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

2024-07-06

专业课教师(精选12篇)

专业课教师 篇1

编者按:

2011年12月12日, 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用) 》 (征求意见稿)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用) 》 (征求意见稿) 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用) 》 (征求意见稿) (以下简称“三个标准”或《标准》) 。“三个标准”维度齐全, 突出了“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尤其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性地位。可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从组织管理的角度看, 教师专业化要靠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和在职培训来完善。然而, 在我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 由于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缺失认可, 导致了教师地位不受重视等诸多不良后果, 也影响了教育的长足发展。那么, 如何通过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在职培训质量的提高、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造与创新、先进学校文化的建设, 让教师做到心中时刻有《标准》, 能够笃行比“三个标准”更高的要求呢?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自我研修有怎样的助益?建设怎样的教师团队更有助于推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期《热点争鸣》邀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分享他们的见解。

专业课教师 篇2

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他们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学生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必要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各种途径进行研究探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性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0 世纪80年代,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下降,人们将教育视为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师资水平就成为美国当时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但到底如何对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呢?《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提出,设置教师硕士学校课程的目的,是使师范生充分利用教学的研究成果和优秀教师积累的知识,发展其教学和管理技能,培养他们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的习惯,为专业上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提升自己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方法在美国教师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很快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兴起,进而波及全球。

(二)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反思性教学的意义从总体上讲,就是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师的知识构成大体可分为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及实践性知识,前三部分知识分别与其他文化人、学科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类似,而实践性知识则是其他人所没有的。因此,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肯定,就是对教师职业独特性的肯定,而这种肯定无疑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尊和自信。其次,实践性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建设性工具。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开发有利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更好地对教师实践予以指导;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特点有利于教师工作特点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能使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

易森林: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探索析,并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讲座使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所接受的新信息之间的差异,从而使新信息不断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使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得到发展和改变。

3、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经验型教师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法、策略、学生观等不依时

间、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经验型教师之所以产生并得到延续,是因为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经验型教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了,社会呼唤反思型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能够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并使之成为其习惯,这样才能促进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三)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当中,根据反思的源起,我们可以将反思策略分为两大类: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反思主体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内省反思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记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教学实践中的“灵感”内化,也使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考虑。

(2)录像反思法

录象反思法是通过录象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主体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样能更好强化自己已有的经验,改正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

档案袋反思法则是以专题的形式为反思线索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包括课堂提高的形式是否多样,课堂提问的内容是否课堂的重点、难点,对某学生的提问的形式、难度是否符合该学生的实际能力等等。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听完某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而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其他与自己不同的观念,进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是美国20 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几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一)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基础

PDS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PDS本身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产物,所以,合作是PDS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PDS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反思性教师教育

思潮的影响。

1、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教师教育思潮以元认知心理学为其心理学基础,以批判理论为其社会学基础,以后现代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这一思潮认为教师是实践者兼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具体说就是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而且还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更广阔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处理能力。

2 、合作――PDS的核心概念

PDS是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产物,所以合作是PDS的核心概念。这种合作并非一种短期行为,合作的目的也不光是信息的共享,而是带来改变,既关注过程也不忽视结果。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原则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指导原则有:原则一,教师实行的教学是为了理解的教与学。所谓理解,首先是对知识、文化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悉各个知识点,更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理解;第二,理解是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理解。原则二,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的社区或团体。学校是学习的社区或团体,意味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而且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正因为地位的平等,所以他们应相互尊重、互相信任。原则三,提供平等的教育。学校是每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对形成各民族和平相处,互相学习的社会风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则四,学习的团体是一个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都获得提高的团体。原则五,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能够进行教学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或反思型教师。原则六,教师教育改革始终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管理类型

PDS的管理中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联络小组

联络小组及他们产生的个人之间的接触是联系PDS伙伴关系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联络小组成员既有代表大学的成员,也有代表中小学的成员,前者的职能主要是以兼职身份每周一次亲临实习学校,有时也参与PDS的研究或其他性质的研究活动,有时成员也是大学实习生的指导员,后者的职能主要是安排实习生的实习、专题讨论会等。

2、学校指导委员会

学校指导委员会的实质仍是一个联络小组,只是其成员更多,成员的来源也不仅是合作的双方学校,其组织也更复杂,并取得合法地位,有着较巩固的地位和权利,分工也更细化、明确。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对PDS的日常和长期工作进行管理,负责安排实习生的实习、规划专业发展活动等。

3、多方协调委员会

前文所谈到的联络小组与指导委员会一般是一个中(或小)学和一个大学之间合作的PDS的管理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合由多所中(或小)学和多所大学参与合作的PDS的管理。这样多方协调委员会应运而生。其职能也和指导委员会相差不多。

三、师校本培训

(一)教师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校本培训一般是指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课程与活动。教师校本培训20 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美最先开始,主要针对当时已有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弊端。当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是由大学或教师机构集中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训练,这种培训模式,其课程读者设计与中小学教学不符合,培训计划不完全适合特殊需要,导致教师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等国开始重视学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教师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教师的校本培训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教师、教师专业化离不开学校教师,这样就突显了教师的地位,而教师的地位是以其专业能力为基础的,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校本培训适应了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而受到普遍的关注。到80、 90年代期间,这一模式已从欧、美发达国家推广到易森林: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探索东南亚、非洲及拉美的一些国家。

(二)教师校本培训的特点

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相比,教师校本培训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以中小学为基地

在教师校本培训中,中小学并不仅仅是大学的实验点,它们与大学的关系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因此也必须承担起它们应负的责任,在合作过程中扮演一个更具影响力的角色,如参与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主持课程的实施、负责对受训者的评价,等等。

2、以伙伴关系为保障

“伙伴关系”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与作为机构的中小学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对教师教育行使权力或承担责任。这种伙伴关系是通过在学校发展计划,新课程的开发及行动研究上表现出来的,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中小学生、师范生都能从中受益。

在校本培训中,不能忽视的另一种伙伴关系是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伙伴关系。在合作当中,新教师可以从老教师处获得丰富的经验,而新教师的新知识、新观念也可能给老教师带来冲击,从而可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反思的文化。

3、以实践为导向

校本培训针对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非常强调与实践的联系,强调教师培训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来展开。

(三)教师校本培训的影响因素

影响教师校本培训发展的因素主要可以从教师校本培训提出的动因、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1、动因

教学专业最终是实践的。虽然专业知识是理论的,但如果脱离专业实践或者说不能指导专业实践那么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知识。理论是从业资格的基础,专业实践是教师所有指向的终极目标。校本培训正是以这种观点为基础的,使教师培训围绕教学工作展开,这样就在理论的概括性与实践的具体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借此使教师素质,无论是理论素养,还是实践技能素质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理论基础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教师教学知识基础的形成中,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舒尔曼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是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景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领悟和内省才能获得的。所有这些研究都证实了实践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实践成为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3、实践基础

专业课教师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关系整个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只有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素养的教师,教育部门才能够顺利地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法贯彻实施,才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才能主动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那么,在当今教育时代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寻求新的发展途径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呢?本文根据当今教育发展的形势,结合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新要求作简要分析。

一、努力开展校本教研

在现实情况下,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培训任务重,经费不足,保又能保持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是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校本教研就是在学校内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教研组内组织数学教师上观摩课、公开课、教学示范课,通过上课评课,要求上课教师谈上课思想,评课教师谈自己的心得,这样,教师既是对上课教师的一个促进,也对评课教师提供新的灵感和形成新思路,拓展教学视野,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对促进教师成长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互动式研讨非常接地气,既改变了过去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学习,改变了高大上的名师公开课的虚无效应,又能切实为教师提供“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模式,真正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互动式研讨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大家都是参与者,优点讲够,不足讲透,在平等的氛围中,教师之间用真诚交换真诚,无形之中,可以唤起教师的学习热情、启迪思想,激发教研潜力,促进了教师在专业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做好专家引领工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校本研究,那样会陷于固步自封的困惑,教育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这样都会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为学生和家长所悦纳。因此,教师必须突破校本的藩篱,与专业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研究,双方相互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成长。一方面是学校有计划地邀请在数学教学方面的专家或行家作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数学课改的形势、热点问题,开拓教师的教育视野,促进教师对教育新理念、新思想的接收与思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是邀请专家深入数学课堂,通过听随堂课的形式,针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足,提供专业的解答和引导。同时,教师也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把自己的教学感悟、心得、困惑等与专家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得到专家的指点,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尤其是科研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这样,既能及时汲取理论前沿的研究成果,努力弘扬新课程教学思想,又能坚持不断探索实践,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现代教育正在发生蜕变,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教育的方式从现实场景转移到虚拟环境,它为学习者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和优秀的导师,搭建了受训教师间广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年龄界限,为广泛汲取知识,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作为教师而言,远程教育培训是这种教育方式的一个缩影,教育部门组织教师在相关类目下进行学习,通过留言、沙龙、答疑等形式,教师之间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进行交流互动,探讨教与学的得与失。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QQ群、数学教师论坛等形式,就某一话题广泛地进行讨论,在相互碰撞中激发思想的火花;浏览教师名家的博客进行学习,了解最新的课改动态,通过这些新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四、激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努力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是切实提高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关键,而课题研究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课题的形式呈现。在研究过程中,重现自己的教学情境,并不断地进行反思、探索,以自己亲身感受去验证、理解、关注,进而发现、提出、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这样就能把教学工作融于课题研究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使教师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新手到专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是决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促进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当前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新时代,社会不断深入发展,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创新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但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师自身的生活环境,从教师的角度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增强发展意识,采取促进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引领,引导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专业课教师 篇4

那么究竟何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根据结构功能论的分析, 专业是应社会分工细化而产生的, 某些工作需要较高知识与技术, 其培养时间长、资源耗费多、工作难度大而具有排他性, 专业因其重要性及与其他职业间的差异性而享受特殊权力、权威和社会地位。[4]因此在社会学领域将专业所具备的特质梳理为:知识基础、利他主义服务理想和专业自主 (L a r s s o n, M.S.1977;Esland, G.1980;Shanker, A.1986;Talbert, J.E.1994;曾荣光, 1984) 。知识为专业者的行为和判断提供理性基础, 利他主义服务理想则为专业者的行为和判断提供道德规限, 专业自主则是专业者权力和地位的保障和体现, 亦是建基在知识基础和利他主义服务理想之上的。因此回溯医生这类成熟专业的发展历程, 积累建设专业知识基础和明晰规范专业伦理都是不二法门, 唯此其专业的不可或缺性方能得到认可, 其专业地位方能得到保障, 其专业自主方能得以实现。但除此之外, 尚有一条原则亦是成就其专业的必然条件, 那就是“门槛”设定, 或言标准确立。否则即便有厚实的知识基础和明确的伦理建构, 但由于缺失相应的知识和伦理门槛, 任何人都可进入专业, 其专业的稀缺性就荡然无存。

反观教师职业, 要成就其专业性、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 则专业标准的建设是必由之路。首先, 专业标准通过明确教师工作所需的知识基础来保障教师行为和判断的专业性。教师工作作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的活动, 其牵涉学科知识、一般教育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生发展知识等多元的知识领域, 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基础, 教师的教学则失去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在, 其专业地位必然岌岌可危。正如美国霍姆斯小组著名的《明天的教师》在分析美国当时教师证书制度时, 就指其虚假性而使得许多未接受良好训练的人进入教学专业领域, 损害了这一本来就不受人尊重的专业的名声, 把它变成一种谋生手段, 因此其建议必须要提高专业标准。[5]同样的, 卡内基工作小组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报告[6]中也建议要高标准地确定教师应该懂得什么, 应该会做什么。与此同时, 教师工作所提供的是专业服务, 其需要完成相应的服务使命, 即引导、促进和规范学生的发展, 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但如果个体没有具备相应知识基础而进入教师专业, 则可能造成对学生发展的延缓、误导, 甚至教唆, 则必然伤害社会对教师的信任, 进而危及其专业地位。

其次, 专业标准通过明晰教师工作的伦理规范来实现专业的利他理想。一方面是因为教育本身就是道德性的活动, 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者, 其专业行为必须具备道德性质, 唯此方能发挥其社会功能, 教师专业伦理则既能规范教师行为, 亦可作为判定教师行为是否具有专业性的准则;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 教育部门日趋专业化, 教师在专业活动中享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力关系也日益清晰, 因此如何保障相对弱势的学生权益, 如何限定教师专业自主权, 如何平衡师生间权力关系, 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都成为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唯有通过标准来规限其伦理规范, 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专业性以实现其利他使命。[7]

再者, 专业标准透过他律律己来保障专业的权力和地位。Wilensky曾指出专业自主乃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判断不受外力影响, 亦不屈服于外界压力, 只有专业同行有资格去裁决其正确与否。[8]但这种专业者及其专业团体的自主不是自然而来, 关键在于专业者自身和专业团体内部的自律, 而这种自律又恰恰是建立在社会对专业的他律基础上, 甚至是高于他律的标准。教师专业亦是如此, 必须要通过专业标准来自律, 从社会对教师专业的期许基础上建构自律标准, 保障教师在自律规限的范围内享有自主权, 保护教师免于不利的批评、法律的案件以及资格证的撤销, 并避免其他社会力量介入专业, [9]实际上就是通过规限权力来实现权力。

但正如《道德经》所言:以其无私, 故能成其私。虽然教师专业标准是实现专业化的重要一环, 但并不意味着有了标准就“专业了”, 低标准、低门槛的“私心”只能让教师工作离专业越来越远。因此教师专业标准要成就教师的专业性、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 唯有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来审视教师的专业工作, 要从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利他使命出发来明确专业知识基础和专业伦理规范, 方能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专业者。

参考文献

[1]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 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

[2]Etzioni, A.The SemiˉProfessions and Their Organization:Teachers, Nurses, Social Workers[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69.

[3]Lortie, D.C. Schoolteacher:A Sociological Study[M].Chicago&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4] 林京霈.新 教 师专业 主义意涵之 检 视 [J] .中等教育, 2008, 59 (1) :36-55.

[5]The Holmes Group.Tomorrow's Teachers: A Report ofthe Holmes Group[R]. Michigan: The Holmes Group, 1986.

[6]Carnegie Forum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ANation Prepared: Teachers forthe 21st Century (A Report ofthe Task Force on Teaching as aProfession) [R]. Washington, DC:Carnegie Forum on Education andthe Economy, 1986.

[7]宋萑.教师专业伦理之辩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8 (6) :9-12.

[8] Wilensky, H.L.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64, 70 (2) :137-158.

专业课教师 篇5

【中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我国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水平,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师范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母机,保证高质量的师范教育是塑造合格教师的必要条件。随着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实习对于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抓好教育实习阶段对于提高师范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动力,为教育事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教师是当前师范教育紧迫又重要的任务。教师专业理念作为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位于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较高层次,统摄着教师专业素质的其他结构,影响着整个教师专业素质的建立和提高。教育实习有助于帮助师范生建立清晰、正确、现代的教师专业理念,进而提升师范生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和就业竞争力,以便可以缩短成长为一名正式优秀教师的时间,为自身专业发展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同时,为改善教育实习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师范教育实习的人才培养水平,进而提升整个师范教育的教育质量。...【英文摘要】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society, people are placing more importance on the push effect of education.Facing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both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our national strength ,we chinese proposed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building up the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with talented people, devoted great efforts to develop education, developed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level of high quality personnel....【关键词】教师专业理念 教育实习师范生

【英文关键词】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al education practic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

【目录】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理念影响的实证研究4-610-11

Abstract6-7

绪论10-15

摘要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10

(二)研究意义10-11

11-13

(一)研究

(三)研究目的11内容1111-13

二、研究设计

(二)研究过程1

1三、相关概念的界定13-15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一)教师专业理

念的概念界定13-14第一章 文献综述15-2515-21

(二)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14-15

一、教师专业理念的有关论述

(二)教

(一)教师专业理念的定义论述15-16

师专业理念基本结构有关论述16-18用的有关论述18-20论述20-21

(三)教师专业理念作

(四)教师专业理念的影响因素的有关

(一)教

二、教育实习的有关论述21-25

育实习内涵的有关论述21-22述22-2323-25分析25-38

(二)教育实习作用的有关论

(三)教育实习对教师专业理念影响的有关论述第二章 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理念影响的调查结果与

一、研究结果25-27

(一)教育实习与师

范生专业理念描述分析25-26念t 检验分析26分析2626-27

(二)实习前后师范生专业理

(三)教育实习与师范生专业理念的相关

(四)教育实习与师范生专业理念的回归分析

二、结果分析27-38

27-29

(一)师范生专业理念实

习前后基本情况分析29-31

(二)教育实习基本情况分析

(四)教育第三章 改善

一、对师范院校的38

(三)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31-32

实习各因素对师范生专业理念的影响分析32-38教育实习质量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理念建议38-39

38-43

(一)注重对师范生专业理念的培养

(二)组织本校专业指导教师定期对实习生进行理论指导38-39

二、对实习学校的建议

39-40

(一)高度重视

(二)强化实习

(三)实习学校

(四)实习工作,为实习生安排适量的教学任务39管理工作,实行指导教师“捆绑制”

39-40

校长加强自身专业发展,建立明确、先进的教育理念40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习交流活动

三、对实习生自身的建议40-43

(一)转变自身传统的实习目标观40-41

(三)参考文后记

(二)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41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技能41-43献44-4651

附录一46-50

结语43-44

专业课教师 篇6

一、师德为先

第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对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持有一颗坚定、执著的心。语文教师要坚持“语文,天生重要”的信念,为培养人提供交流的“工具”。第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唯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处处为学生考虑。唯有相信学生的教师,才能让学生相信教师,相信语文学科的功能。唯有尊重学生的教师,才能利用学生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第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如果语文教师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那么还怎么谈以教师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二、理念为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而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将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为教师行为。教学理念发挥着旗杆的指向作用,它指引着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让语文教师明白教学设计的思想是什么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理念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标杆。

三、知识为基

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等部分。每类知识都在这一知识结构中充当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本体知识是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中所学到的关于语文本身的知识,如基础知识、文言文、文学常识、阅读和写作等。条件性知识是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论、语文教学设计等相关知识,如语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媒体等。实践性知识是语文教师在一线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感悟到的默会知识,此知识是从语文教学论等书本上学不到的。通识性知识是语文教师应当了解的关于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四、能力为重

小学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的能力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分析能力、小学语文教科书分析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能力等。此外,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语文教科书的课文中渗透着大量的关于如何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怎样办对人民有益的事等素材,当下的语文教科书中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品德、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体校专业课教师角色定位 篇7

相对于其它职业学校, 体校的专业课教师可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首先,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教授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具体的专选科目, 如:焊接、汽车修理等。但体校的专项是由专门的教练员承担的, 专业课只是辅助训练的工具, 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专项训练完全可以代替专业课教学。其次, 因为招生条件的过度开放, 体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极差。例如:学校为了找到有体育天赋的运动员, 不惜降低入学限制条件。一些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学生也被允许到中职体校学习, 其它诸如“喜欢打架斗殴、坑蒙偷盗”成性的问题学生也滥竽充数。同时, 种种原因导致一些有体育天赋的学生严重流失。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再加上本身文化程度低, 专项身体条件的限制使专业理论课和技术课成为无本之木、甚至虚设的“花瓶”。文化课可以通过改变教材、降低学习难度来弥补。但是专业课 (如运动生理等) 却由于难理解而成为空中楼阁。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脚踩两只船, 即一边恶补文化基础, 一边开设实施现行的专业课程。

另一方面, 教练员本身就是学生的专业导师, 在体校运动员最怕的就是自己的教练、最尊敬的也是教练。专业课教师从事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与教练员的工作重复, 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能干扰运动员的正常训练。

鉴于以上原因, 很多省份的体校已经缩减的专业课程的课时和内容。上海体校甚至全部换成了文化课。“适者生存”, 这也许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那么, 专业课教师该何去何从, 怎样自身角色定位?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与时俱进:专业课教师职能角色的转变———从言传身教到知行统一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运动员的摇篮, 建国以来体校一直担任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重任的角色, 尤其是“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加重了此种色彩。从此, 体校和广大中小学出现了两极分化:一个只重视体育成绩, 一个只重视升学率。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便应运而生。其指导思想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保障运动员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理念。之后, 姚明和杨扬在人大政协会议上提出了培养运动员的“体教结合”原则, 又一次把运动员培养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才有后来“温总理上小学体育课”的温馨故事。但对于运动员的专业课学习并没有提出过科学合理的新要求。其实, 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没有扎实的文化课基础, 学生就不可能很好的掌握专业课知识和技能。反之, 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也会反作用于文化课学习。同时, 专业课和专项训练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怎么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体育工作者需要攻克的难题。笔者认为, 只有在文化课和训练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才能实现“体教结合、文武兼备”。显然, 这座桥就是专业课教学。这给专业课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 他们不再仅仅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而且是建造这座桥梁的工程师。专业课教师职能转变的时机已经成熟, 他们不能再沉默地做“美丽的花瓶”或被动的“牺牲品”。必须主动出击, 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首先, 要做的就是编写校本教材, 或达到降低难度、缩减内容以达到少而精的标准。

其次, 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再次, 改变教法。“自由人生、便有体育”。传说中燧人氏教人取火、伏羲氏教人渔猎、神农氏教人耕作、皇帝做弩教人以射。”可见, 示范和模仿是最初的教育形式。人们通过学习劳动技能才生生不息。语言出现大大方便了交流和教育, 言传身教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方式, 而如今的信息社会,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主流。时过境迁, 我们教育的对象———人也非昔日可比。教育理念就跟应该以人为本、面向未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 专业课教学更应该人性化, 使课本知识更加贴近训练实际, 让学生在“学中练, 练中学”。例如在给篮球专项的学生讲运动训练学时, 可以挑选一篇NBA比赛的新闻报道。让学生用语文中分析段落, 查找主体句、信号词的方法来研究篮球技战术。在掌握训练学的概念和知识的同事, 提高阅读能力。总之, 就是把专业理论课变得更具体、形象和触手可及。为此, 学校可以开发类似“篮球生理学、足球训练康复学”的课程, 加速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最后, 专业课教师应该承担起学校体育科研的重任, 将专业理论与训练紧密结合有效提高运动成绩。为此, 可以开设运动心理、运动生理实验课, 适当培养学生的体育科研能力, 增强其职业能力。

另外, 教师必须加强服务意识,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

综上所述, 专业课教师应具有多重身份, 既是文化课教师又是教练员, 既是学者又是科研人员, 既是教师又是服务者。更重要的, 它是促成文化课和专项训练之间婚姻的鹊桥和始作俑者。

2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逆袭

体校的专业课教学境况究竟如何呢?下面以新疆某体校为例做进一步了解。

有48.2%的教师认为上课时经常有迟到、请假、旷课现象。32.4%的老师认为偶尔有以上现象。39.1%的老师在评价课堂上学生表现时认为大多数学生心不在焉, 玩手机、说悄悄话、睡觉。选择大多数学生或都能够认真听讲、练习的老师仅占21%。仅从以上出勤和课堂纪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教学氛围的恶劣。其它体校的情况可见一斑。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学生, 课堂教学环境自不必说。要想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是难之又难。教师欲罢不能, 被学生整的晕头转向。在这样环境中, 怎样能提高教学质量呢?当然, 老师们不能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只有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来求发展。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学历层次, 据调查新疆某体校专业课教师的学历, 本科以上的达到100%, 研究生学历仅有四位。而且, 教师年龄呈现老龄化趋势, 教练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教师。建议, 学校提供有利条件, 帮助专业课教师提高学历。同时, 应以人才强校为宗旨, 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 学生的入口要把好关。提高招收学生的文化程度和道德品质标准。

3 建立人人信服的“教师评估体系”

不像中小学, 对教师的评价集中在分数上面。体校专业课教师评价机制 (如职称评定、奖金发放) 存在漏洞, 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制。建议加入科研成果评估及教学效果评估。

存在于文化课和训练之间的专业课多年来就像被遗弃的孩子一样正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和遗忘。主观原因是它与世无争、默默无闻、暗淡无光。客观原因是我们的教师“俯首甘为孺子牛”, 因为他们做的是幕后工作。人们看不到直接效果。人们关注的是培养出全省、全国、世界冠军的教练员。他们锋芒毕露, 其光芒已经遮住了体校专业课教师的成绩。但这并不代表幕后工作就是浪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专业课教师或多或少地影响运动员的生涯, 也许许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它一直隐藏在成功、辉煌的背后。

参考文献

[1]罗普磷.我国竞技体校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9 (4) :4-7.

[2]朱百顺.对运动员文化学习心态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5 (3) :79-80.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分析 篇8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的表征特点

如果用专业方向来描述教师的专业倾向性, 那么专业方向分为宏观专业方向和微观专业方向。现阶段, 普通高校教师的宏观专业方向基本是基于一级学科类型的划分;而微观专业方向则依据二级学科或是更狭窄的研究方向。由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构成与普通高校很不相同, 专业理论层次不如普通高校, 教师群体学历层次相对较低, 专业技术研发能力无法加载于此平台上, 从而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方向不可能按学科层次严格划分, 更不能按微观专业方向划分。

目前, 高职专业课教师主体由四部分构成, 一是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毕业生 (本文称为第一类教师) , 该类教师是针对特殊紧缺专业培养的师资, 特点是贯通工程专业领域和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但这部分教师数量较少。第二类是由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这类教师学历以本科为主, 但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工作经历, 受学科类型的影响较深, 缺乏实际专业工作经验。这部分教师在职业院校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这类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能力提高相应有一系列管理办法。第三类则是具有企业生产管理经验, 后由各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 通过一个时期的教学实践锻炼, 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后, 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体, 来自于这类教师。第四类是企业兼职教师, 这类教师除具有第三类教师的优势外, 由于没脱离原生产企业, 能够起到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 为专业教育的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提供保证。但这类教师的比例不高, 同时他们的主要工作精力可能并不在教学上。

第三、第四类教师的宏观专业方向源于专业学习时期, 由学科分类决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 岗位需要迫使其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而微观专业方向, 一般不会跨越专业层次, 更注重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他们的宏微观专业方向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所需教师素质是相一致的。在目前各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背景下, 在企业担任高级主管、总工程师等的专业人才更受欢迎。

由于产生宏微观专业方向的激励方式与普通高校不同,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方向具有如下特征: (1) 第三、第四类来自企业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教师, 一般在企业中经过多次和多工种岗位的转换, 专业方向的多次微观取向已构成宏观取向的基础, 宏观专业取向不受学科划分的限制, 因此更有利于拓展高职学生的专业视野。 (2) 第三、第四类来自企业从事某种技术工作的教师, 比较注重专业的微观方向, 在基本技能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 尤其是第四类企业兼职教师, 能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 了解生产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动态, 可向所教学的专业提出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的建议。 (4) 相对于第三、第四类教师, 第一、第二类教师一般需要到企业顶岗锻炼3~5年方能完成专业养成, 基本具备专业技能素养。因此, 将第一、第二类专业课教师派往企业顶岗锻炼, 促进其专业成长十分必要。

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与专业成长

前文已经述及, 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特长构成一个专业的教育教学特色, 而专业特长的产生从外部推动因素看主要是专业岗位的高收入利益和岗位的可持续发展性;内部动因则是在外部推动力的作用下的个人兴趣、爱好。个人兴趣是保证教师在专业领域不断发展的基础。在企业中, 这些条件可以促使专业人员快速成长, 在专业技术方面取得成绩。在高职院校中, 仅有上述条件是不够的, 因为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的大前提, 只有人才培养的成功, 才能有教师的专业成就感, 也才会有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人才培养成功的标志是毕业生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处于骨干地位。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的企业自适应性是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的前提。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受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可能转型, 因此教师的专业特长必须随之调整, 这就是专业课教师的企业自适应性。

以计算机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 本专业的教师均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一些教师侧重于数控编程理论和实际操作, 一些教师侧重于数控车床的加工工艺操作, 还有一些教师则专注于数控车床的电气自动化问题。这些教师的合理组合, 是培养出企业所需数控加工人才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 专业方向是由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而人才培养目标是随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时期企业需要大量的数控编程人员, 专业培养就须加强数控编程教学, 而另一个时期可能需要的是另一个方向的数控专业人才, 专业方向就要及时调整。高职办学的灵活性本应体现在这个基础之上, 应要求任何专业课教师都不得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个性凌驾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

在遵守人才培养目标这个前提下, 显然, 教师的专业特长发挥应该将产学相结合。鼓励教师面向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直接参与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 才能使教师在专业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 在一个专业范围内, 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需要引导。这种引导来自于专业带头人, 而更直接的途径是院校行政管理层面的干预。现今许多高职院校的机构设置模式都采用本科院校的, 基本都有科研处, 但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与其以此机构行使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考核, 不如转变该机构的职能, 使其面向教师的产学结合管理, 这更符合高职院校目前教师的实际状况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一个专业教学团队中, 并不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的人就可以成为专业带头人。现在已经清楚, 专业带头人不同于学术带头人。如果普通高校需要的是学术带头人, 那么高职院校需要的则是专业带头人。一个教师要具备专业带头人素质, 除了要具备本专业的实际生产经验, 具有较高的技能, 明了专业发展的方向之外, 还必须具有凝聚力和垂范作用, 能够平衡好各教师专业特长的作用。

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 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 致使教师的专业特长具有时效性特征。一般而言, 过时的技术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但是能够引起大家兴趣的技术已经是一种趋于完善的成熟技术, 要在此基础上有创新突破, 难度很大。因此, 高职院校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发展无外乎是通过对该新技术的学习, 更好地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而不是技术创新。

教师专业特长可以由兴趣产生, 也可以在外部压力作用下形成, 如岗位角色的转变促使其兴趣点发生变化。刘楚佳、李志雄等对广州地区七所高职院校所做的调查数据表明, 高职院校教师急需提高本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急需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尤其是了解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机会。反映出的信息是这些院校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师的比例较大, 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促使他们做出与职业教育发展相一致的兴趣选择;同时, 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所注重的是专业技能取向, 而不是专业知识取向。调查数据显示的另一问题是高职院校教师不再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 直接反映在科研能力上, 则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

教师专业特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影响

教师专业特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影响属于教师教学能力范畴。从事多年专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会将从事过专业教学的各届学生进行比较, 分析各届的特点。无论哪一个专业, 总会被一些学生喜欢, 希望转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会因以下原因转入其他专业:对专业不了解;对专业负面认识太多;个人兴趣在其他方面。

目前, 高职院校对新生的专业教育有很多种形式, 有的由专业带头人作专业介绍, 有的请成功校友现身说法, 还有的直接将新生带到生产企业参观等等, 究竟哪种方式更好尚无定论。因为新生对专业的认识犹如一张白纸, 第一次认识的记忆是深刻的。如由专业带头人介绍专业, 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兴趣就会很直接地传递给学生。而将学生带到生产企业参观, 对学生所产生的冲击则更为巨大, 因为学生现场感受了未来的工作环境, 了解了企业员工的劳动强度、福利待遇等。如果学生在心理上过不了这一关, 接下来会千方百计谋求转专业, 这种现象在艰苦行业对应专业表现尤其突出。笔者除多次向学生作专业介绍外, 时常带领新生到选煤厂进行专业教育, 比较两种方法, 发现由于感到生产环境条件不佳, 总有一部分学生在初次直观了解选煤厂后, 放弃选煤专业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 在后续的专业教育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塑造学生的专业精神。在三年的专业教育中, 教师通过言传身教, 除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外, 还会由于行业的社会现实情况和教师的个人经历对学生的心理预期产生重大影响, 从而影响学生未来的专业取向。面对学生, 专业课教师经常会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本专业有没有发展前途; (2) 专业的工作环境如何; (3) 毕业后从事什么工种 (岗位) 好; (4) 生产企业的个人收入和福利待遇如何; (5) 个人婚姻问题是否好解决; (6) 未来子女的教育问题怎么办等等。

要很好地回答上面这些问题是不容易的, 因为学生的比较心理是顶岗实训后逐渐形成的, 尤其是推行学生实训企业员工化管理的工学结合模式后, 学生的心理成长步伐大大加快。现实的利益是学生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这些影响并非全部产生正面效果。专业课教师的潜移默化, 应该促成的是学生在自己专业中的最佳职业定位。在高职教育定位于就业教育的现实背景下, 职业院校无一例外地都有就业指导机构。但是调查发现, 这些机构起的作用似乎十分有限, 纵然就业指导教师出自专业教育领域, 然而面对众多专业的就业咨询问题, 不可能面面俱到。实际上, 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都会咨询自己的专业课教师。因此, 专业课教师的特长起到的作用可能会超过就业指导机构。

影响教师专业特长的因素

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是服务于专业教育教学, 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但是在各高职院校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不安心于专业建设的现象。在经济利益驱动和教师在校地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可能趋向于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而不是全力从事专业教育。归纳起来, 影响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直接影响教师专业特长的发展, 从业者的经济驱动性同样体现在高职教师群体中。在企业中, 同一专业不同技能方向的从业者, 收入差别是有明显体现的, 这是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市场的支配。但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标的, 不可能引入市场机制, 因此教师收入差别取决于职务职称、课时工作量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在专业群层面上, 某专业对学校发展贡献的大小决定了该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同时也决定了该专业课教师的经济地位。过去一个学校的专业分成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 高职院校示范建设工程启动后, 将专业分成了示范类专业和非示范类专业。示范的一个内容也包括办学效益的示范, 示范的目的是推动其他非示范专业的发展。因此, 在一个专业的教师群体中, 专业建设是大家的共同目标。而对个体而言, 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则是自己的努力目标。

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无论是计划经济模式还是市场经济模式, 社会经济运行的起伏周期, 都会影响到专业的社会需求和专业个体经济收入预期。在经济高涨的形势下, 一般会吸引较多的人才从事该专业的学习和工作, 而在经济停滞期则相反。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比传统产业的专业技术更具吸引力。专业技术从业者的普遍心理预期是在保证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 专业不断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高职院校, 一般将有这些特点的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对象, 在政策和资金层面上加以扶持, 但在人才储备方面, 就做得较差。因为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下, 高职院校一般不会去养一些近期见不到办学效益的“闲人”, 从而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就会受到影响。

行政管理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教育服务, 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但实际运行的情况是, 由于官本位机制, 上述功能很容易由对教师的各种考核而取代, 其目的是评定教师, 进而为教师的职务职称晋升提供依据。名目繁多的考核和不必要的集会常挤占教师的自由支配时间, 实际是对教师专业特长发展的一种约束。因此,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可降低管理成本, 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 是促进专业课教师成长的重要举措。此外, 目前高职院校都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如果这个机构是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通过率, 进而考核指导教师的工作业绩, 那么这个机构的职能就是不完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服务引导作用应该在技术发展中得到充分发挥。

专业的共性特点是由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个性体现出来的, 教师专业特长发展是专业特点的本征需要, 对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 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对创办有特色的专业和专业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技术革命不断催生新的产业、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有超过二十年的生命周期, 企图学好一门技术就终身受益基本是不可能的。专业课教师瞄准新技术所做的个人发展战略储备, 同样也是院校层面上的人才战略储备。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和鼓励教师的专业特长发展, 积极引导, 提供方便, 为学校的战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19-20.

[2]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106-112.

[3]刘楚佳, 李志雄, 等.高职教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育, 2009, (8) :77-79.

[4]刘紫婷.高职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6:55-77.

专业课教师如何提高实践能力 篇9

一、专业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专业课教师除对本专业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1. 能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一般的工程设计。

2. 具有相应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操作能力。

3. 对本专业实践操作应非常熟练。

4. 具有独立指导学生实验、实习的能力。

5. 了解本专业发展新动向,具有将高新技术和本专业有机相结合的能力。

二、走出去提高实践能力

1. 外出参观学习

我校实习工厂能基本满足学生的金工实习需求,但实习工厂受资金或生产限制,新设备、新工艺比较少。为使师生对新设备新工艺有了解,学校教务处根据教学需要,安排老师和学生一同下厂观看企业新设备的加工运行情况,师生共同查阅技术资料、说明书,并请现场技术人员讲解。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获得的实践知识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

各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其强调教育要有整体性和连续性,即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连接起来,把人生的各个阶段连接起来,使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持续不断。使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这三个阶段的工作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科学合理地设计培训内容,使之符合时代发展、学生需求、教师需要,从而以整体优势、整合模式、最佳效益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5]。通过合并、合作等形式打破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机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局面,建立使两者在功能上能够融合,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协调,在资源上能够共享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使各种机构走向一体化。

2.4完善体育教师任用、管理和激励机制。

随着教师职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教师培养的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对教师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认可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建立多层次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教师的认可制度,制定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及教师教育者的认可制度。打破“学师范,当教师”的模式,实现教师培养的开放化和多元化,以扩大教师队伍资源[5]。完善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严格体育教师准入制度,逐步提高体育教师资格的学历起点,实行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设计详尽的体育教师资格标准,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并不是理想的和抽象的“体育教师形象”,是容易参照并筛选合格体育教师的指标体

2. 参加实践操作培训班

专业课教师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较欠缺的是操作技能,有机会应参加必要的操作培训学习,掌握一门或两门专业操作技能。譬如,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统一安排相关老师参加企业举办的焊接培训班培训。让专业课教师到焊接岗位生产第一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实训,让大家了解现代焊接技术的新方法、新工艺,在真实“场景”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参加技术服务

专业课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我校郭传慧、刘甫勇老师近两年来利用业余时间一直在“正天”4S店作技术指导,服务于社会。由于实操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在2012年全国汽车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提升了学校知名度。

4. 下企业学习

专业课教师要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实践知识,单靠在学校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下企业实习是最直接、最快、最好的方法之一。教师在下企业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

下企业实习可以全方位接触生产实践,了解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生产中的作用。三年来我校安排7名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东风日产公司等企业去“顶岗实习”半年,参与企业生产、项目论证、工艺管理、产品营销、技术改造、职工培训等。通过顶岗实习,专业课教师能很好地将本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为生动讲解理系。教师就业单位应根据学生需求及教师的年龄、性别、职称等级和所学项等,制定教师的在职培训计划和要求,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建立体育教师培训证书制度化,建立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课程学分互认制度,实行体育教师资格在认证与国家培训制度上的相互沟通和衔接,为体育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促进体育教师自觉学习,促进体育教师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玉娣,潘苑.我国现行体育教师培养体制的弊端及其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4):94-96.

[2]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

[3]方千华,黄汉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

[4]陈君,董佳佳.日本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及其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2):133-136.

[5]许瑞勋,金燕明.新时期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审视与理论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5):146-149.

[6]吴红梅.国际视野中的体育教师教育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2(3):66-69.

高中地理新教材特点与教学模式创新

袁青松

(河间市第一中学,河北河间

摘要:高中地理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选择实用,理论知识和文字叙述简洁生动,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要不断摸索和实践,创新与学生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挖掘教材中插图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新教材特点创造性使用

新教材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地理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下面笔者谈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及使用高中地理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

高中地理新教材图文并茂,内容选择实用,理论知识和文字叙述更简洁、更生动,无论是知识性还是趣味性及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地理名词、地理概念及结论性的叙述少了,增加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环节的教学内容。不必要的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地图数量明显增多,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以图代文的情况,使地理地图成为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相应删除了一些难读不易理解的地图和不易理解的地理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新教材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启发教学,充分发挥地图课程资源作用,突出新课程理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同时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探究,勤于动手,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的反思

笔者在实施新教材时间两年来,通过细心研究,不断摸索和实践,感触很深。地理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比较关注,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我们论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5. 鼓励教师到企业任兼职工程师

我校早年从企业引进的工程技术人员杨关权老师,具有一定的模具工程实践经验。学校安排他到我校合作企业———车桥厂任兼职工程师,这样较好地解决了由于长期脱离企业技术老化的问题。在企业挂职时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多样的,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去学、带着问题去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现代工程技术水平。

三、请进来现场指导

1. 聘请兼职教师传、帮、带

请进来现场指导,可以使更多的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操作。我校汽车发动机维修实训时就聘请两名从事发动机维修十多年的高级技师作为实训指导老师,教务处要求相关的汽车老师跟着一起参与实训,技师们不仅带来了汽车维修技术和经验,而且带来了企业文化。经过两个月的传、帮、带,老师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有了较大提高。

2. 专业课教师兼作实验师

学校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乏动手能力。专业课讲不到实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为促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地安排青

要创新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改革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估办法,尽量科学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使用新教材感触最深的就是:教学时,单凭教参和课本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渴望。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广泛研究和学习教育理论与地理专业课的最新内容,及时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创新教学方式,加大课堂互动的频率,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共鸣,激起思维的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2.仔细阅读和理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中地理教科书课程标准的编制,虽然是专家经过反复调研,围绕教学形势下教学的实际编写的,但按课程标准编排的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要的时候坚持集体备课,统一研究相关的要求,在集体讨论研讨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特点,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寻找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教学内容。

3. 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实施探究式学习,努力转变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其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认真阅读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究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拓展练习的习惯、做完习题反思的习惯、合作学习的习惯等。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只有这样,才能年教师到实验室兼任实验师。这样青年教师能很快了解本专业的设备情况,以及本专业所开设的实验、实习情况。通过一年指导实验、实习的锻炼,青年教师熟练掌握了本专业设备的使用及日常维护与保养,大大提高了自身动手能力。

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我提高

为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教师到企业实践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作为教师考核、岗位晋级、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考核工作,对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的老师相应提高工资待遇,同时一次性给予奖励。年度考核直接记入优秀等次。鼓励教师在专业上自我提升,激励教师增强对自身发展和提高的主体意识。只有主体意识增强了,教师才会有内在的驱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想方设法地参与到现场实践中去。这样教师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总之,增强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理论与实践(学时1:1)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提高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学需要,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方法

参考文献

专业课教师 篇10

桐庐中学拥有200余名教师, 其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超过60%。为了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 使他们尽快胜任高中教学, 我校立足于开展教师群体科研, 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是促进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就是教师崇尚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个体行为上善于反思学习、群体行为上乐于合作实践的教师文化。我校结合实际, 采取两种方式,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有力促进了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1. 方式之一:依托大学的“U-S”合作的校本培训模式

我校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 我校在科研活动中注重还原真实的课程与教学场景,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生涯的质量意识,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在“U—S”合作的校本培训具体操作时, 我校创建了“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框架。“三位一体”指三种方式与三个层面。三种方式指教师接受习得性学习、教师探究性学习、教师分享交流性学习。三个层面:学校层面包括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 聘请外部专家引领, 本校骨干教师校本科研讲座;团体层面包括教研组活动、学科组活动、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以及课程研修班等;个人层面的有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日记、小论文和随笔等。同时, 在编制教师成长规划的基础上, 我校开展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活动。一方面组织学习《教师成为研究者》, 指导教师按照书中展示的十一个章节进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自我研究;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对个人发展予以自我定位和自我设计。

此外,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理论, 针对适应型教师、成熟型教师、名师三个不同层次, 明确不同层次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达成的相应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尽可能有的放矢地推进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在与华东师大合作期间, 每学期输送八位教师到华东师大和外地相关中学见习。通过培训, 学校的骨干教师更加注重自我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为进一步拓宽教育思路, 提升教育理念, 学校在校内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现已有57位成熟型教师结业, 而且均成为教学骨干。

2. 方式之二:开展创建“合作发展型”教研组的专项活动

“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是尝试实践“群体科研”的组织形式, 突出基层教育组织的科研和师资培养功能。这一活动主要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搞教研, 努力克服教科研与教学活动“两张皮”的现象, 从而把教科研活动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通过资深教师听课—评课—教师再上课—资深教师再评课的常规教研模式, 或者通过本教研组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 重点围绕“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等基本环节, 展开一系列教学研究。

二是建立说课制度。首先是说课与教育理论结合, 在说课中丰富教育理论。其次是说课与授课相结合, 说课与评“说”相结合。说后要评, 提出改进建议;评后则通过授课实践, 课后再议, 达到提高的目的。第三是说课与撰写论文相结合, 通过书写说后感、教后感、教学经验、教学论文等,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有效培养科研型教师。

三是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和评比活动。组织三年以内教龄的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评比活动, 营造教研组指导教师积极参与、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从而改变学科教研组各自为政的局面, 使各教研组共同协作、相互促进。

通过构建“合作发展型”教研组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培养了教师自我反思、寻求合作、重行动研究的教学习惯。

二、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创新

1. 把教育的使命当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基点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并负责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创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不仅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而且也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因此, 创建与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既是学校与教师所肩负的教育使命, 也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建设的基点。同时, 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先进性, 应该始终体现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促进广大学生的发展上。

学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作为教师对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突破口, 开展了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育研究工作 (相关课题已被列为省级规划课题) , 从了解高中生学习策略的使用状况入手, 强化教师对学习策略的获得和应用的指导, 从而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是对效能导向的优化学科能力发展的策略养成进行研究探索。主要通过对学生语言学习 (如听、说、读、写) 和理科类的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的区别及其联系的策略养成的专题实验和研究, 优化学科能力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不同学科的学习策略。

二是对效能导向的教与学协同的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策略养成进行研究探索。主要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现状及成因机制、影响学生学习策略形成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学生学习策略形成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和策略及教师教学行为的机制、效能导向教与学协同的学习策略模式等相关环节的进行专题研究。

三是对学习水平的差异情况选用不同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探索。分别对能力较强学生、能力中等学生、能力较弱学生的优化学习策略的养成展开实验研究。同时, 通过对相同学力层次的学生组建相应的学习共同体的形式, 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激励的作用, 体现综合性的学习策略的运用。

2. 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

2005年提出的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课题, 于当年被列为省级规划项目。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 目前很多学科已开发了与现行教材相配套的系列课件。完成了从高一到高三各个年级各章节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库, 真正做到了“节节相配套, 堂堂有课件”, 使已有的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实践证明, 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与综合素质正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3. 以反思性学习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内涵

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其基础是教师个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没有教师个体层面的理智与关注实践关注反思能力的提升, 就不可能有群体层面上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丰富。因此, 个体层面上强调教师的反思与学习十分重要。教师的教育科研定位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 坚持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在具体实践中, 组织教师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学案例研究, 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编写富有个性的教学案例, 并在教研组中进行交流, 评选优秀案例, 同时, 将32个优秀案例汇篇成《桐中教科·增刊》, 展示研究成果, 起到了重点中学在全县教学科研上的引领作用。

三、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实施的成效

三年来, 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一教师群体科研活动, 全体教师逐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目前全校教师形成了人人参与教科研究的氛围。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教学研究性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突破。省重点课题《基于“U—S”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桐庐中学校本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省规划课题《追求卓越有库乃成———基于学习环境研究的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均获杭州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后者还获浙江省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桐庐中学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由市人民政府授予杭州市“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三等奖。同时, 学校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人才。2007年12月, 学校还获得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专业课教师 篇11

然而,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对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而专业课教师因为得不到激励,缺乏赴企业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动力。这也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市场和技术缺乏了解,动手能力不强,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尤其是在面对产业领域出现新发展和新技术时,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因此,职业院校要完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并在实施中将激励措施落实到位,提高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首先,学校要科学编制工作流程,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职业院校应当根据现有专业课教师的配置情况、专业发展前景、办学规模等因素,根据教学进度,合理编制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教学计划。要编制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的申请制度,按照学校的培训计划,明确实践的具体内容,学校、企业、教师要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自的权责。另外,要形成完善的反馈制度。专业课教师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企业需求,学习最新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与企业共同完成“校企合作”项目的对接,对在企业实践期间的体会和想法形成专业建设方面的建议,为学校进行课程改革、调整专业布局提供重要依据。专业课教师要将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给学校,而学校要给予专业教师及时的支持,以确保教师赴企业实践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其次,学校要制定激励和考核机制,并坚决落实到位。为激励专业课教师主动参加企业实践,实现由“被动安排”到“主动要求”的转变,加快职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通过适当的利益驱动来推动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报酬方面,可以将参加企业实践计入课时,纳入课时费的补贴范围,以保证赴企业实践专业课教师的经济利益。可以在职称申报、岗位聘任等方面,对参加企业实践的专业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学校还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机制,对专业课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的成果予以考察,考评方可以包括学校、企业、第三方鉴定机构等。例如,学校负责对教师专业课实践计划和实践报告的考评,企业负责对专业课教师在企业期间的考勤和技能学习进度进行考评,第三方机构负责对专业课教师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的考评。

最后,对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给予课题的支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校企合作项目课题的申报,在立项上更多地考虑融入校企合作项目,有企业人才参与的课题,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这样,专业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入生产管理的一线,吸收来自企业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并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后要完成一份调研报告甚至是课题报告,成果能够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学校可据此调整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定位,从而根据市场发展设专业、根据能力要求设课程、根据企业岗位教技术,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产业实际相对接。

专业课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篇12

一、教学方法的分类

目前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练习法、尝试法、发现法等。我们将这些方法加以分析归纳, 可以分为下面三种体系:

(1) 讲授体系:主要用来讲授基本理论、概念、公式。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体系应做到:教学环节齐全;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科学合理;重点、难点突出;教学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 训练方法体系:主要是用各种理论、原理发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员的各种技能和技巧,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这种教学方法体系的精髓是:精讲多练。

(3)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体系:根据教学内容拟出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 由学生自学或自做,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讨论、辩论、实验、参观等多种学习方式, 提供探索、尝试、思考的机会。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第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

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感受阶段:即学生通过听、看、摸等感受知识、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

理解阶段:即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等过程, 达到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巩固阶段:在获取和理解知识的同时和之后, 还需要一个巩固的阶段。巩固知识的过程就是通过记忆把知识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 以便在需要时提取出来, 加以运用, 而且通过对知识的巩固逐步积累知识。

应用阶段:学习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知识的应用, 就是通过感知、思维、想象和记忆, 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以便形成相应的技能和技巧。

应用阶段即是学习的结束, 也是学习的目的, 所以我们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能够培养学生的技能。学生只会一字不差地背会知识而不会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是不会学的表现, 也是没有学会的表现, 也是教学方法的失败。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模拟工作环境、模拟工作条件、模拟工作职务设计教学模块是培养技能的有效方式。逼真程度越高, 效果越好;模块设计越合理, 效果就越好。如在讲授“如何鉴定危险品”时, 将其设计成一个模块:

学完本模块知识后, 能够达到设计本模块的目的:学生会鉴定一种物品是不是危险品, 如果是危险品应该怎么办。

第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只有培养以下多种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学习。

逆向思维:玩迷宫游戏时, 从入口一步步走下去, 往往是绞尽脑汁也找不到通路, 如果反过来, 从出口往回走, 比较容易发现扑朔迷离的曲径, 这种从事情的结果查原因的方法就是逆向思维, 它可以帮助解决许多困难问题。

发散思维:也称为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 主要是根据已有的信息, 用多种方法和多种角度, 进行不同方向的思考, 求得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新事物, 使学生摆脱框框。

创造性思维: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富有独创性的特点就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鼓励学生改变通常的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经常利用联想和类比, 鼓励学生经常分析周围事物的缺陷和不足, 鼓励学生广开思路,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 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

第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 调动学生的情绪

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进而克服困难, 实现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学生意志是存在差异的, 主要表现在学生行为的自觉性、自制力、坚毅性、果断性等方面, 这就是学生的个性。而意志行动是受情绪、情感影响的: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促进学生意志活动, 增强学生的体力和精力, 激励学生去克服困难, 可以有效地学习和研究问题, 实现预定的目的;适度的紧张可以促进思维, 增强学习的意志和愿望;如果过于兴奋和恐惧、悲哀, 大脑就会产生思维障碍, 对问题反应迟钝, 不能顺利地联想、推理和判断。教学实践表明:爱和尊重、鼓励、采取多种活动方式是调动学生情绪的最有效方法。如在讲解“旅客丢失车票后应怎样处理”时, 师生活动交替出现, 实物 (客运记录) 与多媒体课件CAI交替出现, 全体学生的活动与个别学生的活动交替出现, 优等生差生交替出现, 有利地调动了每个学生的情绪。

第四,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不是教师一人的课堂, 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场所, 教师一言堂不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课堂气氛不民主、不活跃的表现, 是压抑学生情绪的表现, 是扼杀学生个性表现。因为学生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人的注意长时间地稳定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是有时间限制的, 任何人都无法使自己的注意永远稳定在某个对象上。正因为这样, 单调的活动 (如学生被动地听课) 往往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而活动多样化, 并且不同的活动交替进行, 或者不断出现新内容, 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学生注意的稳定性, 所以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 采取多种活动方式,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 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 给学生之间探讨交流的机会, 以期达到师生互动, 学生互动。

第五,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法”对“学法”有着重要影响, 对这一点要有足够的认识。教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概括的方法、推理的方法, 记忆的方法;比如, 在培养学生记忆方法时,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记忆要有明确的目的。你经常上楼梯, 共有多少阶, 你肯定记不住, 但一个盲人肯定能记住。

要对记忆材料理解深刻才能记得好。要记住数字“1234、2345、3456、5678、6789……”, 单靠机械记忆是比较困难的, 但如果你发现每个数字都是左边数字依次对每位数字加“1”构成的, 就容易记忆。

此外, 记忆材料的组织情况、数量和性质对记忆都有影响。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记忆。

学习方法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综合形成了自学能力。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积累加快, 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问世不久就已陈旧, 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加强,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相互渗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人的一生中所拥有的知识只有5%是在学校由教师指导下获得的, 85%靠自学获得, 其它途径获得知识10%。而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十五年左右会增加一倍, 知识无限, 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学校把工作岗位上所用的知识都学到手。可见:教给学生一种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比教给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教学生学会只是合格的教师, 教学生会学才是优秀的教师。

第六, 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选择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智力是存在差异的, 主要表现在:

智力类型上的差异:主要指学生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比如:在记忆力方面, 有的学生善于用听觉记忆, 有的学生善于用视觉记忆, 有的学生善于用运动记忆。

智力水平上的差异: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能是相同的, 而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

智力的差异也表现为有的学生早熟, 有些学生晚熟, 而开发学生智力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之一。

智力虽然由于性别的差异也有所不同, 但无高低之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男生的成绩偏于优秀和差两端, 女生的成绩居中为多, 就平均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女生长于形象思维, 男生思维具有广泛性, 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长于抽象思维。

三、如何运用好教学方法

选准了教学方法不等于用好了教学方法, 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好选择的教学方法, 自己必须具备一些基本能力, 主要有:

第一, 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

掌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本专业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必须掌握;对本专业各个职名的作业标准和作业过程必须熟练;能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找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重点、难点选择准确, 设计出有启发性、逻辑性的问题;深刻、全面、彻底地挖掘教材中的STS (科学、技术、社会) 因素, 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展示个性。

第二, 要有较强的注意能力

要培养自己注意的广度 (它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 要有分配注意的能力, (尽管分配注意是很困难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绝大部分人是转移注意而不是分配注意) 。这样才能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应。要想使注意分配的效果比较好, 能够同时从事几项活动, 必须具有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而且要相当熟练。

第三, 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在课堂上能够根据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或者转移来适时组织教学;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表情、动作、情绪反应来判断学生的接受程度,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动手情况来确定讲到什么程度练, 练到什么程度讲;能够发现共性问题进行全面辅导, 也能根据个性问题进行个别答疑。

此外,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包括语言的规范化、感染力、准确性、启发性) 、组织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都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有着重要影响。

上一篇:体能特征下一篇:反思性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