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查

2024-10-07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查(通用8篇)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查 篇1

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㈠ 教师的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是由于工作方面原因而导致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包括紧张、失望、焦虑、愤怒、压抑等。教育是职业压力的高发行业,教师是职业压力的高发人群,教师压力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个体因长期未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挫折,处理各种矛盾冲突而导致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㈡ 职业倦怠有六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生理枯竭。主要表现为,感觉身体能量被耗尽了,总是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经常生病。

第二个特征是才智枯竭。它会让人有一种空虚感,一种被掏空的感觉,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第三个特征是情绪衰竭。工作热情完全消失、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容易迁怒于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没有爱心。

第四个特征是价值衰落。表现为个人的成就感下降,自我评价也在降低,觉得自己做什么工作都做不好。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一再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个特征是去人性化。去人性化直接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否定、猜忌和不信任。这种态度既有对同事的也有对家人的。

第六个特征是攻击行为。攻击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别人的攻击行为增多,比如说人际摩擦增多,会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现打骂无辜人的情况;另外一种攻击是指向自身,出现自残行为甚至在极端倦怠的情况下出现自杀。

㈢ 职业倦怠的三个不同成分

Maslach(马勒诗)将职业倦怠分解为三个不同成分的综合症: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EE)是指个人认为自己所有的情绪资源(Emotion Resources)都已经耗尽,感觉工作特别累,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在工作中会有挫折感,紧张感,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玩世不恭或者去人性化,性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DP)是指个体会刻意与工作以及其它与工作相关的人员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像以前那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个人照顾或服务对象的一种无感情、非个人反应。成就感低落(reduce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是指个体会对自身持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或者怀疑自己所做工作的贡献,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

㈣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感群体。很多教师经常感到工作不能发挥个人所长,情绪低落,有心无力,进而产生失落感挫败感,产生职业倦怠。

教师经常感受到情绪衰竭状态,觉察到自己不能像在事业早期那样给学生许多帮助,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有的老师甚至不想去上班,不想迈入学校的大门,一走进去就头痛,对工作是应付,对上课没有兴趣,交差了事,对生活和工作冷漠悲观,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

处于人格解体状态的教师表现出对学生、家长和同事的一种消极、冷嘲热讽和漠不关心的行为态度。对学生持否定态度,尽可能疏远学生,拒绝接纳学生,蔑视,缺乏耐心甚至麻木不仁,对待工作的积极性下滑,得过且过。

低成就感的教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低效或无效,感到自己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履行学校的职责,不再有探索的热情与活力,很少投入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降低了工作中的效能感,强化了对自己消极评价的倾向。

二、教师职业倦怠原因

㈠ 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压力 ㈡ 学校管理体制下的工作竞争 ㈢ 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反差 ㈣ 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态度原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调适

㈠ 坚持正确的职业理想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有人曾比喻,对某一事业的信念和理想是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防止教师职业倦怠是至关重要的。

㈡ 调整保持自我积极心态

有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充满了情趣,就充满了自信,就有一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的感觉,放假的时候,就盼望上讲台;有的教师习惯了盼望工作之外的乐趣,一谈到工作就成了苦得不能够再苦的苦差事。其实这只是心态的问题,而不是别的什么。

㈢ 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树立对教师角色的合理期望。每个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想让自己工作干得出色,但结果并不总随人愿,所以无论结果如何,只要我们努力过,对自己和他人都问心无愧,又何必自寻烦恼?因此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待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难道不好吗?

㈣ 提高耐压的心理能力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会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为了给人生航程“清淤”导航,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作为教师,您不妨学会理性的妥协。提升耐压能力。职业倦怠首先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故作为教师本人,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㈤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通过建立自己交际圈中的良好人际关系,不仅会满足各种生物学性质的需要,而且能够不断掌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并在交际中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是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

㈥ 搞好身体锻炼和饮食

生理机能与人的内心情绪休戚相关。当身体强健,身体中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皮肤和毛发等组织运转顺畅时,人的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较强。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远离倦怠。合理饮食——为身体健康提供“燃料” 饮食是人生的享受,合理健康的饮食能缓解身心压力,给身体提供燃料和动力。

四、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构建学校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㈠ 校长要关心教师的幸福,营造轻松和谐的组织气氛。㈡ 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支援机制。

㈢ 制定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给予教师富有针对性的帮助。㈣ 建立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公平的内部竞争机制。

㈤ 全社会也要为缓解教师压力多做努力。政府改善教师待遇,全社会尊师重教。

来源:《新时期教师心理素养提升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刘维良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查 篇2

一、克服倦怠的具体行动

1. 体育锻炼———让生理“机器”协调运转

生理机能与人的内心情绪休戚相关。当身体强健, 身体中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以及骨骼、肌肉、皮肤和毛发等组织运转顺畅时, 人的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必定较强。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 远离倦怠。

2. 合理饮食———为身体健康提供“燃料”

饮食是人生的享受, 合理健康的饮食能缓解身心压力, 给身体提供燃料和动力。

3. 为自己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教师通过建立自己交际圈中的良好人际关系, 不仅会满足各种生物学性质的需要, 而且能够不断掌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知识、技能以及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并在交际中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可以肯定地说, 有着良好人际关系的教师是很少出现职业倦怠情况的。

4. 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

学生身上优缺点的形成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 教师没有理由也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而或喜或悲。确立了这种合理的专业观念和专业期望的教师, 才不会轻易被一时的挫折和逆境困扰, 产生对本职工作的厌倦情绪。

5. 积极投身教育变革实践

一个人很难改变另一个人, 因此, 任何人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 那就是去适应自己周围的环境。作为中小学教师, 必须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 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愈来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若不能有效投入课程改革实践, 就很容易因为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各种变革折腾得厌倦不堪。

二、克服倦怠的心理调适

1. 学习“水”的智慧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软的物体了, 但是“攻强克坚”时, 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厉害。最厉害的智慧当如水的那种柔中有刚、刚柔一体的境界。水的智慧很值得教师思考、领悟和内化。教师若能领会水的智慧, 那就不可能出现厌烦、失落和倦怠等消极情绪, 总会怀揣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 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

教师工作压力不可避免, 那么只能改造主观世界来达到物我和谐, 从而调适内心状态, 以应对和排遣压力。

3. 学会情绪疏导

人所能承受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极限, 当心理压力超过这个极限时, 总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困扰, 而且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 采取适当的方法, 打开自己的“情绪控制阀门”, 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

4. 心里要有“时间表”

在现实里, 时间是个不变的常数。教师若能在常量的时间里管理好自己, 提高办事效率, 就会增强自信心, 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就能够有效克服职业倦怠。

5. 善待自己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环境相对封闭, 教师很少为自己留出娱乐和放松的时间。再加上教师责任心很强, 习惯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工作中, 往往忽略了自己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之中。要改变负面情绪和不良心理, 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善待自己。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查 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职业倦怠;心理调查

职业倦怠是西方心理健康研究广泛流行的一个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应用在教育领域。由于教师倦怠心理的突出现象,使人们对教育领域职业倦怠的研究越来越多。在体育教师群体中,同样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只是体育课往往是不被重视的课程,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也没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分析了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同仁对体育教师工作及生活的更多关注。

一、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1.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师内心产生职业倦怠后,对工作就会失去激情与动力,进而没有心情过多关注学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也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慢慢地被教育发展所淘汰。体育课是一门较特殊的学科,男生喜欢上体育课,但更喜欢自由自在地玩;女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也不喜欢过多运动,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耐心指导,也无法提升体育教学魅力,所以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教师态度冷漠和缺乏爱心。教师职业倦怠突出表现之一就是讨厌上课,在课上只是敷衍了事,内心缺乏激情与爱。教师与学生沟通缺乏感情,在学生做错事后,甚至以粗暴的态度对待。不仅如此,教师也不愿与其他领导和教师沟通,一方面自己所处的地位较为尴尬,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不愿听到领导不重视体育的语言,对领导的讲话听不进去。

3.体育教师的自豪感下降。职业自豪感是对所从事的职业值得骄傲的情感。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时就会对工作充满信心,从而抵御各种不良情绪的出现。当一个人的职业自豪感缺乏时,就会情绪低落,产生自卑感,降低工作效率。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高校比较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缺乏对体育课的重视,体育教师得不到支持和理解,对工作丧失了信心。

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我国教育一直存在“重智轻体”的观念,导致体育教育明显滞后于德育、智育。部分高校领导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对体育十分重视,但实际并没有做任何相关的工作,甚至将体育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工资分开对待,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使体育教师十分不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家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住房贷款、子女升学就业等问题使他们心理严重不平衡,从而导致了职业倦怠。

2.组织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各类院校招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大量增加而体育教师没有相应增加,一些高校的周学时甚至达到了20多。另外,体育场地、设施也没有相应增加,体育教师还要为解决场地和器材的问题而到处奔波。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和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体育教师很少有进修的机会,所以知识结构更新较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进而产生颓废感,厌恶自己的职业。

3.个人因素。一个对自己职业充满向往的人往往具有更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为自己的工作做出最大的努力。然而不现实的理想会影响一个人的判断,从而对自身的优缺点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价。体育教师总希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仁的认可,但当这种努力没有得到任何回报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大多数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所以在评定职称方面他们没有任何优势。而职称与待遇是息息相关的,在他们与其他教师收入拉开差距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建议

高校体育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是一个客观事实,它的不合理性和消极性对体育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各类院校应该将这个问题重视起来,而不是听之任之,视而不见。针对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可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通过社会舆论宣传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应该受到尊重,应该享有公平待遇。政府要加大执法强度,维护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工资、住房、进修、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帮助,同时还要减轻他们的工作负荷,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教育进度上来。

2.为体育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要积极主动地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给予他们公平的进修和升职的机会,以唤起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对这个职业重新燃起希望和斗志。

3.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通过合理的自我调节减少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当体育教师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倾向时,就要下意识地去放松自己,调整不良的情绪,多与朋友、亲人沟通,严重时可向心理医生进行咨询,从而缓解职业倦怠。

总之,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已经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对此,社会层面、高校组织层面以及体育教师自身都应该深刻反思,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姚向颖,施文敏.关于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13(4).

[2]郝明,刘莉莉.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1).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查 篇4

新桥中学

王炜成

观看了教师进修学校网站上的《教师职业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视频,感触很深,它引发了我的共鸣。教师也会职业倦怠?教师也会有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上许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呀,教师职业特殊,似乎永远向上才是教师应有的形象,这是社会的误解,是对教师职业的不了解。那么为什么教师心理会不健康,会产生倦怠呢?专家归结为以下几点:

1、工作时间长。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其它一般职业。早上要早读,中午的时间照看学生午休,课后要补习批作业,晚上还要看晚自习,还得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课题,写反思,这些都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倦怠。

2、心理压力大。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许多不良风气和精神污染,让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善,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这种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

3、角色变化大。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使一个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4、经济地位低。这就不阐述了。

5、交流沟通少。学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学校氛围好,教师集体意识强,上下级关系融洽,意见容易得到沟通,教师就能体验到安全感,充满自信和自尊。如果学校同事关系紧张,就会产生无归属感和压抑感,这些会迁移到工作中导致压力加剧,从而诱发倦怠。上级的官僚作风、没有同情心、办事无效能,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也极易导致倦怠的产生。

那么我们如何来面对与解决呢:

1、提升教师的待遇,在经济上保障教师的地位。

2、检讨现今评价学校以及评价教师的标准,期望能更客观地反映教师的工作价值及工作贡献,希望能建立更多元化的标准,不再仅“以分数和中考、高考为标准”。

3、重新正视教师的工作量计算的问题,希望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4、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能切实有效的开展而不是流于形式,真正关注教师切实需要,能注意教师人才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 篇5

孟 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压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R 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69 – 03

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3位[1]。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因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其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学生管理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这支队伍工作状态的好坏、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思想教育的效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辅导员若发生职业倦怠,对其自身而言,可影响其身心健康;对学生而言,会影响其成长成才和心理健康;对学校而言,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日常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因此,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找有效的干预方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涵义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根源,寻求有效干预方法,可以有力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学者马勒诗(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即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onal lineation)和个人成就感低落(Dim in 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2]。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热情逐渐下降。许多辅导员刚参加工作时,干劲十足,精力旺盛,主动性很强。但工作几年后就逐渐变为缺少主动性、缺乏活力、表现为呆板和惰性。(2)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成功信念,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 最终信念系统塌陷,身心俱疲。(3)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据调查显示:39 %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走错路”,还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仅是谋生的手段。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但职业倦怠的存在会对辅导员自身成长以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不良影响。不良的情绪可导致辅导员身体出现不适、疲乏、失眠等亚健康状态,从而产生焦虑、抑郁、易怒、不安等心理问题,使辅导员对工作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势必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进而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影响,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群体。

2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2.1职业精神的缺失 高校政治辅导员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缺乏宽容,容易出现小题大做、过激反应等;对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得过且过,牢骚满腹,甚至排斥工作,责任心不强,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缺失,出现职业倦怠、职业精神缺失。

2.2社会适应失范 社会适应体现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高校,由于辅导员所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工作,工作量大,十分辛苦,且地位及待遇较低,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及生活态度的改变,都对其内心造成强烈的冲击,引发内心冲突,加剧了辅导员不适应的程度。一方面出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一些年轻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对工作、前途、工作对象往往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一旦工作不如意,学生不服从管理,便十分灰心;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很高,对学生直接管理者-辅导员的要求也相对提高。

2.3人际关系失调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生命个体身心健康的标准之一。然而,有些辅导员在交往中常出现人际关系不佳的情况,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易于与同行发生纷争,与学生产生对立,与领导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固执、偏激、郁闷、焦虑、消沉等不良情绪,易引发自卑、妒忌、埋怨、畏怯等不良心理。

2.4心理失衡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有些辅导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易于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乃至形成嫉妒、愤懑、抑郁、妄想等灰暗低沉的情绪。甚至于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郁的状态,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性格反复无常,管教方法不一,令学生无所适从,甚而出现违反教育原则的行为[3]。

2.5生理健康失常 当辅导员面对压力事件或情境时,神经系统和腺体会进行一系列活动来对抗或逃避,如呼吸加快、血压上升、胃蠕动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增多等,身体各器官进入备战状态。如果压力过多过大或持续过久,而个体难以承受,则容易导致身心耗竭状态。如精神缺乏、身体虚弱、抗疾病能力减弱容易出现偏心痛、紧张性头痛、胃肠不适、失眠、幻听、幻觉等身心疾病。

3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成因

目前高校辅导员产生种种心理压力,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3.1职责不明,工作负荷高 研究表明工作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工作倦怠存在高相关。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辅导员工作也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就业择业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总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最先想到的必然是辅导员。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不得不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奔波,往往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

3.2出路不畅,工资待遇差 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是学生,整天与学生打交道,占用了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因此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相比专业教师较低,在科研立项、评优选先等方面更是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学校对辅导员究竟属于什么系列很含混;有的学校对于有意改做教学工作的,缺乏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因此大多数的辅导员都对自己今后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换岗愿望较强[4]。

3.3成就感低,缺乏身份认同感 目前,许多高校界定学生辅导员既是高校党政管理干部队伍的一部分,又属于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这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辅导员置于尴尬位置。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使一些辅导员无所适从,缺乏身份认同感。由于经常处在繁多而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做得多,思考得少,而学校又少有机会组织辅导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从而造成部分辅导员理论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较少。相对专业教师积累起来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而言,辅导员的成果只能说是带过了几届学生而已,社会认可度不高,辅导员在事业上难有成就感。

3.4高危性的职业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学校、院(系)领导是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辅导员则是直接责任人。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危机事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各类危机具有突发性、人为性及群体互动性,辅导员始终在高度关注、密切注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批独生子女成了学生主体,这部分学生是家庭重点保护的“独苗”,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识弱,因恋爱问题、就业压力问题、贫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会随时引发校园危机。面对种种可能影响稳定安全的问题,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随时随地需要赶到“出事”第一现场,直接指挥处理。辅导员心理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中,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心理疾病的产生。

3.5高标准的素质要求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和思想工作的成败,随着高教改革的发展,社会和高校对辅导员提出了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高素质要求。按照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的要求,就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而言,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性,职业化的意识淡漠,专家型的素质缺乏,整个队伍缺乏活力,难以适应新形势对辅导员队伍的高素质要求。面对知识更新、需要不断充电的压力、社会评价要求的压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带来的压力及高标准素质要求的压力等,许多辅导员心理的落差与焦虑增大,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3.6高期望的价值冲突 部分辅导员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同理想中的形象等同起来,竭尽全力,甚至超越自己的能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的形象,对自己产生了一种过高的期望值。但在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现象,使得辅导员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学生认为辅导员不像专业教师传授了知识和技能,而只懂得搞搞“活动”,说说“大道理“,不学无术等;出于管理的需要,辅导员对学生提出要求和限制比业务教师多,难免触及学生利益,导致部分学生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行政上惧怕辅导员,学术上轻视辅导员。经济收入比同期专任教师低,涉及自身利益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机会空间都比较小。期望值的不能满足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的失落与自卑,从而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疾患。

4缓解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对策

4.1构建和谐的环境,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 辅导员队伍的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要进一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2)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高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无论教师、管理干部、科研人员都应从自身做起,担负起育人重任,同时要支持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一个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3)构建和谐的团队环境。要加大辅导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力度,做到相互支持,排忧解难,构建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4.2搞好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 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通过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增强从业人员对岗位的认同和对自己的认同感。(1)明确辅导员的职业使命,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2)加强对 __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形成专业工作理念。(3)提高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工作的内涵,树立起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5]。

4.3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工作设计 减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要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主要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组织建设的管理、就业指导及帮困助学的服务等。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他们的目标、任务、权限、范围及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追踪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从而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

4.4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承受能力 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需要,结合其职业发展规划,制定培训进修计划,为他们设计个性化的培训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业务培训,使他们能在短期或长期的工作中提高承受能力,满足提升人力资本价值的期望,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产生积极工作心理。要平等、真诚地对待辅导员,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大力表彰辅导员队伍中的优秀典型,使他们看到前途与希望,增加其成功体验的机会。

4.5积极运用自我调适杠杆,做好个体转变(1)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因为对自己过高的期望而产生职业倦怠。(2)做好积极归因,增强内控能力,将挫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减少挫折感。(3)乐于接受变化,积极挑战工作中的各种变化,从观念上认可,在行为上接受。(4)安心本职工作,从内心热爱本职工作,形成内在推动力。(5)掌握正确的身心放松方法,通过自我催眠、生物反馈术、肌体放松术等,使自己的心理系统恢复平衡,个人潜能得以发挥。

4.6合理减轻工作负荷 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由于学生工作是一个庞杂的工作体系,涉及到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心理、社团、学籍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应分别由不同部门和人员来承担,不能凡涉及学生的工作都交由辅导员来做。为此,各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骨干与助手职能。要规范学生事务,提高工作效率,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减轻或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4.7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强,容易使事业取得成功。辅导员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圈,学会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处理好与同事、学生、领导的关系,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们和睦相处,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

4.8调适自我心理情绪 辅导员要淡泊名利、完善人格,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拒绝,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要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养成开朗的性格、开明的思路、开阔的心胸和敢于解剖自己的气度。面对客观压力,要学会积极的应对之策,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处理问题要保持冷静,认真思考,对学生充满爱心和关心,对工作做到热心、细心、耐心和精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4.9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Gabris等研究显示,对于专业人士,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工作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因此在加强队伍建设、畅通出口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保证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评估,可促使辅导员及时进行自我总结,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可为其晋级、调动、奖惩等提供了可靠依据。使用科学的考评体系,给予辅导员工作比较公正的认可,能够对辅导员起到鼓励、鞭策、督促等作用,有利于降低工作倦怠感。总之,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职业倦怠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社会不断发展和高教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断,这意味着高校政治辅导员必然面临更重的生活负担、更多的工作压力,也为他们提出了更高的心理要求。因此,学校、社会要为辅导员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外,应时刻关注其心身健康。同时,辅导员自身要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职业压力,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焕发工作热情,认真履行职责,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2007 ,(6):84 [2] 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 ].株洲师专学报,2002 ,7(3):82 [3] 陈永森.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 ,21(4):111 [4] 时太伟.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J ].济宁师专学报,2007 ,28(3):76 [5] 陈石研.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探究[J ].琼州大学学报,2006 ,13(1):22(收稿日期2007 —12 —03)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8 年1 月第14 卷第1 期

J Clin Ps ychosom Dis , J an.2008 , V ol14 , N o.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编号2007095)作者单位:453003(河南·新乡)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教师职业倦怠问卷 篇6

1=从未如此2=很少如此3=有时如此4=常常如此

5=总是如此

1、我的工作把我的精力都榨干了()

2、我很容易了解学生的感受()

3、工作一整天后,我感到筋疲力尽()

4、当老师以来,我对待学生越来越不带感情()

5、清早起来,想到又要面对一天的工作,便感到很疲劳

()

6、我担心这个工作会使我变得越来越冷酷()

7、我觉得我的工作可以使其他人过得更好()

8、我对我的工作感到厌倦()

9、我并不是真的关心学生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10、我在工作中精力充沛()

11、对于我的工作,我有挫折感()

12、我觉得学生会把他们的一些问题怪罪到我的头上()

13、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我很容易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

14、我在工作中太过于努力了()

15、我觉得面对学生像是例行公事()

16、在工作中我感到身心俱疲()

17、我会把学生当成没有感情的东西()

18、我在工作中完成了许多有意义的事()

19、我的工作让我感到情绪枯竭()

20、在工作当中,我能够冷静地处理自己情绪上的问题()

21、我对我的工作充满信心()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 篇7

职业倦怠 (burnout) 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 他认为职业倦怠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情绪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随后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 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构成。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始于服务业及医疗领域, 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职业倦怠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教师职业倦怠成为教育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国外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社会、组织、个人等教师职业倦怠成因研究;费斯特的周期动态模式、司德菲的发展模式、休伯曼的主题模式等教师职业生涯倦怠阶段研究;法伯的精疲力竭型、狂热投入型、能力富余型和混合型等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形式研究;教师职业倦怠的热情、停滞、挫折、冷漠四阶段模式过程模式和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经验性阶段模型;教师职业倦怠常用的MBI、OLBI等测量工具研究。在我国虽有一大批专家开始了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如:东北师大刘晓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和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等, 但教师职业倦怠仍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 在很多方面尚需深化和完善, 如中外学者对处于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尚不深入, 尤其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村中学教师。因此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研究相应的干预对策, 成为缓解职业倦怠的首要任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江西省6所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倦怠的问卷调查, 有效被试107人, 其中男性44人, 女性63人。本次调查共发放107份问卷, 在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 共回收有效问卷102份, 有效回收率95.3%。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汇总并获取了所有有效被试的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 如性别、年龄等。

本研究采用两份问卷表, 一是Michael Leiter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GS。该量表包括三部分: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玩世不恭 (Cynicism) 和成就感低落 (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情绪衰竭分量表包括5道题, 玩世不恭分量表包括5道题, 成就感低落分量表包括6道题, 共16道题。二是根据农村实情改编的教师职业倦怠自测问卷调查表 (共20道题) 。整个问卷共36道题,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职业倦怠严重

调查结果显示, 有职业倦怠感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占98%, 没有的仅占2%, 说明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教师严重的职业病。女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大于男教师。这可能与女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家庭负担较重等因素有关, 她们在学校里有忙不完的工作, 回家后又得扮演女儿、媳妇、母亲、妻子等角色, 有着更多的责任, 所以她们更累。中青年教师 (尤其是男教师) 的职业倦怠感问题比较突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大多是学校的骨干, 他们的社会期望值和自我期望值较高, 除繁重的教学任务外, 还要承担班主任、讲课、科研及其他一些社会工作。另外, 他们要养家糊口 (大多男教师的妻子无业或务农) , 家庭负担较重, 致使他们要承受更大的职业压力。当班主任的英语教师比不当班主任的职业倦怠突出。在农村中学, 由于大多学生为留守儿童, 学生的日常教育是班级管理的重点, 班主任除了担任课程任务外, 还在班级管理、处理学生问题等任务上承担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放学后的时间还要和学生谈心或与家长联系, 甚至家访, 往往付出的辛劳更多。

2. 工作时间长, 压力大

由于农村学校师资缺乏, 一个人要担任一个班的所有课程, 学生每天有多少课, 教师就多少时间站在讲台上, 有时生病了也要坚持上课, 因为一旦请假, 就意味着班级要停课, 教学进度就不能完成。学校和教师要成绩, 教师只有加班加点, 以完成学校的任务。调查结果显示, 以每周法定工作时间40小时为标准, 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 (如某中学的英语教师每天从早上6:25的早读到晚上8:45的晚自习) , 其中工作时间40小时以下的教师占10%, 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的教师占44%。而每天工作时间达10个小时以上的占到教师总数的46%。80%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很大, 且压力主要源自学生、领导、社会和经济等。工作量的压力、评价机制的压力和社会期望的压力像三座大山, 让教师们如履薄冰。除了正常的工作外, 那些隐性的超重工作量在更大程度上威胁着教师的身心健康。普遍的职业倦怠、普遍的教师亚健康状态, 是教师身体和心理双重的无奈。

3. 教师年龄“三阶段”

一是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占53%) 。由于当前农村中学教师编制紧缺, 教师老龄化倾向严重, 他们是农村中学的业务骨干。他们在学校“挑大梁”, 除了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外, 学校教研活动、德育等都得他们唱主角。由于婚姻、家庭的需要, 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薪金高低, 关心的是学校的评比表彰和奖金制度。但工作的背后又是分配的不公平;工资较低 (1000元左右) 、职称上不去, 最终影响他们的工作激情。二是30~50岁的中年教师 (占38%) 。这一部分教师家庭已经稳定, 经济相对独立, 他们关心的是子女就学, 自身的社会地位 (在学校中的地位, 学校对他们工作能力的尊重) 。而他们的教师职业生涯却出现了“高原现象” (即在学习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停或退步现象, 原因为晋升流动机会的缺失, 发展机会的缺失等) , 极易产生职业倦怠。他们有的被动应付、消极怠工, 有的心态浮躁、怨天尤人, 有的用心不专、主攻“副业”。三是50岁以上的教师 (占9%) 。这一年龄层次的教师大都体质较差, 业务水平不高, 在教学中“经验型”居多, 倚老卖老, 不求进取, 对新课程要求很不适应, 业绩上缺少成就感。有的中、高级职称获得了, 学校按中、高级岗位聘用了, 工资拿到手了, 因此也就不求发展了, 坐等退休。

4. 收入低, 心里不平衡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占50%, 在1500元到1800元的占30%, 在1800元以上的占20%, 对照自己每天10个小时以上的工作量, 教师对自己的工资收入不满意的占96%。虽说教师享受公务员的待遇, 可是在教育第一线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只看到公务员朝九晚五, 年薪5~6万, 而自己是朝六晚八, 年薪却不及他们的一半, 心里极度失落, 因此72%的年轻英语教师想转行。教师工资不高, 存在着购房、赡养老人、子女上学等生活压力, 使家庭生活处于困境中, 从而失去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而产生倦怠。

5. 多重职业病在身

在来自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压力之下, 教师的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调查显示, 28%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师“食欲减退、身体不适”, 57%的教师“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 75%的教师“情绪化、易发脾气”, 而63%的教师“对工作、生活失去热情或兴趣”。教师的职业病如咽炎、颈椎病、胰腺炎、心脏病、失眠, 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的不适以及背痛、肌肉酸疼和焦虑等一系列的病症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群体中屡见不鲜。

6. 学校管理不到位

学校管理造成教师倦怠。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成为了考核教师的唯一指标。为了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 教师普遍加班加点。调查显示, 认为学校里没有采取措施的教师占68%, 措施没有用的占20%, 认为对自己的身心倦怠有所帮助的占12%, 认为自己可以解决的教师占70%, 需要别人帮助的占30%, 在求助对象的选择上, 教师比较倾向于家人、朋友、同事, 极少有教师求助于组织或心理咨询机构。可见教师在社会层面的社会支持系统非常脆弱, 尤其缺乏具有专业背景的外部支持。

四、构建特色模型, 探寻干预对策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 本研究提出构建一个具有农村特色的以职业倦怠为核心, 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为三个层面, 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为前因变量, 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教学效果为后果变量的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模型。

1.从学校管理层面上看, 创造“和谐校园”, 落实“以人为本, 行政为教学服务”的教育理念, 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给予教师人文关怀

(1) 创造条件, 不断给教师充电,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农村中学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 努力提供与教学相关的训练和信息, 通过外出学习老师的汇报课、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本校内的“手拉手”教学活动等, 让每一位教师都跟上素质教育步伐, 激发出深厚、稳定的工作热情。

(2) 注重教师情感变化, 尊重和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

教师的职业特征形成了教师自尊心、进取心、荣誉感都较强的心理特征。在学校工作中, 部分老师由于在职评、评优、工作安排等方面得不到满足, 容易引发消极情绪, 长久下去极易形成职业倦怠。学校在不能满足教师要求的前提下, 应同情教师境况, 学校领导要通过谈心等方式让教师发泄消极情绪, 克服职业倦怠。

(3) 适时开展活动, 释放教师紧张情绪, 避免情绪衰竭

在学校管理中, 既要创造活动,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又要有意安排活动, 放松紧张心理。在教学中, 要通过“教学比武”“英语口语比赛”等激发教师创造性。同时, 通过“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迎新春元旦晚会”等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让老师有一个交流的舞台、情绪宣泄的平台。

(4) 改变传统评价方式, 淡化“分数”考核

好的评价体系应是评价者参与式的评价, 就像新课改理念中所提倡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对教师的评价也应注重过程, 而不是变评价为“验收资料”。学校应从“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解放出来, 从学生多方面素养来考评教师, 教师的优点、贡献、失误、缺点都要放在重要位置。

2.从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层面上看, 提高教师待遇是让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远离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发展农村中学教育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素质。社会应提高他们的待遇, 对教师多一些理解与支持, 营造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氛围, 使他们爱教乐教。作为教育主管部门, 有责任为教师的工作与生存状况履行职责, 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 政策上支持鼓励在育人、教学、教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者;在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聘、晋升考核、职务提升方面做到客观公正;注意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对农村中学有所倾斜, 体现教育公平。

3. 从个人成长层面看,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我效能感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由于工作生活在农村的原因易产生职业倦怠, 通过调整心态, 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分析“倦怠”成因, 寻找克服方法;合理制定目标,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效能和教学监控能力;树立适合自己的榜样, 开展教师合作学习与经验交流;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 寻找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改变认知, 开展归因训练等措施, 提高自我效能感, 对职业倦怠进行个体干预。

教师职业倦怠心理调查 篇8

摘 要:教师承担着一线教学任务,是知识的传播者。长期紧张的教学状态容易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文章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引出其折射的相关问题,进而调查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并对结果加以分析,最后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教师职业倦怠指的是教师个体长期在某种紧张而又高压的教学工作环境状态下引起的心理疲倦、职业抵触与畏惧的内心过程。长时间以来,教师一直被视为职业倦怠高发的行业。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的缺失、工作缺乏动力、职业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满足现状、工作缺乏进取心、易受社会环境与风气影响、经济收入不高、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职业成就感低落、教科研压力等。教师行业受行政部门干涉,人际关系,学生差异明显,工作环境等对教师职业也极容易产生倦怠感,导致教师在工作中容易挫败,情绪波动大,对自我认知和个人品性修养等过于盲目,使教师长期处于亚健康的工作状态,对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极为不利。

二、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了解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以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二)调查样本:为确保调查的信度与效度,笔者在省内同类院校中随机选取7所高职英语教师作为调查样本。

(三)调查方法:问卷法、个人访谈法。本调查共发放问卷375份,经统计比对,有效问卷达343份,问卷有效率占91.47%。本次调查真实有效。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次问卷主要调查性别、年龄、学历学位、专业技术职务、教龄、月薪资、职业成就感、倦怠感、情绪波动、心理压力等。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调查教师中男性有51人(14.87%), 女性为292人(85.13%); 通过数据明显看出高职师资队伍中女性教师占了7成,教师一直都被女性视为较理想的职业;

2. 35岁以下教师138人(40.23%),36至50岁的有147人(42.86%),50岁以上为58人(16.91%)。50周岁以下的教师被定义为中青年教师,83.09%的教师属于中青年教师,肩负着高职英语教学的重担;

3.本科学士145人(42.27%),硕士研究生198人(57.73%)。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能满足高职英语教育需求,高学历也已成为高职英语师资发展趋势;

4.助教73人(21.28%),讲师124人(36.15%),副教授129人(37.61%),教授17人(4.96%)。讲师和副教授人数比例最大,教授占比偏低,反映出教授职称评定的难度;教师除了教学外,还需带学生参加省赛、国赛及承担科研任务,发表核心论文等;

5.教龄10年以下91人(26.53%), 11至20年105人(30.61%), 21至30年90人(36.23%),30年以上57人(16.62%);高职英语教师教龄分布均匀,近8成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6.月薪资3500元以下47人,3500至5000元145人,5000至6500元115人,6500元以上36人;经统计,55.97%教师月薪资低于5000元,从侧面看出省内高职英语教师待遇偏低外,也反映出社会对高职教师地位认同度不高;

7.认为职业带来成就感的占44.02%,64.13%认为教师职业容易产生倦怠感,认为职业造就心理压力的有56.27%,工作易产生情绪波动的有54.52%;经问卷及访谈了解到职业倦怠、职业压力、情绪波动、职业成绩感4个方面持否定观点的都过半了,原因在于教学工作机械重复、学生专业素养、科研压力、职称、经济待遇等。

三、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自身认识,提升个人品性修养

人在常态下往往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觉得对自身认识及个人定位把握的非常清晰,实则未然。很多教师对于职业带来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理解存在偏差。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会使教师迷失方向,对个人定位不准确,个人品性的修养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对此应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理智地改变自我认识,塑造良好的形象,不断改进自身平时的言行举止,深入认清自我,有意识地了解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品性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全身心地投入高职教育教学视野。

(二)关注教师身心发展,提升教师经济待遇及社会地位

高职一线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主心骨、主力军,长期的各方面的工作压力致使教师内心畸形、压抑、忧郁等,对很多事物都会困惑不解;教师经济待遇一直以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一线教师的工资收入增长远赶超不过物价及房价的增长速度,教师为生计犯愁而到处奔波。对此,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关注教师身心发展,给高职一线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教师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经济投入力度的增加也间接反映出教师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反映出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认可,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

(三)学会调整心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

国家和学校的很多政策、教学中棘手的问题都是教师不能左右的,与其如此,倒不如学会调整自身心态,学会不断适应社会的能力,让自己在这种环境下提升内心调控能力。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应多参加各类集体活动,拓宽人际交往圈,结交不同的朋友,增强自我适应社会能力;学会用包容心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凡事往好的一面想,那么教师职业给高职英语教师带来的是无穷的喜悦与满足。

参考文献:

[1]彭迎春.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J].亚太教育,2016(3).

上一篇:烧成工段长工作总结下一篇:天然游泳池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