻”空间

虚幻空间是指反映人内心活动的形象空间,或因观众的情感动因而形成的空间形象。所谓“虚幻”,是指人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过程,也就是人通过心理作用的感觉、知觉、情绪等。舞蹈是表现以人物为主体的艺术,不同的人物对客观现实都有其不同的反应过程和思维内容。在舞蹈编导教学过程中运用特殊的空间造型加以形象地描述,是教学技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因此,使学生深入研究和探索心理空间的造型、动作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提高我国当代舞蹈编导教学水准是非常有必要的。

虚幻空间是要通过动作空间的结构内容和关系,与舞台的环境氛围相结合,或通过大量的别的空间对比、重复、变化、细小道具的表现等,形成某种象征意义,或形成特定的舞蹈造型风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空间形象。同时,在观众心理上就会自然形成与他们对某一环境所预想的艺术效果或想象,达到和谐的、统一的、完全出乎人意料的空间意识和艺术效果。虚幻空间是因人情绪结构,因人设计,因动作运动规律的多种不同而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形态,这是舞蹈编导教学重点突破的地方,也是研究和探讨当代舞蹈观众对舞蹈艺术审美的心理要求。

具体练习中,学生首先明白虚幻空间是在舞蹈中是揭示或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的抽象空间,必须以(动作)具象空间为基础,再具体到人物的内心、精神、思想情感的美与丑、正与邪、真与假、善与恶等的具体内容。在人类生活中,人们皆以不同的形式,和各种不同的方法顽强的表现着自己的品格与特性。因此,一定要深入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细致的观察研究,发掘对人物心灵富有表现力的素材,加以集中提炼,形成典型造型或丰富的动作语言,这样对观众也能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因此,作品也就有血有肉,空间理解也自然深刻许多。

学生对以上两种空间的把握还要靠丰富的想象。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想象是指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一般分为再造想象与创造性想象。想象空间则是指舞蹈创作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编导教学中的想象则是艺术想象,它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学生在练习想象时,想象要具有形象性、主观性、创造性三大特征,它是在舞蹈创作过程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心理机制之一。想象空间与实际的物质空间相比,想象空间具有主观性、模糊性、形变性等特性,所以在舞蹈编创的具体运用中,想象空间占有极大比重,因为有了想象空间,才能动手编创具体的舞蹈动作空间。

另外,想象力并不是舞蹈编导家的专利,优秀的批评家同编舞家一样,依靠其超人一筹的想象力征服别人。不过想象力的方向和体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并不一致,编舞家的想象力是形象想象力,意象想象力,情感想象力。编舞家通常想象常常把数个单纯的自然的形象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具有呈现不同造型和状态。对于空间的想象也必须要建立一、二维和三维物体的表象并从不同方面认识同一物体。想象的另一个方面也包含造型与动作性质的变换,想象可以用来作为形成推断或论证的动作工具,如果您把“菱形”看作旋转一个角度,它实际上是一个正方形。空间推理有助于动作的开发与创造,所以编导教学中空间想象与空间推理不但经常广泛应用,而且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空间的想象理解与分析,学生以获得解决舞蹈编创过程动作创造问题的重要使用工具。4 舞蹈编导教学中“空间”的灵活运用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到底如何运用呢?在困惑的质疑与现实的创作过程中,促使人们不断的探索与挖掘,人与空间的关系、空间与空间的相互渗透性、动作与空间、身体与空间、心理与空间??,由高压到低压,求取平衡的张力,而这种平衡是复合性的、自发性的。空间不是理性的几何空间,或单一的同价空间,而是一个连续的客体,是难以从人类的心智抽离的,如果不能在物理环境中获得,就必须在舞蹈创作中宣泄出来。

作为未来的舞蹈编导要以动作创造为标记,呈现其敏感内心视像缠斗的洞察力,更是反映现实体现自身的无限需要。舞蹈空间中隐含着一种历久弥新的奇妙光彩与引人入胜的动感质素,无论新兴媒材如何发展,均难以取代。对于空间的运用是伴随着真实与虚幻,俨然浩瀚形成一个独立思想脉络持续发展着的。之所以编导教学选择表现的自由,是为免于陷入粗犷物质入侵的偏执以及企图从简约的空间表达无限的想象,来延续舞蹈艺术创作的轨迹,教学中对于空间的灵活运用犹如在私密修炼的结构中工作,具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与自主权。

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的运用,并非一句口号或是阐述就能完成舞蹈编排,那样可能会清楚的就说明白,提供给了观者可资探访的线索,但它的产生绝非瞬间偶然反映,而是侧重于无数次的练习在顺应逻辑思维之下,自然凝聚而成的,是个人心智活动的冲击过程。空间无所不在而具有扩张性的温润气质,它接受转化空间性的选择,并从中浮现蹈创作者的心智。也试图屏除陷入约定俗成的造型语汇,在一种可挖掘和探讨的方式上,留下个人符号的轨迹,进而扩展它,使之变形、概念化,反复推衍各种变化系数,渗入最跃动的空间变化可能。教学与创作的过程一样,是介于传统和叛逆的双向妥协,既要全神贯注,又要保持适当的度,从而避免自恋于沉溺的情境,当创作空间思维态度养成时,所有的意念皆有可能聚焦,题材无关乎崇高与卑微,动作与造型也不再受限于具象或抽象之别,创作者的主观创造新鲜视像的思维,艺术意蕴因而被视为无止境界。

编导教学 篇6

一、以课题和项目带动教学,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

编导专业作为一门“技术的艺术”、“文科中的理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教学内容中缺一不可的两翼,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结合成为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为此,编导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打破以往重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轻社会需求;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局面,积极探索“项目驱动教学、学研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运作带动和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效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强化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编导专业教学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对接。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采用项目调研——项目申请——项目委员会考核批准——项目执行——项目验收——项目总结的完整工作流程,采取虚拟课题和实际项目双线并举的方式,通过由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团队,设置课程群组,组织多名教师集体授课,围绕作品创作中的各个环节来组织教学内容,并以实际工作环境和创作机制要求作品水准,使学生在自主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实现调研能力、创意能力、实践能力及沟通协作等专业能力的提升。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首先要注重课题和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需要在结合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基础与人格培养,根据不同阶段专业教学应实现和完成的教学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设置,使课程之间有效衔接。按照课题、项目任务来组织学习内容,改变原来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分离的情况,以课题、项目任务为纽带把这两类知识进行整合,将热点话题、社会关怀、文化情怀、人生信仰等渗透到课程体系内,人格培养为先,人文基础为核,为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全面训练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如通过对项目资料的整理、研究和前期市场分析来提升学生的调研能力;然后在了解掌握市场和行业前沿信息及受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创意和前期创作,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最后在完成各个创作环节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执行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等。

二、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

在行业快速发展和战略转型的背景下加强行业亟需的多元化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为社会培养艺术方面的普适性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为行业输送高端编导专门人才。对于特长突出、发展潜质较大的学生,组织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项目组,用适合学生特长发挥和发展的项目、课题,将有潜质的学生集中培养。另一方面,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个性化、多样化的虚拟课题或承接实际项目,在项目、课题的实施中进一步激发其创作潜能。

在项目驱动教学灵活的开放式双向选择机制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进入不同项目组,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实行编导人才的分层次教育和分方向发展。教师针对学生承担不同的工作环节,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实现编导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主要以教师作为传播者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学过程在课题、项目实施运作中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互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对课题、项目的探究,在教学中体现出平等沟通、合作的特点。影视编导专业的实践课程具有实际问题多、解决方案多等特点,根据学生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准确判断学生的知识盲点,随机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对知识难点进行学习分析,对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解决方案进行论证比较,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学会质疑分析,发挥创作个性和特长,扩大知识辐射面。同时,完成课题和项目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前沿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行业发展相融契。以“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创新”为特点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把被动的“传授—接受”转变为主动的“阐释—理解—知识建构”,教师和学生同是教育者和求知者。通过平等互动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专业特长得以发挥,专业潜能发掘成为可能,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实现分层次教学,分方向培养,为行业输送多元化编导专业人才。

三、以市场检验教学,构建科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科学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艺术、人文与技术,可以看做是影视教育发展的三个支点”[1],针对编导专业自身特点,在项目驱动教学的评价中,需构建人文品格、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三维立体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首先要把学生人文品格的提升作为衡量教学的一个基础指标,虚拟课题和实际项目的运作实施均强调学生的人文基础与人格培养,使学生的创作和实践始终注重社会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其次,项目实施运作注重过程管理。针对学生个性、兴趣,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意能力的学习过程。教师将项目任务分解为实践的各个具体环节,对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进行评估,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准确和人性化;同时带动学生对项目运作的每一个阶段都主动重视、积极参与,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过程管理中,把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也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使学生在“做中学”中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塑造合格的编导人才。此外,在结果管理方面采取内外结合机制,强调课题、项目成果的水准评价。内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实现学生交流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外部评价则以实际工作环境和创作机制要求项目水准,将作品带入市场,邀请企业或一线创作人员评价的方法,切实提高课题与项目与市场对接的契合度。

编导专业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意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注重社会责任和人文品格的高素质编导专门人才为目标,依托虚拟课题和实际项目运作,积极追踪行业发展趋势,使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项目驱动教学可以使编导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现具有媒体融合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编导人才专业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舞蹈编导课程创新性教学初探 篇7

一、教学改革思路

舞蹈编导课是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一门专业课程, 教学难度相对较大。普通高校培养的舞蹈本科生普遍存在理论水平不足、适应性较弱、编导能力较差的问题。学院从2006年开设舞蹈编导课以来, 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舞蹈编创人才为目标, 在近10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探寻有效的教学计划, 从过去的第七学期开始编导课, 提前至第五学期开始。周学时由2课时增加到4课时。课时量的增加, 教学内容更加细致, 教学成效显著。当舞蹈理论课程与创编实践课程相结合之后, 学生们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得到了弥补。学生们将舞蹈编创实践中得出的理论成果运用与舞蹈作品之中, 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舞蹈编创水平, 还提升了他们舞蹈作品的质量。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最佳智能结构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舞蹈编导人才。舞蹈编导课教学任务不应只是传授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 建立创新性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创新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舞蹈编导人才。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讲究教学效果。在舞蹈编导课程的教改过程中, 将编导理论研究与编导实务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采取的任何一种教改新措施时, 都以能否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能否提高教学效果为标准予以取舍。在教改过程中, 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 接受学生的检验。3、保持课程教学改革的系统性。由于舞蹈编导课是基本功训练课 (芭蕾舞、中国舞) 、民族民间舞课、古典舞身韵课等的后继课程, 涉及内容很广, 如果撇开相关课程独立进行教改效果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同时开展专业课程的系列改革。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方法, 进行全盘考虑, 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改革措施

1. 改革教学内容, 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首先让学生模仿, 捕捉生活中的动作, 从体态、动律、手脚姿态中模仿、提炼、形成舞蹈动作。明确动势的概念, 通过动作的四个因素 (动态、动律、动力、节奏) 分别进行变化练习, 保留一部分因素、变化一部分因素, 再加上时间、空间、力度的变化练习, 反复大量的练习积累之后必将出现具有创新意识的舞蹈动作。同时, 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动作质感的重要性, 为后期的编创做好准备。经过这样的动作开发训练学生能够不断建立新的舞蹈动作认知概念,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提高编创实践能力。这样的练习要形成常态, 因为这是基本功, 如同钢琴学习中的基本练习、声乐学习中的练声练习一样, 要求持之以恒的练习, 才能成熟的运用设计好的舞蹈动作组词造句, 形成优美的舞蹈语汇, 完成舞蹈作品。

教学剧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编舞不是枯燥的技术法则和理论研究, 而是创作思维的呈现过程, 我们利用舞蹈作品方面的重要成果及一些编舞技术的重大改革, 引导学生从舞蹈编创的角度加以分析, 并且将所得到的结果引入课堂教学。课堂上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创作技术和构思分析, 让学生依托作品实例的讲解, 感受教学内容与舞蹈作品之间的紧密关系。实践证实, 将这些舞蹈作品实例引入课堂教学, 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很大兴趣, 还能产生很大的震撼和影响。借助教学剧目课程将《中国妈妈》《进城》《父亲》《南京·亮》《一片羽毛》《红色英雄》《古扎丽古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海那边》《弦歌悠悠》等一批优秀的剧目让学生们来表演, 在这样的剧目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的表演能力与创编能力不断提高, 特别是作品结构的能力大大提高。这样的学习感悟是单纯的理论课程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数字影像技术形成于传统艺术创作手段完全不同的媒介方式, 能够深入艺术创作领域, 从而更好的拓展艺术创作语言和表现手法。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 我们还将继续努力把舞蹈编导实践教学与新媒介虚拟实践活动相结合, 通过舞蹈影像交流与互动、舞蹈课程视频交流、舞蹈学术视频交流、资源共享平台的活动改变学生们观察事物的方式, 获取知识的手段, 以及他们的思维与观念。

2. 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1) 启发式教学

在舞蹈编导教学过程中, 启发式教学主要体现为:教师引导,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主的形式。通常教师预设一定条件的情境由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 完成既定条件的编创练习。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只作点评, 不做结论性总结, 与学生共同交流、探讨, 协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作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出动作编创的基本能力。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分成小组, 各小组分别按照要求策划编导内容, 展示作品, 各组相互观摩、点评、交流、探讨、修改、创新。在这样的过程中会有不同思维的碰撞, 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们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体会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以及激发他们不断求新求变的才能。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要有清晰的思维, 能够直观的分析把控学生们或偏激或天马行空的想法, 同时要能及时给与学生自信、激励他们不断推成出新。鼓励他们坚持己见, 不断修改, 直至完成最接近编导教学要求的作业。

(2) 探究式教学

在舞蹈编导课程中运用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观摩剧目、编排练习、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创作方案,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 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 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依托艺术实践课程平台, 立足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为街道、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编排舞蹈节目。组建学生创作团队, 拟定创作计划, 在排练中不断完善构思设计。通过搜集编创对象的资料素材、整理有效素材构思作品、经过排练、修整拿出最好的创作方案, 并且能够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做好组织工作, 规范学生的创作过程, 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点拨, 诱导探究的方向。教师是引导者, 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 学生是探究者,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 发现新事物。因此, 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 做到既不放任自流, 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 也不能过多牵引。合作学习, 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小组研讨, 全班辩论等, 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 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讨论中, 教师要做到: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发现多种结论, 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 变教案为学案;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及时发现优点, 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 闪现思维火花, 激发表现欲, 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改革效果

多年来, 随着舞蹈编导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改革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教改措施的实用性和系统性相结合, 教改效果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学生的编创能力明显提高。从过去的学生只能完成较为基础的编创练习, 到现在的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社会实践 (群文舞蹈、校园舞蹈、社会幼儿舞蹈、企业事业单位文艺演出) 中的舞蹈编创任务, 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满足服务地方文化建设需要。

第二, 从学生实习及就业情况看。我院舞蹈专业学生的舞蹈表演及编导能力较强, 学生的适应性和编排能力普遍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现在主动要求接受我院舞蹈专业学生实习的单位越来越多。从就业情况看, 学生通过舞蹈教师资格考试认证后不少毕业学生在深圳、广州、山东、湖南、北京、山西的舞蹈培训中心或学校就业, 并成为了业务骨干。还有部分学生在中小学、电视台、政府部门获得了相关职位。其中少数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开班办学, 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第三, 从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的评价看, 我院舞蹈编导教改效果是明显的。每年的毕业汇报演出, 既是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展示同时也是接受社会用人单位挑选的时刻。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学生们的能力给出了好评。

总结过去, 舞蹈编导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今后仍需继续努力, 使舞蹈编导课的教改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力争教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再创新优势。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舞蹈编创人才, 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形成创新性舞蹈编创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针对教学改革思路的明确、教学改革措施的调整、教学改革效果的呈现等方面的初步研究, 希望对进一步深化舞蹈编导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教学改革,编导,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梁婷.“启发式”教学在舞蹈编导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刘楠楠.“启发式”教学在舞蹈编导课程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 2014 (04) .

[3]张涛.高师音乐系舞蹈编导课程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4) .

[4]吕璐.高校舞蹈编导教师创新教学策略探讨[J].戏剧之家, 2014 (16) .

编导教学 篇8

1《电视文艺编导》开放式实训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和传媒文化的发展,影视传媒行业处于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广播电视艺术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极大挑战。然而,目前的广播电视艺术教育尚处于学科分割中,缺乏有效的学科融合,广播电视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仍在探索之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这也意味着教育教学中应秉承本专业创造性、实践性的特色,避免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寻求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实训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校园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完美匹配。

《电视文艺编导》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独立策划、制作文艺专题片或文艺节目。但是,由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实际条件的限制,很多高校在对《电视文艺编导》课程的教学上,只是停留在了赏析和理论层面,单一地对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综艺晚会进行分析,纸上谈兵,并未实现此课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对实现独立制作电视节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未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

2《电视文艺编导》开发性实训教学的构建

以《电视文艺编导》课程为例,来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训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开发、创作、制作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一定水准的影视作品。同时,使单一的课程教学立体化、开放化,课程理论与现实操作融会贯通,将单一的论文考核演变为课堂教学、实训操作和作品展示,并在一定范围内展映。

2.1开放式教学的理论构建

所谓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教育体系,采用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及调动课堂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开放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实现教学目的。

开放式教学既考虑学生主体价值的发挥,又考虑教师主导和主体价值的体现,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敢于尝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断积累,产生灵感,与学科前沿接轨,并且鼓励学生创新。

2.2开放式实训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构建

2.2.1理论教学的创新,开发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性实训,不仅是针对实践操作环节,其中课堂理论教学也是开放性实训教学的第一步。《电视文艺编导》课程中,有对各种类型文艺节目的学术分析。但是,其中的文艺理论和文艺节目类型都比较滞后,与现在荧屏上的电视节目有着严重脱节,如在教材中还存在着电视文学、电视散文等电视文艺节目类型,但实际上这些节目都早已随着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而被淘汰,消失于大众视野。目前,教材的发展步伐滞后于现实中文艺节目的发展,所以一味依赖课本,是无法掌握本课程的核心。而且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独立策划电视文艺节目的能力,针对这个教学难点,也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会特意开辟出一个展示板块,大约十五分钟时间,用于学生陈述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以及创新。

具体实施方法是将班级成员分成小组进行作业,针对电视节目发展现状,综艺节目的同质化、跟风严重等现象进行剖析,得出理论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推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全新的节目类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打破思想束缚,策划出区别于已有的电视节目类型和模式,并用PPT的形式在课堂讲述。

2.2.2实训子课程的设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为《电视文艺编导》配备相应的子课程是开放式实训教学的第二步,一个优秀的电视文艺节目编导需要有创新策划能力,还应具备摄像、剪辑、照明、录音等专业技能。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也为了学生更好掌握电视艺术片、综艺节目、综艺晚会等需要的摄像、剪辑、舞美灯光等专业技能,辅助开设《照明艺术》《现场导演技能》《非线性编辑》等相关课程,此课程不同于大二时期的基础技能的学习,是对电视栏目、电视晚会等文艺节目的风格和特殊要求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教师课堂教学与实训课程辅助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的必备技能,为其独立制作节目提供实践支持。

2.2.3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开拓学生视野

电视传媒发展日新月异,实现课堂与社会的融合,需要丰富教学环境,教室不是唯一和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学校可以与当地的电视台和传媒公司进行对接,使学生走进电视台,走进演播室,参与电视节目的录制,栏目的前期策划、中期录制和后期剪辑等相关工作。如实际参加大型晚会,了解其制作流程和方法,这是学生最便捷掌握知识的方式,其效果要远远高于课堂上教师对晚会流程的讲解。

把深入媒体作为开放式实训教学的重要一环,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能够迅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明确其努力方向。

2.2.4综合化的考核方式,构建应用能力评价新标准

在开放式的实训教学中,学生得到了多面的锻炼和学习,那么相应的教师考核方式,也应该是开放且多元化的。不应再以单一的论文或试卷来决定学生成绩,而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把具体的电视节目策划文案、实训技能成绩、电视文艺节目作品三部分结合考评,构成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综合化的分数评价,既有其公平性,也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

学生将自己的创意策划付诸于具体的作品中,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创作出艺术作品,在作品完成之后,可以举行小范围的展映活动,在班级、院系展出,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展播,接受多方意见,使大家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创作经验,对于优秀的作品,给予适当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创新、独立制作节目,大胆探索求新的艺术品质。

3开放性实训教学模式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3.1学术价值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开放性实训教学研究,立足《电视文艺编导》这一具体课程,针对专业特色和特殊性,提出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电视文艺编导》课程是有代表性的专业课,它兼具文艺特色和电视编导的综合性,所以对它的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

通过对《电视文艺编导》课程的开放式教学研究,可以发现在教学中的不足和未来的努力方向,而且也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一个反思。在目前高校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大转型的过程中,对如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3.2实践意义

将简单的课堂理论分析变为独立的拍摄创作,增加了学生的考核难度,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考核,调动了学生在影像创作方面的个性化与广泛参与性,从而实现探索、独立精神的真实显露。每个学生都在拍摄制作中掌握了全面的影视制作技术,熟悉了影视行业的操作流程,逐渐开始精通电视专题片,电视晚会、电视综艺节目等的制作。同时,教师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升了教学效果。

开放式实训教学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全新的就业需求和形式为导向,以《电视文艺编导》课程中的实训教学为依托,将课堂教学、实验训练和学生自主开发全新节目相结合。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在提升学生的全面能力之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将更好地践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办学目标,提高学生创新、实践技能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为电视台,传媒公司等提供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4结语

虽然我们在一直努力不断的研究总结教学方法,我们的专业也取得一些初步成效,可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长期实施被动式学习方式,使其有很强的惰性,面对新的学习方法可能还不能够很快适应,所以教师更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去适应,调动所有学生的能动性,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在关注学生创新意识、技能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业界前沿,了解学术和业务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创作学习,提高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詹琛.影视编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湖南科技学院院报,2012(7).

[2]张璐,郭奇青.《影视后期合成》项目单元化教学模式研究初探[J].商情,2010(8).

[3]陈卓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2(9).

编导教学 篇9

关键词:舞蹈编导,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2012年3月16日, 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以下简称“高等教育三十条”) , 旨在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结合舞蹈编导教学活动及实践而言, 首要任务即在于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在于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把创新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着力加快内涵发展, 强化内部监测评估, 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拓展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学道路。

一、创新教学改革, 注重培养富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品位

舞蹈编导较之一般的纯粹理论学习和研究的人文学科, 更加侧重于实践环节的保证, 单纯的理论学习或观摩互动, 都不利于该学科培养目的的实现, 也不利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独具的个体特点品质的呈现。

故此, 应当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形式及手段等进行创新改革, 同时要强调学生对于历史题材、地域文化、现实生活和个体体验及感悟等元素契合于舞蹈编导整个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 都应培育他们个人成为舞蹈编导整个创作和表演的灵魂载体, 一方面要特别强调每一个学生个体特质的挖掘和培养, 练就每一个学生都应有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另一方面要非常关注团队集体的力量, 力争在课堂教学之余, 通过与地方各级文化团地和、管理部门及文化产业企业等的充分交流, 挖掘、整理、组织和创作一个或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 参与国内外各种交流表演和大赛活动, 打造富有品牌意味的特色文化节目, 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覆盖面, 打开学生的实践视域, 把舞蹈编导这一课程学习融于普通生活中, 培养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艺术追求植根于自己生活的土地之上。

比如:每年的“黎苗三月三”、“欢乐节”、“公期”及其他多种多样的富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都应让学生逐渐从观摩学习和参与演出转向更加全面的与舞蹈编导专业理论知识相一致的组织创作之中, 力争在这些地方文化活动中成长起来, 逐渐沉淀和培育出在全国能够产生影响力的品牌节目, 为海南地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能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只有这样, 舞蹈编导课程才能彻底摆脱课堂知识教学和简单编排实践的桎梏。

二、强化教学质量测评, 夯实内涵发展的条件建设基础

舞台编导教学质量的测评, 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水平、艺术实践能力及条件建设基础等方面, 要在舞台编导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完整科学的内部质量测评, 大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任何一个学科要顺利完成并使得该学科处于持续上升, 就需要一支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 专业理论知识扎实, 拥有在舞蹈编导艺术表演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 并与国内外及地方相关知名机构建立了继续教育和深造学习的良好关系, 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师资队伍, 相对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而言, 保持非常明显的优势地位。

二是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舞蹈编导专业学科的特点, 天然的需要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 更加强调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生活等具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感悟精神和敏锐的生命体验感受, 特别是对于舞台结构与表演艺术的融合能够原创性的提出可操作性的实践意见和理论,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能够产生比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通过舞台编导的学习建立起对多种行业产业的广泛关注, 不至于造成所学知识与从事的工作严重脱节, 使之能够在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中都能展现出非常富有生命力的特质。

三是艺术实践能力的实现。这里所讲的艺术实践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 主要体现在舞台编导如何荣誉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文化活动中, 尤其是如何使舞台编导的课堂逐渐融入到普通的社会生活中去, 广大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如何组织创作出能够代表自身特质的艺术作品来, 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凸显出当代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四是重视和完善条件建设。当下艺术专业学科教育软件条件往往比硬件条件胜出一筹, 软实力的提高当然给舞台编导专业学科的教育提供了更多手段, 但基本的硬件条件的缺乏对舞台编导专业教育埋下了潜在的矛盾和问题, 这与当前高校的基础建设和发展侧重是分不开的。高校原先仅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 去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更加强调文化传承的功能, 这也为艺术专业学科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 在未来的基础建设中, 应在课室、实验室、大礼堂、体育馆 (场) 等建设中充分考虑到艺术专业学科的现实需要, 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师资条件的培养和提升, 应对艺术专业学科教育有所倾斜, 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保障舞台编导等专业学科教学达到国家的要求,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内涵发展, 探索国际化艺术人才培养之路

舞蹈编导是舞蹈 (舞剧) 的创作、排练直至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通过具有自身特性的舞蹈艺术来表达舞蹈 (舞剧) 的情节内容, 展现舞者所扮演角色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特质, 富有丰富社会生活气息的舞蹈形象, 在舞台上运用舞蹈这样一种身体语言, 配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所营造的舞台情景氛围, 在一个接一个的舞段之上承载着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完美的展现舞台编导的艺术构思。

对于舞台编导教学而言, 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样一个艺术创作过程,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 流于形式的泛泛而谈的课堂教学或简单的模仿学习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对于文化的需求。因而, 在舞台编导教学中要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实践活动等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适应, 能够积极地反应和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展现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成就, 特别是服务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在全球化、区域化、国家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表演艺术非常能够承担起国家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有效载体, 为此, 舞台编导教学工作不能简单地重复既有的课堂教学和知识理论实践, 应紧密的与社会经济生活相融合, 充分的挖掘富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元素, 通过广泛的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文化领域的各种活动, 参与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展演和交流活动, 并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 丰富舞台编导教学活动内容的同时, 将其置于国际化视野中进行注重实效的多样态教学实践,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中, 培养更多富有国际化人才。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 不单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问题, 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拔尖人才的关键性命题, 作为一门艺术类专业学科, 在未来一个时期应更加注重创新实践与创新探索, 时刻关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书吉, 董俊平.试论舞蹈编导专业化的普及与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04) .[1]王书吉, 董俊平.试论舞蹈编导专业化的普及与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04) .

[2]肖鸣政.改革高校现行考试方法保证课程教学质量[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1999 (03) .[2]肖鸣政.改革高校现行考试方法保证课程教学质量[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1999 (03) .

[3]王书吉, 董俊平.试论舞蹈编导专业化的普及与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04) .[3]王书吉, 董俊平.试论舞蹈编导专业化的普及与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04) .

[4]李淑华.舞蹈编导刍议[J].音乐生活, 2009 (12) .[4]李淑华.舞蹈编导刍议[J].音乐生活, 2009 (12) .

编导教学 篇10

一、师生间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师生关系是教学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 也是古今往来学术界持续研究的课题。生态学认为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引起另一物种及相关物种发生协同变化, 这种相互适应、作用的共同进化即协变性。在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系统中, 教师与学生作为一对生态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也存在同样的协变性, 师生的关系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塑造及相互协调的关系。首先教师应是优秀的舞蹈知识和技能传授者, 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堂, 专心学习, 领会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也要不断进行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与创新;其次, 教师应成为受学生爱戴的导师, 能够在专业学习、兴趣开发、知识创新及学术研究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再次, 教师应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 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在情感、观点、认识、思想、意见、知识等方面互相传递、交流, 达成信任, 建立友情;最后,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 不仅在知识学习、学术研究、专业创新方面成为学生认可的学者, 更要在道德修养、处事理念、情商树建方面成为学生的标榜。

二、同学间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传统教学体系更加关注教与学的关系, 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但实际上, 与学生沟通、交流最多的并不是教师, 而是周围的同学, 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生活, 甚至在校园外的生活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最为频繁。舞蹈编导学生更是如此, 舞蹈编导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默契协作, 共同学习, 更要能够感受和了解其他同学的思想、情感、创意等, 如此才能在舞蹈编创活动中默契配合, 创作出最佳的舞蹈作品。因此, 在舞蹈编导教学中, 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 在这种生态环境中, 学生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又积极, 是平等与信任、合作与竞争、理解与宽容、赞美与欣赏的关系, 能够对学生产生鼓励、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乐观向上的作用, 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纯洁的友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受制于很多因素, 如校园文化、世俗观念、学生个人修养、教师影响等等, 其中, 教师在生生关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 教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积极、宽容、乐观、平等的形象, 对学生一视同仁, 无论学习成绩如何, 均能以鼓励和赞美的角度影响学生, 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其次, 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或设计一些能够促进相互关系的舞蹈编排作品以及集体活动。让学生在编排舞蹈作品时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更能深刻感受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 改善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此外, 集体活动与舞蹈作品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 适当的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课堂中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渠道, 也是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学生互动的主要途径之一。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有别于普通的文化课教学, 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 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舞蹈编导教学的灵魂, 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蹈作品只是按部就班的普通作品, 好的舞蹈编导作品必须是有特色、有内涵、有新颖的作品, 这就要求舞蹈编导课堂必须是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教学课堂, 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能够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此外, 教学方法及手段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家庭里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之所以将家庭纳入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构成部分, 是因为家庭对学生、尤其是我国学生的影响巨大。不同于西方国家, 我国的学生的学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大部分仍由家长决定, 即使在高等教育中,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仍不可忽视。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学生的家庭环境, 但是可以利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影响。一个能给予舞蹈编导学生充分理解、肯定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是舞蹈编导学生专心学习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主动了解和接触学生的家庭, 向家长持续输送积极信息, 对学生在学业、学习态度、个人能力、专业修养、人际关系、才华等方面的表现均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如此, 即使在家里, 学生也能受到鼓舞和肯定, 这对于学生帮助非常大, 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让家庭成为舞蹈编导学生的又一学习动力。

编导教学 篇11

关键词:协作学习 影视编导 实验教学

基金项目:2013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基于项目导向的数字媒体专业综合实训教学改革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JGB363)

Abstract: As a professional film director courses basic course,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Directing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This paper based on theoretical support,makes an explorationfor the Collaborat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it constructs a mode combined with practice,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to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Film and Television Directing

key word:Collabrative Study,Film and Television Directing,Experimental Teach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網络技术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电影电视正以极高的速度成长,也成为大数据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为适应新的形式,高校的数字多媒体技术或影视类专业中都开设了影视编导的课程。在这门专业课程中,它包括摄像、影视编辑、特效和动画等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大且具有很强的的实践性。要想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最终要通过学生作品的质量来评定,在教育部颁发相关的文件中也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本文就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基于协作学习理论的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 环境和理论

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操作,从课堂教学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校内实训基地,用来保障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以校园电视台和一个专业的影视实验室为实训基地,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本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贯彻注重学生的特长的发挥和加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基地的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去主动找项目,分析项目,并最终完成项目的制作,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组织、分析和协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就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定或学生自愿组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就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向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咨询;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个体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

2 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设置

一、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概念

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是基于开放式的环境下,利用协作学习理论,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该模式下,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先进性和灵活性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故其教学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时间是不能一成不变的,要尽量开放;所以在实验教学的项目的选择上要以设计类和综合类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视频、文字和图片等学习资源;在组织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本文依托《影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这门课的实验可课程为例来建构这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1)项目设计

《影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实验是针对我校数字多媒体技术专业大二下学期开设一门专业必修课,计划64学时,其中实验32学时。这门课程的实验部分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文字稿本和分镜头稿本的编写。由于学生掌握摄影摄像技术以及相关的理论的学习,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研室同事们的研究下,我们选择了一个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即以校园电视台为平台,学生分组选择电视台栏目中其中一期的节目进行制作。要求做到:有完整的文字稿本与拍摄计划,并依据文字稿本,完成分镜头脚本的设计,在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后期合成,最终制作成一部短片。

2) 创设环境

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开始时就进入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在时间上,学生在专业的影视节目实验室里进行,从周一到周五学生均可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在空间上,通过专业的实验室和校园环境的支持,场地上能满足拍摄制作的要求;硬件上,配有演播室一间,多媒体教室、非线性编辑机房、动画机房和相关的音像资料室等都已配置充足。

3)划分小组

分组教学是协作型教学的主要方式,根据协作学习理论,每个小组的成员一般以2-6人为宜。根据实验内容,我们确定5人为一个小组.分组时,考虑到同组成员的能力、特长的不同,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在组成一个团队,且对小组中每个成员进行分工(如表1所示),保证每位小组成员都能学有所长,帮助他们互相提高;由于我们所设计的角色都是固定的,所以其他小组的选择相同角色的成员之间有可以相互家交流讨论,拓展大家的思维,促进每位同学共同进步。

4)组织实施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首先明确实验项目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分组并要求每个小组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分工;二、在实验项目进行过程中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跟随以便进行答疑和对计划执行的监控;督促他们在计划内完成相应的内容;三、在作品完成最后的合成和包装后,组织评审小组来对作品和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其余的项目内容完全让小组成员协作完成。

5)评价实验项目的效果

为了尽可能保证评价的结果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我们组成评审团体包括实验指导教师2名和其余小组的全体成员来共同观看最终的成品,按照10分制的标准进行评分,在去掉对高分和最低分的形式计算出这个小组的平均得分。评价的形式我们采用答辩的方式,先播放小组作品,再对小组每位成员的早项目里所承担的角色进行讲述,并回答评审人员的提问,然后按照上面同样的方法算出其得分;那么每個小组成员的得分就是:

组员成绩=作品平均分X 60%+角色平均分X 40%

通过这种算法来评价这个小组的协作能力和个人努力。

三 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中心变成了对学习的设计、组织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不断更新实验项目的内容,为实验项目实施创设优良的环境,保证对结果做出科学和公正的评价。

2)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在教师主导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信息交流的双向互动。

3)突出了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提供完整的实验方案和解决方法,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以此督促他们去研究、去思考,不断的拓展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创新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分工和信息的庞大,信息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就会在小组同学与教师之间产生,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互助能力;这样在实验项目过程中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总之,实验教学是一项动态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探索了这种协作型实验教学模式,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翟荣,冯更中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7

(2)岑岗,魏英 基于协作学习理论的立体化实验教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2

(3)赵建华,李克东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电化教育 2000.4

作者简介:

编导教学 篇12

近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前提下,坚持政府引导、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我校情况以及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办学之路。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项目,其目的就是要把教学与当今产业需求相互结合,切合实际,使学生在不失掉理论学习的前提下真正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本项目拟从编导专业实用型教学的研究为切入点,通过不同实践课程的深入探讨,并改变、完善现有教学模式和考评方法,努力走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普通二本院校办学的新路子,这对影视编导、传媒专业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状分析

目前的编导传媒实践课程教学尽管采用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但其还明显呈现出“学用脱节”情况。许多学生学完摄影摄像编导课后,只知道一些简单的理论,掌握了极其基础的操作能力,根本不能完成独立制片,即使完成了作品质量也不能符合如今电视台等部门要求。另外,这些学生不具备更新知识的能力,也往往不知道从何入手,一些毕业生不得不再次前往“北上广”进行技能培训,这种现象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重复浪费,值得老师们注意和深入思考。综上所述,本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已成当务之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技能+社会需要”1+1办学模式。

二、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一)改革目标及措施

1. 实践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

即实践与理论度的把握,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如摄影课程中偏振光的部分,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深刻的理解,鼓励他们去物理系旁听,使学生有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类似这种跨专业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融合起来。

2. 组建实践教师队伍,建立末位淘汰制度和实践教学监管教育制度。

作为实践应用型高校的编导教研室老师应当是具备一定实践操作技能、并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师。对那些思想禁锢、不敢或不愿迈出实践步伐的教师,应当采取考核制度,鼓励这部分老师继续学习实践,并通过竞赛的方式,实行末位淘汰制。这样一来,压力将变为动力,教师队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3. 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实践技能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实践技能考核不能仅仅局限在形式上,以交片子这种传统交作业的方式进行考核,许多学生积极性不高,存在着滥竽充数等诸多问题,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实践技能课程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 合理优化分配教学资源。

首要问题就是设备管理方面,由于西方实践型院校的管理模式是由具体院系通过网络集中管理设备,有助于学生按需并能够及时得到相应的器材及设备。平顶山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正在实验阶段,电脑网络系统的设备管理数据库不可能立刻建成,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强大技术支持。幸运的是,如今的4G网络和便捷的手机微信功能,使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使用最低成本的情况下,进行设备的统一集中管理。

(二)改革内容

1. 教学模式改革。

转变单一的书本理论教学模式,借鉴中西方知名影视院校实践课程教学理念,加强实践、实验室教学。同时强化理论、思想的学习,即先学会用工具,再学习如何运用工具表达想法、创作作品。另外,在人才培养上进一步打破专业界限,加强教学资源与教学成果的交流,打造多学科交融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2. 从“匠”到“师”的转变。

实践教学绝不仅仅等同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现有的设备,这样我们教会的仅仅是一个不能灵活变通,死板的“工匠”。让学生实现从“匠”到“师”的转变,这也是大学与技术学校所肩负责任的不同之处,合格实践教师队伍的组建是其实现的前提条件。借鉴西方知名影视学校流动教师队伍模式,聘请实践专家授课;同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监管方法;采用末位淘汰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流动的实践教学队伍。

3. 革新考核制度。

为适应高校的转型发展,对于编导专业学生的考核,不能仅仅要一个片子,更重要的是要相应配套的一系列文字说明。例如,作品创作背景、前期资料收集、团队人员的分工、拍摄过程中的时间列表、场地规划、安全报告书等,故考核制度必须改革。

4. 合理分配设备资源。

目前设备不合理的管理分配情况普遍存在,这关系到教学进展问题,应建设一个适合本专业设备管理的有效制度。

三、改革成果

本次教学改革真实、生动、完整地展示了调研与研究成果的过程,用视听手法直观展示实践教学改革过程。通过为期一年半的教学改革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了成果作品视频十余部。其中在市委市政府关注支持下,在市畜牧局的领导下,组织学生对全市农牧企业进行拍摄,完成全市畜牧状况宣传影片一部,此次拍摄共跨越辖区内五个县区、二十三家优秀企业;通过与本地企业鲁山靖坤实业公司合作,学生完成纪录片两部,其中《丝哝——固守的天衣》在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中荣获三等奖;与平顶山电视台合作的“品味鹰城”已经在2015年3月16日开播,每周一期,目前已经播出30余期,其中的《丝织年华》在平顶山市电视台评奖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大学生实践活动,其中作品《普安红——红天下》获得一等奖。

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不能割裂开来,大学生的低就业率迫使众多高校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正在逐步转型为技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现阶段地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也在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努力探索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服务学生。通过此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型教学方案的不断探索,使得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了全面提高,毕业生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本学院的办学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本次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为以后改革的推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摘要:教学实践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高校向技术类型转型,并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广播编导专业来说,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可通过提高教师队伍实践水平、优化设备资源分配、实践操作规范化、加强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来培养实践型人才。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姚荣.我国教育改革的经验与行动策略:公共政策过程的视角[J].决策参考,2014(2).

[2]Irina G,Kondrateva,Agzam A,et al.Technology of Students’Professional Competences Formation While Teaching a Foreign Language[J].Procedia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1).

[3]王举,范国睿.论教育改革的理性化品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

上一篇:调查研讨下一篇:物理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