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构造

2024-08-30

钢筋混凝土构造(共9篇)

钢筋混凝土构造 篇1

摘要:对钢筋混凝土筒仓的仓上建筑、仓顶、仓壁、仓底、仓下支承结构及基础六部分的选型原则及相应的构造要求进行了论述, 以期通过合理的设计, 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及经济性, 保证工程设计质量达到规范的要求。

关键词:筒仓,结构,钢筋,直径

筒仓作为煤矿贮煤系统中最重要的构筑物, 其结构具有容量大、占地少、泄料通畅、装车速度快等优点, 深受各使用单位的欢迎。随着现代化矿井的建设及生态环保的要求, 国内已建成一大批包括贮、装、运、自动化、电气化的万吨筒仓, 效益显著。

筒仓结构一般由仓上建筑、仓顶、仓壁、仓底、仓下支承结构 (筒壁或柱、墙) 及基础等六部分组成。

1 仓上建筑

仓上建筑在煤矿系统中用于布置皮带运输设备等, 根据转载系统设置要求, 可采用单层框架结构或多层框架结构。结构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地震区围护结构选用轻质材料。

2 仓顶

直径小于15 m的圆形筒仓, 仓顶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仓顶宜做成平板, 有时为加快建设速度, 也可采用钢梁与压型钢板组合楼板之梁板结构。当直径不小于15 m时, 一般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正截面锥壳、正截面球壳等支承的梁板结构。

3 仓壁及筒壁

1) 仓壁及筒壁壁厚的确定原则:筒仓壁与贮料直接接触的部分为仓壁, 不直接接触部分为筒壁。现阶段筒仓一般均采用滑模方法施工, 设计时两者壁厚一般选用等厚截面, 方便施工。壁厚一般依仓径确定 (t=dn/100+100, dn为圆筒仓内径) 。同时, 仓壁及筒壁的最小厚度不宜小于150 mm, 当采用滑模施工时, 不应小于160 mm。2) 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及保护层厚度的确定:混凝土的碳化是严重影响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重要因素。工程实践中, 减少混凝土碳化的最简单的方法, 除了减小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外, 就是加大混凝土的保护层。一般仓壁和筒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 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 mm。对仓壁部分, 为减少贮料对仓壁的冲磨不利影响, 可将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加厚为40 mm。3) 水平钢筋与竖向钢筋的计算及构造要求:筒仓仓壁及筒壁为壳单元, 在煤压的作用下, 水平向受环向拉力的作用, 通过设置在仓壁内的水平环向钢筋抵抗环拉力的作用, 计算相对简单。竖壁受轴向压力的作用, 一般均为构造配筋。筒壁和仓壁的水平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 mm, 也不宜大于25 mm;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 mm, 也不应小于70 mm。对于圆形筒仓水平钢筋直径上限控制为25 mm, 主要考虑施工要求, 当直径超过25 mm后, 钢筋成型比较困难, 尤其在滑模施工时, 常常由于成型困难而影响施工速度。筒壁和仓壁的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 mm。钢筋间距:对于外仓仓壁不应少于3根/m;对于群仓的内仓仓壁不应少于2根/m;对于筒壁不应少于3根/m。当采用滑模施工时, 在群仓的连接处, 如运料需要, 可将通道处竖向钢筋的间距增大至1 m。实践中, 竖向钢筋的直径一般不小于12 mm, 避免施工时钢筋太细而立不起来。4) 仓壁开设洞口尺寸及补强要求:一般在仓壁上开设的洞口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大于1 m, 并应按相关规定在洞口四周配置附加构造钢筋。其中洞口上下每边附加的水平钢筋面积不应小于被洞口切断的水平钢筋面积的0.6倍。洞口左右每侧附加的竖向钢筋面积不应小于被洞口切断的竖向钢筋面积的0.5倍。其余要求详见筒仓设计规范相应规定。

4 仓底

仓底的形式, 一般有正倒圆锥式、平板式、通道式等。为方便滑模施工, 一般均将仓底与筒壁脱开, 仓底由筒壁柱及环梁支承。

实践中一般采用梁柱支承或钢筋混凝土墙支承的锥斗仓底, 这种仓底形式施工简单, 但需要较多填料。用平板填料作仓底结构的仓底形式也较多采用, 除了施工简单以外, 这种仓底形式需要较多填料而且耗钢量也较大。在大直径筒仓中, 较多采用倒圆锥壳形仓底或倒圆锥壳与折板梁组合仓底, 这种空间仓底结构形式填料很少, 受力直接, 钢材的消耗量也较少, 但施工比较麻烦。工程实践中, 可以结合实际条件, 通过比选确定较经济合理的仓底形式。

5 仓下支承结构

1) 仓下支承结构可以采用筒壁、壁柱、柱或钢筋混凝土墙, 对于大直径 (直径不小于18 m) 筒仓也可采用筒中筒支承形式。在地震作用高烈度区或由于开设汽车通道等使筒仓开洞较大 (造成筒仓一侧刚度削弱较多) ,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墙支承增强刚度。2) 地震区圆形筒仓的仓下支承结构, 宜选用筒壁支承或筒壁与内柱共同支承的形式。3) 地震区仓下支承柱配筋要求:为避免柱脆性破坏, 仓下支承柱的纵向钢筋总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大于2%。同时对柱与仓壁或环梁交接处及其以下部位, 并在柱与基础交接处及其以上部位, 箍筋的配置均应符合下列规定:a.距上下交接处不小于柱截面长边或柱净高的1/6, 同时也不小于1 m的范围内, 箍筋间距应为100;b.箍筋直径:7度时, 不小于8 mm;8度或9度时, 不小于10 mm;c.洞口扶壁柱总的最小配筋百分率不宜小于0.6%。

6 基础

筒仓荷载一般较大, 对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不同的地质条件, 应该仔细比选地基处理方案, 将筒仓地基处理及基础造价控制在较合理范围内。对于地基为基岩等较好的地基, 同时基岩埋深较浅时, 基础可采用环形基础或独立柱基。对于地基为基岩等较好的地基, 同时基岩埋深较深时, 基础可采用地梁与桩基相结合的基础形式。其他情况可采用强夯、换填、CFG等处理方法, 结合圆板基础、筏板基础等基础形式。同时圆板基础可将基础板挑出筒壁外适当长度以减少筒仓基础板中部的弯矩, 基础板悬臂部分的厚度应使混凝土能满足抗剪要求。

7 结语

钢筋混凝土筒仓合理的结构选型与准确的构造措施, 是确保工程安全、经济、适用的关键。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都要对这两部分内容予以重视, 通过合理的设计, 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及经济性, 保证工程设计质量达到规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GB 50077-2003, 钢筋混凝土筒仓设计规范[S].

[2]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贮仓结构设计手册编》写组.贮仓结构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钢筋混凝土构造 篇2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剪能力

0.前言

在钢筋混凝土施工中,对于材料要求、砌筑起降、施工准备等要合理的控制,确保施工工艺能够满足施工设计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提高多层房屋抗震能力的一种措施,但是在当前的诸多工程项目中,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的时候不注意施工质量和施工要求,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性和建筑物功能的合理发挥,给施工带来了难度,因此在当前施工中我们必须重视构造物的施工质量,做好各个施工环节的控制。

1.构造柱的作用

(1)它可以加强纵横墙间的连接。(2)它可以提高砖砌体的抗剪能力,虽然提高的比例不很大,试验表明:能提高砖体的抗剪承载力约为10~30%(提高幅度与墙体的高宽比,竖向压力应力,开洞情况等因素有关)能约束墙体的开裂,对限其裂缝开展,起一定作用。(3)它与圈梁共同作用,加大了建筑物的整体度,类似框架结构,可称为“弱框架”,对墙体起了约束作用,墙体的四周处于双向双压状态使墙体横向变形减少,改善墙体受压的稳定性能从而提高墙体的承载力。

2.构造柱在构造方面的要求

(1)多层砖房构造柱应符合: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mm,纵筋宜采用4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纵筋宜选用4414,箍筋@≯200ram,房屋四角处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2)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每隔500mm设2根拉结筋,每边伸人墙体内lm.(3)构造柱应与每层圈梁连接,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楼层增设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配筋砖带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问:其它情况下,配筋砖带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接通。配筋砖带的截面高度不小于四皮砖,砂浆强度不低于M5。(4)构造柱按构造设置,不需单独没置基础。当基础顶部设有圈梁时,构造柱可锚固基础圈梁中。

3.构造柱的质量通病和原因

3.1箍筋、拉接筋设置不足规范规定

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第50cm设置2根水平拉接钢筋连结,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少于1m;在构造柱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应适当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六分之一层高或45c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cm;构造柱的竖向钢筋可用绑扎接头,其绑扎接头长度1d,一般为35d,在绑扎段内的箍筋间隙不应大于10cm上述几点除墙体拉接筋尚能保证(也不完全是间距50cm)其它如箍筋加密等几乎均最有做到,究其原因是施工管理水平低、技术素质差。

3.2楼层间构造柱轴线错位

在浇注混凝土时不认真调整钢筋骨架,在这层砌筑完毕而进行下层砌筑前的放线时,便发现下层构造柱歪了,因此在这一层又给到正位,便造成了上、下层不贯通,轴线请位的现象。

3.3构造柱“乱根”的原因

因构造柱的施工过程是,砌筑完一层后,往预留的“柱腔”内浇注混凝土。由于“柱腔”经历了整个一层的砌筑时间,其根部普遍夹有砂浆、砖渣等杂物,又由于混凝土是浇注到圈梁一平,在吊装完楼板,砌筑完墙体后,在构造柱根部出现比楼板低12mm的“柱坑”,在“柱坑”内的杂物很难清除干净,浇注混凝土后便在此处形成“烂根”现象。

3.4构造柱断条

由于构造柱内的箍筋、墙体拉接筋、圈梁钢筋等交织在一起,而且钢筋排放、绑扎又不规则。在圈梁和构造柱同时浇注的过程中,定会阻碍混凝土的下落;在筑施工时有时会不小心在“柱腔”内掉进并卡有砖渣,阻碍混凝土的充填;施工圈梁和构造柱时,所采用的河石又往往都是级配不好的砂漏,如果有大石块存在,也会使构造柱造成“断条”现象。另外,整根柱子一次浇注,如果振捣棒下不击,振捣不周,定会出现“断条”之处。

3.5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1)混凝土接搓不好。(2)露筋和麻面。(3)“跑浆”。一方面马牙搓两侧面的砖墙表面不平整,模板与砖墙之间缝隙大,另一方面,模板拼缝不严密,形成“跑浆”。(4)空洞和“断层”。有的浇捣混凝土不使用插入式振动器,盲目采用摇晃钢筋骨架和敲打模板,代替振捣,造成严重质量问题:一是混凝土普遍不密实,马牙搓内混凝土不到位,砖墙与构造柱结合不紧密,拆模后,空洞和“断层”现象多;二是钢筋骨架普遍出现“散架”和移位。

4.保证构造柱的技术和质量

(1)对于嵌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一般是先砌纵横墙,在墙体砌完后形成“柱腔”,即预留构造柱的位置。构造柱随着墙体和圈梁的分层砌筑和浇注,进行分柱段施工。为了,保证构造柱的中心线在同一条重直线上,必须使预留的“柱腔位置准确。因而砌筑时要经常检查构造柱钢筋骨架的垂直度,钢筋骨架吊直校正后立即用墙体拉结筋固定其位置。然后在浇捣混凝土前将构造柱中心线引向圈梁模板或”柱腔“上口上,使钢筋骨架中心与柱中心线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构造柱的正确位置。

(2)设计为马牙搓的构造柱,从每层柱脚开始,砌筑时必须严格执行先退后前的原则,阻保证柱脚为大断面。每一马牙搓的齿高一般约为30cm(5层砖高),齿深不小于6cm.当齿深为12cm时,其上口采用一层进6cm、再一层进12cm的方法,使马牙搓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证浇捣密实。

(3)钢筋骨架应随分柱段施工面分段梆扎,绑扎点要牢固可靠,避免错位和滑移。竖向搭接头长度z一般为35d.构造柱箍筋应在圈梁上下均不小于1/6层高或45cm高度内,箍筋间距不大于10cm.对于沿墙体每隔500mm设置一道2根06拉结筋的要求,必须严格要求砌筑者随砌随放,并保证放入固定在密实的砂浆水平灰缝中。

(4)严格执行配合比搅拌工艺要求。粗骨料位径宜用2cm下,坍落度宜控制在5-7cm.分段浇注时要按规定留置相应试块。

(5)构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浇灌的,一般每层作为一个施工段,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于2m.每层柱的底部预留清扫口,便在浇灌前清扫柱模板内的砂浆、木屑、砖碴等杂物。新的混凝土柱段浇捣前,对衔接处的旧混凝土面需铲除松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再用构造柱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灰砂量配置咸水泥砂浆,铺在旧混凝土面上,厚度为1~2cm,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有可靠的质量。

(6)构造拄振捣操作要设专人负责。浇注过程中设人对浇注柱段进行观察,以免出现漏浆、过振、中间受阻混凝土浇注不到位等现象。浇捣柱混凝土时,宜用插入式振捣棒分层振实。振捣棒随振随拨,分层振捣厚度不超过300mm为宜。振捣时严禁振动砖墙、钢筋,以免造成墙体松动、拉结筋脱开或钢筋骨架变位。浇注前必须浇水漓湿砖砌体和木模板,并封闭清扫口。构造柱与圈梁相交处必须同时浇捣。

钢筋混凝土构造 篇3

近十几年来, 为了提高多层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 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使用寿命,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抗震设防区的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一些施工单位由于对构造柱的作用缺少足够的认识, 个别单位甚至自做主张取消构造柱, 给工程留下了不应有的隐患, 我们必须重视构造柱的施工质量。

1构造柱的作用

构造柱在平面设计上一般布置在外墙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 并与每层圈梁有可靠的连接;在竖向则要求沿整个建筑物高度对正贯通, 通过圈梁构成一个类似“小框架”的空间体系, 这对提高多层砖混结构砌体的抗剪强度和抵抗水平推力的位移以及减少地震变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早在80年代初, 中科院对有关构造柱的试验研究资料即已提出, 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中设置混凝土构造柱, 一般墙体抵抗水平外力的强度最大可提高20%, 墙体延性可增大3倍以上。当墙体发生约12cm的侧向位移时, 仍可承受0.35Mpa的垂直压力而不发生倒塌。构造柱和圈梁的共同作用, 可对砌体变形起约束作用, 并能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根据构造柱的结构特性, 即使地震后的墙体发生滑移、变位、开裂, 仍可明显加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整体性而减少灾害性损坏。

2构造柱设置及材料要求

2.1构造柱设置在组合砖砌体结构中, 应在纵横墙交接处、墙端部和较大洞口的洞边设置构造柱, 其间距不宜大于4m。各层洞口宜设置在相应位置, 并宜接处应砌成马牙槎, 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 m设26拉结钢筋, 且每边伸人墙内不宜小于600m m。

2.2构造柱构造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不宜小于240m m×240m m, 其厚度不应小于墙厚, 边柱、角柱的截面宽度宜适当加大柱内竖向受力钢筋, 对于中柱, 不宜少于412;对于边柱、角柱, 不宜少于414。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也不宜大于16mm。其箍筋, 一般部位宜采用6间距100mm。构造柱的竖向受力钢筋应在基础梁和楼层圈梁中锚固, 并应符合受拉钢筋的锚固要求。

2.3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上下对齐;砖砌体与构造柱的连厚度。柱内竖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2.4材料要求砂浆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3构造柱质量通病

3.1构造柱设置上的问题

3.1.1构造柱设置的部位, 数量和间距不符合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出现漏设和少设现象。如变形缝两侧的墙体未能视为外墙, 因此漏设了构造柱。间距过大, 不能起到抗震作用;过小, 不仅浪费材料, 而且给施工操作带来了困难。

3.1.2构造柱的埋置深度不符合要求, 使构造柱的下部与建筑物的基础不能很好地连接。《规范》规定, 构造柱应伸入地面500m m, 或锚入浅于500m m的基础圈梁内。

3.2施工中钢筋存在的问题

(1) 钢筋错位:纵向钢筋支位不稳, 东偏西斜, 位置不正, 错位明显。 (2) 接长度不足:纵向钢筋随意搭接, 有的搭楼长度小于规定的35d要求。有的拉结筋伸入墙体的长度不够, 且两端不弯钩。 (3) 纵向钢筋根部反复弯折。钢筋骨架支立后, 未作固定支撑, 施工中碰撞, 根部反复弯折, 留下明显伤痕, 强度降低, 严重者造成折断。 (4) 箍筋加密区没有按照规定的数量、间距进行加密。 (5) 马牙搓内少放或漏放拉结筋。

3.3马牙搓存在的问题

(1) 马牙搓两侧的砌体, 表面凹凸不平, 直接影响摸板不能贴紧墙体。 (2) 马牙搓留设位置不准, 造成构造柱竖向横向的中心线 (轴线) 不准。 (3) 未按规定设置马牙搓, 有的甚至盲目留直搓。

3.4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3.4.1混凝土接搓不好。

混凝土浇捣前未清除摸内的木屑、碎砖、落地灰等杂物, 也不用水清洗, 使前后两次浇灌的混凝土不能紧密相接, 构造柱的整体性不能保证。

3.4.2露筋和麻面。

支模前, 钢筋骨架上没有绑扎混凝土保护层垫块, 到致使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 同时, 有的钢筋位置不准, 造成露筋现象;混凝土浇捣前, 模板和马牙搓砖墙未作充分湿润, 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分, 被砖墙和模板吸走, 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和酥松现象。

3.4.3“跑浆”。

一方面马牙搓两侧面的砖墙表面不平整, 模板与砖墙之间缝隙大, 另一方面, 模板拼缝不严密, 形成“跑浆”。

3.4.4空洞和“断层”。

有的浇捣混凝土不使用插入式振动器, 盲目采用摇晃钢筋骨架和敲打模板, 代替振捣, 造成严重质量问题:一是混凝土普遍不密实, 马牙搓内混凝土不到位, 砖墙与构造柱结合不紧密, 拆模后, 空洞和“断层”现象多;二是钢筋骨架普遍出现“散架”和移位。

4保证构造柱的质量措施

4.1完善设置部位

要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 设置构造柱, 并保证与每层的圈梁有可靠的连接。例如:对于多层砖混结构的住宅工程, 应按层数与烈度不同, 分别在外墙四角, 楼 (电) 梯间横墙与外墙交接处, 错层部位横墙与外墙交接处, 较大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 伸缩缝两侧等部位设置构造柱。

4.2正确绑扎钢筋

(1) 钢筋绑扎前, 要把钢筋拉直.就位后要绑

4.3正确留设马牙搓

(1) 马牙搓砌筑前, 应按砖墙轴线定位, 确保位置留设正确。 (2) 马牙搓砌筑, 先退后进, 每隔五皮砖退或进, 槽深不少于60mm。 (3) 沿马牙搓高度, 每隔50cm设置一道拉结筋, 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00mm, 拉结筋的水平灰缝砂浆应有足够强度并必需饱满, 确保粘结牢固。

4.4认真浇捣混凝土

(1) 构造柱底部, 钢筋骨架和马牙搓内的残留砂浆, 碎砖垃圾等杂物和底部松动石子, 应彻底清理并应冲洗干净。 (2) 浇捣混凝土之前, 沿模板和马牙搓范围的砖墙, 自上而下充分浇水, 确保模板和砖墙充分湿润。 (3) 检查构造柱马牙搓两侧墙面平整度, 若发现局部平整度差, 可采取局部砂浆刮糙后再支模, 确保模板紧贴墙面。模板与墙面马牙搓的搭接宽度, 以5一80mm为宜, 宽度过小, 直接影响止浆效果。 (4) 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控制在7m m为宜。混凝土应分层用插人式振动器振捣, 严禁摇晃钢筋骨架和敲打模板, 振动器的振棒应避免碰撞砖墙和钢筋, 以防墙体松动钢筋移位、变形, 并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4.5构造柱“乱根”的防治措施

圈粱构造柱浇注完毕之后, 开始吊装楼板, 此时的楼板比圈粱高120mm (楼板安装在圈粱上) , 此处在砌筑墙体时, 在“柱底部就形成了一个比楼地面低120mm的“柱坑。此坑内的砖渣、砂浆等杂物较难清除。因此在砌筑此处时, 要在圈粱上皮, 构造柱位置处留二皮砖的洞口。待此层砌筑完毕后, 支模板前, 从构造柱的马牙槎内伸人钢筋, 把柱坑”内的杂物通过预留洞口清除干净, 用水管冲洗柱坑, 然后用砖封闭预留孔洞, 支模板。在浇注混凝土前再铺一层10~20mm厚与混凝土同灰砂比的水泥砂浆, 这时才可继续浇注棍凝土。

5结语

正确使用构造柱, 是改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 它与圈梁共同作用约束了砖砌体的开裂, 使裂缝不致进一步扩展, 既使开裂也不致于倒塌, 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组成的结构获得可观的抗变形能力。

摘要:为了提高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延性, 规范要求在抗震设防区的多层砖混结构中必须按规定设置圈梁和构造柱。本文概要分析了构造柱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并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措施。

钢筋混凝土构造 篇4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组合平台;剧本泡沫;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在某小区工程施工建设中,建筑总面积为78.5万平方米,其中1号楼主体建筑结构共有28层,其中地下2层,地上建筑为26层;2号、3号楼地上建筑结构为26层;4、5号楼为2层商业楼,6号楼为4层办公建筑楼。在工程施工建设中楼宇之间都设置了地下汽车车库,地下1层设置了典型的地下组合混凝土泡沫平台。在本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聚苯泡沫组合楼板厚度为0.55m,车库面积为150平米。这种楼板在施工应用中具备着自重轻、整体性好、抗弯莫量大、跨度大、建筑空间大以及,可装饰性能高的优势。

1、工程施工技术特点

(1)在本工程施工建设中,现浇楼板采用现浇混凝土聚苯板组合平台进行设计与施工具备着节能、环保的工程施工优势,同时有效的减轻了建筑结构本身的自重情况,降低了工程施工造价,提高了抗震性能和施工面积。

(2)以这种施工技术为主进行地下车库施工可以有效的实现地下空间的布置要求,形成大空间、大开间的空间要求,从而增加地下使用面积。

(3)这种施工技术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空心板相比较,现浇混凝土剧本泡沫组合平台有着隔音效果好、节能优势明显、施工方便且不会因为聚苯泡沫块受损而导致混凝土灌入到箱体内部,是一种施工经济、方便的施工技术措施。

(4)这一技术的选用符合了节能省地的建筑要求,且能够满足目前建筑行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需求。根据几年时间的研究发现,这一技术具备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工艺原理

在目前的工程施工建设中,现浇混凝土聚苯泡沫组合平台施工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施工方法,是针对传统楼板施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屋面结构体系,也是现阶段屋面结构、楼板结构施工中最为常见的技术方法。这一技术的应用经过社会各部门的检测都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在施工中,这一技术是利用工字型截面构件抗弯力、聚苯泡沫保温隔热原理来进行分析,是利用混凝土平台中性层处置上设置了一定的泡沫聚苯板,并且将其合理的置放在建筑工程施工体系中,从而达到聚苯板以及现浇混凝土两者共同的优势,从而使得现浇混凝土楼板平台上做好隔音、隔热以及保温防火优势。在工程施工建设中,做好具体施工方法是从现浇混凝土聚苯板的泡沫组合、楼板的受力形态以及结构的整体性能上分析,将这些环节的要求固定在细石混凝土垫块上,然后按照设计的间距进行罗列,并且使之固定在聚苯泡沫块上面。

3、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1工艺流程

支平台模→划线确定肋筋和底板钢筋位置→绑扎梁钢筋→绑扎板底钢筋→预埋管线→放置并固定聚苯泡沫块→安放预制的钢筋网片→绑扎板面钢筋和拉钩→搭设施工便道。架设混凝土输送管→隐蔽工程验收→浇筑细石混凝土→养护、拆模。

3.2操作要点

(1)平台模板采用800mm×800mm间距的钢管满堂架子、100mm×100mm木檩、12mm厚竹胶板硬拼平台模。要求拼缝严密,平整度偏差不得大于3mm。

(2)弹线绑扎梁钢筋和底层钢筋网。

(3)在底层钢筋网上进行管线預埋。

(4)在工程施工中,应当根据图纸以及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划线定位安置聚苯板块,然后利用铁丝将其直接固定在底模板上,然后聚苯泡沫块应当置放在网格的中央,其四边与肋梁钢筋距离不得小于钢筋保护层厚度要求。

(5)聚苯泡沫块在安装完毕之后,当绑扎上层钢筋网完成之后,密肋梁的绑扎不得漏绑。在绑扎完毕之后,应当搭设施工便道,避免在施工中因为工人和设备便道堵塞而不得不踩踏刚刚施工的泡沫块,造成了泡沫块发生质量隐患。

(6)上层钢筋绑扎完成后,浇混凝土前再对聚苯泡沫块进行一次检查,对位置松动或偏移者应进行调整加固处理。

(7)浇筑混凝土时应指派专人看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振捣时应采用振捣棒和平板振动器。避免振捣棒直接与聚苯泡沫块接触。以防损坏。振捣棒应先重点振捣聚苯泡沫块周边,以确保聚苯泡沫块底部混凝土密实。

(8)为保证组合楼板质量,混凝土宜先后交替浇筑完成。先注入2/3肋高混凝土,再用振动棒直接振捣肋梁混凝土至混凝土无下沉现象,混凝土渗入并填满聚苯泡沫块下方空间。底层振捣密实后。再注入混凝土,同时振捣。由于聚苯泡沫块底下的底板厚度相对较小,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不宜大于15咖,且混凝土坍落度不得小于160mm。

4、质量控制

(1)聚苯泡沫块产品质量必须符合《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外加剂》,《建筑材料放射性元素限量》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标准要求,并出具产品合格证。聚苯泡沫块安置前要用加强防火层包裹。半成品质量及防火指标需经有资质的建筑材料测试单位检验,全部达到相关防火标准要求。

(2)混凝土浇筑前,应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并对聚苯泡沫块的安装位置及其抗浮措施进行检查验收,符合要求后方可报请监理工程师及建设单位技术负责入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验收合格并办理签字手续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

5、效益分析

现浇混凝土聚苯泡沫组合平台已在我公司施工的石家庄东海盛景、东方曼哈顿等小区车库中应用,经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可节约楼板平台钢筋和混凝土用量。与实心混凝土平台相比,节约混凝土30%一40%,减轻结构自重30%舶。降低工程造价10%~25%。

(2)与其他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平台相比,可减少人工l0%一15%。节约费用3%~5%。

(3)可减弱建筑物对地震的敏感度,并增大使用面积。

(4)楼板整体刚度大,抗弯抗裂能力强,外表美观。保温、隔音、隔热效果好,有利于降噪、节能。

(5)应用该技术施工的工程质量好,均已申报当地省级优质工程。

6、结束语

钢筋混凝土构造 篇5

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施工条件, 我们把对本地区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基本的质量通病进行了原因分析并进行了归纳总结如下:

构造柱通常情况下采用4Φ12主筋、φ6箍筋, 且间距不大于250毫米, 墙与柱之间砌成马牙搓, 沿墙高每500毫米设一道2φ6拉结筋, 拉结筋每边伸人墙内不少于1米。在与圈粱连接处箍筋做加密处理, 柱截面一般为240×240毫米。

1 抗震构造柱“断条”、“烂根”

1.1 原因分析:没有将柱底部残留砂浆、碎渣等杂物彻底清除, 混凝土漏振捣不实或“跑浆”。构造柱位置及节点处理不当。

1.2 施工措施:

1.2.1构造柱应设置在墙体的内侧, 设计部门应按保温性能要求, 画出节点构造图。施工单位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1.2.2构造柱与墙连接处砌成马牙槎, 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两根Φ6拉结筋, 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米, 浇注混凝土前应彻底消除杂物, 沿模板和马牙槎范围内砖墙自上而下充分浇水湿润, 混凝土接槎处宜设在楼板上100毫米处, 并设清扫口, 浇注混凝土时应分层捣实。

2 构造柱冷桥、结露、长毛、潮湿、发霉、泛碱现象

2.1 原因分析:基层要在干燥不潮湿, 黑暗或湿热, 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工作, 基层表面污垢处理干净后, 才进行施工。

2.2 施工措施:

2.2.1在保持砂浆流动性条件下掺减水剂来减少砂浆用水量, 减少砂浆中的游离水, 则减轻了氢氧化钙的游离渗至表面。2.2.2在低温季节水化过程慢, 沁水现象普通时, 适当考虑加入促凝剂加快硬化速度。2.2.3解决冬期室内通风换气问题是解决室内结露问题的关键, 加速空气流通。

3 构造柱“蜂窝”、“麻面”现象

3.1 原因分析:砼浇注完毕后养护不当, 个别甚至不浇水养生。

3.2 施工措施:

3.2.1已浇注完的混凝土应在12小时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 浇水养护日期。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上, 不得少于7昼夜。作为构造柱, 在保证不冲走砌体灰浆的前提下, 适量浇水湿润构造柱的墙模, 利用红砖的吸湿性, 来补充混凝土强度增长所需水分, 裸露在外侧的构造柱。3.2.2夏季应用悬挂草帘等遮盖方法来防止养生期内因曝晒而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过分蒸发。构造柱的施工缝宜留设在圈粱、配筋砖带的上表面。这样可使其整浇成一体。形成完整的空间骨架, 接槎时可先与浇注砼中砂浆间配合比的砂浆, 在槎面上铺20~30毫米。3.2.3在砌筑构造柱时。应尽量避免灰浆落人柱内, 敞口式应对槎面、钢筋表面清理之后再支模。夏季浇注砼前, 预先将砖槎、模板浇水湿润, 这样可以防止因气候炎热、槎面、模板干燥而吸收砼中的水分, 使得槎面砼强度降低。

4 构造柱施工缝的质量控制不好

4.1 原因分析:由于施工管理人员忽视或管理不及时。

4.2 施工措施:

4.2.1构造柱在施工缝处留清扫孔 (系指包在墙内的构造柱) 用来清理砌砖时落人柱内的灰浆及杂物, 妥善的处理方法是用油毡纸裁成隔离垫, 砌筑前铺在施工缝处, 待浇注砼之前, 先将灰浆及杂物清除, 再取出隔离垫, 若保持完好。尚可往复使用, 这样, 既可缩短清理时间、方便施工。又可以使搓面清洁, 保证工程质量, 但这项工作必须由专人来负责, 以防因疏漏使其遗留在混凝土中。4.2.2构造柱浇注砼时的振捣、在保证振实的前提下力求轻振, 其外侧若单砖砌体时, 在砌体没有达到可承受浇注砼时的挤压、振动荷载的强度时, 应对砌体进行有效的加固。防止砌体变形, 影响工程质量。

5 负温状态下构造柱质量控制不好

5.1 原因分析。

有构造柱要求的建筑物砌体, 不宜采用冻结法施工。冻结法施工是砂浆在砌筑后立即受冻。到解冻时其强为零或者接近零。转入常温后强度才逐渐增长, 解冻时所产生的形变将对构造柱产生内应力, 这样势必会削弱构造柱的抗震能力。

5.2 施工措施。

5.2.1砌构造柱槎口时, 宜采用缩口灰的形式砌筑。5.2.2混凝土施工宜采用综合蓄热法。5.2.3构造柱的表面系数较大, 约在16~17之间。不利于水化热的利用。负温状态下施工宜采用综合蓄热法 (即加热骨料、水、掺抗冻早强剂) , 胶凝材料宜选用标号较高 (不小于425#) 水化热较大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选用外加剂时应严格控制其氯盐含量, 防止锈蚀钢筋, 施工时及时测量掌握骨料, 水的加热温度, 砼出罐温度, 入模温度, 按气温条件来确定外加剂掺量, 必要时还需测定砼养生期温度, 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 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以保证砼在达到抗冻临界强度前不受冻。

6 上下层构造柱的垂直度偏差值和柱中心线位移较大

6.1 原因分析:施工管理不到位, 施工技术实施不到位。

6.2 施工措施。

6.2.1嵌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一般是先砌纵横墙, 在墙体砌完后形成的“柱腔”即预留了构造柱的位置。构造柱随着墙体和圈梁的分层砌筑和浇注, 进行分段施工。6.2.2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中心线在同一条竖直线上, 必须使预留的“柱腔”位置准确, 因而砌筑时经常检查构造柱钢筋骨架的垂直度, 钢筋骨架吊直校正后, 立即用墙体拉结筋固定钢筋骨架的位置, 然后在浇注混凝土前.按着墙的轴线引向圈梁模板上内构造柱中心位置线, 使钢筋骨架中心与柱中心线对齐, 这才能保证构造柱的正确位置。

7 钢筋骨架搭接松散错位和滑移

7.1 原因分析:施工管理不到位, 施工技术实施不到位

7.2 施工措施。

构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浇灌的, 每层作为一个施工段, 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于2m, 可在构造柱模板适中部位预留混凝土浇捣口, 并应在每层柱的底部预留清扫口, 以便浇注前清扫柱模板内的砂浆、木屑、砖碴等杂物。粗骨料粒径宜用2cm, 坍落度控制在5~7 cm。混凝土应分层浇捣密实, 并注意震捣棒应避免碰撞砖砌体和钢筋, 以免造成墙体松动, 拉结筋脱开和钢筋骨架变位。

8 混凝土振捣不实, 混凝土离析不均匀, 模板漏浆, 混凝土产生蜂窝、麻面、露筋, 严重时还会出现浇捣受阻发出混凝土构造柱缩颈、断离现象

8.1 原因分析:施工操作时粗心大意, 施工管理不到位, 施工技术实施不到位

8.2 施工措施。

8.2.1构造柱要求与砌体连接的可靠性越强越好, 以便充分发挥共同抵抗外力的作用, 一般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的拉结筋, 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 m。这种拉结筋必须调直, 并认真地固定在密实砂浆的水平囊缝中, 避免受到外力时使拉结筋松动, 降低构造柱的设置作用。构造柱和墙体的连接除拉结筋外, 还可通过墙体砌成锯齿均马牙槎来增加连接, 使构造柱成为变断面柱, 从每层柱脚开始, 砌时先退后进, 以保证柱脚为大断面, 每一马牙槎的齿高一般约为30cm (5皮砖高) ;齿深不小于6 cm, 当齿深为12cm时, 其上口采用一皮进6 cm, 再一皮进12cm方法, 使马牙槎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证浇捣密实。8.2.2构造柱必须和圈梁同时一次浇捣, 在施工中有些施工处往往忽视构造柱箍筋在圈粱连接处的加强措施。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箍筋应在圈粱上下均不小于1/6层高成45cm高度内。箍筋间距不大于10cm, 构造柱在每层圈粱顶面处衔接, 新的钢筋混凝土柱段浇注前, 衔接处的旧混凝土面必须清除松动石子与并用水冲洗干净, 按规定配制好水泥砂浆, 铺在旧混凝士面上厚度为l~2 cm, 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有可靠的质量。

综上所述, 要想真正的预防质量通病, 必须先抓住各个施工环节, 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的分析通病产生的原因,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施工质量问题, 防患于未然。

摘要:结合实际, 针对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质量通病防治技术进行论述。

钢筋混凝土构造 篇6

由于地震作用的特殊性, 除了通过地震作用计算, 保证结构的承载力验算要求与变形控制以外, 还需要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延性, 因此两国规范都采用了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措施保证的双重要求进行抗震设计。本文比较了两国规范中通过构造措施来提高钢筋混凝土柱延性的构造措施相关条文的异同, 比较对象主要为中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与美国《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nd Commentary》ACI318-2002 中的相关条款。

美国规范将结构分为三个延性等级:“Ordinary”、“Intermediate”、“Special”, 有不同的抗震措施来保证延性依次递增, 对于强震区 (相当于我国8度半与9度) 只能采用“Special”等级;对于中震区 (约相当于我国7度至8度) 可以采用“Intermediate”或“Special”等级;对于低震区 (6-7度) 可以三者任选。由于“Ordinary”主要用于低烈度区及非抗震区, 这里不作讨论。

1 轴压比限制的比较

柱轴压比直接影响柱截面的受压区高度, 较小的轴压比, 使柱截面的受压区高度较小, 从而有利于塑性铰区的进一步受荷变形能力;反之, 在相同的箍筋约束条件下, 轴压比越大, 则柱的延性越差。

在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 分别根据抗震等级和结构形式对于柱的轴压比规定了相应的限值。而美国ACI318-2002规范中并没有针对抗震设计提出轴压比的限值, 其从柱偶然偏心的角度考虑了柱轴向压力的限值条件, 对于螺旋配筋的混凝土柱:undefined;对于一般配筋undefined。式中f′c为混凝土圆柱体抗压强度;φ为强度折减系数, 对轴压构件取0.70 (非螺旋筋) ;Ag为毛截面面积;Ast为纵筋截面面积;fy为美国规范的钢筋强度标准值。如果将其中的各强度值换算为中国的强度设计值, 则美国规范的轴压比上限将超过0.9, 并在配筋较多时超过1.0较多, 这比中国规范的上限值要大, 在美国ACI318-2002规范中对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配筋量要求超过我国较多 (见后文) , 通过配置更多的箍筋方式放松了对柱轴压比的要求。我国规定的轴压比由于未能考虑纵向钢筋的影响, 从而导致设计出的高层建筑, 柱子肥大而配筋率少 (相当多情况是按最小配筋百分率配置纵向钢筋) , 其结果是地震作用力加大而抗震能力减少。这种情况不利于结构的延性, 需要在今后修订规范时予以解决。

2 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比较

在规定了主最大轴压比的前提下, 设定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可以进一步减小柱的承载水平, 保证钢筋混凝土柱在较大水平地震作用中的延性性质, 同时, 也相当于进一步扩大了“强柱弱梁”的调整幅度。下表显示了中美规范中对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从表1可以看出, 对中国抗震规范的最高延性等级-一级抗震等级, 其最小配筋率要比美国ACI318-2002规范略高, 主要体现在角柱上, 但中国规范的其他延性等级柱的最小配筋率要求比美国规范宽松。

3 柱箍筋加密区构造规定的比较

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措施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 在轴力较大的不利条件下提高柱端塑性铰的转动能力。

从表2中可以看出, 中美两国规范的柱端箍筋加密区范围一致。对于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 对高延性结构, 美国规范的指标大些, 就实际可能起控制的指标来看, 两国规范规定的最大间距相同;对中等延性结构, 美国要求相对于中国规范低一些。

表3中显示了中美两国规范对于柱端箍筋加密区配箍量的规定, 按照中国的材料指标、体积配筋率的定义将其换算后可将其与中国规范进行比较。

以螺旋筋为例, 按照我国I级钢筋计算, fyh=235N/mm2 , 当f′c=25 (即C30) , 则ρv=0.013;当f′c=50 (即C60) , 则ρv=0.026。按照Ⅱ我国II级钢筋计算, fyh=335N/mm2, 当f′c=25, 则ρv=0.009;当f′c, 则ρv=0.018。将上述结果与我国规范对照可以看出, 美国规范对柱加密区的配箍率要求很高, 超出中国规范较多, 即使考虑到ACI318-2002规范对抗震设计时柱轴压比没有做出进一步的限值, 从而利用很高的配筋率来补偿这一因素的影响, 其配箍率仍然很大, 按我国规范规定作设计, 体积配箍率就明显偏低, 横向约束力小, 延性差, 这些都是需要改进的。

4 结论

从以上的比较来看, 中美两国规范中对于提高钢筋混凝土柱延性的构造措施方面, 基本上具有统一的原则与相似的规定, 其差异主要集中在柱轴压比的控制与竖向构件加密区的箍筋配筋量方面。从其对于增加构件的延性的效果来看, 中国规范中的相应规定与美国规范还有一定差距, 需要加以改进。

摘要:在中美两国规范中, 都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保障结构的延性, 以保证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不发生严重的破坏。本文对两国规范中对混凝土柱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比较, 为中国的相关设计及科研人员了解美国规范提供帮助。

关键词:规范,钢筋混凝土,抗震设计,延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nd Commentary (ACI318-2002) , [S],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2002

钢筋混凝土构造 篇7

关键词:结构设计,混凝土构造,方法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我国新一轮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高位推进, 国家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将越来越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 因为被广泛运用到各种建筑工程中。但是, 钢筋混凝土构造本身也是需要不断更新升级的,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因此, 深入研究和探讨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构造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 进而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 这不仅很有必要, 而且很重要。本文, 笔者将从分析建筑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构造存在的主要技术瓶颈入手, 对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剖析, 在此基础上, 就如何有效提升钢筋混凝土构造水平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1 建筑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构造的主要技术瓶颈

当前, 钢筋混凝土构造遇到的主要技术瓶颈问题在抗震级别、周期折减系数、梁刚度放大系数等方面的技术确定方面。

1.1 关于抗震等级的确定

抗震等级的确定是最基本的技术要求, 是任何建筑工程都必然要进行科学评估确定的技术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同的建筑工程要求的抗震等级也是不同的。因此, 在具体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 要依据现行的抗震等级标准规定 (GB50223-2008) , 确定建筑工程的抗震等级, 进而确定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1.2 关于周期折减系数的确定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实际刚度比计算的刚度更大, 导致实际周期比计算周期更短, 这主要是在框架结构内设置了填充墙。这种现象会增加一定的安全风险。很显然, 按照计算周期得出的抗震作用效力会比实际周期小, 这就降低了钢筋混凝土机构的安全系数。对此, 通常的办法是, 研究实行相应的折减措施。原则上, 对计算周期进行折减时, 要首先确保系数科学合理。一般而言, 折减系数应控制在0.6~0.7, 实际确定系数需要根据填充墙的实际数量与材质进行。特殊情况下, 折减系数还应加大, 比如填充墙的数量比较少或者使用的是轻质砌体, 这时的折减系数要加大到0.9。当然, 如果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没有填充墙的话, 计算周期就不存在折减程序。

1.3 梁刚度放大系数的确定

由于普遍采用计算机软件模型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 这就导致在输入电脑时混凝土结构多为矩形截面。但是, 实际构造中, 往往在楼板上会形成T型截面, 而在计算机模型中, 这个T型截面是不能事先设计好的。这就造成计算所得刚度比实际刚度小得多, 这就必然导致计算出来的地震力值偏小,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威胁。针对这些问题, 在计算刚度时, 就要是适度放大梁刚度系数, 一般情况下, 中梁应放大2.0, 边梁应放大1.5。

2 建筑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构造的主要方法探析

从根本上讲, 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最为合适的环境整体。这个环境整体包括了结构型号、平面及立体布置的规则性、抗震性能择定、抗风压性能选定等一系列结构体系。为了构建这个优良的环境整体,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 就应按照建筑工程的实际高度和宽度比、抗震级别、场地类型、结构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规定, 选择最佳的结构体系。这样的操作方式, 可以让建筑工程结构的使用效果最优化, 也可以大幅降低工程造价。

2.1 优化混凝土构造方案

建筑方案的设计, 是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构造的重要先导性工作。由于每一个投资商都希望获取最大的效益, 也就是说用最小的成本开支并在保质保量按时交底之后获取利益的最大化, 这就导致很多投资商都希望具体的施工中减少配筋的使用以此实现工程建筑的安全与实用。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建筑工程的设计人员, 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设计技术措施, 最大限度地满足建筑的功能布局的同时, 尽量考虑结构的规范。这对设计人员的技术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设计工作人员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不熟悉相关的结构设计要求, 设计出的结构方案往往很难满足结构设计规范。这就必然为后面的实体施工造成被动乃至损失。比如, 等到进入了具体施工阶段才发现先前的设计与实际施工出入很大, 这时再进行临时性的必要的修改, 虽然能够弥补一些技术缺陷, 但是对施工非常不利。这是因为, 进入施工环节后, 整个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已经提报并通过了相关单位及企业的评估论证, 是已经产生法定效力的方案, 要进行临时性的修改, 这会极大地增加建筑的构造限度, 大大增加配筋成本。

2.2 科学构造最小配筋率

普遍使用挑梁, 这是配筋的主要构造方法。使用挑梁, 能够有效克服施工过程中场地面积结构、场地功能等的不利影响, 从而提高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性能。但是挑梁的使用, 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准。比如, 具体的施工设计中, 某些设计工作人员会把框架梁的主筋往外挑梁延伸一些, 可延伸的主筋却无法进入挑梁中。这是因为,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外挑梁承受的荷载往往与框架梁承受的荷载不同, 也就是说两者在断面设计上的尺寸不同。一旦有了这种错误的设计, 在具体施工阶段才会显现出来, 而此时大量的钢筋已截断成型, 这样就会阻碍工程的施工进度, 同时也是一种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构造时, 要精确计算最小配筋率, 以规避剪拉破坏。施工之前, 要事先通过精细的计算, 确定墙中的水平钢筋, 以防止剪切破坏。换句话说, 就是通过限制墙肢内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最终实现有效规避剪拉破坏的目的 (如表1) 。

2.3 剪力墙最小截面、保护层、钢筋锚固长度的构造方法

剪力墙的技术要求及其严格, 不管是小偏心还是大偏心, 这对整个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甚至是致命的。具体来讲, 应围绕构造最小截面、保护层、钢筋锚固长度等方面重点抓好以下3个环节。

2.3.1 剪力墙容易产生的主要问题

剪力墙容易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小偏心和大偏心。如果剪力墙往往受到了弯矩与轴向拉力的作用, 如果轴向拉力过大, 全截面受拉, 则属于小偏心受拉;如果是偏心矩, 则属于大偏心受拉。小偏心受拉条件下, 将主要由墙肢腹部竖向分布钢筋和端部钢筋承担所有拉力, 这是因为此时的整个截面处在拉应力状态下, 由于抗拉能力比较差导致混凝土裂开贯通整个截面。大偏心受拉条件下, 除小部分受拉, 大部分将处于受压状态。

2.3.2 剪力墙斜截面受剪破坏的主要形态

在小偏心受拉和大偏心受拉的情况下, 剪力墙的斜截面将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这些破坏的程度往往各不相同, 破坏程度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受拉与受压之间的比例状况。一般而言, 按照遭受破坏的难易程度排列, 最容易造成破坏的是剪拉, 斜压次之, 剪压最后。相对应的, 就可以把剪力墙斜截面遭受破坏的主要形态概括为剪拉破坏、剪压破坏和斜压破坏3种。

2.3.3 规避剪力墙造成破坏的主要方法

在剪力墙构造的具体设计中, 应针对不同的斜截面受拉与受压情况, 制定针对性强的构造措施方式, 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规避剪压、剪拉、斜压现象, 以避免对剪力墙造成破坏。一方面, 要精确计算剪力墙斜截面剪压比, 以规避斜压破坏。这主要是通过适当地限制剪力墙斜截面的剪压比来实现;另一方面, 要精细计算剪力墙斜截面承载力, 以规避剪压破坏。要防止剪压破坏的关键在于将能够承载斜截面的最大值计算出来, 进而确定最为恰当的承载力。

通过以上3种措施, 剪力墙的抗剪能力就能够实现一个大提升, 混凝土与水平钢筋就能够较好地承受剪力墙的抗剪任务, 进而促进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双提升。

3 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是整个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也是技术含量比较高、设计流程比较复杂的环节。构造水平如何, 将直接影响和关系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所以, 在具体的构造设计过程中, 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进行, 尤其是负责设计的技术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水平和过硬的职业道德与责任, 这样才能确保钢筋混凝土构造达到技术标准, 从而为打造精品建筑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光春.工程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J].广东科技, 2011 (18) .

[2]张卫娜.浅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钢筋混凝土构造的主要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8) .

[3]于志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质量控制[J].民营科技, 2011 (05) .

钢筋混凝土构造 篇8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是在施工现场支模, 绑扎钢筋和浇注混凝土而形成的。这种楼梯的整体性强, 刚度大, 对抗震较有利, 但施工工序多, 工期较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根据梯段的传力特点的不同, 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板式楼梯, 另一种是梁板式楼梯。如图1所示。

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的特点。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是指楼梯段、楼梯平台等整浇在一起的楼梯。它整体性好, 刚度大, 坚固耐久, 抗震较为有利。但是在施工过程中, 要经过支模板、绑扎钢筋、浇灌混凝土、振捣、养护、拆模等作业, 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工人劳动强度大。在拆模之前, 不能利用它进行垂直运输。因而较适合于比较小且抗震设防要求较高的建筑中, 对于螺旋形楼梯、弧形楼梯等形状复杂的楼梯, 也宜采用现浇楼梯。

1.2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的分类及其构造。

1.2.1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板式的楼梯段作为一块整浇板, 斜向搁置在平台梁上, 楼梯段相当于一块斜放的板, 平台梁之间的距离即为板的跨度。楼梯段应沿跨度方向布置受力钢筋。也有带平台板的板式楼梯, 即把两个或一个平台板和一个梯段组合成一块折形板。这样处理平台下净空扩大了, 但斜板跨度增加了。当楼梯荷载较大, 楼梯段斜板跨度较大时, 斜板的截面高度也将很大, 钢筋和混凝土用量增加, 经济性下降。所以板式楼梯常用于楼梯荷载较小, 楼梯段的跨度也较小的住宅等房屋。板式楼梯段的底面平齐, 便于装修。1.2.2梁板式楼梯。梁板式楼梯是由踏步板、楼梯斜梁、平台梁和平台板组成。荷载由踏步板传给斜梁, 再由斜梁传给平台梁, 而后传到墙或柱上。梁板式梯段在结构布置上有双梁布置和单梁布置之分。双梁式梯段系将梯段斜梁布置在踏步的两端, 这时踏步板的跨度便是梯段的宽度, 也就是楼梯段斜梁间的距离。梁板式楼梯与板式楼梯相比, 板的跨度小, 故在板厚相同的情况下, 梁板式楼梯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反之, 荷载相同的情况下, 梁板式楼梯的板厚可以比板式楼梯的板厚减薄。而且踏步部分的混凝土, 在板式梯段是一种负担, 梁板式楼梯中则作为板结构的一部分, 这样板的计算便可以扩大到踏步三角形中。当斜梁在板下部称为正梁式梯段, 上面踏步露明, 常称明步。有时为了让楼梯段底表面平整或避免洗刷楼梯时污水沿踏步端头下淌, 弄脏楼梯, 常将楼梯斜梁反向上面称反梁式梯段, 下面平整, 踏步包在梁内, 常称暗步。边梁的宽度要做得窄一些, 必要时可以和栏杆结合。双梁式楼梯在有楼梯间的情况下, 有时为了节约用料, 通常在楼梯段靠墙一边也可不设斜梁, 用承重的砖墙代替斜梁, 则踏步板一端搁在墙上, 另一端搁在斜梁上。斜梁位置根据需要, 可以设置在踏步板的下面、上面或侧面。斜梁布置在侧面时, 有正式梁、反梁式和高粱式三种做法。明步做法是指衡梁在踏步板的下面露出一部分, 而踏步在侧面外露, 这种形式应用较多。暗步做法是指斜梁上翻包住踏步板, 梯段底面平整, 并且可以防止污水污染梯段底部, 但是凸出的斜梁占据梯段的宽度尺寸。高梁式做法是将斜梁上翻改成截面宽度较小而高度较大的栏板形式, 使承重构件与防护构件联合设置, 如图2所示。图3为梁板式楼梯受力时的挠度方向示意图。除了常见的板式楼梯和梁板式楼梯以外, 在建筑设计中, 为了满足观瞻的需要, 可能采用悬挑楼梯。悬挑楼梯一般为空间受力构件, 梯段板与平台板一块向外悬挑。

2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根据构件尺度的差异, 通常分为小型构件装配式和大、中型构件装配式两大类。

2.1 小型构件预制装配式楼梯。

小型构件预制装配式楼梯的特点是构件较小, 重量轻, 制作容易, 但是施工速度慢, 湿作业多, 适用于施工条件较差的地区。小型构件预制装配式楼梯的预制构件主要是钢筋混凝土预制踏步板、平台板、斜梁和平台梁等。预制踏步板根据断面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一字形、L形和三角形三种。斜梁有矩形、L形和锯齿形等几种形式, 锯齿形斜梁与一字形和L-形斜梁相配套使二角形踏步与矩形、L形斜梁配套使用。平台梁可以采用L形断面, 以便与斜梁、平台梁的连接;平台板可以采用顶制的楼如预应力空心板、实心平板等。平台板可以放置在平台梁上。预制踏步的支撑方式主要是梁承式, 此外还有墙承式、悬臂式和悬挂式等几种形式。梁承式是将预制的踏步板的端搁置在斜梁上形成梯段, 梯段斜梁放置在平台梁上, 而平台梁支撑在柱上或者墙上而形成。墙承式是把预制踏步搁置在墙上, 对于一般的双步楼梯, 为了支撑踏步, 通常在两个梯段之间设置承重墙, 而中间承重墙的设置, 割断了上下行人员的视线交流, 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 因此, 墙承式一般适用于单跑式楼梯或者中间设置电梯间的三跑式楼梯。悬臂式是将预制的踏步一端砌筑在承重墙中.踏步板另一侧悬挑, 悬臂式楼梯踏步悬挑尺寸不宜过大, 一般在1500mm为宜, 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冲击荷载的建筑物中, 在7度以上的地震区一般不宜采用, 悬挂式是将预制的钢筋混凝土、金属材质板一端支撑在墙上, 另一端悬挂在上部承重构件上, 如梁上或者板上, 这种形式的楼梯观瞻效果较理想, 一般适用于小型建筑或者非公共建筑的楼标。

2.2 大、中型构件预制装配式楼梯。

大、中型构件预制装配式楼梯可以减少预制构件的数量, 利用大型吊装工具进行安装, 提高施工速度, 降低劳动强度。大型构件预制装配式楼梯是指将平台与梯段板加工成一个构件, 可以采用必要的实心大型构件也可以采用空心构件, 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专用体系的大型装配式建筑中, 如工业厂房等。

中型构件预制装配式楼梯通常将梯段板与休息平台板分开制作, 然后通过安装而形成。平台板对以采用一般的预应力空心板, 单独设置平台梁, 或者平台板与平台梁合为一个构件, 这时通常采用槽形板。

摘要:钢筋混凝土楼梯根据施工方法不同, 可以分为现浇式或预制装配式两种类型。在此主要对这两种类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浇式,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正锋.折线型现浇板式钢筋混凝土楼梯配筋构造不合理[J].铁道标准设计, 1994, 8.

钢筋混凝土构造 篇9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剪能力

1 构造柱的作用

1.1 它可以加强纵横墙间的连接。

1.2 它可以提高砖砌体的抗剪能力, 虽然提高的比例不很大, 试验表明:

能提高砖体的抗剪承载力约为10%~30% (提高幅度与墙体的高宽比, 竖向压力应力, 开洞情况等因素有关) 能约束墙体的开裂, 对限其裂缝发展, 起一定作用。

1.3 它与圈梁共同作用, 加大了建筑物的

整体度, 类似框架结构, 可称为“弱框架”, 对墙体起了约束作用, 墙体的四周处于双向双压状态使墙体横向变形减少, 改善墙体受压的稳定性能从而提高墙体的承载力。

2 构造柱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钢筋施工中的问题

2.1.1 纵向钢筋上下错位

由于柱筋定位放线时偏离设计位置或砖砌体预留柱位时上下楼层位置偏差, 造成柱筋上下错位, 以致不得不采取弯折措施以“归位”。其结果是构造柱上下轴心不对位, 违反了规范要求, 严重影响了抗震功能。

2.1.2 钢筋搭接不规范

纵向钢筋的下料长度通常以楼层高度为依据, 即层高+35d, 并通常将搭接位置设在每一楼层的楼面上。但很多工程的柱筋搭接随意, 搭接长度也未满足35d的要求, 甚至还出现了Ⅰ级钢筋单端弯钩或两端都不弯钩的情况。

2.1.3 箍筋松散、歪斜且数量不足

箍筋施工存在问题较多, 如绑扎间距过大或大小间距不等 (要求间距为25cm) 。在砌体施工期间, 由于成品保护不好, 造成严重滑移、歪斜、松散、合模板前也未修理。

2.1.4 不按规定加密箍筋

按规范要求, 柱与圈梁相交时, 节点处一定范围内应加密箍筋。加密范围在圈梁上下均不应小于1/6层高或45cm, 间距不宜大于10cm, 在纵筋搭接区段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m。但实际施工中, 上述二项要求未向操作人员交底, 而造成了质量隐患。

2.1.5 箍筋弯钩长度及角度不规范

规范中对构造柱箍筋的弯钩角度及长度虽未作明确规定, 但提出“对于有关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的一般要求, 应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04-92) 执行”。基于这一点, 经查该规范第3.3.4条规定:对有抗震要求的结构 (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 , 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并指出了对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 弯钩的角度为135/135。这一点在施工中往往未引起注意, 经查基本上采用90/90弯钩, 长度有的也不足10d。

2.1.6 拉结筋的摆放问题

规范规定墙与构造柱应沿墙高每50m设置2Φ6水平拉结钢筋连结, 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0cm。但实际施工中, 拉结筋经常漏放或错放, 拉结筋锚固长度不足也不少见。

2.2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2.2.1 骨料级配问题

构造柱的截面尺寸一般为240mm×240mm, 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般都超过2.6m。对于这样较小的断面尺寸, 为保证混凝土浇筑顺畅密实不出现卡壳断条情况, 规范提出骨料粒径不宜大于20mm, 但许多施工现场对骨料选配很不认真, 往往由于骨料过大而出现不密实和断条情况。

2.2.2 坍落度问题

规范要求构造柱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50~70mm, 以利于混凝土通过振捣充分流入马牙槎洞内, 从而有效地与砌体结合。但实际施工中因混凝土坍落度过小, 流动性不好, 加之振捣不良, 造成混凝土内部出现孔洞, 表面出现蜂窝、麻面, 特别是根部易出现烂根情况。

2.2.3 根部清理不净

规范要求构造柱根部应预留清扫口, 以便清除砌筑时的落地灰、碎砖块等杂物。但很多施工现场不留清扫口或清理不净, 结果是层层柱根隔层, 整个构造柱实质是一个多处断条的钢筋连体柱, 且断点又均在楼面上钢筋搭接处, 这样柱子不但无法起抗震作用, 反而破坏了墙体节点处的整体性。

3 保证构造柱的技术和质量的施工措施

首先要提高施工单位对增设混凝土构造柱必要性的认识。根据工程的不同施工条件和设计要求, 有针对性地制订保证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 并严格执行。

(1) 对于嵌在墙体中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一般是先砌纵横墙, 在墙体砌完后形成“柱腔”, 即预留构造柱的位置。构造柱随着墙体和圈梁的分层砌筑和浇注, 进行分柱段施工。为了保证构造柱的中心线在同一条重直线上, 必须使预留的柱腔位置准确。因而砌筑时要经常检查构造柱钢筋骨架的垂直度, 钢筋骨架吊直校正后立即用墙体拉结筋固定其位置。然后在浇捣混凝土前将构造柱中心线引向圈梁模板或“柱腔”上口上, 使钢筋骨架中心与柱中心线对齐。这样才能保证构造柱的正确位置。

(2) 设计为马牙搓的构造柱, 从每层柱脚开始, 砌筑时必须严格执行先退后前的原则, 阻保证柱脚为大断面。每一马牙搓的齿高一般约为30cm (5层砖高) , 齿深不小于6cm。当齿深为12cm时, 其上口采用一层进6cm、再一层进12cm的方法, 使马牙搓上口死角的混凝土能保证浇捣密实。

(3) 钢筋骨架应随分柱段施工面分段梆扎, 绑扎点要牢固可靠, 避免错位和滑移。竖向搭接头长度z一般为35d。构造柱箍筋应在圈梁上下均不小于1/6层高或45cm高度内, 箍筋间距不大于10cm。对于沿墙体每隔500mm设置一道2根Φ6拉结筋的要求, 必须严格要求砌筑者随砌随放, 并保证放入固定在密实的砂浆水平灰缝中。

(4) 严格执行配合比搅拌工艺要求。粗骨料位径宜用2cm下, 坍落度宜控制在5~7cm。分段浇注时要按规定留置相应试块。

(5) 构造柱混凝土通常是分段浇灌的, 一般每层作为一个施工段, 柱段的施工高度不宜大于2m。每层柱的底部预留清扫口, 便在浇灌前清扫柱模板内的砂浆、木屑、砖碴等杂物。新的混凝土柱段浇捣前, 对衔接处的旧混凝土面需铲除松动石子, 并用水冲洗。再用构造柱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灰砂量配置咸水泥砂浆, 铺在旧混凝土面上, 厚度为1~2cm, 保证新旧混凝土结合有可靠的质量。

(6) 构造拄振捣操作要设专人负责。浇注过程中设人对浇注柱段进行观察, 以免出现漏浆、过振、中间受阻混凝土浇注不到位等现象。浇捣柱混凝土时, 宜用插入式振捣棒分层振实。振捣棒随振随拨, 分层振捣厚度不超过300mm为宜。振捣时严禁振动砖墙、钢筋, 以免造成墙体松动、拉结筋脱开或钢筋骨架变位。浇注前必须浇水漓湿砖砌体和木模板, 并封闭清扫口。构造柱与圈梁相交处必须同时浇捣。

正确使用构造柱是改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 它与圈梁共同作用约束了砖砌体的开裂, 使裂缝不致进一步扩展, 即使开裂也不致于倒塌, 使之由很脆的材料组成的结构获得可观的抗变形能力。

上一篇:电子腹腔镜论文下一篇:农村经营管理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