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反思性教学(精选9篇)
浅论反思性教学 篇1
浅论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观念、思想、教学结果、教学理论、教学背景,或给予肯定、支持和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主体性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为研究,不断探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增强其进一步解读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可见我们自身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均需要我们实施反思性教学,“反思”成为教师急需的一种能力。我就反思性教学中的自身反思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教师要做到自己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策略的灵活运用,反思能力的增强和反思水平的不断提升,学习教育理论非常重要。当前新课改对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不断增强学生能力,主动探究教育的奥秘,寻求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性教师的关键。然而,现实中教师的理论素质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水平及乐于、善于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却令人焦虑。诚然,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时间紧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认为,教师对教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及态度问题才是制约其主动深入学习的重要原因。在教师中存在着轻理论重实践的倾向,认为理论学起来枯燥无味,而且对现实指导意义又不太大。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对理论理解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方面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品能够得到提升和拓展。现在我们这个地区,已经从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实行新课程标准几年后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将面临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势必全面展开,现在有些教师虽然把自主、探究和启发式和活动程序搬进了课堂,却对为什么实施,实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等实质性内涵知之甚少。试想,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没有深刻理解、领会、感悟和内省,没从根本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弊端,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动进行教育改革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个人教学实
施的合理性呢?有人说:教育改革,改了七、八次了,没有什么,只是换汤不换药,只要以不变应万变就行了。我要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入法。党的十六大,已明确指出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改革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已经形成一个潮流,因为现在各国已经清醒的认识达到,不提高国民素质,就无法跻身世界强国。学者们就经济发展把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一是农业经济,二是工业经济,现在是知识经济,据考察,美国现在每年的经济增长有80%来自知识产业,像信息技术、科技等。教育改革成了任何人都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教师要想顺应潮流不被时代的列车所抛弃,就要不断提升理论层次、素质和水平。一方面,要经常自觉的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教育家的名著,如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着力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方法及最新成果,广泛涉猎前沿的教改信息、动态与进展等,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或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或从实践体验出发,指导作用的专著、课题研究报告、经验文章或论文,如新课改实施中的《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研究性课程》、《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等。通过广泛涉猎和重点研读,日积月累,其兴趣、愿望、动力、习惯、学力就会逐渐养成和培育起来,反思性教学也就有了实施的基础和原动力。
二、注重案例的剖析和研究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以下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专家型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他们习惯于开放的姿态,善于把他人的成功之因素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实践智慧就是在个人经验和性格之上生长出来的甜美之果。”中外教育教学领域涌现出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们得出教育教学思想、行为、情感、态度、模式、策略和方法中无不隐含了丰富而深厚的理论和思想意蕴,他们的成长过程无不表现了一个研究性、专家型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智慧。
教师可通过导师制、访谈、听专家报告、典型剖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国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按理、实践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挖掘蕴藏其中的智慧和规律,为自己确立一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和理念。教师将自己的同类经验与之联系起来,展开反思、同化、顺应、内省、嫁接与迁移,并把自己的感觉、表达与行动介入其中,便可获得必要的知识,形成某种学术研究风格,这是教师快速成长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三、增强课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课后反思,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实践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于笔端而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课后反思涉及实践主体(教师)方面的内容、实践客体(学生)方面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效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事件进行客观的描述,对事件的发生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对相关问题提出研究方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
教师课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⑴记课堂的成功之举。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⑵记“败笔”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应汲取的教训。⑶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思想及感情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⑷记学生见解。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闪烁,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思路和好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⑸记再教设计。通过梳理与反思,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做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录,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四、依托教育科研,促进反思的超越
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是体现诀别“教书匠”角色的新时代教师的品位和晶界。教师只有紧紧依托教育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探索,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逐渐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其好处在于:一是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
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把已有的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操作化,促进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升自己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三是可以促进教育工作者及时发现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新的理论提出设想,善于实践、敏于体验、敢于创新,形成并构建个人的教学风格,实现教学的个性化。
例如,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和方法的改革,而且也是变个人。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被动解释者,也是课程的参与者;课堂不是单纯的课程实验场所,而是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的实验室。这要求教师必须的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思索的“反思的实践者”,并在对实践不断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使其专业知识、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和超越。
总之,谁参与教育科研,谁就可也掌握教学的制高点和主动权,并产生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教育科研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广大教师应提高对教育科研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树立起依靠教育科研推进教学发展和创新意识,切实加强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科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去。
浅论反思性教学 篇2
新课改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教学反思, 我们不断探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的真谛在于我们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 善于突破自己、最终超越自我, 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迈进。我们反思的最终目的就是“整改”, 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得失的分析, 找出问题的症结, 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 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既包括对教师“教”也包括对学生“学”的反思。当然教学反思是一种手段, 每每反思后我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发现问题就深思熟虑、细细斟酌, 形成经验后把它们归纳总结升华。这种过程, 每经历一次, 自己就会有不小的收获。下面就教学反思的对策和策略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教学前设计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 教师大多仅仅关注教学后的反思, 忽视或不作教学前的反思。其实, 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 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 更是教师关注学生, 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我们在备课时要深入思考, 要用好教材, 要用审慎的思维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和选择教材, 即吃透教材, 尊重教材, 又要超越教材。如何用好教材———是进行“教学前反思”的重要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时, 可自我提问。另一方面, 根据“生本”思想, 还要反思: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根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 我们怎样才能设计出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我们如何处理。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 教学内容及方法将会更适合学生,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 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
二、教学中验证反思
由于政治学科的特点, 要求识记和理解的知识很多, 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授新课前, 总是请2~3名同学来带领全班同学回忆和归纳已学的知识。要求是“脱书”, 总有一些同学不能做到“脱书”时就会有一小小的惩罚, 使得课堂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一潭死水。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林。”李政道也认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力”。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之星, 顺应幼儿教育的需要, 大批有创造力的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
我们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 对症下药。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它的遗憾就在于老师在教学中有时还不能灵活驾驭和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所引发的“节外生枝”。所以说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 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进一步优化。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 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 让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教学中的反思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整个过程, 彼此对话, 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我们在备课时, 会预设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 希望课堂上学生能按自己设计的路线行走。但在实际教学中, 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种种不确定因素使我们常常会遇到节外生枝的“麻烦”。这时, 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 如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 师生或生生的互动, 及时利用课堂上的资源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进程, 因势利导, 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 确保教学过程的生成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有效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充分而深刻的反思, 可以帮助教师累积教学现场的机智和智慧。善于反思、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 把这些“突发事件”生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 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改变以往故步自封、千人一面的课堂面貌, 使“四十分钟”的课堂产生生生不息的活力。
三、教学后及时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指在行动结束后有批判地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的高度。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 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 当堂课上还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还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地方或有什么困惑, 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处理的方式方法对日后的教学有何借鉴意义等等, 这些可以使我们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 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且可以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提升理论水平。
十多年的课堂实践, 我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 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我们政治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 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因为反思, 能让我们拒绝平庸;因为反思, 可以使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也只有反思, 才能使我们吐故纳新。反思, 使我们的教学经验升华。若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们不能一味重复第一次教学, 而是在以后的尝试中变化、改进, 强化教学反思。经常进行教学反思, 必能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 收获教学科研的累累硕果。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教育硕士, 江阴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 [1]杜卫.现代美育学导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 992.
[2]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浅论反思性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时代;反思
一、新时代对应传统模式的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随时代的发展日显弊端,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来分析传统应试教育和现代素质教育的差异,对传统应试教育进行辩证的反思,同时对现代素质教育进行有益的探索。
1.备课组教师重视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对教学行为的研究已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在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们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地位,由过去课堂上的权威向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转变。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备课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我们的具体做法有:①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要求有记录,一段时期内要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②组织各类活动时,要求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宏志班和平衡班平实验班有学生共同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此外,备课组还根据普通班实际情况的差异,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宏志班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作业布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等各方面都选用不同的标准,从而满足宏志班学生学习的需要。
4.进行集体背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外校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多开展听课评课校际交往活,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从历次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同学的问题出在后面的综合题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审题失误,部分同学由于不会审题,不会用专业的地理术语答题,结果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甚至漏题。我针对自己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一下几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利用乡土教材教学。
我们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如:冬季最低气温低于0℃,有积雪,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进一步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高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高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有效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让学生作主。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复习《区域地理》的过程中,因为是初中阶段学过的地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读每一个区域,然后给学生一至两节课的时间备课,而且在学生的备课本上要有地图,即图文结合,最后让学生上台讲这一节,而且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定位能力及表述能力。
反思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新课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地图,但对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这些图片很抽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去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中,把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制作成三维动画的形式,来模拟地球的运动状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地球的运动,还有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浅论计算机教学 篇4
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学校张炳宇
计算机自诞生以来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发展以至未来。这一切是任何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计算机学科应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最具有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一个学科。计算机课的教学内容怎样跟上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如何把计算机课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以及计算机课应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等问题,将关系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与发展,也将关系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据此,我提出下列几点看法。
一、课程内容及时更新、合理选择
1、建议计算机课的教材能供教师、学生灵活选择
计算机的硬件更新换代很快,CPU已从Pentium、PentiumⅡ、PentiumⅢ发展到Pentium4,大约十八个月左右就会出现新一代产品,而运行在计算机硬件基础之上的软件也同样,仅操作系统软件就从DOS、Windows3.X、Windows9X、Windows2000发展到WindowsXP,微软已在研发下一代产品Longhorn。然而,目前许多学生还在学习和使用一些落后的操作系统软件,与当前市场的主流差距很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与学校计算机配置落后有关外,还与计算机课的教材有关。因此,一方面建议根据不同的计算机硬件配置,选择相应的教材去教学。如果计算机有133 MHz Pentium 或更高的CPU、64 MB内存、2 GB 硬盘就能运行Windows2000及OFFICE办公软件等应用软件。另一方面,建议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选择相应的教材。例如:在我校,电信专业可侧重于文字录入与处理技能,重点学习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专业可侧重于程序设计,重点学习VB、VC等程序设计语言;非计算机专业可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这样才能充分的利用现有的硬件条件,并与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发展相联系,使学生与较新的计算机知识接触,既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又可以为学生将来就业多添一项技能。
2、建议从多媒体方面学起
目前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书,大多数都是先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工作原理,然后是二进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许多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人,一开始就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被搞糊涂了,感到计算机太难学,打退堂鼓,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而多媒体计算机集合了声音、文字、图形和图象等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因此,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时的心理优势,不但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全面地学会电脑应用的基本技能。如果能进一步提供网络环境(Internet),让学生体验网络的先进与快捷,更能使学生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欲望。
二、强调培养能力并注意发展性
计算机教学难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保持同步,将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与我们现在提供给他们学习使用的会有很大不同,很多具体的知识肯定会过时。如果我们的教学没有高的境界,没有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作为基本着眼点,这种教学显然意义甚微。今天的学习要为将来服务,这就要求,一方面学习内容必须是基本的和可迁移的,另一方面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应该重视能力的培养。某些知识会陈旧,会被更新,但某种能力一旦形成,将时时处处有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所以,计算机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怎样学习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法,尤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档资料和上机实践相对独立地获得使用某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三、发展计算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当前的科学技术已不再是某一学科能独立完成的,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及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应鼓励、启发学生思考计算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给计算机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填充新的内涵。
1、用计算机辅助其它学科的教学
学生可用现成的辅助教学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交互性学习,例如:物理、化学课上的实验,历史课上的历史事件,地理课上的地图等等,使学生既能学会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又能学到相应的文化知识。
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多媒体课件或电子教案,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去演示,既增强了生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从计算机教学中总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中的“病毒”时,可以把它和自然界的人体病毒相类比,总结它的特征;知道特征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再用类比的方法去总结怎样预防计算机的“病毒”。这种用类比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当中。
再如,在讲授程序设计命令的使用时,我们要输入的命令必须遵守规定的格式,就像使用数学中的公式一样。先确定应解决问题的对象是什么,再正确地把相应的参数或数值代入。如果有一点与格式不符的疏漏,计算机就不能解释执行这条命令。这好比数学公式中的某个数值错误的代入,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
这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炼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独立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抽象成一种思维方式,灵活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当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必定会带给学生极大的益处。
3、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
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单调,小学、初中、高中(包括职中、职专)计算机教材各章的标题与顺序几乎一样,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到电子表格等,存在很多重复教学的地方,造成了学生不愿再学的现象。
计算机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学生的素质,也就是说要培养深长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的“信息”,理应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然而,由于“学科”界限,目前的计算机教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例如: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两者毫不相关,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举的例子,是为举例而举例,没有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本来可以事半功倍、一箭双雕,却因为“学科”壁垒而无法实现。
计算机作为一个划时代的工具必将融入生活的每一方面,更会融入科学的每一个领域,以计算机为纽带进行跨学科综合教育必将成为教育的发展方向,把素质教育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不论是量还是质也越来越升级。从注重识字到注重数理化,再到注重外语,今天更注重的是计算机的使用,从信息处理到上网浏览,是人们在这个时代应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计算机将同语文、数学、外语一样成为重要的学科,成为未来教学的重点。学习计算机课,不光是学好计算机知识,学会计算机操作,更要学会怎样使用计算机去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是,在未来,没有计算机作伴,必定“寸步难行”。
浅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共) 篇5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反复地读,在朗读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本文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推进朗读教学的关键;激发心中的情感是推进朗读教学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性格是推进朗读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教学;兴趣;情感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所以,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有一位大学生,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这样的集体活动,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他发现,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朗读指导的要点
1.要注意读音正确 注意字的四声和多音字,读书要标准,声音要响亮清楚。读完后,读错的地方,要提出来共同订正。要重读数遍,直到正确为止。儿童在读课文时出现错误,老师不要即刻纠正,以免打断朗读而失信心。
2.断句要恰当 语句的性质与结构不同,朗读的声调因之而异。例如?U
(1)语句的性质:陈述语,声调要平;疑问语,声调由低而高;祈求语,声调要缓和;命令语,要爽朗,收音要迅速;感叹语,要慢而沉重;壮烈语等语句其表情则又有所不同。
(2)语句的结构:句号地方,要稍停,以示语句终结;逗号地方,语气要和下文相接,停顿时间要短;分号地方,上下的地方要各自一气读,以示文义上的类似,排比或相反的关系;冒号的地方,要重读,以示结束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破折号地方,上句收音要急促,下句第一字要响亮。
3.语调要自然 朗读的声调,要抑扬顿挫,表现自然的感情和趣味。文章是有情感的、喜悦的,就要用清新悠扬、高亢的声调;希望的、激励的就要用阶升法,一句比一句强,一句比一句紧密,音?^高扬;悲壮、哀痛的,就要用低沉缓慢、快速高亢,交替运用,表示痛苦、绝望。
4.了解文章的旨趣 要把一篇文章朗读好,必须先默读这篇文章,先了解这篇文章的旨趣在哪里。依其旨趣,分别应用不同的旨趣朗读。这篇文章是雄壮的、激昂的,或是悲哀、凄凉的,对文章的含义、气势等了解后,朗读时,自然能抑扬顿挫。
三、明确朗读教学的要求
新大纲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普通话正确即要求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停顿适当。朗读要做到正确,首先要强调“三到”――心到、口到、眼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同时教师要做好正音工作,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引起学生的注意,防止错误,要做到流利的读,要求朗读中不断读,不读破句,连贯的读,其中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视读广度愈大则知觉单位愈大,理解愈完全,中途断读或读破句的情况就愈少。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而且能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迅速的把几个词联系起来,按意群停顿,视觉广度的加大,只能在朗读实践中实现。另外,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我们能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这是朗读的较高要求。
四、把朗读作为检测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
朗读是考察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读,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的了解,对课文感情的体会、特色的把握,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判断。并可通过朗读来强化读者和听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认读情况。在新课文预习之后,教师开讲之前,就让学生先朗读课文,教师马上就可以检验到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读情况,为教师“以学定教”、调整教学计划、决定下一步将要为学生解决哪些问题提供依据,动态地生成教学内容。
2.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文句、情节、结构等课文内容的把握状况。学生对文句、情节、结构等课文内容的把握程度,可以通过朗读的节奏、重音等有力地反映出来。我们只要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就可根据他们对其节奏、重音等的把握情况,了解他们对句意的理解程度。并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停顿、重音,准确而流利地朗读,来深化对句意的理解,无需作繁琐的分析和讲解。
3.通过朗读来检验学生对课文情感、特色的理解程度。阅读课文,不仅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要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那怎样了解学生对文章感情、特色的把握情况呢?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朗读。
浅论反思性教学 篇6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行为或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施以影响,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任何针对学生展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思想状态、情绪变动都是影响我们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高效率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想让学生处于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就要把他置于一个愉快、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去。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1.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教学活动各环节各步骤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不同的教学任务就会有不同的课堂类型,而不同的课堂类型又会有不同的课堂结构。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复习、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等。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把大多时间分配在感知、理解和运用上,促使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得以尽快形成。
2.选择适合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是指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形式。高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策略与教学倾向的总合,主张“教有新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使课堂教学真正地同时完成传授知识与促进发展的任务,学校引导教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传授——接受式”,而采用“探究——发现式”“情境——陶冶式”“自主——指导式”等新的教学方式,进而达到有效讲授。
3.创设学生乐于交流的现实场景
语言是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节生动有效的语言学习课堂必须能够使真实的生活场景得以重现,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虚拟出多种多样的现实场景,给学生提供应用语言的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多种表达方式,如角色扮演、看图说话、内容复述、争论辩论、短剧表演等。
浅论反思性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逐步推进的过程中, 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要求也提高了很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 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加强对历史课进行教学反思, 与新课改同步, 适应新课改的步伐。其中一方面要有计划和组织地参加这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自身教学的反思, 自我提高, 自发学习, 让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笔者现就自己多年来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经历谈一些粗浅看法, 供同行借鉴和探讨。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
所谓的“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 对历史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只有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 才能发现问题, 并想出解决的办法, 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工作水平。
在历史学科中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自身教研水平的提高也有所带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历史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方面的能力, 从教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因此,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 要时刻以研究者的身份要求自己, 置身于教育的情境里面, 用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自我反思, 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研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形成一定的规律认知, 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发展。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高中教学历史教师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 既有对教师自身教学理念的反思, 如自己的教学观念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是否“与时俱进”, 也有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是否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 是否对学生有伤害;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如教学内容是否适度, 是否符合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也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反思, 如教学方法、手段是否创新, 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 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既要在课前反思, 如准备是否充分, 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也要在课中或课后反思, 如还有哪些不足, 怎样改进;既要通过自身感受进行反思, 也要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 如学生对教学是否满意, 评价如何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等。
三、教学反思的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知识容量大, 内容错综复杂, 覆盖面广, 如何进行反思呢?我认为要做大以下几点。
(一) 历史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只有理论学习才能让我们学会“突破”, 不再让以往的经验和习惯束缚自己。离开理论学习的指引, 我们一般只会在一个自己划定的圈圈里“转”, 再也走不开了。理论的学习还能使我们以往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高中教师来说, 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学习, 另一方面也要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 把握教学规律,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程度。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时代, 历史教师也更应全方面地学习和理解,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新高考以及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 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历史专业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当前仍有不少历史教师只知埋头于教材、教案、练习册等, 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认真研读教育教学杂志, 更不要说去研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了。这样, 结果就会导致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 信息量的缺乏, 对自身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也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对于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我们要认真地去研读、钻研和探讨, 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但我们更应该要去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 而且还可以从中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历史的方法, 更好地为高中历史教学服务。
(三) 历史教师要不停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历史教师要多听一些观摩课, 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 感觉和理解别的教师不同的授课方式, 以及教学特色。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师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探讨, 分析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的策略。这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反思能力又是一种提高。历史教师还要从学生眼中反思自己, 因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真实也最有价值。从学生眼中看自己, 总能了解到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
教师还要写好教学后记。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备好课、上好课, 对“教学后记”却未引起足够重视, 认为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其实, 写“教学后记”, 不但不是负担, 相反它还是备课的好“帮手”, 因为它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 加深我们对教材教法的理解, 从而改进和提高历史课教学的效率。其实, 很多教师都认识到写教学后记的重要性, 但究竟如何写?写什么?还不甚了解。其实, 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 如教材处理意见、教学方法的安排、学生反映情况、课后自我体会等等都可作为教师“教学后记”的内容。
化学教学浅论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效率;信心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可以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但它有着很多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所以只能记住。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但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还要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针对化学的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的树立和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全面发展方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化学课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联系,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我们知道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一定的能力又是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前提,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进而形成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还应引导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情感教育,使知识、技能和情感相互促进、和谐发展,达到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的最终目标。
传统的课堂教学遵循的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认知过程,塑造的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人”,获取客观的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唯一目的。为了获取这种知识,学生忘却了自己、忘却了生活,甚至牺牲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将人的生活与知识的关系完全颠倒,由此造成生活单一化、知识单向化。
随着化学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觉学习的各种方法。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这种人才要具备较强的各种能力。
一、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要讲究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有效性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最看重的是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共同发展,是否在方式、方法上讲究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一切好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究其运作轨迹和教学状态,都是教与学在进行着良性互动,单向的不行,即使教师表演得再好、花样再多,学生都只成了看客,到头来仍然一无所获。所以要把有效性教学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还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给他们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和谐、活跃。
二、更新课堂教学形式,把讲堂变为学堂
由于高中学生年纪不很大,单纯靠教师在课堂上讲,他们比较难以理解,并且他们也不可能在学校读一辈子书,因此作为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要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以改革教学模式、教学观念为突破口,加强直观教学,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究,让学生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进而走出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
三、注重能力培养、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培养发散思维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抓住学生能力培养的这个核心,对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动手、发散思维、创新和
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训练。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极易接受新鲜事物,在观察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动手、动脑,在获得真实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极大地丰富他们的化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开阔眼界和培养观察、比较、推理、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同时,增强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师生关系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亲其师然后信其道”、“爱屋及乌”这些道理都说明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而喜欢上这个科目,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反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就会逐渐失去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欲望。因此,作为主导方的教师就要善于与学生培养情感,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形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对于学生的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们在错误中认识到自己,同是也对教师有了深厚感情,有利于日后的教育。
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教师通过提问,分段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滔滔不绝地讲述。但要注意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从而使教学处于最优状态。
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 篇9
内容摘要:儿童画在少儿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儿童画创作是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仅使学生具备完美的智能结构。获得美化生活的知识能力,而且可以促进人的各种感官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感情高尚,而且培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未来社会培养最有价值的人才。儿童画教学能否取得成功,是检验美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艺术创作 造型样式 因人施教 自由创作
儿童画一般泛指少年以下年龄段孩子们所画的画,是儿童为传达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反映对世间事物的认识感受,用形象符号、色彩意蕴和画面形象关系表现出来的可视造型样式,是儿童陈述事物和表现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人说,好的儿童画是一片“没有污染的领域”。事实确实如此,几乎所有同龄儿童的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落笔大胆、用色单纯、形象简练、随意夸张、不加修饰,或拘谨细腻,融入自己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力。所以,儿童画的画面往往是天真活泼的,甚至怪诞而不符逻辑,但正是这种鲜明的特征,使得儿童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所有成人画所无法比拟的。伟大的画家毕加索就曾说过:“成人应该向儿童学习美术。”由此可见,儿童画在少儿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指导儿童画好儿童画不但能养成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能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开展儿童画的教学,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鼓励幼儿画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唤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儿童的发展,他强调解放儿童,教育工作者“应化为儿童”,加入儿童的生活中去。
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游戏,尤其是很小的幼儿,这与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由于年龄小,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幼儿会认为生活中的布娃娃、玩具小汽车甚至一切事物都跟他们一样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即“物我同一”性,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儿童泛灵论”。
所以,教者应顺乎涂鸦期幼儿这一明显的心理特征,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这一特征,可以将幼儿的绘画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
1、涂鸦游戏
幼儿对涂涂画画非常的感兴趣,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只能看到很多杂乱的线条、大块的色团、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体轮廓。实际上,涂鸦画也是儿童画,这个时期的幼儿有初步的视觉形象的感受力,能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象征物体的外部
轮廓,但不注意形体的完整,侧重意趣的表现,往往按照自己的愿望,任意夸大所画对象的形象。
可是这样的画对幼儿来讲已经有了很重要的意义,应保护幼儿的这种涂鸦欲望。在我们开展的涂鸦游戏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要画出什么形象,而是满足幼儿随意作画的需要,鼓励幼儿用各种绘画工具任意涂鸦。
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一个孩子突然对我说:“老师,天上的云就象蘑菇!”孩子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他们仔细观察着天上的各种白云,不断的猜想着形状。
看到孩子们如此兴趣,我说:“我们把白云搬到地上吧!”于是,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粉笔,让他们饶有兴致地在地上涂画着所谓的“白云”。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明显的差别”。在幼儿的涂鸦绘画中也是如此。教师必须利用实物、语言、图片、影视等多种方式的刺激,激发幼儿感知事物的兴趣,并从对事物形状、色彩等的初步认识,来激发幼儿的审美动机,唤起他们的绘画愿望。
熟悉的、生活化的情景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好奇,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绘画动机,产生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生活经验的愿望。如绘画活动《泡泡》,我带着孩子们到室外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并引导孩子展开丰富的联想,最后,孩子们在纸上画满了泡泡,并兴奋的向同伴讲述着自己的“泡泡”故事。在想象和涂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2、拼图游戏
“授人以渔”所传授的捕鱼本领是用之无穷的。绘画指导方法就是要象“授人以渔”一样教给幼儿一些绘画所必需的本领,如多种颜色、多种几何图形、多种实物图形的认知等。
采用一套节省智力资源的教法,让幼儿容易掌握又可以举一反三。帮助幼儿把技能与所掌握的符号结合起来,在头脑中进行转换,通过技能整合而变成自己的绘画技能和技巧,其效果远远胜于模仿来的技巧。
由于小班幼儿对枯燥、单一的临摹不感兴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原则,我们开展了这种可举一反三的“拼图游戏”,让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先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摆,感知物体的整体与各部位造型,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比如,《可爱的小鸡》活动中,通过“我与小鸡”的游戏,让幼儿观察小鸡的特征,并为幼儿提供各种几何图形,鼓励幼儿拼摆出小鸡的不同造型,同时引导幼儿感知可以用哪些图形来表示。
在活动中,幼儿对小鸡的特征有了感性的经验,在绘画中,只要指导幼儿学习用线条画不同的图形,并加以组合,就能画出小鸡的造型了。
而且,由于在与小鸡的游戏中,幼儿对小鸡已经产生了兴趣,因此,在绘画过程中,幼儿兴趣浓厚,表现出“小鸡吃虫”、“在草地上的小鸡”、“许多的小鸡”等不同的内容。
有时,当幼儿对绘画一种事物出现困难时,他们往往会放弃绘画。这是,我常常会通过“找一找,看哪些图形能帮助你画画?”等形式,鼓励幼儿先找图形,再尝试拼摆,从中获取经验。
如,在绘画活动《小朋友》中,部分幼儿在画到身体部位时遇到了困难,于是便放弃了。看到此情况,我组织幼儿进行“我来拼”的游戏,让幼儿用不同的图形进行组合成人,游戏中,幼儿发现用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都可以用来表示人的身体,有了这些经验的积累,幼儿在绘画时就会不知不觉地迁移这些经验。
3、颜色游戏
幼儿对色彩掌握得不是太好,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不难看出幼儿大都喜欢用同一种颜色涂色,为了让幼儿感受丰富多彩的颜色世界,体验色彩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我组织幼儿开展了《有趣的颜色》活动。
活动中,我让每个幼儿手拿装有颜色的喷桶,往墙壁上、纸张上自由喷洒颜色,当他们看到墙壁上、纸张上被颜色喷洒得花花绿绿、五彩缤纷时,孩子们异常高兴,不断的对我说:“老师,墙壁变成五颜六色了!” “老师,看!我的纸张漂亮吗?”„
在活动中,我还受到了启发:我将平时不用的白色的衬衣、手帕、桌布等带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上面喷洒颜色、晒干,立刻,孩子们被这些鲜艳、奇特的作品吸引住了,他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颜色所带来的不同体验。结果,在以后的绘画活动中,孩子们不再使用单一的颜色了,他们开始尝试使用平时被他们遗忘的色彩。
4、什么都能画
对于幼儿,如采用单一的油画棒、水彩笔作画,时间一长,幼儿就会失去兴趣。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棉签画、吹画、水彩画等。在一张作品中,也用集中作画形式,幼儿不能掌握的,教师可以帮助完成。
如在绘画“太阳与月亮”中,当幼儿画好了各种造型的太阳和月亮的形象后,为幼儿提供多种水彩颜色,指导幼儿用指点画、毛笔画丰富背景,使画面更加生动、完美,幼儿也从中尝到了成功的愉悦。
幼儿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很高,为了唤起幼儿的绘画的兴趣,我们将绘画与手工相结合。由于手工与绘画相结合,不象单纯绘画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更加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
二、大胆想象,引导幼儿画画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包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我们可以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不分时空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热情,特别是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画一些人物、动物,他们就像画他们自己。鼓励幼儿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他们新奇、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让全体幼儿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孩子就会发现只要有趣,画什么都行,画的不好老师也不会怪我,扫除了幼儿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地安排好自己的想法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欲望,传统的教育总是喜欢让孩子适应成人的世界,要让幼儿照样画葫芦,孩子的想象受到束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创造的兴趣和信心。美术教育没有既定的模式,每次在上课时都像是带幼儿做一次探险,做一次想象中的旅游,不拘形式,不择手段,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创作。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参与能力。以《我做的动物明星》一课为例。这是一节难度较大的课,学生必须对某一个动物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利用废旧用品来进行制作较为有个性的动物明星。为了更好的启发学生,我是这样来操作这一课的:上课时,我就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来制作一些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动物明星。”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在犯愁了:“用一些废旧物品怎么来制作动物啊?”“就是啊,还要做动物明星呢?那好难啊!”听着孩子们的疑问,我就请我们班的小调皮居殷同学走到教室前面来,我对孩子们说:“看好啦,老师要变魔术了哦!”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干净的黑色大垃圾袋,套在了这个小男生的身上,接着我在他的嘴巴那个部位用小剪刀剪了一个大洞,这时这个小家伙的整个脸就露出来了,接下来我用两根橡皮筋在小家伙的头顶上扎了两把,这时就有学生在小声说了:“那不是两只兔子耳朵吗?”“好现象,”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孩子们估计已经明白我要做的动物明星是谁了。”此时,我还是不动声色继续完成我的创作。紧接着我又把小家伙的两只手用橡皮筋固定住,学生们兴奋地喊:“兔子,兔子,老师做的是一只小黑兔。”我被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所感动。我就是这样来启发学生的:“同学们,通过老师的示范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用从家里带来的废旧物品对周围的小朋友来进行打扮、包装,把他们装扮成我们喜欢的小动物明星。你们说是不是啊?”就这样,孩子们你一言,他一句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这种方法把孩子们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置身于动物王国之中。瞧,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好啊:妈妈的旧丝巾成了小孔雀美丽的羽毛;爸爸的白围巾成了小狐狸可爱的尾巴„„孩子们造出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动物明星,并且这些动物明星们还登台表演了一番。你要是来到他们中间,肯定会对他们的动手能力大嘉赞赏的。
三、循序渐进,因人施教
注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 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指导中要有的放矢,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个幼儿在指导中都有所得。美术活动是一种智力活动,既有思维又有表达,强调幼儿会想再会画,思维在先,表达在后,过去教学中只重视技巧表达而忽视了思维的训练,现在不能因强调思维的训练而忽视基础知识、技能。在美术活动中,美术技能是幼儿将自己的情感、意向和观念托付于材料,使材料变为表现的媒介,如同语言一样,人不可能不用语言或者用自己不懂的语言去表达思维。教师应通过教学指导和帮助幼儿探索和驾驭美术材料,进行不同的启迪指导,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儿童来讲,绘画的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扩大的。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讲,绘画的题材相当广泛,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乃至脱离生活的想象都可以成为绘画表现的题材。当然少儿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经历,命题提出一定要符合少儿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历,只有根据儿童个体的绘画特点出发,这样才能被少儿接受与表现。
四、欣赏幼儿的作品,并给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
在美术活动中,当孩子作品和教师所要求的有出入区别时,我们不应该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的否定他们,应该敏感地捕捉孩子们创造的“闪光点”,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活泼的气氛,让他们能够大胆思索,自由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萌芽和发展。教学活动的结束不应以作品的结束而结束,评价作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首先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或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作品,画的虽然不美观,却是孩子丰富内心世界的体现,评价幼儿的作品是一个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要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每次活动结束,将幼儿全部的作品展览,让孩子互相审视、交流,教师欣赏每一幅作品却不必给作品打分,不给作品打分、不给作品下结论。这样画好、画坏,幼儿没有心理负担,创作欲会更强,但是老师应记下每个幼儿的不足之处,以便以后的活动中因材施教.孩子们经过审视,相互交流,,相互观摩、学习,他们心理明白谁颜色配的好,谁构思得好,自己有哪些不足,通过大家品评,孩子们的自信心逐步得以提高,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绘画作品。
【浅论反思性教学】推荐阅读: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8-03
反思性教学08-06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12-16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08-20
反思性教学意义07-02
反思性教学理论07-06
反思性教学策略08-02
进行反思性教学08-11
金属活动性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11-10
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