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文化要创新

2024-08-15

企业安全文化要创新(通用10篇)

企业安全文化要创新 篇1

安全文化建设不能一劳永逸, 必须在创新中发展、丰富和完善, 才能确保企业安全运营。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是前提, 生产是基础, 而文化则是安全生产的底蕴, 企业安全管理需要安全文化的支撑。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 安全文化的理念、模式、传播途径等也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安全第一”并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还决定了安全文化必须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走在各项管理工作的最前沿。

安全宣传手段的创新。一提到安全宣传, 很多人想到的是挂横幅、看录像、黑板报展评等等,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员工对这些“历史悠久”的宣传手段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 宣传效果无疑打了折扣, 现在员工们更乐意接受一些跟上时代的安全文化宣传手段。如手机已经非常普及, 企业可以在一些特定时间, 给员工发送一些精心编制的、贴近企业安全的信息, 宣传面广且温馨, 宣传效果一定很好。对于一些电脑、网络已经普及的单位, 还可以采取发送电子邮件、QQ信息等手段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同样, 企业向员工征集安全合理化建议时, 除了采取放置建议箱的形式外, 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征集。安全宣传口号也应该不断创新。一些单位的安全宣传口号总是“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么几句, 缺少人情味, 没有说服力, 很难引起员工的共鸣。如果能够增加一些如“爱妻爱子爱家庭, 出了事故等于零”、“生命没有回头路, 事故没有后悔药”、“见了违章严批评, 道是无情却有情”等更生活化、人性化的安全口号, 肯定会引起员工的关注, 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安全管理制度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 严格的制度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 保障了企业人、财、物的安全。但是, 安全管理工作经常会碰到新问题, 而要更好地解决新问题, 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就必须不断创新。对一些陈旧的、老套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制度要及时更改、作废;对发现的“无章可循”的新问题要及时制定新的管理制度, 使解决问题“有法可依”。

企业安全文化制度应该是动态的, 不断创新的,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 以前企业食堂的管理制度可能仅倾向于保证清洁卫生、预防食物中毒方面, 而现在员工对吃得健康越来越重视, 食品管理制度就应该在保证清洁卫生、预防食物中毒的基础上, 上升到确保吃得营养, 吃出健康的高度, 以减少员工患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的危险。随着员工私家车的增多, 企业应该及时制定相关的厂区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确保厂区内交通安全。

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要体现“严”字当头, 严密实施, 严格落实, 严厉检查, 严肃奖惩的特点。只有“严”才能加深员工对安全文化的理解。

安全科学技术的创新。“科技兴安”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精髓, 在安全工作中, 科技含量越高, 安全把握性就越大。从硬件来讲, 企业要从安全技术应用、生产设备改造、安全防护用品等方面入手加大投入, 特别要保障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技术监控, 防止群死群伤事故, 为安全生产提供及时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 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安全和健康的装备, 是保护劳动者的最后一道屏障, 要在配齐劳动防护用品的基础上, 逐步淘汰科技含量低, 防护性能差的防护用品。从软件来讲, 企业要加强对安全科技人才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学习新的安全技术, 提高他们的研发和管理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新设备、新工艺、新岗位, 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掌握安全操作规程, 并教会定岗员工。对员工来讲, 要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安全科技创新工作中去, 及时发现本岗位和周边的不安全因素, 提出安全整改建议。

安全文化建设不能一劳永逸, 必须在创新中发展、丰富和完善, 才能确保企业安全运营, 员工安全工作。

企业安全文化要创新 篇2

作者:朱继龙文章来源:甘肃省白银市银光集团宣传部点击数: 481更新时间:2007-1-1

5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谐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实践证明,单纯靠改善生产设施、设备,完善众多的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网络,并不能保证企业安全高效有序地运行。只有创新管理,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用安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员工,从内心认同企业安全文化价值观,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才能使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管理机制有效地发挥,才能实现企业根本的安全生产。

创新管理理念,夯实安全文化建设基础

意识支配行动,理念是意识的具体反映。建设安全文化必须提升安全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把安全放在各项管理的第一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树立“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成本、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安全是员工生命与健康的保障”的理念,切实肩负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树立“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所做的”的理念,切实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杜绝“三违”现象;树立“一切为了安全、一切服务安全、一切服从安全、一切让于安全、一切支持安全、一切保障安全”的理念,科学、准确摆正安全在各项工作中的位置,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树立“安全不代表一切、但可以否决一切”的安全理念,准确定位安全管理的政绩观,真正将安全理念记在心头,落实在行动上,夯实安全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构建全员遵章守制的良好机制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国际现行的企业安全管理规范标准,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推动安全管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安全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关键所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有赖于全员对体系文件的领会与认同。为此,军工企业要大力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加强体系文件的学习与宣传贯彻落实。企业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厂报厂刊、班前班后会、生产经营会、作业布置会等各种途径,要向全体员工宣讲体系文件,尤其是要向管理人员宣讲体系文件,使体系文件成为指导企业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安全的总纲。通过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贯彻执行体系文件,从而真正形成全员遵章守制的良好机制。

创新新闻宣传,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工作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是搞好安全文化宣传,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动力和源泉,是落实安全生产“五要素”、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手段。要大力宣传安全法律、安全知识,在全体员工中唱响“安全发展”的主旋律。

安全宣传传递的是安全政策、法制、文化、常识等安全科学知识,要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和手段,倡导和宣传企业安全文化理念。要发挥安全宣传的信息宣传、舆论监督、教育引导、解释沟通的功能与作用,推广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追踪事故案例,实施舆论监督,推动全员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

通过安全新闻报道的宣传功能,把安全法律法规及时传递给员工,使员工能够及时知晓自己所处的安全环境所发生的新变化,从而调整和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同时,将员工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的感受、建议及其对有关安全生产现状的意见和议论,及时做出反馈,使企业对有关安全制度和其他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正,从而进一步改造和优化安全舆论环境。

在安全宣传中,通过舆论对安全问题进行监督,是安全宣传重要的功能之一。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及时性的特点。在开展舆论监督时要以对企业和员工负责的态度来进行,对不重视安全生产,忽视安全文化建设,漠视员工生命的做法认真开展舆论监督,及时揭露和曝光,构筑起安全舆论监督网,真正使企业形成“珍惜生命、关注安全”的文化氛围。

创新党组织工作,大力落实基层党组织抓安全思想教育的责任

确保安全生产是最直接的思想政治工作。安全思想教育对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稳定的企业发展环境意义重大。综观企业这些年发生的安全事故,事故的起因在违章,而违章的根源则是作业人员思想中对安全生产的淡然漠视;安全管理人员甚至是安全指挥者思想中安全责任意识的弱化,从严管理思想松懈。

基层党组织作为员工思想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者,作为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安全的一级组织,抓好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责无旁贷。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安全思想教育工作:

一是强化责任,建立和完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要建立党组织抓安全思想教育责任制与安全思想教育工作考核办法,明确责任人、教育内容、教育职责、教育目标。

二是精选载体,以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达到寓教于心、寓教于行的目的,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要做到“三个全程、三个结合”。三个全程是:一是主动介入员工的安全培训与学习教育工作。二是员工思想动态全程掌控。建立健全舆情信息网络,依托网络建设,迅速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员工所思所想的第一信息,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三是对生产经营各项工作全程跟进。尤其要注意做好生产前、生产过程中、事故发生后的安全思想教育工作。三个结合是:一是要做到全员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全员教育讲求的是覆盖面,因材施教讲求的是最佳教育效果。要分层面进行因人因事施教。二是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三是奖励与惩罚措施相结合,将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列入党组织工作目标考核中,对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此项工作开展不利或办法不多、效果不好的单位视情况扣分并在适当场合通报批评。

创新教育方式,营造安全文化建设氛围。

接受教育是职工安全观念文化形成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最深刻最根本的方法。安全生产教育,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广大员工进行安全理念、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教育、宣传和培训,普及和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知识,使其了解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安全操作技能、掌握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应急措施等。通过安全生产教育,掌握安全技术知识,提高员工的专业操作技能、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才能防止人产生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才能实现企业的安全文明生产。

目前,企业安全教育没少搞,但普遍反映安全教育收效不佳,职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提高不多。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职工不感兴趣。二是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由于工种多,安全教育很难结合到每个工种的实际。为了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就要在安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要推陈出新,使安全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广大员工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终身教育的观念,在做好日常安全教育的同时,对新提拔到高一级管理岗位、高一级技术岗位上的员工进行更高层次安全培训教育;同时也要对从业人员不断进行与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同步的安全培训教育。二是更新教育方法,教育不搞形式、注重实效,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模式,做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培训之前,参加培训的人员要归纳总结前一时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培训,要在讨论中学习,在讨论中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要将生产工艺、生产操作制作成录像、幻灯将理论知识真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让职工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安全技能,彻底扭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脱节的现象;要从事故应急实战演练中学习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意识,要将反事故应急演练作为安全培训的重要课堂,让员工从反事故应急演练中提升逃生避险的能力;要在观看事故录像资料、分析事故案例中吸取防范安全事故的教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结合受教育者的需要,因人施教,多办小班、特班,促进干部职工真正提高素质、掌握技能,为安全生产提供人力保证。三是更新考核方式,以职工的安全技能作为检验标准,根据岗位的需要制定安全技能等级标准,定期对职工的安全技能进行测试,将安全技能作为职工晋升、晋级的基本条件,调动职工自觉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四是更新培训效果检查方式,要将一个时期以来生产的安全状态,员工的安全行为作为培训效果的检查对象,而不能单纯以闭卷考试的理论成绩作为培训效果的考核依据。

创新企业文化,将安全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将其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相溶共生,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一方面,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安全文化建设的地位,将安全思想、安全哲学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形象识别、工作规划、岗位职责、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层面;另一方面,安全文化建设也要围绕着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在职工的安全思想意识及行为规范中体现企业文化的精神实质,使两者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要以深化体系运行、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以及实施管理创新为手段,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各级组织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责任,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各级管理部门的共同职责,作为党政工团各级组织的共同任务,有效消除那种“把安全文化建设当作某一管理部门,某一管理层面的事”的错误认识,使安全文化建设远离“隧道视野”和“局部观念”。

开展丰富多样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引导员工关注安全、体会安全。要大力开展以“珍惜生命、我要安全”为主题的今日安全员、安全宣誓、安全祝福、平安晚会、安全展览、安全合理化建议、安全论坛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增强员工的安全责任和安全意识。使广大员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跨跃,并通过切合实际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进一步升华到“我会安全”的境界。坚持预防为主,先期治理,确保防范措施到位。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急于求成,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深刻理解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深化,在深化在求实效,通过强化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努力打造更高层次的安全文化,才能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文化素质,才能最大

科研创新要注重文化先行 篇3

科研创新中的文化先行,就是要以文化理念统领具体的创新行为,对科研创新进行统筹策划、做好顶层设计。一种创新行为的开始,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二是做什么,三是怎么做。

首先,是“为什么”。“为什么”解决的是科研创新的方向性问题,决定了具体的科研创新行为“往哪里去”。任何一种创新行为,都有其目的性。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以下简称38所),自1965年在大三线中建所以来,就坚持以国防安全为已任,在科研创新的方向选择上,逐渐形成了“国字当头、国家为大”的理念准则,以符合国家利益、满足国家和国防需求作为出发点,承担起“国家队”的职责,解决在雷达技术和装备领域内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在国家提出“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方针后,38所又将使命拓展为“国防安全和公共安全”,为科研创新坚定了方向。

其次是“做什么”。“做什么”解决的是具体的科研行为的定位的问题,就是在“为什么”的牵引下,在相应技术和装备领域内做什么的问题。成立50年来,38所坚持从“国字当头、国家为大”出发,将归宿定位到国家需要上,瞄准中国在雷达技术方面的空白点和制高点,将之作为科技创新布局方向,在国防安全和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先后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国土防空三坐标雷达、第一部轻型预警机雷达、第一部高原无人值守三坐标雷达、第一部航管雷达,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同时有4型18部装备接受检阅。

再次,是“怎么做”。比如在创新战略的选择上,是选择跟随策略还是领先策略,是选择集成创新还是原始创新?38所在全所倡导“创字为先”的文化理念,坚持在科技创新的思想上领先一步、方法上率先一步、实践上抢先一步,坚持按照“体系带动系统、系统带动装备、装备带动技术”的思路,谋划具体的科研创新行为。通过50年的努力,38所的产品已经从传统的地面雷达扩展到陆海空天,从预警探测领域扩展到浮空平台、集成电路等七大领域。同时,鉴于所处的国防科技工业的特殊性,38所一直努力实现核心技术和核心元器件的自主创新。在某重大装备的研制上,我国曾遭受技术引进的重重阻挠。2002年,38所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部该型装备,改变了我国在该型装备发展上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2005年,又率先提出采用全新体制的新思路,通过新体制的提出和实现,完成了该类装备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面创新,标志着我国该项雷达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将发展该型装备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中国人自己手中。军方领导和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丰富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雷达发展史上罕有先例,十分难得,是我军武器装备创新发展的范例,为我军立足国产平台、发展先进装备,闯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必将对我军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和先导作用”。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在统一的文化框架下进行回答,38所逐渐完成了对自己的科研创新的顶层设计,在系统推进科研创新的过程中,通过重塑文化、建立新的创新准则,发挥文化对创新的引领作用,有效地引导了全所的科研创新行为。

科研创新中的文化先行,更要从营造创新生态的角度出发,为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创新生态的营造上,38所一是以管理创新为科研创新理顺机制。2006年,38所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立足自主创新,提出了“板块发展、精明增长”的思路,即以现有研究和产业能力为基础,进一步精干科研队伍,以现有科研人员为主体,通过内部资源整合与配置优化,通过外部扩张与合作,打造自主创新板块;瞄准国防安全和国家公共安全的核心需要,积极吸收民用工业化成果,组建军品产业化、系列化、集成化的装备供给板块;以引领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四创电子为龙头,以兼并、收购、重组为手段,通过积极的资本运作,实施国际化、集团化发展战略,壮大军民两用产业板块,实现总体规模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实现自主创新、装备供给和军民两用产业板块的协同发展。这一思路也得到了国防科工委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38所不断以“管理主题年”的方式,一年一个主题,一年重点推进一项管理变革,不断提升管理能力。2009~2011年间,38所与IBM合作,针对产品创新,全面引进了国际先进的IPD(产品集成开发)管理模式。通过两年的努力,38所按照IPD规范,结合国家相关标准,优化和规范了产品与技术开发流程,从流程上保证技术状态可控和直接成本的节约,直接变革了传统的技术研发模式,提升了研发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创新思想开始在这群传统科技人员的心中落地生根,研究所的创新文化得到了更新。

二是以人才创新为科研创新奠定基石。人物引领、创新引领,是38所十二五战略的核心,人物引领又是创新引领的基础。38所始终坚持“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任务培养人、以待遇留住人”,给敢干事的人提供宽松环境,给想干事的人提供事业舞台,给能干事的人加大激励力度。坚持将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2002年起,38所积极探索科研院所人才使用和培养的新机制,对高级技术、高级管理和高级技能三类人才实行分类管理,设置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三类奖项,完善了技术类、管理类和技能类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十二五期间,38所规划并实施“111”人才工程,并获批建设第三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首批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先后吸引了500多名博士、4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所工作。

三是以产业创新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38所坚定地贯彻落实国家“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方针,加速技术向产业的转化,为技术创新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打造了“中国雷达第一股”: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依托这个平台,进行技术的转化、集成,进而发展成为产业。近年来,先后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部航管雷达,取得了中国第一张国产空管雷达民航使用许可证;依托于自主创新技术转化形成的应急指挥车,成功进入人防、公安、消防等系统,其中人防领域占据全国60%市场份额。四创电子入选首批55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企业安全文化要创新 篇4

一、在继承优秀文化, 吸取传统精华上要有高度的自觉

企业是工人阶级集聚的地方, 特别是中国工人阶级有着光荣的传统。在我国, 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我国工人阶级形成了爱党爱国、最有觉悟、纪律严明、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职工队伍, 已经成为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参与竞争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凝聚职工队伍, 建设企业文化的灵魂。同时, 各个企业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 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 做强做大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首先, 要充分认识发扬我国工人阶级优良传统的极其重要性,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 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积极奉献, 建功立业。其次, 坚持用集体主义教育职工, 树立大局观念, 以主人翁精神, 立足本职, 积极工作, 钻研技术, 勤奋敬业, 为国家创造财富, 在为社会和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次, 要用企业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职工, 例如, 艰苦奋斗, 勤俭持家;虚心好学, 精益求精;勇于吃苦, 积极奉献;团结友爱, 互帮互助;顾全大局, 遵纪守法等, 所有这些, 都是我们中国工人阶级优秀品质, 在新时期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近几年来,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社会效益,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 不重视职工精神塑造, 对职工缺乏传统教育, 一方面, 使一些职工丧失了主人翁思想, 工作消极, 精神懈怠;另一方面, 造成了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 加大了经营成本, 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所以, 企业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立足实际, 从培育壮大企业竞争实力的高度, 清醒的认识传承优秀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把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放在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列入议事日程, 用其统一思想, 凝聚人心, 塑造形象, 提升实力。

二、在创新时代文化, 推动企业发展上要有高度的自觉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增强市场竞争实力来进行。目前, 无论哪个行业, 凡是竞争实力雄厚, 效益明显, 形象良好的企业,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把文化建设同品牌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 用文化品牌促进产品品牌。但是, 也有一些少数企业把文化建设同品牌建设割裂开来, 有两极化倾向, 一是个别企业就企业文化抓企业文化, 重视文化理念, 制度规范, 行为规范, 识别系统的提炼、设计, 单纯地进行一些灌输式的宣传, 并没有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全过程。另有一些企业管理人员, 甚至企业个别高管认识偏颇, 总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宣传部门的事, 属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对品牌建设没有直接作用, 忽视文化建设在推进品牌建设中的重大贡献。

在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博鳌论坛上,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玉洲会长要求, “紧紧围绕四为一体的品牌价值体系, 把品牌的文化落到实处”, 强调“品牌文化建设要求真务实, 务实到品牌价值体系, 通过拳头产品实现价值体系, 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的要求全面落实”。这就为我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也是时代的要求, 企业参与竞争的必由之路。因此, 我们必须依靠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企业未来的发展。一是观念创新, 要深度审视自己, 确立企业的发展未来, 这就是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 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以提升竞争力。二是管理创新, 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都要适应管理对象, 以及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及时进行调整。三是技术创新, 紧紧围绕品牌建设, 工艺设计要有新理念, 符合市场需求, 产品的使用价值要满足消费者的愿望, 质量要不断的改进。产品要有技术含量, 包含文化元素、时尚元素, 既能发挥人的智慧, 又能体现创新的价值。四是制度创新, 从人员管理、薪酬设计、原料供应、生产工艺、设备使用、产品销售等都要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保证, 形成一个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 密切关注市场变化, 及时开发适应市场, 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品牌产品, 既是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企业工作作风和员工精神状态的体现。同时, 企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无论任何品牌产品, 必须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 还要考虑它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做到市场认可, 公众满意, 不能有假冒伪劣, 以次充优, 从而树立起企业高尚的社会道德, 向公众和社会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 不断壮大企业的竞争实力。所有这些, 要求企业每一名员工, 特别是企业的经营者都要有足够的认识, 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搏进取, 创造辉煌。

三、在弘扬先进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上要有高度的自觉

企业必须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也是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关键所在。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在党员中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使广大党员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无论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主义先锋战士, 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经得起市场经济和任何风浪考验, 在社会生活以及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 要积极运用多种手段, 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说服力强、易于职工接受的形式向广大职工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扩大马克思主义在职工中的影响, 巩固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二是在现阶段企业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之精髓灌注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各个方面,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 积极宣传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 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职工头脑, 特别是要经常性的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使广大职工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三是要把大力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作为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须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国际交流频繁, 信息传播日益广泛,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价值观念不断输入, 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在公民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一些职工, 特别是少数青年职工片面追求和向往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 对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渐渐淡忘, 对社会主义缺乏自信, 对未来中国丧失自豪感。一些人的表现和行为令人后怕。因此, 要把大力加强社会主义优越性教育作为爱国主义的当务之急, 旗帜鲜明地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宣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进一步增强职工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四是从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出发, 教育职工树立奋发向上, 勇于进取, 不断创新, 追求领先的意识, 刻苦钻研技术, 提高业务能力, 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以适应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需要。五是在职工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当看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 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 一些错误和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乘虚而入, 出现了不少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的思想观点和社会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 企业党组织要通过宣传先进典型, 引导职工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人人明白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 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肯定和褒奖, 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否定和贬斥, 从而激励职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不断升华精神境界, 形成学习先进、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在丰富群众文化, 培养职工队伍上要有高度的自觉

企业安全文化要创新 篇5

创新安全文化建设途径,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是电厂永恒的主题,这是由电厂本身的生产特点及安全生产对电厂效益的巨大影响所决定的。对一个已建成投产的电厂来讲,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安全生产法》的实施,电厂的安全生产状况不但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息息相关,倘若出现安

全问题还将承担法律责任。因此,确保安全就成为摆在电厂管理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管理层次,达到长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安全无小事,安全文化建设要从日常小事、工作细节抓起。

一、创新安全文化的背景

______水电厂位于___市___镇九龙溪畔,是闽江支流沙溪流域的龙头水电厂,现隶属于中国___集团公司。水库流域面积5184平方公里,库容6.4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1.5万千瓦,于1975年11月正式投产发电。截止2004年底,共发电162.64亿千瓦时,为___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作为一个运行近三十年的老厂,主设备老化,水工设施先天不足,计算机监控系统运行近10年;管理还不是尽善尽美,违章行为仍未杜绝,人员素质和设备健康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基础还不十分牢固。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那么,怎样做好新时期的安全工作呢?_________水电厂把创新安全文化建设途径,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并抓出成效。

二、创新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行业特征和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安全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安全文化首先是表层文化,即物态的安全文化,包括生产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以及生产场所、环境、装置的本质安全化,以及各种安全技术和科研成果。其次是中介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安全生产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的建设,以营造一种强制力,对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予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员工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的、道义的责任,从而规范员工的行为。第三是深层次的文化,即观念文化,它包括了安全方针、安全目标、安全理念及对员工行为的安全引导,强化“我要安全”意识,使员工远离违章,按章办事;同时还包括了员工对自己、对他人安全的关注,培育“三不伤害”观念,从而达到关爱生命,远离违章的目标。

三、创新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源动力

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企业的质量,也能反映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高低。在分析设备和人身伤亡事故中,可以看到员工技术素质低和安全知识缺乏是发生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源动力。只有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遵章守纪素质,才能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身防护能力,才能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才能培育高品位的企业安全文化。该厂坚持开展安全警示教育,一是该厂不定期在MIS网上发布“警钟长鸣--历史上的今天”,介绍历史上当日电力系统和本厂曾经发生过的事故案例,用历史上血的教训不断警醒员工,真正让每位职工从中吸取教训。二是让每位职工回忆一次亲身经历的不安全现象,将职工回忆的亲身经历的不安全现象编印成《安全生产历险记》下发给每位职工学习,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教育员工。不少员工翻开《安全生产历险记》,一口气读完了八十八位员工的不安全亲身经历,“工作不细心,差点成伤兵”、“操作漏了项,员工被电麻”、“工作没尽责,右手成骨折”……这件件经历使员工更加读懂了什么是“违章”。有些就是那一点点的疏忽,带来的可能就是灭顶之灾,永远也不会再有改正、补过的机会!由于它就发生在自己的同事、朋友身上,因而就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它再一次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违章是安全的大敌,遵章是安全的守护神。

2、唱响“关爱生命,远离违章”,发挥理念的先导作用

“三违”会导致事故和人身伤害人人皆知。可为什么在一些单位“三违”现象屡禁不止,导致事故和人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呢﹖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没有先进的安全理念做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就不可能搞好安全生产。“关爱生命,远离违章”的安全理念,是一个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关爱生命是企业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它把维护员工的生命权放在第一位。远离违章是确保安全的根本措施,它强调的是按章办事,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按程序办,操作有操作程序,工作有工作程序,管理有管理程序,按部就班。因此要反复地灌输、反复地宣传,使“关爱生命,远离违章“的安全理念在每位职工中入脑入心,而且还要深入家庭,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以发挥理念的先导作用。

3、以人为本是建设安全

文化的前提

安全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方法,因而安全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提倡以人为本。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员工是最积极的因素,他们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不能忽略员工作为社会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需要,不能忽视员工在安全管理上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突

出“为我、为人、为企”的“三为”思想。要在管理中发挥员工的作用,体现人性化管理;要牢固树立服务观念,设身处地为现场着想,为生产一线员工着想,尽力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能够使安全工作从被动变成主动,从“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质量。

4、建设安全物态文化及制度文化是建设安全文化的基础

(1)加强物态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配齐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其次要完善生产设备的安全防护设施及安全设施标准化,使发电企业在生产现场安全设施管理上达到规范统一,为员工创造一个清晰、安全的工作环境;第三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系统本质安全化的程度,如加装微机防误装置和带电报警装置等。通过加强物态安全文化建设,以消除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为作业环境创造安全、良好的条件,使作业环境条件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使作业者感到安全和舒适,保证整体环境的本质安全,并起到提醒作业者遵章守纪、珍惜生命,勿忘安全的作用。

过去___水电厂班组安全生产例行工作和执行“两票三制”方面存在有些班组的安全日活动,班前、班后会及危险点分析预控流于形式;运行部门的交接班、现场操作的唱票复诵等不够认真;班组文字记录工作量大,费时费力等问题。2004年初该厂委托厂综合产业公司------厦门亿力天龙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开发了安全工作语音记录系统。该系统利用专用工业数字式录音笔对运行和检修班组的所有现场操作的唱票复诵、各种安全活动会议、班前班后会和危险点分析预控进行全过程的录音。班组在现场操作任务完毕后可将本班录音内容上传到系统后台服务器,准确反映录音上传时间、录音起始、结束时间、参加人员、主题内容。系统按照不同录音类型可通过网络实现录音的在线查听、监督、审查和管理。各生产部门领导及安全员每周对本部门班组上传到服务器上的各项工作录音情况进行监督审查,填写监听意见。安监部每月不定期对各项录音工作情况检查监听,填写监听意见,并将班组安全日活动、安全分析会、班前班后会、检修现场危险点预控措施交待、倒闸操作、交接班等录音上传工作一并列入班组升级考核内容进行考评。

2004年8月安全工作录音系统投运以来,该厂班组安全日活动质量明显提高,各班组能够按照厂部的布置结合班组实际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指示、文件、简报和事故通报,吸取经验和教训,制定本班组保持连续安全生产的对策、措施并贯彻实施,做到内容充实、发言积极,使班组安全活动有效地开展。此外,倒闸操作的唱票复诵制度得以认真执行。对倒闸操作发令、受令人复诵以及运行所有现场操作的唱票复诵内容全过程进行录音,使运行倒闸操作人员能够自觉遵守《安规》规定,为避免发生误操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再者,运行交接班、班前班后会、检修现场危险点预控措施交待更加详细。工作负责人在工作前开好班前会,向所有工作班成员认真讲解有关工作票、安全施工作业票、作业的危险点及预控的措施,引导作业人员养成作业前自觉对作业环境和作业过程可能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的习惯,防止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该系统的投运,减少了安全工作中部分繁琐的文字记录,对提高安全监督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监督生产过程中各项例行工作的有效开展,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起到积极的作用。最近,该厂开发和运用安全工作语音记录系统获______发电有限公司授予的“安全生产创新奖”。

(2)建设制度文化要在完善规程制度的同时,重在落实,重在严格考核。首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约束员工的安全作业行为。其次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奖惩分明。第三建设制度文化关键在严密实施,严厉检查,严肃奖惩,严格落实,离开了这个“严”字,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建设安全文化必须通过从严管理、依法管理、依规管理;必须通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来加深对安全文化的理解;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持久的执行规章制度,最终才能打下深刻的烙印,才能使安全文化更加入脑入心。如该厂修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员工违章连带责任考核办法》、《安全生产奖惩实施细则》,并狠抓落实,严格考核。此举既提高了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意识,又增强了员工的遵章的意识,促进了各级领导和安监人员敢抓敢管,营造了员工遵章守纪的组织氛围。

5、采用有效的载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建设观念文化,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点

(1)领导通过榜样作用,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文化的第一步是行动,行动在同一个环境下不断重复,习惯了,继续下去就变成文化。一个好的领导干部的行为,应当给职工树立榜样,用自己的示范作用和良好素质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成为“关爱生命,远离违章”的模范执行者,名符其实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其模范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模范的遵章行为和以身作则的行动就象一种无声的命令,可有力地激发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2)开展亲情互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做到以情感人,使得安全文化深入到每位家庭,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里。如该厂开展了《我对亲人安全说句贴心话》活动,号召家属发挥好安全第二道防线作用。把亲人的安全嘱托话语摆在员工的办公桌上,时时勉励、嘱托职工搞好安全生产,使得“我要遵章”成为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

(3)开展案例解剖、安全警示教育。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故案例,分析其事故产生的根源、危害及应吸取的教训,使人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在安全生产形势越好时,越易滋生麻痹思想,更要善于“借花献佛”,进行事故反思,把兄弟单位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来抓。特别是“人身死亡事故通报”,它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是治疗松劲麻痹心理的一剂良药。

(4)活动熏陶法。它是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特别为青年职工所喜爱,其形式丰富多彩。如开展技术练兵、技术比武、预案演练、安全竞赛、“双零”承诺、安全游戏、安全警句、安全漫画、安全征文、安全恳谈会、安全演讲会等。通过有趣的活动,使安全意识入脑入心,进而营造良好环境、培养队伍作风、锤炼企业精神。

6、培养职工自觉遵守《安规》的习惯

该厂制作“学规程,反违章”图册,编印下发给每位职工学习;培养职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克服员工在安全规程学习、执行中曾经存在的问题,该厂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图册化,用图片语言对安规条款进行解释,把职工从单调乏味的安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员工对安规条款的理解一目了然。

制作和发放“学规程,反违章”图册,使员工明白什么是违章,什么是正确的做法。首先,该厂组织安全人员逐条学习、对照“安规”条文,将要求生产员工应普遍掌握的的条文罗列出来。然后,由政工部、安监部负责策划场景,在生产现场由本厂员工对罗列出来的60多条“安规”条文进行正确与错误做法的演示、摄影并编辑印刷出版。“图册”共有图片200余幅,内容丰富,场景真实感很强。人手一册发放到职工手中后,职工反映良好,促进了企业安全生产。

该厂把治理不规范行为与遵章守纪结合起来,约束员工的言行,教育员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治理不规范行为与安全作业检修结合起来,培植良好的工艺作风和行为习惯;把治理不规范行为与安全整改工作相结合,减少事故隐患,使安全管理向深层次发展。

五、效果与体会。

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多样的,发电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持之以恒地开展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培育一个监督约束与自主管理相结合的控制机制,强化“我要安全”意识,营造一个“我要安全”氛围,使员工真正做到远离违章,按章办事,从而使安全生产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推动安全工作稳步发展。2004年6月底,______发电有限公司在___火电厂召开安全现场会,该厂演示了部分“学规程,反违章”内容,得到___公司领导的肯定,称赞“图册”是安全培训的创新之举。最近,该厂“学规程,反违章”图册制作也获______发电有限公司授予的“安全生产创新奖”。至4月22日,该厂已连续安全运行3000天。

企业文化落地要做好四化 篇6

关键词:企业文化;落地;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线为面;化念为制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52-02

企业文化可以被视为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是注定走不好也走不远的。这一点,已经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企业文化不是用来浮在空中、作为装饰的,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落地生根,也就是将文化理念融入到所有与经营和管理相关的活动中来,让文化被企业所用,让企业拥有文化的烙印。这种落地,客观地讲,是目前大部分企业所忽略或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来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繁”、“虚”等实际问题,实现文化的制度化和全面化,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的落地。

一、在内容上要化繁为简

企业文化从兴起至今,经历了百家争鸣和时代的检验,各种理论可谓底蕴深厚、繁冗复杂。没有企业愿意,也不可能将所有文化都不加修饰地全盘吸收,而唯有把握文化的规律,才能可能删繁就简,去伪存真,找到真正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独特文化。企业管理者必须培养一种意识,就是只有经过复杂,才能走向简单。

1.把握化繁为简的规律

文化的成长规律就好像读书一样,需要把厚重的书本读透、读懂,归纳出不一定是精髓、但一定是最急需的知识,跳出复杂,才能简单。因此,文化落地的第一步,关键是要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掌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自身的特点,找到将复杂事物简单化的途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些道理很简单,却鲜有企业做到极致,无疑要归咎于管理者思维的刻板和执行的懈怠。在模仿行为盛行的今天,有的文化推行者在无法读懂他人的企业文化理念,没有读懂自己的企业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便盲目照搬他人的成功经验,抑或不顾文化的地域差异,便将书本上的复杂文化理念强加于自己身上。他们忽略了对化繁为简的思考,他们习惯于让自身去适应复杂的外部文化。实际上,在掌握了自身的文化规律后,再将复杂的外部文化简单化,将大大降低文化落地的难度。

2.控制化繁为简的过程

化繁为简其实是一个从假定到例证的过程,通过文化的整合实现员工思维方式和行动的统一性,完成一种视角的转变。企业在推行文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的干扰因素,将自身读懂,提炼适合自己的文化理念,并假定这种理念是可执行和有意义的,是可以被员工接受的。这个假定是化繁为简的准备阶段,它的目的在于完成文化的整合。如果从繁文化提炼出来的简文化,可以通过有效执行得以实施,完成从假定到例证的转换过程,就相当于将决策层的文化理念转换为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成功了一半的化繁为简。当然,假定的理念文化并不一定可以得到证实,如果简文化并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要,不能被员工接受,就有可能成为失败的例证,无法完成文化的落地。所以,化繁为简的过程其实应该是可逆的,企业可以随时审视自己的简文化,并对错误的假定进行修正,在不断转换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文化理念,促成文化的落地。

二、在形式上要化虚为实

企业文化究竟是虚无还是实在的,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虚无缥缈的,只是存在一种无形的力量;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实实在在的,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指引、一种凝聚力,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员工的精神动力。但无论是虚是实,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企业文化要做到落地,就需要将“虚”的文化变成“实”的行动,将“虚”的精神成就“实”的效益。

1.处理好虚化与务实的关系

我们并不否认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需要有美丽的包装,但如果文化仅仅是通过喊喊口号而虚化出来的,企业大可不必煞费苦心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这不是企业所想,也不是企业所需要的。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体系,固然需要明确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向员工展现一套美丽的文化,这是“虚文化”的最基本要求。但更为关键是,如何通过虚的文化改变员工的行为准则,通过非经济的手段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在化虚为实的过程中,要将美化的虚文化通过作用于企业中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企业),在美丽与务实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点,使得人的精神能量得以大力发挥,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绩效提升。两者的结合是企业文化是否具备持久生命力,是否能有效引导员工、助推企业发展的关键。

2.把握化虚为实的时机

有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创始之初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企业创建者个人意识和理念的一种体现,这些理念亲和有力而且能渗透人心,它虽然萌芽于个人,却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企业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对于这种企业文化,只需要将虚文化提炼捶打,通过物化和传承,使之成为激励企业不断进步、员工不断进取的巨大精神动力。有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成立初期,由于规模限制而相对单调,无法完全体现企业的精髓理念。这个时期的虚文化,大部分仅仅展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个人思想、作风和魅力,无法直接传承为企业的务实文化。随着企业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变革,新的文化理念就可能出现并渐渐深入人心,逐渐替代初期的个人文化。这个时期的文化,才能化虚为实,成为真正务实的企业文化。因此,虚文化的实务化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置之不理,应该根据企业的现有文化特点,把握化虚为实的最佳时机,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三、在传播中要化线为面

建设创新型的企业安全文化 篇7

关键词: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发展

0 引言

安全生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其宗旨就是要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更是安全监管的重点部位,如何保证安全管理措施到位,如何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有效实行,如何将安全生产的重点放在第一线,将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主体责任,是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习惯性违章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经营)的习惯性漠视,所以规范和控制企业领导及从业人员的行为是安全生产(经营)工作的关键。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监督,下大力规范现场安全措施,加强对违章人员处理,不断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经营)必须的手段。但是要使所有从业人员增强安全意识,使遵章守规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就必须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激发职工安全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规范企业行为,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讲遵章,处处有提醒,层层有关怀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有其特有的功能,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对企业安全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使其产生企业安全管理的长期效能。所以,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导向、约束、规范企业从业人员行为的作用。企业文化提倡、崇尚什么,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员工的注意力逐步转向企业所提倡、崇尚的内容,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将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安全目标上来。企业安全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方式,使员工融合于其中,使其安全生产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制度约束不同,它虽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约束,但更强调不成文的软约束,他通过文化的功用使信念在职工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有诱导信号发生,即可得到积极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行为。这种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缓解员工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心理抵抗力,从而产生更强大、深刻、持久的约束效果。

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来规范其安全行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在需要的推动下,就产生了行为动机(念头和想法),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原动力,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原因,需要的形成和动机的产生受内部因素(包括心理、生理、思维、价值观等)和外部因素(包括舆论、风俗.道德等)制约,同样的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动机是不同的,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对约束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企业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安全科技知识,就会自觉地按企业安全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每一个员工的安全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心理,并转化为规范的安全行为后,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就能有所保证,这就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

2 企业安全文化创新的主要内容

企业安全工作不变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安全是前提,生产是基础,安全生产的底蕴则是文化,安全文化支撑着企业安全管理。新生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因此安全文化也必须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对其理念、模式、基础进行创新。“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代表着必须要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对安全文化加以创新、发展、完善,使之先进于各项管理工作的发展。

2.1 企业安全管理文化要不断创新。

随着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企业已经建立和实施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完成了安全标准化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先进的安全管理文化建设关键是让安全理念成为有形化的东西,让它形成理念渗透到体系中,融于环境,对行为进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创新,按照系统工程管理安全工作,对人、机、料、法、环始终进行综合管理,将传统管理手段中仅依靠检查的方式加以改变,前移到识别和控制危险源;体现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改变以往的事后处理、整改,变为事中控制和事前预防;不断提升管理目标,实现管理制度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持续改进安全管理理念,建设不断创新的安全管理文化。

2.2 企业安全物态文化要不断创新。

安全物态文化是指安全活动的物质条件,包括设计、选址、工艺、布局、装置、设施及防护等硬件及技术措施。一直以来,企业安全动态文化以“科技兴安”为精髓,安全工作的安全把握随着科技含量的增高不断变大。从硬件来讲,企业要从安全技术应用、生产设备改造、安全防护用品等方面入手加大投入,特别要保障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技术监控,为安全生产提供及时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在设备选型过程中要把安全防护性能做为第一选择要素;在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上,在保证劳动防护用品齐备的前提下,将缺乏科技含量、房户型不高的防护用品逐步淘汰。软件方面,企业要对安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新安全技术的学习,使他们提高自己的研发和管理水平。尤其是新设备、新工艺、新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必须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并教会在岗员工。员工则要积极参与企业的安全科技创兴活动,对本岗位和周围的不安全罂粟及时发现,提出意见。

2.3 要不断对企业安全精神文化创新。

安全精神文化是集安全观念、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安全方针、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为一体的心理层面的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最高境界。精神文化是行动的方向、准则,体现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深层文化。在安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发掘新的理念,不断提出新的目标、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追求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要在不断创新中发展、不断创新中完善。通过创新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持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控制能力和安全生产绩效,实现企业与员工追求安全、健康的愿景。

3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建设创新型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所有活动、一切时空过程中营造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氛围中,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所崇尚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美的心理程序和安全伦理道德、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生产秩序的现代企业员工队伍,从而降低人为造成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3.1 一般来说,创新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从三个方面进行。

3.1.1 精神层面。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气氛,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建立制度、认真落实、开展活动、采取激励措施等方法来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利用文字、影象、声音等各种传播途径,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使企业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安全价值和标准。在我们商业集团安全经营管理中,最大化地利用了安全文化建设:假如您一进入我们的商业营业大厅,就会处处感受到安全文化的存在。营业厅内随处可见的“安全通道”、“消防栓”、“灭火器”等指示标牌;来到警卫室报警装置前,安全警示版上写着“密切注视报警器,我为大楼保安全”,同时提醒警卫人员“要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在营业员更衣室,“您的安全是家人的牵挂”亲情合影照片栏,时刻提醒在岗职工安全的重要,家人的期盼;总公司还定期举办安全、消防培训班,举行消防事故紧急救援预案演练,提高职工消防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为配合这些活动,集团总公司向每名职工发出安全倡议书,印制了事故隐患发现卡,建立完善了事故隐患发现台帐,汇编了安全文化手册。这样,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采取引导、激励等多种手段增强职工践行安全理念、用安全理念规范日常安全行为的自觉性。通过以上措施,滨城区商业集团总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3.1.2 制度层。

制度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对企业组织和员工的安全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主要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如: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检查制度、教育制度、及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等一系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践证明,安全管理仅靠文化的影响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强制规范和约束。

3.1.3 物质层。

物质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最表层部分,是企业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核心层)的载体,他所折射出的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理念、思想、作风和意识。如:安全生产设备、装置(自动保护开关、限位开关、联锁装置等)及防护器件、消防器材、仪表、报警系统等等。注重安全经营设备建设,也是我们商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几年来,百货大楼、银茂大酒店、隆达食品等企业都完成了安全生产(经营)设备装置的更新换代,进行了安全设备的高科技化改造,在实际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企业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整体,精神层是制度层和物质层的思想内涵,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制度层制约和规范着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骨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物质层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精神层和制度层的物质载体,他所表现的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程度。

3.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任何人在组织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具有双重地位,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如某人在从事某项劳动,其劳动对象即是管理对象,而劳动者本身又受制于组织的管理),而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的主体又都是人,人与人的行为是管理过程的核心,也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一般遵循下列方式:安全意识转变(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安全意识,建立正确的安全观)→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制度,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加强检查落实)→建立安全激励机制(制定实施激励措施,包括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安全科技活动(危险识别、评价、整改)等。

企业安全文化要创新 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创新安全文化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是中央企业“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早在2004年就被提出。这些年来, 国资委提出的“铁腕治安全”、“谁不重视安全、组织上就让他不安全”、“要安全的效益、不要带血的利润”、“安全是效益、安全是品牌”等安全管理理念, 已经得到中央企业的广泛认同, 并逐步成为广大干部职工共同的价值取向, 中央企业安全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确保本质安全, 创新安全文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安全生产工作只要领导重视, 落实了安全责任制就行了。一个领导重视了, 仅仅停留在责任制的落实, 那是管理的基本要求, 是低层次的, 是基本的。

我国著名的安全工程专家罗云教授有个生动的描述:如果将企业安全生产比喻为一个球, 企业的安全生产不是停在平坡上的球, 它是停在斜坡上的球。

保证这个球的稳定靠什么?首先是工艺和设备的固有安全, 这是任何一个工艺工程师都有的意识;第二, 要有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检测监控系统, 花钱投入都能办到。第三, 基本的制度和检查管理措施。这些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 是基本支撑力。

企业有了这些基本支撑力只可以说是有基本的安全保障。但是事故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加之经营者的趋利主义, 使企业会有意无意的降低安全保障措施。还有员工操作的惰性和习惯, 增加了安全的风险。这些问题和风险不是基本支撑力能解决的, 仅靠提升安全意识也是无法做到的, 需要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包括安全观念、安全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等等。“坚持以人为本”是要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 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人人都是安全员。创建本质安全型人, 时时想安全, 处处要安全, 自学学安全, 全面会安全, 现实做安全, 事事成安全。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进步到“我会安全”, 确保“本质安全”。

“坚持以人为本”, 是要创造人的本质安全。创造人的本质安全, 就要明白人的安全素质及要素, 人的安全素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安全素质, 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二是人的深层安全素质, 包括:情感、认知、伦理、道德、良心、意志、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态度等。

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手段可以得以保证和提高, 在社会和企业的日常安全活动中 (宣传、教育、管理等) , 能够得到较好地解决和保证。而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态度, 以及情感、认知、意志等, 则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 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本质安全的保证, 要通过安全文化的创建和创新, 把风险降到最低, 让风险趋近于零。

二、央企安全生产任重道远, 创新工作方式是当务之急

1、“十一五”期间, 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虽然保持稳定并趋于好转, 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趋于下降, 特别重大事故明显减少, 一些企业事故多发势头得到遏制。2010年, 中央企业百亿元销售收入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5, 比2005年下降了53%。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业绩持续改善, 中央煤炭企业百万吨死亡率平均为0.075, 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央建筑施工企业百亿元产值死亡率控制在2以下, 处于全国行业领先水平。

但国资委认为当前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些领域和部分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仍未得到完全遏制, 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 安全生产形势不可盲目乐观。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还很不平衡, 个别企业还存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够有力等问题。

2、“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已经确立:建立一大特色体系, 创造一流安全业绩。

建立一大特色体系, 就是到“十二五”期末, 中央企业要普遍建立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一安全管理体系, 对外要经得起境外竞争对手挑剔, 对内各企业和全体员工能得到有效执行。创造一流安全业绩, 就是到“十二五”期末, 中央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主要安全业绩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水平;重点行业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较“十一五”期间明显下降。要实现目标,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 创新工作方式, 创建创新安全文化。

三、探索创建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道路

探索创建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道路, 把管理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提升。

第一, 在实践中创新文化管理, 使安全生产管理体现安全文化特征:

1、安全核心价值——“以人为本”高度认可, 取得一致。

2、安全行为科学合理, 并得以有效的、广泛的、自觉的践行。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禁令》是给中央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划出的不可逾越的红线。要按照《通知》要求, 进一步梳理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确保有章可循。

3、软管理、硬管理巧妙结合, 监督型管理变为科学的预测型。

着力做好事故的预测和防控。“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 责任重于泰山”。一是要抓好源头防范。二是要抓好过程管控。三是要抓好重大危险源控制。

4、人人都是安全管理员, 本质安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员、全过程、全过程。

第二, 从安全管理关注的3种人——负责人、专业人员、特种作业人的安全素质向安全文化强调的五类人拓展。即强化负责人、专业人员、特种作业人+人人和员工家属的安全素质。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切实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一是要突出培训重点。二是要注重培训效果。三是要加强培训师资和基地建设。

第三, 结合实际, 完善措施, 抓好落实。突出做好三项监管。

1、“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要深刻汲取近年来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教训, 举一反三, 剖析深层次原因, 针对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2、加强对承包商和分包队伍的管理。“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对承包商和分包队伍的安全管理一旦出了问题, 业主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中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对承包商和分包队伍管理日趋复杂的情况, 要认真履行对承包商和分包队伍的安全监管责任。

3、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四、江苏苏美达集团公司在创建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体验

江苏苏美达集团公司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要成员企业。2010年底苏美达集团连续第三年在国机集团年度安全生产责任目标考核在A级 (先进) 行列;在2007年荣获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单位荣誉后, 又创建为江苏省“平安企业”和南京市玄武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

能够取得成绩, 总体上应归结为“以人为本”, 创新践行安全文化建设的结果。重要的体验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点为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是根本, 第二点是管理的基础在基层。正确的安全意识, 明确的责任目标、有效的管理制度、高效的执行力度、有力的保障措施构成了江苏苏美达集团公司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生产体系。在安全生产方面, 苏美达集团始终贯彻“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基础建设”的路线、秉承“常效管理”的法宝、落实“重在执行”的措施。

苏美达大厦得以有效禁烟是最典型的事例。在苏美达拥有15年以上司龄的同志都知道, 现在的办公大楼——苏美达大厦从它落成使用的那一天起就严格的实行全楼禁止吸烟。当年公司许多“烟民”普遍认为实施禁烟规定的重要原因是主要领导人自己不吸烟。随着领导到龄退休, 继任主要领导人是公认的“烟民”。广大“烟民”们默默地期盼着连续实施多年的禁烟“铁律”无声无息的消失。谁知等来的是继任主要领导人的以身作则的执行着禁烟规定。这一以禁烟为典型事例充分说明了安全文化已深入苏美达的骨髓, 上至公司主要领导人, 下至公司基层员工, 无一例外。

参考文献

企业安全文化要创新 篇9

一、电力企业在思政工作中关于安全文化的建设现状

1.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电力企业的可持续运营, 既同良好的经济效益有着巨大联系, 同时关于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与企业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牵连。其中, 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创新建设, 也成为企业管理中关于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企业文化安全建设过程中, 已经初步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但总的来说还是受到各种因素、环境的影响, 从而使得关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创新建设效果受到一定限制。当电力企业不能实现安全建设时, 这种情况便给电力企业的生产工作带来不利后果。

2.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在安全文化的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简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 电力企业管理者对于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意义认识尚不到位。电力企业要实现企业文化建设, 那么关于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 便具有极为显著的必要性。对安全文化建设意义存在误解或者忽略这种必要性要求, 认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没有必要, 一方面会直接造成关于电力安全生产的机制架构与管理制度的执行困难, 使得企业计划的任务不能得到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这种安全意识的缺失, 也会导致安全文化建设陷入极大的阻滞之中, 无法达到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

第二, 关于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有小部分的管理者往往会存在侥幸的心理, 认为出现安全事故的机率是非常小的, 不会发生在自己的企业生产中, 所以对于安全文化建设所布置的任务也是敷衍了事。但是正因为这种原因, 造成在具体的企业管理中, 极容易耗费财力、物力、劳动力却收获不到较好效果。这种流于表面的工作方式, 也使得电力企业安全生产、规范生产的基本要求成为一纸空谈, 最终也容易导致电力企业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第三, 关于安全文化的体系建设依旧不够完善。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虽然处于不断增加、开发的过程中, 并且电力企业关于企业思政工作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有效的改进, 但是这种安全文化的体系建设仍然是不够完整的, 也还存在着较多的漏洞。这些不足之处既体现在没有全面、细致的管理机制上, 同时在员工们的日常生产工作中以及其他具体管理事项上, 也缺少了对于安全生产要求的严格考核, 从而使得安全生产的保障措施得到了消减, 以及电力企业的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 也会致使电力企业关于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四, 对于电力且的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具体、有效的可行性策略。安全文化的建设在实际管理中, 经常是通过表演文体活动、发表建设文章等方式进行的。然而这种将安全文化建设同生产相互分离的做法, 也使得其建设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并且也容易丧失安全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生命力与活力, 进而给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加强安全文化创新建设的具体方法

1. 电力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创新的方法

电力企业在文化安全的创新建设方面的可行办法, 简单概括来说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 关于安全精神的文化建设。要满足这种建设目标, 首先要将树立起正确的生产价值观念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不变要求, 这不仅关系到电力企业生产效益的实现, 同时对于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企业的生存都有着巨大意义。因而, 建立起安全生产的建设目标, 要创建本质安全的新型电力企业, 管理者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安全活动学习, 多资源、多渠道的利用视频、网络、安全手册、板报等手段作为宣传载体, 对安全生产的价值观念与重要作用进行大量宣扬, 从而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氛围, 使得安全精神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中。

第二, 完善安全制度的文化建设。所谓安全制度的文化建设指的是对于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工作操作标准、生产规程等都以安全责任作为整个生产工作的核心人物。具体要编制出电力生产技术管理、电力运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与燃料管理等诸多制度。这些相关的制度规范要覆盖到企业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于安全生产中的各项操作程序与制度规章, 以及安全生产的行为要详细进行规范落实。在进行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行为文化的建设对于安全生产的实现, 也有着极为显著的效用。在一些生产活动中也会出现因为员工的不安全生产心理或行为, 而给企业生产造成恶劣后果的现象。因而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教导, 令负责生产任务的员工掌握到科学的生产方法、正确的生产态度与合理的管理制度等, 并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 在生产作业的过程中, 违章违纪的行为出现时, 管理人员也要严格进行处理, 并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不定期的考核, 力求通过对员工制度约束意识的塑造, 帮助每位工作者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 开展安全的物质文化建设工作。这项工作要求电力企业在生产中, 加大对于生产工具、保护用品、安全标示、安全设施与防护装备等方面的投入, 不仅要满足电力企业各项生产任务的完成需要, 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做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例如, 在生产厂区或生产场所以及能够产生影响的区域内, 按照相关的规定, 设置安全设备、布设安全标示系统以及准备修理器具等, 所用的工作装备与防护用具也要符合相关标准, 并且严格做好安全设施的定期检查、检测、检验、管理工作, 以此保障安全保障的可靠性。对于安全设施的管理规定, 相关部门也必须严格进行责任划分, 并且对于管道介质的流向标示、安全标志标示、员工安全工器具也必须认真核准管理。例如, 当公司出现安全隐患时, 要提高员工对文化生产的重视, 便要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全面剖析, 力求通过这种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实现为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目标。

第四, 加强对于安全生产的管理与监督工作。在安全文化的建设任务中, 增加生产监督管理的工作, 能够使得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并促进电力企业生产能力的持续创新。而要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 不仅需要对相关的制度体系进行完善, 还要开展一些安全文化的相关活动。例如, 明确企业安全文化宣传月、安全知识教育月、安全生产管理检查月等。在经历日常的安全教育活动、安全管理活动、安全报告活动、安全宣传活动等活动之后, 还需要对安全文化的建设状况进行正确评估, 对于每个环节是否落实到位, 也要给予认真分析对待。评估人员要作出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 才能不断从安全文化创新建设的广度与深度上进行优化, 从而促使管理者制定出最为高效, 也最合乎实际的企业策略。这不仅能够真正的落实各项管理监督任务, 同时也促使电力企业的安全能力获得逐步提升。

2. 电力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创新的经验内容

关于电力企业在安全文化假设方面进行创新所获得的经验内容, 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电力企业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同安全文化相互融合起来, 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必经之路。不同的企业在企业形象、工作目标、企业规划、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然而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却成为每个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维持的必然要求与安全保障。安全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体现, 树立正确安全的价值观念对于企业员工形成安全生产的愿景与使命也都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 不断更新、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这项要求能够为安全文化制度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需要长期的积累。在内容不断得到丰富的过程中, 吸收新的先进思想、观念, 也能为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是企业如果固步自封地将自身局限在狭小的领域之中, 这种文化建设便会很快失去顽强的生命力, 所以及时的对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进行吸收借鉴, 并合理转化为自身所用, 才能使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内涵永葆生机。

第三, 宣传培训与严格管理要“双管齐下”, 二者缺一不可。企业员工作为构成生产工作的基本单位, 对于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成果也有着决定性效果, 但是不同的员工其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也有不同, 因而加强宣传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配套使用, 也能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开辟有益条件。

三、结束语

电力企业的发展同每个人的生活、生产都有着紧密联系, 所以强化电力企业在思政工作中的安全文化创新建设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帮助人们增强安全、道德、责任的观念意识也有着重要作用。因而要做好相关工作, 更加需要企业加大建设与执行力度, 才能以此促进电力行业的繁荣、进步。

参考文献

[1]孟庆燕.对新时期电力企业思政工作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3, (9) :104-105.

跨国企业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篇10

今天,我将简单地从3个方面阐述跨国企业在信息化创新中的作用。首先,我将谈谈什么是创新?之后,谈谈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作用; 最后,想和大家沟通,跨国企业怎样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的体系。

创新的定义和趋势

创新其实是在生产的程序中引进新的变量,使得企业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创新只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包括了技术的创新、市场模式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等。

很多企业的理念是把个人的创新结合起来,使得企业在市场上转变很快。因此创新的模式是多样的,不仅在技术上有很强的创新,还有面向市场的很独特的创新。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很多互联网企业,在市场方面都有很多的创新。

目前,创新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第一,创新越来越快速,创新的周期在不断地缩短。过去,我们有四大发明,创新需要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时间; 后来,有了蒸汽机、电话、电报; 现在,有了PC、互联网、移动通信,创新的周期发展到了10年甚至是几个月。

第二,创新越来越具有多变性。特别是在IT行业,从大型机到小型机再到PC,现在逐渐走向了互联网与通信的融合。对于企业而言,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和见证突变的创新; 对于国家来说,要抓住科技创新中的突变性,大力发展。

第三,创新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推行全球化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像联想、海尔、TCL等在走向全球化,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但目前他们还在起步阶段,怎样的模式是成功的尚无定论; 另一方面,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理念、思维方式、产品都要根据中国市场进行调整和创新。

大家可以看到,很多跨国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在中国都有水土不服的现象,我想不是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原因,而是文化、理念不能本土化。我赞赏《世界是平的》这本书的有些观点,但还有些观点我持保留态度。我觉得人才是越来越全球化,但产品其实是越来越多样化了,市场越来越区域化了,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了。所以,世界是不平的,至少一大半是不平的。

最近微软CEO鲍尔默到中国来,我做的一件事,就是向他们传达十七大报告里提到的新的关注点,从成都到北京的专机上,我们花了一个半小时给他讲十七大报告的核心内容。

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中最核心的政策之一,而信息化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超过了德国,处于第二; 中国对IT的投入,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这个投入包括了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国企、私人企业、外企等等,因此大家都是在同一个自主创新体系中共同成长。

信息化对工业化的作用

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到“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我想从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产业和CIO的作用这两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互联网和移动计算的普及,使得网络化的信息互动成为了现实。这引发了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比如说传统的制造业焕发了新的、旺盛的生命力。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的信息化改造带动了它传统产业的飞速发展,今天的中国,也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时期。今天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当年的美国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如何利用信息化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超越美国当时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所以,我相信在信息化怎样推动产业发展上,会有很多政策框架; 我相信在各位CIO们所在的企业里,IT也是越来越重要了,正在由滞后于业务的技术手段,发展成为给业务决策提供支撑的方法; 我相信企业的CIO不再只是计算机中心的主任、只是管管电脑,而是逐渐担负起企业战略、IT决策催化器的作用,已经成为企业战略资产的核心竞争力。

从趋势来看,一方面,PC、互联网、可移动计算在融合,也就是说PC、电视、手机正在平稳地融合; 另一方面,软件加上服务的模式正逐步在信息化应用中拓展。在座的CIO们可能会有这样的体验,希望我们的软件有更多的连续性、更多的升级换代等等; 但是,消费者并不在意是什么样的软件,是什么样的架构,他们更在意给我们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因此,软件加服务是一个比较大的框架,包含了我们现在谈的很多内容,比如说SOA、Web、服务器。值得一提的是,软件并不会消失,但是,软件作为产品的优势会消失,它会与服务共存。

跨国企业要融入中国创新

作为跨国企业,怎样才能融入到中国的创新体系和中国的产业里面?正如我刚才所讲的那样,很重要的一点,跨国企业到中国,需要中国化。

中国市场有非常突出的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点: 一是经济高速发展,二是海量信息产生的特别需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国外的成功案例平移过来,需要汇聚全球的智慧,加强合作,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研发,打造融合竞争力。

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战略的融合,和本地的合作伙伴互相提供一些经验,联合培养本土人才,抓住商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我们要向本地的伙伴学习很多中国化的运营经验。

近年来,微软和中国的产业界在联手创新方面已积累了部分经验。

一是投资。我们对中软国际、大连华信、四川长虹等企业进行了战略投资,未来,我们还会在不同的企业里面至少投入一亿美元,以扩大国内领先企业的联合创新规模。譬如,我们同联想一起成立了联合创业中心,在手机方面与夏新合作,联合发布手机终端框架。

二是培养人才。我经常讲IT等于是IQ加上IP。IQ是人的智慧,而IP是创新的结果,所以人才培养是创新的重点。我们已经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作培训了一万多名软件人士,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和架构师等中国IT产业最缺的高端人才。未来5年内,我们承诺培训的架构师和项目管理人员规模将达到8万人左右。

三是与合作伙伴紧密合作,以推进创新成果的分享。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与4000多家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稳定、共赢的合作关系。现在,微软中国已经是微软在海外发展得最快的、规模最大的、也是机构最完整的本地公司,不仅有3000多名软件工程师,还有2000多名市场、销售和产业合作的人员。

我们在中国的投入已经有了成效。根据最近IDC的调研报告,2007年微软携手合作伙伴共建生态系统,预计给中国的软件产业创造了超过154亿美元的价值。也就是说,微软在中国,每赚一元钱,合作伙伴就会赚16.89元。这些收入主要来自于OEM,来自于ISV,还有使用微软平台的软件包,以及提供与微软相关的服务。

以上,是我对创新、特别是跨国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的一些个人看法。良好的政策环境、强劲的创新潜力、最大的市场、最大的人力资源库,正在使中国成为全球的创新核心。我们不仅仅是世界的制造中心,也正在成为世界的创新中心,软件产业、制造产业、在座的CIO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上一篇:金融外包企业下一篇:林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