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特点简析(精选11篇)
美国文化特点简析 篇1
1. 前言:越来越多的州开始参加高中毕业考试
截止到2006年, 美国22个州的公立学校 (包括部分私立学校) 规定, 高中毕业生除了修满课程学分外, 还必须通过州毕业考试获得毕业证书。这22个州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从2008年到2012年, 还将有3个州陆续要求学生参加这种考试。每个州的考试科目和难度不尽相同, 但是都包含英语语言艺术和数学这两门科目。
2. 背景介绍:美国为什么会重视高中毕业考试
美国许多高校发现, 如今的大学新生与过去相比, 知识技能等方面显得准备不足。很多大学新生都需要补修阅读、写作、数学等课程的知识。美国教育统计中心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发现, 不仅是更多的学生需要补修课程了, 参加补修课程学生所需的时间也增加了。随之增加的不仅仅是教育经费, 还有大学缀学的人数。因为参加补修课程的学生与不参加补修课程的学生比, 毕业的可能性更小。
同时, 高中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也发现了毕业生质量在不断下降。美国制造商 (manufacturer) 联合会发现大部分的制造商缺乏大批有熟练技能的合格员工。2004年, 他们采访了400个来自各个领域的用人单位。雇主大多对高中毕业生表示不满意, 具体来说, 他们不满意高中毕业生员工的阅读和理解复杂材料的能力 (41%的被采访者不满意) , 不会辩证地思考 (42%的被采访者不满意) , 不会将所学应用到实际背景中 (39%的被采访者不满意) , 以及不能有效地交流 (34%的被采访者不满意) 。因此, 很多权利相关者都认为, 高中学生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来提高他们在大学和工作场所成功的机会。
美国过去用的卡耐基学分制度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大部分人都认为它只是课程内容的一个无意义的代名词。并不能保证学生已经学到了大学和工作所学的知识。
毕业考试中的学业标准明确规定了学生高中毕业时必须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标准通常有法律效力, 因此, 能够指导教师根据标准来授课, 从而保证教给学生的都是读大学或是参加工作所需的知识。这是卡耐基学分没法做到的。
美国各个州出于以上原因制定了会考的标准。虽然考试的内容、标准不尽相同, 但却都有以下两个特点。
(1) 试题简单
在最近的几次国际比较中, 美国学生的表现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工业国家和部分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密歇根州立大学因此而根据TIMSS的试题编制了一套国际水平定位系统 (Inter鄄national Grade Placement, IGP) 。IGP包括了世界上41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包括高成就和低成就国家) , 来比较一个具体的数学内容是在课程中哪个年级出现的。例如, 小数和分数在国际上一般都是在四年级出现的, 这个IGP指数等级即为4;全等三角形知识一般在9年级出现, 它的IGP指数即为9。美国的Achieve公司 (1) 根据IGP, 随机抽取了几个州, 发现了考试的内容、平均的难度水平在国际的8年级左右。换句话说, 这几个州对高中毕业考试用的材料, 对大部分别的国家来说只是初中的水平。可以发现, 没有一个州的数学考试难度是超过指数9的。
(2) 大部分的试题都停留在低认知水平阶段
Achieve公司根据TIMSS数学试题框架开发了一套从1到5的不同水平的量表, 来说明各个州对学生表现的类型和复杂程度上的要求。量表发现6个州大部分试题分数都停留在低认知一端。在这个5点量表中50%以上的试题在第二个认知水平, 即要求学生会用常规的程序和公式来解决数学问题。这些比简单的回忆和识别只是高了一个小小的级别。所有试题中, 只有1/4试题是要求学生会运用更高级的数学技能 (级别4和级别5) 。
3. 未来美国高中毕业考试的发展趋势
2008年底以来, 美国成为本次金融风暴最大的受害者。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2月17日签署了美国经济刺激法案, 旨在重新振兴美国的经济。在经济法案中规定把给教育的900亿美元中的25亿美元用来给各州测量评估学生的学业表现。美国政府经过这次危机更加认识到了目前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机制是很落后的, 不再能够满足美国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了。
未来美国高中毕业考试的改革主要将呈现以下两种趋势。
(1) 提高考试难度
美国是一个没有考试历史的国家。如今的高中毕业考试, 相对于之前不用考试, 只需修满学分的方法来说, 已经是很有难度了。但是, 这些考试却停留在一个低层次水平上, 因此, 现在毕业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大学学术研究和日益先进工作的高需求。因此, 未来美国各个州将会提高考试的难度和考试通过的分数, 主要是增加更多的高层次的概念和技能。
(2) 开发更多的考试类型
学生在高三毕业之前可以参加4到5次的毕业考试, 以最高分为准。因此, 高中学生一般在高一高二时就开始参加毕业考试, 这使得考试的内容必须限制在高一高二之前的水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行的高中毕业考试都没有反映出高校招生和公司雇人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因此, 尽管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州要求学生通过毕业考试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 但是因为上述原因, 无法测出高三的和大学、职场所需的知识。由于不能完全依赖毕业考试, 因此, 各州肯定会开发出其他的测量高中毕业学生准备情况的考试类型。
(3) 建立一个更大范围内的统一的学术标准
美国从建国初期就开始实行联邦制, 一般的事物都归州当局管辖。但是如今, 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教育多样化的负面影响。从2009年5月初开始, 美国教育部长Arne Duncan走访了15个州, 很多学校的校董会和州领导指出, 目前美国教育中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每个州的标准不一样。因此, 如今的美国更加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学业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但是他们也指出, 他们不会照搬欧洲或者亚洲的模式, 美国人的创新精神要求即使在课程标准上也要与众不同。
(4) 对中国考试改革的启示。
就在美国各州普遍建立或强化高中毕业会考的同时, 我国很多省份却在取消或淡化高中毕业会考。其实, 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下, 重新建立并强化高中会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国高中依然是高考考什么学校就开什么 (课程) , 新课程的选修课与要求形同虚设, 导致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参考一下美国的做法, 将高中毕业会考与高考分离开来未尝不可。高中毕业会考是衡量学生能否高中毕业的标准, 属于水平性测试, 应该与中学教育教学相联系, 充分发挥会考对新课程实施的导向与监控作用。虽然会考成绩不一定要以多少比例计入高考成绩, 但高中会考 (属于省级统考) 成绩, 尤其是选修课程的科目数及会考成绩应该或可以作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要参考。而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是为了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新生而组织的选拔性考试, 应该与中学教育教学逐步分离, 逐步推进高考工作社会化, 让高考回归到其本身的功能, 即选拔合格的大学生上面来。
摘要:截止到2006年, 全美共有22个州规定学生只有通过高中毕业考试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 而将来会有更多的州加入到这个行列。美国为什么要强化考试, 他们的毕业考试又有什么特点, 未来美国的高中毕业考试又将呈现如何的趋势, 本文以数学学科为切入点, 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美国,高中毕业考试,发展趋势启示
参考文献
[1]Center on Education Policy[CEP]2006)
[2]http:Do Graduation Tests Measure Up:A Closer Look at High School Exit Exams.
[3]http:Skills gap report:A survey of the American manufac-turing workforce.2005.
[4]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Regional Education Laboratory at Mid-continent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and Learning/High school standar2ds and expecta-tions for college and the workplace June, 2007.
[5]Ready or Not:Creating a High School Diploma that Counts (American Diploma Project, 2004)
[6]http://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Recovery_and_Reinvestment_Act_of_2009.
[7]http://www.ed.gov/news/pressreleases/2009/05/05052009.html.
美国文化特点简析 篇2
在孔子整个学说中,“仁”是伦理道德范畴;“礼”可以说是政治范畴,它包括所有的社会规范、典章制度。“仁”和“礼”的关系,也就是道德和政治的关系,两者密切结合,溶为一体。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是孔子伦理思想的一大特色。
孔子不仅要求统治者把奴隶当作人看待,还提出了一套仁政、德治的现实政治主张,要求对他们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后来孟子的“仁政”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原来,在殷周社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目睹“礼”的破坏和“刑”的滥用,社会出现大**的局面,他提出了新的改革主张,一面用“仁”来充实“礼”的内容,要求统治者们“克己复礼”,作出让步,从道德感情上促进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并主张“齐之以礼”,使“礼”也下到庶人,以扩大其作用范围;一面用“仁”来削弱“刑”的作用,提供仁政、德政,而不专靠镇压,以缓和敌对阶级的矛盾和冲突。孔子伦理政治思想中这些寓有重现实、积极进取的主张,一经后来进步思想家的批判地发展,就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成了反抗统治阶级专横残暴和揭露政治黑暗的“经典”根据,成了他们坚持人民立场向当权者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孔子提出“民无信不立”(伦语·颜渊)这一开明主张,认为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在他看来,一个国家“民信”是至关重要的。怎样作才能“取信于民”呢?孔子的回答是,这个国家要讲道德,要言而有信。为此,他提出了“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和“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他赞尝自己的学生南宫适能总结出历史上,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的经验教训。
由此可见,孔子是看到了道德和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的。孔子及儒家所主张的“德政”就是主张剥削轻点、压迫轻点的“王道”和“仁政”,反对剥削重、压迫重的“霸道”和“苛政”。这种主张诚然有助于缓和那个历史时期的阶级矛盾,维护当时相对的社会稳定,使得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得到充分发展,这就具有进步性。
孔子把伦理、教育、政治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为统一的整体。《论语》中所记的孔子教育,大量的.是伦理道德教育。孔门四科中也以“德行”为先。孔子认为这是培养“士”、“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政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以人伦”,培养为封建政治服务的“士”、“君子”。孔子揭示出政治、教育、伦理三者的密切关系,注意到政治除了刑、政以外,还有道德教育。这方面今天对我们还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不仅要搞经济建设,同时还要重视道德教育。
道德和法律不同,它不是依靠外力的强制,而是主要依靠自我觉悟。因此,孔子十分注重自我修养。他关于道德的自我修养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讲了“学”、“思”、“行”。“学”即学习。孔子很强调学习的重要,《论语》作了精到的论述,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博学而笃志”(论语·子张),等等。这里的学主要是指学“礼”,但也不排斥学“文”(知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他认为虽然有生而知之者,但是即使是这样的圣人也要学。不学古代的礼、文,道德就会产生各种流弊。
“思”即思考。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民)。看的时候,考虑看明白了没有;听的时候,考虑听清楚了没有;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重么;说的话,考虑忠诚老实么;对待工作,考虑严肃认真么;遇到疑问,考虑怎样向人家请教;要发怒了,考虑有什么后果;看见可得的,考虑我是否应该得。总之,要用心里的道德观念来检查,反省自己。一方面,通过思的活动,考察立利,如违背道德观念,就是错的,就要改正,“过,则勿惮改”(论语·述而);另一方面,通过思的活动,如果发现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你就无所忧,“君子不忧”。“学”与“思”的关系是:“学而不思则罔(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危险)”(论语·为政),二者不能偏废。
★ 俄罗斯族伦理思想述论
★ 清太祖努尔哈赤名言名句
★ 记叙文特点
★ 闭幕词特点
★ 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研究论纲
★ 论爱因斯坦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
★ 刘长卿诗词特点
★ 日本人自我介绍特点
★ 批复的特点
美国文化特点简析 篇3
关键词:基层信访;问题;原因;法治
一、基层信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信访条例》的实施将信访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这对于规范信访工作,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宏观制度、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在基层信访治理过程中,现行的信访制度暴露出许多问题,面临一些挑战,难以适应当前信访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要。
1.信访部门的救济功能有限
国家原本希望通过信访了解社会底层的信息和问题,并不希望民众大批上访,而在整个国家制度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大量民众依赖信访的诉求表达平台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纷纷到地方各级机关上访甚至进京上访。国家从民主政治和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禁止地方政府打压民众的上访行为,同时却又主张将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导致各种合理或不合理的诉求都向基层政府部门集中,民众都期望政府部门为其“做主”,满足其利益诉求。
2.信访部门的运行成本较高
在我国政府压力型体制下,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地方政府重大的政治任务,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上访人正是利用压力型体制下地方政府维稳需求的“软肋”,以非正常信访形式作为要挟地方政府的“筹码”,以期满足诉求,或者获得制度外的额外收益或报酬。同时,与司法救济相比,信访无须烦琐的程序、专业化的知识和较高的诉讼费用,往往被认为是理想的和经济的救济方式。对信访群体来说,信访制度的高收益与低成本优势使其成为矛盾汇流区,长期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治理原则下,各级信访机构对信访案件实行层层转办,而基层信访部门又无力解决越级上访人的诉求,结果就形成了上访人不断上访、基层部门不断想办法“息访”的恶性循环现象,给基层政府增加了较重的负担。
3.司法途径的薄弱化
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救济的法定形式。在法治国家中,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公民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遵守法律规定;任何公民都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备,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成为更加突出的问题,对维护法律尊严的司法部门形成了严峻挑战,导致一些司法腐败现象存在。公众对司法部门存在信任危机,使司法部门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塔西佗陷阱”,即无论司法部门判决是正确还是错误,是公正还是不公正,都会被人认为是错误和不公正。除了司法腐败现象,司法体制机制不合理也进一步弱化了司法部门的力量,降低了司法部门的权威。一方面,我国司法部门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管辖,司法部门缺乏独立性,不可避免受到地方政府部门干预;另一方面,司法部门烦琐的程序、高昂的费用、长时的审判使公众转而依赖廉价高效的信訪途径。
二、基层信访治理法治化改革的探讨
1.强化信访本位功能,提供规范、高效的信访受理服务
信访必须回归到它的本原功能,即反映群众的意见或建议,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此,信访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步入规范、高效的轨道。
一是信访部门的受理范围要依法受到限制。信访部门受理范围主要为政策制定、利益调整、民生保障等问题,对于家庭矛盾纠纷应转移至社区进行调解,对于涉法涉诉案件应转交至司法部门进入司法程序,避免信访部门代替司法部门,侵害司法权威现象的发生。
二是处理信访诉求要坚持法定规范标准。基层政府不能因为考核压力而给予信访人特殊恩惠或是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息访行为,而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绳,寻求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努力达成客观、公正的处理结果。
三是规范领导人接访制度。对于领导信访接待制度,应明确界定领导的信访职权和责任,避免因“领导批示”形成权大于法的后果。
四是健全信访法律规章。制定统一的信访法,对信访救济的功能定位模糊、信访人权利义务不清、信访受案范围不明确和信访听证程序可操作性不强等重点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
2.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多元诉求解决机制
为了进一步减轻信访部门的维稳压力,降低运行的成本,应构建社会矛盾的大调解、大疏导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化解社会矛盾的良好局面。
一要树立有限信访的观念。通过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使通过其他法定途径能够救济的诉求回流到各自的渠道,实现权利救济制度之间的无缝衔接,从而建立有效的矛盾分流系统,对法律规定不该由信访机构受理的诉求坚决不受理,真正做到权责相应。
二要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常态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要定期自觉地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困难诉求,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三要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大调解制度。建议赋予信访部门召集会议的权力,召集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政府法律顾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调解过程,以增强信访问题处理的客观性、公正性、透明性,有助于减少越级上访的行为。
3.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至高无上的法律审判权威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树立法律的神圣权威是信访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一是推进诉访分离,扩大司法部门受理的范围。厘清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关系,将可以由司法制度解决的事项排除在信访事项之外。通过信访的司法分流,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提高信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构建司法部门垂直管理体系,保证司法的独立性。司法部门应划清与地方党政部门之间的界限,在人事、财务上实现垂直管理,真正实现案件审理的独立性,不受任何组织、个人的干涉。
三是创新司法工作机制,降低司法救济渠道的成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司法咨询服务平台,让公众通过电话、网络等便捷方式免费获得司法部门提供的法律咨询服务,缩短案件受理、审判的时限,增强判决结果的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于水.风险社会下农民工群体性事件治理江苏社会科学,2013(02).
[2]王小冬.社会转型期的信访治理机制研究求实,2014(01).
美国文化特点简析 篇4
一、实验类型丰富多样
全书31章内容中, 每章均设有一个迷你实验, 124个实验中迷你实验占31个。按照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方式, 迷你实验分为观察实验、模拟实验、模型制作实验和测量计算实验四类。其类型、数量和内容如表1所示。
二、实验过程容易操作
迷你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分析与结论三部分。每个实验都根据本章节的学习要点提出相应的实验目的, 列出详细的操作步骤, 通过对设置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逐步得出实验结论。整个实验过程简短, 实验仪器和材料学生容易获取, 操作步骤简单易行。实验可以在家、课堂或实验室操作, 学生可以独自完成、合作完成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如第4单元“大气圈与海洋圈”第12章“气象学”中的迷你实验“太阳光入射角度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迷你实验】太阳光入射角度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一) 实验目的
模拟太阳光线到达地球表面时的角度。
(二) 实验步骤
(1) 在离纸面几厘米的高处, 用手电筒垂直向下照射。
(2) 用一支铅笔描绘落在这页纸上的光线轮廓。这一轮廓模拟了太阳光是如何照射地球的。
(3) 保持手电筒和纸面的距离相同, 再将手电筒倾斜, 与纸面大约成30°。
(4) 描绘手电筒光线在纸上的新轮廓。这一点跟极点地区所接收的太阳光线是相似的。
(三) 分析与结论
(1) 描述在步骤1和步骤3之间, 光线轮廓的不同之处。解释其原因。
(2) 你认为光线所覆盖的区域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到某一地区所接收的光的密度的?
(3) 手电筒模拟了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基于这种认识, 比较靠近赤道的地区和靠近极地的地区所吸收的热量的差异。
本实验根据本章内的一个学习要点“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配”提出实验目的:模拟太阳光线到达地球表面时的角度。列出4个实验步骤, 操作步骤具体详细, 容易操作, 学生可独自完成。所需的实验器材为:手电筒、纸张和铅笔, 均为生活或学习用品, 极易获取。实验场所在家、在学校均可。在实验的过程中,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思考设置的问题, 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设置贴近生活
教材中设置的迷你实验在选题和使用的材料方面都很贴近生活。实验选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选择学生身边的问题, 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设计实验。如“土壤和水怎样吸收和释放热量”“如何鉴定地物在地球上的位置”“模拟岩石的风化”“‘温和’的降雨是如何导致洪水泛滥的”“研究海水的化学组成”等。迷你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非常简单, 一般是学生生活中所使用的生活用具, 如温度计、胶带、绳子、小刀、牙签、肥皂、塑料盆等, 在家中就可以找到, 操作步骤简单, 可以独自完成, 因而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尝试。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 将生活与科学相联系,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地理科学知识, 用地理科学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把抽象的地理知识融入生活场景之中, 增强其趣味性与生活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第3单元“地表的演化”第7章“风化、侵蚀、土壤”中的迷你实验“模拟岩石的风化”。
【迷你实验】模拟岩石的风化。
(一) 实验目的
模拟岩石暴露在周围的环境中并缓慢被风化的过程。
(二) 实验步骤
(1) 先用牙签在肥皂块上深深地刻上你的名字, 再称出肥皂的重量。
(2) 测量并记录肥皂上被刻文字的深度。
(3) 将肥皂块放在洗手池边。
(4) 打开自来水龙头, 让水滴在肥皂上, 调节水流大小, 直到可以观察到被刻文字深度的变动。
(5) 测量并记录被刻文字的深度。
(三) 分析与结论
(1) 被刻入肥皂块里的文字的深度是如何变化的?
(2) 肥皂块的形状、大小或重量发生变化了吗?
(3) 失踪的肥皂到哪里去了?
(4) 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来确定肥皂耗损的情况吗?
这个实验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用品进行实验, 用常见的生活场景来模拟岩石暴露在环境中并缓慢地被风化的过程, 将现实生活与地理科学知识相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精心设计实验, 突出实验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提高学习兴趣。
四、实验设计注重探究
教材中迷你实验的设计注重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究性, 每个实验均设置了“分析与结论”环节, 在这一环节中设置了几个问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这些启发性的提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借助实验, 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结论。如第4单元“大气圈与海洋圈”第13章“风暴的本质”中的迷你实验“‘温和’的降雨是如何导致洪水泛滥的?”
【迷你实验】“温和”的降雨是如何导致洪水泛滥的?
(一) 实验目的
模拟造成同一区域内长时间降雨及反复而缓慢的风暴所带来的影响。
(二) 实验步骤
(1) 在一个大水池或浴缸底部放一个方格塑料制冰盒。
(2) 在一个干净的塑料瓶子中倒入水, 直至瓶子有2/3满为止, 拧上瓶盖。
(3) 在制冰盒的一端约8 cm高处, 倒举塑料瓶, 并将瓶盖稍稍拧开, 使塑料瓶中的水缓缓流出。注意保持流入制冰盒的水维持在相对恒定的量。在30 s内, 慢慢地把塑料瓶从制冰盒中的一端移向另一端。尽量在每一冰格中倒入大致相同量的水。
(4) 测量每一格内的水深, 计算出其平均深度。
(5) 重复步骤 (1) - (4) , 但这次要在15 s内将塑料瓶从冰格的一端移到另一端。
(三) 分析与结论
(1) 在第4步和第5步中, 其平均水深有什么不同?你怎么解释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
(2) 根据这些结果, 推测移动的风暴对一个区域内所接收的降水量的影响。
(3) 如何对这个实验做出调整, 从而能被用来模拟不同的降雨速率?
该实验通过5个步骤的操作, 要求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对“分析与结论”环节设置的3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这一实验探究, 理解“即使是温和的风暴, 若在同一片区域持续出现, 这样的重复天气模式也会造成洪水的发生”, 从而学到更多有关洪水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赫斯.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李文田, 苏华.美国地理教材实验设计与编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教学, 2010 (8) .
[3]曹军.美国高中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J].地理教学, 2010 (8) .
[4]郑红燕, 李晴, 胡卓亚.美国高中教材《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实验部分特点简析[J].地理教学, 2011 (11) .
美国文化特点简析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安全施工;安全隐患
1.引言
国家对水利行业的投资在逐年增加,说明水利对国家的重要性。无论是水利工程建设还是农村水电建设与运行,均是增收惠民生的工程,应该切实保障工程的安全建设和运行以及施工过程中所有参与人员的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因此,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2.水利工程施工特点及安全管理困难
水利工程与道路工程、铁路工程和桥梁工程等一般的土木工程一样,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工种多、比较容易受外界和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等特点,但是水利工程施工也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1)水利水电工程的选址多数远离城镇,尤其是有水电站的工程,大多地处深山峡谷,交通不便,施工环境受气象条件影响而引发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大。
(2)河流上建设的挡水建筑物,是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建设项目的施工质量,不仅会影响建筑物的寿命和效益,而且会影响重建和修缮的费用;更为严重的情况是一旦失事,产生的后果对国民经济及生命财产会带来的损失不可弥补。因此,水利工程施工必须保证施工质量
(3)在河流上建设水利水电工程,必然涉及许多相关部门的利益,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工业与城市用水等,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因而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阻力。水工建、构筑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多项安全技术的支持。水利水电工程的建、构筑物,如大坝、厂房、调压井、各种隧道、洞室群等,形式多样、工艺复杂。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有害因素,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对策予以消除或加以控制。
(4)水利水电工程往往在人烟稀少、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基础设施不完备,既要修建或修缮施工场地与外界连通的道路,又要建立各种生产和生活必备的设备和设施,使得施工开始前的准备工作繁多。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又要减少投资,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准备工作。多工种作业、多类型设备运行,生产事故类别多样性。
(5)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体系由密切联系、相互关联的单项施工工程组成,具有布置集中、工种多、工程量大、施工强度大、持续的时间长等特点。施工现场同时进行作业的工人多,再加上地形的限制,相互之间容易发生干扰,且具体进行施工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安全意识淡薄。因此,需要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因时因地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并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
(6)工程分包和用工的多元化,突出安全管理的新课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总承包单位将部分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进行施工,已是一种普遍的现场。由于分包单位的能力良莠不齐和用工的多元化,如何加强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是总承包单位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3.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致因及预防
事故的发生是由事故的 4M 要素引起的,4M 要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人机交互环境和较差的管理,只有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1)人的不安全行为。在施工过程中,人是作业过程的能动主体,同时也是事故的受害者,所以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环境或管理上的纰漏。人的不安全行为由三方面原因引起:第一,情绪方面。包括因生活的繁琐和工作的不公平待遇等引起的缺乏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如怠慢、抵触、不满等消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特别注重对员工的宣传教育和人文关怀,引导员工在施工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顺境中,乐而自持;逆境中,永不言败。第二,教育方面。包括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基础的认知能力,缺乏安全生产的知识和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和技能等。所以,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工人基础的安全生产知识的普及,强调安全生产过程、技艺的重要性,强调正确佩戴安全防护用具、规范操作机械的必要性。第三,管理方面。包括企业领导者对安全不够重视,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和上岗培训体制存在漏洞和缺陷,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操作规章缺失或执行不彻底等。这就要求,在施工活动过程中,项目部必须依法加强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伤亡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物的不安全状态。第一,机械原因。使机械处于不安全状态,不仅包括由于人的不安全操作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还包括物体本身具有的潜在破坏性和危险性以及机械设计或运行时本身具有的缺陷。保障机械安全,就需要人为失误或设备故障发生时,设备能及时发现并停止运行,确保人员不受伤害和设备的正常运行,所以被称为本质安全,本质安全要求安全组织设计能够对整个施工系統做出切合实际、完善安排。第二,安全防护装置原因。有些施工现场根本不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或防护装置不合乎安全防护的相关规范,或是防护装置已经起不到保护人机安全的作用了。安全防护装置的作用是降低机械设备在运行或故障时发生人员伤害或设备损毁的概率,能直接或间接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即使发生了事故,安全防护装置的存在也可以减轻人身伤害或是减少财产的损失情况,这就要求一定要加强安全防护设施的保护。第三,施工设备的管理。事故的发生归根到底是管理的失误,所以合格的管理能够保证安全生产。机械、配件、安全防护用具等设施设备在采购、租赁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检查相关的许可证、合格证等证件。所有设备设施中有在场前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进场后从事生产活动的设施设备,必须设置专人进行管理并建立相应的设备资料档案,定期进行全面检查、维修,随时按照国家有关的规定及时进行设备更新或报废。
(3)不良的环境因素。第一,施工平面布置。施工场所是所有的施工活动进行的场所,是一个人机交互的环境,不良的环境影响施工的进度,导致工序之间的交叉。不合理的平面布置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导致施工工期延长和投资的增加。施工平面布置的功能合理,布置紧凑,施工现场要求运输方便、道路平整;在保证施工顺利前提下,临时设施搭建应尽量减少,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物作为临时设施,方便工人生产和生活。第二,施工现场功能区划分。功能区划分是保证施工作业、工人生活、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如果办公生活区和作业区有交叉时,容易发生危险,成为安全隐患。根据安全的要求,在坠落物坠落半径之内严禁设置办公生活区,并在危险区域设置防护措施和隔离措施,以免人员误入。功能区的布置还应将水、电、卫生、消防等因素一并考虑布置。在生活区内设置生产人员必须的生活基础设施和保障设施需符合《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的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刘双跃.安全评价[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2]李艳军.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大型水利工程风险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1.
作者简介:
简析短道速度滑冰的特点 篇6
关键词:短道速度滑冰,技术,特点
1 短道速滑的场地及要求
短道速滑冰场面积为60米×30米, 跑道周长为111.12米, 直道长28.85米, 宽不小于7米。比赛采用淘汰制, 进行预、次、复、决赛, 以名次论胜负。通常500米 (4.5圈) 、1000米 (9圈) 、1500米 (13.5圈) 决赛只有四人, 3000米 (27圈) 决赛则可能多达6人。比赛出发时, 多名运动员抽签决定道次, 戴防护头盔和防护手套, 身穿防护服在一条起跑线上同时起跑, 在不犯规的前提下可以随时超越对手。场地两端弧形弯道处摆放的黑色橡胶块是标志线, 运动员不得滑入标志线内, 直道区则没有标志线, 可以任意滑行。
2 运动员体能的综合性特点
2.1 力里蹬冰动作所产生的力是使运动员前进滑行的动力, 此外, 支撑腿还要承担自身重力和离心力等。
运动员在完成滑行动作时还要克服前进时的空气阻力、冰刀与冰面之间的摩擦力等。由此可见力量是短道速度滑冰不可缺少的运动素质。短道速度滑冰所需的力量主要有: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起动力 (爆发力) 等。
2.2 耐力是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重要素质之一。
短道速度滑冰各个竞赛项目不同, 所需要的耐力是有所侧重的, 如500 m所需要的耐力主要为无氧耐力, 3 000 m所需要的耐力侧重于有氧耐力。就整体来讲,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所需的耐力主要有:有氧耐力, 非乳酸能无氧耐力、乳酸能无氧耐力等。
2.3 速度速度滑冰比赛说到底是比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冰面距离的能力, 也就是比滑行的速度, 因此速度是速度滑冰制胜的因素。
短道速度滑冰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反应速度对起跑、超越、躲闪十分重要。动作速度寓于某一技术动作之中, 在滑冰运动中动作速度是通过步幅与步频表现出来的, 由此可见动作速度与动作技术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短道速度滑冰的起跑技术, 动作速度是一个运动员起跑能力、超越能力的基础。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冰面的距离就是位移速度。这是冰上运动员的重要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运动技术、战术, 一切其他素质都是为获得位移速度而服务的。此外, 协调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也是构成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 短道速度滑冰是一个需要综合体能的运动项目。
2.4 训练方法
a.在青少年训练阶段应注意全面身体训练, 尤其抓好有氧能力训练, 打好身体训练的基础;b.对青少年年龄阶段的训练, 应把影响神经系统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进行训练;c.根据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在青少年训练中应把柔韧素质、协调能力、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放在重要地位进行训练;d.在安排全面身体训练时, 要考虑到运动素质的转移, 利用良好转移, 防止不良转移, 并注意素质之间的同类转移与非同类转移, 使训练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3 短道速滑战术复杂的特点
3.1 战术训练极其复杂的原因。
短道速度滑冰比赛激烈、战术复杂的程度是其他竞速项目无法比拟的。这是因为:a.短道速度滑冰竞赛规程规定, 一般大型正式比赛每个项目都要经过预赛、次赛、半决、决赛4轮的比赛, 才能决出最后名次。而且, 在每轮次的比赛中, 每组比赛的只有前2名进人下一轮次的比赛, 其余者将被淘汰。规则又规定, 参加下一轮次比赛的队员根据上轮比赛的结果所决定, 因此, 前一轮比赛的名次是进人下轮比赛的首要条件。所以, 每一轮比赛都很重要, 要求运动员必须认真对待, 使比赛自始至终紧张激烈, 扣人心弦;b.由于短道速度滑冰比赛的方式往往是以集团的形式形成比赛阵容, 使运动员“拥挤”在一起。又加之比赛场地小、速度快、弯道多, 所以, 运动员在比赛时出现拥挤、碰撞、阻截、追赶等场面, 就使战术变化多端, 变化莫测, 也使比赛场面十分壮观、生动、活泼;c.由于短道速度滑冰个人比赛有504m, 10044m, 1500m, 3000m4个项目, 每个项目都要经过预、次、复、决4轮比赛。这样, 运动员要想取得比赛最终的胜利, 2天半参加5项比赛, 其中包括4项个人项目、一项接力集体项目, 一共登场18次, 这也是其他竞赛项目所不及的, 又加上短道速度滑冰比赛偶然性大, 即使前几轮成绩再好, 最后一轮摔倒了, 也将前功尽弃, 所以运动员不仅体力消耗大, 精力消耗更大。
3.2 战术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简析手机报的传播特点 篇7
突出接近性, 报道身边的新闻事件, 传播实用性的信息资讯。接近性是指媒体传播的信息同受众在地理、利害、心理等方面越是接近, 越是贴近受众, 就越是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 受众对信息的利用也就越有效。新闻接近性越强, 其新闻价值也越高。
2006年,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整合旗下多家报刊、网站的新闻信息资源共同打造的《河南手机报》, 紧扣本土定位, 立足服务本省, 被誉为河南的“第五媒体”。在栏目设置上, 着重突出地方特色, 满足河南本地受众对身边的新闻信息的需求。《河南手机报》一般是12屏到16屏, 除了第一屏的“封面图片”和标题外, 其栏目分别为“导读”、“天气”、“河南”、“地市”、“省会”、“追踪”、“聚焦”、“关注”、“独家”、“民生”、“国内”、“财经”、“镜头”、“国际”、“文体”、“健康”、“荧屏”、“哲理”、“语丝”、“往事”、“社会”、“美食”、“彩票”、“看点”、“科技”、“生活”、“百科”、“女人心”、“兄弟连”、“测试”等30多个栏目。在这些栏目中, 报道河南本地新闻栏目的“天气” (报道全省各地市当天的天气) 、“河南” (报道影响河南全省的新闻事件) 、“地市” (报道发生在各地市的新闻事件) 、“独家” (《河南手机报》独家报道的新闻事件) 、“民生” (报道河南省内的民生新闻) 、“省会” (报道发生在郑州市的新闻事件) 等都是排列在手机报前几屏。同时, 在《河南手机报》封面新闻标题的安排上, 笔者也进行了统计, 采集了2010年5月1日到5月30日一个月的《河南手机报》样本, 发现在手机报封面标题内容的设置上, 与河南有关的新闻标题占该月总标题数的52.3%。由此可见, 《河南手机报》在封面新闻制作、栏目设置位置都是有意识地强化新闻的接近性, 突出强调本地新闻, 这既满足了读者最想了解身边事情的心理, 同时也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2010年7月15日, 传统纸质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都是有关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新闻报道, 但是《河南手机报》却把此条新闻设置于当天上午手机报的第二屏中, 封面头条是有关郑州夜市鲇鱼的猫腻和从河南到上海看世博如何住宿的新闻内容。这种新闻信息设置的顺序在传统纸质媒体中是很难见到的, 这也是手机报新闻设置的一种新方式。没有了以往根据新闻硬度来决定其地位的局限性, 而是根据新闻价值的接近性与读者的需求来决定, 这也是新媒体新闻传播的一种新特点。
除了栏目设置、封面新闻体现出新闻地域上的接近性外, 《河南手机报》的生活服务类信息也把接近性放在了首要位置, 从内容上接近读者心理需求, 力争贴近读者。《河南手机报》每一期中的“健康”、“生活”、“兄弟连”、“女人心”等栏目都会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实用的新闻资讯和具有生活引导性的信息。例如, 在2010年4月1日的《河南手机报》晚报中, “健康”栏目以《多与身体对话, 健康隐疾早知道》为题, 向广大读者提供了从身体中发出的一些信号来检测身体是否健康的信息;在“生活”栏目中还告诉读者在春天的室内如何养植物的信息;在“兄弟连”栏目中提出了一些解决男性肌肤油腻的好方法;等等。类似这样的例子几乎在每天的《河南手机报》中都有。这些内容上极为贴近、实用、便利的服务信息对于手机报读者有着较大的吸引力。
《河南手机报》在新闻报道设置中注重新闻价值的地域接近性, 在生活资讯中注重新闻价值的内容贴近性。这种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较大程度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提高了读者的关注度。
多用漫画, 巧设标题, 提高受众阅读的趣味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08年12月发布的数据, 在我国手机报的用户中, 19~29岁的用户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约占全部使用用户的73.6%。在从业性质的比较上看, 手机报用户比例最高的为学生, 达到了35.9%;然后是企业和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员, 比例占到了23.9%。这两个群体的年龄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即都为19~29岁的人群。 (2) 面对最为主要的使用受众群体, 如果新闻报道没有趣味性, 就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河南手机报》在这方面也下足了工夫, 无论是它的图片选择还是标题制作, 都特别讲究趣味性。
每一期的《河南手机报》都会使用3至4张图片。在这些图片中, 最引人注意的还应该是手机报的封面图片。笔者随机挑选了5月3日到5月24日《河南手机报》早晚报的17张封面图片作为样本。在这17张封面图片中, 有8张使用的是漫画, 2张是电脑软件处理过的图片。将漫画和电脑软件处理的图片大量运用在封面中, 不仅能够更为直接地表达出一般新闻图片不能表达的新闻内容, 而且更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符合现阶段手机报主要受众群的审美要求。例如, 今年5月4日的《河南手机报》晚报的封面主题是“蔬菜、粗粮价格猛涨膨胀来袭?”, 并在选择封面时不像有些媒体选一些超市里打着标价的蔬菜的图片, 而是画了一群卡通形象的蔬菜、粗粮, 它们围着一座山, 山头上站着举着旗子的小猪和鸡蛋, 旗子上还写着“涨”字,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新闻写作中常有这样一句话:好的新闻标题是新闻能够写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仅适用于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 同样也适用于新媒体的新闻资讯报道。由于手机屏幕的限制, 好的手机报新闻标题除了以往新闻写作所要求的简明扼要外, 通常还要求新闻标题富有趣味性。如《河南手机报》2010年4月2日早报中的《14酒鬼撞枪口》、《郑州上万人申报“富人税”, 仍有6万“漏网”?》, 5月6日的《玻利维亚总统豪华越野车街头被盗, 汗!》, 5月20日的《网络商家啥都敢卖30毫升童子尿要价1999元》、《天凉影响西瓜长个儿, 吃大个瓜再等10天》等, 这些新闻的标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语言轻松诙谐, 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除新闻标题具有趣味性外, 《河南手机报》“网文”、“女人心”、“文体”、“兄弟连”、“语丝”等栏目更是专门为时尚的年轻人打造。这些栏目内容本身就较为轻松, 写作用语也比较诙谐幽默, 增加了手机报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注重互动, 受众参与, 提高新闻报道的有效性。传统纸质媒体的新闻发布都是传者传递信息给受者, 读者都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很难产生互动, 虽然之后部分报纸开通了热线电话等渠道, 但是这种单一的线状传播方式仍旧很难被打破。而在媒介多元化的当下, 这种单一的传播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受众通常会要求传播双向化。虽然这种传播双向化仍不对等, 但是这种不对等的双向互动也对社会与媒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让读者参与进来, 让读者的意见、观点与媒体进行互动, 也已经成为手机报赢得读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手机报与传统的新闻媒体相比, 媒介特性就决定了其具有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等先天优势。在新闻制作发布的过程中, 手机报的编辑、记者在选取新闻时, 更加注重将读者互动、事件后续报道等因素作为选取新闻的一个标准。
《河南手机报》极为重视与读者的互动, 这不仅体现在新闻话题的选择上, 而且还充分重视读者对手机报的意见与反馈。例如, 今年5月6日的《河南手机报》早报中有一个调查, 题目是《你为啥不去看世博?》, 互动的方式是让用户发送短信。在12个小时后的当天晚报中, 《河南手机报》就给出了“假期短, 消费高”的调查结果, 对受众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 并对结果的由来进行了阐述。又如6月4日的晚报“互动”栏目中, 晚报就“46岁女老板爱上24岁小伙”的话题, 向读者征求意见与看法, 共刊发了4位读者的互动反馈信息, 并提醒读者若关注此话题, 可以观看当晚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事后诸葛晾》节目。这种互动就不仅是传者与受者间的线状互动, 而且是一种跨媒介间的媒体互动。这种全媒体时代的横向纵向互动形式能够让媒体传播效果最大化, 吸引不同媒体的目标受众聚集在同一个话题上。《河南手机报》除了对事件话题进行互动外, 通常在手机报的结尾公布短信联系方式, 读者对手机报有任何意见和建议, 均可以编辑短信发送给编辑部。在读者短信反馈的方式之外, 《河南手机报》每月还选取5位不同行业的普通读者作为手机报的评报员, 广泛听取他们对于该月手机报各方面的反馈。
增加专刊、特刊、快讯等各类报道形式, 多方位报道各类新闻事件。有人认为, 出于媒介自身与版面限制, 手机报一般只能报道一些短、平、快的新闻信息, 而对重大的突发的新闻事件往往不能进行深度报道, 这也成了手机报新闻报道发展的一个瓶颈。如果手机报单从新闻深度的角度去取悦读者, 这就是一种拿自己的劣势跟传统媒体的优势来比拼, 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 手机报肯定会成为传统媒体的手下败将。而《河南手机报》另辟蹊径, 除了每天定点的早、晚两份报外, 还不时增加专刊、特刊来对突发新闻事件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这种扬长避短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手机报新闻报道的部分不足。
2009年6月5日7时, 我国著名播音主持人罗京逝世。传统纸质媒体最早刊发这条新闻也需要等到晚报发行之际, 习惯网络的受众需要到上网的时候才能第一时间获取消息。然而《河南手机报》在9时就增加了一个有关罗京逝世的快讯发布至手机报用户。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 这条新闻信息最早都是从手机报的快讯来获取的。笔者又调查了网站刊发此信息的时间, 腾讯网迷你首页发布此信息的时间大致在9时多。《河南手机报》信息发布能与网站同步, 这对于手机报而言也是不小的进步。
在专刊、特刊的运用方面, 《河南手机报》不仅能够报道那些读者所关注的热点事件, 而且还能够关注一些发生在用户身边的普通新闻事件, 通过此类报道形式以期达到服务群众、舆论监督的作用。例如, 从2010年3月开始, 《河南手机报》在两个月内就郑州火车站无人管理搁置的露天电梯刊发相关专刊4次, 引起了郑州市民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直至电梯有了相应解决方案才作罢。在手机报对郑州市火车站广场上的两部电梯停运事件的专刊报道过程中, 不仅是单方面的手机报报道, 还引起了纸质媒体、广电媒体的关注。这种新媒体带动传统媒体进行报道也正是手机报新闻报道扬长避短的最好体现。当众多媒体还沉浸在南非世界杯报道之际, 《河南手机报》7月5日晚报“独家”栏目针对当时全省持续高温的情况, 聚焦普通百姓, 关注报道那些没有能力或还没有用上空调的百姓。这组“没有空调的普通人”系列报道就非常贴近民生、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受众反馈。
在全媒体的时代,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正视受众的需求, 扬长避短, 发挥各自的媒介特性来进行新闻报道。自2004年以来, 手机报也经过了6年的发展, 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与受众群体。如何让一个小小的屏幕, 更好地传递新闻资讯, 让受众真正被包围在一个媒体环境中, 也是手机报一直所追求和要达到的目标。[本文为河南省社科项目“河南手机报研究” (项目批准号:2008FXW005) 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手机报自2004年诞生至今, 在用户规模和盈利额度上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社会影响力也日渐凸显。手机报传播的主要内容是新闻。其传播特点表现为:突出接近性, 报道身边的新闻事件, 传播实用性的信息资讯;多用漫画, 巧设标题, 提高受众阅读的趣味性;注重互动, 受众参与, 提高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增加专刊、特刊、快讯等各类报道形式, 多方位报道各类新闻事件。
关键词:接近性,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
参考文献
简析医疗体育的特点和运动手段 篇8
1. 体育疗法的特点
(1)体育疗法是一种功能疗法。人的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体育锻炼所能办到的。它可以帮助病人发展心、肺功能和关节,肌肉活动的能力。通过运动来恢复和提高功能,这是药物治疗所不能代替的。
(2)体育疗法的手段是自身体育锻炼,使用的不是药物和手术。各种运动项目对人体虽然都有良好的影响,但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效果就不完全一样。某一方面的锻炼与发展不能完全代替其它方面的发展。如长跑增强心肺功能和发展全身耐力效果是明显的,但对全身尤其是上肢和躯干力量的锻炼及促进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效果不佳,故应利用自身的素质,适当选择适合自己运动的项目、强度及手段,以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抵御外来侵袭,达到祛病强体、延年益寿之功效。
(3)体育疗法是一种主动的、自然的疗法。病人自己主动进行运动,用自己的意志和身体运动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增强自信心,克服单纯依赖药物的思想和无可奈何的消极情绪。
建国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医疗体育有了更大的发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中西医结合、体育与卫生等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医疗体育获得迅速发展,别具一格。
在医疗体育中,首先,坚持锻炼,持之以恒。患者要主动积极地参加体疗活动,克服消极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其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切忌浮躁、无目的、无原则地盲目健身,应由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再次,全面锻炼,区别对待。在治疗慢性疾病时,体育疗法并不是单纯地考虑局部的治疗,而是着眼于全身,通过改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功能而收到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的效果。但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严格掌握运动量。
2. 医疗体育的自我监督
(1)自我观察身体变化,定期做好记录。
(2)自我感觉,包括运动时的情绪、疲劳程度、恢复程度、食欲和睡眠等。
(3)测量体重、胸围、握力、清晨脉搏次数等,可以作为运动量是否适应的重要指标。
(4)女性应把握月经周期情况,包括来潮日期、持续天数、月经量以及经期自我感觉和体育锻炼对月经的影响。
在进行医疗体育中,掌握一些医疗手段非常必要。其手段有医疗体操、医疗运动、器械运动、气功、按摩、牵引、职业治疗、自然因素锻炼。其中医疗体操和医疗运动是主要手段。医疗体操是为治疗某种疾病而专门编制的体操,如纠正畸形的矫正操,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呼吸操,防治慢性颈、腰、腿痛的治疗体操等。医疗体操的内容在精而不在多,有时只要反复几节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医疗运动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牵伸练习、本体促进练习等。医疗运动的活动量一般比医疗体操大,对增强人的体质,发展心、肺功能由较大的作用,适宜于体力较好的慢性病患者。
3. 医疗体育要对症开方
医疗体育要对症开处方,这种处方不是给药,而是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运动手段。其运动处方有:
(1)运动项目:包括医疗体操、医疗运动、器械治疗、气功、按摩、牵引、劳动治疗、自然因素锻炼等,而每张处方要尽量写具体些,以提高其针对性。
(2)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是最重要的因素,可根据年龄、性别等具体情况,具体写出心率每分钟达多少次为宜。
(3)运动时间:耐力性运动(有氧训练)从15分钟到1小时。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决定运动量。
(4)运动频率:一般每日或隔日运动一次,应视运动量大小而定。运动量较大时,休息间隔稍长些。
目前国际上流行许多新运动处方。如:“笑疗”:笑,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一般性的笑能使膈肌、咽喉、腹部、心脏、两肺,甚至连肝都获得一次短暂的运动。如果捧腹大笑,它会牵引面部、手、臂、两腿的肌肉,还能消除烦恼、紧张、沮丧不安、头痛和背痛等。
“退着走”治腰痛:每天清晨用退着走的走法走三百米,坚持三个月,腰痛就会明显减轻。
腹式深呼吸治失眠:空气由鼻孔徐徐吸入,再从口慢慢呼出,如此吸呼循环地进行,自然就可把兴奋的神经和血液流动恢复正常。每日早晚做五到十分钟,初练者每分钟十二次呼吸为适度。
“赤脚走”:先选穿薄袜早晚在室内走五分钟到十分钟,过一段时间就可以过渡到光脚走路,这既增进健康,又预防感冒,效果极好。
珍惜和关爱生命,运用科学方法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陶冶美的情操,充分享受美好的人生。朋友们,一起行动起来,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吧,其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要:体育锻炼与人们生活和工作是息息相关的。而医疗体育在体育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医疗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开拓视野,增加体育锻炼实用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疗体操,医疗活动,笑疗程,腹式深呼吸
参考文献
[1]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西安地图出版社.
[2]体育保健学.河南科技出版社.
简析西藏地区藏族民间舞特点 篇9
1、藏族基本概述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现有人口459余万,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其中约200万人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条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
2、藏族民间舞的风格与特点
作为一个民族整体的舞蹈看,各藏区民间舞的总体风格是统一的,规律也是一致的。如“舞袖”成为藏族各类舞蹈中最常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动作形式和表现手段,借助“舞袖”来表达舞蹈者的内心感情,烘托舞蹈气氛。另外膝部有规律的屈伸和颤动,也是藏族各类舞蹈均有的典型性动作。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动作刻画上,表现在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藏族民间舞的基本特征包括:松胯、弓腰、屈背(向前倾),这一体态特征既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更主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调解,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创造,因此从舞蹈的角度看,又具有独有的一种美感,即劳动形成的身体各部分动感协调的美。藏族民间舞体态的另一个特征为“一边顺”,指的是舞蹈者以腰部为主动、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舞蹈动律,成为一种高原特有的姿态优美、妩媚动人的体态特征。藏族历史悠久,居住区域广阔,由于受古代唐、南昭、西域文化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劳动生产,风俗习惯的差异,民间舞蹈形式和风格特征又有不同之处,各具特点。
二、藏族舞蹈中的宗教思想
1,藏传佛教影响下形成的宗教意识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而且极其虔诚。这是漫长的封建农奴制、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使宗教观念深入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之中。过去、在科学文化极其落后、经济生活极端贫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既无法摆脱困苦,又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因此就以藏传佛教所宣扬的虚幻世界作为精神寄托。另外,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使宗教具有国家机器一样的威力;寺庙中的上层喇嘛具有和政府官员一样的地位,同时享有这种地位带来的特权,因为这样更便于宗教的传播。“[3]在这种情况下,藏传佛教深入人心,主宰着藏族人民精神世界,成为他们共同的宗教意识。
2. 宗教意识在民间舞蹈中的体现
藏族民间舞蹈大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歌词与舞蹈中常常反映出人们的宗教意识,如云南中甸“锅庄”的《玛雅察当》、《其林皆模》等的歌词都是如此。舞蹈的队形变化、行进的路线等,也体现出人们的宗教观念。舞蹈时舞者多围成圆圈,或男女分别站成半圆形,对唱问答,边歌边舞,所走的路线,必须由左向右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圈前进。这和他们日常生活中转经筒、绕寺庙,向右旋的方向是一致的。“右旋,即罗文的走向由左向右旋。强调右旋看似简单,其实带有深奥的宗教哲理,佛教教义推崇右旋为上,塑造佛像时,佛的顶髻要塑成‘右旋螺发’;佛的手足和胸部上的‘吉祥喜旋’,也要右旋。”[4]舞蹈中的右旋,反映出对太阳的崇拜,对吉祥的追求等宗教心理。
三、西藏地区的藏族民间舞
藏族民间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两大类,自娱性舞蹈主要有谐、卓、果谐等,表演性舞蹈主要包括堆谐、热巴、囊玛等。
第一,堆谐的风格与特点:
堆谐是西藏西部地区的歌舞种类之一。从总体上看,堆谐艺术活泼、欢快、热烈,音乐风格独特、品类丰富,音调明快、高亢、优美。舞蹈动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在快板歌曲中每小节第一拍的前半拍总是空着,把腿抬起来,后半拍才把脚落下踏地,这种后半拍踢踏的节奏改变了音乐节拍的强弱关系,造成堆谐节奏律动感强、变化丰富的特点。堆谐的表演具有固定的程式,包括引子、歌曲、尾声。舞蹈气氛热烈、动作灵活。舞蹈者必须踏点准确,既不拖,又不往前赶,以保持集体舞蹈的整齐统一。在伴奏中配上了扬琴、六弦琴(不可或缺)、笛子、京胡、串铃等乐器。
藏族民间堆谐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歌颂和赞美历史人物和伟大变革,有的反映和表现爱情生活,还有的歌颂反帝爱国主义精神,也有的歌颂宗教或者宗教圣人,这些内容都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
第二,锅庄的风格与特点:
藏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其中锅庄是流行在西藏三大地区的一种圆圈舞。“锅庄”藏语叫“卓”(吉祥的歌舞),也叫“歌谐”(圆圈舞)。一般来说,在拉萨、山南、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把这种圆圈舞叫“歌谐”;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区,则称之为“锅庄”。“锅庄”,是因最早围着火塘举行而得名。跳锅庄,人数不限,不要伴奏,也不要化装。地点在院子里、大门口、广场上甚至火塘边都可以。跳时分甲乙两队,大家排列成行,手拉着手,臂连着臂,跟着领舞,围成圆圈,且歌且舞,顿地为节,由左而右,分班唱和。从日落跳到夜晚,从午夜跳到天明。人们用歌舞来消除劳动的疲劳,来抒发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男女青年则用歌舞来倾诉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身着肥大筒裤犹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做“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犹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姿态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骠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
第三,果谐的风格与特点: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广大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台、载歌载舞、顿地为节、连臂踏歌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常见于农村的村头、广场和打麦场上。在节日里,人们往往从日落跳到夜晚,从深夜唱到天明。因为“果谐”流行在广大农村,所以有人称“果谐”是西藏的农村歌舞。
果谐的跳法是四二节奏变化,重拍起步,三步一变,顿地为节,跳时膝盖到脚掌硬直落地,结实稳扎,节奏鲜明,劳动气息很强,以抒发集体的热烈情绪为其基本特征。它的舞蹈结构和完整的表现形式大体可以这样描述:节日里,场地里摆着一缸青稞酒,人们围着酒缸拉圈起舞,男女各站一边,分班歌唱,从左到右沿圈踏步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之后,由歌舞队的组织者带头发出“休休休”或“曲曲曲”的叫声,众人和着节奏踏步开始舞蹈。这种呼声叫歌头。歌头之后紧接着是一段快速歌舞,由男方跳一段后女方又跳一段,然后出现男女舞蹈竞赛的场面。跳完数遍之后,又由歌舞队的组织者带头呼叫,或说一段快板词,边说边跳,统一步伐,共同结束。
藏族民间舞蹈既具有高原游牧文化豪放、热情、诚实的民族个性,又有农耕文化轻柔、内秀的舞蹈特质。藏族舞蹈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中产生的,并同宗教文化融合渗透,汇成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艺术。在现今“全球化”这一大趋势影响下,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挖掘、整理、分析、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是研究和分析藏族舞蹈理论与藏族舞蹈文化发展历史和现状的重要依据。
摘要: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藏族人民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条件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舞蹈形式。藏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繁花似锦的的藏族舞蹈,通过对藏族民间舞蹈风格与特点的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各藏区舞蹈的异同点,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挖掘藏族舞蹈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使我们既能更好地表演好藏族舞蹈,又能使其与时代合拍,为社会精神文明服务,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藏族,民间,舞风格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陈佳丽.试论青藏高原风格迥异的藏族舞蹈[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5).
(3)王璟.论藏族堆谐艺术[J].河南社会科学,2006(7).
(4)张玉梅.中国古代舞蹈教育流变[J].石家庄学院院报,2005(2).
美国文化特点简析 篇10
摘 要 中国乒乓球几十年来之所以能够保持长盛不衰,其中多球训练法是重要的训练手段之一。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方法对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特点及分类进行浅析,并提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 乒乓球 多球训练 特点 分类 发展趋势
乒乓球多球训练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教练从日本女子排球训练法中移植过来的训练方法,在我国推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的训练方针中诞生并首先采用。几十年来,乒乓球多球训练法对我国乒乓球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对提高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术、战术、水平及专项身体素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日益被各级教练员所重视和大量应用。
一、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特点
(一)加快动作表象建立
在多球训练中,教练员或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提示或评价的方式对运动员的动作或正在学习的技能进行指导或者调節,可以使运动员快速建立动作表象和运动知觉。
(二)易于动力定型的形成
多球训练过程是一个强化训练的过程,尤其表现在训练的密度上,可以更大限度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效率。对于技术动作基本定型后的队员,通过多球训练能使他们的技术迅速的得到巩固和提高,达到熟练的程度。
(三)提高对高难度技术动作的掌握
乒乓球是一项技术复杂、技巧性很强的运动项目,许多高难度技术的练习在对练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根本无法练上手,比如,台内短球拉、打,一长一短的还击、追身球、反手连续弹击以及复杂技术的组合练习等,这就必须通过多球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多球训练以增加击球的难度,使平时在对练中很难上手的难度技术通过供球的形式反复出现,集中的、突出的、有针对性的强训练并加以解决。
(四)促进学习和掌握各种步法
多球训练是学习和提高步法的最有效的途径。任何步法的训练都可以通过多球来进行,并且使之与手法紧密结合。练习时,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的步法练习过渡到综合的步法练习。
(五)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练习时,供球者可以用比实战速度、节奏都要快的多的球来让练习者还击,这不仅对练习者掌握技术有好处,还对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身体重心的交换与还原)、反应速度、应变能力和步法的灵活性有很大的帮助。适应了多球训练,在战时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去作战术上的调整和线路上的变化。多球训练具有很大的运动强度、连续不断的供球,加大了身体的负荷,使原本属于有氧训练的过程转向了无氧训练,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身体素质层面,都有利于形成超量恢复。
(六)形成正确的心理倾向
乒乓球多球训练可以使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到技术动作上,可以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和正确动作的建立,可以逐步提高运动员的击球命中率。
(七)提高反应速度
乒乓球多球训练可以提供不同速度、不同落点的球,加上大运动量的训练,可以迅速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
(八)有利于培养意志力
在多球训练中,生理负荷很容易达到或者超过运动员自身所能承受的极限,运动员必须克服由于大运动量带来的各种不适,这有利于锻炼运动员的意志。
二、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分类
目前多球训练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是人对人多球训练,即由教练或队员供球,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这种形式在训练中最为常见。它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四强,即目的性、操作性、可变性和可控性强。根据训练需要,人对人多球训练又可以分为多个多球训练和单个多球训练。多个多球训练是练习者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单方面的一种连续击球的训练方式,每次击球都是由教练员或队员供给,这种连续击球可以是十几个,也可以是上百个,练习多球的方法由训练目的而定,可以是单个技术,也可以是结合技术,这是多球训练中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单个多球训练是在两个队员之间进行的。由第三者供球,双方按照技术或战术的要求,从实战出发,按照比赛规则完成合理的击球。第二类是人对机多球训练,目前市面上有多种不同档次和功能的乒乓球发球机可供选择,但尽管发球机在设计上不断进行改善,可以对击球的角度、力量、旋转、节奏上进行不同的调整,但它终究还是机器,其调整的程度是有限的,还不能达到人对人多球训练的效果。它的特点是练习者可以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单独练习,适用于乒乓球初学者和乒乓球爱好者。
三、结语
我国的乒乓球多球训练法从20世纪60年代的第一篇文献发表至今已经40多年,在这几十年中,中国乒乓球界的教练员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科研人员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使乒乓球的多球训练法向着更完善、更系统、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总结和研究。侯少文提出,对业余体校少儿和成年专业组运动员的多球训练模式及多大的强度,多大的量更为适宜还需进一步研究.在技术方面的临场观察还只是定性的问题,今后还有在定量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李凤朝提出,多球训练更应从实际出发。总之,多球训练、特别是近来国际乒联对规则的改变,多球训练更突出显示了重要作用。改成11分制后,对乒乓球运动员的整个机体供能系统都要重新进行评估和定位。多球训练也要在提高供能系统上多做些研究,也可通过总结、归纳,得出一个数学模型,供各年龄组参考练习,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莉.对乒乓球多球训练方法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4).
[2] 须晓东.从48届世乒赛透析乒乓球训练的新特[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6).
[3] 朱成.多球训练在少儿乒乓球训练中的运用[J].安徽体育科技.2008.29(2).
[4] 陈卫东,黄依慧.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的文献综述——以湖南省各体育院系使用的教材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12).
美国文化特点简析 篇11
一、从画中人物外表简析唐代审美
1. 以体态丰腴为美
《簪花仕女图》中描绘了六位体态丰腴的女性。画面中的妇女脸型圆润饱满, 个个体态丰肥, 气质高雅, 这既是贵族妇女养尊处优的真实写照, 也是唐代审美观念的反映。在唐代, 由于统治阶层崇尚丰腴, 肥美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时尚, 女皇武则天就是典型的丰腴肥硕的代表。在史料中关于武则天有过这样的记载——“方额、广颐、凤颈”, 说明了她长相大气, 有着宽宽的额头、丰满脸颊、圆浑且重叠的脖子, 这种富态的形象非常符合时代的审美标准并赢得了皇上的宠爱, 从而为她以后赢得女皇地位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 唐代崇尚肥美还因为李氏皇帝家族中有鲜卑族的血统, 鲜卑族游牧的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健硕的体魄的欣赏, 统治阶级的审美引导了整个唐代的审美, 最终造就了唐代的审美标准。崇尚丰肥之美从另一方面则体现出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唐代人的自信开放, 这种审美标准也是对女子的健康美和自然美的肯定。
2. 以服饰华丽为美
唐代女子的服饰款式众多, 色调及其艳丽, 装饰的手法也极为大胆。以画面左边亭亭玉立的贵妇为例:她发髻高大, 头上插戴夸张的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花, 施以瞩目的蛾翅眉, 外披紫色纱罩衫, 上面的图案清晰可辨, 朱红的长裙上有斜格的纹样, 轻柔的帔子搭在纱衫上, 从肩后绕过两臂, 搭在胸前, 仿佛精雕细琢似的。从唐诗“眉黛夺将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唐代服饰款式和色彩的华丽, 比石榴花还要红艳的裙子成为了当时特殊的风景线。据考证, 唐代的服饰不但颜色亮丽, 而且服饰的图案也较以往也有很大的发展, 服饰图案中力图表现真实的花、草、鱼、虫, 最终各种花鸟图案展现在女性帛纱轻柔的衣装上, 争妍斗盛, 十分华丽。服饰的兼收并蓄和装饰夸张恰巧表明了唐代强大、包容的景象。
3. 以袒露肌肤为美
在唐代时期, 社会开放很多, 女子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 服装自然也形成比较开放的风格。坦漏且透明女子服装是这一时期自由开放的有力证据,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袒露也是唐代女子对美大胆的追求。在《簪花仕女图》中, 贵妇的裙腰提至腋下, 半露稣胸, 外披透明的薄纱罗衫, 雪白的肌肤微微显露。这种袒露尤其在盛唐之后更加明显, 甚至连胸部都处于半遮掩状态。方干《赠美人》中写到“粉胸半掩疑凝雪”, 记下了这种若即若离的美感。但是在唐代, 不是所有女性都穿着暴露, 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袒露肌肤穿开禁衫, 袒露显示出了唐人的思想开放和自信。
二、从画中人物内心简析唐代审美
1. 以闲逸为美
中国画的传统不仅注重形似, 更注重神似。《簪花仕女图》的妙处就在于它不仅细致入微的真实再现了唐代贵妇人的形象, 而且传神的画出了她们的精神面貌, 使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世界。这幅作品取材宫廷贵妇的生活, 服饰华丽的妃嫔在庭园漫步, 画中人物动作从容悠缓、表情安详平和, 还有些许的慵懒和落寞, 表现了她们的闲散无聊的生活状, 画中人物的安静和甜怡也带给观者闲逸舒适, 从而感受到唐代的审美观。
2. 以伤感为美
古今中外一直都有“以悲为美”的美学观。《簪花仕女图》中所描绘的人物虽然风华正茂、浓妆艳抹、如花似玉, 可是个个面带愁容, 透漏出淡淡的忧郁, 没有一丝的神采飞扬, 或是她们对于自己的自怜, 或是对于男子的抱怨, 对这种富贵悠闲的生活已经没有了激情。作者把画中贵妇的这种伤感的神韵刻画的淋漓尽致, 呈现出婉约的审美效果。
结语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辉煌时期, 物质生活极为丰富, 在强大国力的支撑下, 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各民族的碰撞和融合也非常频繁, 因此逐渐由魏晋时期含蓄的审美风格转化成了一种奔放的审美风格。《簪花仕女图》无疑是一部优秀的绘画艺术品, 作者周昉通过娴熟的艺术表现手法, 把唐代贵族女子的容貌和生活状态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不仅仅可以直观看到唐代的审美标准, 同时也能感受到唐代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簪花仕女图》杨仁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美学三书》李泽厚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美国文化特点简析】推荐阅读:
美国文化管理的特点07-17
浅谈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08-24
企业文化建设简析11-10
美国大学的教育特点10-01
美国市场的五大特点10-05
美国网络新闻传播教育特点11-19
美国文化06-19
美国社会文化06-06
美国的交通文化11-05
美国快餐文化综述10-27