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感

2024-07-02

新闻感(精选4篇)

新闻感 篇1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 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网络, 方便地了解时事信息, 对于报纸的需求也在不断减弱。在这样的情况下, 报纸的新闻报道开始向着深度报道的方向转变, 其内容更加深化, 篇幅也相对更长, 为了便于读者的阅读, 需要更加频繁地应用新闻小标题, 并通过标题内容, 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目光。

一、新闻标题概述

1. 定义

新闻标题, 是指标注于新闻的正文内容之前, 对新闻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或者评论的简短文字, 可以对新闻内容进行组织和划分, 以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目的。

2. 作用

新闻标题的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对新闻内容进行揭示, 通过最为精炼扼要的文字, 将新闻中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内容揭示出来, 使得读者通过新闻标题, 可以对新闻的内容有一个大体把握;其次, 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新闻标题不仅可以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还可以结合编辑自身的观点, 对新闻进行评价, 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内容的性质和意义进行理解, 进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根据相应的调查数据显示, 94%以上的读者, 在对新闻进行阅读时, 会首先读标题, 然后决定是否看新闻。因此, 新闻标题的表现形式必须优美, 语言要富有技巧, 从读者感兴趣的角度出发, 以吸引读者的兴趣;最后, 可以对新闻版面进行组织优化。标题可以将内容形似或相近的新闻组织在一起, 使得版面更加合理有序, 更容易被人接受。

二、新闻小标题的制作要求

与新闻的主标题相比, 小标题的制作同样需要遵循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规范, 在有限的篇幅内, 利用精炼的语言, 突出新闻的价值。而不同之处在于, 新闻小标题的制作, 需要遵从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或者可以说是原则:

1. 结构感

所谓的结构感, 是指小标题必须对新闻的整体起到串联的作用, 使得新闻显得更加合理, 更加有序, 具有较强的整体性。新闻主标题的作用, 在于突出新闻的亮点, 解释新闻内容, 对新闻进行科学的评价, 在新闻报道中起到“点睛”的作用。而小标题对于自身所描述的章节内容来说, 同样发挥着点睛的作用, 但是其更主要的作用, 是对于新闻报道的结构组织。对于读者而言, 应该可以通过对小标题的串读, 大致了解文章整体的内容、结构、关键和重点。同时, 从新闻整体的编写来看, 小标题的结构感也是稿件写作时的必然要求。换言之, 编辑记者在对新闻稿件进行编写时, 会首先制作出小标题, 然后根据小标题, 对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排列, 确保文章的思路严谨清晰, 结构紧凑。

2. 逻辑感

逻辑感, 是指新闻小标题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性, 使得读者可以结合标题内容, 对新闻内容进行相应的逻辑推理, 充分体现出事物的发生、发展、高潮和解决, 又或者表明事物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等。新闻小标题的逻辑感, 一方面, 可以充分体现出新闻整体行进的脉络, 保证文章的流畅性和合理性, 另一方面, 也在客观上再现了新闻报道的采访过程。如果新闻报道的小标题缺乏逻辑感, 会使得读者感觉到文章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反映出新闻报道的采访准备不足和写作时思路的混乱, 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3. 视觉感

视觉感是凌驾于结构感和逻辑感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是标题形式上的要求。对于一片新闻报道而言, 视觉感的最低要求, 就是小标题的格式必须统一, 将肩题、主题和副题搭配使用, 而更高的要求, 则是小标题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甚至语言风格要保持一致, 这样, 不仅可以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清晰, 还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激发其对于新闻阅读的兴趣。

三、新闻小标题的语言技巧

在制作新闻小标题时, 除了需要注意上面提到的三个原则之外, 还必须重视语言的技巧, 充分体现出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性。

1. 用词准确

用词准确是拟定标题的根本, 也是影响标题质量的关键。如果没有对用词进行合理推敲, 无论内容多么生动, 始终是不可取的。因此, 对于新闻标题而言, 必须切实保证用词的准确性。词语越准确, 使用得越恰当, 则表现力和说服力也就越强。例如, 在某报纸的报道中, 小标题为“庆祝我国建国60周年”, 乍看之下没有问题, 但是仔细推敲, “建国”一词明显不够恰当, 应该改为“新中国成立”, 使得表达更加清晰。

2. 结构简洁

新闻标题的结构应该尽量简洁, 语言必须凝练, 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要做到小中见大, “取一于万, 收万于一”, 使得读者可以根据标题, 对内容进行联想, 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 在对部分私营煤矿主匮乏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抨击时, 一片文章的小标题为“看, 他们穷得只剩下钱了”, 起到了极佳的效果, 不仅十分简洁, 而且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 一句话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实际上, 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中, 并不存在固定的方法和思路。每一个标题的拟定, 都是编辑人员结合新闻报道的内容, 运用相应的技巧和经验制作出来的, 其中不乏灵光一闪的情况。因此, 做好新闻标题, 主要还是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创新。

摘要:结合新闻小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和作用, 从结构感、逻辑感、视觉感等角度, 对新闻小标题的制作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期进一步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

关键词:结构感,逻辑感,视觉感,新闻小标题,制作

参考文献

[1]肖潘潘.从结构感、逻辑感、视觉感看新闻小标题制作[J].新闻实践, 2012, (8) :90-94.

[2]林奇.创意性新闻标题制作六招——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标题分析[J].中国记者, 2012, (6) :72-73.

[3]李醍.制作新闻标题在语言技巧方面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成人教育, 2011, (9) :116-117.

电视新闻播音的对象感 篇2

白龙先生这样说:“受众是我们的传播对象。播音员必须在‘目中无人’的条件下, 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也就是要对受众进行具体设想, 从感觉上把握受众的存在并时时与受众有感情的交流、呼应, 这就是对象感。”再者, 罗莉在《实用播音教程电视播音与主持》中对对象感的解释也可窥见一斑, “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 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 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 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播音员进行自己的播音创作, 观众收看节目, 就两者的行为状态可知播音员所设想的观众及其反应, 事实上并非客观存在, “对象感正是被播音员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 属于某种联想想象中的东西”, 它犹如架设在播音员的个体认识和观众总体认识之间的一座桥梁, 把虚拟的交流变成真实的、“对象化”的交流。

电视新闻播音的对象化特点。电视新闻播音, 即电视新闻播音员 (主播) 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为手段, 面对镜头、话筒报道新闻信息的创造活动。它具有几种形态:出镜播音、新闻片配音、现场报道、演播室对话。由此可知, 电视新闻播音形态是多样化的, 这势必会导致对播音的多重制约, 于是就要求电视新闻播音要比广播播音有更强的交流感。而这种更强的交流感就是建立在电视新闻播音“对象化”的基础上的, “对象化”是电视新闻播音的特点之一。

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 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与观众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交际空间。许多观众在收看新闻节目时, 会受到屏幕上新闻主播思想、情感、态度的影响产生共鸣, 忘却屏幕的存在而被卷入到节目内容中。更深层地与观众建立起沟通关系, 当然会收到更大的传播效益。这就是“对象化”传播方式的魅力之所在。既是交际, “真诚”就应该是这个“艺术”的核心。真诚地与观众交流, 尊重观众的需要及内心感受, 是实现“对象化”的关键。对谁讲, 讲什么, 如何讲, 真正做到“心中有人”又是实现“对象化”首要的条件。

电视新闻是电视台的拳头节目, “对象化”的建立不同于其他节目。电视新闻播音员不是演员, 他们的权威性、知名度, 以及观众给予他们的信赖感常常是在播报新闻时建立的。在寻找具体的“心中人”时, 播音员对对象感的把握不同于演员, 也不同于综艺、娱乐等节目主持人, 相对他们, 在交流的过程中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设想出来的对象要更严肃一些。电视新闻播音员也不是简单机械、见字出声的机器, 他们是党的新闻宣传员, 是进行有声语言再创造的语言工作者, 当然要时时记得“面前”观众, 并与之交流, 既要为观众传递信息, 也要对宣传对象进行舆论引导。为了求得更大的宣传效果, “对象化”的新闻播报特点势必产生。

电视新闻播音创作中对象感的作用。电视新闻播音员进行的播音创作既具有空间造型性, 又具有时间延续性和流动性, 它随时受着新闻内容、画面长短、现场音响、节奏速度等多方面的制约, “戴着镣铐舞蹈”, 在众多的限制中显身手。

在没有受众实体在场的情况下, 电视新闻播音员坐在演播室里, 面对话筒和摄像机, 受众却在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前收看着, 这正是电视播音与主持不同于日常工作或生活中交流的“虚拟交流”状态。因此, 镜头前状态积极自如, 主持人在镜头前与电视机观众的“虚拟交流”能否真实, 也就成了电视主持人不可缺少的职业素质。那么, 对象感的作用就在于提高这种职业素质, 使单向的个性表达变成了“对象化”的真实的“虚拟交流”。进一步熟练这项技巧, 方可迅速捕捉对象感, “呼之欲出”, 只要往话筒或摄像机前一坐便精神焕发, 双目神采奕奕, 强烈的播讲欲望油然而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电视新闻播音创作才能取得吸引人、感动人、说服人的理想效果。

通过寻找对象感的学习和实践, 笔者发现, 使用这一表达技巧还可以缓解电视新闻播音中的紧张情绪, “心中有人”使播音创作从容、镇定、不慌乱, 为真正做到“目中有人”开辟了前提。

电视新闻播音中对象感的掌握技巧。对象感的概念是抽象的, 起初对它的认识上会有一定难度, 要很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有一定从业经验的人来说, 这一技巧在播音创作中的运用也需要于实践中得到升华。

首先, 在分析理解新闻稿件的基础上, 具体设想对象。一方面在什么环境、气氛中, 什么对象在收看, 包括他们的愿望、要求、情趣、心情, 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 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人数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具体对象的特点。

例如:“据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最新数据显示, 4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 其中深圳、北京涨幅仍超过10%……”

这则有关房价上涨的消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尤其是居住在大中城市准备买房子的人对这条消息会更关注。播报这条新闻, 对象可以设想为都市白领、工薪阶层、无稳定工作的打工者等, 他们的年龄为25岁到50岁之间, 都有购房打算, 并渴望房价下调。看到这条消息, 对象的心情或沉重、或感叹, 表情中情绪自然流露。

其次, 设想对象必须是自己所熟悉的, 同时又符合稿件要求的。要设想他们在收看内容过程中的反应及心态。

新闻感 篇3

关键词:新媒介,电视新闻,传播

一、新媒介对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影响

(一) 消极意义

新的传播技术革命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以电子邮箱、网站、数字电视、博客、微博、微信、播客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纷至沓来。新媒介的出现分流了大量的电视新闻观众, 在新媒体冲击下, 传统的报纸、刊物、电视一统新闻资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玩智能手机, 喜欢在手机上看新闻资讯, 这种现状对地方新闻电视节目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 积极意义

首先, 新媒介给电视新闻节目素材甄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电视新闻节目素材选择的合适与否是节目能否抓住受众的关键因素, 以前电视新闻节目素材主要来自记者的新闻调查以及观众的电话或来信, 素材选择范围窄、形式单一, 节目新颖度不够。新媒介下电视新闻栏目可以通过论坛等网络互动平台来征集新闻线索, 这种方式简单而快捷。节目编辑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新颖的新闻素材, 再联系新闻当事人。而且受众也可以在网络互动平台上对节目进行点评, 帮助节目编辑了解受众诉求, 改进节目。其次, 新媒介使得电视新闻节目持续性得到扩展。以前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后, 节目的生命力基本终结。没有收看到节目的受众除了收看重播外, 没有其他途径可以重新收看。电视新闻媒介节目的重播也浪费了宝贵的电视资源, 对已经收看过该节目的受众来说, 是一种浪费。而且电视新闻节目竞争激烈, 节目重播对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带来恶劣影响。新媒介下, 受众可以通过网络电视、优酷、爱奇艺、乐视、腾讯视频、PPTV等各种网络视频工作进行重放, 也可以快进和回放, 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要, 使得新闻节目的生命力得到延长。最后, 新媒介为电视节目营销提供了渠道。以前电视新闻节目比较稀缺, 新闻人也缺乏节目营销的理念和想法。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竞争的加剧以及新媒介的出现, 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利用节目网站以及在一些主流网站上进行节目营销。主持人也可以开通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受众进行互动, 在节目内外与观众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 从而增加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二、新媒介下的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创新

(一) 新闻传播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新媒介下, 传统电视媒体的光环开始褪去, 之前电视新闻节目的采集、制作以及播出等都是高度专业化,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 电视新闻节目有着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感, 我们每天看新闻、听新闻, 却无法接触到新闻, 就像一个陌生人, 离我们很远。然而新媒介出现后, 原来处于现实新闻传播边缘位置的民众实际上已经成为电视传播的主角。正如传播大师尼葛洛庞蒂指出的那样, 大众传媒正从单向式的交流向个人化的双向交流过渡, 新闻信息不再是电视推给消费者, 而是受众广泛地参与到节目的创作中来, 发现什么新奇好玩的事可与新闻制作者分享。受众有好的新闻线索可以向电视台报料, 可以用DV甚至手机直接拍摄新闻素材, 在网络、短信的互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声音, 每天看新闻直播并参与短信话题讨论, 从而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信息传播的内容和范式。现在, 电视节目主持人很习惯用“发送短信到×××”作为节目的结束语, 不但实现了与观众的互动, 也为收视率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短信留言信息费的分成也为新闻节目质量的提升带来了资金保障。可见, 目前电视新闻曾经的宏大叙事如今被普通百姓“小写的我”所替换, 电视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已经到来。

(二) 电视新闻节目的语态转换

传播学认为, 最好的传播就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传统的新闻节目大多以国家重大新闻为主体, 主要宣传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国家大事, 重视的是政治宣传作用, 电视台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而新媒介形式的层出不穷改变了大众传媒的运行模式, 摆脱了传播模式的固有形态, 受众日益希望新闻节目中能够关注普通民众的需求, 重视人性的审美情趣和喜怒悲欢, 能够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话语权需求。一向严肃的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注重构建公共话语平台, 使得社会大众都有机会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 电视新闻节目出现了新闻娱乐化、民生化倾向。同时, 电视新闻节目摈弃了官方主持腔调, 注重个性化、平民化、互动性,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使得电视新闻不再枯燥无味, 呈现出了一幅观众广泛参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互动的媒介奇景。

三、结语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 每一种新传播技术的出现都对人们认识世界、增进交流有着革命性的改变。作为电视新闻人, 必须正视新媒介对新闻节目传播形态的巨大的冲击, 从而不断创新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模式,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于德山.新闻传播的博彩化与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生态[J].声屏世界, 2005 (9) .

新闻感 篇4

现场短新闻能迅速、及时而生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新人物、新事物, 既不需要很长的篇幅, 也不需要完整的情节。因此, 在倡导大力提高新闻时效的今天, 写好现场短新闻十分重要。同时, 提倡现场短新闻是落实“三贴近”的重要举措。提倡写这些来自第一现场的新闻, 在使新闻内容更接地气, 大力提高新闻质量的同时, 也是改变记者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要采写现场短新闻, 记者就必须沉下身子, 在一线进行深入采访, 这样才能写好现场短新闻。这些年, 笔者陆续写了一些现场短新闻, 进行探索和思考。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通过鲜活的描写, 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 使读者身临其境

下一线才能抓活鱼。鲜活生动是对现场短新闻的最基本要求。这不仅要求作者要有一双敏锐的善于捕捉新闻的“鹰眼”, 还要有沉着冷静的分析能力。现场短新闻的基本要求是要有现场, 通过对现场动态和现场细节的捕捉和抓取, 让读者身临其境。这样写出的稿件, 不仅能确保消息的可信性和真实性, 还能及时抓取读者眼球, 使读者愿意继续读下去。

要想使现场短新闻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可读性, 记者首先必须处在新闻发生的现场, 用自己的亲身感受, 向读者展示新闻事实的演变过程, 让读者跟随记者的脚步, 进入新闻发生现场, 感受到真实、强烈的现场气氛。

要想让一篇现场短新闻更加鲜活生动, 就必须让新闻的现场以及人物, 乃至整个行文的结构, 都要“活”起来。其中, 现场的鲜活, 主要是要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环境氛围, 使其能够烘托和提升新闻主题。人物的鲜活, 则需要抓取符合现场人物性格和身份地位的个性化语言、表情、动作等, 用直接引语表述出来, 能够凸显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微妙的心理活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 在追求语言的鲜活时, 要尽量充分使用当事人的语言。行文结构的鲜活, 就是尽量使文章有张有弛, 情节生动, 设有悬念, 使整个文章呈现出跌宕起伏的节奏。同时必须在前后呼应、多层次描写等方面多加考虑。

二、通过恰当的选材取景, 用短而精的篇幅巧妙地突出新闻主题

文章历来以简明为美, 新闻作品更是如此。浓缩即精华。现场短新闻写作要简明扼要, 通过精炼的文字, 使新闻整体准确、鲜活而又有力度, 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长庆石油报》由于报纸版面的限制, 一篇现场短新闻大多也就控制在千字以内, 如何在短小精悍的篇幅里写出生动形象、渲染衬托提升主题的环境氛围, 又要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描写, 精确、鲜活地呈现出新闻事实, 全面呈现出新闻的来龙去脉, 那就要求我们的作者一定要牢记短而精。

短而精, 并不是残缺不全。一篇好的现场短新闻, 是不能舍弃新闻事实中的5个W和1个H, 缺一不可, 更不能模糊地写“这些年”、“近日来”、“某些地方”等等。现场短新闻的短小精悍, 在于要舍弃与主题无关的一切内容, 保留最具说服力, 能体现主旨的细节描写, 只有这样, 才能使现场短新闻短而耐读, 短而活泼, 短而利落。

建议记者在采写现场短新闻的过程中, 首先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 将新闻发生的主要事实及其变化发展的过程理顺, 把最能说明问题的素材掌握在手里, 把最鲜活的“菜”收获到篮子里, 这样才不会抓瞎。想要做到以上这些, 记者必须要对现场的素材做到去伪存真, 甄别精细, 尽快找到新闻亮点, 在提炼新闻主题上多下功夫。最后, 通过多方位的采访, 通过细致地观察和敏锐的新闻敏感性, 及时将最有价值、最鲜活生动的新闻, 从浩繁的素材大海中打捞出来, 呈献给读者。

其次是要学会恰当地选材取景。由于现场短新闻篇幅有限, 选材取景十分重要。现场发生的新闻, 稍纵即逝, 记者在采访时, 一定要尽可能多地获取素材并对新闻背景做出恰当的取舍。背景材料虽不是新闻事实, 但它是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既能充实文章内容, 提升新闻主题, 又能增加新闻的分量, 增添新闻的文采。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 记者需要交代必要的新闻背景, 让读者对新闻事实的意义、相关背景知识有更全面细致的了解,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由此看来, 要写好寓意深刻、新颖的短新闻并非易事。它要求作者必须认真思索问题的核心, 突出一个新闻事件或人物。

三、通过运用富有冲击力的精辟语言, 使现场短新闻更加鲜活

新闻作品要靠文字语言来完成。同样的新闻事实, 不同的人采写, 稿件的厚重程度、精彩程度、感染程度的都会有所不同。究其原因, 恐怕关键就在于语言的运用。

现场短新闻更应该在描写叙述的语言上下功夫, 文字务必准确、简洁、凝练。具体来说, 现场短新闻的叙述要求简洁、干练, 用最精短的文字把新闻事实描述完整, 多用实词。还有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 巧妙地运用群众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2]

《长庆石油报》曾刊登过一篇现场短新闻的优秀作品《背着妻子去看井》, 这是一篇以情动人、催人泪下的难得佳作。写的是一个凭借高度的责任心, 坚持边看单井, 边照顾瘫痪的妻子的石油汉子——李克正。记者目睹, 李克正把井场收拾得井井有条, 把妻子也照顾得妥妥当当。这篇新闻中, 作者根据不同人物的角色, 巧妙地运用群众生动形象的语言, 刻画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情感, 达到了以情感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第2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会计轮岗下一篇:反思性教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