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理论(共11篇)
反思性教学理论 篇1
1.教学与反思性教学概念的界定
教学是一种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部分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习者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和相应技能, 还要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反思性教学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自己的行为提出质疑,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使用正确策略和方法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2.反思性教学的理论阐述
2.1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第一,反思性教学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反思性教学主要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目标,通过反思,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促进教育工作者自身发展,增强教学效果。其次,反思性教学具有全面性和持续性。反思性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既对自己又对学生同时对自己所处教育环境进行反思,让教学反思长时间融入教学工作中。再次,反思性教学具有实践性和协助性。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之后将自己的反思成果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在整个反思过程中仅凭教师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 教师要借助与教学有关的同事和单位进行多方面协助,这样才能对教学反思得更全面,同时加强教师同外界环境的接触。
2.2反思性教学相关研究内容
第一,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活动中教学理念对教师的影响极为重要, 所以教师反思时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只有教学理念正确才能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次, 教学实践内容的反思。教师反思内容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要侧重于自我反思。再次,影响教学活动社会因素的反思。教师反思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仅有自身因素,还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教师不仅要自我反思,还要对社会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反思。
2.3反思性教学过程
反思性教学主要有四个环节:第一发现问题,教师首先要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这些问题为突破口,确定自己的反思目标。第二分析问题,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解决问题的材料,通过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三建立假设,通过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需要重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批判, 通过新的教育理念和策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第四实际验证,通过前面环节,教师要将自己反思的内容进行实践, 通过实践证实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否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第一,反思性教学能够使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能够解决面临的问题,同时有助于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而且是教学科研工作者。其次, 反思性教学活动中能让教师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得到充分解放。再次,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要对自己先前的理念、方式和方法手段进行批判,从而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方式和方法手段,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4.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4.1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能够自主地、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反思性教学整个过程当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先前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并将反思后通过学习得到的新理念、新思想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而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2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能够成为科研工作者。在长期教学工作中, 研究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并且通过搜集资料解决问题,进而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使在整个工作生涯中教学与反思完美结合,从而成为科研工作者。
4.3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强职业道德 ,还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他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职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够积极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 它是教师自主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反思意识,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4.4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和教授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性,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每个学生要积极鼓励,使他们充满信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当今社会教师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所以出现了一系列教学问题。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发展极为重要,教师要将反思性教学理念和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
反思性教学理论 篇2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以及经验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益,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反思总结
当教师结束课堂教学时,要及时思考之前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便发现教学实践与教学设计方案之间存在的差距,认真分析原因并做好记录,调整优化教学设计。
例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后,做出以下反思:未能精心筛选有效资源,教师不能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使用多种资源,既浪费了时间,又分散了学生的精力;把课堂更多地留给学生,相信学生,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提供机会;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从整体上看,对学生的评价奖励机制过于单调,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动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升华欠深刻,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感悟新文化运动中所体现的政治智慧。通过这次教学,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也可以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在日积月累下,不仅有助于教师知识经验的丰富,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增强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多角度进行反思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需要全面、深刻、多方位地考虑。当在课堂教学中产生问题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也不能不假思索地给予肯定,敢于质疑和批判,全面深刻地进行总结反思,这样才有助于在师生的交流碰撞中实现教学相长。
高中历史的教学模块跳跃性较大,加之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他们不理解。我们带着问题进行反思,加大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有利于加强对课本内容的整合和梳理。
如“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的最后,为了使学生探究思考“近代中国需要怎样的变革———对中国近代历史再反思”,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基础上,联系整个近代中国史进行思考,一步一步地提高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史实,提高认知水平,你一言我一语,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三、在教学反思中适时进行探究
探究性是反思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就是说,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思考,全方位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还要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学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分析材料,理解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局面,明确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之后让学生讨论交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形成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有效对策应对多极化格局?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都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中的重要一员,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想要主导世界,是不会让世界和平发展的,让学生找出实例说明。看“科索沃战争”片段视频,从“科索沃”战争中,我们如何看待美国所谓的“人权”,从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对这些方面的讨论和解决是很不错的。在课堂中,探究性的反思不仅完成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借助集体力量提升反思水平
教师不能局限于自我分析的反思上,还要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群体性特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我们的教学互助、答疑补充,都可以提高一个教师的反思水平。首先,学生对教师最具有发言权,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反馈观察学生,还可以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适应情况。其次,在平时的备课、上课中教师要经常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虚心邀请别人听自己的课并听取指导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回顾并且反思自身的历史教学过程,然后从中挖掘问题,并且寻求解决的办法,通过这样不断地循环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管是什么课程,在我们进行课后反思的时候,也常常会想到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一些不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要进行不断的总结,并且还要在寻找策略的基础上实现历史教学的提升与飞跃。
参考文献:
[1]顾怀晶.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3).
[2]蔡长斌.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校园:中旬,2015(11).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篇3
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 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自己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自我监控能力, 即对专业的自我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效能感, 主要指教师对自身教学效果的认识、评价进而产生的自我价值感;职业意识, 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及其职业生涯和工作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期望;自我设计, 指教师在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的基础上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设计。二是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为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而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必要性
提倡教师反思性教学, 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培养创新人才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创造性, 引导学生独立探究, 形成结论, 了解规律, 发现真理, 不断激发学生探索未知, 获得知识、信息,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教师创造的基础是不断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和反思。
2、教师专业化特点的需要。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探索, 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基础上, 才能与时俱进, 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这也就是说, 当代教师的专业特点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的教师。
3、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林崇德教授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 多一分反思与监控, 就多一分提高, 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教师通过对专业自我的反思, 可以不断发现自己及他人的优缺点, 从而拓宽专业的视野, 激发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可以获得实践性的知识, 积累好的实践教学经验, 对不良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进行改善和优化, 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由新手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化。
三、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策略
从学校层面考虑, 专门制定教师教学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规划, 制定出教师教学实践反思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尤其是要建立新的教师评价规则。学校要从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 要建立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规则, 学生成绩不再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特别强调教师的评价要以自评为主, 这必将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要创设教师教学反思的情境。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 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作为学校应积极为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对教师本人来讲, 要转变教育观念, 运用各种方法, 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具体表现在:
1、加强理论学习, 促进理论提升
当前, 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 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 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试想, 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领会、悟性和内省, 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 怎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改革, 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呢?因此, 教师应树立并实践终身教育和学习的理念。为此, 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水平。一方面, 经常自觉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家的名著, 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等。吸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方法及最新成果, 广泛涉猎前沿的教改信息、动态及进展等, 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 根据自己的需要, 或从教学体验出发, 有针对性地重点研读一些对解决实际问题有借鉴指导作用的专著、论文。通过广泛涉猎和重点研读, 日积月累, 其兴趣、动力、愿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反思性教学也就有了实践的基础和动力。
2、增强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反思日记是教师提高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 写随笔和记录, 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新的源泉, 是无价之宝。”教师的反思日记的内容涉猎应十分广泛, 既可涉及到专业自我方面, 如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他人的对话等;有关教学方面的, 如记录自己在课堂上的成功之举, 及时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瞬间灵感, 或对课堂上的疏漏失误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为以后教学提供可吸取的教训。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 对课堂教学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的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营养和宝贵的教学资源。
3、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 拓宽反思渠道
现代教学贯穿的一个基本思想是教师的“教”应服从于学生的“学”, 教学过程及内容应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思维规律。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客体, 对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 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出发, 对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学进度、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及效果作出评价。通过学生的眼睛, 教师就可能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优点与不足, 而且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
4、参与教育科研, 促进反思的超越
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百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 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 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 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新的现象, 并主动去探讨,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 教师必须依托科研, 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教师不仅仅是课程被动的解释者, 也是课程的参与者、建构者和开发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新课程实施当中去, 在不断的实践反思过程中, 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意识、专业能力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吴卫东, 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 2001 (1) .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要求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解万有引力理论的巨大作用和价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应用+检验”性的内容,着中讲清应用思路。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环绕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其向心加速度,然后根据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进而列方程求解.。
我们在“称量地球质量”时,课本从地面上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入手,得到地球的质量 ,其中g、R在卡文迪许实验之前已经知道,只要知道G就意味着“测出了地球的质量”。我在处理这块内容时,先让学生阅读“科学真是迷人”这部分,然后问学生:我们现在能不能利用已有知识称量地球的质量?学生异口同声的喊“能”。我追问:我们能应用什么办法称量地球的质量?学生说应用万有引力等于地球表面的重力。我继续问:万有引力和重力是是一回事吗?这时候只有个别学生说话,一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底气回答,我就给学生解释,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充当了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如果在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时,我们就可以应用 ,得到地球的质量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测量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知道地球半径,和引力常量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而且还要指出这只是一种近似算法,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就是一种近似,一种舍弃次要因素,紧紧抓住主要因素的近似,正是有了这种近似,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其实,做人做事也一样,要学会取,更要学会舍。
反思性教学理论 篇5
[关键词]教学反思;元认知;反思能力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见,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一、教学反思的认识
教学反思即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对自己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反思,以此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相长。
二、元认知理论概述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在有关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提出的。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的过程。元认知就是对于认知的一种反思,其实质是对学习的效果、方式和效率的评价。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在学习活动中,就是指对学习认知活动的认知。它要求学习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能力、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都有明确的意识,同时在学习中时时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评价,从而肯定、发展正确的行为,发现和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使自己的认知活动得到调整和改善。
三、教学反思与元认知理论之间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许多心理学家从认识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 提出教师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认知活动。时下教育界正倡导一种“自我更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即教师本身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意识、信念和技能,而且需要在通过教学经验本身和通过对那些教学经验的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元认知理论恰好为这种发展取向提供了理论的支撑。元认知体验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元认知监控是核心要素,在某种意义上说对教学的反思就是元认知监控。因此,教师要提高其教学反思能力,应多学习、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元认知能力,尤其是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四、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笔者认为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丰富元认知知识。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来教学的,且教学起步较晚,广大英语教师应多学习英语母语国家以及其他英语教学先进国家的教学理论、理念、策略等。应多学习英语教学法,优化教学方法;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多向优秀教师请教,多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多学习有关英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多研究学生的个体情况,在认真备课的同时把学生的认知差异备进教案,多研究必修与选修、各模块各板块各单元的处理方法。总之,英语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有关教学的元认知知识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的元认知监控──教学反思。
2.重视元认知体验。广大英语教师掌握了大量的有关教学的元认知知识之后,要想真正把这些知识内化,还需要自己的亲身体验──元认知体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丰富广大英语教师的元认知体验,可以从以下的三种途径。(1)课堂教学中的元认知体验。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感受真实、地道、优美的英语;享受教学计划被圆满实施、教学任务被出色完成、知识被轻松传授的快感;体验教学成功的喜悦。(2)课外活动中的元认知体验。在教学之余,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沙龙、口语竞赛、英语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组织这些活动中去体验成功,去体味意料之外的失败。(3)作业练习测试中的元认知体验。在授课后,教师以为课堂效果很好,单词、语法、句型等都讲透了,但从学生所做的作业、练习、测试中往往会得到意料之中的收获或事与愿违的后果。
3.坚持元认知监控。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用批判性考察和回头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观念和实践方式,以一种“研究”“探讨”“思虑”的心态投入自己的教学工作,这种元认知监控即自我反思是长期的,同时又体现主体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运用元认知理论深化并拓展反思的观念,可使反思的内涵与步骤更清晰,更易把握;可使反思由过去的心理现象变成一种实践行为,并直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师如能如此不断地监控和调节──不断地反思,进行反思性教学,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必定能提高其反思能力,促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体验式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反思 篇6
1 体验式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 1 体验式外语教学概述
考尔博是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体验式外语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包括听讲、阅读、实践以及研究等,这些体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从而完成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将人的学习过程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两类,即右脑式学习和左脑式学习。右脑式学习就是与体验式外语教学相符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获得学习的知识点,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去参与、实践和体会,这样可以更好地消化学到的知识; 而左脑式学习则是与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思维,这种教学思维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一致,主要强调学生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无法进行自身的思考和体验。在体验式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要素包括参与、愉悦、共鸣、环境[1],要想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就必须具备这四要素。
1. 2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体验阶段、思考阶段、抽象阶段和实验阶段。这四个阶段贯穿于体验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一不可。体验阶段是基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需要学习者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和接触世界,从而获得知识和感悟。思考阶段是学习者通过体验之后进行思考,对接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抽象阶段是学习者将自己的初步经验经过加工上升到概念阶段。实验阶段是指学习者离开体验的环境到新的环境中,将在体验环境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进行深化和掌握。
1. 3 克拉申教学理论
体验式教学理论是基于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所提出的教学理论。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教学因素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克拉申将情感分为动力、焦虑和自信三种类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自信以及过度焦虑会直接影响语言习得。反之,如果动机明确、自信满满会直接提高语言习得。所以根据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教师主要教学任务是将学生焦虑降低到最低程度。从各方面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不但可以减少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恐惧和焦虑,而且也能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课堂。
2 体验式外语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1 创造学习环境
创造体验式外语教学人文环境及生态环境作为体验式外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工作。从各方面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主要是全方面创造出有助于学习者产生内心体验的外语学习环境,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这要求学习者自身语言学习环境需要具备一定的即时性、真实性、文化共通性。
即时性就是学习对象与学习者之间能够展开交流和互动,简单来讲,就是学习者对于某个对象要素所做出的反应,学习对象应给予相应的反馈,学习者可以根据所得到的反馈,获取到相应的语言活动。所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学组织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针对性地为学习者创造出更多的条件,充分运用好学校教育资源,为学习者设计出更多学习情境互动模式[2]。
所谓语言学习真实环境,并不是要求实践者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展开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保证人物、气氛、语言三者有效结合。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实践者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
在外语语境中具备连接学习者文化语境所需要的要素,称为文化共通性。在外语教师将话题创设成对应的教学语境中,所创造的话题不但要反映出目标语言内涵的文化,而且也要反映出学习者在母语文化要素中所产生的关系。例如在外语教材中,设计与外国体育名人相关的故事,这样直接提供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的任务,所以应该尽量包括与学习者母语文化相关的名人故事。
2.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体验式外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参与机会。其中参与学习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形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直接获取到相应的愉悦体验。在教学任务设计中,教学组织者需要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自身的主体地位,学习时学习者才能将自身全部精力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并且产生相应的体验效果,但是要明确的是,这种活动并不是让学习者被动接受某些学习信息,而是教学组织者需要设计出相应的学习目的,学习者可以体验到自身的学习效果。在外语教学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充分调动起学习者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在健康向上、和谐友好的学习气氛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 3 促使学生获取学习愉悦
对于体验式外语教学活动来讲,主要是追求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积极体验,与学生获取到愉悦紧密结合,这样既能给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学习乐趣,也能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还需要意识到实现自身学习价值所带来的愉悦性。另外教学设计者要敢于将学习挑战转变成学习兴趣,克服在设计教学任务中所遇到的困难。唯有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者才会勇于面对一系列挑战,这样才能为主客体之间产生共鸣,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2. 4 提高学习者学习动力
在语言学习理想环境创造的基础层次上,体验式外语教学能够促使学习参与者获取到愉悦轻松的学习体验,最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唯有学习者不断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才能积极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时也能为进入到共鸣和融合状态中提供更多的条件。这里所讲的共鸣状态可为学习者成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组织者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习者达到自身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且帮助学习者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3 体验式外语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唯有主动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3]。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学习才能获取到愉悦感,愉悦学习可以促使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产生共鸣,这也是体验的最佳境界。在传统外语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提供这些环境要素,所以不能保证学习人员可以达到体验式外语学习所要求的境界。简单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不但全面分析了语言条件和语言特点,而且在实践形式上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促使学生能够在体验外语的同时体验到外语学习的快乐。
外语教学既是一个理论教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教学的问题。笔者主要从外语教学理论层次上研究和分析,重视建立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实践原则和基本框架理论体系,但是不管从理论层面上分析,还是从实践层面上分析,我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唯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使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改革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体系仅仅是其基础工作,虽然是基础工作,但是却非常重要,是管理、开发外语教学资源,评估外语教学工作,促使外语教师发展等的理论基础。
4 结语
体验式外语教学转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生活,在体验中不断观察和认知,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具体应用仍然在探索阶段,具体的改革举措仍然需要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体验式外语教学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金艳.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外语,2010,7(1):68-76,111.
[2]余渭深,韩萍.《大学体验英语》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作用的问卷研究[J].中国外语,2009,6(6):69-76,87.
反思性教学理论 篇7
1、中美篮球教学训练理论存在的不同
曾经中国也是世界篮球运动的先锋国家, 但是近年来, 由于理论实践上的差异, 我国的篮球运动能力每况愈下, 实力大幅度的下降, 而美国成为了现代篮球运动强国, NBA赛事中聚集了众多的篮球运动强将, 在世界篮球赛事上都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这与平时的篮球训练理论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中美篮球教学训练理论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篮球训练理论文献的撰写者不同。
从理论撰写者的实践水平来看, 美国篮球理论文献的撰写者都有一个共性, 就是他们大多都具有着多年的篮球教学经验和训练经验, 同时还“身经百战”, 具有着丰富的篮球实战经验, 众多作者撰写的理论素材以他们的切身经历为蓝本, 这使编撰出的书籍能够得到普遍的赞同。如美国现在还在畅行的《实用现代篮球》一书, 它是美国著名的传奇教练约翰·伍登撰写的, 他在NCAA篮球联赛中曾多次打破世纪记录, 而这是近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 还有现在的赫伯·布朗的《论篮球防守》, 他曾担任NBA波特兰开拓者和活塞对助理教练等等。而我国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著名教练和篮球工作者所撰写的, 如刘天锡的《最新篮球运动》、陈文彬的《篮球技术、战术运用》等等, 而自70年代以来, 尤其是近10年的时间, 我国虽然也涌现出了一批著作, 但这些作者大多是体育学院的教师, 极少是篮球队的教练员所写, 体育教师在教学上具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缺乏实战的经验, 所以所撰写的教材多是从单一、微观的课题入手, 缺乏对我国篮球运动训练的指导实效, 这反映了我国的篮球理论有脱离实践的弊病。
1.2、对篮球运动的理念理解存在不同。
理念不仅正在篮球运动中常常被人提起, 而且在其他的体育竞技项目中也多次出现, 像是比赛理念、管理理念及训练理念等等, 所谓理念就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在理性领域内的概念认识, 篮球理论中也会涉及到很多的理念问题。在美国, 篮球教练员或教师的篮球哲学主要包括了篮球的教育作用、队员的训练态度及获胜信心和如何组建篮球队等方面, 教育是美国教练员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在中国, 每一时期篮球教练员的训练理念都是不同的, 50年代是“积极、主动、快速”, 60年代是“三从一大”的训练指导思想, 到了八九十年代就发展成为了“积极主动、勇猛顽强、快速灵活、全面准确”及“打好基础、强化体能, 全面、创新, 百花齐放”的训练指导思想。可以说我们的理念方向一直是正确的, 但是在比赛训练的实际中确往往有让人抓不住边际的感觉, 这主要就在于我们缺乏对训练动机的正确把握, 将利益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采用过度训练的方式对青少年过早的进行专项训练, 影响了他们成年后的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的进行把握。
1.3、篮球教材的写作风格和内容层次存在不同。
中美篮球教材在编写的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美国的教材更加注重形式, 讲求多样性和灵活性,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 简练明了的表达需要表达的内容, 具有着很强的逻辑性, 而国内的大多数教材多偏重于对学科知识的系统阐释, 教材的编写拘于主流思想, 形式单一遵循固定的形式, 缺乏鲜明的灵活性, 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因此翻开国内的教材总会让人有种千篇一律的感觉, 失去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而从教材的内容层次上来看, 国内的教材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国内的篮球教材的内容大多是大而全, 虽然讲究循序渐进、条理清晰, 但是却存在着详略不当、实践结合较少的缺陷, 这使学员对战略战术及运动技术的理解与实际的比赛产生脱节, 导致实践与理论无法达到真正的统一。
2、正确理解篮球理论对对教学训练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篮球教材一般是将教学理论与训练理论分之而讲的, 但这种教学方式明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缺陷在里面, 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对实际的比赛造成很重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的理解篮球训练理论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 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训练:
篮球训练理论与教学实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不应该分开的, 他们二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曾对我国篮球界的几位前辈进行了访谈, 他们一致认为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导致我国篮球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2006年全国高级篮球教练员的培训班上, 韩国的著名教练方烈先生也就这一问题给出明确的回答, 他肯定了教学与训练是一本同源的两项任务, 这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 都是为促进篮球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我们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坚决不能将教学与训练进行完全的分离, 毕竟篮球活动是一项具有着重要实践性的运动项目, 它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训练, 没有人可以仅仅通过几本书、几个理论就学会了如何打篮球, 我们必须要加强实践, 要将篮球的技术战术教学与实际训练进行有效的整合。
3、新时期促进我国篮球教学训练理论发展的有效途径
3.1、加强训练理论教材的编写, 提高教材的水平
训练理论教材与实际的脱节是妨碍我国篮球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今后的编写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对理论教材编写的监督, 不断的采纳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理论知识, 丰富完善我国现有的训练理论, 使其与训练实际紧密的相联系, 从而真正的成为训练的指导思想。
3.2、强化训练理论应用,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便准, 训练理论的好与坏都要通过具体的训练实际来进行检验, 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将训练的理论知识与训练的实际进行有效的联系, 按照训练理论的指导进行训练, 提高整体队伍的训练素质, 从而通过实践的需求不断的完善我们已有的理论知识, 大大的促进我国篮球训练理论的进步。
3.3、注重人才培养, 建立优秀的理论撰写队伍
理论撰写的水平也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的因素, 我们在平时就要注重这一方面人才的培养, 不断要训练学员的战术技巧, 还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让他们将自我的比赛训练经历进行有效的整理总结, 从而使形成的最总理论更加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 能够真正的对训练事项起到促进作用。
4、结语
没有对比就不会有提高, 通过与美国篮球训练理论的综观对比, 我们知道了我国的篮球理论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我们要向在世界篮球界中崛起, 就必须要进行改革, 将篮球教学的理论与训练实际紧密的结合起来, 不断的优化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先进训练理论, 以为训练实践提供有效的思想战术指导, 从而大大地促进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东, 宋君毅, 李明达, 张成龙.中美篮球教学、训练理论对比与反思[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5.
[2]李治.浅析美国篮球的成功因素及对中国篮球的影响[J].新西部 (下半月) , 2008, 09.
[3]马金凤, 师永斌.中美篮球著作中接球技术分析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 01.
反思性教学理论 篇8
关键词:认知交际理论,语法项目,教学案例,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细化,落实到学科教学。新的标准把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从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维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调整为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语言能力是借助于语言以听、说、读、写、译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它的基础是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交流的策略。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拓展学习渠道,积极调整学习策略。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点。本案例是笔者在学校备课组内开设的一堂虚拟语气公开课,是对语法课的一次探讨。
二、相关理论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胡春洞教授的认知与交际教学理论可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活动,又要重视规则;既要重视感性,又要重视理性,从而使英语教学能依据人与语言的本性和教与学的本质科学地进行,进而使学生掌握英语及英语的文化,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和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他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语言既是一套行为习惯,又是一套结构模式。语言既是功能意念系统,又是规则和知识系统。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智力、是逻辑、是推理,是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对创造性运用(胡春洞2003)。基于对以上理论的认识,教师在语法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纳基于认知与交际理论的衔接教学“思学用”一体的导学案。学案以知识系统为基础,结合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深刻理解知识,同时开展多样化的交际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注重思维拓展和语法实际运用。在课堂中注重多渠道学习和开展交际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案例描述与评析
片段1:语法项目的导入、呈现和学生的自我归纳
教师和学生欣赏歌曲If I were a boy,完成歌词听力填空,分析新的语言现象,导入虚拟概念。
T:(plays the first part of the song If I were a boy)
Do you know who sings the song,and which Chinese singer also sings it well?
S1:Beyonce,and Deng Ziqi.We like it.
T:Now fill in the key words while enjoying the song.
After the blank-filling
T:Now,who can tell u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if-clauses and the traditional if-clauses?
S2:Here they use“were,would”,instead of“am,will”.
T:In the main clause,which other word is also used in place of would?
S3:Could.
教师此时可以引入虚拟语气的概念,指出虚拟语气条件句是一种不真实的假设。
歌词填空幻灯片如图1所示:
教师继续呈现泰戈尔的诗歌“If I were to fall in love,I would have to be with you.”和安妮海瑟薇的经典电影One Day的台词“If I should give you one gift,do you know what I would give you?Confidence.”
首先,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和台词。其次,提问这两句从句和主句中用词的不同。即条件从句分别用了were to,should,主句还是用了would。教师点拨这是针对将来情况的虚拟语气。
随后,教师播放一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短对话,学生继续填写关键词,内容如下:
—How does Nancy like the new dress she bought in Rome?
Q: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听完三次后,完成填空,并提问这句话中从句和主句用词有何不同。即条件从句用了had done,主句用了would have done。教师点拨这是和过去情况相反的虚拟语气。
师生共同完成表1。教师提示主句可以用could,might代替would。
案例分析:
这个语法教学片段最大的特点是结合了感性学习和理性学习的特征,也是交际和认知理论的深化。感性学习重感知,重语言美感。而诗歌与歌词等是具有韵律美的语言,容易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通过诵读,学生接触语言,产生分析语言的欲望。语言的美感是导入语言理性学习与逻辑分析的前提。而且诵读和听力等手段,融合听、读等口语输入渠道,是感性学习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基础。从认知学习的角度分析,发现性学习是关键。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得出结论,师生共同进行规则的归纳和补充。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个性化思考,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做聪明人的乐趣。在之后的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做单项选择题,旨在厘清if虚拟条件句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巩固对规则的认知。这一环节中教师着重辨析不同结构的异同,点拨不同处的逻辑理由所在。
片段2:语法项目的模仿操练和灵活运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总结、理解if虚拟条件句后,开始进行初步的模仿操练。
T:As we know,grammatical structures serve as sentence patterns in our daily onversation,to make our language more accurate and brief.Now I’ll give you some sentence patterns.You try to make conversational sentences.The first pattern is If I were you,I would/might/could...
Ss:If I were you,I would tell the whole truth.
If I were you,I would not stay up too late playing video games.
If I were you,I would go broad with your dear parents.
If I were you,I might choose me as your best friend.
If I were you,I would speak more slowly so that we could follow you.
(学生委婉地提建议)
教师趁机和学生讨论这个句型的交际功能,如建议、委婉批评、良好愿望等。
教师在用类似方式引导学生总结、理解suggest(demand,advise,order...)that从句和it is important/necessary/a pity...后,开始进行初步的模仿操练,并进一步点拨句型的交际功能。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提建议。因为是学考复习,教师结合必修一模块知识点的复习巩固,让学生进行写作句型的翻译,并最后形成作文主体(如何成为有效学习者)。
首先,我认为让自己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很重要,这样你就能解决遇到的问题。
To begin with,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should get yourself interested in what you are learning,so that you can settle any problem you come across.
此外,我强烈建议你严格遵守学习计划,关心细节,让你工作更可靠。
In addition to that,I strongly suggest that you stick to(坚持)your study schedule strictly,and care about the details to make your work more reliable.
更重要的是,你也被要求把知识投入实践。
Most importantly,it is also required that you should put the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To begin with,I think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should get yourself interested in what you are learning,so that you can settle any problem you come across.In addition to that,I strongly suggest that you stick to(坚持)your study schedule strictly,and care about the details to make your work more reliable.Most importantly,it is also required that you should put the knowledge into practice.Practice makes perfect.If you want to have a good command of what you have learnt,you are supposed to make full use of every opportunity to practise.(加粗字体为必修一课本重点词汇)
案例分析:
该语法运用教学片段设计的最大特点是突显了理性学习的特征,也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最好体现。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始终关注语言运用的话题,以及语境和功能。所谓功能,是突出语言在不同话题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以及它实现的交际价值。高中阶段面临的最重要的交际任务是写作。写作对促进学生提高口语输出能力,以及提高其学好英语的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教学设计充分考虑这一现实要求,增加了习作和翻译环节,这既是交际学习的要求,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该环节的另一个作用是结合学考复习,整合模块知识学习,结合不同课文话题和不同写作体裁,有机地巩固课文重点知识。该教学设计融合了课文词汇复习,句型操练,当前语法项目学习,翻译能力训练和课文话题写作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是对今后语言高效教学的探索。
片段3:语法项目的自主探讨和理性分析
教师呈现wish,as if和if only结构的交际性口语例句和优美诗意的例句。
You are anywhere.You are everywhere.But now I wish you were here.(Avril)
I wish we could stay forever as one.泰戈尔
I wish you had told me earlier!
Wow!You speak English as if you were a native speaker/you had been to America.
I feel as if my head were bursting.
If only I had not wasted my time in the woods watching the Prussian soldiers drilling.
学生观察、讨论语法现象。教师提示:这种虚拟语气形式是与if条件句的从句还是主句用法一样?教师再次提示:与现在和过去情况不同的话,谓语动词如何改变?
经过问答,共同得出如表2所示规则。
教师接着给出几个典型例题,进行概念和规则巩固。学生思考需要观察句子的哪些成分,用以决定谓语动词时态:一是时间状语;二是相对应的动词时态。
案例分析:
该语法运用教学片段的设计再次强调了理性学习的特征。现在的语法课堂淡化理性、淡化认知,重交际、重运用。但是,只是模仿和机械运用,不理解其概念和规律内涵,会导致运用不够准确(inaccurate),结构记忆不清晰,交流目的不能完全达成。所以,笔者特地设计这一理解环节,目的是促使学生真正思考语法规律,通过辨析概念、区别差异、相似归纳、规则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增强语法规则意识。适度运用传统的单选题,也可以帮助学生澄清概念,配合表格、例句和口语交际运用活动,落实对语法项目的真正理解和活用。
四、案例反思与分析
基于认知交际与认知理论的语法教学设计,有机地结合传统语法强调思维和认知作用,以及交际教学突出互动和交际的优点。第一,它突出理性和思维的作用,引导学生用智慧学习,通过发现、讨论、归纳、推理,与教师一起理出语法规则,厘清语法重要概念。设计涉及例句、单项选择、表格等传统语法教学手段,更提倡学生自主发现,如发现语法项目的异同,发现运用语法项目的条件和语境,以及发现语法规律本身等,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聪明人在做聪明事,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积极性。第二,它突显交际教学理念,始终关注语言运用的话题、语境和功能。话题是交际的背景和基础,语境是交际的重要依托,而功能是交际的主要目的。没有交际功能,就是虚伪的交际。该设计围绕每个虚拟语气句型的交际目的和适用场合,突出了其运用功能。结合高中英语教学目标对写作的综合要求,从高一开始就强调每个语法项目的对应适用话题和语言功能,先造句和翻译,再连句成篇,关注篇章意识和连接词用法。把语法学习和口语、写作联系起来。第三,它关注了语言的美,特别是艺术美。美感是感性学习的重要方面。设计中呈现了很多次诗歌化的语言,由于句子涵义隽永,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所以,学生喜欢诵读,对于他们记忆和理解有重要作用。反思整个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将来的语法教学设计中还要关注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要回归课本,结合课本内容复习和回忆,再现语法,用含有语法的句型复述课本。二是加强语法自主运用。借用多媒体创造更广阔的运用语境,让学生反复操练和活用,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把认知交际的思想化为更具体的“语言接触—理解体验—语言聚焦—自主运用”的课堂模式,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语法网络,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胡春洞.2003.漫谈外语教学中认知和交际的原则[J].教育实践与研究,(7).
张靖宇,张烨.2012.认知主义视角下的外显互动任务式英语语法教学设计——以虚拟式为例[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3).
H.G.Widdowson.2001.语言教学交际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反思性教学理论 篇9
关键词:错误分析,纠错,互动假说
在二语习得中, 出错是必不可免的, 许多学习者惧怕错误采取回避的态度, 教师对于课堂纠错这一问题也没有足够的关注, 使用的方法不恰当, 学生和教师间没有良好的沟通等原因都使得纠错的有效性不高。如何提高纠错的质量一直以来困扰着教师和学习者。错误分析理论的提出使教师正确认识了错误, 倘若能够采取适当的方式纠错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也提高了学生语言的能力。
一、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错误分析理论提出之前, 早于20世纪50年代, 研究者针对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探究, 提出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理论即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的特征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预测学习者将要遇到的困难, 帮助教师在在教学中有所侧重来避免学习者的错误或少出错误。对比分析理论的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论, 把语言看成是一种习惯, 学习外语就是学习一套新习惯。该理论认为, 学习外语中所出现的错误是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研究者们对对比分析提出了批评, 认为对比分析仅限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音系系统和句法系统的比较, 并且预测学习者的错误能力有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错误分析理论, 该理论是指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的研究和分析, 它被作为相对有限性的对比分析的替换方法。错误分析这一理论的最重要创始人是Corder。Corde r认为外语学习者学习一种新语言时也像儿童习得母语一样, 根据接触到的语言材料, 对目的语做出假设并检验其正确性, 积极地向目的语靠近。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出现错误是正常的, 是学习发生的一种标志, 不能认为出现错误就是学习的失败。Corder (1967) 在《学习者错误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the Learners’Errors) 一文中提出有必要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以确定错误的来源, 为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些错误提供依据。这一观点在二语习得界产生了轰动效应。错误分析的主要主张是:第二语言学习者所犯的许多错误, 除了第一语言的影响外, 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Corder (1967) 指出, 不能仅仅把错误看成是要消灭的东西, 错误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们通过对错误的分析和观察, 寻找学习者错误的来源, 了解外语学习心理, 从而帮助学习者纠正错误。
二、错误的界定
错误分析的文献中经常要区分错误 (error) 和失误 (mistake) 两个概念。错误通常是由于学习者知识不足所致。失误则是由于学习者没有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而出现差错。
英语中的错误一般分两种, 即error和mistake。error是学习者无意识的行为, 是因为知识的缺乏或对规则的错误理解等原因造成的, 是一种语言行为的失败。mistake则是因对情况的错误判断、知识的不足或注意不够而造成, 并非完全出于对该语言的认识不足造成, 有时因因遗忘或注意不够等因素造成的细微错误或口误。
根据错误的来源, 错误经常分为语际错误 (interlingualerrors) 和语内错误 (intralingualerrors) 。学习者由于误用与母语具有共同特征的语言项目而产生的错误叫语际错误 (或迁移错误) 。在目的语内部所犯的错误称为语内错误 (也称发展性错误) 。
根据错误的性质, 错误经常被划分为五种类型:省略 (omiss ions) 、添加 (additions) 、双重标记 (double m arkings) 、形式错误 (misformations) 和顺序错误 (misorderings) 。
三、关于错误分析的课堂研究
David Las agabas te r&J uan Manue lSie rra (2009) 选取21名受试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名本科生是来自巴斯克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 他们是巴斯克语和西班牙语的双语人, 英语是第三语言。除学生以外, 还有10名英语教师。教师的教龄在3~13年之间, 他们的教学水平也不同, 其中9名教师是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的教师, 1名教师来自私立学校。所有受试中18名为女性, 3名男性 (包括1名教师2名学生) 。
实验第一步:让受试观看15分钟的教学录像。录像中一名教师正在给中学生上英语课。
实验第二步:
1) 介绍、复习相关的词汇。
2) 在做口语表达练习之前, 先听一段医生与病人的对话。让学生们两人一组听对话填空。
3) 所有受试听对话, 改错并填空。
在整个过程中, 都贯穿着纠错。看完录像后, 指导受试 (全体老师和学生) 找出刚才录像中的纠错行为, 将他们分类并评价其有效性:非常有效;有效;无效。最后受试先对所有错误进行分类, 分为语音错误, 语法错误, 词汇错误, 语用错误等, 之后再进行评价并对所给的评价做出解释说明。
实验结果表明:
1) 语音错误方面, 学生认为老师仅仅强调正确的读音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们更喜欢视觉效应, 他们喜欢老师把所强调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而教师认为学生齐声说出来的效果比较好, 实验表明学生并不喜欢这种纠正读音的方式。
2) 听力纠错时, 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听了之后理应明白的内容, 学生却根本不明白。学生希望老师能在全班面前把需要纠正的内容仔细地纠正过来。
3) 语法错误方面, 学生认为老师对于语法错误的纠正远远不够, 因此这种情况使得学生不能改正自己的错误。
4) 语用错误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实验表明, 只有4.7%的教师发现其中的语用错误, 甚至没有一名学生找到其中的错误。这表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势在必行。
四、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据调查, 学生希望老师在如下两个方面提高纠错的质量。一是时间, 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多花一点时间关注错误。二是利用更多的资源和更有效的策略提高纠错的有效性。不同类型的错误,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教师纠错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教师常常忽略与学生之间的反馈。而有效的反馈是学生最需要的, 也是提高纠错有效性的途径。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教师反馈语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情感和互动的重要手段。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即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 (包括回答问题、演练、操作等) 所作的简短评价以及用姿态和表情所给予的种种暗示, 它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给学生提供反馈的过程中, 互动是最好的方式。
互动假说 (Interaction Hypothesis) (1996) 是根据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提出的。Long的互动假说在认同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的同时, 特别强调了意义协商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互动假说认为, 意义协商是学习者和对话者之间为达到彼此理解意思, 或生成更准确的表达, 或填补信息空缺而共同做出的努力, 它包括一系列会话修饰方式或沟通策略。他们有可能调整语言输出、会话结构和信息内容。Long指出意义协商中学习者参与互动时有可能使他们注意到自己没有被对方理解因而采用一些策略, 如怎样交谈和以何种方式表达等。理解或者被理解的失败会立刻促使学习者重新组织或改变他们的语言, 这样他们会更有意识地分析输入并修正自己的输出, 因而提高语言意识和控制新语言的能力。 (高丽新, 2008) 根据互动假说,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者与对话者, 尤其是语言水平更高的人的互动而实现的。在课堂交际活动中, 教师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纠正反馈, 如果纠正反馈得到学生的回应, 则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
根据互动假说理论,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教师应该正确运用纠正反馈语, 同时纠正反馈语和学生的回应构成双向的语言交流, 教师积极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问题, 从而促进他们的二语习得。
五、结论
错误分析理论转变了我们对错误的看法, 我们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错误本身, 而是透过错误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纠错是教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活动, 也是学生进步的源泉。根据前人实验表明, 学生和教师在纠错这一课堂环节中有许多不默契之处。教师按照学生的需求纠错, 能有效地提高纠错的质量。纠正反馈语是教师在纠错过程中一定会运用到的, 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采取双向交际, 教师不仅提供了可理解性输入, 通过意义协商有效地纠正了错误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rown D.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原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Ur, P.语言教学教程:实践与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Lasagabaster, David and Sierra, Juan Manuel.Error Correction:Students'Versus Teachers' Perceptions[J].Language Awareness, 2005.
反思性教学理论 篇10
关键字 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
一、学习主体
行为主义学派把学习看作是“刺激-反应”构成联结或行为改变的过程。这个定义没有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中认知结构的变化,只是注意到学习者外在行为的变化。基于此可知行为主义者并不注重对学习主体(即学习对象,主要指低年级学习者和低水平的学习者)的研究。
二、学习客体
1.学习内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简单的联结构成复杂知识的过程。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行为主义者注重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进行某项操作活动的知识,即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由于行为主义定义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与强化,并没有涉及到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要求学习者记住某些符号的组合或词句,这是一种不需要理解、联系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操作性和程序型的知识使用行为主义理论指导,比如说通过掷硬币确定正面朝上的频数。
2.学习条件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是行为的唯一原因。动机是来自有机体内部的维持性刺激,动机的作用就是提供持续的明显变化,使有机体在达到目标之前活动不止。目标一旦实现,维持性刺激就消失,活动也就终止。依行为主义者的理论,做出刺激和反应的联结的过程是试误的过程。试误学习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理解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试误学习是从遇到障碍开始的。如果在学习中克服一种或一系列障碍,那么结果必然是许多正确的运动以某种正确的次序连接在一起。这种连续运动就是连锁反射,这是由后来的神经末端冲动返回而建立的学习。试误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强调强化和奖赏的作用,认为强化或奖赏能够加强行为,使之更牢固,而不会被遗忘或消退,使有机体倾向于重复同一行为。相反惩罚给有机体带来痛苦的感觉或者减弱反应的强度,从而能够消除反应。比如说,小学生在完成_+4=5中如果回答是1,老师给予表扬,则就给学习者一正强化,反之就是负强化。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是由一个主观目的引导的,在行动之前先要制定一个计划,并且随后的行动是按照目的组织成序列的。而任何能够实现某一目的的或达成某一结果的活动都是由若干动作构成的,所以掌握构成活动的动作的同时也需要有机体的积极参与。比如说在数学课之前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很想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也就促使有机体产生学习的动机,为了得出问题的答案,学习者就会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也就有了学习的结果,即为刺激做出一个反应。
期待是有机体对未来事件的假设或信念,是关于目标物的意义的知识或信念,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个过程。有机体在达到目标之前对于目标已有一种预先的认知和推测,从而影响有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比如,课堂上小明认真听课,老师提出问题时,他努力思考并积极举手发言,当回答正确时,他满怀期待地等待老师给予一些鼓励的话,但如果老师没有这么做,从而造成他期待落空,对数学课没有以前的热情,课堂发言也缺少了积极性。总之,基于行为主义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动机、行为参与、奖励、期待是教学中学习者学习的条件。
3.学习规律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好任何一个东西的整个过程必须分成很多很小的步子,强化必须联结到每一个步子上。每一个连续的步子尽可能地小,强化的频率就可以提高到最大限度,而出错误这一可能令人反感的结果则缩减到最小的程度,即小步快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一个操作过程分成若干步,一步一步解决,从而最终完成整个过程。
当学习者对刺激做出积极的反应时,就会得到满意的效果,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做出反馈,学习者就会针对该反馈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强化该刺激,降低错误率,学习者对该刺激做出强化性反应或下次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依次根据学习者自身情况设计学习步调,体现教学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自身差异性的教学特征。从以上可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的规律是:小步快进、积极反应、及时反馈、低错误率、自定步调。
三、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应用,联结的力度便会增强,若不予利用,联结的力度便会减弱,即反应重复次数越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由此可以看出刺激和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行为塑造。塑造的结果依重复的次数而达到熟能生巧,而到底经过多少次的重复才能达到此效果有待研究。当然,重复的结果也可能由于次数的过多形成一种机械运动造成学习者心生厌烦情绪,更甚者可能达到思维的定式,从而熟能生笨也不是没有可能。
四、总结
行为主义关注教学的程序设计,注重一种外在的形式,不考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不关注学习对象,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和认知水平要求比较低,适合低水平、低年级的学习者,关注外在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巩固,不考虑学习者心理和头脑中认知结构的变化,适合操作性技能训练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反思性教学理论 篇11
一、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反思, 顾名思义, 即思维反复操作. 针对高中数学学科来说, 这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 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必须灵活转变, 并进行反复思维.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必须能够发现问题, 并且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 对题意的反思, 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题意? 反思解题步骤, 解题步骤是否做到选择最简单的方式等等.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有限, 因而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尤其针对思维规律反思, 教师要使学生逐渐养成反思习惯, 并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反思训练, 如举一反三、反复训练、殊途同归等等. 开动学生大脑, 最终促进学生形成反思能力, 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以及速度, 进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因此,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至关重要, 这不仅可以运用到数学学科上, 而且还可以在其他学科发挥作用.
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基本措施
( 一) 反思题目条件, 提高思维灵敏度
高中数学知识有限, 但是题目形式灵活多样. 针对同一知识点, 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可以基于多个方面考虑, 比如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 还有不同的题型. 面对新题型, 学生通常觉得难以理解, 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点运用并不灵活, 因而对于题意理解有所偏差. 针对上述现象,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反思, 查看这其中包含的知识点, 对于题意的理解也应该进行反思, 尤其是针对理解过程,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生在反思过程中, 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 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思维有序合理.
本小节以具体案例说明上述论点, 例如: 设A = { x|2≤x≤6 | } , B = { x | 2a≤x≤a + 3 | } , 若B包含于A,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 它考察的是集合和不等式, 这两者之间相关应用, 根据题目条件可知, B包含于A, 根据这一条件, 对B分组讨论: ① 当B≠ φ 时, 则有解得1≤a≤3 ②当B≠φ 时, 2a < a + 3 解得a >3, 综合①②得a≥1. 针对这道题, 其解题思路必须明确, 对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要分析透彻, 挖掘潜在的条件. 涉及分类谈论时, 做到不重不漏, 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度.
( 二) 反思解题结果, 保证答案严谨性, 培训学生思维严密性
学生在解题过后必须对答案进行验证, 确保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这也是一种良好的解题习惯, 帮助学生仔细审题, 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针对数学问题特点, 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集中注意力, 认真细致的解答不可马虎大意, 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就会使答案错的非常离谱. 因此高中生在解答时, 一方面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而另一方面确保审题的严密性. 良好解题习惯有助于学生解题效率的提升, 进一步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并促进培养其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已知方程x2+y2-2 (m+3) x+2 (1-4m2) y+16m2+9=0表示圆, 求圆心的运动轨迹.解题思路如下, 设圆心坐标C (x, y) 则可以推出x=m+3/y=4m2-1消去m得y=4 (x-3) 2-1.针对这个解题思路, 学生应该反思是否完整.如果学生在解题之后及时反思, 就会发现其中的破绽, 这道题的上述解法中忽略了已知条件, 在已知条件中, 圆的充要条件是:D2+E2-4F=4 (m+3) 2+4 (1-4m2) 2-4 (16m4+9) >0, 解得:由x=m+3得20/7<x<4, 由此得出正确圆心轨迹方程
对于学生而言, 学习数学的目的非常明确, 即学会数学思考, 并且能够用数学眼光观看世界, 了解世界. 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 需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启发学生,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在思维, 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数学教师不仅要做到自己会思考, 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如何学习数学. 因此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或是层面去启发学生, 使他们在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的前提下, 反思数学审题、解题、验证结果. 总之, 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 由此可以看出, 反思对于学生数学能力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中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会遇到一定的阻碍. 通过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 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具备思维逻辑能力, 促进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进而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文章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展开论述, 并提出相关建议, 希望促进高中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 而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具备反思能力, 他们只追求做题速度, 而不注重效率, 并且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导致做题事倍功半.文章针对高中生数学学习现状进行分析, 并就如何提高其反思能力进行实践研究, 进而提高学生反思能力以便于其更好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能力,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符进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 2014 (03) .
[2]杜满库.高中数学能力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2) .
[3]刘海娜.浅议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5) .
【反思性教学理论】推荐阅读:
理论反思09-11
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反思09-05
舒曼文化合流理论的反思与建构05-15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8-03
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太湖世界文化论坛08-27
反思性教学08-06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08-20
反思性教学意义07-02
反思性教学策略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