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资格

2024-08-07

教师职业资格(共12篇)

教师职业资格 篇1

构建教师职业标准有利于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最近几年, 如何构建教师职业标准是学者一直关注的课题。构建教师职业标准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因此, 构建我国的教师职业标准应该考虑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我国已有研究要么是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师职业标准的介绍, 要么是对教师职业标准和教师职业专业化相互关系的零星分析, 缺乏从教师职业专业化视角对我国教师职业标准构建的系统分析。本文首先归纳了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构建我国教师职业标准。由于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职业标准、普通教育的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标准均存在差别, 本文的“教师职业标准”主要指普通教育的中小学校教师的职业标准。

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

从社会学的视角而言, 专业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成熟的产物。

教师职业标准应该以教师的服务理念为基点设计具体的道德标准。在当前由于商业文化盛行而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背景下, 将服务精神确立为我国建构教师职业标准中的道德标准的基点更有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早期虽然存在社会分工, 但分工并不明确。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 社会中出现了职业, 某些职业由于具备了特定条件而逐渐成为了专业。可以说, 专业就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满足了特定标准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也基本上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教师是由长者、官吏或者僧侣兼任的, 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比较随意, 很少人能长期从事教学活动。随着欧美一些国家的政府兴办初等学校, 政府在为教师提供一定经济待遇的同时, 规定教师除从事教学活动之外不得兼任其他职业, 教师成为了专职。到18世纪中下叶, 现代学校系统的建立和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在具备学科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教育知识, 以便教师能够对集中在一起的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而教育科学化运动凸显了教师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 一个人只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并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及获得教师资格认证之后才可以从事教师职业, 教师职业已经具备独立于其他职业的特征, 开始向专业化发展。20世纪60年代之后, 随着基础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的要求日渐强烈。专业化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遂成为一种潮流, 不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性组织在其文件中要求将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进行对待, 一些国际性教育会议也将教师职业专业化作为会议主题, 而且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到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均在其政策或法律中规定了与教师职业专业化相关的内容。可以说, 教师职业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

教师职业专业化就是教师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 确定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必须以确定专业的标准为前提。人们对专业标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也形成了诸多观点。根据刘捷博士的梳理, 国外的杜威、布朗德士等学者和国内的曾荣光、叶澜等学者分别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的标准。[1]其中, 利伯曼提出的界定专业的8条标准是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2]

(1) 范围明确,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 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5) 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6) 非营利, 以服务为动机;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

分析诸位学者关于专业标准的观点不难发现, 学者在确定专业标准时主要采用的是“结构-功能”模式。出现专业标准数量不一的原因一是学者对是否将专业的功能作为标准存在不同看法, 二是学者对专业功能发挥的基本条件进行分解的详细程度和描述角度不同。学者对专业功能发挥的基本条件的认识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这些条件包括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以及专业自主权和专业组织。笔者认为, 虽然每一种职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但是不同职业发挥的社会功能在性质上存在差别, 将“功能”作为专业的标准有助于我们准确区分专业和职业。综上所述, 一种职业被认可为专业一般应符合以下四项标准: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具有一定的专业道德;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成熟的专业技能;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

教师职业专业化就是教师职业逐渐符合专业的四项标准的过程。根据专业的四项标准,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包括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教师专业道德、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以及教师专业自主权和专业组织四个方面。

二、教师职业标准的构建

构建教师职业标准需要确定教师职业标准的内在结构和具体内容, 由于为获取教师资格的公民和入职后教师的学习和实践的内容均存在一定差别, 衡量获取教师资格的公民和入职后教师的水平的标准不但应该存在具体内容上的差别, 而且应该存在结构方面的差别。当前, 学者对如何构建我国教师职业标准存在不同认识,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者没有区分教师职业标准的适用对象是为获取教师资格的公民还是入职后的教师。教师职业标准在适用对象上的差别已经表现在其他国家制定教师职业标准的实践之中, 例如英国2002年颁布的《英国合格教师的职业标准及初任教师培训的要求》中的教师职业标准部分以获取教师资格的公民为适用对象, 澳大利亚2010年颁布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以入职后教师为适用对象。为了强调教师职业标准的针对性, 鉴于我国已经实行了教师资格制度, 关于获取教师资格条件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 本文主要以入职后教师的职业标准为研究对象。

1. 不必或不能反映在教师职业标准中的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

教师职业已经处于专业化的进程之中, 作为指导教师发展和衡量教师水平的教师职业标准应当反映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但是学者在确定专业的标准时主要采用的是“结构-功能”模式, 这样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也成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一个内容, 同时我国的教师职业专业化起步比较晚, 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这两个原因决定了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部分内容没有必要或者没有可能反映在我国的教师职业标准之中。

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表征的是整个教师职业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整个教师职业对社会进步贡献的大小并不能证明教师个体是否合格或者是否优秀, 因此教书育人的社会功能没有必要作为教师职业标准的内容。

教师专业组织本应是教师群体组成的旨在保证专业权力、保证专业水平和提升专业地位的组织, 但是我国目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培训基本上由国家负责组织, 现有的教师专业组织不但没有承担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维护教师权益的职能, 而且规模比较小, 多数中小学校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均没有加入教师专业组织。在这种背景下, 教师个体是否加入教师专业组织并不能表明教师个体专业水平的高低, 因此教师专业组织也不应该作为教师职业标准的内容。

2. 必须反映在教师职业标准中的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容

教师专业道德、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专业自主权应该被每一位教师所具备或享有, 而且不同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和行使专业自主权的能力有高低之别, 不同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有多少之别, 因此这些内容应当和可以作为教师职业标准的内容。下面具体分析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这三项内容如何反映在教师职业标准之中。

(1) 教师专业道德。专业人员将所从事的工作作为一项事业, 将服务对象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并根据自己所提供服务的质量来取得报酬, 可以说, 专业道德的实质就是服务精神。由于教师劳动具有价值性和劳动主体与对象的主体性的特点, [3]这决定了教师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更强的利他性和服务性。因此, 教师职业标准应该以教师的服务理念为基点设计具体的道德标准。在当前商业文化盛行而导致教师职业道德滑坡的背景下, 将服务精神确立为我国建构教师职业标准中的道德标准的基点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需要指出的是, 强调教师的服务精神并不是排斥教师获得高报酬, 而是要求教师首先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 作为对高质量教育教学服务的回报, 教师才能获得高报酬。换句话说, 教师获得的高报酬是教师提供高质量教育教学服务的结果。我国已有关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研究过于强调教师职业专业化对提高教师经济地位的作用, 容易造成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师经济地位的误解。无论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理论还是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实践来看,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首要和主要目标都是提高教师质量, 提高教师经济地位的目标只不过是提高教师质量目标派生的一个结果。

(2) 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教师职业成为专业的内在依据, 应该作为教师职业标准的核心内容, 系统全面地反映在教师职业标准之中。就教师专业知识而言, 教师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教师不但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还必须知道如何教, 相应的教师专业知识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教育知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教师职业认识的不断深入, 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外延应该超出学科知识即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教育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在学科知识方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逐渐深入, 教师必须掌握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 “这是作为人类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教师所必需的, 也是要与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的学生共处, 并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的教师所必需的, 同时还是需要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所必需的”[4]。在教育知识方面, 专业区别于一般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门职业把服务和研究融为一体, 即专业人员不仅要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 同时为了保证服务品质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还要在服务中不断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提高专业水平”。[5]教师职业专业化之后, 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不但要知道教什么和如何教, 而且要知道如何改进已有教的内容和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关于研究创新的知识, 从而帮助其增强研究创新意识和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就教师专业技能而言, 教师除了掌握学科教学方法的技能之外, 还必须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的专业技能, 不但因为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更因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基本上已经连接了互联网, 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这对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迫切要求。

(3) 教师专业自主权。教师专业自主权是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形成的教师专业组织和教师个人独享的权利。由于教师职业标准的主要功能是指导教师个人发展和评价教师个人水平, 这里仅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分析教师专业自主权。虽然教师专业自主权强调的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时不受外界干预的自主性, 但是教师行使专业自主权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 是教师展现其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职业标准应该从考查教师专业能力的角度来规定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内容, 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转化为能够测量的教师专业能力指标并进一步进行分解。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权,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没有规定但又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权利, 因为教师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这就要求教师职业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权作出回应。然而, 北京师范大学“我国教师社会与经济地位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进行的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权的调研发现, 虽然接受访谈的中小学校教师普遍认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管理, 包括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 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表示不知道如何进行管理, 尤其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惩戒,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还比较低。为此, 教师职业标准不但需要规定教师应该熟悉与教育教学管理相关的政策, 而且需要规定考查教师管理学校场地、教学设备与设施和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采取合理措施的能力指标。

(责任编辑:刘福才)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56—61.

[2]Liberman, M.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M].PrenticeˉHall.转引自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 (中文修订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452—453.

[3]檀传宝.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5.

[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修订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8.

教师职业资格 篇2

教师职业道德。⑵教育改革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⑶素⑴依法执教师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

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⑷生产力发展需要教⑵法执教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依法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⑸新技术革命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执教作为教师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不仅充分体现着依法治职业道德。⑹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国基本方略的基本精神,而且合乎教育发生发展的规律要⑺社会转形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⑻社会民众需要求,既体现着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又符合党在新时期治理国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家的基本方向。4.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⑶依法执教是教师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19.依法执教的基本道德要求

和处理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⑴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或行为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品质。⑵教师要坚决拥护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5.对教师职业道德还需说明的 线和基本纲领。

⑴外在行为准则具有共同性。⑵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体现的把坚决拥护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作为对教师的是外在因素对教师职业行为约束性。具有他律性。而在这一基本道德要求,是由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对象的特点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具有自律性。⑶观念所决定的。意识和行为品质具有差异性。⑶教师要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党6.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往往围教师职业道德受社会经济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和影绕路线和纲领而展开,并且更直接、更现实地涵盖了社会经响,具有阶级性。首先,教师职业道德是受社会经济关系制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模范执行国家的政策、法律,不约的。⑴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教育利益,是教师职业道德仅要求每位教师身体力行,更重要的是要向广大青少年进行的客观基础。⑵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宣传教育,把他们培养成遵守国家政策、法律的合格人才。培养的标准,制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⑶社会⑷教师要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依法执教,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最终必然引起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变要求教师从严格执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依法办事。化。其次,社会精神文化因素对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大影响。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教师职业道德虽然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但是作为一种20.廉洁从教的涵义

社会意识形态,又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交互作用。尽管廉洁从教是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事业和利益的社会精神文化因素不能直接决定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水平,关系,不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牟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无但却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影响,成私奉献。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条件。21.廉洁从教规范确立的依据 7.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⑴廉洁从教师是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我国教育事业的性质决首先,就它们的联系而言,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定的。教育本身不属于经济范畴。

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植根于道⑵廉洁从教师是教师奉献精神具体体现。

德基础之中,反映着道德对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影响和作用。⑶廉洁从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特殊重要的意道德作为社会共同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概义。

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价值来源。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发22.廉洁从教的基本道德要求。展中,道德总是为各种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提供合理性论⑴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⑵发扬奉献精神。⑶不利用职业之证。便谋取私利。⑷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8.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所具有的共性表现 23.团结协作的含义 ⑴相对独立性 ⑵本质的阶级性 ⑶历史的继承性 ⑷现象的所谓团结协作,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与一致性: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都包括以下三个方其他教师、学校及相关人员的关系,做到相互尊重、团结一面:一是道德规范现象 二是道德意识现象 三是道德活动现致、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象。24.团结协作规范确立的依据 9.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的区别 ⑴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上⑴二者产生的时间和发展的状况有所不同。⑵二者使用的范的具体体现。围不同。⑵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0.教师职业道德的共同性和继承性 ⑶团结协作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客观条件。共同性:⑴在维护教育和教学秩序所必须的、最起码的、最⑷团结协作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简单的教育劳动行为准则上具有共同性。⑵对教师个人的职25.团结协作的基本道德要求 业品质要求具有共同性。⑶教育科学规律和教育事业发展对⑴关心集体,服从领导。教师行为的要求具有共同性。⑵谦虚谨慎,尊重同志。谦虚谨慎、尊重同志是从个人的角继承性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身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团结协作的基础和出发点。1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⑶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⑴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⑵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⑷积极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性。⑶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⑷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文明校风是从创建优良集体和文明校风、优化育人环境的高多样性。⑸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⑹教师职业道德影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团结协作的最终落脚点。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26.尊重家长的含义 1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尊重家长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家庭教育的作⑴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够通过激用,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发动力、评价优劣、调节行为来处理和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学生的教育工作。

促进教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27.尊重家长规范确立的依据

①动力功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旦被教师个体所理解和掌⑴这是由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学生是教师握,它便可以成为教师自我限制、自我约束的动力系统,促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传声筒。

进教师工作的开展。②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⑵尊重家长是为学生建立良好和谐成长环境的需要。

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来实现的。③评价功能,⑶尊重家长是化解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建立良好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既是规范教师工作行为的准则,也是社作关系的重要途径。

会、学校和教师自己对教师工作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标准之28.尊重家长的基本道德要求 一。⑴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方式:家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⑵尊重家长,不挫伤家长的感情。⑶加强沟通,密切配合。⑷保持与家长⑵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在教育要求和教育方法上的一致。⑸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自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灌输,教师还必须以自己的家长。⑹教师要防止与家长在交往中庸俗化。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29.爱岗敬业 ⑶对社会文明的师范功能。爱岗敬业是指教师要忠诚和献身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自己⑷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提高自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并贯穿与教育教学的全己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过程。质的重要内容和应有要求。30.爱岗敬业规范确立的依据 1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⑴爱岗敬业是祖国和人民对教师的根本要求。⑵爱岗敬业是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师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承担使命的责任感的集中体现。⑶⑴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爱岗敬业是教师人生价值体现的基本途径。教师通过爱岗敬教育事业。业,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聪明才智转化为受教育者成长、成⑵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材的要素。⑷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其他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教育事业。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人民教师⑶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师德体系的灵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魂。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则是衡量和评价师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 德行为的最高标准。⑴教书育人。⑵为人师表。⑶献身教育。31.爱岗敬业的基本道德要求 15.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⑴热爱教育、热爱学校。⑴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相区⑵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别的根本标志。⑵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是对教师爱岗敬业的目的要求。

灵魂和核心。⑶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贯穿教师职业道⑶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德的一根红线。综上所述,“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正确⑷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言论。体现了教师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关系,它是教师职业32.热爱学生的含义

道德的灵魂,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一系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热爱学生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师和贯彻。学生的关系,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16.教师职业道德的几个重要范畴 33.热爱学生规范确立的依据

⑴教师的义务。教师的义务是教师在一定的内心信念和道德⑴热爱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

责任的支配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履行的对学生、他⑵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⑶热爱学生是推动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重要源泉。34.热爱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

⑴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搞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⑵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

⑶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35.严谨治学的涵义

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学习、钻研业务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

36.严谨治学规范确立的依据

⑴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客观要求。⑵严谨治学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37.严禁治学的基本道德要求

⑴树立优良的学风,不断学习新知识。⑵刻苦钻研业务。

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38.为人师表的涵义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从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39.为人师表规范确立的依据

⑴为人师表是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规律对教师整体素质和行为取向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师表的内容包括“学为人师”和“行为示范”两个方面。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但并不等于让教师时时处处都必须做受教育者的表率。

⑵为人师表是由我国教育的任务决定的。

⑶为人师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40.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要求

⑴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⑵严于律己,作风正派。⑶以身作则,注重身教。41.锐意创新的涵义

锐意创新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勇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经验。既要广泛传承前人知识,又善于提炼与吸纳新内容,做到推陈出新。42.锐意创新规范确立的依据

⑴锐意创新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要。⑵锐意创新是由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所决定的。43.锐意创新的基本道德要求 ⑴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 ⑵努力丰富自己的创造力。⑶积极研究和探索前沿科学。⑷博采兼纳相关知识。

4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社会个人、团体或组织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对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所做的善恶判断,并据此对好的行为加以支持和赞扬,对不好的行为加以反对和批评。4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依据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依据是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在教师的道德实践中,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四种: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好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好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这种情况通常叫做“好心办了坏事”,论理学上把它称为不具有道德价值的善良行为。坏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这种情况通常叫做“歪打正着”,论理学上称它为具有道德价值的非道德行为。所以,确定教师的动机与效果的善恶,还应该从以下几对关系的统一中来把握:一是必须坚持政治与业务相统一的观点。二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观点。三是坚持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4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凡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教师行为,就被认为是善的;凡是偏离或违背了统治阶级利益的教师行为,就被认为是恶的。所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整体要求,代表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即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评价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标准。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如爱护学生、诲人不倦、勤奋钻研、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等,则是评价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标准。47.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

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方式来进行的。

⑴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现象或行为所持有的倾向性的看法、态度和情感。

⑵内心信念。内心信念,是指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服和强烈的责任感,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统一,是一个人据以进行道德行为选择的内心动机和其道德品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内心信念不是从外部而是从内部发生作用的,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过程中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⑶传统习惯。传统习惯是指长期以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或价值标准。

48.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

⑴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规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指向。⑵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影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49.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按照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5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促进个人进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只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发挥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5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⑴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理想与职业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实现职业道德理想,就必须正确对待职业选择问题。

⑵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没有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就谈不上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也不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⑶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职业正义感②职业责任感③职业义务感④职业良心感⑤职业荣誉感⑥职业幸福感

⑷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只有道德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有力地控制自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向着崇高的职业理想不断前进;在不顺利的情况下,能不怕困难,敢于排除各种艰难险阻,建立不平凡的业绩。

⑸确立坚强的职业道德信念。只有形成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人们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和意志才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人们的职业道德行为才有坚定性。职业道德信念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方面,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成熟的主要标志。

⑹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行为的最大特点是自觉性和习惯性。被迫的行为即使有良好的效果,也不能算是道德行为,而真正的道德行为,往往带有习惯性。

5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教师的职业实践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5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⑴坚持知行统一。

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既要依赖包括批评在内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又要依赖包括自我批评在内的自我道德审视和自我道德评价。

⑶努力做到“慎独”。作为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境界,“慎独”标志着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已经达到高度自觉的程度。

教师职业资格 篇3

关键词:教育;师德;职业道德;学生

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曾经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小学教师让学生吃屎”,我还持有怀疑的态度,因为在当今这个强调素质教育的社会,教师的心理和师德都应该会有所提高,最起码的“德”应该具备。我半信半疑的上网查了一下,没想到还真有这样的事情。“本报讯 2004年8月初,一个消息在山西省新绛县万安乡西马村传开:西马小学一年级全班38名学生在赵献红老师的命令下吃了屎。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迅速回家找孩子核对此事,孩子们的回答让家长们不敢相信,34个孩子说有吃屎这回事。8月21日,西马小学做出开除赵献红的决定。8月初的一天,西马小学一年级班长亮亮和班里的一个同学一起玩耍,亮亮的妈妈一直坐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玩着玩着就吵了起来,亮亮对另一个孩子说:“你吃过屎。”另一个孩子反击说:“你以为你没吃过。”“吃屎?!”亮亮的妈妈顿时一愣,她把亮亮叫回家盘问。亮亮说,去年在上课时,赵献红老师发现讲台上有一泡屎,就让当班长的亮亮调查屎是谁拉的。问了一番后,亮亮也没查出来,赵老师非常生气,她说查不出是谁拉的,你们就把屎吃了。这泡屎有一个馒头大,由于亮亮是班长,赵献红让他第一个吃,其他学生排着队挨个走到讲台前执行赵献红的命令。亮亮说:“我第一个上去吃,吃掉大约枣那么大的一块。”学生花花说:“赵老师用教鞭把屎挑起一块,放到了我嘴里,赵老师还让我闭上眼不许看。”花花还告诉记者,因为丽丽坐在最后一排,她就成为吃屎的最后一个人。赵老师就让她把剩下的屎全吃了。同学们说:“数她吃得最多了,吃的屎比核桃还大。”面对记者,丽丽有点呆板,记者问她:“你吃屎了吗?”她只是使劲地点头。吃完屎后,赵老师让同学们去学校的灶房漱口。漱完口回到教室,学生鹏鹏说:“赵老师对同学说,谁把这事情说出去,就打谁的脸。” 8月18日,西马小学、村干部和家长代表坐在一起,挨个向35名同学(已有3名学生转学)询问吃屎一事。其中有34个学生对学校领导说吃了。8月21日,西马小学校长曾发展宣布了两项决定:开除赵献红和扣发赵献红约1000元的工资。曾校长表示,这么多孩子都说吃过屎,看来可以确认这件事的真实性。“我没有让学生吃屎,我要是做了这事,就不怕别人说。”初中毕业的赵献红只有18岁,2003年她才当上一年级的老师。自从吃屎的事在村里传开后,她就一直呆在家里,连门也不出。为了证明赵献红的清白,赵家找了32个学生作了调查。根据赵献红提供的名单,有23个学生说,老师没有让吃过屎;9个学生说吃过。在回答没吃过屎的孩子的名单中有娜娜的名字,而娜娜的母亲却对记者说,赵献红的母亲来问我时,我还没听说过这事,后来一问孩子,孩子说吃过屎。据悉,在调查过程中,赵献红的父亲曾给一位家长跪下,希望家长不要再说这件事了。针对西马小学一教师逼学生吃屎事件,黄河律师事务所杨力律师说,如果吃屎的事情属实,赵献红就构成侮辱罪,家长可向警方报案。”看完这篇报道,心里顿时有些不平静。我为这些孩子感到担忧,我担心这样会给他们心理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当今的社会,虽然老师的地位和待遇的确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些也不能成为老师变态折磨学生的理由和借口。他们这种逞一时之快的恶劣行径极有可能就会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也会毁了孩子的健康心理。教师不爱教育,怎么可能教得好书?教师不爱学生,怎么可能育得了人?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怎么可能去正确健康地对待学生?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如何提高我们的师德修养?

(1)为人师表。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2)身教重于言教。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表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活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敬业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服务心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像商口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对学生指东点西,把他们当作指挥的工具来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少数优等生服务,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财富”的源泉。教师甚至要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服务,设法调动全心全意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抵足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焕发光彩。

在师德学习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1)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難、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我曾经教过一个听力有严重障碍的学生,她戴上助听器后的听力也不及正常的孩子。这给她的学习和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给老师传授知识带来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着这个聪明可爱,渴求新知的孩子,我的心灵感到了强烈的震撼。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责任让她接受正常的教育,让她享受到其他孩子能够享受到的一切权利。课堂上,为了让她听懂我唱的歌,我经常口对口地为她单独唱上五、六遍。下课了,为了使她唱准每一个音符,我几十遍地和她一起重复那些单调的发音;为了树立她的自信心,我更是抓住一切机会鼓励她的点滴进步,让她和其他正常同学一样参加唱歌、跳舞等集体活动。如果你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他们就能成为天使,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那么他们一定会成为魔鬼。

(2)尊重家长,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我建议学校可以定期把学校各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等情况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发给家长,然后,请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反馈意见。信中要对全班的各项工作做全面总结,并要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列出在最近时期各个方面表现较好同学的名单。这一做法,使家长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很关心。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给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3)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念,指引着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来的乐趣。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给了我乐教勤业的巨大动力。教师工作的成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敬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

总而言之,教师,被尊称为人类的园丁,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必须适应新世纪的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不仅应具备基本思想政治品质,遵守教师的义务以外,还应具有面向未来和新观念和新世纪教师所必备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使之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必须达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无私奉献;要博学善思,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勇于探索创新;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适应并服务于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李剑萍,等.教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2.

[3] 袁振国,等.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 陈桂生.“德育”诸概念的整合[J].上海教育科研,2003(5).

[5] 杨旭东,等.小论教师个体的教育学[J].本经大学教育评论,2003(3).

[6]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 教育学文摘杂志,2010(6).

[8]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资格 篇4

1951年11月, 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召开, 确定当时师范教育的工作方针是“一方面要办好正规师范学校, 树立师范教育必要的标准;另一方面必须开办各种短期师资训练班以及采用其他各种培养师资的办法, 以期迅速有效地供应大量师资”。并且指出“不注意正规师范教育, 将降低师资质量, 从而影响整个教育建设的健全发展”, 而“对现任教师要加强在职学习, 提高质量”。1961年10月, 周荣鑫同志在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总结了我国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 高师本科培养高中师资, 师专培养初中师资, 中师培养小学师资。《报告》还着重谈到了对高师毕业生的规格要求, 包括: (1) 政治方面, (2) 专业知识方面 (即文化科学知识方面) , (3) 教育业务训练方面, (4) 文化素养方面, (5) 健康方面。这些要求立意良好, 但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久, 文革开始, 教育遭受严重破坏。劫难过后, 国家展开了全面的恢复与建设工作。在1980年9月, 教育部《关于师范教育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 又重新明确了师范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并指出今后的目标是, 教师都应当经过师范学校或其他学校的严格训练, 并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 (2) 掌握教育科学, 懂得教育规律; (3) 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这三个条件都过于笼统, 作为任用教师的标准, 显然难以把握, 不切实际。到1984年, 全国800多万中小学教师中不具备合格学历的仍有400多万。所以,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 “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 “要争取在5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在此之后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证书的, 才能担任教师”。经过调查与研究, 1986年9月, 原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的通知》, 决定实行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制度。这项制度从1987年正式运行。这种制度设《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两种。它是要求不具备国家规定合格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参加考试。其考试内容、要求和办法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从实际情况看, 还不能够作为全面鉴定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而且, 这种制度只是针对不具备合格学历者, 对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没有提出更高要求, 显然是不全面的。

二、基本对策

我国于1986年4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 初步确立了我国的教师证书制。但它只是处于试行阶段, 并仅适用于不具备国家规定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因而, 如何在全体教师中推广、完善教师证书制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我国师资队伍尚处于不足和不稳定的状态中, 确立教师证书制是“广开师源”的有效途径, 那些在师范教育系统之外接受过正规或非正规教育, 具有相当学历的人, 只要他们愿意从事教育工作, 可以参加教师证书的考试, 获得相应的教师证书, 就有资格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 这将为我国师范教育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提供有利条件。从长远意义上讲, 教师证书制还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和考核, 不断更换自己的证书, 努力争取获得更高级别的证书, 从而保证他们终身都处于不断的学习和提高之中。

1. 提高思想认识

经验告诉我们, 但凡一项政策, 一种制度, 一个改革方案要贯彻落实, 必先从思想认识入手。因此, 使得各级领导、教师教育的行政部门以及全社会, 充分认识我国实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识这一制度的推行对振兴中华民族, 提高民族素质,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是确保此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达到最终目的的关键。

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制度, 以一个标准去衡量、要求、培养教师, 才能真正改变当今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的现状, 改善教师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真正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品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 才能为中国教育的振兴提供决定性条件, 才有望培养出一批批栋梁之才, 为中国的发展振兴奠定基础。

2. 严格执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坚定不移地依法治教。

制度制定后, 关键在执行, 不能流于形式。一个制度出台容易执行难。在当今社会, 有法不依, 知法犯法已司空见惯。往往一条法规, 一项政策, 一个制度不是刚一执行就夭折, 就是执行不下去或歪曲窜改而面目全非, 最后只落得一纸空文而已。这样的教训深刻而惨痛,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 只是制定出台一个制度是不够的。真正关键的是如何贯彻在具体行动中, 坚定不移地依法治教, 持证上岗, 严格杜绝一切非法行为, 防止走过场。

凡是一项新的改革都会遇到各种阻力, 因为它不可避免地要损害一些人的利益。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不会例外。尤其到了今天, 教师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教师职业变得越来越稳定而安全, 教书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青睐。其结果, 为了挤进教师行列, 有人难免会托关系, 找路子, 为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也难免在职的某些领导会利用手中的职权而营私舞弊, 任人唯亲, 把一些难以胜任的人安插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一切都为执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造了困难, 加大了难度。

3. 加强领导和监督

要想对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就必须要加强领导, 完善监督机制。要让各级领导都有足够的重视, 大力的支持, 积极的参与, 大胆的负责, 才能保证这一制度的执行落在实处, 不走过场, 才能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抓而不紧, 等于不抓。只有依靠各级组织加强对制度贯彻执行的领导,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 从现在做起, 从自身做起, 发挥制度的作用,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才能真正为培养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把好关, 尽好责。

4. 坚持实事求是, 处理好制度执行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是我国实施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这样, 才能顺利开展这项工作, 切不可搞一刀切, 走极端。否则, 只能给制度的实施带来困难。根据我国的实际, 我认为必须对下列问题给予正确认识和处理。

(1) 民办教师的转正问题。长期以来, 民办教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对其中一些优秀教师要不拘一格, 给予转正, 授予资格证书;对有一定能力但需要培训才能合格者, 组织他们培训, 达标后再发给证书;而对于那些确实难以胜任的, 要毫不心软地从教学岗位上换下来, 以保证教师的质量和维护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严肃性。

(2) 学历合格与能力合格问题。在从事教育的人中间, 有不少教学时间很长、经验丰富, 但学历偏低的教师, 对他们, 不能把学历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 也不能实行一刀切, 而应根据实际水平, 组织专家鉴定, 能力的确合格者, 要任人唯贤, 知人善用, 发给他们同等学历的资格证书;对于那些学历合格, 但能力很差的人, 必须通过再培训, 合格后方可上岗。

(3) 偏远贫穷地区师资匮乏问题。在我国, 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 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 直接关系着全民族的素质的提高。偏偏在这些地区, 师资力量薄弱, 优秀教师缺乏, 高学历的人才分派不下去。这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是一大难题。针对这一现实, 政府有必要出台向农村, 尤其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 切实能够鼓励和吸引合格学历水平的人才到那里去, 对他们的待遇应优于城市里的同等级的教师。这对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也为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贯彻落实铺平了道路。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 欲从教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 经过一定的考核评价, 取得教师资格后, 方能成为一名教师。只有获得合格证书后, 才能取得任职的资格, 这是从专业上提高教师水平的一项严肃措施, 也是改革师范教育, 提高我国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经费研讨组编.教育经费与教师工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8.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

A.师生关系就是父子关系 B.师生关系基本等同于父子关系

C.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又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D.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略

2.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的影响。

A.社会生活和群体

B.教育对象 C.教育法规

D.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职业良心是主体对职业生活中道德义务、责任等的认知和情感上的自觉。教师在教育劳动中也会有对教育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认知和情感上的自觉。教师的职业良心,在整体意义上是社会生活教育工作中道德关系的反映。它的形成首先会受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3.师德的灵魂是()。A.关爱学生

B.提高修养 C.加强反思

D.提高业务水平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以明确感受到教师立身之本是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

师爱。师爱就是教师要关爱学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4.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一般应连续()以上。A.1学期

B.1学年

C.2学年 D.3学年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根据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五条规定:“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1学年以上。”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班主任的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A.50%

B.80%

C.100%

D.150%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根据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6.()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A.家长

B.学生处

C.品德课老师

D.班主任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根据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规定:“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7.下列关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说法错误的是()。

A.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和生活状况

B.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C.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D.努力提高所授科目的成绩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根据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八条规定:“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第九条规定,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根据第十条规定,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目)、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根据第十一条规定,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根据第十二条规定,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杜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选项D的要求不属于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8.(),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班主任丁作规定》。A.2003年7月8日

B.2008年lo月15日

C.2009年8月22日 D.2010年3月20日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2009年8月22日,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9.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班主任培训任务,()专业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

A.教育学硕士

B.教育硕士 C.教育心理学硕士

D.教育管理硕士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根据《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班主任培训任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0.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幼儿

C.遵纪守法

D.为人师表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其职业道德的核心都是关爱学生,幼儿教师作为教师,其职业道德的核心也应该是对自己的学生,即幼儿的热爱。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11.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性的智慧的思想家是()。

A.洛克

B.卢梭 C.第斯多惠

D.乌申斯基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约翰•洛克,l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漫话》是其教育代表作。他主要提倡“绅士教育”,并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进行详细论述。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在《教育漫话》中,洛克谈到了教师的责任,他认为“导师的重大工作在于养成学皇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j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在逐渐将人世的真情实≯显示给学生,在使学生喜爱,并且模

仿优良的与值得被人称誉的行为;在当学生正做这种行为的时候,给他力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12•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重视教师职业道德,他认为教师应当具有的品德中不包括以下哪一 项。()A.谦虚、正直

B.忠党、爱国

C.爱国、爱生 D.知识渊博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l920年9月16曰,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说:“我们此后聘任教员,总要请专门的,并要请愿意委身教育,不肯兼营他事的”,各学科教学“必须专门学者而又热心教育的担任。”他认为“查本校聘设教授之意,要不外欲受聘者专心致意于功课之讲授,及学术之研究,此意至善,亦即任教授者之所乐于从事者也”,“大学对于学生,不但传授学术,更有养成人格的义务。”为此,他对教师提出道德人格上的一般要求。他认为,“今之国际道德,止于自他两利,故吾人不能不同时抱爱国心与人道主义。”他从不求全责备的观点出发,坚持教师聘用上的一般道德人格要求,即“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并且提出教师“人格自尊”,“养成学问家之人格”的行为准则。由上述材料可知,“忠党”不属于蔡元培先生对于教师品德白勺要求。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3.部分教师平时与学生缺乏交流沟通,不愿花力气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反映了这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是()。A.价值观念单薄

B.育人意识退化

C.角色意识淡化

D.敬业精神弱化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教书育人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取得情感上的一致。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只有当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时,教师的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被学生所接受,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所以,教师不愿与学生沟通、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实际上是对“教书育人”意识的退化。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14.部分教师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或者仪表不整、举止粗俗,这反映了这些教师的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是()。A.价值观念单薄

B.育人意识退化

C.角色意识淡化

D.敬业精神弱化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与身份称为教师角色,具有社会角色的特征。根据教师的工作特点,教师应有与其角色对应的行为方式以及道德素养。但现在部分教师不能按照教师应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是教师角色意识淡化的结果。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5.在教师个人道德修养上,提出反省、知耻、改过等重要方法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韩愈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反求诸己”、“知耻改过”等思想,均是孟子在个人道德修养上提出的,也是对师德的基本要求,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16.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博爱的情怀和人文精神。

A.敬业乐教、强化责任

B.热爱学生、发扬民主 C.严谨治学、学术诚信

D.追求创新、注重个性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博爱的情怀说明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工作;人文精神说明应该具有民主主义精神。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7.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提出师德理想的目标不包括()。

A.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

B.集体精神、道德、社会、经济、文化进步

C.促进知识的传播

D.对人权和基本自由极大尊重的谆谆告诫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l96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其中申明的具体师德规范如下:(1)教师不得以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或社会成分或经济状况为理由,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2)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可能的、最充分的受教育机会,应适当注意对教育安排有特殊要求的儿童。(3)教师应具有必要的德、智、体的品质,并且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4)教师要尽一切可能与家长紧密合作,但也不能在教师专业职责等方面受到家长不公正和不应有的干涉。(5)教师要积极参加社会和公共生活。(6)为了学生、教育工作和全社会的利益,教师要力求与各行政主管部门充分合作。(7)教师应参加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的改进工作。(8)教师要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9)教师应避免学生发生意外事故。由上述材料分析,“促进知识的传播”不属于《关于

教师地位的建议书》提出的师德理想的目标。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18.教师道德公正最基本的要求是()。A.赏罚分明

B.坚持真理

C.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

D.秉公办理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教师的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包括平等对待学生、爱护差等生、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奖分明、因材施教。其中,平等对待学生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9.表示传统师德非常重视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的模范作用的先哲名言是()。

A.见贤思齐

B.学而时习之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参考答案】D 【名师点睛】“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学而时习之”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从以上四句的意思上看,仅有“躬自厚而薄责于入”含有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为人表率的意思。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20.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是()。

A.他律

B.自律 C.内省

D.慎独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正是教师的自律行为。

21.“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方面对教师的具体要求。A.关爱学生

B.教书育人

C.爱岗敬业

D.为人师表

【参考答案】B

【名师点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中,对教书育人的具体要求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22.()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C.推进法制化

D.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23.教师道德不仅在教育过程中有重大作用,而且还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这表明,教师职业道德具有()。A.高尚性

B.奉献性

C.全局性

D.导向性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如果每个教师都具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就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题干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尚性。24.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道德和()。

A.语言道德、交际道德、个人生活道德 B.语言道德、伦理道德、个人生活道德

C.交际道德、爱岗敬业、个人生活道德

D.语言道德、为人师表、交际道德 【参考答案】A 【名师点睛】略

二、材料分析题

幼儿园大班的张军一天上课时玩手机,被李老师发现后,叫他交出手机,但张军再三否认自己玩手机。于是李老师怒气冲冲地骂了他,并在强行没收手机的过程中,打了他一个耳光,恰好打在张军的左耳上,使其左耳鼓膜破裂。

请结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分析李老师行为的问题,并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职业资格 篇6

[关键词]生成课堂 教学语言 教学反思

一个教学实践者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眸子,一个个力充沛、对老师翘首以待的生动表情,我们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闻道有先、授业有道、解惑有法的引导者,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有心灵的成长,又有智慧的碰撞,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才能更好把我们中有不断地优化我们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锻造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 认真备课,自我发掘

老师的备课,就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设计,是搞好教学过程的基础。因此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所选教材的内容与学生未来学习目标的关联,同时搜集杂志、网站、其他教材的相关内容做参考。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具有的专业知识应远远超过教科书的知识含量,教师只有拥有比教材知识丰厚得多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旁征博引,才能使学生感到听与不听不一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能掌握知识的灵活应用,拓展思维思考空间。

(二)学会驾驭课堂

为了实现学生乐学、善学、爱学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前沿性。每一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和充实,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往往都是最新见诸媒体的,老师也同样处于网络和多种传播渠道的信息环境中,但是信息中隐藏的知识内涵和内在联系以及信息的提练需要教师点拔,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技术,以便在讲课过程中随时就热点信息向学生介绍、补充,对知识体系进行挖掘,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前瞻性、时代性。

2.实践性。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着重训练的目标。教师在每门课初开讲课时,可根据课程特点,演示师哥师姐的作品或教师自已的实践作品,激发学生动手尝试的愿望,提出学科学习在期末的一个较大课题目标并让学生参与制订。在每周要求完成实践小目标,让学生在阶段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需要完善或有待改进的作品,并选出优秀作品展示,让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实践相结合。

3.趣味性。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兴趣的持续深入?老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树立学习尖子,引导学生将兴趣持久、深入。然后这部分学生会影响周围的同学,从而引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兴趣与学习要求深入结合,就能形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气氛,激发学生的潜在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课堂语言运用

教师讲课要特别讲究语言艺术。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简明、准确、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另外还应注重专业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专业性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规范、准确地应用学科内容。教学语言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和专业术语进行教学。专业术语是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共同用语,运用它进行教学,有利于准确交流。教师教材中大量的日常缩写和专业用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热情和求知欲望,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少用平铺直叙的语言,多用启发提问式语言。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控制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内,让学生能回答出或稍加点拨就可回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进一步学习中。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智慧、思维、潜藏能力的投入。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就是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使用风趣语言,或学生熟悉的俗语进行调侃、批评、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

(四)终身学习,自我发展

教师需要不断储备新知识,仅仅依靠大学所学内容远远不能胜任新的教学需要。一名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自觉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与时俱进,努力站在学科前沿。除了要向书本学习,还注意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既包括向高层次的学者系统学习,也包括向身边同行的点滴学习,善于从其他老师成功的经验中汲取营养;向学生学习,不要总把自己当做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可能超出了教师,我们所不知道的可能学生精通,因此我们组织的课堂内容效果怎么样,学生最有发言权;向实践学习,就是在实践中善于不断的总结、反思,并能及时调整自己而获得提高。

(五)勤于研究,自我成长

传统教学工作,老师只要拥有一定的知识并能准确的表达出来,就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科技在不断进步,仅仅具有“一桶水”的老师是很难胜任教学工作的,仅仅补充新知识也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成长的生命,教育教学中会不断涌现出新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因此,现在要当好老师,除了具有教学基本功,还要学会研究教学,才能适应日益更新的教学要求。

教师应力争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除了研究教材内容,研究学生,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进;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素质、性格特点、家庭影响、学习习惯的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的培养等;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六)课后反思,自我提高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理论的反思是一种狭隘经验的重复,这种重复会让教师变得更狭隘。”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反思对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

反思就是对备课中的不足、讲课中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处理,对课后学生反馈、作业等的总结、评价、批判,是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在进行反思总结的过程中,必然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可以进一步改进,哪些应该摒弃。假如不进行这种反思总结,有时候很难发现自己教学中习以为常的问题,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会逐渐发现存在哪些遗憾,怎样去完善。于是,每堂课都成为不断追求完美、又始终存在着遗憾的课。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研究、总结、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读书—思考—应用”这一螺旋式的循环过程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就能使教学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就能成为一个娴熟的教育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创造者,民主课堂的参与者,以及学生的真实原味成长经历的分享者和亲历者。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初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职业教育与教师的职业境界 篇7

一、职业教育目标决定了对教师职业境界的更高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 号) 提出:职业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 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可见,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场一线的教育, 而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学生最近距离感受职业规范, 形成职业概念, 产生职业理想的榜样。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 而一个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 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上, 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

二、职业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

(一)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

以我校生源为例, 农村的学生80%以上父母在外打工, 城市学生的家长大部分学历不高, 一般都是打工一族或个体经营者, 在孩子最需要家长陪伴的时期, 他们要么在外忙于谋生, 没时间教导, 要么方法不对, 造成孩子的逆反。学生在中学阶段因学业成绩不好处于边缘状态, 不受重视, 家长则抱着既然学习不好, 孩子年龄又小就到职业学校学个技能吧, 还有人帮看着, 省得惹事。给学生的印象就是到职业学校混混, 学个技能而已, 没什么大的出息。给社会的印象是职业教育是三流的教育, 学生都不是什么好学生。而且,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 使面向生产劳动第一线的中等职业教育更是沦为家长不得已的选择, 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较低, 对其平时的学习更是疏于管理。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没有达到合格初中毕业的学生, 还要承担部分家长的责任。

(二) 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责任意识

职业学校最辛苦的是班主任, 最麻烦的是学生不听话, 没有责任感。我们的老师每天六点到校, 晚上十点后回家, 从学生起床到学生就寝, 一天的时间都耗在了学校。若非如此, 肯定会出现有学生不准时起床上操, 宿舍及包干区卫生没人打扫, 上课迟到早退等常见现象, 班级的考核肯定倒数,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教师最怕的就是学生出现打架斗殴现象。处理这些问题, 不仅要处理学生间的矛盾, 还要处理家长间因此造成的纠纷。在职业学校做教师, 没有点奉献精神肯定是不行的, 而这仅仅是做好教师的第一步。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规范意识、诚实守信的责任意识, 因为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由散漫习惯, 教师要在短期内改变它绝非易事, 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而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最需要的就是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可见职业学校的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多么重大。

(三) 职业学校的学生缺少求知欲望

走进职业学校的课堂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要求严格的课堂上, 部分学生听讲, 部分学生不做其他和课堂无关的事, 但是在开小差;差一点的课堂上, 部分学生听讲, 部分学生在玩手机, 还有学生在睡觉, 还好课堂不乱。笔者曾就这一现象做过调查, 造成学生这种反应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没兴趣, 想学学不进;二是基础差, 学不会。学生到职业学校后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相当于高中内容的文化,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按道理说, 只有涉及初中知识的文化基础课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 没兴趣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学生依然没兴趣呢?专业课的课堂和文化课的课堂也没什么差别, 课堂的差别主要是看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少求知的欲望, 这种欲望因其中学时期学习成绩差, 学习缺乏成功体验已经被消耗殆尽。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需要点燃好奇心的学生, 没要耐心和爱心是很难做到的。从我们的调查看, 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对学习的兴趣明显要高于一年级。

三、职业学校教师最需要的职业境界

(一) 对学生的尊重

这一点对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阶段不受重视, 将隐形作为一种习惯, 长期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 但是, 他们在职业学校的两年半时间却要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 而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 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才变得丰富多彩, 所有人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性认同, 可以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因此, 教师要尊重学生,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会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说话、思考、做事的权利。

(二) 对教学的研究

有人说, 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 教学工作压力不大。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定是不了解职业教育现状的人。职业教育的压力不是体现在升学率上, 而是体现在立德树人上,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 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赖以生存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实状况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肯定不行, 职业学校的教师既要研究学生, 还要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特别是专业课教师, 课程门数多, 内容更新快, 新技术、新要求、新技能都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如果能让自己的课堂成功地吸引所有的学生, 其难度一点也不亚于提高高考的本科达线率。职业教育的两个显著特征是职业性与实践性, 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师还要深入企业调研, 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所有这些都是一个职业学校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内容。

(三) 对自我的提升

这里所说的提升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师德修养, 二是专业能力。对教学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为提升专业能力服务的, 在此不再赘述。教师的职业境界更关乎师德修养。蔡元培先生对职业境界的描述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自然境界:把职业当做谋生的手段, 养家糊口的饭碗, 凭本能工作。二是功利境界:为某种功利的目的, 一旦功利目的达到或达不到, 就放弃努力。三是道德境界:赋予职业以道德意义, 为服务对象一生的幸福努力工作。四是天地境界:自觉地将自己的工作与人类的进步文化事业联系起来, 并努力工作。在此, 教师也产生了分化, 还停留在第一和第二层的教师永远只会是一名普通教师, 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到第三个道德境界层次的教师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而上升到第四个层次的教师则有可能成为大师。所以说, 对自我的提升程度决定了你在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上究竟能走多远。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职业, 教师的专业成长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李振平.论教师的职业境界[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1) .

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对策 篇8

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 所表现出的身心疲惫状态, 是对所做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 不得已而为之, 感到厌烦, 导致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职业倦怠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 存在于很多行业中。

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特殊环境, 在中职教师中存在着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但目前对中职教师关注太少, 而中职教师的工作状态与生存状态又直接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发展, 因此, 从维护中职教师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 研究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过高的社会期望、滞后的学校管理、超重的工作负荷、落后的评价体系、诸多的学生问题、过分的家长要求、艰难的职称评定、堪忧的经济状况、复杂的职场人际、闭塞的社会交往都是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以下是缓解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对社会的建议——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切实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

1. 社会应公允地评价教师, 正确对待教师, 从心里上真正把教师当作社会的普通一员, 不要过高苛刻。要对中职教师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 提高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要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舆论氛围。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3.要鼓励中职教师参与教育决策,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明确改革的目的, 并使他们主动地、接受并践行教育改革, 这不仅能有效地减轻中职教师的职业倦怠, 也能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

4.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调动社会力量, 使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中等职业教育, 关心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 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二.对学校的建议——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 培养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 热爱教育事业, 勇于面对各种困难, 在挫折面前有顽强的意志, 有乐观进取的精神。

2. 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 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在工作中, 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 运用物质和精神的方法给予激励, 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

3. 给教师“减负”, 尽可能地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改变评价教师机制, 教学评价尽量不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 建立教师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4. 减少检查、评比次数, 尽量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 取消无意义的检查、台帐资料编写, 加大教育投入、感情投入, 使事业发展人、待遇留住人、感情温暖人。

5. 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平台, 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 提高能力, 增进修养。学校可以成立老、中、青结对服务, 既发挥老教师的余热,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又加快中青年教师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6.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教师生活情趣。

7. 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进程, 树立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知识分子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爱发表意见的群体, 因此, 学校应当利用教职工大会、教代会、各种座谈会, 广开言路, 多征意见, 这样既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也使教职工的主人翁感得到了满足, 减少了工作失误。

三.对教师的建议———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 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

1.调整心态, 正确面对压力。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是克服职业倦怠情绪最有效的方式。中职教师要学会以积极的心态认知、评价自身及外部事物,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从心态上善待自己, 宽待自己, 正确对待失败与挫折。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放下心理包袱。职业倦怠并非教师职业独有, 也不是“不治之症”。绝大多数人经历的职业倦怠只是轻微的, 而且是短时期的。所以, 不必谈虎色变, 不要夸大问题, 纵观目前情况下的教师群体, 绝大多数人爱岗敬业, 潜心教书育人, 满怀职业自豪感和幸福感, 并无倦怠之意。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中职教师应根据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产生压力的原因, 掌握一定的缓解情绪压力的方法, 如自我暗示、参加文体活动、培养幽默感、向朋友倾诉等。

2.放松情绪, 减轻心理负担。心理压力一旦产生, 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的紧张, 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身上, 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 逐渐升级增强的。因此, 放松情绪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诸如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流等方法。

3.磨练意志, 增强个人意志。外界刺激到底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 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所决定的。对于相同的刺激, 抗压性较强的人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较小的, 反之较大。人的抗压性是靠后天炼就的, 教师们要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 加强意志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的培养, 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压力面前不屈服, 在困难面前不退缩, 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

4.学会交往, 提高适应能力。心理学家早就提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个人性格开朗, 对挫折的承受力强, 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 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积极进取, 提高自身素质。随着社会的变迁, 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境,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具备先进教育理念, 努力钻研教法, 探究学法的教师, 才能放松自如地挥洒教坛, 减少倦怠, 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教师职业压力与教师专业发展分析 篇9

一、目前我国教师职业者所面临的压力

在我们最初的认知里, 教师的职责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只有优秀的学生将来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但就目前教育发展的普及程度而言, 教育的意义其实并不能只停留在这一表面层次。在一个繁荣的国度里, 教育资源是共享的, 应该达到物尽所用, 教育者应该尽其所能, 让尽可能多的有意愿接受教育的人, 在适当的时间接受良好的教育。

(一) 学校陈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中国的学校一般而言都秉承着一路走来的传统管理模式, 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 更对从业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过于严格和苛刻的管理细则, 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现的教育问题。因为教师本身是具有怀疑、独立、批判意识和自由精神的, 他们依靠自身独有的特质全身心地投入教学研究, 可以将他们的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继而传播给学生。过于细致严格的管理制度, 只会让教师感到从业无力、未来渺茫, 倦怠的职业热情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这将产生教育资源的又一种浪费现象。

(二) 教师的权益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 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教师因为处于特殊的社会地位, 这也就决定了他们不得不面对比别人更大的人际交往压力。包括与学校各科室领导之间如何相处, 同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沟通问题等。哪方面的关系处理不好都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另外, 一些学校“以分数论学生, 以升学率论教师”的做法, 在岗位间竞聘、学校职称评优的活动中, 无形之中加剧了教师们之间的竞争, 让原本就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为复杂, 这样一来, 就很容易加重教师的自我不良情绪和心理上的疲劳感。

(三) 教育改革、专业发展构成教师新的压力

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也要求其教育在原有的水平上提升到另一个高度。教育行政部门曾出台实施的教师聘任、末位淘汰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职业的压力。机构的调整必定会以新的组织方式出现, 在一些方面改变教师的教学任务和角色, 这就出现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种不确定性会使人偏离原有熟悉的人生规划及自我认知, 让没有相应的能力和心理准备的那些教师很难适应, 这所导致的冲突虽无形却又让教师不得不面对,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感。

(四) 个人生活因素也是教师产生压力的来源

教师是特殊的从业人群, 除了面对在学校的种种压力, 也要面对生活的琐碎烦恼。每个人的生活变化喜怒无常, 无论这些变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都需要我们心平气和地想办法解决, 消极的接受是最不明智的选择。教师的工作特性, 决定了其时间长、任务繁重的工作状态。久而久之, 他们和身边的亲朋好友沟通交流的时间很少, 感情生活匮乏, 工作的压力无人诉说, 心理自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二、目前我国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 教师专业的发展

从目前的多种研究数据看来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成长与动态循环的一种特殊的模式。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特制的专业成长培养方案、计划内的在职进修等等予以改进, 进而得到提升空间的机会。目前而止, 我们实施过的措施更偏向于通过制定系统化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计划等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凡通过在职进修的活动与专业成长培养的方案要求, 都可在一定层次上促使教师经历再成长、再学习的历练过程, 进而有效改善教师所面临的职业挫折感、衰退心理等的特征, 达到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目标。

(二) 教师专业发展重点。

教师从一个不成熟的择业者到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学习是一个必经的发展历程。无数的实践证明, 教师的发展存在无限的空间, 只要不断的向专业方向努力, 获得职业发展就是绝对存在的。教师无时无刻都需要不断地学习适应变化着的教学环境, 不断地增长专业能力, 使其从胜任本职工作, 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努力。对于已经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 虽然经过了职前的教育训练并获得了教师的任职资格, 但这距离他成为成熟的教学专业人员还有一段距离。一名新教师到专家级别的教师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 还需要无限的耐力和责任感。教师只有深切明白这一特点并努力付诸实践才能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三) 教师发展的阶段性。

像万物生长变化一样,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一定的时间段显现出阶段性, 教师发展的中心是专业成长。教师要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 除了做好本质的教学工作外, 还需要长期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不断的提高专业水平, 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从步入学校的初到者到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师, 甚至于教育教学专家, 都需要实现逐步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 要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一系列不同的专业发展经验。

目前, 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 教师职业压力与教师专业的发展存在着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会在一定时间内得到逐步的改善, 教育乃一国的发展之本, 振兴之源, 在我国经济日益兴盛的今天, 教育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提高教育水平的事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上日程, 而要完成这个目标, 缓解教师职业的压力的问题就势必会得到最适当处理, 教师专业的发展空间会呈现出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玉萍.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压力问题的成因对策[J].教育探索, 2005, (8) .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 篇10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阀限时, 职业倦怠就出现了。作为服务性、教育性行业, 教师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 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近日, 《教师博览》发布2016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参与调查的教师范围涵盖幼儿园至大学的各个阶段, 调查时间从2016年4月11日开始至2016年6月4日结束。收回在校教师有效答卷417196份, 其中, 本科教师22435份, 高职高专教师13077份, 中专教师12888份, 高中教师66147份, 初中教师144023份, 幼儿园和小学教师158165份。

该调查从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与生理健康四个方面, 对教师生存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教师在工作中处于高压状态, 对收入状况颇为不满, 教师职业认同度普遍较低。九成以上教师表示对实际工资收入不满意, 61%的被调查教师每月实际工资收入在1001~3000元之间。造成被调查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 包括学校和个人两方面因素, 学校方面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与体系等方面;个人的压力包括财务状况、工作预期、家庭责任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个人财务状况是造成教师压力大的首要来源, 61%的被调查教师表示“个人财务状况”在过去两年中为其带来压力。

教师工作倦怠状况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调查资料表明, 随着教师压力日益增大, 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也日趋严重。调查从个体压力、自我评价两个维度来评估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其中八成以上的教师认为工作繁重, 近三成教师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被调查部分教师生理健康状况欠佳, 其中5%的教师反映目前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差。

教师工作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61%的被调查教师每月包括奖金、津贴、补贴等在内的实际工资收入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 九成以上教师表示对实际工资收入不满意, 究其原因, 主要是家庭负担重, 工资不能完全满足所需, 反映了教师的付出与实际工作不相匹配的问题。调查显示, 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 事关教师群体积极性发挥、专业性素养提高, 乃至师资队伍稳定等关键性问题。近七成教师认为社会不尊重教师职业、教师社会地位低下, 甚至抱有如果重新选择不会再当教师的悲观心态, 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尊卑相悖、重心失落的背反境地。调查问卷最后有近四成的教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 绝对不会再从事教师职业, 近五成教师表示不会让子女从事教师职业。[1]

实际上在教师中存在职业倦怠并不是新鲜问题, 早在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发起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39.20%的被调查者面临压力增大、工作倦怠、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生存状况不佳等问题;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 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 两者相加占到被调查教师总数的82.2%;86%的被调查教师出现轻微职业倦怠, 58.50%被调查教师出现中度职业倦怠, 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 也是说大部分被调查教师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部分教师状况还比较严重, 发起调查的李超平博士认为“被调查教师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需要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 为保证我国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在推行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同时, 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马上采取措施帮助教师治疗与预防工作倦怠,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2]

2 认知:职业倦怠理论研究

2.1 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成因的研究

职业倦怠 (Job burnout) 属于一种心理健康异常现象, 1974年美国精神科医生费登伯格 (H.J.Freudenberger) 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 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 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业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精神状态。1976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拉克 (Maslach) 将“职业倦怠”这一词语应用从心理健康领域拓展到社会学领域。[3]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 更为推进职业倦怠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引起了公共出版界、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广泛注意。90年代以来, 职业倦怠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教学领域最受到重视。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理论如下: (1) 资源守恒理论, 是用于解释人如何因为环境需求、资源供需之间的调节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理论, 它由霍布富尔 (Hobfoll) 于1989年提出。 (2) 社会胜任模式。它由哈里森 (Harrison) 于1982年提出, 主要用于揭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 (3) 生态学模式。生态学模式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是卡罗尔 (Carroll) 和怀特 (White) , 该理论模式强调的是有机体及其环境 (生态系统) 之间的相互关系。[4]

2.2 国内学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必须符合以下五条标准: (1) 对教师角色认同, 热爱教育工作, 勤于教育工作, 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 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 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 具有教育创新性; (5) 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5]

兰卉、吴俊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认同自己的教师职业角色, 热爱教育工作;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认识自我;坚韧与自制;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好学与创新。[6]

马桂霞、赵海燕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对教师角色认同, 勤于并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将自身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 并能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而获得成就感, 减少不必要的忧虑;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并能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和进步;能很好的感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7]

3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以汉切尔斯 (Natrass, 1991) 、柯博恩 (Cockburn) 和格里菲斯 (Griffith, 1999) 为代表, 他们的研究表明:压力是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要素, 而“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生活压力的一种心理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8]相比普通教师, 职业院校教师因承受着更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和自身发展压力更易发生职业倦怠, 他们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因素:

3.1 工作时间长, 工作负担重

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工作时间不固定的职业。别的职业在八小时上班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安排和工作相关的事情, 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 还有大量的工作待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 比如搞科研项目、查阅参考资料、处理学生问题等。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 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外, 每年寒暑假还要承担招生工作 (职业院校普遍有招生压力) , 很多职校教师为了完成招生指标, 不得不牺牲假期休假时间在各个中学和招生点奔波, 希望说服家长和学生来自己学校就读, 身体劳累不说, 教师的尊严受到严重创伤。

很多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师生比偏低。有的学校一个教师担当四五门主课, 甚至一个专业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 大部分教师角色多样化, 同时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 工作强度非常之大, 工作的压力严重摧残着职业院校教师的身心健康, 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典型的职业倦怠往往就是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或者工作强度过高所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工作状态。

3.2 资金投入少, 办学条件差

受生源限制 (职业院校招生以农村地区生源为主) , 职业院校办学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和非中心城镇,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持。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不尽相同, 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投入存在不公现象, 相比国家全额拨款的义务教育, 差额拨款甚至是需要自筹社会资金办学的职业教育办学举步维艰。

近几年来, 由于职业院校生源匾乏、教育质量下降和社会公认不高等原因, 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致使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简陋、陈旧, 教学设备不足、落后, 师资力量不断流失。同时由于职业院校师资不足, 师生配比低, 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还肩负着更多的角色, 比如教学管理、心理辅导等角色, 使他们倍感压力, 致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3.3 欠缺个人发展平台, 职业成就感低

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在解决教师生活待遇、工作条件和提供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方面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差距。校舍和工作生活环境简陋, 工作压力大, 工资待遇不高又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让职业院校人才建设陷入恶性循环, 即使在职也不安心工作, 易产生职业倦怠;对个人发展前景的焦虑令其没有工作热情, 希望通过考研或者工作调动离开所在学校。

职业院校生源素质低, 教育难度大, 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教育与教学当中。然而这种忘我的付出与实际所得之间存在的严重偏差, 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声望产生怀疑, 造成教师角色冲突, 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长此以往, 教师将会心理失衡, 由于缺乏成就感与职业满足感, 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

4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

经过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总结, 职业倦怠主要来自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而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 环境因素;第二, 个人发展因素;第三, 人际关系。明确了原因, 便可循因施策, 为解决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4.1 注重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激励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提出, 是一种激励理论, 因此又被称为保健激励理论。赫茨伯格主要强调的是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关系, 他将这一理论分为两个因素阐述了两者间的关系。激励因素是专指是人感到满意的因素, 是能引起个体积极性的因素, 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引起个体不满意的因素, 这里特别强调以下, 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时, 个体会出现消极的状态, 即使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是个体也不一定产生积极性。[9]

由此可以看出, 双因素理论对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协调激励与保健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是使个体获得积极性的关键。霍布富尔 (Hobfoll) 提出的资源守恒理论, 可以看做是对这一理论的实际运用。资源守恒理论是指由于人对资源获取和保护的情感倾向, 致使人在资源损失的时候而产生不安, 其压力的来源是损失, 是由于工作中对资源的耗尽率大于所补充的资源而产生职业枯竭的现象。资源守恒理论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表现在:首先, 表现在教师失去晋升、进修等特定资源或是这样的特定资源减少了;其次, 表现在教师的个人时间、能力、知识、精力等珍贵资源有所变动或是下降, 以至于教师不足以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等;第三, 表现在教师所投入珍贵资源与实际所得之间存在的严重差距,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 总是忙忙碌碌, 但学生的成绩却没有很大的进步, 反而自己的工作能力受到单位、学生、社会的质疑与误解。[10]

从这个理论模式来看, 教师要想摆脱职业倦怠的误区, 恢复对工作的热情, 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资源补充”。“资源补充”分为三个层次:第一, 是进行物质资源补充。可以从教师的工资报酬、年终奖金、个人福利等方面进行, 提高在职职业院校教师待遇水平, 拉近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教师待遇的差距, 消除“职业院校教师低人一等”的心里不平衡感;第二, 是进行社会资源补充。可以通过政策扶持, 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大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的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院校教师生活压力;第三, 是进行心理资源补充。职业院校需要员工的敬业精神也需要人性化管理, 在情感上给教师以支持, 让他们感受到同事、学校领导的关怀, 同时增加他们进修学习、定期在职培训的机会, 或是组织好校园文化娱乐生活, 建立网络平台, 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缓解教师人际关系不佳导致的精神压力。

4.2 注重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敬业意识培养和心理健康辅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Maslow) 提出了阶梯式层次需要理论。他认为, 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 按照需要程度及发生的先后顺序, 像阶梯一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当人的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 就开始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根据需要的内容可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为第一层次, 是最低级但也是最基本的需要, 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建立在这一需要的基础之上。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会需要, 包括与人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爱的需要。第四层次的需要为尊重需要, 包括人的自尊和对他人的尊重。第五个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 即实现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才能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在分析人的五个层次需要的同时, 提出了人的需要具有主导性, 即在特定的时期内, 人们总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其他需要也同时存在, 但是只处于次要地位或附属地位, 占主导地位的需要起着支配其他需要的作用。马斯洛的阶梯式需要理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他关于需要主导性的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一理论启示我们, 在学校管理中要善于抓住教职工的主导性需要, 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这里所说的主导性需要主体是人, 需要也特指的是人作为主体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主体的人的社会性需要, 是作为有机体的社会生存、发展并发挥其职能的各种需要, 是社会的人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和机能。”人的需要分为两类, 分别是潜在需要和现实需要。潜在需要是指个体没有察觉到或是察觉到但又不确定的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没有显现在实际生活或互动之中的人的需要;现实需要则是指个体明确的将自己需要变现在实际活动之中的需要。这种划分方法, 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内在特性:“为我目的性 (主体以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作为他能动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并力图使客体按照人的目的同他发生‘为我’关系) ;主体应当性 (主体基于自我需要、理想目的来追求他所认为应当的即理想的东西) ;实践活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超越性、自主性和选择性。”[11]

哈里森 (Harrison) 提出的“社会胜任模式”, 可以说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该模式的内容主要揭示了:个体职业倦怠与个体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 也就是个体期望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来实现自己的现实需要, 已达到“为我”的目的。[10]教师作为个体想摆脱职业倦怠的问题, “热爱岗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里必须说明:尽职与爱岗是两回事。有些教师尽职尽责, 教学成绩十分突出, 领导也十分赏识, 但却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症状, 因为他们内心根本不喜欢这个岗位, 只是迫于无奈 (如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才“栖身于此”。自己的期望和行动间的差距越大, 越容易被职业倦怠所纠缠。

初涉职场的职业院校教师往往都有一些“美好的想法”, 长期以来笼罩在“教师”这个职业身上的神圣光环和崇高社会地位让职业院校教师认为自己也可以和义务教育教师或普通高校教师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 但是现实证明这种想法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能否培养出“栋梁之才”不是凭“个体努力”就能做到的, 还要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学条件、学校文化氛围、学生资质和个人求学意愿等。受客观因素影响, 一旦理想不能实现, 职校教师会有严重的挫败感和成就的缺失感, 职业倦怠随之发生。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敬业爱业意识的培养, 必要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善让他们看到希望, 觉得学校和职业教育的前景向好;尽量兑现承诺, 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困难, 并且意图让他们了解教育教学岗位上的种种不如意只是暂时的, 只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 好好干也能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成就。当教师始终认为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件有价值、值得奉献终身的事, 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时, 教师就能对工作产生积极地情绪反应, 并且排除万难, 努力使自己胜任所从事的职业。

4.3 关注职业院校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融合

生态学理论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其基本原理包括生存竞争和竞争排斥、生态位、互惠共生等。卡罗尔 (Carroll) 和怀特 (White) 所提出的“生态学模式”是从生物系统相联系的角度出发, 阐述形成职业倦怠的因素与周围环境的息息相关。该模型强调造成职业倦怠的因素不是唯一的, 只有把有机体放在环境 (生态环境) 中去, 在有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去分析, 才能很好的把握造成职业倦怠的因素。[12]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是一种生态学上功能失常的现象。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体因素。关于外部环境因素即教师生活、工作环境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前文已有详细说明, 这里不再赘述;主要是讨论如何摆脱教师个体因素引起的职业倦怠问题。让教师“身心俱疲”的首先是身体出了状况, 职业院校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又是身体出状况的主要原因, 所以关爱职业院校教师当从关爱职业院校教师的身体开始。比如修建校舍增加福利, 改善职业院校教师的生活条件;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尽量减轻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负担;开展校园文娱活动, 组织旅游休闲, 定期举行全员健康体检等。

参考文献

[1]腾讯教育.2016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J/OL].搜狐网, 2016-08-07.http://learning.sohu.com/20160807/n463009277.shtml.

[2]金忠明, 林炊利.教师, 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10.

[3]杨秀玉, 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 :56-60.

[4]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5.

[5]俞国良.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 :20-27.

[6]兰卉, 吴俊端.浅议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S1) :373-374.

[7]马桂霞, 赵海燕.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及调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8) :40-41.

[8]林小群, 殷恒婵, 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1) :55-56.

[9]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0.

[10]金忠明, 林炊利.教师, 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30-131.

[11]韩庆祥, 邹师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解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265.

引领教师职业幸福 篇11

一、职业幸福是分阶段的、分层次的

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是有阶段性的。刚刚当教师的时候,主要目标是成为一个学生认可的好教师。以熟悉教材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备课花去大部分时间。以掌握教学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为重点,热衷于学习新方法。明显感觉到自己与同事的差距,有与同事合作的强烈愿望,渴望获得同事、学生和社会的认同与好评。以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最终目的,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开展工作。这个时候的幸福,就是学生听话、班级成绩好,学校领导、同事、学生的认同。工作很苦、很累,但很充实,很有激情。

干了十多年以后,笔者成为了学校、省市的骨干教师,高级职称也评上了,有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和话语权,但这个时候的幸福感明显下降。很难再如前一个时期那样快速成长,相反,发现自己很多事情都是在重复。重复的感觉暗示自己:都会了;也走到头了。工作内容和范围长期没有变化,自己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偶尔有一些新的尝试,也看不见什么效果。在班级管理上,这一届并不比上一届管理得更好。能保持中等以上的教学(或班级管理)效果,但即使再努力,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得出结论,教学(或班级管理)效果的决定因素不再是教师,而是生源。感觉自己从同事那里不能再学到更多的东西,觉得同事掌握的知识自己也基本上都懂。开始关心教学(或教育)理论,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完全能说服自己,觉得这些理论都与自己切身的感受不一致。仔细观察,很多同仁都处于这个阶段,甚至有些教师在退休的时候都处于这样的状态。

二、引领职业幸福的五部曲

1.职业幸福首先在于方向的引领

作为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能甄别教育的现象。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是学生近期成绩重要还是学生未来发展重要?班级授课制的利和弊?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还是双主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一个什么关系?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全面达成三维目标?个性化教育是不是教育发展的真正方向?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有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才可能有职业的幸福。

2.职业幸福需要物质的支撑

个人认为,职业幸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但它是建立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待遇、学校的环境、教育教学设备等方面都应该努力提高,让教师们没有后顾之忧,才可能把教育当成事业,不然就只能把教育当成职业了。

3.职业幸福需要经历学习、创新、实践三个关键环节

学习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础,但很多教师仅局限于对所传授的知识的学习,而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意识。很多教师以工作事情太多、工作太累为理由而放松学习,时断时续地学习。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做法是:每周固定时间用于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会、教师读书交流会等。

如何将学习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产力”?个人认为需要做好四个字:思、悟、行、恒。有学习就应该有思考,一定要从学习中悟出一些道理、一些操作方法、一些措施,有了想法就要有行动,成功与否在与是否能持之以恒地行动。

4.职业幸福最需要自我的成就

很多教师在受到外界表扬、表彰的时候表现出强烈的工作激情,但不能持久,最终造成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成就感。通过设立教师成长档案、教师交流、学生评教、教师讲坛、校长感谢信、媒体宣传等方式努力促进教师的自我成就感,这才是教师持久职业幸福的关键。

5.校园文化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催化剂

很多学校太过于关注教师个体的职业幸福而没有学校文化的浸润和引领,这就造成教师的职业幸福很短暂和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团队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来推动教师群体的职业幸福。如河北衡水中学的“精神特区”、成都九中的“卓越文化”等。

浅议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角色 篇12

一、职业理想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 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 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被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 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德, 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 也可称之为师魂。在一定程度上, 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影响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首先, 从教师自身来看, 有三个因素与其职业责任感受有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即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成功期待和教学效能感。其中,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判断。其次, 从客观因素来看, 社会宏观条件、学校内部的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和总体环境影响等五个方面, 都与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 社会宏观条件越有利于教育, 学校的客观条件越好, 风气越正, 人际关系越融洽,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

二、知识水平

1.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 这是人们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

2. 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3.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 (2) 关于教与学的知识; (3) 关于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研究表明, 目前的教师中, 无论职前教师还是职后教育, 他们对条件性知识的掌握不够好,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教育观念

1. 教学效能感:

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 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

2. 教师控制点:

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的或内部的原因。一般来说, 倾向于做内归项的教师会更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 在结果上也更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倾向于做外因的教师则更可能怨天尤人, 听之任之, 在结果上也更消极。

3. 对学生的控制:

教师对于学生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教师可能主张极端家长制的做法, 相反, 有的教师则可能倾向于民主制的做法。实际上, 教师一般并不处于某一极端, 而是处在两者之间的某一种结合点上。但优秀的教师会趋向于和学生建立民主友好的关系。

4. 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教师压力过大时, 将会表现出

工作迟缓、旷工、烦躁以及对人缺少关注等。教师职业的众我冲突是引发教师压力与紧张的根源。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的不同, 教师工作成效的潜在性, 教师自身价值观与教学中所寓的价值观的冲突等, 都可能引发压力与紧张。但是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的概念, 那他就会较少受他人期望的影响;一个教师能与同事愉快合作, 那他便可能少些紧张和压力感。

四、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分为三大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的不同研究者认为,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可以包括以下方面:计划与准备;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材的呈现;言语与非言语的沟通;评估学生的进步;反省与评价。

五、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衡量:

1. 教师的教学行为量否明确。

2.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是否有效。

3. 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来进行的。

4.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5. 教师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并能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综合起来看, 上述五种教师素质成分并不是简单的平列关系,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教师素质系统的复杂结构, 而且, 这个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的结构。

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的角色, 是人类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 同时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 担任着行政管理的角色。例如:从集体中选拔学生干部, 正确地分配集体的职务, 形成以积极分子为核心的班级、团队和学习小组等, 营造良好的集体气氛和舆论, 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面貌和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评价学生某种行为的正确或错误, 并实施奖励或惩罚等等。

此外, 教师还兼做心理向导的角色, 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者。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往。在学生遭受心理挫折后帮助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 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上一篇:故障类型识别下一篇:建筑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