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精选12篇)
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 篇1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认识上的问题, 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素质的提升, 可以有效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自觉地接收并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知识, 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反思性教学, 体验反思性教学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魅力。 那如何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呢?
一、丰富反思的内容
除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以心得体悟为内容的反思外, 还应该在以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为内容的方面进行反思。 ( 1) 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标准, 在实施教学之前, 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能清晰准确的把握, 可以保证在教学具体实施之时,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否则, 教学目标错误, 导致教学活动方向的转向, 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不到完整的提高。 ( 2) 反思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组织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 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 反思教学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会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和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在表扬与批评教育中, 要更偏向于表扬教育, 使用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斟酌合适。 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利用学生与教师对话进行口头评价, 在书面交流中如作文批改可以进行文字评价, 还可以具体结合学生朗诵能力、阅读能力等语文能力培养中进行评价。
二、选择多样化的方法
1.教育随笔。 这种方法主要记录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由于其只需要纸和笔或者其他进行文字记录与保存的媒介, 没有严格的格式、时间等条件的限制, 方便易行, 是目前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 这里就不加赘述。
2.教育后记。 教育后记是指在教育事件或行为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及自身感悟的方法。 具体操作上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记录档案, 具体内容包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 具体的教学活动与设计情况, 学生的反映情况, 师生关系的表现以及其他一些预期之外的事件总结与处理情况等。
3.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 顾名思义, 就是总结专题性质的教学事件及行为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 语文教学中按照文章教学来分, 可以分为诗歌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按照能力培养来分, 可以分为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 语文学科教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 可以划分许多教学分类, 针对某一分类专门进行反思实践, 可以使中学语文教师更具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 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专题报告可以是一次就结束的, 也可以是进行连续多次后结束的。
案例:初中作文教学的三次改进
第一次尝试:让学生掌握作文讲评四步骤。 布置作文, 写作前的指导虽然很重要, 但我觉得作文的评改更重要。 既然作文本上的评语作用不大, 那么干脆就“ 权力下放”, 把作文批改放进课堂, 设法引起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 我设计了作文讲评课的四个步骤: ( 1) 复习写作基础知识, 回忆作文训练目标和作文指导要点; ( 2) 习作展示; ( 3) 学生讨论, 指导优点, 并提出修改意见; ( 4) 作文修改。
第二次尝试:让学生书面记录评改意见。 尝试结果, 学生反应热烈。 他们在讨论中发现了不少优缺点, 并能针对作文的不足提出许多较有价值的修改意见。 被展示的习作通过修改, 作文出色了许多。 但经过几次讲评讨论课后, 我发现: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 但对自己的作文, 除了订正错别字之外, 基本上不作改动。 其中主要原因是, 除了被展示的习作之外, 大多数学生没有书面记录, 课后就忘了修改要求, 难以下笔修改。 为此, 我调整了作文讲评课的操作要求, 让学生把对展示习作的意见记录下来, 并对照自己的作文, 及时记录课堂上提出的修改参考意见。 被展示作文的习作者可以作自我辩护或说明, 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写作要领。
第三次尝试:让学生编好写作提纲。 指导策略的调整, 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 但还有不少学生只稍作改动, 改观不大。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 觉得相距甚远, 修改等于重写, 太麻烦。 确实, 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 写一次已是不容易, 重写更是头痛。 为此, 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 编好写作提纲。 我了解到, 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 提笔就写, 一气呵成, 写到哪里算哪里。 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 能勉强凑足篇幅, 但很难写出好文章。
起初, 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 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因是多数学生的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 我把提纲的讲评与修改引入课堂。 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 检查提纲与题目是否吻合, 并把提纲写具体。 教师巡视。 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 经过几次训练。 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 作文讲评讨论后的“ 修改工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动手修改作文了。
上述案例就是围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这一特点环节而进行的反思, 前后进行三次, 不断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 解决问题, 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当然, 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反思实践, 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 研究语文教学问题, 集体听课评课, 撰写语文教学案例, 研究教学案例等方法来实现。
摘要:反思性教学工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反思的内容、进行反思的方法和反思的环境四者有着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本文主要从反思的内容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内容,方法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吕达, 刘立德, 邹海燕主编.杜威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3]朱银燕.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年第7期
[4]李敬肖.“中学反思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成效,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B) , 2010年第4期
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 篇2
一勇于尝试,推动教法改革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学校及时找准方向,确立走以科研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并以我们语文组作为龙头。学校的信任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立即抓住机遇,以省级立项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精心设计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如借助讲故事、课本剧、一句话新闻,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创设生动趣味的教学情境。我更多的是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创造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合作,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提高的舞台;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代替教师到板前授课,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取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本事、口头表达本事、收集信息的本事,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的研修本事
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以理论做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课程改是盲目的,也是无效的,仅有掌握了先进的课程改革理论,才能避免这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更利于教师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所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本组教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和研究了语文教学大纲及新课标解读,更好地遵循新课改要求,并到兄弟学校和外地取经学习,汲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我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我还努力利用自我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进取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坚持写教育随笔,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我们研究的课题: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研究”也已经过验收,结题,并在全市推广。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怎样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一堂课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用愉快的情绪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因为兴趣愈浓,产生的热情就高,所以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更充分地证实了兴趣的重要性。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
自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一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六点,收效很好:(1)学生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定期开展有关汉字知识的比赛。除了字典、辞典工具书外,还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对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文献资料、个人传记等信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2)课本内所给的现代文及文言文,必须仔细解剖透彻;要以课本为蓝图,依托教材,才能使学生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本要求背诵的必须要背诵下来,该熟读的必须要做到烂熟于心。(3)要学会独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仅有思考了才能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4)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把自我一天的经历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这对积累写作素材,写好作文是最佳的方法。日记的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并且资料也不受限制。自我能够随便地写,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不怎样样,语言也不必须通顺,但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更好地到达练笔的目的。日记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本事和对自我思想感情的表达本事。所以,日记是最好的练笔方法。(5)要广泛涉猎课外书籍。语文学习仅仅靠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还必须从生活中汲取。在如何利用课外学习语文的问题上,我想,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必须要与课本的学习资料相结合,仅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每单元课文时,我都围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搜集与该单元学习相关的资料。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可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及思考。(6)语文课堂除了认真听教师讲解外,重在动笔,要在书上进行圈、勾、点、化,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要点,要进取思考,进取回答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总认为语文课听不听都无所谓,从而忽视语文课的学习,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从而导致语文成绩的落后。
五结束语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应用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教学效果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不仅能肯定自身正确的教学行为,从而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还能对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最具综合性,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容量极大。在新课标下,语文这门人文学科更加体现出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再“坐吃老本”了,而应随着改革,不断穿新鞋、走新路、添新知,否则,原有的一桶水也会慢慢蒸发见底。因此,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在反思中获取新知,走实践—反思—总结—实践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前提是发现
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找出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在课堂情境创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导致只有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此时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审视以及评价。课堂教学中存在哪些不足,这些不足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弥补这些不足,怎样才能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等等问题。但在这之前,尤其是在课前应充分考虑遇到的不同情况及其应对策略,在注重教师如何教的同时还应注重分析学生怎样学。
三、下好三步棋,提高反思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第一步棋:课前反思,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
从语文课堂教学方案的形成到付诸实施,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说课与磨课,而对教学方案不断的否定和修改以及完善的过程就是对教学方案进行课前反思的表现。通过课前反思,能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学生感受,更加仔细研读教材,进一步明确教材主体思想,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还应反思以下几方面:为何这堂课要选择这个内容?通过这堂课能取得哪些价值和达到哪些目标等等。与此同时,课前反思还应注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并对学生现有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进行充分考虑,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初为人师时,我信奉“严师出高徒”这条古训,对学生非常严格,上课时机械地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塑造有差异的学生,学生没做作业或考试成绩不好都会受到严厉惩罚。结果“高徒”没有培养出来,学生反而开始疏远我。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反思中了解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成绩提高了,师生关系也融洽了。
2.第二步棋:课中反思,追求课堂之美
课堂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一文中说:“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如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后半部分的结构是否太严密?大师的这些切肤的教学体验无不给我们以启迪:追求课堂教学之美,课中反思教材,方能上出课的质量、课的内涵、课的感染力。另外,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发生成的事件或突发事件,及时地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3.第三步棋:课后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当一堂课结束之后,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如反思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做得好,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如果下次遇到同类的问题又该怎么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才
能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对语文教学知识体系的认识,通
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激活初中语文反思性教学这盘棋。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审视以及质疑和批判自身的教学行为,以一连串的自我发问与剖析、肯定与否定达到提升和超越自我的目标,下好反思性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步棋,在反思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参考文献:
[1]高红英.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3):58.
[2]张振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J].学周刊,2012(5):104.
[3]王钦.升华朗读水平 优化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2(11):56.
中学语文教学之反思 篇4
可以说, 大多数教师教案翻录教参, 甚至课后练习的参考答案, 也全为他人之语, 少有自家之言, 人云亦云, 敷衍了事。使用媒体多用现成的电子版本。其实教案的全部内容就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作业布置等内容。这里面, 几乎全是教参的临摹, 如教学方法可冠以堂皇之名;板书设计, 教参有, 照抄照搬之;教参无, 则段落大意列之。故教案实为盗版教参, 根本谈不上创造性的、方法型教案。此种弊端不除, 直接影响教法, 影响课堂教学, 影响到教学质量、效果。故备课的体现一一教案, 已成为制约语文教育发展的“瓶颈”。
中学语文教育呼唤对盗版教案的打假。笔者认为根本思路应从"教什么 (WHAT) "、"为何教 (WHY) "、"如何教 (HOW) "着手。 ("WHAT"可使教师备课时目标明确, "WHY"可使教师备课时重点清晰, "HOW"可使教法灵活适宜。) 写出自己处理教材的真知灼见, 再结合学生的实际, 设置恰当教法, 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突破"瓶颈", 一举皆发。
第二, 走出"讲"、"练"的误区——语文教育也期盼传统
中学语文课长期以来, 形成了一种怪现象, 课本被看成了图解知识点的范本, 讲台成了演绎知识点的戏台, 课堂教学成了"讲"学, "讲"风日盛, 愈演愈烈, 分析文章面面俱到, 点点承包。甚至一首好诗也被五马分尸, 条条缕缕。另外, 一些教师也以出题为趣, 花样层出不穷, 甚至阅读分析也成为客观选择题的天下。真谓"书声琅琅, 一去不返;习题如海, 颇为壮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走向了一个极端——只讲不练、忽略对学生能力 (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的培养、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提高。
语文教学可以在利用学生的年龄优势的基础上, 让学生大量阅读, 而后咀嚼、消化、吸收。在教师评点之下学习积累自悟, 以感知语言之神妙, 洞察语言之精髓, 把对握语言之理趣, 融会贯通, 潜移默化。就如《红楼梦》中黛玉之教香菱学诗, 不是大讲特讲"写法"之诀窍, 而是让香菱诵读王维、杜甫、李白的诗作, "细心揣摩熟透", 然后再广泛涉猎其他诗人之作品。这样, 过了几个月, 香菱就写出了清新有趣的诗来, 此谓"会读"而后"会写"。
另一方面, 有些教师把语文课当成了练习课。出习题形式之多令人想之不及, 出习题内容之怪令人料之不到。客观题成为时尚。客观选择题是由美国发明经香港传入内地的舶来品。而今, 美国在文科考试中早摒弃了此题型, 香港也仅仅采用了两三年, 主要原因是因为语文在于理解, 其语言的理解往往具有多重性而不具有唯一性。而客观题恰恰束缚了学生的理解思维, 故此上海闵行区教委率先实行考试改革, 试题仅仅出一作文。这未免又走上了另一极端,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对那种把语文课分析得支离破碎, 处处为题眼, 时时做练习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第三, 使用现代电教手段——乱花渐欲迷人眼
现代化电教手段应用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使语文教育更加便捷, 亦增添了语文课容量。但是, 另一方面它削弱了语文素质之核心一一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至于有些教师讲《石榴》犹如演示石榴之叶、花、果、实, 全无语文课品味理解之情趣:讲《雨巷》犹如美术课上展示《雨巷》之图画, 亦无语文课想象、体验之深蕴。这样过于物化直观岂不是拿中学生如小儿吗?又谈何实现培养语文素质的核心一一理解思维能力呢?
笔者不是敌视现代化电教手段, 只是强调即使味美亦不可多食, 否则会拉肚子, 抑或消化不良。该用则用, 不可强用。
第四, 语文考试试题一一丧钟为之而鸣
中学语文教育为基础教育, 并非选拔教育。故此, 试题应多从基础学习角度考虑;中学语文教学的宗旨在于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能力、探究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创造性思维等基本能力, 故试题应以能反映语文素质教育为目标;考试命题以从中学语文课的性质去考虑、命题内容。总之, 如上海闵行区语文考试只考作文不足取一样, 近几年的中学语文统考命题亦有一些弊端。因此语文教学考试命题唯有反思改新才能适应新课改变化了的要求, 否则, 丧钟将为中学语文试题鸣响。
第五,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一一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5
1、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篇6
1.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过于细碎,课堂上进行重复训练,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3.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4.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然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5.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少。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以上这些误区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方向,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了。早晨的晨读课比上课还要静。课堂上读书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小,读书的情绪也消失殆尽。学生的厌倦和老师的忽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学在这种状况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大大降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受影响。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想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上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语文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教学效果优良的老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知识丰富。语文教师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信息的采集者,不断吸取各种知识,引入知识活水,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其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谜语猜测,办报比赛,主题班会等。在竞争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学语文。
再次,多表扬,多鼓励,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每一个优点喝彩,为学生每一次进步叫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增强学生学语文的信心。
最后,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名段、甚至好歌词,让学生领略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文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一轮的课改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教书匠,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学生,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语文实际能力水平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易不同梯度的问题。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的教师不应是权威,而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尤其是要把眼光投向全体学生,且不可使课堂只成为部分优秀学生表演的场所,而让另一部分学生边缘化,沦为“学困生”。作为我们老师,有时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当一个问题学困生能回答时,尽量让这些学生回答;无论多么离奇的设想或多么低水平的答案,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通过课堂问题情景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琴弦”,让学困生对语文课堂投入挑战的热情。
(3)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与理科相比,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语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时间的限制,地域的约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好语文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就轻松了。“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并适当要求学生长期坚持利用工具书自学的习惯,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长期坚持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多积累的习惯,长期坚持诵读文章的习惯,长期坚持课前预习的习惯。只要学生坚持做到多听、多看、多说、多读、多写,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一定能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
语文学习的方法不只这些,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大有改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作为教师应该以积极地姿态投身到这场课程改革中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矫枉过正。
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反思 篇7
1.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白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必须为此付诸切实行动。出于惯性的驱使,出于惰性的顽强,填鸭式的教学在很多地方依然随处可见,教改你喊你的,我做我的。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变化,多媒体的运用就是一个变化。但这种变化大多还是花样翻新,并没有完全触动实质。老师还有很多依然是个主动角色,还是着力于讲透,讲得活泼有趣,还有很多学生似乎除了认真听讲和练习就算完事。讲当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听也是必要的,但也不是唯一的。
于漪老师在《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文中说:“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讲语文教学目的任务。
叶圣陶在他的许多教育论文中也论述了这个问题,概括起来,无非是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原文是“读”和“写”),这种能力应该化为学生自己的血肉;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并形成习惯。
明白上述道理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拿出切实可行的行动。如何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去感受体验,自己分析概括,自己来说,值得研究。教师或引导,或纠正错误,或后续补充,或解答疑惑。既让学生主动,也不让老师被动。
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就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
2.作为教师,必须明白课堂教学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不外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围绕这三个维度展开。
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呢?这往往是一个难题。
一些教师的做法就是上网查资料,看优秀教师的优秀教案,或者翻阅教师教学用书,然后是依葫芦画瓢。这种做法可不可取?对初入教学行业的新教师来说,不失为好方法。但对于一个老教师来说实不可取。为什么呢?如果一个老教师这样准备教学,那只能说明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还不够,头脑是糊涂的,甚至都没有看到一篇课文的亮点在什么地方,个性是什么。事实上,同一单元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亮点和个性,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长处一样,从外到内都是不同的。要依据这一点来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另外,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我们还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至少要大致了解。要不然分层教学就是一句空话。学生的学习程度、兴趣、习惯、能力等如何,往往影响教学目标的确立。目标定高了不行,定低了没有意义。如果让八十岁的老人跟刘翔一起跨栏赛跑,能行吗?目标太高,不切实际。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年轻人能参加万米赛跑夺得冠军,只准他参加五千米,那就失去了激发其潜能的意义了,很显然也不合式。
二、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确立
在我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常犯一个错误。同一个单元的每篇文章什么都要讲到,害怕落下了什么,修辞要讲,记叙说明议论要讲,描写方法要讲,结构要讲,思路要讲,词句要讲,主旨要讲,背景要讲,作者也要介绍。目标始终不明确,无的放矢,前后重复,没有抓住不同课文的不同亮点。
以前讲《寡人之于国也》,学生基础差,光是梳理思路、结构和论证方法就要费很大的劲,而且总以为讲透了,但课后问学生,似乎什么也不明白。实际上这样做犯了三个错误,一是没关注学生整体基础差的情况,“目中无人”(于漪语),二是没注意文章本身的亮点和个性,三是忽视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叶圣陶语)。现在教的还是基础最差的学生,还是同样的单元和课文,但我有了很大改变。一是制定目标要看学生情况,量体裁衣,二是要找课文的亮点,三是要调动自学积极性。最后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孟子的王道思想体现在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确定这个目标,学生认知不会出现问题,也是文章亮点和重点,还可以调动学生联系现实社会进行思考和说话的积极性。
以前讲《劝学》,总是抓住围绕中心论点如何论证来讲透,自己只管讲,学生只管被动听,收效甚微。穷则思变,看看文章亮点在什么地方,立即就有了主意,原来文章就是用生活与自然现象来打比方说明一个道理。于是怎样设计问题,怎样引导思考和发言,怎样点拨,全都心中有数。自己轻松,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来了,两全其美。
总而言之,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注意这几个问题:一是学生的实际。基础如何,学习习惯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能力是大是小,学生是怎样评价自己的收获等等,都要了解;二是寻找文章个性亮点与重点的契合点,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三是要贯彻“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性一起来,一切皆有可能,老师的讲还是侧重于引导和点拨,应该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分析自己讲。
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这是照亮教学过程的一盏灯。课堂教学只明确一个目标即可,没目标和多目标都是不妥的。
摘要: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我们既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确立,又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确立。
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 篇8
一.鲁迅作品难学的原因思考
1. 中学生与鲁迅所处时代的隔阂
当前中学生与鲁迅所处的时代存在着隔阂,这加大了鲁迅作品的教学难度。读者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对话和交流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及体验来实现的。而对文本的的解读和体验离不开对作者的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是革命战争时代,生活在有硝烟的战场,他对人生的痛苦有过深切的体会,鲁迅作品中锐利的思想锋芒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取决于他对人生的痛苦而深切的体验。张定璜曾说过:“他不是那可歌可泣的青年时代的感伤的奔放,而是在人生的航海里饱尝了忧患之后的叹息而发出来非常之微,同时发出来的地方非常之深[3]。”因而鲁迅作品所反映的感情是浓烈的、是刻骨铭心的。鲁迅生活的年代,战争四起,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在当时,读书人有三条路:一是读书做官。通过科举考试,可以升官发财;当不上官的可以作“幕僚”,也就是为官僚出谋献策,借助官僚的权势,增加自己的权势;读书和幕僚都不行,就只能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当时最让人看不起的另外一条道路,即进“洋学堂”。在当那时进学堂被人们认为是出卖魂灵的轻贱行为,是最被人瞧不起的。1898年,当时的鲁迅18岁,独自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先后进了南京水师堂、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那时是洋务派为了国富兵强兴办的,鲁迅在这里不断的丰富自己,特别是《天演论》使鲁迅认识到世界的不完美和不和谐,世界时刻充满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不能甘心忍受命运的摆布,更不能听凭强国的欺辱,一定要有自立自强的精神。
1904年8月鲁迅到日本的仙台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他想用医学“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4]”;还想用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东西,开导人们改革社会的思想,以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医学并不能达到这一目的,要想改变国家的命运,重要的还是要从本质上入手,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1906年秋,鲁迅离开仙台去东京,他不再学医而是从事文学创作,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更多的人民投身到中国革命的大军中来,从而使国家繁荣昌盛起来。鲁迅进南京水师堂、南京路矿学堂是为了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鲁迅又从学医学到放弃学医从事文艺创作,这一系列举动的初始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使国家富强,使民众不受侵凌,无不包含着鲁迅浓烈的爱国之情,这等爱国主义创举是现代学生所没有经历的。现代的中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学习生活环境优越,经历平坦,他们正处在充满梦幻的浪漫时期,对于鲁迅这样的作品很难深入的去与作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很容易磨损人的意志和崇高感,所以很难接受鲁迅作品的沉重。有的学生认为鲁迅能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不管是进学堂、去日本学医学还是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十分佩服鲁迅,但同时又认为毕竟鲁迅生活的时代离自己太遥远了,时代的差异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有学生认为鲁迅生活在二三十年代,当时的社会状况很容易激起有思想人的创作动机,况且当时又没有电,没有电视可看、网络可用,鲁迅用这种方式调解自己的心态很正常,没什么值得崇拜的;还有学生学过鲁迅很多作品,对于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但不能理解鲁迅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出言不逊,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等行为,觉得他缺乏教养,不像文人。因而也失去了对鲁迅的崇拜。总之,学生与鲁迅的时代隔阂使得鲁迅对学生而言就像“谜“,这个“谜”加深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难度。
2. 知识积淀差距
鲁迅作品反映出来的知识积淀和教师学生的知识积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影响了师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文学不是一种孤立、封闭的精神活动,而是与人类其他各种精神文化活动密不可分,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所以,只有具有较广阔的文化视野,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有较广的参照域,从而对文学作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能有较独特的发现和体会”,鲁迅作品渗透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墨等思想的深刻批判,包涵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他对传统文化控制下形成的乡村的礼仪、习俗、人际关系、利害得失都有一种高度的洞察和表现。离开这些文化谈“鲁迅”,容易形成理解上的“问题”。在《祝福》一文中涉及到的习俗、封建的伦理道德、宗法制度等,而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积淀,即便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也只是浮于表面,理解不深、理解不透,作为教师对于这方面的了解的也是有限的。因而有些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发出这样的感慨:鲁迅实在太崇高了,太伟大了!有些学生认为,虽然鲁迅倍受人们尊重、爱戴,但实在没有办法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主旨,认为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难理解了,有些隐晦的东西根本就应该直白的说出来,他们没法理解鲁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隐晦的地方。由此他们与鲁迅相距遥远也是不可避免的。加之,长期以来,课堂成了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阵地,鲁迅的作品作为一种政治化工具,使当代学生产生排斥感也是情有可原。
3. 作品结构特点差异
鲁迅作品的结构特点与教学中一般作品的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也是造成鲁迅作品难以理解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文学作品有它的内在语法,文学能力是对文学的内在语法的知识、经验的掌握。不是概念上的掌握,而是已内化和积淀在心理结构中了”,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系统性研究和对外国小说的广泛阅读和有机吸取,使得他的小说成为中国叙事艺术的现代性转型的标志。鲁迅的小说作品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有机体,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有很多作品并不是严格遵守文章体裁的规范。从鲁迅作品的内容上看,表层的意思一般都能读懂,但表层背后隐藏着更内在、更深刻的内涵和主旨,这个主旨和内涵在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不允许的,所以作者主要是通过文章的形式或者通过写作技巧来暗示给读者,这样使文章的主旨显得更为隐晦,需要读者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去解读、挖掘。因而增加了作品解读的难度。从作品的结构上来看,鲁迅作品叙述非常有条理、注意文章详略的裁减,并且非常重视文章主旨的表现技巧,叙议巧妙结合。如《社戏》写的是作者写作前20年看戏经历的故事,作品中作者淡化情节、淡化人物、淡化环境描写和性格刻画的作用,即小说的三要素在这篇文章被淡化,作者用充满温情的细腻笔触描绘江南水乡一幅幅优美的人生图景,行文比较从容舒缓,结构非常散漫,通过大量情感化的自然风景的穿插,使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因此,我们可以说《社戏》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再如《祝福》一文中,作者完全打破了传统章回小说的老套路,为了更好地揭露作品主题思想,避免了小说拖沓冗长的叙述故事,直接把读者引入到了作者的阅读空间。对于鲁迅的这些小说如果仅仅依靠人物、情节、环境的“小说三要素”等一些陈旧的知识把握真实的鲁迅是不可能的。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鲁迅作品的把握也无一例外这么分析过来的,学生不懂就讲重点、记考点,完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就是教师的上演“独台戏”的舞台,教师都腻而生厌,更不必说现代的中学生了。
二.鲁迅作品难教的因素反省
在作品、学生、老师三者关系中,老师的起着关键性的中介作用。目前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与鲁迅作品的接受之间也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陈旧的文学观念使他们不是从文学作品感性的审美出发去解读文本,而是习惯按照政治的、社会学的既定观念诠释作品。现代的中老年教师老师他们大学毕业时正值上个世纪90年代,他们接受的美学理论知识还不够系统完善,更多的接受的是文学的阶级性、人民性。对于文学的审美性、人性以及人物性格复杂的立体性很少涉及。将文学语言等同于普通语言,使文学作品失去了其“人学”的意味。这些陈旧、落后的理论,至今仍然是许多中老年教师的知识储存。最近几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对于鲁迅作品的偏误性解读与分析不到位等现象,文学观念的陈旧不能不说是一个主要原因。陈旧的理论根深蒂固,已经成为一种话语霸权,制约着包括鲁迅作品接受在内的文学教育的现代化实现,理论的更新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
文学批评理论不足,也是限制鲁迅作品接受创新的原因。鲁迅作品本身含有丰富的现代思想,由于教师的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水平的限制,鲁迅作品接受在这个层面上无法展示其艺术魅力。语文教师早期接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育所形成的知识结构与目前的文学接受和传播实践存在着观念与方法论方面的巨大差距。这样造成了不仅是文学史教材与文学发展现状的脱节,更造成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语文现代化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教师的知识和教学理论必须更新。
三.语文教学存在误区反思
教育的根本使命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在未来生存发展的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在未来生存发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构建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文学对青少年的思想有至深的感染力量,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文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通过文学作品教学把学生内在的生命体验和美好的情思挖掘起来。巴金曾说过:“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法国的教育家阿尔贝也说过:“教育是让人觉醒、相遇、交流[7]”,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然而在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个人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流思想是是“儒家学说”,主要倡导的是“经世致用”的观点,非常注重眼前的利益,这就造成了我国人们想象力缺乏、形象思维淹没的后果。从当今所贯彻的教育来看,实际上还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逼迫,加上部分教师语文素养的缺乏,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依然是“教师中心论”,大多数语文教师每天认认真真翻阅参考书、查阅资料,仔细备好每一节课,到了课堂上充分利用45分钟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的演说一遍,把语文课上成演讲课。考试成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唯一依据。要考的就仔细的讲,不考的忽略不计,重书本,轻实践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即分数,轻过程。教师教的是知识、学生学的是知识、考试评价还是知识,知识成了课堂教学的一切,长期以来,基础教育的直接功利性导致学生仅仅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尊重,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与自我发展,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得不到构建,知识目标至高无上,造成学习的知识与所应培养的能力严重脱节,高分低能,不少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出现上对语文厌学的严重现象。
教学模式僵化、单一。在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上课就是三部曲:生字词教学、作者及作品简介、作品分析;或者先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揭示文章主旨等,所有的文章都用一个模式,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惨不忍睹,学生的情感、人格被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被挤占。新课程标准下倡导的重视个人见解、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尝试。发展个性、培养兴趣、重视师生情感体验与感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等在书本知识面前都显得极为苍白无力的。鲁迅作品的教学更是举步维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学生根本就无法去体会作品的语言,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就是神化的鲁迅,在学习过程中也只能死记考点、硬背考点。如此枯燥的教学,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对鲁迅更是面目可憎。也正如叶继奋所言:“贫乏、干瘪、抽象的语言将包蕴着如此丰厚、如此多样的情感和哲思扫荡一空,剩下一尊空洞、概念化的没有血肉和生命的偶像。这是鲁迅的悲哀,也是母语教学的悲哀[8]”。
综上所述,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这些问题应该认真研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心理规律,探索学生的生命性和情感性;研究鲁迅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在阅读愉悦中实现思想、情感、语言的多重建构;积极思考并寻找改变鲁迅经典作品教学现状的策略,从而切实扭转中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局面。
摘要:当前鲁迅作品教学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为了积极寻找改变鲁迅经典作品教学现状的策略,针对这一现象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鲁迅作品教学难学进行思考、难教进行反省,得出鲁迅作品教学出现的问题其实是语文教学的问题的结论。以期达到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中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局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鲁迅作品,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安永兴.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J].语文教学通讯.2000(Z4):20-23.
[2]陈漱渝等.颠覆与传承——论鲁迅的当代意义[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4.
[3]张定璜.鲁迅先.国家版本图书馆编.鲁迅思想研究资料(下册)[M]:148.
[4]张龙福:《鲁迅"弃医从文"深层动机的心理探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3)
[5]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6,137
[6]何欣.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浅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2):98-99.
[7](法)阿尔贝·雅卡尔,皮埃尔·玛南,阿兰·雷诺.没有权威和惩罚的教育[M].张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1.
对民族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篇9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较之汉族学生, 民族中学的学生对语文不够重视, 语文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不少学生对这一门课缺乏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原因有三方面:
(一) 看重“实用”的风气使语文变得无足轻重
在一种重实用的普遍风气中, 语文这门以“无用之用”为特征之一的课程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中学迄今为止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长期以来, 人们形成了重“实用”的风气, 即重理轻文,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种思想不仅存在于普通中学, 同样也存在于民族中学。民族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相对落后和偏远的地区, 他们的自尊心很强, 许多学生希望学理科, 将来掌握一门技术去为相对落后的家乡做贡献, 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二) 长期的应试压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文学即人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回声”, 每一篇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 都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 但是在长期的应试压力下, 许多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已经成了肢解:情节、层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作品成了一堆抽象干瘪的符号, 欣赏作品变成了一种枯燥乏味多于新鲜和感动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三) 学生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结导致了恶性循环
中学语文的教学重在训练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 这四个方面紧密相关。民族地区通用的是民族语言, 大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较少甚至完全不接触汉语, 缺少学习汉语的环境, 且民族文字多为表音文字, 而汉字是表意文字, 这些学生到初中和高中时再学习汉语, 其难度可想而知。据有的行家测估, 就同龄的汉族儿童与民族儿童学汉语来比较, 就算二者在字形上负担差不多, 在掌握字音、字义上后者比前者一般要后延三至五年, 识字难过关, 阅读写作关更难过。语文这门最重要的基础课没学好, 其他学科势必更难学好, 最终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难学—学不好—不想学, 这就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以上造成民族中学语文教学尴尬现状的原因, 老师要对症下药, 晓之以理, 陈其利害, 从现实及发展等方面加以教育。当然, 最重要的, 是在应试的现实条件下将语文课变得灵动多姿, 展示汉文化的魅力, 以吸引学生, 使之爱上语文。
二、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无论多么丰富的教学内容、多么精心的课堂设计, 都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得以传授和体现, 因此提高教学的技巧是每一个老师永远的必修课。
(一) 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不能流于平淡, 节奏要有变化, 这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文的字词难记, 可以开展小竞赛;试卷讲解很单调, 可以让学生讲;文言文很枯燥, 可以让学生演情景剧……要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 如启发式、研讨式和情景式等, 以新课改为标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二) 第二课堂要丰富多彩
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具体、更感性, 所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他们对作品的感受力, 进而对语文教学进行很好的辅助。如讲到诗歌时, 可以举行诗歌朗诵赛, 在学习朗诵的过程中, 既可以学习普通话, 还可以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力;讲到科普文, 可以举行为家乡某景点写简短解说词比赛, 在写作和讲解过程中, 既掌握了解说词的写作概念, 又增加了宣传家乡的自豪感;讲到戏剧时, 可以组织戏剧表演, 在学习表演过程中, 既可以熟悉文本, 克服单靠讲解难以逾越的作品本身悠远的时代感, 又掌握了戏剧文学的基本要素……此外, 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绕口令比赛和文学常识比赛等等。总之, 要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语文有可能也有必要为学生开启一扇可以眺望广阔风景的窗户, 让他有可能在眺望和沉思中倾听来自自我心灵深处的低语或者来自遥远星空的呼唤, 也让他有可能在惊喜于窗外风景之广阔多彩的同时产生出进一步寻幽探胜的热情。
三、贯穿人文素质培养意识
中学语文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如常规的句法、章法知识就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但是, 我们并不能因此忽略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人文素质培养任务。这一任务非人为强加, 而是这一学科与生俱来的特性。
(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准确评判能力
民族学生因为较少囿于中华传统文化, 所以其独立思考及评判能力反而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中学阶段有可能做出较独立的评判, 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走向成人世界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评判能力, 以适应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选择发展方向的需要。所以,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 学生的各抒己见应取得一定的地位。在平时的发言中, 有一己之见且能持论有据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 即使他可能比那些只知背现成答案的学生显得偏颇或不成熟。
(二)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与博大的人文情怀
有人说, 语文, “语”即语言、语法, “文”指人文精神, 二者是“语”和“文”是表与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个“语”字点出了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层面, 即实用性。“文”字点出了语文教学的第二个层面, 即人文精神的挖掘。汉语, 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蕴涵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只有站在“人”的高度上进行学语文教育, 挖掘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语言文字才有生命, 一篇篇作品才会流光溢彩, 学生才能真正领会文学语言的魅力, 融入作品的艺术氛围, 进而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 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教育不是万能的, 却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以情感人、提高情商的功能, 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语文主要是通过情感的、审美的方式进行感染和熏陶, 并和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一起相互补充, 共同作用, 从而收到育人的效果。
摘要:民族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 尽管当前民族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但问题仍然不少, 文章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贯穿人文素质培养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探讨了如何提高民族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
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后反思,写作策略
中学语文既是基础课程之一, 是高考的重头戏, 而且也是一门关乎学生心智成长、表达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的重要课程, 语文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 中学的语文教学也应尤为重视课后反思的总结与写作。
何为反思性教学?我国学者熊川武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 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教学反思是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改进自身教学不足之处, 长而久之,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这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有益的。首先阐述重视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写作的重要意义。
一、重视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写作的必要性
目前, 中学的语文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忽略了因材施教, 忽视学生对文章的自身理解和情感体验, 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感受和引导, 导致写出的文章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等等。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多种, 如多年来教学模式单一, 过度地强调应试功用, 忽视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性, 学生自身对语文学习的淡漠等。因此, 为了改善这些情况, 加强课后反思的写作就尤为必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 一个教师的从业经验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不经常对教学课程进行反思, 经验也只是多次重复的工作而已, 无益于他原有理念及不当行为的改变, 教学水平也仅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止步不前。加强课后反思写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中, 各方面的知识, 如音乐、地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都可能会用到, 也就要求教师从各方面加强自身的学习。其次, 会增强教师学习的动力, 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只有对课堂教学不断反思, 才明白学生需要什么, 教学手段、方法、理念如何改进, 如何更好地按教学计划完成一堂课, 以及如何更了解学生心理达到因材施教, 以便完成教学目标。另外, 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 经过反思和总结, 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当然, 教师的水平提高了, 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 并且更好地学习语文这门课程。
二、如何写好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和总结, 会对今后如何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切忌记成流水账。对于如何写好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本文认为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记录要全面, 尽量涵盖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 课后反思要涉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如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板书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的把握、对学生的疑问解答等, 即对该课“实况”的回忆。在写作课后反思时, 还应该考虑该课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还有哪些不足, 如重难点的讲授、教材是否吃透、时间控制是否合理、多媒体的使用是否适当等等, 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 多听听他们的意见, 以便下次改进。
2、要重点突出, 有详有略, 不要记流水账
写课后反思, 不应泛泛而谈地记流水账, 要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 课前备课要按照预先计划进行, 在课堂上要做什么探索和尝试, 效果如何, 存在哪些不足, 这些都是课后反思记录的重点。另外, 还要记录课堂上教案的改动、学生的创新及存疑之处, 以便改进下一步的教学。
3、记录要及时, 避免因时间延长而造成的遗漏
写课后反思, 最好是授课后趁热打铁, 及时做好记录。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 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闪光点就会遗忘, 包括与学生互动产生的灵感、教案上需要改动的地方、学生存在的疑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搁置, 时间一长, 也就写不出颇具指导效果的课后反思的, 反而更多像是记流水账了。
结语
写作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自身业务, 改进教学实践, 不断对自身教学实践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和解决一系列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逐渐充实自己, 优化教学方法, 它是教师促进自我发展的一剂良方, 将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总的来说, 教学反思应从几个方面入手:要记录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经验, 同时, 不断总结和吸取失败的教训, 教学水平肯定会日殝完善;要记录学生的质疑和创新之处, 要注重学生的需求, 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服务的;要记课堂上的突发状况, 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再次发生;还要记录教案的修改之处, 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课后及时总结、思考和标注, 以待下次完善。
写作教学反思时,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内容要涵盖全面, 还要注意客观、公正、真实、实用, 切忌流于形式主义、泛泛而谈, 教学反思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的, 反思的目的是完善自我。教学反思要常写常看, 温故而知新, 多思考,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明:《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后反思》, 《成才之路》, 2009, (3) :33~34。
[2]傅顺康:《教而不思则罔——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 《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8, (24) 28~30。
[3]姚绍根:《思与行——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及调整对策》, 《都市家教》, 2011, 3 (下半月) 129, 138。
[4]金琅:《如何看待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9 (6) 87~88。
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 篇11
一、语文教师反思的几个误区
从目前而言,初中学校在引导老师以及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尚存在一些误区。
1、重形式,轻实质。现在有相当多的中学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然而执行起来仅重视形式。有的学校给教师配备专门的教学反思本,有的学校要求教学反思与备课相结合,把教学反思作为备课的最后环节,让老师每节课结束后都必须写教学反思体会或日记,而教师疲于应付。在学校检查时,仅检查老师写没写,如果没有就是态度问题。全然不顾教育反思体会的内容是否有价值。
2、重数量,轻质量。有不少学校硬性规定老师每学期必须写多少篇教学反思,否则,则扣其量化分数。老师为了免扣,只好“闭门造车”,但反思的质量却不高。
3、重视课后反思,忽视课前、课中反思。教学反思往往是在执教一节课之后,回忆一节课的得失成败,很少有老师涉及课前、课中。比如,备课之后围绕教学设计的再反思再加工、课中随着课堂的生成对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课堂中的“一闪灵光”等思考得少,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内容而言相对滞后,这样的反思对教学并没什么意义。
4、重视课堂教学的反思,忽视其他方面反思。从老师们反思的内容看,非常单一,多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谈自己执教一节课的体会、教学环节的设置、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等。而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师生关系的表现等却涉及较少。
5、重视查找不足,忽视经验总结。初中语文大部分老师的教学反思,就好像“检讨书”,一味地盯着自己教学中的失误、不足、失败,总结教训,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之处,缺乏对成功做法的经验总结。
6、反思笼统、宽泛,缺乏针对性。一些教师教学反思空话、套话、大话太多,不着边际。如有的老师在反思中写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笔者的反思是:教师要加强备课;提问要针对性。反思并未落到实处,这种反思没有价值。
7、把对教学设计的补充说明误为反思。还有不少“反思”,只不过是对教学设计的意图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和补充。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反思
(一)要正确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活动为出发点,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进行反思。
(1)教学反思的目的。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
(2)教学反思的内容。语文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过程、学生学习状态、教学手段等进行分析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优劣得失进行冷静的思考、分析,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化的总结与提升。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文教学反思多指后一种。
(3)教学反思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其形式多种多样,教师们最常用的就是写教后记、写教学反思,在进行完一定的教学内容后,对教学中发生的现象、问题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还有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札记等。
(4)教学反思的策略。教学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小的课题研究,它不是对课堂教学的简单的回顾和浅层次的检讨,所以,在实施上可以运用行动研究的策略。在一定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出现的教学问题、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研究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
(二)有效进行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语文教学反思要有针对性。在反思时,切忌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应该抓住主要问题、急于解决的问题,这样,反思的目标才能明确,反思的效果才能有成效。
(2)语文教学反思要有探究性。教学反思不是简单的总结,粗略的回顾,而要针对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直达语文教学的深处。
(3)语文教学反思要有创新性。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进与提升,就是要在对原有问题反思的基础上,使教学理念得以提升,教学方法得以改进,教学设计得以完善,让课堂教学更加趋于完美。
(4)教学反思要有随机性。不必非得等到一节课上完了,再去回味反思,整成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要把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随时进行反思,及时记下反思的内容。如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会改变自己事先的预设,微调教学的内容等,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圈点批注的方式,在备课本上对原来的备课进行反思。
(5)教学反思要有自觉性。反思是教师进行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自主性、自觉性。不要搞硬性的规定,强制老师进行反思。因为只靠任务驱动、外在的规定是难以达到反思的目的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造成老师的逆反。所以,引导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关键是激发其反思的兴趣,调动其反思的积极性;作为学校或者教研组,要搭建促进老师进行反思的平台,如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征集活动,把优秀的教学反思结集成册,定期举办教学反思经验交流会等。在检查量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追求数量,重点要看质量,一个学期能够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就是收获。
(6)教学反思要有开放性。从反思的时间上看,要做到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者相结合。从反思的内容看,大到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阶段教学反思,小到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细小的环节。反思课堂教学理念,可以反思课堂操作技巧。从反思呈现的样式看,可以是文本,可以是直观的数字或者图表等。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坚持。让教师时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一个语文教学中的“自省者”。
参考文献:
[1]陈遵平.语文教学研究论文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王荣生,宋冬生.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对开发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反思 篇12
关键词:中学语文,校本课程,反思
开发校本课程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计划, 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同时, 还能激活和丰富语文课堂,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语文校本课程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 并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它的开发为高中语文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在前进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 不少学校对于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不够重视, 流于形式。很多学校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工作, 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只是流于形式, 重视不够。不少学校领导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 制订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建立在对本校学生个性需求与本地资源特色的评估上, 而是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 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导致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方面, 有些教师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 却忽视了语文学科领域的学术性;另一方面, 有些教师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而不顾及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术性太强。这样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科目供不应求, 而一些对学生要求较高的科目却无人问津。开发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门面, 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在他们看来, 和开发校本课程比起来, 高考和竞赛要重要得多。
第二,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主体的课程意识薄弱, 知识技能准备不足。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的主体是广大语文教师, 但是多数语文教师更适应以前的角色, 即被动地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 遵从学科专家编写的教材及教学要求, 甘愿当一个“教书匠”。竞赛辅导和高考的压力使多数语文教师从来不想、也不愿意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意味着要加重工作负担, 从中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 他们甚至认为课程开发是国家或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 与学校无关。即使与学校有关, 也是极少数权威教师的工作职责, 与普通教师无关。同时, 长期以来, 教师只有教学的观念, 而没有课程的观念, 在教育理论方面, 也只有教学论, 没有课程论, 既没有从事过开发课程的活动, 也很少参加相应的培训。因此, 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缺少开发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素养。
第三, 保障机制尚待改进。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目前, 带有共性的问题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高中语文教师的数量少、负担重, 学校的硬件不足, 学校的场地有限, 投入的资金有限, 教学资源短缺, 负责开发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面临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 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 没有任何政策扶持, 时间、经费、资源准备严重不足,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重重现实困难面前举步维艰。
以上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势必会影响到所开发的语文校本课程的质量, 进而影响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笔者通过参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认为要取得预期的目的, 就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学校要高度重视, 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校领导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 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重点工作, 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 围绕新课程, 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 突出研究主体, 挖掘研究潜力, 提供支持条件, 建立激励机制, 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增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心。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对老师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 也可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 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教研的各项活动要有专人负责, 时间地点要有保障, 教研内容和主题要切合实际。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应注意减轻承担开发校本课程教师过重的负担, 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 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为其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 积极进行资料建设, 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 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
第二, 加强校本教研培训, 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要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契机, 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存在的不足, 使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 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 学校还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 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 使负责开发校本课程的每一位教师都按照自身的条件与兴趣在某些方面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 实现由单纯的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同时,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 打造严谨、务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环境, 切实为教师搭建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 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让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师畅所欲言, 相互激励, 破除学科界限, 建立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第三,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校本语文课程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多渠道地开设校本课程。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设置相应的活动课程, 努力构建一种切实有效的“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环境。同时, 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中, 应让学生参与进来, 这样能更好地发挥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作用, 使校本课程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与学生共同成长。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 要始终具有本校特色, 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各种需要。
总之, 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全面发挥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 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努力学习, 刻苦钻研, 争取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释义[J].中小学管理, 2001, (4) .
【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论文06-06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0-14
反思型中学语文教师10-30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07-20
中学语文对话教学08-11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08-19
中学语文语感教学08-28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09-16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10-28
中学语文德育教学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