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价值教学反思

2024-10-02

人的价值教学反思(精选8篇)

人的价值教学反思 篇1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1

这节课在最后的这几个班越上越顺手了,本节课有几个问题要注意一下,记录下来以后好注意。

在讲生殖系统时,要先领着学生观察膀胱、精囊腺、前列腺的位置,并告诉学生第一条线的名称是精囊腺,并让学生写上。这样可以教会学生的观察方式并打破学生的尴尬气氛,督促学生快速完成图4和图六。第一个班没有这样做,让学生自己看,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耽误了时间,还有卵巢和输卵管也需要提醒学生。

在讲生殖过程时,先看视频在讲解排卵受精的示意图可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再做学案,这样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下降了,而且有利于记忆。关于图9胎儿、脐带和胎盘这里学生很难理解,要结合图9加以讲解并提问学生:胎儿和母亲的血液相融吗?胎儿和母亲的血型一致吗?以加深对胎盘作用的理解。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2

“人的生殖”一直以来都是生物教学中教授较为困难的一节,对学生来说,好奇心强,课堂氛围难以把握;对教师来说,许多教师对该部分的内容觉得羞于启齿,常选择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而且往往使得学生只了解生理知识,而在性道德、情感以及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教育相对来说非常缺乏。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把目标定位两条主线,将生理课扩充为感悟生命的诞生,将落脚点置于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人类生殖的每个环节,都要不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产生的不易,父母为孕育生命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要学生在知道人类生殖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要珍惜生命,体会要感恩父母,培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3

七年级下册生物主要讲的是生物圈中的人,当学生拿到新书时,看的最痴迷的就是第二节《人的生殖》,甚至有学生经常问我说:“老师,第二节讲不讲啊!怎么讲啊!”。我知道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的生殖感到既新鲜神秘,急切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又羞于启齿,不好意思询问。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每次我们都要花一节课的时间来讲解这节课,甚至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坦然地认识自己。

首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上课坦然对待,不要有什么羞耻感。所以,在导课时,我先出示了一朵漂亮的花朵问:“你们看,这朵花漂亮吗?你喜欢看吗?”学生们大喊:“漂亮,喜欢!”紧接着我说,这是植物的生殖器官,我们看的时候从来没有感到害羞,所以认识自己的生殖器官,我们也不应该感到害羞,要坦然面对,就像对待我们的鼻子、眼睛一样。从而巧妙地打破尴尬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本节课。

对于“人的生殖系统”这部分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欣赏视频,形象直观地认识男女生殖系统;然后,出示人生殖系统示意图,让学生明确各个生殖器官的名称和功能;最后,教师强调重点识记的器官。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性器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打破对性的神秘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

对于“人的生殖过程”这部分教学内容,我在要求学生掌握人的生殖过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时,我以人的生殖过程的知识点为主线,一步步补充生活化知识、渗透进情感、价值观教育。

1.在讲受精过程时,我们讲到了精子如何进入女性体内,宫外孕是怎么回事,早孕的危害等等,虽然这些问题课上讲比较敏感,是一些负面的消息,但是学生觉得新奇,想知道怎么回事。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知道青春期的他们应该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做了后会有什么危害,从而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2.男性一次生殖活动中可以产生数亿个精子,正常情况下,女性每个月只排出一枚卵细胞。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起始于受精卵,受精卵是一个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形成的,这就说明我们每一个人的形成就是当时那个最优秀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了。从而体会到每一个人能够降生都是非常幸运和不容易的,学会尊重、珍爱生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不负生命的意义与美好,勤奋努力,争取做一个最优秀人。

3.通过了解胎儿的发育过程,拓展了相关的生活化知识,比如:羊水的作用、胎儿血和母体血会融合吗,融合后的危害是什么,妈妈的体型变化等等。同时,同学们知道了母亲孕育和生育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上所承受的重负。孕怀胎十月,母亲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负担都加重;最后在分娩的时候,母亲又忍受着剧烈的难以忍受的阵痛。体会到母亲为孕育生命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要学会尊重和感谢母亲。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孕育了生命,在于哺育了生命,养育了生命,更在于教育了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有母亲的爱,最后在《烛光里的妈妈》背景音乐声中,按照我的预期目标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知识讲授。课后,教师要求孩子们利用周末帮母亲做家务,并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母亲节日的祝福,同时也表达对母亲爱和感谢。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4

“人的生殖”不仅是八年级(上)生物第18章的一个重点,也是八年级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一课。我采用了学生实验、讨论、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标准》的要求,本次备课的过程如下:

一、了解本节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明确重难点(生殖系统结构和功能是理解水平属于重点部分,人的生殖过程是了解水平属于难点部分),从而对症下药,抓住本节课的实质。

二、拉出本节课知识点的主干线。

理解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尤其是重要的生殖结构;理解男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功能从而点拨男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睾丸和卵巢;将生殖系统正面图和侧剖面图结合使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完成侧剖面图的结构名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了解人的生殖过程重点了解受精的部位、胚胎发育过程的变化、胎儿与母体之间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情感升华部分是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尤其是母亲。

三、创造主干线的枝条。

设想对于每一个环节的知识点应以怎样的方式设计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且以学生为主体,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如理解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时,先让学生整体上感知结构,再让他们观察课本中的图片,然后以抢答方式检验学生的能力;因生殖系统的功能这部分知识学生可通过视频、阅读且结合结构字面名称能快速理解,所以主要采用了功能对对碰的连线方式,让学生在这个程度上去理解就可以了,否则一个一个点着去了解反而太烦琐;完成侧剖面图的结构名称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了解人的生殖过程结合视频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解决问题的形式;情感升华部分是让学生体前背书包体验母体怀孕的辛苦,再以图片结合歌曲,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其中,让学生感同身受。

四、修饰语言。

开头、过渡、结束部分的语言要求精练、自然,让知识紧密联系,不出现断层现象。

本次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优点存在以下几点:

1、扣准学生和教师是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且语言引导恰到好处。运用新理念,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并结合传统方式如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因这部分知识学生羞于启齿,但却能驾驭课堂并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敢于回答。

2、构思清晰。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构思明了,枝杈该有则有,不该有则减掉。

3、情感升华运用巧妙。教书不仅仅是教知识,最重要的是育人,育人才是目标。

(二)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存在以下几点:

1、在预设与深层方面应提高:教师应及时并巧妙地解决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

2、因结构名称不容易识记,若能让学生大声朗读也许更好。

3、在胎盘、脐带方面若能从营养物质吸入、排出等角度再深入理解尤其是胎盘的理解也许会更好。

4、人的生殖过程部分若能再讲解一些关于宫外孕、结扎、双胞胎等方面也许学生会更感兴趣。

以上是本人这次的教学反思,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争取下次有更大的进步。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5

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对这节课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但同时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都不敢正视这节课的知识内容,有个别同学可能还会瞎起哄。要上好这节课,关键得先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科学知识!了解自己,了解人体!我用了三分钟来做这个思想工作,让那些起哄的同学不再言语,让那些低头害羞的同学端正了姿势,然后用手提给他们放了一段教学视频(条件有限),介绍人的生殖系统,同学们都凑在一起安安静静的看完了,之后同学们在陈述同步学习答案的时候,我在总结知识点的时候,同学们都能大胆说出生殖系统器官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相关功能,课堂上因此没有嘲笑也没有羞涩,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知识讲授。为此我感到很高兴!

我想,对于生殖的内容,如果做老师的不能大胆面对,觉得在学生面前不好意思,那起哄的只能越来越多,学生们更不好意思正视这节课的知识内容了。我很高兴自己做到了,将这节课顺利开展,相信我的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对人的生殖系统有一个全新的质的认识。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6

学生已经通过性健康课,对人类的生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了解仅限于对生理过程的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认识进行提高和升华,将生理课扩充为感悟生命的诞生,落脚点置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本节课一个突出的亮点。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来讨论和面对生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课堂气氛活跃,讨论充分,思维活动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生殖过程本身的顺序,就是上课的思路,脉络清晰,知识落实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达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比较好地运用了数据资料,给学生较强的冲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引发教师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师在本节课中对此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当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问:“为什么你想知道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是怎么想出来的?你怎么想出这个问题的?”等,学生不一定要说清楚这些,但是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作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新课程倡导探究。探究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是完整的探究活动,可以在每节课上进行其中的`某些环节的训练。本节课中的探究活动,不但是新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纸上随时记下自己的假设,或者对要探究问题的理解,看完录像或资料后,再解决问题。

3、教师要适时对学生所做的解答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归类,如母亲在孕期所承担的压力可以有来自心理上的、身体上的等等,生活习惯的影响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过类,这样能带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

4、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如为什么要珍惜生命?为什么要爱戴父母?这是学生一生中要不断思索的问题,教师要能够培养学生将这样的思维活动变成一种习惯。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7

《人的生殖》这节课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受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许多教师对该部分的教学内容都羞于启齿,常选择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而正值青春期的学生们觉得人的生殖过程很神秘,对这节课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心,孩子们一方面渴望了解有关人生殖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怀有羞怯的心情。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题,课前,我让每位学生采访了自己的妈妈,了解有关自己出生的信息;导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人的生殖过程并不神秘,生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从而巧妙地打破尴尬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本节课。

对于“人的生殖系统”这部分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教材;然后,巡回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示意图,让学生明确各个生殖器官的名称和功能;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性器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打破对性的神秘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

对于“人的生殖过程”这部分教学内容,我在要求学生掌握人的生殖过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时,我以人的生殖过程的知识点为主线,一步步渗透进情感、价值观教育。

1、通过了解受精过程,同学们知道了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起始于数亿个精子中最优秀的那个精子和卵细胞相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体会到每一个人能够降生都是非常幸运和不容易的,学会尊重、珍爱生命 ;体会到每个人在生命起始的那一刹那就是最优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不负生命的意义与美好,勤奋努力,争取做一个最优秀人。

2、通过了解胎儿的发育过程,同学们知道了母亲孕育和生育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上所承受的重负。孕期,母亲把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胎盘和脐带给了胎儿,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把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给了母亲;怀胎十月,母亲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等负担都加重;最后在分娩的时候,母亲又忍受着剧烈的难以忍受的阵痛。体会到母亲为孕育生命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要学会尊重和感谢母亲。

3、通过了解导致胎儿致畸的因素,同学们知道了烟、酒、药物等都会导致胎儿畸形。体会到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是对新生命的承诺。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母亲的伟大,在于孕育了生命,在于哺育了生命,养育了生命,更在于教育了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有母亲的爱,最后在《烛光里的妈妈》背景音乐声中,按照我的预期目标顺利地完成了这节课的知识讲授。课后,孩子们利用周末帮母亲做家务,并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给自己的母亲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母亲节日的祝福,同时也表达对母亲爱和感谢。经过这样的处理,一节普通的生理课,变成了情感教育课,让学生在道德观、人生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升华。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8

本周主要学习了生殖系统,具体内容是人的生殖和发育。鉴于学生处于青春期,对此部分内容敏感,有些学生可能想了解又不敢大胆看书,所以我布置了本周内回宿舍时,必须携带课本,必须预习或复习本章内容。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其二,关于生殖系统的结构,难以理解。课本图片学生有可能看不懂,教师要稍作介绍,主要指出男性精子排出时经过的结构和女性卵细胞排出时经过的结构,还有精子进入输卵管的通道,这些问题都要结合图片介绍,让学生自己指图说出过程,有利于掌握和理解。

其三,关于二、三节,第二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结合实践、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理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身的变化,切实了解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做到驾驭自我,自我调节,健康的生长。第三节主要是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掌握计划生育的具体措施,应该注意的是,关于避孕措施的介绍要强调一下,普及这方面的教育。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9

本节课内容是人的生殖,有学生提前问我这节课是不是自学,我肯定的告诉他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原来学生都已经知道这节课要上什么内容了,心理既害羞又很好奇。

一上课我就直接入主题,人的繁衍要依靠生殖,生殖就要依靠生殖系统,那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何,生殖过程又是如何完成的?学生开始在下面就有点议论了,顽皮的嬉笑。 这节课要他们归纳出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我在大屏幕出示相应图片,这个时候学生们就沉不住气了,嬉笑的有,害羞的有,惊奇的也有……我告诉他们生殖系统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结构,渐渐的学生能够进入学习状态并能在我提出问题时回答出“精子”“睾丸”……等词。

男生比较大胆活跃,带动了学习气氛。我将男生殖系统简单说一下,将重点结构和其功能板书,然后再介绍女性生殖器官结构和其功能并将重点板书。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了解了生殖系统的结构,然后就是了解生殖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由于前面预习时间控制不好,所以到这里时间有些紧迫,我让他们先预习生殖过程,了解了生殖过程还想给他们看一个视频的只能留到下节课了。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还教育学生:

1、珍爱生命,知道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充满着冒险和挑战,每一个人能够降生都是非常幸运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2、慎重对异性之间的深度交往,生殖器官尚未发育完全,不能孕育健康优质的新生命;流产等通过外力终止孕育生命的过程,常常还会对生育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不育的遗憾。

3、尊重和感谢父母,尤其是母亲。母亲孕育和生育我们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重负,我们要感谢父母的爱心和责任心所创造的生命的奇迹。

4、良好习惯的培养,烟、酒、药物等都会导致胎儿畸形,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是对新生命的承诺。总之,本节课在教学中不但让学生对生殖过程有全面、科学、准确的把握,而且引发了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感悟,珍惜生命、爱戴父母以及良好的习惯行为的养成等情感教育。不但有知识主线——人类生殖的过程,而且还有一条情感的线路清晰可见,即感悟新生命的诞生。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过程的感悟,母亲孕育孩子过程的感悟,整个孕育过程中意外因素对生殖影响的感悟等,贯穿始终。使得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影响成为点点滴滴的渗透和感悟。但在时间的安排上还需把握。

人的价值教学反思 篇2

浙江省长兴县教研中心在长兴中学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这次活动是由浙江师范大学许序雅教授和长兴中学许老师共同执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许教授的课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凸显其深厚的史学功底,为我们翔实地解读了罗马人法律的相关历史概念,而许老师的课在教学方法上是典型的历史情境教学。这为我们以许教授对罗马法相关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来反观历史情境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

历史问题情境教学包括两个要素,即历史情境和问题。历史情境给予学生一个思维的对象,而问题帮助学生聚焦。历史问题情境教学在设计上注重情境和问题的设计,在过程上注重“思想对话”。[1]

这种被学术界广泛推崇,并受到中学教师青睐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教师自身都没有意识到的误导。本文试图基于许教授对罗马法相关概念的解读,来反思历史情境教学的各个要素,分别从虚拟情境的创设、史料内容的选用以及问题的设计三个方面,来分析历史情境教学在实践中的误区。

一、虚拟情境的创设带有随意性

随着情境教学理念的广泛传播,怎样用生动的历史情境来帮助学生感悟历史,用这种带有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已经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历史情境的设置取材广泛、方法多样,例如诗歌、对联、神话故事以及比喻、想象等都可以作为历史情境,因而在实践中允许虚构。”[2]长兴中学的许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创设了多个虚拟情境。

在习惯法和十二铜表法这两个相联系的历史概念的教学上,许老师首先设计了这么一个情境:“平民布鲁托的葡萄园无故被贵族卡西毁坏了,布鲁托想评理,谁知卡西对布鲁托施以镣铐枷锁,打裂了他的头骨,并要求布鲁托做他的奴隶。布鲁托因此告上法庭,判决结果:贵族卡西不负任何责任,无罪。因为没有贵族向平民赔偿的先例。”在这个情境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还设计了针对性的问题:“此案例可能是依据什么法进行审判的?请说明理由。”

单从教学方法的层面来说,这个设计非常不错,案例生动且设问聚焦。事实上,课堂的反响也直指教学目标。

师:注意这个案例中的判决结果,贵族没有责任向平民赔偿,你觉得最有可能是根据什么法来审判?

生:我认为是根据习惯法。

师: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在这里,没有贵族向平民赔偿的先例,而这正是习惯法。

师:很好,请坐。那么在罗马城建立早期,没有成文法只有习惯法,贵族垄断了立法权,用法律来压迫平民。正是由于习惯法的存在,成为当时贵族和平民矛盾的焦点。那什么是习惯法?注意,我设置了两个空格,请大家完成。其实能从当时的案例推断出习惯法的两个特点,贵族垄断了法律,所以是……

生:随意性。

师:我听到了随意性,还有呢?因为它没有成文,所以它有不确定性。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罗马是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呢?我们来看案例二。

许老师在非常流畅的过渡中,把问题情境引向了对十二铜表法的学习上。呈现案例二:“平民布鲁托的葡萄园无故被贵族卡西毁坏了,布鲁托想评理,谁知卡西对布鲁托施以镣铐枷锁,打裂了他的头骨,并要求布鲁托做他的奴隶。布鲁托因此告上法庭,判决结果:贵族卡西必须支付300盎司罚金给布鲁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很好地理解这个案例是使用十二铜表法来判决的,并且在与第一个案例的对比中,思考得到十二铜表法对于贵族的限制和平民利益的保护。

从情境设计作为教学手段来帮助达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这个设计应该是实现了预期的目标。然而,在课后研讨上,许教授以其对罗马法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两个案例中的“硬伤”:“大量案例在设计时,不注意时间地点。像罗马法的案例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时间界限,你没有这个时间界限的话,这个案例是没有办法判断的。比方说这个案例一,没有时间界限的话,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用什么法来判决呢?在不同的时间,可以按照不同的法律来判决。在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是一种判决方法,在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后又是一种判决方法,到了公元3世纪后,又是一种判决方法,所以尤其是在涉及罗马法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第二,案例设计的表达一定要准确。比如案例一说,贵族打裂了平民的头骨,头骨都打裂了,这位平民还能够去参加法律诉讼吗?无论是按照罗马法律的哪一部,贵族损坏了平民的葡萄园,又打了平民,撑破天他拒绝赔偿;哪怕在习惯法当中,都不可能让布鲁托去做贵族的奴隶,这简直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事情,这样的情境设计是站不住脚的。”(材料来自课后研讨)

因此,在情境设计上,不能仅仅从教学的角度来考虑,作为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法,情境设计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问题,这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但是情境内容本身必须科学严谨,须基于对相关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虚拟情境的设置必须是以史实基本特征为架构的再现。[3]否则看似引出了课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案例本身却包含了很多不符合史实的成分,这种隐形的误导非常有害。

二、史料内容的选用缺乏逻辑性

在历史情境的设置上,还有一种方法是呈现史料。在教授“罗马法对后世影响”这一块内容时,本着“论从史出”的历史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处理上会经常引用近代的一些法律条文,例如许老师针对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引用了三段法律条文。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法国《拿破仑法典》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公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三段后世法律条文的引用,主要是为了说明罗马法对于后世的影响。在许老师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三段引文的具体用意。许老师有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比如对法国的《拿破仑法典》、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近代的这些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基本上都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出,在许老师的理解中,这些后期的法典条文是以罗马法为蓝本而形成的。

许教授在教授“罗马法对后世影响”这块内容时,他是这样表述的:“罗马法的公正、理性的原则,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人人平等的观念和公正至上的观念,这种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的永恒价值,它是超民族、超时间的。这种价值,被后世的启蒙思想家所继承与发展,为后来资产阶级提出民权思想提供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阶级提供了武器。”

对两种不同的表述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许教授讲到了启蒙运动的接力棒作用。在许老师的理解中,则表述为是以罗马法为蓝本,也就是说,罗马法对于后期的这些法律条文是有直接影响的。这种理解上的误差直接导致了史料内容引用上的误导。在课后的研讨中,许教授专门点评了许老师在这一内容上的处理:

“罗马法对后世影响的表述要严谨。罗马法从来没有导致这个人权宣言产生,没有的!这两者之间是无法建立起联系的。后世的法律也好,文件也罢,都是受启蒙思想家直接影响。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再用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影响到了后世,所以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与罗马法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它依据的是近代资产阶级的宪法原则。中国人根本不知道罗马法为何物。像这样的材料注意不要误导学生。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它是间接的,它是经过接力棒传递影响的,不是直接的。”(材料来自课后研讨)

许老师的处理,最后引导出书本的结论,如果没有对罗马法影响的深刻理解,很难看出其中的差错,而且对于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在与许教授课堂实录的对比以及点评中,我们发现其间的差错是非常明显的,史料内容的正确选用需要基于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

三、问题的设计缺少严谨性

问题的设计是历史问题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问题引导学生呈现相关历史概念的原始理解,是进行“思想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生成的载体。学生原始理解的呈现便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是课堂出彩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学习完了公民法、万民法以及自然法的知识后,为了突出罗马法的演变及其原因,考虑到让学生能够用归纳的方式对刚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许老师专门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问题一:“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中是如何体现对公平与理性的追求的?(提示:从适用范围、法律内容、司法程序、法学理论、具体操作角度考虑)”问题二:“为何罗马法能以公平理性为目标不断完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具体原因?”

从问题设计本身来看,这两个问题前后连贯,有利于对学习内容的逐步深化。对比许教授的课,我们发现许老师的设问有一个比较微妙的误导。下面是相关的许教授课堂实录:

“那么在公元前6世纪前,在塞维·图里乌改革之前,所谓罗马的公民指的就是全体的罗马贵族。那什么叫全体罗马贵族呢?就是指全体罗马人,……跟贫富贵贱没有关系。而生活在罗马外邦的其他国家的自由民,都不属于罗马人。这个情况,到了公元前534年的时候,发生了变化,这个书上没有提到。军事首领塞维·图里乌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平民就不干了,因为平民的人数超过了罗马人,外邦人超过了罗马人。这次改革,让外邦自由民同时获得了罗马公民权。在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前,罗马的公民就包括了罗马的贵族和平民。到了公元前3世纪初的时候,平民获得公民权,但他们的公民权是不完整的,经过两百多年的斗争,平民在经过斗争以后,才获得了充分的公民权。……公元前88年以后,这个时候经过了一个著名的同盟者战争,经过了一系列战争,经过平民的斗争,当时被罗马人征服的意大利半岛,所有的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也就是说,意大利人也具有了公民权。”

从许教授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信息:罗马法的发展是经过平民和贵族不断斗争的结果。经过平民的不断斗争,公民法不断完善扩充,平民的利益不断得到加强。从十二铜表法有所保护,到公元3世纪初得到了比较完全的保护。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为了刻意地追求公正,而是因为平民的力量非常强大,随着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必须依靠平民的力量。贵族自身实力不够,因此不断地对平民作出让步。

反观许老师的问题设计,其中暗含一个意思:公平正义似乎是罗马法刻意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理解在知识层面上看不出明显的错误,但是却暗含了一种历史思维:公平正义这些光辉思想,是人们在思想上积极地刻意追求的结果。而事实上,却是在公民与贵族的不断斗争中,是在现实力量的博弈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

在历史长河中,思想和现实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启蒙运动的思想对于后面的资产阶级革命来说,特别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一种对理想的刻意追求是存在的。但是这个现象并非是普遍的,还有很多历史事件表明,光辉的思想有时候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如果离开了对罗马法演变的深刻理解,很容易陷入前一种理解方式,这会不经意地影响问题的设计,造成对学生的误导。

历史问题情境教学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在许老师的执教过程中,学生能够借助创设的历史情境以及问题进行思考和对话,这种思考和对话无疑可以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并且便于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如果只从教学这个角度去看,许老师的课堂效果是非常好的。但经过这次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的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是没有基于对相关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虚拟情境的创设虽然生动有趣,常常会隐含常识性的错误;史料内容的选取看似非常有道理,却暗含了错误的史实逻辑;问题的设计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其本身就可能已经带着错误的历史思维了。因此,历史问题情境教学这一方法要用好,还需要在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上下功夫,要多阅读多钻研。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的证据、推理和想象》课堂教学实验(一)[J].历史教学,2011(17):55.

[2]王涛.历史情境概念界定和创设方法浅谈[J].历史教学,2007(10):29.

《人的生殖》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人的生殖 情感教育

上课铃响,生物老师步入教室,站到讲台前。课前的骚动还没完全平静下来,台下传来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翻到第9页”,还夹杂一些私语声“哇塞,上到了!”(期待的语气)

这里提到的“第9页”是指新课标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人的生殖”的内容。在上这节课之前,听到如上的怪声和私语声,作为已经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十几年的女教师的我,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可以说是见惯不怪了。对这个内容的教学,我有过教训,也有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所谓的成功的经验。总结起来,感触较深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上好本节课的前提

提到人生殖,容易让人们联系到“性”。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跟着发生变化,但是在我国,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造成的性禁锢、性神秘感还没有完全消除,在落后地区性愚昧现象还相当严重,家庭、学校对这个问题也避而不谈,讳莫如深。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可避免的受此影响,对人的生殖有一种神秘感,导致这节课的教学难于像其他内容那样自然地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每当讲到“人体生殖”知识时,多数教师感到难为情,有的教师采取分班上课,有的对教学内容轻描淡写、对一些内容避而不讲或含含糊糊、也有些教师干脆把本节课变为自读课。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并不妥当,这些内容不但要讲,而且还要突破教材的局限性、扩展开来讲,要大大方方的讲。

经了解,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教师上《人的生殖》这节课前,已经“预习”过这个内容,或从其他渠道接触过相关知识。他们其实很渴望地了解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就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情景。对此,教师应该本着一颗平常心看待。因为,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青春期,身体外形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身高体重开始突增,心肺和大脑的功能明显增强,第二性征出现,性器官开始迅速发育。伴随着身体上的一系列快速的变化,心理上也必然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一些迷茫和困惑。他们渴望了解性知识,想进一步了解自己和人类的繁衍过程以及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对于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他们又常常羞于向老师或家长询问、求教。而我国当前还没有把青春期的性教育单列为一门基础课程。有些中学生便从黄色音像制品或淫秽书刊中去涉猎性知识。如果不从恰当途径加以正确引导,会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有些会误入歧途。作为生物学教师,应该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潜移默化地把性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身心也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初中生物课中,“人的生殖”和“青春期”这两节课则是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最佳渗透点,教师千万别错过。秉着这样的理念,不管对哪一届学生,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我都很认真地上这些内容,而且努力上好。

曾经有学生在上“人的生殖”这节课开始之前对我提出不用上这节课了,让他们自习算了,还有个别学生用一种怪异的眼神看着老师。当他们看到老师一脸的严肃、平静淡定的神态之后,意识到这也许真的是该认真学习的知识,转而以一种认真而期待的态度等着这一节课的开始。可见,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影响。

二、讲究教学策略,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除了让学生了解生殖的概念,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感悟生命来之不易,体会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和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爱情观以及良好的社会道德感、责任感。这才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要想达到本节教学目标,使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很好地把握和处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导入的设计没有固定方式,但必须要适合学生实际,要有针对性,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学生的神秘感和羞怯的心理,是课堂成功的第一步。

人的生殖是通过生殖系统完成的,当学生打开课本看到男女生殖系统结构图时,学生中会出现各种表情:羞怯的、神秘的、还有的发出怪异的笑。要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节的学习,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学生的神秘感和羞怯的心理。

如上,在导入课题后,教师可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被子植物的生殖,然后告诉学生:其实,人的生殖和被子植物的相似……把人的生殖与学生学习过的被子植物的生殖相联系,让学生觉得人的生殖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而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巧妙地打破学生碍于面子不敢大胆学习的心理,营造出自然轻松的课堂气氛,这样能够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节的学习。

3.教师要特别重视本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本节内容包含有很多的情感、态度、观念教育内容,教师要尽量挖掘,并适时渗透于教学中。如教育学生:

(1)珍爱生命

如在讲授“受精过程”中教师可补充介绍:在一次受精过程中,大约4亿-5亿个精子中,只有最优秀的一个能够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受精卵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生命对每一生物来说都只有一次,是绝对公平的,一旦消失,再也不能重生。所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都应该为自己能成为一个生命体来到这个世界上感到无限骄傲和自豪,因为你们在生命的开始,就是一个竞争中的优胜者。我们应该欣赏自己,尊重生命,爱惜生命。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领悟到生命的珍贵,建立正确的生命观。

(2)良好习惯的培养,

结合课后练习第4题,让学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知道烟、酒、药物等都会导致胎儿畸形,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坚持,是对新生命的承诺。

(3)尊重和感谢父母

在讲授“胚胎的营养”和“分娩”这个知识点时,在让学生了解胚胎与母体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交换和分娩的过程之后,教师可有意“渲染”一下:想一想,你还没有诞生前的那一段岁月:起初仅仅是一个约0.1mm的受精卵,在母亲子宫内的280个日日夜夜里,每时每刻都由母亲担负起两个人的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当你越来越大时,母亲的体重也越来越大,生理上的负担越来越重,但每当想到新的生命,母亲就想到了希望、想到了未来。小心翼翼的呵护你,为你营造舒适的生长环境,常请医生查看你的发育情况。在母亲的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系统超负荷运转了280个日日夜夜之后,还要忍受剧烈的阵痛甚至开刀手术之苦,有些还要通过一番生与死的痛苦挣扎,才终于迎来了你的诞生,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历程。母亲孕育一个生命不容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更不容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铭记的……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分析资料、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体会父母孕育孩子过程的艰辛,而后鼓励学生写一篇感谢妈妈的一封信。这样处理教材,并没有“跑题”,而是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精神,渗透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教育。

总的来说,本节教学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知识教学,即让学生对生殖过程有全面、科学、准确的把握;另一条腿是情感渲染,即引导学生感悟新生命的诞生,感悟整个孕育过程中意外因素对生殖的影响等;渗透珍惜生命、感恩父母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情感教育。用事实说话,用真情感动学生,使得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成为点点滴滴的渗透和感悟。

参考资料: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反思 篇4

2.关于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学生一开始对于体细胞中有1对性染色体是很明白的,但当问到性细胞中有多少条性染色体时,就开始迷惑了,说明在关于染色体减半的问题上并不明确,但因为他们没有学减数分裂,所以不能讲得过深,这时需要提醒学生回顾课文第30页的内容,再进行思考,部分反应快的学生会很快明白,这时通过做那道填空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条理会清晰很多,比单纯的记板书或笔记效果好。

3.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教学反思 篇5

(二)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上。

(三)本节课教学设计重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相统一的教改新理念,力求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课堂以活动串联,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妙趣横生的活动主题之中,突出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启迪学生的独立思考,真正内化生命是多彩的、生命是可贵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所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主题探究法和游戏活动法。

人的价值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懂得呼吸对人的重要性,知道与人体呼吸有关的主要器官和他们的名称。

2、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要保护人体呼吸器官。

3、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4、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图书《人的呼吸》(一)、(二)、(三)、(四)、(五)。

2、塑料袋若干。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用塑料袋做实验。

(1)幼儿用嘴向塑料袋里吹气。

“谁知道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袋中有气)

(2)塑料袋里的气又是从哪里来的?”来;自.屈;老师;教.案;身体里为什么有气?

教师指导幼儿吸气,呼气,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觉,让幼儿嘴闭紧,用鼻子深深的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然后再将气呼出来,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2、启发幼儿说说呼吸对人有什么作用。

(1)请幼儿拿出图书,翻到图(一),引导幼儿观察呼吸器官图,教师结合图向幼儿介绍。

人体需要氧气,通过吸气,空气经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在这里氧气被吸收了;身体内的废气也在这里被替代出来经过呼吸器官排出体外,呼出的气就是人体中的废气。

(2)让幼儿捏紧鼻子,闭上嘴巴,感觉不能呼吸时的难受,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3)启发幼儿讨论呼吸器官有病时,人感到怎样,有什么不舒服。引导幼儿说出:感冒时会鼻塞,会咳嗽,咽喉痛,生肺炎时人会发烧,呼吸急、喘,人很难受。

3、怎样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图书内容(二)、(三)、(四)、(五),使幼儿知道如何保护呼吸器官。

教学反思:

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我综合运用教材,课件和学案,有所选择,各有侧重。首先,因为是复习课,课本能起到唤醒学生注意的作用,所以教学不能脱离教材,比如: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等等。这些易于记忆,易于理解的内容,只需让学生知道记忆即可。而对于如:呼吸运动的过程等等课本中虽然设计了相当的演示实验,图片来加以说明,但它们毕竟是静止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候就有必要演示实验和动画来展示容积,气压以及呼吸之间的关系。我演示气筒的打气和吸气来说明容积,气压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手摸胸部,感受吸气,呼气时肋骨和膈的运动状况。尔后播放有关肌肉,肋骨,胸部的容积,气压和动作之间的动画,使学生清晰明了的看到呼吸运动是如何完成的。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记忆,在呼吸的过程中,相关部位的变化。同样,对于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气体扩散。然后展示气体的扩散趋势,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并识记课本中的气体交换过程。

在教学的设计上,首先要做的思路明确。那么这节复习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什么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两个:一,呼吸系统的组成。二,发生在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本节课的重点),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呼吸运动),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以后,再据此选择各自的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的分配,练习题的搭配等等。不言而喻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呼吸运动),需要花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加以突出和突破,其次是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最后才是人体的呼吸系统,仅限于记忆知道的程度。这样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整个教学看起来层次鲜明,井然有序,不自觉地也向学生灌输了一定的思维方法和思维逻辑。

然而,复习课不单纯是理解和记忆,而是侧重于知识的运用。练习是最后的复习方法。因为它有针对性,于是,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恰当的设计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在感受掌握知识的乐趣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练习题的选择首先要精当有针对性。例如:我在展示呼吸系统的组成后,仅设计了三个选择题,且都与展示的图片及生活现象有关,浅显,易答起记忆之作用,而在复习呼吸运动以后,设计的练习就要多一些,难一些。有8个选择题,与展示的动画相配合,有4个填空题,就有点综合性了,起理解,掌握,运用之功效。而在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设计的练习则主要与气体的扩散有关系,达到理解的程度即可。课堂小结后设计的练习,既有识记的内容,也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一共6个题,起巩固和复习之功效。

因为学案是需要学生保存,并不时翻阅的复习资料,因此我在设计学案时,力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脉络,所以上面有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并罗列出大致的教学过程,以及每个教学内容或重难点下主要的学习方法。对于重点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呼吸运动的过程,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结果,在学案上也有所反应。但学案中最主要的内容依然是各个教学内容下面的练习题,并力图以此来体现“练习是最好的复习方法”这一复习课的教学理念。

人的价值教学反思 篇7

一、什么是消费主义价值观

消费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 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早期的资本家以努力赚钱、荣耀上帝作为“天职”, 他们赚钱的目的不是享受, 而是为了不断积累财富来增添上帝的荣耀并获得自我的救赎。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 资本家一方面不断扩大再生产, 另一方面克己勤俭, 过着朴素的生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始资本由此源源不断地积累下来。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多积累、少消费的模式已经无法再支撑资本主义的运行,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而这些财富只有被消费出去才能进行下一轮的生产, 资本才能迅速地流动、膨胀。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的,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都“出自同样一个对生产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并对其进行控制的巨大逻辑程式”。因此, 培养巨大的消费群体, 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让人们摒弃禁欲的生活方式, 不断地去追求更多、更新奇的消费品也就成了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途径。

在这种背景下, 通过政府、制造商、广告商的“合谋”, 人们的消费欲望被空前激发起来, 消费不仅成了人们满足物质需要的手段, 更成为了一种文化, 一种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价值观便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反映。具体来讲, 消费主义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消费主义是为了满足欲望的消费, 而不是基于需要的消费

消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即为了满足需要而消费和为了满足欲望而消费。从人类维系自身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角度来看, 为了满足需要而消费是必须而不可替代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把善分为目的善和手段善。目的善是其本身就值得欲求的东西, 人们追求这种善是为了它本身, 而不是为了更高级的善;手段善并不是为了这种善本身, 而是为了某种更高级的善。为了满足需要的消费就是人类为实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善, 人类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 才能去从事各种生产和创造活动。离开了这种消费, 人类就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也就无法从事各种其他的活动。消费是由个体的生命需要决定的, 作为维系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手段, 消费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而在消费主义价值观驱使下的消费活动则是为了满足欲望的消费。

2. 消费主义追求的并非商品本身, 而是一种象征符号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趋使下, 人们购买消费品并不是为了消费品本身的使用价值, 而是为了消费品所蕴含的符号价值。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的, “消费既不是一种物质实践, 也不是一种富裕现象学, 它既不是依据我们的食物、服饰及驾驶的汽车来界定的, 也不是依据形象与信息的视觉与声音实体来界定的, 而是通过把所有这些东西组成意义实体来界定的。消费是在具有某种程度连贯性的话语中所呈现的所有物品和信息的真实总体性。因此, 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生产商和广告商“合谋”赋予了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 不断引诱着人们因为这些符号而去购买商品。所有的消费品组合起来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符号系统, 人们都深谙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并且这个符号系统有着自身的等级结构, 人们在这个符号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也就代表着他们的社会地位, 如丰田汽车暗示了车主的中产阶级身份, 而劳斯莱斯则代表了上流社会的奢华。

3. 消费主义在消费中寻找身份认同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认同的需要, 人们都需要不断地确认“我是谁”。而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不可能只通过“自省”这一方式完成, 人们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我, 确定自己的身份。而在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中, 人们只有通过他所消费的物品才能实现自我的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 消费和自我认同是一种行为的不同方面:“我”是谁是由我消费什么和我怎样消费决定的;“我”对自我的定位也决定了我消费什么和我怎样消费。“在人们抱着展示自己社会身份的心态而进行消费的时候, 商品的身份价值或社会标志价值便得到了实现。”消费成为了一种划分人们社会地位的手段, 人们在消费中实现着阶级内的认同, 同时把自己与其他阶级的人区分开来。然而, 用商品来确认身份是有着一定的风险的, 商品总在推陈出新, 而商品的符号意义也并非一成不变, 因此一次的消费并不能满足人们认同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在新的商品中实现自我认同, 因而自我认同的需要驱使着人们不停消费, 把消费作为寻找自我的手段。

4. 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幸福的源泉

吃、穿、住、行等生理需求的满足无疑是人生幸福的一个基础条件, 物质产品的消费也是实现人生的一个基础性手段。但在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中, 物质产品的消费则成为了幸福的全部含义。在许多人看来, 人只有不断地消费、占有物质产品, 才能获得极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在消费的那一刻所获得的快感是任何其他满足都无法比拟的。人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 并且“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消费对于人们来说不只是获得幸福的一种手段, 对于很多人来说它成了幸福本身, 甚至是唯一的幸福。

5. 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终极价值

在消费主义的价值理念中, 消费是人生的根本意义, 人们拼命工作、努力赚钱的目的就是消费, 其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消费这一根本目的进行的, 只有对消费品的无穷占有才能成就人生的意义。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一个根本特点就在于世界的“祛魅”, 一切崇高的、美好的终极价值都离我们远去了, “工具理性”统治了这个世界。消费活动就是一种“祛魅”的活动,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中, 所谓的“终极价值”、“终极关怀”都是无意义, 消费活动就是人们得以寄托灵魂的“宗教”, 物欲的满足即人们的终极价值, 许多人为这个“终极价值”奋斗一生、追寻一生。

二、消费主义价值观与人的价值的实现

消费主义价值观认为人的无穷的欲望是合理的, 消费是一种寻找自我认同的手段, 是幸福的源泉, 是人生的目的和终极价值。因此, 在很多消费主义者的眼中,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消费, “我消费故我在”, 只有在消费中才能体现人存在的价值。因而, 从人的价值的角度评价消费主义价值观就成了一种可能的路径。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否有利于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呢?

人的价值包括两种, 一种是社会价值, 另一种是自我价值。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人作为价值客体能够满足主体之人的需要, 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即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作用。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和满足, 即人满足自身的物质、精神需求, 不断完善自我, 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相互依存的。首先, 人的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人只有服务于社会, 通过劳动在社会中创造出物质和精神财富, 社会才可能满足人的需求, 社会成员的劳动和贡献是实现社会成员自我满足的条件。其次, 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其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人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完善无疑有利于其更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人的价值的最高目标应该人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或者说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价值取决于他所创造的价值, 但人能创造什么价值、在何水平创造, 则决定于他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程度。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满足, 人能够自主地发展一切合理的需求;第二, 人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人的活动不只局限于专业分工, 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天赋、爱好自由地选择活动的领域;第三,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地发展自身的一切才能, 人的智力和体力均得到充分发展, 能适应不同领域的劳动需求;第四,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 人与他人的相互关系突破了狭隘的地域、分工、民族等, 人与人形成了各领域、各层次的社会关系。

消费是人实现其社会价值的一个基础和保障, 人们只有通过消费活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 才有可能去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同时, 消费活动本身也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 人们通过消费活动享受社会的财富, 满足生存的需要, 同时享受生活。人通过消费实现了自我价值, 同时也为实现社会价值做了更好的准备。总之, 基于正确的消费观的消费活动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然而,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驱使下的基于欲望的消费活动对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却有着阻碍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对人的本质的一种异化

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是一致的, 如何理解人的价值取决于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人的价值的实现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完成, 人的价值不应当违背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的本质: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其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相应地, 人的价值也与这两方面有着紧密联系。人的价值不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独立存在的东西, 人的价值产生于人的劳动实践, 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消费主义便是对人的这两类本质的异化。首先, 基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活动并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人们在这种活动中并不是按照合理需要自由地选择商品, 而是被商品所带有的符号意义强迫, 人们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商品的符号意义, 人们在消费符号的同时也被符号控制, 消费成为了“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控制活动”。其次,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中, 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异化的。当其他活动都被认为是为了消费这个“终极价值”服务的时候, 那么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都被物化成为商家与消费者的关系, 一部分人是在不断地创造、激发人的消费欲望, 另一部分人则是无休止地追逐这种欲望并在这种欲望中迷失自我。

2. 消费主义使人们放弃了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追求

人的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即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而在消费主义的价值体系中,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取决于他的劳动成果、他对社会的贡献, 而是取决于他占有了什么、消费了什么。个人的劳动和职业都被隐藏起来, 只有那些商品符号能够显示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个人所占有的商品符号越高级、越有个性, 他就越被他人所崇拜、羡慕, 他的人生价值也就越大。

3. 消费主义使人只执着于物质产品的消费和欲望的满足

人们不再去追寻永恒的精神家园, 也不再去注重自我提升, 人们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围绕着商品和消费, 人成为了一种“消费动物”。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只在于物质的满足, 更在于精神境界的提升, 而当人们只注重自我的物质满足时, 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迷失。欲望的满足永远无法填补心灵的空虚, 单纯的消费活动永远无法发展人的多种才能, 使人获得多种多样的满足。当消费主义者试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实际上是社会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时候, 这只是一种可悲的精神挣扎, 它最终导致的是精神的危机与价值观念的迷失, 以及人们因陷入到对商品不断变换的符号价值的无尽追逐之中而带来的身心疲惫。

4. 消费主义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说人的贡献和成就是人的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 那么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就是人的价值的内在依据, 而消费主义则通过片面地强调消费活动而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消费主义片面地强调了人的物质需求和欲望, 而忽略了人的其他需求, 特别是人的精神需求;消费主义使人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消费活动中, 而忽略了人的活动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人们的其他活动都失去了独立性;人在消费的漩涡中失去了全面发展能力的机会, 消费水平的高低、物质财富占有的多少成为了衡量人们能力的主要标准, 人们不再看重自身的全面发展, 更多地占有消费品就是对能力的最大肯定;消费主义使得人与人的关系成为纯粹的物化的关系, 人们把一切社会关系都商品化, 把一切社会关系都看作可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消费品”, 同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商品建立起来的。

消费主义价值观将消费作为人的终极价值、人的目的, 必然会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自我价值, 与对社会的贡献为目标的社会价值产生不良的影响, 甚至是根本的扭曲。将为了人发展而存在的手段当成目的, 必然造成人自身的异化。这种异化所带来的影响也不限于个人, 会同时扩展到社会。人消费欲望增长的同时会促使生产更多的产品, 而这些产品已经超出了人的实际需求, 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 而且人将自己本应用于创造价值的能力用来思考如何满足一些无聊的私欲, 也是对人创造能力的贬低和伤害。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罗钢, 王中枕.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艾伦·杜宁.多少算够[M].毕聿,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4]马克思, 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本[M].中央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5]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央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6]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新探 篇8

关键词:自我价值;社会价值;社会需要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9—0093—02

对人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区分为多种多样的价值。我们常就个人作为手段和目的两个方面,把人的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含义

究竟什么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需要从人的实践的双重作用说起。

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只要是正常的人,一般说来都能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实践。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如商人经商,能够满足人们进行商品交流的需要一个人只要进行实践,就必然有实践结果,而这种实践结果对社会上的其他人来说往往都是有用的。另一方面,它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谁都知道,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主要不在于他自身的肉体如何,而在于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在这里,如果把人的肉体和他的实践活动分开加以研究,便不难发现,人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能够满足自身肉体的需要。就拿生产实践来说,生产者通过生产实践生产出了产品,把这些产品投放市场,便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与此同时,社会给生产者以回报,这又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实践所具有的上述两个方面的作用也就是实践的双重作用。

既然我们在思想上可以把人的肉体与人的实践活动分离开来,同时人的实践活动又能够满足自身肉体的需要,那么,在人自身的肉体和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之间就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一个人的肉体有各种需要,而他的实践活动则能满足这些需要。在这种价值关系中,由于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够满足他自身肉体的需要,因而这种实践活动对于他自身的肉体来说,就是有价值的。我们把这种价值叫做人的自我价值。所谓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个体存在对于自身的意义,也就是说个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既有物的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以及其他需要。他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满足这些需要,就是他的自我价值。这种满足是建立在个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社会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精神保证实现的。可以说,人的自我价值,既是个人的自我关照,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自我价值是非常具体的。比如说,一个人需要吃饭、需要住房、需要穿衣,他就会通过参加工作、经商等实践活动来实现这些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说就实现了他的自我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是从人和社会构成的价值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在这种价值关系中,社会是价值的主体,它有各种需要;人是价值的客体,他能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所谓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也就是说,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人由于能够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而产生的价值。换句话说,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是一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这是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社会的需要非常多,有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国家需要乃至人类需要的区别,因此,我们可以把人的社会价值区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满足个人需要而产生的社会价值。这里所说的个人并不是指的自己,而是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一切单个的社会成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把个人分为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熟人、陌生人五种。在这五种个人中,为家庭成员服务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应当说是最容易做到的,而越往后难度就越大。至于为陌生人服务并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这恐怕是最难做到的了。比方说,如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遇到了为难之事,每个人肯定都会鼎力相助,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遇到了为难之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为他分忧解难。因此,一个人如果能自觉地去为陌生人服务并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那就说明他的服务对象已经超出了亲戚、朋友、熟人的狭小范围,也说明他的社会价值已经大大地提高了。

第二个层次:满足集体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价值。集体是由许多人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联合体。在学校有组、班、级、室;在军队有排、连、营、团;在行政区划方面有村、乡、县、市等等。这些都是各种各样的集体。社会价值的第二层次是高于社会价值的第一层次的,换句话说,满足集体需要产生的社会价值是高于满足个人需要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的。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集体的需要高于个人的需要。个人离不开集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所以,要想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首先必须满足集体的共同需要,使集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然后才能去谈论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如果不能满足集体的需要,使集体得以存在和发展,那么,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无从谈起了。人们常说“大河无水小河干”,“锅里无米碗中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既然如此,满足集体需要的社会价值与满足个人需要的社会价值相比,自然是前者高于后者。而且一个集体是由许多个人组成的,这些个人既包括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熟人,也包括陌生人,所以,一个人如果能满足集体的需要,就等于是满足了不同个人的需要,从这个方面来讲,他所产生的社会价值也要高于满足个人需要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第三个层次:满足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价值。在一个国家内部,包括许多集体和个人,因此,国家与集体、个人相比,国家是整体,集体和个人属于局部。所以说,满足国家需要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比满足集体和个人需要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又高了一个层次。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比如说,清朝的林则徐奉命到广东禁烟,发誓要禁绝鸦片。但是,后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迫于英国的压力,找借口将他革职并发配到新疆伊犁。临行前他说了这样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光辉的形象。

第四个层次,满足人类需要而产生的社会价值。人类的需要不同于个人需要、集体需要和国家需要。不同的个人、集体、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然而只有他们的共同需要才能算做是人类的需要。比如说,一个人可能需要工作,一个集体可能需要改选班子,一个国家可能需要调整改革,但是,这些需要都不能算作是人类的需要。人类需要的特点就在于“共同”二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就等于是满足了不同国家、不同集体和不同个人的需要,因此,满足人类需要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有许多人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马克思最喜欢的名言是“为人类工作”。培根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事实上,许多品德高尚的人都是把是否有利于人类当作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的。他们的信条是:有利于人类则为之,不利于人类则不为。

以上我们分析了人的社会价值的四个层次,和刚才讲的自我价值联系起来,作为人的价值的两个属性,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二、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

1.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有主次之别

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用奉献和索取两个词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就变成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对社会的奉献是第一位的,索取是第二位的。人人都作贡献,才能保证人人都有所索取。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前提是社会有相当的物质基础。俗话说,小河无水大河干,没有涓涓溪流,就没有汹汹的江河;没有一砖一瓦,无以筑成大厦。社会也是如此,只有每个成员都努力为社会作贡献,添砖加瓦,点滴汇入,社会才能有足够的物质财富满足个人的需要。如果人们不讲贡献,只讲需要,都去向社会索取,今天你拿一块砖,明天他拆一片瓦,那么,这座大厦就会倒塌;如果人们都吝惜自己的点点滴滴,那么,这条江河就会干枯。当然索取也是必要的。但没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就无法满足个人的需要;个人不对社会做贡献,就没有资格向社会索取。人生价值的本质,就在于奉献。

2.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互为条件

实现社会价值与实现自我价值是互为条件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所作所为,可以同时满足社会和自身的需要,而且,满足社会需要有助于满足自身需要,满足自身需要同样有助于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的人,也是一个自爱、自尊、自重的人;而真正的自爱、自尊、自重,也就是对他人和社会尽到自己的责任,作出应有贡献,从而受到他人爱戴和尊重的人。

上一篇:送给好朋友的毕业赠言下一篇:八年级地理上册4.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材活动解析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