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思考

2024-09-05

理念思考(精选12篇)

理念思考 篇1

新的历史时期常被称为信息时代、教育世纪、知识社会、学习化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必然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这种关注体现了一种人性的回归,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然而在当前, 处于转型期的学校德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承认, 尽管学校德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但它仍然是个难题。

目前, 美国、日本等国的学者和政府部门都在讨论、研究和推出新的对策, 以解决新时期出现在他们国家的青少年德育问题。对于中国的学校德育问题, 我认为德育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革心”, 以现代德育思想为指导, 驱除头脑中守旧的、不科学的观念, 确立现代德育理念。现代德育所提出和造就的是一种民主的教育、开放的教育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这种教育与中国传统的以博取功名为目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格格不入。在此基础上, 我认为“尊重、民主和开放”恰恰是现代德育观的高度概括, 是小学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一、新理念的提出

“理念”一词, 最早用于哲学理论, 是指理性领域里的概念, 生活中又叫观念。理念与观念相比给人们的感觉是, 理念在所有观念中处于核心和统治地位, 更加强调理性思考、理智认可和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凡是理念的东西都是和实践联系很紧的, 在于对实践的指导。

德育理念就是人们对德育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结果, 是人们对德育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的看法与判断。人们的教育行为在正常情况下都以其理念为依据。“尊重、民主和开放”的德育理念最能够全面地代表和反映新时期的小学德育思想, 是现代德育理念的高度概括。“尊重”是指对学生的尊重, 包括对学生的人格、主体性、个体差异和全体学生的尊重;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对学生心理特点及成长规律的尊重。“民主”是指教育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包括师生关系的平等, 学校和班级管理制度的民主, 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 以及养成民主的教学、育人习惯。“开放”是指教育者观念的开放性;对外国先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吸收、借鉴;对其他学科的借鉴。新理念提出的意义在于增强教育者的意识, 指导他们的德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新理念的内容

1. 尊重的德育理念

(1) 尊重学生的人格。小学生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纯洁的净土, 我们可以去建设, 但绝不能去破坏。因为, 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 老师的影响力巨大而深远, 老师的眼神、老师的言行, 他们都格外注意。如果老师不分青红皂白, 对他们随心所欲, 乱发脾气, 他们很容易走进情感的“误区”甚至“盲点”。这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严重的还会形成心理障碍, 甚至影响他们一生。

(2)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小学生塑造良好的适应性、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责任心与创造精神, 德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判断选择、兴趣爱好、个人意愿和志愿抱负, 鼓励学生对事物作出选择和判断, 学会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 帮助学生树立宏图大志或远大理想, 当我们和学生讨论“人为什么而活着”、“学生为什么而学习”这些问题时, 又要从社会具体情况出发, 减少空洞的内容, 从人的需要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问题, 这样的德育才更有实效性。

(3)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个体差异。个性, 是创造的前提。尊重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具有批判的精神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 还意味着要发自肺腑地爱那些在“应试教育”下备受冷落和歧视的后进生。个体差异不仅表现在个体具有某些方面的特点, 而且表现在同一特点上具有不同的水平。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比如, 对思维能力较强而行为控制力较弱的学生就应以行为的训练为主, 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行为的自觉性;对激情型的个体应该调动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 引导他们积极地移情。总之, 要坚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

(4) 尊重全体学生。中国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总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们教学方面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整体来看, 中国学生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自信力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学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反映出我们过去一直是培养精英的教育, 是重视少数人的教育。教师, 特别是小学德育工作者应当一视同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 给学生创造展示个人特长的机会。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品德的高尚与否, 纵容“优等生”的品德隐患和辱骂、殴打犯错误的“差生”一样是恶劣的行为, 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 我们必须对待所有孩子都有一视同仁, 尊重全体学生。

2. 民主的德育理念

与西方国家不同, 大多数东方国家的学校教育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 从而表现出相对比较保守和封闭的一面。而西方文化表现在教育上, 民主性的观点更强, 他们主张每个人都是独立、完整、有价值的人。西方国家花了200多年的时间才使民主思想意识成为民众骨髓中的价值观念。处于现代社会, 我们的教育, 尤其是小学德育工作要大力提倡一种民主的德育理念, 要遵循民主性、平等性原则, 养成民主地育人和教学的习惯。

(1) 德育的民主性、平等性原则。评价社会的进步程度, 我们可以用这个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来衡量, 人们是否按着民主、平等的原则生活、生产和交往。同样, 评价一种教育制度的先进与否, 也要看这种教育中包含了多少民主的成分。现代德育遵循民主性和平等性的原则。其本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为出发点的。在小学德育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关系的平等。充满民主精神的爱心, 必然要求在教育中做到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教育者充满民主的爱心, 必须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并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的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要破除在师生关系上的师道尊严, 建立尊师爱生、人格平等、互相关怀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及融洽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一名合格的教师会在学生面前恰当地扮演朋友、严父、慈母、兄长、心理医生的角色, 而绝不是扮演警察、打手、上帝、魔鬼或保姆的角色。

(2) 班级、学校管理制度的民主。小学德育很多时候不是完全在课堂内完成的, 而是渗透于班级、学校的日常管理和集体活动中。民主的德育观念也要体现在每一处细小的工作上, 营造一个民主、健康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3) 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 我们从事的事业就像打地基一样, 这个地基打得牢不牢, 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很重要, 因此我们要确保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平等教育。平等, 既不是对少数人的平等, 又不是对多数人的平等, 而是对所有人的平等, 特别是对处于各种不利地位的学生, 必须平等对待。

(2) 养成民主的教学育人习惯。德育工作者养成民主的教学和育人习惯不仅对他本人有好处, 而且对他的学生们, 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幸事。我们要把民主平等的思想一点点渗透到课堂中, 渗透到言行中, 渗透到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之中, 同时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养成民主的教学和育人习惯体现在:在公布成绩时平等;在进行各种选拔时平等;在课堂上平等;在评价学生时平等;在处理学生矛盾冲突时平等;在自己心情愉快和不愉快时对待学生要平等。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 民主程度越高, 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

3. 开放的德育理念

(1) 教育者观念的开放。在新的历史时期, 国内小学德育面临着诸多问题, 教育者要尽量使自己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 时代的前沿, 打破封闭, 走向开放, 学习先进, 寻找新的出路。德育的主体性原则要求坚持开放的理念, 构建开放的德育体系, 选择和运用开放的德育方法和途径, 从而使学校从孤立的、封闭的、与外界脱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从小视野开阔, 思想活跃, 学会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元的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对先进理论、经验的借鉴。在一些发达国家, 教育要更加先进, 教育成果更加有效。这源于他们的先进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 学术方面的互通, 我们完全可以从国外优秀的德育思想、理论和经验中选择有利的东西, 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方式、技术、设备等。

(3) 对其他学科的借鉴。就以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品德与社会课为例, 虽不同于其他学科, 但在某些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艺术上可以互通有无, 互相启发。学科之间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 而是相通的、互利的, 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教师们之间应该进行经验的交流、介绍、互相帮助, 这些都是小学德育工作者智慧的不竭之源。

参考文献

[1]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良慧, 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

[3]李青, 龙艳, 北英.对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探索, 2001, (6) .

[4]余慧娟.请蹲下来看学生——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谈心理活动课[J].人民教育, 2001, (2) .

[5]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6) .

[6]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12) .

[7]岑建君.美国中小学生的“品质教育”活动[J].比较教育研究, 2000, (6) .

理念思考 篇2

竹溪二中 周艳丽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对时代内涵的准确把握,是对学校自身特色的现实思考。一所学校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尤如人之灵魂,如果学校没有办学理念,工作必将松散而又茫然,既消磨学校的教育时光,又会延误了学生的成长时机。在制定学校办学规划的过程中,办学理念的设计与认可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初的一步。

不同的学校对办学理念的使用是不拘一格的,不同的人对办学理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我校的办学理念。这种办学理念是在上学期广泛征求全体教职工意见并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学校最终确定下来的。这种办学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它深刻的内涵的,我们要让它成为实实在在的指导和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纲领,并内化为全校教职工的自觉实践行为,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成为全体教职工的行动指南。

通过学习,我认为: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学校的灵魂,是由学校全体成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追求组合而成的。它就像一所学校办学方向的标尺,指引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指导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树立办学理念,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所学校形成或保持自己独有的个性和特色的需要.面向全体,尊重差异符合当前的教育原则。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进度,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大多数学生只是水平和认知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有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因材施教。我们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由于每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家庭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等等,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爱好、兴趣、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需要尊重、信任、关爱,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面对这样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我们不仅要承认个别差异,而且要尊重个别差异。不是搞“填平补齐一刀切”,而是要充分估计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应该内化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而如何让我们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呢?我认为:一是要改变我们对学生的态度。现在的孩子不好教,这是普遍现象。现在的孩子变了,变得不服管教,变得个性十足,变得会让你丧失教育的信心。但他们依旧是孩子,只是社会变了,家庭变了,氛围变了,孩子才会变。既然都在变,那我们也得变,否则每天我们都会抱怨,否则我们每天都会生气,甚至由于我们教育孩子还会和学生及家长出现不和谐。到时更加委屈和失望。了解孩子们是前提,特别的孩子仍然是少数,了解他们的家庭、脾气和性格,变换自己说话的语气和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当然还有很多听话懂事的孩子。理解孩子们是基础。人心都是肉长的。当你对他微笑时,再没法管的孩子也会还你一个微笑,当你尊重他时,再没法管的孩子也不会不尊重你。当你用心对他时,他也会用心对你。

二是要在课堂主阵地上下功夫。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课堂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激情与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焦虑和烦恼。你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会让学生从心底佩服你,他会爱上你的课,期待你的课。你说的话,他都爱听。在你的课堂上,他会挺直腰板,放下零食和小说,用关注的眼神注视你。因为你也在用关注和期盼的眼神在注视着他们。因为你的存在,而让他有了变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活得更美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幸福;教育要面对现实面向未来;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育要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人的智能能是多元化的,有时不平衡的,教育的任务就是让人变得更聪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同步和谐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思考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关于小学数学课教学是否都用“教学情境”

包装问题关注情境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探究的热点问题,争论的焦点问题,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被包装的创设教学情境纷沓而至,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件频频出场,包装成美丽的光环,加上精美绝伦的语言,霎那间,情境教学成为每一位教师探究的亮点,然而,仔细品味有异样的感觉,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例如讲授《有趣的图形》时,出示多媒体课件,一幅壮观的森里场景图画,教师告诉学生美丽的森里住着三个好朋友,同学们是否想认识他们呢?学生对于突如其来的问题不知所措,教师操纵着鼠标,一会儿草地上冒出一个“长方形”,一会儿荷叶上跳出一个“正方形”,一会儿树枝上蹦出一个三角形,一会儿蘑菇上飞出一个圆形……,教师一边演示课件,一边进行绘声绘色的旁白描述,接着问学生喜欢这些图形吗?学生大声高喊喜欢。看完这一教学片段我们是否有这样的疑问,教师为什么创设教学情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为什么都跑进了森林里呢?学生真心喜欢这些莫名其妙的图形吗?如此的教学情境无非是用花里胡哨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而已,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性趣、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没有任何意义。教学情境就是为数学教学进行华丽的包装吗?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必须用数学学习的眼光创设情境,必须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创设情境,必须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主要实现三个目标:诱导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探究的积极情感、提供学习的智力背景。教师创设情境一定富有现实意义,一定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问题有关系。学生看到这样的情境,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定油然而生。

二、关于数学内容怎样生活化问题

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是数学课程标准注重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让数学和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然而,就数学教学而言,出现了“数学”和“生活”本末倒置的现象,“生活味”吞噬了“数学味”。例如讲授《找规律》时,教师创设了生活中学习数学,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生活中寻找搭配规律的教学情境。一天的菜谱:香肠、土豆、黄瓜,学生按照一荤一素搭配,初步理解搭配的意义。学生超市食品购物:一瓶饮料,两样副食,三样主食。可以肯定地说,这节课弥漫着生活气息,生活味极浓,学生至始至终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然而,学生为了写出搭配的菜谱,教师为了把学生搭配的菜谱写在黑板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学生进行菜谱搭配时进行了思维想象,课堂上教学异常活跃,洋溢着民主和谐的氛围,令人遗憾的是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种变化莫测生活化课堂中显得软弱无力,试问数学教学一定如此生活化吗?数学教的生活化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并不是说把生活化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实质上是说数学教学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生活化的情境的选择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带有浓厚的数学味道,这样就会使学生会主动的理解数学,并且自己会研究数学,变被动为主动,并且在生活中了解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这样学生就会轻松的把数学学会。

三、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怎样评价

学生问题传统教育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批评为主,其表现是批评、指责和否定。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发展即闪光点,就目前而言,“棒极了”“真了不起”的激励声成了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已经形成了共识,廉价表扬学生,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就肯定“很好”“你真棒”“真聪明”,有的学生仅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而且答案还是错误的,教师也给与表扬,那些回答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有价值的、新颖的,教师同等对对,竟然用不错一带而过;教师胆怯批评学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评价学生完全用模糊的方式。学生对问题回答不正确,回答模糊不清,回答错误偏差时,教师不做肯定评价,不敢做肯定评价。一节课下来叫好声接连不断,此起彼伏。有的教师以物质奖励进行,有的教师以笑一笑、点一点头进行,似乎是鼓励层面越大,学生学习会越好,教学效果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再提高,并且会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保证了学生的自主性。诚然,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以表扬为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学生回答完问题就千篇一律的以“真棒”、“很好”进行笼统评价,真的能激励学生学习吗?回答错误的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对这一知识点留下了痕迹,当成绩考试的时候,毫不客气的把记忆的知识全盘托出,学生成绩下来的时候,教师作如何解释呢?久而久之,不负责任、含糊其词的评价势必造成了一群学生学习成绩的下滑,误人子弟呢?所以我们要改变这些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要勇于面对问题,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一定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思想,用自己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加强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不断的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保持一个平和的学习心态,探究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并且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让他们理解我们,也让我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以上这些都是根据老师平时的一些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反思的,我们要总结自身,不断改变我们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教学意义,更能让他们理解我们的教学方法,从而通过简单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们更轻松一些,多还给孩子们一些童年的空间,让他们更好的享受他们的生活和童年。

参考文献

[1] 林航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小学科学,2011.5.

[2] 孔祥莲.浅谈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四步教学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民生理念下设计的思考 篇4

民生设计是与大众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 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设计和选择, 是人们对于衣、食、住、行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精神层面和价值系统的追求。设计出发点是普通民众, 着眼于民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之中, 具有民生情感关怀的设计。加强为民生的设计, 不仅能改善民众的生活物质水平, 还能提升民众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优秀的设计能够在和谐的前提下, 更好地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服务民生。因此, 设计必须树立关注民生、服务大众的意识, 提高大众的生活品质。

一、民生理念的设计渊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 贵族们都掌握着整个国家大部分的财富。艺术也只是为这些权贵服务的, 他们掌握着文化的主导权, 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 为他们服务。正如我们所说, 一部浩瀚的中国工艺美术史, 就是一部权贵史。在西方的设计中也可以看到, 设计不是为王公贵族, 就是为教会服务。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说:穷人没有设计。所指的就是这个现象。这一状况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开始发生了转变。机器的产生使普通人有了能够使用工业品的可能。但是他们只是能够得到一些质量低劣工业品, 住非常简陋的房屋。

到工艺美术运动时期, 拉斯金、莫里斯开始强调设计的服务对象问题。拉斯金说:“以往的设计都被贵族的利己主义所控制, 其范围从来没有扩大过, 从来不去使群众得到快乐, 去有利于他们。与其生产豪华的产品, 倒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产品为好。”[1]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大众服务的, 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是在这时期, 他们的思想还比较混乱, 其中包含了社会主义的色彩, 也包含了对大工业化的不安, 一方面强调大众, 另一方面又主张装饰风格, 而这种设计自然不是为大众服务的。但这一思想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现代主义强调工业产品的标准化, 只有标准化才能批量生产, 降低生产成本, 反对装饰, 避免不必要的开支造成的浪费。这种设计思潮第一次为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并提供他们支付的起的产品。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建立, 设计出了大量的简洁、经济、美观、实用的产品, 平民大众也能享受到工业文明的成果。可见, 现代主义设计中蕴含了浓厚的民生思想。

二、民生设计——设计师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的设计师们动不动就做高端产品, 设计奢侈品, 而忽略大多数人的需求。世界上75%的人还生活在贫困、饥饿中, 这些人需要设计给予更多的关注。设计不仅要考虑发达国家的人还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苹果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已经开始把眼光投放到一些非洲贫困国家, 那些地方没有学校也没有医院, 他们甚至从来就没有见到过经过设计师改进和设计的产品。设计理论家巴巴内克在《为人类的设计》一书中曾经指出:“大多数的设计是为住在先进国家的富裕的中产阶级中的中年人而制作的。设计师们无视残疾人、贫困人、弱智者、幼儿、老年人、肥胖者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的存在。”[2]设计师应该考虑那些常被忽略的人群, 如老迈之人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孕妇和胖人需要怎样的设计?全世界那些倍感孤独的年轻人需要什么?

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 这里的人应该是整个社会所有的人, 而不仅仅是为一小部分人谋福利, 只为少数人服务, 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了。设计师树立民生设计观念, 服务社会中更多的人, 是设计师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 也是设计道德的体现。这一点关系到设计自身健康的发展, 设计师设计出的许多产品, 普通大众买不到或买不起的状况应该改变一下。为民生设计的理念这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社会的公平与平等。这是一个国家赋予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三、民生设计的实践途径

西方的设计师们已经开始把目标放到了一些普通大众及贫困的人们身上。设计了一些专门为他们的物品。由于我国的社会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 民生问题一直以来都很严峻。设计的发展情况是使得设计师们并未较早认识到“民生设计”, 所以我们不能把民生设计当做一个临时课题, 而应该看做一种长期秉持的设计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其实是对设计观念的本质回归。

1. 关注工业技术与手工艺传统的结合

好的产品是来自于民间的, 好的产品大多也是为民众设计的。我国的手工艺物品都是根据民众自身的需求而自发产生的, 是最符合民生思想的, 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 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和技术财富。然而由于工业产品的批量和经济的特点, 而传统手工艺费时费力, 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许多的民间手工艺正面临着消失、灭绝的境地。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师们能够把传统和现代, 手工艺与工业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得传统的手工艺能够发挥独特的价值, 带来蕴含文化价值又经济实用的产品。缓解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创造了经济效益。如民间的草编竹编藤编手工艺制品, 都是劳动人民选取当地易于得到的普通材料, 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做出的符合他们自身需求的物品。设计师们根据这一手工技术结合现在的工业技术设计出现代的藤编竹编家具。在一些文化旅游地区, 利用当地的材料和手艺设计出一些旅游纪念品之类的东西, 带来经济效益, 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设计师们探索特定地区的可再生资源, 把工业技术与手工艺传统巧妙的结合, 设计出一些适合当地风俗和民众需要的设计。既保护了手工艺的传承, 又给民众带来了利益, 服务于民生。

2. 关注生活中的普适设计

普适设计体现了服务对象的范围。“普”我们可以理解成“大众化”, 为普通大众的设计。普适设计是“以民为本”的设计, 这种设计思想与我们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普适设计是指设计要为大多数人服务, 设计与民生不能脱节, 要与普通大众拉近距离。设计不只是少数精英贵族们的特权, 而应是多为普通民众考虑, 设计出朴质、实用、经济又美观的产品。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环保的浴巾设计, 这款浴巾的设计亮点在于使用者把浴巾用旧了以后可以沿着他设计出的线轻易的撕成一块一块的抹布, 抹布用旧后又可以撕成拖布条。就是这款设计赢得了德国红点大奖。看似是一个简单的, 不起眼设计, 我们的父辈时代他们就是这么做的。但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习惯慢慢消失了。这是一款为普通大众的设计, 不需要多么高科技的技术和

器皿中的五感设计

曹阳郭薇 (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日常生活中, 我们认知一件产品所用到感官的一般顺序是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 但其实对于特殊人群来说, 或是处在特殊的环境中, 感官是可以被替代的。我们可以用眼睛听, 用耳朵看, 甚至单纯使用嗅觉、触觉来完成这种认知。并且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 新技术和新材料层出不穷, 产品甚至被拟人化, 人们可以用对待生命的方式去对待产品, 因此所谓的操作方式和使用习惯也被颠覆了。本文将以器皿设计为例, 探讨这种变化下我们对于不同感官的使用和重新的定义。

关键词:器皿设计;感官代偿;五感;手感设计

人们常说的五感, 即视觉, 听觉, 触觉, 嗅觉, 味觉, 分别对应了人的五种感官。但这种看似明晰的分类方法是很勉强的, 人的感官不是分开、独立的, 而是互相影响和转化的。就单一的一种感官来说也是有着丰富又细微的差别。用手指轻轻的碰触和用力的按压, 沿着空气飘来的声音和置身于演奏厅中的尽情欣赏, 品尝和大口的咀嚼, 这些不同的行为方式虽然针对的同一事物, 其带来的感触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同时, 人在认知的同时也不仅仅是将各种感官感受结合起来, 而是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 能够根据记忆在脑海中呈现出各种场景和物品。

因此, 在产品的感知中, 感官体验是循序渐进、富于变化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 我们在设计和操作中所使用和依赖的感官都在发生着变化, 或是更加的丰富, 新材

昂贵的价格。它又是低碳的、环保的、经济的、朴质的, 为民生的设计。作为设计师应当更多的为大众设计, 为民设计, 并能进一步实现全民设计的普及化, 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

3. 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

民生的价值核心观是“以人为本”, 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以人为本”。体现出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宗旨, 在设计中树立民生意识, 注重对普通大众的情感上的关怀与关爱, 使民众更好的生活。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人为中心, 人性化的设计, 不但注重人在物质层次上的需求, 更注重在精神层次上满足人的需求。人与物的关系不再是只是使用关系, 还有情感关系。人们看重的是“有形”背后的“无形”, 精神的东西, 大众在使用产品中可以得到功能之后的服务和感情。例如政府为了关爱年老者, 提供了老年人可以免费乘公交车的政策。但是上公交车时, 年老者刷卡时刷卡机会发出“老人卡”的声音, 这本身就是对老年人的一种歧视, 有些城市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把“老人卡”改成了“敬老卡”, 这是一个人性化的改变。在产品设计中实施“人为关怀”, 把设计的起点定位在普通大众人身上, 为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态度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解决人的合理需求的问题, 优秀的设计在于能够在和谐的前提下, 更好的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

4. 关注无障碍设计

设计中要体现对民生的尊重, 不仅为正常人的设计, 对能力有缺陷的使用者也要给予同等的尊重, 为他们设计也是设计中重要的内容。例如为克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肢体障碍等缺陷带来不便而进行的无障碍设计, 也是关注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需要设计师更加细致、周到的思考每个产品的细节, 将为料的出现也使得我们不能依赖已有的经验去实现这种感官的认知, 所以, 感官体验中的变化之于设计至关重要。下面将从感官的代偿和畅通感官习惯的消失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感官的代偿

感官代偿指人的某些感官受到损害时, 其他感官的功能会相应增强的现象。主要用在无障碍设计中。比如对于视觉障碍者来说, 虽然他们无法如正常人那样通过眼睛来觉察事物的形态、颜色等信息, 但感官代偿表明, 他们的听觉和触觉比普通人更灵敏, 且通常还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因此可以用其他的感官来代替视觉。对于普通使用者来说, 感官代偿也是被常常利用的。我们在建立对物品的感受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是视觉, 通过物品的颜色、形状、状态, 对应记忆中的信息, 来推测此物体的重量, 温度, 使用方式等等, 形成一个大概的、基础的认知。在接触中, 可以感受到器皿的材质、粗糙感、温度、重量, 碰撞放置中会听到器皿和桌面、器皿与器皿、器皿与承载物之间的声响, 传递过程中会感受到由于温度、环境、承载物的不同所产生的气味变化, 从而完成这种认知。看似明确的分工中, 感官其实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 我们使用以下方式进行代偿。

1.材质和形状中触觉的传递

触感是通过手指或是皮肤与产品的接触产生的, 在设计中, 材料所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它的视觉质感, 玻璃的清凉、光滑、坚硬甚至锋利, 木头的温润、敦厚、亲切自然, 陶瓷的细腻、雅

“人”而设计的爱心真正融化在设计之中。一套带盲人识别标志的公用电话键盘, 意味着弱势群体的利益通过精微的设计呵护而得到整个社会空间的认可。设计师在设计的最初阶段, 就要以全体大众为出发点, 让所有的人都能适合设计的环境与产品。这种对障碍人士的关心和帮助, 使他们在社会中可以正常的生活, 以促进社会给予所有人均等的机会。

结语

由于现代社会中对民生的关注不断提升, 有关民生设计的理念越来越被设计界所重视。设计师的价值观极大的影响着民众的生活, 设计师应该树立一种为民设计的观念, 把设计视角投向平民的日常生活, 细心体会民众的需要, 创作出经济、实用、美观的优秀设计来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 真诚地把适用、经济、美观的产品融入到民众生活之中, 做切实为民生造福的设计。

摘要: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设计界也开始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加强民生关怀意识。本文从设计的视角出发, 探讨了民生理念的设计渊源, 设计师对民生的社会责任。以及设计师改善民众生活品质的社会责任, 引导设计师们形成民生关怀意识, 进而进行民生设计, 真正做到“为民众而设计”。

关键词:民生理念,为民设计,以人为本,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2]巴巴内克.为人类的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

[3]潘鲁生.匠心独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4]杭间.设计道[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加强依法行政理念的思考 篇5

[关键

词]和谐社会依法行政人性化行政执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及十七大提出的重大任务。和谐是人类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和谐社会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政策、法律、?­济、行政以及道德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d­调发展问题。对此,胡锦涛总书记从六个方面归纳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社会,党的组织、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都担负着重要职责。相对而言,行政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更有其特殊性。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法治发展道路决定了政府在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洛克曾?­说过,在所有国家权力中,行政权力是最难驾驭的。行政权力可以是公民权利最大的保护者,也可以是公民权利最大的侵害者。政府在法治建设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其执法行为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政府不当、违法的执法行为干预了社会的正常运转,损害了公民的权利,à­大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政府的合法执法行为实现了立法调控社会的功能,还保护了公民的权利。通过执法,政府实现了对社会公共生活的管理,合法、合理地调整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化解利益矛盾,从而达到社会和谐。因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依法行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依法行政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人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之上。从一定程度上说,公民权利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建立在国家、政府权力的让步之上的。从另一方面说,政府权力源于人民,保障公民的权利既是政府的生存基础,也是法治和依法行政的价值追求。因为政府处于双重角色的地位,所以必须通过依法行政,促进行政主体积极履行其职责,保障公共利益;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防止其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行政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规范行政权的有序运作,达到限制行政权力滥用、维护公民权利的目的。

(二)依法行政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证

与其他国家机关相比,行政在整个国家活动中所占比重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数量也最多。行政机关的管理权涉及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公民“从摇篮到墓地”无所不管。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行政权运用得如何,影响着国家?­济和社会生活的走向,直接体现了我国法制建设的程度。行政机关能否公正行使行政权力、调整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直接关系到社会运作是否顺畅、社会关系是否合理,进而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环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证。

(三)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立足中国法治的现实,影响法治进程的最主要矛盾是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矛盾。有学者指出权力与权利的不和谐关系是目前中国最不和谐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权力结构体系中的寻租设租、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地方,基层政权与群众的关系尖锐对立,农民和居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些现象己严重影响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只有依法行政才能限制权力滥用,确保人民群众的权利与利益,妥善解决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矛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而政府严格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依法行政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

新理念下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6

一、重视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口算是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它为个性化、多样化比较快速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但很多学生对口算提不起兴趣,觉得枯燥、重复、乏味,觉得计算课像练习课,“新课不信”。究其愿意之一,恐怕是学习中缺少计算情景,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计算,怎样去计算。从人教版数学新教材的计算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教科书往往通过设计一个儿童喜欢的情境引出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的情景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就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新的数学观和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综合化意义下的计算内容普遍的处理方式。

二、选择好教学方法,使计算方法最优化

探究算法和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基本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时求得结果的操作程序,算法是算理赖以成立的教学原理。在计算的教学中,算理的探究和算法的掌握具有同等的地位,算理的理解直接关系着解决问题的建模能力。

但是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往往遭遇到尴尬的场景:学生对计算的思维简约化,直接进行半自动化的状态,淡化了对算理的探索需求。

怎样处理好算理与算法两者之间的关系呢?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算理的理解不是强扭出来的;在者,教室教得思路与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也不应是对立的。教者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应化“堵”为“疏”。课堂上不仅要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更要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在充分交流、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体验、感悟、优化算法。

三、提高基本的计算能力,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准确运用的保证,而且计算的灵活性、合理性与计算速度的快慢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效率。虽然由于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普及,对中小学生的计算要求降低了,但是基本的计算技能的培养是必要的,基本的计算机能的提高是必须的,例如,表内乘法是整个计算教学的基础,对学生的计算技能就有所要求,从开始的每分钟6-8题逐步达到每分钟10题以上,当然,我们应注意的是要摆脱传统教学中的机械、枯燥的训练,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允许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为此,可把最基本的口算训练插在每一节课中,创设各种竞赛活动和游戏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例如,在出现400*5=200、70+6=420、700*6=1300这些错例时,多问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并共同诊断错误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建议。教学中就有的学生建议说:“计算前要看清符号,计算时要认真、细心、并要仔细检查。”当然,老师们还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计算形式、创造更灵活的计算空间,促使计算技能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培养学生善于灵活运用,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了数学知识后,结核问题解决,探究计算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在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中,教者首先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选择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心的“需求点”,主动地参与问题探究,带着问题去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动力。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中,在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的基础上,对于24+7,学生出现了多种算法。有的这样算:先算4+7得11,再算20+11得31;也有的同学这样算:24+7,先算3+7得10,再算20+10+1得31;还有的同学这样算:24+7,先算4+6得10,再算20+10+1得31。由于提倡算法多样化,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了。从以上事例看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中国去,出现各种算法,教师没有直接点拨那种算法好,而是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去感受其他的方法与策略。多样的算法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给原本乏味的计算教学带来了活力。不仅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

总之,新理念的计算教学应着眼于人的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从教师教计算到在计算教学中发展人的根本转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育的扎实有效的做法,又要发扬新理念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教学与课改中不断地去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既做到扎实有效,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考 篇7

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中学教育新模式, 是从单一的选拔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 也就是加强基础, 发展个性和创新意识.除了为学生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础外, 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 为使学生成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打下基础, 这次的新课标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1. 加大教材的弹性

教材内容分出层次, 使教材适用于全体学生, 并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教材的选定上, 注意选取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文章.

2. 了解学生, 指导学法

备课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 不了解学生, 课就备不好.因此在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 确定教学目的, 选择教学方法和选配例题与习题时, 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才能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3. 让学生回归自然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希望多多地听老师讲授知识, 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被动地位.喜欢听讲、不愿动脑;喜欢听讲、不愿发问.主体意识、主动意识丧失殆尽.身为主体地位, 却没有主体意识, 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依赖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视学生为人, 帮学生做人, 教学生成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知道, 发展是不能靠手把手给予的.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 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 学生能问的教师不要先问, 变教为导, 教师变导师.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导是更高级的教因此在教学中我发现:给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 通过教师的引,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去总结, 去归纳, 效果更好.

4. 教师应该给自己一个空间, 灵活大胆地去实践

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对问题已备选了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 课堂上以“定式思维”组织教学, 但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当学生的思路与我的思路相左或学生的想法不切实际时, 不愿打乱既定的教学程序, 干脆采取回避措施, 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被束缚.另外, 我平时上课总喜欢将一个问题或一个习题讲得非常明白, 生怕学生不理解;剥夺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过程, 这样当试卷灵活多变时, 特别是遇到操作、找规律等问题时, 学生会出现一刀切现象, 甚至全军覆没!

5. 给思维一个空间, 让其循序渐进

问题的坡度设置也是十分关键的.坡度过小, 不值得优等生去思考, 学生的思维活跃不起来;坡度过大, 导致思维卡壳, 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深入进行而流于形式.因此, 学生的思维是循序渐进的, 要设置合适的坡度, 多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 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 成绩逐步提高.

可以说, 新课标将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学生方面

1. 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教, 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 往往是学了整节课之后才知道今天学的是什么, 扼制了学生求知的兴趣.而新课标下, 体现自主预习, 带着问题和对知识的初步理解来参加课堂学习, 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主体地位直接突出,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老师设计的预习问题, 难度要低、量不宜多, 否则将造成学生的负担, 反而使学生望而却步.

2. 教会学生听课

学生学得好, 不是谁教的, 而是他们自己悟的好.这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不能被动地学习, 而应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听讲, 不光是学习新知识, 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学习成熟的数学思维习惯, 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鼓励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如果是积极举手、积极回答问题, 手脑并用, 听课效率必然很高, 这样的学生就不容易走神, 他的课堂效率就得到保证了.一名学生能够做到眼到、耳到、笔到、神到, 这才叫听课.进入这种境界的学生, 他的听课效率才是最高的, 必然会出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 引导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

学习要勤于复习, 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 遗忘也就越慢如何去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呢?一是要求学生加强练习, 事实证明, 数学加强练习, 能明显提高复习效果.二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小结, 及时再现当天所学的知识, 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在体系上, 一般都是重视外形特征或表面的关联, 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 真正把知识综合归纳, 实现“由厚到薄”.其实, 数学复习的“由厚到薄”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 有分析, 才有更好的综合, 分析的任务是追溯各种结论的由来 (推导过程) , 通过分析, 把它们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找出来, 认识其共同的基础所在.这样, 才能实现“由厚到薄”.三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 及时提醒学生整理和充实笔记, 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 巩固所学的知识.

鉴于此, 我认为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教师应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 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积极主动地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主体意识并促成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感, 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创造氛围, 对学生以更高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渗透.为学生学好数学, 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的实行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数学课堂如何体现新理念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要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用新理念进行新思考.

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新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推进新课程.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理念下“估算”教学的思考 篇8

一、贴近生活, 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 既是检验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 估算的方法、过程、结果等具有多样性与开放性, 往往导致学生估算意识淡薄。因此, 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景中改变对估算的态度, 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 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如, 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带多少钱, 一间教室的面积有多大, 外出旅游的费用, 一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的有关物体质量、数量或长度的问题。首先, 教师要有估算的意识;其次,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 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 逐步渗透, 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从单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 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如, 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 (进位) ”时, 设计这样一道加、减法估算练习题:李老师去超市选了五种体育用品, 价格分别是每个足球48元、每副乒乓球拍16元、每个篮球69元、每副羽毛球拍23元、每个皮球23元。

师:下面哪种情况, 估算比精确计算更有意义?

(1) 李老师考虑购买这些体育用品200元够不够时

(2) 营业员要将每种体育用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3) 营业员告诉李老师购买这些体育用品要付多少钱时

……

此时, 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没有直接问“买这些体育用品大约需要多少钱”, 而是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 把学生观察的焦点由计算结果引向问题, 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去比较, 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去感受估算的乐趣, 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产生学习估算的需要, 从而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创设情境, 注重增强学生估算的应用意识

学生的数学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境, 让数学问题寓于一定的情境中, 旨在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储备, 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毫无疑问,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对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有影响的。因此, 教师要善于找准数学情境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 让情境创设与数学思考结合贴切, 真正发挥情境的启发作用。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估算资源,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 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 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 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 增强他们自觉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 某小学组织四年级两个班共83名同学参观植物园, 每张门票18元。请估算一下, 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生1:18×83≈18×80=1440 (元)

师:准备1440元够购买门票吗?大家先笔算一下, 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2:18×83=1494 (元) , 估算的1440元比实际用钱少了54元, 所以不够购买门票。

生3:购买门票时应准备足够的钱, 我认为用18×90进行估算比较合适。

生4:我有不同的方法, 还可以用20×83进行估算。

师:用18×90或20×83进行估算有没有道理?

(学生估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个个跃跃欲试。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 许多学生表示赞同这样的估算。)

师: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想法, 很不错。看来估算时, 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上述片段中, 教师结合具体情境,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这样, 就把学生潜在的估算意识寓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促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主动地选择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也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 增强了他们应用估算的意识。

三、掌握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 但不是凭空臆想。教师要充分挖掘估算资源, 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 并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将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教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估算方法。

1. 凑整估算法。

一般是指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数或几千几百几十数再计算, 这样能方便地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如, 9.9×6.9比70小吗?可以把9.9看成10, 因为10×6.9=69, 估算结果比70小。

2. 根据数位估算法。

如教学“三位数乘 (或除以) 两位数的乘除法”时, 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计积或商是几位数。积的位数等于两个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 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如, 376×54, 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经验推出它的积是四、五位数。

3. 规律估算法。

指运用各种运算定律、性质判断运算结果。如, 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 (0除外) 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 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 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 这种估算方法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4. 联系现实生活或经验估算法。

如, 张奶奶去超市购物, 带了100元钱, 她买了两袋大米, 每袋30.4元, 一块鸡肉, 用了19.4元, 她还想买一条鲫鱼, 大一些的每条25.2元, 小一些的每条15.8元。请帮助张奶奶估算一下, 她带的钱够不够买小一点的鲫鱼?能不能买大一点的鲫鱼?这道题第一个问题要判断100元钱是否超过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估算30.4×2+19.4+15.8≈ () 。根据该问题, 应适当放大一些, 如果把买一袋大米看成31元, 两袋大米就是62元;把买一块鸡肉看成20元;把买一条小鲫鱼看成16元;这样很快估算出62+20+16=98 (元) , 张奶奶的钱是够用的, 且“估算”与“准确值”极相近。第二个问题要判断三种物品的价格总和是否超过100元。估算30.4×2+19.4+25.2≈ () 。根据该问题, 应适当缩小一些, 如果把买一袋大米看成30元, 两袋大米就是60元;把买一块鸡肉看成19元;把买一条大鲫鱼看成25元;这样很快估出60+19+25=104 (元) , 已经超过100元, 张奶奶不能买大鲫鱼。显然, 估算的目的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不同的实际问题所采取的估算方法并不完全统一, 诸如求购物消费问题、求租车 (或租船) 费用问题、求某种物品表面所需材料问题……估数时要估大一些, 使结果变大;类似于求杯子 (或油桶) 的容积、求某种原材料可制作的成品数量、求租车所需辆数、求租船所需条数等估算问题, 估数时要估小一些, 把结果估小。这样, 让学生在解题、估算中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不是枯燥、刻板的东西, 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气的, 同时也是有用的数学, 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5. 根据尾数估算法。

例如, 3245-585-308=2348, 只需要算一下个位:5-5=0, 10-8=2, 就可以知道得数2348是错误的。

四、感悟方法, 鼓励估算策略多样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在教学活动中, 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因此, 教学中, 估算应结合具体情境, 选择最合适的估算策略。

1. 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

指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 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 说明答案是错误的。

2. 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

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 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 能保证估算结果更接近准确值。如, 386+212, 有的学生把386估成390, 212估成210, 390+210=600, 结果约是600;有的则把386估成了整百数400, 212估成200, 400+200=600;还有的学生则把386估成了整百数400, 212估成210, 400+210=610;显然, 由于估算策略不同, 估算结果也就不同。

3. 尊重学生的个性。

森林健康理念的诠释与思考 篇9

1 森林健康概念的由来

森林健康理念是由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的。提出的背景是美国国会向两院提交森林病虫防治经费预算时, 引起议员的质疑, 每年如此巨额的防治经费居高不下, 这样引发了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森林抗逆性、增加森林抵御病虫害能力的大讨论[2]。美国林务局召集众多林业专家, 制定了初步的森林健康预案, 当时森林健康主要还是针对病虫害防治提的, 开始还称作“森林保健”。这个理念经过20多年来以美国为主的专家不断深化和完善, 现在已逐渐成为一个系统理论。客观地讲, 该理论受德国“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影响很大, 实际上各国学者 (包括中国专家) 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比如森林生态研究、人工林生态研究、营造混交林、营造生态林、调整树种结构、合理抚育、生物多样化等。

2 森林健康的概念和内涵

世界林业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大的发展阶段, 即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木材林业、多功能林业和可持续林业阶段[3]。一是木材林业时代。在该发展阶段中, 人们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木材的蓄积量。二是多功能林业阶段。在该阶段, 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森林的数量和分布。三是可持续林业阶段。该阶段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森林健康的理念得以迅速扩展。目前世界各国的学者有很多关于森林健康概念理念的巨著, 有关的概念很繁多[4]。森林健康理念的关键是提出了“系统健康论”, 涵括树木个体健康、群落健康、森林生物 (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 健康、森林水源健康、森林大气健康、森林土壤健康、森林景观健康以及森林周边的草地系统健康等[5]。

健康森林应该有如下特征:一是森林植物由多层次高等、低等植物群落组成。包括:由当地类适生优势乔木组成的主层林群落;由与主层林互生的亚乔木与灌木组成的下层林群落;由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组成的活地被物群落;由藤本植物、寄生植物、附生植物组成的层外植物群落。二是植物群落的生长密度应适应本地类的土壤条件和气象因子 (温度、降雨量、光照等) , 应适应主层林中主要树种的生长速率。三是主要树种应具备较强的抗逆性, 对当地易发生的危险性森林害虫具有较大的抗性或驱避性。四是主要树种应是树龄长、生长稳定、长势较速生的优势乡土树种或引进树种。五是主要树种应合理混交 (针×阔、阔×阔) , 针叶树要控制在30%以内, 以减少对地力的消耗。六是森林植物中应有10%以上的豆科植物以滋养地力。七是高标准的健康森林应带状生长阻燃植物以形成生态阻火带。八是健康森林中能稳定形成由各种动物、菌类组成的生物链以维系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流, 保证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九是健康森林应产生优美的树木自然景观、优美的森林自然景观, 优美的动物栖息 (特别是鸟类、昆虫等) 景观等, 而造就出巨大的文化功能, 给森林生态休闲产业带来无限生机。十是健康森林应具有时代气息, 在交通、通讯、监控、灭火、防虫等领域具备先进的基础设施。十一是健康森林由其主功能的不同而区分为各种类型的健康森林, 包括产材型健康林、水源涵养型健康林、水土保持型健康林、沙生型健康林、城市森林型健康林、景观型健康林等[6]。

3 我国森林健康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 我国森林资源的结构调整任务不仅繁重而且紧迫。我国目前拥有的人工林面积在4 600万hm2, 且每年增加的速度为600万~1 000万hm2[7]。这些人工林中, 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如中幼林具有较大的比例、林分的结构较为简单、森林火灾发生的风险大等。因此, 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森林健康战略的研究和实施。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魏殿生指出, “应对历史环境所带来的挑战, 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施森林健康战略, 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的长期健康稳定, 应该是我国林业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8]。我国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更多地是为了对森林结构进行调整, 以使森林的分布更加合理。

我国于2000年开始了森林健康工作的研究, 2001年8月国家林业局组织有关人员赴美对其森林健康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察。期间, 与美方对开展森林健康合作的意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得到了美国的积极回应。2002年6月, 在中美林业合作谅解备忘录联合工作组第1次会议上, 该项目被列为中美林业合作的重要领域。随后, 该项目被正式启动。2001年, 中美林业联合工作组分别选定了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江西信丰、贵州麻江、云南丽江、陕西佛坪为第一批试验区。试验区内开展的试验观察项目主要有8个方面, 即林地土壤的恢复测评、林分结构调整测评、森林火险生态管理测评、近自然中幼林抚育测评、山地经济林效益测评、森林生态功能恢复测评、森林害虫自然调节能力测评、森林游憩功能基础设施测评[9]。

目前, 我国已经启动5个示范区各具代表性。江西省信丰县属于紫色页岩的红色沙漠地区, 在特种经济林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云南省丽江县分布着大片的天然林, 可以大力地发展生态旅游;贵州省麻江县属于亚热带阔叶次生林分布区, 可以采取封育恢复的方式开展森林健康工作;陕西省佛坪县是大熊猫的栖息地, 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型地区;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是旅游区, 具有方便的交通条件, 是国有林场种质资源示范区[10]。该5个示范区完成工程的面积共计超过1 000 hm2, 其中设置的监测固定样地、径流场建设观测点及个病虫测报点分别达到51、9、8个, 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应的探索森林健康的指标体系, 有助于我国森林健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 结语

森林健康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在欧美等许多林业发达国家得到推广和应用。中国对森林健康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只在全国5个地区开展了试验研究, 虽然初步建立了森林健康指标体系, 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有待扩大和提高。

摘要:通过对森林健康理念的由来、概念、内涵以及我国森林健康工作开展情况的阐述, 加深了对森林健康理念的理解, 为我国开展森林健康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森林健康,概念,内涵,现状

参考文献

[1]汪有奎, 袁虹.祁连山森林健康保护与恢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 (2) :159-165.

[2]殷建强, 于署明, 高艳平, 等.美国森林健康与可持续林业的引进实践[J].贵州林业科技, 2008 (2) :42-44.

[3]黎云昆, 李春庆.美国森林健康考察一瞥[J].中国林业, 2008 (10) :3839.

[4]雷静品, 肖文发.森林健康的概念及其研究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 2008 (4) :23-26.

[5]陈守常.森林健康理论与实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26 (6) :14-16.

[6]高均凯.森林健康的内涵及其属性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 :18-22.

[7]陆元昌.森林健康状态监测技术体系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 2003, 16 (1) :20-25.

[8]魏殿生.绿化就是固碳造林等于减排[J].林业经济, 2003 (2) :24-26.

[9]甘敬.森林健康评价与监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5, 13 (3) :187189.

高校推行绿色消费理念的思考 篇10

一、高校推行绿色消费理念的意义

(一) 从社会的层面看, 高校师生的消费能力强, 并有接受

绿色消费理念的可能, 他们的消费行为会对其他消费团体产生示范作用。

1. 高校师生的消费能力大。

发展高等教育, 不断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 是当今时代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要求。1999年, 根据“扩大招生, 提高学费;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的政策, 国内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招生。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所示:2011年, 全国高校共有在校学生约3559万人, 教职员工约230万人[3]。在此基础上, 近两年的高校师生总数持续增长, 这一庞大的数字所具有的消费能力及其对消费市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2. 高校师生知识程度较高, 且较易接受新兴事物, 对他们进行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 容易被接受和充分发挥作用。

高等院校的教师是为社会打造栋梁之才的工程师, 他们大多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深厚的科研功底, 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执舵导航;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是经历层层考验的, 他们拥有较高的知识储备,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怀揣着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兼容并蓄的态度, 高校师生容易接受新的理念, 也容易将新的理念, 如绿色消费的理念运用于实践。

3. 高校师生的消费行为对其他消费群体有较大影响, 有利于其他消费群体接受并进行绿色消费。

目前, 我国大多数的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意识不强, 关键在于观念问题。高校师生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在人群中的特殊影响力, 他们的行为是容易被其他人群所模仿。这些受影响人群包括高校师生的亲人、朋友甚至是仅仅与高校师生有过接触的人们。因此,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间或什么样的场合, 只要高校师生拥有绿色消费的理念并进行绿色消费, 这样的消费行为就将会是一种良好的示范, 间接影响周围的其他消费群体, 从而使绿色消费理念得到更加广泛的推行。

(二) 从学校的角度看, 推行绿色消费理念有助于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 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将绿色消费理念贯彻到底。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 良好的学校环境不仅能使人身心愉悦,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但是,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浪费严重、资源运用不合理、垃圾处理不当等现象,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环境, 浪费了国家资源, 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习情绪无益。建设节约型校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 绿色消费是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使学校的运营管理得心应手。

同时, 学校利用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既可以将绿色消费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直接传达给学生, 又可以通过宣传标语的暗示作用间接影响, 使得绿色消费理念在高校的推行简单易行、收效显著, 是最有可能将绿色消费贯彻到底的地方。

(三) 从个人的层面看, 高校师生能够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 在校学生也可能成为潜在的生产商。

接受高素质教育的高校师生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 能清楚地认识到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本质和忽视这一问题将继续产生的严重后果。怀着对社会的责任感, 高校师生一旦拥有绿色消费的理念, 便可以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

此外, 在校学生虽然目前的消费水平有限, 但将来会成为消费的主流, 并且很可能成为潜在的生产商, 他们是否具有绿色消费的理念, 对未来社会的生产结构、消费市场的发展甚至是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推行绿色消费理念的途径

(一) 国家倡导绿色消费。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怎样充分利用资源, 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摆在执政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十六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前提的指引下, 越来越重视消费问题, 并在一系列的重大报告中反复倡导绿色消费, 提出的对策与措施包括:转向绿色增长方式、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培育绿色消费热点、提高绿色消费能力、完善绿色消费政策和加强绿色消费教育, 这些措施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性的绿色消费思想[4]。国家的政策往往对一个国家的公民具有巨大影响。高校师生作为社会成员, 关心国家大事, 能够积极响应国家的各种号召, 因此, 国家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能得到高校师生的积极反馈。

为使我国真正摆脱绿色消费不足的困境, 我国政府还可以借鉴美、德、意、日等发达国家形成良好绿色消费习惯的措施, 通过宏观调控, 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可借鉴的措施包括: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运用价格手段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运用法律、税收手段保护环境, 支持绿色消费等。这些措施是国家从宏观方面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倡导。

(二) 学校引导绿色消费。

除了国家在宏观上倡导绿色消费理念的大方向外, 学校也是推行绿色消费理念的关键场所。在学校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引导绿色消费, 能够取得直接显著的效果。

1. 学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从观念上对学生进行

系统的绿色消费理念的灌输, 并结合学校的多种传播媒介, 宣传绿色消费理念。我国绿色消费观念薄弱原因在于消费观念不良, 由于消费理念决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是否具有较高的绿色消费观, 选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消费行为, 是实现绿色消费的终极支撑。这就要求学校将绿色消费观纳入课堂教育体系, 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的重点是阐明绿色消费的内涵和作用, 从而在思想上对全校师生进行教育, 改变观念。同时, 在校师生必须加强绿色消费观念的宣传。高校的管理机构、宣传机构、学生会等相关部门紧密结合, 利用学校的广播台、报纸、宣传栏等传播媒介, 开展积极的宣传活动, 包括定期更新宣传海报、派发宣传单、张贴宣传标语等, 使绿色消费深入人心。

2. 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管理, 杜绝浪费现象。

高校普遍存在的浪费现象, 是人们早已司空见惯的事情。就使用最多的水、电、纸张等资源而言, 浪费现象成为常态化, 随手关水、关灯或者重复使用纸张等细节被忽略, 这些小细节乘以高校师生这样一个庞大的基数, 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同时, 不少学生使用的电子产品更换频率快, 废弃的手机、电池、耳机、音乐播放器等直接被丢在垃圾桶, 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 废弃物的不当处理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高校存在的送礼风也是浪费现象的表现之一。中国人历来讲究面子, 联系到逢年过节礼物的选择上, 包装越奢华越好看的礼物, 就越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而礼物本身可能只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东西, 这就形成了华而不实、奢侈浪费的现象。此外, 高校食堂的浪费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仅食物本身的浪费, 就随处可见, 而食物残余的处理, 又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结合以上列举的浪费现象, 强化校园管理势在必行。相关部门在宣扬绿色消费政策的指引下, 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制定出水、电、纸张等资源的使用指标;在产品的购买上可以向绿色产品倾斜;垃圾处理上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可回收的物品进行回收利用;尽量不提供一次性使用物品等, 营造人人节约的良好氛围。

3.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让师生在实践中体会绿色消费的重要性。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利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高校中的各种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体组织, 在学生心目中占有一定地位。鼓励社团组织相关推行绿色消费理念的活动, 使学生产生归属感,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开展以志愿者形式在校园里义务清理垃圾的活动, 并发起签名, 让更多的人支持这项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绿色产品工厂参观, 直观清晰地了解绿色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作用, 引导他们选择绿色产品, 改变现有的不良消费方式;可以开展绿色消费观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或征文比赛;还可以效仿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举行二手拍卖会、旧物互换活动等。学校相关部门于适当时机发起“限电日”或“限水日”的倡议, 让全校师生体会缺水缺电的感受, 以强化绿色消费理念。

4. 采用激励措施, 鼓励师生进行绿色消费。

激励, 即是对期望行为的激发与鼓励[5]。学校通过激励措施, 对进行绿色消费的行为进行奖励, 以此强化不断出现的与绿色消费理念相符的期望行为, 最后使这些行为内化为行为主体的自觉行为, 并让它们发挥作用, 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影响。学校采用的激励措施主要以奖励的形式进行, 如公开表扬、授予“绿色标兵”称号等。同时, 鼓励师生购买节约资源与能源及对环境危害程度较低的商品、购买包装少的商品、购买环境成本低的商品等;鼓励师生进行旧物利用;提倡勤俭节约, 保护环境, 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及对环境造成重大负担的物品, 抵制铺张浪费等, 以此对师生进行严格要求。只要涉及绿色消费理念的, 就可以进行鼓励, 反之, 一旦出现与绿色消费理念相违背的消费方式, 就立即给予批评, 批评的力度应与违背程度相适应。

(三) 师生自身参与绿色消费。

高校绿色消费理念的推行绝不仅是国家、学校的事, 还是国家的倡导、学校的响应,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绿色消费真正成为普罗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消费方式, 以应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 维护每个人的生存权利, 同时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因此, 高校的每一位师生都应当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 从提高自身修养做起, 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自觉自愿地践行绿色消费观, 并以此为基础, 逐渐形成与国家、学校所倡导的绿色消费理念相适应的消费行为,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娟, 贺青春, 高凌云.绿色消费: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引擎[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1, (7) :93-97.

[2]黄志斌.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6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66.

如何提升交通规划理念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科学发展;交通规划;理念;探讨

城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良好的交通条件源自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理念。虽然,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在实际的交通规划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交通顺畅和交通安全。所以,就交通规划理念这一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提升交通规划的理念,使得我国的交通规划能够更有利于城市交通的管理,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1.交通规划中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1.1思路明确,重点不明

任何一种理念的实施都应该有明确的思路进行引导。交通规划理念亦是如此。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交通规划理念的思路是明确的,即意识到交通规划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问题是,思路虽然明确了,但重点却没有突出,如对于交通建设用地的预测等等。这种有思路、无重点的交通规划理念在规划交通时势必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1.2原则可行,目的不明

综合研究我国众多的交通规划理念可以看出我国交通规划理念的原则一般来讲都是可行的。多数交通规划理念都能够坚持统一规划、逐步完善等原则,这些原则理论上来讲都有助于交通规划的有效实施。但是,但是很多交通规划者都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交通规划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民。忽视或忽略交通规划中人这一主体,再优秀的交通规划理念也都是空话。

1.3方法适用,结合不足

部分规划主要采用“四阶段法”和“总量控制法”。传统“四阶段法”模式起源于西方工业化社会,它自然会受到当时的工业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社会活动、出行行为和人口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在引入该方法时,对模型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但仍然没有摆脱其束缚。 “四阶段法”模式建立时社会尚未信息化,而随着科学技术在交通领域的不断应用和更新,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将引起出行行为和出行特征的根本性变化。

1.4思想重视,投入不足

对于交通规划的问题,大多数交通部门的思想都会是高度重视,各种口号,各种政策都能体现出其对于交通规划的重视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没有像思想上那么重视。因此,各个部门和相关单位应该认识到,思想上的重视不算是完全的重视,只有实际的执行中进行重视才是真的重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交通规划不是交通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国人民的事情,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事情。

2.提升交通规划理念的探索与思考

通过上述对于我国交通规划理念中现存问题的分析,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在此提出了几点对于提升交通规划理念的展望,以期能够为我国的交通规划事业做出一点贡献。

2.1深刻认识区内交通与区外交通的关系

在把握规划层次上,要深刻认识区内交通与区外交通的关系。交通建设规划要坚持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有效衔接原则。大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融合是大都市圈快速系统成败的关键之一。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逐步打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条块分割和行政分割,将大都市圈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和经营融为一体,包括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长途公共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融合,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融合,不同行政区之间公路网络的融合等。城市对外交通作为支撑城市正常运作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在城市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繁忙,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用地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对外交通设施逐漸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造成了城市拥挤、对外交通不畅,成为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2 正确把握交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度量

在宏观和基础理论层面上,要正确把握交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度量。在编制交通规划时,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是对规划期内公路水路运输发展与交通需求做出的科学估计,因此,交通需求分析应以正确的经济发展预测为前提。通过建立恰当的预测模型,经计算,检验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运输发展和建设资金。在编制交通规划时,要从当地现实出发,科学判断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合理确定交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以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宽松的运输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顺畅均衡发展。要保证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重点、有差异地确定不同区域交通发展目标,实行交通差异化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实现交通协调发展。

2.3 注重协调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在处理各项关系时,要注重协调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在交通建设中,由于劈山筑路、开挖水渠,将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修建桥梁会引起河道临时堵塞和临时改变河流的流向和速度,公路和航道建设还把自然生态一分为二,分隔和阻碍了原有动物的生活圈;同时,交通建设时还会影响周围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此,要充分重视这些临时的、局部的影响环境的因素。

2.4 注重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安排规划项目时,要注重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既要加强经济效益较好的高速公路和公路主枢纽站场建设,同时也要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的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场投入。高速公路是主要运输点的高效快速运输通道,决定着省道和地方道路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方向。农村公路是全市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交通运输网络中居于主导性的地位,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的繁荣息息相关。

3.结语

综上所述,提升交通规划理念对于我国的交通,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交通规划理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交通规划。因此,提升交通规划理念应该成为交通有关部门关注、重视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提升交通理念的研究,使得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理念为我国的交通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白宏涛,徐鹤.中国交通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若干问题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2).

理念思考 篇12

一、“无罪假设”的内涵

从“有罪假设”转变到“无罪假设”, 要求我国外汇管理逐步从事前排查经济主体外汇收支的真实性, 转变为事后举证查处违法违规经济主体。从另一侧面理解为假设每一项外汇资金流动事宜都是合规的, 事前不再进行严格的审查, 若事后发现问题, 从重从快处罚。

二、目前实施“无罪假设”在外汇管理上的难点

(一) 现有外汇管理法规尚无“无罪假设”的条文

1. 现行外汇管理法规都是以“有罪假设”为主线的条文, 操作方法的转变, 需要组织力量清理修订原有外汇管理法规。

2. 外汇管理人员执行和操作的思路需要一定时间学习、调整、扭转过程。

3. 执行“无罪假设”需要以控制外汇风险作为底线。

4. 外汇管理人员要摆脱困境, 就必须彻底从依赖审批和核准、行政许可等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外汇管理人员需要观念的转变、执法思路的更新, 才能有力地执行“无罪假设”。

(二) 有的基层外汇管理人员担心执行“无罪假设”后失权、失威

长期以来, 外汇管理人员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的政策、法规、制度执行, 已经习惯于依赖审批进行工作, 担心今后一旦失去了审批权, 无法收集到报表和一些基本数据, 也无法进行必要的分析, 外汇管理部门变成摆设, 没有存在的现实意义。

(三) 有的基层外汇管理人员对监测分析、风险可控的具体做法产生畏难情绪

监测分析、风险可控是“有罪假设”的基础工作。此前外汇管理人员对外汇收支分析是以交易行为和业务性质监管为载体进行分析, 今后对外汇收支分析则是以经济主体为单位分析监管, 其立足点、着重点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外汇管理人员对于监测分析、风险可控所需要的知识较欠缺。

三、实施“无罪假设”外汇管理操作方法的建议

(一) 试行允许符合条件企业进出口收汇存放境外

1.外商投资企业向原股东进料, 又向原境外股东借短期外汇资金用于企业周转, 产品又销售给境外股东的, 允许把短期贷款留存境外用于购料进口。

2.允许“两头在外”的企业, 年度生产总值30%的外汇资金调入境内, 其余部分可存放境外使用。

(二) 试行允许符合条件企业的贷款存在境外, 但需向外汇管理局备案

1. 国有企业向境外贷款, 准备在境外购买设备的, 允许外汇贷款存放境外, 但需向外汇管理局备案。

2. 我国已在境外投资办企业或已收购境外企业所获得利润, 允许代为国内购买设备等进口, 不必将所获得利润调回境内, 但需向外汇管理局备案。

(三) 试行相关企业开展外汇收支互补、定期交售外汇额度制度

1. 境外旅游公司与境内旅游公司合办旅游项目, 其收入可互相记账、冲账、抵扣, 年度余额可调出入互补盈亏。

2. 集团有限公司内部 (包括境内、外) 外汇业务可以自行调节, 但向境外贷款不得调入境内结汇。

(四) 试行有创汇能力企业按年度结汇

1.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外汇收支及目前国内企业分布, 建议把企业按规模、注册资本、企业性质、行业分类, 规定有出口权和有创汇能力的单位, 要求其按年度销售给国家一定数量外汇, 来保证国家的外汇储备, 促使我国国际收支平衡。

2.对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创汇能力的评估, 有创汇能力者, 在年度内向国家结汇一定数量外汇, 增加国家外汇储备, 实现国际收支均衡管理。

四、建立外汇资金流入控制的数学模型

目前国际上对外汇资金流动控制分为流入和流出两大控制方面的数学模型, 外汇资金流出的数学模型归纳有六大类, 而我国有七大类, 他们之间大致相同;而外汇资金流入管理的数学模型尚欠缺。笔者建议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设计出下列外汇资金流入的数学模型:

(一) 经常项目的模型

对若干年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 选用经济计量模型, 来对进出口和经常项目差额的关系作定量分析, 对三者关系作普通的回归分析, 定量地说明它们的相关程度。

其中α为常数;β1、β2为系数, 即TE和TI毎增加一美元, CAB增加的美元数, ε为随机扰动项。

(二) 储备资产项目的模型

对若干年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 选用经济计量模型, 来对外汇储备增加值和储备资产项目差额的关系作定量分析, 对两者作普通的回归分析, 以定量地说明它们的相关程度。

其中为α常数项, β为系数, 即FEG每增加一美元, RAB增加的美元数, ε为随机扰动项。

(三) 资本与金融项目的模型

对若干年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 选用经济计量模型, 来对资本与金融项目差额与外商直接投资和储备资产项目差额的关系作定量分析, 对两者关系作普通的回归分析, 以定量地说明它们相关程度。

其中α为常数项, b1、b2、β1、β2为系数, ε1、ε2为随机扰动项。

(四) 误差和遗漏项的模型

依据国际收支平衡表, 在以上各方程有关数据的基础上, 利用预算软件, 可以得到误差和遗漏项的模式。

储备资产增减差额合计=经常项目差额合计+资本项目差额合计+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合计

上一篇:废水再利用下一篇:学校档案管理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