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生命的韧性”课例分析

2024-10-26

“增强生命的韧性”课例分析(共12篇)

“增强生命的韧性”课例分析 篇1

“增强生命的韧性”课例分析

张瑜遐 石河子师范学校

【课标依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具体对应内容为:‚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迚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内容分析】《增强生命的韧性》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事框题。第一目‚生活难免有挫折‛引导学生认识如何正确对待挫折,需要达成三个共识:1.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反应;2.及时调整自己,正确对待挫折;3.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第事目‚发掘生命的力量‛重在引导学生认识‚怎样发掘生命的力量‛,一方面要善于发掘蕴含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激发斗志,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善于向他人寻求帮助。【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故亊等情境刜步体会挫折面前生命的韧性,有意识培养自己克服困难和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增强生命的韧性。

知识目标:了解挫折的含义,掌握正确对待挫折的方法。【教学重点】发掘自身的力量,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难点】正确看待挫折。【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按照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感受挫折(了解挫折的含义、组成要素、分析挫折的产生原因)——直面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应对挫折(发掘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韧性)‛。

一、感受挫折

教材中的‚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内容意在让学生刜步感受挫折,思考自己应该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增强生命的韧性。但在课堂一开始学生马上迚入回忆‚不愉快‛的亊情有些突兀和被抗拒,因此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不好意思,老师今天特别没精神上课(愁眉不展的样子)。鉴于我跟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会关心询问我。‚老师,你怎么了?‛顺着学生的关心和好奇,我讲述了一件工作上不愉快的亊儿。自然过渡到‚我把这件不愉快的亊儿说出来,心里舒畅多了。那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不愉快’的亊件呢?‛学生们思考片刻,纷纷起立讲述,积极性被调动了。‚不愉快‛的亊件就是挫折,自然而然引出课题。同时学生讲述的这些‚不愉快‛亊件还可用到后面‚应对挫折‛的训练中,做到了‚来乊于学生,用乊于学生‛。

结合P05‚探究与分享‛中的三个情境,迚一步思考: 1.三个主人公遇到‚不愉快‛的亊了吗?是什么亊令他们‚不愉快‛?

2.观察情境中的人物,当遇到‚不愉快‛亊情他们的心情如何?

3.他们遇到的这些‚不愉快‛的亊你认为对你来说是挫折吗?看看其他同学是不是也这样认为?为什么会有差异呢?

得出结论:挫折的产生需要三个要素——外部情境刺激、对外部情境的认识、在外部情境刺激下的负面情绪及行为反应。当对外部情境刺激没有意识或认为没那么严重时,就不会产生挫折反应,也就不觉得是挫折了。因此,所谓挫折是当个体怀揣美好的愿望、目标、期待去努力的过程中,却遇到的阻碍、失利乃至失败,产生挫败、沮並、伤心、难过等情绪及反应。产生挫折的主要原因是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事、直面挫折

部编教材中创设了丰富的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脚手架‛,同时,根据新课程的教材观,教师也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和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创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艱、富有探究价值的教学情境,从而活化教材、活化课堂教学。

我选用了‚石河子零距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石河子不老女神樊丼君‛的人生故亊,并将其重新整理成便于学生与本课内容联系的情境故亊。用樊丼君登上辽宁卫视的靓照吸引学生‚猜猜她是谁?‛‚你觉得她美不美?猜猜她多大?‛‚想不想听听她美丼背后的故亊?‛

回味故亊,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假如是你得了无药可治的绝症,你会有什么反应? 2.樊丼君刚刚得知自己患了乳腺癌时心情如何?这是不是正常的?她后来还沉浸在这种情绪中吗?

3.她劝慰自己‚不能总想着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摊上了?要把这当成是上苍对我的考验。活着就要打起精神,活着就要美。‛这是面对挫折的何种态度?

4.从她的美丼故亊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师生探讨中得出结论:1.面对挫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即使同一个人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行为反应。2.面对挫折,产生失落、悲伤、愤怒、难过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要缩短负面情绪停留时间,及时调整自己,正确对待挫折。3.挫折是每个人生命成长中的一部分,要有把挫折当垫脚石的勇气和信心。

三、应对挫折 ‚感人心者,莫贵乎情。‛比樊丼君还不幸的人还有不少,比如先天缺失四肢的尼克·胡哲。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名为《生命的奇迹》的短片。尼克·胡哲的人生经历和精彩演讲深深打动了学生,大家聚精会神地看着,从惊呼到惊讶再到赞叹,甚至现场自发为尼克·胡哲鼓起掌来,可见学生的心弦被拨动,我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下问题:

1.他从一出生就这样,他一开始能接受自己先天没有四肢吗? 2.真的是‚上帝‛ 给予他活下去并活得精彩的力量吗?究竟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3.从他身上让我们看到可敬可叹地顽强生命力,他是怎么从10岁试图自杀到后来拿到两个学士学位,以及现在成为全球励志演讲家的?也就是请你总结他用了哪些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4.他成长、成功、应对艰难时,都有谁帮助了他?这些帮助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们遇到挫折时,能不能‚指望‛别人?

经过激烈的争论,最后达成一致:我们每个人遇到挫折时,都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但不能全依赖他人的帮助,还要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相信我们自己的生命力量,发掘自己身上蕴含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最后教师自编短诗作为寄语:‚挫折常与人生伴,遇挫消沉难成人。调整心态敢面对,发掘自我生命力,借助外力助推器,人生坎坷勇迈过,生命韧性在增强。‛

“增强生命的韧性”课例分析 篇2

可是, 另一番景象却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

被折断的花草来年春天还可以继续生长, 甚至开出更绚丽的花朵;战死疆场的英雄, 虽死犹生, 他们的精神被继承发扬, 生命得到了延续。

“你可以毁灭他, 但不能消灭他的精神和意志。”海明威的话诠释了这一切。

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无法摆脱挫折和痛苦的遭遇, 然而若能正确对待挫折与痛苦, 信念不倒, 往往就可获得“新生”。

海伦·凯勒一出生就带有许多残疾, 曾濒临死亡的她, 一直不屈服于命运, 顽强地活了下来, 并学会了几国语言, 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女作家;全身瘫痪而且双目失明的保尔, 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位瘫痪的张海迪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 翻译了许多外文著作。这就是乐观面对命运, 并不断地进取, 让自己坚强, 做到了“身残志不残”。然而, 现在却有人经不起一点挫折, 一个责备, 一次失败, 一次失意……这些都会令他们胆怯, 悲哀, 绝望, 甚至轻生。

电视报道:一个小学生因为放学后被老师留下完成剩下的作业而上吊自杀;中学生因为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而服毒自尽;大学生因为一次考试不及格, 觉得对不起父母而自寻短见, 就这样轻率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如果我们如此地脆弱, 怎么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大任?

海伦、保尔、张海迪, 他们的一生都在努力着、奋斗着, 生命在他们身上是那么的精彩。如果我们经不起困难的考验, 只会向命运低头, 那么我们的生命便会失去意义。

生命的韧性 篇3

生命的韧性,可以克服饥寒交迫的生活之苦。

范仲淹家贫无依,自小丧父,却发奋励志苦读。他将每日早起所煮一小碗粥划为四块当作一整天的饭食。生命的坚韧为他赢得了“鲤鱼跳龙门”的华丽转身,战胜生活之苦的范仲淹不仅科举中第,更被授龙图阁大学士,成为有宋一代名臣。范氏之外,韩愈、匡衡、宋濂等儒学精英也无不出身寒门。是什么让年少的学子们在物质条件极端缺乏的情况下还能对精神财富孜孜以求?是生命的韧性。生命有了柔韧性,便可在贫穷的家境和卑微的出身中拼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就能以闪耀的成绩改写贫穷的生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生命的韧性,可以化解怀才不遇的心境之苦。

陶渊明以一位理想主义者的身份入仕,因见证黑暗的现实无法改变而出世。和李太白、陆放翁一样,生命的韧性让他重拾乐观的精神,后半生致力于营造心中的桃花源,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化解怀才不遇之苦,留下一段田园牧歌式的美丽传奇。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许封建统治的时代提供不了思维超前者施展胸中抱负的平台,但生命具有了柔韧性,也能在别处大放异彩。就像柳永的屡试不第,前程全无,他没有像天才唐伯虎那样自暴自弃,而是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调整状态,迎接新的一天。如果柳永生命的韧性不足,那么中国历史很可能就少了一位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卓越词人。

生命的韧性,可以扭转事业受阻、功败垂成的危局。

1866年左宗棠奉调陕甘总督时,西北内忧外患,赤地千里,“不似人间光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伫立不堕凌云之志。1880年左离任时的西北从百废待兴到政通人和,“拱把之树接连不断”。创造奇迹的是左公的坚持,是左公的韧性让这片大地重生。在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派等大部分朝廷重臣劝其放弃时,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扭转行将崩溃的危局,为黄土高原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生命的韧性,使韩愈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重击后,依然能“八月为民兴四利”;生命的韧性,使辛弃疾在一腔报国热血被忽视,被弃在一旁后却“把栏杆拍遍”登上了文学的顶峰;生命的韧性,使曹操在败走华容后仍旧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挥毫着“魏武挥鞭,往事越千年”的皇图霸业……西楚霸王项羽刚性有余,韧性不足,自刎江边,因为他不知“包羞忍耻是男儿”才是生命具有韧性的体现。

曾记否: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当陷入人生逆境时,唯有生命的韧性才能使我们渡过难关,冲出突围。

点评:文章以铸剑材料为引子,引出生命有韧性这一个话题,进而以翔实的事例证明了“当陷入人生逆境时,唯有生命的韧性才能使我们渡过难关,冲出突围”,文中三处并列论证也使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生命的韧性的八年级作文 篇4

父母喜欢侍弄花草,阳台上便是一片绿色。绿油油的万年青,高高的白兰花,弯弯的牵牛花,火红的杜鹃……每年都是一轮接着一轮地开,像事先约定好了似的,每天必有至少一种花开。

今日学习有些累了,便走上阳台看看绿色。我弯了弯酸痛的腰,无意间的一瞥,瞥见那白兰花的叶子下一个瘦弱的身影,我拨开叶片,在树影斑驳间看到了一棵枇杷树的幼苗。它只有四,五寸长,最粗的地方也只如笔芯般细,若不是有白兰花遮着,定是早被吹折了,好像比林妹妹还柔弱。枝两侧伸展着几片小小的叶子,只有两个指甲盖大小,上面还覆了层细细的绒毛,上边的几片还带有皱痕呢。

我怎么不记得种下过它呀我努力回想着:哦,对了,去年我在这儿吃过枇杷,就顺手把核儿扔这里了,原来是那时“播种”的啊!

我蹲下仔细观察它生长的`环境:上边是高大的白兰花树,阳光只在它的身上投下片片碎金,白兰花虽帮它遮风避雨,但也挡住了阳光,和如此健壮的白兰花抢夺养分想必也是不容易的。

如此糟糕的环境,想来是长不成,可是它却挤身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努力向阳光处伸展着枝叶,努力争取自己的阳光。看着它,我仿佛看见了自己,虽然很平凡,也没有什么高智商,但是我仍会努力进取,努力寻找开辟我的天地,虽然前面道路会坎坷,可能也会碰上迎面挡来的树桠,但和那小苗一样,我也不会轻易认输。

“增强生命的韧性”课例分析 篇5

亲爱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珍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周围的车辆越来越多,交通事故也已经成为青少年意外伤害的主要危险。据统计,每年全世界约有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每天车祸死亡3000多人,受伤5000多人,中国目前每天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约在300人左右。我国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青少年被无情的车祸夺去了生命或造成了终生残疾,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同学们对道路交通法规知道得很少,自我防范意识较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造成的。

同学们,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避免交通故事的发生,希望大家务必提高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针对我们学校的情况我给大家提几点意见:

1、各位同学要自觉学习和遵守交通法规,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对于自己上学的同学,在过马路时,要一慢二看,不闯红灯,不随意横过马路,靠右行,主动避让机动车辆。

3、由家长接送的同学,要告诉家长和司机尽量不要因停车而影响同学们的出行,应该服从学校的安排,保证学校门口顺畅。

4、每天下午放学后不要在校门口因等人或买零食而导致交通堵塞,过马路要注意力集中,密切注视机动车的行驶情况,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增强中学生生命感教育刍议 篇6

宋俊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如何增强中学生生命感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生命,尊重、爱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中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中的全新课题,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第一要务。本文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如何增强中学生生命感教育展开论述,以期与各同仁探讨增强中学生生命感教育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增强中学生生命感教育刍议

面对当代中学生“人生意义”淡漠,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对我国教育本身进行深刻的反省,呼吁教育不能漠视生命的价值,“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准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如是说。笔者集教学实践中个人所思、所行、所悟,略有所得,深感增强中学生生命感教育,就是要不断培养、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行为以及生命意识水平和价值。

一、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追求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根据、源泉。我们要想让“生命感”教育事半而功倍,就得着力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追求,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

1内在动力。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从小生活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下,耐挫力一般比较弱,面对日益加重的学业和不断扩大的人际交往,一旦遇到挫折,得不到他人及时的帮助,部分学生就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为此,教师在“生命教育”实践中,必须本着“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最高目的”之宗旨,以“德育为首,生命至上”为教育准则,以“帮助学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和开发生命”为出发点,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创分享的过程,成为教师引领学生升华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的平台,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感悟生命,敬畏生命,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简单易行的自救方法,以避免危险和伤害,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挫折中磨砺其坚强意志,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人。

众所周知,人的恩情、亲情是最具教化性的,感恩教育是所有一切有效教育的根基,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分支。是故,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生命教育的理念,善于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进行知恩感恩教育,引导中学生感受生命的真谛,突破“成皆由我,败皆由人”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如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让学生明白,感恩之心是一个人幸福的源泉,一个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乐的人。从而,使学生在感恩的氛围中,真正拥有一颗阳光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和同学,以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着实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积极营造增强生命感教育的和谐环境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在强调环境的作用,为优化学生的生命状态,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和谐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校园主阵地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通过制定“学校安全月查制度”、“学生出入校制度”、“学生一日安全守则”等,营造生命教育的制度环境;通过在校园醒目处设置安全警示标语和相关安全知识,营造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宣传、舆论环境;通过旗下讲话等方式,引导学生奋发向上,做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通过消防知识讲座、消防自救演练等形式,让学生学习、观看或参与演习,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增强逃生自救能力;通过宿管员会、班主任会、德育工作会等,研讨学生生命安全和生命成长的教育策略,关爱学生生命成长过程;通过开展“增强生命感教育”系列主题活动,教育学生追求生命至真至善的境界,让丑陋、粗鄙、污浊与生命绝缘,用人性的本真呼唤生命中的美好与单纯、质朴与高尚;在课堂上,建立立体的激励体系,多把尺子评价学生,挖掘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把学生的差异当作资源开发,关心学生的心理安全和精神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幸福感。一言以蔽之,只有不断营造和谐的“生命感”教育环境,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真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生命观,才能使中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中深刻认识生命的本质,提升生命质量,才能达到全面提高中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

三、把生命感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教育的目的:造就健康、快乐、和谐、幸福的人。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德育是心育的方向。”教师,不仅要担任教书工作,更要担任育人工作,毫不夸张地说,教师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的生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育人工作的落实。不管是什么学科的老师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角度看,皆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善于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教学内容,使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灵,增强学生生命感意识,如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生命教育效果。

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大力倡导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比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可以让学生领会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深刻内涵,还可以让学生品味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情怀,让课堂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识。又如,政治教师在教学《树立团队精神》一课时,可以通过一些具体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集体主义”思想,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道德,增强生命教育的厚度。再如,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可讲述屈原因被放逐而著《离骚》;司马迁下狱忍辱而坚强如山,意志若铁,最终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经典《史记》传世;勾践十年集聚、忍辱为国,在卧薪尝胆之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总之,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的最有效方法。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霜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只有当学生为丰富多彩的智力兴趣和需要的气氛所包围时,当他与周围的交往充满活跃的求知意图和创造性探索时,当他对待知识不是采取消极的,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时,他才会获得智力的培育。”

四、大力构建“合作互动式”家校生命感教育模式 大家知道,家庭和学校是中学生受教育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长和学校都是教育的责任主体,应该共同承担引导孩子成长的教育责任和义务,二者是学生成长的教育伙伴,要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平等合作。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校长徐向东说:“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可见,生命教育这个系统育人工程,不仅离不开学校这个主阵地、主战场,也离不开广大学生家长的配合。为此,学校要积极构建家校协作新模式,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向家长宣讲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生命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并让成功的家庭教育者在家长会上宣讲,让榜样来示范;通过问卷调查、家校座谈等形式,和家

长交流生命教育的案例、经验、困难等。充分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整合家长的教育资源优势,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家庭,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教室、走进学生的学校生活并参与到学校“生命感教育”中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上互动的生命教育合力,实现生命教育的优势互补、高效和多赢。

实践证明,构建合作互动式家校“生命感教育”模式,不仅能扭转家长那种——孩子不出问题“欢天喜地”,一出问题便“乌云蔽日”的毛病;更能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家长与学校的积极合作,既是做父母的责任,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要求,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行为;最重的是,使学生家长的教育主体责任有效回归。

“增强生命的韧性”课例分析 篇7

论文题目:

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增强生命感与责任感教育

作者单位:

平坝小学

作者姓名:

周妍

联系电话:

***

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增强生命感与责任感教育

平坝小学周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的第大条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第一条明确指出:第一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第二要培养学生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这充分体现本课程标准对学生生命发展和责任感的关注。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忽视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提升人对自然与自身的责任感,忽略了对学生心灵成长与生命意义的教育。

因此,今天的思品教学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地质灾害及自然灾害的频发和人为灾害的不断增加,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现代社会生活和环境的纷繁复杂,中小学生们背负着沉重压力,围着中考、高考指挥棒埋头苦学,他们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由于一些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难于应付,一些学生出现心理脆弱、思想茫然、行为失控等现象。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屡屡发生的生命惨剧更是令人叹息。社会要求重视和加强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增强生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已成刻不容缓之势。教师应由重“学科”转向重视“人”的教学上。要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把生命感和责任感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课教学中。国家教育部也从不同的层次上要求我们教师在增强自己责任感和生命感的同时把这一理念渗透给学生,渗透给家长,让全社会都有一定的生命感与责任感。此时此刻,我们小学教育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增强生命感与责任感的理念意识。即要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学习与生活中体验幸福的同时增加一份生命感和责任感。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这一理念,提高生命感与责任感呢?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素材,有效渗透生命的重要。实施责任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感悟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授知识与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控制学生学习中的负性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思品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仅仅停留于对知识的掌握,它要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纵观人教版小学思品与社会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里面有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好素材,如《爱美丽的生命》、《爱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怎么样面对烦恼》《怎样面对困难》、《怎么样面对成功》、《怎么样面对失败》等等这些教育内容教育学生活出精彩,热爱自我生命;《在爱的阳光下》、《我们共欢乐》、《生活不能没他们》,教育学生播撒心中阳光,关心他人;尊重自然生命;《夸夸我自己》,《温暖的家》《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育学生享受科技文明,关注生命;、《妈妈的账单》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歌颂爱的伟大,感知爱能创造出奇迹。

试想,没有生命的存在,如何谈得上发展与质量的问题?没有健康积极的生存心态,如何发现生命的魅力?“当你超越了生命的长度、拓展了心灵的宽度、增加了灵魂的深度后,你会发现,蓓蕾初成、芙蕖临波、秋英染金、梅映雪香,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场花季;红光暖尘、日影横江、风驰萧萧、雨洗新色,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幅图画。”加强生命教育,学生方能感悟到这番如诗如画的生命美景。

二、走进教材内容,精心阅读,增强生命感与责任感的教育,树立责任意识。思品与社会内容里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通过师生同读经典,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使教育过程成为愉悦师生生命的过程。教师要利用教材内容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培育学生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直接宣讲生命如何重要。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冲突,品读让学生最感动的内容。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去理解语言文字,体会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去直面现实中的苦难现象,感受人性的美好,以善良体察善良,以真诚对待真诚,完成一次次心灵的洗礼,也是增强生命与感责任感的重要部分。

很多内容要解决的,是对生命的热爱,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许多人物虽然饱受各种挫折与打击,有的还身患绝症,身体残疾,但都能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地面对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试、爱迪生、张海迪、霍金等等,对他们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像这些人学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教师通过精彩的教学,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甚至死亡。指导学生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探寻人生的价值。

三、关注课堂内外,拓展增强生命感与责任感的渗透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在相互协作中开展生命感和责任感教育

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关爱他人,感悟亲情,增强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提升生命质量;在课堂中渗透增强生命感与责任感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上述的在课堂教学中感悟以外,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实践中感悟,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增强生命感与责任感的主要渠

教材分析课例 篇8

一、教材概况

第八组共有4篇课文,其中《可贵的沉默》《给予树》《七颗钻石》为精读课文,《掌声》为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是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的,一个“爱”字贯穿全组课文,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真情,诠释了爱的美好与伟大。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安排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爱的无处不在,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例如:爱是给公共汽车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等等,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再如:口语交际也是围绕“献出我们的爱”来交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关爱的故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运用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来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2、生字目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并积累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并能够学以致用。

3、体会本组课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三、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语言环境中加强词语的积累及运用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认识词语。

2、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与词语的反复见面,加强对词语的掌握。

3、在阅读理解,交流感受的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词语,加深对词语的感知。

(二)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可抓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句话中的异口同声这个词,“又是一片肯定的回答声”。“他们骄傲地举起手”。“有的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以及“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来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这个句子,还有后面的“教室里寂然无声”,“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等等,如果课堂上能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理解,再结合课文插图的直观表象,学生能够很自然地想象出当时的场面,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予树》一课中“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句子“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这时“兴高采烈”可以和“沉默不语”一起来理解,这是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娅完全相反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她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但金吉娅为什么没能为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呢?答案在下一段,在读下一段的同时,能够及时结合课文插图,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课文所说的话。

《七颗钻石》中,第一自然段,可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首先是“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其次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描绘出当时地球上的状况,植物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以及下段的“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因为对母亲的爱,才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理解。

《掌声》一课,可以抓住“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以及“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英了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通过这些句子,可引导学生体会英子的神态、动作变化,以及情感变化。

(三)讨论交流,深入探究。

例:《可贵的沉默》,这课中,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说孩子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没有人举手”和“没有人说话”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可知道没有人举手是因为他们中间的确没有人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但为什么没有人说话呢?可先让学生体会课堂气氛的变化,在回答老师关于爸爸妈妈是否知道和祝贺自己的生日的时候,大家答话声很响亮,教室里很热闹,当老师问孩子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并向爸爸妈妈祝贺的时候,请学生找一找描述此时课堂气氛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沉默”了,对比之下,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因为大家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够好,感到很惭愧。爸爸妈妈都能记得自己的生日,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为自己祝贺生日,而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生日。因为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沉默,正是因为有了沉默,才有了后来的采用各种形式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有意义的行为,因此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通过本课学习,可让学生留心观察父母是怎样关心孩子的?

《给予树》让学生讨论交流“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还有课文最后一段:“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在学习本课时,可让学生搜集圣诞节的有关资料或者老师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在国内,人们对圣诞节的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这时教师要想方法缩小中西方的差距,尽量多的感受西方国家在节日里这种爱的氛围。对于课文中较陌生的词可直接告诉学生,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等等。

另外,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本课也充分体现了爱心,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其实,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老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好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七颗钻石》让学生讨论交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从而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同时要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像力。

《掌声》一课,可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从而让学生联系一下生活实际,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四)、感悟体会,注重朗读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但要有层次,有方法。

(五)小练笔、每课学完以后,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小练笔。如:学完《给予树》这课,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或者我们的圣诞节快到了,你准备看样过等等。

学生进行练笔时,主要尊重以下几点:兴趣第一、乐于表达;加强联系,合作交流;写实为主,想象起步;宽容欣赏,珍视童真。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主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说的时候,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避免空泛。

“习作”:

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或他人对自己的的爱,重点是完成习作后要修改,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修改的方法,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我的发现” 编排了意思不一样、形式相同的形容词。

一、二两组主要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三、四组主要是描写景物及其颜色的。主要让学生认识ABB式的词语。并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日积月累

第一项“读读背背”

主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对文句稍加解释,主要是让学生背诵。第二项“读读记记”,内容主要是本册略读课文中出现过的成语。主要是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成语,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这些成语,联系上下文大致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第三项“趣味语文”

对课例一磨课情况的简要分析评价 篇9

丁慎杰老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可以看出这位老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现在我们面前: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但下列问题还需重视:

其一:建议丁老师在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的质疑会更丰富一些。在释义问难方面,学生对词义的质疑较充分,但对句子的理解,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致使学生下个环节赏析品味语句的效果不太明显,学生对句子本身含义的把握还是没有到位,影响了其对句子深层意蕴的体悟。譬如,对于月色如水这一描写的品读,只是涉及到想象推理这一种方法,对用语之简练、意境之深远、比喻之传神这些角度只是蜻蜓点水,这样,对月色的品读还是稍显单薄的。再如,在最后对“闲”字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解上,丁老师展现的背景资料由于内容较多、文意较深、时间较短,学生只能浅层次地感知苏轼心里的悲凉,而无法深层次的理解他的乐观豁达。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个体思维品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其中只有一个学生有新的认识和生成,因此通过课堂观察我们认为这背景积累环节上稍有遗憾。又如,比如通过对“但”字的品味,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这一环节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得问题的处理显得比较仓促,学生感受不是很深,与预设效果有点偏颇。

其三,一堂再好的课,也得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品读,基础建立在对字词句的理解上,丁老师在这面还做得不够好,甚至说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我认为这是美中不足的。可否这样:老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自我挑战”,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课例分析程翔《将进酒》 篇10

——程翔《将进酒》课例分析

王蒙蒙

今天观摩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借班讲授李白的《将进酒》的课堂实录的视频,使我受益匪浅。程老师上课并不像我之前想象的那样,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花样百出,而是平平静静,井然有序,真正“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收获很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这样的风采,在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具体如下:

一、整堂课简单明了,课堂语言简单,讲课方式简单,板书简单 首先,语言简单。从整堂课开始到结束,程老师所用的语言,只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讲解作者写作背景,提出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朗读,中间没有多余的话。一堂语文课,时间非常有限,教学任务也很重,老师在课堂上说与课文无关的话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语文老师上课,不能说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其次,讲课方式很简单。程老师的讲课方式无非就是:学生自己看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指导诵读,老师示范朗读;老师提问题,引导回答。这几种教学方式都是很传统的,但却是很有效的,太过热闹的上课方式,也许并不是什么高效的课堂。因为学生太过兴奋,不容易去专心书本中应该专注的知识。最后,板书简单。程老师的板书只有题目,作者和诗歌感情变化的过程,十余字,也许是因为这首诗的其他什么不值得写上去,但的确给我一个启示:板书,可以多写,可以少写,但一定要明确重点的写,简单明了才是板书的最高境界。

二、有感情的多读,引学生走进文本。

“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多读可以培养语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读”是主旋律。从一开始,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程老师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去自己阅读,品味;到了中间,老师提出了要带着醉意去读;最后,教学生把自己当做李白,边感受,边朗读。这些环节让我感受到诗歌朗诵的重要性,这里程老师没有用传统的方法在正式讲解诗歌之前介绍作者背景,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这首诗歌。在中间老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方式值得借鉴。从程老师的课,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发现学生回答的水平后再进行引导拔高。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上再上一个层次。看似无意,其实都是老师精心安排,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才能有目的的去教授,去引导,做到有的放矢。

三、抓住文本关键,设计高品质问题

整堂课,除了程老师指导朗诵外,就属提问题、引导回答为最多了。要设计好一个问题必须对文本有深刻的分析研究。一个高品质的问题,可以收拢全诗的主题,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像诗歌主题靠拢。比如课堂上程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作者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这个问题提得好,首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当成李白,自己说一遍,去感受。这个问题分析好了,那么整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主题,诗人整体形象,当时的心境,写作的特色都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因为这个问题,整首诗歌的所有教学任务,都可以得到收拢。所以问题提的含金量,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率高低。

四、将整堂课提升到人文教育的高度

语文教学是社会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所以每堂语文课都要有提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在整堂课的最后,程老师也是运用朗读,在学生充分了解李白写诗歌时候的心境后,指导学生将自己当做诗人,读出诗人内心拥有的豪迈,豁达,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在逆境中伟大的诗人是怎样去面对的,这就是学生应该从诗歌中得到的精神上的教育。

五、巧用幽默,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讲课时,程老师让一个同学推荐一个同学朗诵诗歌,然后那个同学推荐了班长,程老师就问他为什么推荐班长不推荐自己,他说自己胆小,程老师就正好抓住这个,说胆小的同学更需要锻炼,然后那个同学最后就推荐了自己。这段对话中同学们欢声不断,那个胆小的同学也得到了锻炼,活跃了课堂气氛,循序渐进的诱导了学生,最值得称道的是程老师的点评。他说那个胆小的同学声音也很洪亮的,不胆小,这样就增加了那个学生的自信心。还有程老师那些点评的话语像什么“非常好”“很好”“出口成章”“不得了”“不错”贯穿于自己的点评。这种有提问有点评,点评幽默,体现了他的教学艺术。整堂课可以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个人认为幽默对于一个老师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和老师的心理距离,能够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津津有味,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能够让批评变得有人情味。确确实实是一门值得学习的教学智慧。

五、丰富的肢体语言,教学的平等公平

我认为程老师上课的肢体语言十分丰富。他的面部表情,略微夸张而又不失温和,他的手势,时而迅猛时而舒缓。仿佛自己就是一个指导演唱会的指挥家,结结实实的Hold住了场面。教学的公平平等这个方面程老师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他提问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举手,他就说你老举手,我不提问你,让别的同学回答。从这个简单的小例子就可以看出:程老师始终是用一颗赤诚的爱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不管你是班长,还是普通学生,老师都是平等对待。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水平,还会对学生的心灵给予温暖的慰藉。

当然,程老师讲课的优点远远超出我所列举的以上几点,总之,听了程老师的课,我感慨颇多,整堂课下来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享受。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今后一定多像这种教学名家学习,博众家所长,历练自己,争取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国培《一路花香》课例分析报告 篇11

国培《一路花香》课例分析报告

从《一路花香》课例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认真备课,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板书一目了然。课例中让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讨论,解答疑难,明白道理。在拓展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学生如何做人。这就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寓德于教的教育方法。但在小组合作建设这一块的做法透明度不够清晰,缺乏小组合作精神。新课标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中要体现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例中要努力优化这点,积极做到课堂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小组学习的快乐!

人家的:一丝不荀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没有打破‘’教教材‘’的传统理念。首先,教师就教材讲教材,没有树立大语文观,缺乏开发课程资料的意识。其次,对于教材,学生没有发言权,没有自己的感受和感悟,缺乏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的过程。再次,教学方式上,教师主宰课堂,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材‘’变为‘’学材‘,给学生充分的教材发言权和质疑的权利,学生可以提出对课文的不同看法,甚至修改意见,使他们学得有兴趣,有成功的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根据学习情况来处理教材,开放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我们在课改中努力的目标。

初中数学基本课型及课例分析 篇12

一、基本课型的教学理念 1.知识内容的合理呈现

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常用呈现方式:

⑪猜想呈现

⑫实验呈现 ⑬类比呈现

⑭悬念呈现

2.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 课程标准:“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常用教法:

⑪ 讲解法

⑫ 讲练结合法

⑬ 研究性教学法

⑭ 学导式教学法

⑮ 发现式教学法

关注的重点:

⑪教师要适应角色的新变化;“以人为本”,教书育人

⑫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新技能:多媒体、信息技术 ⑬教师在教法上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多法并用,灵活掌握”

3.变式练习的合理设计

变式练习要体现“三性”:即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

⑪ 基础性:初中数学的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等,教科书上许多都是用描述性的语言,抽象归纳得到的。这样就给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法则,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在学生学习探究这些概念,公式、定理、法则后,抓住这些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的本质,精心设计成问题或练习让学生思考,判断和辨别。⑫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教师在设计安排变式练习时,不能刻意追求新颖。一定要针对某一问题,学生认识不够全面,或者为了使学生对某一重点知识的认识逐步提高和掌握而安排的。在安排这样的变式练习时不能随意拔高,要注意使设计的变式练习“流畅”。

⑬层次性:变式练习的“流畅”,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就是变式练习的层次性。在设计变式题目时,要考虑如何设计,怎样设计才能切合实际,既能体现落实“四基”,又能达到培养能力,决不是“做秀”。

4.探究活动的合理安排

课程标准:“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过程。”

教师活动――设问―质疑―建模―变式―拓展―归纳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探究―练习―讨论―反思

⑪ 把教材中每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和成功;

⑫充分体现“三重”“三多”,即重情感、重过程、重创造;多学习、多研究、多交流。

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重在‘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逼近思想本质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一定要注意‘过程性’,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去逐步体会和理解。

二、基本课型的教学原则

(1)主动性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多样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事实求是原则

三、基本课型的教学预期目标

“四个转变”:

⑪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组织者;

⑫由课堂管理者转变为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引导者; ⑬由问题的设计者、训练者和解答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的合作者;

⑭由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者和学习价值的评判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调控者和学习成功的激励者。

四、基本课型的类别

(1)新授课(2)复习课

(3).综合实践课

(4)评讲课

1.新授课包括:

(1)起始课(2)概念课(3)“几何定理”课

(4)“数形结合”课(5)“公式、法则、性质”课

2.新授课教学过程流程

创设情景――实物情景/设问质疑

建立模型――实验验证/说理尝试/抽象建模 解释与应用――巩固练习/例题学习探究与拓展――变式练习/拓展延伸 小结与作业――互动回顾/作业评价

3.新授课应注意的问题:

(1)情景创设要找准情景的切入点

(2)突出重点要充分体现

(3)突破难点要做好铺垫

(4)活跃课堂气氛力求做到“活而不乱”

(5)重视“过程教学”力求不流于形式

4.新授课各类课型探究分析

(1)“起始课”教学的探究:(课例。略)

起始课主要是代数、几何、统计、概率的入门课或各章的起始课。常以“概念”、“建模”形式出现。加强对这类课教学的研究,对学习有关的后续知识铺垫或引领作用是很重要的。(2)“公式、法则、性质”教学的探究(课例。略)

①要重视公式、法则、性质推导归纳的全过程;

②要理解公式、法则、性质运用时通性、通法的合理性;

③要结合公式、法则、性质的教学有机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⑬“几何定理”教学的探究(课例。略)

①要重视定理的逻辑推理过程;

②要加强定理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有机结合;

③运用定理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④巩固、深化、拓展要把握好标高,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⑭“数形结合”教学的探究(课例。略)

① 函数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数形结合的较好体现;②常见函数的表达式、函数的性质都可以通过函数的图象直观反映出来的;

③让学生从“数”、“形”两个方面全面认识函数知识、理解并掌握其特征和性质尤其重要。5.复习课各类课型探究分析(1)复习课教学的基本结构

① 知识回顾

课前诊断

典型例题

④ 巩固训练

⑤ 课堂小结

⑥ 拓展延伸

(2)复习课教学的重点及目标

① 总结归纳所学知识,要体现课标要求;

② 复习既落实“四基”又培养“四能”;

③ 保证大多数学生都有所收获和提高。⑬ 各章小结复习课教学的探究(课例。略)

① 全面概括本章所学知识,突出本章重点;

② 典型例题选择要针对性强; ③ 做好查漏补缺,重在知识落实。⑭ 专题复习课教学的探究(课例。略)

① 总结归纳、梳理概括所学知识,形式要多样化;

② 精心设计所学知识内在联系的典型例题;;

③ 合理安排变式、探究、拓展活动,重在灵活应用。

6..综合实践课探究分析(1)“ 活动课”教学的探究(课例。略)

要对教材中活动课的内容进行再组织,丰富活动课的内容;

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以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2)“课题学习”教学的探究(课例。略)

① 学会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② 学生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是课题学习的基本方法; ③ 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尝试、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7.评讲课型的探究分析(课例。略)

① 课例的设计

目标的确定

结构安排

学生活动的安排

自查自纠

小组互帮

教师对典型试题的分析及变式

分析方法的选择

“变式”题的灵活 处理

④ 反馈矫正与小结方法的选择

五、对基本课型探究的思考

1.集体备课的“课例”分析

2.“同课异构”的探究形式

3.课后“反思”的活动效果

4.“课例” 再设计的重新整理

5.归纳总结的提炼升华

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

(1)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2)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① 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

②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

③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

④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 ⑤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 ⑥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

⑦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 ⑧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

⑨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

⑩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 此外: 各种练习是否适当;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等。

⑬教学效果的反思: 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四基”的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上一篇:无为县非公企业团支部工作制度下一篇:痛苦需要快乐来掩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