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文化价值观

2024-07-25

美国人文化价值观(精选8篇)

美国人文化价值观 篇1

浅谈美国文化价值观

摘要: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其特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在价值观的不同上。本文通过对美国文化的大体介绍和分析,提高我们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彼此的交流和沟通。关键词:价值观;文化;美国价值观;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同时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 它可以确定个人或群体或社会选取什么样的生存形态、行为模式、交往准则, 以及如何判别是非、好坏、美丑。小至个人的喜怒哀乐, 大至一个群体,一个社会, 甚至一个国家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以致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法令, 莫不同其所持的文化价值观有关。

二、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概述

从历史上看, 美国人的文化并未有过在一个固定的地域持续演变发展的经历。这不仅因为美国社会形成的历史相对说来还比较短暂, 而且因为美国主要是由具有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外来移民建立起来的。他们各具不同的实践和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其中有些可能彼此相近或相似, 可也有些是完全不同的。从殖民

时期至今的三百多年里, 经过世代的更迭,不同文化的融合, 新的共同实践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和信念, 建立起了一些新的制度和体系,并产生了新的文化价值观。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包括很多方面,其中较为常见的有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平等,推崇个人奋斗以及宗教理性观。首先,美国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主体,注重突显自己的个性,崇尚的是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的个人主义。其次,追求自由平等也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就这样提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另外,提倡勤劳工作,推崇个人奋斗,强调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基督教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也是美国一个典型的文化特征。

三、美国文化的具体体现

美国文化是多元性文化衍生的结果,其核心价值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崇尚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可被视为美国文化的核心,也是美国精神的主体,它以张扬个性自由,崇尚个人权利,强调民主、平等,同时也尊重他人及其权利为典型特征。个人主义是美国生活方式中最根本的观念。它的含义是相信每个个人都具有价值, 都应按其本人的意愿和表现来对待和衡量。在家庭中, 孩子也应受到作为一个个人所应受到的尊重和对待。成年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从而对自己的遭遇,不论好坏, 也由自己负责。父母只能起“ 咨询作用 ”,不能代为安排子女的个人事宜。成年儿女一般都自立门户, 独立生活。

(二)、追求个人自由

强调个人的价值便必然同时也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这一价值观念在美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 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年轻时要有受教育的自由, 达到法定年龄后要有投票的自由。对国家大事, 即所谓公共事务, 要有表达看法的自由, 也即是言论自由。对个人前途, 要有选择职业和变换职业的自由。还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 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 迁居搬家的自由等等。

同时美国人从小便受到教导: 应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权利。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自由。由于不使社会产生混乱是维护正常秩序,促进社会进展所必不可少的, 因此对个人自由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和控制,其标准是任何人不能在享用自己的自由时妨碍别人的自由。

(三)、“机会”平等

平等的思想深深地融入美国人的政治甚至日常生活中。美国早期殖民者大多数来自中产阶级和低层阶级,他们并不倾向于严格的阶级区分。当时欧洲的世袭传统和等级观念虽然影响仍在, 美国人对之已逐渐淡薄。加之美国作为新开辟的天地, 富饶的自然资源为辛勤的劳动者提供了生活丰足的远景, 更促进了要求平等的观念。

但美国人的平等观念指的不是人人应该平均享受社会物质财富,而是指人人的“机会”应该均等。它的主要精神是:人不应因其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的低下而被剥夺平等竞争的机会;人也不应因其信仰、肤

色和发音与主流社会不同而在竞争中受歧视。这种机会均等的思想既体现了美国人的公平竞争意识,又反映了他们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四)、竞争意识

华尔街来来往往的金融人士们时时刻刻都在与时间赛跑,他们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充实自我和促进业务,在他们眼里,只有不停的努力,不停的竞争才是进步的前提。美国文化对于竞争的认可和美国人对于竞争的热衷在美国的议员和总统竞选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美国人认为, 在各项竟争中, 由于人人都要奋起直追, 因此在客观上讲, 人们的能力和水平或商品的质量都会在竞争中提高。而且他们相信, 在竞争中的获胜者, 往往是更佳、更强者。

(五)、崇尚物质,追求财富

在美国人的价值尺度中,一个人在社会是否成功立足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占有的物质财富来衡量的。美国人对家族荣耀不以为然,对贵族虚荣嗤之以鼻,他们相信的是自己的奋斗和自己奋斗所带来的成功。在向邻里朋友、亲戚同事展示自己成功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知道自己享受物质商品的能力。所以,对美国人来说,昂贵的服饰、豪华的轿车、漂亮的住宅和一掷千金的生活方式是显示主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最好标志。正因为他们把物质占有与人的价值挂起钩来认识,所以美国人在物质追求上一直显得乐此不疲,十二分的投人。

(六)、讲究实际

美国人在判断事物时, 多半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从事某项事业,先

要看是否办得成、行得通, 是否合算, 是否有效益。还要估计各种可能性, 好的坏的都考虑到, 没有任何避讳。从这一观念出发,办事便比较注意效率、注意节约, 不花费无谓的钱, 也不浪费无谓的时间。计划方案或总结报告都要求尽可能简要, 减少繁文缛节。这一价值观念渗透在美国生活的每一侧面。他们重视科学技术, 重视新事物, 强烈地希望探索和掌握一切未知的问题, 也表明他们对实际有更大兴趣。

同时这一价值观念对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大学念学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更高的薪金和社会地位。挑选职业时如果有几个机会, 那么哪里薪水高、待遇好, 就往哪里去。工厂企业及其他机构都一直在思考和寻求更有效的工作方式, 凡能改进工作、提高效率、省力省钱的办法都会受到赞扬。

四、其他文化价值观

美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念当然还不止上列六种, 还有一些观念也受到普遍重视。例如,个人的隐私权。按照美国的传统,个人的隐私权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一个人在家中如何生活, 别人看不到。但是只要这个人的生活情况没有造成危害, 没有干扰别人, 就谁都管不着。谁要去他家访问,不论生人熟人, 未得主人许可是不能跨进他家门的。私人信件别人不能拆阅, 父母也不能私拆子女的信件。属于个人私事的, 不能随便打听, 不然就是不礼貌, 更不应随意传播扩散。

又如, 个人主动性,也被认为是获致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品质。从上小学时起, 孩子们就被鼓励不仅要学会本领还要显示本领。任何事情, 凡可以出头争一争、露一手的, 都应“ 当仁不让”。大学授课时, 每节

课总要留出一些时间供学生提问,即使学生提出了不符合教师论点的“ 奇谈怪论”, 只要言之成理, 也会得到鼓励, 因为这显示了该学生的主动性。相反地, 从不提问, 光默默地听讲, 就不算好学生。美国人重视个人主动性, 也同他们重视个人成就直接有关。因为他们相信, 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 缺乏主动性是很难获得工作成就的。

五、结束语

一个社会所拥有的价值观念并不是永远不变的, 特别是在较大的社会变革以后, 价值观念必然会作出调整和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美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多文化融合、衍生的文化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其传统的价值观念并未被全部推翻。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了解彼此的文化价值观差异,并能准确地了解彼此的交际行为模式和语言的不同使用,从而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促进彼此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陈尧光.《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美国文化考察札记》.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07期。

【2】肖亚娟.《美国人的价值观》.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高艳宁.《<弱点》折射出的美国文化与价值观>》.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01期。

【4】王恩铭编.《美国文化与社会--第2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美国人文化价值观 篇2

关键词:比较文学形象学,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全球化,汤亭亭

引言:

毋须置疑,全球化已成为各领域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在这一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文化身份等问题已成为人文科学的热门话题。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爆发后,黑人、少数族裔、女性和同性恋等问题开始频繁出现在美国政治领域,推动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进程。而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也体现出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美国的少数族裔作家,不仅开始有机会出版文学创作,也遇上了能在美国文学界出人头地的重大机遇。汤亭亭、谭恩美等一批杰出的美国华裔作家也顺应时代而生。20世纪70年代开始涌现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想使美国承认并接纳多元性文化 , 汤亭亭的作品适逢多元文化被接纳的社会背景 , 以主流社会的语言 ( 英文 ) 来据用、转化、改编、重组甚或扭曲主要是听自母亲的、具有异域色彩的故事□□换言之 , 相对于美国白人男性霸权的主流社会及文学典律 , 汤亭亭的作品提供了异域、异族、异性、 异文化的色彩。[1]汤亭亭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书写风格,她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等被美国文学界视为典范,也成为美国多所大学的教材。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较多从种族、性别和少数族裔等领域对汤亭亭的作品加以研究,评论不一。但结合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对作者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却尚嫌不足。

一、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危机

近年来,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探讨的深入,美国的各少数族裔都开始意识到他们种族的历史对构建自身文化身份的重要性。而文化身份这一问题已在众多学科领域展开研究,并有跨学科讨论的趋势。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仍需重视。正如英国教授Paul Gilroy所说,“We live in a world where identity matters. It matters both as a concept,theoretically, and as a contested fact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life.The word itself has acquired a huge contemporary resonance,inside and outside the academic world.”[2]文化身份在国内外的学术界、政治界等诸多领域仍是争论热点,易引发争议或危机,故不可忽视。英国作家、评论家Kobena Mercer认为,“identity only becomes an issue when it is in crisis, when something assumed to be fixed, coherent and stable is displaced by the experience of doubt and uncertainty.”[3]只有当人们的文化身份陷入危机,产生质疑和不确定性时,文化身份问题才会凸显出来。人们逐步意识到“美国身份”的肤浅特性, 因为它掩盖了美国文化的多样化特征。美国历来推崇文化熔炉或文化同化,其用意是希望通过消除弱势支流文化来巩固美国白人主流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多元化主义思潮开始在美国高涨,例如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主张的 “the American salad bowl”,代表了美国少数族裔作家多元文化共存的理想。许多美国华裔作家认同这一观点,主张中西文化融合,并希望消除族裔间主导性和边缘化差异,促使不同种族和文化能在美国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但现实是,少数族裔在美国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是所有移民到美国后都将面临的问题。而美国各族裔间一定存在文化交流和融合。因此,典型美国人的一大特征就是 :无论在美国定居多久,移民及其后代都会陷入文化身份的危机之中。美国华裔作家承受着中西文化的多重挑战和压迫。

二、汤亭亭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结合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在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不再被看成是单纯对现实的复制式描写,而被放在了“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关系中来进行研究。[4]所以,从这一视角研究汤亭亭文学作品的重点是她对异国“他者”的想象和幻想,以及这些“他者”形象是如何产生的。 可见,为更深入研究汤亭亭的文学作品,必须把作者纳入研究范围,尤其要考虑作者的文化价值观念。身处华裔被边缘化的美国,汤亭亭意识到自己进退维谷,但又希望各族裔及其文化能够在美国和平共处,没有主次之分。一方面,作为美国华裔,她应当争取达到中西文化间的平衡,使两者达到融合。另一方面,作为中西文化夹缝中挣扎的一代,她又时常对自我感到疑惑,即她到底算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她已陷入文化身份危机。深陷文化边缘人的困惑和思索后,汤亭亭从美国华裔的视角,利用中国故事,创作出既有文学性, 又有幻象性的中国形象。这是她“自我”与“他者”(即中西文化)间互动关系的探索。她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既体现出她对中西文化的态度,也反映了她对“自我”的探究和定位。 例如,在《女勇士》中汤亭亭幻想自己就是中国女英雄花木兰,透露出她希望把自己变成独立的女超人。从比较文学形象学来看,《女勇士》是汤亭亭改编和想象的、但又真实的自传。她试图在双重文化背景下重塑自我。通过小女孩多重自我的叙述,作者把中国传说、母亲的鬼故事及美国华裔的真实生活都呈现给读者。她刻画中国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自我形象。

文学创作是汤亭亭为推进中西文化融合的尝试和努力。 她通过文学作品与中西文化三方直接对话。她反对强迫文化被同化。中国集体文化意识与美国个人主义的精神如何融合成为其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她的文字书写表现了她对中西文化都坚守和忠诚的决心。她一方面巧妙地把中国故事改编后赋予其美国背景,另一方面又利用美国华裔更广阔的视野展现美国种族和文化问题。在《女勇士》中,汤亭亭使文化边缘人美国华裔成为了中西文化积极对话与沟通的桥梁。作为多元文化主义先驱者之一,汤亭亭希望中国文化能在西方得以延伸和渗透。她用文学作品呼吁美国社会改变多种文化共处的问题,也警示美国华裔要依托中国文化才能实现自我和构建美国华裔文化。

三、汤亭亭对文化全球化的渴求

结合美国华裔作家身份及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汤亭亭的文学创作透露出她的个人文化理想。她渴望多元文化主义能得以发展,同时,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主义能和而不同, 共促世界文化发展。身处中美两个世界之中,汤亭亭时常被中西文化边缘化。一方面,她对拥有厚实文化底蕴的中国非常好奇。另一方面,她又渴望被美国主流文化认可。只有在中西文化找到平衡点,她才能找到自我。当追溯完祖先的中国文化遗产时,她也确认了自己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美国的尴尬地位和真实的生活让她对异国他乡的中国及其文化更有感触。以《女勇士》为例,汤亭亭基于“他者”视角对中西文化加以反思和批判,通过中国女性形象的文字描述, 确定“自我”。该书中,小女孩对妈妈说 :“现在我们属于整个地球了 , 妈妈。如果我们和某一块土地切断了联系 , 我们就只属于整个地球。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 不管我们站在什么地方 , 这块地方也就属于我们 , 和属于其他任何人一样。”[5]汤亭亭道出了心声,终于意识到美国华裔可以像其他族群一样在美国找到自我,因为有根的文化走到世界任何角落都能立足。显然,汤亭亭拥护文化全球化的到来,肯定了文化全球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她坚信随着各国文化冲突和整合,文化全球化的到来必成事实。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表现为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发展。 因此,美国华裔既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从不同维度体现全球化时代下文化的发展趋势。这两种文化发展趋势会让更多美国华裔像汤亭亭那样抓住好机遇。

结语:

美国人文化价值观 篇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饮食业快餐在美国大受欢迎,被人们称为美国食品 (American food)。快餐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也因此成为“快餐社会”(fast food society)和“快餐之国”(Fast Food Nation),美国的快餐文化反映和隐喻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本文选取麦当劳作为快餐文化中的典型形象,探讨当代美国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趋向。

一、文化隐喻的概念与意义

文化隐喻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教授Martin Gannon首创的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灵感来源于人类文化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文化隐喻指全体社会成员在情感上或认知上一致认同的文化现象、活动或习俗,如意大利歌剧,美国橄榄球比赛、法国葡萄酒等,用以象征或表达一个民族共享的价值观。

Gannon(2004)指出,每一种文化中独特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成为塑造文化观念或思维方式的核心,是反映价值观的灵魂,文化研究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就是把位于背景的共享价值移到前景,对这种充满趣味、又充满问题的文化特性进行研究。虽然民族特征鲜明的现象、活动和习俗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共享的价值观,但这些东西却往往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文化隐喻作为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者,是理解文化的理想思维模式。

文化隐喻强调以母语般的直觉和经验借助隐喻思维、以“位学”方法透过现象研究潜在的价值观。具体方法是首先辨认文化隐喻,找出特定社会中具有典型性的现象、活动或传统习俗,以几个恰当的特征来描述隐喻所折射的思维和价值倾向;第二步是接受母语社会成员或长期生活于此种文化环境中的居民的检验和审核,以便所描述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获得本民族在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可。文化隐喻旨在透过现象、活动或习俗明晰一种文化中被全体或多数成员看重和认同的价值观,它的作用就像一幅“地图”或一本“指南”一样,帮助外国人快速理解社会成员认为“最重要的东西”(Gannon 2001:3)。文化隐喻对于跨文化交流、跨国商业谈判、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对于培训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也有现实作用。

二、麦当劳文化隐喻的辩认

20世纪60年代以后,女权运动在美国兴起,美国家庭收入结构发生变化,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改变。快餐,尤其是汉堡,以价格低廉、口味鲜美、购买快捷方便、品种较少容易记住等特点赢得美国人的青睐。很快,这些特征就为快餐打上了“美国”烙印,快餐上升为美国人的民族主食。在许多人看来,汉堡就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是美国生活方式的象征,如同中国人吃米饭一样,美国人吃汉堡。随着美国社会开放度提高,民族(种族)融合加快,快餐的“美国”特质进一步彰显,逐渐成为美国文化同质性的一个标志。快餐的社会价值也得到提升,常常用于隐喻美国主流生活方式中的消极面,针砭美国人生活习惯、传统习俗和价值观之弊端。Schlossor(2001)在“快餐之国”中详细地分析了快餐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公众健康、动物保护、广告对儿童的影响等。此外,从语言学角度看,快餐词性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快餐对人们的影响。首先fast food转换为形容词,表示“易于获得、表面肤浅,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缺乏真实和自然感、质量低劣”等意义;词的搭配也呈现新奇、异常,如“fast food generation”(快餐一代),“fast food culture”(快餐文化),“fast food aesthetic”(快餐审美,指简单便宜的文化服务),快餐甚至被用做动词:“Lunch was a problem,like do I sit down or continue to fast food it.”(午餐是个问题,我是应该坐下来吃呢还是继续站着快餐掉它)。

选择麦当劳为隐喻探讨美国文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民以食为天,美国人也不例外,食物是研究文化的理想课题。食物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但食物种类、制作工艺和消费方式却大相径庭。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从生理、文化、社会地位等不同侧面全面考察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和习俗。其次,麦当劳能满足文化隐喻的确定标准:第一,文化隐喻必须得到全体文化成员的认可,必须是文化成员在情感上愿意表达的东西,第二,所选文化隐喻要能够区别于其它国家的文化隐喻。

麦当劳的主打产品是汉堡。麦当劳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个人成功。由麦当劳兄弟和雷·克洛克创办的麦当劳起初只是路边小滩,却在短短几十年中成为全球最大的连锁企业。由创业到成功,仅仅几十年的短暂过程就验证了美国人“一切皆有可能”的信念,实现了美国是创造梦想的乐园的神话,创造了追逐“美国梦”的典范。第二,高度专业化。从原料采购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专门化的一体化管理。服务环节采取专门化管理,所有服务都有非常详细的、可操作性极强的细节组成。他们禀承质量第一的理念,把快餐质量看作吸引顾客的首要因素,这些也是他们立足市场的基础。第三。颂扬完美精神。麦当劳从食品质量到服务态度都追求第一(I’m No.1)。快速标准的服务、整洁的环境、热情友善的服务态度、准确无误的供应、优良的设备和高质稳定的产品质量,是麦当劳着力营造的氛围和一贯追求。

总之,麦当劳是美国文化的缩影,它突显了美国特色,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灵与肉;以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是美国典型的文化现象,可以反映和解释美国文化的特征。麦当劳现象可以揭示美国人的核心观念和思维方式,反映美国文化价值观的灵魂,帮助人们理解美国人的价值体系,因此选取麦当劳为隐喻透视美国的文化是恰当的。

三、麦当劳的基本文化特征

(一)个人努力与合作竞争

机会均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首创精神是贯穿美国历史的民族理想和价值观,尽管社会在不断变革和创新,这些价值观却几乎从来没有改变,它们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美国人的行为准则。美国是高度个人主义的国家(Hoftstede,1991),以上基本价值观和理想都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这些特征也是麦当劳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麦当劳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与美国社会主流生活态度极为相似,个人表现、公平竞争、以能力取胜,简直就是美国现实生活气氛的写照。麦当劳为每个谋取个人发展机会的人提供机会,但一切都取决于个人表现。每个员工自己提出申请,经过面试、实习走向正式岗位;员工必须从零做起,从炸薯条开始,脚踏实地地走向成功。每个人主宰自己的命运,适应快、能力强的人能迅速掌握各个阶段的技术,快速得到提升。快速晋升制度使优秀员工可能在18个月内当上餐厅经理、24个月内成为监督管理人员,湖北某个麦当劳餐厅的员工梁聪06年和08年两次荣获杰出餐厅经理,被列入优秀储备人才,以全球只占5%的员工份额进入人才后续发展计划。

美国人崇尚物质主义,认为人应该富有,过好日子,甚至连牧师也告诉教民“你们没有权利受穷”。美国人认为人们必须花费时间来挣钱,以便汲取金钱中的力量,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就是力量。美国人推崇主动进攻,认为这是富有活力和主动性的表现,因此竞争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竞争有类似宗教的感召力。在麦当劳,竞争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每一个人,然而,麦当劳所提倡的是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相互合作,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体现个人价值,这就是美国人提倡的公平竞争。个人奋斗与团队精神的融合是麦当劳的传统,麦当劳的创始人麦当劳兄弟和克洛克就是这种融合的典范。麦当劳要求员工之间要有合作精神,并将之作为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以老带新、培养好接班人是每个员工的义务,这种体现合作协调的齿轮带动效应使得麦当劳内部员工的竞争与合作协调统一起来,“新人带得好,升迁有希望”,成为它走向成功的制胜法宝。麦当劳的合作原则体现美国人的公平精神,麦当劳注意吸收运动员员工,因为体育精神是公平精神的具体表现,企业试图通过他们给自己的企业文化带来竞争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收益

自哥伦布以来,每个怀揣梦想、千辛万苦踏上美洲大陆来实现理想的人都有着十分执着而又具体的信念:过上好日子。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自然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满足。久而久之,这种信念就成了美国人基本的行为方式。经验告诉人们,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一心一意实现眼前的目标,未来就有保证。美国是典型的“做事”型社会,做事的英语是“doing”,意思是改造和改善,而改革革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革新与美国人的实用主义观点不谋而合,因此,美国文化尊重技术革新,美国的产品一向以实用、方便和价廉而闻名。这种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造就了规模化、批量化、标准化的“美国制造体系”,目的就是为了以最低成本换取最大收益,它是推动美国社会向前的动力。

美国人对伟大的认知不是名垂千古或身居高位,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人要从自己的现实出发脚踏实地实现宏伟理想。麦当劳恰好印证了这一原则。麦当劳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经营目标明确,定位准确,服务对象瞄准家庭成员和青年人。麦当劳常常把餐厅设在停车点、公路干道旁、结帐点、加油站和取货点以便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准确的目标定位和独特的经营理念帮助麦当劳获得成功,便利性是麦当劳制胜的法宝。麦当劳提倡节约成本,从原料采购、制作工艺、管理模式到食品口味,都追求全球一致的大规模、批量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便宜、快捷、方便是麦当劳实用原则的最佳体现。

美国人对时间有其独特的感知:时间是有限的、用之即竭的资源。在美国,人们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压力;时间压力成为成功的标志,甚至形成了一种“压力羡慕”(stress envy)(Tomkins,1999),因为每个重要人物都感受到时间的压力。另外,日新月异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得社会发展很难慢条斯理,按部就班,人必须不断作好准备追求“质量时间”。美国人也追求“完美”,认为时间应该用于换取“完美时刻”。如果一个家长领孩子在餐馆消磨一个下午,这样的时间就是不完美的,是浪费时间。美国人痛恨浪费时间,当时间被浪费时,他们会感到不安,所以,他们宁愿损失金钱也不愿失去宝贵的时间。钱没有了可以再挣,时间却一去不复返。经济实用的快餐满足了美国人所有的节约理念:品种不多——便宜;站点设在人常到的地方——方便:方便快餐——省时,所以,美国人选择了快餐,选择了麦当劳。一个双层奶酪汉堡,一大盘土豆丝外加一大杯饮料,以便宜的价格就可换取一顿美餐,最重要的是可以在10分钟之内解决问题。这是追求精致、丰盛,色香味俱全为特色的中餐难以实现的目标,它实现了美国人节约时间的理想。虽然麦当劳在资源、时间和情感上投入很小,但它带给顾客的影响却远远不止于此,这些影响体现在生理、心理、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三)追求完美与强势文化扩张

麦当劳从食品质量到服务态度都追求第一(I’m No.1)。麦当劳着力营造的氛围和一贯追求的快速标准的服务、整洁的环境、热情友善的服务态度、准确无误的供应、优良的设备和高质稳定的产品质量。麦当劳以其过人的质量建立人们对其产品的信任感,以鲜美独特的口味和色香味俱佳留给人们难忘的用餐体验,但它带给人们的快乐远不止如此。每个麦当劳餐厅都为孩子提供娱乐场所,把8岁左右的儿童作为理想的长期潜在消费者,建立他们的品味和饮食习惯。麦当劳与玩具公司、迪斯尼影视公司、饮料公司和体育用品公司结盟,培养儿童对其品牌的忠诚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麦当劳是完美精神的颂扬者。

现在,麦当劳自认为全球第一快餐品牌,以“随时随地麦当劳”为战略的经营策略使得麦当劳遍地开花,而麦当劳成功的广告宣传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请看:

从小到大至爱M记;

源于儿童时代,伴我成长;

更多选择更多欢笑,就在麦当劳;

我就喜欢它(I’m lovin’it)。这些唤起童年时代记忆、迎合怀旧心理的广告,以“不仅抓住你的胃,而且抓住你的心”的方式启迪和暗示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植入了麦当劳第一的观念,从心理和情感上征服和捕获消费者的食欲和记忆。

目前,麦当劳是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最有价值的餐饮业品牌,世界500强企业。麦当劳餐厅遍布全世界六大洲118个国家,共有32,000家连锁店。麦当劳在物质层面的追求和扩张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仅如此,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麦当劳等快餐企业的发展壮大给美国快餐文化赋予了更多的经济文化意义,麦当劳已经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首先,快餐业的快速发展使快餐已经超越食品概念范畴成为快速服务的代名词。麦当劳是美国出口产品中最时尚、最受欢迎的产品。麦当劳的金麦伦标志和麦当劳大叔遍布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并且还在以强劲的势头继续扩展。有些评论家甚至批评美国是有意把麦当劳、肯得基等快餐企业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

美国在国际上实行霸权政治,把美国利益置于全世界人民之上,以各种借口干涉别国主权、破坏他国正常的生活秩序和主权完整,但它的幌子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与美国的政治和军事霸权主义遥相呼应,麦当劳作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在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出现都意味着本土文化的消退和失败,事实上,快餐利用其物质主义的进攻性策略成功地取代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民族食品和传统观念。以饮食文化为荣的法国人把麦当劳归为美国生活方式入侵的代表;德国是麦当劳最赚钱的市场之一,金麦伦到处可见,以至于人们几乎看不见自己的食物品牌;在美国,知道金麦伦(Golden Arches)的儿童比知道十字架的儿童还多。在中国,生活在城市的8岁以下儿童没有不知道麦当劳叔叔的。对北京小学校的一项调查(Schlossor,2001)表明,所有孩子都知道麦当劳大叔,他们认为“麦大叔最懂孩子心”,麦当劳为他们准备最喜欢的食物。所以,麦当劳已使美国“麦当劳化”,也大有在全球制造“麦当劳化”的势头。虽然这种扩展不是有组织的阴谋,但它一定是富于进攻性的合作型市场策略的结果和胜利。

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人类文化学家 Hofstede(1991)把文化比喻为心智的程序或大脑的软件,指出文化允许人们自动“填补”人类行为上的空缺。麦当劳的文化隐喻告诉我们,美国文化不仅体现自由与平等精神,也富于进攻性和侵略意义。理解这些文化特征对推动我国企业进行国际经济文化合作交流、商业谈判、合资企业管理以及进行员工培训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训跨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也有现实作用。▲

[1]Hall,E.and Hall,M.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M].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1990.

[2]Gannon,M.Chapter 4,Cultural Metaphors,Exercise 4.1,Questionnaire Items;and Exercise 4.2,Paragraph Profiles[A],In Working across Cultures:Applications and Exercises,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reprinted on:www.csusm.edu/mgannon underthe subheading ‘Gannon’s Working Across Cultures’).2001,pp.40-51.

[3]Gannon,M.Understanding GlobalCultures:MetaphoricalJourneys Through 28 nations,Clusters of Nations,and Continents[M].Third Edition,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4.

[4]Gannon,E.,Gupta,A.,Audia,P.,and Kristof-Brown,A.2005-06.Cultural Metaphors as Frames of Reference for Nations:a Six-Nation Study [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35(4):4-7.

[5]Gannon,M.and Pillai,R.2009.Understanding GlobalCultures:Metaphorical Journeys through 29 Nations,Clusters of Nations,Continents,and Diversity[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6]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M].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1980.

[7]Hofstede,G.Culture and Organization:Software of the Mind[M].New York:McGraw-Hill.1991.

美国私立高中排名价值有多大 篇4

美国私立高中排名价值有多大申请美国高中留学的时候排名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而且很多人在选校的时候也会参考美国私立高中排名,但是美国私立高中排名价值有多大呢?下面本文就对此内容做了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美国私立寄宿制高中的排名,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依据SAT成绩来进行排名的,从2006年到现在总共有四次。这个排名是可以作为申请时候的重要参考,因为这个排名真实的反映了各个高中毕业时候的SAT平均成绩。但这个排名也有很大的不足:

第一,各个学校的SAT平均成绩是自己上报的,取值方法多重多样,有些学校取平均值,有些学校取中间值,有些学校是只取中间50%的平均值,比较的标准首先就不统一。

第二,对于升学来讲,SAT成绩只是大学录取委员会考虑的一个方面,这个排名并不能反映学校各方面的综合状况。

第三,出于保护学生隐私方面的考虑,很多非常优秀的学校并没有参加排名。有些学校是平均成绩高的时候参加,成绩低的时候就退出排名,所以代表的学校不全面。

对于美国私立高中排名参考价值的问题本文就为大家分析这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留学问题,可以拨打400-019-0038电话进行咨询,也可以直接点击页面右侧在线咨询按钮直接对话天道顾问。

原文地址:

资料参考:美国私立高中排名http://school.tiandaoedu.com/us/

美国婚礼文化 篇5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房子成为国人相聚时永恒的热点话题。中国人历来有存钱、盖房、置业和为儿孙积攒家产的文化传统,而房产就是家庭中最大的一项资产,买房置业的需求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

饭可以不吃,老婆不能不娶。现在,在中国各大城市娶个老婆的价钱都不低。看到一位准新郎朋友晒出的结婚清单,娶个老婆光办婚宴的开支就要十几万元。拍婚纱照 5000元;买钻戒金银首饰2万多元;30桌的四星级酒店酒席8万多元;度蜜月1万多元;还有购置婚纱、西装等新衣服2500元,已经13万元了,这还不算租用花车、买花等各种零散费用。

美国男人娶老婆、女人嫁老公不在乎是否门当户对,而且也不会造出个金窝再结婚。很多年轻人刚结婚时也就是租个房子,随着收入的提高再一步步改善生活环境。不过美国人倒是特别重视婚礼,所以在婚礼上花费就不薄。根据美国婚礼协会的统计报告,美国人在婚礼上的平均花费为2.2万美元,每年全美国民众在婚礼上的花费是720亿美元。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5万美元,婚礼花费2万美元,占收入的40%,还说得过去。即便如此,也有的美国人对婚礼花这么多钱认为不值得,一场婚礼的花费可以买一辆汽车,可以够买一幢房子的头款,干嘛不把钱花在实实在在的事上。中国一个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也就在5、6万元,如果一个婚礼就要花上十几万,那差不多是收入的一倍,这种开销不能不说比例不低

普通美国人举行婚礼的花费主要有,到教堂举行婚礼的场地费和主持人费 500美元,婚礼宴会场地租用费2500美元,100人参加婚礼的餐费4000美元,婚礼照相2000美元,请乐队花费1500美元,婚礼用鲜花750美元,婚礼蛋糕500美元,结婚戒指5000美元,结婚礼服500美元,各种酒水3500美元,合计2.75万美元。当然婚礼场面有大有小,花费可多可少。而富人的婚礼费用就不一样了,花上百万、上千万美元的都有。

具体而言,美国人结婚的花费大头在婚礼仪式场地上,约占总费用的28.3%。有一项花销占的比例也挺高,就是结婚的顾问费,约占婚礼费用的15%。结婚戒指的费用占11.5%、婚礼摄影占6.6%、新娘的婚纱礼服费用占6.1%、新郎的服装费用占0.8%、婚礼上的乐队演出费用占5.2%、婚礼用花的费用占4.6%、婚礼宴会的费用占4.2%、婚礼用车的费用占0.9%。

即使是婚礼这样的人生大事,美国人在吃上也是很简单。38%的婚礼的宴会是吃自助餐,34%的婚礼是比较正式的宴会,还有28%的婚礼只提供蛋糕、饼干和饮料。

年轻人结婚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当然收入低要结婚也没问题,省着点吃、节约点用也能过日子。美国结婚的男女平均的年收入在6万美元,80%的新娘是有工作的。现在更多年轻人流行低消费婚礼,几百、几千美元就把婚礼办了。

婚礼文化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些不同,下面我们看一下美国婚礼文化中的一些特点。在传统婚礼仪式中,过去是新娘的父母为婚礼买单,而现在婚礼由新郎新娘自己出钱的占30%,新娘的父母为婚礼买单得占17%。

美国每年大约要举行240万个婚礼,婚礼产业每年的销售额是500亿美元。美国男性初次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6.9岁,女性初次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5.3岁。

美国人最喜欢在夏天结婚,35%的婚礼是在夏天举行,29%的婚礼是在春天举行,23%的婚礼是在秋天举行,13%的婚礼是在冬天举行,而在冬天举行婚礼的大多是选择在圣诞节。在一年12个月当中,美国人最喜欢在6月结婚,其次是8月、5月、7月、9月、10月和12月

“六月新娘”背后有什么巨大阴谋?

片中的这对好朋友Emma和Liv都争相成为“六月新娘”,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素来就有“六月新娘”最幸福的说法。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原来六月(June)出于朱诺神(Juno)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尊号,他是古罗马人的婚姻神,人们认为在六月结婚自然能够受到神祝福。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比较残酷,在当时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六月结婚的妇女倘若顺利怀孕,到了收割季节也不会挺个太大的肚子,可以帮忙农活;而孩子生下来之后,女性则又恢复到正常体态,正好又成为下一轮的收割劳动力!

听上去是不是觉得特阴暗?当然现代女性挺着大肚子进出办公楼的也多得是,所以要在几月结婚一切随你啦!

伴娘和女傧相的差别是什么?

Emma最终成为Liv的伴娘。我们会在美国的影视剧里看到新娘背后往往不止一个伴娘或者女傧相,其中又有什么差别呢?

原来在美国一个新娘可以请几个女性成为自己的女傧相,但其中只有一个首领的才是伴娘。伴娘可以是新娘的姐妹、闺蜜,关系特别亲密的母亲,或者男方的姐妹,或者要好的表姐妹、阿姨等等。女傧相只是在婚礼上站站,而伴娘却要在婚礼的筹备举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包括确定婚礼场合、婚礼菜单、帮忙写并投递请柬、新娘服饰的挑选、婚礼现场的布置、单身派对的安排等等„„

感觉伴娘比新娘更辛苦呢!所以一定要选一个特别亲的女性朋友哦!

“新娘单身派对”是怎么回事儿?

Emma搅浑了Liv的单身派对,跑到舞台上大跳热舞,让本来应该是派队主角的Liv颜面尽失。这一段大家都看得大跌眼镜,怎么美国人的新娘婚前派对这么疯狂?

其实新娘单身派对是从新郎的单身汉派对演变而来,后者是为新郎举办,请来的朋友都是男士,娱乐项目包括喝酒啦请脱衣舞女郎前来表演之类,因为是步入婚姻坟墓之前最后的狂欢,所以自然会玩得很放肆。新娘单身派对也不例外,只是往往基于一顿晚餐的基础之上,但越来越独立自主强调男女平等的现代女性也想要享受和男士一样的待遇,因而我们也会在《老友记》里头看到莫妮卡的单身派对上请来了脱衣舞男这样的情节了~~

其实婚前与同性好友的小聚真的是比较温馨,不过人家的模式咱不用完全照搬哈。

什么是“蓝色的东西,借来的东西”?

片中一支蓝色的发夹穿插首尾,我们也听到他们说道婚礼上需要“something old, something blue, something borrowed”,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完整的说法是“旧东西,新东西,借来的东西,蓝色的东西,鞋里还要放个银币”,这是西方传统婚礼的习俗,认为新娘在婚礼中身上带着这些东西就会拥有好运,“旧东西”象征在娘家的过去,“新东西”则是婚后的新生活,“借来的东西”最好要从婚姻幸福的亲朋好友那里援助,传代一些好运给新嫁娘。而蓝色自古都是纯洁真挚爱情的象征,19世纪之前新娘的婚纱都是蓝色的,因为“穿蓝色结婚,爱人纯又真”。最后在新娘鞋里的银制六便士则代表着附有和经济的保障。

非常美好的愿望和祈福,尤其是最后那个六便士在当今的经济大环境下更加有必要哦~~

为什么婚礼上要撒大米?

还是孩提时代的两位女主角常过家家玩婚礼游戏,其中就有一个撒米粒的小桥段。可能大家也会注意到婚礼之后宾客会向新人撒米粒,这是为什么?

这一习俗同样是从罗马时代沿袭至今,人们会在婚礼上撒谷物,多数情况下会撒麦子。一种比较大众的观点认为谷物是富饶丰收的象征,表达了宾客对于新人婚后生活的祝福。此外,也有认为谷物是夫妻结婚后共进的食物,有祝其成为糟糠夫妻、白头偕老之意。也有的认为撒谷物是为了辟邪,喂饱那些在婚礼上游荡的恶灵,让它们抢食谷物,从而避免新人受到伤害。

总之都是对新人很好的祝福,而且世界日渐全球化之后,麦子也逐渐被大米替代了哦

抛掷新娘捧花的习俗从何而来?

瞧这俩女生抢捧花的表情!这个情节我们都很熟悉,现在也渐渐在我们这里流行起来了,据说抢到捧花的单生女子下一个就轮到她结婚。但这个习俗的来历是什么?

在中世纪的欧洲,新娘的婚纱当然是不指望再穿第二次的,但它对于别的女子来说,又是好运的象征。因而在婚礼之后,单身女子们就会满世界追着新娘跑,扯她身上的婚纱下来。渐渐地婚纱越来越昂贵,保存自己的婚纱成为新的传统,更有母亲将自己的婚纱传给女儿。为了不让争抢婚纱的尴尬场面出现呢,新娘只好主动扔些身上别的东西出去,最经典的就是吊袜带了。再后来新娘捧花就成为了最为常用的抛掷物,反正花么,怎么着过两天也都谢了,想要就拿去呗。

原来最初的婚礼习俗这么俗的„„很难想像新娘后面一群结婚狂的猛追啊~~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儿,婚礼自然得选在吉辰,美国婚礼也是一样。美国婚礼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很多美国人似乎将婚礼选择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里举办。说起来这跟罗马神话还有关系。6月英文里是JUNE,这源自罗马神话中主管爱情和婚姻的女神朱诺(JUNO)的名字。另一方面,美国人不但从久远的过去和其他文化中借鉴了很多婚礼仪式,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美国婚礼习俗。

1、“我愿意。”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包含深远的意义。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你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出这句话。发出结婚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虽然今天美国人并不真正认为婚姻是一宗商业交易,但婚姻确实是件严肃的事。

2、一切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男方通常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大喜的日子临近时,双方各自的好友在婚前派对上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今天,许多未婚夫妻在订婚期间还听取咨询意见,以此为应付婚姻生活的挑战作好准备。

3、最后就该举行婚礼了。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仍有发挥美国人的个性主义的余地。例如,通常举行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新人可以邀请几百个客人,也可以只邀请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婚礼的色调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有些事情很少会变化。新娘通常都穿一件漂亮的长长的白色结婚礼服。按传统习惯,新娘的穿着要包括“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和一点蓝色的东西”。新郎则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几位亲密的朋友参与婚礼作为陪伴,包括伴郎和伴娘。

4、婚礼开始时,新郎和他的陪伴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新娘的陪伴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按传统习惯,双方许诺要彼此相爱,“不论情况较好较坏,不论家境是富是穷,不论生病还是健康。”但有时两人也可以编一套自己的誓言。他们互赠金戒指象征婚姻的承诺。最后,牧师宣布重大时刻的到来:“我现在宣布你们成为夫妻。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

5、在结婚喜宴上,新娘和新郎向宾客表示欢迎。然后他们切开结婚蛋糕并互喂对方一口。来宾们一边享受蛋糕、混合饮料和其他食物,一边相互交谈。之后,新娘将她的花束投向一群单身女孩。相传抓到花束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个结婚的人。喜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宴会结束后,新婚的小俩口就跑向他们“被装饰好的”小汽车,迅速地驶走。许多新人会去度蜜月,即一两个星期的度假旅行,以庆祝他们的新婚。

美国硬汉文化 篇6

老人与海与美国文化和文学的联系 在西方文学中不乏以海做背景的作品,海似乎在西方文学中有着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老人与海情节十分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小说集中描写了主人公桑提亚哥三天三夜只身在海上捕鱼的情况。为了突出想要表现的主题,作者把主人公投进了几乎与世人隔绝的茫茫大海之中,让他孤独地与海洋、鲨鱼博斗。在海明威笔下.大海显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种景观.而且也是社会的象征。正如桑提亚哥把捕鱼不只看作一种谋生手段.而且也当作人生角斗的场所一样。作者多次用“黑色的”、“暗黑的”、“黑魃魑的”等幽冷、神秘的字眼来形容海水.大海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马林鱼和鲨鱼。尤其使人颤栗的是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时海的凶怒、野蛮、阴险及深不可测和不可知。这一切。使桑提亚哥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孤独无助。从而形象地表明了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选避不了失败的命运。但是作品通过桑提亚哥在失败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风度.又强调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老人与海》是作家借一则真实的故事用其丰富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人与自然的神话,意在修复被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间的繁荣和萧条所损伤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它那感伤怀旧的保守情节应是明白无误的。海明威是以塑造那些在强大的压力下不失风度的主人公而饮誉文坛的.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就是他那种“人可以被消灭而不可被击败”的最典型的“硬汉”形象。小说中写道桑提亚哥“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上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他极具性格,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到大海深处去捕鱼.虽然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但还是带着“希望和信心”独自驾着小舟出海了.而且“到那什么人也没有去过的地方”。鱼一方面养活我.一方面要弄死我”,因此他必须战胜鱼。当他打着了大鱼,手却抽筋了,“我恨抽筋,这是对自己身体的背叛。是自己丢自己的脸”。但又自信:“不过你呀.你是永远不会垮的。”他希能证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海明威的准则:“比现在的我更有男子汉气概些吧.事上我一定会那样的。”他证明了一千次都落空了。但现在他又要去证明了。每一次都是一个新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头架子.可是他精神上并没有失败:“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又想„什么也不是,‟他提高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了。”回到家,他还在梦见狮子。而“子正是他力量的象征。在精神上他是个强者。“就是打不败他”。那种“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被打败”的最典型的“硬汉”形象。老人表现的勇气正是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价值之一。独立的思考和行动是最需要勇气的!缺少勇气,美国的先民们就不能在蛮荒的新大陆建立一座“山巅之城”;不了能首先建立一个“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共和制国家;不可能提着猎枪融入森林与印第安人为伍去抵挡“文明”的进攻;不可能驾着捕鲸船视死如归地去追杀恶魔般的大白鲸;更不可能在一叶小舟上张一面 Green Peace的旗帜勇敢地去阻挡向大洋里倾倒垃圾的巨轮。当笔者试着从美国文化传统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时发现,它其实是一部关于美国人的信仰,美国人传统价值观念的损伤及其修复的寓言。它揭示的是海明威那 一代人真正的迷惘所在———当一切好的,有效价值标准都不可避免地导致失败时所呈现的心灵的迷失———及其对失败的内涵的反思。书名《老人与海》就再清楚 不过地指明它讲述或阐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传统主题之一。作品开篇第一句就令读者体验到一种寓言的苍凉:一位老人孤独地驾着一叶小舟

在湾流里打鱼。连接84天他一无所获。这里似乎有某种象征、某种寓意。从作家1936年的那篇通讯到1952年推出的作品,十多年酝酿所成绝不可能只是随 意的杜撰。老人本身肯定有某种象征意义(尽管作家本人一再否认这部作品的象征意义),他象征的是否是山姆大叔对独立的推崇,寓意美国人同自然的理想关系? 有一点是明确的,老人无疑是鲁宾逊克鲁索美国版的再现。这一形象其实贯穿于美国文学传统的全过程。克鲁索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孤独地凭借信仰、意志和技能去征 服自然的关系,那么老人呢?看来他曾经试过,试过很长时间。现在他老了,他还想要征服自然吗?这部寓言的开端就因袭了刻绘孤独顽强的个人的美国传统,不同 的是这个孤独顽强的个人是位老人。富有经验和耐心,心境平和身体日渐衰弱的老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会是传统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吗?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恐怕才是 这部寓言的真正寓意所在。

孤独的个人是美国传统价值———个人主义———的表征,而个人主义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内容的构成要件。海明威的传奇人生。及他所创造的“硬汉精神”。迎合了美国民众的内心需要。具有历史必然性和深刻社会性。海明威生活的时代.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呈现了一片混乱的景象:经济危机、市场萧条、战争频繁。这个充满着暴力、堕落、恐惧和死亡的世界对海明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和打击.并在他的肉体和心灵上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可怕创伤。从而把他推上了痛苦、迷惘、绝望和死亡的边缘。但是,他并没有被打垮。他像一头“受伤的老狮子”.笔同那个荒诞的世界作了无数次抗争。海明威通过小说揭露和鞭挞了那个荒诞的世界的危机和矛盾.发泄他和“迷惘的一代”对那个社会和世界的憎恨、愤怒、不满和绝望。在海明威的作品世界中.无一不是他的人生哲学的形象显现。在海明威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勇气是比什么都可怕的。他作品中主人公的头上总有一种厄运在盘旋,他们都得奋力抵抗这种厄运。这些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面对困难、厄运能表现出一种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海明威塑造的这种艺术形象.被人们称为。硬汉形象”.而桑提亚哥则是这一类“硬汉形象”的典型表现。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似乎在事实上成了美国人的一座精神丰碑。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海明威的传奇人生,及他所创造的。硬汉精神”。迎合了美国民众的内心需要。人类是需要神话的.每个时代都会有特殊的神话人物。海明威的创作和他的人生经历互为比照,他在作品中表现的“硬汉精神”和他的个人传奇交相辉映,造成了海明威神话的多维效果。而他在美国民众心里.更是因此成了一座精神丰碑。他的硬汉精神.指引着美国迷惘的人们。海明威的神话,不仅是他个人的杰作,更是美国社会大众内心欲望的对象化.他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对美国当时盛行个人主义的批判和讽刺。同时在老人圣地亚哥冒险和奋斗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个人力量、个人作用、个人价值正是美国人推崇的开拓精神。是个人的勇气,是专注于自身利益的追求,也是美国人民的真实写照。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永不言败,这就是《老人与海》告诉我们的。总之,我们联系当时的美国现实,当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迫害,整个美国社会弥漫着疑惧和恐怖的气氛,但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记者、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富有正义感的作家,通过《老人与海》向读者传达出海明威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海明威正是以这种无言的、隐晦的,基督徒或许能够领的方式,向他的绝大多数信奉耶稣基督的同胞、世人传递他对美国现实的莫大悲哀。

1、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史泰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电影演员之一。1976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低成本影片《洛奇》,在奥斯卡电影奖中一举抡元,他本人还获得了最佳男主角与最佳编剧的提名,从此奠定了史泰龙在好莱坞的浪尖人物地位。直到今年,史泰龙已拍摄了22部电影,其中包括许多在电影史上将名垂青史的商业巨片。史泰龙本人现在也是片酬最高的演员之一,单片酬金超过2000万美金。史泰龙的著名影视作品有: 《洛奇》系列 《第一滴血》系列 《狙击杀手》 《最后刺客》 《龙出生天》 《大开杀戒》 《破茧威龙》 《超越颠峰》

2、阿诺·施瓦辛格 阿诺·施瓦辛格的名字誉满全球,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从“奥林匹亚先生”到“影坛巨星”,再到“加州州长”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施瓦辛格最大的特点,是他办任何一件事都具有极强的自信心。施瓦辛格已经成为了硬汉的代名词,他的每个部电影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小贴士:本文系华影在线365站长华慈波原创,转载时请保留此版权信息。施瓦辛格的著名影视作品有: 《终结者》系列 《间接伤害》 《毁灭者柯南》 《蒸发密令》 《铁血战士》 《宇宙威龙》 《第六日》

3、尼古拉斯·凯奇 1982年,尼古拉斯初次在影坛露面,在《开放的美国学府》中扮演一个角色。其经典作品包括空中监狱,变脸,石破天惊,风语者等影片。是90年代以来,好莱坞最受欢迎的动作巨星,给人以身材高大,骁勇善战,上山下海、对付仇敌无所不能,勇猛中流露着些许忧郁的硬汉形象。尼古拉斯的著名影视作品有:《恶灵骑士》 《空中监狱》 《变 脸》 《国家宝藏》 《风语者》 《战争之王》 《异教徒》 《预见未来》 《巫师学徒》

4、布鲁斯·威利斯 体格强壮,轮廓鲜明,略带些秃顶这是布鲁斯·威利斯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没有施瓦辛格这样的大块头,也没有李小龙的那样的好身手,只凭一通死缠烂打,每每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就是布鲁斯·威利斯所饰演的终极警探,一个另类英雄。这主要是缘于他的《虎胆龙威》系列电影的极大成功。布鲁斯著名影视作品: 《虎胆龙威》系列 《终极悍将》 《火线对峙》 《太阳之泪》 《拍档侦探》 《未来战警》

5、李小龙 李小龙,一代武术宗师、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功夫影帝、功夫电影的开创者、武道哲学的创立者,截拳道的创始人。他是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第一人,打入好莱坞的首位华人,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世界武术和功夫电影的发展。李小龙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多影迷的武术家的世界纪录。全球共拥有2亿以上的影迷。他将 Kung Fu(功夫)一词写入了英文词典。美国人称他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李小龙著名影视作品: 《唐山大兄》 《精武门》 《猛龙过江》 《龙争虎斗》 《死亡游戏》(中途辞世)

6、让·雷诺 1948年7月30日出生于北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其父母亲都是西班牙裔的法国人,当年为逃避弗朗西斯科的纳粹统治才来到了北非。作为法国中生代演员中出类拔萃的一个,让·雷诺的功底扎实,戏路多变,他的演技在好莱坞也十分出名。雷诺著名影视作品: 《我们的故事》 《这个杀手不太冷》 《碟中谍》 《爱情的魔力》 《哥斯拉》

7、梅尔·吉布森 梅尔·吉布森,1995年在《勇敢的心》中为世人塑造了一个传奇般的爱国英雄----威廉-华莱士,今年他又为世人带来了另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本杰明·马丁。他棱角分明的脸庞、英俊刚毅的气质、至刚至阳的男人血性,使他完美地为世人奉献了二位用生命捍卫神圣家园的伟大的爱国者,凭着自身的实力成为好莱坞顶级的电影巨星。梅尔著名影视作品: 《勇敢的心》 《爱国者》 小贴士:本文系华影在线365站长华慈波原创,转载时请保留此版权信息。

8、尚格·云顿 1960年10月18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他又被称为“来自布鲁塞尔的肌肉”。尚格云顿那出色的武术功底使他演起动作片来显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他先后主演了吴宇森的《终极标靶》,林岭东的《硬闯百分百危险》.《复制杀人魔》和《地狱醒龙》。他具有传奇色彩和现实性的表演使这几部动作片成为传奇故事,尚格云顿也由此成为了动作影片的重要演员。作为一名出色动作片演员,他在全球动作片影迷的心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云顿著名影视作品 《终极标靶》 《硬闯百分百危险》 《复制杀人魔》 《地狱醒龙》

9、哈里森·福特 从《星际大战》到现在已有二十余年,他长红不衰,可以说是影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影史上最卖座的前三十部电影中,福特一人包办了7部,包括《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杰迪归来》、《法柜奇兵》、《圣战奇兵》、《魔域奇兵》和《亡命天涯》,《空军一号》也进入了全美卖座五十强,仅《星战》和《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的票房总合就达30亿美元,这是个空前绝后的纪录。福特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好莱坞影星,恐怕难有后来者。哈里森著名影视作品 《星球大战》 《帝国反击战》 《杰迪归来》 《法柜奇兵》 《圣战奇兵》 《魔域奇兵》 《亡命天涯》 《空军一号》

美国人文化价值观 篇7

一、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方法

1. 价值灌输方法。

所谓“价值灌输”就是指将基本的有关“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或行为准则通过灌输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具备基础的价值观念[1]。美国学者詹姆斯·谢弗在对价值观所作的定义中强调:价值观是我们籍以判断事物‘好与坏’、‘有价值与无价值’、‘可取与不可取’的标准[2]。这种方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设想:成年人有直接教育儿童价值观的责任, 并能通过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提出核心的价值观念并提供学生直接学习这些价值观念的时间和机会。这种方法的步骤主要有问题解决、合作学习、基于经验的设计、完成主题明确的任务、对如何使自己所学价值观与实践结合的讨论以及更多的价值观讲授等。

2. 价值澄清方法。

“价值澄清”的思想主要源于美国学者拉思斯、西蒙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该理论认为教师、咨询者、父母等在实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决不能企图向青少年直接劝导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 因为这样做将会妨碍青少年正在发展的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因此,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育者根据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时机和需要, 借助各种有效的方法使儿童和青少年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价值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该理论也十分重视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情感、行动、选择能力、评价过程等因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3]。

3. 道德推理方法。

该方法主要借鉴了美国伦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要求教育者在实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一种假定的或实际的、其价值处于“是”与“非”的两难情境, 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这个“道德两难”问题阐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它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描述如下:首先, 呈现一个价值或道德两难问题, 如医学上的“安乐死”之争;其次, 陈述对一个假设的见解;再次, 检验推理;最后, 反思个人的见解。道德推理法的精髓不在于最终是否能够达到一个统一的结论, 而在于用开放的方法求得学生思考各自的见解。

4. 价值分析方法。

“价值分析”理论承认“价值两难”不可避免, 承认社会政治环境中的决策包含价值判断, 承认价值决定的结果值得认真考虑, 它强调要使学生在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中能对价值观中存在的种种矛盾进行分析。其具体内容包括:调查两难故事的事实真相;提出适当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向;考虑不同决策可能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后果;让学生判断哪一种可供选择的决策最好[4]。

二、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1. 通过学校课程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校通过开设专门的以价值观为中心的课程和各个学科的课程来进行, 主要包括文学、社会科学、历史课程等。社会科学课程标准包括让学生学习美国各州以及整个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要求, 它要求学生学习那些在美国发展史上发挥重要作用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社会组织。因此, 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对这些人或组织的道德行为及其价值观的模仿和鼓励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上。文学课程是美国学校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和道德推理的重要课程领域, 通过使儿童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故事, 让这些具有普遍借鉴性的故事及其人物事迹, 给儿童提供在现实中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历史课程是美国学校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另一重要课程领域。在美国, 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中学讲授系统历史课, 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 重在“明理”;大学生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 侧重对历史事实的理论升华, 重在“求道”。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上述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 充满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念。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托马斯·克里纳指出:“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 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和伦理意识的手段, 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5]

2. 通过学校环境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各级各类学校非常重视环境育人, 尤其是学校环境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因而, 美国各地中小学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都把学校环境建设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6]。通过学校环境建设以促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这里的学校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学校里的建筑和教学设施等, 如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教学楼、实验室等。在美国学校的各个建筑物上都要悬挂美国国旗、国徽等,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公民意识。精神环境主要是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举办各种学术活动, 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 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第二类就是广泛开展校园文体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立、自强精神。第三类就是在全校开展校庆、国庆及入学、毕业典礼等活动, 以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的精神。

3. 通过课外活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者认为,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运用他们所学到的核心价值观的机会。而课外活动就是学生运用他们所学到的核心价值观的好途径和好机会。因此, 美国学校在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将课外活动作为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德洛什认为:“学校的课外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体验和践行自律和自爱、合作与团队精神、尊重与责任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等道德价值。在许多情况下, 课外活动计划有助于学生实践和运用共识性价值, 以及发展良好品格特质。”[7]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采用的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典礼、仪式、学校服务 (如学校日常杂务、自愿者服务、帮助贫困学生等) 、学校体育活动和社区服务 (如到社区医院、图书馆、疗养院、托儿所等机构提供无偿服务) 等。

4. 学校与家庭、社区协作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

美国学校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协作。美国品格教育联盟早就提出, 学校应积极深入到学生家长中开展工作, 以使所有的家长都了解并支持学校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及学校所建议的教授价值观的策略, 学校还应当争取政府、媒体、青年组织、商界等社会各界的帮助。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有效地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托马斯·克里纳认为:“新式价值观教育要取得长久成功, 必须依赖学校之外的力量:学校和社区应当共同努力, 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 并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因此, 他积极主张:“学校、家长和社区应共同协作。”[5]在美国,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各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具体的标准。如威斯康辛州公共教育部1987年发起的“家庭教育年”运动, 密苏里州初等和中等教育部实施的“家长为师计划”。有些学校让家长到学校参与价值观教育计划的实施;有些学校系统地向家长展示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课程, 并告知家长如何在家里贯彻这些价值;有些学校干脆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计划移植到家庭中, 将有关教育材料发给家长;有些学校和社区一起制定价值观教育计划, 确定教育主题, 社区的有关组织和机构 (如公民组织、教会组织、地区媒体、青年团体) 参与该计划的实施。

三、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 要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 以提高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美国学校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先后出现了价值灌输、价值澄清、道德推理和价值分析等四种方法。由于它们各有优势和缺点, 加上它们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因此, 美国各个学校在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强调这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价值灌输侧重于向教育客体传递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 但是, 它往往容易忽视受教育者价值分析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而价值澄清、道德推理和价值分析等方法则有利于受教育者理性判断能力的发展和个人主体性的张扬, 但它们往往容易使教育客体走入相对主义的“藩篱”。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矛盾丛生、社会价值冲突凸显。在此情况下,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 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少年的头脑, 就成为摆在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为此, 我们要积极借鉴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 在开展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方法的优势, 同时积极避免其不利的方面, 以切实提高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 重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以增强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性

在美国, 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 主要是通过设置一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现其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显性课程主要有公民学、历史、文学、政治学和哲学等课程, 学校通过讲授这些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使他们做一个合格的美国“好公民”。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 主要包括校风、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建设等, 由于这些教育资源比较隐蔽, 受教育者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美国学校充分利用了隐性教育资源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因而,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般比较注重发挥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而很少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因此, 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既充分发挥显性课程的正面引导作用, 又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有效渗透作用。

3. 积极引导青少年投入社会实践, 感受社会教化

美国学校非常注重社会服务活动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各个学校通常会组织学生深入到社区和机关、企业单位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我国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因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决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 它根本上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4]。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8]然而, 在实际生活中, 我国各级学校虽然经常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服务活动, 如到本社区的敬老院、孤儿院进行慰问和帮扶活动。但由于各个学校并没有制定一整套完善的机制或制度作保障, 从而使得其社会实践活动收效甚微, 甚至有些活动仅仅是流于形式。为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学生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制或制度, 逐步形成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4. 构建学校与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综合化教育网络

在美国, 学校与家庭、社区紧密协作并成功地实施了其核心价值观教育, 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我国, 由于对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大力借助社区、家庭等校外教育力量, 努力构建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综合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只有三方面教育主体共同参与, 形成强大合力, 才能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当前, 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 建立学校与家庭日常化的联系、沟通机制。学校要经常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同时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参与思想道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让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以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第二, 建立学校与社区的日常协调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优势, 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参与各项社会服务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服务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葛春.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实施及对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全球教育展望, 2009 (1) .

[2]James Shaver&William Strang.Confronting with Moral Decisions:the Foundation of Teachers’Theoretical Basis.Belmont:Woodsworth Press, 1976.

[3]辛志勇.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 2002 (4) .

[4]田玉敏.美国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启示.中国青年研究, 2008 (11) .

[5][美]托马斯·克里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刘冰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6]范树成.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外国教育研究, 2008 (7) .

[7]EdwardF.Deroche, MarryM.Williams.Education Hearts and Minds:A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ducation.Corwin Press, Inc., 1998.

从美国价值观看美国大选 篇8

我们经常听到的民主、自由、民权、三权分立、政教分离、市场经济、法治等,是接近于国家层面或者政治层面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基本上被明文载入美国《宪法》、《独立宣言》、《联邦党人文集》等权威文献中,在政治上成为美国两百年来的立国之本。

第二类价值观大多源自于美国的基督教传统,从社会层面有效地影响着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包括道德保守主义、工作道德、平等、普世主义等。把平等放在这里,是因为美国所信仰的平等和欧洲国家的“自由、平等、博爱”还不太一样,是在上帝之下“生而平等”和机会平等。同时美国人还鼓励竞争,对结果的不平等更加宽容,因而接近于马克思·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

第三类价值观是个人层次的,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道德或者民族性格,而是有全面的政治影响,其中包括与军事荣誉相关的爱国主义、多元主义、开拓创新精神等。这些价值观的形成,跟美国对外战争、多民族融合、西部拓殖等特殊历史经历相关,在美国对内对外的政策中反映出来,影响着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种族关系、科技和教育政策等等。

虽然以上的概括未必完整,各个价值观的内涵和彼此关系可能仍存在模糊和争议,但如此展现出来的一套价值观体系,既包括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不同层面,也溯及了美国历史上的多种思想来源,每一个都相对独立,每一个都难以割舍,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多元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如此庞杂,就难免充满矛盾。熟悉美国政治的学者,基本都承认美国的价值观跟马克思主义等欧洲的政治思想比起来,“更显杂乱、没有逻辑、不够智慧”。萨缪尔·亨廷顿甚至说:“美国人最激动、最惨烈的冲突就源于他们从头到脚都认同的自由民主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矛盾在日常生活中投射出来,表现为美国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矛盾。正在进行的美国大选,就是这些价值观矛盾的突出体现。比如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观矛盾,产生了多数人倾向公平和少数人要求财产自由的矛盾,是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区别,在本届美国大选中是极左派桑德斯和“茶党”代表人物卢比奥等人的尖锐分歧。道德保守主义与个人自由的价值观矛盾,使得同性恋、堕胎等在其他国家只是普通社会问题的议题,成为美国政治博弈的核心议题,也解释了共和党主要总统竞选人克鲁兹等人的极端保守主义的思想基础。道德保守主义所维护的所谓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的价值观,还与多元主义的价值观矛盾,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围绕移民问题的争议,这也是美国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毫无顾忌的极端排外思想产生的根源。

这些价值观矛盾每届大选都有,只不过这届大选表现得比较尖锐而已。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矛盾并不让美国人担心。实际上,恰恰是美国价值观的矛盾、博弈和失衡,构成了推动美国政治演进的思想力量。这些“杂乱无章的目标和价值”,包含了不同的思想倾向和政治方向,既包括精英主义,也包括平民主义;既有个人主义,又有社团主义;有的鼓励包容与援助,有的支持武力和战争。在不同的问题上、不同的情景和不同的阶段,美国人都可以从一大堆“美国信条”中找到答案。在社会出现挫折和缺陷的时候,价值观的矛盾和反弹还会成为改革的动力。

分析到这个程度,我们再来看看特朗普和希拉里对决的意义。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矛盾不是价值观之间的矛盾,而是价值观和反价值观的矛盾。希拉里试图代表美国的正统价值观。在各方面价值观的标尺中,她都力图表现正确。而特朗普恰恰反对的是这种正确的价值观,他用一种粗鲁的方式迎合了美国人在当下存在的怀疑和失望情绪。从初选到决战,从党内到党外,特朗普之所以与所有候选人都格格不入,是因为他与美国各种被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也许他和他的支持者并不反对美国信条本身,但全面反对这些信条在当前美国政治中的表现形式。所以特朗普的出现,代表了美国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接下来的两个月的选战对决中,虽然不能说特朗普越犯错误就越会成功,但我们可以说希拉里越正确可能就将越失败。

上一篇: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下一篇:会议纪要指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