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意义

2024-07-02

反思性教学意义(精选12篇)

反思性教学意义 篇1

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 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 但上完课之后能否写好“教学反思”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实践证明, 通过自我反思, 教师可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大有益处。

所谓“教学反思”, 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 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 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 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教育

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形式和途径的教育,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质的是教师内在的因素, 即教师的自我完善。而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是一个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

大量的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 那么, 不管其教龄有多长, 他的素质永远也不会提高。所以,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应注重如何提高教学反思实践能力。在反思中教师能得到自我教育, 只有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 教师才能在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让自己成为富有创见的行家。

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更灵活地驾驭课堂,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反思研究不仅仅是让学生如何“学会学习”, 它更强调教师如何“学会教学”。这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则需要教师对平时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立足于学生实际, 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 不断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让课堂更富吸引力, 更具实效性。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 教师担负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 教师的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启迪及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反思“活”字, 那种刻板地“教”与生硬地“学”已成为历史。反思的过程就是使教学方法更灵活, 课堂效果更显著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所谓学者型教师, 不仅具有扎实而广阔的专业知识功底, 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 而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是不可传授的, 只能是教师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只有经过反思, 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才能由肤浅步入到深刻, 由幼稚发展到成熟。

总之, 一名优秀的教师, 必定是一位学会反思的教师;一条有价值的经验, 也必定是经过反思的经验。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 不断超越自我, 努力把自己磨炼成一名教育的行家。

反思性教学意义 篇2

教学反思的意义

对于我们而言,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教学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和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但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这是当前很多学校将教学反思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并制度化、经常化的重要理由。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如果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法等方面落后的话,那么,他的工

作精神越投入,对学生的伤害往往越大。为此,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教育理念。理念不转变,只是对行为加以矫正,当然这对行为也起修正作用,但是,往往原有习惯化的不合理行为还会经常出现。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它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拥有和改善,反对和批判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中只注重对教师的一般性知识的传授,如对公共知识、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的占有和相应学历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似乎是不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在教学中,一旦教师熟悉教材,特别容易陷入机械重复的教学实践中,处在经验性思维定势、书本定势、权威定势和惰性教学之中。因此,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方程的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数量关系。

2.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探讨交流,培养学生抽象、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

3. 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进一步探究方程知识的乐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流程:

一、谈话交流,激趣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方程。你听说过方程吗?你都想学习关于方程的哪些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方程,学方程有什么用,为什么叫方程……

师:看来我们班同学不但能提出问题,还能提出值得研究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值得表扬!那么我们就共同在课堂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并把梳理的问题当作教学的主线。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变得积极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问题意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一些方程。)

师:刚才有的同学问什么是方程。看!这些都是方程。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1.学生先自己观察,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生:我发现方程里都有字母。以前学的算式里没有字母。比如2+3=5。

师:观察得真仔细,果然,每个方程里面都有字母。字母具体表示的是多少,我们知道吗?我们就给它起个名字叫未知数。(板书。)

生:我还发现这些算式都有“=”。

师:你的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对于这个数学符号我们经常使用它,你觉得“=”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计算结果表示得数时用等号连接。

师:等号还可以连接什么呢?

生:还可以连接两个相等的算式,比如2+3=1+4。

师:看来等号不仅可以连接算式和果,还可以连接两个相等的算式。

师:它表示谁和谁相等呢?

生:等号左右两边相等。

师:说得很好,表示等号的左右两边相等。(用手势表示。)

4.通过游戏,深入感受等量关系。

师:说到两边相等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了呢?

生:天平,跷跷板,秤……(出示课件。)

师:果然,你们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

(课件出示天平。)

师:图中的天平是一种什么状态?

生:天平平衡了。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23+30=53。

师:像这种用等号连接表示相等关系的算式叫做等式。

师:大家还想到了跷跷板,你们都玩过吗?接下来我想找同学和我一起玩一个跷跷板的游戏。

(1) 一名学生和一名老师。

老师的体重是100斤,学生的体重是68斤。请问我们两个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倾斜。)

你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此时跷跷板的关系吗?

100>68   两个数比较大小。

(2)两名同学和一名老师。

学生不甘示弱,又来一名,体重x斤。

生:68+x>100 。     (板书。)

师:刚才我们说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是等式,那像这样不是用等号连接的算式叫什么呢?

生:不等式。

师:真聪明,它们被称作不等式。

师:我们观察这个不等式,你觉得这里的x应该是多少呢?

生:只要比32大就可以。

师:看来这里的x只能表示一定范围的数,不能表示具体某一个数。

(3)如果上来的这个同学恰巧让跷跷板平衡了,又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生:68+x=100。   (板书。)

师:这时这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斤呢?

生:32斤。

师:你发现等式有什么作用呢?

生:等式能够帮助我们求出这个未知数x。

师:是啊,等式的作用可真大啊!

师:刚才的同学说方程都有“=”,实际上是说方程都是(等式)。

师:请你思考,方程为什么是等式呢?不等式为什么不能称作方程呢?

生:因为不等式里的未知数求不出准确的结果,而等式能求出具体的数。

师:说得很好,我们通过等式能够求出未知数的值,这才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目的啊!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同学的讨论,发现方程的特点,并创设老师和同学玩跷跷板这一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由不平衡到平衡,不等到相等,重点理解了方程为什么是一个等式,为后面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打下基础。】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方程了吗?你能试着试着给它下个定义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师:是啊,说得多准确,像x+3=9,16x=48……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都是方程。endprint

师:你能自己试着列一个方程吗?然后同桌交换检查。

师:请你当小老师出一道式子,让大家来判断是不是方程。

老师黑板上写一个方程,大家判断。x+20=43。

师:你能像我这样赋予这个方程实际的意义吗?五年三班有x个女生,20个男生,总人数一共是43人。(生:有鸭梨x千克,苹果20千克,总重量是43千克。)同桌互相说说自己刚才写的方程的实际意义。

师:方程一定是等式吗?等式一定是方程吗?如果用集合方式表示它俩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指名写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写方程和让其他学生判断方程这一过程,数学资源都来自于学生,生生互动、师生交流这样才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赋予方程生活实际含义又让方程回归生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让抽象的直观起来,让枯燥的生动起来,把孤立的联系起来!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不仅教学高度有提升,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另外,学生在比较思考中理清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三、巩固训练,应用提升

师:关于什么是方程,你们清楚了吗?我们共同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最后知道了什么是方程,能写方程,判断是不是方程,并且还能赋予它实际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理清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你们真了不起!

师:有同学问“学习方程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学习方程是为了解题更简单。

生:学习方程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好,既然你说方程能帮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就一起来试试吧!

1.基础题:给出未知数x,你能用方程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吗?

100+x=50×3               x+73=166          12+x=20

如果学生能运用多种方法,给予肯定。

2.你能根据描述的数量关系列方程吗?

(1)爸爸40岁,小明x岁,他们相差28岁。

(2)张华从家到学校有500米,他每分钟走60米,走了x分钟,离学校还有80米。

观察思考:原来列方程就是找到等量关系后,按照叙述的顺序把算式写下来。

3.提升题。

没有未知数,你怎么列方程?(课件图。)

抽象概括:自己设一个x,找相等量关系。

4.结合生活实际综合运用。

妈妈去文具店买了3支笔,每支1.5元,2块橡皮,一共付给售货员10元,找回3.5元,每块橡皮多少钱?

5.甲杯子里250毫升水,乙杯子里有200毫升水,怎样才能使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你能用方程表示吗?

【设计意图:习题设计难度的逐步提升,看图列式从含有未知数x,到没有x,自己寻找未知数,创设开放的发挥空间,并寻找不同的等量关系而列出多种方法。最后一题的设计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方程的方法比算术方法计算起来要简便得多,体现用方程解题的好处,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

6.课件介绍方程的知识。

师:方程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生活中的问题呢。其实早在3600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请看资料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方程时,就能理清方程和算术是不同的数学思想,是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总结:方程的用处这么大,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数学课中继续去研究它,希望它能帮你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68+x=100             x+19=43                  68+x>100

等式

方程

反思:

“方程的意义”是在学生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问题的重要基础。“方程的意义”是代数知识的起始,也是学生从算术思维飞跃到代数思维的重要载体。为此我思考这样三个问题:如何从形式定义的教学过渡到研究概念内涵的教学?能辨认方程的样子就是认识方程了吗?能顺利地说出方程的定义就是理解方程了吗?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点:endprint

一、设计游戏,突出重点,深入理解方程含义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数量关系,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利用教师和学生玩跷跷板这一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体会由不平衡到平衡、不等到相等,重点理解了方程是一个等式,为后面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打下基础。学生总结方程概念后,再次强化方程必须包含两点,引导学生用这两点列方程,其他学生判定,这样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由抽象到具体。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小组讨论,发现方程的特点,又通过玩跷跷板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意义,进而让自己总结出方程的概念。并且让学生说说自己写的方程的实际意义,让方程回归生活,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让抽象的直观起来,让枯燥的生动起来,把孤立的联系起来!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有效教学的落实

在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后,教师直接问学生,你听说过方程吗?你都想学习关于方程的哪些知识呢?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的具体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并把梳理的问题当作教学的主线。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如果教师坚持这样做,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就会增强。课堂上教师讲得少听得多,充分地鼓励学生探索、讨论、创造,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广。

三、练习设计梯度提升,开放习题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在列方程的巩固应用中,习题设计难度的逐步提升,看图列式从含有未知数x,到没有x,自己寻找未知数,创设开放的发挥空间,并肯定多种列法,让学生在文具店买文具同一种数学情境中,寻找不同的等量关系,用相同的方程x+20=43解释不同的数学情境。通过怎样使两杯水同样多,同一题可以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方法不同,未知数表示的意义在变,但最终等量关系不变,学生思维充分发散开来,设计太巧妙了!练习题中,教师力求理解方程在左右两边所表示的量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在一种思辨的状态中体验到方程是表达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

比如在最后练习设计上,我还是课前没有预设充分,认为学生肯定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结果一些学生把问题想复杂了,绞尽脑汁去想该如何列这个方程,我也陷入了这个环节,想尽量给他们少数人的想法解释清楚,于是在这个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这也说明了课前备课不够充分。看来,想要上好一节课,一定要把课备充分,备教材、备学生、备学情一样都不能少。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铁岭小学)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及策略 篇4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 对已经做过的教育教学活动, 进行积极周密的反思和思考, 发现、总结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里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视的认知加工过程, 反思也是心理加工的过程。既要反思内容, 也要反思指向, 既是对教学问题的反思, 也是一种研究性的、发展性的反思。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反思,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 一方面, 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尝试设计改进, 从而不断增强问题意识, 提高科研能力, 促进自身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另一方面, 教师通过总结和分析教学经验, 加深对教学理论的认知, 使自身的经验型教学理念向理论型教学理念转变。

教学反思体现了思考与行动的结合、探究与评价的结合, 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 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 教学反思的立足点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教学反思是为了切实地发现并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而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简单的回顾, 通过问题的解决,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第二, 教学反思的目标是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教学反思在本质上是追求“学生学会学习”和“教师学会教学”。第三, 教学反思的动力来源于实现教学的合理性, 以促进教育制度的改革,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四, 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的系统工程, 是教学实践到反思总结, 再到实践的循环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策略

1. 诉求理论观照

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 而又与教学实践不同, 其具有前沿性、批判性、可参考性和深刻性等特点, 教学理论课作为教师进行教学行为的参照, 通过理性的指导, 教师可自觉规范自身教学行为, 修正不合理行为或观念, 同时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 又可反向论证和改进教学理论,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补。教育理论不是在实验室里产生的, 它根植于教师最丰富的教学实践, 它来自于教师不断学习和思考。同时, 教学理论又具有指导作用, 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使教学实践减少盲目性和无序性;又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理论, 将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 提升自身整体素养。

2. 反思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的直接对象是个人的教学实践, 实践是进行反思的基础, 没有基于实际教学活动, 反思只是纸上谈兵, 经不起实际考验。如果天马行空般地反思, 内容空泛, 甚至顾左右而言他, 其原因可能就是没有以真诚的心态去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

3. 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待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突破固有的思维方式, 将自身放在对方的位置去理解、了解对方心里所想, 实现彼此的真诚沟通。换位思考, 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人格独立性, 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从他们的需要和立场出发, 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以促进教学顺利进行, 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促使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

4. 撰写反思日志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自发进行的行为, 同时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对每日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 坚持撰写反思日志。教学前的备课、课堂、教学灵感、学生见解、教材编排内容和结构等都是教学反思日志的宝贵资源, 是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主要途径。

三、总结

教师在教学活动实践中, 要切身认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切实将教学反思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断地教学、反思、改进的过程, 增强个人的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整体质量。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思考与行动、探究与评价紧密结合并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的一种教学行为,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切身认知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本文在对教学反思的理解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若干项教学反思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教师,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万国军.教师如何实现深度教学反思[J].教师, 2013 (04) .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5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要要体现生活化,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按照情景创设—“玩跷跷板”引出“平衡”、组织学生实践“称重”体验“天平平衡”理解“等式”含义、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衡”—“不平衡”—“平衡”理解方程的意义、多层次练习、课堂总结评价五个主要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亲身体验,师生、生生之间讨论交流建立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判断、辨析、表述、讲述等练习方式巩固理解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反思的意义与方式探析 篇6

【关键词】教师;反思;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反思,通常情况下是指行为的主体、批判地考察自身的行为以及自身之外的情景的能力。

首先,教师的反思是指在教育及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对于行为依据的“异位”以及自我行为的表现进行修正与解析,逐渐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素养的一个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其实踐性,指的就是教师提高教学的效能是在它的具体实践操作里;第二方面就是其针对性,指的就是教师剖析自已“现行的”行为观念;第三方面是其反省性,指的就是教师对自已实践的方式以及其情境,是以自我以外的多层次以及多视角的思考为基础,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自觉意识以及能力;第四方面就是其时效性,指的就是对现在所存在的一些非理性观念、行为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其目的就是减少教师成长的周期;第五方面就是其过程性,其一是指具体的反思是一个过程,一定要经过意识时期、思索时期以及修正时期,其二指的是教师的职业成长一定要经过持久的自我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

一、反思的意义

只是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讲,教师反思的意义就是侧重于教师的知识结构里的实践性知识的拥有、获得以及改善,坚决反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里的只侧重于对教师的一般性知识进行传授,比如对专业知识、公共知识、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知识的占有以及相应学历的提高。 与此同时,条件性的知识不仅是在具体的实践情境里才能够发挥其较大的功效,而且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会提高很大的效能,还会有更加重要的实践性的知识。而且这一类知识的得到原因是因为其独有的情境性、个体性、探索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并要求教师要通过自已的实践训练以及反思才能够获得且得到确认,仅仅依靠他人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提出了教师成长的一个公式,即:成长=经验+反思。反之假如一个教师只是满足于得到经验,而不能进行深入的研讨。那么即便你有很多年工作经验,也只是不断地重复。只有非常擅长从其经验的反思里来吸取其教益,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反之,则不然。

二、教师反思的策略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面广且非常繁杂,是一种非常复杂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在其客观方面,与履行各种职责以及完成各种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其主观方面,与职责履行以及任务完成所依靠的自身的能力、知识、态度以及具体采用的策略、行为、方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明显,假如对于以上这些都要进行反思,那么教师所反思的内容就存在着广泛性的特征。而且主观和客观这两方面的各种因素都是互相影响的,这又体现了反思存在着关联性的特征。有一些专家以哲学界非常认同的“合理性”见解为基础,并且结合着反思性的教育实践的基点,同时从教学目的、主体以及工具这三个方面的合理性进行论述,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及意义,并且几乎是包括了教师反思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其关联性。

依据在系统论里的层次分析的原理,可以将教师的反思内容分成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指的就是一般性及有关的背景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指的是具体性及其确切性的问题。其划分的原因是:第一,所有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的一种规范性的活动,存在着社会性以及时代性的一般性的要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与此同时在所有教师的具体行为模式里隐藏着很多的策略及理论,这些策略及理论会造成其某一项行为的情感取向,并且拟定出他试图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法和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下怎样去构建自己的角色等等。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又有着他的情景(境)性的特征,他们所面对的是很多的每一种随机性的变化,这些情况以及变化是比较具体的且比较确切的,同时又是绝对不能回避的一种现实,它要求教师必须要作出一定的选择及判断。即教师的经验和生活绝不是呆板的,而是比较丰富多变的。这里所说的一般性背景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指教育教学的目标、目的以及学生观、价值观、师生观等一些理念层面的问题,二是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学、哲学或心理学等基础。其确切性和具体性问题指的就是在教育教学目标、教师的特殊关照、现实的关心,特别是和课堂之内的事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涵盖着课堂之内的方法、行为以及多方面互动策略的选择和判断等等。很容易看到一般性的背景性的问题以及确切性、具体性有关问题,不仅有着因果的关系,而且又有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同时又体现出互相影响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以上这两方面的实际现状研究,已经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教师的反思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而且也只有在这个时候,通过反思和评价进行重新的构建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所以一定要重现并且恢复这二者中的有问题的成分,同时还一定要重新唤起那些实践智慧的科学品质以及道德的意向,也就是真实的、合理的以及谨慎的伴随着其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行为意向才会具有着很大的价值。

反思性教学意义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意义,原则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意义

1. 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

人对于美的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感悟与领略得来的, 而且审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而不是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 对艺术美、社会美与自然美的爱好及兴趣, 以及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进行培养与提高, 就是美育的首要任务。现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原有教材的单调、枯燥及繁琐的局面打破, 将教材改革的一个新的春天迎来了。比如在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 这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文中对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与富饶的物产进行了介绍,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与教师课件的辅助, 将美丽的岛屿如串串晶莹的珍珠, 波涛汹涌的辽阔大海, 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 此时学生不仅从课文与课件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而且通课文中优美句子的学习, 还将学生们对于南沙群岛的迷恋与向往进一步提高。

2. 培养学生美的鉴赏力

只有有了对美的感受能力, 才能进一步的鉴赏美与创造美。所以,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鉴赏美丑的能力, 让学生正确的理解与判断事物的美与丑, 将鉴赏美的能力不断提高, 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任务。比如在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 如能够细细的品读课文, 不仅课文中迷人的景致及丰富的内涵能将学生的兴趣吸引, 而且文中的文藻辞章也是用的恰到好处, 且恰如其分, 例如课文中的“天是一块蓝玉, 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 翡翠和蓝玉合璧, 蔚为壮观......”等词句, 学生通过不断的诵读及品味, 心灵上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共鸣。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这样的表达语句不胜枚举, 学生经常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耳濡目染, 学生们一定会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理想, 进而大胆的去追求美。

3. 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为了改造世界, 所以认识世界, 因而, 感受与鉴赏美的目的就是创造美, 并能够将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出来。学生通过审美教育及审美实践而对创造美的能力进行培养, 并能将其在各个领域中渗透也是美育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荷花》一文, 这是一篇传统型的课文, 由于课文的“妙”不可言, 因而被保留下来, 当品读课文中的文字时, 心却已经在满池的荷花中, 这种情这种景, 岂有不美之理。而且这篇课文是一片实践性较强的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教师可以开展一个课后活动,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自己选择自己的搭档, 然后自己对活动中要用到的小鱼、蜻蜓及荷花等头饰进行制作, 然后加入一些自己的想象, 将课文中的内容完美的演绎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及对美的理解, 学生们的美的创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基本原则

1. 启发诱导的原则

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主是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 但是依然会有极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存在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在这一阶段学生对于审美的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已经开始具备, 可是此时小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依然存在一定的限制。此时教师就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与思考, 加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表现及创造的欲望, 不断提高与发展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

2. 循序渐进的原则

作为一种促进个体情感生命成长的小学语文审美教育, 其表现出了鲜明的过程性特征。而正是这一特征决定语文美育教育一定要循序渐进且逐步培养, 不能一下子就使受教育者达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由较低层次的审美感受逐渐向较高层次的审美创造转变。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以及学习情况等, 开设合适的美育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对美育教育的兴趣, 从而有效的融入到课堂美育教学中。

3. 寓教于乐的原则

爱玩是所有儿童的天性, 而且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持久且不稳定, 在同一件事物上的注意力坚持的时间不能太长, 且一些新奇的事物很快就能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 小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能被新颖的对象、生动的画面及活泼的形式有效的激发, 且能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因而在进行小学语文美育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童谣或儿歌等来帮组学生进行生字的识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美的创造力等。采取这样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美育教育的兴趣, 且能提高学生注意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结语

总而言之, 美育教育主要是在美的形象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美育将学生引入到道德学习中, 潜移默化中让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实现,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在发展中将这一目标坚持到底, 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学者要将教材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感受美、鉴赏美并创造美。

参考文献

[1]李竞云.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践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邵清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3]秦宇.小学诗词教学的美育意蕴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 2013.

反思性教学意义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数学思考: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 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 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情, 采取课前发自主学习题签的形式, 自主探究, 课上引导, 合作交流, 生生互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大家看老师手里现有一张100元的人民币, 如果把它换成50元的人民币, 可换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换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0.5元的人民币, 各可换几张?现在我们把换得的张数y与面值x列成一张表格.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格, 我们可以发现当面值由大变小的时候, 张数会怎样变化?由此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为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概念做了准备.)

通过昨天的预习大家对今天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预习“反比例函数意义”的情况.

(解决预习题签问题.意图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提升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让学生交流、合作, 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通过教材中的思考题由学生归纳出:

1.反比例函数定义:

一般地, 形如的函数叫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几种关系式:

3.自变量取值范围:x≠0的一切实数.

(教师点评: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时, 要弄清楚谁是自变量, 谁是函数.)

一、识别反比例函数

在下列函数关系式中, 哪些函数表示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指出k值.

补充:是不是反比例函数?

[教师点评: (1) 判断反比例函数的方法:一看解析式 (自变量指数为-1) ;二看k是否不为0;三看自变量要有意义;四看函数值要有意义. (2) 要注意对反比例函数实质的理解,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形式, 如中, y是x-1的反比例函数, 而不是x的反比例函数.]

二、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学生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1.根据定义确定解析式

例1:当k为____时, 是反比例函数, 其解析式是.

教师点评: (1) 要熟悉反比例函数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2) 不要忽视k+1≠0这一条件 (易错) .

如何区分正、反比例函数?注意:一看形式;二看实质.

练习: (1) 已知:函数

当m=-1时, 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当m=0时, y是x的反比例函数.

(2) 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则y=nx2n+3m是一次函数.

2.根据已知一对对应值确定解析式

例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当x=2时y=6. (1) 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求当x=4时y的值; (3) 求当y=6时x的值.

解: (1) 设y=k/x由题意得6=k/2.

解得k=12.∴y=12/x.

(2) 当x=4时,

(3) 当x=6时, 6=12/x.∴x=2.

(教师点评:本题中蕴涵着一种数学方法:待定系数法;一种数学思想:变化与对应.)

三、运用巩固, 拓展新知

(解决预习题签的问题.意图在于让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3道题分层训练,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做, 在7分钟内看谁做得快且准.)

练习:1.已知y与x2成反比例, 且当x=3时y=4. (1) 写出y和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求x=1.5时y的值. (注意: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函数的不同.)

2.已知:y与x+1成反比例, 且x=-3时y=4.求:y与x的关系式.

3.已知:, y1与x+1成正比例, y2与x成反比例, 且x=1时y=0, x=4时y=9,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解:设y1=k1 (x+1) y2=k2/x, 则y=k1 (x+1) +k2/x.

由题意得, 解得:.

∴y=2 (x+1) -4/x.

(注意:在同一道题中两个不同的函数关系式的比例系数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四、小结感悟, 沉淀新知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得与失、困惑与质疑、方法与规律、知识要点与数学思想 (变化与对应、类比、特殊、一般)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提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发言, 相互补充,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提炼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加深理解

P53———2、4、5、6.

教学反思:

1.开篇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了学生思维, 增加了其求知欲望.

2.注重了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用“方法线”控制引导“知识线”将教法转化为学法, 引导学生“以例找法”“习例悟法”, “基本概念习题化”“两线”交融, 增大了课堂容量,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掌握了基本技能方法, 并学会了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

3.对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 课前给预习题签, 在课堂上关注互教环节, 让学生自学并有效合作、讨论, 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提醒、评价和引导前行, 帮助深入.教师有效地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 解答学生自学时的疑惑, 突出主体地位, 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 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思维在交流中碰撞,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通融.

4.不足之处是课堂容量较大, 节奏稍快, 关注全体不够, 一部分学生没跟上.

总之, 这节课较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学生在探、思、学、感悟中增长了知识, 发展了个性, 升华了情感, 培养了能力.

反思性教学意义 篇9

关键词:教学反思,提高专业素质,反思多面化,多元化,文字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批判了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 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 或给予肯定与强化, 或给予否定与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如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学目标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反思, 学习效果的反思等等。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 而且要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一、教学反思在现代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1. 通过教学反思, 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的每节教学都有成功之处, 同样也有失败之处。通过教学反思我们能够不断的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哪些更适合自己的学生;哪些课堂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通过教学反思, 可以帮助教师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 从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实践性和理解性, 直至形成教师自己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教师, 我认为具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很重要, 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师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不能够及时进行反思和积累经验的意识, 那么就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 不断的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而教学也是这样的。虽然我们在上学和工作中都已经学习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但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学生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作为教师我们总是一成不变的话, 必然跟不上这个时代, 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所以及时的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多个方面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 从学生实际出发, 不断的总结、学习, 积极创造、实践, 找出最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 及时的教学反思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学生我会在课下及时与他们交流, 和他们一起回顾学习过程, 了解他们出现问题的原因。利用“课上表扬指导, 课下批评鼓励”的方法, 帮助学生进步。

二、作为小学英语教师, 怎样形成并发展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

1. 反思内容明确。

古语说“有的放矢”。反思是多方面的, 教师要确定自己需要反思的内容, 对自己的反思有一个明确的分类, 同时反思应目的明确。我给自己的教学反思就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自己的成功之处。每节课都有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精彩的片段, 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 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 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 别出心裁的单点突破, 别具一格的只能开发, 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 画龙点睛的又到评价, 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这都是我们值得记录和总结的, 并且日积月累, 这也变成了自己的宝贵经验。 (2) 反思失败与不足之处。任何教学都会有不足之处, 比如语言表达不清晰、课堂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方法陈旧、学生不感兴趣等等, 教师应该及时记录, 进行分析总结, 并加以改进。 (3) 反思课堂灵感与课堂智慧。作为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 在课前我们已经备好课, 可是在课堂上教学的展开, 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自己的思维里会突然迸发出一些灵感, 而这些“智慧的火花”经常是来得快, 去的也快, 所以课后应该马上反思记录, 这样才不会遗憾。 (4) 反思学生方面的问题。如学生的接受情况, 还有学生的课堂提问, 哪些是我课前没有做好准备的, 做出答案, 予以解答。以及学生的课堂灵感, 对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独特见解, 予以记录, 给与表扬。

2. 形成文字, 便于回顾, 即文字化。

我所说的教学反思绝不是简单的坐在那里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 暂时的记在头脑中。而是在回顾的过程中, 将所需要记录的, 将有价值的东西都记录下来, 便于以后经常性的回顾与思考。我比较喜欢它制作出一张表格:记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记录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以及在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等。这样分门别类的详细记录, 非常清楚明晰, 可以帮助我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各种资料, 便于反思和与其他教师交流。

3. 反思多面化。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师还应走进其他教师的课堂, 学习别人的教学方式方法, 并予以总结反思。把其他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为己所用, 也不失为学习进步的好方法。

4. 反思多元化。

教学反思不能忽略学生的感受。大部分老师进行教学反思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 成功于不成功之处也几乎都是自己的感受。但我认为我们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掌握知识。所以我认为一节课的优与缺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在每节或是一周的教学过后, 我都会随时访问几名同学, 或者利用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们开一个小型的讨论会, 及时记录, 认真总结。

此外, 在进行教学反思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实践智慧, 针对具体的条件与问题, 创造更为合适的方式方法。因为没有哪一种方式方法是适合每个人、每件事的, 创造本身就是教学反思所追求的境界。

总之, 教学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师走向成熟, 走向进步的好“帮手”。受教育不只是学生的专利, 作为育人者的教师更应该在本职的工作岗位上接受再教育, 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 才能够继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和充实自己, 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们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1, (07) .

反思性教学意义 篇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87~88 页) 。

【教学目标】

1. 结合温度的实例, 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体验用带符号 (“+”或“-”) 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 理解用这样的数表示温度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在“虚拟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 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与顺序关系, 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

3. 会用带“-”的数表示零下温度, 并能初步理解、体会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正负数———在天气预报中创造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 这几天早上起来, 你们感觉天气怎么样啊?有哪些感受呢?有谁知道今天的温度?今天老师出门前也关注了一下我们衢州的气温。下面, 我来当播报员, 你们当记录员, 以最快的速度把听到的温度记录下来, 好吗?拿出作业纸!

(二) 创造温度表示方法

1. 天气播报:今天衢州的最高温度是9 摄氏度, 最低温度是零下2 摄氏度。

2. 学生自由记录听到的温度。

3. 同桌交流, 上台汇报。

二、理解意义———在温度计上理解带符号 (“+”或“- ”) 的温度的实际意义

(一) 认读找温度

1. 认读温度计上的0 摄氏度, 找到温度计上的9℃, 感受从0℃到9℃, 温度计的液面是往上升9 小格。

2. 分别比较温度是20℃、35℃时, 温度计上的液面变化、生活中季节的变化, 说说自己的体温感觉, 会做些什么事?

3. 回到0℃, 说说温度计上液面的变化。讨论为什么液面会往下降, 如果液面继续往下降, 感觉怎样?请找到今天衢州的最低温度。

通过以上环节, 学生感受到随着温度的上升, 温度计的液面会上升, 天气越来越热。

(二) 比较温度高低

在温度计上找到某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是3℃和最低温度是-7℃, 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 找到认读温度计的标准:0℃。

(三) 引出数轴教学

将温度计旋转变成数轴, 观察数轴和温度计之间的联系。

三、比较大小———在中国版图中进一步感受温度的高低, 比较大小

(一) 说城市温度

分别出示昆明6~15℃、北京-2~5℃、哈尔滨-12~3℃、拉萨-20~-3℃, 让学生播报, 并说说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在此过程中重点找几个城市说说怎么判断哪个是最高温度, 哪个是最低温度, 说说判断的方法。重点借助温度计判断拉萨的最高和最低温度。

(二) 将温度标记在温度计图片上

在作业纸的温度计中找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三) 比温度, 感受温度和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

1.接着出示青岛、台湾、海口的温度, 让学生感受同一天各个城市的温度是不一样的, 在观察探讨中发现温度的高低和地理位置有关系, 越往北, 温度越低;越往南, 温度越高。

2. 出示哈尔滨、北京、青岛、杭州这四个城市某天的平均气温。让学生比大小, 进一步理解地理位置和温度高低之间的关系。

3. 在温度计上标注四个城市的平均气温, 随后将温度计旋转变成近似的数轴, 体会理解温度刻度位置与温度高低及数值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练习

1. 比较-5℃和-20℃哪个温度低?

2.下面是同一天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 看图回答问题。

(1) 上海与天津, 哪个城市气温高?5℃○-2℃

(2) 天津与青岛, 哪个城市气温高?

(3) 长春与天津, 哪个城市气温高?

(4) 把四个城市的气温从高到低排列出来,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教学反思】

一、分析教材, 准确把握目标定位

(一) 紧扣目标, 教学要求不越位

本节课是认识正负数的起始课, 旨在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可以用带符号 (“+”或“-”) 的数来表示;让学生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初步感悟数的扩充。并不需要揭示正负数的概念, 也不需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很多的现实模型以及数的扩充的必要性。因此, 教师只要“立足本课”, 紧紧围绕温度对正负数有初步的认识即可。

(二) 承上启下, 后续教学有奠基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 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正、负数。这节课是为下节课在很多的现实例子中,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以及自然数扩充到整数, 发展、完善对0 的认识做准备的。因此, 在教学中重在利用温度初步体会带符号 (“+”或“-”) 的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 那么下节课在不同情境中体会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就顺理成章了。这节课对0 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的学习, 也是为下节课“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提炼打下基础。本节课通过研究正、负数的现实模型———温度, 为下一节课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中抽象出正、负数奠定基础。

二、题组式情境, 提高教学实效

(一) 情境的选择“专一”, 教学任务层层落实

温度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识, 学生每天都有接触。。本节课的所有教学都围绕温度展开, 形成了题组式情境, 既减少了复杂情境对学生学习的干扰, 又能使教学任务层层落实。本节课学生通过记录听到的温度, 通过在温度计上认、读、找度数等, 直观认识正负数, 这种学习方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因此, 本设计紧紧围绕“温度”这一情境开展教学,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又能完成数学思维的训练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 情境的使用“多能”, 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本课的情境都和温度有关, 分别是“天气预报、温度计、中国版图”。将这三个和温度有关的情境进行串联, 设计成三大板块, 每个板块的教学相得益彰, 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在“天气预报”情境中, 学生经历并创造了用符号或图形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并沟通了多种表示方法之间的联系, 优化了用符号表示的方法, 产生了用负数表示的现实需要。在温度计上认、读、找温度的过程中, 学生又能很直观地感受负数的意义, 比较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之间的高低, 初步扩充数的认识等。在中国版图中, 引导学生结合温度的生活经验, 对带符号 (“+”或“-”) 的温度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这个教学载体, 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正数和负数反映的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利用“模拟温度计”模型, 更直观地感知了正数比负数大, 为后续学习做准备;同时以温度为载体, 更好地理解了0 这个分界点的意义。各个板块作用有机渗透又相互独立, 真正发挥了“专一”情境的多能作用。

(三) 情境的作用发挥巧妙, 数学思想无痕渗透

温度计作为数轴的现实模型, 在本节课的巧妙使用, 其作用可见一斑。

当温度计上出现了一些零上温度、零摄氏度和零下温度时, 利用PPT的功能, 将温度计慢慢隐去, 抽象成竖着摆放的数轴, 然后将竖着摆放的数轴进行顺时针旋转, 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在整个抽象的过程中, 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思想有机渗透, 在对数轴的探究中, 学生感悟到了数轴的现实原型, 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感悟到了正负数的大小比较, 更完善了对0 的认识。

在学习正负数前专门安排一节“温度”的教学, 是北师大版教材独有的编排。不论是从教材的角度还是从教学对象的角度考虑, 这样的安排都更有利于学生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 有利于后续的进一步学习。

摘要:“温度”作为“生活中的负数”单元起始课, 在正负数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从教材出发, 阐述了温度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又从情境创设的角度具体反思了“专一”情境的“多能”作用。在温度的情境中, 既完成了知识教学的任务, 又使学生得到了数学思维训练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温度,教学设计,反思

参考文献

反思性教学意义 篇1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 意义 ; 高中英语教学 ; 实施 ;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21-01

一、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早在80年代末就已经在国外普遍推崇与实施,我国也已经将研究性课程纳入到了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并在全国进行普及。研究性学习的意思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某一项专题进行研究,并在不断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并用获取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从广义上来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的理念和学习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所构建的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研究、学习,让学生自主的构建认知结构,研究性學习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门独立的综合实践课程,强调的是主动探究学习。用这种形式将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他们的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1.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感,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身研究探索知识,逐渐养成质疑问题、探究、动手、求知的积极态度,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感情,激发他们的求知、创新欲望。2.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研究性学习都是通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展开,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分析,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运用以后的知识以及掌握新的知识来研究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多种信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让学生养成这方面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二、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自由的,没有标准答案的一个课题,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研究性学习,提升自身的学习生活能力,加强知识学习,加强实践活动,逐渐培养自身创造性、创新性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来实现社会与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能培养学生在一定目标的前提下,主动提升自身的英语阅读、听说、查询、团队合作与交际能力。英语对于听说与情境交际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用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积极面对英语困难与英语挫折,从主动参与学习中培养独立探索精神,进一步加深学习深造。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

对教师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给学生更多开放性的学习环境,给与更多中获取学习知识的通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英语语言学习及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与指导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用一种互动的关系,要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要构建这种氛围,就要对课程的开发、学生学习交流形式、平台都要做一定准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必须自身懂得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英语语言知识、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让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起到有效作用。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一)确定课程

英文电影具有丰富的画面与精彩的情节,拥有真实的情境与鲜活的语言。如果通过英文电影的观看并进行研究,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且感受到文化气息,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英文电影的欣赏,来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主动学习,提升英语水平。

(二)划分小组

用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团结精神与沟通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组合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知识技能、性格特点等来分配适合的小组。

(三)活动实践

首先,选择适合的影片。英语电影非常多,选择一部发音清晰、口语地道、语速适中、信息量大,又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是非常重要的。比如Kung Fu Panda、The Devil Wears Prada、High School Musical等都是比较适合学生观看的。其次,是介绍影片。在影片播放前,要对此电影的背景、剧情、文化背景、人物关系、主角进行一定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影片,调动学生观影热情。最后,就是观看影片的环节。要求学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要注意语言上,要仔细品味语言表达,并且记录精彩对白。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

四、实践反思

首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前要把整个活动计划安排周密,并且对活动任务要布置到位,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活动成活要进行检查,并且对学生的活动效果进行评价,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在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其次,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及时疏导思路。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计划和预想效果并不能按照设计思路实施,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就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案,让整个研究过程充满新意和创意,不断深入研究思路。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思路疏导,能让学生思维进一步拓展。

最后,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评价。评价要全面,成员的出勤率、活动记录的完整性、资料的数量与质量、小组团队合作精神、目标达成情况、收获的体验等等都要进行评价。但是评价要注意以鼓励为主,主要是为了推动学生研究学习为目的。

五、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把控好整体的思路与方向,不断疏导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形成主动学习、主动研究、具有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翠娥.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

[2]林庆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海外英语,2012,(01).

[3]曹细凤.浅谈英语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4).

[4]叶顺意.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9,(01).

[5]俞凌燕.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7).

[6]王朝英.电影语言情景教学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02).

[7]周维江、黄秀君.如何有效利用影视片进行外语教学[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反思性教学意义 篇12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上一篇:新闻感下一篇:接触网检修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