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精选12篇)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篇1
摘要:在美国经济中, 中小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中小企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本文通过具体分析, 在股权结构、控制权约束、劳动力雇佣关系、董事会作用、贷款渠道、公司治理优劣等6个方面对美日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美日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在美国经济中, 中小企业 (1) 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小企业占全美企业总数的99%, 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 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有67%由小企业创造。而且, 美国小企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其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2倍。
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的经济发展证明, 中小企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近40年来, 中小企业占日本企业比重一直在98%左右, 吸纳了60%以上的就业人员, 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创造的附加价值一直占全行业的55%~60%。
一、美日中小企业股权结构比较分析
(一) 美国:分散的股权结构
美国是市场经济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 拥有发达的、能够充分反映资金利用效率的资本市场。因此, 美国小企业从设立开始就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各种筹资渠道, 进而形成了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这种分散的公司所有权结构削弱了股东通过内部法人治理监督公司经营者的行为。美国小企业依赖市场契约雇佣、激励和约束职业经理人。美国发达的股票市场为股东提供了退出机制, 只要股东对企业绩效不满意, 就可以抛售该企业的股票。如果这样的股东很多, 就会导致企业的股票价值下降。职业经理人因为公司绩效不良很可能会失去其职位、薪金, 甚至受到声誉制裁。为了避免自己现实的和潜在的声望与收益受到侵害, 职业经理人会努力工作, 提高企业绩效。
(二) 日本:法人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 (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
日本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是典型的寻求内部监控模式, 属于银行主导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中小企业的股权由事业法人、政府、金融机构等多元化的所有主体持有, 形成了日本企业股权法人化现象。从日本法人持股结构看, 金融机构和事业法人是法人持股的主要力量。而且日本不同企业之间往往相互持有对方股份, 形成了法人相互持股现象。日本股权的法人化现象和法人相互持股制度构成日本股权结构最基本的特征, 也成为日本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日本中小企业的资本负债率较高, 股权相对集中, 尤其是法人间的相互稳定持股以及银行 (日本银行可以持有企业股票, 所以也是企业的股东) 对企业的持股和干预, 使立足于企业内部的各相关利益主体监控公司成为可能。
二、美日中小企业控制权约束比较分析
(一) 美国:控制权市场约束
美国小企业的控制权市场约束与其分散的公司所有权结构相对应。由于股票持有相对分散, 股票市场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当中小企业的败德行为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或企业绩效长期不良时, 公司所有者就会在资本市场抛售股票。股东大量抛售股票时, 会引起公司股价下跌, 这时的小企业就会成为竞争对手的收购对象, 引发并购和接管活动, 从而导致公司董事会改组、经营班子变动以及所有权转移。因此, 企业产权市场上并购和接管的威胁, 使小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面临着强大的潜在约束和严峻挑战。
(二) 日本:控制权受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约束
法人相互持股有利于加强企业经营者对公司的控制。因为法人相互持股的目的在于同被持股公司建立一种比较长期而稳定的生产经营关系。另外企业间相互持股, 必然会导致一种相互控制、相互支配的局面, 为了防止两败俱伤, 法人股东之间形成默契, 互不干涉, 这就弱化了所有者的职能, 强化了经营者的权利职能, 从而使经营者成为企业决策主导者。法人相互持股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股息, 因此即便是企业利润增加, 日本的股息仍然处于一种较低的稳定状态, 从而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留成, 增强了企业实力, 由此进一步强化了经营者的权利。日本的法人相互持股现象还导致资本市场很难发挥对经营者的监督作用。
在日本的中小企业中, 由于法人相互持股, 股东大会名存实亡, 董事会作用有限, 因此产生了其他的公司治理方法, 比如日本的企业职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于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工资制, 使得企业的兴衰与职工的命运紧密结合, 这就给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动力。日本中小企业职工主要是依托企业内的工会参与公司治理, 由工会派出职工代表在企业高层任职。
三、美日中小企业劳动力雇佣关系比较分析
(一) 美国:劳动力市场约束
劳动力市场约束是美国小企业经营者外部约束的重要方式。当经营者因公司经营不善、业绩不良或违背公司财务报告规则而被董事会辞退时, 经营者不仅会失去现有的职位和薪金, 辞退还会对经营者的声誉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 经营者为了避免自己声誉、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下降, 会努力为受雇企业服务。
(二) 日本:隐性股权关系和雇佣关系重合
由于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工资制, 因此, 职工与企业表面上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背后, 其实是职工对企业的一种隐性出资关系或隐性股权关系。职工对企业的隐性出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年功工资制下职工年轻时所领取的工资低于其年轻时的工作效率, 其应得而未得的部分就形成了对企业的出资;二是职工对特殊技能投资所形成的特殊人力资本。这两项资本及其利润需职工在临近退休时才能陆续收回。因此, 职工处于对自己未来利益的关心, 必然会对自身工作的稳定性及所在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倍加关心, 进而参与到公司治理中。
四、美日中小企业董事会作用比较分析
(一) 美国:董事会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约束和监督
美国小企业董事会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受股东委托对公司大政方针进行决策, 并对公司经营过程进行监督。监督方法有两种:一是董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和监督。这种约束与监督主要通过对经营管理者的人事任免和业绩评价这两种途径;二是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主要是代表大股东的利益, 不能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 有时会对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做法束手无策, 甚至是听之任之。为了在董事会中建立起抗衡大股东的力量, 美国证监会规定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在企业中没有任何经济利益, 和管理层没有影响其作为审理委员会委员作出独立判断的任何关系, 他们被认为是中立的。
(二) 日本:董事会对经营管理者没有约束力
日本中小企业中, 经营管理者拥有经营决策的自主权和控制权。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董事会事实上由经营管理者选举产生。日本的董事大部分是内部董事组成, 由企业内层层选拔而出, 主要是企业内部各事业部的经营管理者。在企业中设立由主要董事形成的常务委员会是经理的辅助机构, 具有最高的业务执行权。日本的这种决策者 (董事会) 和执行者 (经营管理者) 合二为一的现象, 使得董事会对经营管理者根本没有什么约束与监督。日本中小企业中, 经营者拥有巨大权力, 属于经营者支配和控制体制, 这种情况的出现应归因于日本的法人相互持股制度。日本中小企业也有外部董事, 但是日本的外部董事难以真正介入企业的内部管理。虽然日本的董事会对经营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监督作用, 但监事会在监督经营管理者方面有很大的独立性, 并且效率很高。
五、美日中小企业贷款渠道比较分析
(一) 美国:贷款渠道多样化
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拨出巨资帮助小企业发展, 国家小企业管理局与全美国提供给企业贷款的8 500家银行合作, 每年给几万家小企业提供几十亿美元的贷款。这些贷款既有商业银行贷款, 还有金融投资公司贷款和政府资助。政府资助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小企业管理局向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小企业发放的直接贷款;二是小企业管理局向遭遇自然灾害的小企业提供的自然灾害贷款;三是小企业的创新研究资助。
(二) 日本:贷款渠道单一
日本中小企业内部资金的依存率低, 外部资金的依存率高, 而且外部资金筹措又以内部型市场为主, 从而导致日本中小企业筹资过分倚赖银行, 尤其是少数特定的银行。这就是日本主银行制度得以形成和维持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主银行除了向企业提供各种贷款之外, 还被允许持有贷款企业的大量股票。所以, 主银行既是企业的债权人, 又是企业的股东, 从而出现独特的股权关系和债权关系的重合。
六、美日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优劣比较分析
(一) 美国:外部治理占主导模式的优劣分析
美国小企业中,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是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美国的有关法律限制银行在公司参股和控股中的作用。因此,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公司治理效率的衡量标准, 这是一种市场导向性的公司治理: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存在大量的股权、股权相当分散的开放性公司和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给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有效监督提供了帮助。监督和市场交易要求小企业对管理事务公开并提高财务透明度, 从而促使经营管理者关心公司的管理和财务状况, 因此对经营管理者形成了持续性的监督和约束。
美国小企业公司治理模式也有一些问题:一是管理层具有短期行为倾向。美国小企业的出资人主要是公司之外的个人股东, 而个人股东主要追求短期的资本收益, 考察公司业绩的期限也趋于短期化。小企业经理人为了满足股东和自身利益的需要,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生产经营的短期行为倾向;二是对管理层的监督效率不高。由于股权分散, 同经理人员相比, 每个单独的持股人显得相对弱小, 再加为, 无法对经营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而经理人员则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 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经济行为。美国小企业公司治理的关键是董事会, 但从美国财务丑闻看, 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 很多情况下董事会甚至受到管理层的影响和控制。
(二) 日本:银行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优劣分析
日本中小企业银行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优点有4个方面:一是有效解决了监督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银行管理着企业的结算账户, 而且银行也是企业的股东, 可以以股东身份向企业派驻人员, 所以银行能够及时、全面、准确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信息不对称现象大大缓解, 既提高了监督效率, 还降低了监督成本;二是有助于日本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日本中小企业法人相互持的利润, 这样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三是能显著提高交易效率。日本中小企业的相互持股关系与相互交易关系紧密相关, 这类交易关系稳定, 几乎没有违约风险, 由于属于关联方交易, 还可以节约很多交易成本;四是日本中小企业相互持股的关系可以有效抵御外部企业的恶意收购, 这样有助于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日本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由于股东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不够有效, 企业经营管理者经常从事一些有利于自身经营业绩但对企业股东利益并无好处的一些业务, 比如相互持股形成的企业集团中的中小企业管理者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 偏好于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 虽然这些经营活动并不会给企业集团带来盈利。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篇2
就创立而言,有限合伙企业略占优势。在设立时,有限合伙企业没有对最低注册金额的限制,而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则需要最低三万元注册资本,显然,对于比较缺少资金的创业者来说,有限合伙企业给了他们白手起家的机会。
从其运行方式来看,有限合伙企业机遇与风险并存,有限责任公司则会让投资者承担有限责任的同时拥有与投资份额对应的发言权。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其无法干预企业的运营,颇有点听“命”于人的味道。同时,普通合伙人在企业中居主导地位,但要冒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风险。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享有自益权和共益权,同时只要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从这一点来讲,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显然更好。
从所得分配上来看,有限合伙企业更灵活同时具有税收优势,有限责任公司相对严谨。有限合伙的收益或利润分配完全由合伙人之间自由约定,不受出资比例的限制。此外,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按照国家有关税务和《合伙企业法》规定,有限合伙企业不纳所得税,而由合伙人分别缴纳所得税。我国创业投资企业选择有限合伙而不选择公司形式,一个重要原因是税收优惠,由合伙人自己缴税,避免双重税赋。有限责任公司依据出资份额进行分配,虽说比较严谨不灵活,但可以避免分配纠纷。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篇3
1. 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
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定位一直存在着争议。有学者认为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只是雇佣关系而非委托代理关系,只有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才是法律意义上的委托代理关系;还有学者认为是双重委托代理关系,第一重是股东大会与股东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第二重是董事会委托职业经理人来管理经营公司。但是,大多数研究还是认为控股股东委托职业经理人代理公司的经营管理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以下笔者将具体结合委托代理与信托在财产所有权变化、受托人对财产的控制程度、受托人的权限、法律关系的终止、法律关系的成立要件等五个方面的区别,对将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界定为委托代理关系进行论证。
2.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国美集团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关系的比较
2.1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
2.1.1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关系的基本概述
通用电气公司的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高层经理班子构成。董事会和高层经理班子(即控股股东和职业经理人)都是公司中的高层经理决策层,两者是互动的,董事会负责前瞻性决策,高级经理班子负责运营性决策。但是,两者是分离的,而不是相互融合的。
通用电气高层经理班子(即职业经理人)负责运营性决策,包括制定公司的远景规划、拟定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运作与实施等。董事会(即控股股东)负责公司前瞻性决策包括选择和任命职业经理人并认定工作业绩及年度报酬。听取和审核公司职业经理人关于制定企业远景规划、公司发展战略的汇报,决定是否批准职业经理人的公司远景规划和公司发展战略。同时,董事会要确定股东财富的再分配,包括确定红利分配、股票回购、股票期权的发放、股票稀释和拆股方案。
2.1.2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治理结构体现的相关法律法规
美国现行的对公司治理结构有相关规定的法律是1996 年修改版本的《统一有限责任公司法》示范法(以下简称“ULLCA(1996)”)。ULLCA(1996)中有关公司治理模式的规定将公司经营管理方式分为两种可选择的模式,即:成员经营(member-managed)和经理经营(manager-managed)。
通过笔者分析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治理结构应属于经理经营模式,且ULLCA(1996)中有关公司经营者的规定中体现出经理经营模式公司的经理人对企业有信托义务。在该模式下,公司股东并不能仅仅因为股东的身份而成为公司的代理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世界各地的跨国分公司中设有很多的经理,但并非每一个经理都是公司的股东,但就公司的业务经营而言,经理人则公司的代理人。经理的代理行为,包括以公司名义签订文书,进行该公司的普通经营业务或由公司经营的业务种类,都对公司产生效力。
2.2基于通用电气与国美集团比较得出的目前我国控股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存在的问题
国美的“陈黄之争”是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矛盾激化的典型案例。在现实中,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存在矛盾的现象十分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在公司中的地位决定了两者的根本利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权人,其目标是使自己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对于控股股东而言尤其是如此。但是职业经理人则更倾向于忠于自己的职业,没有必要为提高股价而冒过高风险。于是,两者的冲突和矛盾无法避免。
現存的问题:
(1)控股股东的过分控权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立,要求发展一种公司结构:它既要能够使管理层行使判断权来代表股东行使其专长,但是同时又需要针对那些管理层有可能利用判断权来损股东之利而自肥的情况建立起必要的安全措施。与英美的分散股权结构不同,在中国的企业中,集中股权分布使得大部分公司形成的“内部人控制”,股东往往把公司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试图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加以控制,这致使职业经理人在发挥其管理才能带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束手束脚。股股东的控制和内部人的控制一旦发生分离甚至对立,首先带来的即是控制权的争夺。诸多大股东滥用监督权,殊不知大股东的监督力度和和经营层的决策积极性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当大股东增加监督力度时,经理层获得私人收益的动机受到了遏制的同时,其决策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最终损害了公司的绩效,而这在家族企业中体现地更为明显。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相互信任的关系并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2)职业经理人与股东的目标差异
股东与职业经理追求的目标往往是不相同的。企业家着重追求长远目标 ,追求的是积累和投资,更多考虑企业的长远命运。而职业经理人着重追求短期目标 ,追求的是分配和消费。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必然导致两者的矛盾冲突。
(3)公司缺乏科学的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股东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他们希望职业经理人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最少的分得企业的“蛋糕”。因此,公司的激励模式单一,激励程度低,职业经理人报酬的主要方式以基本工资与年度奖金为主,缺少股权激励。激励制度的欠缺,使得职业经理人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企业持续和谐发展。
此外,中国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始终难以得到妥善的处理。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篇4
一、美国:外部监控型
在美国, 母子公司的关联度高, 集团母公司往往通过垂直持股控制子公司, 再加上美国是一个高度个人主义化和奉行实用主义的国家, 企业不仅以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而且注重物质激励;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最健全和最完善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经理市场和产品体系;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美国企业集团在治理模式上是典型的外部监控型, 即主要依赖市场体系对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监控。
美国企业集团的母子公司一般不设监事会, 而是由董事会履行全部监督职责, 董事会下设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董事提名委员会等分层机构。为保证董事监督职能的独立性, 董事主要由来自集团外部的具有一定声望并具备相当金融、财务、法律等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来担任。大型企业集团中的外部董事往往占到全部董事的3/4左右, 董事长一般也都由外部董事兼任。董事会的上述设置的确增强了董事的独立性, 但由于独立董事往往与所供职的企业集团没有直接的厉害关系, 而且往往身兼数职, 很少有机会出席公司的董事会会议, 因而, 其独立性和职能都受到削弱, 有些公司的独立董事成了“花瓶”、“稻草人”, 董事会也成了“橡皮图章”, 不能有效行使其对经理人行为的监督权。再加上大多数集团母公司中个人股东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 而且有66%的上市公司, 其最大股东所占的投票权在10%以下, 股权高度分散, 而占有股权较大比重的小股东在搭便车心理的驱动下, 很少通过“用手投票”或“用脚投票”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 从而使公司被经理人主导, 以经理人为代表的内部人实际掌握了集团母子公司的管理大权, 进而控制了整个集团。
职工持股制度在美国企业集团中也比较典型。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推行至今, 员工持股制度在美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而且非常稳定和普遍。此制度通过内化财产关系, 使职工的收益与企业资产增值和长远发展相联系, 不仅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美国的劳资关系。美国国家职工所有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 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公司的销售额, 比实行前每年提高1.89%, 比不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每年增长要快5.4%;就业增长比没有实行职工持股计划前要多1.21%, 比不实行职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每年要多增长5.05%。目前, 美国已有9500家公司、1000多万职工参加了该计划, 职工持股总值约1500亿美元。
从集团激励经理人员的方式看, 股票期权是激励的主要手段, 在美国公司经理人员的报酬安排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 在1998年美国高层管理人员薪酬结构中, 股票期权仅占38%, 但到2002年, 此比例就攀升到60%。向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员工发放公司的股票期权, 被认为是美国企业管理中一条十分成功的经验。正如美国《商业周刊》所说, 股票期权制曾像魔法一般地刺激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 被称为“dot-com”革命的推进剂。
二、日本:内部监控型
日本拥有具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股票市场, 但并未达到美国股票市场的发达程度。日本政府在本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往往通过制定并执行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 控制银行利率和税收, 引导本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发展。
法人交叉持股是日本企业集团股权结构的典型特征。通过环形的交叉持股, 银行、企业、保险业、商业服务业等一系列法人之间通过互相渗透、相互监督, 集团内部形成了以产权为纽带的牢固协作关系, 这对于维持集团经营的长期稳定, 抵御敌对企业的兼并收购有很大作用。然而, 交叉持股也使集团各法人股东对集团母公司经营者的影响力相互抵消, 再加上法人大股东一般不会在股东大会上反对经营者提出的议案, 也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 小股东则因为持股份额太少而无力影响企业的决策, 从而使日本集团内部母公司经营者权力极大,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就治理模式而言, 日本是典型的内部监控型治理, 即主要依靠内部治理机制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监控。日本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一般都设有董事会, 主要由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担任董事, 董事长则由前任总经理担任。集团内拥有最高决策权的是社长而不是董事长, 再加上经理不仅享有对本公司实际资产的控制权, 而且代表本公司作为其他公司的“股东”支配其他公司的股权, 因而, 董事会往往流于形式, 按照法律程序本该由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由董事会聘请经理, 但实际却是经理之间以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互相选举、经理决定董事。
与美国治理模式不同, 日本实行监事会制。监事会有权审议通过董事提议或解除会计监督人员, 也有权独立任命临时的会计监督人员。同时, 该国的监事是独立监事, 监事个人不能兼任董事和企业管理人员, 监事之间彼此独立的享有权力并承担义务, 必要时, 监事可以无视监事会的决议单独行动, 这进一步保证了监事与董事会、股东大会的相对独立。
此外, 受东方儒家思想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 日本企业集团既追求效率, 强调竞争和民主, 又重视人际关系, 崇尚集体忠诚度和道德行为。受其影响, 日本企业集团的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内部工会以及内部福利制等较为完善, 这些制度也使集团职员与集团结成了休戚与共的关系, 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
三、韩国:家族监控型
韩国企业集团的形成及发展与韩国政府的大力扶植密不可分。二战后, 韩国政府通过战后的“归属财产转让”、财政超支、银行超贷、对外过度举债, 以及提供减免税等方式, 大力支持本国经济发展。到金融危机爆发前, 韩国已经形成了以现代、大宇、三星、LG、SK五大跨国集团为代表的30家超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不仅规模庞大、经营领域多元化, 而且与政府和金融机构结成统一体, 共同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以家族关系为核心、法人交叉持股是韩国企业集团股权结构的典型特征。有关资料显示, 韩国前30名的企业集团中, 集团家族自身的出资比例为17.2%, 外部个人或机构出资比例为42.8%, 集团内各企业相互出资比例为40%。另外, 受东方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韩国企业集团强调员工个人的品行、忠诚度等, 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在公司治理上, 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韩国企业集团治理在很多方面与日本企业集团相似, 但其企业集团发展的特殊性又使其具有采用“集团会长———运营委员会———子公司———工厂”的四级组织结构、因家族控制与家族经营为主而高度集权、政府与企业关系暧昧而一直未能履行有效的外部监督职能、负债率过高但债权人监督十分不力、内部控制严重等特性。
金融危机爆发后, FTC (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 每年都会公布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名单, 对这些列入名单的企业实施强制的对交叉持股和债务互保的限制, 以更好的改善公司治理、减轻债务。韩国政府在避免对经济活动过度干预的同时, 也积极采取措施, 大刀阔斧地对现代、大宇、三星等大企业集团进行改革。改革后的韩国企业集团强化了公司治理的内部机构, 如充分发挥股东大会功能, 尤其是引入各种行使投票权的方法;扩大少数股东参与管理的机会;加强主要股东管理企业的能力。在上市的企业集团中, 外部董事比例也由原来的1/4提高到1/2, 强化机构投资者的投票权;董事会还下设次级委员会, 由全部来自企业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替代现有的法定审计机制等。此外, 韩国政府还严格切断集团内部的不公平交易, 限制企业集团毫无节制的进行扩张, 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
不难看出, 上述三种治理模式各有所长, 都是特定条件下有一定效率的制度安排。其中, 外部监控模式在强化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解决分散化的投资者控制公司的问题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内部监控模式在减少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保持利益各方关系的长期稳定方面具有优势, 能够提高交易的有效性;家族监控模式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 而且拥有双重激励效应, 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内部管理效率。随着公司治理结构实践的发展, 各种治理模式还出现了趋同的势头。
四、我国企业集团治理国际经验借鉴
其一, 依据本国国情, 探索适合我国集团自身的治理模式。由于各国政治制度、历史传统、法律哲学、价值观念不同, 世界各国建立的集团治理模式各具特色。同样是集团治理, 美国和日本采用的手段虽不同, 但最后却取得类似的效果。同时, 各国集团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是取长补短, 在相互学习中不断完善。比如内部治理弱的国家正在通过采取措施促使所有者通过内部治理提高效率, 外部市场治理弱的国家正在积极培育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手段来完善集团治理。因此, 完善集团治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 必须根据本国国情, 探索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理结构。
其二, 应建立多元化、可流动的股权结构。股权结构决定治理模式和治理绩效。一般认为, 股权过于分散, 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法人相互持股, 过去往往被认为会产生经营者相互勾结, 从而降低效率。但是, 日本实施相互持股制度过程中, 非但没有出现这种经营者相互勾结的情况, 反而实现了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约。就我国企业集团而言, 应该借鉴该国经验, 在深化股权分置改革的基础上, 合理构建股权结构, 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股权结构单一,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
其三, 充分发挥银行在集团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世界各国现代股份公司发展的经验表明, 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可以有多种格局, 许多公司的外部人如股东、投资基金、银行等, 都可以通过其在董事会中的代表对经营者的监控发挥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选择、解聘总经理的人事权上更是如此。在日本企业集团中, 以投资者身份存在的主银行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相应成员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时主银行将介入。我国企业集团普遍与银行关系密切, 由此, 可以借鉴日本的主银行制度, 在发挥银行对内部人控制有效制约作用的同时, 促进集团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四, 注意提升职工在集团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美、日、韩三国的企业集团中, 职工的地位日益提高。为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越来越多的公司让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 为此创造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 同时采取措施, 保护职工的权利。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在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时, 有必要借鉴这一经验做法, 充分发挥职工在集团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其五, 加强对经理层的有效激励与约束, 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发生。借鉴日本经验, 应严格限定经理必须由企业内部提拔产生, 形成经理在企业内部产生机制, 只有工作业绩突出者, 才能被提升为管理人员, 并通过年薪制、股票期权制激励经营者, 通过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等制约企业经营者。
参考文献
[1]黎玉柱:《美日公司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胡铭:《美、日、德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 《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第5期。
[3]任明、赵鹏:《韩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特征分析及启迪》, 《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3期。
[4]赵增耀:《韩国企业集团重组和治理结构改革和启示》, 《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5]詹姆斯·E·波斯特等:《公司与社会》,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6]韩润岭:《韩国市场经济模式发展政策与体制》,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7]Michael L.Lemmon, Karl V.Lins.Ownership Structur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Value:Evidence from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The Journal of Finance:Washington DC, 2003.
大公司与小公司比较 篇5
小张毕业于一所知名大学计算机专业,本来以为自己是热门专业的高材生,可以高枕无忧,拿下大企业的offer不在话下,可是在求职的过程 中,他发现就业形势远比自己预估的要严峻得多。那些知名的大企业招聘台前更是人头攒动,想插进去露个面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自己的优点给招聘的人留下什么 深刻印象了,即使投出简历也如石沉大海,等待的日子让他备受煎熬。看着身边的同学都选择了中小型公司及早投身社会,小张还是坚守阵地,只对大企业情 有独钟。这样过了一年,曾经初出茅庐的同学都已经得到不同层次的晋升,而Jacky还幻想有一天能够挤进大公司,证明自己的非凡实力。
就业评说:实际上像小张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总喜欢往大城市、大企业这种人多热闹的地方挤,仿佛能在其中得到一席之位就可以前途无 忧,甚至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但是他们没有看到这些热门公司的热门职位,往往也是求职人士大量涌入的地方,因此,竞争异常激烈。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大企业 因为不愁人员涌入,开出的条件也相对苛刻,在待遇和职位上都会降到很低,即使得到发展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要经过很多磨炼才可以。一般来说,我们不建议应届 毕业生,直接闯入大企业,可以去中小型公司磨炼一段时间,积累经验有了较高起点后再考虑。
小张最后去西安云间科技参加了华为认证培训并且拿到了相关认证,听了云间科技就业指导老师建议后,选择了老家一个中小型公司负责技术研发,一年后,积累了很多做研发项目的经验,再次给上海一家大企业投出 简历,这次很快得到回应,并通知他面试的时间,小张过五关斩六将不仅拿到了Offer,而且得到了高级人才的待遇,从经理助理开始做起,而曾经得到 机会来这家公司工作了两年的朋友,还在原有的职位上,工作内容也没有任何改变。Jacky庆幸自己及时跳出了就业误区,避免了致命失误,能够对自己量体裁 衣,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城市和机会。
职业案例二:跳槽——留在大企业还是去小公司
小王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已有3年,3年来凭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不管是在职位上还是待遇上,都是同行业的中等水平。但是 小王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这家企业内部人员结构已经很成熟,各个职位上也都人满为患,在三五年内甚至更久,他都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晋升机会,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职场的僵局,没有任何进步。选择跳槽也许会改变现状,也有可能让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局面,对于同行业其他大企业,基本上运作规律相似,在发 展空间和职位待遇上也大同小异,而且自己积累多年的人际关系要因为这次跳槽而重新开始,如果去一个小公司,在相关福利待遇上都会有很大提高,甚至还能激发 自己的潜能,去做更多没有接触过的项目。
就业评说:每个人跳槽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小王的优点是逻辑性强,善于分析和比较,开拓能力很强,以这些特质作为依据,再结合小王的工作经历,小王还是很适合技术的,同时有往管理层转型的潜能。著名的大企业固然管理机制成熟,有国际化的氛围,但是每个人只是里面的一颗小螺丝 钉,要上级注意到你并且给你培训机会、发展空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很多人就是在一个大企业里面长年做一些程式化的事情,反倒不如中型企业那样,可 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权。至于在原有公司的去留问题,要结合他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来分析。如果与新公司的人际环境不是非常投合,不能很好地领会新环境的人事 规则和生活态度,与人交往稍微会有点吃力。最为重要的是,他的专业、学历和资质虽然不错,但如果跳槽到同行业其他规模相当的公司,很容易遭到别人的质疑,不相信他能够在相似环境下工作得长久,自然得不到重用。
权衡再三后,小王决定选择一家中小型公司继续发展,由于业绩良好,半年后,小王成为公司的股东,逐渐成为统领全局和决策 的角色。现在他已经不用亲力亲为再冲锋到第一线上忙忙碌碌了,而是逐渐过渡到更高的管理层次,着眼于公司的整体发展,不仅开阔了眼界,为自己的职场生涯迎 来更多机会,也有时间安排好自己的私人生活,张弛有度,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小王偶尔也会回想自己当初的决定,其实大企业的诱惑还是存 在,但是,到一个中小型公司,拥有决定权更能满足他对事业的追求。
职业案例三:定位——小公司发展空间大也容易迷失
Jennie毕业后来到一家小型公关公司,凭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外语口语,不仅在两年内成功地策划了几个大Case,更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 视,将更多重要的案子交给她去做。虽然成为别人的榜样,但是Jennie并不开心,每次接到重要案子,也只是忙的时候不愿意多想,忙过之后自己就一片空 虚,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才能结束。而且虽然有公司领导直接发派下来的奖金,但是没有加班费,没有节假日,这种不公正待遇总会让手下的员工流动性太 大,刚刚磨合好的同事,可能转天就辞职,只好重新招人、培训,两年下来,自己也几乎心如死灰。而这两年里,每次接到案子,自己充当的角色真是丰富多彩,人 手不够的时候既要充当策划也要文案、设计全都做,更可怜的时候找不够合适的模特,自己也只好冲上去充当群众演员,虽然做过这么多事情,可是却没有一个明确 的发展方向,到底以后做什么?去大的公关公司肯定要求很严格,而这些年,自己已经散漫惯了,留下后未来的发展还真的让她很困惑。
就业评说:Jennie很理性,很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目前面临的困境,但是行动力不足,不原意改变现有的工作环境,从而贪图一时安逸,等到矛盾冲 突得严重时,又很容易自暴自弃,而冲突一结束,又会回到原有的工作状态,继续恶性循环。凭借Jennie的工作经验,去到大型的公关公司,绝对没有问题,公司的各项制度正规,也会对她的日常生活起调剂作用,让她逐步从不规则的工作状态中转型。但是,以Jennie现在的待遇,能够被上级信任,得到额外的补 助,其实相对来说也不算吃亏,但是同一个环境和位置上转太久,总容易心生厌倦,所以还是建议Jennie去大企业历练一下,积攒些管理经验,学习大公司的 运作模式,然后再决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Jennie先辞去了这份工作,调整好自己的状态,选择了一家4A广告公司。在这家公司中,每个人分工明确,Jennie根据过去的 工作经验选择做了公司最弱的一块进行市场拓展,一年后凭借自己的人脉和经验,成功完成了公司的目标,此后,Jennie得到了国外进修机会,在美国培训一 年,再回来,已经完全不是当年的眼界,现在,Jennie正在筹划自己的工作室,为了不和工作冲突,主要做文化类譬如画展等等,不仅能让她在额外的工作中 得到更多的文化修养,而且也让她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大企业VS小公司双面谈
双面谈——哪些有利个人发展
1.大企业的运作模式是平常人很难接触到的,了解一个项目的分化和完成,对于自己将来独自创业或者去到中小型公司做管理层都有利无害。
2.大企业接触的人和项目、提供进修的机会,是中小型公司无法比的,能够在一两年内了解并掌握住业内资源,以大企业为平台,将会更容易些。此外,大企业总会提供培训进修等待遇,有机会得到更高的认证资格和发展。
3.大企业相对稳定,比较适合踏实做事,安于现状的人,中小型公司则会充满挑战和刺激,同时也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供就业者开拓。
双面谈——哪些阻碍个人进步
1.大企业十年如一日,各种规章制度繁复,节奏拖沓,很容易影响个人的工作节奏和价值观,变得消极失去开拓性。中小型企业很重视节奏和业绩,压力大的环境下,会激发就业者更多潜能。
2.大企业个人发展空间不大,很多家族式企业,只重视自己的内部员工,这种排外性和种种潜规则,会束缚个人的前进,中小型企业相对来说只求发展,其他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篇6
[关键词] 风险投资 公司制 有限合伙制 公司治理
由于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商品化、工业化、产业化转化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风险投资的复杂性、高风险性、长期性、组合性、权益性和专业性,决定了风险投资的公司治理问题比普通公司的更突出、更复杂。风险投资的组织制度是风险投资机构治理效果的内生变量,即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公司治理机制,首先必须选择适当的组织制度。
一、现代风险投资的组织制度
目前,世界各国风险投资的组织制度有十多种,按法律制度与结构特征大体上可分为公司制与有限合伙制两种:
1.公司制
公司制是最早出现的风险投资组织制度。公司制风险投资公司是指依据《公司法》,通过定向或向公众发行股份来筹集股本,组成专门从事风险资本的投资管理职能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风险投资公司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公司制风险投资公司治理和普通公司的极为相似。
公司制风险投资公司的另一种结构是“基金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形式,即投资者出资设立基金公司,同时,专业投资团队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将其全部或部分资金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取收益。基金公司只以其委托资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不参与到具体的投资业务活动当中;而基金管理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受托资金,每年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与基金公司按照约定的分配比例分享投资收益。基金管理公司以其自有资本承担风险投资活动可能产生的亏损和风险责任。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均为独立法人,在产生投资收益并进行分配时这两个公司都需要单独缴纳所得税。
2.有限合伙制
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最早产生于美国的硅谷。它是合伙公司的一种,由两类合伙人组成:一类是普通合伙人(GP),由有着丰富经验的风险投资经理人担任,负责公司资金的运营,是经营者,对公司运营风险承担无限责任,只是象征性地投入少量资本(通常为总资本额的1%),一般可获得合伙公司净利润20%的收入;另一类是有限合伙人(LP),是合伙公司风险资本主要的提供者,负责风险投资所要的资金,一般占总资本额的99%,但不参与资金的运营管理,只起监督作用,并以出资规模为限对合伙公司承担有限责任。两者的资本组建成风险投资基金,该基金不具备法人资格,基金管理人(风险投资家)充当普通合伙人,基金的其他投资人充当有限合伙人。
基金投资人出资认购基金管理人发行的风险投资基金份额,即可获得基金受益凭证,凭此投资人可以出席基金投资人大会(或有限合伙人会议)和参加基金管理理事会(或基金顾问委员会)。基金管理人(风险投资家)是有限合伙制运作的核心,出资认购1%的基金份额,充当普通合伙人,负责风险投资的投资决策、投资后的项目股权管理和变现退出等工作,对基金承担无限责任。基金管理理事会是风险投资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通常由基金投资人代表、基金管理人代表和外部专家理事等三部分组成。
二、风险投资公司治理的复杂性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一种据以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明确界定公司的各个参与者,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权利分配以及相应的聘任、激励与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等内容。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上是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这种关系表现为一种契约约定,委托人需要采取何种手段激励制约、考核监督代理人,消除和控制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搭便车”等利益驱动和行为,保证委托人的权益不被侵害和滥用,以最大程度实现委托人的目标。
风险投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行为,其运作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包括风险资本融资、风险资本投资和风险资本退出三个阶段。相关的经济决策主体主要有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风险投资的复杂性、高风险性、长期性、组合性、权益性和专业性,决定了风险投资公司的公司治理具有不同于普通公司治理的特性。
1.双层委托代理关系
风险投资者把资金委托给风险投资家经营和管理,风险投资家再将资金、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投资于风险企业,风险企业家是风险资本的使用者和风险企业的经营者。这样,三者之间存在一条委托代理链,维系和推动着风险投资的运作和发展:
(1)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中,风险投资家从风险投资者那里筹集风险资本,组成风险投资基金,再分期投资到各个风险企业中去。其中风险投资者是委托人,风险投资家是代理人。风险投资家进行风险项目选择、资本经营管理和监督,直到风险资本蜕资。风险投资者作为风险资本的供给者参与投资收益分配并承担风险。
(2)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中,风险投资家是委托人,风险企业家是代理人。风险投资家一旦与风险企业家签订协议,风险企业家便从风险投资家那里得到风险资金,利用手中掌握的技术直接参与风险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而风险投资家并不直接參与风险企业的日常管理,只发挥提供资金、专业支持及建议等的辅助功能。
2.高度的信息不对称
风险投资的运作中存在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第一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风险投资家经营和管理着风险资本,而风险投资者却无法监控每个投资项目的具体操作,无法观测到风险投资家是否努力工作,是否把资金真正投向具有高成长性的公司,风险投资家占有信息优势,但存在道德风险。风险投资家可能会歪曲、隐瞒或传递虚假信息,将风险资本投向低质量的创业项目上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从投资签约到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企业家自始至终比风险投资家对自己的能力、公司目标、项目的价值、新产品的功能、技术的先进性、公司的经营等情况了解得更清楚,在信息上占优势地位。如果不对风险企业家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风险投资家提供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足时,不诚实的风险企业家会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与风险投资家的目标不一致。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会加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委托代理成本。
3.利益主体间特殊的契约安排
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风险企业家共同参与风险投资的治理:一方面,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者的收益主要来源于投资业绩,风险投资家往往通过分段投资或中断追加投资等手段,或通过股份调整使风险企业家适时感到来自投资方的压力,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能激励风险企业家充分发挥潜能,促使风险企业增值,将三者的利益较好地统一起来。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家不仅对风险企业提供资本,而且能帮助风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开发及营销策划、资金追加计划,参与商务咨询,提供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为风险企业的增值服务。
三、风险投资公司治理效率的比较
组织制度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公司治理效果具有先决性的影响,即不同的风险投资组织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运作效率和治理效果。
普通的公司制与“基金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结构,出资者拥有公司的所有权,风险投资家拥有公司的控制权,但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在这种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对分离的情况下,首先,不能解决风险分担问题,风险由股东全部承担,风险投资家一般不承担经营风险;其次,不能解决激励问题,风险投资家的收益不与其经营业绩挂钩;再次,“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最后,公司制还存在复征税的问题。这样,风险投资家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去控制投资风险和保障风险资本的增值,委托代理的道德风险和交易成本问题十分突出。
与公司制相比,有限合伙制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1.较低的运作成本
由于有限合伙制企业不是法人,不需缴纳法人所得税,只需要合伙人各自按原有的纳税主体性质合并纳税,从而避免了公司制的重复征税问题。另外,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的日常管理费用也相对比较固定,由于风险投资家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资本增值提成,其日常管理费用也有固定的比例限制,风险投资家一般不会为了获得更多的管理费而盲目投资。所以,从总体上来看,有限合伙风险投资机构的运作成本较低。
2.良好的激励机制
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合伙人凭借其市场信誉受托管理整个基金,作为普通合伙人实际控制基金的具体运作,并对基金承担无限责任,如此重大的责任迫使风险投资家能真正履行诚信义务;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也投入1%的资本,这对风险投资家个人来说,也许并不是小数目,因而能够对风险投资家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除向投资者收取2%左右的管理费作为劳动补偿外,在基金赢利分配收益时,风险投资家还可获得净利润的20%,其1%的投资份额可获得20倍以上的高杠杆比例的回报(如图)。这种高效率的激励机制,将风险投资家的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联系起来,能有效抑制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和委托代理成本。
3.特殊的分离机制
普通合伙人出资1%的做法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分离机制”,即风险投资家愿意以1%的出资额作为“抵押”,显示了风险投资家的能力,能大大降低风险资本融资谈判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4.契约式的运作
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基金是依照信托契约建立、运作,契约期届满(通常为5年~10年)就终止营运。它是通过一个信托契约来构筑各当事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和相互制衡机制的。公司制风险投资机构除非到了清算、破产或兼并的地步,否则具有永久性,难以有效控制风险投资家的道德风险。
四、结论
有限合伙制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统一,能在各当事人之间形成高效率的激励约束机制,能极大地弱化风险投资的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风险,具有公司制不可比拟的公司治理效应。在国外,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已发展成为主流。
有限合伙制是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引入和明确了“有限合伙企业”这一新型商业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的引入是我国风险投资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这对我国风险投资的蓬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联系我国实际,当前应该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强化监管机制、培育风险投资职业经理人等方面,积极为有限合伙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鹤扬:公司制风险投资组织结构的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06,11: 99~101
[2]乔桂明卜亚:风险投资中委托代理问题与制度安排[J].科研管理.2004,1:118~122
[3]王涌:有限合伙制与风险投资公司制度创新[J].科技投资.2006,11:52~55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篇7
一、企业文化的起源
“企业文化”也称“经营文化”。是由英语“corporate culture”翻译而来。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 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是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共同的文化现象。威廉·大内则认为, 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80年代初,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授泰伦斯·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艾伦·肯尼迪在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们在6个月的时间里, 集中对80家企业进行了详尽的调查, 写成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 成为论述企业文化的经典之作。
二、日本的企业文化概念导入及形成
(一) 企业文化概念表述及主要论点。
日本的企业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学者河野豐弘 (1986) 在《变革的企业文化》一书中, 把企业文化定义为:构成组织内全体成员思考和行动共同模式的知识和价值。根本孝和吉本荣子则认为:企业文化是该企业组织成员所共有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另一位学者藤原直哉指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日常的工作方式和行为特点。概括说来, 日本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是“企业成员所追求的固有价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信念体系”。企业文化之于每一个企业, 是一种个性化, 而企业文化之于每个企业内部的职员, 则是一种共性化。从根本上来说, 日本的企业文化源于日本的传统文化, 后者是前者生长的土壤, 前者受后者的影响极深。一般认为, 日本的传统社会及其文化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农耕社会;儒教文化;集团主义;单一民族;注重人际关系及情义;敬人及爱人的友善心理等等。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日本的企业文化, 也具有与欧美企业文化不同的一些鲜明特征。例如, 在以儒教文化为价值观之本的日本企业文化中, 就十分崇尚“精神”, 因此, 在日本企业的公司歌曲或者由企业创始人制订的企业哲学中, 是根本不提“利润”二字的。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 企业文化的课题是要把企业成员的变化、消费者的要求、内外环境的挑战同企业的目标具体协调起来, 以增强自身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因此, 每一个日本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 都具有各具特色的企业目标、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原则等等。
(二) 日本代表性企业——松下电器的企业文化。
松下电器自1918年创办以来, 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技术领先于世界。“企业因社会支持而生, 为社会贡献而存在”是松下公司企业文化的根本。该理念由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20年代提出以来, 一直传承至今。随着公司海外事业的扩展, 松下的企业理念也传到了海外。例如松下电器进入中国市场之际, 就打出了“扎根中国, 贡献中国”的口号。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 (BMCC) 的10精神, 就是企业文化内涵的核心体现。即在日本松下电器总公司的“产业报国”、“公明正大”、“亲和一致”、“力争向上”、“礼仪谦让”、“顺应同化”、“感谢报恩”这7项精神的基础上, 加上了中国的“实事求是”、“友好合作”、“自觉守纪”三项内容而成。松下公司的企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但其中最具特色、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 莫过于“自来水哲学”。早在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初建之初, 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以自来水的供给为例子, 生动地阐述了他的创办企业宗旨及经营信念。他认为, 松下公司所生产的产品, 首先要价格便宜, 广大消费者能买得起, 其次要货源充足, 保证市场的大量需求, 就好比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来水一样, 既价格便宜又源源不断。按照松下的企业哲学, 那就是社会培育了企业, 企业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 而与此同时, 企业也将得到社会的酬劳。松下的企业文化中另一重要层面就是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每当新入公司的员工进行培训时, 经营者们都说这样一句话:“松下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 也同时制造产品, 但在制造产品之前先培育人才。”北京松下控制装置有限公司的纲领是:克尽产业人的本分, 谋求社会生活的改善与提高, 以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信条是:向上发展, 如果得不到大家的同心协力, 很难实现, 大家要以至诚为宗旨, 团结一致, 服务为上。可以说,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 松下公司正是因为拥有了这种优秀、独特的企业文化, 才使企业经营获得了成功。
三、中国的企业文化概念导入及形成
(一) 企业文化概念表述及主要论点。
在中国, 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1986年, 上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企业发展研讨会。会上首次发表了有关企业文化的论文。对企业文化的正式研究则是从1988年开始的。苏勇博士对企业文化作如下定义:所谓企业文化, 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 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 并且把这种精神观念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制度、行为、物质和企业形象建设等各个层面中。另外, 苏勇博士认为, 企业文化形态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可用四个同心圆表示企业文化的构成。如图1所示, 最外层为物质文化层, 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第二层是行为文化层, 指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第三层为制度文化层, 指人际关系、领导体制、组织规范等内容;第四层为精神文化, 指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活动的规范。这一层是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其中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本质, 企业的灵魂所在。物质、行为、制度、精神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具体来讲,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 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 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 普遍享用, 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 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二) 中国代表性企业——海尔公司的企业文化。
90年代, 建立企业文化在中国企业界被广泛提及。其中最具代表性企业是综合家电厂家海尔集团公司。海尔公司在短短的20年里从一个濒临倒闭的总校企业成长为跃居世界第五位的家电厂家。海尔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增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自己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海尔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敢于创新。海尔按照广义文化观的要求, 以观念创新为引导, 以制度创新为手段, 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效果, 并以物质文化创新实现“敬业报国”、创世界名牌的企业精神与追求。海尔的文化管理, 是基于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 密切结合社会转型的现实, “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 (张瑞敏) 的中国式管理的典范之一。张瑞敏认为,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主题是人, 因此人的意识和价值就有着特殊地位。海尔把人当作主体, 一切以人为中心, 确立‘管事先管人, 管人带作用’的理念, 在企业内部营造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你拥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企业就为你搭建多大的发展舞台”。海尔的目标是创世界名牌, 振兴民族产业。这一理念与员工个人价值的追求完全一致, 成为企业强大的推动力。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 在创新理念引导下, 海尔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大到强, 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出处:苏勇“用优秀的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华文摘, 2005, 5
四、中日企业文化的相同点
众所周知, 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都属于亚洲儒教文化圈。儒教理论中人作为家族社会的“个体”而存在的。人不是为了追求“个体”幸福而存在, 而是为了追求其所属的团体幸福而存在, 即所谓共生幸福论。海尔公司和松下电器的企业文化中, 存在着共同之处, 即儒教文化中的“以人为本, 追求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对此, 海尔总裁张瑞敏解释说:“儒教主张忠孝仁义, 其中仁最为重要。所谓仁, 就是意味着人和人之间的爱心, 没有爱心企业无法存续下去。海尔将努力创建员工之间平等、公正的环境,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与当地、国家共同发展。”综上可以看出, 海尔公司和松下电器在企业文化上的共同点在于, 拥有一种使个人需求与企业需求相协调的能力或理念。正是这种能力和理念的存在, 才形成了团队精神、命运共同体、共同责任等企业文化的各个侧面。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海尔公司和松下电器的企业理念加以比较, 浅析了中日两国企业文化的共同点。近年来, 来华日资企业不断增多, 海尔公司和三洋电器开始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 探究两国企业文化的共同点, 对创建优秀企业文化、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 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来中国投资办厂, 寻求发展。如何把日本母公司的企业文化成功地融合到中国本土文化之中, 已成为在华日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海尔公司和松下公司为例, 通过分析其各自的经营理念, 探究中日两国企业文化上的异同, 为在华日资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文化,经营理念,海尔,松下
参考文献
[1].[日]岩井紀子, 有斐閣[J].多文化世界, 1995, 2
[2][日]根本孝, 吉本容子著.国际经营和企业文化[M].学文社, 1994, 10
[3].孙健.海尔的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2, 9
[4].新华文摘, 2005, 5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篇8
有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合伙制企业的所得税负担低于公司制企业。理由是, 对作为合伙企业的投资人 (合伙人) 只征收“一道”所得税, 公司制企业征收“双重”所得税, 所以合伙制企业的组织形式明显要比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形式具有税收优势。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象, 没有考虑到新设企业的盈利模式和经营范围和企业注册地, 更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关于合伙企业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没有系统配套的财税法律和税收政策给企业带来的诸多困扰。同时, 由于合伙企业在我国企业总量中所占比重甚微, 这方面的财税法律和政策也处于研究探索和完善阶段。目前关于合伙企业税收法规, 国家层面的主要有:《国务院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征收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发[2000]16号) 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的通知》 (财税[2000]91号) ;后来在执行时打了一个补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执行口径的通知》 (国税函[2001]84号) 以及新合伙企业法实施后又打了另一个补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59号) 。
一、生产经营所得
由于收入或所得的类型不同, 适用的税种和税率也会不同, 在这种收入类型下, 合伙企业以每一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企业合伙人是自然人的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 缴纳企业所得税。财税[2000]91号文规定合伙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 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为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 对个人投资者分得的部分, 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 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对于法人和其它组织,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一般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率。
举例:现有两名自然人拟设立一家企业甲, 假定无论是公司制企业还是合伙制企业, 生产经营所得均为5000万元 (即税前利润) 一年。
方案一:在上海设立公司制企业甲, 则先缴纳企业所得税1250万元 (税率按25%计算) , 税后利润3750万元在分配给个人时, 再扣缴股东20%税率的个人所得税, 计750万元。合计的所得税税额为2000万元。则其所得税综合税负为:25%+ (1-25%) ×20%=40%, 且一般相对固定不变, 即不随公司的收入或利润的变化而变化。
方案二:在西部地区设立公司制企业甲, 则先缴纳企业所得税750万元 (所得税税率按15%计算) , 税后利润4250万元在分配给个人时, 再扣缴股东20%税率的个人所得税, 计850万元。合计所得税税额为1600万元。则其所得税综合税负为:15%+ (1-15%) ×20%=32%, 且一般相对固定不变, 即不随公司的收入或利润的变化而变化。
方案三:设立合伙企业甲, 则合伙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假定上述5000万利润由两名自然人合伙人平分, 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率为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则应缴个人所得税为:[ (25, 000, 000×35%-14750) ]×2=17, 470, 500 (元) 。所得税综合税负为34.94%。且随企业的利润的增加而无限接近35%。
二、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息或股息红利所得
在这种收入类型下, 合伙企业因合伙人的种类不同, 在纳税上有所差别。
1.合伙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等机构投资者的, 依据 (财税[2008]159号) 文的规定, 缴纳企业所得税。”
2.合伙人为个人投资者的, 依据 (国税函[2001]84号) 文的规定, 合伙企业对外投资分回的利息或者股息、红利, 不并入企业的收入, 而应单独作为投资者个人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目20%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3.合伙人为合伙企业的, 由该合伙企业自然人合伙人按照5-35%税率 (比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缴纳个人所得税, 或公司合伙人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投资人转让股权所得
在这种收入类型下, 合伙人的纳税情况同样与合伙人种类有关。
1. 合伙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等机构投资者的, 应就这部分收入按照自身所得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2.合伙人为个人投资者的, 如果自然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的权益, 由此而产生的利得是作为我国《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的“财产转让所得”税目征收20%个人所得税, 还是按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目适用5-35%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目前政策并不十分明确, 各地税局也有不同理解和要求, 实务中存在不同的做法。
3.合伙人为合伙企业的, 由该合伙企业自然人合伙人按照5-35%税率 (比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缴纳个人所得税, 或公司合伙人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关于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政策的比较
公司制企业与合伙企业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分别各自适用《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计税办法 (试行) 》, 在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存在很多差别。主要有:
1.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 飞机、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的折旧年限缩短为4年, 电子设备缩短为3年。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还有加速折旧的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8]1号) 规定, 企业购买的软件产品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后可以分2年摊销, 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于税前扣除。然而, 目前有关计算合伙企业合伙人应税所得的上述税前扣除政策未作相应调整, 一般运输工具和电子设备的折旧年限仍不得短于5年, 而购入软件的摊销年限只能对应于不得短于10年的规定。
2.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规定: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 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 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显然, 创业投资企业如果属于公司制企业, 便可享受此税收优惠政策;而创业投资企业如果属于合伙企业性质, 则不能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3.目前, 按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150%在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也是针对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的, 有限合伙企业同样不能适用该项政策。
4.关于资产减值准备金的扣除问题。财税[2000]91号文第六条规定:合伙企业计提的各种准备金不得扣除。而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规定: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不得税前扣除。相比之下, 前者的规定更加严格。且不说合伙企业投资人的风险和责任较重, 而且合伙企业本身可能从事高风险经营项目, 如风险投资。如果对合伙企业计提的任何准备金都不得扣除, 很可能导致合伙企业应税所得与损失状况在不同纳税年度之间的分布失衡, 特别是前期出现高额所得, 后期损失实现, 该损失又不能向前结转退税, 往往导致对投资人征税的公平性有所缺失。
5.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后, 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率降至15%, 小型微利法人企业所得税率降至20%, 且适用范围有所放大 (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5%) , 但对合伙企业不适用。
很显然, 上述主要差别, 是由于两部法规的不协调不衔接, 对同一征税对象 (应纳税所得) , 因纳税主体不同, 对合伙企业来说, 造成了不公平的税收政策。
五、结论
综上分析比较, 即使在法定税率 (25%) 地区, 合伙企业的税收优势也不一定高于公司制企业, 甚至有时候会处于税收劣势, 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 如果公司制企业的股东是自然人, 企业实现的所得在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后, 只要不向个人分配税后利润, 股东层面的个人所得税便可向后递延, 现时所得税负只有25%。公司可留存这部分个税资金用于再生产经营。而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 都要按占伙比例或按合伙人人数分配所得, 按照五级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当个人所得超过10万元后, 累进税率便达到35%。可见, 合伙企业看似只征收一重所得税, 但边际税率较高, 且合伙企业实现的所得无论是否向自然人合伙人分配, 都不能延迟纳税义务。
其次, 如果公司制企业的股东又是法人公司, 企业实现的所得在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后,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分配给法人股东的红利属于免税收入。而合伙企业分配给作为有限合伙人的公司制企业的红利, 须并入该公司应纳税所得额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从这一角度看, 两者税收负担并无明显差别。更进一步说, 如果作为有限合伙人的公司制企业又是由自然人投资设立的, 有限合伙人未来向其自然人分配利润时, 仍然无法回避“第二道”所得税即要缴纳个人分红所得税, 此时仍存在“双重”征税情况。
再次, 如果一家法人公司A投资于有限责任公司B, B公司专业从事投资业务, B公司又投资了一家境内C公司, C公司向B公司的分红属于股息性免税收入, B公司再将这部分收益分配给A公司, 同样属于免税收入。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一家法人公司A投资于有限合伙企业B, B专业从事投资业务, 投资于一家境内C公司, C公司向B企业的分红在B企业固然不产生企业所得税问题, 但B企业再将这部分收益分配给A有限合伙人时, 必须计入A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在后一种情况下, 有限合伙企业各纳税环节的综合税收成本反而会高于公司制企业。
六、建议
1.对从事实体业务, 有生产经营收入的企业, 主流的企业组织形式仍然是公司制企业, 特别在低税率地区或企业未来有资质有能力享受《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 毫无疑问, 公司制法人企业组织形式是决策者优先选择。
2.对不从事实体业务, 依靠股权投资获得权益性投资收益的企业, 如私募股权基金 (PE) , 是选择成立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还是公司制私募股权基金, 应按不同的投资者类型区别对待。
(1) 机构投资者
对机构投资者而言, 如果投资一家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 其通过基金从事创业投资的收益虽然无需在基金环节缴税, 但必须在投资者环节缴税。如果投资一家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 其通过基金从事创业投资的收益虽然需要在基金环节缴税, 但基金将税后收益分配给这类投资者时即可作为“免税收入”。可见, 对这些有纳税义务的机构投资者而言, 如果不考虑税收优惠因素, 其投资于公司型基金或是合伙型基金的税负实际上是相当的。如果考虑到公司型创业投资基金可以享受所得税抵扣, 投资者最终承担的税负很可能会较低。因此, 机构投资者更适合于投资公司制私募股权基金。
(2) 个人投资者
对个人投资者而言, 如果投资于有限合伙型创业投资基金, 即自然人合伙人 (包括普通合伙人GP和有限合伙人LP) 取得的股权投资收益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税目适用20%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相比较投资公司制私募股权基金, 其税收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摘要: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所得税各有优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 在税务实践中, 各地也基于不同的解释和当地政策, 也有不同的操作口径。本文结合有关税收政策以及一些特殊地区或特殊产业享受低所得税税率 (15%) , 对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所得税问题进行分析, 以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决策, 选择哪种企业组织形式才能处于税收比较优势地位, 并分析探讨其中亟需解决或需完善的政策问题 (在此不考虑投资人是境外企业或境外自然人的情形) 。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篇9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当下,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相对滞后,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如此, 我国政府、企业等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问题日益关注。如2006年, 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深圳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我国许多著名企业亦相继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 如作为首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最具社会责任企业”评比中名列前茅, 并荣获“2006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贡献奖”和“2006年中国网友喜爱的十大名牌”公益品牌奖的国家电网公司, 发布了《2005社会责任报告》, 并为汶川大地震捐款8600万, 捐款捐物总价值达2.1亿元, 很好地履行了其承担的社会职责。
在世界实践领域, 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首先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实践。1977年, 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 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 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1980年,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出版了《公司报告》, 鼓励企业编制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 以满足除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1982年, 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提出了《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 该草案就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披露提出了广泛建议, 要求跨国公司提供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诸多信息。
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分析
社会责任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亦是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理论前身。但社会企业会计自身又存在着独立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传统观点认为, 社会责任会计是传统会计与其它学科的有机结合, 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阔的理论基础, 其理论涉及到社会学、哲学、伦理道德学、经济学、会计学、系统论等多门学科。
1、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 通过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来研究社会的功能、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学科。社会学认为, 企业是一种经济个体, 同时亦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集合体。然而, 在传统会计理论下, 企业则仅仅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个体。社会学理论认为, 必须把社会看作一个整体, 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角度才能认识到社会各种组成部分之间的深层关系。社会学研究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与问题, 其中许多研究内容关系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如劳动人口和就业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
2、哲学理论
哲学理论是人类智慧中关于人的思维与世界相互联系的原始理论, 是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 它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原始方法论。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哲学核心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同和谐发展, 应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推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可持续发展。然而,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 工业革命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这促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定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前, 在产业文明发展过程中, 人类仅仅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 而未考虑到世界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整体, 这样的观念意识造成了非常多的环境问题, 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以上观点是当今环境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同时也是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依据。
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构建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期产生了利益相关者理论, 并在弗里曼等学者推进发展下, 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了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举足轻重的基础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不应该仅仅由股东或其他单独个体主导, 更应当符合政府、社会、供应商、客户、员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因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受市场环境与社会影响的组织。根据相关利益者理论, 企业在努力谋求自身进步的同时, 也要与社会各方利益相协调。
三、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1、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角度
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仅注重现有投资者的传统会计目标是其缺陷之一。市场化的发展将使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 这就要求企业不仅仅要考虑现有股东获得信息渠道的便利, 更要注意将企业介绍给潜在的投资者, 吸引潜在股东的眼球, 增强其发展潜力, 以扩大企业的资本规模。随着我国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 潜在股东从企业获得信息成为相对容易的事, 因此潜在投资者必将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利用会计相关分析软件可以全面地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营发展状况, 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充分地披露企业有关盈利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现金流量的信息, 回答用户、潜在信息使用者等利害关系人最关心的问题。
2、从会计信息呈报的内容角度
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从着重呈报最终经营成果信息扩展到呈报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为主、从着重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但是, 当前的会计业务流程是无法满足以上需求的, 这也是当前成本会计模式受到非议的主要原因。同时, 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 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 非财务信息将给用户提供许多不同的信息, 从而弥补财务信息的不足。因此, 必须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掌握计算机技术, 并对目前的会计业务以及流程进行重组, 最终达到当前的会计目标要求。
3、从保障网络会计信息披露安全角度
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要求在利用会计信息的同时, 保障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的安全。当前, 信息的传播渠道广泛, 网上信息披露也有许多好处, 但会计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网络会计信息披露在给企业带来财富和商机的同时, 也有可能把企业带进安全的陷阱。在网络会计信息环境下, 资金的安全、信息的安全也将成为企业财务的重要问题。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权威调查显示, 美国每年因为网络信息安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亿美元, 其中一半以上的安全威胁来自企业内部心怀不满的员工, 其次是黑客, 最后是竞争对手。由于网络会计信息交流公开化程度较大, 信息使用者和操作人员干预系统的机会增加, 再加上网络信息系统使用的是共用通讯线路, 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隐患必然增加。因此, 不论是有意的攻击还是无意的失误操作, 都将给网络会计系统带来巨大损失, 增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 会计信息也因此产生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4、从社会责任会计实施角度
我国现代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要求采取逐步推广的方式进行。社会责任会计能否有效实施受到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和计量手段、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公众对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社会责任会计披露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对容易计量和实施的社会责任, 应强制企业披露;对因其它原因不便统一规定或难于计量的社会责任, 可采取自愿披露或建议披露的方式, 比如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以稀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的行业、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化工行业以及与人身健康密切相关的医疗和食品行业等试行社会责任会计。综上所述, 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推广社会责任会计。在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形式上, 可先采取文字叙述的简单方式, 待相关条件成熟时再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独立报告形式。同时, 政府可以先要求大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 然后逐步向中小企业推广。
参考文献
[1]唐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2]宋献中、龚明晓:公司会计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研究[J].管理世界, 2006 (12) .
[3]袁蕴、牟涛: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 2007 (9) .
[4]刘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5]田昆儒、康剑青、宋东亮:中国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 2007 (12) .
[6]迟德强:海外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制度及借鉴[N].证券市场导报, 2007-08-23.
[7]阳秋林、黄珍文、曹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会计势在必行——关于我国现行企业实行社会责任会计情况的调查报告[J].南华大学学报, 2002 (4) .
[8]陈银飞、姜苑:浅谈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渊源[J].商业经济, 2004 (5) .
[9]Davial.F.Linowes:Socio-Economic Accounting[J].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68 (11) .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篇10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要想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掌握核心的技术,具备自身的优势以及雄厚的整体实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企业对研发活动的关注与投入。中国政府于2006年2月9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要用15年时间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深圳交易所中小企业板的目的之一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成长性良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这类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目前的研究认为企业研发的投入的效果会影响企业创新能力。但如何才能取得研发投入效益最大化,本文认为要分行业来讨论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选取了中小企业板中4个高技术行业进行比较分析,为不同行业的企业采取有效的研发战略,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参考。
1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R&D投入与企业关系时,主要分为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R&D投入对企业的业绩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也有部分学者持相反的态度,认为R&D投入与企业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u和Jefferson[1]利用中国北京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创新数据,研究了R&D经费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他们发现R&D经费投入对企业业绩的贡献是显著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延显著性会越来越小。程宏伟、张永海、常勇[2]以9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与业绩呈正相关,但研发投入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逐年减弱。任海云、师萍[3]以沪市71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发现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和公司业绩显著相关,但并没表现出研发投入的时间滞后性。
Hitt和Hoskisson[4]通过实证研究却发现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性,他们认为经营绩效好的企业风险小,他们不愿意冒风险去在研发活动上有太多投入。因此业绩好的企业,通常拥有较低的研发强度。梁莱歆、张永榜[5]通过对96家上市公司的R&D投入与总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发现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王君彩、王淑芳[6]通过对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业绩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发强度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
本文认为上述文献中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所选择的样本不同。学者在选择样本时,有的学者以几个行业为样本,有的以高技术上市企业为样本,还有的学者选择研究样本较随机,而且他们选择的研究时间,研究方法都不相同,所以导致虽然选择的变量相近,但是结论不同。二是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由于很多公司披露的研发投入数据是一个总体数据,没有按照研发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具体数据。不同的行业的研发投入结构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样本分析出的结果不同。将不同行业的企业混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可能因为行业的不一致而影响结论。所以通过分行业研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2 研究设计
企业进行R&D投入所带来的直接成果是论文及著作的发表,获得专利、新工艺、新产品等。当这些直接成果被企业吸收和运用,就会表现出企业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提高,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加,市场占有率扩大,企业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进行R&D投入的最终目的也就实现了。
2.1 变量的选取
(1)盈利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文采用盈利能力来反映企业的业绩水平。企业R&D投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及其利润,采用主营业务利润率来反映盈利能力较为合理。
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2)资金投入在企业的R&D投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技术人员也同样是R&D投入的一部分。本文选取R&D投入强度和技术人员投入强度作为解释变量。
R&D投入强度=研发支出/营业收入
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技术人员数/企业职工总数
(3)除了企业R&D投入外,企业的规模和资金构成也会影响企业绩效。本文选取企业资产总额和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
2.2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本文的研究时间是自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止。选取了深圳交易所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电子(C5)、机械、设备及仪器(C7)、医药生物(C8)、信息技术(G)四个行业的公司为样本。这四个行业都是中小企业板中的高技术行业,且他们的规模接近,都是成长性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研发的投入强度对企业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研发投入较为显著,研发信息披露也较为规范。样本选取的原则为:上市时间在2008年之前;研究期间所需的财务数据必须完整。
通过上述严格的筛选,符合本文研究要求的样本企业共103家,3年共计309个有效样本点。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披露的企业年报。
2.3 模型设计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以及滞后性,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研究R&D投入的累积效应。所谓累积效应是指多次R&D投入可以迭加从而最终对企业绩效产生重大影响。滞后性是指行动与效果之间的时间距离。
模型(1)Pit=β0+β1RDIit+β2TPIit+β3ln SIZEit+β4DATit+εi
模型(2)Pit=β0+β1RDIi,t-h+β2TPIi,t-j+β3ln SIZEit+β4DATit+εi
模型(3)lnQt=A+αlnKt+βlnLt+γlnDt++εii=1,2,3…t=1,2,3
模型(1)为检验企业R&D投入与企业当期业绩关系的模型,模型(2)为检验企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滞后性长短的模型。其中i代表研究样本中的第i个公司,t代表第t个时间阶段。Pit代表第i个公司在第t年的企业业绩,本文选用主营业务利润率作为衡量指标。RDIit,TPIit是解释变量,分别代表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人员投入强度。SIZEit,DATit是控制变量,分别用资产总额和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指标。
模型(3)为检验企业R&D投入对企业绩效累积影响的模型。其中Q为被解释变量,代表企业产出,采用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衡量指标;K为解释变量,代表企业累积研发投入,本文分别采用2010年R&D投入、2009年和2010年两年累积研发投入、2008-2010年3年累积R&D投入作为衡量指标;L为控制变量,代表企业劳动力投入水平,本文用3年平均员工总数作为衡量指标;D为控制变量,代表企业资本投入,本文用3年平均总资产作为衡量指标。
2.4 样本描述性统计
从全国水平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布《201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R&D投入强度最高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为2.04%;投入强度在1.5%-2%的有4个行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1.82%)、通用设备制造业(1.5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59%)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50%)。与全国的R&D投入强度相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说明中小板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不同行业R&D投入与当期业绩回归结果
***、**、*分别代表变量在1%、5%、10%水平下显著
本文针对选取的4个高科技行业,对2008,2009,2010三年的研发投入强度数据和公司业绩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2。
从模型整体的显著性来看,电子、机械设备和医药生物行业都在5%的水平下显著,而信息技术行业只有2008年显著,2009和2010年均不显著。
从模型的单个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来看,电子行业和机械设备行业基本上在1%或5%的水平下显著,医药生物行业基本在5%的水平下显著,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模型的显著性下降甚至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不同的行业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有较大差别。电子行业、机械设备行业和医药生物行业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相关性较大,且为正相关,信息技术行业的相关性不明显。因为近年来信息技术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却没有有效的行业壁垒,使得信息技术行业的盈利空间较小,从而导致研发投入对盈利能力的相关性不明显。
从回归系数来看,电子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对盈利能力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医药生物行业,然后是机械设备行业。公司规模对企业盈利能力影响不显著。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的盈利能力负相关。电子业和医药生物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水平,并且合理的配置好资金结构。
3.2 不同行业R&D投入滞后影响的回归结果
***、**、*分别代表变量在1%、5%、10%水平下显著
4个不同行业的R&D投入的滞后性影响回归结果如表3。
从整体上来看,电子、机械设备、医药生物行业在5%的水平下显著,而信息技术行业则不显著。从单个变量的显著性来看,电子行业、医药生物业基本在5%的水平下显著,机械设备业基本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信息技术也则不显著。从回归系数来看,电子行业的企业,当期、滞后1期、滞后2期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521、1.968、1.310,先升后降,说明电子行业的企业R&D投入存在滞后性,滞后1期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机械设备业的当期、滞后1期、滞后2期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57、0.256、0.269,相差不大,说明机械设备业的R&D投入不存在滞后效应。医药生物业的当期、滞后1期、滞后2期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998、1.121、1.242,说明医药生物业的R&D投入滞后2期的企业绩效影响最大。信息技术业尽在当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滞后1期和2期的情况下均未通过检验,说明信息技术业的R&D投入不存在滞后效应。所以电子业的滞后期为1期,医药生物业的滞后期为2期,机械而设备业和信息技术业不存在滞后效应。这与行业特点有关。电子业的元器件产品需要多道工艺,产品创新管理困难,因此具有滞后性。生物医药行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周期长,临床试验和审批过程复杂,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体现研发投入的绩效。机械设备业工艺改进过程较快,周期短,研发投入的效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更容易体现出来。信息技术行业主要围绕信息加工、信息供给平台建设及信息处理等内容,投资贬值非常快,且竞争对手容易通过模仿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信息技术行业前期的R&D投入在滞后期内获得的优势会越来越小。
3.3 不同行业的企业R&D投入累积影响的回归结果
***、**、*分别代表变量在1%、5%、10%水平下显著
表4可以看出,模型的整体显著性较高,4个行业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整体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显著。
从模型的单个变量的显著性来看,电子业和医药生物业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机械设备业和信息技术业则未通过检验。就电子业而言,R&D在当期、2期累积、3期累积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00、0.147、0.176,逐年增长,说明电子业的研发投入存在累积效应。而医药生物业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267、0.365、0.219,表明2期累积R&D投入对绩效的影响大于3期累积的影响。
4 结论
本文以中小企业板的4个高科技行业为样本,从当期绩效、滞后性以及累积效应3个方面研究了不同行业的R&D投入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的行业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有较大差别。电子行业、机械设备行业和医药生物行业研发投入与公司绩效线性正相关,而信息技术业的R&D投入与绩效不是线性正相关,其中电子业R&D投入对企业绩效贡献最大。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明显,而资金结构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2)电子业的滞后期为1期,医药生物业的滞后期为2期,机械而设备业和信息技术业不存在滞后效应。
(3)电子业和医药生物业R&D投入都存在累积影响,而机械设备业和信息技术业则不存在。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R&D投入对于公司业绩及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同的行业R&D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同。并且要注重研发资金的来源,通过负债增加资金来源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负面的影响,应该拓宽企业研发经费的来源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单靠自身的内部资金投资研发项目风险过大,而且资金来源太单一,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研发需要。我国企业应该建立起调动全社会进行R&D投入的有效机制,不断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使企业能够通过借贷或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2)应当合理规划R&D资金的结构。因为R&D投入存在滞后性,且每个行业的滞后期不同,为保证企业有充裕的现金流进行正常运营,企业应考虑好R&D资金投入的滞后期,合理规划好每期R&D资金投入,以保证企业R&D投入效益最大化。同时企业应当保证R&D投入的长期性。本文研究发现R&D投入具有累积效应,不同的行业的累积效应不同。所以应该考虑行业差异,合理配置短期R&D投入和长期R&D投入,如果只进行短期的R&D投入则可能会导致企业失去R&D的累积效应。
(3)R&D又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基本环节,基础研究不仅是R&D的基础,而且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本文得出的结论,机械设备业、信息技术业不存在滞后性,这与R&D投入结构有关。这些行业主要是依靠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所以滞后性和累积效应较差。所以应当注重基础研究的投入。若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于R&D其他阶段的投入不足,则会导致基础研究成果不能有效支撑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与基础研究相匹配的需求。
摘要:以2008-2010年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4个高技术行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研发投入与当期企业绩效、R&D投入的滞后性以及R&D投入的累积效应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电子业、医药生物业、机械设备业的R&D投入与当期企业绩效线性正相关,电子业的相关性最强,而信息技术业R&D投入与企业绩效不成线性关系。电子业和医药业R&D投入存在滞后性和累积效应,而机械设备业和信息技术业R&D投入不存在滞后性和累积效应。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在行业间并不相同,不同行业研发战略应有所差别。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比较研究及启示 篇11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单边治理多边治理利益相关者
一、公司治理结构理论比较
公司治理结构有多种模式,并且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对此,本文采用的一个理论分析方法是以公司的“成员”构成范围为标准,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分为两种不同的理论模型。
1.以股东主权为基础的单边治理理论
在早期的公司理论中,通常将公司理解为一个由物质资本所有者组成的联合体,只有股东才是公司的成员,公司的权力只能在他们之间分配,这种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模型即所谓的公司单边治理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1)股东主权论。即只有以所有权形式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股东才享有公司权力,他们对公司的财产不仅享有“剩余索取权”,而且还对公司的经营享有最高的控制权。(2)信托关系论。即董事会与股东大会之间被认为是一种信托关系。(3)委托代理关系论。即董事会与高层经理之间被认为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其中,董事会以自己的经营管理知识、经验和能力为“标准”,来挑选称职的经理人员;而经理人员作为董事会的代理人,则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并受董事会的监督。
2.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理论
对公司进行描述的另外一种理论为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最早由伯利和米因斯在1932年提出,而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主流理论为人所关注的则是199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310法案》的通过,该法案明确指出股东只是公司利益相关人的一方,不享有特殊地位,要求董事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利益相关者理论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观点在于认为公司是由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组成的,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契约关系网络,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被定义为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利害关系人之间有关公司经营与权利的配置机制。由利益相关者来共同治理公司,则成为这种理论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主流看法。该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有:(1)共同的所有权理论。该观点源自科斯提出的“企业的契约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合约,由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均对公司的财产权做出了贡献,并且公司财富的创造源于这些“特型物质资本”和“特型人力资本”的联合运用,故公司权力应在两者之间进行分配。(2)资产专用性理论。最早的资产专用性概念见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但是,正式的“资产专用性”概念是(1971年)威廉姆森在分析纵向一体问题时提出的。威氏首先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交易方式还原为“合同”或“治理结构”,认为企业的“治理结构”与“资产专用性”密切相关。(3)经济民主理论。经济民主理论认为,股东主权所折射的只是一种“资本民主”,而在公司中从事财富创造的雇员被排除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之外,这种以股东主权为理论支柱的公司法人治理模式,既不利于缓和劳资冲突和提高雇员的劳动积极性,又损害了公司的组织效率和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并且与现代社会中的民主理论格格不入。民主的公司体制是一种管理人的结构,而非管理财产的工具,被管理者应对公司的经营拥有最高的控制权。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
其实从理论上说,出资者购买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其资本所有权就转变为股权。股权是公司赋予股东的权利,无论适用范围还是自由度大大弱于原先的资本所有权。这意味着所谓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权威是不存在的,因为股权的运用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约。根据公司多边治理理论是那些投资于法人财产的利益相关者,这就不仅仅是股东了,债权人、经营者、工人等等都为法人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做出了贡献。所以,公司应归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他们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权益,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牵制、约束,从而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一种各方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多边治理结构。
同时随着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社会责任理论也对公司治理理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的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的为股东们盈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的增进除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人社会利益。公司社会责任的产生主要是源自以下几个方面:公司财产的社会性;公司关系的社会性;公司影响的社会性。目前,许多国家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则或者规则大多体现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过去美国的公司治理长期以“股东利益”为中心,而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有许多州陆续以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基础对原有的公司法进行了修改。在欧洲特别是德国,作为公司民主精神表征的共同决定制更直接体现了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在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6章第86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
三、公司多边治理的现实及启示
从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立法来看,可以说,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多边治理目前已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现实选择,事实上,多边治理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设计和制定公司治理原则和方案的基本指导思想。
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造中,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还存在着许多不令人如意的地方,除了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外,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人其利益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商业银行既无权持有公司股份,也无权参与公司经营,在公司治理方面几乎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利害关系者作用。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则因受美国的Glass-Steagall条款的影响,实行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分离和禁止银行持股,从而将银行排除在公司治理结构之外,但随着国际金融业竞争的加剧,混业经营已是国际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也已通过一系列的法律使早期的Glass-Steagall条款所规定的内容已名存实亡。事实上,随着美国政府和法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管制的松动,以商业银行、年金基金、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基金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已成为一些大公司的主要持股人。在我国,吸收银行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已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主办银行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主办银行制度,表明政府有意让银行成为公司的监控主体。《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4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向银行及其它债权人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作出判断和进行决策”,银行作为单纯的债权人派员进入公司机关,参与公司治理,已经得到社会和公司监管层的认同和支持。如能适时修改现行法律的有关条款,使银行持股得到明确许可,无疑将是一个十分明智而又经济的选择,无论对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都有重大意义。
从利害关系者的另一方面,即公司员工的角度来看,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既是人的“经济价值”提高和民主理念向公司内部延伸的结果,也是缓和劳资冲突提高公司组织效率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司治理过程中在理解职工的利益时,简单地认为职工利益就是福利。规定了对工资调整方案、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施、奖惩办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职代会的权利,可以审议决定职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职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其实公司的兴衰与职工的基本生活来源具有密切关系,职工应该以参与到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将职工列入法人治理结构中,完全符合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原则。而且将这一原则具体地落到实处,赋予职工参与法人治理结构的权利,没有剥夺股东的收益权和其它权益;没有剥夺董事、监事、经理的权利;没有增加员工对公司的额外要求,不减少公司收入。同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让员工参加到法人治理结构中来,从政治上是没有阻力的。同时为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更应当创造条件让职工参与公司治理,积极吸收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以体现劳动要素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特别是职工在公司内部能比较“廉价”地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有助于克服国有股股东缺位,经营者行为难以监控,代理成本高的难题,在目前情况下是一个改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较优选择。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中国公司治理方面的进步。随着新《公司法》的出台以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发布,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公司治理问题以法的形式进行了总结、提升。例如新《公司法》总则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而删去了旧《公司法》关于公司“以提高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的规定,强化了公司的社会责任,其他象在新《公司法》第1条、第17条、第18条、第19条、第20条等都体现出新《公司法》对债权人地位的重视、职工参与等公司多边治理的理念。这些总则中的一般规定是我国在公司立法上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因为象德国的《共同决定法》等法律中设有职工监事制度,但在德国的《股份法》、《有限责任公司法》总则中则没有公司社会责任的一般规定。同样美国各州的有关保护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规定主要是反映在反收购的立法当中,它主要是在公司面临敌意收购时,为了保护股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而采取的非常态化的防御措施。在新《公司法》的分则中也多处体现出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强化公司社会责任和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安排。例如,新《公司法》关于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的完善。以及在新《公司法》第52条第2款有关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应有适当比例的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的规定。在2002年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六章设专章对“利益相关者”作出规定,例如在第六章第81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它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第85条规定“上市公司应鼓励职工通过与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反映职工对公司经营、财务状况以及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的意见。”等等,对上市公司在保护银行及其它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利益等方面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对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所应承担的公司社会责任作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体现出我国新《公司法》以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规范在公司的设立、治理等各个环节对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弘扬,反映了我国公司立法理念的进步。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 篇12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1. 变量界定。
(1) 因变量——企业价值的指标选择。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 (ROE) 作为因变量来衡量企业价值。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 是评价公司自有资本及其报酬水平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 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 (ROE) =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
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 通用性强, 适应范围广, 不受行业局限, 在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综合排序中, 该指标居于首位。通过对该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企业获利能力以及与同类企业的差异水平。
(2) 自变量——资本结构的指标选择。本文采用总负债/总资产作为解释变量来描述企业资本结构。
其中:DAR为资产负债率, TL为负债账面价值总额 (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的账面价值总额) , TA是总资产账面价值。
(3) 控制变量。经验研究的结果显示公司规模的大小和公司成长性会影响其经营绩效。因此, 本文选取公司规模和公司成长性作为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控制变量。本文采用公司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对公司规模进行衡量, 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反映公司的成长性,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CALE表示公司规模, TA是期末资产总额, RGR表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TORt表示当期主营业务收入, TORt-1表示前期主营业务收入。
2. 模型建立。
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RGR) 、公司规模 (SCALE) 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分析模型。控制变量的目的在于控制其他公司特征对企业价值表现的影响。根据以上对指标的选取和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 以净资产收益率 (ROE) 为因变量, 以资产负债率 (DAR) 为自变量建立两个回归模型:
3. 样本选择。
考虑到数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本文选择在沪深股市2010年1月1日以前发行上市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 剔除ST、*ST、PT和审计报告不是“无保留意见”的样本, 得到公司样本总量为956家, 对其2011年截面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4. 行业分类。
由于样本选取2011年的上市公司截面数据, 所以本文是依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选取样本, 而非2012年的修订版。考虑到t检验时样本量不小于30的要求, 在本文进行分行业实证研究中选取制造业 (C) , 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 (D) , 交通运输、仓储业 (F) , 信息技术业 (G) ,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H) , 以及房地产业 (J) 共计六个行业来研究。其中, 制造业557家, 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53家, 交通运输、仓储业47家, 信息技术业55家,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63家, 房地产业42家。
二、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总体状况分析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 负债存在节税效应, 适度的负债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 能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表1列示了沪深股市总体上市公司和各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在2009~2011年的平均数以及三年的平均数。可以看出, 我国总体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稍多于债务融资, 3年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均没有超过50%, 平均资产负债率在这3年中变化不大, 且有微量增加的趋势。而国外的资产负债率几乎快达到70%, 这表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性资本比重偏低, 财务杠杆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这些行业中, 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 主要依赖于负债经营, 因此其行业负债率理当较高, 加之全国上下房地产过热, 导致负债率高居各行业榜首。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竞争激烈, 大部分交易是现款结算, 流通速度快, 这种商业流转模式会有较多的流动负债, 因此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流动资金, 造成资产负债率处在较高的水平。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与民生高度相关的公用事业, 其投入大, 资本回收周期长, 这会增加该类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然而在我国这类企业具有区域垄断特性, 多是国有或国家控股, 政策上的倾斜使得这类企业利润较高, 稳定的高利润又会使公司负债减少, 从而这类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保持了适中, 在50%左右。制造业现款交易比例小, 给予客户的信用期限较长, 营运速度低, 因此也保持了相对适中的资产负债率。农林牧渔业投入少, 是经营不太稳定同时收益又较低的传统行业, 不应拥有较高的负债率, 但由于中央政府的“三农”政策, 因此资产负债率还是大幅提高, 接近50%。
信息技术业是一个新兴发展和竞争激烈的行业, 风险较高, 其经营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所以资产负债率不高。传播与文化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投入相对较少, 加上投入的无形资产比例相对较大, 因而负债率也低。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采掘业为固定资产需求很高、经营稳定的传统行业, 依靠稳定的获利来维持企业运营, 由于企业缺乏成长性, 它们不愿意过多负债, 过多负债导致的还本付息压力可能会引发财务危机, 因而负债比率普遍偏低。
三、实证分析
1. 将总体上市公司和六个样本行业的数据代入模型1, 应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的分析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表2列示了对总体上市公司和各行业应用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R检验值、F检验值及其显著性以及各变量的系数值, 表3列示了各变量系数的t检验值及其显著性水平。
从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 与总体上市公司相比, 各行业的回归拟合优度值都要更大一些, 这说明在行业内部, 资产负债率对企业价值有更高的解释能力。除房地产业未能通过95%的F检验外, 总体上市公司和其他行业都通过了F检验;房地产业的三个指标均未通过t检验,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未通过t检验, 信息技术业的公司规模指标未通过t检验。
根据上述检验值可以看出, 总体上市公司的债务水平与公司价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公司规模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和房地产业的资产负债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未能通过t检验, 表明这两个行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不相关, 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公司规模变量通过了t检验, 而且β3=3.531, 为正数, 说明在批发和零售行业, 公司规模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这也与事实相符。现实中, 批发和零售行业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后, 很多业务可以进行规模化控制, 容易产生规模效应, 降低运作成本, 使企业价值增加。
除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之外, 其他4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都通过了t检验, 且4个行业的β1均为负, 说明这4个行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 这与以总体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时得的结论相同。此外, 这4个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标也通过了t检验, 即在这4个行业中, 公司的成长性对其价值也有显著影响。
对于公司规模指标, 信息技术业未通过t检验, 与企业价值不相关, 信息技术行业的产品主要为技术研发, 而这与公司的规模关系不大。制造业、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的公司规模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这3个行业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2. 将总体上市公司和六个样本行业的数据代入模型2, 应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表4列示了对总体上市公司、各行业应用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R检验值和F检验值及其显著性以及各变量的系数值, 表5列示了各变量系数的t检验值及其显著性水平。
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出, 与应用模型1相同, 各行业的回归拟合优度值与总体上市公司相比都要更大一些, 进一步说明了在行业内部, 资产负债率对企业价值有更高的解释能力。对比总体上市公司和各样本行业分别按模型1和模型2得到的检验数据可以发现, 模型2的R值和R2值比模型1的都要高, 因此应用模型2分析的回归拟合优度更好,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更强。
总体上市公司通过了模型2的95%的F检验, 其各指标也都通过了95%的t检验, 这说明总体上市公司的债务水平、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公司规模与公司价值都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 且债务水平和企业价值有着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由于资产负债率平方的系数为负值, 所以理论上资产负债率存在一个值, 可以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表4中的分析数据显示出自变量都通过95%的t检验, 得到的方程如下:ROE=-0.946+0.869DAR-1.092DAR2+0.072RGR+0.040SCALE。从得到的方程中可以得出, 自变量的拐点, 即最佳资产负债率大约为39.79%。
在六个样本行业中, 房地产业和信息技术业未能通过模型2的95%的F检验, 其他4个行业都通过了F检验。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β2值通过了t检验, 且β2为负值, 因此这两个行业的企业价值与资产负债率呈倒U形的二次曲线关系, 这与总体上市公司情况相同。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信息技术业的β3值通过了t检验, 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企业价值有显著影响;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β4值通过t检验, 其公司规模与企业价值有显著关系, 这与应用模型1得到的结论相同。
总之,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可以发现, 总体上市公司、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呈现倒U形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电气、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信息技术业的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线性关系更为明显些, 为负相关;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和房地产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不相关。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总体上市公司和各行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发现, 我国总体上市公司和多数行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是显著相关的, 因此要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 就要合理地改进资本结构, 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
1. 在实证分析中, 总体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之间在较大程度上表现为“倒U型”二次曲线关系, 而非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的简单的线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资本结构存在一个值, 可以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当一个公司的资本结构小于这个值时, 企业价值随资本结构的增加而增大, 而当资本结构增大到一定程度超过这个临界值时, 企业价值便会随资本结构的增加而下滑。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临界值不到40%, 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接近50%, 根据实证研究结论, 这时的企业价值与资产负债率呈反向变动, 增加资产负债率就意味着减少企业价值, 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已经超过了最优的资本结构, 资产负债率偏高。
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如果要提高企业价值, 需降低负债比率, 而国外的资产负债率几乎快达到70%。显然本研究结论与国外理论有一定的不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因为: (1) 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对公司的约束作用微弱, 破产机制不健全, 控制权的转移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接管不会对管理层产生威胁。 (2)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 股票市场已比较成熟, 资金充裕, 但债券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 规模小且债券融资在国内受到限制, 因此企业的债务融资主要来源于国有银行贷款。企业债务到期即使不能按期偿还本息, 银行也无法行使对企业资产的最终控制权, 处于财务困境中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在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的安排下进行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 我国破产法规定债权人不能对破产企业进行接管, 银行不可能剥夺管理层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因此破产和清算对企业管理层不具有约束力, 债务在公司治理中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从而使得债务水平与企业价值不具有正相关关系。此外, 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比例很大, 对管理层的监督效率低, 从而导致管理层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惰性。管理层和主要大股东 (政府等) 之间的代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代理成本加大, 使得企业价值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因此, 要改变这种现状, 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尤其是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 积极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拓宽其融资渠道;加强债务融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充分利用银行的约束机制;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减少国有股持股量, 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同时建立健全破产机制, 完善破产程序, 使接管市场和控制权转移发挥作用。
2. 不同行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不同, 所以行业因素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有很大影响。行业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经济规模较大, 从而要求初始投入的资本起点就高, 当业主资本有限时, 高投入就需更多的负债, 因此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往往资产负债率较高。
(2) 行业的生命周期不同:同一时期不同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 其所具有的经营杠杆风险也就不同。为了保持总风险不至于过高, 企业需降低财务杠杆风险, 即降低负债比率。一般来说, 处于创建期和衰退期的行业经营风险大, 资产负债率较低;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行业, 大部分公司的经营方式都是多样化的, 分散了风险, 因而更倾向于采用负债融资。
(3) 行业的竞争程度不同: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高, 环境不确定性较弱, 企业市场势力强, 能够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 从而更易于获得债权性融资。反之, 在垄断性不高、竞争激烈的行业, 高财务杠杆容易导致企业后续投资能力不足和企业在产品价格战或营销竞争中的财务承受能力不足, 从而被迫削减资本投资, 甚至退出。因此,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 低财务杠杆成为一项竞争优势因素。
(4) 行业的资源丰富程度不同:一个行业的资源越丰足, 其环境不确定性越弱, 越能够创造更多的现金流量, 公司越倾向于采用债权融资。
(5) 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同: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的行业, 其资本有机构成也越高, 从而该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就越高。
(6) 行业的盈利能力不同:一般而言, 行业的盈利能力较强时, 该行业的公司就有可能保留较多的盈余, 因而可以较多的利用盈余转增资本, 负债率较低。相反, 公司所属行业的盈利能力不足时, 就不可能保留足够的盈余, 权益融资也会受限, 只能依赖债券融资。
(7) 行业的风险不同:行业环境动态性越强, 不确定性下的风险大幅增加, 债权融资的成本也会随之增高, 因此公司倾向于权益筹资以减少成本。
(8) 各行业所使用的资产类型不同:一般而言, 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负债能力较强, 因而有较高的负债权益比;对于资产专用性强的行业, 其交易成本和风险也高, 为了控制总风险, 融资时企业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权益融资, 资产负债率一般较低。此外, 行业收付款方式的习惯也会影响资金周转和资本结构, 例如,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大部分交易是现款结算的, 信用风险小, 资金周转较快, 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企业所承担的较高的负债经营风险, 使企业能够保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而制造业, 现款交易比例小, 而给客户的信用期限较长, 营运速度低, 只能保持相对适中的资产负债率。
综上所述, 这些行业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进行影响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因此, 上市公司在做资本结构决策时, 应综合考虑各项行业因素, 再结合自身的公司特征来确定合理的负债比率以达到最佳的资本结构,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摘要: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 样本上市公司和多数行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显著相关, 不同行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存在差异。
关键词:资本结构,企业价值,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刚.论企业价值最大化与最优资本结构.商业会计, 2005;5
[2] .徐鲁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价值工程, 2006;6
[3] .沈星元.对现行资本结构理论的完善.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9
[4] .韩传模, 孙青霞.中国资本结构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会计研究, 2006;9
[5] .赵晨.论资本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金融与经济, 2007;6
【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比较】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比较研究11-10
中小企业发展比较研究08-17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比较11-08
美日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比较09-11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现状07-23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公司10-06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08-03
中小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11-15
公司风险中小企业融资计划书07-12
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现状及其治理研究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