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思考(精选12篇)
理念与思考 篇1
近年来, 在跨越式发展战略中森林健康问题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作为森林经营领域里的一个理念, 森林健康是全新的, 其概念已越来越多地被生态学家、林业和自然资源管理学者们所接受和使用, 并在世界林业发达国家中得到较深入地研究和广泛地实践[1]。笔者现就该问题阐述一些初步的见解, 以期对辽西地区的林业建设中如何实施森林健康战略提出相应对策。
1 森林健康概念的由来
森林健康理念是由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的。提出的背景是美国国会向两院提交森林病虫防治经费预算时, 引起议员的质疑, 每年如此巨额的防治经费居高不下, 这样引发了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森林抗逆性、增加森林抵御病虫害能力的大讨论[2]。美国林务局召集众多林业专家, 制定了初步的森林健康预案, 当时森林健康主要还是针对病虫害防治提的, 开始还称作“森林保健”。这个理念经过20多年来以美国为主的专家不断深化和完善, 现在已逐渐成为一个系统理论。客观地讲, 该理论受德国“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影响很大, 实际上各国学者 (包括中国专家) 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比如森林生态研究、人工林生态研究、营造混交林、营造生态林、调整树种结构、合理抚育、生物多样化等。
2 森林健康的概念和内涵
世界林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大的发展阶段, 即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木材林业、多功能林业和可持续林业阶段[3]。一是木材林业时代。在该发展阶段中, 人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木材的蓄积量。二是多功能林业阶段。在该阶段, 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森林的数量和分布。三是可持续林业阶段。该阶段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森林健康的理念得以迅速扩展。目前世界各国的学者有很多关于森林健康概念理念的巨著, 有关的概念很繁多[4]。森林健康理念的关键是提出了“系统健康论”, 涵括树木个体健康、群落健康、森林生物 (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 健康、森林水源健康、森林大气健康、森林土壤健康、森林景观健康以及森林周边的草地系统健康等[5]。
健康森林应该有如下特征:一是森林植物由多层次高等、低等植物群落组成。包括:由当地类适生优势乔木组成的主层林群落;由与主层林互生的亚乔木与灌木组成的下层林群落;由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组成的活地被物群落;由藤本植物、寄生植物、附生植物组成的层外植物群落。二是植物群落的生长密度应适应本地类的土壤条件和气象因子 (温度、降雨量、光照等) , 应适应主层林中主要树种的生长速率。三是主要树种应具备较强的抗逆性, 对当地易发生的危险性森林害虫具有较大的抗性或驱避性。四是主要树种应是树龄长、生长稳定、长势较速生的优势乡土树种或引进树种。五是主要树种应合理混交 (针×阔、阔×阔) , 针叶树要控制在30%以内, 以减少对地力的消耗。六是森林植物中应有10%以上的豆科植物以滋养地力。七是高标准的健康森林应带状生长阻燃植物以形成生态阻火带。八是健康森林中能稳定形成由各种动物、菌类组成的生物链以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保证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九是健康森林应产生优美的树木自然景观、优美的森林自然景观, 优美的动物栖息 (特别是鸟类、昆虫等) 景观等, 而造就出巨大的文化功能, 给森林生态休闲产业带来无限生机。十是健康森林应具有时代气息, 在交通、通讯、监控、灭火、防虫等领域具备先进的基础设施。十一是健康森林由其主功能的不同而区分为各种类型的健康森林, 包括产材型健康林、水源涵养型健康林、水土保持型健康林、沙生型健康林、城市森林型健康林、景观型健康林等[6]。
3 我国森林健康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 我国森林资源的结构调整任务不仅繁重而且紧迫。我国目前拥有的人工林面积在4 600万hm2, 且每年增加的速度为600万~1 000万hm2[7]。这些人工林中, 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如中幼林具有较大的比例、林分的结构较为简单、森林火灾发生的风险大等。因此, 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森林健康战略的研究和实施。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魏殿生指出, “应对历史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施森林健康战略, 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长期健康稳定, 应该是我国林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8]。我国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更多地是为了对森林结构进行调整, 以使森林的分布更加合理。
我国于2000年开始了森林健康工作的研究, 2001年8月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人员赴美对其森林健康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察。期间, 与美方对开展森林健康合作的意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得到了美国的积极回应。2002年6月, 在中美林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工作组第1次会议上, 该项目被列为中美林业合作的重要领域。随后, 该项目被正式启动。2001年, 中美林业联合工作组分别选定了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江西信丰、贵州麻江、云南丽江、陕西佛坪为第一批试验区。试验区内开展的试验观察项目主要有8个方面, 即林地土壤的恢复测评、林分结构调整测评、森林火险生态管理测评、近自然中幼林抚育测评、山地经济林效益测评、森林生态功能恢复测评、森林害虫自然调节能力测评、森林游憩功能基础设施测评[9]。
目前, 我国已经启动5个示范区各具代表性。江西省信丰县属于紫色页岩的红色沙漠地区, 在特种经济林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云南省丽江县分布着大片的天然林, 可以大力地发展生态旅游;贵州省麻江县属于亚热带阔叶次生林分布区, 可以采取封育恢复的方式开展森林健康工作;陕西省佛坪县是大熊猫的栖息地,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型地区;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是旅游区, 具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是国有林场种质资源示范区[10]。该5个示范区完成工程的面积共计超过1 000 hm2, 其中设置的监测固定样地、径流场建设观测点及个病虫测报点分别达到51、9、8个, 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应的探索森林健康的指标体系, 有助于我国森林健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 结语
森林健康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在欧美等许多林业发达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中国对森林健康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只在全国5个地区开展了试验研究, 虽然初步建立了森林健康指标体系, 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有待扩大和提高。
摘要:通过对森林健康理念的由来、概念、内涵以及我国森林健康工作开展情况的阐述, 加深了对森林健康理念的理解, 为我国开展森林健康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森林健康,概念,内涵,现状
参考文献
[1]汪有奎, 袁虹.祁连山森林健康保护与恢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 (2) :159-165.
[2]殷建强, 于署明, 高艳平, 等.美国森林健康与可持续林业的引进实践[J].贵州林业科技, 2008 (2) :42-44.
[3]黎云昆, 李春庆.美国森林健康考察一瞥[J].中国林业, 2008 (10) :3839.
[4]雷静品, 肖文发.森林健康的概念及其研究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 2008 (4) :23-26.
[5]陈守常.森林健康理论与实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6 (6) :14-16.
[6]高均凯.森林健康的内涵及其属性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 :18-22.
[7]陆元昌.森林健康状态监测技术体系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 2003, 16 (1) :20-25.
[8]魏殿生.绿化就是固碳造林等于减排[J].林业经济, 2003 (2) :24-26.
[9]甘敬.森林健康评价与监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3 (3) :187189.
[10]鲁绍伟, 刘凤芹, 余新晓, 等.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 (3) :79-82, 105.
理念与思考 篇2
我国投资基金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随着2只开放式投资基金华安创新和南方稳健成长的募集设立,投资基金在我国证券市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期间,新基金积极探索和实践了一些投资理念。
客观地说在管理层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投资基金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为普通投资者开辟了一条资本增值的途径;在金融资产的管理方面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国际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在老基金的清理规范中充当重要角色,为社会稳定,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热情立下汗马功劳。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试点中突出地暴露出若干值得重视、急需防微杜渐的问题。
1、当初为了确保这批封闭式基金试点成功,管理者可谓苦心积虑,设计了优先参与新股配售等优惠措施以确保新基金业绩。根据中期报告显示,新股配售给基金业绩的贡献率均达到1成以上。给予新生命特别的爱这本无可厚非,但资本市场是靠“三公”原则维持的,过度的倾斜必然损害其它市场参与者的利益,此其一;其二,资本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是以业绩论成败的地方,如果靠政策开小灶,就无法按市场标准检验一个基金管理的真正水平,这对其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就像婴儿呱呱坠地,稍有不适便大量用药,这将破坏它自身免疫系统的建立,将困绕其终生。因此,只有一开始就采取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政策,才能真正培育能与世界顶尖高手抗衡,值得投资者信赖的基金管理公司;其三,容易对投资大众产生误导,认为投资基金有政策优惠,没有投资风险。
2、基金公司竞争不强,缺乏危机感与淘汰压力。基金管理公司的成立实行严格的审批制而不是注册制。封闭式基金一旦发行成功,在存续期内一般不会发生提前终止行为,基金交易也只是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基金经理人无论经营业绩如何均按资产净值(而不是盈利)收取1.5-2.5%不等的固定比例的管理费,缺乏强有力的约束监督机制。很有一点旱涝保收的味道。开放式基金虽然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但管理费用的提取仍然是以资产净值为基准。
3、基金从业人员多数来自不规范市场,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总会有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侥幸心理,把市场发展初期的一些违规作法视作赚钱法宝,做出一些损害持有人利益的事情,也即是说存在着联手交易。黑箱操作等道德危害和内部人控制现象。
4、在资产配置与运作中各家都祭出了价值投资的大旗,但在实践中往往又做出许多偏离投资价值的事实。集中投资、重仓持股、交叉持股、共同推高股价。这一操作手法使其在、连续取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同样,也是由于个股集中度过高,所介入个股的价格普遍严重偏离内在价值而为遭遇市场风险埋下了伏笔。对个股价格的波动性不仅没有起到稳定作用,反而加剧了其短期波动,从而导致对整个市场的稳定并没有发挥市场各方预期的作用。
当市场处于上升时期,一派繁荣的景象将所有深层次的问题都掩盖了,但随着股指的攀高,各路资金通过或明或暗的渠道疯狂介入股市,市场泡沫大增,风险急剧放大。这个时候,市场内外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注意到了市场中、基金业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沉淀和积累,今年以来投资基金开始遭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强烈的质疑:一是来自于社会的。基金黑幕一文的刊登在证券市场上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基金业内的种种不规范的操纵市场行为引发了市场内外对投资基金业的一片质疑。基金管理公司与其发起人股东之间或明或暗的关联交易多,不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之间、同一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不同基金之间联合操纵几只股票的现象多。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所说“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几家基金联合操纵几只股票,最后把老百姓套牢。”在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之下,使基金业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投资者、社会舆论、管理层的强大压力。二是来自于基金业内的。银广夏造假事件的曝光使我国投资基金业第一次自觉深入的反省个股集中投资的风险。连续15个跌停板使重仓持有该股的大成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两只主力基金损失惨重。东方电子、环保股份、麦科特等一批基金重仓股问题的暴露使基金遭受重大损失。曾经给这些基金带来丰厚收益的集中投资、重仓持股法宝变成了解不开的枷锁。帐面收益化为乌有、资产净值大幅缩水,投资损失谁来负责,基金持有人的信任危机……这一切来得太仓促、猝不及防。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们不得不就地反省,错误地把集中投资、重仓持股等同于庄股的操作手法,通过资金的推动,使重仓股成了黑马股,短期内股价出现成倍、甚至成几倍的飚升,从而严重透支重仓股的投资价值和成长性,以至于使重仓股随着股价的推高流通性随之降低,流动性风险急剧上升。一旦市场趋势出现转折或重仓公司本身出现问题,由于无法套现,基金资产必将遭受严重损失。教训是如此深重,年轻的中国基金业怎能不一日三省。
经过十年高速发展的中国证券市场,目前正处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投资理念,这不是一个简单话题,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集中投资策略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股情市场调整不应仅仅理解为股价指数和市值的下跌,关键应看股市的结构改变是否到位、功能发挥是否正常,一直追溯到证券市场的每一个细胞―――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股东回报理念有无树立等等微观层面,而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
所以,我们认为集中投资,重仓持股策略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股市。原因就在于:一是事实上我国股市仍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缺乏“三公”原则。二是中国股市有其先天不足的.制度原因,如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公司是通过额度审批制途径上市,存在大量的过度包装现象等。三是多数上市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能力差,股东回报观念淡薄。四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大股东一股独大现象严重,与股东之间关联交易多,虚假财务信息泛滥。五是市场机制的不健全,缺乏做空避险机制;投资品种单一,除了股票就是国债。但是随着市场治理的深入,公司财务制度的严格规范,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以及基金持有人利益至上理念的确立,这种投资策略仍然有其适用性。
只有发展才能造就基金投资理念百花争妍的局面通过对世界基金业的研究,我们发现技术分析学派曾经广泛运用于证券投资中,而1973-1974年美国大熊市后对盲目投机的反省导致数量化投资组合理论的广泛运用。但近年来使用了几十年的投资组合理论,效果并不理想,投资基金经理的眼光逐渐回到重视基本面分析、重视公司内在价值的评判上来。这个过程告诉我们法无定法,要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相应策略。
当我们谈到价值型投资理念时,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及,在活跃的有价证券管理、多元化的指数投资、忽略短期波动的集中投资战略三足鼎立中,多年来,巴菲特形成了一套他自己选择可投资公司的战略:如果一家公司经营有方,管理者智慧超群,它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的股值上。那么,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按图索骥,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华盛顿邮报等都成为他多年钟情大比例持有的股票。20多年了,巴菲特的投资方略未曾更改,虽然期间也曾受到过猛烈的
挑战,如、巴菲特在许多基金上争先恐后追逐“新经济”,网络股如日中天的时候,我自岿然不动,始终坚持其价值投资理念,在当时也曾遭到非议,但他却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在网络泡沫破灭,NASDAQ股指从5132点一路狂跌到1700点的时候,他旗下的控股公司Berk-shireHathaway却宣布20公司盈利比19大幅增加113%,达到33.3亿美元,再一次赢得了基金业、持有人加倍的尊重。
这与前面我们谈到的我国投资基金的集中投资、重仓持股的投资理念有着质的不同,如在股票的选择上巴菲特及其俱乐部的成员们更重视公司帐面价值与市价比、低市盈率、有无隐蔽资产、公司基本面通过改造得以重塑的公司;他认为21世纪仍将是实业的天下,新世纪的投资组合仍将是以竞争激烈的传统行业为主,比如水泥、油漆涂料和地毯生产商。而我国投资基金可能更关心高科技概念、市场号召力、股本扩张能力等,两者的相似更多地表现在持仓比例上的相似,而非实质上的拿来主义。
只有继续大力推进基金业的发展,基金管理公司多了、投资基金数目多了、基金的类型细了、基金可投资的品种丰富了,基金的投资风格才可能多样化,投资理念才不会雷同,这样才不致于因为对市场看法的过于一致而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发挥出机构投资者平衡市场剧烈波动的功能。
在市场发展的不同时间、不同阶段适合不同的理念把成熟市场通行的理念运用到新兴市场,其适用性就值得怀疑。但当市场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市场规模达到足够水平、市场的流动性有一定保证、市场投资品种满足一定要求,相应的投资方法、技巧、工具就有了用武之地。如索罗斯和罗杰斯这样的金融大鳄就不可能在中国A股市场有所作为,因为他们惯用的做黄金、外汇的卖空,买进股指期货,再套购某类债券的深奥手法在目前的中国股市就行不通。又如麦哲伦基金的掌门人彼得林奇对热门工业中的热门股票避而不买,他曾说,如果你是靠在一个接一个的热门行业里购买热门股票为生的投资人,那你很快就会去领救济金了。这对我国证券市场不断追逐高科技、网络股、光通信的基金经理人不无教益,高科技没有专利技术、网络股没有现金流入、光通信又受到国际寒流,在市场快速变化时,节奏稍慢没有及时抽身的资产损失不可避免。
基金持有人作为资产的信托方,要树立正确的投资价值观,要对证券市场的高风险性有充分的认识,这对中国基金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现在的基金经理们不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国内的投资者买卖基金多数是高抛低吸,博取差价,很少有人把基金作为专门的投资工具来正确对待;即便有所投入,对业绩回报的奢求或是对风险的藐视,也导致他们对投资基金的期望值过高。
在国外,许多基金都把“跑赢大盘”、“战胜指数”当作自我考核的目标,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对于基金经理而言,这已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在同海外投资基金经理交流时,曾问过这些理性投资的化身们一个共同的问题,为什么明知网络股没有业绩支撑却要纳入投资组合?对于这种投资热点的趋同性或投资策略的相似性,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异口同声:成功是一回事,但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人认为失败是由于你的过错而造成的。这印证了曾经在华尔街广为流行的那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你的顾客因投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而蚀本,你不会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职位。成熟市场的多数基金经理们尚且如此在市场追波逐流,我们又怎能对现在的基金经理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跑赢大盘”、“战胜指数”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业绩,又怎能要求每位投资基金经理都是巴菲特、林奇。因此,投资者面对投资基金优秀、平庸或者拙劣的业绩时,理性和宽容是何等重要。
基金持有人应树立长线投资理念投资的魅力不在于一朝一夕的大富大贵,绝大多数情况下,抱着这种目的投资的人都会以失败告终。投资的魅力在于稳定长久的复利增长,对于基金这种投资工具更是如此。因此,不能以一年的投资成败论短长,而应以5到的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考核。这对于习惯短线博弈的我国投资者而言,尤其重要。
基金投资有风险,投资者教育要先行据对美国1977-间共同基金的业绩追踪研究表明,能够打败标准普尔500的指数化投资的共同基金的百分比正急剧从早期的50%下降到后来的25%;而采取活跃证券管理方式的共同基金到已有90%的业绩低于市场表现,平均比标准普尔500低14%。今年基金的业绩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肯定不如前两年。成熟的美国证券市场尚且如此,何况在我们这样一个先天缺陷的市场。因此,基金持有人不能把基金过去两三年新基金取得的优异成绩表当作惯例,而应对基金可能遭受到的风险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理智的对待,或者继续持有给以支持,或者用脚投票另选高明。
●谭再刚
理念与思考 篇3
当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宏观经济平稳与微观经济困难的矛盾。2016年上半年,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长8.0%,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而微观经济随着近年来生产要素成本、人工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融资成本、物流成本等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很多企业经营困难。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201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5元左右,2015年升至87.52元,同期企业利润率不足6%。
2.实体经济不振与虚拟经济火热的矛盾。近年来,河南实体经济长时间低迷,企业盈利下滑。2016年1~8月,河南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4.2%,集体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2%,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5.4%;全省能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0.6%,采矿业下降33.2%,电子信息行业下降2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9.5%。而虚拟经济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股票证券市场良好走势,以及2016年3月以来的股市反弹和期货市场的火爆,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股市。股灾后,撤出股市的资金并未返回实体经济部门,而是通过一些资管计划、基金等渠道进入了债市,导致了债市的“杠杆牛”。2016年3月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也步入了调整,但资金依然没有回到实体经济部门,而是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开始大量涌入期货市场。大量资金纷纷“脱实入虚”到处炒泡沫,致使各类金融资产轮番走高。
3.国有经济投资大增与民间投资下滑的矛盾。过去河南民间投资增速一直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到去年底民间投资增速已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相当。2015年河南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上年增长17.1%,民间投资增长16.6%。2016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开始落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速,到2016年8月,全省国有控股投资增长59.8%,民间投资仅增长4.6%,高出民间投资55.2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从2015年四季度以来增速出现了明显下滑。2016年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增长4.4%,增幅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8.2个百分点,比全省1985~2015年民间资产投资平均增速(22.81%)低18.4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为78.3%,同比下降6.2个百分点。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发展,非公有制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至2015年底,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实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5.7%,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占全省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74.3%,非公经济吸纳了全省80%以上的新增就业,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数占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的99.7%。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对于河南稳增长、增就业、促创新、保民生等带来了很大影响,如果不稳住民间投资,就很难稳住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4.大城市房价火爆与中小城市库存严重的矛盾。2016年以来,全国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暴涨,河南郑州市房地产呈现空前“火热”销售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房价数据显示,2016年8月份,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郑州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增长5.6%,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增长4.5%,均居全国第一。但其他省辖市和县城房地产销售依然冷清,库存情况未见好转,去化周期不减,尤其是县级城市库存普遍较高。
5.国内投资萎缩与海外投资激增的矛盾。2016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不景气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不断萎缩。2016年上半年,河南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7%),增速比1~5月回落0.2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3.9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1%),增速比1~5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1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外投资异常火爆。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减,投资机会减少,投资收益下降,加上美联储加息预期,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国内资金为了寻找更好的出路,导致大量资本到海外投资,其中非国有企业是“生力军”。2011~2015年,中国海外投资年复合增长率为16.9%,而2016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约52%,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45.6%,其中,装备制造业海外投资达120.4亿美元,同比增长4.4倍。
6.经济发展成就与群众获得感不足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由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收入差距较大,雾霾天气频发,房价上涨过快,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都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感,经济发展成就与老百姓的获得感不够形成了明显反差。
增强改革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建议
1.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保持经济较高速度增长。当前,河南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河南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经济较高速度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竞争优势大幅提升,力争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框架格局。
2.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发展新动能。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必须突出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要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机制,打破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界限,建立跨界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用贯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以开放创新聚资源,加大引技引智力度,引进更多创新型企业、创新型机构、创新型团队、创新型项目,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河南发展。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要加快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
3.推进四化同步科学发展,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更加注重均衡发展和整体效能,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建设,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4.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美丽河南。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搞好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强度双控制和节能环保等重大工程,加快建成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及交易市场。切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格局,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河南。
5.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发展新体制。要坚持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改革,提高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推动供给与需求共同发力,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供给,加快动力结构转换,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要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及时衔接落实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继续精简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对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审批事项,要一并取消或下放。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在全面实施企业“三证合一”的基础上,再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尽快实现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核心的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和服务,加快推动形成更有吸引力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6.强化开放带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适应开放新形势,河南要增强内外联动发展能力,就必须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航空、铁路国际国内“双枢纽”战略,推动郑欧班列开辟新线路,打造境外多枢纽。深化与沿线国家农业、资源开发等合作,推动优势企业到境外开展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开展跨境并购。加快中国河南自贸区建设,推动外贸结构优化升级,突出抓好开放招商,明确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实效,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优化开放环境,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7.坚持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加强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领域的薄弱环节,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统筹做好人口、就业、养老、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工作,不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群众受教育水平、健康水平、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三山一滩”重点片区和革命老区扶贫攻坚,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基础,提高脱贫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注:本文为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河南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立项编号2016 Z016)的部分研究成果。
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实践与思考 篇4
一、关于过程性评价的不同理解
目前, 虽然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都在尝试进行评价改革实践, 但关于什么是过程性评价, 其评价的对象和目的却没有规范的说法, 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归结国内有关文献, 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 过程性评价是为了了解“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过程”的动态效果。这种观点关注的是教学活动计划的实施过程, 忽视了对学生在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第二种观点认为,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3], 在此评价观念下, 评价的典型方法或工具是“基于学习档案
/张文杰
袋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运用学习档案袋等评价工具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 拓宽了学习评价的领域。但是, 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很难通过有形的学生作品表现出来, 使得评价过程难以有效实施, 评价结果的信度也值得怀疑。这种评价理念, 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对成长记录和表现性评价的狭隘理解。
第三种观点认为, “过程性评价往往是在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中进行的”[4], 这与第二种观点类似但又有所不同。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将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 如一学年划分成一些相对短暂的阶段, 将一个个小阶段或章节的评价看成过程性评价[5]。实质上, 这种评价理念关注的仍是学生具体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只不过把评价内容分散在了整个学习过程中。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 但尚不能全面体现评价改革“不仅应关注学习的效果, 还应关注学习的情态动机和方式”的评价原则。
第四种观点认为, 过程性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认知学习的过程[6]。然而从评价的可操作性来看, 任何评价都需要有明确、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但是基于当前人们对认知学习过程的研究和了解, 还无法提出关于认知学习过程本身的可行性评价标准。因此, 此类评价理念的可行性和评价结果信度也值得怀疑。
上述各种观点从不同侧面对过程性评价的优势和特点给出肯定, 但又都有所偏颇, 没有一种说法就过程性评价的评价对象、评价原理和功能给出一个全面系统的阐述。
二、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内涵
广义地说,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以学习过程和学习绩效为主要评价对象,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法。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 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即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 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 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教学评价类型。评价的功能主要在于及时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 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发展要求是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不仅强调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同时也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若不能保证学习结果,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看, 教育也是失败的。因此, 不能因为强调关注发展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
对于过程性评价的定义, 大家比较认同两个说法:“过程性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建构学习者学习活动价值的过程”[7];“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全面渗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 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 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8]。笔者认为, 过程性评价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贯穿于学习过程始终的综合性评价。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影响学习效果的情感态度、学生的发展、进步和最终的学习绩效等, 都属于过程性评价的范畴和内容。
三、过程性评价的优势与不足
由于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 因此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作为一种新发展起来的评价理念和方式, 过程性评价具有一定的优势。
1. 体现了以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趋向
过程性评价本质上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 无论从评价的价值取向, 还是从评价的内容方法上看, 过程性评价对教育目标和评价本身的理解都更能体现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精神。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去判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符合人的多元智能发展理论和实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2.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与终结性评价相比, 过程性评价不是在相对较长的一个阶段 (如一个学期) 结束之后实施, 而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实时评价。它提倡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相互交叉和融合, 评价主体与客体间的互动,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协商, 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和肯定学生的成绩, 引导学生元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的正确发展。这种评价方法, 不但关注学生正确知识的形成与掌握, 同时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问题解决与科学研究的技术性过程 (技术性过程:在实践活动中, 系统地运用科学或其他有组织的知识的过程, Galbraith, 1967, P12) 及正确的情感态度的形成,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过程性评价不过分追求评价目标的标准化和评价方法的规范化, 不过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 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形成自己的特点,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 过程性评价也有其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施困难
由于过程性评价更多地采用了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 特别对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和元认知能力的评价, 其标准无法做到统一, 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无法做到规范化一, 给实施增加了难度。这不仅要求评价实施者首先要对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理论有详尽的了解, 对评价方法也要有全面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如果只是模仿别人的做法和流程, 可能会导致评价失败。
(2) 不适用于甄别和选拔性评价
在当前公务员考试、高考等选拔性评价工作中, 公开、公平、公正是十分重要的, 这不仅关系到选拔的人是否合适, 也关系到人们对执政党的信任度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性评价由于较多地带有参与者 (包括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的主观性, 很难证明评价的公平与公正, 所以在人才选拔时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很难被社会接受。因此, 过程性评价不适用于选拔性评价, 即使把学生在学校的过程性评价结果作为选拔评价的参考, 也需要谨慎对待。
(3) 评价成本高
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而且对每个学生都要做评价, 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由于学生较多、评价的份量过重等因素, 常常使教师和学生不堪其烦, 使评价流于形式, 导致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降低。即使借助电子学档、Moodle等评价工具, 也很难实施生师比超过5 0的过程性评价, 对于一些不可量化内容的评价则更困难。
(4) 评价支持工具的局限性
现在的过程性评价支持工具, 大多是基于电子学习档案或信息化学习文档管理工具等。这些过程性评价辅助工具在对学档作品或文档进行评价时常常借助量化评价技术, 如果不注意把握过程性评价的实质而只是热衷于这些工具的推广, 可能导致评价的形式化。
四、过程性评价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过程性评价是针对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传统评价过分重视静态的、可量化和浅层次的学习绩效, 而对动态的、难以量化和高层次的抽象技术性过程、元认知能力等方面难以进行评价, 但正是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可以说, 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 关键就在于评价的改革是否成功。正确理解、科学实施过程性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几种倾向应该引起注意。
1. 在评价观念上不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
大家公认,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 不要因此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 进而主张用过程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事实上, 两种评价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 各有各的优势和用途, 既不会互相排斥, 也不能互相取代。
2. 在评价技术上要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过程性评价总体上来说属于质性评价范畴, 但具体实施过程中, 常常借助量化评价工具对学生作品和阶段性学习绩效进行评价。所以一方面不要提到质性评价的好处, 就把量化评价全盘否定。不论是在过程性评价中还是终结性评价中, 量化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技术。另一方面, 不要只强调量化评价的科学性, 把过程性评价变成分阶段实施的终结性评价, 比如用单元考试成绩加权平均, 作为过程评价成绩等不良倾向。
3. 不要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排除在过程性评价之外
不要认为过程性评价只能评价情感态度和技术性过程等一类无法量化的评价内容。事实上, 过程性评价也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 电子学档中学生自己精选的系列作品, 最能反映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学习效果和进步情况, 同时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具体地展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程。
4. 不要简单地将某些特定的评价工具与过程性评价等同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泛化的评价方式。具体实施过程中, 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诸如电子学档、教育博客、评价量表等, 都可以是评价的工具。有些内容可以量化, 而对于有些技术性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评价, 也许不可能设计出明确规范的量表。所以, 不要把过程性评价简单理解为基于某种评价管理软件或工具的评价, 这样会偏离过程性评价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R].中国教育报, 2001年7月27日第2版.
[2]朱德金, 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彭广森, 崇敬红.中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3 (11) .
[4]张豪锋, 孔凡士.教育信息化评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
[6]王秋红.浅议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课[J].北京教研, 2002 (3) .
[7]谢同祥, 李艺.过程性评价:关于学习过程价值的建构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 2009 (6) .
理念与思考 篇5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讲究个性、尊重个性,并试图塑造自由个性的时代;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秩序,谋求秩序,并试图构建良好秩序的时代。一个良好的现代社会总是既要保证人的个性化发展,又要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正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其核心主旨可以说就在于解决好个性与秩序的现实问题。然而,在当代,特别是立基于风险社会的现实,人的个性与秩序有着十分复杂的矛盾关系。
一
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地保持着的独特的人格、思想、社会形象和能力体系,主体性和差异性是个性两个最为重要的特征。个性的主体性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能动性的方面;差异性则是指个体因为各自的独特性而彼此区别的方面。个性因此体现为个人较为稳定的主体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与生活中人们对个性的理解不同,从哲学的角度看,主体性才是个性最为本质的特性,没有主体性的差异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个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之中的。如果说相对于社会而言,个人往往代表着个性的话,那么,相对于个人而言,社会就代表着秩序的方面。在某种意义上,个性与秩序的关系问题可以视为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古老问题的现代表述。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的一种有规则的状态;这种规则所束缚的主要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结构顺序;人藉此时间和空间上的结构顺序所需要获得的是整个系统的功能——协同彼此的行动,分享自然和社会的资源,以保障自己的存在和发展。[1] 35-36社会秩序并不神秘,一定的社会秩序总是人们活动的产物,社会秩序是由有个性的个体相互作用、合力的结果。比照于个性的主体性、意向性与差异性,社会秩序表征着人的活动的受动性、外延性与同一性的方面。
总的来看,目前人类已基本进入人的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当代全球化也因之表现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全球范围内的确立。中国已经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但从人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的情况十分复杂。当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一方面,她必须尽快摆脱封建血缘的“人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又必须把“自由个性”的高远理想具体化为行为的规范,尽量减少“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处于努力使偶然的个人向有个性的个人、自由个性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从世界,还是从中国来看,目前个性发展的阶段就决定了个性与秩序之间还远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统一的状态。不过,我们依然可以先从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个性与秩序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社会秩序是个性解放的手段,是否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社会秩序是否良好的重要判断标准,或是其合法性的重要根据。离开人,秩序并没有独特的价值,人们追求秩序一定是秩序能满足人的需要。人们需要一定的社会秩序,最初是为了获得一种本体性的安全,但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的秩序有着更高的合法性标准,而不止于一种本体的安全。作为社会秩序的组织者、维护者,政府往往成为社会秩序的代言人,而确如保罗·库尔兹指出的,在当代社会,“无论社会接受什么样的政府,都必须以人类自由——即为保证每个人类个体在经济上、社会上以及文化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他或她的个性的那个自由为基础。” 64如果我们把历史看成是有个性的个人对偶然的个人的生成的话,社会秩序则只是人们个性发展、解放的手段,是否有利于此文章采集自778论文在线人的个性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秩序合法性的标准。一种社会秩序,如果不能允诺和保障个性发展的自由,这种社会秩序就不可能获得人们的持续认同,这种社会秩序就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
另一方面,个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形成的,社会秩序既为个性的形成提供条件,也以内化为人的社会性的方面对个性形成一种制约与规训。有个性的个人,即主体性的个人之所以可能,来自于对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的全面、充分的占有与驾驭。对于个人而言,这些社会条件、社会关系总是编织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对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的占有与驾驭也就是社会秩序的内化。对于有主体性的个人来说,这种内化首先不应该理解为一种受动和压迫,社会秩序的内化以“一般化的他者”造就了“宾我”,使个体自我成为可能。“一个人之所以有一个人格,是因为他属于某个共同体,是因为他接受整个共同体的各种制度,并且使它们转化成为他自己的行为举止。” 176也就是说,个性化与社会化并不矛盾,只有在社会化中才能个性化,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个性才得以可能。同时,社会秩序也是个性、自由得以扩展的条件,没有秩序就没有确定性,个性的主体性就无从显现,个体的自由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当然,社会秩序的内化必然表现为对个性的某种规范,只有这种规范才能保障其他个性的显现。也就是说,秩序对个性的规范使得作为复数的个性成为可能。从根本上,与其说秩序对个性的规范是出于秩序自身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其他个体个性、自由成为可能的需要。
二
如果说个性与秩序的关系问题从来都很重要的话,那么在当今世界和中国,个性与秩序的关系则因为其高度的复杂性、敏感性而被极端地突现出来了。
对“少教多学”理念的实践与思考 篇6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时间对半分的话,那你的课是个及格课;如果三分之二的时间让给学生活动,教师的讲解活动占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师是个好老师;如果四分之三的时间给学生,你是个优秀的老师。”这句话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最好体现。教师要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逐步解决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得过少而造成的“满堂灌”的问题。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只能起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作用,学生由听教师讲解到形成学习能力关键要靠教师的“导”,通过“导”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少教多学”。
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发展是最重要的主题。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换句话说,教师要“导”在“点子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导”之下积极思维,上下求索。
二、巧借“课眼”,满堂生辉
教师如何“导”呢?“眼亮”方能“心明”,抓准课眼,让教师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挈领而动,百皱皆顺”,从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陈情表》,如果按文言文常规教学,则是先介绍作者,朗读课文,分析字词,分析主题,一板一眼,比较僵硬。而采用抓课眼的办法挂一漏万,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一篇表文,“陈情表”,把“表”字去掉,就抓住两个字,一个是“陈”,一个是“情”,把这两个字作为“课眼”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问题设置如下:①李密向晋武帝“陈”了哪些情?是怎样“陈”(如何表达情感)的?②他“陈”的“情”营造了怎样的情感氛围?③他“陈”“情”的目的是什么?抓住“课眼”删繁就简,就让那光秃秃的树枝立在那里,树叶完全可以删去,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那棵树,这样做就达到教学目的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如何表达情感,如何把里面的情感读出来。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讲,至于学生不会的那些字词也不必着急讲解,因为那些字在其他文言文中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在讲到其他课文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就贯通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教”而是“导”,教师只需用激励、赏识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教学生有感情地读,教会学生读出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华彩。抓住课眼架构整个课堂,就能实现“少教多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准“动情点”,创设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即教材的创作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教师之心与作家之心、学生之心,达到心心相印、情情相通的程度,教学场景呈现强烈的情感共鸣状态。这时候,学生怀着一种兴奋的心情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参与教学活动,头脑清醒,思维灵活,记忆迅速,创造思维的火花在“共振共鸣”中迸发。教师要抓准动情点,借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如《祝福》可以祥林嫂的眼神变化为动情点。有位老师讲《祝福》时,用不同的眼神表现出祥林嫂感情变化的不同层次,或善良、或愤怒、或冷漠、或恐怖、或木然,教师的表情深深的感染了学生,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当然,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再现情境,创设情感共鸣,实现“少教多学”。
四、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过去乃至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弱化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沟通,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脐带,诱发了学生写作“体能”的营养不良和写作“愿望”的清心寡欲。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辩证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在教学中将“读”和“写”两个重要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读写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教学《荷塘月色》时,笔者要求以“家乡月色”、“校园月色”“老君山月色”等为题,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要求以景写情,做到情景交融。语言上,要求学用原文清新朴实、多用叠词的特点。考虑到高一学生对借景抒情的手法认识模糊,笔者就指导学生仔细分析范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然后指导他们运用到仿写作文中去,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写出了令人满意的文章。学生们反映:这样练习,写有样板,练有目的;有了问题,范文解疑;以写促读,读更有趣。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巧妙的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笔,实现“少教多学”。
总之,“少教多学”理念就是要引导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在更高层次上开展教学研究,杜绝“满堂灌”,切实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激情和智慧碰撞飞扬的地方,是“少教多学”理念的具体任务,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
理念与思考 篇7
一、传统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含义
1. 传统档案的含义。
传统档案是以纸张为记录载体的档案。长期以来, 纸质档案是档案工作中使用最普遍的档案形式, 它作记录的材料文件内容都比较安全、稳定, 能够对原始数据信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同时存储形式也比较单一、直观。一般地, 传统档案原件的证据价值比较强, 被人们更加信服。
2. 电子档案的含义。
电子档案就是指以计算机为介质, 通过磁盘、光盘、磁带等设备进行信息阅读、处理、存储等, 同时能够在网络上快速传送的文件资料, 对计算机的依赖性非常大。它的存储内容灵活多变, 可以是文档、图片、影像、音响等, 为档案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电子档案标志着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同时又是档案管理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不能互相替代
电子档案的先进程度是不可否认的, 但传统档案也存在着自身的优势。二者各具优势, 且它们的优势都是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因此, 从实际需求考虑, 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是不能互相替代的。
1. 电子档案的优越性。
(1) 信息的高密度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当前社会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信息量不断增大, 这就需要一种高密度的文件信息存储方式, 而电子文件正好能够体现这方面的优势。很显然, 电子文件的存储介质, 如光盘、磁带、磁盘等的存储密度, 都要远远高于传统档案中的纸张介质的存储密度, 它的信息存储具有容量大、密度大、体积小的优点, 而传统档案则需要占用庞大的存储空间。可以说, 电子档案的存储密度是纸张存储无法比拟的。 (2) 信息传递的高速率。文件信息的传递速度对异地人们利用文件信息的效率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电子档案中的文件信息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并且, 这种方式下的传递时间只以秒为计算单位, 由此可以想象其速度之快。而传统档案的传递速度是不能跟电子档案的传递速度相比的, 对于纸质文件的传递, 只能通过邮寄方式进行, 传递耗时费力。 (3) 信息的便捷性。影响档案信息处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息文件生成环节的速度。利用电子文件, 可以实现集文字、声音、图像等内容一次录入, 并且还能够以多种形式进行多次输出, 而这些都是传统档案无法实现的。基于此, 电子档案为文件的查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也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 信息的共享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的资源利用呈现出了地域扩大的现象。电子文件可以在相同的地点、时间等条件下, 被各个不同的人员共同使用和阅读,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具有明显的信息共享性。
2. 传统档案的不可替代性。
在实际的使用中, 电子档案的缺点和不足便能体现出传统档案的不可替代性。 (1) 电子文件还不能实现它的法律保证作用。印章和签署是文件生效的重要标志, 是文件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必备条件。而当前, 电子文件的签署技术还没有得到普及和进一步的完善, 无法在电子文件上亲自签名或加盖印章, 这样就使电子档案缺少了法律上的凭证作用。与电子档案的真实性相比, 人们更愿意相信传统档案原件的证据价值。 (2) 电子文件对设备的依赖性强。电子档案中, 文件的生成、识别、传输、存储等过程都是通过计算机等数字设备及相应的技术条件得以实现的, 若没有这些设备及技术条件, 或者这些设备出现了故障, 那么就会影响到文件的处理、归档。例如, 由于当前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 相应的技术更新异常迅速, 当由原来技术条件下或在原来技术设备中生成的电子文件需要永久性、长期性保存时, 或许可以保存较长一段时间, 但一旦技术过时, 或者厂家不再提供过去的技术支持, 电子文件就无法进行识别、传递, 自然这样的电子文件就毫无利用价值可言, 电子档案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就更谈不上了, 这会给档案工作管理带来很大阻碍。 (3) 电子档案的易改动性。电子文件在起草、处理等各个阶段, 可以人为地对其改动, 并且改动不留痕迹, 这是电子档案的突出优点之一, 但是, 换个角度讲, 这也是电子档案的缺点。当电子文件在被传递或更换载体时, 由于电子档案与载体具有可分离性, 这样就很难察觉到文件被改动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电子文件的信息安全与可靠。此外, 电子文件很容易遭受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侵袭, 如果遭遇病毒侵袭, 那么电子文件中的信息则会受到破坏, 如果磁盘、光盘等电子文件的储存介质受到挤压、振动、弯折、磨损等, 或者长时间受到阳光直射以及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下等, 都会使文件中的数据信息丢失, 或者文件无法读取。电子文件的这种信息不稳定性对文件的安全管理非常不利。 (4) 电子文件载体的非直读性。电子文件是通过数字编码的形式记录在载体上的, 人无法直接分辨文件, 或者有些文件经过了加密、压缩等特殊处理, 若要读取文件信息, 就必须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 利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硬件设备的平台。反之, 文件信息将不能被直接读取, 就失去了档案信息的可读性。
此外, 传统档案的不可替代性也体现在与电子档案相比的优势上。首先, 传统档案具有唯一性, 它能够有效确保文件资料的原始性。档案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文件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传统档案已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机制, 作为事件、资料记录的原始载体, 传统档案是不可涂改和复制的, 这样就能确保所存文件资料的安全。其次, 传统档案的储存介质具有耐久性。传统档案是以纸张为介质的, 而纤维素是纸张的主要制作材料, 具有比较强的耐久性, 只要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它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电解或氧化等问题, 就可大大延长使用和保存寿命。可以说, 传统档案不存在使用期限、使用次数的限制, 在各种客观条件下, 都可以查阅和查找, 而不像电子档案那样, 必须有数字化的设备才能显示出来。
三、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长期并存
1. 传统档案目前还是人们的传承习惯。
传统档案已有近两千年的使用历史, 影响深远。当前, 人们在思想上还是偏重于使用传统档案, 同时, 在实际的工作中, 一些特殊行业、部门、工作环节等都以使用传统档案为主。由于人们对真迹的尊重与信任, 因此可以认为, 电子档案在某种程度上只具有相对意义,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档案, 二者的并存将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2. 电子档案趋于主流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越来越先进的信息载体将会不断涌现出来, 信息交流的主流载体也将会不断地更新交替, 因而具有一定优势的全新的信息载体就会逐渐取代传统的主流载体。现代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 在信息交流实践过程中, 人们会发现传统载体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如信息容量比较低, 给当前信息传递的时效性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已不能完全胜任当前社会、科学大发展背景下的高效信息交流的重任, 而具有一定优势的新的载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主流载体的不足, 从而逐渐成为新的主流载体, 但同时, 传统载体并不会被完全代替, 而是新的主流载体与传统载体相互并存。
3. 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长期并存带来的新课题。
(1) 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的管理内容互相关联。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可以发现, 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的长期并存还会产生一定的问题, 例如, 在对传统档案进行扫描, 将其转换为电子档案的过程中, 传统档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转换效果。因此, 在传统档案存档入库的过程中, 要对其质量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 这样才能为电子档案的前期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从而有效节省传统档案扫描转换为电子档案的时间, 避免不必要的二次返工, 确保电子档案的存档质量。 (2) 为档案保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档案的发展历经千年, 人们对传统档案保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传统档案保护措施, 如在传统档案的防霉、去酸、防虫、防有害气体、修复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成效。而对于电子档案保护措施、保管条件、保存寿命等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 对于电子档案载体的寿命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 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考证。这样, 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的长期并存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综上所述, 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各有优势, 同样也存在各自的劣势, 因此, 二者的长期并存是必然的。在传统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状态下, 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分别管理, 使二者能够在互相借鉴中取长补短, 从而促使其能够有效承担共同的和各自分担的责任, 切实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萍.电子档案管理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华林.档案管理学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3]魏振营.浅谈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并存管理[J].祖国, 2010 (12) .
新课程下英语教育理念思考与探索 篇8
但是我们进行了这么多年的英语教育, 培养了那么多的学生, 课程改革都已经进行了一轮又一轮, 连教材都使用了一批又一批。我们是否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能够完成日常的语言交际, 是否能够达到与母语一样的运用自如呢?这个疑问不仅是主管的教育部门、甚至连英语教师本身都无法进行保证。我想哑巴式的英语已经成为不少中国人学英语的共同难题。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我们所面临的燃眉之急的任务, 不是在应试教育的手段下完成学校所布置给的各项成绩目标, 而是构建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鼓励孩子在英语课堂上大胆起来, 接受他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只有这种会说的英语, 才是一门语言。
我认为,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来进行探索。
一、利用语言艺术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
英语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又是新鲜的。在学习中, 他们会充满好奇心的来学习。那么教师更应该用一口纯正的发音吸引学生, 走进英语的世界, 感受它的美妙与乐趣。因此, 教师的发音必须标准, 朗读英语的节奏与情感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像是演唱一首悠扬的乐曲。只有教师以身为范, 学生才能够对英语感兴趣。
其次,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随机应变, 尽可能的让学生们听清、听懂,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用语言的习惯。比如:我们全英语进行授课时, 往往会遇到学生茫然的时候, 特别是语法知识的部分。这时我们需要满怀耐心, 和颜悦色的说:“Don’t worry.Let’s try to do again.”“You are great.You already make marked progress”对待学生反复所出现的问题, 我们更多地采取类似图片等的形象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解决。
只有建立优美的语言学习环境, 教学效果才明显, 才能够达到教有所值。
二、营造氛围, 激发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 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在我们小学英语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辅助教学。例如, 在教时间时, 教师就可以利用形体语言把自己当作时钟来演示;教授各种表示味道的词汇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惟妙惟肖的表情让学生进行观察、猜测。再说出有哪些水果是甜的, 哪些是酸的。
教师还应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学生学习英语之所以难, 难在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 与在学习过程中脱离的师生关系。相对而言, 学习英语之所以容易, 在于师生共同构建而来的英语课堂。对于一门语言学科来讲, 只有享受过程的学习, 才能让学习者全身心的投入, 才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那还有什么问题不可以解决的呢?
三、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活动是提高小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我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 将语言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及动脑动手, 还动口, 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知识的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更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如果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英语课, 就要给他们带来强烈的学习动机, 保证把握好课堂的步调且在课堂中进行不同的教学活动。在众多的活动中, 游戏是我们经常使用的, 它也是最便捷有效的。凡是真正的游戏都有其既定的目标和目的, 它们能够为活动提供有意义的语境。妙趣横生的游戏也有助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和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游戏可重复使用和积累, 所以对巩固和强化语言结构和词汇颇为有效。同时, 游戏还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方式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成才理念下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9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一直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本来就心存畏惧,无形中已经拉开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在上英语课时,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局面: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了语言交际的模拟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对话操练,但总有学生羞于开口,特别是叫他们站在教室前面演示对话时,众目睽睽之下,不远处还有老师监督着,他们更显得局促不安,英语说得语无伦次。 其实,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只有蹲下身子和学生交流,才能体现师生关系的平等。 师生间的这种微妙关系, 有如一棵幼苗,需要师生共同施肥,悉心培育,才会健康成长。 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朋友,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彼此才会沟通,课堂气氛才会融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 所以,教师上课时不要板着面孔,高高在上,应该面带微笑, 亲切和蔼地和学生交流。 即使回答错误, 不要表现出失望或不满,也不要让学生长久地站着,更不能批评嘲讽。 教师可以给点小提示, 也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他或者让他坐下再想一想。 要尽量多用鼓励的口吻,给他们足够的宽慰、信任和期待,从而使他们重拾信心。 记得一次上课前,我批评了作业不认真的小Q。 上课时,我又发现他转来转去,找周围同学说话,顿时我火冒三丈,原想再严厉地批评他,并叫他到教室外面去,但转念一想,孩子大了,有自尊心了,课前的批评可能让他产生了抵触情绪。 于是我找机会走到他身边,低声说:“ 刚才老师说的话有点过火,但你可以把作业完成得更好。 以你的智商,上课只要认真听讲,考个高分绝对没问题。 ” 小Q惊讶地看了我一眼, 马上坐直了身子,开始认真听讲。 我不禁为自己适时的怀柔政策而窃喜。
二、表扬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更是一门艺术
表扬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感。 适时的表扬能促使他们继续用功,不断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适时的表扬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能让学生如沐春风,真正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更有利于进行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最近, 我试着在课堂上用中肯热情的话语鼓舞学生,好学生在回答难问题后,表扬他头脑聪明,后进生在答对问题后,表扬他有进步,调皮的学生表扬他上课认真听讲,这一招大部分学生都很受用。 特别是表扬了几个中等生后, 我发现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比以前高涨,默写的情况进步明显。 看来表扬的魅力实在远胜于批评。 作为一名教师, 对学生的表扬,会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期待和鼓励。 我还根据本班的情况制作了一套“ 英语达人”卡,有课堂达人、作业达人、考试达人、记忆达人、互助达人等。 学生集满一套达人卡,可以换取奖品,还可以免写作业,这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寓教于乐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小学英语教师把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寓教于乐,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六年级的英语复习课确实是枯燥无趣的,每天的单词、词组、句型、知识点让学生们头昏脑涨,昏昏欲睡。 优秀生早已滚瓜烂熟,基础差的同学脑子一团糨糊。 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互帮互助,我尝试上课前进行团建游戏。 全班围成一个大圈, 跟随音乐跳兔子舞,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报数“ 1、2、3、4、5、6、7、8”,很顺利的八组就产生了。 这八组之间竞赛,要求不计个人,只记团队,赢的奖励,最后一名游戏惩罚。 这样的分组避免了好同学一堆、差同学一堆,相对公平,好差互助,感染了所有的同学。 大家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新的团队中,为了自己的团队而努力。 同时,我利用学生爱玩、好胜的天性,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游戏,创设和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借助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这些“ 美”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变化,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 挫折的尽头就是成功,在怀柔政策的鼓励下,我们班的学生最终突破了自我,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日后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怀柔政策”,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表扬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更是一门艺术;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变化,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战争手段,怀柔政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霞芬.小学英语“探究型课堂”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8.
班主任管理理念与实践方法的思考 篇10
一班主任管理的重点
1. 重点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进行的管理、协调、计划的制度, 因此班主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班级制度建设上。班主任不仅是一个管理者, 还是引路人,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班主任在平时的管理中, 要将重点放在班级制度的管理上, 使学生们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并且为班级制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及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我们可以利用奖惩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 当学生有突出表现时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同样, 当学生犯错误时, 也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 这样可以使学生树立是非观, 并且规范自己的习惯。班主任还要带领学生们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 使学生们一起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 这样, 班级会更加团结、更加积极向上。
2. 重点培养班干部
班主任在班级中是一个良性的引导者, 班主任起着良师益友的作用, 在大方向上给学生指出一个明确方向。班级其实是学生的自治和自律的空间, 由于班主任很难近距离与学生交流, 因此与学生总是存在代沟, 那么这就需要一些出类拔萃的学生, 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 与其他学生交流, 将班级的情况及时向班主任汇报, 这就是班干部。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上的得力助手, 班长是管理一个班级的主要力量, 其他班干部也在各自的领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班主任的精力有限, 因此, 就要重点培养班干部, 这样他们就可以协助老师去管理班级, 当学生们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再去寻求班主任的帮助和指导, 这样才是有效的管理方式。
3. 多一些丰富的活动
在班上开展丰富的活动也是班主任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部分, 虽然学生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但对学生们的要求是德、智、音、体、美、劳全面发展, 因此在课余时间, 班主任应多组织一些丰富的活动,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并且展示他们的优点和特长, 这样也可以起到“劳逸结合”的效果, 使学生们能更好地学习, 并且还可以使学生们互相了解, 互相学习, 互相切磋和进步。丰富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提高自信心, 因此班主任在管理上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组织活动, 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使他们更加的快乐, 丰富他们的校园生活, 促进他们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们为班级做贡献, 如捐花, 这不仅使学生们懂得乐于奉献的精神, 还可以为班级增加一些绿色生机, 使班级的环境更加清新。
二班主任管理理念的实践方法
1. 更新管理理念
传统的管理理念是严格对待学生, 并且将全部重点放在学习上,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这种管理理念已经落后。班主任应更新管理理念, 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 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 同时要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 而不只是一味地严格要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 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班主任不仅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 也是疏导学生不良情绪的工作者, 因此, 班主任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对班级进行管理。在班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个性, 这样才能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班主任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疏导, 并不只限于管理学生, 要及时与学生沟通, 当学生情绪不稳定时, 要单独与学生进行交流, 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 这对一个班级的管理非常有帮助。因材施教, 接纳并认可学生的多样性, 运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把控, 这样也可以防止因为缺少交流造成的师生关系僵化, 因此及时交流对班主任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掌握好管理的方法和尺度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心骨, 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和尺度, 要因材施教, 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家庭状况、自身的性格特点, 做出不同的管理。有些班主任因为方法不当, 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阴影, 对学习不上心, 对生活缺乏热情, 这就起到了反效果, 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和教育, 准确把握管理尺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上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 要多与学生沟通, 疏导他们的情绪, 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使班级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刘晓雪.微时代下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3 (4)
[2]李志锋、胡惠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理念与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小组合作;學习兴趣
课程改革实施多年,新教材的编写已给我们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启示。学习数学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是注重知识的发生、生成过程。更多地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使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不再对数学敬而远之,甚至是畏而远之。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会数学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成为每位数学教师的新课题。以下从我的教学经历中谈谈个人体会,和大家共同分享。
一、引入导学案
教育家吕叔湘说:“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地学向主动地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如何在教师不讲的前提下,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并且在效果上更胜过教师的讲呢?这时候,导学案就应运而生了。导学案和教案不同。因为导学案是以“生”为本,以方便“学”为出发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中“垂直于弦的直径”这一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制订出详细可行的导学案。首先,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出发;其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垂径定理和推论以及它们的应用;最后,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每个环节,适时提出与难点相关的问题,学生以填空形式写出答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导”,实现引领学生主动去“学”。同时,教师还要设计好知识点的巩固、反馈环节,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这样的导学案则概括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但也代表着将要“到达”的目的地。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对高效课堂的诗意概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超市”,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狂欢”即身动、心动、神动,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把学习氛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当成最重要的评价依据,让学生的学习“乐在其中”。例如,在探究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中“垂直于弦的直径”这一课时,各组小组长,也就是班级的优等生,通过导学案把本组学生课前预习不会的问题整理给教师,如:得到的定理是辅助线怎么想到的?教师在点拨之前把各组遇到的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回答其他组的提问可加分,以小组积分模式鼓励各组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其中。通过组间展示,将各小组成员学习方法及规律的总结、疑难问题或拓展提升记录在导学案上,再用适当而多样的方式展示给全体学生,这样使导学案更加充实,以便今后复习时找出重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懂得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归纳、如何帮助等,以优化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样,教师适时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师生在共同提供和分享知识超市的同时,实现有序的生命狂欢!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动力的源泉,要实现高效课堂,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在制订导学案基础知识之前,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加了知识的实用性,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其实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如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时,通过奥运五环标志、日食形成、轴承工件等大量图片展示,使学生体会圆与圆间不同的位置和数量关系,进而体会数学研究的方法美和数学的应用美。(3)引入数学实验,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制作教具,观察探索、发现总结知识,并验证是否正确,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探索“圆锥的侧面积”这节课时,学生动手用扇形制作圆锥,在观察中得出相关的公式等。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高效课堂方面的一些做法。当然,教无定法,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探索学习,以便找出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理念与思考 篇12
1. 分数管理的盛行与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
我市现行中小学对教师的管理, 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期末考、统考、中考、高中会考或高考中的学生成绩为主要依据对教师进行奖惩, 对考试成绩的数据处理基本是做简单的平均分和及格率、优生率的计算, 很少有学校对数据按统计学原理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虽然有很多学校像我校一样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并且对教师评价也参考了教育科研、奥赛辅导等方面, 但对教师的终结性评估都没有纳入其中, 对教师奖金的计算基本是以分为主。分数管理的最大问题是忽视了教师劳动的过程性、群体性。新课改提倡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不以奖惩为评价目的, 而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专业的成熟、知识的整合、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成分、最终使教师走上专业化道路为目标, 显然分数管理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2.对教师评价主体单一性与新课改提倡的发展性评价中评价主体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在我市当前的学校管理中还过多地存在“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观念。突出地表现在对教师评价的单一主体即学校行政,没有体现现代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评价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关注被评价者(即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将教师的高尚情感、积极的态度充分调动起来,引导教师为人之师的正确价值取向,使之主动投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并在极具挑战性、创造性的劳动中,成长为合格的当代教师。教学的价值主体是学生,学生及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家长和社会有代表性的机构或各界人士,也应当成为评价主体之一。
3.以章为本,管重于理,管而不理的现状和新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理念之间的矛盾
一般而言,学校制度建设是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不少学校在制定学校有关的规定,或是在执行学校的规定前后,要么刚性过强,要么制度不健全,有些根本不要制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少的隐性怠工现象,大多数教师只满足于完成自己的升学任务,不愿意对教育的本质进行研究,不愿追求更佳的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以校为本的管理,理重于管,理顺师生的思想,理顺师生的行为,理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做到管有所依,管有所源,管有所序,管有所效。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以多元智能结构理论指导的课改提出,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发展”两个概念的内涵值得我们认真回味。我以为,“不同的学生”指的是在不同的智能领域或非智能领域有蕴藏着发展潜能的学生,“不同的发展”应是学校管理与教学要创造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或“毗邻发展带”,让所有学生在大多数领域得到大小不同的发展。因此,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利用制度创设适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非智能的发展教育环境。教师还要承认学生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教师要本着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的思想,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规格。
4.学校管理的封闭性与课改重视学科的整合、重视教育的互动性、网络化和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我校在国家级示范高中申办成功后,在网络建设、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但我认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主要以学科为本位,强调学科教学的独立性,到高三才进行综合学科备课,忽视学科教学中的互动性、网络化以及社会化;二是德育管理以学校为中心,对学校以外的与学校教育生态形成有重要关系的人文、地理等因素所构成的旁系环境的培植与利用不够;三是活动课程的管理,除研究性学习以外,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师生的教学活动只是在学校进行,各种知识的应用,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新课改提倡的“大众数学”“问题解决”“信息素养”“大语文教学观”“教学的外延要等于或大于生活的外延”等理念,显然要求学校不应当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孤岛,而是要有机地溶于社会,学校教育与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形成互动性、网络化的现代教育体系。
确立适应新课改的学校管理理念
1.转变观念,从“服从”走向“服务”
(1) 从管住学生到相信学生的转变。学校的任务不是为了“管住”学生,以实现自己的管理目标,而是充分相信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创造足够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课程管理的过程中得到主动的发展。我们应该牢记一句话“学生永远是行的”。
(2) 从监督教师到促进教师的转变。学校要善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倡导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管理者、决策者,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
(3) 从囿于校园到走向社会的转变。管理者必须把视线从狭窄的校园移向广阔的社会,尤其是移向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现在,课改要求管理者必须沟通学校和家庭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课程资源更为丰富,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学生新课程学习的老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2. 理顺关系,从“单一”走向“综合”
学校管理者要改变过去等靠的课程管理模式,主动出击,根据有关课程文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教师专业水平、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同时保证好三类课程的合理比例,既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地方、校本课程的课时,也不能用校本课程挤占国家、地方课时,更不能随意拔高三类课程标准。
3. 明晰内容,从“结果”走向“过程”
(1) 注重备课过程,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老师要超越教材,变教材为“学材”,教师应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尽量减轻老师的备课压力,减少无效备课,彻底抛弃那种以检查备课教案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明确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教案写得多,字写得好,不一定说明备课备得好,不看备课的结果,注重备课的过程,学校管理者要主动参与老师的备课过程。
(2) 上课过程从过去关注教师转移到关注学生,让老师从当好“演员”转变到做好“导演”。提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老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而不是简单的给予,让课堂充分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我觉得首先应为教师松绑,抛弃过去的五段式教学法(复习、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不要让老师“带着镣铐跳舞”,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不去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3) 学生的作业管理,提倡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综合学科、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探究性作业。
4.完善制度,从“静态”走向“动态”
每个学校的管理制度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我们应注意到本次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生成性。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适应它要求的是弹性课时制,这意味着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这样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时安排雷打不动的制度。所以管理制度从“静态”走向“动态”是必然的趋势。
重建新的管理制度
1.培养一批专家型、学者型校长
认真地考察一下当前校长队伍的现状,不难看到,一是校长的变更随意性大,在乡镇一级的初级中学或小学,校长的任命全凭领导个人的喜好,因此,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是校长们的必然的选择。二是一些校长长年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学校没有大的发展,求稳不求进,甚至一些校长在校园内开辟了不少自己“创收”的“自留地”,没有校长职级,更没有适当的校长轮换机制,学校的发展步履蹒跚也就不足为奇了。当前课改中,教育部门应强化对学校和校长的考核公示制度,使校长的工作置于教师和家长、社会的监督之内。同时,校长职级制和校长轮换制将是未来校长队伍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2.建立民主科学的“参与式”决策与管理机制
让每一名教师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策略。传统中我国学校形成了以“工、青、妇”三个群众性团体或组织,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值得关注的是学校的职代会制度,大多数学校有名无实,未能正常开展工作,这于情理、法理都是要做出重大变革, 它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决策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发展、主动走向专业成熟的重要保证。
3.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改变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标准的方式
课改的新理念要求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工作的过程性评价,将工作过程中的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难度 (学生的入学成绩优劣、班级人数的多少、科任教师搭配的强弱程度共同构成了工作难度) 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智能领域)、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发展和变化发展的趋势(非智能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评价中强调教师的自评,倡导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强调评价结果的人文关怀性,而不是以奖惩为唯一目的或终极目的。 (1) 立足现实,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观念。 (2) 充分发扬民主,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3) 注重全程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动态调控机制。(以往的教师评价,多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采用“秋后算账”的办法,以期末考试成绩的优劣判定教师工作的好坏,这种评价不能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教师,忽视了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不利于学校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无法为教师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发展性评价,则把评价看成一个过程,注重动态监控,既关注教师原有的教学水平,又关注其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并为教师将来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具体有“课堂评价”“学月评价”“学期〈学年〉评价”。) (4) 以“自我评价”为主体,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参与体系。(具体有“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评估员评价”“社会评价”。)
4. 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新模式,用“以学论教”的思想代替“以教论教”的思想
课堂教学的价值主体是学生, “学生参与度”无疑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考查, 并以“学习效果”指标取代“教学效果”指标, 树立“以学论教”而不再是“以教论教”的评价观。全体教师要树立三种理念: (1) “不让敢于发言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 (2) “让每个积极发言的学生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3) “课堂永远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试想, 学生80%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 如果学生连课堂上说错话都不敢, 那么他们将怎样度过在学校的每一天?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造出更生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如, 奖给初中一年级同学一枝铅笔,会让学生兴奋许久,当然,这种方法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能只顾形式。其实教师即时性的、具体的言语评价,对学生点一下头、笑一笑,让学生上台发言、展示自己、做老师等,都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与评价,不一定非要千篇一律,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奖励学生,把奖励与班级文化建设、记录学生学习心理的成长轨迹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5.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制度
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囿于一种浓郁的以校为本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校发展规划的研究、管理的研究、教育教学的信息搜集研究等工作,源于学校能否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当前在学校管理中,年级组、教研组是两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如何有机地促使两者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发挥作用,建立有效的运作机制,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6. 建立以“本领为本”的学业评价机制
在学校管理制度重新建构时,应加大对学生评价尤其是考试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突破学生的智能领域的限制,对学生的非智能领域的发展也要进行正确的、及时的评价。学业评价在内容、标准、方法上不搞“一刀切”,评价的重心从关注学生的结果的评价(期末考试),转移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也就是形成性评价。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评价学生,同时,利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的做法,让学生成为自评、他评的主动参与者,建构起旨在促进学生不同智能领域或各个非智能领域和谐发展,并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以本领为本”的学业评价机制。我校正尝试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及“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档案袋”,我们认为,只有采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值得研究的问题
1.如何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没有管理的管理”
“没有管理的管理”并非取消管理,而是使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传统的管理模式,较多的表现为管制、指示、命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未来社会,人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精神境界大大提高,以此为基础,必须把管理推向新的境界。其一,全员管理将提到新的高度,人人都是管理者,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也都是决策的执行者;其二,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将会大大激发教师的主动精神;其三,通过管理文化,创造一种高度和谐、友善、亲切、融洽的氛围,使学校成为密切协作的团体。
2.如何使管理具有教育性
管理在过去更多的是政治的,在现在更多的是经济的,在将来更多的应该是教育的。在制定管理制度的同时,如果更多地考虑政治和经济的要求,那么管理制度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和价值观就可能与教育不一致。例如:我们的教师工资制度正在将教师引向何处?我们的校园给人一种怎样的整体印象?校长有时间与学生在一起吗等等。赫尔巴特曾经将教学分为两类:管理性教学与教育性教学。实际上,我们同样可以将管理分为控制性管理与教育性管理。所谓教育性管理是指有利于学生、教师和校长健康、有效发展的管理,类似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以人为本的管理。那么。如何真正、更好地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呢?
3.在课改评价体系中,如何辩证地处理好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理念与思考】推荐阅读:
理念思考09-05
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05-23
“幼儿园未来教育理念”的思考05-22
对公司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思考体会05-23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05-23
理念与态度05-14
理念与目标06-23
理念与发展09-14
理念与构想09-29
理念与实践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