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论析(共4篇)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论析 篇1
近年来, 随着中国加工制造业的迅猛发展, 以及国家在职教领域政策和财力的倾斜, 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高速的发展, 在校生的数量较之以往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但在校学生问题也日益增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但是我认为, 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只在学生本身, 关注学生成长的环境才更加具有长远的、建设性的意义。其中, 教师所营造的健康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的环境依托。病师怎能育良才?教师的健康, 是学生健康的保证和重要的调节器, 是问题学生正常发展的信赖的支柱。所以, 学生的问题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师的问题。
各地中职学校的教师, 有中职教师的共性, 更有地方的特点, 关注其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工作状态、情绪状态、价值归属感等, 更有利于了解现状, 保证教育质量。因为自己的经历, 我选择从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的角度出发, 来谈谈中职学校教师对待职业生活的态度和现状, 探索在这样的环境下, 如何避免职业倦怠, 提升生活的价值, 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师职业情感的健康发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所谓倦怠, 从表面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疲倦和懈怠, 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即因疲倦而懈怠。可见, 教师的职业倦怠不是主观态度问题, 而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导致的结果, 就如同你长时间从事一项单调的活动, 注意力的分散就不可避免一样。倦怠不是从职业一开始就出现的, 而是随着对所从事职业的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与自己的期望值有一定的出入, 产生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在你的认知态度、行为积极性、情绪体验、努力程度等各个方面都会有体现。它的出现预示着你现有的认知方式、态度、生活方式等均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 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讲, 职业倦怠不是洪水猛兽, 更加没有必要因为其的出现而否定一个人, 而我更愿意把它定义为报警器, 提醒你的职业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 是时候进行改变了。
自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后, 对它的研究便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更被延伸到教学领域中。1981年, 心理学家马乐斯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情感衰竭, 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去个性化, 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个人成就感降低, 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简而言之, 就是“职业倦怠心理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 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心理状态”。这是目前在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的关于职业倦怠心理的定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在工作过程中很少体验到乐趣, 成就感降低。例如, 有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总是看手表, 觉得这节课很漫长, 希望早点结束, 说明他在承受着煎熬, 这种煎熬对心理健康的伤害是很大的:一方面做一件自己不愿意做并且要做好它, 要调动更多的身体资源和情绪资源, 另一方面面对学生渴求的眼神, 内疚感如影相随, 担心学生会对自己的评价降低,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教学效果很差。而中职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自我约束力差所带来的课堂的消极反馈更加剧了教师的无能感。
2.师生关系紧张。因为中职生的生源复杂, 素质参差不齐, 面对丰富多变的劳动对象, 教师不愿意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因材施教, 而是冷冰冰地采取统一的机械式的条例管理, 把“一千个不准给你”, 只要越雷池半步, 就大发雷霆。缺少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和考虑问题的精神, 就不能真正地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一切为了学生就成为了空口号。总是希望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 而一旦学生出现问题、犯了错误, 则不顾一切地站在学生的对立面, 视其为大不敬。
3.情绪低落, 缺少生活的乐趣, 甚至还没有学会生活。很多中职学校都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很多教师为了教学和管理的方便一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很多教师的生活轨迹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少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甚至很幼稚, 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到了周末就觉得空虚无聊, 不知到底该做什么,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消极的情绪。
4.人际交往范围单一、狭窄, 有的甚至有些封闭。人的本质是社会人, 这是很多教师都明白的道理, 但理论和现实确实有很长的距离。有很多身边的老师抱怨缺少朋友, 除了工作关系的同事外, 几乎没有工作之外的朋友, 一到寒暑假, 手机基本上就成为闲置品。中职学校的特殊管理方式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这样一种生存状态是没办法很好保持心理健康的。有人总结, 幸福其实很简单, 满足下面三点即可: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 有一个与工作无关的爱好, 有一位与工作无关的朋友。若按照这个标准, 很多教师幸福吗?
三、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主观上的高期望与客观上的低定位。一说到教师,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许多誉美之词:“文化的传承者, 道德的表率”,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不论是言者出于敬仰或同情, 后者却信以为然。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及学生充满过高期望, 但现实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地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 高期望与现实的反差使人徒增烦恼。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又很高, 特别是有人抛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言论, 一旦学生出现问题, 有人便认为都是教师教育不好造成的。教师内心就会产生较严重的屈辱感和失落感, 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成为必然的趋势。
2.工作内容繁杂, 工作强度大。很多人认为教师的工作很舒服, 不过轻松上几节课而已, 却没有看到背后教师艰辛的劳动。课前要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设计教学过程, 很多人都没有看到教师的这些隐形工作。教师除了“教书”外, 还要“育人”, 尤其是班主任, 工作要求非常细致。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班干部、管理班级、鉴定学生品德, 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出错。此外, 各种评比压力也重。中职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 面对摊开的履历表, 面对时不时要填的形式多样的考核表, 都会被诸如“有何工作业绩、创造发明、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等项目添加更多的压力和焦虑, 时间一长, 必会对该职业产生倦怠的心理。
3.教师属于助人职业, 在工作中是情感输出的角色, 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学会在工作过程中补充自己的情感能量, 有利于持续健康地工作。法定的寒暑假带薪休假, 对于教师而言, 弥足珍贵, 是新学期更好地投入工作的重要的缓冲期或加油站。很多教师放假并不休假, 而是为下学期的工作和教学做准备, 连续疲劳作战, 结果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 却感觉到精力不济, 力不从心。
4.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 几乎是零门槛入学, 整体素质偏低, 所以教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但学生的表现往往让人失望, 这必然会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一些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 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国外有资料表明, 有四分之三的教师认为, 介入学生管理对他们的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影响, 管理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产生压力及倦怠的主要因素。
四、有效地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措施
下面, 我就教师如何有效地应对职业倦怠提一些看法。
1.在教育过程中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前提下, 在适当的时候, 忘掉自己教师的角色, 返璞归真, 不要老是在教师角色的名义下, 给自己形形色色的枷锁, 束缚自己的行为和心灵。因为教师首先是人, 其次才是教师, 不能总要求教师把在教育情景中的言行标准照抄照搬到其它社会条件下。现代教师并不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代名词。教师要学会参与, 雅俗共赏, 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
2.适当地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 学校教育要有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但现在中国大部分家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存在着太多的偏差, 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很多教育失败的根源不在学校, 而在家庭。因此, 老师没有理由为家庭教育的不当导致教育的失败背黑锅。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不是短期效应, 没有办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的学生甚至在成年以后才明白当年老师的良苦用心, 从而浪子回头, 幡然悔悟, 奋起直追。
3.具有充电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应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对生活的把握能力。例如, 有学生向你诉说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非常大, 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休息, 甚至学习的效率, 这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最普通的情况, 如果能很好把握住这样的机会, 及时地给予疏导, 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这里, 我们提倡“一分钟咨询”的工作方式, 即通过简短的对话, 及时疏导其思想, 达到心理咨询的效果。
4.积极尝试全新领域。现在社会上流行一个新名词, 即“新型钟点工”。和传统的钟点工相比, “新型钟点工”更多指的是白领阶层或教师职业类型的群体, 其目的不再是纯粹为了生计而奔波, 更多地在于调节自己的生活, 使之变得丰富多彩。有很多老师已经或正在积极加入这一队伍,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利用自身的优势, 有的做健身教练, 有的利用寒暑假去做导游, 有的做婚姻跟妆师, 看来这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5.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医生在面对病人的疾病甚至死亡时, 很多时候会表现为无能为力, 医疗技术的局限和人类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使医生可以坦然面对病人家属:我已经尽力了。那么老师, 在做了最大程度的努力以后, 是不是也可以问心无愧地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应整理好心情, 轻装上路。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 总结了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产生原因, 并提出了一些调整措施。
关键词:中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产生原因
参考文献
[1]梁芹生.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之解析.教育评论, 2003, (4) .
[2]周永红, 韦新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7, (7) .
[3]陈明丽, 许明.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论析 篇2
浅析任职教育军校教员的职业倦怠现象
军事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有很大不同,任职教育背景下军校教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经显现.本文运用职业倦怠的基本理论,探讨了任职教育军校教员的.职业倦怠现象.
作 者:朱兴动 张晓东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山东青岛,26604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71关键词:任职教育 教员 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论析 篇3
1、区域定位的发展要求
厦门市翔安区处于跨越式发展期,这个定位为未来“厦门市城市副中心”的区域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出来。我校位于翔安城区更富区域优势,但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如何适应“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要求摆上了重要议程,学校发展也必须依靠处于“转型期”让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去思考和研究,去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学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是保障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条件。解决“转型期”我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有助于培养一批符合城市发展、富有创新品质、视野开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师资队伍。
2、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
我校65%教师都处于33岁上下,刚处于建业期,有较大的经济压力,孩子都处于婴儿和幼儿期,有繁杂的家庭事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求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较多老师对工作失去兴趣,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的烦琐事务。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使,得过且过,没有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行动无常等。如何融合、互补、互助、整合学校的精神文化,提升教师奋斗欲望,成为—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以往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有一种作为“圣贤”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自豪感,但现在强调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与他人合作,在自身经验之上建构的,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的多种新角色,并不是立即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破”和“立”的过程。而且在很多时候还不能顺利进行,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角色冲突。据我们调查,全校有95%的教师认为备课时间增加了,教师普遍反映感觉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这种畏难情绪和焦虑心理所引发的普遍不适应心态和情感障碍,严重影响教师心理,产生职业卷怠。
4、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目标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以个性的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个性发展的重点。这些促使教师课堂关注焦点扩大,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而非个别精英),而且要关注个体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要从“经师”变为“人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而要做到以育人为主。育人任务越来越繁重,也容易引发教师职业怠倦感的产生。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
1、调查形式
主要运用辛涛、林崇德等教授编制的“教师效能感”量表,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40名教师进行关于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书面问卷调查;借鉴较为通行的教师生存现状调查表,对我校教师进行关于“中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问卷调查;对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开展例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新时代教师职业形象应是怎样的?”“教师如何教育好学生?”“哪些教师行为应该怎样改进?”等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和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包括工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回报,工作缺乏成就感,经济负担);管理制度与体系(包括规章、制度与要求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被动地适应单位各种改革,工作得不到领导的理解与支持);绩效管理(包括过多僵化的考核与评比,负担过重);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地位不高,学校与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
第一,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
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教师的所思所想。我国传统尊师重教,民间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在报纸、广播、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声讨之下,教师们感觉成了过街老鼠。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自然觉得百般委屈,产生厌教情绪。这种期望过高而人文关怀过少的现状亟待改观。
第二,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较肤浅理解
农村学校学生家长的素质较为低下,对孩子的教育规律了解也较欠缺。家长们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不了解教师工作,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教师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属无奈。于是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也成为教师每天都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也是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
虽然现在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经过大学培养的,但是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而言,或者比较厦门市岛内或岛外完全高中学校的收入,本校教师的收入是比较低的。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相对较低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新天地,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屈服于职业倦怠已是早晚之事。
第四,教师的社会交往环境相对封闭
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由于对学生管理的要求,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很少有与外界相接触的机会,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除了上课外,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回家休息,这样使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状态,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同时,由于缺乏校长、中层领导的支持,上级的官僚作风、没有同情心、办事无效能,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使教师产生工作极没有意思,工作枯燥无味的感觉,极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五,教师人格特点与性格
当然,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老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比如:有的教师的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等,这些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强调氛围,营造和谐校园
就学校层面而言,如果能让学校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归属感和光荣感,那我们就有一个成功的开始。我校提出“构建和谐学校,打造优质文化”的建设校园思路,认为只有在和谐的条件和氛围下,深切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状态,积极营造
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促进生命和谐发展。才能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我校利用和发挥好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面墙,创设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校园焕发出新的文化气息。整洁优美、文明高雅、生机盎然的环境能使人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整天生活在庸俗不堪、杂乱无章、噪音刺耳、空气污浊的环境里,难免暴躁不安、情绪低下、心境不良。校园清新美丽,洋溢着绿色希望,充满人本气息,教师的工作尽管繁杂,但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工作,感到的将是精神的愉悦和情绪的放松。
2、目标导向,唤醒教育激情
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都要经所以下四个时期,即职业初期、能力构建期、职业挫折期和职业稳定期。我们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处于后面两个时期,出现了消极颓废情绪,他们“拿多少钱干多少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会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职业去履行,而不再当作事业去追求。基于以上特征,结合我校师资状况,我们把引导教师建立合理的职业观念和专业期望当作师德教育的重心,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角色职责,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各阶段的专业目标,从而唤醒他们的教育激情。
一是目标导向。根据现代教师发展的要求,我校制订了《洪前中学教师名师培养方案》,从自我定位、发展轨迹、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定标,让教师做到心中有太阳,前行不迷航。二是师徒共进。我校全而启动教师“青蓝工程”,将新老教师一一结对,确定近期目标和长效目标,在思想上互补,在业务上互帮,在心理上互纳。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敬业思想,学教学经验,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自我人生价值;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新理念,新的教学手段,在青年教师激情的感召下重新找回教育生命的青春。这样,师徒形成合力,为他们的职业幸福插上翅膀。三是激励鞭策利用身边榜样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常请身边衷情教育的老教师现身说法,以激励大家爱岗敬业。我们请翔安区教研中心教研员或翔安区名师进行专家讲座,鼓励教师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珍爱自己的职业,怡然自乐地做好本职工作。
3、搭建平台,展现个性风采
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的工作,因而教育者自身对人类精神领域有着更高级的需求,他们渴望有能力和成就,希望自己工作出色,渴望被人注意,受人尊重和欣赏。为此,我们努力为教师发展搭建立体平台,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让教师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充分展示自我,进而在实现自我的需要中体验教育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此,我们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校本培训的基点,形式多样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一是教研日制度。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同组教师聚在一起各抒己见,谈教材,聊教法,定重难点。在讨论与辩论、比较与筛选中进行思想碰撞,新的教学思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诞生了。二是教学比武。每学期一次教学比武,集说课、讲课、评课、网研于一体,通过组内选拔、问题对比、学校展示而各显其长。三是才能展示。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但毕竟一专多能的教师还为数不多。为了让教师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我们每学期的比武活动都有个人才艺展示项目。通过才能展示,把自己最亮丽的一面献给大家,如有的善读、有的善舞、有的善写、有的善演、有的善书画等,小小的舞台成了教师们各尽其才、各展其能、各享成功的快乐天地。
4、完善制度,激发工作热情
我们制定《洪前中学奖励制度暂行规定》,分学生成绩和教师竞赛两部分对教师进行奖励,换言之教师在个人业绩、学生成绩、学校团体比赛中,无论哪一项,只要有成绩,就可获得奖励。这种以体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大大激励了老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2005年9月的数据表明,这种奖励办法科学有效,老师们都能正确、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绩效。学校成立教师聘任领导小组,聘任以人本为基本,将聘任建立在教师“德、勤、绩、能”四个方面评价基础上,倡导教师鼓励评价等。
5、人文关怀,体验快乐人生
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享受幸福,学校不仅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更要有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因此,在过程管理上,我校淡化“管”,注重“理”,帮助教师理清工作思路和方法,帮助教师排忧解难,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使人文关怀在过程管理中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激活教师的制度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在教学分工上,我校不仅将教师放在他们合适的岗位,更重要的是考虑他们发展的空间,力求让教师在其专长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潜能,以此提升自身生命价值;在教师评价上,我校力求通过全面、多元的评价来肯定教师的长处,树立教师的自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互相尊重,坦诚相待,凡遇教师家的红白喜事,我校工会总是致以祝贺或慰问。这一切朴实的做法,拉近了教师与领导、教师与管理制度的距离,让他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自豪感、幸福感也会潜滋暗长。
6、家校合作,构建支持系统
我校深刻认识到家长、社会的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缓解非常重要。社会的舆论来自于家长,家长是学校宣传的扬声器,也是评价学校的首席裁判。结合厦门市教育局三项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引导教师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论析 篇4
1.区域定位的发展要求
厦门市翔安区处于跨越式发展期, 这个定位为未来“厦门市城市副中心”的区域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出来。我校位于翔安城区更富区域优势, 但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学校, 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如何适应“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要求摆上了重要议程, 学校发展也必须依靠处于“转型期”让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去思考和研究, 去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学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 是保障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条件。解决“转型期”我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有助于培养一批符合城市发展、富有创新品质、视野开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师资队伍。
2.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
我校65%教师都处于33岁上下, 刚处于建业期, 有较大的经济压力, 孩子都处于婴儿和幼儿期, 有繁杂的家庭事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求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使较多老师对工作失去兴趣, 认为工作毫无意义, 毫无价值, 只是枯燥乏味的烦琐事务。对工作敷衍了事, 应付差使, 得过且过, 没有任何抱负, 个人发展停滞, 行动无常等。如何融合、互补、互助、整合学校的精神文化, 提升教师奋斗欲望, 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以往是老师教、学生学, 教师有一种作为“圣贤”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自豪感, 但现在强调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 学生与他人合作, 在自身经验之上建构的, 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的多种新角色, 并不是立即就能完成的, 需要有一个“破”和“立”的过程。而且在很多时候还不能顺利进行, 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角色冲突。据我们调查, 全校有95%的教师认为备课时间增加了, 教师普遍反映感觉负担重, 心理压力很大。这种畏难情绪和焦虑心理所引发的普遍不适应心态和情感障碍, 严重影响教师心理, 产生职业卷怠。
4.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目标上, 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 以个性的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个性发展的重点。这些促使教师课堂关注焦点扩大, 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 (而非个别精英) , 而且要关注个体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要从“经师”变为“人师”, 不再仅仅“讲经说道”, 而要做到以育人为主。育人任务越来越繁重, 也容易引发教师职业怠倦感的产生。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
1.调查形式
主要运用辛涛、林崇德等教授编制的“教师效能感”量表,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40名教师进行关于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书面问卷调查;借鉴较为通行的教师生存现状调查表, 对我校教师进行关于“中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问卷调查;对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开展例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新时代教师职业形象应是怎样的?”“教师如何教育好学生?”“哪些教师行为应该怎样改进?”等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和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 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 (包括工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回报, 工作缺乏成就感, 经济负担) ;管理制度与体系 (包括规章、制度与要求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被动地适应单位各种改革, 工作得不到领导的理解与支持) ;绩效管理 (包括过多僵化的考核与评比, 负担过重) ;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地位不高, 学校与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 。
第一, 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
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教师的所思所想。我国传统尊师重教, 民间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 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 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 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 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 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在报纸、广播、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声讨之下, 教师们感觉成了过街老鼠。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 自然觉得百般委屈, 产生厌教情绪。这种期望过高而人文关怀过少的现状亟待改观。
第二, 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较肤浅理解
农村学校学生家长的素质较为低下, 对孩子的教育规律了解也较欠缺。家长们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 另一方面不了解教师工作, 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 教师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实属无奈。于是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 也成为教师每天都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 这也是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 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
虽然现在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经过大学培养的, 但是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而言, 或者比较厦门市岛内或岛外完全高中学校的收入, 本校教师的收入是比较低的。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 相对较低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 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新天地, 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 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 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 屈服于职业倦怠已是早晚之事。
第四, 教师的社会交往环境相对封闭
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 由于对学生管理的要求, 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 很少有与外界相接触的机会, 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 除了上课外, 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回家休息, 这样使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而且, 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竞争, 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状态, 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同时, 由于缺乏校长、中层领导的支持, 上级的官僚作风、没有同情心、办事无效能, 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 使教师产生工作极没有意思, 工作枯燥无味的感觉, 极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五, 教师人格特点与性格
当然,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老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比如:有的教师的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等, 这些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强调氛围, 营造和谐校园
就学校层面而言, 如果能让学校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家园, 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归属感和光荣感, 那我们就有一个成功的开始。我校提出“构建和谐学校, 打造优质文化”的建设校园思路, 认为只有在和谐的条件和氛围下, 深切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状态, 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才能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才能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我校利用和发挥好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面墙, 创设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 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使校园焕发出新的文化气息。整洁优美、文明高雅、生机盎然的环境能使人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整天生活在庸俗不堪、杂乱无章、噪音刺耳、空气污浊的环境里, 难免暴躁不安、情绪低下、心境不良。校园清新美丽, 洋溢着绿色希望, 充满人本气息, 教师的工作尽管繁杂, 但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工作, 感到的将是精神的愉悦和情绪的放松。
2.目标导向, 唤醒教育激情
一般而言, 教师职业都要经历以下四个时期, 即职业初期、能力构建期、职业挫折期和职业稳定期。我们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处于后面两个时期, 出现了消极颓废情绪, 他们“拿多少钱干多少事”,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他们会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职业去履行, 而不再当作事业去追求。基于以上特征, 结合我校师资状况, 我们把引导教师建立合理的职业观念和专业期望当作师德教育的重心, 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角色职责, 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各阶段的专业目标, 从而唤醒他们的教育激情。
一是目标导向。根据现代教师发展的要求, 我校制订了《洪前中学教师名师培养方案》, 从自我定位、发展轨迹、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定标, 让教师做到心中有太阳, 前行不迷航。二是师徒共进。我校全面启动教师“青蓝工程”, 将新老教师一一结对, 确定近期目标和长效目标, 在思想上互补, 在业务上互帮, 在心理上互纳。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敬业思想, 学教学经验, 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自我人生价值;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新理念, 新的教学手段, 在青年教师激情的感召下重新找回教育生命的青春。这样, 师徒形成合力, 为他们的职业幸福插上翅膀。三是激励鞭策。利用身边榜样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 常请身边衷情教育的老教师现身说法, 以激励大家爱岗敬业。我们请翔安区教研中心教研员或翔安区名师进行专家讲座, 鼓励教师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珍爱自己的职业, 怡然自乐地做好本职工作。
3.搭建平台, 展现个性风采
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的工作, 因而教育者自身对人类精神领域有着更高级的需求, 他们渴望有能力和成就, 希望自己工作出色, 渴望被人注意, 受人尊重和欣赏。为此, 我们努力为教师发展搭建立体平台, 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 让教师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充分展示自我, 进而在实现自我的需要中体验教育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此, 我们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校本培训的基点, 形式多样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一是教研日制度。每周一次集体备课, 同组教师聚在一起各抒己见, 谈教材, 聊教法, 定重难点。在讨论与辩论、比较与筛选中进行思想碰撞, 新的教学思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诞生了。二是教学比武。每学期一次教学比武, 集说课、讲课、评课、网研于一体, 通过组内选拔、同题对比、学校展示而各显其长。三是才能展示。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 但毕竟一专多能的教师还为数不多。为了让教师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每学期的比武活动都有个人才艺展示项目。通过才能展示, 把自己最亮丽的一面献给大家, 如有的善读、有的善舞、有的善写、有的善演、有的善书画等, 小小的舞台成了教师们各尽其才、各展其能、各享成功的快乐天地。
4.完善制度, 激发工作热情
我们制定《洪前中学奖励制度暂行规定》, 分学生成绩和教师竞赛两部分对教师进行奖励, 换言之教师在个人业绩、学生成绩、学校团体比赛中, 无论哪一项, 只要有成绩, 就可获得奖励。这种以体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 大大激励了老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2005年9月的数据表明, 这种奖励办法科学有效, 老师们都能正确、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绩效。学校成立教师聘任领导小组, 聘任以人本为基本, 将聘任建立在教师“德、勤、绩、能”四个方面评价基础上, 倡导教师鼓励评价等。
5.人文关怀, 体验快乐人生
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享受幸福, 学校不仅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 更要有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因此, 在过程管理上, 我校淡化“管”, 注重“理”, 帮助教师理清工作思路和方法, 帮助教师排忧解难, 做到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 使人文关怀在过程管理中发挥作用, 最大限度地激活教师的制度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在教学分工上, 我校不仅将教师放在他们合适的岗位, 更重要的是考虑他们发展的空间, 力求让教师在其专长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潜能, 以此提升自身生命价值;在教师评价上, 我校力求通过全面、多元的评价来肯定教师的长处, 树立教师的自信;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互相尊重, 坦诚相待, 凡遇教师家的红白喜事, 我校工会总是致以祝贺或慰问。这一切朴实的做法, 拉近了教师与领导、教师与管理制度的距离, 让他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 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自豪感、幸福感也会潜滋暗长。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缓解非常重要。社会的舆论来自于家长, 家长是学校宣传的扬声器, 也是评价学校的首席裁判。结合厦门市教育局三项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引导教师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
6.家校合作, 构建支持系统
我校深刻认识到家长、社会的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缓解非常重要。社会的舆论来自于家长, 家长是学校宣传的扬声器, 也是评价学校的首席裁判。结合厦门市教育局三项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引导教师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论析】推荐阅读:
教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得10-07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08-18
教师职业倦怠分析08-01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07-15
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07-30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10-09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11-26
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12-27
教师怎样消除职业倦怠06-06
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