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2024-05-23

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共8篇)

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篇1

浅谈对践行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摘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高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教育和教学。如何解读新课程理念、如何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解决教学实践中凸显的问题是我们每个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实践 思考

全面进入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对于我们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应该如何深入理解新理念;怎样抓住这次教改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如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等等,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政治课教学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新课程新理念

1、新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2、新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为此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必修模块都体现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3、新导向。课程标准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与此观点相对应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使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此先导有如下特征:时代性,即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时代特征相统一;针对性,即思想教育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开放性,即新课程内容与创造性思维对接。

4、新课堂。构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使课堂不仅实现知识转移和传递,而且让学习者主动地沉浸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让“生活”走进课堂,在理解具体知识中充分做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鲜活的题材中。

新时代呼唤新课程的到来,新课程凸显新的教育观念,这就是一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老师在整个教学中,要树立生本意识。那我们该如何贯彻这些新观念呢?

二、政治课教学实践的探索

高中政治课新教材是以生活逻辑来构建知识体系,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模式。

1、教学目标设计的多维化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附属品,虽然有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也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按照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单纯的注重书本知识转向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治新教材根据生活逻辑编写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但决不意味着可以不要这些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绝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如《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识记商品、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货币及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含义等,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经济生活》的基础,需要透彻理解。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政治课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开始就列举了许多商品如农贸市场上的蔬菜、水果等,让学生观察、对比找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劳动产品,都用于了交换,从而归纳出商品的概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比如《经济生活》第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教学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努力把教材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现实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探究活动“正确对待金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在人们日常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很多拜金主义的例子,这些例子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让学生来举身边的例子,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来谈对金钱的认识。再比如讲“信用卡”这个知识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去亲身体验信用卡的申领、使用、挂失等,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正如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

3、教学方式转变的多元化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大多是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掌握现成知识的接受式学习。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要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参与”式转变。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对学生“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要由他自己去发现这些学问”。这与我们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抛弃“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有其他学习方式不可代替的优越性,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功能;它有助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所以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最好把接受式学习和发现、探究、参与式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比如第三课在讲“消费的类型”这个知识点时没有必要去探究,用“接受式”完全可以解决,而且效果很好,如果每一个知识点都来探究一下,我们的教学时间不允许,也没必要。对于教材中比如:“如何正确对待金钱”这样的知识可以用探究式、讨论式、小组协作式、综合活动式来完成教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用生动、新颖的材料,真实的事例(如:flash动画、图片、视频、音频、课件等)来吸引学生。在探究“如何正确对待金钱”时,我利用互联网上描写现实生活的flash动画《钱钱钱》、《人梯》和《等咱有钱了》穿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讨论,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政治新课程教学实施的困惑和思考

1、教学新观念与评价机制的错位 任何一种新理念的确立,都是对旧理念的一种凤凰涅槃,而扬弃的往往又都是我们头脑中所弥漫的那些被习俗化和经验化了的教学套路,其中的被动与痛楚是不言而喻的。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真正得到贯彻?效果会如何?特别是今后的考试制度,评价机制如何建立?如果评价不明确,用现在的教学方法能否适应今后的高考?新课程不论怎么改,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中小学教育,其应试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不可动摇的,学校要生存必然要升学率,这根指挥棒依然横在我们面前。应试,还得照旧,顶多是用新瓶装老酒。

目前的高考仍是一种选拔方式,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理念下课堂气氛要“活”起来,这是毋庸质疑的。但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课程改革,强调提高觉悟,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正确的。但我们对此的理解应该全面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迁移和综合运用就获得能力。觉悟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化和认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觉悟。如果我们在改革中弱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必将陷入新的误区。

2、对优化教学方式的探索

接受和探究谁主谁辅?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要由传统的“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参与”式转变,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以提高认知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证明“接受式”学习是十分有效的,所以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采用接受式教学的教师仍然会很多,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的矛盾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会一直存在。我认为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追求,一种教育教学的理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探究性学习,既不必要也不现实。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当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台阶,或是伸出手臂拉学生一把,也许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彼此融合。

除此之外,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时学生提的问题不着边际,耗费了课堂时间,如何使学生能够自觉并高效地学习?小组学习经常成为优生表演的舞台,好学生滔滔不绝,差学生一言不发,起不到互相学习的作用,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新的教学理念,但是有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敏捷,接受知识特别慢,这样的学生怎样放手让他自主学习?等等诸如此类的困惑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新课程改革给政治课教学拓开广阔的领域,让课堂充满个性,让个性推动进步,让进步完善改革。也许在完善教育教学方式的探索进程中还会出现新的因素和困惑,但只要胸中有教育新理念,手中有新方法,我们就会在“以人为本”理念和“一切为了人的发展”这个终极目标的指引下越走越坚实。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朱慕菊 2006年6月第1版

2、《来自课改实践的报告》 常州教研室 朱志平2004年12月

3、《共同应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困惑与思考》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7月

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篇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英语教学,自主意识,对话,任务型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 很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点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上动力不足、热情匮乏, 经常是教师唱独角戏,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笔者通过学习相关教学理论, 并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改进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

一、创设鲜活情境, 促使课堂教学情境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执教牛津英语教材, 笔者最大的感受是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力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到英语环境的影响与熏陶。课堂教学中, 要借助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手段, 创造鲜活的情景, 使课堂教学情境化。譬如, 在一次英语教学观摩课中, 一位教师执教《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3“Integrated skills”, 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Ⅰ.Presentation;Ⅱ.Reading and writing;Ⅲ.Listening and writing;Ⅳ.Integrated comprehension;Ⅴ.Making a conversation;Ⅵ.Making a speech。其中, 第五环节, 该教师利用多媒体显示由学校到南京奥体中心和绿博园的路线图, 安排学生听完对话示范后, 分组展开操练与表演 (对话) 。该教师通过设计“周末去参观新建的南京奥体中心和绿博园”这样一个学生颇感兴趣的话题,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同时, 还通过多媒体提供一些对话练习所需的词汇、短语和相关句型, 适当降低语言交际的难度, 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最后一环节, 该教师播放了一段简短的视频, 展示了本校篮球队与另一支篮球队比赛的图片和录像, 告诉学生本校篮球队已经进入了决赛, 要求学生模仿课本上的海报内容进行演讲, 以号召同学们去奥体中心为本校篮球队加油助威。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并融入大量信息, 灵活采用不同教法, 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参与对话, 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对话的课堂是全员参与的课堂, 是知识与应用有机结合的课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通过教学环节的逐步推进, 引领学生有效地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 提高对话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对话教学的含金量, 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譬如, 《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1“This is me!”该单元的核心教学项目是关于体育运动的, 而Vocabulary这一课时正是这一核心项目的体现与应用。教材根据初中生正处于喜好运动的年龄, 适时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器材, 如football, badminton, swimming, volleybal等为依托, 进行相关语言交际训练。执教本课, 笔者首先通过展示一些色彩鲜明的且接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图片, 以调动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接着介绍相应的运动场所:football field, badminton court, swimming pool等。这时学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 笔者趁热打铁地将学生引入相应的对话练习:What sport is it?It is football?Do you like football?Yes I do.∕No, I don’t.Where do you play football?I play football in the football field.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兴致勃勃地观察图片或者运用实物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对话练习、结对表演、有奖问答比赛等。如此展开教学环节, 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感知、体验、实践和合作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任务型”教学,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强调在“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是其显著特点, 它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促使学生在运用中学 (learning by using) , 为了运用而学 (learning for using) , 是“任务型”教学的主要目的, 它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 引导学生用英语去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在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尝试与探索中, 笔者始终坚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 赋予学生的学习活动以明确的目标, 并使系列学习活动呈现出一定的梯度。笔者要求自己设计的各种“任务”, 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不断地获取知识或得出结论, 从而跨越“学习现成的语言知识点”这一层面, 向获得运用语言能力的更高层面攀升。

笔者执教《牛津初中英语7A》Unit 1“Reading”时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Ⅰ.Greeting and giving the aim of this lesson;ⅡPre-task:Have a free talk;Ⅲ.While-task; (包括Task1:Listening Task2:Reading Task3:Doing some exercises Task4:Reading) ⅣPost task (Writing a profile of yourself) ;Ⅴ.Homework。第一二两个环节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由对话,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在第三环节, 通过听力训练, 培养学生听音、辨词、理解语句的综合能力;安排学生造句,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通过做练习, 巩固重点, 突破难点;安排学生朗读, 比一比, 听一听, 看谁读得最流利。第四环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 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白纸, 要他们用第一人称介绍自己 (包括国籍、年龄、着装、座位、班级、任课教师, 但不涉及自己的姓名) ; (2) 教师把学生写的自我介绍收集在一起; (3) 教师抽取其中任意一份自我介绍, 请一位学生用第三人称转述其简介, 并请全班同学猜测:Who is he/she? (4) 教师把学生用第一人称写的自我介绍随机发给每个学生, 能够迅速、准确猜出作者的学生为获胜者。第五环节, 从以下两项任务任选一项: (1) 根据interview所提供的信息分小组用英语写一篇介绍某名人的文章; (2) 编写采访对话。

笔者通过上述教学过程的实施, 引领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 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取相关知识, 发展相应的能力。首先在Pre-task中, 让学生进行了一个free talk。一方面让学生利用自由对话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口语, 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其次,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找出语言点, 即本节课所要掌握的重要短语, 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最后, 通过Post task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并让学生熟悉英语不同人称代词之间的转换, 同时培养了学生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萍.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4 (1) .

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篇3

关键词:课程理念;数学情境教学;体验

在高中数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所创设的,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情境教学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以此来增强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加强学生数学体验

由于高中数学的知识大多和初中没有太多联系,因此高中生在学习一些抽象的数学理论时,自己理解起来往往较为困难。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知识学习的效率。例如,在《二项式定理》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并导出“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除此之外,在教授立体几何时,教师应该借助一些直观的教具,来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位置关系,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产生相应的认知,使学生认真地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二、利用数学文化史来创设情境

由于高中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数学相关的故事也很多,作为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做一些数学文化史的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定理和概念的由来基础上进行学习,这样就可以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识。学生在了解了数学文化史以后,对数学学习才不会感觉到枯燥和无聊,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文化史来创设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全面完善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利用实验情境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验情境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实验情境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椭圆定义》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思考椭圆是扁的,它到底与哪些点有关系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学习,这样才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能力得以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在创建的实验情境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在实验中,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数学知识,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每一个实验、每一个实验步骤,都要认认真真的探索、完成。还要教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思考,勇于请教,敢于创新,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对于每一个实验的要求和步骤,都要尽全力做到最好。在失败时,要认真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或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进一步完成实验要求和目标。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乃至在整个学习阶段都养成认真、严谨、科学、创新的学习态度。

四、组织教学活动,构建活动情境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些和教学有关的活动,为学生构建活动情境,教师要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构建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设置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积极、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还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根本上提高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力度。

五、合理地利用科技手段教学,创建信息化的教学情境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数学课堂是一种单一和传统的教学情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已经慢慢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此,要想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为学生创建信息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那些数学教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变得生动和直观起来,更能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的作用。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对椭圆的特征进行呈现,把它和圆进行一个比较,从而寻求出椭圆的方程式与圆的方程式的差异,这样就更利于学生对这公式的牢记。又比如,教师在教学“球的内切与外接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将正方体和球体的内切和外接问题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教师为其创建的信息化情境中,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内化。

综上所述,在课程理念下要想做好高中数学情境教学,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根据班级里学生的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情境,并且要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加强学生数学体验,利用数学文化史来创设情境。除此之外,在一些开放性的研究课中还应该利用实验情境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发散他们的思维,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全面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俊红.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云南师范大学,2005.

[2]林艳莉.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和认识[D].福建师范大学,2007.

新课程理念的初步认识与实论文 篇4

论文关键词:小学新课程教学参与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论文摘要:新理念下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份袋和嘴巴,教师想装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教师想吃什么,学生就容纳什么;而应该是新知识的研究者、参与者、创造者。要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我要学”思想的驭动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天斌。而教师则在学生的系统学习中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给予示范、例证,让学生会学,这样教师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和文化生活方式发生着急剧变化的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竞争,而各种竞争的最后落脚点体现在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竞争上,表现在儿童培养上,就是儿童自己学习能力的竞争。如何适应这个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当今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到终生学习的极端重要性。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自主的学习者,也就是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并养成终生学习习惯的学习者。但是,我们的基层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谈到素质教育、参与式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多数都陷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拔不出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什么“学生多、班额大,以学生为主会成一盘散沙”;“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没办法”;基层教育管理和新理念下的教学实际脱钩。还有,像广河等县实施的“校长负责制、绩效工资制、教师聘用制、末尾淘汰制”为主的“四制改革”。每月从教师工资中扣10元作绩效工资,学期末通过学生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进行绩效工资再分配。如果你完不成教学任务(以学生及格率、平行级名次为主)就要扣你的工资,学生成绩排在平行级末尾的,要淘汰你。试问,谁还愿意拿自己的血汗钱和自己的失业为代价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呢,他们只得去钻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这个牛角。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对课文的讲解和概念的陈述、例题的分析上。教师“死教”、“苦教”,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学习无形成了学生的负担。自从我接受了兰州教育学院承办的“中欧项目初中教师学历达标”语文班教育培训,尤其是学习了项目办编制的《课堂管理技巧》、《课堂活动设计》、《学习评价》、《儿童学习指导》等课程后,我深深感受到新理念下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口袋和嘴巴,教师想装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教师想吃什么,学生就容纳什么;而应该是新知识的研究者、参与者、创造者。要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我要学”思想的驱动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天赋。而教师则在学生的系统学习中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给予示范、例证,让学生会学,教师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我尝试着抛弃传统的死板、沉闷的被动教学,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合作、实践能力为宗旨,以组织生动、有趣、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平等、有趣、活跃的学习氛围,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资源共享,使课堂成为展示教师和学生智慧的舞台。

首先,我赞同“教师要有换位思考”。教师要始终站在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样才会理解和体谅学生的举止行为,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使他们感受到你的温暖与博大,从而体验到集体的温馨,进而形成热爱集体、热爱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习惯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其次,师生间良好的合作对大幅度提高学习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的合作至关重要。因为班主任每天都要与学生见面打交道,而中小学学生大多是以自己的班主任为楷模,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工作和思想方法能否深人到学生心灵深处,会直接影响到班主任是否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学生能否与班主任、授课教师达成共识、积极配合更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核心所在。 第三,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周边环境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改变人的一生的。今年开学初,我承担五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数学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就先从教室文化建设做起。我把“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作为班训悬于黑板正上方;在“学习园地”的显要位置开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1)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3)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专栏;在“班务专栏”内增加“资源共享”登记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资源、学具资源共享,课堂上积极展示自己及小组的学习成果。如此种种策略的投人使用,把“参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方法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全面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每时每刻在鞭策着学生,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到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去。

第四,在课堂教学形式方面注重学以致用。我将在项目班学到的有限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全盘搬到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积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作为包班教师,我充分利用各科有效教学时间(课内外),努力营造参与式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各种问题乐于探究,逐步把“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情境中去。例如,我教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金色的脚印》一课时,谈到正太郎给狐狸一家投送食物,并要放它们回归自然时,就及时向全班同学提出“正太郎的做法对吗,”得到学生异口同声的“对”的回答后,我紧接着说:“老师认为正太郎给狐狸食物并放了它们是错误的。因为大家都知道‘黄鼠狼给鸡拜年’和‘狐假虎威’的故事,都说狐狸是坏家伙,它们利用其狡猾本性去做坏事。你们还认为正太郎的做法是对的吗,”马上,部分同学变得沉默了(尚未消除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权威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同学仍然坚持“对”的观念,(学生主体性得到体现,我心中暗喜)。于是,我马上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空前高涨的学习热情,将全班同学按“对”、“错”的不同观点分为两个大组,分别去讨论“对”与“错”的理由。十分钟后,我让坚持正太郎放狐狸回归自然是“对”的观点的组的代言人陈述他们的理由,来推翻老师和其他同学说“错”的观点。令人预想不到的是,那个平时在我心目中文文静静的女代言人竟然从通过环境的影响,狐狸也会变好引申到罪犯的改造,中间谈到了“狼孩”,也引用了最近媒体传播的俄罗斯“狗孩”的例子,让我这个反弹琵琶者不得不“唯唯称诺”引来了全班同学的一阵热烈的掌声。再如,我教五年级数学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并没有让学生打开课本,也没有讲述有关概念,而只是在复习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搜集来的大大小小的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等教学资源。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手中的任意一个纸盒拆开,并观察各面大小后复原纸盒,接着指导学生动手做起长方体来,只用了五分钟左右时间,一个个漂亮的吹塑纸盒做成了。学生对长方体有6个面,3组相对的面大小相等(上下两个面相等、前后两个面相等、左右两个面相等),有21条棱(由3组,每组4条平行且相等的棱组成),有8个顶点,过每个顶点有3条相互垂直的棱等基础知识了若指掌。这样一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动手做,做中学,合作探究的兴趣,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篇5

——数学课程研修体会

新课程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都要体现于教学过程,要体现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体现于教学效果。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因此,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内涵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一定的比率;有效益,是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教学的有效性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这样就把教学结果窄化为知识的掌握,并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表现出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关注的是教学效益,即教学能否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个体主体价值的实现。教学的目标也不仅仅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是要体现出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

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还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而和谐士出发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观念,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时问和实用教学时间的比率,只有努力提高有效教学时间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再次,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有效教学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学斓念、教学行为、教师的科研能力等都将影响教学的效益。

尽管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筏量教学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如果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没有收获,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教学也是无效的。

二、新课程改革下有效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一)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日标的割裂现象:其一,游离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过程与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无效和低效的。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其三,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泛化

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三)教学活动的形式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却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jE激活。这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

(四)预设和生成的冲突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就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的表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泛泛而淡、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生成目的。

(五)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

传统的教学足大一统的教育,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传统教学受技术理性的影响,追求对学生的全面控制,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热衷于千篇一律:统一的培养目标,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评价标准。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严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由于学生的个差异没有得到尊重,个人的独特需要和兴趣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致使学生严缺乏幸福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本应丰多彩的课堂变得呆板。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以交往为教学的落脚点,重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寻求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它有三个方面的属性:主体性、互动性和互惠性。主体性是指它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互动性是强调师生问、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互惠性是指交往双方相互接受对方,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屈,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消遣,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氏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建立互动互惠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因为,如果师生关系这一问题不首先解决,什么学生的主体地位,什么教学过程的优化,什么有效的教学,什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全都是一种奢谈。(二)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创造和谐课堂,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和谐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造和谐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和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同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造和谐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互动、合作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本质。描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以及与自身的认识、思维、思想情感的流动情况。没有这些内容的流动,甚至是碰撞就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所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势必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溅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地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得到的是知识建构,还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改革最有力的支持者,也是最坚决的拒斥者,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美好的课程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课程改革的前提,他们也将决定新课程实施的最终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多重变换。具体到教学上,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变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变居高临下的权威者为“平等中的首席”;变“教书匠”型教师为研究型教师。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义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问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组成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同时师自己也获得收益,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和创造性。

(四)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学科课程占了绝对主导的地位,而经验课程却微乎其微。从课程的功能上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目的是传递和发展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文化遗产;而经验课程则是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以开发和培育主体内在的价值为目标,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教学实践表明,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间接知识传授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而教学内容越是接近学生的经验,越是与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学就会越有效。新课程在教学改革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进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的必修课程;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比较高的地位,既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四大领域的最基本的领域,又把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和渗透到各领域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去。综合实践活动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新课程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提供了场所,架设了从书本世界通往生活世界的桥梁。

(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寡己经显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这些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所以科学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就变得比较重要了。《纲要》提出,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存在的单

一、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它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环境,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篇6

南京市溧水县明觉中学 刘杰平

摘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就有违新课标提倡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初衷了借鉴新的课程理念,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验,满足了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中对因材施教的需求。本文就此粗浅谈一谈分层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 新课改

一、分层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初中课程改革已有了四个年头,随之而来的就是对新课改的探索与困惑。课程改革到底“革”什么?有人认为新课改是“换汤不换药”,换一本教材“教”而已。而我认为,新课改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包括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到“引”;知识技能掌握理念的转变——从“满堂灌”、“书山题海”到“在亲身经历中体会、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强调自我的情感体验;教材观的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材变成我们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工具之一;评价机制的转变——从“唯分数论”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但也是现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在新课改中实施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在教学上分层要求,评价上更要分层评价。分析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归纳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这应该是分层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利用分层教学法的目的是逐步树立学困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中等生的学习潜力,扩宽优生的学习面。当然,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差距的,科学、合理、正确的将理论融于实践,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二、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还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五个原则:第一、全面与和谐不可分割;第二、多方面教育相互配合;第三、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第四、让学生有可以支配的时间;第五、尊重儿童,尊重自我教育。

分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探索,但不同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状况、对知识的认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他们接受知识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如果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的结果,优生将对老师失去信心,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转而自己去扩充知识,但缺乏合理的指导;中等生不愿意与老师交流,而学困生则害怕吃,也吃不进去,这样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三、分层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将布卢姆、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学家的理论运用于分层教学的实践主要从学生个体分析、学习目标、作业、辅导、评价五方面来展开。

1、分析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工作;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的分层应由老师掌握,不宜对学生公开,防止优生自满、差生自卑,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然后,再根据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适当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学生在这种小组中讨论交流时,较为优秀的学生可通过介绍自己的思维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并通过概括组员的发言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中等的学生在交流中能得到启发,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可得到他人的帮助,利于他们在教师点拨或讲解时听懂、理解和掌握。

由于分层教学的课堂结构需要分类自学与分层指导适时切换,所以建立相配套的新的课堂常规尤为重要。其关键要做好两条:一要做好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工作。二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常规培养和训练。要着重训练学生如何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自学、讨论、自查、互批、矫正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2、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

根据“因材施教”的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自己的教学目标。比如:探究特殊角(30、45、60度)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时,我要求学困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数值,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要求中等生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计算;要求优生能够做一些有扩展性的综合运用题。

又如在“19.1 测量”的探究中,我采用了实验课的形式。对于学困生,要求能够运用一种方法测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教师在课前专门介绍了可以供他们选择的几种测量方法;对于中等生,要求能够找出至少两种测量方法,进行准确计算,课前不给予测量方法的提示;对于优生,要求尽量找出多种测量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课前教师也不给予提示。

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逐渐出现了学困生易学,中等生乐学,优生好学的良好局面。

3、对作业分层布置,运用的是阶梯原理,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

传统的作业一般以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为目的,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无视学生差异,统一要求,以书面作业统贯始终,机械模仿,造成优等生对大量的重复要求的作业又厌又烦,体会不到作业带来的创新感和成功感,而后进生,由于长期完不成作业,达不到作业的要求,久而久之就造成惧怕作业的心理,长期以往,不管是优等生或后进生,都会以一种应付差事的被动态度来对待作业和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常常出现拖欠、抄袭、不交作业的现象。分层设置作业,使作业要求有梯度,学生能做;作业评价富于激励性,学生要做;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富有思考性和创造性,学生想做。分层设置作业时,一般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一般由低到高为A、B、C),低层次(A组)作业内容一般不低于课标的下限要求,可以是课本上的练习题或例题的简单变形题,同时要适时配置与新知识相关连的旧知识的补缺补差题,作业量要适中;中层次(B组)作业内容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及复习题中的简单的综合应用题,作业量要充足;高层次(C组)的作业内容,可以是习题或复习题中较难的综合题,或新知识的拓深拓广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善于自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量不宜过多。

4、分层辅导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各层次学生可以利用老师辅导的机会及时解决自己头脑中的问题。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有理解,在学习新知识时就不会完全掌握。对于学困生的辅导,我主要强调新旧知识的连贯,帮助学困生巩固以前的知识,理解并简单运用新知识。对于中等生,我主要强调对本节知识的巩固掌握,采取练习的形式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对于优生,除了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新知识以外,主要强化他们对本节知识和其它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后续知识的联系。简而言之,我对学生的分层辅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扎实旧知识”—“巩固新知识”—“新旧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后续知识的联系”。分层辅导如果做的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可忽视。

5、分层评价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动力。

以前的评价是“唯分数论”,究竟考6分的同学是不是就一无是处呢?魏书生老师曾经这样评价一名语文考8分的同学,“你考8分本身就是一种成绩,我相信你可能还有很多可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地方,如果这些地方被你注意了,你肯定不只8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后来这位同学在魏老师的鼓励下语文成绩突飞猛进,走向了成功。

学生其实十分在意老师的评价。如果上面的评价换成:“你怎么这么笨,才考8分,你这个书读着还有什么意思,干脆别读算了。”那样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有人说,教师认为学生是魔鬼,学生就会变成魔鬼;教师认为学生是天使,学生就会变成天使。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帮助,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评价不只是放假前填写的一纸评语,平时教学中或课后的一个微笑、一句赞扬、一个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学困生,评价应该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即使某位同学考了6分,只要他确实尽力了,我觉得同样应该给予鼓励与肯定;对于中等生,也需要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帮助他们审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解决问题的计划;对于优生,正确的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作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数学成绩。

四、总结分层教学中的得失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 了实处。

(2)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学困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4)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5)使用分层教学,在测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试卷,学生不会因为自己的测验成绩过低而抬不起头,不少同学都愿意选择上一个小组的试题以显示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这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在机遇与挑战中和全新的理念同步成长。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分层教学特别欢迎,学生和家长都特别支持。同时,我校的分层教学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数学中考成绩也有很大提高。总之,当前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分层教学是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会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 胡德海 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

2、《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篇7

一、对初中数学新教材的认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引入到社会生活场景中,把生活中的计算编到例题和习题里,体现了生活中有数学也需要数学。教师应带领学生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代化的生活更是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我们时刻都在和数学打交道,数学已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需要就足以引起学习的愿望,何况教材中许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激发了学生好胜心和兴趣,缩小了学生和数学理论的距离。例如:“打折销售”、“教育储蓄”等生活场景都离学生非常近,甚至就发生在学生本人的身上。“100万有多大”、“一定能摸到红球吗”、“图案设计”、“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从不同方向看”等有趣的问题,这些设计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都愿意上数学课。

二、新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在实践中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观念更新后,课程实施者的创造性工作多了,学生的生活更有了朝气,课堂教学也更加融洽了。

1. 教师的观念更新使课堂教学更加融洽

新课程强调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教学的发展方向,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在不同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自然而然地受教育观念的支配和影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和社会、科技发展的动态,强调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统一;在课程要求上,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交往,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应如何根据新课程目标,形成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呢?

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思维,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是教师教学思想的核心,教师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保守、静态的教学观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服从型”、“接受型”、“循规蹈矩”的学生,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知识的接受器和信息储存仓库。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或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经过一个内化过程。也就是说,学习需要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要有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分析和思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2. 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彩的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2)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自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有些教师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它能增加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们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学生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摘要:不同的教育观念会影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本文作者就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谈点认识和体会。

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思考 篇8

关键词:写作兴趣;写作指导;写作评价

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写作教学,缩小了学生的写作空间,注重规范形式的训练,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呆板无趣,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全面养成。《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的新理念,为我们进行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认识并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新理念,以期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写作教学实践。

一、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标准》中对写作教学作了如下描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容易动笔写作,快乐表达写作内容的首要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愿意写,乐意写。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的种种不恰当的表现,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全无,让学生对写作教学产生恐惧心理,写作的动机与信心被扼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写作教学中,培养起学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后,学生才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为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

首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写作欲望。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它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热点的关注,对自己个性生活的感悟,注意积累生活素材,为写作积蓄力量,激发其表达的欲望,为写作教学兴趣的培养找准切入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时,应注重把学生的生活与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做生活的有心人,储备丰富的生活阅历与情感体验。另外,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带学生走出课堂,联系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置身其中,有话要说、有感而发,达到“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其次,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获取写作信息。阅读是信息输入的过程,而写作表达是信息输出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阅读是写作表达的基础。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丰富的文学感悟,养成一定的文学功底。这些通过阅读得来的修养,在学生的写作表达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阅读方面要给学生以引导,对浩瀚如云的书籍做出选择性的阅读,品读那些激励人求真、向善、赏美的文章。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体察他人的生活,让学生间接性的积累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认识事物、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方法,恰当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实际中,积极学习借鉴写作内容和方法,训练写作能力。

然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写作课上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允许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激活学生思维,营造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

最后,教师要注意进行个性化写作教学。新课程标准则认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而其中“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等都强调写作是一种个体行为,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应注意具有现实性、开放性、启发性。教师应注意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写作主体的言从心出;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写多种形式的作文如随笔、杂感、日记、周记等的小作文。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作文形式,能让学生在写作中,有话说,有内容可以写,能激励学生表达,触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使让学生头疼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

二、写作教学应具有高质量的写作指导

虽然说在写作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角色,但是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在写作过程中间必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高质量的写作指导。教师在明确作文主题,帮助学生筛选作文素材,文章结构的恰当处理方面,甚至由内在信息转换成外在文字时都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应有计划性、目的性,具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指导方式应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使教师的指导确实能发挥促进学生写作进步的目的。

三、写作教学应确立正确的作文评价观。

首先应重视学生的自我修改。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由作者转换成读者,以读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可以发现自己写作的得与失。在重新认识,重新发现的基础上,很可能有新异的想法,创新的思路,可以对作文进一步的完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提倡学生自己修改,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中,但是,修改权的还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无所事事,而是要求教师在学生自我修养的过程进行有目的地指导,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好示范批改,并写好评语。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应从主旨、内容、语言、结构、文面、创意等方面入手。同时,学生应该树立自己作文修改的主动性,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方式,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其次,教师应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写作是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从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通过评价引领学生走出写作思维的定势,活跃写作思维,创造写作的新意。同时,写作评价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写作思想,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民主化、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大胆写作、勇敢表达有促进作用。学生在安全的心理环境里,开阔自己的写作思维,调动写作的素材,标新立异,让自己的作文真正的个性化、生活化,人文化。

深入领会新课标中的写作教学的新理念,转变写作教学观念,为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提供条件,从而为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坚白.大作文——写作教学的新观念和新方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坚白.趣味大作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永康.在作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西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

作者简介:路翠萍(198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省,学历:曲阜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银行业职业操守下一篇:王晓东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