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价值观(通用12篇)
美国人的价值观 篇1
美国的历史虽然短暂, 但其文化源远流长。它植根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英国文化传统和法国启蒙思想。它的前身是英国自17世纪初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的13个殖民地, 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因而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起点较高。美国文化虽然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体系, 但又决不是这种文化体系的简单延伸, 也不是欧洲文明与美洲荒原文化的相加, 而是在开拓一个新大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他国的独特文化。作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源自3个传统:一是自我改善、劳动致富、自我约束和职业道德;二是个人主义、个人自由、机会均等、政府民治;三是自力更生、创新精神、乐观进取, 边远地区传统。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到20世纪, 美国文化呈现出若干显著的特点:一是同一性和多元化;二是大众化和通俗化;三是商品化 (市场化) 和娱乐化。到了20世纪后半期, 随着社会的更加开放和民权运动的深入, 美国主流文化更具兼容性和宽容性的特点。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尽量掩饰自己的民族性, 而是对本民族表露出强烈的自豪感, 极力维护并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一些社会群体在宽容的社会环境中充分地表现自身, 形成各自的亚文化。
《阿甘正传》正是以整个美国20世纪历史作为背景, 通过讲述主人公阿甘一生传奇的偶遇, 见证了当代美国一系列大事件————大学黑人隔离制的消除, 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 越战, 与中国的“乒乓外交”, 尼克松“水门事件”及电脑商业的崛起等等。这部影片所表现及提倡的个人价值观有:为自我体验永不放弃;永不言败, 始终如一;天道酬勤走向成功。就让我们在总结回顾美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阿甘正传》来分析一下美国当代个人价值观。
1 自我体验永不放弃
阿甘的智商仅有75, 比我们一般所谓的正常植要低5分, 也就是说有点愚笨, 并且他的脊柱与政客一样弯而不得不带上矫形夹。在这种情况下, 阿甘只能进入“特殊学校”而不能进入正常学校学习, 但是阿甘的母亲坚持让他接受正常的正规教育。她教育阿甘别让人家说他们比你强。你跟其他的人没有区别) 。如果上帝的旨意要人人都一样的话, 他会给我们每个人的腿上都带上矫形夹。在上学时, 阿甘被同学问道是笨还是怎么的, 阿甘回答:妈妈说, 笨有笨的作为。也正因为如此, 阿甘在运动、服役及经商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验证了美国文化中对个人成就的注重。个人成就是所有美国人价值观中评价最高的价值之一。美国人有很强的成就 (或成功) 意识。成功是所有美国人的追求, 是诱人的前景, 前进的动力。他们坚信, 一个人的价值就等于他在事业上的成就。一些事业有成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成了新时代的英雄。他们个人奋斗的历程和结果成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的参照系, 父母教育子女的活教材。
2永不言败始终如一坚忍不拔
始终如一是贯穿阿甘整个经历的一个性格特点, 在对待任何事情上都是如此。阿甘的智商仅有75, 可是入伍不久便被教官称赞为智商有160的天才大兵。这绝对不是讽刺, 也不是巧合, 而是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观在工作中所产生的效应。在运动方面亦是如此, 阿甘能成为顶尖级的乒乓球运动员, 并参加中美乒乓外交, 其性格特点潜能在体验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为他的运动要诀便是无论发生什么事, 眼睛都不要离开球。阿甘成为“体育英雄”后在社会上所得到的认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国人对“英雄”的看法。美国公众注重成就, 仰慕英雄, 有深厚的成就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心理积淀。崇拜的对象有指挥千军万马赢得战争胜利的军事统帅, 有在开拓西部地区过程中的传奇英雄, 有白手起家、靠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霍雷肖式”英雄。到了20世纪, 美国青年所崇拜的更多是体育明星、电影明星、歌星、经济奇才以及做出壮举的其他人。他们的成功与美国社会中对个人能力的肯定和靠个人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尊崇息息相关。
3 天道酬勤走向成功
阿甘的执着、善良、忠贞在事业回报上结出了硕果, 使他成为一代商业大亨。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的思想有某些相似。如阿甘在一次捕虾过程中遭遇了大风暴, 其他的捕虾船只都遭受重创, 唯独阿甘的船毫发无损,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天意”, 是上帝回报给阿甘的一份厚礼。美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强调个人价值, 追求民主自由, 崇尚开拓和竞争, 讲求理性和实用, 其核心是个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的个人中心主义, 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 追求个人价值的最终实现。这种刻意塑造自我, 追求个性化的个人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它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 使许多人的智慧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从而促进整个民族与国家的振兴和发展。然而, 人人以我为中心, 人际关系就难以融洽, 整个社会也会缺乏凝聚力。于是, 阿甘这个“温情”形象应运而生, 他并没有要干一番大事业的“野心”, 只是凡事都凭一种淳朴而又认真的天性而为, 他对朋友尽心尽力, 对爱人忠贞不渝这种性格也许正是美国当代所缺乏而又提倡的吧
参考文献
[1]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1:12-17.
[2]齐文颖.美国史探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19-123.
[3]张涛.美国战后“和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03-106.
美国人的价值观 篇2
美国人对空间的描述总是由内及外,由里及表。美国人在时间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再说陪衬的东西。只有发生悲剧性的事件,美国人才在前面加上铺垫。
美国商家愿意在少数交易上亏损,只要大部分交易赚钱就行了。有人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美国人赔本的生意也做,他们赚的是信誉,是回头客,赔一次可能赚多次。
美国人通常把社会问题归因于过程,而不是人的道德。要解决问题,就要重新检讨事情操作的过程,通过改变操作过程来防止问题的发生。用美国人的思路解决一稿两投问题,我们可以先看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在找工作时,也经不起等待,可能会把履历表送给一百家公司,但不会去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去上班,为什么呢?寄履历表给公司,只表示对去这家公司工作有兴趣,并不表示已做了承诺,如果这家公司要,就一定得去。当其中一家公司真的想聘用时,他们需跟再联系一次,这时只能答应一家。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女两嫁的情况了。
美国人的“说法” 篇3
不过,如果因此就认为美国人总是百无禁忌畅所欲言就未免以偏概全。其实在说话方面,美国人的拐弯抹角比中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中国人的忌口大多是为了保全面子,而美国人的忌口却是为了省得给自己惹上麻烦。
语言的保护伞
因为美国的人口实在太多元,不同的族裔、文化、宗教、年龄使人们的敏感地带千差万别,不论聊什幺话题,踩雷的机会都比不踩雷要大得多,为了明哲保身,人们就创造出一套穿上了防弹衣的安全话语体系,它晦涩冗赘却四平八稳。
比如,对白人仍然可以称白人,而对黑人却得尊称“非裔美国人”;偷越国境虽然是非法,但偷渡客不能叫“非法移民”而得称“无身份移民”。
几年前,纽约曾经有个优秀的小学校长,因为对新移民学生说了句:“你现在在美国了,所以要每天换衣服”的话,而被认为涉嫌歧视新移民而丢了工作。最近有家中餐馆,因为对打电话叫餐的黑人区顾客说那个地区太危险不送餐,就被人告上了法庭。发廊老板也都深谙实话不能实说的道理,虽然打理女士发型比男士辛苦得多,但如果按照男女定价,可能会因为性别歧视被罚款500美金。生意人当然也不愿意做赔本买卖,就只好在价格单上绝口不提性别,而是不厌其烦地写上:基本价15元,发长过肩、需要理出层次的再加5元。
当然,口头上的冠冕堂皇并不能当真,“无身份移民”在大搜捕中照样难逃被遣返的命运,“非裔美国人”找工作时仍然会障碍重重,倒是让口是心非的语言转变大行其道。
追求个性的语言
美国不仅有着社会默认的安全语体系,还存在着追求个性的语言文化。早期的美国移民大多是为了摆脱欧洲封建统治和各种权势的压迫来到北美大陆寻求新生活的,这就决定了他们性格中具有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的因素。美国英语中有大量的以self和ego组成的词组,如self-serving,self-advantage, egomania,ego massage等。
并且美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和保护个人隐私的社会。“私域”在追求自我的美国社会中被当作是合法、合理的,是人们的最高需求。得到它,就得到了最大满足,它受到侵犯,个人就如同受到侮辱。Privateaffairs,private business等私域对个人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如实地反映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和一点一滴的变化。美国语作为美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和美国文化主客观的表现形式,如实地记录和反映了美国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内容。
无论是安全话语体系还是追求个性和隐私的文化特征,看似矛盾的文化载体,实际上却反映了美国人身上的真正特点,起码美国人在意识中追求简单,既按照社会约定的套路进行,又表现出自我张扬的个性。
美国人的孝道 篇4
独立成家的孩子, 通常会定期看望父母。车程数小时的, 好比上海到南京, 北京到大连, 多数自驾车。路程远的, 好比北京到广州, 就得乘飞机了。感恩节和圣诞节是外出的孩子看望父母最集中的时间, 类似中国的春运。
除了感恩节、圣诞节外, 美国有许多长周末, 美国大多数联邦假日放在星期一, 不像中国那样规定一个死板的数字, 所以就有许多连续3天的长周末。数小时车程的距离, 孩子就会利用这些长周末去看望父母。
有正式工作的, 公司都给至少两星期的年假, 除了度假外, 也可用来跟父母团聚。
美国人的商务礼仪 篇5
美国人不像英国人那样总要衣冠楚楚,而是不大讲究穿戴。他们穿衣以宽大舒适为原则,自己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别人是不会议论或讥笑的。
在美国,12岁以上的男子有享有“先生”的称号,但多数美国人不爱用先生、夫人、小姐、女士之类的称呼,认为太郑重其事。他们喜欢别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并视为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
公私单位访问前,必须先订约会,最好好在即将抵达时,先通个电话告知。美国人热情好客,哪怕仅仅相识一分钟,你就有可能被邀请去看戏、吃饭或出外旅游。但一星期之后,这位朋友很可能把你忘得一干二净。到美国人家去登门拜访,冒然登门是失礼的,必须事先做好约定。
应邀去美国人家中作客或参加宴会,最好给主人带上一些小礼品,如化妆品、儿童玩具、本国特产或烟酒之类。对家中的摆设,主人喜欢听赞赏的语言,而不愿听到询问价格的话。
准时守信相当重要。美国商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正式、随和、与幽默感。能在经常说几句笑话的人,往往易为对方接受。美国商界流行早餐与午餐约会谈判。当你答应参加对方举办的宴会时,一定要准时赴宴,如果因特殊情况不能准时赴约,一定要打电话通知主人,并说明理由,或者告诉主人什么时间可以去。赴宴时,当女士步入客厅时,男士应该站起来,直到女士找到了位子你才可坐下。
美国由于犹太人甚多。注意当地的犹太人节日。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不宜往访。除6--8月多去度假外,其余时间宜往访。
习俗禁忌
美国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对于那些自称爱吃狗肉的人,美国人是非常厌恶的。在美国人眼里,驴代表坚强,象代表稳重,他们分别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标志。
与美国人打交道时,一般都会发现,他们大都比较喜欢运用手势或者其他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过,下列体态语却为美国人所忌用:一时盯视他人;二是冲着别人伸舌头;三是用食指指点交往对象;四是用食指横在喉咙之前。美国人认为这些体态语言都具有侮辱他人之意。
跟美国人相处时,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是必要的。美国人认为,个人空间不容侵犯。因此,在美国,碰到了别人要及时道歉,坐在他人身边要先征得对方认可,谈话时距对方过近都是失敬于人的。一般而论,与美国人交往时与之保持50~2500px的距离才是比较适当的。
美国人大都认为“胖人穷,瘦人富”,所以他们听不得别人说自己长胖了。与美国黑人交谈时,既要少提“黑”这个词,又不能打听对方的祖居之地。
美国在男女平等问题上堪称是世界各国的表率,在很多商务场合基本没有性别差异。了解一下当地文化是否鼓励男士在女士进入房间时需要致意等传统行为,如果确实有这样的内容而你却没有这样做,别人可能会认为你无礼。
在美国很多大城市,有的人虽然举止看上去很随意,但大部分谈判中做出的决定却很严格。避免谈论种族、宗教、性别、年龄和身体特征。对安全问题非常重视,期望对所有接触的人都保持礼节,包括机场保安和空服人员。
美国人对13或3特别敏感忌讳蝙蝠,镰刀,锤头之类。但偏爱猫头鹰跟白猫。另外,他们对颜色的偏好也因地域不同。
谈判礼仪
1、“是”和“否”必须保持清楚,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当无法接受对方提出的条款是,要明确告诉对方不能接受,要含糊其辞,是对方存有希望。
2、与美国人谈判,绝对不要指名批评某人。因为美国人谈到第三者时,都会顾及损伤对方的人格。
3、时间价值。在他们的观念中,时间也是商品,时间就是金钱。做事效率要高。
4、不提底价,不喜沉默,不注重利用谈判建立关系网。
5、美国人是非常喜欢那种interactive 的人的,不需要太拘谨,不需要什么都yes。
6、与美国买家谈判报价时需要特别注意,应该从整体去看,报价时提供整套方案,考虑全盘。
简单概括美国人的谈判风格:
干脆爽快,直入主题;
注重效率、珍惜时间;
关注利益,积极务实;
全面平衡,面面俱到;
注重质量,兼重包装。喜好单枪匹马,“一对一”谈判;
有天生的优越感,不愿承认自己无知;
重合同,法律观念强。
国际贸易中的中美商人特点
1.自信心强,自我感觉良好;
2.讲究实际,注重利益;
3.热情坦率,性格外向;
4.重合同,法律观念强;
美国人的“经济原则” 篇6
临近圣诞节的一个晚上,我逛商店的时候看见了一件漂亮的礼服。我想,如果在化装舞会上穿,一定会吸引很多羡慕的目光的。于是,我试穿了那件礼服,当我从试衣间走出来的时候,望着镜子中的自己,我完全看愣了,实在太漂亮了!服务员小姐对我大加夸赞,并借机建议我将礼服买下来。我掏出钱包点了点里面为数不多的钞票,决定先付订金,回去向阿布拉姆斯借一点儿,再付清总额。
晚上回去,阿布拉姆斯听说我为了买礼服而向她借钱,立即回拒了我,“对不起,这是你的理财出现了问题,说明你的理财能力不够好,所以,你应该自己负担赤字并引以为戒。”
我绞尽脑汁地想说服她,可她却说:“琳达,买礼服是你的主意,并不是我的主意,你要买礼服,应该自己去努力,所以,原则上我不该参与这次买卖!”看她认真的态度,我不再说什么,决定以后和这个吝啬的家伙保持距离。第二天,我气急败坏地将礼服退回商店,为此白白损失了100美元的订金。
这之后,我断绝了与阿布拉姆斯的来往,直到平安夜那天晚上她按响了我家的门铃。她手里拿着一个大盒子,微笑着对我说:“琳达,不要生气,这事关系到原则问题。我认为你该做经济能力允许的决定,而不是由他人承担你能力范围外的责任。自己的问题应该自己解决,你说对吗?这是我用打工赚的钱给你买的圣诞礼物,你看喜欢吗?”我开始明白阿布拉姆斯只是对事,并不对人,望着她那真诚的蓝眼睛,我笑了起来。我们的关系又重新回到好朋友状态。
不久,我的生日到了,那天恰好是周末。公寓里冷冷清清的,我猜想不会有人记得我的生日了,打算自己做一道美味的菜肴庆祝一下。就在这时,门铃响了,阿布拉姆斯走进来说有一家新开的印度餐馆菜肴很好吃,她打算去尝尝看,邀我同往,我见她如此热情,便跟了去。圣诞过后,大街上还洋溢着一派喜乐的气氛。我们手挽着手,亲热地交谈着彼此学校最近一周发生的趣闻。
到了餐馆,我惊奇地发现我的另外两名美国朋友乔普斯和尼古拉居然早就等在那里了,我兴奋得叫了出来,立即奔上去热情地拥抱他们。一会儿,阿布拉姆斯像变戏法似的拿出一盒大蛋糕,说是她昨天晚上连夜烤的。我一时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是好,身在异乡,这三位美国朋友所带给我的关怀温暖了我那颗孤独的心。
我们各自点了自己喜欢吃的菜,等待上餐期间我去了一趟洗手间,回来的时候菜已经上齐了。我刚坐下,忽然看见阿布拉姆斯、乔普斯和尼古拉每人手里各拿着一张纸,我拿过乔普斯的那张一看,上面写的是“开胃菜4/3份+烧春鸡1份+巴辣羊肉1/3份+玛莎拉咖喱鸡1/3份十黑啤4/3杯+印度大虾炒饭!/3份=55美元”,我一愣,忙向他们询问,今天的菜怎么会出现1/3和4/3这样古怪的分法。
阿布拉姆斯向我解释说,这是他们三个人AA制结账的账单。4/3是我们四个人都点了的菜肴,比如说开胃菜。因为今天是我的生日,所以,他们三个除了为自己那份付款以外,还要分摊我那一份的费用。1/3是我一个人点的菜肴,费用也由他们三个分摊。我哈哈大笑,豪爽地说:“宝贝,何苦那么麻烦,我来付就好了。”说着,迅速掏出钱包,被阿布拉姆斯一把按住。她说:“不,亲爱的,今天你过生日,我们三个人已经决定为你买单了,这并不麻烦。”一番推让,他们固执己见,我只好服从他们三个的意志。
回去的路上,我问阿布拉姆斯他们为什么喜欢AA制,她向我解释道,在她的圈子里,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如果对方没有明确表示“请客”,两个人之间的消费坚决执行AA制。如果一群人替一个人过生日,就像今天,那么,过生日的人不必付钱,其他人照样要按AA制分摊用餐费用。AA制是为了减轻自己和他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了不给他人造成计划外的麻烦。“这是我们的经济原则。”她微笑着说。
美国人的旅游观 篇7
2 Throughout their history,Americans have been people on the move.The early immigrants had to travel to get to the New World.Once they arrived,they settled along the East Coast.But they weren’t content to stay there.Explorers and traders journeyed to the unknown western territories.Later,settlers moved west to develop these new areas.As a result of this westward migration,Americans eventually occupied the whole continent—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Pacific.Even today,Americans seem unable to stay put.Research says that the average American moves every five years.
3 Besides their habit of changing addresses,Americans are used to traveling.Some people make long-distance commutes to work daily.Their jobs may even require them to take frequent business trips.Most companies provide an annualvacation for their employees,and people often use that time to travel.Some people just visit friends or relatives in distant states.Others go on low-budget weekend excursions and stay in economy motels.Those with more expensive tastes choose luxurious resorts and hotels.Camping out in the great outdoors appeals to adventurous types.Some travel in recreational vehicles(RVs)to camp out in comfort,while others“rough it”by sleeping in tents.
4 Most Americans prefer to travel within their nation’s borders.Why?For one thing,it’s cheaper than traveling abroad,and there’s no language problem.But besides that,the vast American territory offers numerous tourist attractions.Nature lovers can enjoy beaches,mountains,canyons,lakes and a wealth of natural wonders.Major cities offer visitors a multitude of urban delights.The convenience of modern freeways,railways and airplanes makes travel in America as easy as pie.
5 Many American vacations are as unique as the people who take them.Families often plan their trips with the kids in mind.More and more“family friendly”vacation resorts offer special programs for children.History buffs seek out famous historical sites and museums.Environmentalists prefer“green vacations”.These trips allow them to observe flora and fauna up-close without disturbing the sensitive balance of nature.Some people find sea cruises relaxing and refreshing.Others hit the water to go fishing,skiing or white-water rafting.Daring souls get the thrill of a lifetime on trekking expeditions and safaris in remote places from Africa to Asia.
6 Americans aren’t the only people in the world who travel.International business,mass communication and jet airplanes have created a world of globetrotters.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enjoy going abroad to travel.And no matter where they live,people enjoy visiting scenic spots in their own country.But being on the go makes Americans what they are:people on the move.In America,almost everybody is a tourist sometime.
1夏天到了,生活很惬意。对很多美国人来说,这是个旅游的季节,为什么?因为学校放假,因为天气很好,但最重要的是,休个假是我们所应得的。美国人休假时经常会去他们最喜欢的度假地点。
2纵观整个历史,美国人一直是个迁移的民族。早期的移民者必须长途跋涉才能抵达新大陆,他们一到达就沿着东岸定居,但却不满于长居那地,冒险家和商人旅行至未知的西部地区。稍后,移民者也向西迁移去开发这些新地区。由于向西迁移,美国人最后占据了整块新大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即使到今天,美国人似乎仍然无法在一地久居。根据研究,美国人平均每五年要搬一次家。s
3除了搬家的习惯以外,美国人也很习惯旅行。有些人每天上下班得做长距离的通勤,甚至经常需要因公旅行。大部分的公司每年会提供年假给员工,人们通常会利用这段时间去旅行。有些人去远一点的其他州拜访朋友或亲戚,有些则在周末有个经济的小假期,并住在花费不高的旅馆里。品味较高的人选择豪华的度假地点和饭店;绝佳的户外露营则吸引冒险型的人。有些人开着旅行车出游,以舒适的方式露营;有些人则睡帐篷尝试野外生活。
4大部分美国人比较喜欢在国内旅游,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旅游比国外旅游便宜,也没有语言不通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占地极广的美国国土提供了许多能吸引游客的地点。爱好大自然的人可以到海滩、山上、峡谷、湖泊和很多大自然奇景地区游览。大城市也提供给游客们很多都市型态的娱乐。现代高速公路、铁路和飞机使得在美国旅行很容易。
5很多美国假期非常特别,和参与此种假期的人一样特别。全家出游时通常会将孩子考虑在内,有愈来愈多“适合全家出游”的度假地点为孩子提供特别的活动。对历史有兴趣的人会找一些著名的历史据点和博物馆。有环保意识的人喜欢“环保假期”,这样的旅行使他们能近距离观察动植物,并且不会扰乱了大自然敏感的生态平衡。有些人觉得海上旅游能使心情放松并感到清爽,有些人则到水边钓鱼、滑水或泛舟。胆子大的人到亚洲和非洲去探险狩猎作长途旅行,享受一辈子难得一次的刺激。
折磨人的美国中学家庭作业 篇8
我一听,哈哈大笑:“拿你叔叔开玩笑呢吧!你是大学毕业生,有啥题能难住你?”
侄子一本正经地告诉我,美国学校对学生家庭作业的要求很严格,平时作业的分数都要纳入学期总分的评定。他说,昨天女儿从大洋彼岸打来长途电话,为一份课外作业向他求助。作业的要求是这样的:完整地制作你的家谱,准确写出从你的高祖父母至你现在的家人等每位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月。
天哪!这哪里是什么学生作业,分明是在难为学生!我一时无语。
侄子一看我犯难的样子,就鼓励我说,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寻根”意识,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并记住“你从哪里来”,从大的方面说,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构成的,只有继承了家庭的传统美德,才能更好地传承华夏文明的精华啊!
我一听,有道理。于是我翻箱倒柜,翻出家谱,开始做作业。这时我才发现,我们的家谱上只记男不记女,女性一嫁出去就从家谱上“消失”了,而嫁进我们家的女性只记载了一个姓氏,没有名字。更麻烦的是,男性的生卒年月是以皇帝年号记载的,至于女性,连生卒时间都没有记载。
无奈,我只好请来本家辈分最高的90岁高龄的老爷爷。幸亏他的记忆还算清晰,于是,我们结合家谱和老爷爷的回忆,开始推算:道光多少年、咸丰多少年、光绪多少年、民国多少年……我再逐一对照,查出公元年月,由侄子来记录。
费尽周折,这份作业终于完成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侄子走后,我查阅了美国的历史资料,竟惊奇地发现,美国在对名人的介绍中,总是以大篇幅介绍他们的家族史及其从小生活和受教育的环境。而在中国,大多只是简洁地介绍名人的出生时间和籍贯。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吧。
我完成这份家庭作业的第三天,侄子打来电话说,他女儿交出的这份作业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兴趣,大家追问,我们的家谱上为什么只记男不记女,女性为什么只有姓氏没有名字……我几乎晕倒在地。
美国人的价值观 篇9
我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在日本生活了一年,事实上,人家的社会,在某些方面简单得不可思议。一次和耶鲁的一位院长谈话,我发现他竟然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博士学位证书 (他毕业那年忙,事后也没有去领证书) 。但是他一路的学术生涯,从来不需要向雇他的单位证明自己是博士。你到美国哪个大学申请工作,信上说一下自己的学术背景就行。
美国人是轻信,还是诚信?我们不妨看看人家的日常社会生活。我没有车之前,外出购物不方便,许多东西都是网上订购,信用卡付款。到时候,人家把东西寄来,往你家门口一扔就走。有的摁个门铃,告诉你东西来了。你出门时,送货的人已经不见了。有时候,送的东西价值一百美元左右,也是这么大大咧咧。你不放心吗?那就挂号好了,不过运费一下子就贵出好多,除非是贵重物品,谁会花这个钱?再说,这么多年我都是如此网上购物,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最离奇的,大概就是在亚马逊网上订旧书了。我的几十次订购中,有两三次书没有到,通过电子邮箱告诉人家没有收到书,对方二话不说,钱就退回来,还要向你道歉。这不和路不拾遗差不多了吗?
再看日本,去之前就知道人家发达,但真到了那里,觉得实在平常。那些高楼大厦,大概已经赶不上北京上海的气派了。不过,人家的无人驾驶列车还是让我惊异不已。这倒不是技术上有什么了不起,而是无人管理状态下的秩序。首先车上干干净净,拥挤时依然秩序井然。再有是入口处,大家从自动卖票机买票,自动检票处仅有一根低低的横竿。如果你不检票,横竿不会抬起来放你过去,但大人一步就可以迈过去,孩子一低头也能钻过去。有时车站冷清起来,四周无人,还有买票的必要吗?但是,这样无人经营,多少年也没有问题。再想想北京,只要地铁运行,刷卡机旁边就站着工作人员,不停重复“请您刷卡”。奥运来了,自动售票机也摆进地铁上岗了,不知道这种“请您刷卡”的提醒还会不会继续存在。
经济衰退使美国人的贫困率创新高 篇10
2009年9月10日,美国人口统计局公布了2008年年度报告,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经济衰退对美国民众的打击要比许多专家估计的更为严重。美国人的贫困率在2008年上升到11年来的最高点,家庭收入大幅度下降,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也在增加。
失业增加、难以赎回的房屋暴涨、零售疲软等有关美国民众的负面消息虽然持续出现在媒体上,但10日美国人口统计局公布2008年年度报告的时候,许多内容还是让人大吃一惊。专家认为,经济虽然在逐步好转,但衰退对民众的影响不会迅速消失。
如果以国家经济研究局划定的2007年12月作为这次经济衰退的始点,那么2008年就是衰退的第一年。在这一年,美国的贫困人口、家庭平均收入、没有医疗保险的人等多项数据恶化的程度都让人感到意外。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报告,贫困人口在2008年比前一年增加260万人,达到3980万人。贫困率也从2007年的12.5%提高到13.2%,达到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贫困人口的具体划分有许多标准,最常见的一种是一个四口之家收入在22025美元以下。
人口统计局的报告也显示,贫困率通常在衰退期间增长,在复苏开始阶段还会继续增长。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贫困率持续下降,从1993年的15.1%下降到2000年的11.3%。2001年美国发生经济衰退,贫困率回升到11.7%。这个长势一直持续到2004年。当年的贫困率为12.7%。
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也减少了3.6%,从2007年的52163美元减少到50303美元,这是家庭收入在连续增加三年后的第一次下降。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也比原来估计的多很多。截止到2008年年底,该项数据为4630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0万人。美国总统奥巴马星期四在白宫表示,在过去的12个月里,情况更加糟糕。由于大批工作岗位被裁掉,许多人失去了工作和保险。
失业人群成为最直接受害者
经济危机造成失业率攀升,找工作困难,这不仅仅带来了钱包缩水和无法应付账单的实际困难,而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他们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最近,罗格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失业或者找不到工作的人在精神上的压力和抑郁远高于其他人。罗格斯大学的研究认为,经济不景气,人的心理压力很可能因为长期的积压而演变成对精神健康的威胁。暴怒或者抑郁时有发生,而这样的心理问题到后来都有可能演变成消极厌世甚至自杀的倾向。
克里夫?祖肯教授是罗格斯大学的心理学专家,也是该项研究的负责人之一,他对经济危机下人们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说:“我认为这种心理影响将是长期的,人们在经济危机下失业了,他们因为开销问题而倍感压力。我们的研究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感到抑郁,四分之三的人感到了精神紧张和压力。”
研究还发现,那些工作上无着落的人在产生精神压力后,在其他和工作相关的领域更会无所作为,比如进行投资或者金融借贷等。祖肯教授说,心理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有时确实很难短期得到解决,“我们在报告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那些失业的人需要关怀和帮助,可是我们的政府却不一定能够帮到他们。如果政府的帮助不到位的话,他们往往会去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精神压力可以直接体现为失眠、家庭关系出现裂痕、嗜酒或者对药物的依赖等。
祖肯教授还指出:“他们有时候不得不去找家人和朋友借钱,这有时候又是另一重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其实不想欠别人太多。他们渴望经济独立,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又很难做到。”祖肯教授分析说,导致精神压力的原因有很多,找不到工作也许只是一个方面,由此引起的向亲友或银行借贷而造成负债,或者积欠下来的账单和房租都有可能形成长期的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消沉或者抑郁。他说:“总之,我认为这种心理的压力是持续的,不仅仅是经济环境或压力造成的问题,也将是一种在心理上持续的健康问题。”
经济衰退对美国民众的影响大于预期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有关消费者和普通民众生活状况的数据在2009年只会比2008年更糟,数据恶化不只限于没有医保的人,民众生活状况不会很快好转。美国经济衰退对广大民众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影响远远大于预期。
纽约民间经济研究机构会议委员会的高级经济学家肯?格德斯坦说:“我肯定当我们2009年的数据统计出来的时候,这些数据将会更高。这显示出我们经历的这次衰退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强度来看都是非常严重的。由于收入的下降,许多家庭滑到了贫困线以下,反映出衰退影响之广泛。”
格德斯坦是位专门从事劳工问题研究的经济学家。他最担心的不是这些数据比专家估计的还要糟糕,而是这次衰退对民众的影响还不会很快减退。经济虽然在好转,但这种好转要传导到消费层面还需要相当的时日。格德斯坦说:“今年下半年是不可能的。在就业开始增长之前,情况不会明显好转。下半年就业减少的势头会一直持续,只不过减少的速度可能稍微慢一些。要等到跌势停止,就业开始增加,可能是明年第二季度的事情了。”格德斯坦指出,当人们工作不保,收入水平自然会下降。他们如果连付房租、水电费都感到紧张,怎么可能会去买医疗保险?
美国人的乐趣 篇11
有些美国人热衷于个人的生活爱好,那种沉醉和执着,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有个老美,他本来可以开轿车,但他酷爱骑摩托车,每天起早摸黑,从家骑车上班,来回要三个多小时。问他累不累、烦不烦,他说,每天这么来回两趟车,实在太棒了。如果上下班不骑车,回了家还得去骑。他住得远,那里的房价低,来回又骑车锻炼,真是一举两得。另一个老美爱做木工。他上下班时,顺路从商场买了许多小木条片,形形色色,每逢周末,就坐在桌边,切削磨黏,做成各种模型,有各种喜爱的小动物,还有车站、厂房和桥梁等,一间屋被堆得满满的。
我在美国时看到,每天下午下课,许多家人都带着小孩到运动场或公园活动;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运动场、公园和科技馆都是人们最喜爱的活动场所,不论大人小孩,尤其喜爱棒球、垒球和足球等活动。永远做不完的事,永远不厌烦的娱乐,使他们用不着靠单调无聊的电视连续剧打发晚上和周末。美国人的生活乐趣在野外、在球场、在花园、在大自然,而不在饭桌旁、麻将间和歌舞厅。
对普通美国人的生活,笔者颇有感触。美国人也是重感情的。朋友儿子的一个女同学与一老美结婚,当她产育时,其远在四百多公里外工作的婆婆,主动放下工作,前来帮其料理家务。现每逢孙子、孙女生日,婆婆总要专门从远处赶来祝贺,这使他们一家十分感动。
美国人的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都很强,许多事情都亲自动手。在住地周围经常看到,许多美国人都自己修车、洗车,自己修理门窗、铺设地板,自己修整花木、管理绿地,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特别是一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自理精神更是难能可贵。
许多超过85岁的老人,仍然在开汽车结伴远行旅游,跨越城市地区探亲望友。有的甚至当上志愿者帮助他人,诸如陪人聊天、提供生活看护和指导有关技术等。他们不仅是“被照料者”和依赖者,也是提供照料者和作出贡献者。朋友儿子家一户邻居,是一对老夫妇。男主人已九十高龄,身体还很硬朗,经常自驾车上超市和出游,早晚外出遛狗,修整自家花木,管理绿地及家务。问他为何不雇个保姆帮忙?他说,自己能做的事,就不要麻煩别人。
美国人的价值观 篇12
一、什么是消费主义价值观
消费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 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早期的资本家以努力赚钱、荣耀上帝作为“天职”, 他们赚钱的目的不是享受, 而是为了不断积累财富来增添上帝的荣耀并获得自我的救赎。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 资本家一方面不断扩大再生产, 另一方面克己勤俭, 过着朴素的生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始资本由此源源不断地积累下来。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多积累、少消费的模式已经无法再支撑资本主义的运行,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而这些财富只有被消费出去才能进行下一轮的生产, 资本才能迅速地流动、膨胀。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都“出自同样一个对生产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并对其进行控制的巨大逻辑程式”。因此, 培养巨大的消费群体, 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让人们摒弃禁欲的生活方式, 不断地去追求更多、更新奇的消费品也就成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这种背景下, 通过政府、制造商、广告商的“合谋”, 人们的消费欲望被空前激发起来, 消费不仅成了人们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 更成为了一种文化, 一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价值观便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反映。具体来讲, 消费主义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消费主义是为了满足欲望的消费, 而不是基于需要的消费
消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为了满足需要而消费和为了满足欲望而消费。从人类维系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角度来看, 为了满足需要而消费是必须而不可替代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善分为目的善和手段善。目的善是其本身就值得欲求的东西, 人们追求这种善是为了它本身, 而不是为了更高级的善;手段善并不是为了这种善本身, 而是为了某种更高级的善。为了满足需要的消费就是人类为实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善, 人类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 才能去从事各种生产和创造活动。离开了这种消费, 人类就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也就无法从事各种其他的活动。消费是由个体的生命需要决定的, 作为维系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手段, 消费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而在消费主义价值观驱使下的消费活动则是为了满足欲望的消费。
2. 消费主义追求的并非商品本身, 而是一种象征符号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趋使下, 人们购买消费品并不是为了消费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而是为了消费品所蕴含的符号价值。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的, “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 也不是一种富裕现象学, 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 也不是依据形象与信息的视觉与声音实体来界定的, 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意义实体来界定的。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因此, 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生产商和广告商“合谋”赋予了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 不断引诱着人们因为这些符号而去购买商品。所有的消费品组合起来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符号系统, 人们都深谙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并且这个符号系统有着自身的等级结构, 人们在这个符号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也就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 如丰田汽车暗示了车主的中产阶级身份, 而劳斯莱斯则代表了上流社会的奢华。
3. 消费主义在消费中寻找身份认同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认同的需要, 人们都需要不断地确认“我是谁”。而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不可能只通过“自省”这一方式完成, 人们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我, 确定自己的身份。而在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中, 人们只有通过他所消费的物品才能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 消费和自我认同是一种行为的不同方面:“我”是谁是由我消费什么和我怎样消费决定的;“我”对自我的定位也决定了我消费什么和我怎样消费。“在人们抱着展示自己社会身份的心态而进行消费的时候, 商品的身份价值或社会标志价值便得到了实现。”消费成为了一种划分人们社会地位的手段, 人们在消费中实现着阶级内的认同, 同时把自己与其他阶级的人区分开来。然而, 用商品来确认身份是有着一定的风险的, 商品总在推陈出新, 而商品的符号意义也并非一成不变, 因此一次的消费并不能满足人们认同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在新的商品中实现自我认同, 因而自我认同的需要驱使着人们不停消费, 把消费作为寻找自我的手段。
4. 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幸福的源泉
吃、穿、住、行等生理需求的满足无疑是人生幸福的一个基础条件, 物质产品的消费也是实现人生的一个基础性手段。但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中, 物质产品的消费则成为了幸福的全部含义。在许多人看来, 人只有不断地消费、占有物质产品, 才能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在消费的那一刻所获得的快感是任何其他满足都无法比拟的。人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 并且“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消费对于人们来说不只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 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成了幸福本身, 甚至是唯一的幸福。
5. 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终极价值
在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中, 消费是人生的根本意义, 人们拼命工作、努力赚钱的目的就是消费, 其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消费这一根本目的进行的, 只有对消费品的无穷占有才能成就人生的意义。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一个根本特点就在于世界的“祛魅”, 一切崇高的、美好的终极价值都离我们远去了, “工具理性”统治了这个世界。消费活动就是一种“祛魅”的活动,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中, 所谓的“终极价值”、“终极关怀”都是无意义, 消费活动就是人们得以寄托灵魂的“宗教”, 物欲的满足即人们的终极价值, 许多人为这个“终极价值”奋斗一生、追寻一生。
二、消费主义价值观与人的价值的实现
消费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无穷的欲望是合理的, 消费是一种寻找自我认同的手段, 是幸福的源泉, 是人生的目的和终极价值。因此, 在很多消费主义者的眼中,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消费, “我消费故我在”, 只有在消费中才能体现人存在的价值。因而, 从人的价值的角度评价消费主义价值观就成了一种可能的路径。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否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呢?
人的价值包括两种, 一种是社会价值, 另一种是自我价值。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人作为价值客体能够满足主体之人的需要, 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即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作用。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 即人满足自身的物质、精神需求, 不断完善自我, 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相互依存的。首先, 人的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人只有服务于社会, 通过劳动在社会中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 社会才可能满足人的需求, 社会成员的劳动和贡献是实现社会成员自我满足的条件。其次, 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其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无疑有利于其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人的价值的最高目标应该人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或者说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创造的价值, 但人能创造什么价值、在何水平创造, 则决定于他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程度。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满足, 人能够自主地发展一切合理的需求;第二, 人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人的活动不只局限于专业分工, 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天赋、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的领域;第三,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地发展自身的一切才能, 人的智力和体力均得到充分发展, 能适应不同领域的劳动需求;第四,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人与他人的相互关系突破了狭隘的地域、分工、民族等, 人与人形成了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关系。
消费是人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一个基础和保障, 人们只有通过消费活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 才有可能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同时, 消费活动本身也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 人们通过消费活动享受社会的财富, 满足生存的需要, 同时享受生活。人通过消费实现了自我价值, 同时也为实现社会价值做了更好的准备。总之, 基于正确的消费观的消费活动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然而,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驱使下的基于欲望的消费活动对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却有着阻碍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异化
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如何理解人的价值取决于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实现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完成, 人的价值不应当违背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其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相应地, 人的价值也与这两方面有着紧密联系。人的价值不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 人的价值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 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消费主义便是对人的这两类本质的异化。首先, 基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活动并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们在这种活动中并不是按照合理需要自由地选择商品, 而是被商品所带有的符号意义强迫, 人们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商品的符号意义, 人们在消费符号的同时也被符号控制, 消费成为了“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控制活动”。其次,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中,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异化的。当其他活动都被认为是为了消费这个“终极价值”服务的时候, 那么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都被物化成为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 一部分人是在不断地创造、激发人的消费欲望, 另一部分人则是无休止地追逐这种欲望并在这种欲望中迷失自我。
2. 消费主义使人们放弃了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追求
人的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即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而在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系中,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取决于他的劳动成果、他对社会的贡献, 而是取决于他占有了什么、消费了什么。个人的劳动和职业都被隐藏起来, 只有那些商品符号能够显示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个人所占有的商品符号越高级、越有个性, 他就越被他人所崇拜、羡慕, 他的人生价值也就越大。
3. 消费主义使人只执着于物质产品的消费和欲望的满足
人们不再去追寻永恒的精神家园, 也不再去注重自我提升, 人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围绕着商品和消费, 人成为了一种“消费动物”。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只在于物质的满足, 更在于精神境界的提升, 而当人们只注重自我的物质满足时, 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迷失。欲望的满足永远无法填补心灵的空虚, 单纯的消费活动永远无法发展人的多种才能, 使人获得多种多样的满足。当消费主义者试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实际上是社会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时候, 这只是一种可悲的精神挣扎, 它最终导致的是精神的危机与价值观念的迷失, 以及人们因陷入到对商品不断变换的符号价值的无尽追逐之中而带来的身心疲惫。
4. 消费主义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说人的贡献和成就是人的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那么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就是人的价值的内在依据, 而消费主义则通过片面地强调消费活动而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消费主义片面地强调了人的物质需求和欲望, 而忽略了人的其他需求, 特别是人的精神需求;消费主义使人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消费活动中, 而忽略了人的活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人们的其他活动都失去了独立性;人在消费的漩涡中失去了全面发展能力的机会, 消费水平的高低、物质财富占有的多少成为了衡量人们能力的主要标准, 人们不再看重自身的全面发展, 更多地占有消费品就是对能力的最大肯定;消费主义使得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纯粹的物化的关系, 人们把一切社会关系都商品化, 把一切社会关系都看作可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消费品”, 同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商品建立起来的。
消费主义价值观将消费作为人的终极价值、人的目的, 必然会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自我价值, 与对社会的贡献为目标的社会价值产生不良的影响, 甚至是根本的扭曲。将为了人发展而存在的手段当成目的, 必然造成人自身的异化。这种异化所带来的影响也不限于个人, 会同时扩展到社会。人消费欲望增长的同时会促使生产更多的产品, 而这些产品已经超出了人的实际需求, 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 而且人将自己本应用于创造价值的能力用来思考如何满足一些无聊的私欲, 也是对人创造能力的贬低和伤害。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罗钢, 王中枕.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艾伦·杜宁.多少算够[M].毕聿,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4]马克思, 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本[M].中央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央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