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编导

2024-09-21

高校编导(精选12篇)

高校编导 篇1

舞蹈与音乐是人们心灵最为真实的展露, 随心而歌、随心而舞, 遂为浑然天成。作为一名高校的舞蹈编导, 既要针对高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编舞, 又要贴合实际、融汇古今、贯通中外, 使舞蹈真正地成为一个人的心声, 成为美丽的代言词。优美贴切的舞蹈离不开创新, 因此, 高校舞蹈编导应该时刻注意使舞蹈成为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常舞常新的东西。笔者接下来要根据自己多年的编舞经验, 给高校的舞蹈编导老师提一些创新的建议。

一、舞蹈创新要着眼于“舞”、立足于“校”

任何的舞蹈都要着眼于“舞”, 要用舞蹈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心声。中国古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保持着一种“诗乐舞合一”的状态, 诗歌、音乐、舞蹈这三种元素结合在一起, 便是最和谐的天籁。任何一段旋律都可以成为最美丽的舞蹈, 任何一支舞蹈都像配着韵律缓缓倾洒出来的诗。但是任何一种舞蹈的编制, 都必须着眼于其自身的本质, 可舞性越强, 编导就越顺利, 编出来的舞蹈也就越优美贴切感动人心。因此, 编导老师一定要认真的去品味生活, 用敏感细腻的心思找到最适合舞蹈的元素, 去表达温柔或者粗犷的元素, 使舞蹈获得其自身鲜活亮丽的生机。

二、舞蹈编导要融会贯通、勇于创新

不管是古代的舞蹈, 还是现代的舞步, 只有新才能够吸引人。舞蹈的生命在于创新, 编导老师在编舞时, 不仅要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舞蹈技艺, 还要勇敢地探索自己的舞蹈之路。从对于生活的观察开始, 到选择题材、进行构思、配合音乐、编制舞步, 编舞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编导老师独出心裁, 使舞姿如浑然天成, 优美新颖。

艺术是多元的融合, 若想不断创造出新的东西, 就必须积极地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精华, 善于汲取那些唯美的东西所带有的可资借鉴的元素, 总结它们带给自己的启发, 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胸有万千知识运用灵巧自如的人。不管是古代华丽炫目的《霓裳羽衣曲》, 还是现代优美婉约的《雀之灵》, 抑或是外国纯美的《天鹅湖》, 每一种舞蹈每一支经典都值得自己借鉴, 为自己培养起独特的审美能力和敏感细腻的观察力。

三、编导综合素质的提升

舞蹈编导作为学生学习舞蹈的领路人, 必须具备过硬的素质, 才能融汇古今之长以为己所用, 才能做到自如的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一个优秀的编导老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敏锐的观察力, 以及独特的审美能力。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它要求舞蹈编导具有极深的文化素养, 渊博的文化知识, 以便于自己理解不同的文化元素, 将各种知识表现在舞蹈中。作为一名合格的编导老师, 还需要具有常人所不及的审美能力, 以及敏锐的感受力。

第二、编导老师培养自己的肢体表现力。舞蹈是肢体的语言, 不需要用言语来表达, 只消一举手一投足, 便能让人明见他所要表达的东西, 同时让人感受到美地流动。对于一件事情的感受最先反应在我们的思维里, 思维主导着肢体的动作。编导老师一定要具有细腻的肢体感受, 对每一件东西都能用最恰当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

第三、编导老师要善于培养自己对于艺术的感觉, 还要会启发自己的灵感。编导老师编舞的经验是自己以后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在自身舞蹈技艺纯熟, 又取得了深厚的经验时, 艺术感觉的培养便显得至关重要。

灵感是最优美的闪光点, 就像星空中闪烁的美丽星星, 是黑暗中的明光, 总能让人找到希望的方向。灵感一旦到来, 就会从心中倾泻而出, 一发不可收拾, 从中流淌出来的东西, 便是作者呕心沥血咳出来的一颗鲜红的心。但是, 灵感是人们深厚生活感触以及浓郁文化底蕴的积淀, 它又具有转瞬即逝性, 因此, 编导老师既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 又要及时抓住自己的灵感。这种从灵感之泉中舞动出的姿态, 首先便打动了自己, 同时也在观众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四、结语

作为一名优秀的编导老师, 必须从自己身上努力下功夫, 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还要善于发现生活, 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 以及独特的审美能力, 编出最适合学生, 也最能感动观众的舞蹈。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与其他的音乐、文学、美术等形式息息相关, 因此, 编导老师还必须乐于学习与舞蹈相关的一切知识, 才能使自己的灵感之泉永远充盈, 自己的编舞充满底蕴。

摘要:舞蹈是源自于一个人心灵的美妙姿态, 随心而舞才能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作为一名舞蹈编导, 不仅要成为自己心声的舞蹈者, 还要让自己的舞姿成为观众的心曲, 首先感动自己, 继而使观众受到震撼。作为一名舞蹈教师, 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多年的编舞经验, 对高校的舞蹈编导提出一些创新的策略, 希望能地编导老师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校,舞蹈编导,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杜巍巍.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探究[J].硅谷, 2009 (13) .

[2]韩丽.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素质和美育的作用[J].歌海, 2008 (06) .

高校编导 篇2

2013-2-1

南艺南京考点 电视系列片 《从北京到伦敦》4

宜春学院《舌尖上的中国》2

浙传 :宝马车广告《火药桶》、《告白》、《魂断蓝桥》、《红领巾》 浙传戏文:微电影《听见阳光》

南广:《小学生选班长》

广西大学:默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长春工业:《一支烟的穿越》

南广、南艺:《玻璃心》

南昌理工:《再说长江》

长沙学院 :《黑洞》

南师大:《芭蕾公主侯宏澜》

南广南京戏文: 北电拍的《夏至未至》

徐州师范大学: 张杨《生活在别处》

成广南京考点:导演 动画片《错误》

高校编导 篇3

关键词:高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近几年,影视产业发展迅速,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与之带来的是整个传媒行业的突飞猛进。广播电视行业由于其特殊性,需要大批量的人才,一时间,人才的供给逐渐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正因如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运而生,并很快成为热门专业。但是,由于是新兴专业,所以大多数学校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直接导致了本专业学生整体业务水平较差的情况,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过低。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概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开设,是为了适应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而设立的。电视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加之我国的国情,所以最早的电视节目类型都比较简单,电视台也比较少。到了20 世纪90 年代,电视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节目类型出现在了荧屏上。例如1983 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放的中国传统的春节联欢晚会甚至成为每年大年三十晚上人们必看的电视节目。节目的更新与电视台的增加证明了我国电视行业的发展迅速,紧接着编导这个词语应运而生。

著名的传媒学者尹鸿老师曾经提到,“理想的传媒教育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应当是一种传媒素质、素养和专业理念的教育,而不仅是一种传播技能、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教育。”而当下的广播电视编导教育却出现了与之不匹配的情况,笔者将在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存在的问题。

二、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形态的大量涌现、传媒市场的不断变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招生火爆但就业率偏低、师资不足或老化严重、实验设备陈旧投资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定位偏于传统而与新媒体发展脱节等等。应该说,目前高等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中存在着大量问题,针对以上的情况,笔者将从学生、学校、教师三个方面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学生

1、学生上学动机不纯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招生,文化课水平相对较低。除了几所重点本科类院校,其他的学校学生只要艺术类单招成绩合格,文化课只要考到400-500分,就能上一所本科院校。这对于许多文化课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来说,无疑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加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类考试并不算难,相比需要多年学习的音乐、美术、体育来说,专业也相对容易学,甚至有些培训机构打出了“三天就能通过专业考试”的口号,所以,许多进入高校学习广播电视编导的学生并不是由于热爱这个专业而学习,而仅仅只是为了能够上一所本科大学才选择了这个专业。这就导致入学后,很多学生对此专业并无兴趣,开始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2、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差

由于是按照艺术类招生,所以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缺乏深度,也缺乏宏观把握事物的能力。这无疑给整个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如“影视美学”这门课,学生们学习起来就较为吃力。此外,广播电视编导这门行业本身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文化素养的高地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做出节目的水平,所以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3、学生热情高,但动手能力较弱。

除了以上两点外,许多学生是因为喜欢编导专业才选择了这门专业。这类学生与纯粹为了上大学的学生比起来,对这门专业的热情较高。但是也会有一些其他的问题,那就是学生性格普遍趋向个性化、思想活跃、颇具浪漫色彩,但是组织纪律性较差,随意性强,缺乏踏实、钻研的精神。此外,很多学生奉行技能至上主义,从而忽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理论根基不厚实,这样容易导致毕业生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的情况发生。

(二)學校

1、课程设置出现偏差

在高校大批的招收学生的同时,学校在专业目标和课程设定方面存在了很大隐患。在电视节目中,编导必须选择题材,文案策划,节目录制和后期制作。这几个环节都是编导的工作范围,贯穿了整个过程。所以在学校的课程设定中,大部分都是以虚拟结构的环境存在。没有真正的对电台编导工作进行合理的诠释,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不符合实际所需求的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扩招速度迅速,忽视教学能力

近几年,各地高校开始进行大批量扩招,扩招虽然让更多的学子们走入大学,但却也由于扩招,许多学校忽略了自身实际能够承受的教学能力。譬如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大学的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这些年轻教师虽然有激情,但是却缺少实际教学的经验,尤其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3、教学设备陈旧

广播电视行业是一门与技术的进步联系十分紧密的行业,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带给广播电视行业新的惊喜。与之相应的就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设备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但是很多学校的设备并不能适应新媒体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是由于很多学校资金的缺乏,硬件设施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学习到最先进的设备技能,就会直接导致学生与市场相脱节。比如像《电视摄像》这门课程,主要就是以实践操作为主,但是很多院校鉴于设备数量限制,纷纷采取分组方式,学生只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对设备的功能和特性有一个认识,根本达不到掌握摄像机操作技巧熟悉的要求。

(三)专业教师endprint

1、专业教师职称普遍较低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者。而教师的职称高低,却是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衡量标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于起步较晚,所以教师队伍整体职称较低,这对于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说是相当不利的。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专业的教师队伍无论从年龄还是职称都应城梯队分开,在年龄上应该形成老中青搭配,职称上应为中间大两头小, 教师应大多集中在中级职称, 高级和初级应较少,而多数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業的教师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

2、专业教师实践能力较低。

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教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另外一部分来自于已经有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首先,作为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这些年轻的教师理论水平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比较高,上课充满了激情,但是实践能力却不足。很多年轻教师都是一毕业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根本没有参加过社会实践,所以就直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边学,一边教的局面。此外,很多教师的理论和技能不能协调统一,教技能的老师不懂讲课,教理论课程的老师却又是满嘴的大道理,对于编导的许多实践知识完全空白。其次,一些院校聘请了一些地方媒介的人员来进行授课,但这些人动手实践能力较强,但是教育教学理论却相对薄弱,不知道如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指的关注的问题。

作为学校来说,应该顺应当下时代发展的潮流,结合时下企事业单位以及各大传媒公司对广播电视编导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力鼓励教师参加实践类技能的培养,多给教师一些进修的机会,定期进行岗位培训,从而最大化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此外,针对教师职称低的学校,学校应于教师共同努力,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探索

根据这种状况以及刚才提到的问题,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尝试对地方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希望对本专业有所帮助。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重视实践教学,早已不是什么先进思想,当前高校普遍增加了实践教学设备,加强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对于广播电视编导这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实践的作用。此外,由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类,学生们较为热衷于实践学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所以导致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但是随着近几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逐渐增多,一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在媒体行业中,很多传媒行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初能够很快适应工作,进入到工作的环境,但随着工作深入,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就会明显下降,这与理论学习的薄弱有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真正论证。所以在广播电视编导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

(二)选择实践性案例较多的教材

教材是课程与教学中及其重要的基本用语之一,在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传媒行业的分之,编导专业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新,此外,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教材也应该考虑教材的与时俱进性以及教材的实践性,即不选择或少选择全篇都是说教性、理论性过强的教材,尽量选择较新、案例较为丰富的教材。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避免使用过老、过旧的“特例”,也就是现在已经不存在或者不符合当下社会现实的案例。这些案例对现实操作已经毫无代表性,起不到作用。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教材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趣味性,以及对传媒行业最为重要的时效性,使教材从真正意义上成为指导学生实践的理论工具。

(三)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加大实践课程的份量

现今,许多都意识到实践课对于编导专业的重要性,不少高校也花费巨资,购买高昂的设备为编导的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机会。但是,仅仅有这些并不够,高校应该从根本解决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从专业课程的设置就安排实践课程。高校还应该在原有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加重实践课程的比例,除了课程安排,在考核中也应该加入实践考试。因为针对大学生来说,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是学生最为重视的一次考试,以往的考核制度更倾向于“应试教育”下的学习状态,也就是单纯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一来这种考核方式对于大学生来说过于片面,二来,久而久之,使学生萌发出了“六十分万岁”的思想。这种考核方式有它存在的必要,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来说,太过于片面了。高校在设置考核方式的时候,应该传统的“试卷”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传统试卷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实践考试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将考试的目的落实到实处。

(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机会

现如今,传媒行业的发展势头突飞猛进,各省市都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比赛,比如微电影比赛,剧本创作比赛,央视就曾经举办过校园情景剧征集大赛。专业比赛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通过作品展示,不仅获得业界的认可和各类奖项,还能开拓学生视野,将课堂中的相互交流拓展到业界,从而促进编导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比赛无疑是他们锻炼自己最好的地方,也是提高他们实践能力最佳场所。在比赛中,学生的水平会有所提高,与此同时,也可以与其他高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所以最大化的利用社会比赛,是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一大法宝。

但是,对于大学生每天的生活圈子非常小,除了上课一般都是回到宿舍,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十分有限。虽然现如今4G手机成为每个学生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学习根本没有意识去搜集此类信息,以至于错过了许多机会。因此,学校应该设置专门部门,为学习搜罗并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告知给学生,作为老师也应该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传播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带动学生的创作热情,从而达到实践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五)做好校外实习的教学工作

实习是大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校外实习包括寒暑假实习、毕业实习等相关环节,是学生充分认识并了解社会、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必要途径。但是由于每年毕业生数量激增,但是传媒行业的岗位却并没有如此多的岗位,所以很多院校的实习都是形同虚设。

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应于实习单位进行良好的沟通,把学生按组进行细分,比如擅长策划的学生分到策划部门,沟通能力强的学生负责编导工作,热爱后期剪辑的学生,主要跟着实习单位的老师学习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优势。此外,一旦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教师也应该及时进行讲解,使实习的作用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

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方面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可喜的是,编导专业实践水平的提高已经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作为培养学生的地方高等院校,不仅要科学设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做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外实习教学工作,此外还要提升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素质,创新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适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尹鸿,《我国院校传媒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今传媒》,2005(02)

[2] 赵孟秋,张昊鹏. 浅谈新时期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J] . 才智. 2011 (26)

[3] 贾雨露.新媒体视阈下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建方略探讨[J].科技传播,2015(03)

[4]李英春.关于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2)

高校编导 篇4

关键词:舞蹈编导,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2012年3月16日, 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以下简称“高等教育三十条”) , 旨在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结合舞蹈编导教学活动及实践而言, 首要任务即在于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在于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把创新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着力加快内涵发展, 强化内部监测评估, 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拓展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国际化办学道路。

一、创新教学改革, 注重培养富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品位

舞蹈编导较之一般的纯粹理论学习和研究的人文学科, 更加侧重于实践环节的保证, 单纯的理论学习或观摩互动, 都不利于该学科培养目的的实现, 也不利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所独具的个体特点品质的呈现。

故此, 应当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形式及手段等进行创新改革, 同时要强调学生对于历史题材、地域文化、现实生活和个体体验及感悟等元素契合于舞蹈编导整个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 都应培育他们个人成为舞蹈编导整个创作和表演的灵魂载体, 一方面要特别强调每一个学生个体特质的挖掘和培养, 练就每一个学生都应有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另一方面要非常关注团队集体的力量, 力争在课堂教学之余, 通过与地方各级文化团地和、管理部门及文化产业企业等的充分交流, 挖掘、整理、组织和创作一个或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 参与国内外各种交流表演和大赛活动, 打造富有品牌意味的特色文化节目, 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覆盖面, 打开学生的实践视域, 把舞蹈编导这一课程学习融于普通生活中, 培养学生能够将自己的艺术追求植根于自己生活的土地之上。

比如:每年的“黎苗三月三”、“欢乐节”、“公期”及其他多种多样的富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活动, 都应让学生逐渐从观摩学习和参与演出转向更加全面的与舞蹈编导专业理论知识相一致的组织创作之中, 力争在这些地方文化活动中成长起来, 逐渐沉淀和培育出在全国能够产生影响力的品牌节目, 为海南地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能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只有这样, 舞蹈编导课程才能彻底摆脱课堂知识教学和简单编排实践的桎梏。

二、强化教学质量测评, 夯实内涵发展的条件建设基础

舞台编导教学质量的测评, 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水平、艺术实践能力及条件建设基础等方面, 要在舞台编导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完整科学的内部质量测评, 大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任何一个学科要顺利完成并使得该学科处于持续上升, 就需要一支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 专业理论知识扎实, 拥有在舞蹈编导艺术表演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较高造诣的学科带头人, 并与国内外及地方相关知名机构建立了继续教育和深造学习的良好关系, 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师资队伍, 相对地方民族特色文化而言, 保持非常明显的优势地位。

二是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舞蹈编导专业学科的特点, 天然的需要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背景, 更加强调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生活等具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感悟精神和敏锐的生命体验感受, 特别是对于舞台结构与表演艺术的融合能够原创性的提出可操作性的实践意见和理论,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能够产生比较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通过舞台编导的学习建立起对多种行业产业的广泛关注, 不至于造成所学知识与从事的工作严重脱节, 使之能够在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中都能展现出非常富有生命力的特质。

三是艺术实践能力的实现。这里所讲的艺术实践能力, 在校学习期间, 主要体现在舞台编导如何荣誉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文化活动中, 尤其是如何使舞台编导的课堂逐渐融入到普通的社会生活中去, 广大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如何组织创作出能够代表自身特质的艺术作品来, 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凸显出当代艺术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四是重视和完善条件建设。当下艺术专业学科教育软件条件往往比硬件条件胜出一筹, 软实力的提高当然给舞台编导专业学科的教育提供了更多手段, 但基本的硬件条件的缺乏对舞台编导专业教育埋下了潜在的矛盾和问题, 这与当前高校的基础建设和发展侧重是分不开的。高校原先仅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 去年开始中央和国家更加强调文化传承的功能, 这也为艺术专业学科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 在未来的基础建设中, 应在课室、实验室、大礼堂、体育馆 (场) 等建设中充分考虑到艺术专业学科的现实需要, 同时也不能放松对师资条件的培养和提升, 应对艺术专业学科教育有所倾斜, 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保障舞台编导等专业学科教学达到国家的要求,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内涵发展, 探索国际化艺术人才培养之路

舞蹈编导是舞蹈 (舞剧) 的创作、排练直至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通过具有自身特性的舞蹈艺术来表达舞蹈 (舞剧) 的情节内容, 展现舞者所扮演角色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特质, 富有丰富社会生活气息的舞蹈形象, 在舞台上运用舞蹈这样一种身体语言, 配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所营造的舞台情景氛围, 在一个接一个的舞段之上承载着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完美的展现舞台编导的艺术构思。

对于舞台编导教学而言, 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样一个艺术创作过程,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 流于形式的泛泛而谈的课堂教学或简单的模仿学习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对于文化的需求。因而, 在舞台编导教学中要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实践活动等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适应, 能够积极地反应和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展现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成就, 特别是服务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在全球化、区域化、国家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表演艺术非常能够承担起国家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有效载体, 为此, 舞台编导教学工作不能简单地重复既有的课堂教学和知识理论实践, 应紧密的与社会经济生活相融合, 充分的挖掘富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元素, 通过广泛的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文化领域的各种活动, 参与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展演和交流活动, 并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 丰富舞台编导教学活动内容的同时, 将其置于国际化视野中进行注重实效的多样态教学实践,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中, 培养更多富有国际化人才。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 不单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问题, 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拔尖人才的关键性命题, 作为一门艺术类专业学科, 在未来一个时期应更加注重创新实践与创新探索, 时刻关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书吉, 董俊平.试论舞蹈编导专业化的普及与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04) .[1]王书吉, 董俊平.试论舞蹈编导专业化的普及与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04) .

[2]肖鸣政.改革高校现行考试方法保证课程教学质量[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1999 (03) .[2]肖鸣政.改革高校现行考试方法保证课程教学质量[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1999 (03) .

[3]王书吉, 董俊平.试论舞蹈编导专业化的普及与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04) .[3]王书吉, 董俊平.试论舞蹈编导专业化的普及与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04) .

[4]李淑华.舞蹈编导刍议[J].音乐生活, 2009 (12) .[4]李淑华.舞蹈编导刍议[J].音乐生活, 2009 (12) .

高校编导 篇5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党和国家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或其它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大学主要课程:

传媒艺术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画面编辑基础、影视摄影技术、非线性编辑、电视文艺编导、电视节目导播、电视主持艺术、电视节目策划、传媒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文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创作、管理广播、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针对编导专业辅导内容:

1、自我介绍这是考生展现自我风采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自然、诚恳、简洁、有个性。有时,考试中出于时间的考虑,可能会打断一个考生的介绍,不必介意。

2、自选朗诵 这是一个需要考生提前准备的项目。近几年考生在这个项目中常出现的问题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不知朗诵的是什么,随便拿一篇文章照着念;二是不能脱稿,不脱稿会使朗诵的表现力打折;三是选材重复较多。很多同学都选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诗歌或者散文或文学名篇,雷同多难以考出考生的特点。通过自选朗诵,考官主要是考察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心感受能力,所以考生应大胆取材,最好是自己的生活感受。(艺考培训网址:http:///)有时在朗诵过程中,被考官打断了,这也不是朗诵不好,而是考官从你开始的朗诵中已经判断出你的文学感染力,只是时间的关系打断你;

3、特长展示主要是考察考生的艺术修养。特长的范围很广,只要比普通人更高的某一方面的技能,都算特长,如跳舞、手工、武术、书法等。

4、回答考官提问内容比较随意,但专业知识不会很多,主要考察考生的口头表达、心里承受、独立判断、艺术感受、生活观察等综合能力表现,发现考生一些未曾表现的能力。(艺考培训咨询电话:4006-024-806)考生在回答考官的提问时,不要揣摩考官的意图而去刻意迎合考官的心理,你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要去想什么标准答案,回答的过程有时比答案本身更重要,但也不要刻意标新立异。

6、命题故事。即考生从考官手中抽取一个故事题目,通过5至10分钟的准备,然后讲述一个你自己构思的完整的故事。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其次要设置故事的悬念和矛盾冲突,第三要有鲜明的人物,第四叙述故事要紧凑,最后要注意故事不能跑题,内容要与题目保持一致。(艺考咨询QQ:1121192343)要善于在领会题目意思的基础上,从自己熟悉的生话或故事中寻找素材,有了素材才好安排故事的结构,只要故事吸引人,适当的虚构是允许的。

7、命题小品。考试方法是考生从考官手中抽取一个小品题目,通过5至10分钟的准备,然后在限定时间内表演一个完整的单人小品。命题小品与命题故事的构思是一致的,但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最容易犯的毛病:一个是用语言代替行动,即明明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动作来展现的事件却往往通过嘴说出来。另一个就是对空气交流、自言自语或打电话。这样就变成了旁白、解释,缺少表演。

8、影片分析。考试方法是观摩一部电影或短篇电视剧,然后当场写出或说出你的文章,这主要考察考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艺考培训网址http:///:)考生可以把考官提出的几个问题当作写作提纲,并根据问题的要求构思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没有学习过有关专业知识,那就写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和其原因。

广播电视编导的就业前景:

广播电视编导是为适应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比较新的专业。编导涵盖的范围很广,既不同于普通纸媒体的编辑,又不同于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工作。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或者一个精致的新闻专题片,除了摄像、记者等前期工作人员,编导的工作贯穿于整个节目制作始终。(艺

考培训咨询电话:4006-024-806)过去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导演和编辑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因此在各工作环节上容易出问题,而且制作时间比较长。现在的广播电视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制作以编导中心制为主,在逐渐形成的采、编、播合一的趋势中,编导的作用举足轻重。

本专业就业方向包括七个个模块,包括电视编辑、文艺编导、新闻编导、影视剧编导、专题片编导、音乐编辑及网络艺术等方向。这些方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中的新闻节目、文艺节目、纪录片、音乐节目以及网络艺术的编导工作。

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中有许多从事电视新闻节目、电视专题节目、纪录片编导和制作、电视频道和栏目策划以及节目主持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大都是电视编辑方向的毕业生。就业方向:

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具体工作可以为记者、策划、节目编导、摄像、编辑、撰稿、制片、后期制作、剪辑,乃至灯光、场记。(艺考培训咨询QQ:1121192343)也可以在电视台的频道成立的栏目组中担当制片人 ,这样你就能管理一个栏目组了。总之编导专业以幕后工作为主,个别能力极强的兼之台前。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高校:

高校编导 篇6

【关键词】产教结合 广播电视编导 教学改革

1991年10月5日,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率先提出了“产教结合”的概念,随后诸多学者进行研究、阐述与教学尝试。目前,产教结合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和管理,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一种人才培养方案,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十分符合当前高等院校诸多专业以就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一项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类别,同样面临学生就业的压力,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活动,而产教结合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则为其提供了重要思路。

一、树立“产教结合”教学理念

各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施具体的产教结合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产教结合的内涵,据此树立正确的产教结合教学理念。具体来说,各高校领导首先应深刻认识到实施产教结合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就业。其次,实施产教结合的基本手段则是引入社会力量,由学校和社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活动。第三,实施产教结合活动,并非单纯培养学生对于广播电视采、编、写的专业技能,而是应着重提升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这是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区别于技校生、职教生的关键,也是实现其广播电视编导职业生涯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第四,无论实施什么样的产教结合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高校始终处于教学与管理的主导地位,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建构、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教学监督的实施等等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避免一味地依赖企业甚至唯企业意愿是从的问题。

二、制定“产教结合”教学计划

制定产教结合教学计划是指各个高校应结合自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现状、师资力量以及所拥有的校内外资源情况,制定具体的产教结合开展方式。结合其他专业产教结合发展现状,当前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产教结合教学方式。

首先,为特定的广播电视部门、影视公司等社会主体提供定向的人才培养服务。具体来说,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这些单位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与其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由高校具体负责招收和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这些部门则提供教学计划评估、教学质量评估、开展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实习锻炼的机会,并在学生毕业之后,直接安排学生工作。这种产教结合教学方式既引入了社会力量,实现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而且兼顾了社会主体的利益,为其输送针对性的人才,由此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参与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积极性。其次,高校可以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特征,聘请一些成果丰硕、经验丰富的业界人士,承担起部分操作性、应用性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既能够按照行业实际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专业操纵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业界的机会。第三,高校可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部分广播台、电视台、影视公司、广告公司建立实习基地发展计划,随后由学校讲解给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由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操作、专业实践培训活动。第四,高校教师也可以将社会中一些广播电视编导方面的项目、活动引入课堂之中,将广播电视编导理论知识与实践操纵相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同时也可以增强其操作能力,推出完整的广播电视作品。这将成为其未来就业的重要资本。第五,部分高校可以利用已有的录影棚、采编设备、人才资源,吸引部分广播台、电视台、广告公司进入学校来制作特定的广播电视方面的影视节目,前提是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学生能够参与节目的策划、制作过程。这也给广大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参与专业实践的机会,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发“产教结合”教学资源

调查发现,各专业实施产教结合教学活动还必须拥有各方面教学资源的支持。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角度来说,首先必须培养双师型教学人才,即该专业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广播电视编导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高效性的理论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同时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广播电视素材采集、内容编排、文字创作方面的工作,由此为开展产教结合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其次则必须在校内建构一套高效的配套设施,包括广播电视录音棚、摄影棚、影视编排设备等等。这既可以辅助教师开展广播电视编导方面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也能够发挥“筑巢引凤”的作用,吸引部分广播台、电视台、广告公司入驻学校,来策划、制作特定的广播电视节目,从而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训练、实践学习的机会。再次,学校应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人才资源,积极建立各种形式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无论是进行课程实践,还是进行专业实践,或是进行毕业实习等等,都可以进入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进行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活动。这是学校开展产教结合教学活动的又一重要保障。最后,学校还应通过合同、协议的方式与校外单位签订联合人才培养计划,详细说明合作目标、合作方式与合作保障措施,使此项工作能够规范、连续地进行,避免出现虎头蛇尾现象。

四、实施“产教结合”教学监督

当前,高校实施产教结合教学活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很多计划、很多方案、很多活动实施不严格,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仅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就业问题,甚至还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基于此,各高校在实施产教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必须建构起系统的严格的教学监督机制。具体来说,各个高校首先必须为各项产教结合教学活动制定出系统的清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使各个参与主体都十分清楚自己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以及所面临的监管与奖惩措施等。随后各高校应建立学期中抽查和学期末检查机制,从教师自我评估、学生反馈、校外主体评估、校内督导组评估四个方面,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各项教学内容的落实和实际效果。这样可以及时把握产教结合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地督促教师和校外主体积极、主动地开展人才培养与管理活动,避免因为重视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所带来的产教结合形式主义的问题。最后,各个学校还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毕业生对各项产教结合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意见,以此作为进一步创新产教结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与教学监管措施的重要依据。

高校编导 篇7

一、存在问题

一是教材方面的问题。由于国内高校普遍以理论为主, 目前纪录片教材多是理论性, 而实验教材偏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纪录片实验课程的教学。当前地方高校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一系列应用型教材的编写成为当务之急。“纪录片编导”课程本身是以实验为主的课程, 实验课程是纪录片编导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我们力求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纪录片制作的能力。目前国外的纪录片教材主要是《纪录片完全手册》、罗森塔尔的《纪录片制作教程》、《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等, 国内的纪录片教材主要有何苏六、丰瑞等编著的《纪录片创作》, 朱景和的《纪录片创作》和浙江大学出版社董春晓的《纪录片制作教程》等。国外纪录片教材的优点在于编者实践经验丰富, 切合实际, 理论阐释方面较好。尤其是《纪录片完全手册》, 其中设置的一些实验项目和质量评价标准对我们启发很大。国内的教材逻辑清晰, 条理清楚, 案例较为丰富。当然, 国内纪录片教材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许多纪录片生搬硬套摄影摄像、后期制作等课程的部分, 没有突出纪录片自身的特点, 这可能将纪录片课程和其他课程相混淆。在制作能力培养上, 可操作性的步骤和质量评价标准没有, 缺乏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纪录片实验教学目标的达成, 制约了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是纪录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纪录片观念理解不够, 对纪录片理解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学生对纪录片的理解比较狭隘, 认为纪录片一定是有解说、有采访、节奏比较缓慢、知识性强的片种, 文化价值比较深刻但是不太受欢迎。这可能源自于长期以来观看纪录片的数量偏少, 国内观赏性强、有影响的纪录片偏少的原因。在纪录片领域, 本身也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学生看过的有限纪录片普遍是《舌尖上的中国》《故宫》《圆明园》等, 大多来自于当年艺考的培训课, 主要为应付考试的需要, 平时观看的纪录片比较少。其次, 纪录片和专题片区分不够。真正的纪录片创作最需要的是时间, 需要足够的耐心, 创作过程比较辛苦;专题片因为主题比较固定, 可以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 学生主要还是以专题片为主, 真正有特色的纪录片尤其是社会问题类的纪录片相对较少。在提交的学生作业中, 一个年级的30多个小组, 只有2个小组是典型意义上的纪录片, 其他一般都是专题片, 真正直面社会问题的纪录片非常少。此外, 这些专题片还存在叙事能力缺乏、故事性不足、逻辑结构不清晰等情形。

三是设备问题, 这也是纪录片创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目前纪录片课程以学校摄像设备和个人摄像设备为主。学校的摄像机普遍体积笨重, 数量较少, 在多机位拍摄中往往捉襟见肘, 摇臂、滑轨等设备偏少, 制约纪录片创作的质量。个人摄像设备以单反为主, 单反拍摄普遍成为纪录片创作的趋势。单反体积较小, 比较灵活, 一般一个小组有一到两台就基本可以满足要求。

二、原因与反思

当前“纪录片编导”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 主要的原因在于:

首先, 纪录片本身的问题。和微电影相比, 纪录片本身的问题比较明显, 最突出的是其质量和传播问题。由于纪录片的市场化不足, 纪录片普遍叫好不叫座。许多纪录片, 特别是独立纪录片经常在国内外获奖, 然而在院校播出的很少, 及时在网络中播出也不是很多。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故宫》等一系列纪录片的出现, 人们才逐渐认识到纪录片其实也可以叫好也叫座。

近年来, 国产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火热, 导致整个电视节目娱乐化太严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在推出系列纪录片、扶持纪录片的创作方面拟定和发布了许多扶植政策。总体而言, 当下国产纪录片在故事性、观赏性上存在很大不足, 传播面不广。这也导致学生对纪录片的理解较为狭隘, 突出表现为以解说、采访贯穿于纪录片中, 忽视了镜头语言的作用。纪录片本身是以镜头来讲故事, 以镜头来传播思想。纪录片的文化属性和较高的品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当下电视节目娱乐化的局面, 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 思想观念问题是当下纪录片创作的核心问题。正是由于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高, 传播面不太广, 导致学生在对纪录片的理解, 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较为保守。突出表现是片面理解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片的真实其实只是纪录片的原则, 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的情况下, 纪录片应该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故事, 富有魅力的时刻或瞬间。如莱尼·里芬斯塔尔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奥林匹亚》, 并不是只是记录奥林匹克运动会, 而是将运动本身的力与美展示出来。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快慢镜头的转换、巧妙的蒙太奇组织等展现出奥运会的魅力, 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美国的纪录片《极限乔丹》以乔丹篮球比赛的激烈场景作为贯穿始终的画面, 适当加入解说、采访等, 能够使人理解乔丹这个伟大篮球运动员的同时深切感受精彩激烈的篮球比赛。所以, 纪录片的真实只是一种原则, 纪录片不是为真实而真实, 除此之外还要展示生活的魅力, 展示最具有闪光点的东西。在创作和拍摄手法上, 纪录片可以向其他任何艺术形式特别是优秀的电影艺术学习。“事实上, 我们的故事片从纪录片那里学习了很多东西, 以增强自己的纪实性与真实感。而故事片创作观念与方法中的许多东西, 是能够帮助纪录片的创作者更好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1]当然还有地方高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设备的投入不够、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等多方面的原因。

三、针对性的措施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原因, 为了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编导”课程的教学质量, 创作出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解放观念。打破传统的专题片式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破除纪录片创作的思想观念束缚, 让纪录片向其他艺术学习, 丰富自身。具体而言, 打破纪录片唯真实论的思想, 尝试在真实的原则下运用虚构、情景再现等形式。在真实的基础上, 纪录片应该展现一切美与善的东西。打破纪录片观赏性不足的传统认识, 尝试运用镜头语言来描绘、探索真实的世界, 给人以美的享受。中英合拍的《美丽中国》, 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美丽的中国形象;《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在欣赏令人惊叹的美味的同时, 揭示出一个地域的风土人情、文化根源等。打破解说词、采访等手段的束缚, 尝试直接电影的创作手法, 不用解说词和采访, 以长镜头和同期声真实呈现富有魅力的故事。

其次, 撰写实验教材。实验教材缺乏是普遍问题, 反映出纪录片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为了提升纪录片创作的质量, 本专业教师尝试撰写适合纪录片教学的实验教材, 弥补国内高校在纪录片实验教材方面的不足。在实验教材的编写中, 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简化理论。以项目和问题为引导, 通过实际的操作步骤和相关的案例分析, 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纪录片创作的基本技能。在实验教材中, 将纪录片和微电影创作相区别, 不以简单或重复性的前期、拍摄、后期等划分, 从纪录片类型出发, 提出某一种纪录片类型的创作方式和需注意的问题。

再次,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针对地方高校普遍设备不足的问题, 让学生尝试利用手机、网络新媒体等创作和编导纪录片。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相册, 同样, 自己的纪录片也是自己的相册。除了用手机拍照外, 可以采用手机、DV等设备随时随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 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许多的独立电影都是采用简易的设备, 但却做出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DV在许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DV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崇尚个性, 它要求用平民视点观察和拍摄平民生活。与其说DV的这种理性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纪录片采集方式, 倒不如说它选择的是一种立足民间的个性化创作态度。这种态度主张把镜头对准社会底层, 以平等的眼光、平静的心态、平和的意识, 平实地纪录普通百姓的生活细节和生存状态。”[2]

纪录片创作最重要的是时间, 采用灵便的设备, 利用充足的时间, 肯定能够发现生活的魅力, 能够创作出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摘要:“纪录片编导”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结合教学经验, 认为“纪录片编导”课程教学中存在实验教材偏少、理念陈旧、设备缺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纪录片本身的原因, 也有纪录片教学中的思想观念的原因。要提高“纪录片编导”课程的教学, 必须解放思想观念, 撰写实验教材, 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编导,教学

参考文献

[1]谢晓晶.90年代中国纪录片导演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28.

编导学案有感 篇8

一、实施导学案的意义重大

在新课改中借助导学案, 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 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 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 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有利于新课改和高效课堂的实施。

二、注意区分导学案和教案

教师的教案是面向教师的, 是老师对整节课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环节和活动的总体安排。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沟通学与教的桥梁,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包含三大块:预习案、合作案和训练案, 体现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 键。能达到“以问拓思 , 因问造势”的功效, 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梳理是导学案 的重点。初步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 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导学案编写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对象是学生 , 学生是使用的主体 , 设计的思路紧紧围绕学生怎样学, 让学生在做中学。导学案不同于教学案, 它要求老师转换角度, 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知识储备等情况, 制订切实可行的预习方案, 使之真正成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在制订导学案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实际,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原则、以教材为主线的灵活性原则及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性原则。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 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体现其导学性。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本学科的阅读法、对比法、置疑法、记忆法等, 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学习法中获得感悟和提高, 最后慢慢强化能力。也可在导学案上给予必要的前置性提示, 另一种是学生平时普遍采用的学习方法, 如:如何自主学习, 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使用导学案预习, 等等, 一般是以老师在导学案上的提示为主。

3.探究性原则。把知识点加工成具有可探究性的问题点、能力点、思维发散点。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是高效学习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对问题的充分探究下, 教师进行点拨提升, 让学生从设计的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问题的解决, 转化成学生能力的养成。

4.层次性原则。按学生的认识规律把难易不一的教材内容梳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知识、能力的跨度太大、太小, 都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认真分析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然后进行适当的重组整合, 编写时做必要的提示, 铺设跳板, 作有关的知识回顾或知识链接, 同时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导学案的设计尽可能建立一个知识的感知 (了解) —深化 (理解) —运用 (巩固) 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

四、导学案的编写需要合理分工, 群策群力

导学案不同于传统的自备自用的教案, 注重的是教师的合作,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需要大家分工合作。在制订导学案前, 要由备课组长精心安排, 每个人负责一个小部分, 并集体商议每部分编写时应注意的事项。在完成各自任务后还要大家在一起讨论, 归纳总结, 验收合格才能定稿。这样合理分工、谨慎决策才能保证每一份导学案的质量。

浅谈晚会编导艺术 篇9

一、明确的主题思想

如同其它创作一样, 主题是晚会第一重要的问题。晚会要表现什么, 体现什么思想, 一般晚会的主题思想蕴含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对它的“解释”, 主要看导演的功力与演员的理解。而晚会的主题思想, 虽也不向观众直白出来, 却一般会体现在晚会的主持词中或其歌词中。搞好一场文艺演出, 首先要以主题确定题目。如:庆祝“七一”、“国庆”、“六一”、“元旦”、“春节”时, 其题目要体现统性, 各有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讲, “六一”儿童节, 搞少儿音乐舞蹈专场;“元旦”搞交响乐专场;“春节”搞歌舞、曲艺综合文艺专场;“国庆”要以体现祖国发展的作品为主;专场演出音乐作品的创作比较及时, 时间性很强, 且音乐、舞蹈最能展现欢庆场面, 最具有感染力;抗震救灾的文艺宣传演出, 则以诗朗诵、快书、小品为主, 因为这些艺术形态大众较容易接受, 可以宣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政策, 用口说曲艺段子的形式使观众能够接受得快, 易理解, 其中可以穿插歌舞, 不至于太单调。因此确定主题选好题目十分重要, 其后便是构思晚会的结构框架。

二、合理的结构安排

结构安排当然要服从主题的需要。但好的结构本身就是引人如胜的, 它本身就搭配得十分巧妙, 而主题却巧妙的被藏在形式中。晚会展示在观众面前的首先是它的外部形式。如果结构不合理, 再好的内容也会黯然失色。从结构的形式上来说, 越完整、和谐、统一就会越显示其艺术性和观赏性。如果它本身支离破碎, 缺少内在联系和创意, 受影响最大的将是内容。结构是晚会的四梁八柱, 如同建楼, 首先要解决需要多少支撑全楼的顶梁柱, 这些顶梁柱如没有质量保证, 楼即使建起来也会塌倒。大框架结构本身要具有大的形象内涵和震撼力。

中国传统文学结构讲究启、承、转、合, 即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大型晚会的基本结构在本质上也由这四部分构成。古人写文章讲究“豹头, 熊腰, 凤尾”。大型晚会往往由一引子或序做前导, 这就是“豹头”。当然在现代声光高度发展的今天, 舞台美术也更加丰富多彩, 直接开门见山的手段也很多, 开头一定要有吸引力。

发展段, 即“承”, 包括交待、叙述, 是晚会最重要的部分, 节奏要能够平缓下来。这是内容的中心部位, 要丰满, 所以叫“熊腰”, 它的后部要引入高潮, 怎样引入即“转”, “转”, 在一般戏剧结构中要有新的因素注入, 否则会使情绪塌落下来。

高潮段, 不管是戏剧性结构还是音乐性结构都应更加扣人心弦, 令人高度兴奋。在诗化晚会中, 编导往往调动各种特殊手段, 如场面最大、音乐最热烈, 亮出最受欢迎的演员, 光、景、道具最精彩的变换, 最高难度的技巧等等, 以此构成高潮。

结尾部分通常带有总结性, 在此时出现“主题歌”是常用手法, 常采用最大的“歌舞秀”场面, 极少用引人深思的弱性结尾。在室外, 结尾通常用焰火燃放来烘托欢乐的结束场景。

三、贴切、新颖的创作

结构构思完成后就要根据需要去组织创作人员进行创作。创作什么样的节目才能提高晚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使晚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呢?那就是要有创意, 创意是成功的关键。比如春节晚会开场一定要欢快、热烈的气氛, 所以都选用歌舞作开场, 因为这样既能烘托气氛又能马上亮出主题。如果有特定性质的晚会, 我们在构思结构的时候也要在晚会中创作一系列与此晚会性质密切相关的新颖节目。以2009年中国 (枣庄) 第二届二手车博览会闭幕式暨颁奖晚会为例, 我们构思创作了大型舞蹈《枣庄欢迎您》做开场, 接着是女声独唱《谁不说俺家乡好》承接了开场的热烈气氛, 接下来用一首歌曲《江北水乡车如海》再次点题, 随着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节目的陆续上演, 晚会升温到了高潮段, 在这里我们又创作了大型舞蹈《车神奚仲》、魔术《神奇的瞬间》等, 最后用大型歌舞《越来越好》做为结尾, 接着谢幕曲《江北水乡车如海》音乐起, 焰火燃放, 喷泉起, 演员谢幕, 领导登台合影, 片尾字幕滚动。

当然除了节目需要创意以外, 我们的舞美总体需要设计创意, 舞美形象模型也需要去设计创意, 就连服装道具、主体舞蹈形象等都需要去构思创意。

四、严谨的组织排练

作品创作后如何组织排练至关重要, 因为排练是二度创作, 这对于作品质量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同样的作品, 排练的粗细、演员水平的高低都影响到对作品的表现力, 因此, 组织排练是演出前重要的一个环节。排练一般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1) 由创作人员给演员介绍创作中的体会、作品的结构及作者自己演唱或演说的初步设想; (2) 演员自己熟悉作品, 初步掌握作品; (3) 组织排练, 在这个过程中, 对创作的作品的理解和艺术表现将会有一个升华, 当然在这之中进行修改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排练中要统一指挥, 并对作品的表现手法进行细致的处理, 全体要绝对服从统一的处理方法, 否则, 新创作的作品再好, 也无法表现他的意境和内涵。

五、科学、合理的舞台配置

舞台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它包括灯光、音响、道具、化妆等。灯光一般配置有面光、耳光、侧光、顶光、柱光、逆光、脚光、流动光、追光、特效光等。面光是指从正面投射到舞台前表演区的光线, 投射的角度一般在45度, 小于这个角度演员的面部就会产生阴影, 大于这个角度就会使演员的形体有变形感;耳光在观众席两侧, 靠近舞台台口的位置, 光线从侧面射向舞台, 以加强演员正侧面的亮度效果, 但要注意耳光应与面光的接合, 不要让观众看到光源;流动光一般放在大幕两侧, 条幕后面, 这种光灵活性很大, 可高可低、可远可近, 使用率很高。其它光完成不了的效果均可用它来弥补;逆光是指与面光、顶光方向相反的光, 安装在舞台的后半区或天幕后面, 它在器乐、舞蹈演出中经常使用, 逆光可以增加舞台空间的深度感;特效光可模拟闪电、乌云翻滚、雨水、火焰、爆炸、江河奔腾等。

总之, 要根据节目内容来设计灯光。一般来讲, 灯光不仅是为了照明, 更重要的是凸显节目内容, 增强节目的表现力, 舞台灯光要紧扣演出主题。另外, 音响、服装、道具也同样依据所演出的内容来设计, 它们在演出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化妆, 化妆要与灯光的光亮度相互照应, 亮度大时化妆要浓, 亮度小时化妆要淡些。

六、完整、流畅的演出过程

电视文艺编导的职责 篇10

《爱心满天》是萧山广播电视台今年新推出的一档爱心公益类栏目, 意在为萧山区范围内的穷苦大众打造一个能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平台, 同时, 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全区范围内和谐快速发展工作所推出的一档节目。作为这个栏目的编导和摄像, 笔者一直本着能够以真实画面、原生态的结构打动观众为目的的心态来进行每一次的节目策划和制作。拦目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一个个家庭的困苦生活。河庄赵美员、城厢俞桂花、三峰谢益兰,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观者落泪、闻者伤心。

从笔者个人角度来说, 觉得编导要有平民化意识。电视编导在每一次工作中, 都应该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 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 要有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电视节目需要体现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 (1) 在实际工作中, 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导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 体验平民生活, 倾听群众呼声, 感受群众中疾苦。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以电视文艺的手段反映给电视观众; (2) 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导要善于换位思考。让自己做一名普通观众, 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电视受众的需求。去理解观众现在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 看到了这样的节目他 (她) 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3) 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导要注意将平民意识贯穿整个电视节目后期编播制作过程。文稿的写作和语言表达上要尽量通俗易懂, 画面的编辑力求充满人性, 主持风格做到与受众平等亲切, 缩短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使节目变得更有人情味。

众所皆知, 纪录片是最讲究故事内容真实性的一种电视文艺节目类型。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但纯客观、绝对真实的记录是不存在的。反映真实只是创作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纪录片记录的东西永远只是影像的真实, 不是生活本身的真实;纪录片的拍摄只是主体赋予客体的一种认识, 并不仅仅是客体本身的一种存在状态。例如我们拍摄的纪录片《爱心无痕》这个片子, 我们是关注了差不多有几年时间, 虽然开机拍摄只用了2个多月, 剪成了这个不到20分钟的片子。实际上, 就纪录片前期拍摄而言, 当我们扛起摄像机开始纪录的哪一刻, 就有了编导的主观意图, 我们注意了拍摄对象, 关心了他们的存在。纪录片的题材的选择也许就是创作主体 (即编导) 的喜好, 题材的选择便是编导主体意识的最初体现。我们生活的杭州市萧山区是个全国都众所周知的经济发达地区, 但这不表示萧山内每一户人家每一户家庭都能够享受到这一份和谐安康的生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务农家庭同时也接受着病魔的侵袭。萧山区河庄镇的赵美员家庭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作为一个电视文艺编导, 一方面要遵守纪录片的“非虚构”真实性原则, 让镜头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另一方面要碰到这样一个问题, 即如何记录, 如何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命影像。这里的让镜头如何记录、选择、传达就牵涉到编导意识。纪录片的本质是记录非虚构的现实世界, 以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命影像为己任, 真实性乃是纪录片的生命和底线。但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 纪录片是人拍摄和编辑出来的, 所以并不是纯粹客观的, 编导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受众传达自己的倾向, 这种倾向性, 就是纪录片的编导意识。

纪录片既是原汤原汁, 又不是原汤原汁。一部纪录片的每一个镜头可能都是在真实时空发生的真实情景, 所以这些不能不说是原汤原汁。但是一部完整的纪录片又决不是纯粹的原汤原汁, 因为从摄像机一打开, 作者就在选择生活。特别是进入后期, 作者又在远不是生活全部的大量素材中, 精选其中一小部分经过组合, 营造新的“时空”, 这就是编导意识作用的结果。个人认为电视文艺编导就是在现实中挖掘素材, 并从熟悉素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故事, 通过生活细节的并列, 创造出对生活的阐释和创造意图。我们之所以把题目叫做《爱心无痕》, 是因为在后期剪接的时候, 我们觉得故事中女主人公的爱可分为妻子对丈夫忠贞不二的爱和母亲对儿子无私奉献的爱。为了增加故事性所以把赵美员这一普通女性的生活状态作为一条主线。我们的编导意图是为了通过做这个节目, 让人们了解到在生活中爱的体现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支持, 更多的是对身边的家人、朋友的无私奉献和精神的支持。这对传统的道德文化构建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细节化的观察对象, 对于有文化差异的人们相互的了解和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

在拍摄过程中, 我们发现我区帮扶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对像赵美员家庭生活的改善有很大的影响, 平时他们就是靠给乡镇中的各种企业做做短工来赚点生活费。区里的慈善总会和区残疾人联合会对他们这样的家庭给于帮助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支持的一部分, 但仅仅是这样的一点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这便成为一个矛盾的产生。另外一个矛盾冲突是赵美员的儿子高中毕业以后要不要直接

十年多来, 《开心双休日》栏目依靠评剧之乡的深厚底蕴, 深挖宝坻文脉, 用荧屏搭平台, 高举评剧大旗, 不但成为戏迷票友双休日里一份期待, 也让栏目走出宝坻, 让宝坻评剧叫响全国。回溯十年多来《开心双休日》栏目的发展历程, 结合栏目的创作实践, 笔者对其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思考。

1栏目创办的历史背景

1.1评剧之乡的文脉

宝坻是评剧之乡, 评剧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戏迷们爱戏、懂戏, 对评剧的追求执着而狂热, 这份狂热也成为众多评剧演员实现梦想的福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生前曾经说过, 一位评剧演员, 如果他的戏不受宝坻观众的认可, 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演员。可见宝坻观众在评剧演员心目中的地位, 更可见评剧在宝坻戏迷心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虽然上个世纪90年代, 宝坻评剧和其它地方剧种一样, 开始萧条:唱评剧的人少了, 组织活动的人更少了, 评剧之乡的地位岌岌可危, 但是人们喜欢评剧的心并没有改变, 一旦有了适宜的条件, 评剧的星星之火定会在宝坻大地产生燎原之势。

1.2电视观众的渴求

上世纪80年代以后, 社会文化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 电视技术不断发展, 人们也不再满足于“我播你看”的电视综艺节目形式。他们也想从被动的旁观者变成节目的参与者, 由局外人变成节目的一个部分。宝坻这个农村人口居多的大区县也不例外, 生活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也开始活跃起来, 他们不再满足于蹲墙根儿、打麻将、扭秧歌的休闲模式, 也想在神秘的电视荧屏上体验一把。为此,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2001年7月, 宝坻电视

开心小舞台娱乐大文章

——试从《开心双休日》创作谈娱乐节目平民化的几点体会

文丨董素华

摘要:在媒体拼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 上百套上星的电视娱乐节目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也给观众更多挑剔的机会。面对多方位的竞争压力, 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均不对等的情况下, 2011年7月, 中国区县台第一档主打评剧的电视栏目《开心双休日》在宝坻电视台开播了, 这一播就是十年多。

关键词:小舞台;娱乐;平民化

去打工来帮扶家里, 还是继续读书, 来完成他心中希望读大学的心愿。这些矛盾冲突不是单靠解说和同期声完成的, 而是靠“镜头语言”, 靠一种平视真实的责任纪录画面。剪辑是纪录片创作的最后一步, 在大量的生活素材面前, 不能仅仅忠实的反映事实, 更重要的是从事实中升华出更真、更善、更美的东西, 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那些不容易被人觉察的生活美, 这里编导的主体意识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后期的剪接把这两条矛盾冲突通过画面语言有意识地剪出来, 一部纪录片总是包含了编导的世界观, 反映了编导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审美趣味和意识形态上的一些事。笔者不知道这些镜头通过艺术剪辑是不是完全反映了我们的主观意图。

总之, 电视文艺编导在电视文艺节目生产和运作的整个流程中, 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编导个人素质的高低, 编导队伍的整体职能构成, 就成了制约和影响该节目生产能力和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同时, 电视文艺编导意识的强弱, 对电视文艺节目制作质量的好坏、节目深层内涵的挖掘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电视文艺节目犹如一道令人回味的美食, 带给人们对它无限的回味。电视文艺编导在这个文艺节目中处于一个“总设计师”位置, 是节目构成的“把关人”。编导的责任不是对节目简单的拼接, 而是对播出节目整体的认识、加工、创作。这就要求我们的编导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基础知识、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不断增强编导的意识, 加强编辑的五种基本素质锻炼, 时常静下心来多思、多想, 提高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听、说、写、唱, 统筹协调等样样都要学, 争做“杂家”。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求真务实、修身养性·提高审美情趣与创新思维能力, 完成好每一次的节目统筹和节目制作的任务。新世纪我们面临新的知识结构重组和知识更新, 未来的广播电视节目对于编导的要求越来越高, 是全方位多层面的。今天的文艺节目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量和多元化的知识含量。随着文艺节目文化和艺术含量的不断攀升, 编辑的手段应具备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更加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更加综合的文化修养。

311201)

摘要:电视文艺编导作为在电视节目形成中的主创人员, 发挥着艺术上指导和质量上把关的重大作用。电视文艺编导是整个电视文艺节目中的灵魂, 他统领整个节目, 是节目的负责人和把关人, 电视文艺编导的风格决定着文艺节目制作后的风格, 决定整个节目的质量。可见电视编导在整个电视节目中的重要性。

舞蹈编导的创意思维 篇11

[关键词]舞蹈编导创意思维能力培养

舞蹈编导在本质上来说是区别于舞蹈演员和舞蹈教师的,舞蹈编导更倾向于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体现在了导演、编剧等等各个阶段,舞蹈编剧缺乏了创造性其艺术本身就不会获得创新性发展,这样一来作品也会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作品呈现出来出来之后也很难得到大众的欣赏和认可。动作编导也需要创新,这不仅要表现在形式上的创新也包含有利益结构的创新,所以编导在编排过程当中不能模仿他人。无论是动作的创新还是形式的创新以及视觉的引入,都需要体现出创造性。

一、舞蹈编导创意思维的重要性分析

舞蹈编导的发展动力在于不断地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类的感情处于激烈的时候就必然会手舞足蹈来体现自身内心难以表现的情感。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于艺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当中提取能够满足大众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创作。编导创新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生活多姿多彩,大众个性更加鲜明这些都为编导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和艺术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满足舞蹈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更是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当代社会舞蹈已经不能够继续采用原先的模式了,需要编导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加强舞蹈艺术的创新。

二、舞蹈编导创意的特性分析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舞蹈行业也取得了迅猛发展,我国的舞蹈创作也出现了新特点,各种优秀作品也层出不穷得到了大众的喜爱,要想创作出好的舞蹈作品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特性:

(1)独创性

众所周知,舞蹈艺术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不仅要继承古代传统舞蹈的先进部分更要做到与时俱进,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使得舞蹈艺术获得新的发展,实现新突破,做到标新立异,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好的舞蹈作品要使得观众有置身于其中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舞蹈编舞有长期的艺术积淀和标新立异的艺术思维。

(2)塑造性

对于舞蹈来说也应该具有其具象性,做到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无论是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于实物的模仿舞蹈创作都要做到清晰明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当中,我们在观看舞蹈作品的时候看到舞者在尽情的狂舞,动作技术也相当精湛,但是却不知道舞者具体在表现什么意思,这就使舞蹈失去了原有的灵魂。因此,舞蹈编导要加强舞蹈灵魂的塑造,需要明确化妆以及道具等等可以帮助舞者来加强人物的塑造,但是作为舞蹈编导需要加强舞蹈灵魂的塑造,用多样的动作体现舞蹈的核心。

(3)变通性

艺术创作要强调的就是一个“变”,对于舞蹈编导来说,让他们觉得困难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动作较难,动作与动作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基于这样的状况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舞蹈编导缺乏变通性、灵活性。舞蹈的艺术创作不是华丽动作的简单罗列,这样的艺术创作缺乏灵魂。舞蹈编导要学会灵巧多变的道具以及多彩的动作给观众以全新的感觉,因此,编导要加强舞蹈创作灵活性思维的探索。

三、创新性思维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就当前艺术发展的现状来看,任何的艺术作品都要与当前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任何不具备有时代感的作品都难以被人民群众所接受,难以接受必然也会使得艺术作品失去其该有的价值。我国的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满足人民对于舞蹈的审美追求。长期从事于民间舞蹈的艺人,在民间进行演出的过程当中也积累起了宝贵的经验,他们在音乐节奏以及肢体动作的把握上也能够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他们也做到了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表現的淋漓尽致。在精神面貌上的创新与突破使得舞蹈艺术有了新的时代特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看到随着音乐起舞的扭秧歌、跳街舞的人们,在他们动作当中表现出来的快乐之情也使得城市增加了更多的欢歌笑语。在各种舞蹈培训中心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中心,民间舞蹈也深入人心,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成绩,对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舞蹈编导的创意思维

舞蹈创意在整个舞蹈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良好的舞蹈创意也为整个舞蹈的编排起了一个导性作用,整个作品的创意与舞蹈后期的编排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支撑。因此,当编导有了一个好的创意的时候就需要通过编导来实现。

舞蹈是有灵魂的,整个舞蹈的编排结构也要做到和谐统一,舞蹈作品一定要有观众的看点,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结构可以将舞蹈的编排呈现得更为流畅,也更为生动。

(1)构建良好的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是围绕着舞蹈作品所具体阐述的故事情节而逐渐发展到高潮,情节结构式的模式较多的是用来叙述舞蹈和戏曲舞蹈的,他的结构模式也要按照具体的模式来进行编排,这样有利于加强舞蹈的层次性和吸引力。

(2)打造良好的情感结构

情感结构是舞蹈编导根据具体的情节的动人之处来安排的,情感结构的设计多用在抒情舞蹈,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单一情感和复杂情感两种,但以情感任务的刻画是比较简单,热舞的情绪变化也较为单一,这样的舞蹈主要是通过舞蹈的动作和情节来实现的,然而复杂的人物情感是根据舞蹈当中人物情感的感情交织来实现的,这样的编排不是根据舞蹈的结构而是人物的情感来决定的。

(3)音乐结构的编排

一个舞蹈作品的呈现必须是完整的,音乐作为舞蹈的一个重要辅助,对于舞蹈的精彩呈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舞蹈的音乐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带有完整的音乐,这要求舞蹈编剧对于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根据音乐的具体情感来编排舞蹈,使两者能够达到有机结合实现统一,另外一种就是要根据舞蹈自身的需要,在对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来加强对于音乐的选排,从而使得舞蹈的呈现更为生动、更加吸引观众。

(4)根据人物的心理结构

舞蹈的心理结构就是要按照舞蹈当中人物的具体的心理活动来安排,舞蹈的心理结构也是需要体现复杂的人物结构,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来加强舞蹈结构的顺序性,使得舞蹈能够给大众带来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结语

在当前色彩斑斓的社会当中,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需求,舞蹈编辑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要抵制住低级文化趣味的影响,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力度,以实现舞蹈的创新和发展,以好的舞蹈作品来实现人们思想的更新和创新。我们坚信,在广大人们群众精神需求不断进步的时代召唤下,舞蹈编导完全可以通过强烈的艺术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来实现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娟.巧用打击乐器 创建多彩课堂——浅谈打击乐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1);

[2]王海峰.论音乐对舞蹈创作的重要性[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3]林琳,李伟.舞蹈形象的产生——浅谈舞蹈编导、舞蹈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2);

[4]梁辰,朱清泉.论中国舞蹈的杂技化倾向——观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有感[J].成功(教育),2007(12)。

作者简介:阿霞(1973—),女 ,中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国舞编导。

1、1994年—2002年在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村艺术团工作,出演了《蓝太阳》、《四季回旋曲》、《八面来风》、《百艺盛会》、《绿宝石》、《东方霓裳》等大型晚会,在晚会中担任的角色均为女主演。

2、2004年参加华北五省市舞蹈比赛,作品《天唱》获得编导二等奖。

3、2004年—2008年在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民俗村表演部工作期间,参与策划编创了《中银百年》、《梦水情谷》、《中华情歌会》、《同一首歌》、《世界大学生模特比赛》等旅游主题晚会。编创了景区大量的主场表演,例如:泼水节、藏族风情周、蒙古风情周、客家风情周、各大节庆(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等)、大巡游等等活动,

4、2009年—2010年在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公司工作。参与策划、编创了华侨城区外项目的几大晚会,泰州华侨城《梦水浮花》、成都华侨城《天府蜀韵》、《大巡游》等。其中《天府蜀韵》获得成都市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任深圳锦绣中华《东方霓裳》主创人员。

5、2011年,任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开场舞《欢聚》的策划、编创。获得市级优秀工作者嘉奖。

6、2012年—2013年策划和编创了辽宁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主题精品晚会《锦绣神州》

7、2014年至今参与华侨城国际传媒演艺有限公司与美国百老汇团队共同打造的《极力道》晚会的制作。

做一个专业的舞蹈编导 篇12

Q:体育舞蹈的编排和中国舞、现当代舞的编排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

A:通过它的肢体来进行创作是最难解决的。因为体育舞蹈有自己独有的审美取向,有很多固定的节奏和动作形态,不能随意改变。不是什么题材都适合体育舞蹈编创,作品创作必须以保留体育舞蹈的味道为大前提。

体育舞蹈的编导要很合理地、巧妙地将体育舞蹈所特有的律动和动作形态与所想表达的内容及其形式相融合到剧目中,通过将体育舞蹈的陌生化语言转化为编创者的表达,找到其中的可言性是最难的。这就要求编导对于体育舞蹈有深入的了解和渗透,掌握其文化内涵及精髓。

Q:进行标准舞与拉丁舞的编排时,有什么不一样?

A:标准舞与拉丁舞的区别很大,架型不同,审美取向不同,动作的特性也完全不一样。标准舞是很正规的宫廷舞蹈,它的架型必须在两个人贴着的前提下完成。而拉丁舞会更加自由些,可变性也更加丰富多样,编排时可以融入很多新的元素与拉丁舞相结合。

譬如拉丁舞的solo部分,我们可以通过solo去完成一些内容性的表达。在创作《不再让你孤单》时,我就借用了solo的不接触完成了我想要的表达。所以相对来说,我觉得拉丁舞的编排比标准舞的要容易。

Q:一般来说,编舞的顺序是怎样的情况?

A:编舞分成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两种。顺向思维是指先有主题内容和音乐,然后再去根据内容的需要构建动作,逆向思维则相反。

现在很多编导教学都是逆向思维教学,先将动作开发出来,然后在动作中寻找内容。这样容易产生的弊端就是编排的舞蹈动作与音乐往往不能完美融合,所以,必须要根据音乐再进行对动作的调整,不能直接硬套。

Q:寻找舞蹈创作灵感的秘诀是什么?有些什么途径?

A:其实并不是有编排任务时,我才去寻找灵感,而是有灵感有想法时,我先拿手机或者笔记下来,贮存好想法。在合适的时候,碰到合适的选手,再进行采用。

在平时,听音乐会、看话剧、看书等都是必不可少的,都能激发灵感。我家里有很多关于解剖书法的书籍、欣赏国画的书。我比较欣赏的是说话直接、有艺术感的笔者,比如贾樟柯、陈丹青。这是因为创作也需要直接、真实,只有真的情感才能打动观众。当然,了解一定的舞蹈背景文化也是必须的。总之,创作来源于生活,应该多出去看看,尤其当创作遇到瓶颈、走入死胡同时。

Q:对于公开赛首次设置的团体舞项目,你有什么建议?

上一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下一篇:钳工生产实习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