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酒文化(通用8篇)
美国的酒文化 篇1
透过美国电影看到的美国文化
我们从高中政治的学习中知道,如今一超多强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形成,其中多强指的是日本,俄罗斯,欧盟,中国,印度等一些发达或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体,那自然,唯一的超级强国自然就是称霸世界已久的——美国。
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强国,它的经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如此年轻的没有历史的国家,它的文化,它的电影却可以风靡全世界?现在,让我们走进美国电影,看一看美国电影展示给我们的美国文化,找寻其背后的魅力。
在这个科技发达,日渐数字化的时代,电影成为都市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娱乐休闲方式,并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提供着重要的精神食粮。美国电影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与创造性,使其在世界电影中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从电影《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等可以看出,美国人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在美国众多电影中的显现得尤为突出,正因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有着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 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除了带有强烈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电影外,爱情电影也是不可缺的。无论是哪部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爱情的影子。完美的爱情与家庭更是美国电影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笔。诸多经典如《泰坦尼克号》《当幸福来敲门》《拜见岳父大人》都充分向人们展示了爱情的永恒与伟大。他们相信:爱与亲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家庭是最温暖的所在。所以,讲述爱情与亲情的电影无疑有着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神奇力量,这类型的电影往往更有亲切感。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随着信息爆炸的逐渐加剧,美国电影利用其独特的生命力,逐渐吸取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传统元素与演艺界人才。这也许是美国的文化,美国的电影可以为世界所接受的重要原因。我们所熟知的电影中,有如同《花木兰》式的中国传统故事,也有类似《功夫熊猫》等经典中国元素的形象塑造,美国电影将这些小众元素加以包装推广,让来自各方的民族特色全球化,从而达到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美国用实际行动贯彻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观点。因此,这种蚕食他国文化并予以改造与加工的方式为美国电影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收入,也为出产科技型的大片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与美国文化那强大的包容性一样,美国电影的吸取性与包容性广泛吸收世界各文化的精髓,让题材和内容多元化,使美国电影在全球影视界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能够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此外,美国领先的科技水平促使了高科技在电影中的大量应用,大大增加了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美国电影创造奇幻和梦
幻的场景,以及豪华、绚丽的表现形式,打造了一部又一部传奇科幻的影片:例如《侏罗纪公园》《珍珠港》《阿凡达》等此类影片不仅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全球影迷回味无穷。由此看来,科学技术在美国的电影中发挥了超凡的作用,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电影作为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无疑是展现一个国家特点与大众口味的最好口径。美国电影虽然在表现形式与阵容上无懈可击,但过于自我的民族特色让电影的内容偏向于单调的个人主义。美国电影热衷于拍摄全球性的主题,如自然灾害、全球安全、人与自然、畅想未来等等,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某些大片仅限于通过造成视觉上的震撼来刺激观众的神经,主题思想也在英雄和拯救世界之间循环打转,过于简单直白和表面化,缺少一些深沉的积淀与内涵,很难到达人类内心深处,更使英雄显得有一些不切实际。这种单纯是一个年轻国家的优势同时也是缺憾所在,大国强权的意识灌输下产生的纯娱乐性质的电影会愈发苍白。当然仅从电影去评判一个国家太过片面,我们只能从电影中看到一些模糊的倒影,美国在引领科技发展的途中必不会让我们失望,美国电影的也必将走出瓶颈有所突破。
美国的酒文化 篇2
当传统的西方音乐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古希腊、中世纪、巴洛克以及古典主义时期, 从而进入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侯, 美国音乐文化才在世界的另一半渐渐萌芽。尽管相比传统的西方音乐, 美国音乐的起步晚了将近20个世纪, 但是美国音乐的发展速度如同其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一般迅速。从最初的赞美诗开始, 经过了4个多世纪, 美国成为了世界的音乐文化中心。
美国音乐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如今, 不管是专业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领域, 美国音乐文化都引领着世界音乐的发展。许许多多优秀的美国音乐家用其敏锐的视觉与创新的技艺, 为全球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是, 在这个美国音乐统领世界潮流的时代, 在我国依然没有很多人能真正了解美国音乐的历史;当提起格什温、科普兰时, 依然不如谈论莫扎特、肖邦那样滔滔不绝;当人们为爵士乐狂热或是随迪斯科狂舞时, 也不能深刻地了解它们的由来。长期以来, 国内专业音乐教育都以传统的西方音乐为主, 尤其侧重于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
笔者认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 国内音乐教育普遍过于模式化。从二十世纪以来,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中心, 而我国目前各艺术院校音乐基础课的教育依然未能跳出只注重学习传统西方音乐的框架, 忽视了对“新”音乐的必要学习。第二, 缺少优秀的美国音乐文化方面的著述。纵观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音乐类书籍, 不管是翻译的还是原著的, 西方音乐史类书籍均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中更是不乏适合学习的教材。相比之下, 有关美国音乐史的书籍则很少, 能够适应普遍教学、作为通用教材的, 则更是甚微。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关于美国音乐方面的研究以及人们的自学。
二、关于本书特点
何平教授的著作《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一书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 是一部有关美国音乐发展的论著。该书曾获得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2007-2008年度优秀图书评奖会一等奖。这部作品, 以历史文化现象为视觉, 恰如其分地抓住了美国音乐发展的动脉, 通过以史带论、史论互撮的方法, 清晰地阐述了美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史, 并透视了美国音乐文化发展下的深层逻辑。笔者认为, 这是一部颇具特点的学术性著作。其特点概括如下:
1. 现象与原因的交错, 原因分析综合周全
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是决定于社会各方各面的原因的综合作用。虽然美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不长, 美国音乐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却是最为显著的特点。那么, 为什么美国音乐在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内能产生世界上少有能匹比的多元音乐文化呢?无需置疑, 这必然是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乃至地理等历史原因相互作用的产物。
一本优秀的史学著述, 在讲述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中, 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并具有较强说服力, 理应将与该事件相关的原因结合进行综合性地分析。何平的《走进美国音乐》就突出验证以上观点。举一通例, 书中下篇第三章第二节——“爵士乐的诞生”。作者为了讲述爵士乐诞生的来龙去脉, 先是从爵士乐的发源地——新奥尔良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背景讲起。然后通过介绍19世纪新奥尔良市的音乐社会活动引出“前爵士乐时期”。最后, 解释说明“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的轰动演出与录音标志着爵士乐的正式诞生。由此看来, 在不到1500字的篇幅中, 已经清晰地包含了众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又都是与“爵士乐诞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作者没有介绍新奥尔良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发展背景, 读者在读到“新奥尔良市看作是爵士乐的摇篮”时便会产生怀疑;同样, 没有了“前爵士时期”新奥尔良市音乐社会活动的讲解, 而是直接指出爵士乐的正式诞生是由于“正宗迪克西兰爵士乐队”的轰动演出与录音的话, 认真的读者便会思考难道爵士乐的诞生是突然的历史事件?
美国音乐文化多层多面, 通过单一的现象描述是很难完整地表现的。因此, 在谈论美国音乐时, 必须把音乐融入美国各种社会现象中才能相对周全地反映出美国音乐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该书贯穿着通过各种原因的综合分析, 周全地透视文化历史的写法。
2.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评论客观且深刻
在一本史论结合的书籍中, 少不了要有作者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作总结或评价, 以起到点睛升华的作用。读者可以根据作者总结评价的话语更好地抓住重点。但是, 要使总结评价表达得客观精准, 并非易事。首先, 不同的人对历史会有不同层面上的理解, 作者也必然会有自己对待事件的看法, 因而, 必须要求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抛开自身的想法就事论事。其次, 语言的魅力在于产生联想。往往一个形容词范围大小的疏忽就会造成读者理解的偏差。因此, 作为一本学术性著述, 既要引导读者正确思考又不凝固读者的思维, 评论的客观性与言语的精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对于历史的记录而言, 逻辑的总结更需要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逻辑思辨能力。这两者在治史的过程上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说美国音乐历史发展并不长, 历史的纵向考察难度不大, 那么美国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特点就注定了逻辑筛选的困难性。纵观《走进美国音乐》一书, 作者不仅厘清了美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脉络, 还透过纵横交错历史现象寻找历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 作出客观精确的逻辑概括。仅以书中的目录为例:“美国音乐的源头——赞美诗的影响;麦克道尔——美国早期浪漫主义作曲家;艾夫斯——美国交响音乐的里程碑人物;科普兰——他写出了‘美国的音乐’;格什文——一位从‘民间’走来的作曲家。”作者通过对美国交响音乐中具有特殊影响的音乐现象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让读者在阅读目录时就能总体拿捏美国音乐历史发展的进程。
除此之外, 作者在章节的安排以及历史的描述当中都糅合着精辟的总结性评论话语。其中在流行音乐开篇时那段精彩的评论就着实让笔者惊叹:“美国的流行音乐与欧洲的流行音乐有很大的不同, 尽管美国18、19世纪许多抒情喜剧和白人扮演黑人的滑稽歌唱表演 (美国化妆黑人游唱剧) 可以追溯到巴黎的喜歌剧、意大利的滑稽歌剧以及英国的乞丐歌剧, 但是美国的‘黑人歌剧’到19世纪中也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美国特色的娱乐性表演了。可以这样说, 美国黑人音乐直接催萌了美国流行音乐的产生, 而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 又促进了欧洲乃至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1在这段话中, 作者既清晰地区别了美国流行音乐与欧洲流行音乐, 又客观地突出了美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力。这样的话语, 必须是作者经过大量的史料研究之后, 通过思维逻辑总结才能达到的。
3. 简洁与诗意的交织, 语言文字引人入胜
前面提到, 总结历史需要运用客观精准的语言表达。然而, 在一本史学书籍中, 语言的运用即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能让繁杂混乱的历史事件变得通俗易懂、简单易记;让枯燥无味的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都取决于文中是否运用了恰如其分的文字。目前, 许多音乐专业的学生都不重视音乐史的学习, 纷纷表示音乐史学书籍枯燥乏味。无须质疑, 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以及学校教育方向是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 一本能有助于学生自学的学术性著述, 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错综复杂, 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有许多知识点。要做到以简洁精准的文字叙述整个美国音乐文化历史过程绝非易事。作者除了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外, 深厚的语言功力也绝不可少。
但凡细读过何平《走进美国音乐》的读者, 大概都会发现这么一个特点——书中内容丰富, 却并非如普遍历史书籍那般繁杂与冗长, 语言运用简洁精准之余, 字里行间还散发出幽默与机智。这, 无一不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才情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尤其在介绍经典音乐作品时描绘性的文字, 更是如散文般有着诗意的色彩,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举两通例:书中关于格什文《蓝色狂想曲》首演盛况的文字中, 作者对现场音乐描绘得丝丝入扣, 音乐顿时随着生动的文字在读者脑海中悠然而起。同样, 作者在重点介绍格罗菲《大峡谷组曲》时, “日出”、“荒漠”、“山间小径”、“日落”、“暴风雨”五个乐章的景色随着生动的文字仿佛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 使读者对音乐产生美妙地遐想。
因此, 简洁且具有诗意性的语言是决定一本音乐史学著述能否具有可读性与吸引力的关键。
4. 重点与概念的突出, 利于知识学习与掌握
许多读者在阅读音乐史学书籍的时候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譬如, 知识点定义模糊难以理解、内容过于宽泛找不着学习的切入点、章节条目过多不利于归纳记忆, 诸如此类。为什么学生会产生这些困难呢?一方面, 读者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方法的不妥;另一方面, 著述是否利于读者的自学, 也颇为重要。
笔者认为, 仅从读者自学的角度出发, 一本适合人们自学的学术著述, 需要具备两个特征:重点内容的突出和知识点定义的清晰。目前, 不少的音乐史学类书籍都有这两个方面的欠缺。有的内容十分详尽, 适合史学性研究却不利于读者的自学;有的书中涉及罕见的知识点, 但不作解释, 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理解。
《走进美国音乐》在克服上述问题上作了有益的尝试:
其一, 章节安排与内容编配趋于合理。作者在书中通过客观合理的筛选将美国音乐文化发展至今尤为重要的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人物, 作重点的详细介绍, 而相对处于次要地位的事件以及人物就相对简略作概括叙述。例如:书中对于麦克道威尔、艾夫斯、科普兰、格什文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家, 都单独作为一个章节从其生平经历、音乐风格、代表作品、历史贡献等方面作详细介绍。相反, 如佩恩、查得威克、帕克等作曲家, 就会将其放在一个共同的时代中作总体介绍。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 有助于帮助读者梳理书本知识, 使其更容易掌握和记忆。
其二, 音乐风格以及创作技术分析得以突出。笔者看来, 理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往许多音乐史学类书籍都注重历史理论的介绍与评论, 却往往忽略作品音乐风格与创作技术的重要性。该书中, 作者将理论与技术两者关系处理的十分得当。在注重历史事件介绍的同时, 对于音乐家风格与作品创作技术的分析也丝毫不含糊。举两个较为突出的例子:1、作者是我国研究科普兰的开拓者, 他曾撰写了《科普兰与他的音乐世界》、《科普兰——他写出了“美国的音乐》等专著与多篇学术论文。在该书介绍科普兰的章节中, 作者同样对科普兰的音乐风格作出了详尽的分析, 并且进一步地对其创作技术上的特点有更明晰的概括。这些分析能让读者从音乐本质上更深层地认识科普兰及理解他的作品。2、在“爵士乐的诞生”的章节中, 作者在讲述爵士乐诞生的经过, 同时也着重讲解了爵士乐的基本音乐特征。据笔者了解, 目前相当多一部分青少年朋友, 都喜欢欣赏爵士乐, 视爵士乐歌手为偶像, 无疑这种分析为他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另一方面, 特殊与模糊概念的解释。仅这一角度出发, 笔者认为, 该书就像一本“字典式”的学术著述。相信有不少研读过音乐史学类书籍的读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阅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专有名词或稀罕、模糊的概念, 而往往书中并不作明确的解释, 使得读者在自学的过程中遇到不少知识盲点。以致于勤奋的读者需要大费周折去查寻答案, 稍微懒惰的就会越积越多知识难点。作者在该书的写作中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文中每当提到一个少见或特殊的概念时都会加以明确解释, 减少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障碍。譬如, 其中关于“化妆黑人游唱剧”、“超验主义”、“叮砰巷”、“野营会”等概念, 都有文字简洁但又内容详尽的解释。
除此以外, 书中每个章节结束部分, 作者都精心设计了思考题, 这些题目非常实用, 用心的读者在思考题目的过程中就能把整章的重点内容都联系起来, 重温一遍。
5. 历史与时尚的相融, 关注信息时效性
一本优秀的学术著述, 在内容的构架上应当尽可能地与时代步伐接近, 这样才能让读者在书中获取与时俱进的信息, 并能予以他们正确的开导与指引。
美国流行音乐发展至今, 演变出千姿百态的流行音乐形式, 并且各种相异的文化现象随之而生。全球不少热爱音乐的人们争相学习模仿时尚美国音乐形式。其中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生, 他们通过电视、网络各种传播途径从表面上了解到美国流行音乐。然而, 许多学生非但不能通过表面现象去探析背后真正属于美国流行音乐的信息, 相反片面地一味模仿其消极处, 造成负面影响。
何平《走进美国音乐》下篇美国流行音乐中添加了现代内容。其中, 流行音乐天后麦当娜、流行天王杰克逊等当代流行音乐人, 以及各种多元化的流行音乐形式都进行了一一介绍。这些内容与当代流行音乐的潮流密切相关, 因此从侧面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去接触流行音乐, 同时也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正确学习美国音乐文化, 加快我国音乐教育步伐
音乐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永不止步。美国音乐目前处于世界的顶峰, 它为全球的音乐界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学习美国音乐史是时代的需求, 也是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向前所不可缺少的一项课程。
笔者认为, 何平的《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是目前我国较为优秀的、适时的、美国音乐史方面的学术性著作。它为美国音乐研究领域增添了重要的一笔。
通读全书, 我们不仅清楚地了解了美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品味了美国音乐的独特韵味, 也得到了一次精神的享受。书中告诉我们:美国音乐是美国式的音乐, 它的成功正是美国民族精神的凝结。我们学习美国音乐史, 在了解历史与欣赏作品的同时, 更多的应该是懂得区伪存精, 取长补短, 正确学习美国音乐文化背后深藏的民族精神。
笔者衷心希望, 不久的将来, 我国音乐教育在注重西方传统音乐教学的同时, 也补上关于美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课。因为, 音乐无国界, 民族的既是世界的。学习美国音乐文化, 吸取多元文化的精髓, 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民族音乐, 更好地促进世界音乐文化的相融!
相信, 这也是这本专著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摘要:何平教授的新著《走进美国音乐——一个美国音乐文化的历史透视》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教学性于一体, 深度剖析美国音乐文化现象的理论专著。本文结合当今美国文化教育的现状, 试图从各个层面拟出该著作的特点, 为广大爱好音乐的读者提供学习参考。
关键词:何平,美国音乐文化,教育,特点
参考文献
鸡尾酒:美国酒文化的代表 篇3
德国巴伐利亚的啤酒节是仅次于国庆的重大节日,数十万人欢聚一堂,啤酒和咸猪脚似乎成了德国人的国饮和国食。
葡萄酒是法国人的国酒,法国人都把葡萄园看作是法国酒文化的发源地。
许多专家认为,如果要选择一种能代表所有西方国家都公认的有共性的酒,那就非鸡尾酒莫属了。关于鸡尾酒的产生有很多传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鸡尾酒是“创新酒”。任何酒都有自己的特性,是固定不变的,唯有鸡尾酒是每个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在琳琅满目的果子汁为主体的酒中,挑选出你喜欢的几种酒,与果汁调和,有时还放进一些水果片,用雄鸡尾巴上的毛来搅和一下,一种新酒便制成了。在隆重的宴会上,它代表着将各种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宗教的人融合在一起,并消除了宴会上的严肃气氛。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称是“大熔炉”,因此美国人认为鸡尾酒代表了美国的民族精神。
在18世纪末美国立国后,无数欧洲移民为了宗教自由和实现发财等梦想,纷纷涌入美洲大陆;他们和美国土著以及随即而来的亚、非移民在一起,共同创造出新的美国文化。这种美国文化虽然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却具有更强的自由性、开创性和兼容性。在这种新的美国文化的影响下,鸡尾酒的问世成为可能。此外,鸡尾酒的快速发展也与美国的文化自由、创新和兼容的特性密切相关。1920年至1933年是美国的禁酒时期,但禁止饮用的仅仅是含酒精度高的烈性酒。而大量地用各种辅料、用调和的方式创造出低酒精度的各式鸡尾酒,使美国人饮用鸡尾酒蔚然成风,并且很快扩展到欧洲。
除了美国这个“大熔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外,工业和科技革命也对鸡尾酒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开始用榨汁机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果汁,德国人发明了人工制冰机等,为鸡尾酒的快速冷却和大量调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条件;此时美国的中产阶层已大量出现,他们的生活紧张忙碌、工作压力大,下班后需要有所放松和解脱,而鸡尾酒从自制到饮用的一系列过程中,有缓解神经紧张的作用,因此形成了强大的饮用需求。发展到今天,鸡尾酒的品种已多得数不胜数了。
鸡尾酒的定义非常简单,那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或饮料、果汁、汽水混合而成,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欣赏价值的饮品。为此,在原料的选配上,配制者往往要煞费苦心。他们必须先以基酒为主体,决定鸡尾酒的基本风味和特质,以辅料来调味、增香和着色,使鸡尾酒能兼具色香味三者之美。
调制鸡尾酒的大师有一个共同看法,那就是:“色彩是鸡尾酒的生命,每一杯鸡尾酒是无法复制的;此外,调酒师摇搅的技术、基酒的比例、冰块的大小形状、水果的切摆,决定了一杯鸡尾酒的基本面貌”。但是,仅有原料的巧妙组合是不够的,还需要酒杯、装饰物、名称等方面的烘托与营造。如果一杯美妙的鸡尾酒是一幅杯中画,那么酒是颜料,杯子则是画框和画布,相互配映成趣。鸡尾酒用的酒杯多种多样,但都要求造型雅致,晶莹剔透。完美的鸡尾酒更少不了浪漫和动人的名称,如“螺丝钻”,是由金酒和莱姆汁调和出来的鸡尾酒,喝起来如螺丝钻锥喉一般而得名。“蓝色多瑙河”的名字来自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的著名圆舞曲。蓝色橙皮酒象征着多瑙河中的蓝色河水,漂浮而晶莹的碎冰宛如滚滚的白色浪花,香甜的凤梨汁和柠檬汁象征着多瑙河两岸的果树。最具有诗情画意的是“少女峰日出”,椰汁和梨汁象征着少女峰的皑皑白雪,柳橙汁的橙黄与石榴糖浆的鲜红相辉映,如旭日初升,朝霞映天。
美国文化的英语作文 篇4
[Summary]:每个政府都在竭尽全力地促使自己治理的社会迅速发展,美国也不例外。然而,我们不能只注意美国光鲜亮丽的一面,还应该知道,在其经济发展政治和平的同时,也有许多社会问题存在着。其中最为不能忽视的就是,美国部分居民的贫困问题,它毕竟还是美国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之一。
[Key words]: America;poverty;poor;social problem;black
In our mind, America is always considered as the symbol of wealth.Nevertheless, we should not just pay attention to one side of the society.And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other side of it.Every country has its social problems, so does America.Although America is the rich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has the best conditions to provide free medical service to the entire people, the government of USA doesn’t offer it to all citizens.And many managers of companies use their power to snatch the greed of the top executives.Further more, drug is a major offense in poor communities and some ethnic minority people have been involve in street drug dealing instead of border smuggling.But the most serious social problem as I am concerned is the poverty.Gregg Easterbrook has published his book, The Progress Parabox(2003), whose secondary title is ,”How life gets better while people fell wors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many Americans confound what they need and what they want.They will never care about whether they need the new products or not and buy them as soon as they are put into the market.For the credit card is very convenient, it is easy to make Americans owe a lot of debts: everyone owes about 3500 dollars in average.A part of their spiritual and financial stress derives form this.This blindness causes the waste of citizens’ wealth, and makes the poor poorer.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Americans lead a poor life.And the majority of them are ordinary people who are always working hard to earn more money to support a family.In the United States, a family of four with an annual income of about 13,000 dollars or less is identified as living in poverty and in need of help,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lowest salary made by the government is too low: 5.15 dollars.If the average lowest salary of the whole America increases to 10 dollars, this problem will be solved.But in case that the government does so, the entire society will p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or people’s life.The phenomena of poverty exist all the time.Viewed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local governments made efforts to provide the poorest with certain amount of money for them to deal with difficult situations.Feeling that the aid would undermine the principle of self-reliance, some people, even in a desperate condition, might refuse to accept such a kind of aids.However, this small amount of aids did help a lot of people, including many immigrants,get out of the difficulties they were facing.In the USA, about 90% of the population is well-off enough to expect a brighter future.The USA still has one of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living in the world, although, at the present time , 10% are below what the Government considers to be the “poverty line.” While these underprivileged people receive help from the Government, they have no high hopes for their future.It is from this “underclass,” and those who take advantage of it, that most of the violence springs—— the violence which is one of the least pleasant aspects of American society.There is no social hierarchy to prevent people from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in theory, but in reality, many black people and ethnic minorities could not hold equal opportunities as European immigrants did.As a result, many blacks and ethnic minorities became the poor and unemployed.What’s worse, the government can not offer some available policies to give all the citizens the equal treatment to receive education.Because of the lack of practical skills and enough education, the employ rates of the black is low.The racial discriminate also does some bad effects on the black’s life.The white refuse to live together with them.So they have to move to a place after another.As a consequence, the slum and the area of racial separation are born.The black are always struggling for their poor life , but receiving little.As for me, the government of USA should take mor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First,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should be perfect all the while.Since the New Deal period when President Roosevelt took office, the United States has maintained an effective public welfare system by giving various financial aids to the needed so as to help stabilize the society and the nation.Secondly, the equal rights should be provided to everyone, no matter what color their skin is.As Barack Obama becomes the US President-elect, I believe that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black will change to a higher standard.So they will also get more chances to be educated and to be employed.At last, Americans should keep working hard and be hopeful of their future.They are citizens of the richest country in the world.They should be confident of their government.Obama will give them a new time to get ri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to say goodbye to poverty.【参考文献】:《美国社会与文化》,江宁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日本和美国的企业文化的差异 篇5
1、自然原因:(自然条件的不同)
美国: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组织的规模经济显著。将物质资源和财务资源放在优先考虑地位,对人的管理习惯于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出发。
日本:一个岛国,自然资源匮乏,迫使他们重视他们唯一的富裕资源――人,也迫使他们依靠团结协作,降低损耗。
2、历史原因:
美国:他们没有什么历史传统,是一个移民国家,其中多数的西欧移民是因为逃避高压政策而来,所以害怕集权,各人都拥有独立意识和强烈的个人主义,行为遵从自由主义。而且美国人有冒险精神和对财富的疯狂追求(西部牛仔,淘金热),对成功有独特见解(信奉能力主义(每个人应该,也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追求收入和地位)
日本:受历史上的封建家族关系的影响,上级对下级就表现出家长式的统治、关怀、干预,下级表现出服从、信任、忠诚。大家族式的和睦气氛,更多的是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个人服从集体。
3、文化原因:
美国:大多民众信奉基督教。教义中有一种原罪的观念,认为人是天生懒惰的,好逸恶劳,所以管理要加强控制,监督。
日本:日本文化深受佛教、中国儒教、本地神道的影响,遵从儒家的“仁、义,礼、智、忠、孝、和、爱”伦理道德文化,人与人之间追求和睦相处,互助互敬。日本人信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讲求人际之间信任、忠诚、利他。
四、美日组织文化的简要比较:
1、基本的雇佣制度
美国:短期雇佣制(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解聘他认为不需要的员工,并随时补充新员工。同时,每个员工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更有利于自己的企业,员工流动频率高)
日本:终身雇佣制(主要的骨干员工一进入企业,就一生与这个企业命运相连,没有什么极为特殊的原因是不能挑槽的,而且员工一旦进入企业,这个企业也必须对这个员工终身负责,不能轻易裁员,有些大企业还设立专门埋葬员工的墓地)
2、决策制度
美国:首席执行官(CEO)决定(大量的决策是凭借CEO的能力和经验而个人决策
这样决策效率很高,但执行时要使员工信服和理解执行需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且一级一级地传达下去也相当耗时)
日本:集体决策(先把决策下传到最底层,征求各个层面的意见,然后汇总反馈上来,高层对意见进行整理归类,之后再传下去征询各级意见,如此上下传达几次以达成最后共识,再共同执行,不需要耗费时间去解释,执行偏差率小)
3、责任制
美国:CEO得到充分授权,对企业的各方面运作都有充分的权力和责任
(这也决策机制有关。美国的CEO对企业的发展,成败承担主要责任,实行重赏重罚。因此他们的薪水很高,高层和低层的薪金差是日本的的很多倍)
日本:整个管理班子集体承担责任(高层管理者一般是德高望重者,而没有具体职责。他们的核心作用只是凭借威望来领导和威慑下属,协调各方面工作。具体工作由下属去做,出问题集体承担责任,只是高层稍微多一点而已,所以企业内部各级人员的薪酬差别不是很大)
4、控制机制
日本:最高管理者对下级只要交代其企业的管理哲学与宗旨、使命、战略方向、愿景、近期的具体目标和方法,具体工作则要求下级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和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柔性管理)。
美国:高层对下属利用严格的明文规章制度来严格规范和约束下属行为,利用频繁考核,层层把关,控制内部绩效,激励机制来引导和控制公司正常运作(制度约束)(刚性管理)
5、员工的考评与晋升制度
美国:美国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要经常考核与评估的,考评重要指标也往往也只着眼于工作实际业绩与具体的业务能力,考评是与待遇挂钩,考评结果之后就兑现奖惩。
日本:新招员工要等到5――8年才做首次主要评估,出类拔萃者才可以提升。而且考评的指标多样化不仅注重业务,也考评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等)
6、员工的培养及职业发展道路
美国:通常遵循比较狭窄而专业的途径培养员工,招聘时常常不惜重金聘用“专才型”人才,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其达到很高的专业技能,但由于是短期雇佣,一有更好发展机会,便可能离职,使公司不会太由通过自己培养出企业高层,更多是外聘
日本:企业一般不接受离职者,新进入者凡属于可造之才通过职务轮换、锻炼、扩充知识和阅历,最后进入管理层。此种制度为企业塑造出 “通才型”人才。日本遵循着内部晋升制,一般不外聘高层,所以公司会花费重金来培养自己的核心骨干
7、对员工的关怀
美国:通常会认为企业只是工作场所,以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工作只是生活的手段
组织对员工关注的也应该只是与工作有关的情况,加之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作风和对人权的崇拜,所以员工生活属于隐私,企业不得干预
日本:通常认为企业就是一个大家庭,管理者是家长,员工是成员,员工的工作,生活等一切都应在企业的关怀之内,以保证企业的和谐
可以看出(7S理论):
美国企业在企业管理中更注重“硬性三S”,即策略、结构、制度等,过分强调管理中的技术和理性,认为只有“硬性三S”才便于进行理性的、数学化的、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分析和研究,属于典型的理性主义
日本企业更重视“软性四S” 即人员、作风、技巧、最高目标,在管理中重视感情、精神,价值观引导等因素。代表了东方的灵性主义
美日企业文化的具体特色
(一)美国企业文化:
①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美国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认为,要开发每个人的智力闪光点的资源。“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该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强力笔记本式苹果机就是其中之一。IBM公司认为,责任和权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职工对工作负责任,就必须尊重人、信任人,并给予实际的自主权。3M公司的新事业开拓小组的所有组员都是自愿来参加的,他们有高度的自主权。只要小组达到公司的绩效标准便可得到好处,即使失败了,公司也保证小组成员原来的职位和待遇。异想天开、离奇的想法在3M公司都能得到理解和宽容,科学的设想在3M公司总能找到归宿。
②人际的竞争关系
首先,美国企业内部同事关系是一种纯粹利益竞争关系。同事间的伙伴友情让位于利益。竞争所导致的激励,紧张和不安的心理。因而,在工作现场看不到同事间的相互关系,合作和支持。
其次,美国企业领导者与员工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早期,美国企业组织规定的角色界限,简直到了壁垒封严的程度。企业领导人与普通职工不仅不能在一起办公、一同用餐,不能乘用一辆汽车,而且连服装,风度也要标志同。如果企业领导人穿上工作服,与操作工一道工作,会被看作是失范行为。如福特汽车公司在提升干部时,凭业绩取人,严格按照“贵以授爵,能以授职”的原则行事。福特公司前总裁亨利·福特说:“最高职位是不能遗传的,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③奖励创新
美国许多企业都用不断创新来保持自己的优势。杜邦公司成功的经验是发扬不停顿精神,不断开发新产品,3M公司的成功在于创新有绝招,招招都很妙。3M公司不轻易扼杀一个设想,如果一个设想在3M各部门找不到归宿,设想者可以利用15%的工作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3M公司还能容忍失败。“只有容忍错误,才能进行革新。过于苛求,只会扼杀人们的创造性。”这些是3M公司的座右铭。成功者受到奖励、重奖,失败者也不受罚。3M公司董事长威廉·麦克唐纳说:“企业主管是创新闯将的后台。"
4求赢利是第一位
美国企业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利润的多少是衡量企业行为的唯一价值尺度。赢利多少不仅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兴旺和衰败,更决定企业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企业的知名度,企业家的荣辱也往往以获利能力多少来判断。所以说,在美国企业中,赢利是第一。尽管处于不同情势下的企业对获得最大利润这终极价值目标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公开标榜“以赢利求发展”为宗旨,有的甚至故意否定获取利润的价值目标,提出什么“不追求财务指标”而倡导对职工的“负责”精神,并非意味着企业放弃他的终极价值目标。相反,正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才需要对职工“负责”,满足职工的各方面需要,已激励他们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和服务质量。
5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
在美国文化中,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占很重要的地位。在其哲学里,实用主义和用的价值观占有绝对优势,并且体现在企业管理上和企业文化模式中。
二战以后,现代管理学派把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以及先进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式等广泛的应用到管理中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组织管理方法和组织管理技术,产生了“管理科学”;企业文化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企业制度文化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中,都有明确的职责,明确的规则,赏罚十分分明,但又十分机械。由于企业管理和操作的程序化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少失误,保证大的工程 能及时正确地运行。它可以说是务实精神的较大体现。及不平衡的分配制度
美国很多大企业CEO年薪一般都在1000万美元以上,中型企业CEO的收入也在100万美元以上,普通员工只在5万-10万美元之间。从这可以明显看出美国劳酬差别是十分明显的。承认差别,拉大差距,故意制造差别距离,是美国企业的传统。他们认为,差别距离本身是一种激励,有利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而劳酬的无差别距离激发不起人们竞争意向,容易导致职工怠惰、消极情绪。从刺激员工积极性考虑,美国企业宁肯让一部分员工失业,让其吃救济,也不愿缩小工资差别,降低刺激性而保持全员就业。在美国人心目中,失业率保持在一定水平,并非是件坏事情。
7能力与地位是平衡的
美国企业十分注重对员工的考评,认为这不仅是强化积极工作行为,纠正消极工作行为的手段,而且是决定对职工的奖惩、去留和晋升的主要依据。
考评必要定量和客观,依据科学测评方法对员工工作行为结果做严格量的考评,而不过多关注员工的工作行为动机方面更其他方面的问题。只要员工达到了考核指标,就被认定为考评合格,予以奖励或晋升。
通过定量考评而决定晋升,体现了其所奉行的能力主义。依据能力选取人才,把能力高低作为员工晋升的依据。能力主义拒绝以家世、资历、年龄做选材依据,也反对把学历、文凭作为晋升的凭证,从而能够 交好地保持晋升依据的客观性、公正性,并会促使人们努力提高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能力主义法则面前,能力和地位及收入是平衡的。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以文化为导向的管理模式):
1,们国家的文化有类似的是日本文化了,可以说是同宗同源。下面介绍几家著名的日本的企业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价值观,理念,精神等方面)
1、日立公司精神:
诚(对社会、员工负责);开拓精神;和(和谐)
2、丰田公司社训:
(1)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成果报效国家。
(2)发挥温情友爱精神,把家庭式的美德推广到社会上。
(3)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而感谢生活。
3、松下电器:
永不裁员——1930年代经济不景气,市场萎缩,松下电器产品积压,出现危机,但他们坚决不裁员,而是实行全体员工减薪、共同推销的政策,全体员工共渡难关。
松下全世界的公司员工必修课是每天上下班前全体肃立,放声高歌公司之歌,背诵“松下七精神”――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和亲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让,顺应同化,感恩报德。
员工信条:惟有本公司每个员工“和亲协力”才能促成进步和发展。
在松下企业里,每家分公司都设有一个神社,专门用来供奉神灵,公司的高层员工每周都要来这里,由主持神社的和尚给他们讲法,使他们净化心灵,更好地执行公司的有关命令
4、索尼公司:
公司纲领《索尼之魂》中第一句话便是“索尼是开拓者”,表示出绝不步别人后尘的意志。紧接着又写道:“永远向着那未知的世界探索”,申明其远大目标。在这一远大目标之下,“开拓者索尼把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才、信任人才、鼓励人才不断前进视为自己的唯一生命”,以人为中心开展一切工作。
5、日本企业称为“株式会社”,其含义即为:企业如一个大家庭,为了避免家庭内部产生对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维持家庭内部的和谐、团结
6、京瓷公司(“全球500强”名列第272位)的企业精神为:
爱;真诚;和谐
(京瓷总部展示馆前专门树立一个深色的约1米高的大理石柱,刻有稻盛和夫题写的“爱、真诚和和谐”几个金字)
基本经营理念为:
用信念来经营;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认清潜在意识,持之以恒地追求理想;知足;共生;利己和利他;做无愧于社会期望的企业;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作贡献
从上可以看出,日本著名企业都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在他们的企业哲学之中是不提财富、利润的,他们追求人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这些长期目标。可以归纳为:
a产业报国(方向性明确):日本大公司都与政府的扶持有关,日本人有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他们认为公司是社会的一部分,对国家和社会负有责任,公司要有益于社会和国家。他们绝不会将“赚取利润”这个任何企业都必须达到的目标放在首位,更多是强调企业的责任、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所负的责任
b强烈的人文色彩:上下同心协力,尊崇神佛,心存感激,和亲一致,光明正大,礼节谦让,感恩报德等都规定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调公司内部的和谐,亲密,彼此互相尊重,亲密合作,减少冲突,降低内耗,以和为贵。公司注重培养员工的亲密感,归属感,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c群体意识:组织被看成一个命运共同体,强调组织整体利益,个人绝对服从组织;倡导个人对组织群体的归属和忠诚,与组织共存亡。
2,我们再从涉及员工具体行为的一些企业文化,这些细节上看日本的文化:
1,与欧美企业鼓励个人发展不同,日本企业要求遵守规矩,有上下级意识,信息共享,要求“及时报告,及时联络,及时相谈”,而且“公司事务人人有责”。如听到有电话铃响了三声就必须接听,不管是不是你的;事务性杂事要尽举手之便,不可视而不见
2,要具有献身精神,日本人有极端的敬业精神,工作是第一位,在日本企业,如有需要,加班被认为是应该的,要自觉自愿———即使只是留在办公室里吃快餐,也不能一到时间就下班;而且只有在事先申请、并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加班费
3,注意细节(利他),最周到、最细腻地把方便提供给他人,而尽可能地不添麻烦,时时刻刻懂得眷顾他人:赴约时,不能迟到,也不能太过早到,那会打扰他人的时间安排;用后椅子等要复位,别让人感觉零乱……
4,恭敬谦和,重视礼仪:出门男士先行,等电梯女士按铃;见到长辈要鞠躬敬礼……
可以从员工行为看出日本企业如同大家庭一般,充满了和谐,团结,有序,尊卑,互相帮助,从而保证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3,日本的企业文化的最具代表性制度(被成为日本企业三大神器)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其核心就是为营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和企业内“人和”的观念。企业对员工终身雇用,使员工有稳定感;员工把企业当成“家”,从“家”中按照自己的年龄、资历领取相应的薪金;企业内即使出现矛盾包括劳资矛盾,都属于家庭内部矛盾,由企业内工会解决)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结晶,从制度上贯彻了立足本民族文化的企业文化。
以上两国模式中:
美国是崇尚理性主义和推崇个人主义,追求人权的国家,管理也以专业化和制度化著称(科学管理),强调竞争,能力至上,其管理文化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比 篇6
中美文化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他们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在众多文化相比之下,饮食、教育、家庭文化尤为突出.这些身边文化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中国文化传统大致是一种伦理型的`,而美国文化主要是科学性的或者是理智性的.
作 者:莫丽玉 作者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外语教研室,江苏・常州,213161 刊 名:安徽文学(文教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 “”(9) 分类号:G0 关键词:饮食 教育 家庭
美国3M公司的创新文化 篇7
创立于1902年的美国3M公司, 是一家世界著名的多元化跨国企业, 在2007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名302位, 销售额229亿美元。3M公司素以善于创新、产品繁多著称于世, 在其百年历史中已开发出六万多种高品质产品, 涉及化工、电子、电气、通信、交通、航空、医疗、安全、文教、办公及家庭消费品等诸多领域, 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产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M公司之所以能够“百年发展、百年辉煌”, 是得益于历久弥新、底蕴深厚而又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公司多次名列全球最具创新精神企业排行榜前列, 得到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彼得斯以及惠普公司创始人比尔·休利特等人的高度评价。3M公司独特的创新文化正在成为当代企业创新文化的先导和标杆。
支持设想注重行动
3M公司自创立伊始就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为愿景来激励员工, 把创新看成是企业成长的方式, 视创新产品为生命, 鼓励和支持一切创新的想法和行为。
正如德鲁克所说, 创新主要不是以科学或技术上的重要性, 而是以对市场和顾客的贡献来衡量其价值的。3M公司深谙此道, 其确立的创新理念简单而明确:“创新=新思想+能够带来改进或创造利润的行动”。这一理念表明, 创新仅有构想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有行动、有实践。公司明确规定, 每年销售额的30%要来自前4年研制的产品, 之后又进一步提出, 销售额的10%应该来自1年内上市的产品, 从而使企业和员工形成一种强烈的创新紧迫感。同时, 公司坚持以市场价值作为衡量创新成效和实行创新激励的主要尺度, 通过这种市场的回报机制实现创新的可持续性。3M公司的创新不仅仅限于产品、技术层面, 在流程、服务、管理等方面都有创新实践不断产生, 无论是研发人员, 还是管理、服务人员, 创新都是他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尊重个性知识共享
创新的主体是人, 创新有赖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有赖于组织内部充分的思想交锋、自由讨论、共享知识和信息的文化环境。所以, 创新文化必然是以人为本的文化。3M公司秉持尊重个人的尊严、个性和价值的理念, 相信员工之间新思想的交流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信好的想法往往来自每天都和顾客打交道的员工, 鼓励员工参与创新和管理, 努力为员工提供一个公正平等、自由交流、快乐工作的良好环境。公司部门主管经常与员工进行坦率的交流, 管理人员经常在星期五下午和员工们一起边喝咖啡边交流研究体会。“技术论坛”是3M公司重要的知识共享平台, 也是一个大型志愿者组织, 成员有数千人, 每天都有各种活动, 目的是鼓励信息的自由交流, 为研究人员解决疑难问题创造条件。在3M公司, 任何员工都可以随时以任何方式向各级管理人员反映问题, 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批评意见, 管理人员总是给予积极的回应。正是这种人性的尊重, 极大地调动起员工参与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鼓励尝试容忍失败
一百年多来, 3M公司始终保持着它锐意创新的精神, 总是比其他公司更快更多地开发出新产品, 这与公司鼓励员工进行大胆的试验和冒险, 同时又能够容忍失败的宽松的企业氛围密不可分。不断的“失败——成功”就是3M公司的历史。3M公司的五位创建者中, 有医生、律师、肉制品销售经理和铁路行政官员, 他们合作开矿采掘金刚砂。但采掘出来的却是无甚价值的矿砂, 后来发现, 矿砂可以制造砂纸, 从此产品创新和行业拓展之路一发而不可收, 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也就此奠基。3M公司的精神之父、前董事长兼总经理威廉·麦克奈特说:“我认为在发生错误时, 如果管理者独断专行, 过于苛责, 只会扼杀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容忍错误, 才能够进行革新。”3M公司深知, 创新往往不是刻意追求或计划出来的, 创新充满着不确定性、意外性和各种风险, 但是对企业来说, 不创新的风险更大、更严重。创新设想就像青蛙生出的卵, 孵化一千个, 可能只有一两个能够长大成熟。为了获得创新的成功, 必须尝试成千上万种新产品的构思和创新行为。因此, 3M公司绝不随便扼杀任何新的构想, 公司管理者都懂得“把嘴巴闭起来, 把手放在口袋里”, 充分授权并相信员工, 千方百计鼓励和支持员工的创新行动, 宽容对待创新中的挫折和失败, 因为“如果你不犯错, 你可能不在做任何事情”。事实证明, 正是许多所谓的“错误”成就了3M公司成功的产品。
开展竞争倡导合作
3M公司的价值观既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 又强调“合作小组”, 并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使得员工个人的才智能够充分展现, 集体智慧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 公司尊重个人的独立性, 注重培养那些特立独行的“创新斗士”、“产品斗士”, 保护他们的创新激情, 容忍他们的偏执行为, 奖励他们的创新成果。另一方面, 公司提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和团队创新。为了创新, 员工可以自由组织新事业开拓组或项目工作组。公司会赋予这些创新团队高度的自主权, 并支持他们坚持到底。
物质支持精神激励
3M公司形成了个性鲜明而又多样化的创新激励机制, 为创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稳固基础。
首先是技术和资金的支持。3M公司任何一项技术平台都可以在全公司范围内共享, 每年将销售收入的7%左右投入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公司每年发放90多项、每项5万美元的“吉尼斯专款”, 用于帮助那些开发新产品的项目。如果员工的创新设想与公司发展的重点不匹配, 可以申请“起源基金”或“开拓基金”, 这是专为那些被正常申报程序判了“死刑”的创意提供的资金支持。“阿尔发计划”则主要是为新技术走向市场提供“种子基金”。这就使得几乎每一项合理的创意和尝试都能得到公司的资金支持, 保障了创新活动不断推进。
其次是精神激励。3M公司设立许多荣誉称号用于奖励创新的员工和项目。如“卡尔顿奖”奖励做出杰出贡献的3M科学家, “金色步伐奖”奖励销售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技术创新项目, “发明家奖”主要奖励利用15%工作时间开发出新产品的个人, 此外还有“金靴奖”、“寻径奖”等等。任何员工的创新发明一旦成功, 公司都会给予热情款待, 并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
第三是时间激励。3M公司有一个独特的“15%时间”法则, 每个员工都有15%的工作时间可以“干私活”, 即把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或计划上, 不管这个项目是否能马上带来直接效益。“15%时间”法则重要的价值在于鼓励员工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第四是职位激励。在3M公司, 创新成功的员工, 其职务会随着他发明的产品的销售额增长而提升, 从基层工程师、产品工程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直到分部经理。如果成功开发出新产品、新市场并创办一个新企业, 还可以成为这个企业的总裁或副总裁, 同时享受股票认购权与红利等。这种多元化的创新激励方式既保障了激励效果, 又培育了员工的忠诚感, 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支持设想注重行动尊重个性知识共享鼓励尝试容忍失败开展竞争倡导合作物质支持精神激励
美国酒文化十个能够畅饮的日子 篇8
抗法纪念日(Cinco de Mayo)
5月5日的抗法纪念日在美国人看来并不等同于9月16日的墨西哥独立日。抗法纪念日是为了纪念1862年普布拉战役(battle of Puebla)里墨西哥人击退了拿破仑三世指挥的法国军队。虽然1年后墨西哥再次被法国人占领,但是普布托战役的胜利象征了以小胜大的精神力量。至今仍无法解释为什么抗法纪念日在美国人群中如此受欢迎。上世纪40年代,居住在美国的墨西哥人运动风潮后,美国人开始了过“5月5”的历史。一直以自傲为特征的美国人,如此支持墨西哥荣誉和国家精神,成为美国随性酒文化的一部分。
圣·帕特里克(St.Patrick)日
每年的3月17日,为了纪念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这一节日5世纪末期起源于爱尔兰,美国从1737年开始庆祝。在这一天人们穿着绿色衣服,在酒吧里哼着小调喝起啤酒。
跨年夜
跨年的香槟总是最让人们沸腾的。美国纽约的时报广场倒数活动,是全球最热闹的跨年聚集地之一。人们随着倒计时灯的全部熄灭,大声呼喊,相拥接吻,然后举杯狂欢。这一夜不仅人人畅饮,更有激动者喝太多直接“上了天堂”。
忏悔星期二(Mardi Gras)
法文Mardi Gras是Fat Tuesday的意思,是禁食前,大吃大喝的最后一天。字面意思是“油腻的周二”,禁食是星期三开始。原先是宗教日,后来演变成狂欢日,有大型的狂欢游行。在美国,放肆吃喝狂欢的城市主要是新奥尔良。这天是新奥尔良狂欢节中最热闹的一天。狂欢节“国王”们率领着两支主要的游行队伍走街串巷,你若想参加场持续一整天的大狂欢,就必须化妆,若能结识当地的朋友,让他们帮你设计个最有地区特色的装束的话,你就可以参加只有当地人才能参与的庆典活动。
美國国庆日(7月4日)
历史上也无法解释为何在国庆这天人们要和酒精扯上关系。国庆日除了吃苹果派看游行直播外,少不了几根热狗肠和啤酒,每样缺一不可。
感恩节(Thanksgiving Eve)
在这一天从四面八方赶回家的人们,难得地聚在一起,还有邀请来一起过节的朋友,感恩节是美国人酒醉之夜排行前三的日子。不光在家里,饭后人们涌入酒吧,酒吧老板总是在这天储备大量货源。不幸的是,这一天也是酒驾事故的黑暗日,酒精夺去了不少快乐人的生命。
万圣节(Halloween)
万圣节美国小孩都挨家挨户讨要糖果去了,那家里的大人忙什么呢?答案是喝酒。大人小孩在这一天都会打扮得十分怪异,派对会很热闹。
肯塔基赛马节(Derby Day)
在赛马场,真正为马匹竞赛兴奋只3分钟热度,美国观众在赛马场有的边欣赏衣着光鲜靓丽的美女帅哥,边喝着主办方提供的加冰薄荷鸡尾酒。也有的穿着牛仔套装,拿着啤酒瓶豪爽地为赛马助兴。
普林节(Purim)
普林节就是犹太人的狂欢节,比起万圣节那些,它的节日气氛丝毫不逊色。传统的过节人会穿着特色服饰,大吃大喝,欢快地在街上游行。在这一天,人们也是喝得昏天黑地。
“超级碗”周日(Super Bowl Sunday)
在欧洲人们看足球喝啤酒,到了美国人们看橄榄球喝啤酒。2009年有一项周日啤酒销售统计,啤酒的销售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0万箱。这也让啤酒商,把赛场看为了必争之地。
【美国的酒文化】推荐阅读:
美国的交通文化11-05
美国文化的特征08-19
英语作文美国的文化10-24
美国的文化模式的特征01-20
美国文化管理的特点07-17
浅谈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08-24
美国英语和美国文化01-19
美国饮食文化结构是怎样的10-16
美国文化06-19
美国文化英语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