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墙

2024-07-06

钢筋混凝土墙(通用11篇)

钢筋混凝土墙 篇1

在受力方面, 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 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 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 其变形小, 破坏程度低, 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 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 耗散地震能量, 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 能吸收大部分能量, 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 在设防较高的地区 (8度地区及以上地区) 优点更为突出。

1 抗震墙的组成

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与旧规范相比, 新规范在剪力墙抗震设计特别是在抗震构造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

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若弯的原则。即连梁的屈服先于墙肢;连梁和墙肢均应为弯曲屈服。与89规范相比, 2001规范在剪力墙抗震设计特别在抗震构造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

主要包括:

1.1 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变化。

1.2 墙肢组合截面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和连梁组合的设计值。

1.3 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4 增加了剪力墙的轴压比的限值。

1.5 将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

造边缘构件两种边缘构件的构造不同, 加强了应加强的部位, 放松了可放松的部位。使抗震墙的设计更具合理性。

1.6 2001规范取消了89规范的“弱连梁”

和“小墙肢”的术语, 代之以“跨高比”和墙肢长度和厚度的比值, 应当说在概念上是没有区别, 但89规范虽然对“弱连梁”作了规定但在设计中难以确定社么是弱连梁。

2 抗震墙的设计

2.1 抗震墙的布置原则

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 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应遵循“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 还须注意。

2.1.1 将长墙分成墙段

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 较长的抗震墙宜开设洞口, 将一道抗震墙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 使墙的高宽比大于2。规范规定洞口连梁跨高比宜大于6。的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 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屈服。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 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

2.1.2 避免墙肢长度突变

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 沿高度不宜有突变, 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 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 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

2.2 框支层墙体的布置

2.2.1 对框支层刚度的要求

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 抗震墙减少, 侧向刚度降低, 在地震作用时有可能变形集中在框支层。框支层是使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对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为避免框支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 规范规定: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一层非框支层侧向刚度的50%。

2.2.2 框支墙落地的间距不宜过大

框支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墙承担。作用在紧邻框支层的上一层非落地剪力墙的水平力亦通过框支层楼板传到落地墙为保证楼板有足够大的平面内刚度 (传递水平力) , 2001规范规定:落地墙的最大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4m。

部分落地墙宜设计成筒体, 以增加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

2.3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的布置

2.3.1 沿房屋高度, 抗震墙宜连续布置, 宜全

长贯通, 避免切断, 且洞口宜上下对齐, 避免墙肢长度的突变。

2.3.2 不宜开大洞口, 避免抗震墙承载力削弱和刚度突变。

2.3.3 洞边距柱柱端 (指距柱内侧) 不小于300mm。

以保证柱作为边缘构件的作用和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结构试验表明矩形截面剪力墙的延性比工字形或槽形截面剪力墙差;计算分析表明增加墙肢截面两端的翼缘能显著提高墙的延性;因此在矩形墙两端设约束边缘构件不但能较显著地提高墙体的延性, 还能防止剪力墙发生水平剪切滑, 提高抗剪能力。

2.3.4 双向抗侧力的结构形式。

纵横墙宜相连, 使彼此成为有翼缘的剪力墙, 不但可以增加刚度, 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塑性变形的能力。

2.3.5 对于较长的房屋, 不宜在房屋的端部设剪力墙以避免温度应力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

2.3.6 对于一、二级抗震墙, 其连梁的跨高比不宜大于5, 且高度不小于400mm。

连梁有较大的刚度, 可保证墙体的整体性能良好并能增大耗能能力。

2.3.7 柱中线与梁、墙中线偏心不宜大于柱宽的1/4以减少地震作用对柱的扭转效应。

否则应通过加水平腋, 加强柱内配箍率等方法加以弥补。

2.4 抗震墙截面尺寸的有关规定

2.4.1 最大剪压比限值

对剪跨比大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 剪压比不应大于0.2剪跨比小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 剪压比不大于0.15。原因是:剪跨比小的墙和跨高比小的连梁其剪切变形较大, 甚至以剪切变形为主, 故对剪压比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实验表明:剪压比超过一定值时, 将过早出现斜向裂缝, 增加水平筋和箍筋的方法没有作用, 在箍筋水平筋未屈服前混凝土即已在剪即已在剪压的共同作用下破碎。合理的方法是: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 加厚墙、梁或加长墙的长度, 但不宜加高梁的高度, 在计算墙肢的剪跨比时弯矩和剪力均取地震作用下的效应组合的计算值。

2.4.2 抗震墙的最小厚度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 且不小于层高的1/6;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其他部位不小于160, 且不小于层高的1/20;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端柱组成边框。其他结构的一、二级不小于160mm, 且不小于层高的1/20;其他结构的三、四级不小于140mm, 且不小于层高的1/25;其他结构的一、二级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mm, 且不小于层高的1/16 (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小于层高的1/12) 。

2.5 剪力墙的计算

墙的设计计算是考虑水平和竖向作用下进行结构整体分析, 求得内力后按偏压或偏拉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当受较大集中荷载作用时, 再增加对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在剪力墙承载力计算中, 对带翼墙的计算宽度按以下情况取其小值。

2.6 剪力墙破坏形态

剪力墙受力如同竖向悬臂, 当剪力墙墙肢较长时, 在力作用下法向应力呈线性分布, 破坏形态似偏心受压柱, 配筋应尽量将竖向钢筋布置在墙肢两端;为防止剪切破坏, 提高延性应将底部截面的组合设计内力适当提高或加大配筋率;为避免斜压破坏墙肢不能过小也不宜过长以防止截面应力相差过大。

剪力墙结构中, 墙是一平面构件, 它除承受沿其平面作用的水平剪力和弯矩外, 还承担竖向压力;在轴力、弯矩、剪力的复合应力状态下工作, 其受水平力作用下似一底部嵌固于基础上的悬臂深梁。在地震作用或风载下剪力墙除需满足刚度强度要求外, 还必须满足非弹性变形反复循环下的延性、能量耗散和控制结构裂而不倒的要求;墙肢必须能防止墙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 因此注意尽量将剪力墙设计成延性弯曲型。

综上所述, 设计剪力墙时, 应根据墙体的特点, 受力特征, 墙体内力分布状态并结合其破坏形态, 合理地考虑设计配筋和构造措施。

摘要:抗震墙广泛用于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规范规定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中, 除框架结构外, 其余几种结构, 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及板柱-剪力墙结构。均与剪力墙有关、因此有必要对剪力墙作一下研究。通过对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设计, 概括出对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设计要求。

关键词:抗震墙,连梁,原则,布置

钢筋混凝土墙 篇2

7.1.钢筋笼放不到位

(1)当发生钢筋笼下放困难时,有可能是端头倾斜将钢筋笼卡住、槽壁两侧土体径缩将钢筋笼卡住、在下放钢筋笼过程中突然发生坍方造成槽壁深度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当发生钢筋笼下放困难但是具备下列条件时,可尝试继续下放钢筋笼。

(2)如果是端头倾斜造成钢筋笼下放不到位时,必须事先用超声波测量端头垂直度,得出端头侵入钢筋笼的程度,然后适当割除分布筋,收缩主筋,主筋数量不变,然后再放钢筋笼。

(3)当钢筋笼被卡住的时候,不能强行冲击下放,当钢筋笼反复上下松动多次不能放到位的,需将钢筋笼全部拎出,查明原因并处理好后再重新下放。

7.2.钢筋笼起吊过程中发生变形、散架

必须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吊点布置和对钢筋笼进行加强,起吊钢筋笼时,必须先将钢筋笼整体拎高30cm,观察有无变形或有电焊被迸开的现象,如果有,则立刻将钢筋笼放下,加固后方可继续起吊。

当钢筋笼吊到空中发现有变形现象时不得强行吊起,必须马上疏散附近施工人员,同时将钢筋笼放到地上,对变形钢筋笼进行整形、加固后再重新起吊。

钢筋笼起吊发生变形、散架事故和补救措施通常有如下情况:(1)第一道吊点范围钢筋笼头部向上弯曲 发生原因: 纵横向桁架软弱; 桁架和分布筋电焊不牢固; 吊点钢筋焊接不牢固。补救措施:

首先用伸缩葫芦和千斤顶将已经弯曲的钢筋笼调直;

主吊前两道吊点范围的桁架钢筋、主筋和分布筋全部电焊加固,桁架钢筋和分布筋相交的两个点更要全部焊接;

加强第一道吊点的横向桁架,可以用双排Ф25以上的“×××”形钢筋加强。(2)主吊和副吊之间的钢筋笼部分发生弯曲、断裂 发生原因:

纵向桁架薄弱,钢筋笼较宽,只放了2榀桁架; 主、副吊之间的距离过长,超过4m; 起吊过程中两部分吊车配合不当; 桁架钢筋、桁架与分布筋焊接不牢固。补救措施:

增加纵向桁架的数量;

调整吊点位置,将主、副吊之间的距离调整到不大于3.5m; 双机配合起吊,避免两部吊车拉扯钢筋笼; 加强焊接质量。

(3)转角幅钢筋笼“包饺子” 发生原因:

斜撑拉杆强度不够或焊接不牢固;

转角幅内边的分布筋未和所经过的钢筋焊接牢固; 开始起吊过程中,钢筋笼发生倾翻。补救措施:

合理设置斜撑拉杆,当发生扭曲后,可先用神仙葫芦或千斤顶效直,然后着重加强每一道吊点之间的斜撑,尤其是第一道吊点处斜撑,斜撑钢筋必须要拉到两榀桁架处,斜撑钢筋的规格要大于Ф25;

转角幅内边对穿的分布筋同经过的每根钢筋都必须要焊接牢固;

如果转角幅一边竖起来较高,为避免在开始起吊钢筋笼过程中,竖起来的边向一边侧翻,可用副吊的副钩吊一根钢丝绳,拉住钢筋笼。

7.3.吊车起吊过程中倾覆

7.3.1、起重设备起吊过程发生倾覆的主要原因如下:

(1)因严重超载,致使对起重机倾覆边的倾覆力矩大于稳定力矩,导致起重机倾覆。

(2)起重机未安装起重力矩限制器安全保护装置,操作人员无法准确掌握重物实际重量,致使超载运行导致倾覆。(3)起重指挥人员未经安全技术培训,不熟悉起重吊装作业安全基本知识,特别是在作业前未向起重机司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无实际起吊重量说明,即在重量不清的情况下,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4)地基承载力不够,地基塌陷导致起重机重心不稳发生倾覆。7.3.2、反事故措施与预防:

(1)起重机安全保护装置必须按规定配置,最大额定起重量不大于32t的起重机,必须装设起重量显示器,其误差不大于5%。

(2)严格按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表和起升高度曲线作业。起吊物品不能超过规定的工作幅度和相应的额定起重量,严禁超载作业。

(3)在进行起重吊装作业前必须制定作业指导书,并对起重机司机及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起重机械指挥、操作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并应熟悉所操作机械的操作规程,以及相关的安全规定。起重机械作业时,指挥、操作人员必须认真负责,注意力集中。

(4)定期加强对起重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的培训,通过事故案例讲解和学习,增强其安全意识,提高其操作和防事故能力及起重相关人员紧急情况下的避险能力。

(5)前期对施工场地进行调查,确定起吊设备工作场地地基承载力要求,及时对不满足要求的场地进行硬化加强。

7.3.3、发生起吊事故伤害应急措施

(1)成立项目事故处理应急指挥小组,小组成员见图13;(2)以人为本,最大限度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3)先抢救人员、控制险情,再消除污染、抢救设备;

(4)反应快捷、措施果断,统一指挥、制定有效的抢救方案,避免不规范、无组织 的救援行动造成二次伤害。

(5)保证应急所需的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照明设施、急救设备。

副组长副经理

组 员 工 程 部

组长项目经理

组员 安

副组长总工程师

钢筋混凝土墙 篇3

【关键词】填充墙裂缝;裂缝的影响;产生原因;预防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业新材料、新技术逐步得到应用,超高、超长、大体量建筑物已屡见不鲜。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其良好的材料性能和抗震性能广泛代替了原来的砌体结构,建筑物内部空间及使用功能的划分则通过砌筑填充墙来实现。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由于抗压强高,保温隔热性能好,导热系数为,吸声、隔声性能好耐火度高,密度小,可加工性好等特点,使其作为填充墙首选材料,被广泛采用。但由于设计、施工、及材料自身性能等原因,填充墙局部容易出现裂缝。裂缝会影响后期的抹灰、装修,有损美观;外墙裂缝还会造成雨水内渗。不但影响了业主的正常使用,甚者会带来社会矛盾。本文就此针对裂缝产生部位及成因做出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1、裂缝产生部位

裂缝产生主要集中在以下部位:填充墙四周与主体混凝土构件相连处、45度斜裂缝、门窗洞口处、墙体本身立面管线部位。

2、裂缝成因及分析

2.1填充墙四周与主体混凝土构件相连处裂缝的形成原因

(1)填充墙与柱未按施工规范采用接结筋,且砌块砌筑高度过高,使砌块墙未充分收缩,进而在收缩内应作用下拉裂;(2)在抹灰时未用钢板网将墙柱连接处覆盖后再抹灰,从而使抹灰层由于水泥收缩而拉裂;(3)在砌块砌到梁底时,未按规范要求,加一层蒸压灰砂砖斜砌楔牢塞实,在墙体收缩后,出现裂缝。

2.2 45度斜裂缝的形成原因

(1)地基变形导致主框架不均匀沉降或框架自身受力不均匀导致变形,对墙体产生剪切或弯曲作用,填充墙整体刚度小、抗剪或抗弯能力较差,从而产生变形,出现裂缝;(2)施工中框架结构由于荷载不断增加而产生的变形未充分考虑,尤其是填充墙施工前后,且若填充墙未充分收缩,框架变形未稳定,势必会造成裂缝;(3)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填充墙砌筑质量差、强度低,无法抵抗框架变形,进而产生内部拉应力,出现裂缝;(4)填充墙宽厚比过大,整体抗剪、抗弯能力差,容易产生破坏。

2.3门窗洞口处裂缝的形成原因

(1)地基不均匀沉降易对底层窗台下产生斜裂缝;(2)温度变化导致混凝土构件与填充墙变形不一致,使填充墙产生内应力,进而在门窗洞口处出现应力集中,产生裂缝。

2.4 墙体本身立面管线部位裂缝的形成原因

为了埋设管线,墙体线槽处截面削弱,易出现沿线槽方向的裂缝。

3、预防裂缝有效措施分析

为了预防上述裂缝的发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从设计、材料、施工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3.1设计时控制

(1)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计算沉降量,预估变形程度,保证在施工时对重点部位予以重点控制;(2)填充墙应沿墙、柱全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筋,拉结筋伸入墙的长度,6、7度抗震设防时不少于墙长1/5且不小于700mm,8、9度抗震设防时宜沿墙全长贯通;(3)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超过层高2倍时,宜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4)在砌体抗拉薄弱部位设置水平缝钢筋。当外窗或阳台门联窗宽度较大时,可在窗台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梁或采用钢筋混凝土窗台板,配置构造钢筋4φ12,高度120mm。窗台板或扁梁嵌入窗间墙内不少于600mm;(5)砌体与混凝土构件接缝处应设置钢丝网片。钢丝网片与基体搭接宽度≥150mm,门窗洞口等应力集中区也应在角部设钢丝网片。钢丝网片的网孔尺不应大于20mm×20mm,其钢丝直径不应小于1.6mm,且宜采用热镀锌。钢丝网应用钢钉或射钉每200-300mm加铁片固定,挂网应做到平整、牢固;(6)室内集中线管处用细石混凝土浇捣,强度C20混凝土,与墙体接缝处铺贴钢丝网。

3.2材料控制

(1)砂应采用中砂,使用前应过筛,含泥量不应大于3%。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为32.5;密度大于1900kg/m3且稠度控制在50-70mm;(2)所用砌块的龄期应超过28天,严禁出现砌块龄期过短而急于上墙的问题。砌筑时宜采用适合材料自身特性的粘结性好的砌筑砂浆,普及使用成品砂浆;(3)界面剂应使用柔性的防水界面剂。

3.3施工时控制

(1)提前2天对填充墙砌块进行浇水湿润,并在砌筑过程中随时对砌筑面进行适量洒水,避免砂浆失水过块而影响其强度和粘结性;(2)应严格控制砌块的含水率和含水深度。加气混凝土块的上墙含水率宜小于20%;(3)砂浆应随伴随用,使用时间不能过长,水泥砂浆和混合砂浆应在3h-4h内使用完毕,当气温超过30℃时,应在拌成后2h-3h内使用完毕。严格控制砂浆配合比及标号,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一般不低于M5;(4)严格控制墙体砌筑时砂浆饱满度和粘结率,水平缝不小于80%,坚直缝不小于60%。灰缝厚度控制在8-12mm范围内。

结束语

控制裂缝的产生和扩展,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当前建筑物普遍向高层、大体量发展的形势下,制定一项统一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已迫在眉捷。控制裂缝,重点在防,并需要从设计、材料、施工上共同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裂措施,加大主动控制的力度,才能提高新建房屋质量的可靠性。实践证明,只要严格执行规定,做到设计与施工紧密配合,控制裂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作者简介

1张金波,1981年,男,山东无棣人,滨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大学本科,结构设计;

2张小水,滨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结构设计;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的几个问题 篇4

在受力方面, 因为剪力墙的刚度大, 容易满足小震作用下结构, 尤其是高层结构的位移限值。在地震作用下, 其变形小, 破坏程度低, 可以设计成延性抗震墙, 大震时通过连梁和墙肢底部的塑性铰范围内的塑性变形, 耗散地震能量, 在与其他结构共同工作的同时, 能吸收大部分能量, 降低其他结构的抗震要求, 在设防较高的地区 (8度地区及以上地区) 优点更为突出。

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与旧规范相比, 新规范在剪力墙抗震设计特别是在抗震构造方面有比较大的变化。

1 抗震墙的布置原则

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 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应遵循“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 还须注意。

1.1 将长墙分成墙段

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 较长的抗震墙宜开设洞口, 将一道抗震墙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 使墙的高宽比大于2。规范规定洞口连梁跨高比宜大于6。的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 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屈服。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 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

1.2 避免墙肢长度突变

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 沿高度不宜有突变, 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 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 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

2 框支层墙体的布置

2.1 对框支层刚度的要求

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 抗震墙减少, 侧向刚度降低, 在地震作用时有可能变形集中在框支层。框支层是使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对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为避免框支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 规范规定:框支层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一层非框支层侧向刚度的50%。

2.2 框支墙落地的间距不宜过大

框支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墙承担。作用在紧邻框支层的上一层非落地剪力墙的水平力亦通过框支层楼板传到落地墙, 为保证楼板有足够大的平面内刚度 (传递水平力) , 2001规范规定:落地墙的最大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4m。

部分落地墙宜设计成筒体, 以增加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

3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的布置

3.1 沿房屋高度, 抗震墙宜连续布置, 宜全

长贯通, 避免切断, 且洞口宜上下对齐, 避免墙肢长度的突变。

3.2 不宜开大洞口, 避免抗震墙承载力削弱和刚度突变。

3.3 洞边距柱柱端 (指距柱内侧) 不小于300mm。

以保证柱作为边缘构件的作用和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结构试验表明矩形截面剪力墙的延性比工字形或槽形截面剪力墙差;计算分析表明增加墙肢截面两端的翼缘能显著提高墙的延性;因此在矩形墙两端设约束边缘构件不但能较显著地提高墙体的延性, 还能防止剪力墙发生水平剪切滑, 提高抗剪能力。

3.4 双向抗侧力的结构形式。

纵横墙宜相连, 使彼此成为有翼缘的剪力墙, 不但可以增加刚度, 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塑性变形的能力。

3.5 对于较长的房屋, 不宜在房屋的端部设剪力墙以避免温度应力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

3.6 对于一、二级抗震墙, 其连梁的跨高比不宜大于5, 且高度不小于400mm。

连梁有较大的刚度, 可保证墙体的整体性能良好并能增大耗能能力。

3.7 柱中线与梁、墙中线偏心不宜大于柱宽的1/4以减少地震作用对柱的扭转效应。

否则应通过加水平腋, 加强柱内配箍率等方法加以弥补。

4 抗震墙截面尺寸的有关规定

4.1 最大剪压比限值

对剪跨比大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 剪压比不应大于0.2剪跨比小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 剪压比不大于0.15。原因是:剪跨比小的墙和跨高比小的连梁其剪切变形较大, 甚至以剪切变形为主, 故对剪压比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实验表明:剪压比超过一定值时, 将过早出现斜向裂缝, 增加水平筋和箍筋的方法没有作用, 在箍筋水平筋未屈服前混凝土即已在剪即已在剪压的共同作用下破碎。合理的方法是: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 加厚墙、梁或加长墙的长度, 但不宜加高梁的高度, 在计算墙肢的剪跨比时弯矩和剪力均取地震作用下的效应组合的计算值。

4.2 抗震墙的最小厚度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 且不小于层高的1/6;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其他部位不小于160, 且不小于层高的1/20;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端柱组成边框。其他结构的一、二级不小于160mm, 且不小于层高的1/20;其他结构的三、四级不小于140mm, 且不小于层高的1/25;其他结构的一、二级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mm, 且不小于层高的1/16 (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小于层高的1/12) 。

5 剪力墙的计算

墙的设计计算是考虑水平和竖向作用下进行结构整体分析, 求得内力后按偏压或偏拉进行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当受较大集中荷载作用时, 再增加对局部受压承载力验算。在剪力墙承载力计算中, 对带翼墙的计算宽度按以下情况取其小值。

6 剪力墙破坏形态

剪力墙受力如同竖向悬臂, 当剪力墙墙肢较长时, 在力作用下法向应力呈线性分布, 破坏形态似偏心受压柱, 配筋应尽量将竖向钢筋布置在墙肢两端;为防止剪切破坏, 提高延性应将底部截面的组合设计内力适当提高或加大配筋率;为避免斜压破坏墙肢不能过小也不宜过长以防止截面应力相差过大。

剪力墙结构中, 墙是一平面构件, 它除承受沿其平面作用的水平剪力和弯矩外, 还承担竖向压力;在轴力、弯矩、剪力的复合应力状态下工作, 其受水平力作用下似一底部嵌固于基础上的悬臂深梁。在地震作用或风载下剪力墙除需满足刚度强度要求外, 还必须满足非弹性变形反复循环下的延性、能量耗散和控制结构裂而不倒的要求;墙肢必须能防止墙体发生脆性剪切破坏, 因此注意尽量将剪力墙设计成延性弯曲型。

钢筋混凝土墙 篇5

【关键词】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分析;防治

1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从加气混凝土材料特性看

首先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具有吸水率大、干缩变形显的特点。如果砌块干缩变形过大,则容易造成裂缝。当干缩变形带来的拉应力超过砌块之间的粘结强度时,裂缝就出现在灰缝;当砌块之间的砂浆粘结强度高于砌块抗拉强度时,砌块就可能开裂。砌块在混凝土龄期28d之内时,由于混凝土水化等各种物理化学作用,其干燥收缩较大,因此使用龄期较短的砌块更容易产生干缩裂缝。可以说,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干缩是造成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吸水率大,但其吸水特性与传统的普通粘土砖以及混凝土等材料不同,早期吸水快,后期吸水慢,但吸水时间长,如果砂浆保水性能以及和易性不好,则水分很容易被砌块吸收造成砂浆失水,从而无法充分水化造成强度降低、灰缝不饱满,导致局部砌块受力不均衡引起应力集中,造成砌块开裂或者沿灰缝开裂。

再者加气混凝土砌块是将加气混凝土坯体切割而成的,加工过程中易在表层形成一层松散层以及粉尘,如砌筑墙体前未进行清理或清理未彻底,就会在砂浆和砌块之间形成隔离层,影响砂浆与砌块之间的粘结力,对于抹面砂浆,则易造成粉刷层空鼓、开裂。

1.2 从外界环境影响看

环境温度的影响:砂浆同砌块的膨胀系数不同,一旦环境温度变化,则在砌筑砂浆、抹灰砂浆以及砌块之间产生温度应力,当环境温度变化幅度较大,产生的温度应力太大时,则造成砌块-灰缝之间、砌块-抹灰之间的开裂。温度应力也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环境湿度的影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干燥收缩较大,而普通砂浆的线收缩系数不到加气混凝土的1/10,当环境湿度较小时,其内部水分蒸发,含水率下降,则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收缩大大超过砂浆,造成灰缝开裂、粉刷层空鼓。对于尚未粉刷的墙体,则由于砌块表层失水速度比内部快,导致砌块表层干缩变形比内部大,则会引起砌块开裂。这种开裂往往发生在秋季气候干燥时。

外界扰动的影响:砌体施工早期,由于砌筑砂浆强度较低,此时如果受到外界作用力的扰动,比如振动、压力荷载等,则容易造成墙体裂缝。如果建筑物存在不均匀沉降,也容易引起墙体裂缝。

1.3 从设计环节看

若构造柱和水平墙梁设置间距设置过大,框架柱和墙体的拉结筋设置间距过大,墙体与主体框架连接处构造措施不合理,建筑物层高较高时未合理设置圈梁,外墙大面积饰面层未设置分割缝,对于不上人屋面,未设置保温隔热层等等,都容易造成填充墙开裂。

砌筑砂浆强度偏低、和易性不好、保水性差,使填充墙的灰缝砂浆易于被加气混凝土砌块吸水导致砂浆不饱满、强度低,难以承受温差、干缩等原因造成的变形而开裂。

施工时,未事先将砌块浇水,或浇水不足,导致砌筑后砌块大量吸收砌筑砂浆、抹灰砂浆中的水分,引起灰缝砂浆开裂、抹灰层空鼓裂缝等等。

砌筑过程中,灰缝砂浆不饱满,或者砌筑速度过快,导致墙体成型后,灰缝砂浆在上层砌块自重下沉缩,造成墙体水平裂缝。二次施工中接搓设置不合理,造成接缝处开裂。

抹灰砂浆强度太高,其弹性模量大,收缩变形小,与墙体变形不一致,导致抹灰层空鼓、开裂。抹灰层过厚,抹灰砂浆采用细砂,致使砂浆收缩过大产生裂缝。

将不同批次的砌块砌筑于同一墙面时,极易造成砌筑砂浆灰缝的厚薄、宽窄不一致,导致灰缝砂浆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当填充墙砌筑至梁、板底时,最上皮砌块砌筑不实,造成沉缩导致墙体在梁底处的水平裂缝。

安装水电设备时在砌体上打洞凿槽、敷设管线等过程中,由于槽内管线局部反弹变形或填充的砂浆收缩,则墙体易出现沿管线或设备的裂缝。

2 加气混凝土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

2.1 在砌块进场上严格把关,进人施工现场的砌块应有出厂合格证、产品性能检验报告,并应自然养护28d以上,进行见证取样送检,杜绝采用不合格产品进行施工,对于制作后静停时间较短的砌块,应在通风干燥的堆场堆放一定时间后,使其体积变形趋于稳定后上墙施工。

2.2 砌筑墙体前,砌块应提前ld-2d分次浇水湿润,但不能过湿,其吸水深度应控制在8mm~10mm.。残渣等。检查并修正、补齐拉结钢筋。砌筑砂浆的选择应采用安定性合格的水泥,不宜采用过细的砂。应尽量选择加气混凝土专用砂浆进行砌筑和抹灰,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以避免砌筑過程中水分被加气混凝土吸收。

2.3 砌筑墙体时,应视砌块和气候干燥程度,对砌块进行适时浇水润湿。墙体每天的砌筑高度应根据砌块与砂浆的材质、墙体部位、气温、风压等条件来确定,严格控制日砌筑高度,严格控制墙体的垂直度、平整度和饱满度以及灰缝的水平厚度、平直度和竖向宽度等,应错缝搭砌,搭砌长度不小于砌块长度的1/3。墙体最上皮应在下部砌体变形稳定后再砌,时间大约为一周以上,空隙处用砂浆填实。墙体与门、窗框的连接必须采用砖护角,混凝土包框或带连接件的预制混凝土块,不得直接在轻质墙上固定门窗框。

2.4 墙面抹灰施工前,应清理基层。提前湿润墙面,以免砌块从底子灰中吸取水分,但砌块含水率必须控制,过高又会导致干缩变形增大。同时,不宜采用强度过高的抹灰砂浆,以免其变形与墙体不一致。

2.5 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对砌体的扰动,不得随意堆放建筑材料造成已砌筑的墙体受到过大的施工荷载。加强对主体结构的沉降观测,发现不均匀沉降及时采取措施。

2.6 加强构造措施,合理设置构造柱、圈梁、拉结筋等,并在梁、板、柱与墙体的交接处挂钢丝网,以减少墙体交接处的裂缝。

2.7 水电管线安装的时候,严格按照管线布置方案,开槽深度不得超过砌体壁厚的2/3。填孔采用比例约为1:3~1:4的掺加了聚丙烯短纤维的砂浆,并抹压密实。严紧在墙体两面的同一位置开槽敷设管线。

3 结束语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质轻隔声、保温隔热的环保新型墙体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其材质特点,改进砌筑施工工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较少墙体裂缝,从而提高墙体质量。

参考文献:

钢筋混凝土墙 篇6

关键词:枢纽工程,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1 工程概况

新沭河治理三洋港枢纽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郊临洪闸口,主要建筑物包括:挡海外侧潮闸工程、排水闸工程及上、下游泓道开挖工程等。本工程按新沭河50年一遇行洪标准进行设计,其设计流量6 400 m3/s;该工程为Ⅰ等大(1)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1级建筑物。挡潮闸闸室每孔净宽为15 m,共计33孔,总净宽495 m。闸室采用钢筋混凝土开敞式结构,沉井基础,二孔一联整体式底板;闸室顺水流方向长19 m;闸墩顶高程7.0 m,中墩厚2.2 m,缝墩及边墩厚1.45 m。岸墙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涵基础结构,下游侧设桥头堡,上、下游各段翼墙根据其所处位置及挡土高度不同,分别采用钢筋混凝土空箱式、扶壁式及悬臂式结构。本枢纽工程中岸墙下及各段翼墙与铺盖、护底或消力池之间采用45 cm厚地下连续墙进行防渗。

2 水文和工程地质条件

2.1 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区地下水、河水的pH值为7.24~8.51,呈弱碱性,地下水对普通水泥有结晶类强腐蚀性;河水及地下水对抗硫酸盐水泥不具有腐蚀性(SO42-<3 000 mg/L);场区河水及地下水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2.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工程场区位于新沭河临海口,地貌分区属新沭丘陵前缘带状平原区,地貌形态属第四纪滨海相沉积而形成的海滨滩涂,地下水位变化大。闸址区新沭河两堤间距约1.5 km,河道主槽呈“S”形弯曲,上口宽约150 m~200 m。

3 施工总体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4 施工工艺

4.1 导墙施工

导墙施工顺序为:平整场地→测量定位→挖槽→绑扎钢筋→支立模板→浇灌混凝土→拆模→设模支撑。

1)平面定位。

根据设计图纸测放地连墙轴线控制点,再根据地连墙轴线控制点测放导墙施工控制线,导墙施工时严格按照控制点施工,最后在施工好的导墙上用红漆标识出地下连续墙的槽段编号,以确保地下连续墙平面定位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2)导墙结构与施工。

作业面场地整平及地下水降至作业面以下1.0 m~2.0 m后,进行导墙施工。导墙墙顶比设计地连墙顶高程高0.5 m,以便控制浮浆。导墙断面做成“╗╔”型。该形状的优点是:施工方便,开挖量小,可利用土模,使用时较为稳定,不易产生沉降变形。导墙结构图见图2。

4.2 分段标志

根据设计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槽段划分,同时编上槽段号,并用红漆在导墙顶面做上标记。用DSZ3水准仪测得墙顶高程,以控制挖槽时的槽深,作为钢管隔离桩、安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的高程控制。

4.3 泥浆配制

泥浆主要是在挖槽过程中起护壁作用,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地连墙的质量与安全。

4.3.1 泥浆选料

主要采用原土制浆,适当配制膨润土泥浆。制备的泥浆满足规范要求。

4.3.2 泥浆制备

按要求在泥浆搅拌机加水及粘土料,不断搅拌至稠浆,并检测其各项性能指标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4.3.3 泥浆循环

1)在挖槽过程中,泥浆由循环池注入开挖槽段,边开挖边注入,保持泥浆液面距离导墙顶面不小于0.2 m,并高于地下水位1 m以上;2)成槽过程中,采用泵吸反循环,泥浆由循环池泵入槽内,槽内泥浆抽到沉淀池,经处理后,返回循环池;3)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上部泥浆返回沉淀池,而混凝土顶面以上4 m内的泥浆排到废浆池,原则上废弃不用。

4.4 成槽

当导槽内充满泥浆时,进行挖土成槽,采用先两侧后中间抓土法成槽。在成槽过程中,严格控制抓斗的垂直度及平面位置。间隔法施工顺序见图3。

4.5 清孔换浆

成槽结束后,用抓斗抓起槽底余土及沉渣,然后用泵举反循环吸取孔底沉渣,清除已浇墙段混凝土接头处的凝胶物。

4.6 槽段接头清刷

用吊车吊住刷壁器对槽段接头混凝土壁进行上下刷动,以清除混凝土壁上的杂物,以保证混凝土搭接处连接牢靠。

4.7 隔离桩设置

采用间隔法施工程序,在先施工的每个槽段两端设置钢管隔离桩,桩长比墙长高出500 cm。槽段接头采用钢管隔离桩,在完成槽段挖土后将钢管隔离桩吊放至槽段的一端,浇筑混凝土后初凝前转动隔离桩,施工相邻槽段时拔出隔离桩。

4.8 钢筋笼安置

钢筋笼采取整体吊放,用钢尺量距精确定位,对准槽段中心垂直、匀速、缓缓下放至设计深度,不人为加压或采用自由坠落状使其下沉。放置过程中钢筋笼受到阻力时,不强行入槽,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必要时提出钢筋笼进行清槽,重新放置。之后做好固位工作,固定好的钢筋笼为自由垂体,且与前后的土体间距基本相等,使钢筋笼固定牢靠,不发生移位,尤其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发生上浮、偏位移动。

4.9 二次清孔

钢筋笼安放完成后,采用空压机气举法进行二次清孔,清孔到位标准为:刷洗槽段接头混凝土孔壁的泥皮的刷子钻头上不再带有泥屑及槽底淤积层厚不再增加。

4.10 墙体混凝土浇筑

墙体混凝土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浇筑,其配合比指标如下:坍落度18 cm~22 cm,混凝土扩展度36 cm~44 cm,含砂率40%~45%,单位胶凝材料用量450 kg/m3,水胶比0.435,高性能外加剂4.5 kg。

混凝土浇筑采用双导管法进行,导管下设时,导管底端距槽底不大于50 cm;导管距孔端控制间距不大于1.5 m,两套导管间距不大于3 m。首盘混凝土灌注前,其漏斗口门用相应直径的塑料球封堵,确保首盘混凝土灌注与孔内泥浆有效隔离,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混凝土直接泵送至浇筑漏斗架中,再由浇筑漏斗架同步分两路,分流至各浇筑料斗中。浇筑过程中控制导管下口插入混凝土深度为1.5 m~5 m。

5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5.1导墙及施工路基

地下连续墙中心线要求定位准确,导墙垂直度及净距离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路基满足成槽机、吊车及混凝土罐车行走的宽度及承载力的要求。

5.2成槽

地下连续墙施工的中心环节是槽段开挖,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工作。防止槽段坍塌的控制措施如下:

1)控制机械操作:要平稳操作成槽机械,不能猛起猛落,防止槽内形成负压区,产生槽坍;2)强化泥浆工艺:保持好槽内泥浆高度,并高于地下水位1 m以上;3)尽量减小槽口边静、动荷载的作用,减轻地表荷载;4)成槽过程中注意对垂直度、泥浆比重等指标的测控,注意观察成槽施工时的泥浆损耗量,及时补充泥浆,控制浆液面在槽口以下30 cm,以保证槽壁的稳定;5)缩短裸槽时间:抓好工序间的衔接,使成槽至浇灌完混凝土时间控制在24 h以内;6)吊放钢筋笼时,垂直吊入槽内,以防捣插槽壁引起坍塌。

5.3接缝

在槽段成槽施工中,槽端部应保持垂直,并对已完成的槽段混凝土凹槽接头处,用吊车吊着带有钢丝接头刷进行上下刷洗,将先前施工好的墙体接头凹槽中附着的泥土刷洗干净,以保证接头处混凝土连接紧密。

5.4防止混凝土冷缝出现

浇筑混凝土时采用内径250 mm的导管,导管离槽端两端接头处一般不超过1.5 m,两导管间距不大于3.5 m,选择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浇筑时严防断浇,确保墙体的浇筑质量。

6成墙效果

墙体施工结束后,请独立第三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使用地质雷达对岸墙下及各段翼墙与铺盖、护底和消力池下地下连续墙连续性和均匀性进行了抽检,在防渗墙顶部中间轴线位置布置地质雷达测线3条。

探测结果显示,雷达波同相轴连续,未见明显缺陷特征,表明检测部位防渗墙墙体总体连续、完整,未发现存在空洞现象。

7结语

实践证明,本工程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适用于沿海复杂地质条件下防渗施工,同时可有效地保持挖掘面的稳定,可以为类似海工建筑物防渗施工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徐东强,封国强.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应用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2]张加俭,马丹.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施工[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7-38.

[3]万明超,张桂芳.地下连续墙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处理[J].科技传播,2011(8):60-61,65.

钢筋混凝土墙 篇7

1 填充墙墙体空、裂形成的原因

1)加气混凝土砌块干缩的影响:加气混凝土砌块规定其干缩值为0.4 mm/m,比普通混凝土的干缩值大,而且大部分收缩在开始的30 d~50 d内。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用没有适当存放期的砌块砌筑,砌块的收缩值较大,抹灰后墙体继续干缩徐变产生收缩应力而导致梁底和柱(墙)节点产生直通裂缝及墙面不规则的空鼓开裂。2)砌筑砂浆不饱满的影响:砌筑时砌筑砂浆不饱满,围护墙在昼夜、季节温差和温度的陡降等温度荷载下,产生反复胀应力,势必在砂浆欠饱满、不均匀处出现抹灰层沿灰缝产生水平和竖向裂缝。3)局部抗裂强度不足的影响:当框架梁底标高高于门窗洞口上平时需要在填充墙上加设钢筋混凝土过梁。但因传统作法在过梁支座处无加强措施,导致局部抗压强度不足,而产生洞口上方八字形裂缝。还有在挑梁处墙体拐角或T角处竖向未设芯柱,水平向未设拉结筋,因挑梁在墙体和其他荷载作用下产生下挠,使其下墙体局部压裂,导致上部墙体弯曲开裂。

2 填充墙墙体的裂缝治理

施工准备工作:在购买砌块前,首先到生产厂家进行现场外观检查和随机抽样,合格后方可购进,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物理性能指标:质量密度(干体积密度)600 kg/m3、抗压强度不小于3.5 MPa、干燥收缩不大于0.8 mm/m、抗冻性:冻后损失不小于2.8 MPa、导热系数0.14 W/(m·K)、吸水率不大于25%。砌块进厂后必须按生产日期、规格挂牌,分别堆放整齐,并置于通风不受雨雪影响的干燥场所,堆置高度不宜超过3 m,产品龄期超过28 d后方可上墙,施工时含水率宜小于15%。

砌筑方法如下:

1)为改善砌筑砂浆的粘附力相容性,采用M7.5石膏砂浆砌筑,砌筑完一皮后,用护浆卡夹于砌块竖缝处,用8 mm的U型钢筋把竖缝填满,捣实砂浆。

2)第二皮以上砌筑时,水平灰缝采用镀锌铁皮制作的蓄浆槽,在其高度内注满砂浆,使其密度与砌块粘牢。然后轻轻提起蓄浆槽,每砌完二皮砌块采用嵌缝抹子在内外原浆勾缝,以封闭毛细孔。

3)墙体的水平配筋带应预先在砌块水平灰缝面开设通长凹槽,置于钢筋后应用M7.5水泥砂浆填实至槽的上口平。砌块墙体与钢筋混凝土柱(墙)相接处应设置2Ф6通长钢筋进行拉结,设置间距为二皮砌块高度,当采用L型铁件时,砌块墙体与钢筋混凝土柱(墙)间应预留10 mm~15 mm的空隙,待墙体砌筑完成后,该空隙用PU发泡剂嵌填。

4)厨房、卫生间等潮湿房间的砌块墙体,应砌在高度不小于200 mm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四周翻边上,或相同高度的混凝土导墙上,墙体第一皮砌块砌筑前应先用水湿润基层,再铺M7.5水泥砂浆,并在砌块底面水平灰缝和侧面垂直灰缝满涂粘结剂后进行砌筑,并做好墙面防水处理。

5)外墙砌筑采用不留脚手眼的内脚手架。

6)每天砌筑高度按1.5 m控制,砌到距梁底0.16 m处至少停留7 d,采用实心斜头砖,按60°角斜砌一皮,使其砂浆饱满并与梁底接触处用珍珠岩水泥拌合物填满填实。在内墙抹灰前,应用水灰比为0.4的1∶2补偿水泥将该缝隙填嵌严实。

7)拉结筋范围内的砌块将砂浆标号提高一级,并砌筑密实顶层墙体砂浆强度宜采用M7.5~M10混合砂浆,并每隔1皮~2皮砌块设置4 mm钢筋通长网片。另外和顶层相邻层混合砂浆强度等级宜不小于M7.5,以此加大墙体自身的抗剪强度。

8)电器配管及箱盒严禁遗漏,在空调通风及水暖卫生管道穿墙处,要用成孔机在砌块上打预埋钢套管。

9)当房屋的长高比较大时,应增加构造柱,在房屋纵墙门窗的洞口处,砌体抗拉、抗剪强度较弱部位,应在房屋顶层窗台下100 mm处设置2Ф6的钢筋砖砌体(或C20钢筋混凝土带),以提高砌块的抗拉、抗剪强度,防止外墙出现八字形裂缝和水平裂缝。

10)当采用砌块作填充墙时,为增强顶层的抗剪能力,在顶层横墙两端相当于房屋总宽度1/4~1/5长度范围内及内纵墙两端以及门窗洞口两侧均应设置配筋芯柱,相邻层的芯柱也待加强芯柱的施工质量必须确保,以增加砌体抗剪面积及增强钢筋销键作用,墙体中部设置不少于一道的通长钢筋混凝土带,其高度不宜小于60 mm。

11)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下填充墙裂缝的防治:抹灰前,在梁与填充墙交接处两侧固定钢丝网(每边搭接宽度不小于100 mm),固定钢丝网可用6 mm膨胀螺栓固定(或采用建筑胶粘贴)。

12)沿框架柱裂缝的处理:抹灰前框架柱与填充墙相交处铺设钢丝网(每边搭接宽度不小于100 mm),并用6 mm膨胀螺栓固定后分三层抹水泥砂浆。

3 填充墙抹灰产生裂缝的原因

1)砌体裂缝往往在结构完工以后才陆续出现。这种后期出现的裂缝会造成抹灰层开裂,其特征是抹灰层裂缝与砌体裂缝出现在同一部位。

2)砌块的吸水率大,干燥的砌块很容易吸收抹灰砂浆中的水分,影响砂浆硬化和强度发展,使砂浆与墙面粘结力减小,结合不牢。

3)内外墙抹灰常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其干缩值一般为0.6 mm/m~0.8 mm/m,且保水性及和易性差,时常在抹灰界面产生泌水、下滑而空鼓、开裂。

4 填充墙抹灰裂缝的防治

4.1 内墙抹灰

4.1.1 抹灰材料

粉刷石膏,材料配合比结合层净浆为石膏∶801胶水溶液=1∶3打底,抹灰为石膏粉∶石灰膏∶中砂=1∶1∶6,抹灰厚度宜控制在5 mm~12 mm范围内。

4.1.2 基层处理

抹灰前基层提前1 d~2 d充分浇水冲洗湿润,将墙冲刷干净,抹灰时基层不得有水珠,对混凝土面凸出部位进行修凿,清理干净后,对整个墙用混凝土界面剂涂刷,所有墙面凹进部位及缺棱掉角处,先抹石膏净浆,再用1∶2石膏砂浆找平补齐。

4.1.3 抹灰操作

先满刮结合层净浆,随后用力刮抹一层7 mm~10 mm厚打底砂浆,并做搓毛处理,待其初凝后再抹第二遍做细找平,砂浆平均总厚度按10 mm~15 mm控制。待此层砂浆用手指用力按下稍有手印但不陷时即可刮抹石膏浆面层,通常压光成活。

4.2 外墙抹灰

墙面清理浇水冲洗湿润后,采用空压机喷涂(或手工滚涂)混凝土界面剂,接着抹掺加膨胀防水剂的双掺砂浆(水泥∶粉煤灰∶中砂=1∶0.2∶3),每层抹灰厚度不大于7 mm,分两层打底找平。面层采用与底层砂浆外加剂相同的双掺抹灰(水泥∶粉煤灰∶中砂=1∶0.2∶2),抹灰厚度不大于5 mm,原浆压实成活。

工程实践证明,通过上述一系列治理措施,不仅克服了构造节点处的砌体灰缝开裂和内外墙抹灰层的空鼓,而且满足了抗震和外墙防渗要求。

5 结语

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从设计、砌筑工艺、抹灰工艺及现场管理等方面做到严格控制和规范施工,就一定能够减少框架结构填充墙的裂缝。

摘要:针对加气混凝土砌块和炉渣空心砌块填充墙易于开裂的现状,分析了填充墙墙体开裂的原因,详细地阐述了填充墙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同时对填充墙抹灰裂缝的防治进行了介绍,以减少或杜绝框架结构填充墙的裂缝。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填充墙,裂缝

参考文献

[1]GB 50203-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谭皓.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分析与治理[J].山西建筑,2006,32(3):138-139.

钢筋混凝土墙 篇8

抗震墙由墙肢和连梁两部分组成。设计时应遵循强墙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即连梁的屈服先于墙肢、连梁和墙肢均应为弯曲屈服。现行规范的特点主要包括:a.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变化;b墙肢组合截面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和连梁组合的设计值;c.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d.增加了剪力墙的轴压比的限值;e.将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种边缘构件的构造不同, 加强了应加强的部位, 放松了可放松的部位。使抗震墙的设计更具合理性;f.2001规范取消了89规范的“弱连梁”和“小墙肢”的术语, 代之以“跨高比”和墙肢长度和厚度的比值, 应当说在概念上是没有区别, 但89规范虽然对“弱连梁”作了规定但在设计中难以确定社么是弱连梁。

1 抗震墙的布置原则

作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 合理的布置是构建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应遵循“八字方针”即“对称均匀周边连续”外, 还须注意:

a.将长墙分成墙段。对于抗震墙结构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 若内纵墙很长, 且连梁的跨高比小, 刚度大, 则墙的整体性好,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 墙的剪切变形较大, 墙肢的破坏高度可能超过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 2001规范规定 (6.1.9.1) 将长墙分成墙段, 使墙的高宽比大于2。墙段由墙肢和连梁组成。89规范也有相同的规定 (第6.1.13条) 区别在于:连梁。89规范为弱连梁2001规范为跨高比不小于6的连梁其目的是:设置刚度和承载力较小的连梁, 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先破坏, 屈服。使墙段成为抗侧力单元, 且墙段以弯曲变形为主。

b.避免墙肢长度突变。抗震墙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墙肢的截面长度, 沿高度不宜有突变, 当抗震墙的洞口比较大时, 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 不宜有错洞布置的剪力墙。

2 框支层墙体的布置

a.对框支层刚度的要求。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 抗震墙减少, 侧向刚度降低, 在地震作用时有可能变形集中在框支层。框支层是使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关键部位。对于矩形平面的部分框支的抗震墙结构为避免框支层成为薄弱层或软弱层, 2001规范第6.1.9.3条规定:框支层的侧向刚度不应小于上一层非框支层侧向刚度的50%。 (应该说规范的要求并不过分, 设计时应尽量避免这种对抗震极为不利的结构形式。与建筑师一起努力, 为建造牢固的建筑产品而共同奋斗) 新规范取消了原89规范对框支层落地剪力墙数量的规定, 从设计上讲比原规范抽象但却更加合理, 所以我建议:在平面布置时可以借用原规范的数量控制作为直观的手段, 然后进行量化计算。

b.框支墙落地的间距不宜过大。框支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主要由落地剪力墙承担.作用在紧邻框支层的上一层非落地剪力墙的水平力亦通过框支层楼板传到落地墙, 为保证楼板有足够大的平面内刚度 (传递水平力) 2001规范规定:落地墙的最大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4米 (第6.1.9.3条) 取消了原“四开间”的含糊概念。另外, 新旧规范均对框支层楼板提出了具体的特殊规定, 希望能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c.部分落地墙宜设计成筒体, 以增加抗扭刚度和抗侧刚度。此条在实践中似较难作到, 但须与建筑专业很好协调的话, 相信效果一定会很明显。

3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的布置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实际工程中运用最多 (对高层而言) 布置要点是:位置和数量抗震墙的数量以满足刚度即满足层件位移限值为宜, 位置相对灵活, 但应符合规范第6.1.8和6.1.5条的规定。

a.沿房屋高度, 抗震墙宜连续布置, 宜全长贯通, 避免切断, 且洞口宜上下对齐, 避免墙肢长度的突变。对外墙而言较容易作到, 这与上述的“八字方针”相统一, 内墙有时相对较困难。

b.不宜开大洞口, 避免削弱抗震墙的刚度取消了89规范对洞口面积的限值的规定, 但在实际中对此条规定较难掌握, 由此引起的争执亦屡见不鲜。

c.洞边距柱柱端 (注意:指距柱内侧) 不小于300。以保证柱作为边缘构件的作用和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

d.双向抗侧力的结构形式。且纵横墙宜相连, 使彼此成为有翼缘的剪力墙不但可以增加刚度, 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塑性变形的能力

e.对于较长的房屋, 不宜在房屋的端部设剪力墙以避免温度应力对剪力墙的不利影响。

f.对于一二级抗震墙, 其连梁的跨高比不宜大于5。且高度不小于400。连梁有较大的刚度, 可保证墙体的整体性能良好并能增大耗能能力。

g.柱中线与梁墙中线不宜大于柱宽的1/4。以减少地震作用对柱的扭转效应。否则应通过加水平腋。加强柱内配箍率等方法加以弥补。

4 抗震墙及连梁的截面尺寸的有关规定

新老规范基本相似, 但具体数值并不相同主要包括:截面尺寸最大剪压比最小墙体厚度等。

a.最大剪压比限值。对剪跨比大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大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应大于0.2剪跨比小于2的剪力墙和跨高比小于2.5的连梁剪压比不大于0.15 (第6.2.9条) 原因是:剪跨比小的墙和跨高比小的连梁其剪切变形较大, 甚至以剪切变形为主, 故对剪压比的要求应更严格一些。实验表明:剪压比超过一定值时, 将过早出现斜向裂缝, 增加在、水平筋和箍筋的方法没有作用, 在箍筋水平筋未屈服前混凝土即已在剪压的共同作用下破碎。合理的方法是:加大混凝土强度等级, 加厚墙梁或加长墙的长度, 但不宜加高梁的高度在计算墙肢的剪跨比时弯矩和剪力均取地震作用下的效应组合的计算值, 当楼层上下端计算弯矩不同时, 取较大值 (反弯点不在层高的1/2处或反弯点不在本层的楼层内时)

b.抗震墙的最小厚度。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16 (老规范无此条)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其他部位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 (老规范同)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墙的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端柱组成边框。

其他结构的一二级不小于160且不小于层高的1/20

其他结构的三四级不小于140且不小于层高的1/25

其他结构的一二级底部加强区不小于200且不小于层高的1/16 (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小于层高的1/12) 。

2001规范对二级剪力墙的厚度比远规范严格;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下剪力墙的厚度和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区的墙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邢海嵘, 马春莉.浅谈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设计的几点体会.

钢筋混凝土墙 篇9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填充墙控裂,防渗技术

1 加气混凝土砌块、砖砌填充墙墙体空、裂、渗的形成机理

1) 加气混凝土砌块干缩的影响:加气混凝土砌块干缩值一般为≤0.4 mm/m。试验证明, 在常温自然养护2个月左右, 其收缩率约完成95%,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 常采用主体交叉的循环作业方案。抹灰后墙体继续干缩徐变产生收缩应力而导致梁底和柱 (墙) 节点产生直通裂缝及墙面不规则的空鼓开裂。

2) 砌筑砂浆不饱满的影响:砌筑时的砌筑砂浆不饱满, 围护墙体在昼夜、季节温差和温度徒降等温度荷载作用下, 产生反复胀应力, 势必在砂浆欠饱满、不均匀处出现抹灰层沿灰缝产生水平和竖向裂缝。

3) 抹灰砂浆的影响:内外墙抹灰常用水泥砂浆和水泥石灰混合砂浆, 其干缩值一般为0.6~0.8 mm/m, 且保水性及和易性差, 时常在抹灰时界面处产生泌水、下滑而空鼓、开裂。抹灰后, 因墙面不便于浇水养护及砌块界面保水性差等原因, 造成抹灰层脱水, 加剧干缩应力和降低粘结强度的恶性循环, 造成粘结薄弱区域出现不规则的空鼓开裂。

4) 局部抗裂强度不足的影响:当框架梁底标高高于门窗洞口上平时, 需要在砖砌填充墙上加设钢筋混凝土统过梁。但因传统作法在过梁支座处无加强措施, 导致局部抗压强度不足, 而产生洞口上方八字形裂缝。

2 加气混凝土砌块、砖墙填充墙控裂防治的技术措施

2.1 钢筋混凝土框架梁下填充墙裂缝的防治

将框架梁底面与砖墙 (简称填空墙) 填充墙顶面已填塞的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填料凿去, 用纸筋石灰砂浆或水泥珍珠岩拌和物填塞。对已经出现裂缝的填充墙, 两面用6 mm膨胀螺栓打入墙内, 再在两侧固定钢丝网 (钢丝网的搭接每边不宜小于100mm) , 然后分三层用1∶3水泥砂浆抹面, 以控制垂直裂缝的开展。在砌筑填充墙前, 应根据砌筑要求和施工规范来确定砌筑方法, 保证框架梁与填充墙为柔性连接。

2.2 沿框架柱边裂缝的处理

沿框架柱边与填充墙垂直方向铺设钢丝网, 并用6 mm膨胀螺栓固定后分三层抹1∶3水泥砂浆。抹灰前应进行基底处理, 浇水湿润, 清除缝内浮灰、杂物, 然后填嵌水泥砂浆, 填平后进行水泥砂浆抹灰。填充墙砌筑前, 应将柱中预埋的锚固钢筋拉直, 对框架柱边进行必要的基底清理。

2.3 砌筑工艺

1) 施工准备工作。在购买砌块前, 首先要到生产厂家进行现场外观检查和机械抽样, 合格后方可购进。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物理性能指标:质量密度 (干体积密度) 600 kg/m3抗拉强度≥3.5 MPa, 干燥收缩≤0.8 mm/m, 抗冻性、冻后损失≥2.8 MPa, 导热系数0.14 W/mk, 吸水率≤25%。砌块进场后必须按生产日期、规格挂牌, 分别堆放整齐, 并置于通风不受雨雪影响的干燥场所, 堆置高度不宜超过2米, 产品龄期超过28天后方可上墙。施工时的含水率宜小于15%。

2) 砌筑工艺。 (1) 为改善砌筑砂浆的粘附力相容性, 采用M7.5的石膏砂浆砌筑, 砌筑完一匹后, 用护浆卡夹于砌块竖缝处, 用8mm的U型钢筋把竖缝填满捣实砂浆。 (2) 第二匹以上砌筑时, 水平灰缝采用镀锌铁皮制作的蓄浆槽, 在其高度内注满砂浆, 使其密实与砌块粘牢。然后, 轻轻提起蓄浆槽, 每砌完2匹砌块采用嵌缝抹子在内外原浆勾缝, 以封闭毛细孔。 (3) 墙体的水平配筋带应预先在砌块水平灰缝面开设通长凹槽, 置入钢筋后应用M7.5水泥砂浆填实至槽的上口平。砌块墙体与钢筋混凝土柱 (墙) 相接处应设置拉接钢筋进行拉接, 设置间距应为两匹砌块的高度。应采用L型铁件时, 砌块墙体与钢筋混凝土柱 (墙) 间应预留10~15 mm的空隙, 待墙体砌筑完成后, 该空隙用C20膨胀细石混凝土填嵌。 (4) 厨房、卫生间等潮湿房间的砌块墙体, 应砌在高度不小于200 mm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的四周翻边上, 或相同高度的混凝土导墙上, 墙体第一皮砌块砌筑前, 应先用水湿润基面, 再施铺M7.5水泥砂浆, 并在砌块底面水平灰缝和侧面垂直灰缝满涂粘结剂后进行砌筑, 并应做好墙面防水处理。

2.4 内墙抹灰

1) 抹灰材料:抹灰为水泥∶石灰膏∶中砂=1∶1∶6, 抹灰厚度宜控制在10~15 mm范围内。

2) 基层处理:抹灰前基层表面提前1~2天充分浇水冲洗湿润, 将墙冲刷干净, 并使砌块墙面渗水深度达到8~10 mm, 含水率≤5%, 但抹灰时基层表面不得有水珠, 对混凝土面凸出部位进行修凿、清理干净后, 对整个墙面用混凝土界面剂。所有墙面凹进部位及缺楞掉角处, 先抹石膏净浆, 再用1∶2石膏砂浆找平补齐。

3) 抹灰操作:随满刮结合层净浆, 随用力刮抹一层7~10 mm厚的打底砂浆, 并做搓毛处理, 待其初凝后再抹第二遍做细找平, 砂浆平均总厚度按10~15 mm控制。待此层砂浆用手指用力按下稍有手印但不陷时, 即可刮抹石膏净浆面层, 抹一段后先用木抹子搓平, 初凝前完成三遍, 通常压光成活。

4) 墙面的批嵌、粘贴瓷砖 (面砖) 、粉刷的施工宜在墙顶空隙的嵌填作业完成后15 d进行。

钢筋混凝土墙 篇10

【关键词】超大;地下室;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技术

假设一超大型地下室工程,地下室的底板总长为400m,宽200m,面积约8万㎡,总混凝土用量约10万立方米,这个规模就属于超大型底板工程。底板根据沉降缝一共分为5大块,每块的面积都超过了超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另外,地下室的侧墙高达7m,厚0.4m,全长约1000m,属于超长侧墙结构。我们假设的这个工程的地下室底板与侧墙是一个非常大的底板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难度较大,若施工方案设计不当,不但会延长工期,还会降低地下室的施工质量。在这个假设工程的基础上我们来谈一下如何运用相关技术进行合理施工。

1、地下室底板及侧墙施工方案

按照我国建筑施工的相关规定,若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过大或过长时,必须要设置足够多的后浇带,以保证结构的强度和整体性。但是后浇带的施工必须要在两侧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进行施工,每条后浇带的施工都需要等到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毕的两天后才能进行膨胀混凝土回填,所需时间较长,而工期则很紧张。再加上后浇带的施工与灌缝较为复杂,若处理不当,极易留下渗漏等质量隐患,且不利于整个底板结构成为一个整体。基于各方面因素的考虑,设计人员决定对工程进行一定变更,即改变原定后浇带的施工技术方案,而采用既缩短工期又节约成本的超长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方案。

所谓超长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就是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的膨胀剂,使混凝土出现膨胀现象,这样就能够使其产生少许的预压应力,用来抵消混凝土收缩过程中所形成的拉应力,从而达到防治混凝土开裂的目的,实现无缝施工效果。同时为了能够使底板和侧墙结构不会出现渗漏等问题,还在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的添加剂,使其在水化反应中能够生成几细小的晶体,来填充混凝土中存在的各种细小缝隙或毛孔,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防水性。

2、超长结构无缝施工技术的应用

2.1设置膨胀加强带的设置原则

在对地下室底板和侧墙的实际情况进行察看后,分别确定了各个底板和侧墙上的膨胀加强带位置。加强带分为间歇式加强带和连续式加强带两种。在设置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加强带间距宜小于40 m;2)加强带应避开侧墙或底板的厚度变异处;3)侧墙遇到附墙柱及墙体拐角处不应设置加强带;4)为保证刚性自防水的效果,侧墙底部50cm以下部分必须与底板先行同时浇筑施工,并在该处留置钢板比水带与上部侧墙连接,因此侧墙加强带须与底板加强带同位置留置。

2.2膨胀加强带作法

1)底板连续式膨胀加强带作法:在2m宽的加强带两侧用密目铁丝网垂直分隔开,并将铁丝网用细铁丝及附加的竖向短钢筋与底板钢筋绑扎牢固。

2)底板间歇式膨胀加强带作法:在加强带的上侧留出2.5m,下侧对应的位置每边减少0.5m,留出1.5m,在板中间做成企口式的开口状,并用密目铁丝网折成企口,由附加的竖向短钢筋用细铁丝与底板钢筋绑扎牢固。

3)侧墙上连续式及间歇式膨胀加强带的作法:在侧墙上两种加强带的作法相同。由于侧墙较底板薄,且混凝土墙而养护较难,故混凝土易出现裂缝,为防渗漏需先在2m宽的加强带两侧加焊竖向比水钢板,且每侧比水钢板需伸入与伸出加强带250mm以上,然后再在钢板比水带外侧加竖向密目铁丝网,将加强带分隔开。

2.3侧墙上特殊部位处理

1)为防止侧墙混凝土收缩开裂,决定在侧墙顶部lm范围内加密横向钢筋,钢筋间距从150mm调减至100mm,使侧墙顶部形成一道暗梁,以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导致侧墙裂缝。

2)当附墙柱与侧墙相连时,由于二者截而和配筋率相差较大,往往因相连部位应力集中而开裂。为分散应力,应在此处增加一定的水平构造钢筋。

3、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与养护

为了能够达到补偿收缩效果,加强带混凝土的强度要比两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高,本工程中采用的膨胀混凝土等级为C35。在浇筑混凝土时,要确保膨胀加强带部位的钢筋都进行正确捆扎,浇筑部位進行全面清理。在间歇式加强带的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要一次性浇筑完毕,不能留有施工缝以保证结构中整体性。浇筑的过程中,振捣工作一定要做到位,这是影响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还要对所有浇筑带的宽度进行严格仔细的计算,不得在施工中出现冷缝的现象。底板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初凝时应该对表面就进行抹平处理,以免表面出现细小龟裂现象发生。对于浇筑完成的混凝土结构,要进行严格的成品保护,在强度未达到一定要求之前不得对钢筋进行敲打或震动。

混凝土浇筑12h之后,达到初凝强度时就可以对其进行养护作业,养护时间不得低于两周。由于本工程为超大超长混凝土结构,水化热反应时间较长,因此在底板采用蓄水养护措施,在侧墙上采用挂麻袋并浇水养护的措施,以保证养护工作到位。

参考文献

[1]杨陈安.底板混凝土超长结构无缝施工技术[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1(08)

[2]沙咏梅,翟彩云.膨胀加强带在混凝土超长结构中的应用[J].建筑施工,2006(11)

清水混凝土墙施工工艺 篇11

1.1 模板施工工艺

1.1.1 模板设计、加工

根据清水砼墙的设计高度13m、长度34.6m、厚度0.5m、设计对墙面蝉缝、明缝的要求, 墙面模板采用用厚度为12mm, 1220×2440mm的覆膜竹胶板进行拼装, 光面竹胶板具有强度高, 韧性好, 表面光滑、幅面宽、拼缝少、容易脱模等特性。

1.1.2 模板安装

在基础砼浇筑完毕, 基础顶的砼高程要进行严格控制, 以确保上墙体模板的水平。模板垂直度的控制是关键工序, 每块模板固定前要严格控制。模板在脚手架上的垂直运输采用手葫芦, 水平运输采用人工搬运。模板在搬运过程中要对使用面进行保护, 确保不被损伤。为保证模板与模板间不漏浆, 在模板的缝中贴双面胶, 保证两块模板间连续紧密。模板安装前要擦试干净, 在表面均匀涂上脱模剂。

1.1.3 模板的对拉螺栓布置

采用对拉螺栓加固, 穿墙套筒要加定位堵头以保证穿墙孔眼的位置严密, 防止漏浆, 穿墙套管强度要足够定位模板间距, 抵抗新浇筑混凝土液态压力而不产生与模板间隙过大而漏浆的现象。

1.2 明缝施工工艺

明缝是对清水混凝土整体表面进行分块处理, 从而达到建筑结构与外观装饰艺术统一的建造技术。施工缝应与每设一道水平明缝想吻合。明缝的设计尺寸2*1cm, 安装模板时固定在竹胶板上, 明缝要求线条顺直、平整光滑, 在混凝土施工时以附在模板上的嵌明缝条而形成。为选择合适的嵌条材料, 我们综合比较了木条、不锈钢条、塑料条等几种材料, 最后决定选用质量性能较好、便于安拆的塑料条。为便于明缝条的脱离, 将明缝条加工成斜角企口状, 并在明缝条表面涂抹脱模剂或黄油。

1.3 禅缝施工工艺

禅缝是在清水混凝土表面精心设计的有规则的装饰线条, 可表现出规律和韵感之美, 由模板拼缝形成, 它比明缝更进一步地对表面进行分割及装饰。必须综合考虑模板的规格、施工安排、饰面效果等。模板拼缝不严密、模板侧边不平整、相邻模板厚度不一致等问题都会造成拼接缝处漏浆或错台, 影响禅缝观感质量。

1.4 清水砼浇筑

浇筑前做好计划和协调准备工作, 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水泥, 且水泥的等级不低于42.5级, 在整个墙体施工中水泥应为同一厂家, 同一品种, 同一强度等级, 同一批号, 才能保证混凝土表面观感一致, 质感自然。必须严格控制好预拌混凝土的质量, 保证混凝土性能的均一性。混凝土必须连续浇筑, 施工缝须留设在明缝处, 避免因产生施工冷缝而影响混凝土的观感质量。掌握好混凝土振捣时间, 以混凝土表面呈现均匀的水泥浆、不再有显著下沉和大量气泡已上冒时为止。为减少混凝土表面气泡, 宜采用二次振捣工艺, 第一次在混凝土浇筑入模振捣, 第二次在第二层混凝土浇筑前再进行, 顶层混凝土一般在0.5h后进行二次振捣。

1.5 清水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在同条件下的试件强度达到3MPa (冬期不小于4MPa) 时拆模。拆模后应及时养护, 以减少混凝土表面出现色差、收缩裂缝等现象。清水混凝土常采取覆盖塑料薄膜或阻燃草帘并与洒水养护相结合的方法, 拆模前和养护过程中均应经常洒水保持湿润, 养护时间不少于7d。冬期施工时若不能洒水养护, 可采用涂刷养护剂与塑料薄膜、阻燃草帘相结合的养护方法, 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1.6 清水混凝土的成品保护

后续工序施工时, 要注意对清水混凝土的保护, 不得碰撞及污染混凝土表面。在混凝土交工前, 用塑料薄膜保护外墙, 以防污染。对易被碰触的阳角部位处, 拆模后可钉薄木条或粘贴硬塑料条加以保护。另外还要加强教育, 避免人为污染或损坏。

1.7 清水混凝土表面修复

一般的观感缺陷可以不予修补, 确需修补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修补应针对不同部位及不同状况的缺陷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修补方法, 修补腻子的颜色应与清水混凝土基本相同, 修补时要注意对清水混凝土成品的保护, 修补后应及时洒水养护。

1.8 对拉螺栓孔封堵

对拉螺栓孔封堵采用掺有外加剂和掺合料的补偿收缩水泥砂浆, 封堵水泥砂浆应限位在凹进墙面3mm处, 砂浆的颜色与清水饰面混凝土颜色接近。具体操作如下。

(1) 清理螺栓孔, 并洒水润湿。

(2) 用特制堵头堵住墙外侧, 用颜色稍深的补偿收缩砂浆从墙内侧向孔里灌浆至孔深, 用平头钢筋捣实。

(3) 再灌补偿收缩砂浆至与内墙面平, 要求孔眼平整。

(4) 砂浆终凝后喷水养护7d。

2 清水混凝土技术要求

2.l表面质量要求

(1) 颜色:混凝土颜色基本一致, 距离墙面5m看不到明显色差。 (2) 裂缝:表面无明显裂缝, 不得出现宽度大于0.2mm或长50mm以上的裂缝。 (3) 气泡:混凝土表面的气泡要保持均匀、细小, 表面气泡直径不大于3mm, 深度不大于2mm, 每m2表面的气泡面积小于150mm2。 (4) 平整度:要求达到高级抹灰的质量验收标准, 允许偏差不大于2mm。 (5) 光洁度:脱模后表面平整光滑, 色泽均匀, 无油迹、锈斑、粉化物, 无流淌和冲刷痕迹。 (6) 观感缺陷:无漏浆、跑模和胀模造成的缺陷, 无错台, 无冷缝或夹杂物, 无蜂窝、麻面、孔洞及露筋, 无剔凿或涂刷修补处理痕迹。

2.2 装饰效果要求

(1) 墙面明缝、禅缝要求表现出线条的规律和韵感, 平缝应形成首尾连接的水平横缝。线条要求平整、顺直、光滑、均匀, 整体建筑中明缝、禅缝的交圈, 允许偏差不大于5mm。 (2) 对拉螺栓孔的大小要求与整体饰面效果相协调, 孔眼完整光滑, 纵横方向应等距均匀排列。对拉螺栓孔直径不大于35mm, 孔洞封堵密实平整, 颜色基本与墙面一致, 从而形成完整的装饰效果。

3 施工注意事项

3.1 正常施工的注意事项

(1) 在同一视觉范围内的混凝土应尽可能做到强度等级统一, 以免影响饰面效果。 (2) 模板可采用质量、性能好的多层覆膜竹胶板。 (3) 为控制表面裂缝, 应尽量选用小直径钢筋, 从而减小钢筋间距。

3.2 冬期施工注意事项

(1) 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的含碱量要低。在混凝土中掺入防冻剂时, 应避免与前期浇筑混凝土产生色差。混凝土搅拌时间比常温时应延长50%左右, 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出机温度不低于15℃。 (2) 加强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保温, 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10℃, 以免新浇混凝土冷却过快, 影响早期强度增长和观感质量。 (3) 做好同条件下试件的留置和混凝土的测温工作。随时掌握混凝土的内部温度, 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摘要:清水混凝土 (As-cast Finish Concrete/BareConcrete) 又称装饰混凝土, 因其极具装饰效果而得名。它属于一次浇注成型, 不做任何外装饰, 直接由结构主体混凝土本身的肌理、质感和精心设计施工的明缝、禅缝和对拉螺栓孔等组合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状态装饰面。通过我施工的工程事例, 浅谈一下清水混凝土墙施工工艺。

上一篇:电子商务销售下一篇:中美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